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表达方式范文

时间:2023-06-19 09:23:0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语言表达方式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语言表达方式

篇1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学“所当着眼的不应只是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局,应是生字难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摄取”,还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的”。因此,要让课堂洋溢浓浓的语文味,就要在阅读教学中咬文嚼字,让学生领悟如何通过字词、句式、标点这些句子中的成分来表达思想感情这些知识,并能让学生学以致用。

一、比较字词,体会语言表达方式

字词是构成句子的最小单位,是语言的基本材料。词的种类繁多,而所有的词在句子中都有它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他们适合用不同的方法去理解、积累和运用。而我们在阅读中如果能针对它们的特点进行设计,引导学生通过字词的比较、咀嚼来理解课文内容,更能体会课文语言的表达方式,那才是充满语文味的课堂。例如:《凡卡》是经典的小学语文篇目,在学到凡卡给爷爷的信中说“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这句话后,我作了这样的设计:

师:一个年仅九岁的孩子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来呢?请大家再读一读这封信,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凡卡的生活真的没有指望了?在文中划出有关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体会。

学生学习后交流:生1:“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从这句话中我可以感受到他的生活没有指望了。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1:凡卡只是不知不觉睡着了,老板就狠狠地揍了他一顿,他太可怜了。

师:那如果我把这句话改为:出示: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老板拉着我的头发,把我带到院子里,拿皮带打了我一顿。请同学们和原句比较着读一读,觉得怎么样?

生2:虽然只改了几个字,但是感觉很不一样了,改了以后的这句话用了“拉”、“带”、“打”三个动词,太平淡了,不如原来的好。

生3:原来的“揪”、“拖”、“揍”三个字,我们读着都觉得凡卡肯定很痛,老板根本没把凡卡当成人来对待,把他像狗一样揪着拖出去揍,难怪他说自己的生活连狗都不如。

生4:原来那三个动词更好,能够看出老板很凶残,更能衬托出凡卡的可怜。

师:是啊,虽然只是几个简单的动词,但是给不同身份、性格的人用上,能更好地烘托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生领悟了“如何通过字词表达思想感情”这一知识,才能让他们今后用好这一类字词产生迁移,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产生直接的效果。

二、关注生活,让生活引领表达

为了让语文教学枝繁叶茂,我们应践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让语文教学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使之发芽、开花、结果。鉴于此,语文教学要努力营造大语文环境,面向学生广泛的现实生活世界,让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语文学习中来。

例如《掌声》教学片断:

课始:同学们,生活中你享受过掌声吗?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得到的?

生:我讲故事把全班同学都逗笑了,大家给我掌声。

生:我的作文在校刊上发表了,班上的同学给了我掌声。

生:我上课发言很精彩,获得了掌声。

生:有时我作业写得很好,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掌声

生:当我学习有了进步时,得到了大家的掌声。

课中:如果英子就是同学们中的一员,一摇一摆地走上了讲台,你会对她说些什么呢?你们的一声声鼓励,英子一摇一摆地走上了讲台,你们的话语就是掌声,这不是普通的掌声,这掌声里有你们的爱心。爱心不仅仅是掌声,在你们的生活中,爱还是什么?

生:爱是一杯热茶。

生:爱是帮助别人。

《爱的呼唤》的乐曲轻轻想起

生:爱是陪孤独的小伙伴聊聊天,给孤独的小伙伴带去快乐。

课终:生活中,你一定得到过掌声。这掌声,也许是很多人送给你的,也许是一个人送给你的;也许是陌生人送给你的,也许是熟悉的人送给你的;也许是在你成功时响起,也许是在你身处困境时响起……选择一次最难忘、最让你感动的掌声写下来,把掌声响起的过程和你的变化、感受写具体。

篇2

大型的教学观摩(评比)活动,为了体现公平公正,都会要求上课的选手在上课前不与学生见面;只安排在上课前预留十分钟,让执教的老师与到场上课的学生进行谈话交流。这样一来,处理这十分钟就成了例行公事。虽各有各的招式,但普遍的作用是为了缓和紧张气氛。有的播放当地的风光短片,有的进行一些视听反应考查;有的组织师生进行自我介绍;还有的是开展一些小游戏……

