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8 10:25:4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学习的特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英语与汉语之间以及它们所负载的文化之间的差异很大,造成了英语学习具有较大的难度
英语属印欧语系,汉语属藏语系。两种语言在发音、语调、语法、词汇、表达方式等方面差异较大。而且两种语言所负载的文化几乎是世界文化的两个极端。由于语言、文化与思维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学习者不得不在两个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中回旋转换。过量的负迁移势必给初学英语的初中学生造成过量的困难。
(二)英语语言材料输入渠道极为有限
现代语言学习理论认为,学会语言的首要条件是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保证语言素材大量、有效的输入。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英语语言环境太差。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输入渠道主要局限于教科书和教师。对绝大多数初中学生而言,有限的英语课堂教学时间几乎是接触、运用英语的唯一机会,使得英语输入量太少,语言习得环境难以有效营造。
(三)缺乏足够的语言实践练习机会
在保证语言素材大量有效输入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语言实践练习,以达到熟练的语言技能技巧――这是学好语言的必经之路。然而,由于我国初中班级容量过大,加上受到教师本身听读说写运用英语的能力及教学能力、教法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初中学生在课堂上难以得到充分的语言实践练习,难以将英语语言基础知识转化为熟练的语言基本技巧。
(四)英语教学条件较差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还不发达,对教育的投入不足,教育相对比较落后。学生面临着一系列不利的英语教学条件:如英语教学资料匮乏,除教科书外难以接触必要的文字和视听材料;缺乏必要的视听电化教学设备,先进的外语教学视听手段不能广泛普遍推广等。尽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多方努力,英语教学条件也逐渐有所改善,但是距离实际需要仍相距太远。
(五)学生大多缺乏学习英语的内在动机
动机是激励人从事活动的原因,内在主导动机产生的意志努力是强大而持久的。英语是交际工具,学习英语的动机应该是为交流思想、获得信息而使用英语这个重要的工具。但是目前大部分初中学生只怀有外部动机,如家长的要求、教师的鼓励、同学的赞扬、升学的诱惑等。但外部动机所产生的意志努力是微弱而短暂的。所以,初中学生往往会因英语学习中产生的困难而灰心退缩,甚至知难而退,掉队放弃。
二、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
根据以上对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特点的分析,可以认为初中学生主要应通过以下途径来学习英语。
(一)通过有意识的学得方式学习英语的途径
初中学生大多缺乏较好的英语语言环境,能接触到的英语语言材料极为有限,又缺乏运用英语进行实践练习和交际活动的场合。所有这些都决定了大多数初中学生不大可能通过自然习得途径获得英语能力。他们主要是通过有意识、有计划的学得方式去学习英语。即通过教师的传授讲解首先理解语言形式,再通过强行记忆牢记语言规则,然后通过反复操作提高熟练程度,最后达到牢固掌握,学会运用。
(二)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学习英语的途径
初中学生已进入青少年时期,这是从具体的经验思维向抽象的理论思维转变,并逐渐丧失“语言习得机制”及机械模仿能力的时期。初中学生开始重视首先理解所学语言材料的学习方法。同时,由于中国传统教育对知识和理解的重视,加上英语与汉语及其反映的文化之间差距太大,导致了学生习惯于首先追求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和完整的知识性掌握。因此,对语言规则的需求被提到举足轻重的位置,由于同样的原因,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对母语的依赖也难以摆脱。因为母语有助于更充分的理解英语。
(三)英语阅读既是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又是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
在我国,由于受到英语语言传播媒介的限制,再加上初中学生接受英语语言信息的能力与水平太低,所以他们在学习英语时,运用视觉大大多于运用听觉,是主要的输入途径。加之初中学生所接触的英语学习材料大多是书面文字,而且英语语言练习与测试多以书面形式进行。这一切都使英语阅读的重要意义明显突出,受到教师与学生的格外重视。阅读成了英语学习的主要途径。
(四)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自学英语的能力是学好英语的重要前提
数学应用性问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数学应用性问题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相关教育教学知识,学生通过对应用性问题的解决和分析,在较为轻松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过程中,逐渐掌握和了解了相关数学知识和内容,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数学成绩的有效提升。因此,初中数学应用性问题是体现数学知识实用性的有力途径,也是渗透数学思想的重要手段,需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予以高度重视。
一、初中数学应用性问题的教学特点分析
1.重视现实生活的联系
在初中数学应用性问题教学过程中,重视数学知识同现实生活的联系性,将复杂的数学理论同生活中的相关问题相结合,从生活经验出发,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数学定理和知识,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方面得到充分的培养和锻炼。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和落实,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必须更加重视应用性问题教学工作,提高学生对应用性问题的研究信心和兴趣,更加深入日常生活,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反映社会动态发展,提高应用性问题的自身价值。
2.重视数学思想的强化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手段,因此,应用性问题的构建和应用,对于提升数学教育教学来说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应用性问题的构建过程中,需要将逻辑性较高、结构相对复杂的数学知识同实际案例加以紧密结合,使数学教育不能脱离实际生活,这是应用性问题教学特点的重要体现。对于学生来说,与生活越是密切相关的知识则越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数学教学本质的同时,让学生懂得如何正确应用数学知识,促进数学知识实用性的提升。
二、数学应用性问题的教学优化策略
1.加强对生活素材的积累,提高应用性问题的实用性
就目前我国数学教育教学来说,存在一定的缺陷,社会实践性活动的缺失,容易导致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导致数学教育教学质量的下降。应用性问题的学习和解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有效的弥补,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提高数学理论知识的现实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生活素材的积累,加强对应用性问题的优化和更新,使数学应用性问题更加现实化、更加有效化。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生活素材的搜集和积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积累建模经验,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拉近数学教学同实际生活的距离。比如,合理的社会调查活动,能够让学生去多涉猎生活知识,去主动了解社会和生活,将数学思想和数学知识有效地渗透到现实生活当中,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模型的构建,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教育教学内容。
