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基础范文

时间:2023-06-18 10:25:4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财务会计基础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财务会计基础

篇1

一、会计假设实质及其消亡

西方会计学者认为面对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会计实务中的估计需要一定的前提,该前提即为会计假设。这正是20世纪70年代前美国会计研究的思路,即通过会计假设来推导出一系列的会计原则。在此方面,最为著名的是美国会计学家穆尼茨,其于1961年通过《会计的基本假设》提出了14条会计假设:A层的数量化、交换、主体、分期、计量单位,B层的财务报表、市场价格、主体、暂时性,C层的持续经营、客观性、一致性、稳定币值、充分披露。因会计假设是对会计环境的一种估计,故假设的理论效果有赖于外部环境的稳定程度。西方开始于20世纪60-70年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会计假设起点论受到质疑。而随着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用户导向会计研究方法的采用,会计研究的目标起点论得以确立,此后,会计假设逐步淡出会计学者研究视野,其实,会计假设实质上已经消亡。

假设在语义上与会计假设意图最接近的涵义则是:“科学研究上对客观事物的鉴定的说明,假设要根据事实提出,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就成为理论。”科学研究上的假设实质上是假说,其目的是要通过实践检验而成为理论。而会计假设似乎不是这样,还有认为“假设是指那些基本的假定,即那些与会计有关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各种基本建议。其基本标准是:它们必须与会计上的逻辑发展相关,那就是,它们必须作为引出合乎逻辑的进一步建议的根据;它们必须为参与讨论的人所接受,认为它真实或可供作会计逻辑上开拓假设的出发点而有用的,假设不一定是真实的乃至现实的。”可见:在会计理论上,提出假设的目的并不是要使其经过检验成为真说,而是为了构建一套会计理论体系,因此,会计假设本身也不一定是真实的:在会计实务中,会计假设是对会计环境中不确定性的人为估计,以便会计人员可以编制会计报表,使用人能够理解该报表。

依赖环境而存在的假设必然会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松动,传统的四大会计假设都因此受到冲击而松动,并逐渐而消亡: 是会计主体假设界定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以便区分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与其所有者的经济活动,从而使得会计人员能够明确工作对象、明确会计报表所应当揭示的内容。但随着企业集团的出现,使得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面临一定的“不确定”,而内部分支机构与外包经营方式的推广则使主体的活动范围也出现“边界模糊”,而虚拟公司(virtual firms)更使主体空间范围难以界定。二是持续经营假设给会计工作“争取”了一个稳定的时间范围,使得会计报表所揭示的经济业务不会随时终止。经营风险使得企业随时都会因“支付不能”而被申请破产,而激烈竞争又使公司之间的兼并重组、资产置换层出不穷,这使得会计处理要么是核算内容的重新开始,要么是计量基础的重新开始,都在实质上构成了对持续经营的否定。三是会计分期假设属于持续经营假设之继续,是为了编制会计报表的需要而进行非人为分割。如前分析,公司内部分支结构的随时调整,虚拟公司短期经营的特点,以其资产置换、债务重组、公司重整等现象的出现,使得分期假设形同虚设,而信息技术使实时报告的产生,则彻底打破了确定性、等份性的会计分期假设。四是货币计量假设包括了币值稳定与属性统一的内容,但一方面多种计量属性的并存使得对同一客观存在(财务状况)产生多种计量结果;另一方面价格变动与国际贸易汇率波动,使得币值稳定方面受到冲击、

以持续经营为例,如果说会计假设是适用于所有会计的假设,那么该假设早就应当消亡,因为该假设无法涵盖清算会计,除非清算(含重组)等会计不属于财务会计。在理论研究界,FASB在《论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不再提出会计假设,更加明确地说明了传统四大假设都已消亡。若说目标起点研究仅是对会计假设在理论研究方面作用的淡化,而环境变化与技术发展则导致会计假设被现实所,会计假设消亡无可奈何地开始。更确切地说,会计假设的消亡不仅存在于会计理论研究中,而且存在干会计人员的实务操作中。

二、会计基础功能及其浮现

一套完善的理论体系,不但要前后逻辑一致而且应有恰当的起点。会计研究起点须“能连接会计系统与会计环境、能联系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能对其它抽象范畴进行推理论证、具有可知性”。因“假设毕竟不是公理,如支持假设的事实发生了变化,假设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但会计基础不然,基础是指“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故会计研究起点应是会计基础。若将会计理论体系比作大厦,基础决定大厦的位置与高度;如果将会计理论体系比作火车,则基础好比铁轨决定着会计前进方向。对会计研究而言,起点只能是基础而不是其他。因基础与会计共存亡,故存在于会计发展的任何阶段、任何环境,故通过对会计发展的历史疏理,可以挖掘出会计基础。会计处理可概括为“经济事项、确认、计量、报告”的过程,那么对于会计基础的发掘也可通过对会计核算内容、会计确认标准、会计计量单位的历史考察来发现,

(一)会计核算内容   会计史学家海渥(Have)在考证后发现:会计账簿起源在于为了反映债权债务的产生与消失,而复式簿记从萌芽到较完备的300年中先后经历了三种主要形态,其记载内容从最初的债权债务信息发展到包括商品在内的资产信息,到最后还延伸到损益等所有者权益信息。不过,以法律规范为基础,以便准确反映债权、债务关系始终是其首要目的。早在1673年,法国“商法典要求商人每两年编制反映不动产、动产、债权和负债的财产目录,其用意是,在这位商人破产时可以通过以前的财务报表,把握企业的概况,从而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如今,会计核算内容已经延伸到物权、知识产权领域,甚至还包括了社会责任。沿着历史轨迹,可以看出虽然会计报表内容在不断拓展,但始终都没有脱离权利与责任这个范畴。

(二)会计确认标准

确认是将会计核算对象正式地列入财务报表的过程,故确认标准决定了财务会计之实质。最初标准是收付实现制,又称现金制,但因未考虑现金流动的性质、诱因及结果,故无法真实反映主体实际财务状况。后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在复式簿记在会计体系中应用,这使得权责发生制实际上是全部会计要素确认的基础。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按照受法律保护的权利获取与责任承担与否来反映财务状况的,结果必然接近实际状况。

(三)经济利益的计量

早期的会计计量单位多且不统一,即使是货币计量也“缺乏单一而稳定的货币单位”,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成为计量经济利益的统一尺度,而随着会计技术自身的发展,又衍生出历史成本、重置成本、现行成本、现值等多种计量属性,至今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是“公允价值”。不过,笔者认为各种计量属性基础都是市场价格,它们被采纳的原因在于无法获得可靠的市场价格。

确认与计量是会计理论之核心,因此可从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实质中挖掘出财务会计之基础来。

一是权责关系是经济利益归属之基础。“权”是指权利,“责”是指责任或义务,均受国家强制力保护、约束,权责发生制因此成为确认利益归属的标准,解决了会计对象问题。基于该基础形成了两张会计报表,损益表反映了当期经营成果――权益的变化,而资产负债表则反映了所控制经济利益与所承担经济责任的大小。所以,传统财务会计被称为“权责发生制会计”。法理学认为权利与义务(责任)之间的关系,可表述为逻辑相关、价值关联、利益相关、数量相等与功能互补。权责的对立统一关系使得会计主体就是一个权责统一体。不但个人独资、合伙与公司等企业,而且作为企业的分支机构、甚至合并主体都是一个权责统一体。而对于其权利责任中的经济利益则使用货币计量采用格式化的表达,就是会计报表了。资产负债表实际上是“权利=义务(责任)”中经济利益的货币化表达;而损益表实际上是经营成果“收入一费用=利润”,也可看作“权利实现一责任履行=新增权利”的表达,而这各归属于股东所有,是企业新增义务的构成部分。

二是市场价格是经济利益计量之基础。为何首先出现的是现金制,在于其解决了经济利益的计量单位问题。而正是这一基础使得早期带有统计性质的一门实用技术独立成为财务会计。未来的财务会计也将沿着这一路径在发展,财务会计对象提供的信息将围绕货币而展开,而现金流量表的出现再次证明了市场交易价格之重要意义。市场交易价格因为都具有公平、可以核查之特性,必将成为最实用的计量属性,如果各个会计报表都存在市场价格,可以断言其他属性都将消亡。因此,会计可称之为“市场价格会计”。

