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管理体制范文

时间:2023-06-18 10:25: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科技管理体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科技管理体制

篇1

受传统科技管理体制和体系的影响,科技管理体制中僵化的现象仍然存在,科技管理体系中条块分割的格局还没有被完全打破。科技管理体系的不完善直接造成科技管理体制难于适应市场和竞争的实际要求,难于形成科技管理的良好空间与氛围,造成科技资源、管理重点的分配不公,出现科技管理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的下降,影响科技管理体制的建设,制约着科技管理工作的发展。

1.2科技管理体制市场化程度低

市场机制和市场化是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的平台与方向,与其他事业相比,我国科技管理体系发展的状态出现了明显落后和不足的问题。在科技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市场机制需要将其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但是目前实行的科技管理体制并没有将市场发展规律的指导性作用发挥出来,使得项目研发与成果在应用的过程中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分离现象。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不能获得应有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是科技管理部门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产学研究联系不紧密。

1.3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受科技管理体制落后的影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长期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这种问题将会使科研工作的发展进入逐步下降的“死循环”,既形不成科研与市场的有效对接,也不能形成科技成果与商品的有效转化,使科技活动和管理工作失去社会的认可和市场的肯定,难于发挥市场资源的优势,形不成对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有力支持。

2构建创新体系为背景的科技管理新体制

2.1转变科技管理工作的观念

新时期科技管理工作要实现观念的转变和理念的创新,特别是在科技管理体制的建设中,要将转变观念和创新理念列为头等大事。要从科技管理体制和意识两个重要层面入手,将科技管理工作的职能做到分解,实行决策权与执行权的有效分类,使科技人员、管理人员能够各司其职,真正将精力放在各自的本职工作中。此外,要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科技管理工作要主动利用社会上专业组织的优势,大胆将监督和评估职能让渡给第三方,这样可以有效集中科技管理人员的精力,落实科技管理的责任,在创新科技管理工作观念的同时,做到对科技管理工作质量和体系上的保证。

2.2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针对当前存在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实际问题,应加速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进程,要将市场资源引入到科技工作和管理工作之中,建立科技管理与市场结合的新体制,以科技人才、学术成果作为资产,加深科研单位与市场的进一步合作和联系,使传统的、束之高阁的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进一步推进市场化和商业化,在发挥科技成果经济和市场优势的同时,发展出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机制和新体系。

2.3建立和健全科技人才的评价机制

建立科技人才的评估评价体系是当前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要针对当前科技人才数量和质量两方面问题展开评价机制的创新,使科技人员的本职工作与日常其他工作相分离,将科技人员更主要的精力和时间更多地投入到科学技术研究之中,真正实现对科技人才的约束、控制和激励,在正确评价人才、完善评价机制的同时,做到对科技人员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保证,提升科技人员的原创能力和科研水平,为更高科技成果的诞生铺平体系性和机制性道路。此外,要通过评价机制形成科技管理工作的正确方向,使科技人才能够通过自身价值的体现来坚定科技事业的从业信心,取得外部环境和内部认知的双方面认可,做到对科技人员全面发展的有效保障,达到创新和改革科技管理工作的深层次目标。

篇2

我国目前的科技管理机制并未完全打破以往传统的计划管理模式,有着十分浓厚的行政色彩,体制性的障碍依然成为约束科技发展的“绊脚石”。譬如:各自为政的局面依然复存;一直以来并未创建与科研技术开发客观规律相吻合的研发、评价与监督体制;在科研工作人员良好工作环境、培养鼓励创新环境的探索上远远不足,久而久之,造成科技资源长期处于散乱、协调能力欠缺的局面。为此,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是亟待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

1.2科技管理工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我国早不断引入市场经济机制,走入全球化潮流当中,固有的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一直处于比较落后的一种状态。科技资源的配置,市场机制要充分性的发挥自身固有的指导性作用,可是,当前科技项目的设置上并没有促使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真正地发挥出来,这就造成项目研究在开发与成果的应用完全分离的一种状态,科技管理体制和市场经济互相脱节的现象存在。这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科技成果转化困难,市场中产生的经济效益非常低;第二,科技管理部门的作用并未充分地发挥出来,实业界和科研机构间缺乏密切的联系。我国当前科技成果的转换率在10%以下的水平。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转化速度跟国外发达国家对比低出很多,许多科技成果根本达不到市场、企业的基本需求,这些问题的存在致使我国许多有限科技资源得到了巨大的浪费,造成科技进步贡献率急剧下滑,严重阻碍着我国经济的正常增长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1.3科技投入低,使用效率不高

从2008年我国科技经费投入公报结果中了解到:2008年全国R&D经费支出4616亿元,R&D与GDP的比值为1.54%。这一比值与国外发达国家对比来看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大部分发达国家R&D经费强度在2%以上,以色列甚至超过4%。此外,我国科技投入管理欠缺行之有效的整合机制,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等现象非常多见,这就会导致重复立项与支持力度不足的同时存在。

2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具体建议

2.1科技管理体制创新发展方向

伴随着科技与经济发展的高度融合,政府科技管理活动需遵循公共管理的客观规律,在行政体系、社会资源、市政体系三个维度上做好明确的定位,从宏观、中观、微观三大层面中的科研活动实施分层管理,同时按照不同地区资源突出的地方特色,创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吻合、与中国国情科技管理体制相吻合。详细来讲: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需要处理好创新要素、创新资源的科学合理性配置,譬如:企业、政府、高效、研究机构等行为主体间的互相作用,通过理念的创新、科学化的引导及有效地激励制度等措施,进行创新资源的有效性整合,从而促使创新价值链,创建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结构合理、联系紧密的新型创新系统。

2.2具体措施

2.2.1创新科技管理观念,转变政府职能

第一,决策权和执行权相分离。我国可参考借鉴国外先进的科研体制,建立基金管理委员会,对项目管理进行专门性的负责,其中包含:经费预算和分配问题,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基本原则,实施项目审批、管理及组织实施。以此,能够促使科技管理部门由繁重的日常管理工作中脱离出来,从而能够有更多的精力做好其他方面的科技创新工作。实施一线调研,对各领域的科技规划、科技投入使用的合理性和效率进行综合性的探究,与此同时,创建完善化的国家科技决策咨询体制,精准性地掌握好地方创新资源和宏观发展走向,做好项目规划的科学合理性设置,对未来科研的发展方向进行正确地引导。第二,创建多层次监督问责机制。应当由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具体项目的评估,同时对项目承担方的信用情况进行评价和监督,严格按照国家法律规定对出现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格处理,再安排国家政府科技部门、科研机构等对于项目经费的具体使用情况、使用后所产生的效益进行共同监督与考核,从而提升基委会对项目的筛查、管理及转化水平。

2.2.2构建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

从当前科研单位的情况来看,其对科研人员的评估、考核有简单量化的一种倾向,这是造成科研工作与国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完全脱离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科技管理部门需在创建科学合理化薪酬制度的基本前提下,建立完善性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这样才能够实现科学合理性的人才评估,推动科研人才的积极能动性,双管齐下、奖罚分明,对科研劳动和科研成果实施严格的奖励与褒贬,这样才能够充分地调动起广大科研工作人员的行为,促使其积极创造能力得到最大限度上的发挥,使得现有的科研管理水准得到显著性的提升。

2.2.3推动精细化管理,倡导成果转化后的“售”后服务

确立全方位规范化的制度体系,这是成功实施科技管理的关键所在。我们可学习国外先进的精细化管理模式,然而,精细化管理的基础是充分做好科技管理制度建设,将精细化管理理念融入到制度化内容当中,从而更好地指导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我们唯有注意做好细节服务、强化细节的管理,才能够促使精细化管理的真正实现,促使现有的科技管理水平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3结语

当前我国科技管理体制需进一步完善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因前期历史遗留的问题和制度的变迁所造成的。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科技管理体制作为非常重要的构成内容,一定要将传统的理念和体制完全克服,进行实时改革与创新,从政府职能、管理理念、精细管理等方面着手,为科研项目和科技人才的未来成长创造良好地氛围,把各类科技创新主体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形成激励科研机构自主创新的新型科技管理体制,推动我国科技强国目标的顺利实现。

作者:石有圣 单位:聊城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参考文献:

篇3

【分类号】:D630

一、引言

当前,我国各个科技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仍然停留在对待具体的项目和研究团队管理等方面,可以说我国目前的科技管理范围过于宽泛,科技管理工作的内容过于细致,科技管理的制度过于教条,这一系列的问题或弊端都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企业的自主创新造成了很大的阻碍。

随着我国的科技水平不断的提高,我国的科技管理水平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是,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与国际先进的科技管理水平相比,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和体制的长期束缚,我国科技管理工作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不同约束和牵制,最终导致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复杂问题。

二、改善科技管理体制问题的重要意义

科技管理主要是运用一定的管理方法和理念,对相关科技项目所进行的组织、控制等一系列的工作,它是管理人员对各方面的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和有效利用的重要途径,其最终目的在于达到科技项目本身的预期目标。科技管理的好与坏将直接关系到相关的科技政策能否得到认真、有效、正确地贯彻和实施,同时还会影响到能否充分挖掘和发挥出各个科研机构以及科研队伍的潜力,以及相应的科技规划能否顺利实施。

改善科技管理体制问题的意义在于,为了能够使得科技管理制度能够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同时对我国之前出台的相关规定和办法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完善。进一步说,这些办法和规定的出台都是为了能够促进我国科技管理水平的提高,为我国的整体科研事业更快更好地进行下去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我国科技管理体制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的来看,当前我国在科技生产关系与科技生产力发展之间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归根结底是科技管理体制的矛盾和问题。在这里,笔者对我国科技管理体制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概括:

(一)科技管理部门片面地重视立项,而忽视了科技管理的过程。

长期以来,我国的科技管理工作受到传统观念和陈旧制度的影响,其管理模式依然沿袭传统保守的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已经很不适应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技工作的要求。各科技管理部门仍然将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具体的项目和研究团队管理方面,管理的范围过于宽泛、工作过细,而且制度死板,这些都为科研机构的自主创新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同时,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存在着一些科研组织和科技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就导致一些政府职员不能够针对社会组织的情况来进行客观、真实的全面调查。另外还有少数社会科研组织会利用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性,在对外提供信息的时候有选择性地提供一些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而掩盖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弊端,造成信息的不真实性,这些机构或者企业往往通过该种不良方式争取资金上和政策上的支持。因此,科技管理部门对经费使用的监管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或者说科技管理部门的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着盲目性,必须做到有效改善,才能让科研经费有的放矢。

(二)科技管理不能够满足当前社会市场对科技生产力的真实需求。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至八十年代初期,我国引进了市场经济体制。但是,我国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却没有及时跟上市场经济改革的时代步伐。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需要充分依靠市场经济机制的指导性、规范性、激励性作用,而我国的科技项目在设置过程中始终没有出现市场经济体制的上述作用和价值,因此科技管理的最终结果是导致了很多科研项目在开发初衷与成果应用上普遍存在分歧,同时也导致了科技管理体制无法与现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不良后果。例如,现在国内有很多科技成果,设计上固然完美无缺,理论上也很有说服力,但就是无法应用到生产中去,或者说很难在实际生产中得到推广和普及,因此这些科技成果在市场上产生的经济效益较少,完全没有发挥出科技部门在科技管理方面的推动作用。这样,就给我国的科技资源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制约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化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三)行政色彩在科技管理体制中占有重要位置。

在机构方面,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受传统计划管理模式的影响,具有十分浓厚的行政色彩。并且,科技管理部门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能够适应科研和技术开发规律的研发、评价和监管机制,在培养鼓励创新的环境、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等方面的存在着不足之处,缺乏对科技资源、科技人才的有效调控,严重影响科技发展目标和科技发展战略的实施。

四、关于改善我国科技管理体制问题的对策或建议

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科技管理工作无法过多借鉴国外的先进科技管理体制,因此笔者建议从我国科技管理的自身问题出发,积极探索、研究、解决目前科技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科技管理之路,为我国的科技与经济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发展基础。

(一)改善科技管理体制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主导原则。

改善科技管理体制,旨在建立起一整套能够适应当前我国的国情的科技管理体制,促进科技与社会经济的完美结合,让科技工作能够更好地发展。改善科技管理体制的重点在于对科研活动进行分层次的管理,例如:可以通过商业运作的模式来促进科研活动的发展。改善科技管理体制的过程中,要重新设定各个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例如政府、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明确各个主体在科技管理中的功能,充分整合整个科技资源,形成一条明确的价值链,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分工协调、联系紧密的科技管理体系。我们在进行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时,一定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主导原则,从职能上对政府与市场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进行区分,通过建立起合理的法律法规来维护科学技术活动的正常秩序,通过各种经济手段来对科技发展进行引导,同时对各种社会资源进行有效的配置。

(二)改善科技管理体制要优化科技成果的转化机制。

市场经济带来了许多外来的优越思想,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不良的思想观念,例如急功近利等思维意识。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会存在一些科研工作者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而拼命争项目,但是做研究的深度就很不到位。同时,一些科研项目在申报项目的过程中,没有将具有重要价值的项目放在首位,只是关注如何拿到项目、如何完成项目,致使一些科研成果脱离了社会需求。针对这种情况,只有从根本上完善和改革现有的科研成果评价机制,才能能得到改善。将科技管理与健全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进行结合,通过建立起健全的法律法规、激励措施,来搭建一个完善的科技成果交易平台来帮助科研单位、科研人员将科研成果成功转化。

总之,科技发展需要由科学的、健全的科技管理体制来支持。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将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任务,只有坚持下去才能够取得效果。

参考文献

1.孙野.王霞.辽宁省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04期

2.梁英.浅谈日本科技管理体制及科技发展特点[J].科技管理研究.1992年03期

3.肖洪武.科技成果推广与政府的科技管理[J].科技资讯.2006年06期

篇4

1概述

目前,我国新时期科技管理体制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多头交叉管理;过于强调市场导向,重视技术创新管理,却忽略科学创新管理;行政权力过分干预科技研究;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资源分配不对等;科研管理实行双轨制;缺乏有力的监督执行机构。所以,为了更好的应对这些问题,就要不断加强宏观调控能力,做好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培育科研精神气质;改革科研评价机制;坚持提倡将科研物质利益与精神追求两者结合。总之,在新形势下,科技管理部门所面临的要求会更高,同时科技工作者也被寄予更多的期望。

2新时期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科技管理部门重视立项,却忽视科技管理的过程

我国开展科技管理工作总是受到传统观念和陈旧制度的影响,管理模式仍坚持采用传统保守的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这明显已经不适于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技工作的要求。各科技管理部门将具体项目及研究团队管理两个方面作为管理工作的重点,由此出现了管理范围太多宽泛,工作死板、过细,这一系列问题都不利于科研机构的自主创新。与此同时,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还出现了一些科研组织和科技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该问题的出现迫使一些政府职员无法针对社会组织的情况来进行客观、真实的全面调查。此外,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性被个别社会科研组织会利用,在对外提供信息时只是选择性地提供一些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而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却被遮掩起来,由此产生信息不真实问题,而这些机构或者企业正是通过这种不良方式而争取到了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所以,科技管理部门对监管经费的使用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也可以说科技管理部门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存在盲目性,针对这一问题,必须要进行有效的改善,这样才能使科研经费有的放矢。

2.2科技管理工作满足不了当前的市场需求

在新时期,我国引进市场经济机制与国外相比之下,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仍显滞后。在科技资源的配置中,市场机制要将本应有的指导性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但是,科技项目的设置上没有将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造成了项目开发与成果应用分离普遍,市场经济与科技管理体制“脱节”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科技成果转化难,很难走出去,在市场上无法产生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体现在科技管理部门充当着“智囊团”的角色,但是自身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实业界与高校的研发、科研机构的联系不够紧密。根据当前的相关数据来看,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小于10%,而实现产业化的还不足5%。从这一数据上可以知道,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转化速度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并且许多科技成果“含金量低”、离市场及企业要求有较大差距等现象仍然存在,结果就直接造成了我国有限科技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科技进步的贡献率,这一系列因素从根本上制约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化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2.3行政色彩在科技管理体制中占有重要位置

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在长期受传统计划管理模式的影响下,其具有的行政色彩也十分浓厚。另外,在科技管理部门中还缺一套完整的并能适应科研和技术开发规律的研发、评价和监管机制。在培养鼓励创新的环境、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等方面也存在着不足,即:缺乏对科技资源、科技人才的有效调控,严重影响科技发展目标,从而不利于实施科技发展战略。

2.4科技管理中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的问题

该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立法上看,有很多部门规章,但内容却不统一。科技部、教育部等对当前的科研不端行为的定义、表现形式、处理程序等规定上各执一词,意见不统一。二是各规范性文件调整的范围覆盖不够全面。现阶段的科研不端行为主要是依据部门规章或是部门规范性文件进行调整的现状,各个部门只能对自己的管理领域进行规范。三是各规范性文件中没有对法律责任进行统一规定。各部门规范科研不端行为的法律、法规或规范性文件,其中不乏对科研不端行为处罚措施或法律责任的规定,但宽严不一,这也是要注意的问题之一。

3解决新时期科技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方法

3.1优化资源配置,营造创新环境

科技创新和科学进步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涉及到政策、制度、资金、人力资源等多方面要素,积聚这些要素将对我国科技发展、创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科技管理部门与其他政府管理部门有着多渠道的合作,所以,要主动引导和聚集分散于政府各职能部门和社会中的各类要素资源,将其整合配置到科技创新工作中去。优化创新的企业环境不仅提升了员工的素质,还能加速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推动企业的长远发展。

3.2遵循市场经济的主导原则来改善科技管理体制

所谓的改善科技管理体制,其目的就是要建立起一整套能够适应当前我国国情的科技管理体制,从而达到科技与社会经济的完美结合,让科技工作更快更好地发展。对于改善科技管理体制工作来说,要将重点放在对科研活动分层次管理上,如:通过商业运作的模式来发展科研活动。同时在改善科技管理体制的过程中,要对各个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设定,例如:政府、高校、企业、研究机构等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明确各个主体在科技管理中的功能,使整个科技资源整合形成一条明确的价值链,建立起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分工协调又紧密联系的科技管理体系。在对科技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时,应该以市场经济的主导原则为依据,从职能上对政府与市场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进行区分,建立起合理的法律法规,使科学技术活动能在正常秩序下进行,采用各种经济手段引导科技发展,同时有效的配置各种社会资源。

3.3改革科研评价机制,导引科技发展的正确方向

当前的科研评价体系对于成果数量赋值过高,但是对科研成果创新性的质量指标赋值偏低,基于这一问题就要科学设置评价指标,正确的引领科研人员朝着正确的方向去努力。在科研评价中要摒弃一刀切行为,并在学科分类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学科来制定不同的评价体系,也可以从实践角度出发,组织科研成果的使用者来参与评价。

作者:张冰 单位:黑龙江省计算中心

参考文献:

篇5

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行业、地区、国家之间已经开始逐渐转变关系和合作方式,从最开始的资本竞争转变为科技力量的竞争,科学技术和创新研究的重要地位逐渐凸显出来,而这也就看出科技工作对全局、现代化关系、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而科技管理的体制同时也能影响到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科学管理体制是否合理,这直接关系到以后再科技政策实施方面是否可以获得正确的贯彻、科研机构也是否可以在社会上发挥作用,而科技规划和计划是否能够制定出最合理的内容,并且能否顺利实现等等。我国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在确定好基本经济制度之后,也需要确立与之相匹配的科技管理体系。我国在近20年里一直致力于加强对科学技术的创新以及对科技的管理和信息化建设,主要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更好的为社会服务,最后以提升经济的稳定增长,这也是为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科技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还仍然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其中还包括了对市场经济体制相符合的法律条款和社会约束力,同时还有政府同市场的关系、科技管理的基本结构、社会所发挥的力量等等,这些原因共同约束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对科技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因素。从细致的方面分析,我国在科技管理体制正常运营方面还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科学管理体制的发展与我国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并不相符,所以,这导致所有的科技资源投资并没有在市场机制中发挥出自己的作用;第二,社会的宏观调控能力不足,而市场调节会出现非常多的弊端所在,这样就会导致科技的官僚化严重。在科技管理中,高层的监督不够完善,使科技总体设计、战略重点的意见和建议不够完善,对市场发展没有指导作用;第三,在科技创新主体选择上,企业自主创新机制还不够完善,而科研院的运行机制还需要多样化的支持,存在内部管理僵化,没有办法适应科技创新的规律,这样也会导致科技创新的发展。只有分析出我国现在在科技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才能根据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然后通过探索、研究和解决管理中的情况和问题,才能找到最适合社会发展的市场经济发展道路,也能为我国科技发展有一个良好的、健康、稳定的环境发展。

二、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趋势

为了适合社会发展和时代的要求,必须要根据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要求对科技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做出以下几点要求:第一,需要根据社会要求整合和优化科技资源,这主要涉及的整合体系包括企业、科研机关以及与科技相关的机构,然后根据自己体系在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和结构,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同其它体系进行交流和沟通,然后发挥自己在其它体系中的优势,保证资源的最大效益,实现科技价值的创新。第二,就是要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现阶段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市场调节还是处于主体地位,所以,市场对整个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对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市场的调节,一定要符合市场的发展规律,然后,满足宏观调控政策。所以,一定要明确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指引科技正常发展,然后在法律、经济的管理之下健全宏观管理制度。第三,要完善科研机构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我国已经存在的关于科技研究学院和机构应该承担起科技发展的重任,首先要在自己内部进行创新和改革。在科学项目的激励过程中,一定要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激情,这样才能有创新的思维。同时,还需要健全对科研学院的内部评估制度,对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进行监督,有效促进科技的长久和谐发展。这时候社会还需要加强对企业的研究投资力度,然后促进我国在科技项目上的不断创新。

三、科技管理体制创新与信息化建设思考

1.明确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目标。在进行科技管理体制创新时,首先要做到的就是目标的创新,必须要把科学技术同经济发展联系起来,然后保证市场经济共同发展,科技能够满足市场发展需求。同时,制度的创新技术还需要市场经济的检验,尤其是在对科技管理上,必须要符合市场对科技的要求,还要满足我国国情发展。在对科研活动进行管理时,还需要把商业的运行和管理模式投入到科研活动之中,进行发展和创新,让科研活动创新更有动力,推动着制度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协调好政府、市场、科技院校以及需要企业之间的关系,只有处理好这些组织之间的关系,整合整个市场的资源,才能把每个层次所需要的结合起来,然后充分调动起市场的调节作用,建立起创新科学管理方法,在社会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还要注重对创新信息人才的培养,这也是进行科学管理的前提,对人才的管理才是科学管理的根本保障。2.创新过程中严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在进行科学管理制度创新过程中,必须要遵守我国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政府应该尊重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尊重市场规律,然后制定出创新的职能。同时,政府应该出台一些法律法规政策以对创新进行法律保障,通过进行科学管理制度的创新,然后把科学资源运用到经济体制之中,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科学制度领域的技术创新。而科学管理的政府领域还需要不断完善科学管理体制的建设,然后通过制度的规范约束,并且还要进行相关的法律法规约束,这样才能建立起最佳的管理和评估机制,规范整个科学市场。而最后,还需要加强对科学管理制度创新的,使科学管理制度更加合理,朝着人性化的方向发展。3.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现在是信息化的时代,为了能够更好的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信息化的时代模式还需要能够健康长久的发展下去,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现在发展处于传统的工业化时代,要在这个基础之上建立起科学技术管理体系,就需要建立起信息化的管理方法,这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加强对相关部门的科学管理体系,使科学技术有效管理;第二,就是要用创新体制的管理,保证创新管理体制可以在市场中不断发展;第三,要建立健全的信息管理体系,保证信息安全。科技管理是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势,这也是社会的需求,这一趋势还需要管理的效率,这需要加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让信息的管理更加高效。在进行信息管理中,还需要掌握全面的信息技术,在这个时候要掌握信息量还需要掌握信息的有效性,最后,就是科技竞争力的发展,以后的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只有掌握科学技术,才是掌握到以后市场的发展方向,这样也就是能够提高我国科技的创新能力。总之,本文主要通过对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的简单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在信息技术发展方向中必须要做到的几点是:遵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确定以后的发展方向和创新,再就是进行人才的培养,最后就是企业的有效管理,这些方面相互协调找到各自的地位,这样才能在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之下,找到最佳的科技管理体制创新的方向,然后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提升,这样才能获得科技的创新,让我国在科技管理上有更大的进步,为我国信息化建设贡献出更大的力量,同时,为我国科技管理在世界上的地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科技体制改革开放自主创新

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建立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组织结构,按照“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方针,大力加强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中间环节,提高企业的技术吸收与开发、创新能力,促进科研设计机构、高等院校、企业之间的协作和联合,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2.建立市场经济与技术创新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改革拨款制度,开拓技术市场,在对国家重点项目实行计划管理的同时,运用市场调节,提高科技机构的自我发展能力和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活力。

3.建立科技机构和科技型企业的现代组织制度,实行政事分离,明确产权关系,改革人事制度,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创造才能和积极性。

4.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观科学管理体制,转变各级管理部门的职能,加强宏观调控服务职能。

二、深化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式和渠道

1.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各级政府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完善科技开发计划,促进科技创新要素和其他社会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形成科技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不断增加科技投入的良好机制。要大力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保护企业与科技人员进行自主创新的利益要求和积极性,保障全社会研发能力的提升和持续发展。要着力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体系,以行之有效的财税金融政策,改善对高技术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促进资本、技术与企业的有机结合,积极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服务,为不同类型、不同所有制企业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

2.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企业创新能力与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提高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升级。

3.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必须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国家科研机构和大学拥有得天独厚的知识优势和人才储备。我们要建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以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为中心,高效利用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稳定支持从事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机构,集中力量形成若干优势学科领域、研究基地和人才队伍。

三、当今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1.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市场竞争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动力,技术创新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主要途径。要进一步创造条件、优化环境、深化改革,切实增强企业创新的动力和活力。一要发挥经济、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加快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环境,通过财税、金融等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推动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建立研究开发机构。二要改革科技计划支持方式,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研究开发任务。三要完善技术转移机制,促进企业的技术集成与应用。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和知识产权交易制度。四要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把技术创新能力作为国有企业考核的重要指标,把技术要素参与分配作为高新技术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五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扶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2.深化科研机构改革,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一批精干的科研机构,充分发挥这些科研机构的重要作用,要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健全机制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一要按照国家赋予的职责定位加强科研机构建设,优化资源配置,集中力量形成优势学科领域和研究基地。二要建立稳定支持科研机构创新活动的科技投入机制。学科和队伍建设、重大创新成果是长期持续努力的结果。三要建立有利于科研机构原始创新的运行机制。自主选题研究对科研机构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培养人才队伍非常重要。四要建立科研机构整体创新能力评价制度。五要建立科研机构开放合作的有效机制。实行固定人员与流动人员相结合的用人制度。全面实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科研和管理人才。

3.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篇7

2科技统计的设计原则

OECD是最早开始收集科技统计数据的国际组织,笔者结合目前科技管理创新需要,在遵从以下指标设计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对现有农业科研院所科技统计指标进行调整和改进。

2.1科学性

所设计的统计指标应响应国家“科教兴国”的战略目标,能客观、科学地反映农业科研单位的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等科技活动,从而为当地农业科技发展提供导向性信息服务。

2.2全面性

统计指标应力求全面、系统地反映当地农业科技发展条件,科技活动过程、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以及科技投入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以便更好地研究和揭示农业科技活动的内在规律以及科技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

2.3可比性

科技统计指标中各指标的设置和含义应一致,以便科技活动统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因此,在指标设计时应借鉴国内外同行通行的标准和规范,这不但能提高信息共享程度,也方便统计结果在同行之间进行分析比较。

2.4可行性

主要指所设计的指标在全面反映科技活动客观实际的基础上,能够进行数据观察统计,同时指标简单、明了,不会引起统计人员理解歧义和偏差。同时,指标间不存在信息重叠,以免影响指标体系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3统计指标的构建

本文所构建的科技统计指标主要反映农业科研院所科技活动过程,包括科技投入、科技活动以及科技产出3个一级指标,并在3个阶段上,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构建二级和三级统计指标(见表1),从而构建适合农业体系科研活动客观实际的科技统计指标体系。在二级和三级指标方面,主要是根据农业科技过程中的主要涵盖范围及服务主体进行设计。区别于一般高校的科技统计指标,本文在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中加入了技术获取投入和服务三农的科技成果,使农业科研活动得到更好的诠释。科研管理信息化是实现科技管理创新和信息化共享的重要手段,也是评价科技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在表1的科研投入性指标中,特别强调了信息化投入情况。实现科技统计信息化,实现科技资源共享,提高了科技统计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从而更好地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目前统计指标主要根据内部结构特征对所有指标进行分组,但随着农业科技活动集约化程度以及科技知识的综合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得各科技统计指标日趋复杂化,统计指标之间没有明确可分的界限,即使是一些科技统计比较先进的国家,也不能够解决科技统计的隐匿性所产生的问题。

4科技统计的采集及其共享平台的构建

4.1科技统计信息采集存在的问题

农业科技统计主要是以年报表的形式进行量化,并通过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进行自动化处理。但由于各研究所统计口径和分类不统一,数据准确性差,时效性弱,致使综合利用难度大、利用效率低。同时,各科研院所统计人员大多为临时抽调,工作连续性差。岗位认识程度低,专业知识缺乏,统计业务不熟悉,在统计数据采集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误差,严重影响农业科研统计质量与绩效。农业科技统计由于受到资金、时间的影响,信息化以及共享程度低。采集系统启动时间较长,传统数据采集业务处理时间长、上传数据速度慢,成本高,这大大限制了科技统计进程。因此,建立数字化采集及共享平台,可以弱化科技统计因工作量大而对其他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由于数据采集信息化后,可以随时对资源数据库进行修改和整理,从而大大节约了重复投资的成本。

