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8 10:25:4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神经生物学综述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 syndrome,TS),又称多发性抽动症,是一种儿童期发病的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突然、快速、反复、非节律性、不自主和刻板的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还可能伴有各种行为紊乱、强迫观念与行为、认知障碍等,可不同程度地干扰和损害儿童的认知功能,影响社会适应能力。本病病因尚未明确,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多见于4~12岁的儿童,患病率约为005%~3%,近年来发病呈明显上升趋势,男孩多于女孩[1]。广东省中医院儿科在临床实践中运用自拟方益智宁神口服液治疗该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2]。本实验应用亚氨基二丙腈腹腔注射建立抽动—秽语综合征模型大鼠,观察该药对模型大鼠行为学和神经生物学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动物SPF级SD大鼠60只,28~30d龄,体质量(250±10)g,雌雄各半。由广东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许可证号:粤监证字2008D006,批号:0037766)。
12实验药品亚氨基二丙腈(iminodipropionitrile,IDPN)购自Alfa Aesar公司(批号:C7323A),中药益智宁神口服液(由广东省中医院提供,批号:080201),对照药物为氟哌啶醇(上海信谊九福药业有限公司,批号:08031121)。
13仪器及试剂LC26A 型高效液相色谱仪、SPD26AV 荧光检测器、C2R4A 数据处理机均为日本岛津公司产品,脱水机、包埋机、切片机和生物显微镜等设备为德国Leica公司产品,微量组织匀浆器为Millipore公司产品,ZH蓝星C/s型脑立体定位仪,高氯酸、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Na2)均为分析纯,甲醇为色谱纯,对照品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所提供。
14模型复制参考Wakata[3]的方法,将亚氨基二丙腈溶解于生理盐水,稀释成浓度100mg/mL,给药途径为腹腔注射,剂量为150mg·kg-1·d-1,每天1次,共用7d。
15分组及给药选用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组和模型组各10只,中药组和西药组各20只,每组均雌雄各半。治疗组在造模后第2天开始给药,中药组按20kg的儿童每天口服20mL益智宁神口服液的比例计算,每只大鼠灌胃约2mL/d;西药组按20kg的儿童每天口服氟哌啶醇片1mg的比例计算,每只大鼠灌胃约015mg/d,连续14d。
16大鼠行为观察[4]采用观察评分,每次至少观察1h,主要诱发症状为运动行为和刻板运动。(1)运动行为评分:0分:安静或正常活动;1分:能过度兴奋;2分:探究行为增加;3分:跑;4分:跑和跳;(2)刻板运动(或定型运动)评分:0分:无刻板运动;1分:旋转行为;2分:头和颈部的上下运动过多;3分:头、颈部的上下运动过多加旋转行为;4分:头向侧摆合并头和颈部的上下运动过多。
17神经递质水平检测[5]第14天将所有实验大鼠迅速断头处死,借助脑立体定位仪,取右脑海马组织及边缘系统(包括纹状体、隔核、层壳核、基底节、齿状回),精确称质量,置入1mL处理液(含01mol/L高氯酸和05g/LEDTANa2)中,微量组织匀浆器冰溶下匀浆,4℃冰冻离心10000r/min,取上清液置入-20℃保存。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多巴胺(DA)和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测样时,室温下解冻,进样20μL,以峰面积外标法定量。
18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和SAS913版本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各组神经递质水平检测数据分别进行方差齐性和正态分布检验,方差不齐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平α=005。
2结果
