时间:2023-06-18 10:25:3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关于室内设计的思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 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室内设计是一种文化活动过程,是社会文明的一种标志。室内空间往往以自身形象和相关的装饰手段来反映时代和社会特征,不同的室内空间表现不同的环境气氛和具有不同的艺术感染力。室内设计在具体案例设计中必须重视对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企业文化及业主个人文化素质的研究与融入,并提炼与寻找一种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来作为室内设计文化元素的切入点。本文主要对室内设计文化的思考与探索进行论述。
1、室内设计文化的概念及特点
室内设计文化是人类在解决居住需求过程中,为了提高生活质量,通过装饰手法来诠释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的特点,以及空间和人的关系,在装饰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本质上看,室内设计文化是人类对居住环境质量优劣的评价、理解及改造活动不断深化的结果,是在长期的工程实践中,人类在装饰方面积累的知识作品、技能等的总和。室内设计文化除具备文化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1 历史久远
装饰活动是人类最早进行的文化活动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居住在岩洞之时,在古人类居住的山洞内,洞内的岩画就已经具有了文化的特点,所以,人类从有居住开始,就产生了装饰文化,人类早期的岩画,出土的骨、贝化石,都是室内设计文化早期的见证。
1.2 有强烈的社会性
从社会学角度上看,装饰不仅始终是人类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同时反映出强烈的阶段性,不同社会等级、阶层,装修装饰的内容、标准不同,在有阶级的社会中,色彩、造型、装璜等,都能够明确反映出社会地位的不同。
1.3 限定性
室内设计文化要求有载体,就是环境艺术工程作品,是通过作品反映其艺术价值和文化品味,所以被人们称为凝固的音乐,特定的室内设计体现了装饰文化的限定性特征。
1.4 多样性
从成就上看,人类在特定环境(建筑)内部的限定空间内,在装饰上已经创造出极高的水平,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装饰已经深入到室内设计文化的各个界面。
2、 室内设计文化元素探索
2.1 中西文化元素交融
人类文明进步,都有赖于人类优秀文化的相互交流,我国自汉代后由于佛教传入与唐代丝绸之路兴盛,造就历史上大量外来文化元素在中国绘画、宗教、建筑、雕塑等文化领域的广泛交融和应用,远到敦煌壁画、云岗石窟……近至北京十大建筑、南京中山陵及上海等城市建设无不是中西文化相互渗透交融的结晶。
事实证明,仁性与知性、道德与科学相互融会贯通,即为中西文化交融的基本观点,是人性之整体,合之双美,离之两伤。所以室内设计应用中西文化元素合壁,要努力寻找中西文化的最佳结合点,不能简单化的抄袭与克隆,在日本、台湾与香港的许多室内设计里就有许多这方面成功的案例,我国的许多新建的高级五星级酒店,如上海的“四季酒店”与“金茂大厦”都是中西文化交融成功的最好实例。
2.2 室内文化元素的提炼
所谓的室内文化元素,我个人认为是指在特定案例室内设计中“基本文化定位与特定文化符号提炼和应用概念”,即对某种特定文化元素的提炼与浓缩后的一种再简约、再深刻、再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符号。所以在室内设计中的文化元素应用,应强调对其文化的精华的吸收与提炼,提倡室内设计中浓郁的文化元素与鲜明的时代气息相结合,反对抄袭、照搬,否则都将成为室内设计中的大败笔。
2.3 室内文化元素与建筑的和谐
室内设计师在做室内设计前,必须认真理解建筑师的建筑母体设计原创理念与建筑文化元素语言内涵及建筑室内不同空间的功能要求,寻找建筑与室内空间的通俗简练的文化元素语言表达定位,如庄重、宁静、欢快、温馨、跳跃等等 比如一个酒店大堂的室内设计应该服从温馨、亲切、尊贵等文化元素语言,因此在该酒店大堂的室内文化元素设计中,如艺术品、图案、色彩、灯光、造型、材料肌理等都应按上述文化元素语言原则去设计与营造。如果文化元素定位偏离了建筑功能的文化语言,如过分严肃和原则或色彩偏冷调都将显得其空间低沉与压抑,达不到建筑功能特定的文化语言要求,同样一幅虽然是出于名画家的大作,但由于作品在内容上、表现形式上、质感上、色调上或空间比例尺度上与建筑功能空间不和谐都将导致文化元素与室内功能的冲突,不是强化而是削弱了室内功能应有的文化氛围。所以好的室内文化元素应保持与建筑文化语言的高度和谐。
2.4 地域文化元素的运用
在建筑室内设计中文化元素应用都应体现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因此在现代的酒店设计中,越是高级宾馆酒店,对地域文化越重视,在酒店星级评定中分数也占的越高。鲜明的地域文化能营造建筑室内的个性化,香港著名的室内设计师凯勒先生曾说“一个成功的宾馆室内设计,应该重视其地域文化设计,使之给客人一早醒来有个鲜明的地域信号”,可见地域文化元素运用是室内设计中一个重要的手段。
