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3-06-19 09:22:5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国民经济的发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国民经济的发展

篇1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1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已经开始取代部分物质资本成为经济活动中新的重要的生产要素。高等教育处在整个国家教育知识体系中的较高位置,其对经济的发展有着强劲支持和特殊依赖。随着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和国民经济形成了良性的互动体系,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高等教育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

1.国民经济的发展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一方面国民经济的发展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经济的发展需要人类不断的创新与创造,人类的培养同样又需要国民经济的稳健发展作为支撑。在一定的范围内通过对人类的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进行有计划的培养和训练的过程就可以叫做一种广义的高等教育。这样就需要从根本上保证有持续性的教育投入,而前提就是国民经济的长期稳健的增长。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受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引导。国民经济发展的方向、层次和深度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规模、方式、手段和形式,同样也决定着培养出来的劳动力的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的高低。总体来看,高等教育投资的需要量和投资的供给量都是由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来决定的。

2.高等教育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首先,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先进的科技成果和重要的知识基础的是高等教育。一方面培养人才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另一方面通过科研活动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各种技术保障。所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离不开高等教育。

其次,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储备。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创造出科技含量更高的产品,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人才环境。而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就是向着这种高水平、高素质的目标奋进的。可以说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在基础知识、社会认知、技术能力等方面都要高于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因此,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重中之重就是高等教育。

二、我国高等教育在现代经济全球化下的发展方向

现代经济已然在朝着经济全球化的目标奋进,其规模与形式也在逐渐地发生变化,而我国的高等教育不能一成不变,要探索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的教育方式。

1.对待高等教育的态度应该是积极适应与积极批判

社会体系的一个小的缩影就是大学,它又和社会经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信息才是高等教育设置学校和专业的依据,同样科研方向也应该随着经济市场的变化而变化。高等教育的改革过程应该坚持一种客观、求是的中立的态度,应该有批判的态度,对不好、不适合的方面提出意见,但要保持高等教育的自身价值和评判标准。

2.树立现代经济与教育结合的统筹观念

现代经济是指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也可以说是货币经济和信用经济的时代。现代教育观念则是以人为本、教育的终身化与国际化。在未来,认知、做事、与人相处、发展必会成为教育的四大重要任务。而要培养这些能力,首先就应该有一种现代经济与教育相结合的思想观念;其次要把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来,着重培养人才的自主意识,让其有相对自由的空间去发挥;第三要发挥经济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引导作用,将经济社会中一些好的、合适的、有益处的观念用于高等教育中;第四,构建有竞争力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及建立与我国经济、国际经济相接轨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制度。

3.正确认识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拉动经济不仅仅只有经济层面的一些手段,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则主要就是拉动经济增长,但是我们要明确这种经济功能的含义,首先是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较高的生产力,增加了经济发展的潜力;其次这种功能不是靠自身的消费去拉动经济增长的。而高等教育被制约的关键原因就是经费不足。造成经费不足的根源就是现在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不高,把经济的市场机制引入之后,必定会将教育资源合理高效地配置。所以既要保证高等教育的其他功能的正常发挥,也要重视它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

三、结语

文化的传承、交流、选择与创造是高等教育所具有的重要功能,也这是因为此它也是国家文化的重中之重,也是国民经济的源动力。所以让国民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与增长是国家的重要任务,使高等教育与国民经济的体制相适应相融合,让高等教育通过对文化的传承与选择来继承和优化传统文化、民族文化。这样使高等教育也反作用于国民经济,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更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莉芬.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8.

篇2

自20世纪60年代初起,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断提升,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全球经济服务化趋势的不断加剧,其就业人数和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关系到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多样化需要,同时也是关系到工业部门、农业部门乃至影响整个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力量。

1服务业的发达程度是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志。

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结果,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服务业越发达,人均GDP较高的国家,其服务业的产出与就业比重也相对较高,也基本代表了一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目前,在世界总量中,服务业产值已超过了60%,其中一些发达国家的服务业产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0%,个别国家接近80%,而服务业的就业比重,发达国家已高达70%左右,中等收入国家为50%-60%之间。同时,世界服务贸易占到贸易总额的1/4;服务消费占到所有消费的1/2左右。因此,可以说世界经济实际上以服务商品的生产为主,己经步入了“服务经济”时代。然而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比重,到2004年仅为31.18%,我国服务业就业劳动力占就业人口比重为30%,与国外相比,显然比重过低,整体水平滞后,明显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2发展服务业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逐步提高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促进第一、二产业的优化升级,这应是我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基本方向。我国经济结构长期依赖传统工业的发展道路,但一些重要的资源如石油、天然气、铁、铜等国内自给率日益下降,资源短缺已经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问题,而同工业相比,服务业具有污染少、资源消耗低等一系列优势,并且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得高新技术的应用从生产领域扩展到服务业领域,产生了许多新的职业和岗位,如信息技术含金量较高的现代金融、通讯等服务行业。这些行业的发展将提高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而且可以优化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和就业结构。我国要实现现代化,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世界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就必须在继续积极发展具有竞争优势和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业的同时,加快发展服务业,使其与经济整体发展相协调。

3发展服务业有利于促进工业化的细分及深化。

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会不断提出各种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往往有赖于工业技术上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从而对工业提出新的要求,比如医疗领域中不断出现的各种疑难杂症,在检测和治疗上的新突破要求有更高的生物化学技术、信息技术等,从而推动工业相关行业的发展。并且服务业中的许多行业具有社会基础性质,有利于市场的进一步深化。如商业和交通运输业可以促进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结合,解决生产与消费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矛盾,从而保证工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提高市场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金融业是投资的载体,而投资是工业增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因而金融业也就在国民经济运行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行业作用,它的运营状况直接制约着工业经济的健康和持续发展。因此以商业、交通运输业和金融业等为代表的现代商流、物流和信息流的交织、持续运行在促进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深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4发展服务业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由农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国已处于工业化中期,工业大规模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开始减弱,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服务业将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我国未来几年,甚至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就业压力十分巨大。据中国社科院和国家信息中心预测显示,“十一五”期间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在500万到550万之间。如果农村每年的城市化水平提高1%,就要转移1000万劳动力,加上往年失业的人口,“十一五”期间可能有四五千万劳动力需要就业。而服务业在吸纳就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服务业门类众多,各种类型的行业并存,就业形式灵活多样,能够容纳不同层次的就业群体,加快发展服务业有利于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

5发展服务业有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经济相继面临产业结构升级缓慢、消费市场长期低迷等问题,城市经济的重要性和城市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受到经济学家的日益重视,这带动了对城市化功能和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郭克莎等对世界主要国家城市化发展历程的分析表明,工业在城市化中前期具有直接和较大的带动作用,工业发展所具有的聚集效应带动了城市的兴起和繁荣。而“当工业化演进到较高阶段、人均收入达到较高水平以后, 对城市化进程的主导作用逐步由工业转变为整个非农产业…”,“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上升明显快于生产比重的上升, 而这主要不是工业而是服务业的就业增长带动的”。这一研究结果揭示了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的关系,表明两者之间最直接的联系是服务业对城市就业具有较强的吸纳作用,服务业所提供的大量就业岗位是保证城乡人口顺利转移和城市化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总之,发展服务业在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加快发展服务业将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减少我国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降低对环境破坏的程度;加快发展服务业必将推动我国市场化、产业化、城市化进程,在促进就业、拉动消费、扩大对外贸易、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华而诚.论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经济研究,2001(12).

