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8 10:25:3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延续性护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随着社会工业化及老龄化的发展,慢性伤口病人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慢性伤口是指因为各种原因所致的皮肤组织受伤,其愈合时限大于2周的伤口,如溃疡性伤口、糖尿病伤口、压力性损伤和手术后愈合不良的伤口等[1]。慢性伤口治疗周期较长,严重影响病人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鉴于慢性伤口病程长、好多老年病人行动不便,不按时到医院换药等特征,由研究者提出为慢性伤口病人提供连续性护理服务。延续性护理是通过一系列的行动计划,以保证病人在不同的健康照护场所(如从医院到家庭)及同一个健康照护场所(如医院的不同科室)受到不同水平的协作性与连续性照护,通常指医院到家庭的延续,包括由医院制订出院计划、转诊、病人回归家庭及社区后的持续随访与指导[2]。该护理模式已被美国和中国香港等地应用于多种疾病病人(如肾衰竭、冠心病、糖尿病等),发现其有改善健康预后、减少卫生服务费用、提升病人满意度的效果。因此,为了满足慢性伤口病人的需求,我院护理部伤口小组成立了以“慢性伤口延续性护理管理小组”为核心的团队化延续性护理模式,构建医院延续性护理服务模式,逐步建立长效机制,以提高慢性伤口病人伤口的愈合率、降低就医成本、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等,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7月—2015年7月我院病房和门诊需要医院提供延续性护理的慢性伤口病人40例,其中压力性损伤24例,下肢静脉溃疡6例,糖尿病足2例,术后愈合不良伤口8例。参与延续性护理服务的护士为医院伤口小组的8名专科护士。
2方法
2.1成立慢性伤口延续性护理管理小组
在护理部的支持下成立慢性伤口延续性护理管理小组,组长、秘书各1名,成员6名;年龄28岁~46岁(32.15岁±1.25岁);本科7名,硕士1名;副主任护师2名,主管护师4名,护师2名;其中国际造口治疗师1名。成员均为接受过院内伤口护理培训的专科护士。管理小组负责建立档案、伤口知识健康教育、指导居家换药流程、电话随访、微信交流、家庭访视、护理门诊随访、与社区专科护理联动等。
2.2建立档案
小组成员在治疗慢性伤口时了解病人信息,对病人伤口情况全面评估,住院病人在出院时及门诊病人在就诊时留取最适合照顾病人的2位直系亲属的联系电话,建立微信群,将病人信息详细登记在册,出院时帮助病人制订个性化的伤口护理计划,包括出院后就近社区医院资源的利用及居家护理。
2.3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和换药培训
让病人及家属观看换药流程,详细讲解换药技术方法及相关注意事项,讲解所用敷料的作用及正确更换敷料的意义,让病人或家属自己操作,护士在旁边指导,最终使病人或家属掌握换药技术。指导家属学会伤口测量方法、伤口照片拍摄方法;构建“慢性伤口评估和处理记录单”,指导病人或家属将伤口大小、渗液情况、清洗方法、所用敷料等进行记录,以便复诊时对病人伤口进行评估。
2.4电话随访、网络传送照片
根据病人伤口情况1周电话随访1次,询问伤口情况,了解病人的各种需求,并给予有效解决。病人伤口如有特殊情况可随时微信发送照片进行咨询,电话与网络无法解决的问题就通知病人及时来院复诊。
2.5家庭访视
对一些高龄、瘫痪、行动不便、病情危重等不便来院复诊的病人,在伤口出现不良变化时家属提出申请,伤口小组会按照医院护理服务管理制度,组织专科护士着医院定制的上门服务专用服装,携带专用医疗背包(内有伤口换药常用医疗用品)上门服务。
2.6护理门诊随访
门诊设有伤口护理门诊,每周开设2次,有造口治疗师负责出诊,慢性伤口病人规定2周门诊随访1次,专科护士对其伤口再进行全面评估,了解伤口愈合情况。
2.7建立医院
社区伤口专科护理协助小组由伤口小组的护理专家负责,组建医院附近社区与医院伤口专科一对一联动小组,为提高社区专科护理技能搭建平台。根据社区护士专科护理培训需求,每月组织社区护士与我院伤口专科小组开展联动多动,包括我院专家到社区进行技术指导,社区护士来我院进修或培训等。社区护士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疑难伤口问题,可以通过微信平台、手机、公共邮箱等信息化工具及时与我院伤口小组专家进行沟通。慢性伤口病人伤口出现恶化不能及时来我院复诊时可以到附近与我院建立协作关系的社区医院就诊。
3结果
40例实施延续性护理的慢性伤口病人中38例痊愈,2例失访。
4讨论
据估计,全球超过4亿人有不同病因造成的伤口[3],而慢性伤口通常又比较复杂,难以愈合,如有基础疾病或者并发症可能伤口会持续数月或数年不愈,这给病人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虽然大多数病人希望在医院进行换药治疗,可由于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一部分病人无法定期到医院换药,但这部分病人仍有很高的伤口护理需求,这就需要延续性护理为病人提供出院后的指导和服务。国内已经开始关注慢性伤口病人延续性护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苏天兰等[4]的研究中指出出院的慢性伤口病人实施延续性护理有利于促进伤口愈合。董兰菊等[5]也指出社区护士上门服务在家庭慢性伤口病人治疗及身体康复中起重要作用,是解决家庭慢性伤口病人治疗最有效的方法。我院建立多平台化的延续性护理服务模式,病人可以按照个人需求和方便沟通的方式与专业人士进行伤口情况咨询,获取专业的护理指导,且伤口小组的成员也可以发挥个人所长利用不同方式为慢性伤口病人服务。整个服务过程中护理人员仅在产生治疗费用时收取普通门诊挂号费和相关治疗费,并且避免了病人在医院和家庭中来回奔波,同时也解决了伤口的愈合情况,真正解决了病人和家属的实际问题,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所以得到病人的充分认可。综上所述,慢性伤口病人的延续性护理可给予病人全程关注的护理服务,可以真正解决慢性伤口病人的护理问题,促进伤口愈合,缩短愈合时间,节约医疗资源与成本,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参与此项工作的护理人员也体会到了延续性护理的意义,但整个运行过程中确实也存在一些问题,需求大于供应,病人需要上门服务时护理人员人手不够,还有如何规避其中的安全问题,家属照片拍摄失真影响医务人员对伤口的正确判断,部分病人换药过程中还存在物品消毒不合格等问题,这些都有待进一步探讨和改善。我院伤口小组将在以后慢性伤口延续性护理服务中进一步研究,不断完善慢性伤口的延续性护理。
参考文献:
[1]仇,黄金.慢性伤口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6):34543456.