三、会计基础检验

会计基础不但存在于会计发展的过去,而且存在于会计发展之未来。新兴会计领域层出不穷,但都是建立在这两个基础之上的。比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认为各种金融创新的实质均为“合同”,而合同则是当事人通过权利与责任来界定经济利益的法律文书,是第一基础在金融创新方面的体现,由于相关论述极多,本文不再赘述。本文仅选择两个领域进行分析,以检验我们所发现的基础是否存在。

(一)虚拟会计

给会计主体带来冲击的主要是虚拟企业,因为其不具稳定管理机构而无形化,相比有形实体难以确定其边界、范围,导致按照传统思维的会计人员无法确定其工作的范围。其特点是非持续经营性,其财务会计自然就属于非持续经营会计,是游离于建立在假设前提下的财务会计所无法解决的。权责关系确认经济利益之归属的第一基础,不但能够确认已知主体的利益归属,而且能够界定主体的存在。有些经济组织看似无形而虚拟,但它们的权利责任是对等的、且统一于该企业(具有法人资格的)或合同(不具有法人资格的)。虚拟企业本质上是以合同为基础建立的临时企业,实质上是“合同公司”,对外依然是权责统一体,虽然其联系、沟通方式借助于网络,但本质仍未超越早期海上贸易合伙企业。

(二)法务会计(forensic accounting)

法务会计是会计体系中又一支新兴力量,是特定主体运用会计知识与法学调查技术,针对经济纠纷中的法律问题,提出自己意见的门新行业i其内容包括税收理算、债权债务理算、保险赔偿理算、海损事故理算、职员舞弊审查,经营损失计量,专业疏忽损失调查,调解和仲裁等。

虽然其内容十分广泛,但其审查与理算的原则依然是“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其目的在于根据法律、合同所规定的权责内容来确定相关利益的归属,从而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利益,现行的法务会计属于外显化的权责发生制会计,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确认利益的归属,清晰化企业和外部利害关系人的权利与义务,进而确定之间利益的划分,从而有助于企业盈利目标更有效地实现。

篇2

关键词:

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理论基础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是会计体系中重要的两个分支,又有着自身的特点,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基础理论也逐渐的走向成熟,使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进行相互融合、相互渗透,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都服务于企业的管理模式。但是,由于我国对会计管理体系没有高度的重视。因此,随着我国对会计体系的基础理论的不断完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也显出它们的重要性。如何有效的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是每个企业关注的话题。

一、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关联之处

1.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起源有着紧密的联系。

伴随着我国的悠久的发展历程,会计的历史发展也是非常深远。要想追溯会计的起源,可以说在我国的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了会计这个职业。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逐渐有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这两个会计分支,尽管财务会计由于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财务会计相对于管理会计出现的较早,但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都是凭借着会计体系中的基本理论产生的,同时,也是会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这个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

2.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存在相同的目的。

会计体系是一个企业中的重要财务管理系统,掌握着企业的命脉。管理会计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企业提供了重要的会计信息并有效的进行了保证,同时也是专门为会计进行有效的管理进行设立的。管理会计的产生有效的缓解了企业中的内部管理,对企业提高效益提供看重要的保障,为企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财务会计则是对企业经营过程中所有的经济的往来进行准确的记录,从而为管理者提供的全面、准确的信息,使管理者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能够有全面的了解,从而企业的内部管理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管理,并且有效的利用管理监督机制。从这样的情况看来,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都是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的,为企业的效益在最大程度进行了保障。因此,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在企业的管理中有着相同的目的。

3.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信息渠道相同。

在企业的管理中,会计体系是管理经营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企业中所有经济往来产生的信息进行一系列的处理个记录,使信息具有完整性和准确性,换句话说,会计体系也是一个信息处理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有着相同的信息来源渠道,但是管理会计的信息来源具有多样化,但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在基本信息的搜集是相同的,都是凭借着会计体系的基本理论知识,依据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中的经济往来中进行搜集信息,在对信息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和记录,也可以这样说,财务会计在某种意义上和管理会计师完全一致的。例如: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在经济往来中的成本、利润等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和记录当时,从实质上是没有区别的。

二、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相互融合的策略

1.提高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认识度。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企业依然是保持传统会计的经营模式,没有进行一定的创新个改革。在传统的会计体系模式中,对企业所产生的经济往来仅仅只能是确认、记录、做财务报表等,往往忽略了会计体系中的管理模式,这样就导致管理会计在企业的管理中没有可以发挥的空间。另外,传统的会计体系仅仅是对企业内部的财务进行有效的核算、记录等,这样就导致会计体系在企业的管理中严重缺乏规划和决策等管理功能。因此,企业应该对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加强引起高度的重视,应当定期将企业中的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并且企业应当高薪引进会计人才,将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整体提高。提高会计人才招聘门槛,设置专门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部门,并且提高工作人员的认识度。

2.建立健全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制度。

目前,我国企业对会计的管理制度有一套固定的规章制度,使会计工作人员在规章制度的模式下能够顺利的完成财务管理工作,但是这仅限于记录、确认等一系列的工作流程,使会计制度没有紧跟着时展的脚步,停滞不前。因此,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应当对公司内部的会计体系的规章制度进行加强,对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管理、规划、决策等功能进行确认,并设立专门的会计人才进行负责,保证会计人员能够有效对企业中的经济信息进行管理,通过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管理、规划、决策等工的运用,保证了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经济信息的准确性,也可以有效的促进了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3.加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理念。

在企业会计体系不断的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对财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逐渐的细化,使财务的相关制度和信息不断的完善和优化,有效的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相互融合、渗透。企业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不断融合和发展中,可以促进企业从不同的角度或者不同的手段进行信息的采集,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往来,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这样使企业大量的减少人力和物力,也丰富了企业经营的管理模式,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结语

在我国的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中,会计体系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管理支柱。财务会计伴随着财务会计的不断的发展,两者在发展中有着紧密联系。另外,在实际工作中,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也是相辅相成的,无法将二者进行分离。随着我国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对会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有效融合、渗透,二者同时为企业的发展服务,从而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做出了贡献。

作者:梅文馨 赵荣荣 肖蕊 单位:华北理工大学 华北理工大学轻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刘英辉.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理论与模型构建[J].中国商贸,2013,05.

[2]赵弢.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融合的可行性分析[J].科学之友,2010,02.

篇3

一、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和逻辑关系

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础、会计要素、会计程序、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会计过程的具体要求、会计过程的具体方法。其间的逻辑关系可如下所示: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础会计要素会计程序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会计要素核算的具体要求会计过程的具体方法

二、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就是会计作为管理活动的目的,或者说是会计所要完成的任务。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这些相关的信息的总和我们称为财务报告,即财务报告应该提供特定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会计目标是会计所有活动的原始动因。目标(目的)不同决定了与活动相关过程的不同。会计目标随着经济活动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有所变化,会计活动就要根据目标的变化进行调整。

三、会计基本假设

一般而言,假设是对客观事物合乎情理的推断。假设对人们的活动是必要的,甚至是不可或缺的。例如,某投资者经过充分的市场调查和预测,认定投资某个项目会获得可观的投资回报,决定投资该项目并付诸实施。这一活动就隐含着投资者认为投资可获可观回报的假设,因为这一投资活动是否真的能获得预计的可观回报,是要等到将来的事实证明。活动未来的结果只能预计而不能确定。会计假设是会计人员面对变化不定的社会经济环境,对进行会计工作的先决条件和必要条件所作出的推断。会计基本假设又称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就是为了达到会计目标所要开展的会计活动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之所以称为基本条件,是说这些条件如不具备,完成目标任务是不可能的。会计基本假设主要有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会计主体假设是假定会计活动都必然是为某一特定主体进行的,该主体不仅和其他主体完全独立,而且独立于业主之外。这一假设明确了会计活动的空间界限,使得会计活动能在清晰的范围之内得以进行。持续经营假设是假设企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按目前正常状况持续经营下去。这一假设使企业日常的会计确认、计量活动有了依据和基础。会计分期假设是假设企业可以将其持续经营的连续期间人为的划分为一段段较短的相等期间,而按较短期间确定的收入、费用和利润等信息是准确的。这一假设为会计分期提供报告提供了依据,进而为确立会计上的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奠定了理论基础。货币计量假设认定采用货币作为会计计量尺度是最准确的和最佳的选择。这一假设使会计活动有了统一的计量标准,使得会计的具体对象可以相互之间互比,使得会计报告能高度概括会计信息,使得会计报告更便于理解。

