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发展的现状范文

时间:2023-06-18 10:25:4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商业发展的现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商业发展的现状

篇1

1 目前农村商业保险市场发展的主要特点

1.1 营销网点逐步增多,营销规模持续扩大。最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多元化趋势的增强,区域经济异军突起,保险公司瞅准区域市场,将分支机构延伸至各个县域,营销规模辐射大部分农村地区,带动农村保险市场快速发展。

1.2 险种增多,市场份额相对集中。保险公司拓展业务的过程中,瞅准市场动向,针对不同消费人群,推出了多个险种,为城乡居民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保险需求。

1.3 县域人身保险快速普及,财产保险发展速度相对滞后,农业保险几乎空白。

1.4 农民的收入有所提高,参保意愿强烈。近年来,随着三农政策的提出,各种惠农政策纷纷出台,农民通过外出打工或进行特色种植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收益,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逐渐成为农民关注的焦点。一项关于保险的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农民都有参与社会保险的意向,在养老问题上,62.65%的调研对象期望通过养老保险来解决养老问题。如果财政有补贴,愿意参加农保的占被调查人员的87.84%。

2 农业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成因

一是农业保险缺乏经营主体;二是农业对自然的过分依赖,生产周期长、投资回收慢,潜在着巨大的自然风险,商业保险公司无力独立承担农业风险;三是保险费率偏高,抑制了农民对保险的需求;四是农业保险缺乏政府有力的支持;五是宣传不到位;六是各保险公司“三农”服务的意识不强,制约了农村保险事业的发展。据调查,农民对保险有五盼,一盼雹灾保险,二盼种植业灾害保险,三盼牲畜保险,四盼养老保险,五盼医疗保险。

3 制约我国农村商业保险发展的障碍因素

3.1 农业保险业务萎缩,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有效需要。20世纪90年代中前期,人民保险公司的各分支机构专设了服务农村生产的农业保险科,入保范围涵盖了果蔬种植、特色养殖以及麦收等项目,但随着商业保险时代的到来,单设的农业保险科以及相应的保险服务被取消,只开设了农作物火灾、冰雹和家庭财产责任保险等几个险种,公司所有的险种服务中,真正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项目还不及所有财险种类的十分之一,而且已有农险种类少,份额有限。农业保险之所以无法在农村地区普及,主要是因为农业灾害多、风险大,出现后事故鉴定困难,赔付率高,而保险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这与商业化经营目标明显冲突,因此保险公司很少参与农村险种的开发和经营。

3.2 保险产品设计存在缺陷,与农民支付能力形成较大的差距。现阶段,大多数保险公司基于上述因素的考量,只将经营规模定位在城镇地区,但是在推出新险种之前,大多数都未针对农村市场进行调研,致使保险产品趋同性较强,有的与农村生产特点不符。

4 我国农村商业保险发展的建议

4.1 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农业保险体系。鉴于农业生产的风险性和商业保险公司的盈利性特点,笔者建议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针对农、林、牧等农业生产活动提供保险服务。当前,为积极响应我党关于三农建设的号召,提高商业保险公司服务农业的积极性,使社会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农民,可增进政府与保险公司的交流与合作,对致力于农村保险事业的商业保险公司给予更多政策支持,重点加强入保环节和出险后理赔环节的政策扶持:在入保环节,根据农户入保比例给予相应的补贴;出险后的理赔环节,根据保险公司赔付额的一定比例对保险公司直接补贴。

4.2 规范商业保险公司对农村市场的营销服务机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方针的提出,增强了保险业业务向农村地区辐射的可能性,并为其业务规模的拓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商业保险公司应瞅准市场先机,乘势而上,首先,加速农村保险产品的研发。针对农村地区的生产条件改造现有保险产品,加速新险种的开发,根据农村地区生产特点,尽量减少保费比例,扩大保险辐射范围,从而惠及更多农民;其次,加速农村保险机构网络建设。优化农村保险机构网点布局,尽量将营业网点延伸至偏远地区,扩大业务规模,活跃农村保险市场;第三,加强营销队伍培训和管理。保险营销人员是公司的“门面”,营销人员的行为和气质直接影响广大农民对保险公司的评价,公司应定期针对营销人员开展培训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其业务技能和职业操守。此外,公司应该建立一套员工考评机制,不仅要重视保费收入增量,还应该维护好保户资源。

开发农村商业保险,可有效防范化解被保险人因疾病、意外等因素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和人体伤害,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民的收入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天灾人祸往往会加剧其贫困程度,政府扶持商业保险公司开拓农村保险市场,可以使社会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农民,同时也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解决农村的保险发展问题不仅是保险业的重要任务,也是一项惠及全国所有农民的事业,是我国政治与经济发展以及人文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篇2

1.遥感产业的市场潜力巨大,应用价值广泛,商业遥感产业处于蓄势待发的状态

当前,遥感产业的发展主要来自于政府性需求,包括土地利用、城市化及荒漠化监测;农作物、森林等可再生资源的监测和评估、灾害监测和环境监测;在道路设计、城市规划、土地管理和工程评估等多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考古、野生动物保护、牧场管理等各个领域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潜力得到了进一步挖掘,在精细农业、环境评价、数字城市等新领域,遥感技术也将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政府性遥感数据的需求从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向各区县延伸,各区县的规划建设管理、旅游服务管理、城市公共安全服务和交通管理等对遥感数据的需求,使得各区县作为遥感数据普通用户的特点也日益显现。政府性商业遥感数据的应用领域和深度在不断地扩大和加强。

同时,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对地观测数据市场从单纯的政府性订单转向政府和企业的共同需求。我国在更新地图和支持地理信息方面潜力巨大,百度和腾讯等互联网公司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遥感数据的更新和采购,这些企业性需求为遥感产业实现突破性发展奠定了非常扎实的市场基础。

2.国外卫星在高分辨率商业遥感领域处于垄断地位

欧美是商业遥感卫星的发源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陆地卫星”MSS、TM是我国早期遥感卫星应用研究与生产领域的主要信息来源。2012年美国数字地球公司(Gigital Globe)收购了地眼(GeoEye)公司后,与欧洲的阿斯特里姆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两家卫星遥感运营商,占有全球74%的遥感影像市场。亚洲的日本、韩国和印度等国家很早就开始发展本国的商业遥感卫星,印度甚至已经将0.25米分辨率的商业遥感卫星研制列入国会预算(测绘地理信息发展动态项目)。在我国,2005年国家科技部、北京市科委、国土资源部和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联合北京宇视蓝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向英国萨里卫星技术有限公司采购了“北京一号”型对地观测卫星,开展商业化应用;随着我国近年遥感卫星发射的增加和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的实施,开始逐步自主生产遥感数据,并开展了民用卫星的商业化。但在商业遥感领域,由于国外卫星指标优、服务好,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目前我国仍处于国外卫星垄断阶段,国产遥感卫星的商业化还任重而道远。

3.政府逐渐重视并扶持卫星应用遥感产业的发展

基于遥感应用产业的巨大市场潜力和遥感技术的巨大牵引效益,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家财政部于2012年底将发展商业遥感卫星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专项支持,面向全国了专项申报指南《关于2013年组织实施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专项的补充通知》(发改办高技〔2012〕3581号)。在卫星遥感领域,《补充通知》强调重点支持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应用、卫星技术综合应用服务示范,优先支持由企业牵头、采用社会化服务模式、示范意义重大的项目,着力推动自主卫星数据在国民经济相关行业、领域和重点地区发挥重要作用;支持高分辨率遥感小卫星的自主研制及应用,鼓励开展卫星遥感商业应用模式创新。