[2]李萍,付伟.社区实施出院老年人延续性护理的SWOT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1,26(3):7475.
[3]KevinW.伤口护理管理的新进展[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11):767769.
2延续性护理意义
在针对脑卒中患者治疗和护理的长期实践过程中,延续性护理的发生发展得以不断形成。其普遍概念是指系列动作的规范设计下确保病患能在不同场所得到妥善且持续的护理工作,通常是从院内的出院、转诊到社区、家庭内的延续性规划。具体到细节是由脑卒中患者高级护理人员为其制定的全面计划,使得脑卒中患者的护理工作贯彻其生活日常,且同其与家庭成员形成长期且动态保持下的互动过程,使得其远期的功能恢复,并发症规避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都有显著提升[2]。
3延续性护理内容
3.1脑卒中延续性护理干预者及其要求 较多研究指出延续性护理的直接干预人员应为具备长期临床实践工作的高级护理人员。基于脑卒中护理工作其繁杂程度及国内目前社区普遍落后的医护条件,应在护理工作人员配置上着重强调病患受益率,同时兼顾经济成本的护理干预工作者安排。针对延续性护理是从医院到社区、家庭的延续性时程关系,不同时段的干预人员有不同的工作要求及侧重点。在院内的康复治疗干预成员主要组成包括主治医师,专科护理人员及理疗专业医师,除在院内的专业性指导和治疗外,出院后亦需远期的协调及合作,主要是针对患者及家属的有效沟通及依从性提升。出院后的延续性护理重点着重在社区医护人员,主要是由社区全科医师及专科社区护理人员形成干预群体,使脑卒中病患得到针对性干预。但由于目前国内社区医疗条件的分配不平均等突出问题,使得社区康复的有效开展处于长期受限状态。
对于延续性护理工作组的成员要求度及整体规划均需较高水平,不论是延续性护理时程的院内阶段还是社区阶段,都需要高水准的医疗综合团队作为医疗输出后盾。对于脑卒中延续性护理干预人员的要求,不仅局限于护理全程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对个体患者的个体措施制定有相对要求,此外,同病患及家属的协调沟通能力亦纳入要求范围中[3]。
3.2脑卒中延续性护理内容 脑卒中延续性护理内容的个体化制定特点是其的突出内容,依据不同水准的医疗综合团队支持,针对脑卒中病患应有不同的延续性护理工作规划。在护理内容制定时,要以病患受益为目标,以家庭背景为基础,医院医护人员同社区医护协作的制定方向,进行预见性干预措施的制定并在后续工作中及时针对反馈效果作出工作上的细节更改以更好的完善干预内容的个性化和有效性。
对于初步干预工作的开始时间,国内外研究并未给出明确范围,一般以出院后2d~1w开始。早期延续性护理干预的开展是必须的,主要由于病患在出院后失去了院内全面、规范的治疗护理,病患在社区、家庭的治疗及护理接受角色转换使得计划的接受和完成度难以保持在较高水准,因此,越早的开展延续性护理越有利于远期病情的恢复。在早期开展的基础上,延续性护理的干预频率及强度应在综合团队基本水准的最大上限水平上予以开展,保证干预工作在同病患自身病情发展相一致的步调上,让病患最大程度的享受到干预工作的有效性及优良性[4]。且早期开展的工作中,由于病患院内外角色转换等问题的存在,应提高护理工作的频率及强度。相关报告给出的频率和强度数据,以1次/w~1次/月的递减,从密集型干预模式到后期的逐步减少。强度主要体现在康复训练的每天维持,相关数据建议最少1次/d,每次最少2h为好。
对于早期高强度高密度的延续性护理持续时间,较多研究指出,以发病后3月内为最佳时段。脑卒中发病半年后功能恢复速度逐步下降,1年后的康复意义基本失去,因此早期且3~6个月,1年以内的延续性护理工作为患者机体功能恢复的最有效阶段。但由于病患的远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在早期全程的护理性干预外,远期定期随访和心理干预亦是必须[5]。
关于脑卒中延续性护理成效的评价,主要集中于病患生活质量、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如及远期恢复以及心理状况的评定几个方面,不同方面均可依据相应的评价量表进行规范评定。依据评定结果应及时针对个体病患作出相应干预措施改善已达到问题的早发现早处理,从而积极改善病患预后[6]。
4结论
尽管脑卒中患者延续性护理在全球开展时间早,开展度较高,但国内外均未有较规范且可依据的操作指南进行参考。目前,我国针对脑卒中患者的院内护理其重视度和规范度均处于较高水准,但院外的延续性护理因各方面条件的制约而有所限制。强大的医疗综合团队的形成较难建立,专业的护理干预成员较难配备均对延续性护理工作的开展奠定了不小的挑战。延续性护理模式在脑卒中病患出院后的病情恢复受益率毋庸置疑,且远期正面影响意义极高。因此,脑卒中病患延续性护理模式规范、科学、系统的制定目标应作为当前医疗工作者长久的探索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海利.H型高血压与缺血脑卒中预后的关系[D].郑州:郑州大学,2012.
