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范例范文

时间:2023-06-18 10:25:4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美丽乡村建设范例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美丽乡村建设范例

篇1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激发美丽乡村内生活力、凸显美丽乡村建设人文内涵,促进美丽乡村互通共享,为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提供基础保障。

二、目标任务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类推进的原则,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四大板块”(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治理)有机融合,扎实推进四项工作。

(一)全面完成2019年度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任务。对照省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标准,加快在建工程和环境整治进度,加速推进产业发展工程,提升乡风文明和村民自治水平,完善档案建设与管理,高质量完成2019年度15个省级中心村的建设任务,确保第三季度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和民生工程绩效评价。

(二)加快推进2020年度省级中心村建设。根据省委农工办《关于印发2020年度全省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名单的通知》和2020年省级民生工程任务安排,对照标准,因村施策,细化工作方案,科学推进2020年度10个省级中心村建设,确保年内完成整治类、工程类建设任务,并同步建立村民自治组织和长效管护机制。

(三)全面完成2020年度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任务。在2019年创建示范村的基础上,对未完成省市验收的12个村,抓紧䃼差䃼缺,完成各项建设任务,确保上半年通过省市两级考评验收,成功创建8个示范村、4个重点示范村。

(四)着力提升美丽乡村暨示范村长效管护水平。全面开展已建美丽乡村中心村暨示范村的长效管护与运行“回头看”,建立健全监督和运行机制,落实保障职能和管护责任。将美丽乡村暨示范村的长效管护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脱贫攻坚“六净一规范”、正威振风超市评比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等有机结合,以管促治、以管促新,以管促美。同时着力提升村内自治、德治和法治水平,进一步提升美丽乡村暨示范村建设的品位,使其真正成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优质样板,乡村振兴的活力源泉。

三、方法步骤

(一)合理规划(1月-3月底)

1、宣传动员。各乡镇可采用会议、广播、标语、明白纸、流动宣传车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营造氛围,激发农民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2、落实任务。按照推进在建、启动新建、管好建成的总体要求,各乡镇对照标准,梳理任务,逐项落实。

3、制定方案。按照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的原则,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美丽乡村暨示范村建设工作方案,逐村细化具体实施步骤,明确建设内容、建设工艺、工作路径、工作保障、责任分解和时限安排等事宜。

(二)环境治理(1月-12月)

1、集中整治(1月-3月)。结合“五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开展村庄环境整治,阶段性开展新建中心村暨示范村环境整治工作,着力提升在建和建成中心村暨示范村环境状况。

2、持续实施(4月-12月)。建立健全乡村环境整治和长效管护机制,加强督导力度,确保常态化运行。

3、督查检查(6月下旬-12月中旬)。6月下旬对新建省级中心村环境整治进度和示范村创建验收完成情况进行全面督查;12月中旬对新建美丽乡村中心村实施检查,并通报检查结果。

(三)工程建设(4月中旬-12月底)

根据各村实施方案,梳理新建、在建和管护中心村工程类建设任务清单,明确项目和资金来源。示范村5月中旬应竣工各项建设工程,完成工程项目验收,组织项目决算审计。各中心村对县级下达新建项目,要尽快有序启动,确保11月份主体工程全面完工,专项资金项目完成报账。

(四)提升完善(4月-12月底)

开展建设工作“回头看”,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问题进行整改完善。依据美丽乡村中心村和示范村档案建设要求,及时对内业资料进行整理保存,其中示范村档案应于5月底整理完成。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党委政府要把美丽乡村暨示范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强化领导意识,主要领导要亲抓实抓、科学谋划、统筹推进。

(二)部门乡镇联动。美丽乡村暨示范村建设涉及基础设施、环保、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创建等方方面面,各有关部门和乡镇要加强联动,协同发力,形成合力。

(三)持续保障投入。一是发挥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原则上每个新建省级中心村给予不低于150万元的专项资金补助。二是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继续整合部分涉农项目资金,优先支持美丽乡村暨示范村的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工程建设。三是广开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导社会资本、能人大户和优质客商支持建设、参与经营。

篇2

“社区营造”迎来第三拔潮流

“社区营造”概念由日本提出,东京大学教授西村幸夫说:“社区营造,可以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思考我们要留给下一代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并为之付诸行动’。”但从乡村建角度来说,往前可追溯到二战后欧美的乡村建设。

第一拔“社区营造”潮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日本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经济泡沫破裂后的日本,经济陷入大倒退,伴随1995年阪神、淡路大地震,日本的“社区营造”进入新时代。在继六、七十年代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防害、改变生活环境、振兴日益衰落的农村等问题的“社区营造”方式,例“一村一品”,以及八十年代从社区内部实践构成很多成功的“社区营造”案例基础上,日本的“社区营造”在九十年代运动进入了多样性主体彼此协调阶段,并发挥了显著成效,打造了一些成功的魅力新城乡。

第二拔“社区营造”潮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台湾

历史惊人地相似,为改变城乡差距、文化与生态危机、农村衰败等现象,差不多与日本同期,在台湾由民间团体自下而上由发起“返乡”与“重回部落”运动,经1994年台湾“文建会”推出“社区总体营造”政策,日本社区营造经验开始在台湾以官方与民间共建模式,被复制和推行,人们对土地、对家乡的感情,邻里间关系的拉近一点一滴被唤醒。

第三拔“社区营造”潮流:二十一世纪中国全域

在国内,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潮,兴起有如梁漱溟、晏阳初等学者为破解“三农”问题而求解的实践。而近几十年改革开放中的城市化发展,也带来了人口膨胀、城市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消耗、城乡二元结构不平衡的挑战。随着新一轮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美丽乡村、土地流转、绿色化等政策红利的正推,乡村旅游、乡居田园梦市场红利的逆推,各种NGO力量参与的助推,这三股力量在国内汇成一股继日本、中国台湾之后的第三拔“社区营造”的潮流。

乡建中国:绕不开的“三重”挑战

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乡村再造有着与日本、中国台湾不同时代背景与在地环境。像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一样,各种社会力量开始如过江之鲫,神通各显,李昌平的村社内置金融模式、资本参与的田园东方模式、公益参与的长江第一湾原始森林保育项目模式、艺术家参与的许村艺术公社模式、互联网参与的淘宝村模式、民宿参与的大理双廊模式,建筑设计参与乡建模式等等兴起,还有政府主导的新农村建设、整村推进,美丽乡村、美丽家园……。

在这拔浪潮中,不约而同地都会面临着“乡村怎么动”,会不会是“剃子挑头一头热”的拷问。而现实情况如“拷问”一般如期发生,举例:迷失的大理双廊。随着2011年以来大量民宿的无序兴建、弹丸之地的大理双廊的旅游热度不断攀升,伴生出大兴土木后洱海污染问题,停车问题、农村和村民被严重挤出后开始毁约等棘手问题。一些政府主推的美丽乡村项目也存在着只是“市长”跳“独舞”,看不到“市场”的舞姿,农村形象工程上去了,村民还是原来的村民,农业还是原来的农业,村民还是要外出打工。

新的乡建中国大时代,将迎来“三重”挑战,只有摸着人家的石头过自己的河,才有可能让诗酒田园梦照进现实。

第一、重建生态挑战

重建生态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重建自然的生态;第二层是重建循环的生态;第三层是重建治理的生态。

乡建中国自然的生态建设进化论:第一阶段:破坏生态;第二阶段:修复和保育生态;第三阶段:创意生态。结合文化创意,加上传统元素,创意出精致独特的生态农业主题。现在处于第二阶段。

台湾的“生态桃米村”案例。1999年,桃米村发生台湾百年来最严重的“9・21”大地震。地震前,桃米跟大多数传统农村一样,经济凋落,年轻人纷纷逃亡都市谋生,曾自嘲为“垃圾村”,地震后,桃米这个传统农村产业更加没落、人口外流增加、村里垃圾填埋更显难堪。经过10多年建设,桃米村完成华丽转身,从一个环境杂乱、发展无力的边缘社区,转型为一个融有机农业、生态保育、文化创意等于一体的乡土生态建设典范,成为游客心中的“世外桃源”,目前每年旅游营收为1亿多新台币,合2200多万人民币。(参见陈统奎《再看桃米:台湾社区营造的草根实践》,《南风窗》2011年17期)

