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22 06:43:1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级培训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国各地党政机关纷纷兴建了许多培训中心,即集餐饮、住宿、娱乐、休闲、培训等为一体的宾馆。随着国家发改委要求机关培训中心与原机关逐步脱钩,培训中心就失去了获取利润的途径,从而使其发展陷入了困境。而经济型酒店的发展却与之相反,市场供应相对稀缺。
一、机关培训中心现状分析
1、内部设施过于豪华,失去培训中心的原意。党政机关兴建“培训中心”,在全国是个普遍现象,而大型国有企业,甚至一些边远穷县,也在建“培训中心”。全国各地风景名胜区,能看到各种“重量级”的单位和部门建的“培训中心”,而且各培训中心互相攀比,增加设备,有很多直接按照宾馆酒店的格局建造。豪华的住宿设施和康体娱乐设施远远超过干部或员工培训的需求标准。
2、利用率低,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由于“培训中心”的设施重点是“对内服务”,常处于半经营状态,许多设施长年闲置,利用率不高,从而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这些培训中心造成大量非生产性国有资产滞留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既不讲使用效益,又不求保值增值,使得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3、政企不分或政事不分,滋生腐败导致亏损严重。培训中心大多数是事业单位,可获得所属机关一定程度上的保护,因此培训中心不会象一般的宾馆酒店那样受到有关部门的监管,成为部分领导干部腐化堕落的“温床”。建设豪华的培训中心,不仅可以争取更多的财政经费,还可以为培训中心获取不正当利益,将公共资源转变为本机关掌控的资源。由于培训中心是由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建设经营的,是集体资产,个人不需要对此直接负责,因此有些培训中心每年主管经营部门上缴的财务报表总是亏损的,需要财政或者预算外资金补贴,成为年年亏空的“无底洞”。
4、财务管理不规范,政府财政不堪重负。当前培训中心普遍存在资产帐外管理、资产出租收入难以收回、挪用财政资金、违规占地、未经审批擅自搞基本建设等问题。财务管理的不规范只是一个表面现象,一些领导在这里随意搞招待等,这不但增加了财政的负担,并且影响了政府对公共事业的投入。
5、人事管理不善,员工素质不高。培训中心经营者往往文化水平不高,缺乏现代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一方面专业人员很少受过系统培训,而普通员工更是存在培训不足,服务技能差、操作不规范、服务质量低等问题。另一方面培训中心由于实行事业编制,人员流动困难,从而导致人才闲置,人才浪费情况严重。
二、经济型酒店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1、经济型酒店的定义。经济型酒店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产物,它与全服务型酒店不同,是满足一般平民旅行住宿需求的产品设施。根据其特点和中国的实际情况,可以把经济型酒店的定义为以大众旅行者和中小商务者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客房为唯一或核心产品,价格低廉(一般在300元人民币以下),服务标准,环境舒适,硬件上乘,性价比高的现代酒店业。
2、我国经济型酒店的发展现状。经济型酒店在上世纪90年代被引入中国,以干净、舒适、方便、实惠为主要特征。国家商务部的2006年统计数据显示经济型酒店在我国以每年200%的速度增长。可预见,在未来几年,经济型酒店还会保持同样的速度迅速发展,成为我国酒店业的后起之秀。
三、机关培训中心转型的意义
机关培训中心向经济型酒店转型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思路,既利于培训中心的改革,又利于我国经济型酒店实力的增强。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是机关的附属物,是一种特殊的主体,机制陈旧,缺乏活力,难以发展。通过改革,一是盘活了国有资产存量,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二是在置换国有资产的同时,吸纳了大量民间投资和社会投资,使社会资本大幅度增加;三是可以释放人的潜能。对于经济型酒店而言,机关培训中心向经济型酒店转型对于壮大我国经济型酒店的规模,降低经济型酒店的成本,提高我国经济型酒店的国际竞争力有重大意义。
四、机关培训中心转型的可行性分析
1、政策支持分析。机关培训中心向经济型酒店转型是适应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需要。现有的许多的机关培训中心都是所在部门的下属单位,实行的是事业编制管理,具有一定的行政级别和财政拨款。目前正在进行的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转企是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继国有企业改革后的又一次社会变革。将机关培训中心推向市场,实行政企分开,参与市场竞争,进行市场化经营或通过拍卖、置换、改造等方式进行妥善处理。按照企事分开和机构剥离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转企改制,推动宾馆、招待所、培训中心进入市场,使其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使国有资产逐渐淡出服务业经营。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为机关培训中心向经济型酒店转型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
2、市场潜力分析。目前国内对经济型酒店的需求量很大,但有效供给相对不足,而且面临国外知名经济型酒店的挑战。机关培训中心转型为经济型酒店后,能有效增加供给,壮大力量,提高竞争力。
(1)市场需求日益增大。经济型酒店在中国是新兴产业,成长迅速。一是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经济型酒店以其价格适中,质量上乘,服务优质等特点,成为大众旅游者的首选。二是中国日益繁荣的经济刺激了商务旅游的发展,同样产生了对经济型酒店的巨大需求。一些设备豪华,装修考究,服务优良,能大幅度降低价格的新型酒店业,开始受到商务旅行者的青睐。三是随着中国入境旅游的发展,国际游客对经济型酒店的需求也逐渐上升。
(2)有效供给相对不足。我国经济型酒店市场存在严重的供给不足,行业增长空间非常大。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以国内旅游规模、消费者住宿消费额意愿、中档住宿单位数量三个指标测算,若我国的人均出游率、人均中档客房数达到美国一半标准,我国目前经济型酒店行业的客房供应量还有近70倍增量空间。因此,机关培训中心向经济型酒店转型可以有效增加市场供给,提高国内经济型酒店竞争力。
(3)资源优势分析。机关培训中心可以为向经济型酒店转型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党政机关和企业的培训中心在一定程度上是专门的培训与会议场所,但许多培训中心实际上是以疗养院、度假村的形式和要求建造,其设施设备作为培训中心的组成部分,具有较大的问题和弊端,但却为各类培训中心向经济型酒店转型提供了良好的硬件设施基础,可以节省不少人力物力。机关培训中心可在现有情况下,按照经济型酒店以家居精致、简洁为目标的改造要求,关停部分设施,减免部分服务功能,对培训中心的陈旧设施设备进行改造和适当装修。这样投资不大,但却达到了舒适、便利、卫生、安全的基本条件。由培训中心改建成经济型酒店大大降低了投资成本,从而使经营成本也降低不少。
(4)投资收益分析。在中国,经济型酒店一般为一二千万元的投资,再加上利用培训中心原有的硬件设施,投资比较低,人力成本也相对较低;在用工数量上,星级酒店的客房数与员工数的比例通常在1∶1.2以上,而经济型酒店一般在1∶0.5以下。经济型酒店达到每年10%的回报率。中国经济型酒店的平均出租率高达85%~90%,在正常情况下,高星级酒店需要10年才能收回投资,而经济型酒店仅需5—6年即可收回投资。同时,经济型酒店是结合物业与酒店的优质项目,政策环境较宽松,审批较容易,因此进入壁垒较低。机关培训中心属于党政机关管辖,其知名度较高,人脉也较广,能在更大的社会范围内吸引投资,向经济型酒店过渡。五、转型的具体实施办法
培训中心向经济型酒店转型的具体实施有两大重点,一是国有资产的转让;二是内部人员的管理。
1、资产转让。资产转让是培训中心转型的第一步,主要有三个阶段,即资产评估阶段、专家复审阶段以及出让阶段。资产评估的重点和意义就在于明确资产出售范围,合理确定资产出售价格,方便加强资产租赁合同管理和后续管理等。专家复审的主要目的是增强资产评估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培训中心的资产出让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一是进行股份制改革,国家以培训中心资产折合成股份,以物资形式参股,市场投资者以资金形式参股,成立股份制酒店。二是通过各种关系渠道由民营企业全盘收购,然后进行投资建设,或者机关培训中心与其他企业签订合同,以协议出让的方式实现资产转让。三是举行拍卖会,通过公开拍卖将培训中心资产经营市场化,拍卖的方式更加透明化,更加符合公平公开的原则。
2、内部人员管理。经济型酒店人员配置精简,通常是一人多岗,这样既降低了经营成本,也减少了管理成本。培训中心隶属于党政机关,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将原有培训中心人员转化为经济型酒店服务人员,关键是如何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1)更新观念。按需设岗,因事择人,摒弃传统的任人唯亲的“人治”制度,量才使用,防止权利过分集中,造成人浮于事,增加管理成本。
(2)激励机制。建立完整的激励机制,针对不同职务层次设计分类考核体系,引入现代工作绩效评价方法,对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德、能、勤、绩全面进行考核;建立多样化的工资分配制度,将工资奖金与员工业绩和顾客评价挂钩;竞争上岗,在企业内部实行优化组合,双向选择,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增强从业人员的忧患意识,切实解决原单位内部的各种弊端;同时以人为本,建立有效的精神激励机制,尊重、理解、关心员工,以激发员工的上进心和积极性。
(3)管理培训。酒店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事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素质、所受教育和培训以及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水平。应着力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者进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理论和技能的培训,鼓励工作人员利用业余时间或在职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和技能,进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六、结论
针对机关培训中心的弊端,许多专家学者早已开始了对它的改革和转制的研究。经济型酒店目前正处于黄金阶段,其市场需求量大,投资少,回报率高,而且对硬件设施的要求与培训中心现有设施相似,是值得研究的新途径。但由于长期积累的各种弊端,转型面临着资产转让、人员管理等诸多问题和难题,还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朱红利:当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人事人才,2007(1).
[2]刘守海:撤并各类培训中心整顿培训市场秩序[J].成人教育,2000(2).
[3]钟眠源:培训中心还要整顿到几时[J].南国风,2007(7).
[4]李松:培训中心离“阳光”有多远[J].思索,2006(6).