[2]李江帆.中国第三产业的战略地位与发展方向.财贸经济,2004(1).

篇3

一、引言

互联网金融主要就是指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适应于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要求,通过互联网相关技术优势来形成新的金融发展模式。针对于互联网金融来说,其最为主要的特征就是开放性、电子化实时性以及集成性和远程化等多方面特点。首先,互联网金融应当尽量做到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将电子符号作为相关数据的替代,将磁介质作为纸介质的替代,进而使网络数据成为金融信息输出的新型手段。

二、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得到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阿里巴巴成功上市之后,更是带来了巨大的轰动效应,其发展也呈现出了日趋繁荣的趋势。互联网金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支付便捷、且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较低,资金供给双方能够直接发生交易的活动,在此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去除掉银行、券商以及交易所等相关金融机构的中介画影响,进而促进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支持,其发展需要移动通信设备、计算机技术以及各类金融业务的保证,在一中虚拟的空间中所形成的各类高效率、低成本的金融模式。

三、互联网金融对国民经济的重要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无论是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还是传统的金融业务都具有重要的冲击效果。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了金融的发展契机,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开始开发出新的金融生态链,借助其自身的灵活运作方式对商业银行造成了重要的冲击。其中较为成功的当属支付宝与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平台,通过对这些平台的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便利人们的生活,其提供的收付款、自动分账以及转账汇款和代缴费用等各类业务都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银行的支付中介职能,触动了商业银行的利益。但是从整体的发展情况上来看,这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却是有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可以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来完成更多资金上的运作,并且选择性也更加多样。此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保险与基金公司的销售渠道,这些企业可以拓宽自身的互联网渠道来进行金融产品的销售,进而对传统银行销售渠道造成重要冲击。在互联网金融大力发展的背景下,云计算以及大数据处理等相关科学技术手段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能够无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网络信用体系的建设,进而对金融服务流程予以改善,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电子商务平台以及相关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也能够在运营过程中积累大量的客户资源,对这些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了解,以便在进行信贷审核时投资者们可以根据其信用状况进行相应的资金支出,保证资金安全。

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及要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与发展,社会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也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应当加快金融网络化的发展脚步。互联网除了能够被作为信息交流和传播的主要载体之外,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当前社会基本的组织形式。为此,应当在坚持以网络系统理论的基础上,以各企业和用户的要求为出发点,进行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以便为用户提供更加及时、灵活的信息服务。与此同时,还应当加大金融业的创新力度。通常情况下,针对于投资管理、筹资管理以及运营资金管理和利益分配管理等几方面,做好相应的部署规划工作。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应当将金融的业务内容重新划分为投资管理、融资管理、优化资本结构以及资产运营质量和知识资本利益分配等几方面内容。最后,针对于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还应尽快建立适用金融业务运行的保障和控制机制。从某种方面上来说,互联网金融的集中运营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为资源的整合给予了一定的前提条件,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为了是互联网技能的作用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还应当尽快建立起能够适用于互联网金融的运行保障和控制机制。为此应当先进性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为实现互联网金融提供必要的基础;其次,则要为互联网金融的正常运行提供必要的网络环境;最后,针对于互联网的发展特点和需要,还应当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强化金融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为互联网时代下的金融理论发展给予必要的支撑和保障,推动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持续进步与提升。

五、关于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建议

针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来说,我们应当对其安全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为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提供应有的安全保障。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互联网金融的安全问题一直都是困扰其发展的关键阻碍,相关的调查了解到我国目前有百分之八十的网站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安全问题,这对于投资者们来说是十分不利的,为此我们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当积极强化网络网站的监管与修复,推动网络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通过对网络技术手段的应用来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确保客户的私人信息以及支付安全能够得到有效保证。此外,我们还应当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宣传力度,普及相关的基础知识,使百姓们对互联网金融具备应有的认识和理解,使其能够信任互联网金融,支持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共享,我们还应当将各互联网金融机构与企业所掌握的信息在经过相应整理后录入到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中,提升信息的使用效率。国家方面也应当就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付出相应的努力,就当前法律空白地带要进行积极制定和完善,明确规定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准入原则,做好相应的监管工作,使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能够处于国家宏观经济的掌控中,保证我国经济的平稳运行。

六、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互联网金融必将在未来金融市场中占据重要位置,为此我们必须要重视起互联网金融,针对其中的不足要积极改进和弥补,提升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4

概括中国现行的国家烟草专卖制度,主要内容:一是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烟叶种植、收购和卷烟生产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计划部门下达的指令性计划。二是实行许可证管制,凡从事烟草专卖品生产、批发、零售业务,必须获得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发放的准运证、许可证。三是国家烟草专卖局、中国烟草总公司及所属工商企业对国内市场进行专卖专营,其中各层级烟草专卖局和烟草公司“政企合一”,负责所属行政区域内的专卖行政管理和市场销售,卷烟工业企业负责生产制造,不允许对零售户和消费者直接销售。四是外商在中国投资的商业企业或者个体工商户不得从事烟草专卖品批发或者零售业务。国家之所以建立和不断巩固烟草专卖制度,其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以下几方面内涵。

一、实行烟草专卖制度能有效掌控烟草生产流通环节,堵截假、非、私、超的大量流入

烟草虽然有巨大的社会需求,但由于它有害健康,因而国家必须对其进行控制,不能放任生产和流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烟草的负面作用,如:降焦减害。从维护居民健康和树立良好国家形象角度出发,中国绝不是要努力成为烟草大国或烟草强国,而是要努力遏制烟草的流行,尽可能约束烟草的生产和消费。为达此目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实行国家烟草专卖制度,通过严格的计划管理和国家专卖专营,较为有效地控制产销总量,平衡供求关系,减少库存积压,避免资源浪费。同时,可以把烟草产品生产经营全过程纳入有效控制和监管之中,有利于提高烟草制品的质量,能更好地维护消费者的健康权益。更重要的是,能够有效堵截假、非、私、超的大量流入。

二、烟草是重税产品,实行专卖制度有利于促进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烟草是有害健康的产品,对这种产品征收重税能有效增加财政收入。中国和许多国家一样,对烟草产品采取了“寓禁于征”的重税政策,鉴于烟草税收的重要性,通过实行国家烟草专卖制度,可以把税收作为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烟草企业的重要指标,可以全过程加强对烟草企业的监督管理。这些对于防止偷税漏税、节约征税成本、增加税收收入都是十分有效的。目前烟叶税是中国取消农业税后唯一保留的农业税种, 2008年全国烟草税收总额高达3880亿元,2009年实现工商税利突破5000亿元,为增加国家财政积累和满足消费做出了新的贡献。

三、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烟草市场,实行烟草专卖制度有利于抵御跨国烟草公司的进入冲击