4.2科技统计数字化平台

对科研统计数据的收集,主要采用计算机进行数据自动化处理,构建数字化共享平台,对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归档、传输、更新,从而建立完善的科技统计资源数据库,并运用区域网络环境,达到科研院所之间信息共享,减少对统计资料进行人工查询和处理的时间。科技统计数字化平台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目前,比较成熟的数字化平台存在于全国各大高校中,如西安财经学院设计的科技统计在线和检索系统平台,在二级学院需要信息时,在平台内及时、准确地检索出各类数据[4]。由此可见,将科技资源及科技信息,从而实现科技资源共享,从而为各领导阶层提供适宜的科学依据。而科研统计信息化,可以深化科技创新管理体制的改革,从而在管理方式上实现科技创新。

篇8

一、国家科技宏观管理统筹协调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

1.中央部门间、中央与地方的沟通机制和会商机制有待完善。为贯彻落实《规划纲要》,2004年部省会商制度开始试点,2007年科技部颁布《部省会商工作暂行管理办法》标志该制度正式确立,截至2009年9月,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有27个省市自治区与科技部建立正式的部省会商制度,地方政府相继建立了部省会商项目实施协调领导小组、省市(县乡)会商领导小组等组织机制。但是,中央与地方的会商制度仍存在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一方面部省会商的议题主要是针对地方需求和发展重点而进行科技计划的协商,而科技工作思路对接、体制机制创新则相对较少。另一方面地方常常是因项目实施过程遇到跨部门障碍需协调时才被动地进行沟通、会商的,而对国家科技资源整体规划、宏观布局、统筹规划等科技宏观管理层面的统筹协调机制触及不多,尤其是部省会商机制中地方政府参与会商的积极性因项目的相对被动执行主体地位而显不足。地方始终将积极争取科技部的项目与经费支持作为会商工作的重点以及科技工作业绩的标准。再者,在科技资源统筹协调过程中,中央注重科技计划规划与实施进程,地方则注重中央科技经费投入与要求的配套资金,中央与地方科技资源配置事权主从关系明显、科技发展战略目标脱节问题比较突出。此外,会商制度将企业这一主体隔离的做法不符合会商制度设计的初衷,也不符合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有悖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2.中央科技计划内部条块化。现行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侧重于单个计划的管理、项目(课题)的管理、主管部门的内部管理,对国家科技计划内部统筹管理不足。国家科技计划主导下的科技资源配置常常以指导性和指令性配置为主,统一归口科技部实施的国家科技计划和不归口科技部由教育部、中科院“切块”设置的国家科技计划之间常常是计划独立管理、部门与计划互为封闭、内容交叉,重复立项、重复建设与重复申报成果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国家科技计划在区域发展协调、工业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方面效度不够。中央各科技计划的实施具有明显地科技水平选择性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央科技资源配置配置过程伴随发达地区挤压欠发达地区、大企业挤压中小企业、新兴产业挤压传统产业的现象,加高地方间、企业间、产业间创新联动的门槛,不利于区域协调发展、企业平衡发展、产业可持续发展,难以形成以点带面、点面融合的网络化创新空间体系。此外,国家科技计划未能真正进入企业,企业科技计划也未能融入国家科技计划。2009年,全社会R&D活动投入政府资金、企业资金、国外资金、其他分别为1358.2710、4162.7182、78.0999、203.0155亿元,分别占总投入的23.4%、71.7%、1.3%、3.6%,企业创新计划常常游离于国家科技计划之外,国家科技计划对企业创新的引导意义极为有限。

二、中央与地方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等科技条件资源共享机制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

在管理体制方面,科技资源一方面存在部门分割、区域分割、行业分割管理导致科技条件资源原子化的问题;另一方面存在分散管理、重复管理的问题。科技资源共享主要涵盖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公益性科研条件资源、行业共性科技条件资源,这些资源中中央属和地方属产权概念多混淆不清,未能由国家专属部门统一管理,常局限在所在部门、所在区域、所在行业内部管理与使用,使得在全国范围内的科技条件资源共享机制流于形式,造成科技条件资源使用率低下、重复采集、重复建设、重复研发而浪费大量的宝贵科技资源。全国范围内科技条件资源共享平台端口建设、运行机制建设仍在摸索中。科技条件资源配置矛盾一方面为科技条件资源配置区域、主体功能区失衡主要表现在:中央科技条件资源宏观配置规划与地方发展科技条件资源需求差距较大、中央科技条件资源区域配置规划与区域战略导向科技条件资源需求耦合度低、中央科技条件资源产业配置与地方相关产业发展需求也不匹配,另一方面科技条件资源配置主体以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为主,且科技条件资源共享机制并未真正发挥效用,企业所获得科技条件资源配置较少,私营企业近乎被排斥在科技条件资源配置主体之外,这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出的“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极不相称。科技条件资源配置区域失衡、产业失衡、主体失衡问题极大降低国家科技条件资源配置效率。

三、中央与地方科技成果价值评价过于模式化,科技成果转化路径需进一步优化

对于各类科技活动成果价值的评价中央与地方常常以专利申请数、高质量论文专著发表数、培养研究生数量等固化指标体系衡量,显而易见在科技活动目标梯度化排布下,国家重大专项成果价值当首屈一指,部级重大课题其次,地方与企业最后便是理所当然。这种国家强势科技活动引领下、具有明显刻板效应与“竞争特色”的科技成果价值评估体系对于地方与企业科技活动研发成果的衡量产生巨大的负激励效果,着实有失公平性,在很大程度上挫伤地方与企业科技活动积极性。科技成果导向下中央与地方科技资源配置将出现二次失衡,加剧中央与地方科技资源配置割裂性。同时由于区域经济水平差异、行业发展层次差异使得原本脆弱的科技成果价值评价的有效性更为有限,其直接结果是进一步降低区域间、行业间科技资源配置的公平性,使区域间、行业间科技资源配置鸿沟继续保持并加深。从科技成果转化路径来看,成果转化障碍颇多。科技成果转化路径主要有专利转让获得许可收入、科技成果二次研发投资、科技成果产业化三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20%,专利实施率不到15%,究其主要原因有:科技成果产权不明晰导致成果闲置率高;科技成果层次低,转化成本高收益低;缺乏转化资金,其中关键原因为缺乏转化资金。

四、优化我国科技宏观管理体制的政策建议

1.建立科技宏观管理统筹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中央部门间、中央与地方的沟通机制和会商机制,并探索地方联动创新的体制机制。一是建立中央部门间以科技部为牵头单位,部门间科技计划安排、科技制度安排、科技条件资源管理、科技创新活动联动协商的沟通机制,整合部门科技创新资源,并尽快出台相关文件规范运行机制。二是完善现行部省会商制度。会商机制应逐步引入企业主体,搭建直接与行业龙头企业实行会商平台,将科技部、地方政府服务创新主体的范围延伸,使会商合作走向多元主体、民主的互动过程、目标的系统性与协同性府际网络科技治理的模式。三是不但探索地方沟通互动的体制机制,对接地方与地方、地方与中央科技战略,消除区域间科技资源配置障碍,实现地方与地方科技资源优势互补、科技创新活动良性竞争、科技成果公平共享的格局。建立立体化、网络化科技计划管理体制,实现中央部门间科技计划相呼应、中央与地方科技计划、政府与科技中介、企业科技创新活动对接有效的生动局面。中央各科技计划应以区域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为标杆,以促进东中西部科技协调发展、优化区域工业产业布局、完善主体功能区建设为目标,以提升地方经济、科技水平为基点,以地方科技计划为衔接点,合理布局各科技计划。

2.构造资源配置的社会化网络。完善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管理,优化科技条件资源的规划布局,提升科技条件资源利用效率。根据科技条件资源属性、使用效率特征与区域经济水平、科研水平,中央应结合国家宏观发展战略和各地方不同时期科技活动实际需求结构,优化科技条件资源布局空间。一方面针对不同的主体功能区,实行科技条件资源分类管理区域调控政策体系,科学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另一方面针对不同的关键问题区域,实行差别化的国家区域科技条件资源援助政策体系,推动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地方要创新科技基础条件资源生成积累机制,加强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自主创新与使用效率研究,加大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转化投入,加快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平台建设。

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中心,建立整合中央与地方科技资源的研发联盟。以研发活动为内核,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为目标,聚合中央与地方科技资源,抓好创新型企业建设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一是中央与地方要强化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和研发联盟运行机制建设,中央应构筑点状产业布局空间,选择各地方优势、主导产业,对接地方产业发展战略,集聚中央与地方创新资源,创新官产学研研发联盟,发挥高等学校基础研究优势,对接各地方企业群产业化需求,形成以产业为导向地方企业群为依托的官产学研创新联盟。二是中央要按照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综合考虑科技水平、环境容量等因素,优化重点产业生产力布局,创新产业技术联盟,鼓励产业导向下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以产业技术创新链为动力,以产业链条为纽带,以各地方产业园区为载体,以发展一批专业特色鲜明、品牌形象突出、服务平备的现代产业集群为目标,开展可持续的产学研深度合作,开展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及政策研究,构建产业发展共性技术平台,突破产业关键技术瓶颈,开发前沿创新技术,制定或参与制定国家以及国际标准,不断增强缔约各方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我国在科技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3.创新科技成果管理机制。一是中央与地方应创新科技成果价值评估指标,以多大程度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两型社会为指针,以多大程度有利于实现项目(课题)战略目标为基准,以项目(课题)属性、区域特征以及对应行业现状为评价起点,以效率为主线兼顾公平为总则,以多大程度创造现实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要内容,以投入产出效率为落脚点,以同行专家、中介机构、社会相关人为评估团体,构建层级化、区域化、信用化科技成果空间评价体系。二是创新科技成果应用工作机制,科技成果价值反映科技活动绩效的关键指标,中央和地方科技计划充分发挥市场基础配置作用,引进科技创新资金竞争机制,加大部分研究成果申报的后补助资金额度,关注优秀科研团队阶段性研究成果,奖励科技成果价值高的科研主体。三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优化科技成果转化路径,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鼓励创新主体或个人将科研成果直接产业化、二次创新,鼓励共性技术、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成果设立产业共享平台,鼓励重大科技成果申请专利保护、及时转让给科研主体或中小企业。四是建立科技成果向不发达地区转移扩散的新机制。中央要加大对中西部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支援力度,尽快构筑有利于科技成果扩撒的外部条件,各地方要建立开放式互动的科技成果管理体制,加快改善科技成果溢出环境,与其它科技发展较快较好的区域互联互通。五是创新科技成果共享、扩散与保护机制,根据成本收益原则、经济效益原则召开科研学术交流会、专著等形式共享科技成果,根据科技成果属性与应用范围有选择地在区域间扩散,通过申请专利等法律途径保护重要科技成果。