一、建设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的背景分析根据对安全生产伤亡事故的原因分析,90%以上的安全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所致,在建筑工地安全生产事故中受伤或死亡的,半数以上是农民工。大部分农民工刚放下农具,就到建筑工地从事建筑施工,未经过职业技能培训,缺少应有基本技能,给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带来隐患。伤亡事故、职业病造成的经济损失、精神负担,又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企业运行和社会生活。这一连串的问题,足以使我们认识到对农民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临海市建设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的成绩与经验我市建设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取得了很大成绩,位居台州市的前列。为加强农村建房施工的安全管理,临海市建设规划局2005年7月份出台《临海市村镇农房建设管理实施细则》,在全市开展农村建筑工匠职业技能培训。2005年12月6日以来,在各镇、街道培训农村建筑工匠共2230人,对培训、鉴定合格的2230名农村建筑工匠核发职业技能岗位证书,有力的支持了农村劳动转移工作。2006年对全市在建工地混凝土工、砌筑工、抹灰工、木工、钢筋工、油漆工、架子工、电工等1110人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其中1108名技术工人通过鉴定,取得职业技能岗位证书。积极开展职业技能能竞赛活动,2006年6月2日至6月3日,临海市建筑业协会组织砌工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共有三人获一等奖,五人获二等奖。在于2006年6月29日至7月1日举行的台州市建筑业职业技能大赛中,我市共有三人获得二等奖,三人获得三等奖,临海市建设规划局获优秀组织奖。在2006年7月30日至8月3日举行的全省建筑业职业技能大赛中,我市陈章清(钢筋工)、万平(砌筑工)等二人获二等奖,何飞龙(镶贴工)获三等奖。
总结临海市技能培训的成绩与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拥有经验丰富、布局合理的培训机构临海市建设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开展相对较早,临海市建设职工技能培训中心于2004年3月30日被浙江省建筑行业协会确定第一批建筑技工技能等级培训办班点,于2004年5月派出混凝土工、抹灰工、砌筑工、架子工等工种老师到杭州市参加建筑技工技能应知应会讲课教师、鉴定考评员培训班,取得了相关工种的教师、考评员资格证书,拥有临海建设大楼多功能厅1个、大会议室1个、小会议室10个,共1750㎡的教学场所,随时可提供面积达10000㎡以上的在建工地作为实习场所,同时有多媒体教学设备、激光测距仪等先进教学设备,作为建设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教学用。
(二)形成了初步的职业技能培训的运行体系在组织方面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网络”的工作体系。“一个中心”:建立了由分管建筑业的副局长任主任,局办公室、建筑业科、城建科等相关科室成员组成的临海市建设职工技能培训中心,负责全市农民工培训的组织工作。“两个网络”:一是建筑业企业教育培训服务网络,主要是以建筑业企业为服务对象,组织在建工地农民工开展教育培训;二是农村以镇、街道成人教育中心学校为基地的农民工培训网络。对临海市建设职工技能培训中心和各镇、街道成人教育中心学校实行资源整合,实现师资、设备等资源的共享,发挥临海市建设职工技能培训中心的优势,带动各镇、街道成教中心开展培训。各镇成人教育中心学校则发挥贴近农民的优势,负责开展宣传、招生等工作。
(三)探索形成了多种农民工培训模式第一,“职业技能培训夜校”模式。这种培训模式主要是利用市建设职工技能培训中心的职业教育资源,以在建工地民工教育为平台,以“夜校”为主要形式,以公司、项目部、民工三方分担培训费用投入,以满足民工教育需求为基本原则,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如2006年24月10日至6月4日组织的砌筑工、混凝土工职业技能培训班,利用夜间民工休息时间,在不影响授课老师、民工日间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在市建设大楼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在建筑工地对民工开展技能鉴定工作。第二,“民工学校”模式。在农民工较集中的建筑工地开办了“民工学校”,把教育服务送上门,把各种教育培训的菜单送到民工手里,受到民工的欢迎。因为集中居住便于组织管理,农民工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如2006年10月,送培训到临海市旭日建筑劳务有限公司分包施工的建筑工地民工学校,集中培训了200名民工。第三,“成人教育学校”模式。在我市各镇、街道开展的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将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相结合,以政府、建筑工匠分担培训费用投入。其中上盘镇采取镇政府全部买单,该镇农民涌跃参加,共有600多人参加。目前全市共有2300名农村建筑工匠参加培训,使镇、街道建筑工匠整体素质和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大幅度提高。
三、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民工持证上岗的检查制度。虽然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积极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活动,对大量农民工开展了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但是后续的检查制度未及时跟上,使施工企业、农民工认为有没有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都一样,因此他们的参予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相比之下,施工企业参加架子工、电工等特种作业的积极性较高,因为《建筑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都规定,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对无证上岗人员的处罚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二)职业技能培训费用过高。农村劳动力是培训的对象和主体,他们对培训的态度直接影响着转移培训工作的开展,也最终决定了培训的规模和质量。市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开展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费,经临海市物价部门审批共为385元,实际收取300元/人,相当民工5天劳动的工资,高于普通民工的经济承受能力,这使得大多数需受培训的民工不愿或无法参加。而农村建筑工匠培训,因有政府的补贴,只对民工收取135元培训、鉴定费,普通农民工能够承受,农村建筑工匠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也相对高些。
(三)企业对员工的培训投入不够,只使用、不培养。企业在培养民工职业技能方面没有发挥主体作用,对员工技能培训的投入严重不足。因建筑行业流动性较大,民工不稳定,今天这个企业培养的民工,明天可能就跑到其他企业的工地去了,因此大部分企业不愿在民工培训方面加大投入,培养技术工人。
(四)没有形成对技术工人的激励机制。建筑企业内部没有建立鼓励技术工人钻研技术业务,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收入分配机制,持有初级以上技能证书的工人拿不到比无证上岗工人高的报酬,因而激发不起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积极性。
四、职业技能培训的对策与建议
(一)推行施工操作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建议各市(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建设部关于开展建设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制定相关政策,全面实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关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督促无证操作人员参加培训,接受鉴定,开展技术工人持证上岗情况的专项检查,未持证上岗情况严重的,给予项目经理计分、列入建设工程不良行为记录等处理。为便于施工现场的持证上岗管理,建议各市(区)、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印制持证上岗胸卡,胸卡上印制了持证人近期免冠照片、姓名、技术工种和岗位证书编号,凡进入施工现场的劳务作业技术工人必须佩带胸卡上岗,并建立上岗证网上查询系统,加强对上岗人员的管理。
大部分农民工来自较落后的农村,有些甚至是偏远的贫困山村,那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民对外界信息了解较少,思想观念保守。随着近几年农民外出务工热的悄然兴起,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大部分农民工依然用惯常思维思考问题。部分农民工在外按部就班,畏首畏尾,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不知道该怎样说话甚至是不敢说话,害怕惹出更多的事端,通常以自己吃亏的方式息事宁人。此外,许多农民工抱着得过且过的思想,对是否与用人单位签订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相关法律文书和积极争取自己的相关利益等持漠然态度,对别人已经发生的事持观望态度,及至事情发生后无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时,又后悔莫及。
(二)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较低
导致农民工在对法律的理解、对法律知识的掌握上存在较大欠缺,这同样也体现在农民工对权利义务的认知以及处理事情的行为方式上有所欠缺。文化知识水平不高甚至是偏向低层次,导致农民工法律意识薄弱,在寻求法律帮助时,首先想到的是托关系、“走后门”,而不是寻求法律上的援助。农民工的收入水平同其法律意识程度高低相互联系。调查显示,收入高的农民工的法律意识相对较高。收入高的农民工,由于自己生产经营的需要,有更多的机会在更大范围内接触到法律事务,其在法律知识以及自我保护意识等方面都相对较强。而收入低的农民工,由于生产经营单一,缺乏接触法律事务的机会,其法律知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等方面则相对较弱。从农民工整体来说,大部分农民工的收入水平都不高甚至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他们法律意识淡薄。
(三)无法坚持长期深入的学习
当前针对农民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主要依靠乡镇司法所进行,人员与经费的严重不足,导致普法工作职能薄弱,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农民工群众对法律知识的需求。同时,村干部文化程度和法律意识不高,在对村民的纠纷调解中,往往不以法律处理,而更多地是依情理决断,从而也造成了农民工对法律的误解。另外,针对农民工的普法教育目前只停留在短时间的春节及节假日农民工返乡之时,时间短促,学习只停留在了表面。大多数农民工并未认真研读有关的法律知识条文,在外务工忙于工作挣钱,返乡之际忙于休息应酬,并未真正领会相关法律知识的精髓。
二、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开展法律常识教育的作用
(一)有助于农民工增强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要使农民工自觉遵守法律,学会运用法律,按照法律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就必须使他们具备基本的法律知识和较强的法律意识,对法律有信任感和敬仰感。由于农村相对落后的文化教育水平,农民工大多文化素质低,再加上边远山区的农村收入水平较低,外出务工成为许多农民的唯一选择。他们为了保住一份来之不易的工作,获得更多的劳动报酬,宁愿牺牲法定的休息时间,双休日加班加点,甚至宁愿忍受恶劣的劳动环境和严重侵犯人权的行为。大多数农民工缺乏依法维权的意识和习惯,不敢抗争或不懂得如何抗争。有的农民工由于不知法而犯法,不懂法而违法,甚至用犯罪的手段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但没有起到维权的目的,而且使自己的处境更为艰难。因此,大力开展农民工普法教育工作,宣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使农民工了解解决纠纷的合法途径,不仅有助于增强农民工的法律意识,还有助于提高他们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劳动权益的能力。
(二)有助于农民工对基本权利的正确认识,避免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当前我国劳动集约型的地区,就是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较容易遭受侵害的地方。一些企业尤其是小型的私营企业为了缩短成本、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强迫农民工加班加点,甚至克扣、拖欠工资,减少投入或者不投入安全卫生资金,不顾农民工的人身安全。因此,组织农民工学习法律常识,使他们正确认识法律赋予自己的基本权利,从而有效避免用人单位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不法侵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有助于创建良好的社会氛围
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深入开展法律常识宣传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农民工法律意识,同时也可以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因此,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深入开展法律常识宣传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举措,有利于提高社会成员整体法律意识,形成一个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开展法律常识教育的策略
(一)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渗透法制教育
凭祥市农民工的职业技术培训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据该市就业服务中心2009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已经有61.20%的农民工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参加培训的学员有50%以上获得了上岗证书(获得电工、电焊上岗证书者居多)或者相应的技术等级证书。凭祥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过程当中,特别注重法制教育,例如,在电工电焊、水电工、装潢设计的培训中增加《安全生产法》、《环境保护法》等内容,使技术可行性和法律可行性结合起来,让农民工既掌握技术又懂法律,确保劳动力的转移更加健康和稳定。同时每位参训学员都要求掌握《公司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者权益保障法》等。此外,学校普法教育多样化,选择农民工喜闻乐见的形式,注意各种形式的法制宣传,诸如板报宣传、法制讲座、知识竞赛、主题文艺汇演、播放电影等,让农民工在轻松的环境下接受法制教育。组织引导农民工观看《法律讲堂》、《今日说法》等电视节目,邀请在外务工多年的成功人士现身说法,让广大农民工深刻领会到社会主义法治的优越性,从而提高他们知法、懂法、学法、用法的热情。