四、会计基础

会计基础又称为会计处理基础,亦称为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是指会计在进行会计活动过程中用以约束和指导行为的基本原则或制度。会计基础分为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两种会计基础是不同性质的会计主体在贯彻会计分期假设时所采用的不同制度。企业会计应主要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权责发生制会计处理基础对企业类会计主体在确定收入、支出和利润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使得收入确认和费用支出的跨期摊配更合理。

五、会计要素

当人们明确了会计目标即会计任务的基本要求,解决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条件,确定了会计处理基础,进而就要对会计信息所含的具体内容进行确认。会计信息所应包含的内容即会计应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包含着企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经济业务虽千差万别,但却可以按其基本内容进行科学分类,即分成若干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内容的高度概括。会计要素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逻辑关系的数学表达方式被称为会计等式。会计要素的确定使得会计的日常处理变得有规律可循和简单化。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直接决定了会计报告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格式。我国会计准则把会计要素归纳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其数学表达式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收入-费用=利润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

六、会计程序

会计程序又称为会计核算基本规程或会计核算方法体系,是对会计过程环节的科学归纳。会计核算的方法通常被概括为:设置帐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报表。其相互之间的构稽关系设置帐户是会计对经济业务进行核算的基本起点,也就是在经济业务涉及的会计要素范围内进行更具体的归类。复式记账是把已发生的经济业务记录到账簿中的具体方式。复式记账方法使得会计上的任何一笔业务都能在至少两个账户里进行登记,使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被反映得更全面。会计必须根据经济业务发生的证据作为记账的依据,所以填制和审核凭证就成了会计核算的方法之一,也是会计核算必须要经过的一个基本环节。账户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账簿,账簿是会计信息的具体载体。账簿把反映在会计凭证中的经济业务更系统更规范地集中起来,所以登记账簿也是会计核算的方法之一。成本是费用的对象化结果,是企业会计信息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成本计算是企业会计必须要涉及的内容,自然是会计核算的方法之一。成本计算和填制审核凭证以及登记账簿存在交叉往复内容。会计信息首要的质量要求就是真实性,所以财产清查就成了会计核算的必要环节和方法,财产清查和填制审核凭证以及登记账簿也存在交叉往复内容。会计的目标是提供会计报告,会计报告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就是会计报表,会计报表的编制涉及较强的技术性,所以编制报表是会计核算的方法之一,也是会计一个循环过程的终点。

七、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是会计活动的特殊产品,这些产品必须符合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最基本的要求是检验会计信息是否合格的尺度。质量标准确定后,会计活动才有章可循,对会计人员的工作质量才可以检查和评价。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可简洁概括为:真实性、相关性、清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真实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清晰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同一企业不同期间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上述要求所以称为基本要求,是说这些要求是最一般的要求,这些基本要求也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国际化的需要。超级秘书网

八、会计要素核算的具体要求

1.会计核算的具体要求就是对会计要素具体内容核算过程中所应遵循的标准和规则,又称为企业会计具体准则。这是对会计要素的进一步细化和规范,是对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础、会计要素、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要求的具体贯彻。会计要素核算的具体要求使得会计活动更规范,使会计信息的质量有了更具体的保证。这些具体要求不仅贯彻了经济国际化的基本要求,同时也体现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法律、人文观念等因素。它符合纯粹市场经济的竞争伦理的。

2.乡镇集体企业较早地适应了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要求,“戴着集体所有制红帽子的能人经济”是对乡镇企业普遍经营形态的生动写照。其产权形态是乡镇集体所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在满足乡镇政府及领导公或私的要求的前提下控制其经营管理权。因而,它兼有“能人主导下的成本理念”与“政治权力主导下的政绩理念”,这两种理念的混合状态取决于“能人们”与乡镇政府博弈的状况。

3.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产权制度随着改革的深入逐步变迁,其理念也在发生渐进的演变。在扩权让利阶段,首先是为调动企业与职工的积极性,国家、企业与职工共同参与企业的剩余分配;利改税后企业全面转换经营机制,逐渐摆脱了国家计划的桎梏,成为经授权拥有法人财产权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决策主体与行为主体,其称号也由“国营企业”改为了“国有企业”,此时企业已经大大放松了“政治权力主导下的政绩理念”。再后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大多数大中型国有企业向现代公司制改革,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并初步建构起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班子为基本框架的公司治理结构。但是,由于国有股或国有法人股仍然处于绝对地控制公司的地位,而对中小投资者的保护制度、合理的经营管理层激励与约束制度、职工持股制度、独立董事制度等产权制度安排还很不完善,运作还很不协调,因此,“相关者共同治理下的人本理念”并未真正确立,仍然可以频繁地看到一种变异了的“政绩理念”的影子,比如不少公司巨额投资于足球俱乐部等迎合上级政治或社会目标的项目。但是,我国已经加入了WTO,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已经进入了更加深化的阶段。我国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将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及相关安排;“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将大幅度地限制政府对个人、企业等微观主观进行干预的空间与力度,将更清晰地界定公共权力与私有权利的边界;科学发展观的树立,也利于增强政府对环境保护、社会福利等公众利益予以关注与保护的意识;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及世界性的各种交往,将使我国的社会伦理包括人权观念、政治文明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必然使企业进清晰地认识到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买方市场的形成,已经使众多企业认识到“顾客是上帝”不是虚言,等等。所有这些,都使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我国的社会,包括现代企业将逐渐地确立起真正的“人本理念”。

[参考文献]

篇4

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离不开规范的财务会计基础工作。因此,加强企业财务会计基础工作,不仅是财务会计工作自身的要求,也是记录、反映、监控企业管理行为和经济活动的需要,更是加强和提升企业综合管理的需要。实行模板化的财务会计管理,能够有效做好企业财务会计基础工作。

1 开展模板化财务会计基础工作的意义。

(1)有助于管理规范化。将企业财务活动、会计核算等工作,以模板的形式固化下来,有助于企业管理活动和经济行为的规范,防止管理随意性,便于稽核、检查和监督。

(2)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将财务会计工作模板化,能够贯彻企业内控要求,将管理制度格式化、表单化、程序化,能够提升会计信息质量。

(3)有助于充分发挥财务支持企业管理决策的作用。对各类财务报告、财务分析、财务检查等按照规定的模板进行撰写,能够从全面性、强制性等方面进行深刻财务分析,支持企业管理决策,充分发挥财务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4)有助于提升财会人员的综合能力。模板化简洁明了,使财会人员既能从全局、又能从微观了解具体工作,能够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技能和管理能力。

(5)有助于提升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效果。财务活动贯穿企业管理的全过程,会计是企业财务活动的反映,通过实行模板化的措施,能够实现企业管理制度化、制度表单化、表单信息化,从而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2 模板化企业财务会计基础工作的内容。

(1)会计基础工作类模板。主要包括:①各类自制原始凭证,例如原始凭证粘贴单,差旅费报销单,费用报销单,原材料入库、领料单,产成品出入库单,固定资产折旧计提基础表,无形资产摊销基础表,应缴税费计算基础表,各种收入和成本费用结转基础表,应付职工薪酬计算表等。②会计手册,记账凭证格式,会计账簿格式,会计报表格式、会计档案管理等。

(2)财务基础工作类模板。主要包括:①货币资金收支活动方面,例如货币资金收支预算及执行表(年度、季度、月度)、货币资金收支日报表、资金支付审批单、借款单等。②财务管理方面,例如财务预算及执行情况表、合同审批表等。

(3)财务分析类模板。主要包括:财务情况说明书(年度、季度、月度),企业营业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分析,资产负债分析,现金流量分析,财务比率分析等。

(4)财务管理业务类模板。主要包括:①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类模板。财务决算报告,财务预算报告,利润分配报告,监事会工作报告,关于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的议案,关于公司向银行借款的议案,关于公司对外提供担保的议案,关于公司年度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议案,关于关联交易的议案,关于收购股权的议案,关于调整公司会计政策的议案等。②汇报请示类模板。会议纪要,考察报告,尽职调查报告,财务负责人履职报告以及有关财务事项请示等。③财务会计制度类模板,按照企业统一要求制订。④财务协议合同类模板,按照企业规定和交易方的要求统一制订。⑤可行性分析模板。投资可行性分析,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可行性分析,收购股权可行性分析,设立子公司、分公司的可行性分析等。