郭蕾老师的课前谈话却与众不同:①在介绍地方特色时,重点介绍地方方言,妙在组织师生相互猜听各自说的方言是什么意思,学习说对方的方言。这样的实践别具一格,迅速消除师生上台作课的紧张气氛;②播放电视剧《小兵张嘎》片尾曲片段,请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关注人物的神态和动作。这样的安排,也许也不值渲染;可是,当我们将这个课前的谈话安排与郭蕾老师执教这一课的教学目标相联系时,我们就不能不佩服这个利用的精妙。因为,郭蕾老师为这节课设计的教学目标主要就是“揣摩关键词句(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表达效果”,这也正是该篇课文表达方式的特点。 郭老师是在充分地利用课前谈话,巧妙地与新授课衔接,也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重点架桥铺路。

二、有教学预设,巧妙在演绎何谓动态生成

公开教学,增加一些艺术含量无可非议。于是,什么时间说什么话,什么情况做什么事,哪句话用什么语气,什么时候配上音乐,什么时候请学生回答等等,都自有预设;至于第一步讲解什么内容,第二步解决什么问题,更有教案可查。

郭老师要参加全国性的教学评比,那教学预设自然也是反复雕琢后的最佳设计。为了引导学生感悟文章在写“嘎子夺枪”时,主要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描写将这一件事件写得具体详细,郭老师的教学预设是:

预设1:(感悟动作、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作者注)

引导学习、领会:“说时迟,那时快,嘎子见他要跑,急忙‘咣当’把门一关,鬼子军官身子才窜出半截,并夹住了后腿,一个嘴啃地,栽在台阶上……”

预设2:体会正面描写嘎子的语言

引导学习、感悟:嘎子推开门,只见两条黄色的影子正在院子里晃,再一看,可不是两个日本鬼子吗?前面那个挎把洋刀,背个图囊,还是个官儿呢。嘎子一惊,失声叫道:“哎呀,两个鬼……”“子”字还未出口,他急忙改口道:“奶奶!有两个太君进院啦!快预备饭啊!”只听屋里微微的一阵响,传来区队长装出的奶奶的声音:“嘎子,好好把太君往屋里请。”

无巧不成书,现场教学,当引导学生默读“杀敌夺枪”这个片段后——

师:读了‘杀敌夺枪’,嘎子给你什么印象?

生:机智勇敢!

师:从哪些方面写他的这个特点?

生:从语言上看出。读嘎子的语言(预设2那段话)……

这个局面的出现,显然打乱了预设;因为学生已经越过预设1,直接提出预设2的内容。

此时,郭老师没有一点慌乱,也没有强行引导学习预设1的意思;而是顺学而导学习、感悟学生找出的这段语言描写。

顺学而导,原本是一个很简单的教学思想,但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不那么理想——因为这样打乱了老师的预设,也打乱了老师的阵脚。郭老师的顺学而导,也许是不经意的,但足以诠释动态生成的理念。

此外,郭老师顺着学习课文有特点的优秀片段描写,并加以实践运用的思路,在课堂上挤出宝贵的4分钟,让学生尝试小练笔的实践:

课件播放《小兵张嘎》影视片段(静音)。请学生根据嘎子的特点,用一个片段描写嘎子的动作、神态和语言。学生写片段,几个学生汇报后,再播放该片段的有声影像,让学生在比较中生成修改的意识。

这样的生成,将原先预设的“感受照应,升华人物形象,知道为什么详写”这个教学环节略去,凸显了郭老师在课堂生成方面的机智,也凸显对课文表达方式的揣摩。 转贴于

三、有人文感悟,绝妙在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有特点的表达方式

《小兵张嘎》入选到教科书,自然有爱国主义、英雄精神等人文教育的价值,可是我们也应当意识到,这样的价值吸收绝非只有学习课文这个渠道。比如课外阅读优秀读物、看电影电视等都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试图利用课文教学进行强化思想教育不仅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还影响了“工具性”的学习和实践。

郭蕾老师教学《小兵张嘎》可谓力挽狂澜。对人文性很强的课文,能迅速冲出人文感悟的包围,引领学生感悟并实践运用神态、动作、语言描写将主要内容写具体。①用较少的时间,充分地利用课前预习和课外阅读,让学生交流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对嘎子这个人物“机智勇敢”形象的感悟;②用较多的时间学习体会、积累运用“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关键词句”,在这个过程中也同时渗透人文感悟。