2.5 企业文化元素在室内设计中应用
现代企业日益重视企业文化在企业品牌战略实施中的应用,现代企业文化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平台,是企业必须借助的一种管理模式和特定的信仰与文化系统来放大的管理功能,因此在由企业行为建设的各类建筑的室内设计中,必须重视企业文化元素的应用,做到恰到好处来体现该企业文化的品牌精髓。
2.6 业主个人文化元素的应用
在承接业主私建的民用建筑和公寓住宅的室内设计中,往往由于业主不同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情趣,面对室内设计中的文化元素需求与理解也不同,这就关系到满足不同业主“个性化文化”需求在室内设计中文化元素的应用。比如有喜欢中式、欧式、现代式等不同文化风格。在中式风格中,又有喜欢汉风、唐韵、宋味、明式等不同历史时期文化元素。欧式也有不同国家与不同时期的文化元素,同时包括文化艺术品的陈设,如艺术壁画、挂件 摆设品在内容与形式上除与室内设计和谐,更要重视满足不同业主的文化与审美需求。所以好的设计师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自己丰富的文化艺术修养。
3、 室内设计文化的思考
近年来,中国与国际室内设计行业的交流日渐密切,加之网络信息的沟通,使中国的室内设计队伍异军突起并发展迅猛。其最重要的标志就是中国大陆的高档民用建筑的标志——高级酒店室内设计,几乎99%之多已由中国大陆的室内设计师来主持完成,所以说中国的室内设计与国际室内设计在信息交流上,距离正在日益缩短,在设计的理念与手段上正逐步与国际接轨。
中国室内设计既是一个新兴行业,同时也是一个古老传统的行业,谁能说中国那么多优秀的古典建筑,其完美的建筑与室内设计,不令世人叹服。
从首都北京的故宫到的布达拉宫,其精美绝伦的室内装饰与环境艺术,谁能说不是出于一流专业的室内设计师与艺术大师之手,中国传统的室内设计文化正是传统的东方文化与古典建筑艺术的精髓组成部分。
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国民消费理念的国际化,使中国现代室内设计经历了从实用性——舒适性——个性化的三次转变过程,室内设计被公认为是建筑设计的延伸,室内设计必须服从建筑设计语言,并和之高度和谐。因此室内设计的三次转变也体现了我国室内设计的不断提升和成熟的程。尤其是“个性化室内设计时代”的到来,使我们的室内设计的理念发生了巨大变化。
人们不难发现,在近年的我国室内设计中,不论酒店、娱乐场所、甚至办公楼、厂房中的文化元素也得到普遍应用。且不论其中有许多滥用文化元素所导致的“画蛇添足”与“弄巧成拙”的实例。但却不影响证明一个普遍的真理,即“精神文明建立在物质文明的基础上,文化繁荣建立在物质繁荣的基础上。”这就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与繁荣,必然带来建筑装饰中文化与艺术的复兴。
4结束语
总之,在室内设计中必需重视对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企业文化及业主个人文化素质的研究与融入,并运用文化元素对室内进行装饰设计,体现不同文化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触觉和感觉。近年来,随着国内外人们对传统文化与乡土文化的重新认识与重视,使之传统文化元素,更多的在室内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引起人们的喜爱和重视。
注重师资力量,构建综合型教师队伍
在高等学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中,教师在提高和培养人才质量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队伍在专业知识结构和学术水平以及教学科研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对于高等学校来说就是对本身专业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高等学校设计专业的教师要想胜任系统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不但要具备系统化教学的设计、实施和监控能力以及信息素养能力,而且还要具有多元化教学的研究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等。这些能力除包括理论学习、研究外,同时还包括企业挂职锻炼和参与课题项目研究或企业工程项目的设计、实施、申报等,并借此来锻炼和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另外,高等学校还应注重对设计专业教师的继续教育,可以邀请优秀的从业设计师来校,针对本校的教师做学术报告,还可以请设计师到课堂中来,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接触和交流,让学生对室内设计行业的现状、市场需求和实际生产过程及设计师的生活工作方式等有更多地认识。由此可见,高等学校的室内设计教育师资要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交叉性、复合型的知识结构,还要有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并能充分掌握现代的教育方法和艺术设计手段。