3 实行财务会计基础工作模板化的要求。

(1)模板设计要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要求。财务会计工作政策性强,设计模板时,要认真研究、学习和执行国家相应规定,体现模板的政策性。

(2)模板设计要落实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是防范风险、规范运作的有效办法。各类财务会计模板,要将企业内部控制具体化,以表单为载体,体现模板的流程性。

(3)模板格式设计要规范。无论是表单式模板还是文字式模板,务必按照国家写作规范来进行,反映文化论文" target="_blank">企业文化特色,结构清晰,内容完整,避免随意性,体现模板的规范性。

(4)提升模板的执行力。模板是财务会计工作的手段,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加大模板的推行力度,提升财务会计的工作质量,加大对模板执行的检查监督和考核,体现模板的强制性。

(5)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各项财务会计工作模板,要根据模板所反映的内容,充分利用财务核算系统、计算机以及相关软件,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体现模板的先进性。

(6)及时更新模板内容。模板内容要结合企业管理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体现模板的及时性。

篇5

会计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和能发挥的作用,它是会计的客观内涵。会计职能是与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对会计的要求密切相关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作用范围不断扩大,会计职能也将不断增多。我国会计职能的研究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受马克思关于“作为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的簿记”论述的影响,对会计职能基本倾向于“核算”和“监督”两大职能。到20世纪80年代,又出现了从“一职能说”、“二职能说”直到“八职能说”以至“全职能说”并存的局面。但这些研究始终以马克思对簿记的论述为基础进行,没有考虑会计实践的发展,因此不利于会计理论结构内容的完善。

从现代会计发展趋势来看,会计的职能应总结为“反映”和“管理”两大职能比较合适。反映职能是指将会计信息向使用者进行充分的揭示和披露;管理职能是指会计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会计反映职能和管理职能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反映职能是管理职能的基础,为管理职能的发挥提供服务,管理职能是会计的固有职能,是会计的首要职能。实践证明,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越高,对会计与管理结合的要求也越高,会计管理职能也就发挥得越充分。不同会计人员由于其岗位责职不同,一般地应分别发挥不同的职能,这就为监事会和会计委派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2财务会计的工作要求--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财务会计工作总的目的性要求,它是会计职能的具体化,往往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由于会计目标和会计职能的内在联系,西方会计学界强调会计目标,我国会计学界则强调会计职能,这是由于对财务会计体系运行的目的不同造成的,是期望达到主观要求还是发挥客观功能。目前会计界普遍接受会计目标的概念,但不同学派对会计目标的理解也有不同。如“决策有用性学派”认为,会计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经济责任学派”则认为,会计目标是反映和报告受托经济责任及其履行情况。我国会计准则中会计目标的定义是:为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外部投资者以及内部管理部门提供会计信息。目前,世界各国大多采用决策有用性观点,笔者也倾向于这种观点。原因在于,财务会计理论结构问题的研究应具有前瞻性,应该从长远观点出发,以确保其框架的稳定和适用。

财务会计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不同的国家和机构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是不同的。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表述为:相关性与重要性、形式与实质、可靠性、避免偏向性、可比性、一贯性、可理解性。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则强调相关性和可靠性。笔者认为,既然财务会计的目标是提供有用的信息,那么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应该是:相关性、可靠性和一贯性。相关性是决策有用性的最重要质量特征,能保证会计信息使用者获得的是与决策相关的信息;可靠性能保证信息使用者获得可靠的信息,避免虚假和误导,以利于作出正确的决策;一贯性能使信息具有可比性,保证多个会计数据具有相同的基础。

3财务会计的技术规范--会计准则

会计准则是从专业技术的角度对财务会计进行业务处理提出的规范要求和判断标准,是财务会计的一种技术规范。会计准则是会计实践工作经验的抽象和总结,它又反过来指导和规范会计实践,为会计人员处理具体业务提供操作规则。对于一个成熟的社会来说,会计准则不仅是技术标准,在其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带有经济性和政治性。美国的会计准则是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为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资本市场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由会计学界开始明确提出会计准则的概念,为行业会计制度的制定和国际会计协调确立依据。我国的会计准则分为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个层次,基本准则对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具体准则就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业务和特殊行业的会计核算作出了规定。

从理论上看,会计准则体系是一个较完整的体系,但其相互之间还存在需要协调的矛盾。如真实性原则与谨慎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有用性原则之间都有需要协调的问题。

4财务会计的具体内容--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按照经济特性对经济业务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它是财务会计具体内容的基本分类。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环境不同,经济管理要求也存在较大差异,所以不同国家的会计要素项目是不同的。会计要素的划分应充分考虑项目内容的基本特征,即项目的同质性、独立性和系统性。这是因为只有根据同型内容和同质特征进行分类才能够对财务会计的具体内容进行有效的分类核算;而各会计要素在其本质特征上又应该区别于其他会计要素,这样才有其独立设置的意义;同时各个会计要素之间应存在十分严密的逻辑关系,能充分体现会计等式的内在联系。根据我国的社会经济特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分为六项,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为静态要素(又称资产负债表要素),收入、费用和利润为动态要素(又称利润表要素)。只有明确规定了会计要素的内容,才能规范会计实务,会计人员才可能在极其复杂的会计实务中得心应手地进行业务处理。

篇6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是会计体系中重要的两个分支,又有着自身的特点,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基础理论也逐渐的走向成熟,使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进行相互融合、相互渗透,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都服务于企业的管理模式。但是,由于我国对会计管理体系没有高度的重视。因此,随着我国对会计体系的基础理论的不断完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也显出它们的重要性。如何有效的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是每个企业关注的话题。

一、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关联之处

1.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起源有着紧密的联系。

伴随着我国的悠久的发展历程,会计的历史发展也是非常深远。要想追溯会计的起源,可以说在我国的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了会计这个职业。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逐渐有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这两个会计分支,尽管财务会计由于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财务会计相对于管理会计出现的较早,但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都是凭借着会计体系中的基本理论产生的,同时,也是会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这个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

2.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存在相同的目的。

会计体系是一个企业中的重要财务管理系统,掌握着企业的命脉。管理会计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企业提供了重要的会计信息并有效的进行了保证,同时也是专门为会计进行有效的管理进行设立的。管理会计的产生有效的缓解了企业中的内部管理,对企业提高效益提供看重要的保障,为企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财务会计则是对企业经营过程中所有的经济的往来进行准确的记录,从而为管理者提供的全面、准确的信息,使管理者对企业的经营情况能够有全面的了解,从而企业的内部管理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管理,并且有效的利用管理监督机制。从这样的情况看来,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都是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的,为企业的效益在最大程度进行了保障。因此,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在企业的管理中有着相同的目的。

3.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信息渠道相同。

在企业的管理中,会计体系是管理经营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企业中所有经济往来产生的信息进行一系列的处理个记录,使信息具有完整性和准确性,换句话说,会计体系也是一个信息处理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有着相同的信息来源渠道,但是管理会计的信息来源具有多样化,但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在基本信息的搜集是相同的,都是凭借着会计体系的基本理论知识,依据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中的经济往来中进行搜集信息,在对信息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和记录,也可以这样说,财务会计在某种意义上和管理会计师完全一致的。例如: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在经济往来中的成本、利润等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和记录当时,从实质上是没有区别的。

二、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相互融合的策略

1.提高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认识度。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企业依然是保持传统会计的经营模式,没有进行一定的创新个改革。在传统的会计体系模式中,对企业所产生的经济往来仅仅只能是确认、记录、做财务报表等,往往忽略了会计体系中的管理模式,这样就导致管理会计在企业的管理中没有可以发挥的空间。另外,传统的会计体系仅仅是对企业内部的财务进行有效的核算、记录等,这样就导致会计体系在企业的管理中严重缺乏规划和决策等管理功能。因此,企业应该对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加强引起高度的重视,应当定期将企业中的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并且企业应当高薪引进会计人才,将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整体提高。提高会计人才招聘门槛,设置专门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部门,并且提高工作人员的认识度。

2.建立健全的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制度。

目前,我国企业对会计的管理制度有一套固定的规章制度,使会计工作人员在规章制度的模式下能够顺利的完成财务管理工作,但是这仅限于记录、确认等一系列的工作流程,使会计制度没有紧跟着时展的脚步,停滞不前。因此,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应当对公司内部的会计体系的规章制度进行加强,对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管理、规划、决策等功能进行确认,并设立专门的会计人才进行负责,保证会计人员能够有效对企业中的经济信息进行管理,通过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管理、规划、决策等工的运用,保证了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经济信息的准确性,也可以有效的促进了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3.加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理念。

在企业会计体系不断的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对财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逐渐的细化,使财务的相关制度和信息不断的完善和优化,有效的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相互融合、渗透。企业在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不断融合和发展中,可以促进企业从不同的角度或者不同的手段进行信息的采集,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往来,进行合理有效的配置,这样使企业大量的减少人力和物力,也丰富了企业经营的管理模式,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结语

在我国的中小企业的管理模式中,会计体系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管理支柱。财务会计伴随着财务会计的不断的发展,两者在发展中有着紧密联系。另外,在实际工作中,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也是相辅相成的,无法将二者进行分离。随着我国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对会计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有效融合、渗透,二者同时为企业的发展服务,从而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刘英辉.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理论与模型构建[J].中国商贸,2013,05.