篇3

网络语言中,存在着大量谐音、替代的表达方式,例如:哭哭惹(了),童鞋(同学),去哪吕(里),咖熏(开心),讲接(这)个,独特的港(感)觉。这种表达方式传播速度快,应用领域较广,使用群体主要为青少年及年轻人。因此,这种谐音替代表达方式的使用涉及到语言规范的问题。

语言的使用既要符合语法规则,即音和义的结合要有理据;同时也要满足语用的要求,在具体的语境中,语言可以做出必要的省略,扩充,改变。语法创新是有必要存在的,当语法创新由个体推广到广泛的群体并被绝大多数人所接收,语言演变就形成了。所以语言的使用过程既要结合理据,又要懂得创新,要把握理据和创新之间的平衡。邹韶华(2004)曾提出语言规范的几点理性原则。首先,语言表达要符合简明性原则。简,是要以最简短方式表达,符合经济原则。明,是表达最准确的语义。其次,语言的演变有其理据性,因此要符合类推性原则,汉语里大部分的语言现象可以用类推机制解释,但是并非所有的语言现象都是对称和系统的,有一小部分语言现象用类推机制无法解释。第三是语言的保守性原则,语言不能永远处于大的变动之中,否则语言将丧失其交际功能。

与理性原则相对的是习性原则,语言是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使用特定表达方式的人多了,就会形成固定的形式。例①“失火”。原本“失火”的“失”为“失误、意外”,该词原本的意思是意外着火,但是在人们逐渐的使用过程中,“失火”的意思也已经等同于着火,发生火灾。所以失火一词即使被用在着火的语境中,也不能算是偏误。再如:②他差点儿没摔倒。这句话本身是一个偏误的表达,句义想表达的是“没摔倒”,所以既可从正面出发说“差点儿摔倒”,也可从反面出发说“没摔倒”,这样正反结合的表达之所以得以固定,就是因为用的时间长,说的人多。类似的情况还有:③我店里没人。有的情况下说话人自己一个人在店内,并非无人,这时候“我店里没人”实际是“我店里没有第二个人”的意思。以上这些偏误得到认可并继续使用,都是习性原则的影响。网络及口语交际中流行的谐音、替代表达,多是为了表达说话人的身份、地位、心情和诉求。例如:④咖熏(开心),该词的使用群体一般为年龄较小的女性,在交谈双方的地位中,通常处于“弱势”的一方,说话人抱着卖萌的心情,想表达出自身青春、可爱的特质。再如:⑤讲接个(讲这个),⑥去哪吕(去哪里)的使用群体多为女性。说话人的故意说成错的发音方式能吸引听话人注意,博得听话人的喜爱,进而完成诉求。这种表达也符合现代人审丑、审怪的心理。

许多不规范的语言现象,在群体学习使用过程中形成的语言模式,有些地区的普通话受到本地方言影响,语音、词汇、语法上都有自身的特点。同时语言是自由的,语言使用者有理由“创造”新的表达方式,但是新表达方式的生命力是无法预料的,“流行”的难以成为“经典”的。其中谐音造词,往往只是选取相近语音,很少衍生新的意义,只是为了表达的独特,并且应用群体较窄。这类谐音替代词是暂时性的,正规的用法和表达并未被取代,因此生命力不强。汉语中有一类谐音造词,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使用时间久远,已经被字典收录成为正规词语。例如:⑦马虎。马虎本来是麻糊一词,清清楚楚对应麻麻糊糊,虽然麻麻糊糊见字明义,但是语言使用者还是难以因噎废食。再如:⑧秋老虎,秋老虎指立秋后仍然炎热的天气,造词之初本想表达,立秋了应该天气凉爽,但反而十分炎热,秋天老糊涂了的意义,秋老糊就被说成了秋老虎。秋老虎的表达较有新意,“虎”与“热乎乎”的“乎”也谐音,就此取代了秋老糊。

总结起来,谐音替代表达难以用语言规范去规约,在定性上仍属于偏误的语言现象,使用频率不高,使用群体不广泛,但是其表达情绪的方式新颖特殊。因此,这样的语言创新较难发展成为语言演变。

参考文献:

[1]邹韶华.《论语言规范的理性原则和习性原则》,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01期

[2]耿红岩.《零度、偏离与语言规范》,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3]周一农.《语言规范与言语规范》,语言文字应用,1996年03期