[2]Boockvar K,Vladeck BC.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ransitional care for persons with complex care needs[J].J Am Geriatr Soc,2004,52(5):855-856.
[3]李永红,林聘妹,王翠华,等.家庭健康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1,22(1):144-14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13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患者78例,女患者56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54.2±5.3)岁,病程3~18年,平均时间(12.1±2.7)年。纳入标准:134例患者均经过病史、体征诊断,均符合2007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的有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标准;所选病例均为吸烟患者;排除标准:精神障碍患者、合并哮喘、糖尿病患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患者;肺结核、自发性气胸患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近期接受肺部手术的患者等。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的方式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64例,观察组70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的方式,包括呼吸调整、肺功能训练、饮食指导等。记录患者出院时的恢复情况,出院后不再进行延续性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之上给予延续性护理,主要内容如下:出院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评估,根据患者的呼吸功能、主要症状、发病原因等进行全面的了解,并记录患者的吸烟量、烟龄等。①教会患者对临床症状的观察,如短期内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②指导患者每日坚持吸氧,在饭前、运动前等耗氧量增加的情况下应尤其注重吸氧;③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告知患者COPD的常用治疗药物和药物的使用方法,并告知患者遵医嘱用药,避免患者漏服、错服或私自增减药物用量;④进行运动指导,通过运动指导训练患者的呼吸功能,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告知患者坚持体育锻炼对身体的好处;⑤提供戒烟指导,通过向患者讲解对吸烟的危害提高患者的危机感,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吸烟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戒烟方案,烟瘾来时可以选择吃糖果、嚼口香糖等方式进行控制,教会患者戒烟的时间和戒烟的方式;⑥加强对家属的指导,发放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健康知识手册,让患者的家属配合监督、帮助患者进行治疗,并让家属帮助患者营造干净、无烟的生活环境;⑦加强对患者的饮食指导,采用清淡饮食,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1.3疗效评定[3] 戒烟成功率:近期戒烟成功:患者坚持20d不吸烟;中期戒烟成功:1年后无复吸烟。检测患者的肺功能,包括PCO3、PO2、PEF。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士标准差(x±s)的形式表示,统计处理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患者的戒烟率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近期和远期戒烟成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患者的肺功能情况 观察组患者的PEF、PO2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CO3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1.2评估指标及方法
1.2.1生活质量情况在人院前和干预6个月后采用欧洲癌症功能与治疗研究机构制作的针对肿瘤患者生命质量量表(QualityofLifeQuestionnaire-core30,QLQ-C30)[6],该量表由5个功能子量表(躯体、角色、认知、情绪和社会功能)、3个症状量表(疲乏、恶心呕吐、疼痛)、1个总体健康状况量表和一些单一条目构成,共30个条目。总体健康状况分7个等级,评分从1~7分;其他条目分4个等级评分,评分从1~4分。将各个领域(子量表)所包括的条目得分相加即可得到该领域的得分(粗分),为了使各领域得分能相互比较,尚进一步采用极差化方法将粗分化为0-100内取值的标准分得分:其中5个功能量表和整体生活质量量表得分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高,而症状量表和单项项目的得分则相反,得分越高代表症状越明显。
1.2.2自我管理采用施小青等[7]构建的自我管理量表,包括药物管理、饮食管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症状管理四个维度,每个维度的得分总和越高表示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越好。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的形式表示,2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χ2),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入院时,2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出院6个月后,对照组患者各项指标较入院时均无明显变化(P均>0.05),实验组患者的躯体、角色、认知、情绪和社会功能及总健康状况较入院时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同期对照组相比,得分也均提高(P均<0.05)。出院6月后,对照组各项症状评分较入院时均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同期对照组相比,各项症状评分也均较低(P均<0.05)。见表1。
2.22组自我管理得分比较入院时,2组患者自我管理4项评分:药物管理、饮食管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症状管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出院6个月后,对照组4项指标及总体评分较入院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实验组4项指标及总体评分较入院时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同期对照组相比得分也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3讨论