事实上,通过政府引导和扶持并获得迅速发展的卫星运营产业已有先例。中国卫星运营商之前一直发展缓慢,2007年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和原国防科工委了《促进卫星应用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发改高技〔2007〕3057号)。2009年,以“打造亚洲第一、世界一流的卫星运营综合服务企业”为目标的中国卫通公司重组后并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新公司充分整合集团内外卫星运营和应用业务资源,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天地一体化服务体系。经过近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卫通公司的国际排名和知名度大幅上升,实现了中国商业通信卫星产业在政府引导和扶持下“又好又快”的发展预期。

因而有理由相信,政府对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技术应用的支持,必将有力促进我国未来商业遥感产业的长足发展。

二、当前制约我国遥感卫星商业化的主要因素

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往往非常复杂,产业技术水平的内在发展、政治经济的环境作用都可能影响甚至改变一个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方向。就我国当前遥感卫星产业发展而言,主要制约因素简要分析如下。

1.遥感卫星投资成本高,盈利周期长

遥感卫星属于高技术产品,其搭载的有效载荷系统(高分辨率相机)的研制难度大,研制经费往往处于数亿元量级。从卫星发射到运营涉及卫星系统、运载火箭系统、发射场系统、测控系统以及地面系统,整个项目前期经费投资可达10亿元人民币量级。而我国遥感卫星数据运营商主要以销售国外卫里数据为主,产值和利润很大一部分被国外公司提取,难以一次性投入如此巨大的建设资金。因而遥感卫星特别是离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的前期投入,对目前我国现有遥感数据运营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同时,遥感卫星盈利周期较长,短时间难以收回成本。纵观国际商业遥感市场,不乏失败的商业遥感卫星运营案例,德国的快眼公司(RapidEye)因缺少政府支持,经营不善,被加拿大的光学卫星图像经销商Iunctus测绘公司收购。而2010年,在金融危机肆虐的时候,美国政府批准了新一代“增强观察”国家观测计划。由美国国家地理空间情报局(NGA)与美国商业公司签约,在未来10年采购高达73亿美元的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为美国商业遥感卫星的良好运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商业遥感卫星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政府长期稳定的支持。

2.遥感产业面临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

前已述及,当前国内商业遥感数据基本为国外所垄断,价格偏高。但在我国商业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发射之初,国外商业卫星公司很可能通过价格竞争方式对国产商业遥感卫星进行打压。未来遥感数据产品的价格可能降低至当前的三分之一,甚至更低的水平。

同时,当前地理数据运营服务的营收方式也在发生着重大变化,以谷歌、高德等公司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免费向公众开放了大量地图数据,其中谷歌公司直接租用甚至购买遥感卫星进行影像数据的采集,但其主要收入却来自于直接销售影像数据之外的增值服务。

可以预见,未来中国遥感产业的发展,既有国内外同行的价格竞争压力,也面临上下游产业合纵连横的压力。

3.国内商业遥感市场的培育尚不充分

产业发展一般分为4个阶段: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产业形成期市场规模较小,增速较低,市场尚处于孕育阶段;产业成长期市场规模迅速扩大,被称为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经上一阶段的快速发展之后产业进入成熟期,增速趋缓,市场逐渐饱和;在成熟期之后,由于技术、环境等因素的变化影响,产业逐渐进入衰退期,市场规模逐渐萎缩。

当前国内商业遥感市场培育尚不充分,商业遥感卫星产业的发展阶段尚处于产业形成期或成长期初期。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当前存在市场规模偏小的情况,未来高分辨率商业遥感产业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由于当前走势决定产业未来发展是否进入快速上升期,因而现阶段是我国商业遥感产业发展的关键节点。

三、推动我国遥感卫星产业发展的策略分析

上面简要分析了国内高分辨率遥感应用的产业现状以及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经过认真调研,我们认为,要实现我国遥感卫星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开展重点研究并采取相应措施。

1.依靠技术进步与军民转化,加大小卫星研制力度以降低成本

技术进步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灵魂。2013年我国成功发射了5颗遥感卫星,尤其是高分1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高分辨率卫星研制技术日趋成熟。但如何有效地在商业领域转化为应用,大力降低高分辨率商业卫星的研制成本,是实现我国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商业化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根据卫星技术发展的现状和未来方向,由于具有功能密度大、技术含量高、研制和发射成本低等特点,且研制周期较短并易于组网,小卫星是商业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发展的首选。同时,技术进步和军民技术的转化可有力促进卫星研制成本的降低,发展商业遥感卫星可优先选用承担国内高分辨率对地观测重大专项和军用遥感卫星研制任务的单位作为商业遥感卫星供应商,加快军民技术转化,降低卫星研制成本。

2.优化统筹国内资源,形成发展合力

在目前技术发展阶段,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研制、发射和地面运营投入巨大,需要卫星运营商进行多渠道筹资。由于我国卫星遥感产业尚处于成长初期,其增长率和短期回报相对较低,进行单个项目的财务评价时,其内部收益率等财务数据与成熟行业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因而国内普通中、小型遥感数据运营企业难以支撑和推动整个产业的大跨步发展,需要相关领域内有长远眼光和社会责任感的集团公司或大型企业,以战略勇气和魄力来进行投资决策。

当前,我国正在实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科技专项。商业遥感卫星应用需要充分利用这一产业发展机会,推出具有大视野、高平台的产业领头羊,从卫星系统、地面系统以及数据加工和渠道分发等方面统筹国内各级优势资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抓住时机,为中国遥感产业开创一片新天地。

3.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保护国产化数据的先期运营

考虑到当前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商业市场为国外卫星所垄断,价格居高不下,一旦国内企业投入巨资,企图打破这一垄断局面,国外卫星数据价格就可能出现一个断崖式下跌,以期将新生的国产高分辨率商业遥感运营企业扼杀于摇篮。由于我国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的发展,其意义绝不是单个公司的具体经济行为,更具有产业发展的突破性意义和重大的社会效益,因而政府部门有理由出台保护国产化遥感数据先期运营的相关政策,如参照美国国家地理空间情报局的做法,在卫星运营的前几年,保证以不低于合约价格优先采购国产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数据,以免由于恶性竞争导致国内遥感产业错失发展良机。

4.着力推动新兴市场,形成完整的遥感产业链条

遥感数据运营商尚需加强市场开拓,一方面要紧紧抓住政府部门作为主要客户,加强国产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数据在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农作物和森林覆盖、生物资源以及在城市规划、灾害和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另一方面,需要大力开发新的市场领域,根据市场需求积极研发标准产品和增值产品,加强与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公司的合作,完善上下游产业链条,实现“跨界、融合、共赢”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篇3

一、目前农村商业保险市场发展的主要特点

1.机构网点快速增加,营销队伍不断壮大

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优势的凸现,众多的保险公司在县域大量增设分支机构,直接向广大农村地区辐射,带动农村保险市场快速发展。

2.保险产品种类较多,市场份额相对集中

各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适时推出了多样化、个性化的保险新产品,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险需求。据统计,目前,县域保险机构累计开办保险产品110个,其中财产险60个,人身险50个,城乡之间在产品种类上相差无几。从保险产品的市场份额看,人身保险占据绝对多数,人身保险保费收入一般是财产保险的3—4倍,农村市场份额差距略低人身保险市场以寿险和分红险占比较大。

3.县域人身保险发展较快,财产保险发展相对迟缓,农业保险几乎空白

近年来,随着保险知识普及和保险营销力度的加大,农村保险市场得到广泛拓展。据对烟台9个县市区的180户农民问卷调查,有127户办理过保险业务,另有35户有办理保险的愿望,分别占调查样本的70.6%和19.4%;所办理的保险种类以人身(寿)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居多,办有该两种保险的分别占全部调查农户的45.7%和43.3%,而财产保险则不足15%。由此可见,在现有的保险品种中,农民对人身健康、养老保险情有独钟。从烟台市保费收入的区域结构,也可以看出县域人寿险业务呈较快的增长趋势。2006年,9个县市全部保险费收入占烟台市的比重为51.8%,同比提高4.6个百分点,其中人身保险占比提高4.7个百分点,财产险占比下降7.1个百分点。在财产保险业务中,农业保险占比微乎其微,全辖只有1个县(市)办理了农作物火灾险,其他各县市均未办理农业保险业务。