21各组行为学观察和评分各组治疗前后运动行为和刻板运动积分见表1。模型组行为学评分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治疗14d后,中、西药组运动行为积分和刻板运动积分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22各组治疗前后脑组织DA、NE含量变化比较表2结果显示:模型组脑组织DA水平降低,NE水平升高,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3讨论
IDPN是一种中枢神经毒素,50年代以后就用于神经病理学的研究,本研究参考Wakata[3]的方法复制模型,从神经生物学和行为学两方面观察药物治疗对TS模型动物临床行为学典型特征的影响。IDPN诱发TS模型大鼠出现明显刻板运动和运动行为异常,如过度兴奋、探究行为、异常跑跳、旋转行为和头颈部上下侧摆等动作均具有TS临床行为学的典型特征,有时出现连续的嗤鼻、抬举上肢等动作,类似于人类TS患儿喉部发声、耸肩等特征行为。本研究通过对药物治疗前后TS模型大鼠运动行为和刻板运动行为评分的比较,发现中药组在改善动物TS典型特征行为方面效果明显,如头部、颈部的抽动减轻,旋转行为明显缓解,每次异常行为发作持续时间缩短,异常抽动次数消失,异常跑动及不规律的弹跳运动明显减少。
虽然目前对TS的神经生物学物质基础还未完全阐明,但基本认为中枢神经递质,特别是DA、NE、5-羟色胺(5HT)等与TS之间关系密切[5],因此,探讨大脑多巴胺类神经递质及其代谢产物的水平是证明药物神经生物学疗效的主要依据。本研究对大脑海马区DA和NE水平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治疗后中药组DA水平明显升高,而NE水平有所下降,均趋向于正常水平。与TS有关的神经递质包括乙酰胆碱、肾上腺素、5HT、多巴胺等,主要分布于纹状体、隔区、蓝斑、黑质等海马、基底前脑及边缘系统,构成复杂的神经网络[6-8]。有关药物治疗对大脑组织不同部位和核团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文献报道并不一致,而且与检测时间点有很大关系[8]。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中药治疗14d后,对大脑组织DA和NE两种神经递质水平的变化产生显著影响,对于治疗过程中以及停药后神经递质的动态变化仍需进一步观察。
益智宁神口服液的主要组成为:熟地黄、黄芪、白芍、龙骨、远志、石菖蒲、五味子。其中熟地,其味甘,性微温,入心、肝、肾经,本品味厚气薄,为补血生精、滋阴补肾之要药,《珍珠囊》曰:“主补血气,滋肾水,益真阴”。黄芪,味甘,性微温,入脾、肺经,质轻升浮,为升阳补气之圣药。可补中气、益元气、温三焦、壮脾阳,选以补脾益气。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经,既能养血敛阴,又能平抑肝阳,还能柔肝止痉;而龙骨味甘、涩,性微寒,入心、肝经,专攻平肝潜阳、镇静安神之用,两者搭配,养阴宁心,平肝潜阳。五味子性温,五味具备,酸能收敛,苦能清热,咸能滋肾,温而不燥,既能益气生津,补肾养心,用其养心滋肾安神;远志、石菖蒲有安神益智、化痰开窍之功效。诸药配伍,具有健脾滋肾、平肝熄风、宁神益智、化痰开窍之功效。氟哌啶醇是目前治疗TS的最有效药物之一[9],疗效确切,但因副作用明显使其临床应用受到限制,通过实验结合临床用药发现,益智宁神口服液的疗效与氟哌啶醇无明显差异,且疗效更加稳定,易为患儿及家属接受。
参考文献
[1] Freeman R D, Fast D K, Burd L, et a1.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on Tourette syndrome:selected findings from 3500 inpiduals in 22 countries[J].Dev Med Child Neurol, 2000,42( 7 ):436.
[2]杨丽新.培土抑木法治疗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36例[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1(9):575.
[3] Wakata N, Araki Y, Sugimoto H, et al. IDPNinduced monoamine and hydroxyl radical changes in the rat brain[J]. Neurochemical Research, 2000, 25(3):401.
[4]刘智胜.小儿多发性抽动症[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237-238.
[5]刘师莲,张兆莲,刘贤锡,等. 大鼠脑组织单胺类递质及其代谢产物的检测方法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40(5):472.
[6]Wong D,Brasic J,Singer H,et a1.PET imaging of dopamine and serotonin in Tourette syndrome[J]. Neuroimage,2006,31(4):162.