3.1院外延续性护理教育可改善宫颈癌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宫颈癌患者对疾病复发及后续治疗的身心压力使得其出院后应付能力、应激适应及社会活动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必然会引起生活质量的下降[8]。一方面大多数患者远离大型医院,院外专科护理中断,且宫颈癌术后的社区护理人员通常对本疾病的专业知识较为欠缺,且社区护理目前在国内较为落后,所以患者在家中出现症状后得到及时合理的专科护理较困难,从而容易导致患者出院后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各种并发症及意外事件的发生。而延续性护理则要求医护人员定期与院外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能更及时了解患者的真实情况及突发状况,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正规的护理教育及注意事项,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护理质量,再次可以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对提高患者病后的生存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结果也证实了通过干预,患者在躯体、角色、认知、情绪和社会功能及总健康状况得分较入院时均有提高。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于我院老年医学科住院的COPD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分会2013年修订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标准[3],同时排除肺结核者、无气流受限表现者、过敏性哮喘者、合并恶性肿瘤者。观察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56~77岁;病程2~14年。对照组男29例,女11例;年龄60~75岁;病程2~16年。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的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包括住院期间疾病的基本知识、健康宣教以及用药与饮食等方面的指导和建议,出院后按照医生医嘱定期门诊随诊。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中医延续性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情志护理:中医认为异常情志的变化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情志过急,则可能导致心、肝、脾、肺、肾的损伤,导致病情反复或者加重[4],也不利于患者病情恢复,COPD患者受疾病困扰,容易出现担忧、恐惧等负面情绪,我们可以采取以“喜”克之,如讲解趣事奇闻、成功案例等,以消除患者焦虑、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2)饮食调节:嘱患者以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为主,避免辛辣、刺激、容易过敏等食物,同时根据患者不同的中医辨证体质,给予不同的治疗,如肾虚、脾虚、肺虚型,建议以高营养、容易消化、滋润的食物为主,如肉汁、豆类、奶类等;针对肺气郁闭患者,可以多食用杏仁粥、生姜萝卜汁等宣肺、开郁的食物;针对风热犯肺证者,可服用金银花茶等清热化痰;(3)穴位按摩:家属或者护理人员可以对风门、肺俞、定喘等穴位进行揉按,时间2min/次,对天突、膻中、太渊、中府等穴进行点按,时间同样为2min/次,可以起到化痰止咳、调理肺气、促进气血通畅等功效;(4)健康指导:根据患者病情,可指导患者慢跑、快走、腹式呼吸等,每次5~10min,以增加肺脏的储备功能;(5)随诊观察:出院后,由责任护士每10d对患者进行1次电话随访,询问患者的情况,并对患者及家属的疑问进行解答,同时对患者的下一步中医护理提出建议。
1.3效果评价
观察3个月内2组患者因COPD发作再入院率,同时用COPD患者自我管理量表对患者进行评价[5],比较中医延续性护理的成效。COPD管理量表包括51个条目,每个条目积分范围1~5分,总分51~255分,该表包括自我效能(9个条目)、信息管理(8个条目)、情绪管理(12个条目)、日常生活管理(14个条目)以及症状管理(8个条目)。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3个月内再入院率对比
经统计学分析,2组患者在3个月内再入院率对比有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时自我管理评分情况对比
脑梗死的病残率较高, 严重影响到患者生存质量, 甚至导致患者生命丧失, 给社会及家庭等带来极大负担。脑梗死患者住院治疗期间接受院内护理干预, 而出院后的脑梗死患者在出院后用药等方面缺乏护理干预, 影响到患者预后[1, 2]。本文选择本院脑梗死出院患者, 观察延续性护理干预对此类患者的护理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100例脑梗死患者, 无脑出血所致脑梗死及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患者。所选患者均能完成本实验过程并均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排除合并有心力衰竭、合并心肌梗死、不能配合医护进行康复训练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50例。对照组中男30例, 女20例, 平均年龄59.3岁;观察组中男29例, 女21例, 平均年龄60.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出院相关护理干预(常规出院指导、患者打电话到院复诊时对其进行相关的护理指导)。观察组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干预, 具体包括:①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电话或家庭访问)。了解患者家庭相关情况及患者自我护理情况, 询问患者是否遵照医嘱服药, 了解患者运动和饮食具体情况, 了解患者血压、血糖控制情况, 根据患者提供的相关信息对患者进行指导及相关方面做出调整。②在随访过程中为患者答疑。耐心听取患者的诉说, 对患者提出的疑问进行耐心详细的解释, 解除患者疑虑。③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在随访过程中了解患者家属的想法, 了解患者自我护理意识, 嘱咐家属作好家庭内的护理干预, 指导患者在家庭护理过程中的相关措施[3]。④对患者及家属定期开展脑梗死康复等方面的专题讲座, 让患者家属掌握脑梗死康复训练等方面相关内容;让患者家属建立预防并发症相关意识, 对患者进行定期翻身、协助排痰等, 减少并发症发生。⑤对随访的患者相关信息进行详细登记, 每次随访结束后进行分析总结, 以便下次对患者进行更好的护理干预。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出院后的用药依从性改变情况, 对患者进行随访, 随访12个月。用药依从性分为, 完全依从:患者出院后遵守正确的用药时间和正确服用药量;一般依从:患者基本根据医嘱进行用药, 偶尔出现漏服、少服等现象;不能依从:患者不能够根据医嘱进行服药, 经常出现漏服、随意加减量、擅自停服药物等。依从率=(完全依从+一般依从)/总例数×100%。采用QOL-C30量表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分析患者生存质量改善情况。本量表是评定患者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4个方面, 总分越高提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观察两组患者压疮、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中完全依从36例、一般依从12例、不能依从2例, 依从率为96.0%;对照组中完全依从25例、一般依从14例、不能依从11例, 依从率为78.0%;观察组出院后用药依从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出院时的生存质量评分为(9.21±1.56)分、观察组出院12个月后生活质量评分为(16.53±2.57)分;对照组出院时的生存质量评分为(9.24±1.75)分、对照组出院12个月后生活质量评分为(12.64±2.17)分;观察组出院时的生存质量评分和对照组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12个月后的生存质量评分和对照组评分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3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褥疮1例, 坠积性肺炎1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4.0%;对照组褥疮5例, 坠积性肺炎3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16.0%。观察组褥疮、坠积性肺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小结