2.加强对优秀教学方法的应用,促进课堂氛围的构建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落实和推行,对初中数学教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在应用性问题教学过程当中,应该注意对优秀教学方法的应用,充分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快速提升。比如,我们在进行一元一次方程学习时,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式的方法,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有关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理论和知识,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相关应用性问题的解答和学习,这样能够有效提升课堂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对应用性问题的掌握和学习,促进学生数学解答能力的快速提升。
3.重视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完善和成熟,使得多媒体技术逐渐应用到现代教育教学当中,在初中数学应用性问题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同样能够有效地降低教学难度,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相关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快速提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对勾股定理的推导过程以及相关信息进行合理地展示和讲解,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数学知识,对于学生数学水平的提升也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初中数学应用性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加强初中数学应用性问题的解读和分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快速提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优秀教学方法的借鉴以及对多媒体技术的合理运用,从而提高初中数学应用性问题的教学质量,促进我国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5-0153-02
初中体育作为体育基础教育的主要途径,对全民健身运动的群众基础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从教学角度看,篮球运动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培养学生的篮球运动技巧,为学生以后从事相关行业奠定基础。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要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人才,篮球教学是实现这种教育目的一个重要途径。篮球运动作为一项集体运动,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初中是学生时期的一个特殊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形成,心理也比小学阶段成熟,这个阶段的教学对学生来说相当重要。篮球训练作为体育课上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在锻炼学生身体的同时,对学生的精神等方面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一 初中体育篮球训练的相关特点
1.注重初中学生的身体个性特点
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初中时期的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常常以直接兴趣为动力,这就要求在篮球教学课程中应从学生的情趣特点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寓教于乐,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参与篮球教学训练的兴趣,又能在娱乐中完成教学内容,以达到教学目的。初中学生处于身体发育阶段,表现为骨骼硬度较小,韧性大,容易弯曲变形;骨骼肌力量小,耐力差,易疲劳,恢复快。因此,初中篮球教学训练运动中重视基本训练,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篮球课的特点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特征,由于学生各自的身体素质、体能和意志不同,往往在练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存在着畏难的情绪。出现这种情况后,应针对学生各种不利于练习的心理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在练习中,要以热情的态度关心帮助学生完成动作,减少学生的畏怕情绪。通过不断的反复练习使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然后进一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吃苦耐劳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含义。
2.精心设计体育游戏
体育游戏是学生们最喜爱的一项综合性的体育活动,如做“猎人打猎”游戏(用投篮球来代替猎枪)不仅能发展学生的投准和躲避能力,更使他们发扬了集体主义精神,做到了相互协作。团结体育教学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巧和技能,而且还能发展智力、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组织性纪律性。但它的后几种功能往往被人们所忽视,认为只是一种任务,为了抓智育而可以不管或少管体育教学。然而,体育教学除了锻炼学生的体魄外,还能发挥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
3.注重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众所周知,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运动,要求运动员之间团结互助、共同努力。在初中体育篮球教学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学生间团结互助的培养。如开展比赛,如“三对三斗牛”等,把学生分成几队比赛,也可以举行班与班的比赛,在比赛中让学生了解团结互助的精神。
二 初中体育篮球教学训练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心理的训练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身体在不断发育成长的同时,也面临着升上高一级学校的巨大压力,适当的放松对这个时期的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日常的文化教学强调的是中考的重要性,而篮球可以让学生的身心放松。在面对众多课程时,学生心理易产生一些偏激情绪,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不仅注意提高学生的素质,还要注意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2.注意时间的分配
篮球运动是一项消耗体力的运动,在初中体育篮球课堂上,教师要合理地分配学生的运动时间。众所周知,人在强烈的运动后身心都会感觉疲惫。初中生毕竟还是以学习为主,在强烈的运动后,容易影响学生正常的上课情绪,所以初中体育教师应合理分配学生的运动时间。
三 教学策略
1.优化篮球教学过程,增强学生对篮球的兴趣
一、初中学生的生理特点
初小学生一般属于11—15岁这个年龄阶段,此阶段称为少年期或学龄中期。初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第一高峰阶段,是生理上蓬勃成长、急骤变化时期。这个时期男生以12—13岁为中心,女生以11—12岁为中心,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能力都得到迅速发展。此时期初中生的性成熟已经上升,并由此引起了形态、机能和心理上的改变过程。
1.身体形态方面
初中生的身高、体重、胸围、肩宽、音音、骨盆都在迅速增长:人的下肢的生长规律是开始增长慢,后来增长快;进入青春期后,下肢的长势达到最快阶段,这就成为决定高矮的关键时期,由于骨筋的快速生长,肌肉被拉长,所以在13—14岁时,常常出现高个子长腿性的学生,由上下肢增长加快,增大了下肢在身高中的比例,这对扩展活动范围,增强活动力,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少年多喜欢跑跳和踢的运动。在ll—16岁时期内,脊柱的增长速度较慢,在14岁左右,脊柱之间还充满着软骨,容易因不正确的身体姿势,或身体长期的一侧处十紧张状态,或身体负重过人等造成弯曲变形。根据研究证明,人在11—15岁之间其正确的身体姿势容易受到破坏,初中学生由于身体突出长高,显得长手长脚,机能的发育,肌肉的增长,往往超过运动调节机能的发展;由于中枢神经系统不能立即适应身体迅速的生长,所以致使机体内部或肌体与环境之间暂时失去丁平衡,给人以动作小灵活、不协调或笨拙的感觉。