二、制约农村商业保险发展的障碍因素

1.农业保险业务萎缩,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有效需要

上世纪90年代中前期,人民保险公司的各分支机构专门设有农业保险科,开办的保险品种涉及麦收、特色养殖、水果蔬菜等,但随着保险公司的商业化改革,已不再单设农业保险科,并相继取消了麦收、特色养殖、水果蔬菜等险种,目前开办的仅有农作物火灾、冰雹保险和家庭财产责任保险等几个险种,在众多的近60个财险种类中,涉农险种占比不足10%,品种少、份额低。农业保险萎缩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灾害多、风险大,出险后勘查难、赔付率高,与保险公司的商业化经营目标明显冲突,基于此,诸多保险机构都纷纷退出了农业保险市场。

2.保险产品设计上的缺陷,与农民的支付能力形成较大的差距

目前大部分保险公司将产品定位于城镇市场,产品设计趋同性较强,普遍缺乏对农村保险市场的研究和开发,少有推出适合农民和农村特点的保险新品种。而农民与城市居民在收入水平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3.业务发展不够平衡,市场监管存在盲区

目前,商业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中存在三个方面的不平衡:一是地区间机构设置存有偏差。二是展业、理赔质量态度相差迥异。调查反映,保险公司普遍存在重展业、轻理赔的问题,对客户投保和缴费服务热情、不厌其烦,而出险后理赔时则手续繁琐、条件苛刻。三是保险业务发展与市场监管不相对称。诸多保险公司都实行营销机制,营销人员良莠不齐,为了提高业绩而进行不实宣传甚至相互诋毁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同程度地破坏了正常的竞争秩序,导致出现大面积的退保问题。

三、我国农村商业保险发展的建议

1.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农业保险体系鉴于农业生产的风险性和商业保险公司的盈利性特点,建议尽快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推出农、林、牧、渔业各具特色的保险品种。在目前情况下,为提高农民和保险公司办理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增强农业的保障功能,可采取政府扶持与商业运作相结合的农业保险模式,在两个环节发挥政府的扶持作用:入保环节,按照保费的一定比例对农户予以补贴;出险后的理赔环节,按照赔付额的一定比例对保险公司直接补贴。

2.规范商业保险公司对农村市场的营销服务机制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保险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一是加快农村保险产品研发。结合农村实际,有重点地改造现有保险产品,开发推广新产品,满足农民低保费、低保障、广覆盖的保险需求。二是加强农村保险机构网络建设。合理调整农村保险机构的布局,在网点设置上应适度向偏远农村地区倾斜,增强对农村保险市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三是强化营销队伍培训和管理。营销人员是体现保险公司形象、开展对外宣传的窗口,对其培训,既要具备精良的展业技巧,更要具备过硬的职业操守;对其考核,既要注重保费收入增量,还要考虑保户资源的稳定性。

3.健全农村保险市场监管机制。首先,引入同业竞争监督机制。在目前的监管体制下,监管机构应加大引导力度,鼓励各保险公司逐步向农村延伸触角,增加农村保险市场主体。其次,健全保险协会网络体系,重视发挥保险业协会的监督作用,督促各保险机构严格遵守保险同业自律公约,对违法违纪行为按职能范围及时做出处理,切实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再次,加强行业监管力度,建议在地市级城市设立保险监管分支机构,加强对县域保险市场的监督管理,促进保险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篇4

一、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现状

(一)覆盖人群逐步扩大,保费收入逐年增长。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伴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老年人需要更加良好的医疗服务;伴随着医疗服务费用的高速增长,再加上商业健康保险对“广覆盖,低水平”的基本医疗保险具有补充作用。这样就加剧了人们对于商业健康保险的需求。

(二)经营主体不断增加,产品供给日益丰富。2011 年我国保险业经营健康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包括中资寿险公司33家,外资寿险公司28家,专业健康险公司4家以及财产保险公司30家。提供的险种已经超过300种。健康保险的种类在日渐丰富,分类也越来也细。

(三)服务领域日益拓宽,社会影响明显扩大。商业保险公司提供的健康保险已经覆盖了包括电力、铁路、邮政、通讯等行业在内的各大行业,社会影响明显扩大。在今年4月20日发生的芦山地震面前, 保险业快速行动,采取加快理赔等特殊服务, 在抗震救灾的特殊时期, 树起了保险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有力支援了国家抗震救灾, 赢得了社会的普遍赞誉。

(四)对于国内健康保险的需求市场来说,市场潜力巨大。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全国50个城市的保险需求调查显示, 49.9%的城市居民考虑在未来3年内购买商业保险, 其中对健康保险的预期需求高达77%,成为人身保险的首选险种。

二、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和法律等外部环境不够完善。商业健康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疗卫生系统的重要筹资渠道和外部管理手段。长期以来没有认识到健康保险的积极作用, 仅仅作为一种商业经营活动来看待, 导致存在法律体系不够健全,税收优惠仍未确定,存在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界限不清,经营主体不明确,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不够等问题。

(二)保险公司内部管理建设有待提高

1、商业健康保险产品较单一,多样化程度小。

(1)健康险多以附加险的形式存在,导致产品结构不合理,个人投保须附加于一定保额的主险之上,才能获得附加险保障,直接限制了健康险保障功能的发挥,也导致了实际投保率很低, 给付率极高的情况。

(2)因为创新动力不足以及产品复制成本过低,健康险产品保险责任存在相近的问题,缺少产品差异性,各保险公司产品趋同。

(3)住院医疗保险,因为其保险责任与社会医疗保险存在许多相近之处,对于已经参加社会保险的人群缺乏吸引力和有效的保障功能。

(4)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对于紧缺的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等新型产品的研发滞后,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5)是我国开办的住院医疗费用保险和生活津贴保险的保险期限太短(只有一年), 使被保险人的利益得不到足够的保障,从而不能真正满足市场的需求。

2、专业化程度不够,专业人才资源匮乏。

(1)专业化程度不够。在我国,商业健康保险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健康保险是以发病率为依据而非以死亡率为依据,在风险特性、保险事故特点、风险控制理念和方法、精算原理等方面均不同于人寿保险,而且还长期处于附属地位,有时还附属于财产保险。虽然我国现在有100多家保险公司开办了商业健康保险业务,但是专业性商业健康保险公司不仅数量少得可怜,而且其规模和市场份额都不大。

(2)专业人才资源缺乏。由于健康保险是以发病率为依据而非以死亡率为依据,对保险人员的医学知识要求较高,而保险公司缺乏懂医学技术的管理人员和销售队伍,核保核赔力量薄弱, 风险识别能力较差。加上精算师的缺乏、业务管理规定不健全、电子化建设水平低下、专业化信息管理水平低下等因素的制约,导致经营风险、赔付率难以控制,影响了健康保险业务的推广。

3、商业健康保险的市场覆盖率和盈利水平都较低。

商业健康保险的保费收入逐年增加,但在原保险或人身保险中占的比例一直不高达;商业健康保险的赔付支出,和在原保险或人身保险中占的比例在99-05年逐年上升,在06-08年才少有回落。但是商业健康保险赔付支出在人身保险中占的比例几乎是保费收入比例的两倍。高赔付率,低保费收入大大降低了商业健康保险的盈利水平,导致保险公司积极性不高,产品供给水平较低,从而制约了我国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

(三)投保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突出

1、逆向选择问题。投保人的逆向选择问题(是指那些风险比一般人更大的投保人发现保险报价比较具有吸引力因而更倾向于购买保险,即投保人以低于精算费率的价格购买保险。)是影响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逆向选择的存在,因此购买健康险的往往是身体状况不是很好的人群,而他们索求理赔的额度和概率远大于正常人群,这势必造成保险公司如果按照正常群体的身体健康状况测算出来的保费不足以弥补理赔支出。

2、道德风险问题。由于保险公司对医院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导致保险人、被保险人、医疗机构三方在医疗市场中信息不对称,对医生是否按患者的实际需要提供诊疗,患者是否合理进行医疗消费, 是否存在诈骗保险金的道德风险等难以控制,明显提高保险公司的理赔成本;或者努力扩大调查范围和增加核查人员以核定其合理性,但又会因此造成经营成本的不断攀升。

参考文献:

[1]顾昕.中国商业健康保险的现状与发展战略[J].保险研究,2009年第11期.