脑梗死患者在院内经过临床及相关护理干预后, 患者功能得到较大程度恢复。但患者出院后可能存在用药依从性差、生存质量下降及并发症出现等问题。用药依从性差的患者主要表现在漏服药物、随意减量或增量、不服药物等方面, 这些影响到患者出院后神经功能恢复[4, 5]。再者, 家属在出院后患者的护理干预中起着重要作用, 家属不愿参与到院外患者的护理干预中, 患者的生存质量会严重下降, 影响到功能恢复。所以院外的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出院患者的功能恢复起着重要作用[6]。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实施了延续性护理干预, 观察组患者出院后的用药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 延续性护理干预能够提高脑梗死出院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及生存质量, 减少并发症发生, 护理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栗文晖.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当代医学, 2010, 5(16):115-116.
[2] 颜雅玮. 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焦虑抑郁的影响. 中国现代医生, 2010, 8(33):75-76.
[3] 黄庆萍, 农礼荣, 赖增桥, 等. 系统化护理干预模式对脑梗死患者身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当代医学, 2013, 6(11):111-112.
[4] 孔庆兰. 影响急性脑梗死护理效果的因素.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3, 9(7):154-155.
膀胱癌是临床常见的泌尿系统肿瘤疾病, 近年来膀胱癌发病率明显上升, 临床治疗膀胱癌的首选方法为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 术后辅助治疗是减少复发的关键措施[1, 2]。术后动脉化疗是临床有效的辅助治疗方式, 可抑制肿瘤细胞繁殖, 减少复发[3, 4]。然而, 动脉化疗需要较长的时间, 患者难以积极配合。为了提高膀胱癌患者动脉化疗的疗效, 本研究采取延续性护理对患者进行干预,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8月~2016年12月收治的26例膀胱癌行动脉化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13例。观察组男6例, 女7例, 年龄46~67岁, 平均年龄(57.31±3.54)岁;对照组男8例, 女5例, 年龄45~67岁, 平均年龄(57.01±4.14)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延续性护理进行干预, 具体如下:①成立延续护理小组, 对患者的资料进行全面的了解, 并且制定系统的延续性护理计划。②出院后通过电话随访、家访的形式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 对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必要的处理, 指导患者自我护理, 叮嘱患者按照医嘱用药, 并给予心理疏导, 为患者和家属详细、耐心地解答, 和患者维持良好的护患关系, 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 协助患者树立信心。③建立膀胱癌患者的网络平台群, 增进患者之间、患者及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另外利用网络平台对患者进行问卷随访, 收集患者资料, 以便随时掌握患者恢复情况, 给予有效的延续护理措施。④每月定时进行一次患者及家属共同参与的病友会, 组织知识讲座、多媒体放映、患者座谈等。⑤建立动脉化疗患者随访登记本, 记录患者历次行动脉化疗前后的不良反应及心理状态, 利用思维导图模式指导患者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项、需要自我观察的内容等。
1. 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改善情况等。满意度通过自制的满意度调查表评定, 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满意、不满意, 满意度=(非常满意+比较满意+满意)/总例数×
100%。让患者自填, 发放26份调查表, 回收率为100%。采用SAS量表评估患者的内心焦虑感, 评分越低效果越好[5]。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100.00%高于对照组46.1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生活质量 护理前两组生活质量(总体健康情况、身体疼痛、活力、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社会功能、精神健康、情感职能)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本组护理前和对照组护理后,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3 焦虑状态 护理前两组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评分均低于本组护理前和对照组护理后,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548-02
随着社会的进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今的医学模式是“以病人为中心”。传统的护理服务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强的医疗保健意识。并据统计,全国老年人群慢性疾病患病率达51.8%[1]。为了提高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充分体现优质护理服务的内涵和精神,加强责任护士对分管病人的全程的连续的服务和管理意识,将健康教育延伸至家庭,使患者真正受益,同时也为了加深病人对责任护士角色的认知度,本科老年病房从2013年3月开始,推出了责任护士对自己分管病人出院后的电话随访工作。出院后电话随访作为一种建立在医护人员和患者及家属成员之间,可节省人力资源的延伸访视形式,是目前我国延续性护理的主要形式[2]。目前,延续性护理在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中的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效果[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自2013年3月至12月共对180名老年病房明确诊断,治疗稳定后出院的慢性病患者,女性81例,男性99例,年龄65―92岁,文化程度:初中以下103例,高中以上78例进行电话随访。