参考文献

篇9

摘 要:在知识经济的大时代环境下,科技型企业管理层知识管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目前,我国科技型企业管理层在知识管理方面存在知识管理局限于信息管理、管理层知识管理能力滞后于企业的发展以及知识管理模式僵化缺乏创新等不足。因此,科技型企业管理层在知识获取、共享、运用、创新环节分别提升战略规划、激励、控制、文化建设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科技型企业;企业管理层;知识管理能力;管理绩效;学习型组织

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15)01-0078-05

收稿日期:2014-12-24

作者简介:夏金华(1976-),湖南益阳人,中南大学管理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企业管理研究;刘冬荣(1942-),女,湖南桃

南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实践研究。

围绕知识资源展开的各种加工、传播和应用活动,“知识管理”的概念渐渐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涉及生化医药、航空航天、电子及通信技术、计算机科技等高技术产业的科技型企业,更是将知识管理视为推进企业变革的重要手段。科技型企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企业,明显地,其竞争优势正是建立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效率基础上。知识本身并不能创造财富,而要靠高效的管理来进行整合和加以利用,才能发挥作用,促进企业经营绩效的提高[1]。学术界相关实证分析已经证明,知识型管理者在营造高效率的企业内部环境、整合和配置知识资源以及控制整个企业知识管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一、科技型企业管理层知识管理能力的内涵

科技型企业管理层在企业战略目标的确定、人力资源管理、价值导向及文化等方面的领导者职能,与知识管理的整个循环流程,包括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运用以及知识创新四个环节联系紧密(见图1)。

(一)知识获取环节的战略规划

知识资源分别来自企业的内部和外部,不同类型企业相应的获取渠道和方式不同。知识资源的种类、质量、来源以及研发投入取决于企业的发展战略。开发型的科技型企业侧重于形成自身专属的知识资源,在研发方面的投入较大,通常在后期知识管理中更加注重知识的保护、保密以确保企业独有的核心竞争力[2];因而管理层领导风格更具开拓性,如何引导科研团队的建设是知识管理的关键。生产型的科技企业倾向于获取和改造现有知识资源,其发展核心在于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是提供服务。如何构建技术联盟通常是知识管理的重点问题,领导者通常眼光独到,对经济环境中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成果非常敏感。

(二)知识共享环节的激励能力

当知识资源进入企业内部后,如何促进知识资源的流动,以及在各生产经营项目的配置则是知识共享环节中的基础管理活动。基本的职业培训以及知识资源的传授教导是知识共享环节的必要内容。但是,科技型企业知识共享的过程更为复杂,且面临的障碍更大。一方面专业技术人员和研发人员的知识体系专门化,使知识共享存在一定难度;另一方面,知识成果得来不易,知识成果的拥有者在共享过程中存在抵触心理。因而管理层首先要把握本企业知识共享的特点和难点。富于管理艺术性的管理者,通常能够在激励机制的设计方面,把握到具有高知识素养的员工的心理需求和更深层次的发展需要,凸显人文关怀[3]。

(三)知识运用环节的控制能力

知识运用环节是知识管理的重点环节,对管理层的知识管理能力有极高的要求。组织结构大都采取扁平化设计的科技型企业,对管理者沟通协调能力的要求更高;对于自主性较强的高知识素养员工,管理者有必要更注重扩大员工的参与度和培养员工的忠诚度。同时,如何最大程度的利用隐性知识,即不能被企业直接使用的知识资源,也需要管理者在制度层面和技术层面有所作为。为了保证知识运用取得应有的绩效,管理层一方面要对员工运用知识资源的工作情况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做出评价,发挥好控制职能;另一方面要对自身的知识管理能力有准确的评估,及时发现问题改进管理工作。

(四)知识创新环节的文化建设能力

企业文化代表着员工在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等方面的共有认同,在增进互信和培养团队精神方面有着独特作用[4]。而知识创新是知识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能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使企业保持竞争优势。推崇知识、鼓励学习的企业文化通过影响组织和个人的价值取向和工作行为,来加强员工对知识技术创新的重视,从而有助于推进知识管理流程的循环。文化的建立一方面依赖特定的管理活动,如上级领导训示、职业培训、业绩考评等;另一方面更需要得到来自管理层的支持和重视,领导的风格会直接影响企业文化。知识管理和组织文化联系得非常紧密,组织文化是知识管理项目能否成功推行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我国科技型企业管理层知识管理能力的发展现状

(一)在知识管理循环流程中科技型企业经费投入的特征

科技型企业属于知识密集型高技术产业,研发费用高,技术更新速度快,产品附加值大是其最主要的特点。衡量科技型企业经营与发展水平的最重要指标之一正是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通常来说,企业的竞争优势及生产能力来源于企业在研究和发展方面的相关成果,这要求科技型企业对新产品的研发保证一定程度的经费投入[5]。就科技型企业所属的高技术产业宏观环境而言,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的数据,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以及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在近十几年内总体保持逐年增长的趋势。

数据显示2010前后高技术产业的科技型企业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以及新产品研究经费支出的增长速率有明显加快。2005年的研究与发展投入仅362.5亿元,到2012年翻两番已增至1491.5亿元。可以得知,科技型企业相较其他企业更加具备实践知识管理的先天条件和必要性。

事实上,从科技型企业技术获取与改造经费构成来看,反映出科技型企业在知识管理的不同环节的投入情况,以及不同类型的科技型企业在知识管理环节中的侧重。从2012年的统计数据来看,科技型企业普遍非常重视知识管理的获取环节和创新环节,反映为对已有技术的获取和改造方面的投入,在其整体研发支出中的所占比重最大。包括技术改造经费支出、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消化吸收技术经费支出和引进技术经费支出四个方面。

其中生产型的科技型企业占据高技术产业主流,主要专注于创新已有的高新科技,致力开发新产品,并通过规模化大生产来创造经济效益,知识的获取和创新将影响消化吸收技术的成效。而开发型的科技型企业主要通过研发活动获取自主知识产权,并将有关知识成果有转化为高生产力,或服务于其他同类型的企业,知识的共享与创新是保证企业研发成果的重要知识管理环节。

涉及生化及医药、航空航天、电子及通信、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和医疗仪器仪表等高技术产业的科技型企业,在技术获取和技术改造方面的经费支出各不相同。总体而言,技术改造经费支出无一例外占据最大的比重,而消化吸收技术经费支出则相反,其所占比重最低,这反映出知识创新是这些企业的知识管理的关键环节。其中,电子及通信行业的科技型企业在技术获取与改造经费支出最多,尤其是在引进国外技术方面的支出比例为28%,较其他行业要高,说明知识管理的获取与创新环节的重要关联。

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科技型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的难题在于:一方面要有效的整合企业内外部知识资源来保证,在高额经费投入的情况下能获取一定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创新;另一方面要对区别于传统资源要素的知识资产进行特殊的管理,根据本行业的发展特点与企业的实际情况,有效控制知识管理关键环节来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二)管理层知识管理能力在科技型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科技型企业所处的特殊行业背景,使知识管理的实践也有别于其他企业。科技型企业的管理层通常具有极高的知识素养,本身职业生涯里都有在一线研发岗位或技术操作岗位的工作经历,通过一定的职业发展过程逐渐积累起身为管理层的领导能力[6]。根据以往专家学者、各大管理咨询公司的实证研究,在已经实行知识管理的各种科技型企业中,中高层管理者的知识管理水平参次不齐,究其根本,提高知识管理能力不是技术性问题,而是综合性的管理问题。我国科技型企业管理层的知识管理能力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和需要改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1.知识管理局限于信息管理。许多科技型企业的管理层在推行知识管理变革的过程中,错误地将知识管理过程等同于信息技术建设工程。将知识管理的对象局限于各种管理信息,大刀阔斧的投入大量金钱与技术人员构建计算机技术平台。管理层对知识管理概念狭义上的误解,使得知识管理工作仅仅是收集、分析数据,尽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知识传递环节的效率,却很少在知识资源的转化和创新上有所作为。笔者认为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确实存在一定的联系,但信息管理并不等同于知识管理,而是知识管理传递环节的重要管理活动。基于信息处理的计算机技术平台,应当发挥技术支持作用,以便节约时间,拓展知识获取和共享的深度和广度。

2.管理层知识管理能力滞后于企业的发展。科技型企业的发展会历经不同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原有的知识资源所带来的效益虽然存在,但是会进入一个不断下降的过程。这是知识更新换代所带来的必然结果[7]。同时,企业达到一定规模之后会进入转折期,在这个转折的时段里,知识管理活动会面临新的问题和更大的挑战。目前,许多企业的知识管理成效有限的原因在于,管理层在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组织结构的设计改良、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所体现的知识管理能力水平,往往落后于企业当前的发展水平,管理层不能有效地应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得知识管理难以突破发展过程中的瓶颈而停滞不前。