篇5

一、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历程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从萌芽期到发展期再到成熟期,数量上从少到多,品种上从单一到丰富,整体来说,随着相关监管政策的调整,法律法规的日渐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

从2003年11月中国银行发行了我国第一款外币理财产品―“汇聚宝”外汇理财产品,到2004年11月光大银行推出了我国第一款人民币理财产品,再到2005年底,我国约有26家银行开展了理财业务,理财产品余额约为2000亿元,这表示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进入了以外资银行产品、结构化产品、外币理财产品等为主,种类趋于多样化,设计创新有了明显突破的萌芽阶段。

(二)发展阶段

从2006年起至2008年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逐步开始规范,发展速度也逐步加快,投资方式也开始多元化,理财产品运作模式也丰富起恚获取了大量的理财客户。但也出现了一些深层次矛盾,如市场稳定性不足,导致泡沫积聚以后引致的市场低迷;投资者忽视投资潜在的风险进一步助长了市场泡沫的膨胀;金融机构自身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不能合理引导投资者进行理性投资,从而加剧了市场的不稳定性。

(三)成熟阶段

从2009年至今,由于监管部门对银行理财业务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监管制度不断完善,多项规则制度规范的相继出台,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在发行理财产品的银行数量与种类上取得了很大突破,理财产品在发行数量与规模上也呈现了高速增长态势。人民币理财产品占比较大,成为主流产品。

二、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现状

根据“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16上半年)》,从机构类型来看,自2015年3月份开始,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理财资金余额超过国有大型银行以来,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理财产品余额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一)期限上趋于短期

根据“全国银行业理财信息登记系统”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16上半年)》,尽管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按期限划分只有2015年以及2016年上半年的数据(图1),但也可以反映出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在期限上呈短期化的趋势。

(二)主要为标准化资产

在我国理财产品的结构中,债券与货币类的产品占比较大,且仍有增长趋势。主要是由于这一类投资产品易受市场利率的变化面产生波动,能够将现阶段资金成本的具体情况较好的表达出来。在市场资金较为紧缺的时候,对这类产品进行投资仍可能获得理想的收益。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由于其监管限制较为严格,导致其投资量下降。

三、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问题

(一)金融市场透明度不高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展至今,对信息披露这个问题始终未有效解决。近几年来,银行理财产品被客户投诉的事件频频出现。为保证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持续健康的发展下出,必须要提高理财市场信息的透明度。商业银行在理财产品信息披露问题主要体现在披露时间上不规律不及时,披露内容上不完善不明确。

(二)缺乏有效的监管制度

随着银行理财产品的不断发展,我国现有的监管模式与制度已无法满足理财产品发展的需要。现阶段虽然有相关法律政策与制度的出台,但仍有许多方面并未涉及到。

(三)产品同质化趋向严重

在了解各个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时,发现在形式上虽然多种多样,但实质上在结构功能上基本相似,缺乏个性化设计。各个银行相互效仿,在核心的理财产品上同质化严重,很难具备核心竞争力。

(四)投资者缺乏风险意识

理财产品也是一种金融产品,其自身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有些投资者,特别是个人理财产品投资者对于理财产品的认识,还受着传统理财观念的影响,对理财产品存在错误的理解,未与银行传统存款产品等进行区分,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很少认真去看产品说明,风险意识较低,缺乏金融理财知识。

四、应对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建议

(一)提高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透明度

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建立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在理财产品的开发、销售、投资、到期兑付等各个阶段应及时、准确、完整的向投资者进行披露。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出台相关制度与规定,定期或不定期对相关产品信息披露进行检查。

(二)完善相关监管制度

首先,应结合我国当前国情,逐步形成适合我国金融业发展需要的监管体制,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目前发展状况,构建出银监会、银行、银行业协会“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各部门之间应该加强联系,使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健康持续的发展下去。

(三)加大理财产品的创新力度

银行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产品,并且要保证投资期限的合理性,真正做到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适应不同客户。打破传统观念,加大创新力度,立足实体经济,实施差异化战略。

(四)培养投资者正确理财意识

一方面投资者应主动学习相关理财知识,对理财产品有一个更加充分的认识,增强风险意识;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大力宣传理财知识,使投资者对理财产品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五)培养高素质的理财队伍

商业银行应把专业知识纳入考评范围,定期对理财经理进行培训与考核,倡导终身学习制。提升理财经理素质,真正以客户为中心,将“合适的理财产品卖给合适的人”。

参考文献

[1]林业新.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财经界.2016.

[2]于婷婷.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5.

篇6

商业保理作为一种新型的贸易融资方式因其类金属性,具有灵活、便捷、决策快等特点,更加熟悉细分行业市场需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供应链核心企业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成为传统金融服务的有益补充。从市场实践看,与银行流动资金贷款等产品相比商业保理被业内普遍誉为“最适合成长型中小企业的贸易融资解决方案”。自2012年6月我国商业保理试点以来,国内商业保理业发展十分迅速,截至2015年底仅仅深圳注册成立的商业保理公司数量就已经突破了1600家,虽然注册的数量呈井喷态势,但是开展业务的企业数量仅300家左右,大部分商业保理公司处于空壳状态,这主要是由于目前我国市场及经济环境的各种因素限制了商业保理的发展。

一、制约商业保理发展的因素

1、市场信用环境 保理公司对客户提供融资之前必须对客户进行资信调查,然后根据信用调查情况决定是否向其提供保理业务。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通过法律法规建立起针对个人和公司企业的信用评级制度,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信用评级,保理公司无法准确给予授信额度,为其提供保理业务开展带来了风险隐患。目前,关于企业信用信息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中未对商业保理公司开放,这不利于商业保理公司及时发现风险,无法准确判断是否存在买卖双方联合起来欺骗融资的情况,商业保理公司为了避免风险通常不愿意提供保理业务,这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保理业务的发展。在欧美一些国家,商业保理公司常常将保理业务收入的一部分用于购买保险以规避应收账款回收不了所带来的风险,我国保理公司很少与保险公司合作以转嫁风险。

2、风险难控制及人才短缺 应收账款真实性的审核难度大,容易存在对买卖双方信用状况了解不清,交易合同审查不严的现象,有些保理商缺乏专业的确权流程,有些保理商忽视交易合同中有债权禁止转让的的约定或存在账款允许被抵扣的软条款等,导致接受的转让债权有瑕疵,同时还有存在一票多次融资形成的重复融资风险,致使卖方利用保理公司对人民银行应收账款公示查询系统漏查以及登记漏洞,将同一贸易合同项下的应收账款转让至不同保理商,套取多家保理商信用,进行过度融资。由于小企业保理客户的情况不尽相同,通常没有相当标准的保理产品,需要每个企业单独研究,这就导致多数专业保理人员进入商业保理行业。

3、缺乏配套的金融财税制度 融资是目前商业保理能够提供的一种重要的金融服务项目,在我国商业保理行业不属于金融机构,而且在我国现行法律中规定商业保理不能开展存贷款业务,所以只能依靠自身拥有的资金提供融资,但自有资金的来源一直是制约行业发展的短板。由于跟银行存在竞争关系,很难从债券市场、银行等传统金融渠道上获得融资。商业保理公司在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方面,大多试图通过资产管理计划、信托等较少受到监管的途径筹融资,但是这些融资渠道不在监管范围之内,所以其中潜藏着很大的法律风险。除了个别试点外,税务机关在征收商业保理公司的营业税时,未把商业保理公司支付的贷款利息作为实际成本扣除。而且也无法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未到期责任准备金、按规定提取的一半准备金,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商业保理公司的缴税负担。2014年,深圳市地税局针对商业保理出台了可以按照差额税率征税的扶持政策,但到了2015年又暂停执行。因此,要在全国范围内对商业保理公司实行税收优惠还需要更高层级法律法规和财税政策的支持。

