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9 09:23:0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教育科研的重要性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现代教育行政面临的问题日益复杂,单凭教育行政人员的各自经验和主观判断,往往不能解决复杂的教育问题。采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实行科学决策,这是国际教育行政管理发展的趋势。回顾我国教育发展的历程不难发现,什么时候重视教育科学研究,尊重教育客观规律,我国教育事业就能健康发展,教育质量就普遍提高;什么时候不尊重教育科研,不按教育规律办事,教育事业就遭受挫折和损失。纵观现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决策,无论在宏观方面还是微观方面,大都是经过教育行政领导和有关专家、学者、教育实践工作者反复研究、论证或经过试验以后作出的科学决策。实践证明,教育决策离不开教育科研,坚持教育科学决策必须以教育科研为先导,这是教育行政领导素质和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二、教育科研是教育发展和改革实践的理论先导
我国的教育正处在一个改革和发展的探索期。在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教育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理论的和实际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提出正确的指导方针和实施办法。例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律及特点是什么;教育与生产劳动如何更好地结合起来;教育管理体制如何适应经济、政治体制变革的要求等等。这些问题如何解决,没有现成的结论,也不能想当然地作出决定,必须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进行教育改革的实践活动。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进行教育科研,探索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律的过程。
三、教育科研是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必然途径
语言是老师和学生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接通师生心灵的桥梁,也是老师完成职责的基本手段。教师的语言很重要,决定着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好坏。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的素养时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教师一定要在语言上进行修炼,在课堂上把教授知识变得不再枯燥,而是能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能够在享受中学习。
一、在科学教学中语言一定要严谨、科学
科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在运用语言时一定要体现科学性、逻辑性,准确严密地讲解定律、规律。例如,我曾经在化学课时请一个学生回答如何检验二氧化碳。学生回答:“把澄清石灰水倒入二氧化碳中变浑浊了就说明此瓶气体就是二氧化碳。”当时我听后直接答复“正确”。其实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是正确的,只是检验的具体方法不准确,应该把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当时我并没有及时地纠正,导致作业中很多学生都写了这样的方法,虽然后来我想尽办法去纠正,但还是事倍功半,后悔莫及。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先是模仿,他们不仅跟老师学习文化知识,也跟老师学习语言。若教师语言规范,潜移默化地,学生也便能讲规范化语言;反之,教师语言不规范,则会产生消极的示范效应,使学生学了不规范的语言尚不自知,在一般的答题中往往会吃亏。
二、在科学教学中需要启迪性的语言
科学教学都是前人所发现、总结的知识,但是在学习中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所以并不是把知识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在教学中设计一些环节让学生也能像前人一样发现这些规律,而语言就是这些环节的最好连接点。比如笔者曾听本校陈老师的一堂讲授《土壤》的课,其中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发现植物有保护土壤的作用。虽然这个作用学生用生活经验都能总结个大概。但陈老师设计了探究实验环节。首先让学生自己设计。
学生1:“可以准备两个有土壤的盆,一个种上植物,然后对它们浇水,看它们留下来的水的情况。”
陈老师:“有没有同学要补充的?”
学生2:“土量应该一样。”
陈老师:“很好这样有对比性。但是两个盆不是很好观察,我们用两个盘。每个盘各放上一半的土壤,另一个种上草皮。然后对其浇水。盘的放置有没有要求呢?”
学生3:“要斜放。”
陈老师:“那么一个角度大一点一个小一点,可以吗?”
学生4:“不行,应该一样。否则水流冲刷下来的速度不同。”
陈老师用两个一样高的木块垫在盘子下。“现在要准备实验。那么能不能一个毛毛细雨,一个滂沱大雨呢?”