[2]赵弢.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融合的可行性分析[J].科学之友,2010,02.

[3]何承丽.浅析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理论基础[J].科技经济市场,2015,07.

篇7

经济正在快速发展,这种趋势下的会计地位受到了更多的重视。从类型来看,财务会计以及税务会计都属于会计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为促进整体的经济进步,有必要推进财会和税务层面的改革。全球化影响下,税务以及财务两个层面都在发生着改变。与此相应,财务和税务会计的日常管理也逐渐趋向于完善。从总体上看,财会改革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整体质量,进而为各类的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参照。然而不应当忽视: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这两种类型的会计是存在差异的。为了完善管理,就有必要详细划分二者。只有明确了二者关系,才可以妥善处理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之间的关系,提高整体的管理水准。

一、两种类型会计的联系

财务会计以及税务会计从本质上看是密不可分的,联系十分密切。具体而言,税务会计延伸了财务会计,同时财务会计又构成了税务会计的根基。完善财务会计,就能够完善日常性的企业监督。作为企业内部的会计方式,财务会计以及税务会计通常可以适用同样的会计准则。在具体方法上,二者也可以选择同样的核算流程以及方式。详细而言,税务会计及财务会计具备了如下的联系:

首先,在信息处理中,财务会计能够用来提供基本参考,提供了处理信息所需的根据。从企业角度看,内部管理的要点就是财务会计,这是由于财务会计密切关系到各阶段内的企业运营。利用税务会计,能够用来查验各阶段的经营数据,统计各类型的经营信息,同时还可以据此编制明确的税务表。具体在操作时,财务计算得出的数值和结论都可以用来提供税务会计的必要参考。依照核算结果,选择相应的措施予以处理。在财务过程中,税法应当用来约束日常性的资金周转。在这种基础上,确保稳定有序的运营环境。

其次,企业制作的财务报告代表了税务会计及财务会计的协调现状。为了完善管理,确保经济的整体平衡,税务会计必须密切协助财务会计,二者应当共同运转。在财务报告中,就可以体现出现阶段的两种会计关系。有些情况下,税务会计会制约财务会计的进展,这种情况应当格外注意。例如:在财务报表内部经常会出现递延税款的现象。受到差异的影响,税务会计相应的法规就必须适用于企业内的财务会计,二者因此遵从了同种法规。为了协调合作,有必要妥善管理两类会计流程。这样做,才能够服务于企业的整体进步和发展。

二、两种类型会计的差异

全球化趋势下,不同类型的会计表现出紧密的联系。与此同时,税务会计以及相关的财务会计也表现出特定的差异。这是因为,二者并不是同种的会计类型;虽然具备了紧密的关系,但仍是有差异的。为了推进改革,有必要明确两个类型会计之间的差异。只有明确了差异,才可以为企业平日的经营以及运行提供更精确的会计数据作为参照,推进科学会计的具体落实。实际上,财务会计以及相关的税务会计表现出如下层面的差异:

第一点,是会计目标差异。从基本目标来讲,税务会计应当依照税法予以执行,在计税和纳税的全过程中都有必要遵从税收类的法律。只有遵照法规,才能够切实减小综合性的税收成本,服务于日常的征税活动。在落实税收过程中,企业还需要监督并且了解实时性的税收情况。在这种基础上,拟定必要的税收标准,用标准化的方式来监管税务会计的具体施行。从整体上看,税务会计也更能够确保企业获得精准的会计数据和信息,为税收提供保证。在最大化范围内,税务会计可以用来优化税收的实效性,确保收益的提高。与之相应,财务会计更多重视宏观层次的监管,重视整体式的经济监管。具体来看,财务会计能够记录实时性的业务状态以及核算状态,这样做也满足了内部的企业监管需要。了解了经营状态之后,企业才能够设置可行的经营目标。

第二点,是核算的差异。从核算对象来看,财务会计也区别于税务会计,二者表现出核算对象上的差别。具体在核算时,先要划分不同特性的核算对象。针对各类型的会计信息都需要予以必要的监管和处理。经过有效的信息处理,落实企业设置的财会目标。通常情况下,财务会计把经济事项作为自身的核算对象,分析经营状况和现阶段的运营状况。经过分析之后,就能够为管理者提供参考。与之相应,税务会计针对于减免税收和资金计价等具体的核算事项,重点是各类的经济活动。通过详细的核算,就可以分离不同类型的财会职务,同时又紧密结合了多类型的职务。通过控制和监督,防控会计流程的作弊现象,进而确保客观和真实。

第三点,是形式的差异。财务会计通常的形式包含了现金流量表、利润表以及资产负债表。通过编制报表,管理者就可以更加了解现今阶段的会计形势,了解经营状况。由此可见,在财务会计基础上,管理者就可以设置正确的决策,推进企业的宏观进步。不同类型的会计设置了差异性的目标,形式也并不相同。管理者在拟定决策时,需要考虑到形式的差异。通过设置不同的形式,落实会计监管的总体目标。

三、妥善处理两类会计的关系

在企业的内部,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是存在差异的,然而并不能够割裂二者。企业要确保整体的协调,就有必要更重视妥善处理税务和财务两类会计的关系。妥善协调二者,才可以确保会计流程的精确性,获得精确的信息。有序处理多层次的会计信息,才能够提升企业现有的管理水准。与此同时,促进企业获得更高额的利润,维持税收的稳定性。通常情况下,要协调处理税务会计以及财务会计之间的关系,应当依照如下的流程和方式:

(一)明确差异性

针对税务会计和企业的财务会计,应当更重视二者表现出来的差异性。这样做,才可以促成会计基本目标的落实,减少二者的交叉领域。针对两类会计,应当设置必要的分离原则。在具体监管中,应当妥善分离财务会计以及税务会计,确保两条线的财务监管。避免两类会计的互相混淆,只有明确了二者的差异,才可以更好区分二者。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应当适当扩大财务会计及税务会计的差异,而不应当忽视这种差异甚至混淆二者。在财务会计的基础上就可以给出正确的决策,推进企业的长期进步。各类的会计在具体目标和形式方面都具备差异性,在拟定决策时也需要考虑到差异的形式。

(二)促进关系的协调

针对财务和税收的不同政策有必要加以协调。在这种基础上,促成二者关系的协调。从根本上看,财务以及税务分属不同的企业监管领域。企业既需要财务政策,同时又不可缺少必要的税收政策。对于两类不同政策应当加以协调,明确不同的职责。近些年,宏观经济呈现出更快的发展趋势。企业应当因地制宜,在经济业务的处理流程中妥善协调税务政策以及财务政策。针对二者的时间差异,也需要妥善加以控制。这样做,才能推进企业会计的进步。

四、结语

税务会计及财务会计既是密切相关的,同时又是彼此区分的,不可以混淆二者。在各个层面上,二者都表现出差异性。在具体的会计流程中,相关人员有必要详细区分不同类型的会计。只有这样做,才可以确保实时性的会计处理,进而确保会计相关信息的完整和可靠性。在明确了差异后,也可以致力于完善财务会计以及税务会计,从整体上优化宏观的财会环境。这样做,有助于确保平稳的税收和财政环境,推进了平稳的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辛旅洁.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关系及其协调[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06).

[2]鲜于文杰.浅谈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关系与差异[J]. 科技视界,2014(20).

[3]王俊芝.如何处理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J].质量探索,2016(04).