[4]于根元.《新词新语和语言规范》,语文建设,1995年09期

篇4

关键词:语气表达方式 祈使语气 疑问语气 对比研究

一、 国内语气研究

不同的语言其语气使用是有差别的,各个国家的学者对语气也有着不同的看法。我国古代汉语界对语气的研究以词(字)为中心提出了一些范式,不过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比如:1898年出版的《马氏文通》,就是以词类为纲,提出了“助”字表达两种语气:疑和信;“叹”字鸣心中之不平。《文通》一书“虚字卷”中谈到的“传信虚字”、“传疑虚字”等,就和汉语中的语气表达有关,也是围绕着词(字)展开的。《高等国文法》则不但区分了否定、询问、传疑、应对、命令等具有不同语义功能的副词,而且还区分了一些表示提示、决定、假定、命令、感叹、疑问、反诘的语末助词。

1932年出版的《中国现代语法》将语气定义为“语言对于各种情绪的表示方式”,1942年的《中国文法要略》将语气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1948年高名凯的《汉语语法论》把语气的区别看作是同一语言材料的各种不同的说法,全书分“句法论”、“范畴论”和“句型论”三大篇,建立了与以往不同的汉语语法体系,并把汉语句子分为了直陈、否定、询问、命令、传疑、反诘、感叹7种类型。

二、国外语气研究

语气在国外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Dionysius Thrax在The Art of Grammar对语气所作的研究。之后,Lyons对英语语气和情态做了很深刻的研究,角度也很广,他把哲学、语义学、语用学、语法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与语气情态的研究结合在一起,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观点。Palmer也对语气和情态有着深入的分析,特别是对语气的分类问题,著有Mood and Modality、Modality and the English Modals、Negation and the Modals of Possibility and Necessity等书。此外,他还通过引用近70种语言的文本材料,构建了一个具有普遍性的研究框架,为语气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西方语言学家试图证实语气情态可以像时、数、性、人称等语法范畴一样作为普遍的语法范畴存在,尝试建立一个可以描写各种语言的语气系统的体系框架。但是,由于他们研究的出发点往往是意义,验证时采取的经常是单纯的意义和形式结合的方法,因此,尽管这些理论的建立都有着良好的愿望,可是,还存在着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例如:语气究竟存在于句法层面上,还是存在于篇章、话语层面上,或者两种层面上都有呢? 再如:语气到底应该包含哪些概念,什么才是语气的语法表现形式呢? 这些问题都说明了国外语气研究在理论上还有局限性,在方法上也有不足之处。

三、英汉语气表达方式的对比研究

Halliday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符号,情景语境是一种符号结构,其三个变量:语场、语旨和语式分别决定了语义系统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从语义层面上来说,语气体现了其中的人际功能,即人们用语言表达社会和人际关系的功能,实质上就是表达作为交换的意义功能。语气反映了说话人和听话人在言语行为中的话轮选择,主要体现了说话人在话轮中对言语角色的选择。根据Halliday的观点,最基本的言语角色只有两种:给予(giving)或求取(demanding);交换的内容也只有两种:一种是信息(information),另一种是实物或服务(goods & services)。这样就产生了四种主要的言语功能:陈述、疑问、祈使、感叹。英汉语气相应地可以分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大类。

语气形式和语义功能并不是一一对应的,而是一种常需靠语境做判断的错综复杂的关系。一般而言,人们传递信息采用陈述语气,希望获得信息采用疑问语气,传达命令采用命令语气,抒发感情用感叹语气,表达提议则兼用疑问、祈使两种语气。英汉陈述语气大多是单纯地陈述事件,他们的语气表达方式也大致相同,那就是都由主语和谓语来表达。以下重点就英汉语当中的疑问和祈使两种语气来进行对比分析:

1.祈使语气。Halliday在对英语祈使句进行语气结构分析时,把祈使句按照其功能分为三种类型:命令句 (jussive)、祈愿句 (portative) 和使役句 (causative)。Halliday认为,命令句是表达命令 (order) 的,它可以进一步分为第二人称的命令句和第一、二人称的命令句,其中,第一、二人称的命令句通常表现为LET’S句式。Thompson (1996) 则认为英语中有两种类型的祈使句:第二人称的祈使句和let’s祈使句。其中,第二人称的祈使句是表达命令的,它又可以进一步分为有标记形式和无标记形式;而第二类祈使句是let’s祈使句。

可以看出,Halliday 和Thompson的分法有相似之处,即:都把LET’S句式看成是祈使句的典型形式。他们还进一步指出,在let’s祈使句中,主语是let’s,并且这种祈使句的有标记形式是do let’s和don’t let’s。第二人称祈使句的无标记形式不存在语气结构,但是用于强调时,会使用各种有标记形式,从而出现相应的语气结构。如:

Stand up.这是无标记性的句子,没有主语,因此,没有语气结构。

Never say that again.