学生(一起):“不行,要一样的,否则水量就不能比较了。”
到这里学生已经全部参与了,虽然有点七嘴八舌的,但大家都想表达自己的想法,都按捺不住要把实验设计得完美些,对于课堂教学的参与性陈老师调控得非常得当。陈老师准备了两个烧杯盛有相同的水量并倒入洒水壶中,“能下雨了吗,还需要什么注意点吗?”学生若有所思地想了一会儿,突然有个学生提出来说“下雨的高度要一样,否则到地上的速度不同。”“哇!”学生用很佩服的眼光看着这个同学。最后根据学生设计的方案来进行实验,非常成功,冲刷后流出来的水有植物的带有很多的泥土,而有草皮的则比较干净。完成了实验学生也很开心。
三、在科学教学中一定要有贴近生活的语言
科学就是在生活中寻找规律、发现规律,所以学习要从生活出发,老师的教授也应贴近生活。中央教科所郁波教授指出,学生科学概念的发展过程遵循“熟悉事物—小观念—大观念—更大的观念—理论和原理”的顺序,这个过程不能反向而行。我们教师的教学要根据学生的经验一步一步地拓展他们的观念,而不要不假思索地跑到他们经验的前面。
四、在科学教学中一定要有形象、生动和趣味的语言
我一向很欣赏语言幽默的老师,觉得他们的课堂是在一片看似轻松和欢声笑语中不知不觉地将知识传授了。可是现在我成为老师,才发现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可以做到幽默,这是一种性格,或是长期积累的一种品质、一种素养。适当地运用形象、生动和趣味的语言,能够达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丰富的语言会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从而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样带给老师自己愉悦的心情。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266-02
一、科学研究对医学生的意义
(一)利于提升医学生的主体意识
目前,我国的高等医学院校教育还是以教授为主,医学生在本科的医学教育中主要对医学诊疗知识进行学习,不重视医学研究,缺乏创新的观念。这决定了我们目前医学领域独特的医学建树较少,多为常规诊疗的局面。在和国外的对比中,我们发现由于医学创新能力的缺少,我国广大医学工作者一直在延续国外已经成熟的医疗技术和观点,缺少自主创新。因此在学习阶段加强科学研究教育工作也即提前为医学生打下预防针,为未来参加工作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利于丰富医学生知识储备量
通过科学研究学生既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又获取了新的知识。当前在我国医学生教育当中普遍存在重视书本知识,轻视科研能力的现象,大多数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除了书本还是书本,较为狭窄,而通过参加科学研究就为学生打开了另一扇学习之门。进行科学研究之前,学生们需要对指导老师指定的题目或者自拟的题目进行调研,其中包括发表文献的回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除了要复习所有的相关文献之外,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献所阐述的问题,他们还要查阅更多的教科书、相关材料,这种学习过程属于学生主动的学习过程,不同于老师在课堂上所进行的传授,极大程度地丰富了学生知识面,扩大了视野。
(三)利于提升医学生实践能力
医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他们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应该具有大量的实践工作。医学生在参与科学研究过程中,在分析提出问题后,自己必须动手解决问题。科学研究工作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实验结果往往与预期不相符,所以如何解决所出现的问题,如果调整试验方案,除了需要分析能力之外,还需要动手能力的提高。在重复多次试验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很明显的提高,这些毫无疑问对今后临床诊疗工作具有重要的帮助,可以使他们能够运用在科学实践中获得的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去解决临床工作中的问题,甚至创造出更加适合病人的新的诊疗方法。
二、加强医学生科研教育的必要性
(一)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今年我们国家已经到了快速发展的时期,墨守成规已经不再能够使我们进一步前进,我们整个社会,各行各业需要新思维、新思路,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所以无论是高等医学教育还是涉及民生的临床医疗工作都需要创新,决定这些创新的还是我们未来的栋梁医学生。他们所具有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直接影响着我国医学教育和医疗水平的高低及走向,所以如何加强医学生这些能力的提高目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应该转变以往医学教育中以学为主的教育理念,增加以创新为主的教育思路,以适应新时期社会的最新发展要求。
(二)培养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是我国医学今后发展的趋势
高等医学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层次、高水平的临床医疗工作者。医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医学知识不断更新,所以要求所有医学工作者不断地进行学习。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带动着医学也在不停前进,大学里医学课本上的知识远远不能适应临床日益更新的变化。所以要求所有的医学生除了在掌握医学基本诊疗知识之外,还要具有自学、创造性学习及终身学习的习惯。因此,我们的医学院校广大教师除了教授最基础的医学知识和诊疗手段之外,教授和培养学生的创性能力、自学能力及归纳整合能力是非常必要及必须的。传统的医学院校教育模式已经落后,医学生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于社会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在医学课程中加入如何提升学生科学研究思想和能力的科学研究课程,使学生在学习期间不仅仅是学习,还要创造。这种创造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医学生在今后的诊疗实践中能够提升独立思考及随机应变的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今后的临床工作对广大医生的要求一定会提升,只会死背书本的医生很难适应新的医疗体系,所有医生除了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之外,对疾病的深入认识,对疾病的开拓诊疗更加重要。
(三)加强科学研究教育是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基础