全球烟草产业是一个几大跨国烟草公司占主导地位的产业,2007年奥驰亚集团,英美烟草公司等四家最大跨国烟草公司占中国以外国际卷烟市场的份额已接近70%,中国吸烟人口和卷烟消费数量均占全球总量的1/3左右,各跨国烟草公司一直渴望进入中国市场,随着“特种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的取消和WTO基本规则在国内市场的实施,他们必然会千方百计加大对国内市场的侵占。与包括菲利普.莫里斯公司在内的几大跨国烟草公司相比,中国烟草企业的劣势是非常明显的。第一,中国烟草企业长期在计划经济模式下运行,对“专卖专营”的制度依赖过强,其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和能力较为缺乏。第二,技术及管理水平较低,缺乏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就现状而论,中国烟草在减少产品有害成分、节约生产及交易成本、提升品牌竞争力等方面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第三,长期以来,中国烟草企业基本依托于国内市场甚至是更为狭小的区域性市场生存和发展,其“走出去”拓展境外市场的经验和能力严重不足,在国内市场承受外来竞争压力的素质较为欠缺。因而,我国实行专卖制度对于国有独资的中国烟草企业具有重要的保护和支持作用。

实践证明,国家烟草专卖制度是有效率的制度,有着关息我国经济命脉的重要位置

中国实行国家烟草专卖制度以来(从1982年中国烟草总公司成立为起点,到2007年)全国卷烟企业由192家(不含400多家计划外烟厂)减少到31家,烟叶和卷烟生产绝大多数年份都严格控制在国家计划之内,各地扩大烟草生产的投资冲动得到有效遏制。据统计,2008年全国种植烤烟1685万亩,同比减少44.5万亩,烟草市场总体上仍保持供求平衡;卷烟焦油含量从30毫克/支下降到13毫克/支,滤嘴烟比重从6%提高到100%。作为中央所属国有独资企业,烟草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状况一直较为良好,为增强国有经济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总体来看,实行国家烟草专卖制度以后,烟草行业在有计划地组织生产经营以遏制烟草流行、提高烟草制品质量以维护消费者利益,依法缴纳烟草税收以促进国家财政收入,实现资产保值增值以增强国有经济实力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绩效,比较好地实现了国家实行烟草专卖的各项目标。由于跨国烟草公司的强力渗透而导致原有市场份额的不断收缩和减少,这是中国烟草企业必须正视的最大威胁。避免像近邻韩国在放开烟草市场后痛失60%江山的命运。近30年来的实践证明,国家烟草专卖制度是一项有效率的制度,这也是得以坚持和不断强化的最根本原因。

国家实行烟草专卖制度近20年间,行业发展形势发生了更加深刻的变化,在面临一些有利条件和宝贵机遇的同时,各方面的压力和挑战也更趋严峻。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对外更加开放,随着国家对垄断行业改革的深化,随着全球控烟运动的日趋高涨,烟草行业所受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中国烟草面临的外部压力越来越大。目前,烟草行业拥有一些较为积极和有利的因素,中国烟草面临一个十分宝贵但可能稍纵即逝的战略机遇期,烟草发展拥有较为有利的需求基础和外部条件;在WTO框架内来自跨国烟草公司的竞争压力以及来自各方面的控烟压力在短期内还未大规模出现;国家对垄断行业的市场改革虽在积极推进,但未对烟草专卖制度构成实质性冲击。烟草行业积极进入全面调整的历史性时期,所采取的主要改革和发展举措如下。

一、严格专卖执法,加强宏观调控

我国的国家烟草专卖制度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为保障的法定专卖制度,其核心是由国家对各种烟草专卖品的生产、销售和进出口业务实行专卖专营和统一管理,其立法宗旨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为此,烟草行业大力提倡和宣传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行业共同价值观,严格按照国家计划组织烟草专卖品的生产和销售,始终保持打假打私的高压态势,切实维护专卖主体的权威性,不断健全完善行业宏观调控体系。通过努力,烟草系统逐步提高了对烟草市场的控制力和占有率,在全国人口吸烟率略有下降的情况下,仍然实现了卷烟产销的稳定适度增加,烟草税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增长。

二、狠抓内管、注重行业自律

在国家烟草专卖制度下,烟草行业实行的是“政企合一”的

管理体制,为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一体制的优势,解决企业“内部人控制失控”的问题,国家烟草专卖局反复强调,全行业要始终把维护国家利益、维护消费者利益作为烟草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高度重视内部管理监督,注重自律建设,努力树立负责任的良好形象。从实践来看,为了在国家烟草专卖制度下切实有效加强内部管理监督和自律建设,烟草行业一是加大了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立法宗旨的宣传与实施,牢固树立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共同价值观,使“两个至上”真正成为烟草行业共同的价值追求。二是针对行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先后集中展开了烟叶流通秩序、财经秩序和卷烟体外循环等专项治理整顿,制定了烟叶收购的“七条要求”,财经管理的“四个严禁”、卷烟生产经营的“五条纪律”等刚性措施并严格执行,有效的规范了行业内部管理。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加大监管力度。国家烟草专卖局先后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行业内部管理监督工作的意见》、《烟草行业内部专卖管理监督实施意见》,全面调整充实了行业各级整顿办的机构和人员,形成了“两烟经营是基础、财务审计是关键、领导干部监督是重点,纪检监察是保障”的行业加强内部监管工作格局,积极构建加强内部管理监督长效机制,不断提高烟草行业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能力和水平。

篇5

网络经济构建于信息技术基础之上,属于特殊的公共产品,在消费体系内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特点,通过信息技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从而提高信息资源的可用性。网络经济能够形成一定的外部效应,经济规模发展较快,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较大。网络经济同时具备高效、经济性强、覆盖范围广的特点,能够影响公众生活的各个层面,同时也会将社会经济的多元体色体现在网络经济中,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引导公众消费理念、经济发展理念发生变化,提高公众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网络经济的发展需要信息技术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在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网络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必然性,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转型,有利于形成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其发展带来了更多挑战。以下将就网络经济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1网络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网络经济发展现状

目前,网络经济的覆盖范围包括了网络信息沟通、网络休闲娱乐、电子商务、网络信息传递等,不同行业对于网络信息的需求呈现出相同的递增趋势。从当前行业网络信息的应用程度来看,整体处于相对偏低水平,用户的网络信息获取途径多通过搜索引擎实现,不少商家从中发现了发展机遇,通过搜索引擎发掘更大商机。在这样的信息服务模式下,搜索引擎的经济效应不断被放大。通过网络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主要以信息便捷性为依据,从而改变公众的生活和消费习惯,在增值服务过程中,即时通信能够为商家带来更多商机,从而创造更客观的经济利润。如网络通信软件中就蕴含着大量商机,通过聊天工具使公众的交流方式更加多元化,沟通体验更加完善。而大型通信服务商具有巨大的资源市场,消费群体规模较大,因此形成了庞大的电子商务消费基础,促进了网络经济的实质性发展,发展前景较为乐观。而且政府对于电子商务的发展也给予了高度重视,并通过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为电子商务发展保驾护航,规范电子商务发展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从而为网络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条件。