2.身体机能方面
初小学生的肌肉力量、肺活量、血压、脉搏、血红蛋自、神经系统等均有较大的发展变化。但由于血管的增长速度跟不上心肺机能提高的需要,所以往往发生机能,表现为心跳加快,血压上升,头痛、容易疲劳等。初中学生的肌肉生长速度落后于骨骼,还处纵向生长时期、肌肉横断面积小,肌纤维较细,肌肉收缩的有效成分少,因此加肌肉收缩力也不如成年,肌肉的申展性和弹性刚也比成年人差,肌肉工作耐久力差,易疲劳,但恢复比成人快。
3.性征方面
性成熟的开始,是少年期生理变化的突出特征,性的成熟引起了身体外部一些生理变化,出现了第二性征。如男孩喉头突起,声音变粗。开始长胡须等;女孩子乳腺发育,隆起,骨盆增大等。生理上的变化,影响着心里上的变化,突出的表现是“成熟感”的产生和性意识的觉醒。
二、初中学生体育活动中的心理特点
1.间接动机日益发展
在正确教育的引导下,初中生逐渐认识到上好体育课、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的重要性。从而增强了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但少年的学习动机还不能够稳定,易于动摇,因而在学习与锻炼中常出现起伏现象。
2.兴趣广泛,不断分化
初中生由于知识范围扩大,求知欲不断增强,他们不仅关心课内的学习和锻炼,而且还关心课外活动和班级、校际间的各种比赛;许多少午还十分关心国际、国内重人比赛情况,常因我国体育健儿在国际比赛中为祖国赢得了荣誉而感到振奋和鼓舞;有的学生对某项体育活动只有强烈的兴趣,甚至达到入迷的程度。这说明少年对体育的兴趣不仅具有广泛性,而而且有一定的深刻性。初中学生的兴趣不断分化,比小学生更具有选择性,他们对上体育课相对不同运动项目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兴趣和选择态度,受性别、个性、原有体育基础、学校体育活动的传统,教师的专长与教学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男生多喜欢活动量大、竞赛性强,能表现机智、灵活、敏捷的运动项目,如球类。田径、体操、武术等。女生则爱好动作强度不大、姿势优美,节奏韵律感强,能表现灵活、机敏和柔韧的运动项目,如艺术体操、球类、跳绳、某些田径项目等。绝大多数少年都喜欢集体活动项目,他们之间已经建立起基于兴趣爱好和友谊,常要求按兴趣爱好和“合得拢”进行活动;多数少年尚未形成对专项运动的稳定兴趣。学校体育活功的传统村少年具有权大的吸引力;而体育数师的专长、教学水平和教学风度等,则直接影响少年对体育课的兴趣相对不同项目的选择态度。
3.感加、记忆过程的智化与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感知、记忆过程的智力化,是少年活动的鲜明特点之一,是指少年在观察教师示范。听教师讲解和记忆动作顺序、特点与要领时、不再像小学生那样只是简单地“看”、“听”、“、记”。而是主动地、认真地进行思考;不仅知道应怎样完成动作。而且知道为什么必须这样完成动作,即把感知和记忆过程提高到思维水平,这就要求少年能独立地、批判地支配自己的思维活动,使抽象逻辑思维水平有更高的发展,这是他们能顺利掌握动作概念、形成和灵活运用战术思维的基础。
4.情感丰富、强烈而鲜明,意志有明显发展
新课程标准提倡“以学生为本”,要求教师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充分考虑初中学生起点水平及兴趣爱好等个性特点的基础上,采取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成长和发展需要的教学模式。基于此,本文在深刻分析初中信息技术课的学生特点之基础上,提出了“先学后教,当堂演练”的分层教学模式,以为广大教师提供经验借鉴。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学生的差异性特点
(一)学习基础差异大
初中生的生源普遍来自于特定学区内的各个小学,但是由于不同小学开展信息技术课的效果参差不齐,好一点的小学在低年级时就已经开设信息技术课,并且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逐渐由浅入深、由简入难地教会学生应用word、excel等软件,而有的小学不仅等到高年级才开设信息技术课,而且也没有完善的授课内容体系,信息技术课变为了学生上网、玩游戏的娱乐课,更有甚者小学并未开设信息技术课,从而导致初中生掌握信息技术的水平也良莠不齐,学生学习基础知识水平差异较大。
(二)学习动机区别大
学生的学习动机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决定了学生是否愿意并不断激励自己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思想意识和行动倾向。通常以“掌握更多技能,提升自身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水平,提高自身素质”作为学习信息技术课出发点的学生,往往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各种现代化软件和信息技术知识,而部分学生则是在教师被动的督促下才学习,要么认为“信息技术就是会上网,会用计算机”即可,要么认为“学习各类应用软件与自己现在学习无关,以后需要使用的时候再学也来得及”,更有甚者直接认为学习信息技术就是上网玩游戏。这种学习动机的不同必然会造成颇具差异初中生信息技术课学习效果。
(三)学习方式有差异
如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一样,初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具有自己的喜欢或习惯的学习方式,有的学生习惯独自一人在特定任务的驱动下学习不被打扰,有的学生喜欢和师生一起探究,有的学生喜欢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而是否在自己习惯的学习方式下学习则会使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产生事半功倍或事倍功半的差异。
(四)学习兴趣高低不同
从整体来看,无论是否出于正确的学习动机,初中生普遍都对信息技术课的学习比较有兴趣和热情,但是对于具体到某种信息技术知识或者某个应用软件的学习热情却有高有底,那些学习动机不正确的学生往往也仅是对上网和玩游戏热情高涨,而对于真正有用的信息技术技术知识却热情不高,因而无论是课堂练习还是课后作业都是被动消极地去完成甚至不愿完成作业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可见学习兴趣的差异也致使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呈现较大的差异性。
二、“先学后教”差异教学模式的提出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得知,目前初中信息技术课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和学习兴趣四方面均存在差异,如果采用传统的“一刀切”统一授课模式,势必不能使所有学生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而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必须在承认学生差异的基础上实施分层教学。根据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大纲要求,师生同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基本特征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课程倡导教师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为主的实践训练教学方法。因此,初中信息技术的分层教学应当从学生不同层次的基础水平出发,根据他们不同的学习目标、学习兴趣和习惯设计多层次的差异任务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利用丰富的多媒体和多样的教学方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在同心协力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主、合作和探究地进行学习,以使不同学生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基于此,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针对具有不同差异学生的班级,可以采取“先学后教,指导演练”的差异教学模式,变教师统一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为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地学习模式。具体说来包括如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测布置任务阶段,即教师通过前测任务来对学生学习基础、学习动机、学习方式及兴趣等方面的差异作出合理评测,据此设计分层次的教学目标,按照目标布置多层次的学习任务,并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分别提供不同层次的教学帮助;第二阶段为确定学习目标开展自主学习阶段,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第一阶段所布置的任务中选择一个或多个,展开积极的知识储备和自主学习来完成;第三阶段,教师要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对学生遇到的困难,不失时机地提供“滞后“指导,并对学生差异性学习结果做出差异性评价,给予每个层次学生富有激励性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进步的能力。