(二)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加强农民工对基本权利的认识
由于大部分农民工来自边远山区,受教育程度较低,对法律知识的认识存在较大的欠缺,因此,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应让农民工认识《劳动者权益保障法》赋予自己的基本权利。一是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即劳动者在就业时,不会因民族、种族、性别、不同而受到用人单位的歧视,选择职业时,有权选择适合自己的才能、爱好、兴趣的职业。二是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用人单位应当按月以货币形式支付劳动者工资,不得无故拖欠或克扣工资,劳动者在法定节假日、婚丧假期间应当有权利取得劳动报酬。三是休息休假的权利。四是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五是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六是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七是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八是拒绝用人单位强令冒险作业的权利。
(三)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指导农民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近年来,在凭祥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举办的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绝大部分农民工文化程度不高,法律意识淡薄,属于弱势群体。他们远离家乡外出务工,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不知如何处理,有的听之任之,逆来顺受。要解决这一根本问题,应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加强法律常识教育,使农民工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主要可从如下方面入手:一是引导农民工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发生劳动争议或劳动纠纷的,鼓励他们走法律程序,提请法律仲裁。二是要求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就合同的条款与用人单位进行仔细协商,不签订带有霸王条款的合同。三是告知农民工用人单位不能扣押农民工的身份证及其他证件,不能收取任何押金,如有违反,可向当地劳动部门提出申诉,确保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害。
(四)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加强安全常识教育
农民工来自农村,交通不便,少出远门,不懂得安全常识,容易发生意外事故。在职业技能培训中须要求农民工掌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应注意的问题:一是为了自身安全,不坐“三无”车、农用车和报废车,遵守交通规则,掌握城市生活常识。二是外出农民工如果需要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到达务工地点的,从购票后进入乘运人指定的候车地点开始,乘客和承运人之间就存在着旅客运输合同的民事法律关系。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保证在发生纠纷时能够证明自己与乘运人之间存在着旅客运输合同的法律关系,外出务工人员一定要保存好自己乘坐交通工具的凭据(车票船票)。三是外出务工人员在乘车过程当中,不能随身携带或者在行李中夹带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有放射性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违禁物品。违反规定的,公安机关将依法给予行为人行政处罚;如果造成严重危害社会后果的,还将被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国各地党政机关纷纷兴建了许多培训中心,即集餐饮、住宿、娱乐、休闲、培训等为一体的宾馆。随着国家发改委要求机关培训中心与原机关逐步脱钩,培训中心就失去了获取利润的途径,从而使其发展陷入了困境。而经济型酒店的发展却与之相反,市场供应相对稀缺。
一、机关培训中心现状分析
1、内部设施过于豪华,失去培训中心的原意。党政机关兴建“培训中心”,在全国是个普遍现象,而大型国有企业,甚至一些边远穷县,也在建“培训中心”。全国各地风景名胜区,能看到各种“重量级”的单位和部门建的“培训中心”,而且各培训中心互相攀比,增加设备,有很多直接按照宾馆酒店的格局建造。豪华的住宿设施和康体娱乐设施远远超过干部或员工培训的需求标准。
2、利用率低,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由于“培训中心”的设施重点是“对内服务”,常处于半经营状态,许多设施长年闲置,利用率不高,从而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这些培训中心造成大量非生产性国有资产滞留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既不讲使用效益,又不求保值增值,使得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3、政企不分或政事不分,滋生腐败导致亏损严重。培训中心大多数是事业单位,可获得所属机关一定程度上的保护,因此培训中心不会象一般的宾馆酒店那样受到有关部门的监管,成为部分领导干部腐化堕落的“温床”。建设豪华的培训中心,不仅可以争取更多的财政经费,还可以为培训中心获取不正当利益,将公共资源转变为本机关掌控的资源。由于培训中心是由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建设经营的,是集体资产,个人不需要对此直接负责,因此有些培训中心每年主管经营部门上缴的财务报表总是亏损的,需要财政或者预算外资金补贴,成为年年亏空的“无底洞”。
4、财务管理不规范,政府财政不堪重负。当前培训中心普遍存在资产帐外管理、资产出租收入难以收回、挪用财政资金、违规占地、未经审批擅自搞基本建设等问题。财务管理的不规范只是一个表面现象,一些领导在这里随意搞招待等,这不但增加了财政的负担,并且影响了政府对公共事业的投入。
5、人事管理不善,员工素质不高。培训中心经营者往往文化水平不高,缺乏现代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一方面专业人员很少受过系统培训,而普通员工更是存在培训不足,服务技能差、操作不规范、服务质量低等问题。另一方面培训中心由于实行事业编制,人员流动困难,从而导致人才闲置,人才浪费情况严重。
二、经济型酒店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1、经济型酒店的定义。经济型酒店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产物,它与全服务型酒店不同,是满足一般平民旅行住宿需求的产品设施。根据其特点和中国的实际情况,可以把经济型酒店的定义为以大众旅行者和中小商务者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客房为唯一或核心产品,价格低廉(一般在300元人民币以下),服务标准,环境舒适,硬件上乘,性价比高的现代酒店业。
2、我国经济型酒店的发展现状。经济型酒店在上世纪90年代被引入中国,以干净、舒适、方便、实惠为主要特征。国家商务部的2006年统计数据显示经济型酒店在我国以每年200%的速度增长。可预见,在未来几年,经济型酒店还会保持同样的速度迅速发展,成为我国酒店业的后起之秀。
三、机关培训中心转型的意义
机关培训中心向经济型酒店转型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思路,既利于培训中心的改革,又利于我国经济型酒店实力的增强。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是机关的附属物,是一种特殊的主体,机制陈旧,缺乏活力,难以发展。通过改革,一是盘活了国有资产存量,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二是在置换国有资产的同时,吸纳了大量民间投资和社会投资,使社会资本大幅度增加;三是可以释放人的潜能。对于经济型酒店而言,机关培训中心向经济型酒店转型对于壮大我国经济型酒店的规模,降低经济型酒店的成本,提高我国经济型酒店的国际竞争力有重大意义。
四、机关培训中心转型的可行性分析
1、政策支持分析。机关培训中心向经济型酒店转型是适应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需要。现有的许多的机关培训中心都是所在部门的下属单位,实行的是事业编制管理,具有一定的行政级别和财政拨款。目前正在进行的经营性事业单位改制转企是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继国有企业改革后的又一次社会变革。将机关培训中心推向市场,实行政企分开,参与市场竞争,进行市场化经营或通过拍卖、置换、改造等方式进行妥善处理。按照企事分开和机构剥离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转企改制,推动宾馆、招待所、培训中心进入市场,使其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使国有资产逐渐淡出服务业经营。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为机关培训中心向经济型酒店转型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
2、市场潜力分析。目前国内对经济型酒店的需求量很大,但有效供给相对不足,而且面临国外知名经济型酒店的挑战。机关培训中心转型为经济型酒店后,能有效增加供给,壮大力量,提高竞争力。
(1)市场需求日益增大。经济型酒店在中国是新兴产业,成长迅速。一是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经济型酒店以其价格适中,质量上乘,服务优质等特点,成为大众旅游者的首选。二是中国日益繁荣的经济刺激了商务旅游的发展,同样产生了对经济型酒店的巨大需求。一些设备豪华,装修考究,服务优良,能大幅度降低价格的新型酒店业,开始受到商务旅行者的青睐。三是随着中国入境旅游的发展,国际游客对经济型酒店的需求也逐渐上升。
(2)有效供给相对不足。我国经济型酒店市场存在严重的供给不足,行业增长空间非常大。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以国内旅游规模、消费者住宿消费额意愿、中档住宿单位数量三个指标测算,若我国的人均出游率、人均中档客房数达到美国一半标准,我国目前经济型酒店行业的客房供应量还有近70倍增量空间。因此,机关培训中心向经济型酒店转型可以有效增加市场供给,提高国内经济型酒店竞争力。
(3)资源优势分析。机关培训中心可以为向经济型酒店转型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党政机关和企业的培训中心在一定程度上是专门的培训与会议场所,但许多培训中心实际上是以疗养院、度假村的形式和要求建造,其设施设备作为培训中心的组成部分,具有较大的问题和弊端,但却为各类培训中心向经济型酒店转型提供了良好的硬件设施基础,可以节省不少人力物力。机关培训中心可在现有情况下,按照经济型酒店以家居精致、简洁为目标的改造要求,关停部分设施,减免部分服务功能,对培训中心的陈旧设施设备进行改造和适当装修。这样投资不大,但却达到了舒适、便利、卫生、安全的基本条件。由培训中心改建成经济型酒店大大降低了投资成本,从而使经营成本也降低不少。
(4)投资收益分析。在中国,经济型酒店一般为一二千万元的投资,再加上利用培训中心原有的硬件设施,投资比较低,人力成本也相对较低;在用工数量上,星级酒店的客房数与员工数的比例通常在1∶1.2以上,而经济型酒店一般在1∶0.5以下。经济型酒店达到每年10%的回报率。中国经济型酒店的平均出租率高达85%~90%,在正常情况下,高星级酒店需要10年才能收回投资,而经济型酒店仅需5—6年即可收回投资。同时,经济型酒店是结合物业与酒店的优质项目,政策环境较宽松,审批较容易,因此进入壁垒较低。机关培训中心属于党政机关管辖,其知名度较高,人脉也较广,能在更大的社会范围内吸引投资,向经济型酒店过渡。五、转型的具体实施办法
培训中心向经济型酒店转型的具体实施有两大重点,一是国有资产的转让;二是内部人员的管理。
1、资产转让。资产转让是培训中心转型的第一步,主要有三个阶段,即资产评估阶段、专家复审阶段以及出让阶段。资产评估的重点和意义就在于明确资产出售范围,合理确定资产出售价格,方便加强资产租赁合同管理和后续管理等。专家复审的主要目的是增强资产评估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培训中心的资产出让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一是进行股份制改革,国家以培训中心资产折合成股份,以物资形式参股,市场投资者以资金形式参股,成立股份制酒店。二是通过各种关系渠道由民营企业全盘收购,然后进行投资建设,或者机关培训中心与其他企业签订合同,以协议出让的方式实现资产转让。三是举行拍卖会,通过公开拍卖将培训中心资产经营市场化,拍卖的方式更加透明化,更加符合公平公开的原则。
2、内部人员管理。经济型酒店人员配置精简,通常是一人多岗,这样既降低了经营成本,也减少了管理成本。培训中心隶属于党政机关,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将原有培训中心人员转化为经济型酒店服务人员,关键是如何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1)更新观念。按需设岗,因事择人,摒弃传统的任人唯亲的“人治”制度,量才使用,防止权利过分集中,造成人浮于事,增加管理成本。
(2)激励机制。建立完整的激励机制,针对不同职务层次设计分类考核体系,引入现代工作绩效评价方法,对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德、能、勤、绩全面进行考核;建立多样化的工资分配制度,将工资奖金与员工业绩和顾客评价挂钩;竞争上岗,在企业内部实行优化组合,双向选择,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增强从业人员的忧患意识,切实解决原单位内部的各种弊端;同时以人为本,建立有效的精神激励机制,尊重、理解、关心员工,以激发员工的上进心和积极性。
(3)管理培训。酒店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事部门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素质、所受教育和培训以及他们的专业技能和水平。应着力加强对人力资源管理者进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理论和技能的培训,鼓励工作人员利用业余时间或在职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知识和技能,进而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六、结论
针对机关培训中心的弊端,许多专家学者早已开始了对它的改革和转制的研究。经济型酒店目前正处于黄金阶段,其市场需求量大,投资少,回报率高,而且对硬件设施的要求与培训中心现有设施相似,是值得研究的新途径。但由于长期积累的各种弊端,转型面临着资产转让、人员管理等诸多问题和难题,还需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朱红利:当前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人事人才,2007(1).