运用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
就我国目前的高等学校室内设计教育来看,多数还是采用“教师单纯授课,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远远跟不上时展的步伐。因此,高等学校要不断研究、探讨多元化,多层次的教学模式。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开展模拟室内设计项目的活动,教师不仅要把握好活动的大方向、步骤,还要给予学生某些建议和意见,使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设计的实践中去。这种模拟现实的互动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和互相协作,让学生对自己的不足之处有了充分地了解,同时为自己后期的学习明确了方向。此外,高等学校在设计专业教学方面,要始终遵循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渗透实践性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实际的设计能力。教师要想针对学生关于工程实践的近距离认识问题得到根本地解决,就应该保证自己课堂教学的质量并积极地充实自身专业认识阶段的信息资料和内容等,以及引导学生在专业设计阶段进行正确的应用性设计训练,进而真正提高他们的实战水平和综合素养。
营造有利于学生进行创新的环境氛围
我国高等学校在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中,要注重营造有利于学生进行创新的环境氛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为突破口。首先,学校应该构建适合学生生活、学习的校园文化,校园设施。比如,可以针对学生建设多功能的活动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社区教育功能;可以为学生建设一部分能实施研究性教学和学习的教室或者是能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与小组学习和讨论的场所等。其次,学校要注重加强产学研合作,并积极的将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大力的拓展,进而将实践教学环境进行大的改善。另外,学校要为学生建设网络开放课程和构建教与学的可持续交互式使用平台,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人才的培养,并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加强其网络学习能力。比如,我国北京市教委的特色资源库,在艺术设计教育方面不断地进行更新和丰富网上的教学资源,已然成为学生学习的“第二个图书馆”。最后,学校要注重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可以与国外建立稳定的实践项目或者短期交流,并邀请国外设计专家学者定期来学校进行讲学和交流等等。
开设相关学科的教学课程
由于现代设计所涉及到的领域较为广泛,加之现代设计本就是构建在多种知识综合运用的基础之上的。因此,高等学校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充分掌握设计专业的相关知识,而且还要涉猎与之相关的其他多种学科。比如,学校可以有选择的开设建筑、文史、民俗、宗教、人机工学、社会心理和经济以及自然科学等其中的某些相关课程,借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
目前市场上的Auto CAD教材五花八门,而针对室内设计施工图的CAD教材较少且不系统,学生学习Auto CAD软件,不仅是为了学习简单的绘图命令和编辑命令,这是因为Auto CAD这个软件是一种应用型很强的软件,而我们这个专业开设这门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会用该软件绘制装饰装修过程中所需要的施工图,而市场上的教材有一些单纯只有软件绘图和编辑的知识,常采用的是机械和水利的图例作为演示和讲解,基本没有涉及室内设计施工图的图例,这就不利于教师课堂的教学演示和学生的图例学习;另外有一些教材中有施工图的图例,但里面又没有完整地讲解施工图的绘制过程。这些教材的编排不利于课堂教学。因此,一线教师需要平常多重视教材的适用性――既要考虑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对于施工图的所需的命令和必须掌握的图例,保证教学的质量,又要涉及教学中所需的实例,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课时设置不合理,需适当的调整