中国农村脏乱差问题比较普遍,国外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模式如达摩克利斯剑高悬在头顶,今年中央提出“绿色化”,倡导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绿色循环经济模式。绿色循环经济运营模式的核心,是体现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的原则,实现科技含量高、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推动绿色消费、崇尚绿色生活方式。绿色循环经济模式的构建,引领农村健康发展,带来新的产业机遇。

目前三大中国乡建模式存在弊端。外源主导型乡建,例民宿的大量涌入,村民的毁约,大理双廊面临方向的迷失,在治理结构上,源自一开始政府的缺位、本地村民没有参与自治;政府主导型的乡建,存在只有形象工程,没有从根源上解决“三农”问题;资本主导型乡建,资本方话事,土地流转后的村民有被被挤出的倾向。

反观日本与台湾乡建经验,日本社区营造最宝贵的经验是,并非完全交托给政府,而是尽可能地发动社区,发动民众,他们成立了“历史景观保存协会”、“街屋委员会”、“故乡会”、“社区营造协会”、“研究会”等各种名目的执行机构。官民在社区营造上取得共识,协力推进,使日本成为一个“社区营造大国”。根据台湾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罗家德介绍,台湾社区营造有3种模式,一种是政府推动型,成功率小;一种是NGO帮扶型,较容易成功,桃米生态村即是成功范例;另一种是,返乡知识青年型,成功概率最大,台湾有很多成功案例。中国大陆还没有一例社区营造成功范例(参见陈统奎《再看桃米:台湾社区营造的草根实践》,《南风窗》2011年17期)。乡村领域,具备鲜明的自治传统和高度自治化的基层现实,乡建中国大潮泥沙俱下,乡村治理任重道远。

第二、重构产业挑战

乡建中国存在四种关系,人是核心,土地是基础,金融是先导,产业是支撑。缺乏产业支撑的乡村必然无法吸引人和其他要素的集聚,无法获得内生式的长足发展。乡村产业发展,单一产业发展不一定适合大多数,一二三产融合联动才是趋势,因地制宜,三二一发展模式、一二三发展模式、一三二发展模式、三一二发展模式、二一三发展模式皆有可能。

例如,利用互联网+乡村,将乡村的特产通过互联网平台卖出(一产),增加村民收入,同时引入乡村民宿(三产),让消费者成为旅客,参与农事体验,带动农产品深加工、传统民艺(二产),同时三产的发展又反哺一产二产,让村民安居乐业,构成了一三二发展模式。

第三、重塑“乡魂”挑战

城市化让乡村失去了昆虫和乡土气息,同时乡村文明在逐渐消解,我们开始在寻找“乡魂”,那个充满诗意的田园梦。

篇3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坚持绿色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这为我们伊春林区坚持绿色发展、不断深化改革指明了方向。美丽伊春是美丽中国的有机组成部分,建设美丽中国需要以建设美丽伊春为基础。

伊春市地处黑龙江省的东北部,林业施业区面积400万公顷,活立木总蓄积2.79亿立方米,森林覆被率86%,是“天然氧吧”、“立w资源宝库”,有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红松原始林,因盛产珍贵树种红松而被誉为“红松故乡”、“祖国林都”之美誉。由于以前的过度开发,小兴安岭林区曾出现了生态系统退化、功能亟待恢复、产业转型升级困难的严峻形势。为了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伊春市按照提出的“要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中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的要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的有利契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摆上优先地位,积极探索,大力实施了生态文明建设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全面推进美丽伊春建设。2013年全面停止了森林商业性采伐,坚持把保护资源、保护生态作为第一位的责任,把“生态立市”、“产业兴市”确定为核心战略,紧紧围绕“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主基调,坚持把森林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共生共荣的集合体来对待,把森林生态保护与改变人的生活方式结合起来进行,努力通过生态、经济、行政手段,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大力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积极倡导低碳经济、低碳城市、低碳生活,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排放和资源消耗型项目,并把森林蓄积和森林覆盖率增长等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坚定不移地走经济转型、生态保护、文明发展的新路子,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已建成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2个、省级以上森林公园25个、省级以上地质公园4个。森工系统累计更新造林有效保存面积1633万亩,完成中幼林抚育1341万亩;实施生态移民,规划全市218个林场(所)撤并99个,已撤并55个;退耕还林127.6万亩,封山育林777万亩,实现了森林蓄积量年均净增长800多万立方米的良性循环,生态功能逐步恢复。

近些年,伊春市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城市品牌的集中创建,以及新农村、新林区建设的统筹推进,全市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基础设施得到了显著改善、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持续提升、居民生活不断改善,美丽伊春建设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伊春市先后被联合国等组织和机构授予了“城市森林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范例――绿色伊春”、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城市、“21世纪森林生态旅游胜地”、国家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获得了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两次被评为中国幸福城市。这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全方位、系统化打造“美丽伊春”升级版奠定了坚实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我们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模还不够大、功能还不够完善,林区产业升级转型的步子还不够快、产业结构急需调整,生态建设和保护的力度不够、投入不足,建设美丽伊春任重而道远。为此,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实施十三五规划,按照“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评价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突出抓好规划引领、环境综合整治、基础设施完善、提升常态化管理水平和全社会文明程度等五方面工作。遵循“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高效率经营”的理念,坚持全市“一盘棋”,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抓好中心城四个区、其他区局址所在地以及一市一县城关镇的规划建设。以“生态为魂、欧典为型、旅游为绳、宜居为本”建设理念为指导,科学设计城镇人居环境、景观风貌和建筑色彩,统筹布局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城镇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提高产业聚集能力和人口吸纳能力。把科学规划作为美丽乡村、林场所建设的第一位工作。林场所规划,要结合全市林场所布局调整规划,以中心林场所为重点,集中力量规划建设一批功能完善、服务配套,具有田园社区风格的中心林场所,以更好地承接生态移民,提高林场所职工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乡村规划,重点搞好中心村建设规划,吸引偏远自然村屯人口逐步向中心村转移。美丽乡村、林场所规划都要体现乡土特色和自然风貌,“让群众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为未来建设发展预留空间,实现近期任务和长远目标的有效衔接。搞好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洁净家园(庭院)行动,突出重点部位,抓好四季卫生环境整治。强化公共秩序整治,集中治理“环境十乱”行为。积极整治农村、林场所垃圾乱倒、柴草乱放、污水乱泼等现象,探索秸秆合理利用方式,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全市面上农村、林场所环境明显改善。鼓励农民、林场所职工采取沉淀池等方式处理生活污水,鼓励农村、林场所建设简易垃圾填埋场和有一定规模的沼气池,实现垃圾、污水就地就近处理。加强绿化美化工作,提高城乡绿化美化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城镇重点加快“三供两治”基础设施建设,升级城镇路网,搞好老旧小区改造,改善人居环境。乡村、林场所重点抓好水、路、房等基础设施完善,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升常态化管理水平,把功夫下到日常,把效果通过常态体现。坚持素质提升,注重不文明行为矫正,强化日常生活习惯养成,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公共秩序优化、环境整洁卫生。坚持整体推进与细节落实相结合,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不疏漏每一个环节。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着力完善管控机制,强化长效机制构建。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把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美丽伊春建设全过程,渗透到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强化道德实践,发挥好重点人群的示范引领作用,唱响核心价值观主旋律。强调责任担当,主动作为、真抓实干,协调联动、有序推进,出实招、用实劲、见实效,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时不我待、舍我其谁的责任意识,抓好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为建设美丽伊春提供有力保障。

只要我们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身体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人择善而从,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紧紧围绕美丽伊春建设目标和任务要求,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协调配合,城乡联动,保证各项工作环环相扣、紧密衔接、有序推进,形成合力,注重自然生态之美、环境整洁之美、人文和谐之美的和谐统一,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在不久的将来,一个天更蓝、水更清、地更洁、人民更幸福的富强而美丽的伊春一定会迎面向我们走来。

篇4

“美丽中国”不是空中楼阁

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越过了6000美元。但是光鲜的经济发展背后,是周而复始的雾霾天气和触目惊心的水源污染。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气候变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在全国范围内生态环境依然是“局部领域有所好转,总体状况仍在恶化”的状态。生态产品、生态服务、生态权益之于当下的中国,已然是奢侈品。人们对这类奢侈品的需求会随着收入水平的上升而迅速递增。在生态经济学中,这被称作“生态需求递增规律”。

可以说,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环境质量需求与政府、社会不尽理想的生态环境质量供给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

您认为该如何破解这一矛盾?