二、促进商业保理发展的建议

1、构建企业信用管理制度 为了能够更全方位地掌握企业的资产信息情况,准确计算信用额度,规避应收账款坏账的风险,希望尽快建立企业信用数据库,制定企业信用评级标准,企业信用风险评估办法及防控为一体的商业信用管理制度。我国可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信用评级标准,定期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信用进行分类评级,并对信用级别进行风险评估,将企业的资信情况输入企业信用数据库,以供保理公司参考。央行征信中心需对商业保理公司开放,使商业保理公司能全方位地掌握客户的信息状况,尽快发现风险,降低坏账的发生概率。另外可以借鉴国外保理公司的做法,商业保理公司与保险公司合作,分摊运营风险,把商业保理业务中的承担的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这样,既规避保理公司的一部分运营风险,也提高了保理公司拓展业务的积极性,促进商业保理行业的快速发展。

2、完善法律法规,培养专业人才 保理行业急需国家立法部门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针对应收账款的可转让及质押、应收账款“禁止转让条款”的效力以及应收账款多重转让的权利冲突等问题进行立法,使商业保理企业在面对这些问题是有法可依,减少纠纷。同时,随着保理行业的高速发展,需要大量专业化的人才,培养大批熟悉金融、会计、贸易流通及法律方面的专业人士是保理企业的重要需求,也可以加强与银行保理部门的合作,这是商业保理公司短期内解决缺乏专业人才问题最具效率的做法。

篇7

一、前言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获得快速发展。国际上成熟的理财服务是指:商业银行利用掌握的客户信息与金融产品,分析客户自身财务状况,通过了解和发掘客户需求,制定客户财务管理目标和计划,并帮助选择金融产品以实现客户理财目标的一系列服务过程。在该服务过程中,商业银行应综合自身的所有金融资源,围绕客户的收入、消费、投资、风险承受能力、心理偏好等实际情况,来设计不同的金融产品组合,从而为客户形成一套以个人资产效益最大化为原则的财务安排。

2007年3月20日,中国银监会批准汇丰、渣打、东亚、花旗等四家外资银行在中国内地开业。渣打银行表示,转制为本地法人银行并成功申请人民币业务牌照以后,将为中国内地客户提供世界水平的个人银行产品和服务。与此同时,随着国内居民收入水平的日益提高,国内许多商业银行也开展了个人理财业务。据统计,截至2008年共有39家商业银行推出2404款个人理财产品,全年理财产品销售额超过1万亿元。以工商银行为例,其2008年的理财产品销售额达l185亿元,理财业务佣金收入达到50.89亿元,占其非利息业务收入的35.4%。尽管如此,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还是明显滞后于发达国家。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

(1)个人理财业务层次较低,缺乏特色产品与服务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与外资银行相比,存在着规模小、品种少的现状,无法给客户提供包括证券、保险、信托等在内的综合性理财服务和理财产品品种;虽然各银行推出的产品名称各异,但理财产品的设计或提供的服务却差别不大。

(2)个人理财业务起步较晚,对客户研究不够充分

由于国内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起步较晚,目前还多停留在概念的推广和形象的宣传上。一些银行推出的专业理财咨询服务及投资组合建议仅停留在浅层次,在客户细分、数据积累、专业理财产品设计等方面的服务不够。

(3)缺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难以提供专家理财服务

现阶段,大多数商业银行的一线人员缺少理财专业知识,并不具备为客户测算具体收益水平、分析可能存在风险的能力。各家商业银行的理财水平还局限在某些业务的表面操作上,从而制约了银行理财业务的开拓与发展。

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滞后原因分析

(1)理财需求与理财文化的双重制约

根据相关资料,截止到2012年三季度末,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突破40万亿元,人均储蓄存款余额接近3万元。随着居民收人和个人财富的迅速增长,个人理财的需求十分巨大。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我国个人理财的实际需求很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中国个人财富拥有的不均衡,中国储蓄的60%集中在20%的个人手中。二是中国人长期以来缺乏投资意识和理财意识,不愿意把自有的财产委托给他人打理。三是居民对个人理财的内涵、业务及业务流程不了解,对商业银行开展的个人理财业务缺乏认同感。

(2)金融政策及技术设施的客观限制

一方面,由于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分业经营的金融政策和体制,银行、证券、保险三大行业严格分开经营,业务不能交叉。因此,我国商业银行提供的个人理财服务,还只能停留在咨询、建议或者方案设计等方面;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要以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发达的金融网络为依托。而我国金融电子化、网络化、信息化水平比较低,自助银行、电话银行、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等业务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进一步影响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便捷性。

(3)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创新不足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虽然有所发展,但总的情况仍然是金融创新层次偏低、金融创新范围较窄、创新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创新业务的运用效果较差,尤其是中间业务方面的创新更为滞后,个人理财产品同质性大,差异不显著,这也成为影响和滞约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重要原因。

四、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1)打造优质理财产品,尽快创建高端品牌

目前,国内各金融机构的个人理财业务都还处在初级阶段,在这一现状下,银行一旦能创建属于自己的理财品牌,无疑就确立起个人理财业务的领军地位。因此。国内商业银行应精心培育一批具有品牌效应的理财专家,提高自身在委托、咨询等业务领域的竞争实力,并通过持续的包装和营销逐步扩大自身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以通过品牌效应提升自身理财业务的市场竞争力和收益水平。

(2)分析客户实际需求,创新个人理财产品

国外商业银行通常是以个人客户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理财需求为导向,进行理财产品的设计和提供。而国内个人理财产品的设计还主要停留在以自身传统业务开展为基础,以负债、融资、业务为核心产品的阶段。为改变这一状况,国内商业银行应尽快分析客户需求,在进一步实施客户细分的前提下,以专业理财理论指导当前个人理财产品的创新设计和针对性提供。

(3)加快专职人才培育,建立专业理财队伍

纵观美国、日本等国的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历程,与其从业人员走向规范化执业资质是密不可分的。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从业人员往往缺乏金融、债券、保险、基金等专业的金融产品知识,无法给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因此,应该加强理财人员的培训工作,建立专业理财队伍,全面推进CFP资格认证制度。

五、未来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方向

(1)普及理财意识,培育理财市场

首先,加大理财意识培育。我国居民理财意识普遍缺乏,很多居民对理财观念存在误区。与之相反,发达国家从小就给孩子灌输理财观念,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其次,要加大产品的宣传力度。商业银行要借助有影响力的媒体来扩大宣传的力度和广度,让更多的客户了解推出的理财产品;第三,要不断完善客户信息保密制度。客户的财产应该属私有范围,只有完善客户信息保密制度,才能够吸引更多客户的加入。

(2)扩充理财队伍,培育专业人才

首先,要加强对现有客户经理的培训,培训课程应根据复合型金融人才的要求来安排,同时还要适当学习市场营销学、公共关系学、心理学等知识。通过培训使客户经理成为既有金融专业知识、理财知识,又懂得营销技巧、通晓客户心理的全才。其次,要建立和完善个人理财师资格认证制度。在借鉴国外注册理财规划师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个人理财师资格认证、职业道德规范和继续教育体系,提高个人理财师的专业理财水平。

(3)改革金融政策,完善技术条件

首先,如果我国的商业银行在政策放松后实行混业经营,就可以融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业务于一体,这既是适应金融国际化、应对外资银行挑战的需要,也是拓展个人理财业务的重要途径。其次,要加快金融电子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建设,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快金融电子化系统的集成、建立和完善银行内部数据信息管理系统等方式,来精心打造个人理财服务的技术平台。