3.知识管理模式僵化、缺乏创新。一方面,管理的艺术离不开人的创造力;另一方面,诸如构建计算机信息管理理平台等技术性手段,尽管可以提高知识管理的效率,但是不能等同于知识管理,更不能代替管理者的职能。管理层的知识管理能力应当切合其领导者的角色,在其领导职能方面有所拓展,不能束缚于传统的管理思维和管理模式,要与时俱进,不断地谋求管理创新。知识管理的任何一个环节中,如果不重视企业的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因循守旧,落后的组织结构设计、企业文化和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等将直接阻碍组织变革,从而不利于整个企业知识管理效率的提升。

三、我国科技型企业管理层知识管理能力提升路径

(一)提高知识管理能力的基本目标

从知识资源的获取、共享、运用和创新等角度分析出发,提高知识管理能力的目标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知识管理流程良性循环。知识管理的实践环节包括知识的获取、共享、运用和创新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组成一个不断循环的动态机制。首先在明确知识管理对象的前提下,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获取企业外部知识资源,保证足够的研究开发投入来创造、创新知识资源;然后重点关注知识资源在企业内部的共享和传递,为应用知识资源做好前期的配置准备。在这个过程中,管理层要从战略的高度,为这个循环的流程制定知识管理的目标,并提供足够的领导者支持,以维持知识管理流程的良性循环。

2.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管理的基本原则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知识资源来源于人的创造力,作为科技型企业“智库”的人力资源[8],是知识管理的核心;信息技术作为知识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在知识的存储、数据运算以及改善沟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而,如何在企业内部营造民主开放的工作氛围,构建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建设基础信息技术平台,是考验科技型企业管理层知识管理能力的重要方面。这也为企业的激励机制、人员绩效评价体系以及内部沟通模式带来新的管理内容。

3.优化评价反馈机制。为了保证知识管理的成效,科技型企业的管理层对于自身的知识管理能力必须有准确的判断,因此设计一系列量化评估指标,形成完整、系统的评估方案,能为管理层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反馈。这样的评估方案也可以作为知识管理活动的控制方案。企业内部知识的传播速度、知识资源循环流程对市场的反应时间等相关的评估指标,能够反映出企业激励机制、组织文化以及创新力的实际成效,有利于为知识管理过程提供足够的管理信息,提高决策质量。

(二)提高知识管理能力的关键环节

实施知识管理对科技型企业的必要性更高于其他类型的企业。实质上,科技型企业的所有日常生产经营活动都建立在知识管理的基础上。对管理层而言,必须在企业的战略制定、组织结构设计、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全面提高自身的知识管理能力。

1.转变战略视角,确定知识管理目标。林淳一(1999)认为应该探讨组织的愿景、使命与战略,从而了解构建组织知识管理的战略意义,作为规划与设计知识管理数据库的依据。科技型企业本身的经营战略决定了知识管理目标与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必须保持一致。随着现代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换代越来越快,社会经济环境给企业带来的竞争压力,要求管理层具备前瞻性的战略视角,不能以被动的形式去适应外部发展环境的变化[9]。企业内的控制调整,知识资源的更新和积累应当符合这种新的战略观。扩大员工在战略制定过程中的参与度,有利于指引员工的工作目标,增强责任意识。在这个过程中,管理层要善于以企业的发展愿景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影响战略制定的重要因素正是科技型企业管理层的领导风格。一般来说,具有较高知识素养的管理者能够通过建立专家权力而形成领导权威,同时开放型的领导风格有利于保持对发展环境中不确定因素的敏感度,在企业变革方面更有作为,这样的管理者凭借自身的领导魅力来增进与下属员工之间的沟通与信任,更能有效的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

2.优化组织结构,构建学习型组织。Helleloid&Simonoin(1994)从组织学习的观点,认为以不同的方式构建知识所需的成本不同,而成本是决定于知识的形式及组织在特定时空下的学习能力及技巧,因此组织必须持续学习,才能建立可持续经营的竞争力。科技型企业组织结构设计的内容与其他类型的企业一样,包括部门设置、授权机制设计、沟通渠道建设等方面。组织结构形成了最基本的企业内部环境,直接影响部门间的衔接协调、资源配置效率和知识共享模式[10]。传统的金字塔形组织构架,强调管理层次,集权度高,因而弹性不足,灵活度不高,这并不适合科技型企业。笔者认为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更有助于在知识管理过程中形成民主开放的工作氛围,弥补管理层次的阻隔,从而促进知识的传递和共享,克服沟通障碍。

简单来说,构建学习型组织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在管理层的重视和支持下组建跨职能团队。以管理层的权限,可以把不同部门之间的员工组成不同的跨职能团队。通过跨职能团队的自主性,可以保证团队的创造力,从而提高知识资源配置的效率[11]。许意雯(1996)研究知识密集型产业核心资源的运用与维持时发现,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默契互动,能极大提高知识资源的运用及维持效率。同时,拥有不同专业知识背景的员工聚集在一个团队中,互助学习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隐性知识资源,促进知识共享。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保证团队的工作效率,要避免控制管理的缺位,这对管理层的知识管理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3.贯彻“以人为本”原则,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知识资源的载体在于“人”,知识管理的也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激励工作是管理活动中的重中之重。笔者认为激励的关键在于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个人发展平台,不断地提高员工的知识素养,激发潜能来释放创造力。DeloitteConsulting(2000)曾在有关建立知识型企业的研究中发现,额外的物质奖励与报酬对知识提供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而在组织内部营造知识共享的氛围,有助于将员工个人的知识转变为企业的知识资源。

一方面,有效的激励机制能有效的消除沟通过程中的障碍,特别是消除员工对于共享知识时的保守心理和抵触心理。管理层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提高与员工之间互相信任的程度,通过增强彼此的忠诚度来促进知识共享。必要时,强制性的制度规定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另一方面,激励是为了满足员工的发展需求,以此来换取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因此把握员工的需求心理是提高激励效果的关键,根据科技型企业员工的知识素养背景和工作能力,以及结合人性不同层次的需求状况,设计不同的激励内容能提高激励的成效。

4.构建模糊性知识管理绩效评估结构,强化控制活动。科技型企业管理层的知识管理能力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和企业的经营效益。任何管理活动中,通过控制管理,能有效的发现战略发展目标实现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并及时据此提供反馈信息,有助于纠正偏差,评价人员工作绩效,确保知识管理目标的实现。对管理层而言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利用知识管理绩效评估体系来促进知识管理能力的提升,总结“最佳实践”,为以后的工作积累经验教训。

笔者认为从企业管理绩效的研究角度来看,科技型企业产品更新的速度、相对于竞争者在拥有知识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以及员工的薪资水平,可以作为考察知识管理能力的基础切入点,据此结合企业的财务指标,建立起评价知识管理绩效的基本构架。

5.建设推崇知识共享、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战略目标、领导风格、价值取向以及员工行为规范,都是影响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无形的文化力量在引导员工职业发展、增强忠诚度等方面发挥着其他技术手段无可替代的作用,为企业的知识管理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代表着管理者最高水平的知识管理能力[12]。刘淑娟(2000)曾以实证方式对台湾信息硬件产业知识管理的情况进行研究,发现组织文化会影响组织知识管理能力,并提出通过确认产业知识特性、调整组织文化,将可提升知识管理能力,进而提升企业竞争力。

首先,管理层应当尽可能的提高自身的专家权利,并在知识共享中要起到模范作用,通过有意识的改造公司文化,将“独占知识资源”的观念转变为“知识共享能创造更大的价值”的观念。其次,管理层层要改变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管理思想,在企业文化中注入百折不挠的坚忍精神和允许失败的宽容理念。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性的管理活动,领导阶层有必要保证持续的关注和重视。

四、结语

我国科技型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历程较短,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着许多挑战,作为主导知识管理核心力量的管理层,其知识管理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直接影响到企业知识管理的成效。在这个过程中,只有突破传统的领导理念,接受新知识、新思想,才能在知识管理实践中找到转折点。通过将知识管理过程中各个环节与企业发展战略、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以及企业文化方面的管理活动协调起来,不断提升知识管理能力,进而充分利用知识资源要素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廖开际.知识管理原理与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91-194.

[2]李民昌.加强科技型企业管理层知识管理能力建设企业创新的人力资源能力支撑[J].学习论坛,2006,(10):64-66.

[3]文富德.印度发展高科技的若干经验[J].南亚研究季刊,2011,(2):41-47.

[4]张雪平.知识管理视角下企业动态能力的提升[J].企业经济,2012,(10):30-33.

[5]樊宏,戴良铁.如何科学确定绩效评估指标的权数[J].中国劳动,2008,(10):31-33.

[6]刘晓静.浅析区域创新系统知识共享运行效率评价模型[J].科技管理研究,2011,(21):57-59.

[7]苏新宁.企业知识管理研究与实践的进展[J].图书情报知识,2008,(l):4-6.

[8]陈伟,张旭梅.供应链伙伴特性、知识交易与创新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11,(11):7-17.

[9]CHAIT.L.P.creatingasuccessfulknowledgemanagementsystem[J].JournalofBusinessStrategy,1999,20(2),23-26.

[10]WANGJUN.AFuzzyMethodforEvaluatingtheAbilityofKnowledgeManager[J].Systems.EngineeringTheoryMethodologyApplications,2003,12(3):279-283.

[11]GREGORYBT,HARRISSG,AMIENAKISAA,SHOOKCL.OrganizationalCultureandEffectivenessAStudyofValues,Attitudes,and0rganizationalOutcomes[J].JournalofBusinessResearch,2009,62(7):673-679.