[2]刘守海:撤并各类培训中心整顿培训市场秩序[J].成人教育,2000(2).
[3]钟眠源:培训中心还要整顿到几时[J].南国风,2007(7).
[4]李松:培训中心离“阳光”有多远[J].思索,2006(6).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0-0057-02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基层群文工作者的力量,开展甚至群众文化辅导,是一项需要长期推进并不断探索的工作。但是,在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开展基层群文培训工作,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去解决、思考。
一、基层群众文化工作队伍的现状及培训的作用
在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下,基层文体中心队伍建设已经取得很大进展,基本上有专人负责具体工作。尽管如此,但因为不少从业人员是从其他战线上转战而来,加之基层群文工作者的流动性相对比较大,因此,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培训与文化辅导,就显得尤为迫切。
《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2015至2020年)中提出:“各级文化馆站要开展文化艺术知识普及和培训,培养群众健康向上的文艺爱好。”文化要繁荣,群众是基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党一贯坚持的基本方针。事实上,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应当是广大群众参与、普通百姓得到实惠的发展繁荣,只有这样,文化的繁荣发展才有意义。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力量源泉,要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让群众广泛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实现和保障群众文化权益、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群众文化工作者就是上传下达的重要桥梁,因此,对他们做好适应时展的培训工作就是重中之重。
二、开展群众文化培训的意义
当下,群众文化工作的宗旨就是千方百计地不断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活动,特别要重视开展基层社区和农村的群众文化活动,推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常态化,推动电影、演出院线向乡镇延伸,支持演艺团体深入基层和农村演出等。甚至通过群众文化与教、科、卫、计等部门联手,与新兴媒体宣传结合,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相结合,不断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形式。
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审视文化馆的功能,肩负着传播先进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任。基层文化馆站处于群众文化建设的最前沿,在文化建设领域起着政府与群众之间的桥梁作用、组织和实施群文活动的枢纽作用以及专业研究、创作、普及与提高群文活动规模和活动水平的职能作用。因此,文化馆站如何组织好各类培训工作,就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并且关系着现代公共服务文化体系的建立。
三、在实践中摸索出适合群众文化发展的培训模式
(一)统筹兼顾,力争“政府建设”与“群众需求”相结合
群众文化的发展繁荣,最关键的两大因素是政府引导和群众自发参与。政府部门负责的是宏观把控和方向选择,群众的需求是群众文化发展的内生规律。因此,应当着力开展“种文化”活动,把“送文化”与“种文化”结合起来。
以苏州市吴中区文化馆为例,该馆就坚持用“两条腿”走路,在“政府建设”与“群众需求”之间摸索出了一条新路子,最成功的案例就是成功打造了“吴中大讲堂”这一文化品牌。为了进一步提升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吴中区文化馆在承办的“文化大讲堂”中,以中国精品文化艺术和群文理论研究及实践应用为内容根基,特邀江苏省文化厅的有关专家以及苏州市的有关学者授课。在课程设计上,既安排了省公共文化专家关于公共文化领域最前沿、最高端的学术讲座,也安排了一些能够体现苏州特色、特别是能够体现吴中地域特色的评弹、吴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既让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对自己的具体工作有高屋建瓴、提纲挈领式的总体把握,又能对具象的艺术门类有初步的了解。
(二)培训前一定要做好详细的摸底工作
近年来,随着《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的贯彻落实,全国各地的文化部门在财力、物力、人力上加大了基层群文化工作者的培训力度,并取得不俗成绩。但有些培训并没有发挥很好的作用,甚至出现一些错位现象。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部分文化馆站的培训内容属于“顶层设计”,与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实际工作关联度不强,收到的效果也不理想。因此,文化馆站在组织培训时应该通过下乡访问、问卷调查等各种方式,及时掌握基层的文化需求,以便安排更恰当的内容。
(三)做好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
2015年3月26日,、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专门召开了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的电视电话会议时就明确指出,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促进提供主体多元化,推动有效和需求有效对接。
以吴中区文化馆举办的摄影培训为例,就是针对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短板而特意开设的。吴中区文化馆在平时的工作中发现基层文化工作者组织的文体活动较多,需要全面掌握摄影技术以适应留存更多影像资料的需求,及时举办了针对全区各镇、街道的基层文化骨干及摄影爱好者的吴中区摄影培训班。培训班邀请苏州市内摄影专家,采用“每周一期”和“边学习边实践”的方式举办,并利用新媒体形式,通过建立微信群的方式,加强课后老师学员的沟通交流,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不仅如此,文化馆还在培训结束后举办了学员摄影成果展,极大地激励了学员的学习热情和创作激情。
(四)转变辅导模式,将培训与阵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基层群文工作者的文化培训,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把大家组织在一起,讲几节课就完事,而是要在培训中加强阵地建设,结合地方实际,通过挖掘地方民间文化资源,形成一批有地方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阵地建设是群众文化活动的载体,更是群众文化活动的示范窗口,并对群众文化活动起到较强的示范辐射作用,在群众分散活动普遍开展的同时,群众文化活动适时在主阵地组织各种高质量的集中活动,为分散活动提供综合交流和集中展示的机会和平台。
吴中区文化馆在基层阵地建设中的经验是,启动青年骨干“下基层、结对子、种文化”活动,为基层艺术团进行声乐辅导并与其“结对子”,改变了以往单纯“送文化”的模式,开辟出一条“送文化”与“种文化”并举的有效途径。2016年2月,吴中区文化馆在得知金庭镇拟举办一场“感动西山”的颁奖典礼时,就主动与该镇分管领导接触沟通,全面参与到活动的前期策划中。不仅如此,还结合实际工作,对该镇文体中心人员仔细讲授有关群文活动策划的要点与难点。正是因为一直以来不断创新探索文化辅导模式,吴中区文化馆的文化培训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和社会效益。
(五)在培训中着力于组建一支优秀的团队
2015年7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印发的江苏省《关于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拓展实施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坚持需求导向,建立、健全群众文化需求跟踪反馈机制,及时准确了解掌握群众文化需求,开展互动性、菜单式服务。这对于基层文化培训工作来讲,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标准。除此之外,新时期的基层文化培训工作,呈现出辅导门类多样化的特征,从传统的艺术门类到时下渐起的繁多种类,对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倘若结合培训工作组建一支相对稳定的群文工作队伍,充分发挥其强大的感召力与凝聚力,就可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吴中区文化馆的“大拇指”男声小合唱团,自2012年组建以来,在2012苏州市群众文化优秀作品大汇演中获得金奖,演唱的《爱在太湖一辈辈》代表苏州市参加江苏省金钟奖作品选拔,最终以江苏第二名入选全国选拔。合唱团取得的成绩,对于下辖镇街的培训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感召作用。
2005年4月教育部部启动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近年来,教育技术领域里的很多专家学者通过努力地研究和探索,围绕培训,已经形成了培训大纲、培训教材、培训模式、培训平台、培训评价方法、培训资源光盘、模拟考试系统等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已经形成了一个理论体系。然而,在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尚无成功的经验可供参考,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论体系亟待完善。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还有很多基本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正因为如此,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才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构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目的,首先在于保证国家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基本要求,其次是从机制上确保培训质量,促进培训质量效益的不断提高。…毫无疑问,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将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论体系的完善做出重要的贡献,必将促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一影响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的主要因素
1标准
标准规定了培训质量应该达到的程度或水平,它是培训工作的依据,是衡量培训效果的尺度,也是对培训学员进行考核的标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从四个能力素质维度进行了规定,一是意识与态度;二是知识与技能;三是应用与创新;四是社会责任。标准提供了一套包括“培训、考核和认证”在内的完整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机制,从而为尽快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与素质提供有力的支持。
2培训教师团队