(4)加快金融创新,培养优质客户

第一,商业银行要不断推进理财产品的创新,设计产品或服务时不要一味模仿,要在做好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充分体现本行优势。第二,商业银行提供的创新产品要有准确的市场定位,根据对客户的细分来量身定做理财产品,并加强对优质客户群的识别并提供个性化服务。第三,产品要有一定的价值,真正能给客户带来增值收益。只有真正满足客户委托理财的增值目的,才能吸引大量客户的加入,从而推动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个人理财业务;现状;问题;发展建议

根据2005年9月出台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为“商业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活动”,具有个性化、组合化、综合化的特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资本市场日益活跃,银行进行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的速度不断加快,个人理财业务成为内外资商业银行争夺市场的重要阵地。然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

一、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

(一)个人理财产品市场规模持续扩大,股份制商业银行仍为发行主力

2011年,我国银行理财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产品发行总量明显提速,2011年,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为19176款,较2010年上涨幅度为71.40%;产品发行规模为16.49万亿元人民币,较2010年增长幅度高达1.34倍。无论是产品发行数量还是产品发行规模,其同比增速均大幅超过2009年和2010年。

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占据个人理财市场主导地位,国有银行的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为6529款,市场占比由2010年的35.18%降至34.05%。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全年产品发行数量为7344款,市场占比达到了38.30%。城市商业银行异军突起,市场份额由2010年的15.88%上升至2011年的20.89%,产品发行数量超4000款i。

(二)理财产品短期化趋势明显,超短期产品受到限制

1个月以下期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因其高流动性和高收益性而备受追捧。2008年这类产品发行量占理财市场的比例为10.64%,2009年为17.56%,2010年继续上升为23.74%,而2011年这个比例更是高达30.28%,虽然银监会为规范银行理财市场的健康运行,防止商业银行变相高息揽存,于2011年9月底,明确提出了要对“利用短期产品进行监管套利行为”进行限制,致使第四季度超短期理财产品发行量一路下滑,但当月发行的1个月至3个月期产品占比接近60%,其中32天至45天期产品占比更是高达30%。可见,在政策监管下,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期限只是避开了1个月以下期限的监管红线,发行的理财产品仍然为短期性质。

(三)非保本型产品成为理财产品市场主流

2011年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中,非保本浮动收益型是主要风险收益类型,该类型产品发行共计11246款,市场占比达到了58.65%,较2010年上升了3.33个百分点。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发行数量为2817款,市场占比近15%,而保证收益型产品的市场份额则出现回落。从各类风险收益特征产品市场占比的变化形势可以看出,浮动收益类型产品越来越广泛,固定收益类型产品的市场份额则呈萎缩趋势。

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有了一定的发展,各银行也普遍认识到开展该项业务的重要性,但由于我国的银龙管理体制和金融市场发展程度的限制,我国个人理财业务仍存在很多问题。

(一)经营理念有待提高

由于在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之初,被当作扩大银行存款规模、提升业务模式和实现转型的手段,单纯的依赖产品导向的发展模式,至今仍未能成功的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性发展模式。错误的经营理念使得个人理财业务难以正常发展。

首先,忽视以客户为中心致使本应合作双赢的银行客户关系可能转变为竞争性的零和游戏,双方博弈陷入囚徒困境。银行从自身利益出发,不顾客户的投资需求,一味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给客户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

其次,错误的经营理念造成银行间及银行与其它金融机构之间陷入过度和无序竞争, 一味追求占有市场份额,不利于产品和服务创新,导致同质化现象严重。

第三,产品导向的经营理念使得客户定位不明确,市场细分不严格。在产品导向理念下,银行理财产品的设计难免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难以符合客户的实际需求,营销过程是根据产品的特点寻求合适的客户,这是很难完全匹配的。

(二)监管不足和政策限制

首先,监管标准不统一,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等都通过信托原理开展了各式各样的理财业务,仅仅是理财的主体不同,产品本质上没有太大区别,但是不同的监管主体针对各金融机构推出了不同的监管标准,造成了金融机构间不公平竞争。

第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资金管理不规范,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监管机制不完善,部分银行沉溺在理财资金挪用的现象。目前,商业银行通常对出售理财产品获得的资金没有设置专门科目进行管理,只是在储蓄存款科目反映,资金实际用途难以监控,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

篇9

前言: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是根据我国居民所处的生活阶段确定的投资目标和投资活动。根据居民手中所持有的现金流量情况,商业银行设计出不同的金融产品组合,满足客户的投资偏好,满足客户达到预期收益,从而实现理财规划。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所以对理财的要求也越来越多。由于市场需求的增加,商业银行纷纷开始研究和创新个人理财产品。然而我国的金融业实行的是分业经营,产品同质,但是金融人才相当匮乏,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就面临着发展障碍,国外银行的创新先进理念,丰富的个人业务经验给我国的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状况

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充分利用各种金融专业知识,技术和资金信用等,根据客户的财务状况和具体的理财要求,为客户做出财务规划,资产管理等专业的金融服务。现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财富积累也在不断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居民希望自己的财富能够升值,因此进行理财投资,这样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也得到了发展的空间。

理财产品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历经几年的高速发展之后,理财产品的市场得到了扩大。2007年到2009年,近两年时间,理财产品的发行量就增加了60%,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理财产品受到了很大的打击,随着2009年国内理财市场的恢复,理财产品得到了快速的增长。根据有关数据统计,2009年商业银行共发行接近6000种理财产品,与2008年相比,增加了10.5%,其中有关人民币的理财产品就有接近5000种,比2008年增加了25.4%,有关外币的理财产品大约1000种,与2008年相比减少了30.6%,原因是经济危机外币的汇率的波动比较大。

理财产品的种类也越来越丰富。各商业银行纷纷推出风险类别不同的理财产品,其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化,与产品相关的对象越来越多,如股票、指数、汇率、房地产和大宗商品等。现在,有关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理财产品占据着主要地位。

理财产品从同质化产品向品牌化服务转变。个人理财产品发展的初期,各商业银行对品牌营销不重视,消费者也无法区分各商业银行的同种类的理财产品,没有明确的认识,很难选择。伴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各商业银行为了显示自己的特点,推出了自己的品牌,如交通银行的“得利宝”和“圆梦宝”个人理财产品,只要在顾客心里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就可以对商业银行的业务起到提高的作用。

从免费服务变为了收费服务。商业银行提供商业服务一定会消耗一定的资源,机会产生成本,银行根据服务成本和市场竞争情况来收取费用是必然的,国外的银行业在中国内推出一些收费理财项目,如汇丰银行的“卓越理财”业务,就是根据服务成本严格制定的产品价格。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与国外的银行相比,在各方面都存在着差距和一些问题。

理财产品的风险是很大的,但是商业银行为客户揭示的风险不足。个人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他关系到产品、交易各个方面。多商业银行在推出理财产品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客户的利益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也没有建立完善的市场风险监测体系。商业银行在推出理财产品的时候往往对存在的风险揭示的不够,过分的强调预期收益率。一些银行也没有对顾客进行投资偏好分析,对投资者的投资目的、财务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不了解,从而给客户的投资带来了损失。

商业银行中的组织机构设置随意化,缺乏科学性。目前国内的各家银行都设置了比较全面的理财中心,从职能上讲,理财中心是专门销售理财产品的营销机构,理财经理是专门面对面的为vip办理理财业务的,好的理财规划师的个人理财中心的核心力量。但是有些理财规划师缺乏专业的知识,徒有虚名。理财中心的职位定位也不明确,没有发挥理财的真正功能,组织机构设置的也比较随意,缺乏科学性,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