篇10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8-0185-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28.092

黄河水电光伏产业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9月,公司创立伊始,依托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两个生产单位(中电投西安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青海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新能源分公司),面向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开展前瞻性的科学研究,致力于太阳能发电产业链各环节的技术研究,在已经部分具备“太阳能发电技术研发中心”基础上,努力打造集团公司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技术支持平台和创新驱动引擎。近年来,黄河水电光伏产业技术有限公司高度重视科技研发工作,积极探索研究科研管理新方法,根据科研项目管理实际,分析研究当前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逐步建立了创新管理的原则和创新管理的制度体系,促进了科研项目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激发了科技人员的创造积极性,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

1 国有科技型企业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通过科研项目的研发与科技的创新才能使企业取得更多的成功,如何提高科学研究效率,成为科研项目管理中十分关注的问题。

当前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既有运行机制方面的问题,又有项目管理人员方面的问题。在运行机制方面存在如下五个主要问题:(1)层次管理的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2)还没有形成很好的目标管理机制;(3)项目经费拨款落后于计划;(4)科研项目责任制管理中的责、权、利结合还不紧密,三者有些脱节;(5)评估、考核机制还不够合理。

在项目管理人员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部分人员安于现状,缺乏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愿打破常规管理的模式;(2)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上级管理人员与下级管理人员缺少有效的交流与沟通;(3)一些科研管理人员对相关技术发展了解不够全面,知识面太窄;(4)高素质科研管理人员比较缺乏。

2 科研项目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原则

2.1 责任制原则

所谓科研项目责任制是指:由具体的职能部室负责科研项目管理,针对具体的科研项目成立科研项目组,设立项目组负责人,由项目组负责人负责整个项目和项目成员的管理工作;项目组在项目实施初期制定项目研究的具体内容和步骤、研究时间,并根据项目组成员的自身特点配置工作量,并将其责任制化,做到研究工作谁承担,质量、时间、进度、经费谁负责的机制,并根据个人的具体工作量,分享项目成功实施后的相关奖励,实现“活、我负责、我收获”的管理体制。

科研项目责任制管理方法使项目成员在日常工作中均承担一部分责任,从而增强了员工的责任心,同时该方法不同于常规科研项目管理方法的单一性和教条性的局限,该方法将项目组效益与员工工作量相结合,促使员工在工作之初即开始从管理方法、专业技术以及资源运用等多个方面集思广益,将现代化管理方法应用到项目研究之中确保了项目的实施效果。

2.2 责、权、利平衡配置原则

责、权、利是否平衡,直接影响到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科研项目目标的实现程度、技术创新的程度。重责任、轻权利,很难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技术创新也会受到限制。重权利、轻责任,会使部分科研人员对科研项目目标能否实现满不在乎,可能难以实现预定目标。因此在科研项目的管理中,必须强调责、权、利的平衡配置,给相应的权利,必须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与此同时,赋予相应的责任,必须要给予恰当的权利,合理的配置才会产生激励

作用。

3 科研项目管理制度体系结构设计

科研项目管理制度体系应由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机制、考评机制、激励机制组成,并建立行政决策、职能部门执行、项目组实施的三位一体管理模式。

3.1 科研项目全过程闭环管理机制

实行科研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有利于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有利于整体技术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总体目标的实现。

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机制:战略研究综合论证立项申请专家论证立项实施与检查阶段评审目标调整成果验收结题,从十个环节对科研项目进行全过程闭环管理。

3.2 考评机制

对科研人员进行合理、公正、有效的绩效考核评价,是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创造性的首要条件。对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评价是否公正、合理,将直接影响其积极性的发挥。在制定考核评价要素和各要素的权重等标准时,应提交科研人员充分掌握需要考核评价的标准,使其在工作中按照考核评价的标准去努力。

3.3 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促进人力资源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首先要建立激励的原则;其次是激励要与考核评价结果相一致;最后是要建立激励的基金制度。

4 科研项目管理采取的主要措施与实践

4.1 建立完善的科研项目管理规章体系

黄河水电光伏产业技术公司在科研项目管理中制定了《科研项目责任制管理办法》《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细则》《科研项目对标管理细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及考核指标。考核指标主要包括日常管理指标(报表、关键业绩指标等)、进度控制、经费使用情况、报表报送情况以及协作情况、《专业部室关键业绩指标百分制考核办法》《专业部室日常管理考核管理办法》《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细则》《科研项目对标管理细则》等制度配套执行,考核按100分制执行,在实际考核中科研项目的完成率占60%权重,日常管理占40%权重。

科研人员――除执行项目责任制考核奖励外,根据科研项目和一般技术工作比重,考核结果占个人绩效考核的50%~100%,并与年终绩效工资挂钩。

项目组成员――根据项目责任制考核情况享受相应奖励。

专业部室――执行关键业绩考核指标与组织承担科研项目责任制考核的综合考核。

4.2 建立科研奖励基金和奖励标准

建立科研奖励基金,对在科研一线做出突出成绩、科研工作有重大创新的科研人员进行有效激励,促进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黄河水电光伏产业技术有限公司设立了奖励激励基金,基金来源主要是上级奖励和政府奖励,其中80%将用于科研项目组奖励。

科技成果应用转化是科研项目关键业绩考核指标之一,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与工程实践时,根据其产生的价值提取效益奖励,并对专利、论文等科技成果进行一定奖励。

4.3 建立有效的科研管理人才培养机制

科研管理人才队伍培养是科研管理的重要环节,一支高素质的科研管理队伍能够有效提高科研工作的效率。建立有效的培养机制:(1)建立科研管理人才队伍定期培养制度,使科研管理人员定期进行知识更新,了解相关技术发展信息;(2)着力形成一支相对稳定的科研管理队伍;(3)要给科研人员压担子,使其感到工作中有压力,使压力变为工作的动力,迫使其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水平;(4)将科研管理效益与科研人员利益挂钩,激励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5 取得的成绩及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公司组建以来,通过科研项目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理论探索与实践,承担黄河公司委托科研项目29项;承担政府、集团公司科研项目9项;配合生产单位完成科技项目5项;完成集团公司《光伏产品技术标准编制》7项,《高纯多晶硅清洁生产标准编制》5项,产业类标准4项,行业类标准4项;完成科技成果认定3项,申报国家专利36项,其中10项已授权,26项已受理,发表科技论文24篇,产生经济效益2703.36万元。

今后,光伏产业技术公司将依托黄河公司全产业链优势,发挥光伏发电系统实证科研平台、光伏产业技术中心科研平台作用,着力开展新技术创新、开发、储备、应用,有效提升光伏产业链各环节的科技水平和整体竞争优势,努力在光伏产业发挥示范带动效应。

参考文献

[1] 张玉志,康力平,钱成文,等.国有大型企业科研管理体系探讨与实践[J].科技管理研究,2013,(2).

[2] 王宝峰.论企业科研项目的管理[J].项目管理技术,2014,(1).

[3] 卜文杰.论企业科研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发展[J].湖南有色金属,2010,(5).

篇11

对于高校的分类方法,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笔者参考学者马陆亭[1]的的研究成果,即以学术水平作为高校的层次分类标准,并具体分解为博士学位授予数、科研经费获取数、硕士学位授予数、国外及全国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四个指标,将中国高等学校分为以下4类: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学型本科院校、高等职业学校和社区学院。从上述分类可以看出,医药高职院校应当界定为高等职业院校,其主要任务是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样的划分是静态的划分,定位明确的高校可以依据学校人才优势、学科优势、财力优势等,科学合理的完成三大任务。

对于快速发展的高职院校来讲,上述分类方法已然不能准确界定学校的办学定位。这类快速发展的高职院校就是将办学目标定位在本科层次,所有的教科研工作都是为将来升格为本科院校做准备的。对于这类高职院校,其教研科研工作必然颇受重视,为了提高自身的教科研水平,必然在人、财、物上大力支持。那么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教科研管理经验的不足,必然会遇到各类问题。笔者就此类高校在教科研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

二、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特点

无论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的要去,还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校的新要求,每年都会有一部分学校从中职院校升格为地方高职院校,或者从地方高职院校升格为地方本科院校,且不论科学与否,这是既定事实。由于学校升格指标的稀缺,导致众多学校为了升格办学层次,动用八方资源,不仅加强、加快学校特色建设、内涵建设,更是大手笔的支持学校教研和科研工作。此类高职院校,笔者认为有以下两个特点。

1.强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学校的科研影响力,每年都会面向社会、面向知名高校引进大量人才,其中不乏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这些人才大都有一定的科研经历,具备一定的科研素养。这些人才的引进有力推动了高职院校教研和科研水平的提升。总得来说就是引进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大幅增加。笔者所在单位近10年来累积引进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教师累计达210余人。这些引进的人才,在学校教科研水平提升上发挥了重大的、积极的作用。

2.教学与科研并重

从高职院校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此类院校是高度重视教育教学工作的。由于其快速发展的特点及其锁定的目标是若干年后升办本科专业,必然导致其同时高度重视学校科研工作。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学校设有专项资金用于资助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工作;同时还设有科研专项资金,用于资助科技、社科类项目的的研究。为了吸引高学历人才,还专门设立了博士基金项目,主要用于资助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开展研究工作。

三、快速发展的高职院校的教研、科研管理特点

分为两个阶段,管理模式的改变随着教师队伍的扩展和教科研活动的增加二变化。

第一阶段:科技处统管教研和科研工作,实行以教师为直接服务、管理对象的垂直管理。

对于升办专科层次后办学时间较短的高职院校,多采用的是科技处统管教研和科研,并直接对一线教师进行垂直管理,其管理路线是:学校科技处――教师。由于师资队伍的快速壮大,以及教师申报教科研项目数量的增加,科技处的工作量骤然增加,管理人员的缺乏以及管理经验的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发展。此类管理模式的优点是终端化,执行效率高,缺点是科技处工作任务重。

第二阶段:按行政归属划分,实行校系(院)二级管理,兼管教研和科研。

随着高职院校教研和科研规的模不断扩大,以及科研活动的增多,科技处一级管理结构体系已完全不能满足需求,普遍采用校院二级管理体系:(1)教研工作:多是在教务处设立二级科室即教研科,对口管理各系部的教研秘书;(2)科研工作:即在学校科技处领导下,各个院系设置科研管理部门并配备专职人员进行科研管理。这种二级管理体系有效地解决了高校教学工作与高校教科研工作发展的矛盾。此类管理模式的路线是:教研处――二级系部(学院)――教师;科技处――二级系部(学院)――教师;特点是精细化管理、逐层推进,多头开展工作,执行效率与系部的工作效率密切相关。