据笔者了解,在对Auto CAD软件教学课时数的设置存在不合理的地方,《设计制图与AutoCAD》课程的总学时数仅为32学时,课时相对较少,在计划学时内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包括学生对该软件系统性的掌握及教师对整体教学质量的控制。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时候,应该整体考虑该专业的特殊性和就业取向,对该课程的课时作适当调整。以往该课程的设置主要体现在总课时数太少,一门软件只是刚刚学会基本操作和编辑命令就结束,达不到教学目标,建议将32学时调整至64学时左右为宜,这样能够使学生熟练进行一些完整的施工图纸的设计,为学生毕业找工作时奠定必要的技能基础。
三、排课时间设置不合理,需考虑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
据笔者了解,很多学校的艺术类课程都是分段进行的,专业课程大都集中在两个周到四个周内完成教学。在对Auto CAD这门课程进行排课的过程中,存在需要亟待商量和讨论的地方。通常这门课程的教学时间的一次课程时间集中在整个上午四课时或下午四课时,或是全天八个课时连续进行,而整个软件课程只是通过4天或者8次课程教学就结束。由于单次教学时间过长,学生接受每次课程的知识有限,因此降低教学质量。这些问题的出现给予我们一定的教学及教学管理方面的启示:我们在进行排课的时候不能贪图快速、集中而忽略了教学质量。笔者建议将课程在调整成64个学时后,将其分成32次或者20次课教学,一周上两到三次课,一次课尽量控制在两个学时左右,便于学生的学习和知识的吸收,同时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练习,教师及时帮助学生疑难解答,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四、课堂内容设计不尽合理、教学方式不够灵活,需考虑教学方式的灵活性
由于软件教学课时很有限,教学内容较为繁杂。有很多教材并不能将我们所需的AutoCAD教学中的施工图基础绘图和编辑命令讲解详尽及没有一些与教材相匹配的图例、实例教学,增加了教师备课的难度,这就要求任课教师综合分析和应用知识,灵活处理与教学有关的教材内容,不必死搬硬套和顺着章节逐字逐句讲解,合理设计课堂内容,同时学会灵活运用与该软件教学相关的实例进行教学。教师一方面在进行课程教学前需要编制完整的教学计划,针对AutoCAD软件在室内设计施工图中的应用,介绍常用的一些命令进行讲解,大大提升软件学习针对性。另一方面教师要运用实例进行教学,先演示实例的绘图步骤,然后指导学生针对这些已讲解过的实例进行练习,进一步熟悉课堂内容,帮助学生消化知识,最终达到掌握该软件的目的。
五、学生主动学习较弱,需积极探寻转变学生学习被动性的方法
现在很多大学生在经历高中的繁重学习压力后,到大学后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轻松和惬意,学校课程少,下课后不用被老师逼着上自习,或是上网收集学习资料,回到宿舍后,基本就是在玩游戏、看电影电视剧、聊QQ、网上购物、逛街、玩手机等,占据很大一部分的时间,对于学习AutoCAD软件课时都较为被动,课后较少主动学习。因此,我们作为相应课程的任课教师应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积极探寻教学方法的改进路径。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去一些室内设计公司考察,去装饰公司、施工现场了解实际情况或是在网上收集一些实例进行自我理解、记录;再带着这些问题到课堂中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六、教师缺乏一定的教学总结,需善于进行教学总结
在进行AutoCAD软件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绘图速度慢,出图效率低的问题。在笔者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出现即使是4节课也很少有人能够画出一套三居室的平面布置图,更不要说简单的施工图。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需要教师善于进行教学总结,吸取经验教训。在教学总结中,我们通常需要从两个方面思考:一方面是在进行基础教学过程中总结,将AutoCAD的基本绘图命令和编辑命令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整理出来,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画龙点睛,抓住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另一方面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教学结束后要学会总结出平时施工图绘制的技巧。笔者在教学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是:(1)平时一定得多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应注意,要掌握建立模板.dwt,设置边界,建立相应图层、存储以便以后多次重复使用;(2)得学会使用快捷键,学生需要熟记一些快捷键,当我们要使用直线命令时输入L即可,使用适时平移时输入P即可等;(3)得学会左手右手双管齐下,这样可以极大节省绘图时间,一些仅用右手操作的时间可转变为左手用键盘输入相应的操作,右手配合进行选取或者其他操作,从而提高出图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课程结束后要善于总结,争取每次教学都有一定进步,使教师在教学上取得长足进步。