培训教师团队是培训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个主体,是培训活动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其教学水平、管理水平和培训方法对保证培训质量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建立一支信息素养高、专业能力突出、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团队,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关键。因为培训内容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组织与实施培训教材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理解并运用;培训方法需要由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探索与创新;培训管理需要高水平的教师团队支持和参与。
培训团队教师的组建可能通过教师联聘的方法,精心组建优秀的教学团队,包括培训师资队伍和培训管理队伍。成立培训教研室,教学主任1人,教学秘书1人,要明确主讲教师职责,助教职责,辅导老师职责。教学主任职责:全面负责教研室的培训工作:定期检查和督促培训计划的实施和完成情况;开展评教评学活动,经常进行检查性听课,并收集学员意见,掌握每位主讲教师的教学效果:负责备课、试讲等教学活动;负责培训效果的分析和总结等。教学秘书职责:负责检查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勤情况,定期检查培训任务的完成情况,收集学员意见并进行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主讲老师职责:必须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对分配的教学任务不得推诿,并按各项培训制度的规定认真完成;在培训过程中要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学员提出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解答。
3培训前期调研
通过前期的调研工作可以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更贴近中小学教师教学第一线。目前国内主要的培训机构是高等师范院校组织培训工作,部分培训方案不足调查研究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因此在制订培训方案前培训机构组织教师团队进行培训调研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前期调研对整个培训工作的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
4培训后管理
目前,由于缺失对受训教师回到工作岗位后运用教育技术进行支持、教学监督和教学评价,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绩效。is]培训学员}}{现培训时“激动”、回家时“摇动”、返校后“不动”的现状。采用怎么的方式对参加培训后回到教学岗位的教师进行统一管理,以真正促进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提高,是值得每一位教师教育工作者深入探讨的话题。
5资金保障
教育技术培训不同于其他培训,它涉及到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培训。高技术,高投入,费用很高。建市健全以各级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师培训经费,首先政府要加大投入,拨专项资金,制定优惠政策支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作。
二构建基于评价和培训过程为核心的质量保障体系
国家标准GB6583对质量保障(qualityassurance,QA)的定义是“为使人们确信某一产品或服务质量能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所必需的有计划、仃系统的全部活动”。
我校从2005年起对构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进行研究和实践,在充分认识该体系的意义、分析国内外培训质量控与评价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培训质量形成伞过程相天素的系统思考,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建了一套基于评价和培训过程为核心的培训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有力地促进了培训质量的提高。
该体系包含培训过程的三个子系统、一个质量评价系统、一个培训支持条件系统。这要素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形成了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外部质量保障体系。
1培训前的H标和制度体系
培训前期调研作为一种体制要坚持下去,通过调研获得的数据和信息是制订培训方案乖内容的重要依据。前期调研工作必须以培训内容及培训对象作为调研的主要内容,同时征求教师对培训机构在培训内容、教师团队组成、培训方式及培训于段上的荩本要求。学员学习需要分析是培训前的莺要一作,因为培训的主体是中小学教师,只有在充分认识他们的学习风格及学习需要,了解他们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制定的培训方案和内容才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
训目标具有前瞻性、实用性、任务性,以问题为本,视教育教学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培训内容,把现实问题研究和教育实践指导引入理论培训中,实行按需施教,学用结合。学校可利用已何信息技术资源,通过能者为师、专题受训、行动研究、教学反思、远程教育等培训模式,采取师生互动、头脑风暴、小组活动、白。t活动、自我评价、课外延伸等活动方式,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实现教育技术和学校实际的最佳结合,有效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
2培训过程质量保障系统
针对培训信息反馈相对滞后,问题反映出来后往往只能在下一轮培训中才能加以调整的培训现状,该体系要求实时全程培训质量监控与评价,并在发现问题时及时进行决策和处理。培训过程不再是仅由最终结果来控制,而是随时对培训过程进行控制,这样对培训问题响应和处理的周期能够大大缩短。如可以通过对培训内容进行调整,改进培训方法等多种于段保证培训质量。培训指导委员会、教研室、教学主任通过和学员座谈的方式、查看教师撰写的培训曰志等方式及时了解学员的学习状况和学习要求,及时进行调整培训方案,以期达到培训的目标。
教师培训质量学员测评,培训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模拟试题了解学员对培训内容的掌握情况和能力的提高程度。培训期间的每个晚上安排有学员的自由上机练习或专题研讨,安排2-3个专门教师进行辅导或教授主持。对当天培训的内容进行强化,如发现多数学员对某个问题有疑问,培训目志进行记录并告诉第二天培训老师进行适当补救。案例分析、成果汇报等活动通过录像,微格教室等设备帮助学员发现问题,找到解决办法,提高教学水平。
3培训后质量保障系统
培训结束后,通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远程支持系统给学员提供智力支持与咨询服务。主讲教师的E—mail、QQ号码等都告诉学员,学员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远程协助、电子邮件或QQ等方式取得学习团队的联系和帮助。
4培训质量评价系统
评价让更多的人成为评价的主体,建立学员、教师、管理者、指导委员会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通过问卷、班级培训日志、学员座谈等形式监测培训的有效性。
评价主要采用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是依据一定的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的旨在促进评价对象不断发展的过程性评价,它注重评价对象本身的发展需要,突出评价的激励和调控功能,使评价对象在不断的自我发展中实现教学目标和自身价值。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关注学员的全面发展,除了对知识与技能进行评价,还对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发展的评价。(2)关注学员的个体差异。(3)强调评价的过程性。(4)强调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从单向转向多向,建立学员之间、小组之间、教师等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5)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如考试成绩、小组作品、成果汇报、出勤情况等等。。。
近年来铁路复退军人学员培训作为铁路职工培训的一个重要工作重要部分,其重要性日益引起各培训机构的重视。复退军人学员的专业学历教育既有一般职工培训的共性问题,更有其所独有的特性问题。笔者将根据自身工作经历,就复退军人学员培训中遇到的问题做简要归总,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总结共性、找出特性,挖掘问题根源
1、复退军人学员学生身份具有特殊性,对他们的培训既不同于传统的“入路教育”,又不同于老职工的“职业进修”。他们的教育是“入路教育”、“职业进修”与“文化课补习”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性学历教育。
2、复退军人的来源具有相同性,复退军人都有共同的从军经历。复退军人除了都有共同的从军经历外一般还具有另外一个相同地方,就是他们多为铁路子弟。作为铁路子女他们对铁路系统相对比较熟悉,对铁路有一定感情,这点对我们的培训是非常有利的,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弊端,因为同为铁路子女造成他们的背景复杂,尤其是铁路系统社会关系复杂,不利于培训中的教育管理。
3、复退军人的学历背景相同,复退军人学历普遍较低,多为高中毕业水平,他们文化课底子普遍较薄,且对培训学习有一定厌学情绪,班级中多数学员都存在这个问题,故在培训教育中不容易调动班级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容易造成全班学员集体抵触培训教育。
4、复退军人学员身份特殊,根据铁劳卫[2007]41号《铁路企业复员退伍军人专业学历教育实施办法》文件精神,他们在学习培训阶段有较固定工资,有具体归属单位,而且对于他们在培训教育中缺乏一定的淘汰机制,故这也是造成培训教学中难以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针对问题,研究对策
1、针对复退军人学员有共同从军经历的特点,在班级在培训中心要营造一定的“军营”气氛。利用他们曾经具有的高度“集体荣誉感”来调动学习积极性。可以举办以集体为单位的各类评比活动,通过集体的排名来刺激每个个体的奋发向上。
2、针对同为铁路子女,共同具有铁路社会关系的这一特点,可以想法调动这些铁路子女的“社会背景”参加到对他们的教育管理中来。可以每学期搞一次“铁路两代人”座谈会,邀请一些学员的家长、父辈来学校与学员一起座谈,通过座谈一方面可以让复退军人学员更加的熟悉了解铁路的各个不同工种部门的工作,更加加深对即将工作的岗位的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让这些“社会背景”们了解复退军人学员在校学习情况,以便让他们来督促引导复退军人学员认真参加培训学习。
3、组织复退军人学员学习铁道部相关文件,加强与归属单位沟通,让学员充分重视到在培训中心的表现将直接与以后的岗位、工资挂钩。每月以学员通报的形式向学员直属单位反馈学员在培训中心的表现,并与所属单位沟通,希望能在工资方面有奖优罚劣的具体体现。这样可对学员的学习有一个直接的督促作用。
4、针对学员厌学与不重视考试等问题可以适当改变教学考核方式。比如对一些专业理论课课教学可以邀请一线的技术骨干通过讲座、座谈等形式来展开教学,对于一些实践课程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安排到现场见习。见习现场选取时可以尽量安排有学员参加培训的单位,这样在与现场单位领导交流时可以适时的对所属学员学习情况进行介绍,对表现不错的学员要给予表扬,以便让学员体会到赞赏的喜悦,从而激励其更见努力向上。
对于考核方式可以根据课程性质分为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或论文等多种形式。对于闭卷考试可以邀请一些单位的负责人来参加监考,让这些学员的直接领导监考可以有效的促进学员的认真学习,从而达到在端正考风的基础上促进学风建设。对于递交论文形式的考核科目可以将优秀学员的作业进行展出,从而营造出竞争环境。
5、充分调动学员的自我管理能力。班主任在做好班级日常管理的基础上要组织成立一个高效有威望的班干部队伍。。这将直接关系到班级学习风气的好坏。复退军人学员都为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年轻人都有争强好胜不服输的性格。在日常管理中我们要充分利用他们的这种不服输性格,在班级中营造适度的竞争,也可通过给一些自制力较差的学员安排一定的班级职务的形式让学员加强对自身的要求,提高自己从而进一步能带动身边的其他学员。