■当下的困局确实不容乐观。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必须在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同时,遵循自然发展规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供给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性改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而美丽中国建设,正是缓解资源短缺、改善生态质量、控制环境污染、应对气候变暖的紧迫要求。

目前,舆论对于“美丽中国”仍抱有疑虑,认为这仅仅是一种概念的炒作,甚至只是空中楼阁。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在我看来,美丽中国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具有非常坚实的实践基础。早在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就正式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打算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安吉县打造成中国最美丽的乡村,使之成为继“中国竹乡”、首个“中国生态县”之后的第三张国家级名片。

同时,在安吉县等成功实践的基础上,《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2015年)》出台。可以说,“美丽中国”概念是十报告中富有“浙江元素”的词汇。此后,美丽乡村建设之风吹遍神州大地,广东、海南、福建、天津等地纷纷开始创建美丽乡村。其实,生态省市县建设、生态文明市建设、环保模范城市建设、低碳城市建设、森林城市建设、宜居城市建设、卫生城市建设等诸多美丽区域建设,都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坚实基础。

“天人和谐”的生态文明

您如何解读“美丽中国”?

■在我看来,美丽中国建设包括其有形部分与无形部分。其有形部分包括发达的生态产业、绿色的消费模式、永续的资源保障、优美的生态环境与舒适的生态人居。在有形之美的背后,则是无形之美,也就是生态文化、生态哲学、生态理念等。

在发展生态产业方面,浙江省历来走在前列,如杭州市在发展动漫产业、东阳市在发展影视产业方面已经为其他地区树立了成功的范例。也正因此,有人提出,政府需当机立断,只有关闭传统型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产业,才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生态产业的发展。您对此怎么看?

■在我看来,发达的生态产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存量经济与传统产业要循环化、绿色化,走循环发展与绿色发展之路。对于纺织产业、石化产业、医药产业、钢铁产业、建材产业等资源投入多、废弃物排放多的产业,依然是经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不能简单地“放弃”,而是要科学地“扬弃”,努力使之减量化、再使用、再资源化。二是增量经济与新兴产业要高新化、轻型化,走技术创新与文化创新之路。

刚才您提到了绿色消费模式。但从实际来看,目前,国人的不理性消费行为常常见诸报端。对此,您认为绿色消费应该怎么引导?

■绿色的消费模式的养成,既需要通过意识形态、舆论引导、学校教育、社团力量等,使得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真正“内化”;又需要通过政府的约束性政策和激励性政策、社区的垃圾分拣等管理手段,使得消费者“不得不”绿色消费以及“何乐不为”绿色消费。

众所周知,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强调了永续的资源保障、优美的生态环境与舒适的生态人居。那么,您认为该如何同时兼顾这三者呢?

■人类社会经历了“人不敌天”的史前文明阶段、“天人合一”的农业文明阶段、“人定胜天”的工业文明阶段,现在正在转向“天人和谐”的生态文明阶段。舒适的生态人居是“天人和谐”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极其重要的内容,也是最容易被人民感知的部分。无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还是在美丽城市建设中,都必须把生态人居、低碳建筑、绿色能源等天人和谐的理念贯穿于居住小区及其周边环境的总体规划、建筑设计、小区建设、建筑使用、社区管理等各个环节,让人民深切体会到人居之美、建筑之美、自然之美和生活之美。

实现制度的有效对接

您为我们勾勒了一副“美丽中国”的图景,那么落实到具体实践层面,应该怎么做?

■建设美丽中国的主要障碍在于科学技术和制度建设的相对落后,因此,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出路在于科学技术自主创新和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在美丽中国建设中,既不可能沿袭资源型国家的路子,又不可能沿袭依附型国家的路子,更不可能沿袭殖民型国家的路子,唯一的选择是走创新型国家的路子。我们必须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战略,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等领域加大资源投入力度、人才培养力度和科技开发力度。真正扭转“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产出、低效益”的局面,实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目标。

在生态科技创新方面必须注重三个层次的工作:一是在对传统的技术观进行反思的基础上禁止或控制有害于生态环境的技术;二是基于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现实,开发和使用生态环境修复的技术;三是立足于长远大力开发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技术,实现源头控制的目标。总之,通过科学技术自主创新,要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科学之美、技术之美、创新之美。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提出是党的十报告的亮点之一,作为一种制度建设,您觉得该如何构建才能有效呢?

篇5

休闲农业借力市场和政府两个“轮子”,以开发农业资源和农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和体验参与融为一体,联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前景可期。

从自发走向自觉,重庆市休闲农业发展凝聚着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心血。20世纪末,随着全市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一批休闲农业规模化基地的兴起,休闲农业作为一种产业发展形态日益受到重视。

为增强休闲农业发展后劲,重庆将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和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相结合,做好农业产业、基础设施、体制机制和公共服务配套,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是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重庆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元素融入其中,注重挖掘农业多种功能,不断拓展延伸产业链条,目前已创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5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33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76个,这些园区已成为休闲农业发展的排头兵。

产业壮大有根基

农业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资金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动力。重庆坚持以农业为基、以特色为魂,始终把做大特色效益农业作为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根本。

武隆是闻名全国的旅游大县。依托良好气候和生态条件,武隆县以果蔬为代表的特色效益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走内涵式、差异化发展道路。在双河乡,摄像头装进了高山蔬菜产业的田间地头,城里人看着蔬菜长,同时开发出农事体验、蔬果采摘、生态餐厅等乡村旅游项目,既突出了休闲农业发展的自身特色,又避免了同质化竞争。

潼南县建成100平方公里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和30个“百村百园”专业村、标准园、5万亩特色产业示范片、100个种养结合示范园。依托3万亩油菜基地,连续举办“菜花节”;依托30余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创办“菜博会”和太安―桂林万亩蔬菜基地休闲观光旅游。2015年全县“菜花节”接待游客约252万人次,综合收入9亿元。

休闲农业“根”在农业,产业不发展,休闲农业就失去了“主心骨”。重庆把抓好农业产业作为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县一特”建设,打造产业带,以产业为支撑带动休闲农业梯次发展。

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借力资本,休闲农业发展尤其需要大量的资本注入。休闲农业发展资金从哪里来?重庆市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构建完善人转城、地转活、钱转乡的政策制度,健全城市工商资本下乡机制,鼓励农民创新创业,引导社会资本投入休闲农业。据粗略统计,重庆市休闲农业的投资构成中,民间私人资本和工商资本占八成以上。

对于休闲农业中的财政补贴资金怎么用、如何让各方都能受益的问题,渝北区通过农业改革创新,探索了一条有益的路径。针对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较慢的实际,渝北区2014年开始在全市率先进行“拨改投”试点,改变财政补贴休闲农业的方式,变“补贴全额给业主”为“补助资金股份化、农民与业主(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共同持股”,业主占51%,农民占49%并量化到户,每年按财政投入农民持有部分10%以上给农民分红。“拨改投”增强了休闲农业的内在活力,农民从“打工”变成了“干事业”,增加了财产性收入。由于效果显著,今年渝北区财政又拿出5000万元将试点扩大到22家。

乐民富民有路子

休闲农业实现了农业资源与城市需求的有效对接,把农民从分散的土地中“解放”出来,使其在参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中分享产业收益,既愉悦了市民,又富裕了农民。