三、“先学后教”差异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一)前测的实施
前测是初中信息技术课差异教学实施前对学生基础知识水平、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学习信息技术动机和兴趣等要素所作的差异分析。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采取对全班发放调查问卷和对学生进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进而根据调查结果来分层次布置教学任务并提供相应的学习帮助。
(二)选择差异任务,自主学习
通过前测将学生划分不同层次后,教师要按照“基本任务―拓展任务―提高任务―创新任务”四个维度为学成呈现差异性任务。例如上述Flash教学中,以“Flash遮罩效果”为例,对于“零起点”的学生布置“了解遮罩效果如何设置即可”的基础任务;对于“接触过但是没有制作经验”的学生布置拓展任务,要求他们在教师提供的半成品圆形探照灯的基础上,掌握旋转花轮的制作即可;对于“有制作经验但是未形成知识体系”的学生则布置制作一个逼真探照灯效果的提高任务,学生必须要认识到被遮罩层不止一层才能实现,帮助他们建立遮罩层和遮罩效果的制作体系;对于“能够熟练掌握遮罩效果制作小作品”的学生布置“实现放大镜效果”的创新任务,要求学生必须发挥创新精神,自己设计一个具体的任务,来实现一个放大镜的效果。
一、初中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分析
1.综合性
主要包含学习目标、学习方式以及学习内容的综合。
2.加强实践性
包含有重视探索与应用、重视过程与参与、重视方法与体验。
3.自主性
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主动确定学习内容,自己主动设计方案,以及自己主动组织学习活动。
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现状分析
1.综合性学习的随意化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作用,很多老师觉得综合性学习不但作用不是很大,而且还会使教学成绩受到影响,因此,把综合性学习当作语文教学的修饰,在教学中老师就随意地叫学生读读课文、练习习题,表现出来的随意性很强。
2.综合性学习的“唯语文化”
有部分老师觉得“非语文”元素运用过多会影响“语文味”的流失,所以,老师就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当作是语言文字课,缺少跟其他学科的整合,老师如果坚持“唯语文化”,是没办法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发展的。
3.综合性学习的无序化
现在学校中的一些老师觉得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上与语文阅读联系紧密,因此,把综合性学习课程改变为阅读或者写作课,把它当作训练学习阅读与写作能力的一种方式,致使综合性学习活动不能正常的开展。
4.综合性学习的过激化
语文教学中有些老师过分地把综合性学习的“综合化”覆盖所有,导致综合性学习活动变成了科学、生物活动,让综合性学习缺少了语文味,脱离了新课标的要求。
三、初中语文开展综合性学习的对策分析
1.把语文作为核心,注重课本知识的转化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一定得以语文为核心,联合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有措施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教学中一定得帮助学生转化课本知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本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例如:语文课本中《看云识天气》这课主要内容是描写如何观察天空中的各种云来识别风雨阴晴,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天气情况,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结合地理相关知识进行辅助学习。又如:学习《把牢底坐穿》《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等课文时,学生通过《中国历史》知识的学习来获取这些课文有关的背景材料。再如:学习《送你一束转基因花》《奇妙的克隆》等课文时,就可以把语文与生物知识联系起来。通过与其他学科的有效结合,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知识,而且能丰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
2.以综合活动为方式,重视课程资源整合
现在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程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有很强的开发性特征。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应做个有心人,善于观察与挖掘,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土人情等,这些都可以当作综合性学习的资源,使综合性学习能够成为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学生与社会自然以及沟通语文与各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3.把社会实践作为结合点,丰富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
在校当老师的都需要抓住有利时机,多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自主探索,把社会实践活动贯穿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培养善于运用语文、自主探究的能力与创新精神,让语文综合性学习变得更有实效,成为学生最广阔、最灵动、最有活力及动力的课堂。
4.把信息技术当作载体,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创新
现今社会人们的生活与学习方式都受到现代信息技术的改变,学生不用出门就能实现和老师、同学,乃至整个世界共享各种信息资源和学习资源,这些信息都会变为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学习资源库。教学中老师要放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把信息技术当作载体,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渠道去主动地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认识世界、完善自我、敢于创新的思想和能力。例如:“保护野生动物的一次活动”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老师运用网络技术给学生播放了《人与自然》《探索发现》的节目片段,成功导入“关爱野生动物,建设美好家园”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主题。先给学生观看《我是一只小小鸟》的动画影片,来激发学生对野生动物发出凄惨呼救声的心灵共鸣。再让学生运用网络技术查找与收集相关野生动物的材料,更多地了解目前保护野生动物的状态,通过学生一起谈论研究找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综合性学习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生态环境这块内容上更简洁容易,取得更好的效果。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综合性学习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综合性学习加以合理利用,必将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红丽.基于写作教学和口语交际教学的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J].新校园:中旬刊,2013(5).