1.2网络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国内网络资源共享效率相对较低,资源发掘利用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距离,一些社会资源缺乏有效配置,进而造成利用效率低下,形成资源浪费。从当前的网络经济法律监管情况来看,政府尚未对网络经济制定独立而完善的法律法规政策,在立法过程中存在明显滞后性,与当前网络经济强势发展的现状存在脱节。政府对网络经济管理缺乏体系性规划,尤其是对网络运营商的管理缺乏规范性和指导性,对于网络个人用户安全保障不到位,缺乏对网络信息安全的必要认识,因此造成监控缺位,导致个人信息风险增加,一些企业会利用非正常手段介入网络经济环境中。从企业层面来看,一些企业参与网络经济的形式较为单一,主要经济收益形式为移动增值、网络推广、游戏等,这些传统盈利空间已逐步被压缩,而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网络经济,与即时通信、搜索引擎共同成为未来网络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但是当前整体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此外,信息经济产权、网络知识产权等尚未得到充分保障,尤其是在知识产权方面上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机制,进而对网络经济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难以满足公众对信息资源的庞大需求,进而导致信息供需失衡。信息产权具有流动性特点,不少用户缺乏必要的信息保护意识,而信息产品的复制传播成本较低,因此少数人为了获得更多私利,在网络中窃取他人成果,进而造成知识产权保护真空,难以保障网络知识经济的合法权益。

2网络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分析

2.1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网络经济构建与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在网络经济的带动作用下,国民经济获得了新的发展活力,促进国民经济新增长点的出现,拉动经济增速的同时,也改变了以往国民经济的增长模式,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被集约型经济发展形式所取代。在国民经济全速发展中,网络经济逐步实现了实体经济的有机融合,进而促进商品流通效率的提高,在交易质量方面获得了长足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率的持续增长。而且在商品流通环节流程更加简便,有效控制了交易成本,这些变化带动了国民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网络技术能够对经济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发掘和高效配置,从而使企业对市场信息做出灵活反馈,而政府也能够从相关信息中获得管理优化的良性引导,减少由于盲目投资造成的资源浪费。企业能够在网络经济发展中实现资本的高效运作,从而促进自身竞争力的提高。

2.2促进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现阶段,国家产业结构水平仍有很大的优化空间,无论是从产业结构还是从就业结构来看,其中失衡问题尤其严重,这一发展态势对于社会经济网络化转型造成不利影响。基于此,信息服务产业迅速崛起,对网络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强势助推作用。随着产业形势的不断更新,一些传统行业面临着产业升级需要,而落后产业也被迅速淘汰,通过优胜劣汰机制实现了产业结构的更新优化,为国民经济高效发展创造了新机遇。新技术、新理念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得到高效传播,而且已经实现了向传统产业的融合渗透。通过信息经济的优化作用,企业能够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进而促进信息技术产品升级换代,进一步提高信息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使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发掘和利用。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作用下,传统产业也加快了结构调整,产业密集度格局有所变化,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逐渐转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发展模式,尤其是知识经济的驱动作用更加明显,促进了企业业务升级、转型速度的加快,实现了技术转移效率的提高。

2.3对国内就业结构形成优化作用

就业结构能够体现出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在产业结构得以完善升级的过程中,也会带动劳动力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在网络经济发展中,信息技术是其支撑载体,劳动者体力付出逐渐减少,但是对于脑力劳动的要求则不断提高。企业会结合自身发展需要对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人员结构进行调整,进而促进劳动力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网络经济环境下从业者需要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为了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不少从业人员对强化自身知识储备,促使自身综合素质发展。此外,在网络经济下就业岗位会有所增加,就业形势更加灵活,供求双方能够通过网络进行直接交易,从而减少了择业成本,促使就业周期得到大幅压缩。

3结论

在网络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国民经济发展趋势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新趋势,产业结构得以优化,就业结构有所升级。虽然当前网络经济发展中仍以一些问题存在,如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网络安全问题突出等,这就需要在未来网络经济的发展中进一步强化对信息资源的保护力度,加强信息安全监管,优化产业结构,为国民经济的高效发展注入新活力,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勇.论述网络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J].商,2015(42).

篇6

中国股市从1990年的95点出发,2007年创6124高点后拆跌成2008年的1600点,2014年7月从2000点一路高歌,2015年6月达5178高点后又拆跌成2015年8月的2850点。在股市冲浪,有些投资者赚取了财富也积累了经验,有些股民损失惨重,面对不很成熟的中国股市,大家都无心谈股。但是,从资本市场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看,股市是经济发展、居民财富投资的优先选择路径。

一、居民财富投资的优先选择

中国股市的不成熟和不稳健,股票投资者经历了太多的挫折与失望,对股票投资信心不足。事实上,与其他投资比较,股票投资回报是最高的,流动性是最强的。

(一)股票投资回报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居民财富的投资渠道和品种比较多,有股票投资、房地产投资、基金投资、债券投资、保险投资、黄金投资和银行储蓄等。但是,不是所有的投资渠道和品种都能给我们带来盈利,有些投资只能起到保值作用,有些投资的实际回报甚至是负数。投资回报分为名义收益率和实际收益率,有些投资名义上有收益,但扣减CPI因素后的实际收益率只能保本,甚至是负数.

(二)股票投资流动性强

在中国,房地产投资是比较被投资者看好的。但是,股票投资具有同质性、规范性和公开性,而房地产投资具有固定性、异质性和交易的不频繁性。因此,股票作为一种投资工具,其整体流动性高于房地产投资。

二、国民经济发展的优先路径

目前,实体企业发展筹资困难,筹资和用资的成本都比较高,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推进制造业发展,推动创新创业,切实发展国民经济,都离不开活跃、便捷的资金市场。股市有利于企业融资,其流动性和趋利性可以科学引导和配置财富,其财富传导效可以有效扩大消费和推动国民经济发展。

(一)股市有利于企业融资

1、信贷现状不利于创新创业

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是基于企业的资产负债质量来决定的,而资产负债表描述的是企业过去的经营善和资产质量情况,其信息不直接涉及企业的发展前景。新兴企业、尤其是初创企业,由于其资产负债表没有多少财富积累,因此他们很难从银行筹集资金,只有向小额融资公司贷款或者选择风投,而小额融资公司贷款或者风投的成本都比较高。这样,增加了企业的筹资难度,打击了万众创新的信心,不利于社会创新创业。

2、信贷现状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

企业融资,根据资金来源一般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包括资本金、折旧资金和留存收益等,外源融资包括贷款、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催生和发展创新企业是践行万众创新全民创业的重要渠道之一。创新企业的内源融资往往不能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然而,由于创新企业规模小、积累少、业绩不稳定、发展前景不好评估,所以较难得到外源融资。目前,我国80%以上的中小企业主要依靠内源融资,中小企业直接融资(股权融资)与间接融资(信贷融资)比例为3∶7。直接融资渠道不畅,加剧了中小企业融资矛盾,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

(二)股市可以科学引导和配置财富

经济发展需要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开发人力资源的前提条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财力保障,通过市场机制来科学合理配置居民财富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从表3可知,我国居民财富的64%投资在房地产,29%躺在银行,而美国居民财富的29%在股市。从财富的社会均衡回报来看,房地产租赁业务是不会增加社会财富的,租赁收入只是房东与租客之间的零和搏弈而已。现金本身不会生产财富,也不会自我增值,只有将现金投入生产流转,才可能创造社会财富。银行储蓄是通过利息来获取回报,一般情况下,银行存款利率是跑不过CPI的,其实际收益可能是负数。股市是可以产生财富的,其一,股票是轻资产,可以通过市场配置进行快速流转,使资金发力于经济改革和生产热点,不断高效地创造财富。同时,企业通过股市筹集资金,减少用资压力,推进创新创业和经济持续发展;其二,从投资者来说,股东可以直接通过被投资企业获取回报。美国和澳大利亚居民财富中的股票占比分别是中国的10倍和5倍,值得我们思考。我国应该进一步健全金融政策,规范资本市场,激励居民加大对股市的热情,提振居民的股票投资信心。同时,通过降息减少存款,通过规范房地产市场减少炒房,促使居民将财富投入股市。