1.2 方法
对出院慢性病患者在出院当天建立电话随访登记表,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诊断、入院时间、出院时间、联系电话、反馈结果、随访护士签名,同时发放多种宣传资料,告知病区联系方式、联系人等。
1.3 随访安排:责任护士负责所管辖出院患者的电话随访工作,护士长监督检查。出院后一周开始初次回访,初次回访后2周再次回访,以后每月回访一次。回访时间多安排在下午3点到5点,每次回访时间不宜过长或过短,大约掌握在15分钟左右。
1.4 延续性护理随访内容的具体实施
出院后患者用药情况根据出院医嘱带药的时间、种类、用法进行随访,询问是否遵医嘱用药。
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饮食、休息、功能锻炼,卫生常识等方面健康教育落实情况。对患者遗忘的内容,再次向其详细宣教直至理解。
责任护士根据患者出院时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跌倒、坠床、压疮、用药安全、烫伤等现存或潜在的危险因素,给予预防性措施的指导。在电话随访中提醒患者及家属预防不良事件的重要性。
取得主管医生的参与和协助:对电话随访后了解的一些情况和健康教育的落实及患者的用药情况等,随访者应主动与主管医生进行沟通,并再将新的健康指导等信息及时反馈给患者,使患者能更好地落实。对来院复查的患者提前与医生预约,以减少患者等候的时间。
2 结果
电话随访式延续性护理实施10个月以来,患者的依从性由30%提高到80%,对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程度也由实施前的25%提高到了70%。通过护理人员的反复强调和及时干预,患者出院后压疮、烫伤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0。通过延续性护理的实施,护患关系得到了改善,患者的满意度逐渐提高,医院也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3 讨论
3.1 电话随访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
慢性病病程长、康复慢、病情反复,不仅需要精湛的医术,舒适的环境,更需要被理解、关心、尊重。出院后来自医务人员督促的中断,出现不按要求服药,生活起居不规律,不能遵循饮食要求的原因,导致遵医行为低下。开展电话随访和患者谈健康,提供疾病知识,及时解决问题,有助于提高患者心理、生理、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坚持锻炼,促进康复。
3.2 开展电话随访健康教育的意义
通过电话随访,加强患者对疾病知识的了解、认知水平的提高,深化对治疗依从性的认识,调动了患者在治疗方面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减少或避免易患因素,普遍提高保健意识。
3.3 开展电话随访健康教育对护士的要求
扎实的理论是维系沟通的纽带,这就要求随访护士学习综合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知识,不断积累经验,高质量的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认真建立随访档案,对随访中不能解答的问题,及时查阅文献,与医生商讨,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与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0.189
腹膜透析为慢性肾衰竭替代性治疗方法, 指借助腹膜为天然半透膜, 通过更换腹腔透析液, 排出机体内毒性物质与代谢产物;腹膜透析因具有安全、操作简单和高透析效率等优势, 广泛应用于肾衰竭患者临床治疗中[1]。本研究针对已选定的90例腹膜透析患者分别行不同护理方案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现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90例新置管腹膜透析患者, 根据护理时不同方案分成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男女比例23:15, 年龄25~74岁, 平均年龄(50.08±7.97)岁;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中学10例, 高中及大专15例, 大专以上13例。观察组男女比例32:20, 年龄24~74岁, 平均年龄(50.06±7.98)岁;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中学13例, 高中及大专22例, 大专以上1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包括护理人员于患者置管之后进行健康宣教, 讲解肾脏功能、腹膜透析原理及操作流程;指导患者掌握腹膜透析有关操作, 叮嘱其严格遵医用药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延续性护理:成立护理团队, 配备专科主任与护理人员, 建立电子档案(内容包括患者年龄、文化程度与具体病情等), 制定针对性健康宣教方案。护理人员定期进行随访, 可采取家访、电访、门诊等形式和患者及家属进行良好沟通, 密切关注患者症状与腹膜透析情况(管路、换液操作与并发症等), 给予饮食、用药指导。
1. 3 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并发症包括心功能衰竭、低钾血症、腹膜炎。健康评分参照美国波士顿健康研究所的健康调查表(SF-36量表)评定患者生活质量[2], 选取躯体功能、社会功能与精神状况3项指标, 分数为50~100分, 得分与质量成正比。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护理后, 观察组未出现心功能衰竭, 低钾血症3例、腹膜炎2例;对照组心功能衰竭3例、低钾血症4例、腹膜炎6例;观察组并发症率为9.62%,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4.2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75, P
2. 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总体健康评分比对照组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腹膜透析能够使患者肾功能得以保持, 其操作简便, 在家即可进行透析, 但居家透析期间易出现诸多问题, 影响疗效, 临床实施有效延续性护理措施至关重要。为寻求腹膜透析有效护理方法, 本研究对应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与应用延续性护理的观察组并发症情况与生活质量进行对比分析。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总并发症率为9.6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4.21%,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腹膜透析患者应用延续性护理具有显著效果, 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并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提高, 可被临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 何丽君,孟莹莹, 成巧梅.授权教育对居家腹膜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护理学杂志, 2014, 29(17):71-72.