三、积极引导,激励管理
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可以应用到很多领域, 对于复退军人学员的管理很适用。尤其双因素理论揭示了内在激励的作用, 对培训教员如何更好地激励复退军人学员提供了新的思路。
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根据试验研究的成果,提出了“双因素理论”。理论指出: 使员工感到不满的往往是公司政策与管理方式、上级监督、工资、人际关系和工作条件等五种因素。当这些因素缺失或强度太低, 就容易导致员工不满意, 但这些元素又并不是员工感到满意的充分条件, 这类因素称为“保健因素”, 保健因素不能直接激励员工, 但能预防员工不满情绪。另一方面, 使员工对工作感到满意的往往是成就感、被表扬、工作本身、责任和进步等五种因素。这类因素具备后, 可使员工感到满意, 但员工感到不满时却很少是因为缺少这些因素, 这类因素称为“激励因素”, 该理论认为只有激励因素才能激发起人们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创造性。
对于复退军人学员来讲, 培训基地给予提供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归属单位给予按期发放工资等属于保健因素, 认同其作为退伍军人的荣誉、鼓励其发展、并提供一定的活动平台,使复退军人学员在培训中得到认可和满足自我实现, 属于激励因素, 可依据以下方式加强对复退军人学员进行激励管理。
1、注重对高校学生社团的内在激励
要想真正激励复退军人学员, 就要注重激励因素,通过这些因素的运用, 才能满足复退军人学员较高层次的需求, 把复退军人学员的感受提升到满意阶段,从而真正为培训中心的教学为铁路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对于在培训中表现突出的复退军人学员要及时给予表彰,并对突出典型要以图片、文字的形式在培训中心内大力宣传,并定期将表彰结果递送学员的相应归属单位使受表彰学员感到自己受到重视和信任。。。
2、正确处理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的关系
在对复退军人学员的激励中, 不应忽视保健因素,如不应因某学员偶尔一次的错误违规而进行简单粗暴的批评、通报。要积极沟通,找到违规的真实原因给予引导教育。但对于确实已经对培训中心的学生管理起到了很大负面效应甚至严重违反了校规校纪的复退军人学员也不能手软要坚决予以处分,并要在全校范围内给予公开通报,决不能过分注重改善保健因素。
管理中还要善于把保健因素转化为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是可以转化的, 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 授予一些复退军人学员的荣誉, 如果此荣誉确实是与其勤奋努力、良好表现是分不开的,确实是对其学习、生活的真实肯定,就会产生激励作用,变为激励因素。。如果两者没有联系, 仅仅是大范围的大锅饭式的授予的荣誉, 这样的显然构不成激励, 而且一旦后续停止给予, 还会造成复退军人学员的不满,产生负激励效应。作为培训教员, 既要注意保健因素, 以消除复退军人学员的不满, 又要努力使保健因素变为激励因素。
复退军人学员虽然文化课底子较差,自制力较差,但他们也有自身的优点,比如他们多具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他们性格多直率易于沟通等,所以我们在对复退军人学员的培训中要注意多总结经验,要充分积极发挥激励作用, 不能忽视保健作用, 要防止激励作用向保健作用转化。针对不同的问题实施不同的对策,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相信通过培训中心老师与学员的共同努力,复退军人学员队伍一定会成为未来铁路事业的一直生力军。
参考文献:
[1]张立驰 试论高校学生会、学生社团组织的差异及对其成员的影响[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5.11 74-75
[2]杨伟军 我国铁路职业培训工作的思考[J] 教育与职业 2003.13 22-24
[3]林阳 高职学生管理中有效运用激励方式的探讨[J]武汉交通职业学员学报 2005.6 52-55
中职实用美术专业是培养有美术这“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或从事美术工作的基层人员,而不是培养画家和美术专家。中职的毕业生面临的是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人才市场,面对的是发展速度迅猛、两大文明需求日益多样化、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基于这些笔者认为中职美术专业素描教学应该也必须立足于培养于这个基本点,注重在设计素描训练中培养设计意识。为学生们今后在不同的领域,运用不同的手法,触类旁通,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设计类作品。适应社会的需求,也为他们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 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引导过程中的作用
我校电脑美术专业(三年制)是面向社会、初中毕业生招生,学生专业素质参差不等,一个班中具有美术基本功底的人只有少数几个,其他均为从未接受过正规美术训练的学生,一入校就面临素描教学中大量相对枯燥乏味的基本功入门训练,对学生来讲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难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切入口,学生在学习思想上大部分较为被动,因为自身存在懒散和消极情绪,加之对绘画兴趣又不大,基础教学中很难出现能达到教学要求的绘画习作。wWw.133229.Com因此,学生厌学、混日子现象日趋严重。为了使学生跟上教学进度,顺利完成本学科学习任务,真正入门设计专业,学到真才实学,任课教师不但要在专业教学中苦下功夫,寻求好的教学方法,而且还要从思想上鞭策学生上紧发条,主动地学习。教学上,以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多上欣赏分析课,从学生感兴趣的卡通动画设计入手,采取拉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发性地参与学习;思想上,通过参观人才市场等社会实践活动,加大社会就业压力和竞争危机感,推动学生改掉懒散的坏习惯,积极配合教学,认真投入专业基础训练。
二、基本功的训练
在思想上有了竞争压力的同学们,明显能够控制自己的懒散情绪,比较主动地参与教学,在此基础上,导入由简至繁的基本功训练在教学上就比较顺利了。
基本功的训练以培养造型能力为主,引进透视、构图等科学的观察、表现方法,以及绘画深入的“三大面、五大调”概念,让没有基础的学生在造型认知上入门。基础较好的学生在进一步提高绘画手法的训练中进行构成上的设计尝试,让设计意识在基础造型的课程中就确立起来。这部分的意识主要靠班上有一定基础和兴趣的同学在老师的点拨、引导下来体现和推动,使基础课在一开始就具备了与常规绘画类基础课程的不同特征,明确其差异性和独特性。
设计素描的强化训练,教学中强调同一组静物习作,可采用各种手段进行表现,从而同材料的质感、特性甚至色彩感觉联系起来,使同学们在素描训练中探索材料的工艺美感,与素描基础训练密切结合起来。通过以上的途径,使本来枯燥的设计素描写生与艺术设计更好地衔接起来了。
三、设计意识的培养
设计意识是业内人士必备的专业素质,设计意识的培养仅靠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老师要在意识中给学生灌输“专业人士”的概念,提醒学生以业内人士自居,在课外、娱乐、休闲活动中注意相关行业的作品设计意识,结合构成的知识概念加入思考。大到街头广告、招贴、橱窗设计,小到名片、包装、小型宣传册的收集,吸取行业设计理念,并且经常学习专业书籍杂志中的国际现代设计思维,开阔视野,提高行业认知水平,使学生多看、多想、多动手,大胆地通过画笔、鼠标把自己的新想法体现出来,达到真正用脑去思考、动手去再现,心手合一地确立设计意识、提高设计能力。
(一)设计素描
设计素描也是一种改变学生观察方式、思维方式必要的训练手段。通过平面、空间、抽象等方式的训练,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设计意识、构图能力、画面空间感觉和想象力,构建他们头脑中创意源泉。笔者主要让学生以命题作业的形式进行练习,如将一些熟悉的客观形象进行主观再造,经过嫁接组合,使物象脱离原有的形象性质,演化创造出完全不同的新颖的有意思的形象。又如通过分析、联想引导学生进行创意设计表现。例如:水的联想、文字的联想等等。。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会时时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认知、感受、揣摩、质疑、回味,让学生不顾一切地背弃被动接受,摆脱规矩的束缚,让学生相信在设计课中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这个过程有些曲折,因为我们的学生已经习惯了消极和被动,习惯了“不犯错”的沉默,需要教师给他们制造许多“犯错”的机会,有时甚至得“引诱”他们,逐渐使他们放松警惕,敢于甚至醉心于冒险“犯错”。这正是学生开始要说自己话、发表自己见解的时候。我觉得教师有时故意犯一些错误是个较好的办法,能给学生一种平等的错觉,这种时候他们往往会撕去伪装,“落入圈套”。给他们营造一种自由轻松的气氛,让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流的场所。笔者在阶段训练中总是会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开始学生也许无话可说也许粗陋浅薄。但是慢慢地,能觉察到学生的思维触角正在逐渐地舒展,人文精神也在心中悄悄萌芽了。这个课题的训练可以说使 (下转第139页)(上接第136页)学生的思维有了质的变化,只要学生的自我能动性调动了起来,老师再积极跟进、及时引导,使学生在自己参与绘画、参与创作的制作过程中渐渐步入设计门槛,打下最根本的从业基础。为学生们今后在不同的领域,运用不同的手法,触类旁通,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设计类作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综合创作
综合创作是结合素描课的造型知识和色彩课的色彩调和知识再联系运用 材质、材料、色调、玑理纹处理等手法来实现的,一扫素描惯有的灰白黑面孔,从侧面增加了画面效果,降低了表现难度,语言上的丰富使学生在创作中思维更加宽广,表现形式也更加变化多彩,兴趣上并不亚于电玩对学生的吸引力。然而,回到具体创作实践中,引导学生自己寻找一个支撑点,即是参考优秀作品的构图、表现形式十分重要,让学生能借助一个思维上的提示,从形式上的临摹转移到意识上的吸取。从而养成一种比较直接、带着思考去借鉴的学习方法,也为他们日后在行业中的不断内修、进步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综合创作在思维上与设计素描是完全一致的,只是在表现形式上语言更为丰富和更具感染力。学生只要本着认真、踏实的心态,画面效果可以让他们体会到付出一分力就会有一分的收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设计创作意识,稳定而踏实地迈出通向行业设计领域的第一步。
(三)积累
学生需要大量传统、现代文化的积累,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学校图书馆、各种展览(不光是设计的)、请不同的专家教授作一些专题讲座等等都是他们提高的通道。如果一些大型展览因各种原因他们无法看到也应尽可能的为他们准备一些现场拍摄的图片资料。
经过一个学年的教学尝试,学生的思维能力、造型能力、创造意识普遍增强,特别是学生的专业意识、设计思维与创造能力有很大改进。总之,在设计素描训练中设计意识的培养,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设计素质与设计表达能力。设计意识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在思维和空间方面的异想天开,还需要在实践中深入教学与训练,使之与各类艺术设计及电脑设计应用技术结合起来,相互衔接,成为下一步的专业设计课程、将来的就业岗位所需求的扎扎实实的基础技能。学习设计素描强调学以致用,并把主要任务确立为造就学生造型方面的艺术处理、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艺术涵养、拓宽艺术视野、造就宽广的艺术设计胸怀。
当然,每个人对教学的认识各不相同,每个人的经验也不相同,以上这些观点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不足之处和值得认真推敲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各位同行和老师多多指教。更希望学生在学习设计素描基础课程与设计应用时,注重设计意识的培养。为今后在不同的设计领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设计类作品。也为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培训效果评估是整个能级护士培训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质量控制的角度来说,是达到患者期望护理结果的体现。评估应遵循客观性原则,以客观的标准和方法评价客观存在的事实;遵循系统性原则,用系统论的观点进行评价标准的建立、评价方法的选择;遵循连续性原则,进行连续的、长期的监督评估,才能综合地、完整地反映培训的最终效果;遵循定量评估方法与定性评估方法相结合的原则。