(三)股市的财富传导效应促进经济发展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经济发展需要居民对经济前景的美好预期,需要居民对财富充满信心的传导效应。股市财富效应的传导机制作用,可以有效拉动经济增长,实证分析表明,中国股市与经济增长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作用,股市规模的扩大对加快中国经济的增长是有利的。

三、股市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客观需要

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三去一降一补”,基于企业营运分析,其中“一去”就是去掉财务杠杆,“一降”就是降低经营成本。从表4可看出,我国企业的负债率远高于政府和家庭,我国企业的负债率也远高于日本和美国的企业。这个数据说明我国企业的财务杠杆大,筹用资成本高,不利于企业发展和国际竞争。降低企业财务杠杆和筹用资成本的渠道有很多,其中发展股市,推动企业向股市筹资是一条重要的有效途径。

篇7

2003年到2011年,全国国有企业实现营业收入从10.73万亿元增长到39.25万亿元,实现净利润从3262.3亿元增长到1.94万亿元,上缴税金从8361.6亿元增长到3.45万亿元,年均分别增长了17.6%、25.2%和19.4%。1994年我国国有企业500强全年销售收入总和还不及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一家,而在2012年我国已有54家国企进入世界500强。特别是中央企业表现更为突出,这期间央企总数由196家减少为117家,但资产总额却从7.13万亿增加到28万亿。同时,国有企业还在科技创新、重大工程建设、“走出去”和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走在了前头。

目前看,国有企业发展中主要存在“三个较大差距”: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国有企业这个市场主体完善治理结构和经营机制,但到目前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仍不合理、经营机制也不灵活。同时,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矛盾突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亟待完善。二是转变国有企业发展方式与科学发展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许多国有企业发展方式粗放,重速度轻效益现象比较突出,消耗高、浪费大、污染重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布局结构也不合理,传统产业改造进展不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较低。三是提高国有企业竞争能力与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要求存在较大差距。目前诸多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品更新换代较慢,“走出去”水平较低,远不适应国际激烈竞争需要。

二 民营企业发展现状

我国民营企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现在已是铺天盖地、顶天立地了。数字显示,民营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超过60%,表明民营企业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较大作用,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从业人员的总数达到1.04亿,民营企业成为城镇新增就业的主渠道。国家工商总局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国工商系统共登记私营企业967.68万户,注册资本(金)25.79万亿元;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成果约占全国总量的比例为70%。除了继续在传统制造业、服务业保持优势外,民营企业正加速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发展。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是支撑我国县域经济的主体,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加速了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当前,我国民营经济的主体还停留在低层次产业和产业链低端,高耗能、高污染、低技术的产能主要集中在民营经济。在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民营经济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同时,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也需要进一步优化。所谓“玻璃门”“弹簧门”等仍阻碍着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民营企业普遍面临一个发展的‘天花板’。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还在于对民营企业的不认同。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民营企业将长期缺乏上升动力,做大做强非常困难。”中国企业联合会副理事长李建明说。

三 二者之间的关系

我国经济得以长足发展,主要是三股力量支撑的。一是国有企业。二是民营企业。三是外资企业。据统计,2001年到2011年这10年间,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幅分别为16.7% 、31.2% 和20.1%,国有企业比民营企业增幅低了14.5个百分点,比外资企业增幅低了3.4个百分点。这些数据表明,不是“国进民退”,而是三者都进,并且民进最快、外进居中、国进居后。遍布社会各个角落的中小企业,对社会需求、对市场机遇最敏感。而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国有大企业在企业创新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国有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可以有机互补。大企业可以把生产环节转移到中小企业去,中小企业把对市场的敏感度和市场对科技创新需求的紧迫感传递给国有大企业,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谋创新发展的状态。

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二者唇齿相依。国有经济发展壮大了,就能为民营经济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民营经济获得健康发展,会进一步形成良好的、平等的竞争氛围,促使国有经济转变发展理念,增强发展活力。总之,只有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共同发展,才能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打破“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的魔咒,早日实现赶超战略。

中国要实现经济赶超,必须推动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共同发展。经济赶超需要依靠技术创新来实现。为此,需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大力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开发出新的产品和现代服务。国有企业具有人才和资金的优势,应该成为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的主体,在引领技术进步中实现发展,占领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同时,中国成为世界的制造业中心,民营经济功不可没,它已成为我国出口创汇的生力军,今后也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尽管民营企业的很多产品仍处于低端行业,但生产低端产品并不意味着企业在竞争中就缺乏优势。实际上,这些产品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只要企业能够在精细化上做文章,在企业管理、技术创新、生产工艺、产品设计、产品质量以及品牌推广上下功夫,同样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可见,单纯地依靠任何一种所有制,都会阻滞现阶段生产力的发展。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共同发展,成就了中国三十多年的经济奇迹,缩小了与国外的差距。

四 如何实现二者之间的共生共赢

篇8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商务已经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国,以阿里巴巴、淘宝、京东商城、慧聪、凡客为代表的电商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商业”的全新服务模式,极大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前,我国电子商务正在进入创新和快速扩张的新阶段,日益成为拉动我国消费需求、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引擎。

一、电子商务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电子商务的兴起和发展,是社会经济和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必然,其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的作用如下。首先,电子商务的发展,推动了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电子商务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发展电子商务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举措,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大力发展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兴经济模式,可以让我们从容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加快电子商务发展是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把握发展主动权、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提高我国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能力,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最后,电子商务的发展,可以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向完善。电子商务发展将有力地促进商品流通和生产要素的有机流动,促进公平竞争,降低交易成本,推动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与完善,更好地实现市场对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

二、电子商务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电子商务平台颠覆和改变着世界经济格局。在我国,由于受到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冲击,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发生着巨变,传统的商务模式和实体经济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电子商务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尤其是实体经济的影响如下。首先,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生活的方式,从而间接影响社会经济的繁荣。众所周知,人们传统的购物方式是逛街,在实体店里挑选自己需要的商品。但是,在电商模式下,这种传统的购物模式已经悄然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购物者坐在家里、办公室或者其他任何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完成购物。电商在方便消费者的同时,也在削弱商业实体的功能。以前作为城市繁华标志的商场、超市、专卖店、行业产品销售中心受到巨大冲击,许多实体店面因为电商的冲击关停破产,电商的发展在蚕食着实体经济的领地,从而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其次,电子商务平台对实体品牌有巨大的冲击作用。电子商务平台作为线上的交易平台,可以突破时空限制进行交易,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同时让一些无资金实力的从业者也可以借助平台,在没有任体实体店租金及其他硬件成本压力的情况下,实现“掌柜”梦。然而,从业门槛的降低、产品流通成本的下降,再加上线上监管困难,致使电商平台上的产品鱼龙混杂,大大冲击着传统商业格局,压缩了许多实体品牌生存的空间。最后,电子商务平台上的产品有好有坏,服务质量良莠不齐,再加上通过线上方式实现交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秩序,给市场监管带来很大的难题。许多知名的平台商在产品质量监管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但仍然无法从根本上杜绝假货、次货,让消费者蒙受各种损失。电商的消费纠纷事件层出不穷,相关的行政主管部门面对这些纠纷也力不从心。从这个角度来讲,电商平台增加了市场监管的难度,给市场经济的健康、良好运行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