走M垫江县的“五彩桂园”,感受到一股强烈的现代农业科技气息。垫江县委书记罗德说,该县以“花漾乐天、美丽乡村”为主题打造的乐天花谷,四季都有花开,今年“五一”单日游客突破10万人、门票收入300多万元。乐天花谷作为休闲农业的成功范例,被复制到了很多地方。罗德说,垫江虽没有名山名水,但具有离主城较近的区位优势,发展休闲农业,突出精品意识,在以牡丹、玫瑰、李花、油菜花等为代表的“花经济”上做文章,瞄准普通市民休闲消费需求,可以为农民持续增收开辟一条新路。

重庆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休闲农业以农业为依托、以农村为空间、以农民为主体,以休闲旅游为纽带,实现了农村与城市的对接,促进了农民就业和增收。据测算,休闲农业每增加1个就业机会,就能带动整个产业链增加5个就业机会。一个年接待10万人次的休闲农庄,可实现营业收入1000万元左右,安置300名农民就业,带动1000户农民增收。

篇6

在湖州的农村,农家乐已经成为较常见的农村旅游经营实体。一家一户的门面,几间装修简朴的客房,加上可口的美食和农家田间的采摘乐趣,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农家乐成为都市人放松的去处。据了解,2016年一季度,湖州市接待国内游客1645.32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总收入155.03亿元,同比增长51.29%,其中乡村旅游游客超过600余万人次。

数字是对湖州乡村旅游人气的最佳诠释。2016年5月15日至16日,第七届中国・湖州国际生态(乡村)旅游节暨丝韵南浔文化旅游节在南浔举行,这是湖州市迎来的又一个国际旅游盛会。近年来,湖州市以浙江省乡村旅游专项改革试点城市为抓手,围绕“强功能、提品质、塑文化、聚人气、促产业、富百姓”的乡村旅游发展思路,着力通过乡村旅游“湖州模式”和运行机制的培育与创新,深入开展旅游体制改革创新,全面推进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体制之变

体制创新是诸多形式创新的关键,体制创新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湖州市委、市政府顺应旅游经济发展新常态,于2014年组建了湖州市旅游委员会,为旅游经济重塑新动力。

据了解,湖州市旅游委员会的组建,实现了职能、机构、编制、职数、经费的“五个增加”和体制转型,明确由旅委统筹管理全市休闲旅游产业,专设了乡村旅游处和产业促进处,为全国唯一。与此同时,全市新增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14个,确定交通、规划和农办三个部门的领导为职数内的旅委兼职副主任,推动完成了市县两级旅委体制的全覆盖。建立了市旅委代表市政府对36个部门和5个县区7个主体的年度综合目标考核机制,初步形成了“统筹规划、统筹产业、统筹执法、统筹考核、统筹营销”的大旅委体制,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目前,除了组建市旅委,安吉、德清、长兴也都设立了旅委,真正实现了市县旅游体制的全覆盖,体制创新走在了全国前列。

配套设置旅委的体制创新,配合湖州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以及乡村旅游利民富民的功能,湖州市于2013年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统筹全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与管理的湖州市乡村旅游事业发展中心,2014年又设立了乡村旅游处,并在全省率先成立了湖州市旅游行政执法支队,三县两区均设立了独立的乡村旅游管理办公室。

目前,湖州市乡村旅游已构建四级行政管理体系、部门联动体系、四级行业协会自律体系、四级旅游行政执法体系四位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和管理的“大体制”,为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消费环境、品牌影响和营销水平提供了保障。在全国创新建立了乡村旅游提升发展工作推进的“领导联系、季度例会、督查通报、专题会商、年终考核”五项制度。

周末,在莫干山海拔300多米的德清劳岭村,西坡29号民宿的主人钱继良已在忙碌地接待客人。房间并不便宜,一幢民居房一个晚上标价,工作日5000元,周末7000元。可即便如此,从全国各地赶来的住客还是络绎不绝。钱继良说,来的最多的一个回头客,不到4年时间,来了15次。

民宿经济红红火火,与湖州市旅游部门在全国率先建立乡村旅游标准大体系密不可分。近年来,该市起草了《湖州市乡村民宿管理办法(试行)》,先后出台了乡村旅游集聚区、示范村、示范农庄、示范农家和乡村民宿(“示范洋家”)五项认定标准,推动湖州乡村旅游规范化、体系化、标准化发展。德清县正式提出《乡村民宿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德清标准”,为全国县级(县、市)第一家。2014年8月6日,国家旅游局将安吉县列为第三批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县(区)。

发展之新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湖州市充分吸收和转化了大都市的市场需求,实现了旅游发展与都市圈发展之间的深度互动。湖州乡村旅游发展之所以能取得现在的成绩,得益于其在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了自身特色优势,通过差异化定位,使其成为长三角地区的都市后花园,在区域经济中实现了现代化发展的特色之路。同时全市还以周末休闲、异地养老、养生度假等为核心功能,发展了一批高品质的乡村旅游产品,成为都市消费中心和休闲度假中心。

服务引领乡村旅游发展联动机制基本形成,走在全国前列。2010年,湖州牵头成立长三角乡村旅游联盟,先后成立了浙江分会、江苏分会和上海分会,目前该联盟已成为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副会长单位,联盟成员已达300多家。同时开设了“中国乡村旅游网”,推行了“长三角乡村旅游推介会”“长三角乡村旅游营销月”等活动,积极融入长三角都市圈并实现区域合作互动发展。

去年,市旅游委员会又成为亚太旅游协会会员,并且在第六届国际乡村旅游大会上,推动建立了国际乡村旅游联盟,对引领乡村旅游大联动机制构建发挥了重要作用。

什么是中国乡村度假的“湖州模式”?乡村度假的“湖州模式”是充分利用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的建设成果,以乡村旅游为切入点,差异化参与都市圈分工,走出了一l城乡一体化、农民就地城镇化、乡村就地现代化、农业就地产业化的生态发展之路,是工业化后期区域创新发展模式的新样板、新典范。并出现了以“洋家乐”带动的“洋式+中式”模式、以美丽乡村带动的“生态+文化”模式、以旅游景区带动的“景区+农家”模式和以休闲农庄带动的“农庄+游购”模式等乡村度假旅游的四种模式。同时还形成了德清东部水乡乡村旅游、长兴水口茶乡乡村旅游、安吉中国大竹海乡村旅游、吴兴滨湖乡村旅游、南浔浔练乡村旅游等十大乡村旅游集聚示范区。

湖州一直有着“把人从都市圈模式带入休闲度假模式”的神奇魔力。比如德清,莫干山上有着200多幢别墅,风格各异,无一雷同,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山下,不少村民闲置的旧房,经过改造成了个性化的“洋家乐”,周末累了就找一处休憩;比如长兴,可选择做一个吃货,尝尝当地特色的碗,仅水口乡顾渚村就有437家农家乐,老板和蔼可亲,做的菜也是一等一的地道;比如安吉,除了可以去《卧虎藏龙》、《蜗居》、《如意》等电影电视剧的取景地游玩,还可以去中张村的农耕馆及尚书土干村里解读下农耕文化。

湖州不仅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乡村旅游标准体系,更是让当地乡村度假模式成为全国示范。作为“中国乡村旅游第一市”,湖州品牌已经打响。在市旅委看来,亚太旅游协会决定把国际乡村旅游大会永久驻足在湖州,原因也在于此。2014年,国家旅游局主导出版了《中国乡村度假新模式DD湖州乡村度假的实践探索与理论观察》一书。专家赞誉:“湖州模式是我国乡村旅游创新发展的典型样板,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经典浓缩,是探索新型城镇化的成功范例,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典型样板。”近年来,来湖州考察乡村旅游的政府代表团络绎不绝,2015年,全市已接待来湖考察乡村旅游的团队500多批。