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精力充沛、求知欲强,记忆清晰,思维敏捷。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掌握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不断激发、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因势利导地组织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初中物理教学质量。作为一名在一线从教二十余年的初中物理教师,笔者就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点及物理教师应采取的对策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点分析
1.好奇心
居里夫人说得好:“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而好奇又总是兴趣的导因。”初中生学习物理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就是好奇心。初中生的抽象思维尚未成型,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新奇的物理现象感到好奇,喜欢教师在课堂上做演示实验。初中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往往只停留在对物理现象好奇本身,并没有形成探究这些物理现象内在规律的稳定动机。教师应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2.直观性
初中生刚开始学物理时热情较高,但随着学习的深入,他们渐渐感觉到物理中许多陌生的单位和抽象的概念难于理解。如学到压强时,由于液体和气体的压强看不到具体的支撑面,学生感到难以捉摸,公式P=pgh中,四个物理量就有三个是复合单位,难度更大,若物理教师不采取措施,许多学生就会对学物理丧失信心,使得初二物理成为分化学科。原因是初中生的抽象思维仍属经验型的逻辑思维,对抽象事物的理解通常还要借助于事物的表象作支持。
3.模仿性
初中生在学习物理概念、公式时,往往不能把握本质,习惯于死记硬背,当条件发生变化时就不知如何分析,而是乱套物理公式,这是因为他们在小学读书时,经常死记硬背,形成了思维定势,到初中后,虽有批判性,但还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弱,这就使其学习物理有模仿性的心理特点。
4.独立性
初中生由于身体迅速发育和自我意识逐步成熟,使得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喜欢提出不同意见,独立思考、独立批判的能力也有了提高,开始进入一个喜欢争论,喜欢怀疑,不轻信、不盲从的时期。这就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有些是与当堂课主旨无关的问题不能视而不见,而是给予及时的回应。这样不但可以呵护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久而久之还能培养起他们对物理知识的探求、发现和体验的兴趣。
二、物理教师的应对策略
1.在教学中直观形象与抽象相结合,以直观教学为主
直观形象易于引发学生的兴趣,而适当的抽象可以满足学生思维的发展要求,使激发的兴趣得以持久。初中生应以直观形象为主,逐渐增加抽象思维的成分。
(1)用实验组织教学,增强直观形象性,这既是物理教学的特点,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例如,讲大气压强的引入,教师走上讲台,将毽球让前排学生看,说明胶皮部分无粘性,然后将毽球向黑板投去,“拍!”毽球粘在黑板上了。学生顿时兴奋起来,心想:球怎么粘上啦?这时,教师用一张纸盖在盛满水的杯口,然后将杯口倒过来,纸把水托住了。教师提出:“为什么纸能托住水?为什么毽球会粘在黑板上呢?”从而激发学生学气压强的兴趣。
(2)注重挂图、板画、模型的使用。挂图、版画和模型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直观,使学生一目了然。
(3)根据学生好动的特点,组织学生自制教具,制作科技作品,布置家庭小实验,外出参观,增强直观性。
2.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探索物理的兴趣
物理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一个充满活力的物理课堂,应该是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主动学习,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的课堂。如在“气体流速与压强关系”一节的教学中,我先在倒置的漏斗中放一乒乓球,用手指托住乒乓球,然后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并将手指移开,让学生观察乒乓是否下落。在未做实验之前,绝大多数学生一致认为球会下落,是因为球受重力的作用。实验结果,事实上乒乓球不仅没有落下,还被吹贴在漏斗中,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个现象出乎学生的意料,他们感受到了知识与经验的差异,迫切希望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激发起他们通过探究把握物理现象奥秘的兴趣。
3.结合教学内容,介绍所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物理已融入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将课堂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样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使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得以持久。
脑出血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的急症,中青年人脑出血发病进展迅速,再出血及死亡率高,若不及时救治,往往危及患者生命。吉林省安图县医院2006至2011收治入院的脑出血296例。所有患者均为非外伤性脑实内的自发性出血,即原发性或自发性脑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本文将其分成中青年组(年龄60岁),进行对比分析,以探讨中青年人脑出血的临床特点,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中青年组142例,其中男84例,女58例,最小年龄28岁,最大年龄50岁,平均45岁,对照组154例,其中男95例,女59例,最小年龄60岁,最大年龄84岁,平均年龄72.6岁。两组男性均多于女性。
1.2 对比分析,见表1。
1.3 统计学方法 中青年组和对照组的比较采用检验χ2,P
可见,中青年人脑出血与老年人脑出血两组存在显著差异。中青年脑出血的临床特点表现为病情进展迅速,再出血率及死亡率高,好转率低。
2 讨论
资料分析表明,中青年脑出血发病的临床特点为:病情发展迅速,再出血率及死亡率高,好转率低。作者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2.1 血管因素 中青年人血管硬化程度较老年人高,相对而言血管收缩弹性较老年人好。当脑血管破裂造成脑内出血时,由于血管弹性好,回缩力度强,血管收缩的同时,可挤压出更多的血,对脑内造成更大的占位效应,从而加重患者的病情。
2.2 全身机体应激调节因素 中青年组织器官较老年人组织器官的调节应激能力强,中枢神经系统的反应兴奋性高,心脑血管调节能力强,如脑出血时中青年人心脏收缩力相对较老年人强,相对会输出足够的血,从而重脑出血的量。
2.3 脑内组织及周围空间结构因素 老年人较中青年人脑组织相对萎缩,脑室系统空间相对加大。当出血量大时缓冲空间较中青年人相对大。
以上几种因素均说明中青年人脑出血造成脑水肿的严重程度较老年人更大。脑出血血肿致脑组织移位、血肿周围局部脑血流下降、神经元损伤、神经受压、进而功能障碍。因为脑出血后病灶周边也存在缺血半暗带,是因血肿导致局部脑血流(rCBF)下降所致。实验证实[1],当rCBF降至20 ml/(100 g/min)以下时,脑组织的氧和葡萄糖缺乏导致细胞内ATP急骤枯竭,细胞膜Na-K泵受损,形成细胞毒性脑水肿。rCBF下降早于脑水肿的发生,灶周水肿是血肿导致的继发性脑损伤。根据组织学研究提示出血灶周围组织存在神经元结构的改变、神经髓鞘的脱失、炎性细胞的浸润、细胞毒性因子和白介素的释放[2],促使脑细胞肿胀、变性、坏死并破坏血脑屏障,血管通透性增加加重脑水肿。脑出血后血红蛋白及其分解代谢产物、凝血酶、纤溶酶原素性损害致脑损伤加重。 研究认为[3]血肿扩大是导致早期神经功能缺损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脑出血3 h内有18%~38%的患者出现血肿扩大,且与早期临床病情恶化和后期并发症的产生一致。脑水肿是脑出血的重要并发症,许多动物实验和临床CT、-RI影像学研究均证实,脑出血血肿周围存在着缺血水肿带,离血肿越近,水肿越重,且在远离血肿的对侧半球组织的含水量也有增加。这种水肿,既有血管源性又有细胞毒性。血管源性:产生于脑出血后12 h内,水肿主要发生在脑白质中,血脑屏障(BBB)受损,脑组织总量增加。细胞毒性:是细胞代谢障碍所致,多发生在胶质细胞。脑出血后晚发的血肿周围组织的水肿BBB完整,脑组织总重量不变,细胞内钠水潴留。在脑出血后24 h达高峰,维持2~3 d。高渗性:血肿溶解逸出的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外间隙,使局部渗透压增大,水分子进入增大。混合性:不同形式的水肿,在时间及空间上互相重叠,并与其他病理过程交互影响。水肿的体积实际上往往大于血肿本身[4]。脑水肿是脑出血患者病情恶化和死亡的重要原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缺血,是引起脑水肿的成因之一。Yang等[5]发现试验性脑出血,血肿周围局部脑血流(rCBF)下降,其下降程度与血肿大小呈正相关,所累及的范围远远大于出血区,且水肿区域与血肿周围局部rCBF下降范围基本一致。脑出血急性期由于血肿的占位效应及周围脑组织水肿,严重脑出血病情危重,而出血量的大小及脑室系统所缓冲的容量也成为其重要的指标之一。故这也为中青年人脑出血较老年人脑出血再出血率及死亡率高,好转率低的临床特点表现的原因之所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值得我们医务工作者在临床工作中充分注意。
参 考 文 献
[1] 周旭平,包仕尧.急性卒中后脑水肿.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5,13(1):16.