一直以来探讨的美术教学改革,在实质上依然忽略了对于审美的重视,仅仅停留在美术技能训练上,造成学生审美能力缺失,在设计能力上体现为程式化的呆板思维。
设计类美术教学需要改变陈旧的教学模式,注重对审美意识的培养。
1 审美意识的重要性
审美意识是融感性及理性思维为一体的审美认识活动。从字面上理解,审美意识是指对审美的认知和经验,在设计类美术教学中,审美意识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一张画的成功要考虑诸多因素,如造型、技法、构图、透视、虚实、色彩、构成等,综合到一起,这些美术素养体现在现实审美中的运用上,即审美意识。审美意识的高低决定了作品的质量和品位。
审美意识的形成,既有历史文化的因素,也有当代生活的影响,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心理判断。[1]创造性思维是一个综合体,包含了诸多的美学元素和文化修养,室内设计的目的是使空间既实用又能放松,需要在审美意识下对空间、材料进行再创造,对于这种融自然美和抽象美于一体的空间设计艺术,具有丰富的审美经验非常重要。
美术的基础教学应该要求在完成技能训练的同时,让学生于意识中一点一滴地积累审美经验,作为创造力的能量储备在记忆中形成本能,经验积累越多,思维就越活跃,灵感就越多。现代美术教育必须以审美意识为基础,将培养学生思维形式作为重点,才能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自觉地创造,成为有个性、有创造力的设计人才。
2 合理的美术教学理念
2.1 美术技能训练与审美理论的结合
美术的基本技能训练是设计专业最为基础的学科之一,不仅需要掌握造型、色彩、构图、透视及画面处理的诸多方法和技巧,还要让学生通过理论指导、专业训练的同时了解美学原理,使之潜移默化地形成审美意识。
美术理论是培养审美意识不可或缺的文化课程,很多学院不重视这一点,往往忽略了理论课,单纯地进行美术技能训练不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好比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缺少文化支撑的美术课程必然会阻碍学生系统地了解美术,阻碍学生顺利建构审美意识,以至于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学生盲目地学习,必然影响学习效果,很多学生花很长的时间来学习却不知道学美术有什么用。这是美术教学的失败,也是各课程设置和衔接的失败。
审美是一个领悟和积累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体悟审美之规律,并用规律去寻找美的秩序感和有序性。所以,美术理论课程必须融入美术基础教育中,这需要重新进行相关课程设置,美学概论或艺术修养应作为必修课,受到重视。而且,理论课、美术基础课需要结合讲解,让学生真正了解什么叫美,美为何物。
2.2 美术技能训练与专业欣赏的结合
作为室内设计R档难生,开阔的眼界是必需的,在学校教育中,更多的是通过图片的欣赏来进行教学,图片欣赏包括美术基础及美学理论里的图片欣赏,也包括室内设计、建筑设计等内容的作品欣赏,这在教学前期和后期同样重要。这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各种设计表达的信息,也能帮助学生进行审美的归纳和总结,并将已有的审美经验与实际空间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增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审美想象。
专业欣赏课应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独立出来,还可以配合参观实习进行教学。比如,不同的风格归纳,不同的空间营造,不同的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不同材质的应用效果比较……甚至还可以分析设计的意图。很难想象,连色彩搭配都不会的人,穿衣服怎么会得体。没有形成美的认知,怎么能把房间布置得漂亮?经过研究发现,审美意识的增加会相应提高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
2.3 专业设计与美学修养的结合
室内设计师需要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简单将设计技术化而忽略艺术素养的作用是片面的教育,完整的设计概念应涵盖艺术修养、审美意识、设计理念、文化底蕴以及活跃的想象能力,这样设计才能具有生命力。特别是现代设计概念中,抽象美和形式美更凸显其张力。