二、培训效果评估模型
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培训效果评估模型是柯氏四层次经典评估模型。柯克帕特里克依据行为学的研究结果,将培训效果分为:反应(Reaction)、学习(Learning)、行为(Behavior)、结果(Results)四个递进的层次。该模型为能级护士培训效果评估提供了一种较为完整的思路和操作流程。
三、培训效果评估方法
1.反应层评估。
反应层评估主要是衡量护士对培训项目总的反应和感受,是在培训结束后了解护士对培训内容、培训教师水平、培训设施等的评价,以及自己从培训中得到的收益。常采用问卷调查法,可对能级护士的培训组织形式、培训目标及课程满意度等进行调查,了解护士对培训的看法、态度或培训项目的有效性,进而改进和完善培训项目。此评估方法易于实施,也易于分析和总结。
设计一份能够量化护士反应的调查表,是问卷调查评估的关键要素。调查表的设计应保证护士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且便于统计分析,注意围绕反应层的评估重点。满意度的衡量尺度宜采用Likert量表的五级记分方式,主要采用封闭式问题,开放式问题可适当结合。笔者所在医院对层级培训的理论和技能项目,均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培训项目的有效性,调查方式采用的是现场集中发放问卷,填写完毕即刻收回。收集护士对培训的感受和意见,能较好地体现培训项目的有效性。然而,问卷调查存在主观性较强的缺点,容易以偏概全,护士的个人喜好很容易影响评估结果,因此,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访谈、小组讨论等评估方法,可获得更深入的信息。
2.学习层评估。
学习层评估是衡量护士通过培训后,多大程度上实现了知识、技能及态度的转变,宜在培训进行时或培训结束后立即对护士学习的效果进行评估,常采用测试法、情景模拟法等。测试法在能级培训中主要使用书面测试法和技能测试法。书面测试是能级护士培训及晋级考核中评估护士培训后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方法。技能测试以操作技能评价标准,了解护士通过培训对与岗位胜任力密切相关的操作技能、流程、工具和方法的熟悉与掌握程度。测试法在护士培训效果评估方面直接且有效,但不能完全反映能级护士的态度、行为,所以应结合情景模拟法、问卷调查法等补其不足。情景模拟法可用于评估能级护士的临床能力和操作技能。该法对护士的应变能力、抢救能力和合作能力具有良好的评估作用,常用的方式有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标准化病人、角色扮演法等,能够最直观地反映短期培训效果。缺点是专业性强,模拟情景如果设计得不科学、不合理,就达不到考核成效,且须占用较多的时间、资源,成本较高。笔者所在医院的护士晋级考核中使用以上方法,从不同角度、层面考察护士的临床能力和操作技能,能较好、较充分地观察能级晋级护士各方面的能力和绩效。
3.行为层评估。
行为层评估是在培训结束三个月或半年后对护士学习行为的改变进行评估。该层次的评估能较好地反映培训的效果,常采用360°绩效评估法、观察法。360°绩效评估法主要是对能级护士培训后在工作过程中的态度、行为方式的变化和改进方面进行评价,可考察护士能否将培训中所学知识和技能学以致用,是否具备承担岗位责任的能力。通常是向能级护士所在科室护士长、医生、同事及服务对象(患者和家属)开展问卷调查或访谈,同时开展护士自我评价,对护士工作态度、工作行为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转变形成综合评述,从而得出被评价护士的全方位绩效。其中,患者满意度调查是最关键的调查部分,因为患者是护士培训行为转变后的直接感受对象。笔者所在医院对患者的调查内容包含:护士的健康宣教、护士的态度、护士的专业技术等。科室护士长及同事则着重被调查护士层级培训前后岗位胜任力、与患者和家属沟通交流能力等的转变。
观察法是护理专家或护理管理者在工作环境中实地观察能级培训后的护士回到岗位工作的行为变化,是对护士的能力进行评估。该法在真实的环境中切实地反映护士的实际能力。徐新菊等应用迷你临床演练评量工具对护士临床跟班考核进行直接观察,就护士临床工作综合能力进行观察判断,效果良好,值得借鉴。
1 企业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缺乏正确的培训理念
在培训理念上,有些企业存在着重企业管理、轻员工培训的倾向。 有些企业领导不够重视:认为许多培训化费用又不能产生直接效益,人力培训周期较长,最担心的是培训后的人才又可能“跳槽” 。二是管理部门不够重视:认为培训是浪费时间,耽误和影响生产,仅仅做些应急的事故处理培训,而有没有其他培训无所谓。三是人事部门不够重视:认为培训体系建立工作难度大,时间长,短时间效果不明显,不愿意去做。四是培训对象不重视:认为企业培训只是摆架子、走过场、应付检查,对自身发展没有多大帮助,视培训无所为,把培训当负担。
1.2缺乏实用的培训内容
在培训内容上,企业不是依据企业的实际和员工的需求,而是凭感觉照搬教材培训,缺乏实用的培训教材。一是培训方式单一,偏重于课堂教学,以老师灌输知识、传授技能作为培训的重点,培训采取“老师讲,学员听,考试测”的讲授模式,缺乏双方交流与沟通互动,感觉枯燥无味。二是内容缺乏实用,培训忽视企业各阶段的需求,在电力基建、生产发电、设备检修的不同阶段,对各层次人员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不同要求,还是采用简单的课堂式教学,单纯的理论灌输,培训内容脱离专业岗位,授课内容脱离实践知识,培训效率低下。
1.3 缺乏量化的培训效果
在培训效果上,缺乏全面、准确地掌握员工素质、知识结构、个人能力来制定培训需求,很难保证培训效果的质量。一是评估无量化,缺乏对培训是否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培训内容是否符合学习的要求,培训对象是否理解培训的内容,是否掌握培训所学的知识,是否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进行恰如其分评估培训效果。二是评估无方法,没有建立完善的培训效果体系,没有规范的评估方法,测评培训效果方法无标准,难有说服力。员工培训后,一个简单的考试,学得好坏大家都合格,员工无激励作用,没有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
1.4缺乏内生的培训人员
在培训人员上,人力资源管理学科不断发展,知识更新换代不断加快,培训在企业持续发展中显得日益重要,企业缺少内生的各专业技术带头人和人力资源专业开发人员,又很难甄选外聘培训教师,一是培训人员不了解企情,没有及时掌握培训的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无法设计员工的职业培训和生涯,将企业培训误入歧途,二是培训人员不熟悉专业,在开发培训过程中,没有根据企业实际、培训目标、培训对象、岗位性质、工作繁简等需求,去选择适合的培训对象,培训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缺乏培训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培训趋于形式化。
2 解决企业培训工作中问题的对策
2.1 树立培训理念认识培训的重要性
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培训是企业生存与发展中重要因素,企业要实现人才资源优化配置,做到以投入为前提,以培训为基础,以管理为关键,以效益为根本,让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培训是员工终身学习的有效途径,对员工资源的开发,挖掘员工潜在能力,它不是一蹴而就,不仅领导重视参与,老师的知识讲授,还要员工的积极配合,按员工的不同岗位、不同学历和不同技能的要求,接受最新的科学文化和技能知识的教育培训,以达到运行人员全能值班、检修人员一专多能、管理人员一岗多职,促进员工全面发展。面对高参数、大容量的发电机组,需要员工尽快掌握发电技术、设备性能和提高技能素质,既要看到自身的优势,又要意识到潜在的危机,要强化素质教育、专业技能和学习意识的培训工作。为此,企业要认清时展趋势,营造“无人不学、无处不学、无时不学”的学习氛围,勤于学习和善于培训,确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先进理念,持续掌握新科技的能力,并作为员工不可缺少的工作。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进步心态,把培训视为企业在不断追求进步,培训学习要贵在持之以恒,努力实现“拥有文凭”向“拥有能力”的转变,员工的学习能力、技能素质的提高,才能推动企业的发展。
2.2 选择培训方式拓展培训的层次性
社会发展日趋复杂,新的职业和岗位层出不穷,企业要面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培训周期的加快和层次要求越高的现状。为此企业要加大培训力度,调整专业人才结构,开拓知识视野。落实梯次培训引入互联网、情景模拟等先进的培训方式,以达到培训的目的。要根据培训专业、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培训资源等因素,设计与日俱进、目标明确、突出重点、灵活多样、贴近需求的培训内容。要对培训需求进行审慎的思考,依据不同的培训方式、教学要求,确定哪些专业需要培训,谁要培训,采用哪种培训方式,把培训与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挂起钩来,把培训与个人发展联系起来,向员工传授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培训要建立在员工不同需求的基础上,正确分析员工缺少的是知识和技能,还是要转变思想观念,因人施教,采用职前培训、基础培训和发展培训的层次培训方式。一是职前培训,要围绕企业愿景、近期目标、战略规划和形势任务的变化,培训员工更新思想理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符合企业实际的期望和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以适应新的工作岗位。二是基础培训,要根据各层次岗位应知应会、知识和技能的需要,建立分层次员工职业培训为目标体系,明确不同岗位、不同级别的员工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对所有岗位进行分类,对知识和技能欠缺者进行按需培训。三是发展培训,要根据科技、管理等发展动态,结合企业发展目标和市场竞争能力进行分层次培训,对各层次管理者和普通员工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绩效评估与个人潜能,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提升员工的综合能力,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3分析培训需求提高培训的针对性
培训需求是制定员工培训内容的依据,要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结合其本职工作的要求、结合其个人爱好和兴趣特长、结合其发展方向和自身素质,收集相关的数据和筛选有关的信息,对培训需求进行分析:先分出先后次序和重点;对员工素质进行分析,是否适应现有的工作岗位;对员工工作岗位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善,于发现员工的绩效现状和企业培训对员工的期望之间的差距,为企业培训奠定了评估的基础。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并长,有效整合各种专业学习、文化教育等培训途径,让培训对象易于接受和理解,学习增长知识,知识改变命运,较之传统的培训更为行之有效和符合针对性。要建立学习、培训、考核、奖惩制度,把握好培训对象、内容、方式、效果等四个环节,切实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把握培训对象的层次性,采用培训形式的多样性。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对各类专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取得最佳的培训效果。要通过对先进理念的“灌输”和对专业知识的“充电”不断补充新的知识,掌握新的理念,造就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要加快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大力推进人才结构调整和优化,强化人才多渠道培养,轮训与轮岗结合,培养出一批经营管理的尖子、专业技术的骨干和技术操作的能手。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企业员工培训学习,学会从解决问题中学习,在培训中提高素质,挖掘员工的潜力,激励员工立足岗位成才,提高专业知识技能水平,促进各类人才脱颖而出,才能获得工作进步与事业成功。