高等医学院校之间,甚至于与国外高等医学院校之间的合作往往都集中在学生们的科学研究交流之中,提高医学院校学生在科学研究领域的创新性非常有利于这种合作交流。医学院校之间的竞争就是学生素质之间的竞争,抛开医学生入学前的基本素质、医学课程的学习及科学创新研究能力的提升代表着医学院校教育的水平,其中科学创新素质的提高对于广大医学生来讲是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方面,对于整个国家医疗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社会医疗水平的前进往往需要的就是这些医学综合素质比较高的医疗工作者。在一些发达国家,教育一直侧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当学生们进入到医学院校后,教育则更重视医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国外的医学院校强调文献收集、归纳整理资料的能力,在回顾了大量文献后,鼓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这些培养对于今后的科学研究十分重要及必要,对比国内外研究生,我们发现国外的学生的确在提出问题等方面要远远高于我们本国的研究生,这正是我们医学教育倾向于学习型,而非创造型的主要原因。所以我国医学生教育模式应该更加鼓励教授指导学生多进行学术交流,就某一问题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独特见解。并且我们可以在合适的时候,开放某些实验室,以增强医学生科学实践经验,在研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国的医学生教育除在本科阶段需要增加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在研究生阶段更不应该被忽视。目前我国医学研究生阶段的培养虽然比较着重科学研究,但也存在地区、学校及科研水平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严重制约着我国广大医学研究生在国内外学术交流中前进的步伐。我们要合理安排研究生临床工作和科研工作的时间比例,让医学研究生们能够在有限的几年中科研工作能力得到扎实的提升,但也要在临床工作中积累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只有这样综合素质全面的医学研究生在今后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中才能崭露头角。
三、加强医学生科研教育的措施
(一)提升科研教育的重视度
科学研究对于医学生未来的发展极其重要,不仅关系着学生自身的发展更关系着我国医学技术的发展和提升。因此,不仅是学校,国家都应转变对医学生科研教育工作的认识,不断提高对其的重视度,从实际出发加强医学生的科研教育工作。当前重中之重就是要给医学生指定本科科研指导教授,面向医学生开放实验室,给予其参与科研的机会。由于目前很多高等医学院校的科学研究培养主要集中于研究生阶段,但是我们目前能够考入并进行研究生教育的学生数量是有限的,所以给医学本科生配备指导老师,使其在文献回顾及试验阶段均有专门老师代教,对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高等医学院校的实验室对本科生都是不完全开放的,学生无法在一个全面轻松、方便、能够使自身潜能全面发展的实验室中进行学习和培养科研能力。所以建议在配备了本科生指导老师的情况下,让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工作,进入实验室进行实践,可能只是一些比较容易的操作,但对他们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容忽视的。
(二)加强科研设备的引进和完善
科研设备是医学生在学习阶段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任何科学研究离开科研设备都将成为纸上谈兵,难以获得实际的成效。尤其是医学专业是极其严谨的一门科学,在任何一个过程当中都不能出现疏忽,轻者是学生对此方面知识的不解,重者或许在学生参加工作当中导致病人生命危险。因而,政府应加大对医学专业科研设备经费的投入,学校自身应加强对科学设备的管理,降低损耗以延迟设备的寿命,使其发挥更大的教育与科研功能。目前本科生教学中的仪器设备是以往陈旧的设备,在操作上对学生本身的培养性不强,学生毕业后往往很少接触这些他们曾经用的实验仪器,在科学研究中无法跟上最新的实验技术发展。所以高等院校除了改变制度,准许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外还应该加大投入,及时更新本科生实验所用设备。
(三)提升医学院校大学教师的教学水平
除了医学生自身素质提高之外,科研活动中指导教师的重要性也决定着医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质量和水平。第一,包括高校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在内,所有科研活动相关的参与人员必须更新现代教学理念,在日常教学中渗入科学研究技术的最新信息,最新的临床医学及基础医学相关研究成果,以及跟自身相关的研究进展和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广大教授可以在介绍医学专业理论知识以外,提供部分领域科学研究的临床素材,寓科学于教学之中;另一方面,广大教师可以采取提出研究问题,让医学生采取自学、分组讨论及回顾文献等方法,使学生掌握领悟学术研究中的基本思路、基本程序,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创新性,以便于今后自行进行科学研究时具有更好的创新思维。其次,要针对具体参与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指导老师放宽各种政策,提高教师的研究教育积极性;同时进行量化考核,并且做到奖惩分明。高校行政部门应该首先在各项政策的制定上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医学生的科学研究代教中,多服务于广大教师,提高教师的参与度,以达到广大教师愿意,并且踊跃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另一方面,同时在教授过程中,也要制定相关审核措施,提高教师们的科研教授水平。鼓励以课题组形式,多进行组内及组间学术交流,多举办科研讲座,提高科研指导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的前奏
[片 段]师:(课件出示:万里长城)起立!同学们,今天王老师和大家去登――(生齐读:万里长城),一起去看――(生齐:万里长城);一起去游――(生齐:万里长城);一起去感受、去理解、去赞美――(生齐:万里长城)。请坐!法国总统密特朗这样说过:“没到过金字塔就等于没到过埃及,没到过长城等于没到过中国。”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过:“长城是我所看到的最令人震憾的古代建筑”。美国总统克林顿这样说:“长城是一个奇迹,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的伟大的奇迹。”同学们,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赞美?读课文!放开声音读,大声地读,一边读,一边用心感受。读完以后,咱们来交流一下,课文当中的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感 思]“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入境方使儿童真情动,记忆深,而王老师的一段“今天王老师和大家去登――(生齐读:万里长城),一起去看――(生齐:万里长城);一起去游――(生齐:万里长城);一起去感受、去理解、去赞美――(生齐:万里长城)。”自然地将学生从课堂上“带”到了万里长城,阅读文本变成了登长城、看长城、游长城,让学生身临其境,倍感亲切;而一段国外元首对万里长城的题词,甚似神来之笔。自己说自己美,不能信服,而由别人说自己美,才是真正的美。对长城的赞美,借用国外元首来道出,更能激发出孩子心中的自豪感,更能催发学生去读课文、去理解课文、去感受课文的积极情感。
二、“情深深、意切切”的主旋律
[片 段]生:(读)“他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略)全长6500多公里。”(学生体会略)
师:体会得真好,请坐!同学们请看――(课件出示:蜿蜒曲折的长城图像)(读)“他像一条巨龙……(略)全6500多公里。”书上说长城像巨龙一样,咱们找一找,长城跟巨龙之间哪些地方是一样的?