走向国际

篇7

从都江堰出发,汽车行驶在都汶高速路上,平坦的黑色路面,洁白的交通标志线,翠绿的绿化隔离带,令人欣慰。透过车窗望去,在岷江两岸的崇山峻岭上,那些曾经被地震撕裂的大地,已经开始披绿。而仅仅两年前,这段行程的大半被崩塌的山体完全覆盖。为了打通通往震中映秀的生命线,中央牵挂,全国揪心。多少救灾官兵和施工队伍冒着生命危险,日夜奋战。现在,车行20分钟,在经过四个长隧道后,再过岷江,震中映秀映入眼帘。

映秀四面环山,是去九寨沟、黄龙的必经之地。在地震中,映秀镇中心区被夷为平地,全镇80%以上的人口遇难,95%以上的房屋倒塌。而现在,除了漩口中学几栋歪倒的房子在向人们诉说惨痛外,你已经很难想像当时地震的惨烈景象了。

白墙青瓦的川西民居,石墙灰顶的羌寨石阁,粉墙金瓦的藏式小楼,映秀人的新家,竟是如此温馨美丽。群山环抱,林木葳蕤,郁郁葱葱,茶马古道,隐约山间。岷江从远处而来,穿镇而过;在镇中心,渔子溪河加入合唱。今年5月,在恢复重建现场会上,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面对新生的映秀,激动地对在场的干部群众说,什么是奇迹,这就是奇迹,映秀就是奇迹!

从映秀到水磨,只有30分钟车程。据镇长罗继华介绍,远在唐朝,这里就有羌寨。在苏轼和张大千的笔下,这里是“世外桃源”,当地人称之为“香巴拉”,意为神仙居住的地方。为了让震前饱受工业污染、震后一片废墟的名镇复活,建设者们确立了“汶川生态新城,西羌文化名镇”的目标;“用画画的方式建设城市形象,用倒推的逻辑确定产业出路,用实用的标准确定设施功能”;“工业外迁,腾笼换鸟”;科学规划,整体重建。现在,一座有着浓郁羌族风情、美如诗画的小镇展现在我们眼前。

青山绿水掩映间,黄色的羌族碉楼时隐时现,中国结、灯笼、牌坊点缀其中,这融合了羌、藏、汉民族风情的建筑,倾注着水磨人所有关于家园的追忆和梦想。凡是来过水磨的人,无不对这座藏于群山怀抱中的美丽小镇惊叹不已,全球人居论坛授予其“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荣誉称号。

行走在灾区,一个个崭新而美丽的城镇和村庄,山水田园风光争辉,民族地域特色突出。在绵延300公里的汶川地震带上,虹口、天马、龙门山、寿阳泉、汉旺、晓坝……那些曾经撕裂人心的名字,100多个涅重生的小镇,如颗颗璀璨的珍珠。

在新北川,出自著名雕塑大师叶毓山之手、一尊高21米的巨型纪念碑,吸引着所有人的目光――碑体从羌族传统建筑碉楼抽象而来,正面男子展示力量之美,前方羌族妇女深情凝望,旁边孩子稳健迈步……好一幅美丽的画卷,生动地诠释着地震灾区的复活与新生。

“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人民”

这是一组特别的数字,令人难忘――

震后一年内,四川灾区355万户震损住房修复加固完成;震后一年半,150万户农房重建完成;震后两年,25万户城镇住房重建基本完成……

截至2010年9月13日,学校已完工2655所,医疗卫生机构已完工1542个……这些数字的背后有着怎样的人、怎样的事?有着怎样生动的民生诠释?

初秋的青城山朦胧幽静,沿着蜿蜒的山路行驶,不时见到一栋栋依山而建、精巧别致的乡间别墅,高高低低,错落有致,成片的银杏树在晨晖的映照下格外炫目。

我们来到“联建第一房”――茶坪村民王全的新家。这是一幢上下两层披檐阁楼、青瓦白墙的乡村别墅。还未走进楼里,鲜红的对联映入眼帘。上联:大地震,毁家园,党的政策来解难;下联:小别墅,标准间,茶坪百姓好喜欢。横批:震后新生。走进室内,塑钢门窗、实木地板、现代家具、一应俱全的家电……王全利用当地生态优势,引入社会资金,将自己的宅基地转让给联建方建设“乡村酒店”,自己不花一分钱就得到了一套别墅。他自己的别墅可以自己经营,也可以租赁给公司,用于发展“乡村连锁客栈”。

都江堰虹口乡,用资源换资金,把住房重建和发展旅游产业结合起来,建起游客接待中心、熊猫驿站、光荣村安置房、高原村猕猴桃观光道、瓦子坪安置小区、山水丽苑农家乐、忆江南乡村酒店……藏在大山里的这一切是如此的新鲜、规范、美丽,让我们由衷地佩服建设者们的智慧和创造力。

同样是在都江堰,天马镇把重建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在充分尊重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实现农民集中居住,变土地指标为土地资本,不仅解决了重建资金难题,整理后的耕地还为规模经营、产业化发展腾出了巨大的空间。总理高兴地在这里写下“欣欣向荣”四个大字。

在灾区采访参观,那一栋栋农家新楼常常让我们流连忘返。从汶川、北川的羌式小楼,到都江堰、绵竹的川西民居,到彭州宝山村的别墅洋房,重建自救让民族风情、传统诗意全面回归。可以说,新民居将这本就山清水秀的川西,点缀成一幅幅意境深远的中国画。

除了住房的重建,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等民生诉求,同样是重建的重点。

走进北京对口援建的什邡职业中专学校,现代化的教学楼旁,一块黄绿相间的足球场格外“打眼”。橘红色的塑胶跑道上,学生们正在跑步锻炼。这所学校投资近两亿元,专业车间、阶梯教室、计算机教室,现代化的设施应有尽有。

来到平武平通新场镇,中心小学、卫生院、综合文化站等一批公共设施都已竣工并投入使用。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山区特色集镇已经在昔日的废墟上拔地而起。

“最好的房子在灾区,最好的设施在灾区。”通过灾后重建,学校、医院这些农村以往的“短板”得到修复。学校全新的塑胶跑道,卫生院现代化的医疗设施,这些过去在农村想都不敢想的东西,提前在灾区农村亮相并发挥功能。现在,走进灾区,无论是城镇还是乡村,你会发现:“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上学国家包,看病能报销,养老靠农保”。灾区恢复重建,“最满意的是人民”,这一点也不夸张。

基础设施建设提速,产业发展领跑,四川化危为机,迈出了从重建到跨越的崭新步伐

坐上“和谐号”动车组,半个小时就从繁华的成都来到了世界双遗产――青城山脚下。这是四川灾后恢复重建的第一个重大铁路项目,250公里的时速正契合着四川基础设施重建的速度。

地震后,全川480多个交通项目完全损毁,171座35千伏以上变电站受损,2700多条电网线路停运,164条高压线路完全损毁;灾区水系被破坏,上百个受灾乡镇群众饮水困难……大地震摧毁了十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道路、桥梁、电站、水厂等基础设施,上万亿元的社会财富瞬间湮灭。

重建为四川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崭新的机遇。距离汶川特大地震仅仅800多天,一条条崭新的道路在灾区延伸,一座座电站修复发电,一个个饮水工程让受灾群众在自家的厨房里直接取用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截至目前,四川基础设施恢复重建项目已开工1366个,占重建任务的99.64%。11条高速公路全部开工建设,88条国省干道和重要干线已完工45条,恢复修建农村公路近3万多公里。23个铁路项目开工建设,四川铁路正与东部地区同步迈入高速时代。

基础设施建设的全面提速,为灾区的产业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支撑。青川县经济和商务局局长徐富荣形象地说,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要搞,后续的产业跟进也很重要,不然老百姓就会“住着别墅吃红薯”。

“住着别墅吃红薯”,一句话点到了灾后青川的要害,也点到了整个灾区的要害。灾区都把产业重建提到特别重要的位置。

在北川新县城内,北川―山东产业园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之中。为什么将工业园区放在新县城里面?规划人员介绍:“新县城内,将要安置失地农民近3万人,必须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如果工业园区在城外,他们怎么去上班?”产业园预计今年年底竣工投产,这将为未来北川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在青川县一所空出的板房学校,房间内整整齐齐码放着的菇袋里,已经冒出了一株株白菇。在浙江衢州的援建下,这片原本需拆除的板房挂上了“江山白菇高效栽培示范园区”的牌子。