三、促进电商与实体经济共同发展的对策

电子商务的产生与发展,对国民经济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它同时对实体经济也产生一定的伤害。电子商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国民经济的一种形态,只要对其进行规范管理、遵循其规律引导发展,它就能够扬长避短,为国民经济发展贡献出应有的力量。具体而言,首先应当加强对电商服务的监管,将引导电商健康发展相关法律制度落实到具体的监管领域中去,让电商在方便人民群众生活的同时,尽力规避对人们和实体经济的伤害;其次,作为实体经济,必须要积极面对电商的挑战和竞争,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这才是市场竞争制胜的关键和根本。最后,努力促进电商与实体经济的互相融合,通过电商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实体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帮助和促进电商进一步发展。

四、结语

总之,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如果不加以科学的引导和监督,对国民经济而言,那就是一柄双刃剑。所以,我们既不能因为电商带来的巨大经济效能而放任自流,也不能把电子商务看成是经济发展中的洪水猛兽而限制其发展。让电商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共同进步,这才是正确之道。

参考文献:

篇9

一、前言

我国国民的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体育产业亦取得较快的发展,而人们亦逐渐重视体育所蕴含的经济功能以及价值,尤其为21世纪的今天,人们对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亦有更清晰的认识。我国在2008年成功举办了全运会、亚运会以及奥运会,而体育行业因此被我国民众比喻为朝阳产业,其在我国国民的生产总值中具有越来越大的比例。

二、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体育经济所具有的地位分析

我国近三十年来不断改革经济与政治,社会与经济得到高速发展,而国内的生产总值亦逐步提升,直到2011年中国经济在世界占据第二位。而体育产业所贡献的极大经济价值亦包含在里面。

1、在经济的增长中体育极具区域优势,国民经济中其他行业大力的支持是我国体育产业不断发展的基础,而体育产业不断壮大与成熟亦可对其他产业不断的发展起促进作用。体育产业是当今世界重要的朝阳企业之一,尤其为世界经济的整体处在低迷的阶段,但同其他行业相较而言,体育产业持久发展潜力更强,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大于其他产业。此外,体育产业对于其它产业所具有的联动的作用更强,一定条件下其的高速发展对于金融业、信息业、通讯业、服务业、制造业、广告业、商业、运输业、旅游业等行业发展起带动作用。且作为我国第三产业的体育可将较多劳动力有效容纳。例如我国的体育用品业具有较大的出口,在1998年的时候通过海关进行直接出口体育用品高达45.98亿元左右,仅排球、篮球以及足球三大球类出口额亦达到8011万美元左右。国外的情况亦如此,英国在1990年的时候有差不多50万人从事于体育产业以及体育运动行业,将农业从业人口大大超过;而在德国有300万人从事休闲的服务业,4000亿马克是该国年营业额;美国洛杉矶的奥运会为该座城市2.5万人创造了就业的机会;韩国汉城的奥运会将就业机会提供给3.4万人;美国亚特兰大的奥运会将7.7万个的就业机会提供给该州人员;我国2008年北京的奥运会将差不多10万个的就业机会提供给北京市[1]。

2、我国体育经济不断的发展在社会和谐的促进方面有利。在体育经济不断实现的整个过程中可有效缓解社会的矛盾、维护社会的健康,亦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起重要作用。我国当前经济进入往前发展关键的阶段,不仅为关键发展的阶段,而且为社会矛盾的爆发阶段,人们在这个时期亦更易具有过激行为发生,不断激化社会的矛盾,对社会的稳定造成极大的威胁。据社会学以及体育的心理学相关的研究显示,多参加体育的活动可将压力有效缓解,利于将烦躁、焦虑以及抑郁等不良的心理消除。而同时,当人们对大型的体育比赛进行观赏,尤其为观赏大型的比赛时,其手舞足蹈、吼叫、欢呼的同时缓解了心理压力,将民众的心理削弱。而上述这些为体育经济当中社会效益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当中重要的一种表现形式。

3、体育主要的作用之一为将劳动力的素质提高,参加体育运动可将劳动者的素质有效改善,将其劳动的生产率提升。据国外学者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如果劳动者经常的参与体育劳动,那么同那些较少参与体育活动者相比较,前者劳动的生产率较后者平均高出1%左右[2]。生产力中首要的要素为劳动者,而其智力素质以及身体素质提升之后,可提高其劳动的生产率,而这是经常性开展体育活动可达到的功效。目前,我国国内的学者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体育经济所占有的作用以及地位进行研究时均一致表明,当九五期间我国宏观经济不断发生通货紧缩现象,整体处于投资需求以及消费需求均较弱的经济环境当中,然而体育消费亦出现持续火爆现象,体育产业中整个效益、质量、结构以及规模均取得飞速提升。由此可知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体育经济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首先,国民经济当中极具活力且新的一个增长点为体育经济。其次,我国体育经济近年来在对国家产业的结构进行优化,对其他行业的发展进行有效带动方面作用显著提升。再次,在拉动社会的就业、吸引社会资本以及外资,我国体育经济的作用较大。最后,我国体育经济亦为将国民生活质量与素质提升、以人为本、建构和谐的社会重要的行业之一。

三、结束语

当今世界,我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体的国家,显著提升了综合国力。且在网络的社会化、信息的时代化以及经济的全球化等各方面均飞速变革的今天,我国在各族人员均得到发展的背景之下要与时俱进的发展体育经济,重视其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当中重要的地位以及作用。而体育经济在这样的环境与背景之下一定会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以及我国经济的不断的发展起更大促进作用。

篇10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购物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逐渐受到人们的追捧,获得了快速的发展。2012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13040.0亿元,较往年增长66.2%,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2%,这种商业文明带来的新的生产力以及以诚信、分享、责任为基本特征的制度体系,极大地影响了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经济各部门,加快促进人类从工业革命向信息革命升级。本文就网络购物这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对国民经济整体以及各部门产生的各方面影响展开讨论。

二、网络购物对我国国民经济几个主要方面的影响分析

(一)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首先,跨越时空限制,加强信息资源的共享。一方面,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购物使得信息资源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网络上得到自由的流动,这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资源的流动成本,通过资源信息的网络化,使得信息的搜索、、数据保管、维护和信息记录、更新等环节都省去;另一方面,通过网络购物市场的充分竞争,信息资源充分的共享,这样资源在充分流动下达到优化配置的效果;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使得资源配置的效率更高,在一定范围的市场中形成比较优势,这样更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其次,改造传统产业,挖掘潜力资源。网络购物经济追求的是互惠互利、实现共赢的局面,所以协同发展模式是网络购物经济的首选。在网络购物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实现产业的增值,进行盈利模式的创新,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所以快递等行业就获得了新的发展。同时,通过信息资源的共享,信息的广泛传播,把落后地区的风景和民间风俗等都带入人们的视野,充分挖掘了潜在的资源,促使新的行业的产生。一方面,让消费者获得更多的消费体验,拉动内需;另一方面,落后地区找到了自身发展的优势,经济发展找到了突破口。