将设计技术与艺术修养进行完美结合具有一定难度,需要有较高的美术素养和审美意识,而在设计训练时,教师不能进行简单的设计,应该将审美理念贯穿于设计课程中,并在设计训练中进行审美方面的引导,这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同时,可以请美术老师参与设计方案的讨论或给出指导。当然,作为美术老师必须具有较高的设计能力,才能进行更好的方案指导,这是现代美术教学对美术教师的要求。
3 美学概念与实际空间的结合
设计意图是空间设计里非常重要的环节,是教授学生如何思考和了解学生思考方式的有效手段。在很多建筑类大学,对于设计意图展示的重视往往大于对设计成果的展示,是对培养学生合理利用空间和正确审美思维的重视。
目前的教学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美术教育课程与设计课程之间的有效过渡,虽然设计初步和三大构成解决了一部分问题,实质上并没有打通中间的连接,三大构成的抽象性往往成为转换设计思维的又一大阻力。构成课程虽然得到了相应的重视,但教学效果却不理想,往往是为了上课而上课,没有将审美规律合理现实化,学生学习了图案、色块搭配却不知如何运用,这是技能与实际脱节的表现。完善构成课程,加大研究力度,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非常大的作用。
美术教学和设计教学之间需要有具象的、充满艺术性的实践课程,如概念建筑的设计和模型制造。这种概念建筑的模型制造不同于依葫芦画瓢的简单模仿,也不同于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表面营造,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倾注心力,运用各种材料打造概念空间,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运用所学的理论和规律,用木、砖、石块、金属、土、竹、织物、纸板等进行居住空间的制作。这种实践课程强调思维的灵活性和动手能力,更强调理性,美术老师更在乎感性和创造性,由美术老师指导这类实践课程将使艺术性在空间营造中突出展现出来,从而完成艺术教学与设计技术教学的过渡和结合。
构成走向设计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对学生美学素养的培养以及造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开发。[2]美学修养在审美实践和艺术设计中不仅体现在感受能力、想象能力上,更重要的是与各种技能、技巧的结合。这种训练注重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注重对不同组合形式的探索和创造。只有我们把审美教育当作一种社会实践,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才可能理解审美教育全面、自由的性质,[3]将设计理念和美学修养互相融合和促进,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由的创造中学习和提高。
4 美术相关的课程设置
基于此,美术课程的实施应该有数量保证,教学要循序渐进,保证系统化教学,使学生良好吸收知识,如果过于追求高速,那么老师将缺乏足够的时间做准备,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十几年以来的美术课程改革,以严重压缩美术基础课为代价,代之以电脑教学,事实证明,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相反,不能胜任设计工作的学生越来越多,这跟审美意识的缺乏有直接的关系。设计是综合艺术修养的展示,不是仅仅会用CAD、会电脑P图,再背点设计规范就可以搞定的。
经过对多个学院的美术教学状况的考察,发现各个学院都意识到削减美术课程的严重问题,纷纷进行课程调整。从目前各个院校对美术课程的重视度来看,近几年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美术课程的课时,美术理论也得到相应重视,除了对美术相关课程的重视和合理设置,还需要进一步改变教学思维。目前,设计班级招收的生源由艺术生变为理科生,对于美术教学来说难度更大了,培养学生审美理念的任务更为艰巨,需要加强美术课程教学的合理建设。
5 结语
设计艺术是一门技术与艺术密切结合的横向交叉性学科,需要综合多项能力。设计创新的“P键问题还在于人的审美素质不够,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够”。[4]审美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强调感性与理性的结合才能真正地运用好美的规律,使之产生新的审美创造。教会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思维是设计类美术课程的重要责任。
参考文献:
[1] 李光.中国当代艺术审美意识思辨[J].艺术百家,2013(4):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