进入第二阶段,一定程度上表明:快速发展的高职院校的教研、科研管理水平日趋成熟,但依然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管理问题。

四、快速发展的高职院校教研、科研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学校的申报本科的远大目标的实现需要每位教师的努力和拼搏,学校教研和科研规划的实施最终需要每个教师去完成。在实现学校快速发展过程中如何提高管理水平,发挥每位教师的最大工作效率是每一个管理者必须考虑的问题。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快速发展的高职院校的教研、科研管理工作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一线教师的科研素质需要提高

多数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在从事教研和科研工作的中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1、教科研意识不强。没有养成关注教育、科研公告的习惯,导致错过申报时间。有甚者,申报工作结束一个多月了才咨询管理部门。2、标书撰写不规范;3、缺少研究基础。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对一线教师着重培养三种科研素质:科研意识、科研方法、科研精神,由此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具体方法可以通过学术交流、专题报告等方式进行。引导青年教师正确看待教研和科研的关系;凝炼研究方向,注重研究积累,紧跟研究热点,结合学校实际,积极开展教研、科研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素养水平。

2.系部在教研和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科研管理人员不足

对于定位在升格本科办学的高职院校来讲,高层次人才的大量引进,使得学校的科研工作取得很大的成绩。学校的教研、科研氛围逐渐浓厚,教研、科研项目数量也不断增多,参与教研、科研工作教师的增多,使得科研管理并不仅仅是高校教研处、科技处的工作,高职院校的中各个系部也需要参与至科研管理工作中。教研、科研管理模式逐渐由校管理部门全权管理转变为各个系部为管理主体的模式。然而,系部科研管理队伍建设并未及时跟上,基本是由教学秘书兼任科研秘书。这种管理人员的缺失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效率。

2.2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管理工作缺乏规范性

系部虽然承担了二级管理角色,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其管理作用多停留在文件精神传达,材料报送等,相应地考核、管理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不具备系统的管理规范和管理制度,其对教研和科研工作的管理是被动的,是被教研处和科技处推动进行的。这不仅使教师不能准确理解、定位、践行,也容易造成系部科研管理工作无章可循,致使工作不具规范性。

2.3过度依赖考核制度管人,缺乏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制度

近年来,针对高校的各类评估工作愈加频繁。学校总会遇到如学科建设、学科评估、领导调研等类似的工作,不可避免地涉及到科研项目、成果信息等统计工作,涉及到各类材料原始材料的整理、报送等工作,这对于既有科研任务又有教研任务的教师来讲不堪其扰,部分教师也不乐意积极配合,致使科研管理工作效率降低。系部为了完成各类评估任务,只得依靠绩效考核来督促教师完成各类材料的报送。高职院校的教师完成教学、教研及科研任务,这本身就是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再额外增加各类评估任务,使得高职院校的教师身心疲惫,遂产生负面情绪,直接导致工作效率下降,影响了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及二级系部在制定各类教科研任务时应做到以人为本,充分考虑教师的时间成本和脑力成本。

3.科技管理部门存在的问题

3.1人员少、任务重,重使用,轻培养

因快速发展的高职院校的教科研活动范围的扩大,要求从事教研、科研管理人员的数量和素质都得与之相匹配。然而,现实情况是此类院校的科技管理人员并未增加,其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并未提高,多是停留在通知的下发,材料的报送,数据的统计等工作。此外,对科研管理人员任用中存在着“重使用,轻培养”的不良倾向,缺乏必要的奖励机制、绩效考核和监督机制对科研管理人员进行评估,致使科研管理人员主动性不高、管理队伍不稳定。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除管理人员少之外,培训机会更是少之又少,可以讲,从未进行过系统的管理培训。

3.2管理程序化,工作理念有待创新

当前高职院校教研、科研管理部门不同程度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重制约轻激励、重结果轻过程、重开发轻成果转化的陈旧观念。科研管理部门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行政部门,科研管理人员作为办事员,充当着“传话筒”的作用,发表格、盖公章、送报告,并没有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使科研管理工作始终处于一种完全被动服务的状态,极大的限制了科研管理工作的开展。

3.3价值导向偏颇,失守学术道德

快速发展的高职院校的科研管理体制常常忽视了对教师科研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将科研工作单纯简化为拿到科研项目的数量、项目的级别与经费、发表的SCI论文数量及等级等进行量化计算,而对成果数量的考核与研究者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如:职称评定、职位晋级、项目申报。这种现象极其类似我国拿单纯的GDP数字考量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严重忽视了可持续性。特别是每年项目、成果的数量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增加,这严重违背了科学研究自身的发展规律。本来,高校教师不必人人搞科研,也不是人人都适合搞科研,结果却渐渐发展为人人搞科研,为研究而研究的情况十分普遍、屡见不鲜。在这样的科研管理体制下,科研人员面临激烈的竞争,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师的科研价值观偏颇,部分科研人员偏执于对各种名利的追逐,从而丧失了应有的学术道德,存在大量剿窃、篡改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严重背离了科学研究求真创新的本质。

五、应对策略

笔者以为,针对快发展的高职院校的特点,可以采取以下几项措施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更好的服务学校教研、科研工作的发展。

1.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适量增加管理人员,加强管理人员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管理水平。根据学校教研和科研活动的规模,适量增加管理人员数量,保证工作有序开展。每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一个人承担过多工作必然会忙中出错,影响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加强对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可以通过外派学习、到兄弟院校交流培训等方法提高管理水平,使管理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学校实际情况。

2.在做好调研的基础上,健全、完善各项教研、科研管理制度;尊重科研规律,合理指导教研、科研任务,努力做到不宜数字论英雄。制定的各项管理办法必须考虑教师的时间成本和脑力成本。

3.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为核心的管理理念,增加良性互动,提高教师教科研积极性。

篇12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3-0059

我们教师的主要职责和全部任务就是全面深入地了解班级内每一个学生,深入分析他们的思想、学习、生活状况、心理状况等方面,平等地爱护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及性格表现,用多种方式与他们沟通交流,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沟通教育。对于化学科目的学习,化学教师有相当大的责任与义务教学生怎样更轻松地进行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有较好的环境,也是教师应该注意和考虑的问题。因此,做一名出色的中学化学教师应是教育者终生追求的目标,但在我们实际的教育生涯中,每天面对的工作都是相同的,还要随时准备处理一系列的班级突发事件,这往往让我们很多人都感到力不从心。作为一名长期工作的中学化学教师,笔者首先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谈谈班级管理工作中经常出现的几个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有效的措施,希望对班级管理工作者有所帮助。

一、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 家长与学校的沟通合作不足

在目前的班级管理中,还有多数的班级管理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沟通甚少,有些问题都不能及时解决。大部分就是家长接送孩子上下学的时候就学校表现或家庭表现简单地聊几分钟,实际上起不到任何作用。针对教学中学生出现的问题,没有及时沟通可能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这需要我们高度重视。

2. 班主任班级管理理念未及时更新

我们教师顺利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重点就是合理有效的工作方式。但是就当今教育工作者的班级管理现状来看,大部分都是按照传统的教育理念进行管理,对班级的管理工作完全按照个人意愿,不会主动倾听学生的意见,不让学生参与各项班级活动。此外,缺乏对学生自主观的认识和理解,在学生管理过程中教师管的范围太广,没有给学生自治、自理空间,限制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此外,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班主任只重视文化课的学习,即在班级管理中要求学生把自己的精力注入文化课,很少或者不让学生参加其他一些活动,比如体育课、音乐课,使学生长期埋头于书山题海之中,得不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3. 师生关系不平等

在班级日常管理生活中,其实大部分教师比较尊重学生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与学生交流互动。有很多时候都会尊重并思考学生的意见,尤其在批评学生的时候比较注意方式方法,也比较善于观察和把握学生在各环节活动中的表现,有关注学生情绪状态的意识,也比较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但是,仍有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以自我为中心,完全是按照自己的习惯和喜好领导学生,并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单向性,以传递知识技能,维护规则为主,事务性互动多,情感交流少,不利于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展。

二、科学班级管理措施分析

1. 教师要不断地提高个人素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飞速前进也影响着我们教育的发展进程。我们大部分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即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变化越来越大,这些变化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要求,我们不能像以前那样墨守陈规,应做到与时俱进,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树立主动学习的意识,主动投入到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中,不断地提高我们教师自身的素质。要不断地进行自身业务的提升,提升自己化学科目的教学技能,争取打造精品化学课堂,利用这样的课堂,提升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学生喜欢上我们的课,最终喜欢我们,从而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和成绩。

例如如今学生网络都很感兴趣,一些网络词汇更是在年轻人之间广泛流传,教师可以学习一些新兴的网络词汇,在课下互动时适当地向学生讨教网络词汇的来源,或是将其适当地运用在化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共同语言。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论的学习,特别是关于新课改先进的观点和班级管理理念,丰富自己的管理手段。要注意和其他教师的交流与沟通,借鉴其他教师好的经验和措施,这样就能提升自己的管理c教学水平,为做好中学教育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 教师应进行及时的反思工作

我们应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及时的分析和反思,优势要保持发扬,不好的地方及时改正。教育部门和学校也可公平合理地对我们进行评价,这样可以充分调动我们工作的积极性,这也是当前教师评价系统存在的主要意义,它能很好地衡量我们教育的得与失。学生也可以通过匿名投票的方式,选出他们心目中好的教师,并写出教师的优点和缺点,以便我们更好地进行问题反思和改正的工作。

3. 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作为化学教师,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化学成绩,对他们的心理活动也应适当地重视。我们更应该把它们当做自己的孩子,要关心他们的学生和生活,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尊重他们的想法,引导、帮助每一个学生健康乐观地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为每一个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习,更要关心他们的思想道德、身体、心理、人格等各方面的发展状况。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