(二)对就业的影响

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一就是要追求充分就业,然而,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就业率不断下降,国家十分重视就业问题。网络购物经济的发展,对就业问题的解决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以淘宝网为例,其进入门槛低、投资成本少,易于操作,所以受到广大创业者的欢迎,为解决大学生、残疾人等就业难的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平台。

根据淘宝网的最新就业数据,2011年年初,淘宝直接就业的人数为164万个,是2009年同期的4倍。根据直接就业与间接就业的关系式来计算,一个直接就业岗位带来2.85个间接就业岗位,那么,2011年年初的淘宝网创造的间接就业人数就是467万。2012年,据阿里巴巴集团对外公布的数据显示,淘宝网全年的交易额达大约4500亿元,据测算,到2013年年底,这一数额将达到1万亿人民币左右。

(三)对税收的影响

首先,纳税主体发生变化。比较传统的实体经济,网络购物具有虚拟性。实体经济下企业和个人通过到工商部门进行登记,成为合法的经营主体、纳税主体;但是网络购物只要求商家在网上申请店铺,就可进行运营,所以缺少规范标准的衡量,网络购物的纳税主体不明确。另外,网络交易的完成,是通过电子支付进行的,电子支付不具备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同国家的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域都可以进行网络交易,网络购物的复杂化、国际化、虚拟化使得网络购物纳税主体和纳税地点难以确定。

其次,征税商品计价难度提高。网络购物使得征税对象发生改变,由实体的资产变为音乐、软件、电影等无形资产由于网络无时间、空间的限制,这些征税的对象在网络中进行交易时,其征税的数额、纳税的主体、纳税的时间等都无法界定。例如在淘宝网上进行购物时,由于商家和客户都可能不在同一的地域,不同的国家,所以其交易完成后,纳税的主体和征税的具体标准都无法确定,这样对于网络购物而言,就存在严重的偷税、漏税现象,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好的影响。

再次,税收管理部门的网络安全问题。通过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税务部门可在网上进行征税工作,这样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但是,网络安全问题也成为征税工作的一大难题。一些黑客侵入政府部门网络,修改政府的相关信息,窃取政府部门的机密,这样对政府征税部门的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很可能带来严重国家财产的损失。

三、如何进一步完善网络购物体系,促进国民经济更好发展

(一)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篇11

现代交通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当传统的陆路运输和海路运输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国民物质上的需求的时候,以航空运输为主要运作方式的航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就显得举足轻重,形成了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而空运资源、航空经济与国民发展这三者之间又极容易形成密不可分的联系,三者可谓相辅相成,随着科技水平的日益进步,三者之间还会有进一步的进展突破,并相互影响。

1 空运资源的发展

空运资源最早的开发阶段是从二十世纪早期开始的新兴人类资源。二战结束以后,航空业逐渐转变了主要功能方向,服务的主要对象由战争转变成了与民便利的载体。所谓的空运资源,大体是指支持和保障实现航空运输的各种要素,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其中有形的既包括人,也包括物。与陆路运输和海路运输相比,航空运输有着速度快、技术含量高以及开发潜力广泛等诸多优点,并开始逐渐服务于客货流运载和通讯领域。所以空运资源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刺激下迅猛发展,直至具备了在交通运输业与第三产业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功能。众所周知,民航事业在当代社会起到的作用是独一无二的,大力开拓空运资源正可以有效带动民航事业的起步。

2 航空经济的特点

与空运资源相对应的是航空经济。航空经济即一种新的高精尖模式的经济形态,是以航空枢纽为依托,以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支撑,以提供高时效、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并参与国际市场分工为特征,吸引航空运输业、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1]。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及速度经济时代,航空运输已成为“第五冲击波”,成为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促进跨越式发展的新引擎,因此国内许多学者称呼这种航空经济为“临空经济”,认为这种“临空经济”在不久的将来必将成为中国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3 三者之间的联系

空运资源和航空经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更存在着明显的共性。首先两者的区别在于,空运资源包括具体的要素如技术设备、交通线路以及相关专业或行业领域内的高级技术人才,也包括很多抽象的事物如技术原理、公司形象、航香航权、信息情报等,而航空经济就是单指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其次两者之间也存在联系,空运资源是构成航空经济发展与飞跃的基础和原动力,而航空经济的迅猛进展反而能够以就业、科研等各种渠道反哺空运资源,二者共同构成国内与国际航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二者还存在着一个不容小觑的共性,那就是一国空运资源的丰富与否以及航空经济的发达程度,都对本国国民的发展起到了绝非可有可无的作用,二者均构成国民朝向现代文明昂首阔步的主要助推器。

3.1 空运资源与国民发展

空运资源对国民发展起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空运人力资源的供求方面。在知识与科技主导的经济形态中,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其数量和质量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空运资源当中涵盖的各种资源要素中,人力资源的重要程度自然是首当其冲。所以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的力度,以构建决胜于未来的人力资源优势很有必要。所以空运资源对人才的诱惑力会随着航空经济的不断开拓发展而越来越大,客观上也对提高人员素质、促进国民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和鼓励对科技项目的研发起到了很深远的影响。所以空运资源的发展能够起到富国强民的作用。

3.2 航空经济与国民发展

航空经济既然已被视为中国经济的新的增长点,那么这种经济体制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史上一定同样起到了振兴国民经济、富国强民的先例和榜样作用。航空经济对国民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更大,究其表现主要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推动我国的经济全球化进程。经济全球化在国际交往日益频繁与跨国公司迅猛扩展的今天,俨然成为了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而经济全球化的一点好处在于能够有效整合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才、资源、资金或者技术,体现出一种强烈的时空特性。那么既然是时空特性,要想在全球化的演变中不为发达国家的主导地位所控制,能够在竞争中做到游刃有余,发展与时空特性相应的经济体制的任务便迫在眉睫。拒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每年来往的客货流动中,至少有40%的客货均以航空运输的方式来完成。由此可见,航空经济的发展可以大大有利于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运行轨道。

(2)有助于调整国家现有的经济结构。大力发展航空经济,有效促进运输业的发展和国民就业的扩大,直接带来的积极影响便是扩大内需。由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对全世界的冲击,加之中国传统的经济体制习惯于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增长,使得国内的消费环节相对薄弱。而航空经济本身具有长价值链[2]的特殊功能,这就决定了其经济效能和市场需求的巨大,对于促进国民消费,形成消费与出口、投资协调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型体制便起到了非同小可的作用与极其深远的影响。此外,航空经济作为低碳经济的一种高级载体,能够有效促进国家低碳经济的发展[3]。

(3)缩小区域经济水平差异。中国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问题是区域经济缺少协调,东部沿海比较发达,中部地区相对缓慢,西部则十分贫困。国家早有明确号召,发展区域经济要结合本地的资源优势,而中西部经济水平正因为开发空间较少反而可以转化为发展航空业的优势,近来著名的如西昌、酒泉等地直接设置卫星发射中心的成功试验,便是足具权威的案例。除了卫星发射中心,广设机场、增加客货流量而从中创收,正是中西部地区发展特色经济、缩小区域差距的一个有效途径。

4 结语

空运资源、国民发展以及航空经济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可谓“玄之又玄”,妙不可言。作为新兴科技产业的重要载体,大力发展与研发不但有利于国家硬实力与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更有助于武装国民、服务国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新的号召提供新的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篇12