篇8

米黄色的龙身,一溜海水蓝的脊背,可爱的大嘴巴……伴随着台湾人寿吉祥物“阿龙”的登场,台湾人寿与厦门建发股份有限公司合资筹建的君龙人寿正式走进厦门人的视野。开业的日期因为特意选在了2008年12月15日两岸正式开通“大三通”的第三天,而颇具历史意味。专业人士指出,君龙人寿这家合资公司的建立打破了福建地区的金融业没有涉台总部的格局,两岸金融业的交流到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现在更多的台湾金融保险机构都想来海西”,君龙人寿公司总经理林耀说。

据悉,目前在厦台商已达9万多人,但涉台保费收入主要集中在产险公司和财产险上,人身险占比较小,覆盖率不高,市场需求广泛。因此,台资保险机构与在厦台商和台资企业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君龙人寿等台资保险机构将有利于更好地开发和满足台商和台资企业的个性化保险需求。

此次君龙人寿不仅“空降”十几位台湾总部的保险干部,还引进台湾先进的保险管理经验、人才培训机制以及保险实务操作经验等,与大陆同仁们共同分享。

每一段都很精彩

在君龙人寿保险公司总经理助理刘仲泰看来,公司之所以选中厦门是“因缘际会、天时地利人和,该碰巧的都碰到一块了”。台湾人寿早在2002年就开始关注大陆市场。又因为在台湾至少80%以上的人是从福建过去的,闽台文化、风俗、语言习惯会比大陆其他地方更加接近。“厦门建发集团是中国上市百强企业,一直想在两岸金融业上有所发挥,而台湾人寿有60年经营历史的经验,在台湾金融业上举足轻重,两个企业集团的企业文化又类似,两岸的两位董事长又都谦虚低调……”,刘仲泰风趣地打着比喻“这正像男女相识、相恋、结婚,看对眼了。”

“君龙人寿从成立到现在每一段都很精彩。”5个月完成保监会审批、11天拿到营业执照,在刘仲泰看来“这简直是一个不可想象的速度。”

回顾公司刚刚开始筹办时的情景,刘仲泰打着手势说:“楼下小小的地方挤满了二三十员工,有核保的、核赔的、品牌销售的、有精算的,厦门夏天很热,大家很忙,但是心里愉快而充实,因为新的企业就要开始。”

君龙人寿首度亮相是为2009厦门国际马拉松比赛做赞助商。之后是4月份,第四届海峡两岸(厦门海沧)保生慈济文化节。来自海内外的6000余名嘉宾共襄盛举,其湾宾客近2000人,君龙人寿作为此次保生慈济文化节的唯一指定保险赞助商,为两岸参加庆典信众提供力所能及的便利及服务。

2009年5月,厦门市政府等几家单位主办的“厦门十大最美乡村评选开展评选活动”,君龙人寿独家冠名赞助,并捐赠旅游消费券给乡村游市民,掀起了乡村游热潮。同时,还配套推出了长达5个月“君龙人寿爱心之旅”活动,将爱心带到厦门十多个美丽乡村。

“细细数来,走过的每段路,度过的每一天,都十分值得回味。感觉我们不像是在做保险,更像是在做公益活动。拉近两岸的距离。”刘仲泰笑着说。

“闽台服务一条龙”

在厦金航线的东渡码头,每天都会有大量的大陆人或台湾人从这里往返于厦门和金门。在进站门口,写着“君龙人寿”绿底白字的君龙人寿保险柜台十分醒目,即将去台湾旅游的林女士手持一份叫做“闽台服务一条龙”的保单正在咨询。

“大三通”之后,两岸一日生活圈日渐成熟。但是,台湾同胞到大陆旅游或商务,最为担心的是,发生意外伤害时,台湾的寿险公司鞭长莫及,理赔申请难延误理赔时机。同样,大陆前往台湾的同胞也遇到这样的难题。

一份保单带不过海峡,因而迫切需要在两岸之间建立相互委托替代的客户服务机制。为此,君龙人寿与台湾人寿联手,适时推出了“闽台保险服务一条龙”,

“它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把钥匙。”刘仲泰介绍说,透过这种服务的对接代转,能达成一地买保单两地服务的超值保障。

当然,这只是君龙人寿众多险种的一个部分。更多的险种都是针对普通百姓,而不单单只针对台商。“不过,因为我们的保险公司来自台湾,所以台商会对我的操作更加熟悉,信任度也更大。”君龙人寿公关处经理谢谕说。

拓展海西市场

篇9

6月27日第一题:四条直线可以写成“王”、“口”字,可以组成长方形、正方形,也可以组成菱形,你怎么看?

【分析】

该题属于哲理性综合分析题,主要考察考生对这个现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该题对考生的思维发散能力要求较高,思维必须具有深度和广度,同时要紧扣题目的要点,既要做到言之有理,也要结合实际,论证充分。考生可以选择三个点展开论述,也可以简述三个点,选择其中一个点谈谈深刻体会,即做到“广”又做到“深”。

【要点】

1.四条直线,或者多条直线,才能组合成多个汉字和丰富的图形,说明团队和组织的功能大于个体。2.四条直线,只要组合不同,结构变化,就能组成不同的汉字和图形,说明要在现有的条件和资源前提下,善于整合资源,优化结构。3.四条直线,既能够组成汉字,也能够组成几何图形,也能够组成斑马线,说明要根据实际需求来运用我们现有的资源。4.四条直线,有的人喜欢组成汉字,有的人喜欢组成几何图形,有的人喜欢组成斑马线等,说明我们每个人都有擅长的领域,我们要在自己合适的岗位上实现价值。5.四条直线,有的人会组成汉字,有人会组成几何图形,说明我们有时也要有变通的思维方式,在不同的时候,我们应该学会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6.无论组成王、口还是矩形、棱形,基本元素还是四条直线,这告诉我们,形式虽然不同,但本质还是一样的。我们岗位不同,本质都是五个字“为人民服务。”

主题演讲题

6月27日第三题:一个键盘上有很多功能键,如backspace和delete等都可以单独完成一项指令,也有通过组合键来完成一项指令的,比如ctrl+z能完成恢复的功能,ctrl+c完成复制功能,ctrl+v完成粘贴功能,结合实际发表一段讲话(角度自拟)。

【分析】

虽然是道主题演讲类的题,但也注重考察考生的联想能力,考生必须要发散思维,联想到多个点。针对键盘上的键有很多功能,考生联系实际,自己确定主题,可以联想到三个主题,适当展开,也可以选择某一个主题,深入展开。

【要点】

有的功能只有通过组合键才能实现,体现了个体能力与团队合作的主题。可以结合个人与集体、部门与单位的关系来谈。2.delete是删除键,告诫我们在工作中要敢于去除一些负面的想法。比如,要去除慵懒、懈怠、腐朽的思想。3.ctrl+c是复制键,告诉我们在工作中需要复制别人的经验。必须要先学习,然后才能创新。4.ctrl+z是恢复键,提醒我们做事要留有余地,做事有预案。5.enter是回车键,很重要,很多功能都是通过它输入,回车就是落实、执行。6.键盘有多个功能才能把工作做好,我们也要有综合素质才能把工作做好。7.不连接主机的键盘,是不起作用的,没有接地气,脱离群众利益的政策,没有实效。8.ctrl跟z、c、v等键组合可以形成恢复、复制、粘贴等功能,如果我们也能够做到一专多能,就能跟不同的人合作,完成不同的工作任务,我们要做ctrl键。

启示类分析题

6月29日第一题:0.99的365次方等于0.03,1的365次方等于1,1.01的365次方等于37.8,这个算式给你的启示是什么?