[2] 范凤燕, 刘霞, 李海燕, 等. PBL健康教育模式对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4, 49(26): 3320-3323.
Effect of continuing nursing on self-care ability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LI Xiuxia
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各方面的护理效果均优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
结论:给予脑出血患者进行延续性护理可有效地改善脑出血患者疾病康复进度,减少复发率,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延续性护理脑出血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060-01
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疾病,因为其具有死亡率高、病情变化快、病情重、发病急等特点,因此此类患者在初发是应需保证绝对的卧床休息。且发病患者中大部分患者伴随偏瘫,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坠积性肺炎、压疮、便秘等临床几率较高,所以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如何降低患者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护理工作中的重点[1]。本次试验对我院收治的42例患者进行系统的延续性护理干预,并对其应用价值进行研究分析,详细内容如下文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42例脑出血患者,其中男女例数分别为22例和20例;年龄范围在34岁-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9.5±4.5)岁;发病后2h-10h住院;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且根据患者的临床体征及症状表现,可通过头颅CT或者MRU(MRI)确诊为脑出血患者;出血位置为基底节区。将4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为21例,两组患者在知情的条件下进行本次试验。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进行延续性护理:
1.2.1成立延续护理干预小组,选择的护理人员必须是学历大专以上、固定工龄5a以上的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善于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并对干预小组的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内容包括回访时间、内容、语言功能锻炼方法、并发症护理要点、营养护理要点等等经过考核之后方能够正常进行访视。并可运用整体性医疗团队资源,邀请管床医生参与,从而提供全面,高质量延续性医疗护理服务。
1.2.2建立回访渠道:患者在出院时护理人员应进行相应的解释,告知患者预约回访的目的、意义及时间(出院后1周、2周、4周、8周、12周及半年,半年回访完成后每隔半个月电话随访一次,或上门探访,直至出院1年);建立患者健康档案,包括患者的联系方式、家庭住址、健康指导、用药情况等等,并进行日常生活评分,向患者发放联系卡,若是患者及其家属有疑问可通过电话咨询或者来院复查,实施下双向交流。
1.2.3延续护理干预的内容:对患者的血压水平、饮食、睡眠、肢体功能、自理能力、心理状态、自我护理技能、并发症、健康知识的了解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估分析,了解患者存在的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并继续为患者提供患肢康复训练,指导皮肤护理及管道维护、营养调配、用药指导。脑出血患者发病时间在半年以上的约有50%以上,伴随不同的心理障碍,因此家属应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让患者获得有效的家庭支持。并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制定康复计划[2]。
1.2.4教授患者基本护理技能:首先应讲解脑出血相关知识,为患者及其家属示范并教授相关护理技能,并纠正偏差和不足,直到患者及其技术掌握为止,告知患者生活要有顾虑,保证情绪稳定及充足的睡眠,忌兴奋、暴躁、紧张,维持稳定的情绪;忌暴食、戒烟酒,并适当的进行体育运动,控制体重增加,维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多摄入蔬菜、水果、高蛋白、低盐等食物。
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良好生活方式、肢体语言功能、并发症发生率、遵医嘱率、满意率及脑出血复发率、患者出院后坠床、烫伤、跌倒、意外拔管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3]。
1.4统计学分析。本次试验中使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以P
2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详情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
3讨论
延续性护理指从患者的角度所体验到的协调、顺利的护理过程,即为护理的不中断,其是指护理服务没受到限制,尤其是指护理服务没受到地点的限制[4]。随着患者回家延伸到家庭和社区,对患者提供完整、连续、便捷的护理服务,形成了无缝全程护理服务模式。国外的一些系统综述表明,延续性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的健康结果,减少患者对急诊的使用次数,降低其急性住院后的再住院率[5]。延续护理与传统临床护理模式不同,其有效的缩短了护患之间的距离,使患者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提高患者满意度及护理质量,增强了患者对护理人员及医院的信任,明显的缓和了护患之间的关系,稳固病原渠道,提高医院经济效益,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刘英,徐少娜.80例脑出血出院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3):287-288