Do sit down and have a good rest.

You take that money away.

Don’t you stand up.

以上这些都是有标记性的句子,有主语或有限定成分,因此也具有语气结构。

汉语的祈使语气也常常省略主语,例如:

叫你站好了。

汉语的祈使语气还可以在句末加上特定的语气词使得语气呈现出不同的味道,例如:

看吧!

看看吧!

你看看吧!

请你看看吧!

这五句话都体现了祈使语气,但却带有不同程度的语气:由强硬趋于委婉,由肯定趋于不太肯定。这也说明了汉语祈使语气的表达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较委婉的表达方式通常在句首加上“请”字以突显说话人的礼貌。

英语的祈使也有不同程度的语气,比如:

Close the window!

Close the window,please!

Close the window,will you?

Close the window,would you?

If you have time,would you please close the window?

由此可见,英汉的祈使语气均可呈现出不同的等级程度,这是它们的相同点,但是,各自体现的句法形式却不尽相同,这主要是由于英汉的语法特征不同而导致的。

2.疑问语气。疑问语气用以表达提问这一言语功能,即说话人希望从听话人那里获取信息。汉英疑问语气在句法上的体现有着很大的差别。英语的语气成分由主语和有限成分组成,当有限成分在主语之前时(除了充当主语的问人和物的特指词)通常表示疑问语气;而汉语的疑问语气比英语更为复杂,是由一些句末语气词“吗、呢、啊、吧”,一些句中语气词“难道、岂、可”和一些疑问词和词组“谁、什么、哪、是不是”等充当疑问语气成分,与主语的位置无关。例如:

(1)Who is your sister?

(2)你是什么时候出生的呢?

(3)Is that your book?

(4)你们暑假是怎么度过的呢?

汉语的疑问一般分为特指提问和是非提问两种。其指提问的语义功能是表达对事情的某一部分的疑问,在句法中用疑问代词、副词、词组指明疑点所在;或是问人和物,或是问情状及原因、目的,或是问数量、处所、时间或距离等。回答这类提问不能仅用“是”或“不是”。这类提问一般用疑问语气词,如果要表达疑惑、惊讶的意思,还可在句末另加上语气词“呢、啊”及其变体形式。是非提问要表达的是对整个事情真实性的疑问,可分为三类:一般是非问、抉择是非问和反复是非问。一般是非问用以表达对一件事情真实性的询问,可用“是”或“不是”回答。例如:

昨天,你是不是去广州了?

你见过张大妈吗?

抉择是非问是说话人对两件以上的互相补充的事实孰是孰非的疑问,反映在句法中,就是用关系词“是……还是、还是……还是、是、还是”来联结:

这条裤子是新买的还是你以前穿过的?

科技发展给社会是带来好处多还是坏处多?

反复是非问则表达对一件事情正与反的疑问,反映在句法中,便是“x不/没x”的句子形式,即将动词或形容词的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并用,不可随意分开:

你是不是没有去上课?

是不是下雨了?

四、结语

汉语的语法特点最根本的一条是形态变化不发达、不普遍,因而使得词序和虚词、助词这些语法手段显得特别重要。汉语中由于语法意义的改变而引起词在形式上发生变化的例子很少见,而英语中大部分都体现在词形的曲折变化上,这就使得英汉语气(特别是祈使语气和疑问语气)在表达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呈现出相异的特点。这一研究结果可以应用到英汉对比翻译当中,对翻译研究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London:Edward Arnold,1985.71~78.

[2].Halliday M.A.K.Languag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function.In:New Horizons in Linguistics.Ed.John Lyons,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 Ltd,1970.106.

[3].宋玉柱:《现代汉语语法十讲》, 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

[4].高名凯:《汉语语法论》,商务印书馆,1986。

[5].廖秋忠:《语气与情态》,国外语言学,1984.4。

[6].胡壮麟:《系统功能语法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