1943 年Leo kanner 首次报道了11名自闭症儿童,其主要表现是交流障碍、语言障碍、和刻板行为,又称kanner三联征[1]。在随后的半个世纪以来,儿童自闭症作为广泛性发展障碍(Pervasive Development Disorder ,简称PDD) 的典型代表,受到了世界范围的普遍关注和重视[2]。儿童孤独症是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的一种严重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特征为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和兴趣范围狭窄、重复或刻板动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行为综合征[3]。是一种严重的、广泛的社会影响和沟通技能损害。孤独症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症状通常在患儿12~18个月时就有表现[4],但确诊却要在患儿24~36个月时才能做出,有个别的患者甚至到成人时才被诊断患有自闭症[5]。
本症多见于男孩,男女发病比例为4:1。根据全世界的统计,孤独症的发病率大约为万分之五。近年来,各方面报道提示该病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该病起病早,病因复杂,症状特殊,目前该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但行为、营养、药物、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6]等等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 病因
儿童孤独症的病因目前尚无定论,可能是生物学因素与环境非生物学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前者包括遗传、神经生物学、免疫、围产期异常等因素。后者包括生化、饮食等因素。
1.1 生物学因素
1.1.1 遗传因素 家系研究证实该病有家族聚集性.孤独症父母本身即为精神障碍的易患人群[7]。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男;女约4:1。孤独症同卵双生共患率在60%~92%范围;异卵双生共患率0%~10%;同胞再患概率3%~5%,较之普通人群高25~60倍,说明孤独症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迄今为止的研究发现,孤独症的发病与130多个基因相关,且分布于lO多条染色体[3]。
1.1.2 神经生物学因素 生物学研究手段主要是基因研究。归纳有关孤独症众多相关基因,主要在五个方面显示出异常。较突出的是,突触功能基因及突触形成相关的基因,以及与突触相关的一些细胞黏附分子基因。其中相当部分与精神分裂症、双项情感障碍涉及的基因相同,提示这几种疾病可能是一种与突触发育、功能异常有关的一类疾病。有学者甚至对这几种疾病的传统界定提出了质疑,认为这些疾病不过是基于同一发病通路上的几个不同层面。生物分子层面的分型将可能是一个新的趋势。研究还提示,孤独症还和发育过程中神经元迁移异常、神经细胞内信号转导异常、神经递质紊乱以及神经细胞离子转运异常相关。这几方面的分子机制还相互交叉,相互作用和影响来致病,即这些易感基因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孤立的,而是错综复杂的,是多个微效基因共同作用导致的病变。
1.1.3 免疫学因素 有人指出慢性病毒感染学说,认为免疫缺失的个体,在胎儿或新生儿期增加病毒感染的几率,易感染病毒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导致婴儿孤独症。
1.1.4 围产期异常因素 本症患儿较多有围生期脑损害史、脑电图异常、神经系统软体征以及癫痫发作等。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本症患儿较多见脑室左颞角扩大.提示患儿有颞叶内侧结构的病变,磁共振影像检查还可见部分患儿脑蚓部发育不全,故认为本症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异常所致的功能障碍有关。
1.2 非生物学因素
1.2.1 生化因素 有人发现孤独症患者可能与金属代谢有关,有的患儿严重缺锌,血浆内内啡呔水平与刻板运动有关。
1,2.2 饮食因素 科学家研究发现,儿童孤独症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还与患儿过量食用酸性食物密切相关。正常情况下.幼儿的血液呈弱碱性,幼儿如过多食用酸性食品(高糖、高脂肪和动物性蛋白食物等),其血液就会随之酸化,使其机体内环境平衡发生紊乱.呈现酸性体质,并会渐进性地出现一系列症状--手足发凉,易感冒,免疫力降低,常哭闹不止,皮肤易过敏和出湿疹,严重者则可因机体缺乏钾、钙、镁、锌等元素而影响大脑的发育及功能,导致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减退,甚至思维紊乱,以致产生轻微的精神异常表现。
1.2.3 环境因素 有人认为孤独症患儿的成长环境中缺乏丰富和适当的刺激,没有被教以社会行为,是该病发病的重要因素。长期处在单调环境中的儿童,会用重复动作来进行自我刺激,对外界环境就不感兴趣。
2 诊断标准
依据美国婴幼儿自闭症诊断标准DSM-IV诊断。该标准根据自闭症的3大主要临床表现分为3项,其中社会交往项至少有2条,语言交流和行为活动、兴趣项至少各1条,相加后大于或等于6项者即可确诊。
3 治疗方法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提倡对孤独症应及早综合干预,以教育训练和行为矫正为主,辅助药物治疗,且这种治疗须持续终生[8~10]。
当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行为治疗、教育训练、行为干预
感觉统合训练、音乐疗法、游戏治疗、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耳穴贴压配合头针治疗、醒神开窍头针疗法、高压氧治疗、综合干预等。
由于父母对婴儿心理行为发育知识缺乏,使孤独症患儿不易早期发现,延误早诊断,早治疗。其实对自闭症患儿来讲,2~3岁的早期干预对预后影响十分显著。但治疗不及时,则会导致终生残疾连自理能力都没有。因此,如果怀疑存在自闭症或其他发育问题的儿童,主动出击是制胜的重要法宝,家长应积极寻求早期治疗干预。且儿童自闭症是一种慢性的终生疾病,它的症状不会随年龄增长而消失,康复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家长和医护人员要有爱心、耐心和信心,接受有效的综合治疗和教育训练是完全可以改善预后的,千万不可轻易中途放弃治疗。
参考文献:
[1] 静进,小儿心理与心理行为疾病[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5,428-439.