一、引言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时代特征之一,信息产业正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它在国家经济增长中的贡献越来越大。信息产业是指从事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信息技术设备与器件的制造,利用信息技术采集、加工、存储、传递和开发信息产品以及提供信息服务的产业。我国现行的信息产业行业范围划分主要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划分信息相关产业暂行规定》(国统字[2003]83号)中信息相关产业分类,将信息产业的行业范围划定为以下五大组成部分:一是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二是电子信息设备销售和租赁业;三是电子信息传输服务业;四是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五是其他信息相关服务业。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以电子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为核心的信息产业作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信息产业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总体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与此同时,信息产业也拉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为经济发展提供新模式,而产业结构的高层次化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

为深入研究信息产业推动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本文对信息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试图准确的揭示信息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和作用。

二、信息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

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仅表现在它本身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例,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战略性产业,而且表现在它对国民经济具有带动作用,主要在以下方面:

(一)先导作用

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许多高新技术产业相继诞生,但无论是生物工程、卫星通信、光纤技术、海洋工程、新材料、新能源还是新型服务业,都离不开具有核心地位和先导作用的信息产业作为其应用开发的突破口。其他高技术及产业的原理、机理的认识和控制以及功能、目标的设计和实现,无不依赖于信息技术的新突破和综合应用;其他高新技术产品都必然以相应的信息技术设备为其部件或功能子系统。因此,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具有先导作用。

(二)催化和助推作用

信息产业不仅可以直接创造财富, 而且可以渗透到其他产业之中,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并促进其他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系统的提高和升级,通过扩大财富的增值空间、缩短信息的流动时间以及使非资源转化为资源等手段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财富创造能力,使原来不能创造财富的部门或企业创造财富,使原来只能创造较少财富的部门或企业创造较多的财富,这就是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催化剂作用和助推作用。

(三)优化作用

信息作为现代生产的要素之一,与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共同构成现代生产力的基础。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生产要素具有优化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信息要素作用于资本要素,增加资本要素的信息含量,就可以提高资本的整体利用水平和利用效率;信息要素作用于劳动力要素,可以增强劳动力的科技文化水平并提高管理者与管理对象的可知性和透明度,从而提高国民经济系统的有序度和运行效率。

(四)倍增作用

发展信息产业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使国民经济的发展成倍增长,通过对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推动其产业生产率的提高,产生一系列的综合经济效益。一是信息产品和服务具有直接的经济效益;二是信息产业可以渗透到其他产业之中,产生二次经济效益。信息产业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的总和构成了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扩散效应,这些扩散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能够使国民经济倍增发展,这就是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倍增作用。

(五)软化作用

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软化作用,主要表现在对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等的软化作用。信息产业对产业结构的软化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民经济中出现了软件业、数据库行业、计算机信息服务业等软性产业;二是信息产业及软件行业的产生也使得硬性产业进一步软化,通过信息产业所提供的先进的信息设备和良好的信息环境,使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管理方式、营销方式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增加了软功能的比重,实现了外延式软化和内涵式软化的统一。信息产业对就业结构的软化作用主要表现在随着信息产业迅猛发展,整个国民经济的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事管理、研究、软件开发、信息咨询、信息传播、信息服务的就业人数占国家总劳动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信息产业对消费结构的软化作用主要表现在发达的经济水平和知识化、信息化的产业结构为市场消费提供知识化、信息化的供给,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同时,消费需求的变动也会引导产业结构的升级,信息化的消费需求促进信息化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形成。

三、信息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产生直接贡献;二是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产生间接贡献,主要表现为信息产业与其它产业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关联性。

(一)直接贡献

信息产业作为经济活动的组成部分,其增长和产值规模的不断扩大,意味着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及所占国民经济份额的增加,信息产业自身的发展直接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以全国电子信息产业为例,我国2002年电子信息产业工业增加值为2980亿元,至2006年达到11000亿元,年均增长幅度达到38.6%,远远高于同期我国10%左右的GDP增长幅度。2006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全行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了5.25%,比上年提高了0.31个百分点,对其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10%,对其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5%以上;全行业在全国外贸出口中的比重比上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对其增长的贡献率接近50%,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的比重超过90%;全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就业人数达到724万人,比上年增加了85万人,占全国新增就业人数的10%以上。

(二)间接贡献

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贡献主要体现在信息产业能够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进而提高传统产业的生命力上,即所谓的“外溢作用”。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存在前向关联性和后向关联性,即其他产业部门对信息产业最终产品的需求越大,信息产业的发展就越能有效地促进其他产业的扩张;信息产业对其他产业部门最终产品的需求越强烈,信息产业就越能有效地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对于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间接贡献的大小,将在在下面的实证分析中进行进一步论证。

四、信息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作用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的确立

为了测度信息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本文运用经过修正过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回归分析。

工业化时期的经济增长模型一般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表示:Y=AKαLβ。

式中,Y为社会总产品产量或国内生产总值(GDP),K为社会资本量,L为社会劳动量,A、α、β为系数。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已经进入信息经济时代,由于信息资源的加入、技术的不断进步,导致了生产力发展的性能和特征发生了变化。信息产业目前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支柱性、战略性产业,同时,信息产业还对传统产业不断地进行着渗透和改造,为传统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因素。因此,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了推动产业、经济乃至社会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信息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已经被人们所接受,因此该模型必须考虑到信息因素的重要性,模型可以进一步修正为:Y=AKαLβIγ。

式中,Y为社会总产品产量或国内生产总值(GDP),K为社会资本量,L为社会劳动量,I为社会信息量,A、α、β、γ为系数。

出于数据采集的方便,本文采用固定资产投入代替社会资本量,采用就业人口代替社会劳动量,由于我国目前没有完整、准确的信息产业数据,本文采用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代替社会信息量,具体数据见表1:

为了便于计算,将模型中各要素改写成对基年的指数形式,并对等式两边取自然对数,得到修正后的估计模型为:

Ln(Yt/Y0)=LnA0+αLn(Kt/K0)+βLn(Lt/L0)+γLn(It/I0)

(二)模型的求解和数据分析

利用spss软件进行线性回归求解,可以得到:

LnA0=0.012α=0.551β=0.199γ=0.255

所以代入原模型得到:Y=1.012K0.551

L0.199I0.255

对回归方程进行显著性检验,得到F值为1146.099>F0.01(3,6)=9.78

检验结果表明该回归方程极为显著,检验通过,可以进行经济分析。

该模型求解表明:

1、1996~2005年期间,在我国的经济增长中,社会信息量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生产要素,其贡献率已经达到了0.255,即该时期内中国信息化指数每增长1个单位能够引发GDP指数增长0.255个单位,已经高于劳动量对经济增长0.199的贡献水平,其作用已经极为显著。

2、1996~2005年期间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仍然是资本量,其贡献率达到了0.551,远远高于信息量的贡献。这说明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主要还是靠资本的投入,信息产业发展还不是非常充分,信息要素作用还没有完全体现,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有待进一步渗透和体现。而这个分析结果与我国现实的信息产业发展状况也是基本相符的。

五、结论

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战略性产业,信息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了劳动要素。但是同时也要看到,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还不充分,信息作为首要生产要素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发展前景还十分广阔。因此,应该在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充分认识信息产业的重要性,大力扶持发展信息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大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工业部门及农业部门的力度,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靖继鹏.信息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乌家培等.信息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徐升华,毛小兵.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J].管理世界,2004(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