[2] 吴万福,胡长林.炎性细胞因子在脑出血继发性脑损害中的作用.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5,13(4):303.
[3] 唐宇平,蔡定芳.急性脑出血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5, 13(1):11.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教育活动中,教师面临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而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教育获得成功的需要。青春期是一个人身心急剧变化的时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关注学生的自尊需要、多变的情绪、逆反心理和向师性等心理特点。
强烈的自尊心是中学生的重要心理特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认为,一个人在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得到满足时,他便会产生自尊需要,产生对名声、地位、荣誉的追求。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才能和工作得到社会的承认,享有一定的声誉,获得良好的社会评价。这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相对小学生来说,中学生有了较为独立的自我评价能力,但是,中学生的自我评价存在依附性。他们把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看得很重要。因此,以他人评价来衡量自己的价值。由于生理心理的发展,知识的增多,交往面的扩大,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开始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强烈希望他人尊重自己,渴望展现自己的才能,获得别人的肯定。当评价能满足个人的自尊需要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当评价不能满足个人的自尊需要时,就会使人丧失自尊心,对人际关系产生消极的影响。
教师要尊重学生,应当保护和发展学生的自尊心。这是现代教师必须具备的优秀品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自尊心是青少年最敏感的角落,是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是高尚纯洁的心理品质。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与教师的接触最为频繁,只有尊重学生,满足学生的自尊需要,才能谈得到对学生的关心、理解与信任,才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如果教师不能满足学生渴望尊重的愿望,学生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也会影响师生关系,从而影响教育的效果。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一方面,是把学生看作与自己完全平等的人。只有平等地对待学生,才能真正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对自然、对社会的认识是一个过程,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对于错误,教师应给予批评,但不能讽刺、挖苦、训斥甚至体罚、打骂。另一方面,是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对于学生的人格、个性、情感要一视同仁。尤其要尊重后进心。后进心更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在某种意义上讲,他们的自尊心比优秀生还要强。无论对优秀生或后进心,教师都应当平等对待,以保护每个学生的自尊心。
尊重学生体现在教学上,就是把学生当主体看待,树立一切为学生、为一切学生、为学生一切的教学理念,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如果课堂上教师唱主角,甚至唱独角,学生就会产生“受排斥感”,以为受到老师的“漠视,师生关系就变得不和谐,课堂气氛变得不融洽。因此,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当家作主。
情绪是一个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中学生的情绪丰富而强烈,起伏变化也很大,很不稳定,而且容易冲动,往往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多变的情绪,使他们不能专心致志地做好每一件事,学习也因此而受到干扰。有时,放任的情绪还会影响同学之间的团结,影响师生关系。这些,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如何应对中学生多变的情绪呢?首先,教师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德国著名作家约翰•保罗曾说:“一个人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自己。”教师要在与周围环境、与他人的相互关系中,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正确地认识自己。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是一代新人的精心培育者。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也是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所谓教书育人,就是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又要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随着科学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人民日益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面对学生多变的情绪,教师要担当学生“心理调节者”的角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使每个学生都能愉快地学习与生活。这对形成和谐友好型师生关系至关重要。其次,要增强自制力,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调节和控制情绪,保持健康的心境,有利于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有些教师,当压力长期得不到排解时,就会不自觉地把压力和怒气以各种方式直接“转嫁”到学生身上,“轻则授业疲倦,重则迁怒伤害”。殊不知,成长中的孩子最需要教导,教导就是耐心地讲道理,把智慧传递给孩子。教导孩子的时候能够面带笑容,那是一种更高的境界。要保持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这就需要教师具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开朗豁达的良好性格,理解学生,培养宽容精神。
当代中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是中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逆向心理倾向。逆反心理过重不仅会造成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而且还会引起感情失控,影响师生关系。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广泛扩招,家长对独生子女前途的重视程度等缘故,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受到了极大地影响。2012年,国家为了加速中职教育的发展,扩大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完善了国家助学金制度,一些学生就冲着“省钱”的目的选择了中职学校就读。加之近年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普遍下滑,越来越多的农村初中毕业生没有能力考上高中,这样就导致大量“差生”进了职业学校……基于以上种种原因使得中职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作为教师的我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数学学科上的问题尤为突出。
一、中职生的数学基础特点
不容否认,现今的中职生在文化素质和学习习惯上有明显的降低,自觉性和主动性相对较差,一些学生认为数学不得不学,大部分的学生对数学根本不感兴趣,甚至极其厌烦。追根寻源,最初的原因就是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造成的。虽然一个班级中,有时也会有数学成绩优异的学生,但是这类学生极少。从我校的入学考试情况来看,大约只有10%的学生会解方程,30%的学生会解不等式,3%的学生知道什么是函数。在我教学的五年时间里,数学基础极好的学生所占的比例最多也只有3%,这些学生对数学有很高的积极性,有较强的数学理解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自学和简单的听讲就能将中职阶段的数学学得透彻。还有25%的学生数学基础一般,他们在理解知识点时需要教师的点拨才能理解通透。而剩下的72%的学生小学知识不过关,就连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和运算能力都不具备,甚至连分数的加减乘除都没法进行,比如许多学生会将,基础知识、学习技巧,对于这些学生来说无疑是空谈,运算能力、表达能力在他们身上都反映出很多问题,更谈不上什么数学逻辑思维了。另外,这些学生中有的在初中也没有认真学习,对这期间的知识基本都没掌握。苏霍姆林斯基在他30年的教育工作中,探寻到了一条教育学规律:一些学生在中年级和高年级出现学业不佳的情况,主要的原因是这些学生在小学的时候,没有把“地基”打好,基础知识没有牢记。苏霍姆林斯基把基础知识比作盖楼房中的地基,在成形后的楼房中,倘若地基不牢,无论你怎样去弥补,裂缝总会出现[1]。的确,数学具有很强的连贯性,以前学不好,这就造成了这些学生在中职阶段学习数学时困难重重。