[2] 刘晓明,孤独症儿童治疗方法概况[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7.4(2):15-18.
[3]康颖,静进.孤独症的病因分子机制与遗传生物学研究进展[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0,19(10):953-955.
[4]Mitchell S, Brian J, Zwaigenbaum L,et al.Early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development of infants later diagnosed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J].J Dev Behav Pediatr,2007,27:S69-78.
[5] Filipek PA, Accardo PJ, Baranek GT, et al.The screening and diagnosis of 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s[J].J Autism Dev Disord,2009,29:439-484.
[6]Liu M,Sun LW,Lü YT,et al.[J].Zhongguo Zuzhi Gongcheng Yanjiu yu Linchuang Kangfu.2010,14(32):5967-5970.
刘敏,孙良伟,吕涌涛,等.干细胞治疗自闭症:安全性和有效性观察[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4(32):5967-5970.
[7]Szatmari P,MacLean JE,Jones MB,et a1.The familial ag- greffation of the lesser variant in biological and nonbiol-ogieal relatives of PDD probands:a family history study[J].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2008,41:579-586.
1. 生理心理学的概念范畴
首先提出生理心理学这一学科名称的当属《生理心理学纲要》的作者、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其意在从客观的、生理学的方法来研究心理学。而生理心理学被界定为: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生理过程的心理学分支。它试图以脑内的生理事件来解释心理现象,又称生物心理学、心理生物学或行为神经科学。
可以说,生理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行为以及神经活动之间内在联系的科学,而随着学科知识体系的完善与发展,生理心理学所囊括的范围也在不断变化,现代生理心理学包括了生物心理学、行为神经科学、心理生理学、神经心理学以及认知神经科学等学科。生理心理学除了与神经生理学、遗传学、神经分子生物学、精神病学之间有深度的交叉和融合外,近年来也与工程学、信息科学以及社会学有所交叉[1]。在某种程度上,生理心理学所具有的学科包容性以及伴随科技发展的态势使其影响不断壮大,丰富了心理学的学科体系。
2. 生理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及现状
二十世纪初,生理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首次由西欧介绍进来,此后更是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在我国上世纪的特殊历史背景环境中,生理心理学与思想政治建设等意识形态层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归纳起来,生理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阶段:
⑴ 50年代在中国与苏联的密切关系中,我国生理心理学的工作主要限定在对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心理的研究,同时出现了一些引进国际尖端技术和理论的意识萌芽。
⑵ 60年代由于我国开始引进国外的一些先进理论技术,生理心理学开始了以脑电及皮电为主要指标的心理学研究轨道,可以说,此时期的生理心理学在研究领域、研究课题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
⑶ 70年代后期我国生理心理学在经历了近十年的中断及低谷阶段,各项相关脑机制和临床研究等重新开展,并展现出了一定的民族特色,譬如关于针麻和气功等方面的脑机制研究。
虽然我国包括生理心理秀儿在内的整个心理学学科发展底子薄、过程比较曲折,但就在最近这些年,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我国生理心理学逐渐与国际接轨,出现了对生理心理学研究的热衷,各项相关研究蓬勃展开,诸如2013年南京师范大学承办的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中,生理心理学角度的研究论文不胜枚举,在心理学量化、实证化的研究氛围中独占鳌头。同时,我国社会正处于快速转型期,各类心理疾病(如抑郁症、自杀、社会适应障碍、行为问题)和心身疾病(如冠心病、癌症)的发病率持续升高,已成为 21 世纪我国最令人关注的心理卫生课题。我国生理心理学的研究也正密切地关注心身健康领域的基础研究[2]。