【分析】

这是启示类分析题,请考生谈谈对这数学算式的看法,考察考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考生必须要扣紧题眼,展开联想,思维发散,联系实际答题。以下范例是六安市面试第二名(86.4分)的考生考场回忆版,供大家参考。

【范例】

两个算式给我三个启示:细节、勤奋、坚持。

第一个启示是“细节”。只差0.01结果却大不相同,这就告诉我们,细节决定成败,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在生活中我们要注重细节,从细节中能省视自己的不足,统计数据时,往往一个小数点打错了,结果就会导致整个报表失败;下发文件时,如果点错了收件人,结果会耽误工作;面对群众来访的电话,如果没有及时处理,或许就会酿成,所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做事必须重视每一个细节。

第二个启示是“勤奋”。勤学犹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但日久见其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亏,但日久见其损。每天少做了0.01,一年下来,只有0.03,而1的365天之后也还是1,但是我们每天只要努力一点点,多做了0.01,365天之后就是37.8,奇迹就会发生。我们每天多为群众做一件小事,一年下来,十年下来,就远远大于1了。

第三个启示是“坚持”。做事要学会厚积薄发。我想到了一种植物,叫尖毛草,它生长于非洲草原,开始半年它几乎没有长势,但半年后,一场暴雨之后,它两天的时间就可以长到1.6甚至2米。原来它不是不长,而是在长根部。我们的人生也像这颗尖毛草,我们也要坚持,现在我们虽然是0.01,只要坚持成长,我们会长到0.99,再坚持我们就长到1了,如果继续坚持,就长到1.01,甚至1.02了,这样365次方之后,我们就是37.8,甚至1377.4了!

串词题

6月28日第四题:请以“三年了,这是我第一次踏上回乡的旅程”开头,以“透过车窗,遥望远方,再过几年,我的家乡又将是什么模样?”结尾,说一段话。

【分析】

这道串词题已经明确了主题,考生要围绕“家乡”这个主题来进行答题。围绕“家乡”,考生要进行思维发散,可以把家乡定义为乡村,也可以把家乡定义成城镇,可从经济发展方面谈家乡变化,比如,乡亲们走上致富道路;家乡的工厂企业越来越多,生活水平提高等。也可以从文化教育方面谈家乡变化,比如,家乡盖起了希望小学,孩子们都有学上了;还盖起了乡村书屋,建立了图书馆。也可以从生活环境谈家乡的变化,比如,企业多了,河水变黑了,天空变灰了;当地政府也在积极地保护生态环境。以下范例是马鞍山市面试第六名(84.9分)的考生考场回忆版,供大家参考。

【范例】

三年了,这是我第一次踏上回乡的旅程,遥想三年前的那个背影,父母在站台送我离开的场景,让我想到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三年了,家乡高楼林立,儿时的池塘和竹林已经没有了,变化太大,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也变差了。让我想起家乡一句顺口溜,70年代淘米洗菜,80年代洗衣做饭,90年代鱼虾绝代。我们的城镇化进程是不是太快?值得我们深思。

一场暴雨让下水道排水不畅,我们的下水管道能像欧美国家那样开汽车进奔驰吗?正如一个人外表光鲜,但是也要注重内涵修养。我们搭起了城镇化建设的大框架,但也应该往里面去充实,坚持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建设,让每个人住有所居、医有所疗、老有所养。

篇10

毕节,一个过去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考察断言为“不适合人类居住的石山区”。

如今,映照在每个人心里的:不仅有百里杜鹃的花海,也有韭菜坪的花香,还有草海百鸟飞翔的断想,更有奢香林园的古色古香……可以说,毕节的如今,不仅是一种历史的“减贫摘帽”,更是一种生态成功的探索。

从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战略部署开始,到十把生态文明提上建设的日程,毕节就紧跟时展的步伐。

二十多年来,从1988年到2013年,累计造林1962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4.9%增加到了44.1%,基本每年增长1%,土壤侵蚀减少了一半,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983平方公里,治理石漠化2256平方公里。

数字是变化的,可毕节发展确是永恒的。

从毕节试验区提出的二十余年中,毕节不仅生态文明有了可喜的变化,人们生活的水平也是跃上了不少台阶。

26年来,毕节试验区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68.8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8年226元上升到2013年的5645元。虽然不能和其他地方比较,但和过去毕节发展比较,毕节的建设,不仅成功取得了探索的成果,也为很多贫困地区发展提供了例证实践。

如果说,生态文明是一件美丽外衣,那么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就是增加这件外衣亮色的工作。因为人居环境,人们的文明程度,直接影响着地方的发展水平,更是增加地方评分的标准。

2014年,毕节试验区的发源地,“名誉书记”文朝荣,在海雀村打造起来的万亩林海。不仅成为了地方的典范,也是毕节近年来可喜变化的一个缩影。虽然文朝荣只是毕节典型例子中的一个范例,但可以看出毕节的生态变化,也成为了地方发展的一个特质。

因为文朝荣们,一个接着一个的发展意识,就是一个地方的财富。不仅是生态的、文明的、吃穿住用行的,也是一个地区的,一个社会的示范先例。

毕节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区,植被较差,“皮之不存,毛之焉附?”从一开始,毕节就结合实际,按照“五子登科”思路,把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结合起来。实施“规模、规范、系列、配套、效益”为重点的集约路子发展农业生态。让“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如今,很多地方已构造起了“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争鸣,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汇成丹青”的生态美好景致。

政府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在乡村也唱响了一曲曲时代的凯旋曲。

这就是三大主题基调落定以来,每个毕节人都没有闲着,也没有等靠要,更没有伸手对谁求。都是在自己的土地上,处理好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发展的关系。用一脉相承的建设眼光,克服了过去“纳威赫”去不得的偏见,用实实在在的双手,绘写出一个地方落后面貌改观的时代主题。这个主题,就是每个人要求的进步,要求的发展,要求的改变,就是每个毕节人的需求,也是每个毕节人心中的那段愿望。

篇11

1前言

一个有特色的城市会具有许多优点并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它可以增强城市的吸引力,从而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它可以为其居民带来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其产生“家”感觉,从而增强凝聚力;它可以为城市带来旅游价值,尤其是文化旅游和多样性的文化体验等等。一个城市形成了其独特的形象特色和相应的城市文化,就具备了多种价值,塑造和保持这种特色,实现城市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唯一正确方向。

2大庆城市特色

2.1地域特色―北方寒地城市居住区

由于大庆油田为我国北方城市,其季节性特点显著,季节温差较大,冬季西北风,夏季东南风,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居住区空间结构规划中需要考虑到建筑主体的朝向、层数等放面的诸多因素。在建筑的群体组合中,宜采用在西北方向的围合与东南向开敞相结合,使得冬季阻挡西北风的入侵,夏季利于东南风的导入,利用建筑群体组合改善小气候。

2.2油田资源型城市特色―生活功能与生产功能

结合大庆油田作为油田资源型城市特殊的地质条件的限制,许多居住区的选址范围内存在产能设施,为保证石油生产的需要,又不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在进行居住区规划时应对现有的油井进行避让,在油井周边结合绿地与广场进行设计。

2.3石油文化―石油之都、铁人精神发源地

“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谱写了一部中国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壮丽史诗,为共和国挺起了坚实的工业脊梁,并成为一个时代中国人精神气质的鲜明写照。

3、规划定位

大庆素有绿色油化之都,天然百湖之城之称,规划城市乡村地块内水体、绿地的重新梳理,将自然、健康、文化融于居民生活的点滴,打造大庆的“居住新模式、生活新内涵、休闲新概念”,激发区域活力,从而建立一个大庆市的“油都新居”。

3.1与寒地特征相和谐

营造与我国北方寒地气候相适应的居住区建筑空间结构,注重对对四季景观,特别是冬季景观的处理,建筑形式以南北通透的板式为主,建筑色彩以暖色调为主,适当配以明快、亮丽的色彩以丰富城市色彩。