篇8

    我国的国有投资公司是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投资体制改革和服务国有企业改革而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如今,国有投资公司早已突破了最初专门为实行“拨改贷”后的国有企业提供资本金的股权性投资机构的功能定位,成为政府投资、市场竞争、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国有资本运营的主体。公司的投资领域由传统扩展到高新技术行业,特别是公司的改革发展步伐加快,转换机制力度加大,传统的“统收统支”财务会计模式已与改革发展中的投资公司不相适应。投资公司财务会计改革怎么改法,我们坚持在实践中探索,下面就谈谈我公司的几点做法。

1、加强会计核算管理,规范会计行为

加强会计基础,规范会计行为是地方投资公司扩大利用外资、深化企业制度改革、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实施管理科学的基本保证。

1.1、规范化的会计制度

会计制度是对具体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的规范和依据,是会计工作规范有序运行的保证。没有结合行业特点的会计制度,也就无法准确反映过程和总结,不能有效控制经济业务的过程。因此,规范投资企业会计制度应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国家有关财务会计管理法规和公司章程,实施会计电算化。

(1)规范投资公司的会计核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并结合投资公司的经营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好会计政策。在企业会计政策的指导下设置会计科目,编写会计科目使用说明,设计会计报表,制定主要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办法。

(2)结合投资公司特点设计会计制度。地方投资公司既非一般工商企业,又非金融企业,特别是政策性投资(市政基础设施投资等)与经营性投资并存,两类不同性质的经济业务在一个口袋里用钱,在一本帐上核算,一张表上反映。因此设计会计制度必须从实际出发。如:除了遵循《企业会计准则》中的一般原则外,要分别设置政策性投资和经营性投资两类不同性质的投资及其损益科目。作为财务会计工作的最终成果,财务报告具有极为重要的宏观意义与微观意义。它构成了整个经济信息体系的基础,对于公司科学地进行投资决策与管理决策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3) 电算化的会计核算。在电算化会计中,由于数据处理的精度高和速度快,可以采用一种统一的核算形式。而且由于计算机处理数据差错的概率小,没必要象传统会计那样,在数据处理过程中,进行各种核对。会计科目级位编码,报表取数关系,数据网络化及备份规定等。实行会计电算化,对使用的会计软件及其生成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的要求,应当符合财政部关于会计电算化的有关规定。

1.2国际化的会计语言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资本市场的一体化已经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潮流,任何一个国家要求发展,就必须将本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发展中,会计内部控制方式包括组织规划控制、授权批准控制、实物保护控制、计划预算控制、内部审计控制等。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作为国际上通用的商业语言,也必须顺应这一潮流,朝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会计是国际商业的通用语言,财务会计改革应当适应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循环的新格局。 

1.3、优秀化的会计队伍

拥有一支学历、年龄结构合理、整体水平高的会计队伍。财务会计改革要在培育、建设现代化的财务会计队伍上下功夫。在筹资、融资、投资等经营决策,以及分析、控制过程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能以其国际化的语言,准确快捷的电算信息,适当的理财方法,为加强公司经营管理、提高效益构筑对外开放的形象,为进行实际的具体操作所必须。

2、立足市场,改革财务模式

现代企业管理的科学化已与市场密不可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只是现代企业步入市场的外部条件,管理科学则是企业步入市场内在动力。抓科学管理先要改革财务管理,突破传统的模式,引入新的管理机制。

2.1、改革财务会计组织机构,发挥现财功能

地方投资公司经济业务发展快、领域新、机制转轨快。集团化的大公司要求会计职能不断加强。建立健全财务会计管理制度,认真做好财务收支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工作,筹集资金和有效的使用资金,监督资金的正常运行,维护资金的安全,努力提高公司经济效益。加强财务会计核算的管理,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还要适应公司的组织形式。

2.1.1、会计的内部控制职能

内部控制是在一个单位内部,为保护财产安全和完整,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保证经营方针和目标的实现而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制约、考核和调节的总称。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等五个方面。

2.1.2、注册会计师为主的会计组织机构

地方投资公司将被授权经营管理运作国有资产,依法享有法人财产权,朝投资控股公司方向发展,会计的任务更艰巨。只有一个集中的,权责分明的会计组织机构,才能适应公司的发展。实行总会计师领导下的组织机构。适合实际需要,便于内部控制强化产权管理,有利于完善约束机制,各司其职,提高财务效率。

2. 2、建立科学的地方投资公司财务管理系统

地方投资公司经授权经营管理国有资产,其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将法律化、制度化。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成为公司的中心任务。围绕这个中心建立一个以效益是目标、资金是中心、成本是基础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财务管理系统。

2.2.1、效益是目标

公司效益目标是一个以计划、控制、考核为一体的资产责任目标经营系统。用最低的筹 资成本,获取最高的投资回报,从市场出发,制定计划、抓好规划、实施效益目标的分项、分级管理。所以必须强化资金计划,制定资金效益目标,加强经济核算,明确经济责任,实施目标管理。

2.2.2、资金是中心

地方投资公司的财务会计部门集筹资、融资、投资功能于一身,资金流量大、渠道广、币种多的特点,资金管理是投资公司理财的主要内容。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财务管理,要处理好四种关系:①拓宽筹资渠道,降低筹资成本。②坚持安全第一,抓融资效益。③防范风险,抓投资机会。④防范风险,利用外资。引入新的管理机制,其资金运作可以借鉴金融机构审贷分离、风险准备金制度、资本充足率制度等方法,以完善自身的制约机制,促进管理机制的改革。

2.2.3、成本是基础

地方投资公司的成本对象就是资金,资金成本就是公司取得投资资金和进行投资的成本。以成本为基础,就是要求研究改革资金成本管理制度和核算方法。加强投资公司成本管理,首先增强成本意识,其次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再次开展成本分析、建立资金成本控制制度。按照规定采用权益法来核算长期投资,以保证权益不流失。

总之,财务会计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地方投资公司财务会计改革应该适应改革发展中的投资企业,变滞后为先导,建立一个现资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篇9

教材内容大部分是理论知识,这样是中职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比较枯燥,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与理解。另外,中职生应用的教材依然是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两本书,而教材并未在教学方案改变下进行相应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不但给教师备课造成一定难度,也不利于中职生的学习。

(二)财务会计部分内容穿插与基础会计知识点不容易掌握

以往讲授财务过程中利用的基础会计重要知识点,而目前在讲解时,中职生会感到茫然,因此必须及时补充有关知识点,在讲解过程中还要动笔写,让中职生记录在笔记本上,此种方式就可以把相对完整的知识内容进行认为打断,然后进行接续。

(三)中职生处理有关业务的能力相对较弱

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是教师怎样讲解、中职生怎样做。中职生学习比较认真,可以使教师对部分知识有一个重新的认识,重新进行思考。例如中职生在学习现实成本完成原材料获取和发出核算过程中,某个原材料入库,可是发票的账单并未到的业务,一定要在月末进行暂估入账处理,在下月初完成该笔业务的冲减,而借方关系到原材料账户,因此在月末完成加权平均计算出有关存货企业成本过程中不必考虑该部分。中职生有些迷茫,登帐时记录和计算过程中不将其算在内。

二、强化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教学的措施

(一)注重侧重点,强化财务会计教学

现实教学过程中,关于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方面的教材内容不足,因此,在备课中,讲义内容无法结合实际应用。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教学虽然形成了总体框架,但是尚存在明显不足,知识点的连接存在问题。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并不能对基础会计教材的内容加以会。因此,需要将教学的侧重点放在直观教学上来。例如,在基础会计教学方面对错账进行更正,传统教材当中方法中,不需要使学生对账簿登记系统进行比较分析,这样会造成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够清晰。因此,在对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使学生首先掌握货币资金内容,以此,才能实现对企业当中一定时间范围内的资金进行处理,具备相关能力。在中职生实习过程中,要为其提供相关原始资料,主要包括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和银行的存款日记账等,并要求中职生依据审核没有错误的原始凭证认真填写有关写记账的凭证,同时及时、有效登记账簿。而在此过程总有可能发生登帐错误和填制凭证的错误问题,这就需要依据中职生发生错误的具体知识点,认真进行修改,并且进一步学习与掌握错账更正的有效方法。

(二)加强业务训练

中职生在理解财务会计方面存在较大难度,尤其是在大篇幅理论的叙述理解方面,对知识理解存在相对较大难度,不可急于先讲解理论,而是要经过现实业务的有关处理讲解,组织中职生进行动手训练,然后教师依据中职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理论内容讲解,此种教学顺序不会使中职生感觉到理论内容比较枯燥。对一个知识点进行长时间的大量理论讲解,就会影响中职生的学习兴趣。另外,组织中职生进行业务训练,可是提升中职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三)改革与创新