3. 生理心理学在心理学发展中的定位和作用
生理心理学试图揭示宇宙起源、生命起源和意识起源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人类自然科学中处于核心地位[3]。同时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也即探讨和阐明心理活动是怎样产生的,因而是心理科学中的重要基础学科。
我国生理心理学的发展更多的体现在高校生理心理学学科建设以及在临床神经科学实践。在我国高校生理心理学学科建设方面,北京大学“生理心理学大实验课”开设于1981年,这或许是国内高校心理学专业最早开设生理心理学课程和实验课的时间[4]。在高校教育中,加强对生理心理学的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心理学专业培养质量和学生的学术素养。而在临床实践层面,生理心理学强调对来访者心理问题的生理方面、特别是脑的关注,在这一趋势下,目前认知神经科学更是日入破竹、如火如荼。
就整个心理学体系而言,不管是19世纪末科学心理学的诞生,还是目前心理学界量化、实证化的主流发展,生理心理学均扮演者主要的推动力。在科学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生理心理学所能起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5]:
⑴ 在心理学诞生伊始就一直处于哲学范畴,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也多是哲学思辨,生理心理学的出现提供了一种更加实证化的实验技术,促进了心理学由一门学科向科学转变;
⑵ 生理心理学的重大发现使心理学理论研究跃上一个新的水平。比如心理学发展史上关于脑机能定位的理论,便开启了心理学对心理脑功能定位的新思路,其也帮助心理学研究开始注重心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⑶ 生理心理学的自然科学性质使得心理学的研究超越了思辨、描述而更注重实验、实证,这对于实验心理学的开创以及当下大数据时代心理学是一种很大的填补和推动。
另外,除了理论发展层面的意义,值得一提的还有生理心理学对心理学知识应用的影响。而这方面最常见的当属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比如在心理治疗门诊中对来访者心理问题的诊断方面,除了衡量心理问题的持续时间、影响程度等意外,还要参考来访者的躯体特征方面的改变;除了参考来访者的家庭环境、病史、人际关系等外在因素,有时候还需要检查其体内激素水平或脑部的病变与否。
参考文献:
[1][3] 李量.生理心理学:一门探索心理活动、行为活动以及神经活动之间交互作用的科学[J].心理行为及其神经生物学基础.2012 ,27:22-30.
[2] 林文娟.生理心理学前沿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进展.2008,16(3):353-354.
[4] 李新旺.努力加强生理心理学学科建设[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3):26-28.
1 七情学说与心理应激的相似性
1.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就是整体观念,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重视人体内部以及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协调统一。七情学说强调情志与脏腑之间依靠气机正常升降而产生的统一协调,认识到情志与脏腑气机之间任何一个方面出现异常,均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应激理论则适应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需要而迅速发展起来,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构成的应激中介机制将应激源(生活事件)与最终的心理生理反应联系在一起。
1.2 七情学说与应激理论均认同七情与应激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作用。七情是人们对外界刺激产生的正常情绪体验,能够促进脏腑功能协调和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当情志过于强烈持久,超过了人体心理生理的承受能力时,则会损伤机体,造成阴阳失衡、脏腑精气虚衰而产生病变。应激则是个体对变化着的内外环境所做的一种适应,是机体提高警觉系统以应付可能的威胁与挑战的防御反应。适度应激可以提高机体的适应及应对能力,而积极应激,强烈、持久的应激则会使体内的稳态打破,形成消极应激,波及多个系统及易感内脏,导致疾病。可见七情与应激都强调一个内环境的平衡。
2 怒致病与心理应激的相关性