生:(略)
师:是啊!你从人们看到龙和长城的心情角度找到一样的地方。真好,同学们真会读书!但是,同学们请你注意,在现实中真有巨龙吗?(生:没有)巨龙是人们想象的产物。这个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而我们的长城呢?他确是实实在在地魏然屹立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他是那样的雄伟;那样的坚强;那样的刚毅;那样的庄重。当你想到这个的时候,你再读这个句子。读!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生自由读:“他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略)全长6500多公里。”)
[感 思]长城的气魄雄伟是长城的特点之一,作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长城比作巨龙,以此体现长城的气魄雄伟。曾经我也教过这篇课文,也把此句作为教学的重点品读语句。我的设计如下:①学生谈自己对长城雄伟气魄的感悟和理解。从“巨龙、横卧、崇山峻岭、高高低低、蜿蜒曲折、6500多公里”等词的读悟中感受长城的伟大。②谈“巨龙”这一比喻运用的巧妙。从比喻的准确、形象角度加以引导。③朗读体会。鼓励反复朗读,细体会,加强朗读指导。
反观王老师的教学没有过多的语言,语言精练而又显得“情真意切”,在学生自由的读悟中,得出长城确实像巨龙,但王老师没有到此戛然而止,而是话锋一转:“真好,同学们真会读书!但是,同学们请你注意,在现实中真有巨龙吗?(生:没有)巨龙是人们想象的产物。这个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而我们的长城呢?……”是啊,巨龙是人们想象的产物,而长城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他是那样的雄伟,那样的坚强,那样的刚毅,那样的庄重。这样一比较,学生的潜在情感便奔涌而出:我们的长城真是一个奇迹,能把想象变成现实,长城是多么的伟大,我们的人民是多么的伟大,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是多么的自豪!有了此番感悟之后,再让学生去朗读这段话,让我们感受到的不再是一座冰冷的建筑物,而是充满奇迹、充满智慧、充满血汗、充满民族自豪感的生命体!
三、“绕梁三日不绝”的余音
[片 段]师:对,真好!同学们,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想看看吗?(生齐:想)请看。(出示课件:展示长城各方位的视频影片)
师:(深情地)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建筑物――万里长城;这就是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这就是建筑年代久远的万里长城;这就是工程浩大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施工艰难的万里长城;这就是用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而成的万里长城;这就是令中华民族骄傲和自豪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永不低头、永不流泪的万里长城;这就是象征着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万里长城;这就是我们的万里长城!(掌声)
高等院校承担着培养人才、创新科技两大任务。教学与科研应有机结合,教学脱离科研,就是缺乏观点和灵魂的教育。自我国提出“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教育、科研的互补作用更显突出,教学与科研结合的重要性在于:
科研促进教学。在普通高等院校,教学是主要任务,而教师是直接的知识传授者,因此教师的素质是教学质量的保证,科研对教学有着极大促进作用。而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科研。首先,开展科研必须追踪学科新进展,查阅大量文献,及时丰富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最新的研究进展,不断完善知识体系,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科研能够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教师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融汇贯通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科研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通过对未知领域或疑难问题的研究和探索,能够激发教师的创新思想,培养教师开拓创新精神,科学严谨、一丝不苟和勇于创新的治学态度。
其次,科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形成良好的学风。教师既要掌握本专业知识,更应通过科研对学生进行研究方法、习惯、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实际上,教师致力于科研的行为,往往对学生的创造精神、态度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此外,科研成果对学生又起到巨大的带动和激励作用。这样,一种勤奋向上,精益求精的优良学风也就形成起来。
科研有利于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一项长期、根本性的任务,是衡量学校办学能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其中包括科研、人才培养等。科研是学科建设的前提与坚强动力。科学研究有利于促进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学科是在前人的科研成果基础上总结成理论体系而逐步形成的,新学科的产生也常带来重要科研成果的诞生。―个学科能否成为重点学科,主要看其科研成果在国际或国内处于何水平。而在某个科学问题的深入研究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边缘学科或分支学科。而这些新学科的产生,在学科与学科交融过程中,反过来又能促进科研实验窒的建设。学校在学科建设上的成绩会使得学术声誉得到提升,形成好的学科建设氛围,也可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使学校及学科建设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科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国家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人才,离不开科学研究。科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源泉。然而时而我国多数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师传授知识,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尤其是很多医学教材,内容比较枯燥,难以营造活泼的学习气氛,学生易产生消极心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精心准备,结合一些科研热点,介绍学科的新进展,新颖有趣的内容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同时,开设一些科研实验设计课程,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选用不同的实验方法,利用实验室提供的设备、药物或动物材料,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或进行学生的课题研究。科研活动中所观察体验到的各类知识,是课堂学习新知识的基础。近年来国家鼓励高校组织本科生申请校级研究项目,并尽力为他们创造科研条件,提供相关的实验室条件,同时配备指导教师帮助他们完成项目研究,给学生提供了科技创新训练机会,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工作能力,并且一定程度上培育了组织协调、团队合作精神。