3.2新区与老区相和谐

在考虑新区整体规划的同时,还要与周边的乘风、东湖居住区相协调,在道路交通、建筑布局,基础设施的等方面达到共享。碧水青城”(城市乡村地块)位于大庆城市建设用地边缘地带,与油田生产用地交融,因此,规划设计应强调生产与生活,地上与地下的有机协调,既保证生产的正常顺利运行,又保证生活的安全舒适,着力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

3.3与石油文化相和谐

营造独特的石油文化、弘扬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精神,在各种景观元素、 园林小品的设计上,将绿色油田理念、铁人精神等融入其中。规划设计体现的主要有三大理念:一是石油无处不在,二是石油来之不易,三是石油前景光明。

4、规划立意和规划理念

4.1规划立意

大庆,是一座在湿地上崛起的城市。两江环抱,绿野千里,湖泽密布,芦苇浩荡;湿地探幽、史迹寻踪、草原赛马、湖中冲浪、珍禽观赏、温泉疗养……,这里还有全国最大的城中湿地--龙凤自然保护区,构成了美丽的湿地旅游景观,堪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典范例。

大庆的 “城市乡村”,最初是一片自然景象,春风、夏雨、秋雾、冬雪,色彩是随着四时的更替;百鸟与鱼蛙依照着自然规律繁衍生息,保持着生态的平衡与演变。曾几何时,这里一度变成了一片废墟,到处是荒草污泥,建筑垃圾。“二次创业”中,大庆人在这里创造了奇迹,如今这里已经是大庆旅游景点中的名牌景区,这里已经成为农业科普教育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基地,游客心理素质与体能训练基地,又是“老平房式的乡村宾馆,蔬菜水果采摘园地,名贵花木种植与观赏胜地,是在城市嘈杂工作人们的休闲之所。

4.2规划理念

水有水的灵动,绿有绿的盎然。水的灵动给人以聪慧,绿的盎然给人以生机。灵动的水与盎然的绿共同幻化出一座油都的“碧水青城”。

新水―― 整理现状水系,营造城中涵水的格局,以水环境打造灵动的新城。

新绿―― 规模不等的楔形绿地,创造新的绿地系统,将绿与城市交织在一起,打造生机勃勃的新城。新生态――新的水环境、新的绿地系统共同构筑了新成的区域生态环境。 通过新水、新绿、新生态共同营建了一个“湖在城中、城在绿中,围湖建城、依水而居”的新城,为大庆提供了一个具有居住新模式、生活新内涵、休闲新概念的油都新居。

5、规划构思

要表达地方特色,同时,如何将整个方案的构思和立意清晰的表达,需要设计师对各种组成特色的要素深入了解,彻底消化,吸收精华,并通过深入的设计思考,发挥于设计构思当中。

在建筑布局上要适应北方冬季寒冷,北风凛冽的气候特点,以及需要大行间距的特点,建筑群体组合上,采取院落与行列相结合的形式,营造区域小气候。

在景观处理上既要体现大庆油田恢弘的气势的大景观,又有细腻亲切、自然的小景观;既有商业区中人工景观,又有水边、绿地中的自然景观。

与周边环境要相互协调与现有的乘风小区相协调,在高度上配合城市天际线的韵律,北侧与现有的东湖小区相呼应,建筑色彩上达到协调,体现城市设计的总体效果。在建筑风格的表达上稍有不同,达到分区明确的效果。

以“日月同辉、众星捧月”形式将城市中心区、绿化带、居住区、休闲区联系在一起,形成“湖在城中、城在绿中,围湖建城、依水而居”的城市格局,从而构筑一座 “碧水青城”。

6结语

城市特色是城市的灵魂和标记。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新一轮“造城”运动正在迅速展开。设计师的工作将一直贯穿于城市发展过程中,不但要涉及到城市形象特色的塑造,还要涉及到建筑形象的体现。作为这个进程领导者的地方政府,必须十分注意抓住历史性的契机,在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中,以多种手段挖掘。弘扬当地人文、地理、经济等特色资源,汲取时代文化精华,构筑城市特色,使之成为时时熏陶、激励市民,激发城市发展活力的活的灵魂。

参考文献:

篇12

漯河市位于河南省中部,是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之一。辖两县三区和一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境域总面积2617km2,总人口256万人。市区面积1020km2,建成区面积48.6km2,常住人口46万人。近年来,漯河市积极组织开展以林业生态、林业产业、生态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林业建设,形成碧水穿城、林茂花艳、建筑精巧、环境秀美的绿色安全健康的森林城市风貌,打造中原地区最富有魅力的生态宜居名城。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6.6%,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8.62%、33.67%和12.56m2,相继获得国家级“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主要经验做法介绍如下:

1 确立城乡绿化一体的森林城市发展战略

漯河市作为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之一,长期以来高度重视城乡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市委、市政府根据漯河地域小、地势平坦、人口稠密、交通便捷等基本市情,依托淮河流域的最大支流——沙、澧两河横贯全境并在市区交汇等诸多优势,确立了突出滨河城市特色,培育绿色文化景观,统筹城乡一体绿化,建设生态宜居名城的工作思路,着力探索以林促农、以林促经、兴林惠民的新举措,推动林业生态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

2 遵循绿色、健康、安全的森林城市规划理念

漯河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原则,聘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科学、系统、合理地编制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坚持生态建设、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的林业建设指导思想,从结构布局上提出建立“三绿、三林、三网、三园”体系。“三绿”即面上绿化、河路绿化、特色绿化;“三林”即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和风景游憩林;“三网”即水系林网、道路林网、农田林网;“三园”即郊野公园、绿色田园、生态果园。形成了健康、稳定的城市森林环境体系,实现了城区园林化、郊区森林化、通道林荫化、农田林网化、乡村林果化的城乡一体的森林城市建设格局。

3 打造具有滨河特色的城市森林景观带

漯河是一座滨河城市,境内大小河流81条,均属淮河水系,主要河流沙澧两河穿城而过。在先进规划理念的指导下,提出了林网化、水网化的森林城市建设思路,着力打造林水相依、依水相连、林水建林、以林涵水的滨河森林城市特点。城市核心区以沙澧河生态景观带建设为中心,精心实施沿河布绿、围桥建景、设景建园、开辟绿洲为主要形式的绿化美化工程,高标准推进沿河开发,进一步彰显滨河特色,形成以滨水绿化为主体的城市绿地系统框架,让广大市民拥有更多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4 构建设城乡一体的森林城市特色景观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打造以城区和城郊绿化为核心的“城区绿岛、城郊林带、城外林网”的城市森林景观。一是实施“森林围城、森林进城、果树进城”工程。在城市外环建成40km长的围城防护林带,依托沙澧河市区段建成32km的沿河林带,市内建成400hm2的森林公园。在游园内和道路两傍种植观花挂果的柿、梨、桃、石榴、枇杷等优质果树,市区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一路一景的生态景观。二是实施通道绿化工程。在过境高速公路、铁路、国道、省道及河道沟渠两侧建成了总长2500km、宽度不低于20m的生态防护林带,在乡村主干道及农田生产道路之间建成了14.7万hm2的高标准农田林网;在入市口等重要地段,高标准建设绿化美化精品,使带状林木、乔灌花草相互映衬。三是实施亲民绿化工程。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规划建绿、腾地造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等细胞工程。重点推进社区游园和绿化广场建设,城市主要道路两侧,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园林式游园路,在城市的主要出入口、沙澧河两岸建设开放的游园绿地,提供市民休闲漫步的去处。四是实施林业产业开发工程。坚持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相得益彰,突出高效、生态、休闲、旅游的主题,发展特色林业产业基地。围绕沙澧河开发建设工程,利用弯曲多变的河道水系,建设两河、开源、香陈弯游园等为代表的10余座开放式生态游园。3个667hm2生态林业产业基地。鼓励近郊农民发展667hm2优质桃、梨、葡萄等,大力发展休闲采摘经济林种植示范区,促进森林生态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努力实现生态产业化。完善提高了开源森林公园、香陈弯游乐园、西城公园、振乾生态园、热带植物园,规划新建设了许慎、小商桥、贾湖遗址3个森林文化园,加快森林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