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对策

1.创新营销理念,提高服务质量

商业银行应该在理财产品的营销理念上有创新突破,建立起系统的营销体系,主动向客户推销理财产品。银行要加强员工的理财知识,向公民宣传理财观念、理财产品等,并树立起自己的特色品牌。提高个人服务质量,服务质量的提高对银行业务的发展至关重要,理财规划师要主动为客户分析风险承担能力和理财目的等指标,为客户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理财人员还要定期向客户传送理财详情,让客户对产品的收益有一个准确的了解,并为客户提供建议,更换理财产品。

2.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完善信息披露机制

商业银行在设计和发行理财产品、销售理财产品和售后服务工作的时候,要建立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及时向顾客汇报相关信息,严格监管理财人员对客户销售理财产品的时候认真、全面的解释产品的风险结构,从而制定出完美的理财投资计划,满足不同层次的客户要求。

3.加大科技投资,培养专业的理财人员

各商业银行都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科技力量,加强对资金的投入,加大计算机网络软件建设,提高职员的从业素质,培养出个更多的专业理财人员。

篇10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2

近年来,我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经济发展的同时居民收入也不断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109.4元,比2009年增加了1934.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但是,我国一直处在高通货膨胀低利率时代,由于几乎没有其它增值渠道,人们的银行存款不断缩水,储蓄存款已经达不到保值增值要求,如何让自己的存款得到保值增值,已经成为人们开始关注的问题。个人理财业务概括而言,就是将个人资产委托银行打理,实现保值增值的过程。然而,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却不能满足人们对个人理财业务多元化的需求。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起步晚,理财产品单一,但是市场需求巨大,金融服务市场需求日益增长。虽然,商业银行已经对个人理财业务给予了重视,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现状和问题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个人理财业务上并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而且个人理财产品少,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理财门槛过高,更主要的是缺乏专业的理财人员,这些因素制约了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难以满足客户多层次需求。

(一)缺乏有效的品牌营销策略,品牌塑造不到位

各大银行纷纷推出了自己的理财产品,但是并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然而,品牌效应使得客户对银行业务的认知程度大大提高,成为吸引消费者注意力的重要手段。银行品牌创立的重要原则:必须认识到品牌对于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意义,并及早制定出自己的品牌策略,明确服务标准和规范。在员工中推行品牌塑造的理念,品牌设计就是要结合自己银行理财的目标客户群有一个准确定位,使品牌与所提供的理财产品的理念相呼应。在品牌推广的过程中,要注意各种营销手段推广的同一性,即给客户都是一样的品牌形象。一些商业银行在推销理财产品的时候风险揭示不足,没有以醒目、通俗的文字进行表达,过分强调预期收益率,追求销售业绩,对客户的投资目的、财务状况、以及风险认知和承受能力了解不深,导致客户购买了并不适合的理财产品,造成了客户的损失,也损害了自己的品牌形象。当然,在树立品牌营销的同时,还要进行业务创新,积极开发和引进新品种。

(二)理财产品不丰富,产品缺乏创新,同质化现象严重

当前商业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虽然名目众多,但实际上没有本质上的差别,银行理财服务实质性内容少,产品整体技术含量较低,难以根据不同层次客户多元化需求设计跨领域组合型个人理财产品。目前各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几乎都是证券、外汇、基金等投资产品的组合,这些业务层次低,可“复制性”强,而且没有体现银行自己特色的产品,对个人客户来说也缺少实际吸引力。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由于外部环境的、体制的、技术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金融创新的意识、能力不强,金融创新几乎是一片空白,近几年来随着银行竞争的加剧,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有所起步,但总的来说,金融创新的层次较低,范围较窄,产品的科技含量低,一些理财产品,只是把一些金融产品简单的捆绑在一起,推销给客户,容易被其他银行模仿,这是导致个人理财产品同质性大的重要原因。加快个人理财产品的开发和创新,是商业银行市场营销活动的基础和关键,也是商业银行在激烈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由于创新不足,一些商业银行在设计理财产品时没有充分考虑客户利益和风险承受能力,没有从资产配置的角度进行产品开发和投资组合设计,没有应用科学合理的测算方法预测理财投资组合的收益率,没有设置相应的市场风险监测指标和有效的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体系。我国的商业银行目前还缺乏独立有效的新产品开发部门,金融创新的层次较低,范围较窄,产品的科技含量低。

(三)理财门槛过高,监管制度不健全

我国商业银行几乎都设定了20万元人民币的个人理财服务起点,外资银行如花旗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等则要求5万到10万美元,对VIP客户的要求则更高,如中国银行的“中银理财”门槛为50万元,招行的“金葵花尊享”系列则要求100万以上,而真正需要理财的是普通的民众。另外,我国金融行业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商业银行不能直接涉足证券、保险业务,这极大地限制了商业银行的业务,使其无法根据自身现有资源以及客户需求设计理财产品。现行政策法规对银行业经营范围的规定,使得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在逐步完善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制约,限制了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更加细致的投资理财规划,这不仅削弱了商业银行在个人理财业务上的获利能力,而且影响到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的完善与发展。虽然近年来我国有关法律也渐渐地认可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但在执行过程中却依然在延续传统做法,使得商业银行现有的个人理财服务还单纯地停留在信息服务、咨询建议、方案设计等较初级的层面上。

(四)缺乏大量理财方面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实行分业经营使得大部分个人理财业务人员是从传统银行业务转型过来的,并没有经过系统培训,只能提品推销和相对较低层次的介绍业务。个人理财业务要求复合型金融理财专业人才,掌握证券、银行、保险、法律、税收、财务等多方面知识,全面了解理财产品的各项功能,具备丰富实践操作经验,并对个人理财产品了解比较深刻,能够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专业理财建议的理财规划师。这方面的人才不但要对目前金融市场所有投资领域的理财产品十分熟悉,还要能够根据客户的具体情况量身为客户设计理财产品组合。金融行业内部的分割使得国内理财领域的人才仅具备某个领域的投资经验,缺乏综合理财的经验和能力,从而对个人理财业务的快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未来发展的要求

(一)注重品牌的塑造,进行个性化服务

品牌的塑造对银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品牌既是一家银行提供的一种产品,也是一家银行的全部,商业银行一定要借助有影响的媒体扩大宣传的力度和广度,让更多的客户了解自己的品牌文化。一个好的理财品牌是能将银行的文化,银行的精神、银行的理念、银行对客户服务的态度全面的展现出来。因此,银行要加大理财品牌的建设,一方面要强化理财本身的功能,能真正为客户带来收益,另一方面根据客户的年龄、收入、预期目标等条件,为客户量身设计理财组合,体现个性化服务,通过理财品牌将银行为客户贴身服务,追求客户满意至上的理念传递给客户。

(二)加快产品创新和研发,提高产品层次化

根据客户的需求发展个人理财业务,通过市场调研充分了解客户需求,加大理财产品的创新力度,丰富理财内容,力求在自身的理财服务中可以涵盖更多的金融产品,提升理财服务的深度。个人理财离不开具体产品的支撑,商业银行应密切的与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合作,研发出更多深层次的产品可以根据目前实际情况,建立一支专业的研发队伍,成立新产品开发小组,增强产品设计团队自主研发实力和市场分析能力,提高理财产品质量。目前,网上银行逐渐发展,商业银行应大力推广网上理财产品。

(三)降低理财门槛,完善商业银行内部和外部监管

细分客户以提供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首先,降低理财门槛,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加强内部风险控制,提高自身要风险披露能力,完善商业银行内部监管机制,商业银行应将理财业务风险纳入商业银行的总体风险管控之中,建立理财业务风险管理制度和切实落实在销售个人理财产品时不得承诺预期收益的规定,销售的程序应当严格按照银行制定的程序进行,银行工作人员在介绍理财产品时,要进行充分详细的风险提示。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对理财市场的风险监管,扮演好监督者的角色,完善法律体系,依法监管。

(四)注重专业理财人员的培养和现代营销手段的应用

高素质的人才是个人理财业务顺利发展的保障,针对我国目前个人理财产品市场缺乏高素质人才的现状,银行一方面,可以实施人才引进计划,引进国内和国外的优秀金融人才,把社会上一些具有专业的理财知识,熟悉个人理财产品的开发,具有理财规划师资格的高素质人才引进来。另一方面,银行可以和高校进行合作,定向为银行培养专业的理财人员,强化理财人员的股票、债券、保险、基金、税收等专业金融知识,建立起一支精通个人理财产品,能为客户提供良好的个人理财服务的专业理财队伍。树立现代的营销理念,设立专门的营销部门和配备专业的营销人员,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现代营销机制。

参考文献:

[1]侯蕴涵.美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黑龙江金融,2010(12):42-44.