综上所述,科学研究能促进教学水平,并促进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大学本科教学必须结合科研,但目前许多教师长期只搞教学,不搞科研,久而久之,脱离科研,难以提高自身能力和科研水平。为此,可以采取以下对策,首先要摒除以下不良心态,如封闭心态,有的教师谈到教研教改,总认为自己不行,比如学历不高,缺乏教研教改经验,教学负担重无时间分心;依赖心态。部分教师在开展教研教改方面没有自己的追求,不能开展创新性工作,但又担心落伍,于是总依靠同事搭顺风车,而自身没有做出实质性的工作。虚荣心态,少部分教师,注重自我价值定位,及在领导心目中的地位,所做的教改尝试不是教学实际的需求,而是迎合领导的偏好,失去了教改的实际意义。
当然,这些教学改革与实践,虽然对语言学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客观而言,要想全面、彻底地提高语言学的教学质量,仍需进一步在改进教学方法上下功夫,进一步培养、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当前语言学教学普遍课时数有限的情况下,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还必须保证教学效率的大幅度提升。在此,本文将着重探讨如何借助多媒体教学这一高科技手段,在顺应语言学学科的学习规律与特点的基础上,通过二者的完善融合,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方式在语言学教学中的优势
现如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整个社会正在进入“电子教育”时代,多媒体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等,它在语言情景模拟、语言知识形象化、教学信息反馈等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优越性。语言学虽然是一门古老学科,但同样可以很好地运用这一科技手段,并藉此消除以往教学中的种种弊端。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语言学教学中,多媒体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它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培养他们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
实践证明,利用多媒体进行语言学教学,教师可以实现由“教学”到“导学”的转变。一方面,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形象、生动,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愿意学习、主动学习,并在此过程对语言学知识得以充分认知,从而达到满意的课堂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借助多媒体手段,学生可以获取教师所提供的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练习材料、语音材料或视频影像,将课上学习和课下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大扩展他们对语言感知的空间和时间,使语言学的学习更富有连续性。
(二)扩大课堂信息容量,提高教师教学质量语言学教学中,通过运用多媒体方式,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共同作用,不仅语言信息输入的“量”能够大幅增加,而且,借助多媒体丰富的展显手段,语言信息输入的“质”也会显著提高。传统的语言学教学,需要教师在黑板上书写大量的术语、例句,很多授课时间被白白消耗。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教师通过制作课件和投影资料,将相关内容直观地用文字、声音、图片进行展示,既可以有效地节省板书时间,又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的知识信息,并且加深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比如,语言学教学中需要涉及到国际音标,传统教学中一般是教师把音标写在黑板上,然后示范发音,过程单调枯燥,而利用多媒体技术,配合声音、文字、图像,学生不仅能够接触到鲜活的语音资料,而且可以借助形象的图例(如语音学中人体发音器官的侧面剖析图),使学习过程既充满乐趣,又通俗易懂,从而有效掌握所要学习的内容。另外,作为一门研究语言的科学,现代语言学研究强调对于语言进行描述性研究,而非规定性研究。
因此,教学过程中,对于实际语言的分析尤为重要。借助多媒体手段,利用大量生动的影音素材,不仅教师的讲解得以脱离抽象的说教,而且通过形象地对比与示范,能有效培养、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比如,讲解“语言与社会”时,通过给播放不同国家的英语语音和图像资料,学生能清楚地发现英式英语、美式英语、澳洲英语和加拿大英语的区别,从而掌握对英语地域方言的理解。
(三)完善教师知识结构的缺失,弥补教师语言水平的局限语言学的交叉性非常突出,与很多学科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会涉及到大量的语种和方言,因此,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师的语言功底、口语表达能力等等,具有相当高的要求。但现实情况中,绝大部分教授语言学的教师,基本上只了解或掌握一门外语,即便汉语方言,也无法做到一一熟悉;而且,由于各人口音的客观差异,发音方面普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这些问题很难从根本上予以消除,但借助多媒体手段则会迎刃而解。
语言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就是通过不同语言、不同方言之间的对比,来把握语言的发展轨迹,了解语言的演变过程。传统教学中,受限于自身知识结构的局限,教师很难达到良好的授课效果。