[2]潘文妍.延续性护理在出院后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32(3):458-459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0.211
近几年来, 日间手术在国内引起广泛的关注和积极发展, 越来越多原本需要住院实施的手术将要在日间手术模式下开展[1]。随着社区广泛开展乳腺疾病筛查和妇女对自身健康的重视, 更多的乳腺良性肿物被及早发现, 这些良性肿物一般可通过日间手术模式完成[2], 但目前在我国社区医疗护理服务尚不完善的情况下, 如何保证日间手术患者出院后的安全, 减少术后并发症, 既是患者普遍担忧的事情, 也是当前医护人员重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旨在探究日间乳腺手术患者对术后延续性护理的需求, 为临床工作者今后提供有针对性的延续护理服务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于2015年1~9月对某三甲医院日间乳腺手术的86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纳入标准:意识清醒, 思维清晰, 能进行语言交流, 自愿参加调查。86例患者为女性;年龄16~67岁, 平均年龄(39.6±11.5)岁;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35例, 高中及以下51例。
1. 2 方法
1. 2. 1 调查工具采用自行设计的“日间乳腺手术延续性护理服务需求调查问卷”进行现场调查。问卷由研究者在参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 结合日间乳腺手术围手术期护理的特点, 并征询乳腺和护理专家, 经过反复修改, 确定调查具体内容。该问卷包括4部分:①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经济收入等;②对延续护理服务的了解和需求, 共4个项目;③对延续性护理服务内容的需求, 共5个项目, 每个项目分需要、无所谓、不需要3个选择;④延续性护理服务形式的需求, 最多可选2项。该问卷经专家评定其内容有效度指数(CVI)为0.91, 内部一致Cronbach, sα系数为0.873。
1. 2. 2 资料收集 患者术毕麻醉完全清醒后, 由调查者采取与患者面对面的方法, 向其进行必要的解释。调查问卷当场完成后收回, 共发放问卷90份, 收回86份, 回收率95.6%。
2 结果
日间乳腺手术患者对延续护理服务完全不了解占55.8%, 而82.6%的患者希望出院后继续接受医护照护服务。见表1。对延续护理服务内容的需求共有5个项目, 其中对术后疼痛和并发症的防治与护理是患者最担忧的, 占97.7%。见表2。患者最希望的服务形式是与医护人员面对面交谈, 占96.5%。见表3。83.7%的患者选择医院乳腺科专科护士提供服务。见表4。
3 讨论
随着微创外科领域的迅猛发展, 加之麻醉技术的日臻成熟, 使过去许多需要较长时间住院的手术得以按日间手术模式完成。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55.8%的患者对延续护理服务完全不了解, 这可能与被调查者大部分患者较年轻是首次住院和手术有关。只有8.1%的患者曾接受过延续护理服务, 这显示延续护理目前在国内辐射面较为局限, 只在小范围内试行, 很多医院只是针对慢性病患者或大手术后的患者开通电话随访、电话咨询服务, 未能走进社区与患者进行有效联动, 居民对延续护理服务的内涵普遍不了解。希望出院后继续接受医护照护的患者占82.6%, 说明患者对延续护理服务有迫切需求, 也折射出患者对日间手术这一新型治疗模式有所担忧。目前国内延续护理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和不断的探索中, 如何确保日间手术患者出院后的安全和促进康复, 减少并发症, 让更多患者乐于接受日间手术这种新颖的治疗方式, 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可行性的延续护理服务显得尤为重要。
从日间乳腺手术患者对延续护理服务内容的需求来看, 虽然依赖先进的手术麻醉技术, 日间手术的安全性、舒适性已得到极大的保障, 但新的手术治疗方式可能增加了患者对手术的焦虑和自我照护能力不足的担忧。有报道[3]指出, 日间手术术后主要的并发症是伤口疼痛和出血。术后疼痛是手术导致的, 是身体上潜在的组织损伤, 容易给患者造成不良的心理应激。做好术前宣教, 正确评估术后疼痛情况, 预防性用药是目前一种较好地减轻术后疼痛的方法。同时要教会患者及家属观察伤口正常渗血情况以及异常活动性出血的紧急处理方法。术后切口感染是患者再住院的主要原因[3], 开展延续护理服务不但可及时反馈切口愈合的进展以便得到及时处理, 还可以加强患者服药、及时复诊的依丛性, 降低切口感染的风险。传统住院模式中术后并发症防治是在院内病区完成的, 而日间手术模式主要是依靠患者及家属自行观察。这要求患者与家属具备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发现能力, 因此, 在日间手术模式下如何令医学知识欠缺的普通人具备看护术后患者的能力, 优质高效的术后延续护理是日间手术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支撑。
对延续护理服务形式的选择方面, 更多患者倾向于与医护人员直接的面对面交谈来获得更多更全面的康复知识, 这一倾向在高龄低学历患者中越明显, 这可能与被调查对象的学历偏低有关, 高龄低学历患者往往不太习惯使用互联网去查阅相关资料, 可能对医护人员的解释更能理解与接受。通过调查发现, 有针对性因应不同服务对象、年龄、学历等让患者自行选择不同的服务形式会收到较好的效果。譬如年轻高学历患者予以开通微信或QQ平台进行交流, 而高龄低学历患者宜开通电话随访、发放宣教资料或光盘等进行宣教。
在选择服务提供者方面, 83.7%的患者选择医院专科护士为其提供延续护理服务。原因可能为患者认为医院专科护士的专科知识专科操作技术更强, 能更好地满足自己的需求。但在我国目前医院护士人手短缺的情况下, 由医院提供的延续护理服务显然不能满足患者需求, 如何进一步建立医院-社区一体化协作网, 完善转诊制度和加强社区护士的培训, 让患者在家门口, 甚至“足不出户”就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 并在出现意外时, 第一时间得到及时的处理, 或可通过协作网及时转诊入院, 降低日间手术患者因自身知识不足、住院时间短而引起的术后焦虑, 使患者更愿意接受并向他人推荐日间手术模式, 促进日间手术的发展。
日间乳腺手术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手术模式, 患者往往对其缺乏足够的认识, 在这种情况下医务人员的耐心解释和宣教对于日间乳腺手术的推广具有重要作用, 而规范、及时、有效地开展术后延续护理服务是这种新颖医疗模式强而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杨霞, 卢惠娟, 赵爱平, 等.日间手术病人医学应对方式及影响因素调查.护理研究, 2010, 24(8):2081-2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