财务会计教学对教师在讲解内容的熟练程度方面有着较高要求,而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在分课程教学方面至少要进行三个循环教学。可以随时解答中职生提出的有关问题,并且认真对基础会计的有关知识点进行补充。不管是以哪种方式完成课程改革,主要目的就是引领中职生走上就业岗位时能够得心应手,熟练的适应现实工作岗位对工作的需求。

篇10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9-0229-02

目前,在财务会计实务中,企业会计核算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基础。权责发生制,是以收入与费用的归属作为标准来确认本期的收入与费用,而不管其是否在本期收到或支出现金。而收付实现制是以款项的实收实付为计算标准来确定本期收益和费用,凡是本期收入的收益款项和付出的费用款项,不论是否属于本期的收益和费用,均作为本期的收益和费用处理,期末不需要对收益和费用进行调整。

1 财务会计确认基础的涵义

会计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两种较为系统的确认基础: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

收付实现制是指在本期收到的款项和本期支付的费用,不论其是否属于本期均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该原则的核心在于款项确实收到与支出与否,而不记款项应归属于哪一个会计期间的业务。对企业经济业务的确认,收到现金就构成收入,付出现金就构成费用。

权责发生制是与收付实现制相对应的会计确认原则,它指收入、费用的确认应以收入和费用的实际发生作为计量的标准,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的费用,不论其款项是否收到或支付,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费用来处理,凡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在当期收到和支付,也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权责发生制是按照权利或义务是否真正发生为标准来将经济业务确认为收入、费用及其它相应的会计要素。

2 权责发生制局限性

2.1 与配比、稳健性原则的矛盾

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收入与费用相配比,以便正确计算企业的利润。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分期确认、计算和分配收入及费用。但是由于在这一过程中可供选择的方法太多,使得会计人员在存货计价、计提折旧等方面要采用一系列主观估计和判断的方法,造成损益计算的随意性极大,使得损益信息严重失真。

2.2 与相关性的矛盾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与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和用途有关。相关的会计信息不仅能够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还应能够用来评价企业业绩的优势。最重要的是会计信息要成为企业外部和内部决策的依据。其中的现金流动信息尤其具有重要的理财价值。无论企业为加强内部管理改善经营,还是外部投资人、债权人作出决策都会重视现金流动状况,而不是单纯以传统的净利润指标来进行判断。而权责发生制恰恰是不考虑现金实际收付,因而不能提供现金流动的信息。

2.3 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的矛盾

权责发生制反映的是交易观,在会计核算只处理与反映对企业的经济利益确实产生了影响的交易或事项,而对非交易事项则不予处理与反映。如衍生金融工具以高风险、高报酬的特点对企业报酬产生极大的影响。由于并没有明确的市场交易行为发生,对这种市场风险与报酬的变化不予处理与反映,这显然是导致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的又一个方面。

2.4 权责发生制收入确认造成企业提前纳税

权责发生制计量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项目的根据是可以为计量企业的效率提供有用的量度,并可为预测企业未来活动提供相关信息。但现行的会计制度对费用的估计不足而使利润虚增,导致企业实际税负过重和超常利润分配,使得后续经营风险加大。另外以取得收款权力作为收入实现的标志,低估坏帐的影响,使企业虚收税负过重。

3 收付实现制的局限性

3.1 缺少对固定资产的核算与反映

事业单位购入固定资产发生的相关费用在发生时一次性列入相应的支出科目,而没有进行资本化,没有在使用期限内分期计入有关支出和费用。加大了固定资产购入当期的支出,造成各个会计期间支出的不平衡。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使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发生的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在账务处理中没有体现出来,会计报表只列示固定资产原值,没有列示固定资产净值,实际上是虚增了资产,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3.2 不能准确反映已经发生的债务

在收付实现制记账基础下,不能反映当期已发生但尚未以货币资金支付的债务。如:银行贷款所应付的利息,不在当期计提列支反映,而是在实际支付时列支;维修项目是付款时列入支出,没付款前,不管是否完工,决算都不进行账务处理;在物资的采购过程中,有货到未付款,有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有的扣下质量保证金等形成的应付未付款项,只在收到付款单据时按付款金额确认和计量购入的物资。这种会计处理,造成了各个会计期间支出的不均衡。

3.3 不利于防范财务风险

收付实现制只能反映实际支付的部分,不反映那些当期虽然已经发生,但尚未用货币资金支付的部分,导致隐性负债的存在。财务报告中不能及时反映隐性负债,容易导致决策考虑不周,不利于防范财务风险。

3.4 不利于进行成本和费用核算

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会计制度成本核算内容很简单,不能提供合理的、完整的成本数据,无法为制定决策、实施监管以及预算编制与审批提供依据,不利于教育成本的核算与管理。

3.5 会计报告信息不够完整

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编制的会计报表不能做到完整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财务成果和现金流量状况。使会计报告所反映的财务信息不完整,不真实,给决策带来风险性。

4 会计确认基础的发展方向

作为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收付实现制是以现金的实际收回作为营业收入确认的标志,以现金的实际支出作为费用发生的标志,现金收回与现金支出之间的差额,恰好反映了经营活动的结果,即现金净流入或净流出,因此现金基础确认的损益与现金净流量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在现金流量信息日益重要的今天,有必要重新考虑收付实现制。

4.1 会计目标与现金流量信息

美国财务准则委员会在第1号概念公告中明确地将会计目标作为整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起点,并将目标定为“向现在与潜在的投资人、债权人和其他使用者提供有助于作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和类似决策的有用信息”。现金流动基础所提供的现金流动信息,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最为相关。会计目标的决策有用性和现金流动基础必须联系在一起。

4.2 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相结合

完全的收付实现制在商业信用日益普遍和经济活动日趋复杂的今天,其适用性有很大的局限性,因而被权责发生制所取代。然而,收付实现制对于企业现金流量的反映有很强的优势。因此,为弥补权责发生制的缺陷,二者应结合使用,以满足不同目的使用者经济决策的需要,从而更有助于实现财务会计目标。

4.3 加强应收账款管理

(1)合理确定赊销对象。在具体发生赊销前,对客户进行全面的资信调查,就偿付能力作出评估,科学地确定赊销对象。可规定赊销企业的信誉等级和偿债能力指标达到一定的标准时,赊销企业应在收到贷款之前确认收入,否则只能在货款实际收到后再确认收入。

(2)运用有效的信用政策。确定适宜的现金折扣,制定合理的收账政策,测定赊销规模,扩大赊销能够实现较多的收入,但同时又会招致一定的应收账款占用资金的机会成本、收款费用、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等。因此,企业应权衡得失,采用科学的方法,测定最为有利的赊销规模,以此来控制收款总体发生额。

(3)使用担保手段。对资信不明或不良的客户可以考虑要求其提供担保;在法律许可的框架中,以担保人的担保、定金担保、抵押担保、财产留置担保等形式中作出合理选择。

(4)科学有序的收款。选定较高素质的信用管理人员,确立科学有效的收款程序,积极探索收款技巧,并建立谁办理、谁负责的岗位责任制度。

(5)计提坏账准备金,建立坏账准备制度。可以预见,在新经济条件下会涌现出亟待解决的新问题,未来权责发生制具体应用于会计确认将会有新的突破。从目前来看,财务会计确认基础仍然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主,适当利用收付实现制做一些必要的补充,所以未来财务会计确认的基础应当是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二者适当融合。

参考文献

[1]葛家澍.会计大典[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曹伟.论财务会计概念结构[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篇11

财务会计目标是财务系统运行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或境界。作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财务会计的基本功能是提供信息。财务会计目标的内涵主要就是提供经济信息,财务会计目标的外延主要指由谁提供信息、提供何种信息、向谁提供信息、为何提供信息、提供信息的质量以及提供信息的方式。只有正确地把握住财务会计目标的内涵和外延,才能正确地确定财务会计目标。

一、制定财务会计目标遵循的原则

只有制定科学的财务会计目标才会实现财务会计目标的价值,那么,在制定财务会计目标时,应遵循哪些原则呢?