但是,利用多媒体方式,通过简单地搜集整理,教师便能够获得大量的语言对比资料,并把“声”与“形”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此外,示范发音、口语练习也是语言学教学中的主要内容。如果教师发音不标准,必然给学生留下错误信息,影响他们的知识根基。反之,借助多媒体手段,通过反复播放标准的发音、精确展示规范的口型,学生对语音的准确性掌握将会大大提高,从而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多媒体教学方式在语言学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运用多媒体方式进行语言学教学,关键在于课前收集、制作相关知识的课件,主要内容包括:丰富的背景知识和详尽的语言学流派介绍,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配有标准发音和详细展示发音器官图的语音资料,让学生掌握标准发音,了解发音原理;大量的方言和书面语资料,用于展现语音的不同特征,让学生对知识要点一目了然。具体到课堂的教学实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理论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大量背景知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自十九世纪以来,语言学理论发展迅速、流派众多,相互之间的继承关系错综复杂,加上各种艰深的理论阐述,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极大困难。为此,教师必须对相关知识进行大量补充,从多个角度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但是,在传统教学中,受限于低效的传播方式和有限的课堂时间,教师只能通过口授的办法,粗略描述各个时期、各个流派的大致观点,根本无法细致、完整地梳理出语言学理论的发展脉络。况且,学生对于语言学理论中的很多术语并不熟悉,理解起来非常困难。教师可以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把各个流派的发展情况、理论观点以及相互间的关联和差异,进行详细、完整、清晰的勾勒展显。
如此一来,将会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信息,还能让学生直观了解到语言学在各个时期的发展轨迹,加深他们对语言学流派演变的印象,进而准确、全面地掌握不同理论之间的差异与联系。
要达到上述教学效果,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必须注意在内容的设置上,要充分利用超文本、超媒体、超链接技术,增加信息容量,对每个问题,都要从概念到原理,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剖析。同时,课件的操作要表现出最大的灵活性,界面布局要合理、清新,背景、图像、动画等要素要生动贴切,避免花俏繁杂,让华丽的课件外表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二)在语音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提高教学质量语音教学包括各个音素的发音过程、发音器官的活动情况、音节的构造与划分、声调的形成和形式,以及轻声、儿化及语调的声学特征等等。传统语音教学,主要采取口耳相传的方式,教师通过口型演示和发音描述,帮助学生掌握语音学习。这种方式,一方面受限于教师的发音水平,容易“以讹传讹”;另一方面,抽象的发音讲解,不仅枯燥难懂,学生也难以直观把握。不过,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这些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具体实践中,教师可通过事先制作好的课件,利用声音、图片、动画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音的特点和性质。比如,动态演示发音口型和舌位的变化过程,使学生对舌位的高低、前后以及唇形的变化产生直观认识,并形象地观察到整个发音过程。
一、问题的提出
政治课堂教学语言总的来说是由预设性课堂语言和生成性课堂语言组成的,政治课的课程特征决定了政治课堂是生成性问题多发的课堂。同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的改革为学生知识和情感问题的生成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和空间。总之,在当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生成性课堂语言的价值正不断突显。然而,思想政治课堂生成性教学语言承担着什么功能?与预设性课堂语言有什么区别?优秀的思想政治课生成性教学语言有什么特征?应当如何有效提高政治教师课堂语言的生成能力?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还相当缺乏。
二、生成性教学语言在思想政治课堂中的特殊作用
思政课堂有重要的知识任务,其中的一些重难点理论性和抽象性强,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生成性问题往往是较集中地指向这些知识重难点的。为了突破知识教学重难点,教师往往做了非常精心的预设,如果这些预设的教学语言事实上取得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则学生的思维活动将在面对这些重难点的时候真正达到了最活跃的阶段。不同学生在这个阶段产生的各不相同的问题将是他们各自突破知识重难点的关键点,只有这些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答引导,重难点才能宣告有效突破。教师的生成性课堂语言承担的正是这一关键作用。
政治课堂上,当学生提出生成性问题时,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激发,他们的情绪正处于兴奋的状态。如果这种求知欲得不到满足与保护,积极性得不到鼓励,情绪得不到宣泄,则学生的整个学习心理节奏将被打乱,他们对政治课堂期待与参与的热情将衰减。优秀的思政课堂生成性教学语言承担的正是这一调节学习情绪、保护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重要作用。
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学预设不论有多精心,仍旧难以避免整体上单向、单线的痕迹。因此,如果政治教师只知教学语言的预设而不知教学语言的生成,则必然停留在传统政治课堂“死板”“沉闷”的局面,使自己沦为完成“规定动作”的简单执行者。而现实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却是多层面、多方向的。这些多层次、多方向的思维活动是各种创新活动的萌芽,是最值得宝贵的东西。
三、政治课堂对生成性教学语言艺术要求
(一)优秀的政治课堂生成性教学语言必须简洁而准确
如果教师的生成性教学语言旁征博引、浮于表面、冗长拖沓,使学生感觉语无重点、索然无味,那么不仅生成性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课时内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同时也必然丧失最有利的课堂教学机会,使学生处于极兴奋状态的思维活动趋于迟钝,降低课堂效率。比如在试卷讲评课上,有学生对究竟如何区分货币的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职能提出了疑问,其余同学七嘴八舌地提出了一些他们的区分标准。我在点评了其中一些可以运用于实践的标准后,总结出其中的共同点,即流通手段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而货币履行支付手段职能时钱货的交付则存在“时间差”。“时间差”这个简明扼要标准的提出,让学生对支付手段职能的内在含义有了更深入准确的理解,也让学生们在今后练习考试中再碰到这样的题目时能够更轻松地作出正确判断了。
(二)优秀的政治课堂生成性教学语言应富于逻辑力量
学生的生成性问题,很多情况下都是因为在逻辑的概念、判断、推理环节存在问题而造成的。如果我们能够及时、准确地捕捉到这些环节,帮助其明确概念的内涵外延,理顺逻辑关系,就能在教学中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顺利地破除学生的错误认识,或者顺利地引导学生进一步进行更广泛的研究性学习。
(三)优秀的政治课堂生成性教学语言必须生动而活泼