尽管中医学中没有“心理应激”这一概念,但中医藏象及七情学说很早就认识到不良的环境或精神刺激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心理应激理论与中医情志内伤理论在理论框架与对发病原理的认识上存在一致性[1],周萍等[2]认为中医情志致病与现代心理应激理论在认识方法上有很大的相同之处,其扼要模式S-R(S:外界刺激,R:人体心理性的、生理性的多层次的反应)是一致的;从中医角度而言,机体调节应激反应的核心脏腑是肝[3]。严灿等[4]则认为应激理论与中医学阴阳气血、脏腑机能平衡的整体观高度一致,肝主疏泄的功能更是在机体心理应激中起决定作用。肝在志为怒,负性生活事件是怒致病的始发因素,所以怒致病与心理应激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2.1 病理机制的相通性 怒致病的病理机制。现代医学认为怒主要是通过引起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的失调而致病的。愤怒情绪发生时,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内分泌系统被激活,血中肾上腺皮质激素、肾素血管紧张素、甲状腺素、胰高血糖素、垂体后叶激素分泌增加,这些激素对肝脏和其它一些器官都有影响[5],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病症。
心理应激的生物学机制。Vuitton等学者[6]提出心理应激与疾病的关系是一系列连锁的过程——紧张性刺激、对应激刺激的反应、神经内分泌的改变、免疫应答失调、疾病的发生。严灿等[7]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及相关研究进展,将现代心理应激理论引入中医理论的研究中,从脏腑学说提出,任何形式的应激首先是影响了机体的正常气机。肝失疏泄所致生理病理改变的发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病理性的心理应激反应。所谓“疏泄”与调节心理应激反应过程中的中枢与外周多种神经递质、神经肽、激素以及酪氨酸羟化酶的变化有关。心理应激的物质基础是神经一内分泌-免疫调节(NIM)网络,有学者通过对中医肝脏象及证候的有关研究得出:肝的实证和虚证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4],肝的疏泄功能也存在着一定的NIM网络调节机制,其中枢神经生物学机制在整体上与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有关,具体而言,可能与调节慢性心理应激反应(情志活动异常)过程中中枢多种神经递质及其合成酶、神经肽、激素、环核苷酸系统以及即刻早期基因los蛋白表达等的变化有关[8]。因此,心理应激反应已成为研究怒致病生物学机制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2.2 怒致病动物模型的制备 基于怒致病和心理应激的相关性,运用心理应激制作怒的动物模型已是现代模型的发展趋势,并且目前此领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如刘晓伟等[9]参考了Breuer[10]的方法,对成年雄性大鼠利用入侵成功制作怒的动物模型。岳文浩[11]使用刺激猫怒吼中枢的方法诱发猫的怒反应,对怒伤肝机制进行研究。陈小野等[18]用自制的颈部枷锁模具影响大鼠日间理毛、挠痒等活动,从而引起大鼠情志变化;而乔明琦等[13]用“择时挤压造模法”制作以急躁易怒、月经前加重的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逆证猕猴模型,利用和人类情绪变化极其相似、具有丰富表情和行为的灵长类动物进行造模,为中医情志研究提供更为理想的动物模型。
运用心理应激方法研制中医证候动物模型具有创伤性少的优点,既克服了之前中医证候动物中过多使用化学药物导致的偏差,又能与中医传统的情志、劳倦、饮食等致病因素相吻合,特别是情志病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动物模型的复制是很困难的,再加上中医学的证候特点要求就更加困难。因此,借助现代医学的应激理论和方法复制情志动物模型已是现代模型的发展趋势。
3 问题与展望
从现代应激理论入手,结合中医的脏象理论和七情学说,研究“气”和“气机”的内涵,探讨中医证候及脏象的本质[1]。同时要考虑不同的应激反应会有不同的神经内分泌的改变和不同的病理变化,在明确所采用的应激模型的基本生理病理变化的基础上进行中医药的研究,促进中医对怒所致疾病的辨证及治疗的量化、标准化。采用循证医学的理论和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对处于心理应激状态的人群或具有精神性障碍的人群中进行属于中医肝病证候的调查,寻找中医肝病证候在此类病症中的分布规律,并借助于中医体质理论,在细胞、分子等不同层次上揭示证候形成的物质基础,从而为进一步揭示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功能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提供科学的依据。在动物模型方面,可病证结合制备模型,并建立量化评价标准。同时由于情绪反应是复杂的,导致应激反应的因素不可能像中医七情致病理论那样对七情与五脏的相关性作出严密的区分,所以如何在实验动物身上体现出某一具体情绪改变所致的特定病理变化,还是具有相当难度的,这一领域还需要进一步的突破与创新。
怒致病与心理应激的研究显示了中西医学在神经——精神这一高层次领域中的密切沟通合作和优势互补,它不仅为中医不同脏腑功能本质和证候机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方法,而且符合医学模式的转变及社会发展对健康的新的要求,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