1、实事求是原则

我们应根据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基本特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制定会计目标。目前我国最大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希望获得的是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因此,从需求决定论的角度看,会计目标首先应该满足他们的需求。

2、前瞻性原则

前瞻性主要是指,我们在确定会计目标时,应该考虑会计目标未来的生命力。作为概念框架中描述的会计目标不应该太狭隘,也不应该只顾眼前。在可能的情况下,它应该反映可以预见的会计环境的变迁对会计目标提出的基本要求,比如,随着我国所有制结构的不断深化,当前的主要会计信息使用者可能发生变化,大众股民的比例可能上升,因而,从整个社会来看,对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需求可能会提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资料市场和产权市场逐渐成熟,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会逐渐提高,资产评估的技术和方法会逐渐成熟,因此,我们对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供给能力也会有所提高。这一切可能会发生在不久的将来,因此,从制度设计的角度看,我们认为,会计目标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具体讲,就是要尽力顾及各方面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尤其是那些在未来非常有潜力的,但目前仍属于少数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3、协调性原则

在制定财务会计目标时,应该尽量按照国际惯例的表述描述本国的会计目标。我们知道,发达国家对会计目标的描述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像英美一样在概念框架中严密表述的会计目标,这类会计目标与概念框架中其他会计理论具有比较一致的逻辑关系;另一种是像法德一样,在有关的制度中孤立描述的会计目标。这类会计目标与相关会计理论之间没有明显的逻辑关系。绝大多数建立了会计准则体系的国家,都先后建立了概念框架理论,并且都将会计目标设计为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我国从1997年开始构建我国的概念框架体系,显然,我国也应该借鉴国际流行的惯例,将会计目标作为概念框架的起点,进行严密的描述。

二、构建财务会计目标的策略

结合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实际状况,财务会计目标应成为我国会计工作者的当务之急。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1、向委托人报告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财务会计目标总是要与经济环境的要求相融合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会计当前和今后面临的大环境。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是法人制度。法人制度的实质是确认国家拥有财产所有权和企业拥有财产的独立法人财产权,使企业在对所有者承担财产保值和增值责任的前提下,成为自主经营的法人实体。因此,在法人制度下,投资者和企业的关系实质就是“委托——受托”关系。我国虽已有千余家上市公司,但它们只占我国大中型企业的一部分,并且不是资本完全自由流通的上市公司,而且我国的资本市场既不发达也不规范,更重要的是社会主义的经济性质决定了必须保证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国家作为会计信息重要的使用者,必然最关心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因此,当前我国财务会计的具体目标主要应定位在向委托人报告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上。

2、提供必要信息

财务会计目标所包含的信息有三方面:首先是对投资和信贷决策有用的信息。编制财务报告应为现在和潜在的投资者、信贷者以及其他使用者做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和类似决策有用的信息;其次是对估量现金流量前景有用的信息。财务报告应该有助于现在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使用者评估来自股利或利息,以及来自销售、到期债券或借款的清偿等的实得收入和预期现金收入的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性的信息;最后是关于企业的经济资源。对经济资源的要求权以及它们变动情况的信息。财务报告应提供关于企业经济资源、债务和所有者权益的信息;财务报告应提供企业在报告期内财务业绩的信息;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应能表明企业怎样取得和使用现金;表明它的借款和借款的清偿;表明它的资本性业务,其中包括对业主分派的现金股利和其他资源,表明影响企业变现能力或偿债能力的其他因素;财务报告应提供表明企业管理当局怎样利用受托使用的经济资源向股东尽其经管责任的信息;财务报告应含有各种说明和解释,以协助使用者去理解所提供的财务信息。

3、受托责任观是财务会计的主要目标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国有企业掌握着国家经济命脉。因此在各行业中,国有企业无论是在销售收入还是市场占有率、影响力等都处于重要的地位,这就决定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很大一部分是要面向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两权分离的制度要求企业的管理者主要履行受托责任。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委员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上看,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实际上是国家有关部门管理国有企业的过程中,担负起会计监管的职能,考核国有企业经营业绩的一个重要会计依据。因此,受托责任观仍是当前我国财务会计的主要目标。

参考文献:

篇12

一、前言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健全和会计制度改革的深化,使得原本融为一体的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呈现分离化趋势,并且两者之间的差异性也日趋明显。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的指导原则不尽相同,并且它们的服务对象也各有异,这种差异的存在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注定了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的分离。分析当前我国新的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各自的独立性正不断增强,相分离的趋势正逐步扩进。

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

财务会计,其目的在于为服务对象提供该企业的财务收支情况、盈利水平等相关信息,用以指导企业发展成长。其内容主要包括原始凭证登记记账凭证、月末提取税金及附加、月末编制科目汇总表、计提固定资产折旧、结转利润、摊销费用、结转成本、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工作。

相较于财务会计工作的内容,税务会计的工作内容更为复杂化,多样化。从最初的税务登记,到税款计算及会计处理(流转税、所得税、财产与行为税的税额计算及会计处理)、纳税申报(增值税及附表的编制、地方税纳税申报表编制、其他纳税申报表的编制)、发票管理(网上开票、增值税发票验证)还有税收筹划。我国税法的不断完善,促进税务会计的内容也在不断充实中,税务会计的工作内容更加倾向于可研究和发展性。及时处理好税务会计工作,对企业的重要性在不断加剧。

三、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关系

1.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的主要区别。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区别首先表现在目的不同。税务会计,以国家的收入为需要,在于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平稳增加,促进国家宏观调控能力的有效实施,为相关部门提供税务部门的纳税信息。而对于财务会计来说,其目的是为服务对象提供有关企业经营状况,财务变动状况,以及资产负债结构的可靠信息,为企业发展提供正确准确的指导性信息,为管理者制定合理有效的经营策略提供可靠数据。从核算方面看,税务会计的核算工作是在财务会计的基础上进行的,但相较于财务会计对全部资金流动的核算,税务会计只是对与企业的纳税活动有关的资金运动进行核算。

2.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的联系。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同属于会计学科范畴。税务会计所遵循的及时性原则、谨慎性原则、配比原则等总体上与财务会计是相同的。然而税务会计具有便于税务部门管理原则和法定原则,从这两个原则看,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存在着差异。此外,由于各企业间存在发展和经营上的差异,使得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在处理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主要表现为税务会计绝对遵循法律导向,而财务会计有较强的灵活性,能够根据企业自身情况适当调整。

四、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必要性

1.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我国的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该经济体制尤其自身的特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和企业的关系与计划经济时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政府已经实现了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对政府的税务缴纳也实现了分离,这就加剧了企业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的分离化趋势。

2.会计体制改革和税收体制改革的结果。分析当前我国新的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各自的独立性正不断增强,相分离的趋势正逐步扩进。我国新会计制度规定取消行业准则,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此外,在新的税务法中,有关会计的相关规定也更加明确和具体,这就说明了我国目前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的界限更加明显,这就更加增进了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相分离的趋势。

3.顺应全球化趋势的要求。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与国际市场的衔接更加紧密。现阶段英美国家采用的是财税分离的模式,法国采取的是财税合一的模式,而日本采用的是一种混合模式,为了进一步增进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开拓国外市场,实现与国际市场的无缝隙接轨,促进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的分离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五、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分离实施措施

1.完善财税体系。要实现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分离,完善合理的财税体系是必要前提。应当根据我国财务和税务的发展状况,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一步细化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相关要求,尽可能减少相关职能的交互交叉,使得各方面规定更加具体化、明确化,促进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的有效分离。

2.充分借鉴国外经验。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是我国的发展事实。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重大决策以来,中国的市场面向世界开放扩大,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有企业占据我国国民经济绝大部分主题的年代,我国的税务会计是完全依附于财务会计的核算,这与法国相类似。但时代在变迁,中国的巨变是显著的,在如今这个,个体工商户、合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几乎占据我国绝大数市场的情况下,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已与法国式经济越来越远,这也就意味着,我国新的税务会计核算模式也该应变而生。从我国税务人才的角度来看,当前我国不断增强税务体制改革和税务相关技术的钻研,不断培养高素质的税务工作专业性人才,为我国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提供了人才基础。由于税法的完整性,独立性较强,可将其作为一门独立的核算体系来核算,因此说会计和税务分离是一种必然趋势。

六、小结

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的分离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大趋势,因此我们必须顺应这一发展趋势,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和法律法规状况出发,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不断促进我国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的分离,促进我国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向东.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差异与协调分析.当代经济,2010(1)

[2]马艳荣.浅析我国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分离问题.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