二.要想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数学,如何应对以上问题成为了关键。解决办法,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种
(一)树立数学教学的基础性地位,使学生主动奋进
据大多数学生反映,正因为他们的数学基础太差,数学课根本就不想学,只想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但是他们却不知道中职的数学是一门基础课,是一门工具学科,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没有数学知识做基础,很难学好专业知识。数学的价值在于为专业服务,那到底数学是怎样为专业服务的呢?
数学的实用价值随处可见,比如:函数在分期付款买房买车的应用;直角坐标系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学生要想未来在专业上有所建树,一般都会好好地学习专业课,如果教师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渗透着数学在专业上的应用,学生就会逐渐发现专业的学习根本离不开数学知识。就拿本人所教的土木工程专业来说,几乎该专业的每门专业课都依赖着数学知识。一方面,该专业需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很多复杂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化”;另一方面,通过实验或观测得到的结论要用来进行实际操作。由于两方面的需求,数学知识就起了关键作用。
(二)对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查缺补漏,使其重拾信心
在中职学校里,大部分的学生数学基础都较差,不少学生在小学阶段,数学成绩就不好,上了初中又不想学。数学是门连贯性极强的学科,现在中职阶段的数学基本与高中阶段吻合,初中基础不扎实,上了中职之后,对后续的数学内容更是无能为力。
比如本人在讲授“含绝对值的不等式”这一节中,有个相关的不等式是“|2x-1|
(三)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提高学习质量
对于中职生数学基础普遍较差的现状,如果教师不予高度重视,而是一味地赶进度,往往适得其反。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多数情况下,提高学生学习动机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相互合作交流、互帮互助、亲自体验,最大程度上唤醒中职学生的学习热情[2]。
因此,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指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让学生共同参与、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这样一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后,基础差的学生就不怕上课时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使自己有了学习的信心;而基础较好的学生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同时,也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师与学校共同努力,确定适当的教学内容
在中职阶段的数学内容不求学得深,而是强调学会、会用、够用,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能够掌握一门实用技术,以适应工作的需要。这就需要教师因材施教,根据实际和学生需求,研究校本教材,适当地放低教学起点,这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如果教学内容减缓了坡度,学习难度就大大减低了,这样可使学生的压力减小,也可使得学生基础差的状况对其学习不会产生更大的影响。
另外,学校在选购教材时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还要兼顾到专业的需要,对现行教材进行适当取舍,确定恰当的授课内容,以适应中职生的实际情况。这样教材难度降低了,实用性增强了,学生也不会因为数学基础差受到困扰,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会越来越高。
(五)制定灵活的考核方法
由于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注定了中职学校的数学考核方法和普高的考核方法一定不同。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采用了平时考察与期中、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手段。平时考察包括课堂观察、学生笔记、作业检查、出勤率、小测验多种形式。平时考核的成绩会分阶段公布,这样既激励考核成绩好的学生再接再厉,又能激起考核不尽人意的学生奋起直追。平时考察占期末总评分的60%,期中占15%、期末占25%。两种方式相结合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中职生的数学基础普遍较差,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要想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必须首先解决好这个艰难的问题。作为一名中职数学教学的实施者,我们有责任为解决这一难题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相信自己,只要用心,只要有法,中职数学教学一定会硕果累累。
语文作为人类文化最重要的组成成分和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而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的基本特点。语文与我们生话息息相关,我们需要把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作为一位初中语文教师,不仅需要全面完整了解语文教学的任务,更需要懂得如何把抽象的知识变成实在的容易理解的东西。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们感受到语文和生活的联系,懂得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样,语文的学习不仅会变得轻松容易,也变得更容易让学生们对语文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一、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
作为思想道德教育蕴含量比较广的初中语文教学,其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出健康向上的心理素养和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而现代的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课文内容里蕴含着大量的思想道德教育,这也就表明了初中语文教学中所涵盖的大量的思想道德的特点。而教师要使学生在感情上受到熏陶和在思想上受到深刻的教育提升,就应将思想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中。如联系当代语文教学的现实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分析课文时将思想道德贯穿进去,有利于从道德上感染学生;在总结课文中心时突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中心概况能力,从而更好地领悟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教学目标与语文素养
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是初中语文教学课程的起始点。全方位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独立自主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并由此来感悟生活,所以教师要处理好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达成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合理的学习目标是学习的必要步骤,有了目标才能在后期的学习中有无尽的动力。学生在没有目标的情况下对学习往往只能保持短期的好奇心,等到好奇心过了以后就将学习丢在一边。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要做的是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和在教学课程中内容的集中性,尽量强化语文课堂的创新性,让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兴趣,从而树立各阶段的学习目标,不断鼓励鞭策自己。
三、语文教学与培养能力