学生在向教师提出其生成性问题时,往往处于思维活动极兴奋状态,这时的他们比平常更乐意接受长时间、深层次的理论和逻辑探索。因此在回答生成性问题组织生成性教学语言时勾画一定的具体形象、具体情景去支持他们的思考探索,会起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以少胜多的教学效果;在语言技巧上注意幽默诙谐,有利于学生释放单纯理论推理带来的疲劳与紧张,保持思维活力;在成性问题的解答时组织一些形象生动的语言,则有利于再次引发学生的共鸣,将课堂氛围推向另一个。
(四)优秀的政治课堂生成性教学语言必须亲切而激励
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都来自于对教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却与学生学习时所处的情绪状态密切相关。获得成功的喜悦、得到老师的肯定,能很大程度上激励学生更好地参与政治课教学。因此,优秀的思政课堂生成性教学语言必须呈现亲切而激励的特点,保证学生在前后相继的知识学习中获得不断的情绪动力。
四、政治课堂生成性教学语言的锤炼
政治教师应该在思想上提高对锤炼课堂生成性教学语言重要性的认识,一堂成功的政治课离不开精彩的生成性教学语言的串联,只有充分认识到生成性课堂教学语言在提高课堂效率上的切实作用,才能在锤炼生成性教学语言的过程中自觉地付出更多的努力。
政治教师锤炼生成性课堂教学语言应注意的问题:
1、决定政治教师生成性课堂教学语言能力的最根本因素,是政治教师的各方面修养。“言为心声”,思想的内容是语言的源头活水。只有积累了充分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其他领域知识,才能在政治课堂上使教师的语言显得举重若轻,有大家风范。
【摘要】在英语教学当中,老师往往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练习口语的机会较少,而在课外,学生也不愿主动进行口语对话,这就导致了学生的口语能力得不到有效地提高。语言的习得必须要有一定量的输入,学校如果在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开设英语角,定期开展口语交流活动,则能够促进他们学习口语的积极性,逐步提高他们的口语能力,从而带动英语整体水平的发展。 一、英语角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1、提供了一个练习口语的平台 语言是门工具,必须要通过“听、说”,即反复练习才能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从而掌握一门外语。因此必须有大量的练习机会才有可能促进外语的学习。在课外开设英语角,则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在英语角定期开展主体性的口语交流,可以促进学生口语能力的逐步提升。 2、突出学习英语过程的主体 课堂上的英语教学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绝大多数英语课堂都是采取老师讲解,学生听讲的模式;而英语角则可以由学生自发选择话题,让他们自身参与到英语角的组织和运行,主动参与到英语话题的讨论当中,这无疑提高了他们学习英语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英语学习的主体。 3、促进英语综合素质的提高 学校在强调英语等级考试、专业考级通过率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学生的实际口语运用能力,也就是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英语教学不应该只是“聋哑英语”、“应试英语”。所以可以通过在英语角中大量练习口语,带动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其英语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二、开展英语角的必要性 为了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笔者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对本校某一学院的100名本专科(本、专科各50名学生)开展了调查。此次共下发调查问卷100份,实收85份,笔者对回收的调查问卷做了数据统计, 从数据分析来看,在所调查的人当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1、英语听说的练习时间远远不够 有25.65%的同学没有花时间在英语听说上,42.7%的学生每天只有半个小时左右(基本上就是晨读的时间),这组数据说明了我们学生对英语听说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语言需要一定的时间练习、实践,如果单单靠上课的时间接触英语,下了课就弃之不顾,则不会有长足的进步。而从第六个问题可以看出,即使在上课时间,他们开口说英语的机会也是很少的。笔者也曾到个别班级听英语精读课,部分学生没有利用好上课的时间,不认真听讲,有的干脆埋头睡觉。这样的情况不得不让人担忧。 2、英语综合能力发展不平衡 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英语最弱的环节基本上都集中在“听”、“说”上,这样的人数占到了50.75%,这说明学生的听说能力急待提高,这并不是个别现象,在高校当中,存在很多“听不懂”、“说不出”的情况。要改变这一现状,除了本人的主观原因外,作为学校,也可以尽量给更多的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来鼓励学生进行听说练习。 3、听说水平不高 有17.35%的学生基本不会进行英语对话,63.1%的学生只能够进行简单的对话,能达到熟练程度的学生只有4.35%。听力的程度也不容乐观,有10.65%的学生基本听不懂,有21.7%的学生能够听懂个别单词,59.3%的学生能听懂简单的句子,仅8.35%的学生能听懂较难段落,没有听力障碍的同学为零。
4、关于英语角
笔者设计了几个关于英语角的问题,77.35%的同学认为有必要建立英语角,有53%的同学会去参加,53.65%的同学认为参加英语角能促进自己的听说能力。从这些可以看到我们的同学还是希望学校有这样一个环境练习英语。从以上调查可以显示出,建立一个人人都可以参与的开放型的英语角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目前英语角存在的问题及早期实践 以我校英语角为例,经过多年的调查,英语角的开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缺乏一定的计划性。英语角的实施缺乏一定的计划性,每学期初没有指定相应的活动开展计划,导致了随意性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组织学生的参与。 2、缺少专业老师的指导。英语角大多由学生自发组成,而学生组织存在较多的问题,如对选题的把握不够到位,话题单一,不够深入;宣传发动的能力欠缺,会导致学生参与较少; 3、早期的英语角实践 在02、03年两年时间里,笔者在所在学院开展了英语角活动,主要针对本学院有一定英语基础。并通过选拔而组成固定的英语兴趣小组,作为英语角的成员。通过“演讲、话剧、辩论、播放电影、圣诞晚会”等多种形式开展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该项目还作为学校教改立项的二级课题“如何激发非英语专业学生口语能力”的主要载体;04年,笔者在学院尝试在宿区建立“英语寝室”(20个左右),通过集中每天晨读、每周作文、课余活动等形式开展;05年,笔者在宿区构建多个“宿区英语角”,学生参与积极性高,人数较多,效果明显。从06年开始到2012年3月,笔者在所在的外国语学院继续开展英语角活动,并组织其定期开展,取得了一些成效。 