篇11

一、经营理念有较大突破,业务管理不断加强

我国商业银行正逐渐转变经营理念,将中间业务发展作为实现金融工具创新、新的利润增长点、建立现代化经营机制的“排头兵”。各行对中间业务的认识逐步由辅业务的间接效益向主营业务直接效益转变,收费意识明显增强。

二、理财业务成为中间业务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随着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和金融工具的推陈出新,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结算、汇兑、等中间业务的基础上,陆续推出了诸如联名信用卡、信息咨询、保险箱、代缴费、房地产金融服务、承兑、信用证等一系列中间业务,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中间业务品种体系。

三、银行业与证券业、保险业的合作密切

从行业监管方面看,逐步放宽了对商业银行分业经营的限制,部分商业银行开办了“银证通”“、银券通”的业务,例如光大银行先期推出的“储蓄兼保险,利息作保费”的“储寿保”产品。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

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都存在较大差距,且发展中还存在不规范、低效率、市场竞争混乱等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品种少,结构单一,业务规模小,创新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各商业银行已经开展的中间业务有500多个品种,而绝大部分国外银行中间业务产品已高达三万多种。另外,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比重较小,一般仅在7%-10%左右。而绝大部分国外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一般达到43%以上.

二、同业竞争不规范,中间业务收费偏低

一方面国内商业银行在经营观念上存在偏差,以往对业务发展缺乏准确定位,普遍只重视开拓存贷业务,根本就没把中间业务作为支柱业务和利润源去进行培养和发展;另一方面,相当多的商业银行通过少收费、免费服务甚至垫付资金的方式开展中间业务,以此作为争夺银行存款份额的手段,致使银行在中间业务经营中出现恶性竞争局面,相应地使客户对银行收取手续费缺乏认识,慢慢形成了享受中间业务免费服务的观念。

三、专业人才不足

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大批知识面广、实践经验丰富、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而这种人才尤其需要具备系统的银行、保险、证券、外汇等金融专业知识,通晓各种金融商品和投资工具。我国商业银行在这种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和储备严重不足,从而大大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第三方业务的发展与创新。

提升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水平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风险监督与内控

应强化信息披露制度,要定期公开业务种类、交易金额、风险价值、盈亏状况等;还应建立有效的监控、预警制度,通过先的电子化手段,建立可靠的预警体系,提高金融预测及化解风险的能力。要建立现场检查操作规程,加大处罚力度,对进行不公平竞争和扰乱金融市场秩序的商业银行进行严厉查处。

二、优化内部组织结构,打造中间业务品牌产品

中间业务种类多、涉及的内部管理部门多,要做好专业部门与相关部门的统分关系。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对现有中间业务管理部门进行整合和再造,在各级机构建立专门机构对中间业务进行集中管理;另一方面,又要建立凌驾于所有相关部门之上的中间业务发展与管理委员会,协调各职能部门的关系,形成整体合力。同时,要树立现代营销意识,做好品牌战略,组建专职营销队伍,引导客户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三、专业人才及科学技术

篇12

一、引言

理财业务在国际上没有统一的称谓,欧美国家通常叫金融规划服务或资产管理业务,香港和台湾通常叫财富管理服务。之所以称其为理财业务,主要源于2004年中国光大银行向银监会申请在国内第一家开办这项业务。这里的“理”可以当形容词理解,可以理解为理性地管理财务,不但要办理,还要有理性,理性地防范风险。所以我们把它叫“理财业务”。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产生和发展成为必然趋势,理财产品为人们提供了便利,因此理财产品的发展也更受人们的关注。时至今日,国内各家银行拓展中高端理财业务的脚步一直未曾停滞。理财业务已经成为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中外银行纷纷推出各自的个人理财品牌,并在高端客户市场和金融产品创新上展开了异常激烈的竞争。

二、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概述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又称财富管理业务,是目前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利润的重要来源之一。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的活动。国际上成熟的理财服务是指:银行利用掌握的客户信息与金融产品,分析客户自身财务状况,通过了解和发掘客户需求,制定客户财务管理目标和计划,并帮助选择金融产品以实现客户理财目标的一系列服务过程。

理财业务的本质特征是个性化、组合化、综合化。现财业务是商业银行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客户或者客户群的金融服务需求,将客户关系管理、财务规划、资金管理、投资组合管理等融合在一起形成的综合化、个性化的一种服务方式。它的本质特征是个性化、组合化、综合化,即针对特定客户群体个性化的金融需求,通过多种金融工具与交易方式的组合与创新,实现银行服务方式与经营模式的综合化。

三、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现状及特点分析

金融时报年报显示,2008年工行境内销售各类个人理财产品19373亿元,比上年增加8186亿元,增长73.2%。其中,全年个人银行类理财产品销售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13424亿元,比上年增长了7.7倍,在同业内的表现遥遥领先。中行发售结构性理财和委托理财产品565款,人民币理财积极创新,外币理财业务继续保持市场领先地位。建行发售“利得盈”、“乾图理财”、“建行财富”等各类理财产品共计910期,发行金额4289亿元,较上年增长3636亿元,增幅55.7%;其中全年销售的个人理财产品3838亿元,是上年的5.17倍。

2008年,针对股票市场低迷、客户理财需求变化的趋势,各家银行及时调整银行类理财产品研发策略,收益稳定的避险型理财产品成为主流。工行去年加快了投资于票据、债券、信托贷款等工具的低风险、收益稳定型理财产品推广步伐,适时推出了“灵通快线”超短期理财、票据投资理财等新产品。中行则推出23期183.40亿元的中银货币市场增值理财计划,重构“中银平稳收益理财计划”。

就银行将理财业务的重点转向风险较低、收益稳健的固定收益类产品和短期理财产品,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2008年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虽然没有延续2007年的火爆,但是针对资本市场低迷、个人客户理财需求变化的趋势,银行调整了理财产品结构,转向收益稳健型产品,使个人理财业务维持了较好的增长势头。2009年,避险型理财产品仍将是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主流。

四、影响理财业务发展的主要因素

目前,我国个人理财业务仍然以产品销售为中心,还没有过渡到以客户为中心,业务仅停留在产品上,尽管不同的银行有不同的品牌,也纷纷建立理财中心,但它们的业务范围更多的是把现有的业务进行重新整合,仅是储蓄功能的扩展和最初级的咨询服务,没有针对客户的需要进行个性化设计,缺乏个性化服务。绝大多数银行开展理财业务的出发点,是将其作为优质营销服务的一个手段。影响理财业务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一)居民现代金融意识不强;

(二)分业经营制约业务发展;

(三)其他机构分流理财业务。

1.证券公司;2.信托投资公司;3.基金公司;4.保险公司。

五、进一步深化发展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建议

银行理财业务经营发展过程实质应该是从过去的依靠物理网点资源转变为依靠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实现规模、质量、效益三方面动态协调和优化平衡的过程。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用创新思维构建银行的核心业务模式,因此,建议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丰富产品设计,转变经营观念;

(二)加大创新力度,拓展理财业务品种;

(三)科学设计理财产品,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四)营造正确的监管引导;

(五)提高服务质量,分层次细化服务。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