教师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应注意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相结合起来,毕竟当前的素质教育要求提高学生的素质,让新一代的学生不仅具备拥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探索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所以语文教学不是让学生读死书,而是让学生培养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灵活的学习能够让学习在学习时更加轻松,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有了积极的轻松的心态,学生在学习时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作为初中语文教师不仅仅是在语文课堂上讲解系统的语文知识,还应注重对学生的实际训练,即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反复的实际训练,并且在学生训练以后进行耐心地讲解,让学生了解到自己收获了什么以及还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在教学中,不能仅仅局限于一门课程的教学,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尽量将各科知识或者各个方面的知识相互融合,让学生能够用最少的时间接触到最多的知识,从而达到高效的学习,这样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四、教师与学生的关联
初中语文教学的关键是要处理好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能很好地处理好彼此的关系亦是教师可以快速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所以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不仅仅是教与学的关系。而教师在处理彼此的关系之时就应注意到彼此间的微妙关系,并从中把握。首先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时要启发学生的思考和提出其中的疑问,即教师的讲解需要具有启发性。教师在语文教学课堂上可以加入对学生的提问,这样才能发现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教师提问的方向应以启发学生的思考为主,教师不仅是启发学生的思考,还要指导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往正确的道路上行走,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过程中要注意锻炼学生的思维训练,在教学课堂中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教师在进行指导时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是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再创造。
由此可见,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的。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身,并且要创造出更多让学生可以自我提升的空间和机会。这样,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并不是教学的唯一任务,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向高素质发展,尊重学生的发展方向。教师只有处理好彼此的关系才能更快速地完成教学目标和提升学生的素质教育,才能让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教师想要教好语文,学生要想学好语文,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是很重要的。有些学生感到学习语文很吃力,那么就主要是由于其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没有拥有一把打开语文之门的金钥匙。学好语文,不仅要注重培养学习兴趣,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而这种培养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还要积累学习语文的教学方法,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也是渐渐培养和积累的。有人说鲁迅的文章很难懂,其实就是因为没有找到突破口,并且理解一句话一定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上下文语境,这样学生才会将难题迎刃而解,教师便需要由此来引导学生。教师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要重视基础能力巩固,首先要学生谨记一些写法、修辞及符号的用意,学生只有拥有这样坚实的基础,才可去拔高。教师也需谨记“欲速则不达”学习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努力的恒心。
总之,科学的教学方法是教学成功的法宝,对于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过去死板的教学方式,而要结合时代的发展,在教学中结合新的知识,通过新的方法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发的对学习产生兴趣,从而达到高效率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一、试卷讲评存在的问题
(一)改完试卷就等于背好课
经常有老师说:试卷改完了,就只等着上课了. 言下之意,大概了解了学生的错误,可以把试卷的正确答案讲解出来,这堂课就完成了. 这完全疏忽了试卷讲评课是学生查漏补缺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总结经验,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老师以讲评试卷为载体的一种特殊的复习课,如此粗略的备课能有效果吗?
(二)就题讲题,平铺直叙
许多老师讲解时不分析考察的知识点及各题难易程度,没有对知识总结归纳,类比拓展,没有充分体现师与生的思维过程. 学生把讲评课当成纠正错题,老师也觉得自己在唱“独角戏”, 这样的课堂能有效吗?
(三)不知取舍,面面俱到
一张试卷二十多道题目,有些老师每题都讲平均用力,很多题目学生已做过多遍,再听就感到厌烦,可是老师总是不放心,花大量的时间在讲解,这样重复的无效的劳动,学生能有兴趣吗?
(四)老师焦虑焦躁,不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
考试成绩出来后,有些班级的学生成绩不理想,有些同学对纠正过多次的题目,仍然出错,老师心中顿生怨气,一上课就大发雷霆,忘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没有在心理上和情感上给予学生支持和帮助,让他们失去了学习的信心. 长此以往,这个班的成绩会有转变吗?
二、试卷讲评课的特点
(一)时间紧,容量大
一套试卷的知识容量大,所涉及一个单元、一个章节、一个学科一段时间的全部数学知识. 既要包括教学目标中规定的所有内容,又要体现各知识点应达到的水平要求;既要考察对知识技能的记忆、再现、模仿,也要考察对知识、方法产生发展过程的探究与理解. 努力体现新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三维目标要求. 而讲评课在短时间内,对学生在考试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原因,知识、技能的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等要讲解透彻,其信息容量较其他课型来说都是最大的.
(二)评价性
评价是在测验的基础上做出的价值判断,讲评课中的评价是通过试卷反映出来的各种问题的分析,数据的处理. 用其信息来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及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也是教师考察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还是教师适时的调整、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
(三)补救性
评讲课中,要对学生反映出来的薄弱环节,典型错误进行及时的矫正与补救,使之达到澄清认识,巩固强化,完善数学认知结构的目的.
(四)综合性
一般的数学测试题,既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又考察数学思想方法灵活应用程度;既有基本题又有中档题和难题;涉及知识面广,综合程度高. 因此决定了试卷讲评课无论是在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还是在数学能力上,都具有较高的综合性.
三、试卷讲评课的原则
(一)突出针对性与层次性
试卷讲评一般不侧重于知识的系统性,而是强调其针对性,即教师针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错误、理解偏差或思维谬误等,要准确分析学生在知识和思维方面的薄弱环节,找出试卷中出现的具有共性的典型问题,针对导致错误的根本原因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讲评,帮助学生找出导致这些错误的根本原因,指明解题的正确思路、方法和规律,切忌就错论错. 只有帮助学生真正搞清楚出错的原因,并指出解此类题目的思路和方法,才能对试题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并做到药到病除.
(二)注意创新与变化
试卷讲评课涉及的内容都是学生已学过的知识,但讲评内容决不应是原有形式的简单重复,必须有所变化和创新. 讲评卷时要注意变换讲评的方式,讲评时可以讲解知识点、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等;也可以讲评学生考试时的临场心理和临场发挥等.
(三)重视激励与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