中图分类号:GG40 文献标识码:A
2011年召开的第十六次全军院校会议提出推行中级任职培训与军事类硕士研究生教育融合式培养(以下简称融合式培养),这是对我军任职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改革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对任职教育及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补充。为贯彻落实第十六次全军院校会议精神,各院校围绕融合式培养的必要性、可行性、方法路子等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对于融合式培养的开展与实施起到了一定的理论牵引与借鉴作用。不过,融合式培养是一个新生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需要持续深入的理论研究及不断的探索实践,方能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路径。因此,既有的研究仅仅是一个良好开端,尚需要广大军事教育工作者展开更加深入的思考与探索。
一、学术史回顾
关于任职培训与研究生教育融合、衔接培养的探讨并非始于第十六次全军院校会议。早在2005年,王云龙就提出中级指挥院校任职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是一种共育模式,应相互融合、协调发展。此后,冯金阔、戴维民、张德勤等人也分别从研究生教育与任职教育紧密结合、构建与任职教育相融合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任职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探究。第十六次全军院校会议之后,中级任职培训与军事类研究生教育实施融合式培养已成为广大军事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综观这些研究,归纳起来,主要取得了以下两方面的成果:
第一,通过探讨任职培训与研究生教育相互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明确了开展融合式培养的重要意义。如苗秀娟等阐述了融合式培养的必要性,认为任职教育的改革发展需要与研究生教育相互融合、相互对接,应用型、复合型研究生培养目标,客观上也需要研究生教育借鉴任职教育的成功经验,二者是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同一目标的两个不同的环节,必须贯彻“一体化”的思想,总体设计,系统筹划。徐国荣等则从融合的可行性方面进行阐述,认为军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中级任职教育培训是培养中级指挥军官的两个主要途径:二者具有共同发展的需要,为融合式培养提供了动力;二者具有较高的关联性,为融合式培养奠定了基础。张清则探讨了两类教育相互融合的重要意义,指出促进两种训练模式的融合除了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推动学历教育和任职教育相结合外,还对提高我军指挥军官素质,促进部队全面建设有重要意义。
第二,提出了融合式培养的设想或对策。如王云龙提出应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一步形成两类教学对象的优势互补。陈俊等提出了明确研究生教育等同于同价任职培训;任职培训后允许申请同层次硕士学位;调整教学内容,建立学分互认机制;调整现有招生模式和学制;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建立部队和院校合理育人机制等更加具体的设想。
综合分析既有研究成果,认为当前的理论研究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第一,对于任职培训与研究生教育相互融合基本含义的认识有一定偏差。
第二,融合式培养的方法路径不宜一概而论,须区分融合层次或类别找准关节点有重点地设计实施。
第三,对于融合式培养顺利实施的保障机制构建需加强研究。
二、科学理解融合式培养的基本含义
科学把握融合式培养的基本含义是保证融合式培养工作有效开展的根本前提。
当前学界对于融合式培养的含义主要有三种理解:
第一种理解,认为融合培养“是指不改变中级任职培训现行体制和方式的情况下,为提高军事学研究生岗位任职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军事学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过程、内容、方法和模式进行调整优化,在军事学研究生教育的某一阶段,让研究生有选择地跟随不同专业的‘中培队’,完成全部课程或核心课程为主体的相关课程学习”。这种观点比较具有代表性,大部分研究成果探讨的主体内容就是如何通过融入任职培训促进研究生教育发展,即认为融合式培养是将研究生教育融入任职培训当中。
第二种理解,认为融合式培养是将任职教育融人研究生教育当中,促进中级指挥培训学员的“硕士化”。这种理解虽不是主流,但也在一些研究成果中体现出来。
第三种理解,认为融合式培养包括两层含义,即任职教育的改革发展需要与研究生教育相互融合、相互对接,研究生教育也要更主动、更快速、更大量地向任职教育对接,以进一步突出研究生尤其是硕士生的岗位任职指向性。明确提出这种观点的成果并不多见,与前两种仅强调某一侧面的观点相比,这种对于融合式培养含义的理解更为全面、更为科学。因为,任职培训与研究生教育是军事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规律,也具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将两类教育有机融合的目的就是要走开双向互动、优势互促的路子,以有效实现两类人才培养质量的共同提高。这是开展融合式培养的根本动因与终极目的,任何强调单方面融合的观点都是片面的。
所以,对于融合式培养的基本含义应该全面地理解,应看到这种融合既包括军事类研究生教育与中级任职培训的融合,也包含中级任职培训与军事类研究生教育的融合,这两个层面融合培养的目标不同,因此采取的融合方式也不同。军事类研究生教育与中级任职培训融合培养的目标在于研究生岗位任职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素质的提升,中级任职培训与军事类研究生教育融合培养的目标在于中级指挥军官学历层次的提升。只有明确了融合式培养包括这两个层面的含义,才能根据不同层面的融合特点有针对性地构设科学合理的融合方法路径。
三、准确把握融合式培养的主要方式
(一)军事类研究生教育与中级任职培训的融合
1.全日制军事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与中级任职培训的融合
这类融合可以采取通过优化课程设置,使相关专业研究生与任职培训学员混编同训的方式,达到充分利用任职教育资源培养军事学研究生的目的。可考虑将军事学研究生教育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应用课、选修课四大模块构设模块化课程体系。其中,公共基础课模块主要包括公共基础和军事共同基础课程,通常在第一学期完成,可在研究生范围内独立实施。专业基础课模块包括联合作战基本理论研究以及学科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等内容,通常在第一和第二学期穿行,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将研究生相关课程学习并入相应的任职教育班次。专业应用课模块主要包括军种战役战术与指挥、部队政治工作、部队训练、部队管理、综合演习等内容,是形成军事学研究生专业应用能力与岗位任职能力的核心内容,在这一模块应重点考虑将研究生编人相关专业中级任职培训班次当中,与中级任职培训学员混编同训,以提高研究生与任职岗位能力相适应的专业综合素质。选修课模块要本着满足研究生个性化选择需求的原则设置课程,既要包含与研究生学科专业或相关学科专业紧密相连的内容,又应包含与研究生毕业后岗位任职需求相关的内容,尤其是应特别强调将任职教育中富有创意、贴近实际的内容引入选修课当中,以丰富和深化课程内容。除此之外,为中级任职培训学员开设的知识性、专题性讲座课程,也应要求相关专业军事学研究生参与听课及讨论。
2.先被录取为军事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的培养与中级任职培训的融合
这类融合可考虑采用将军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并入一年制的中级任职培训班次进行融合培养的方式。之所以考虑采取这种融合方式,是因为这两类教育在培养对象起点、培养目标、培养方式等方面具有相似性,将军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并入一年制的中级任职培训班次进行融合式培养有利于整合院校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人才培养效益。经过一年的培训并通过课程考核后,军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中级任职培训学员一样获取中级任职培训资格,之后可回部队边工作边进行学位论文的准备和撰写,在两年内申请硕士学位。
(二)中级任职培训与军事类研究生教育的融合
这种融合可以考虑采取将中级任职培训学员纳入军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对象范畴,对于申请报考军事硕士专业学位的学员进行接续式融合式培养的方式。参加中级培训结束的学员,可本着自愿的原则,申请参加接续式融合培养,经资格审查合格或参加资格考试合格后,按照10%~15%的比例招收为军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接受了为期一年的中级培训的学员被招收为军事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后,可回到部队撰写学位论文,两年内申请军事硕士专业学位;中级培训时间不足一年的学员,取得军事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学籍后,需要在一年内到院校接受面授两次(或顺延三个月学制),参加部分课程学习合格后再进入论文撰写阶段,按规定申请军事硕士专业学位。
四、合理构建融合式培养的保障体系
(一)设立领导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针对任职培训和研究生教育这两类教育领导机构各自为政,两类军事人才培养宏观规划上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和一致性的现状,建议总部成立由总参军训部有关业务局、四总部的院校培训部门联合组成的融合式培养领导小组,统一负责全军院校融合式培养领导工作。针对各院校任职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教学组织部门相对分离,两类教育基本上平行地、独立地存在于任职教育院校的现状,建议在各院校设置融合式培养领导小组,由院校最高领导挂帅,组员参照总部领导机构成员对应设置,主要负责对上汇报和处理协调各项具体事务,可通过定期与不定期召开会议的形式开展工作。
(二)制订条例规章,提供制度保证
一、申报时间
2013年初、中级职称评审材料申报时间截至7月15日。
二、评审条件
(一)申报初级教练任职资格的人员必须提交下列材料:
1.本人最高学历证明、现任职聘书及复印件;
2.所带运动员参加上级组织的体育竞赛成绩证明;
3.初级教练员岗位培训合格证书复印件;
4.任期内年度考核表;
5.体育教练员职务申报表一式三份;
6.统一制订的申报职称情况简介表一式10份;
7.市(区)体育局推荐评审函;
(二)申报中级教练员任职资格须提供下列材料:
1.市(区)职称部门的委托函;
2.本人最高学历证明;
3.现任职资格证书、聘书、职称部门的任职资格通知文件复印件各一份;
4.任期内的年度考核表;
5.体育教练员职务申报表一式三份;
6.《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证书》(申报人员应符合继续教育相关要求,在完成本系统组织的专业科目学习任务的同时,还须完成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远程教育培训三门学习任务并取得合格证书。)
7.岗位培训合格证书(未参加岗位培训的,因组织原因,须由市/区体育局出具证明;因个人原因未参加岗位培训的,不得参加职称评审申报工作);
8.能反映个人水平的论文、论著等;
9.申报专业技术职务所需输送、成绩证明;
10.对不具备规定学历、资格破格申报的,应对照破格条件,逐条说明,并提供相关附件名称;
11.申报职称情况简介表一式10份;
12.有效期内的外语考试合格证书;
13.全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信息化素质培训考核合格证或全国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规定科目的合格证原件和复印件。
上述材料必须由申报人所在单位认真审核,经办人签名并加盖公章,先送泰州市体育局相关处室审核签署意见后,再报送泰州市体育局办公室。
三、评审费用
初级180元、中级300元(含论文鉴定费)。参评人员请到市体育局财务室交纳相关费用,凭交费收据到市体育局办公室履行报名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