四、对于英语角的再探索 英语角,是学生提高英语口语的重要途径,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注意几个问题: 1、专门的指导老师负责 英语角如果完全由学生来组织,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正如之前所指出的选题、参与情况不理想等问题,如果有专业教师固定的指导,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高年级的优秀学生参与 要确保英语角的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另外一个因素就是要确保高年级有口语能力的同学参与到其中,因为不是每次英语角都有外教的加入,所以必须保证英语角的核心成员,能够带领参与者积极投身口语的练习,他们是英语角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汉语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辉煌历史。规范语言文字,推广普通话,可以弘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增强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有利于加强中华各民族之间的沟通交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因此,在教学中规范语言文字已成为时代和全社会赋予我们广大教师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
首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人口流动、商品交换、信息流通的范围、规模和频度都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时候,现代化工业、交通业、农业、金融业、商业、服务业以及国防事业对于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在实践中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推广普及普通话和做好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其次,我们已经进入信息网络时代,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重要意义越来越突出。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直接影响着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应用的范围和效率。在计算机大踏步进入寻常百姓家的今天,人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掌握普通话和汉语拼音以及汉字规范字形的重要性。汉字在数量、字形、字音、笔画、笔顺等方面的标准化以及普通话和汉语拼音的逐步普及,保证和推动了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而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及其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又强烈地要求在全社会加快普及国家通用语言的步伐,要求更大范围的人群熟练地掌握汉语拼音和规范汉字。
再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交往不断扩大。普通话、规范汉字和汉语拼音是外国人学习中文和了解中国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的必要工具,在国际上的使用范围和影响越来越大。普通话、规范汉字和汉语拼音将在世界的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
语言文字规范化教学十分重要,但是在当前的学校教学中语言文字规范工作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普通话发音不标准,乱用词语,逻辑混乱,滥用网络语言等现象比比皆是。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当前的教育机制不够完善,学生忽视母语的学习,社会用字比较混乱,教师自身汉语水平有待加强等原因造成的。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从思想上重视
虽然当前教育机制一时间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思想观念。通过组织教师学习国家相关法规,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使教师意识到加强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重要性,从而在思想上重视语言文字的规范工作,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并把思想化为行动,认真做好语言文字的规范工作。
(2)加强教师自身建设
一方面学校应积极组织教师开展语言文字规范相关知识的学习,如教育部、国家语委2002年3月颁发的《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同时还应有计划地进行普通话培训,提高广大教师使用汉语的水平和能力。另一方面学校每年都应组织教师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比赛,督促教师写好汉字。
(3)增强师生规范意识
曾经听过这样一则传闻,说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每说错一个字就要扣一百块钱。当时听了觉得不以为然,认为这样的规定没有人性,主持人也是人,是人就会说错,凭什么罚钱?现在细思,却觉得这样的规定也有它的道理。没错,主持人是人,但他们的工作是主持,作为国家电视台的主持人,他们肩负着传播文化,推广普通话,规范语言文字的使命,必须做好表率作用。我想老师也是一样的。“身正为师,学高为范。”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要想搞好语言文字规范工作,教师必须增强自我规范意识,在平时的教学中规范自己的语言文字,做好表率带头作用。同时还应在校园内大力开展普通话宣传活动,在校园显著位置张贴宣传标语,并杜绝盗版教材,注重校园用字规范,增强学生的规范意识。
(4)重视学生语言文字教学
在学生中推广普通话的同时,还应加强学生的文字教学,特别是汉字的书写,要求学生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甚至美观。
(5)正确看待网络语言
形形的网络语言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正确看待。网络语言是一种言语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我们应对它作全面审视、具体分析,不能一棍子打死。“网络语言”可以说是 “另类思维”之下衍生的一种“另类语言”,符合年轻人求异求新的心理,是多元多彩社会现实的折射。所以对于青少年热衷于创造和模仿网络用语,我们不需要搞一刀切,全盘否定,这样只会激起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但是我们也不可以任其发展,任其泛滥,因为一些粗俗、暴力的网络用语会给青少年带来恶劣的影响。因此对待网络语言,我们应该不能进行简单的否定和禁止,而是应该加以积极必要的控制和引导,引导学生在使用网络语言时,要分清交际场合和交际对象,要适合具体的语境,而不应随意滥用。
总之,语言文字规范工作问题较多,成因复杂,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244-01
一、教学反思的定义及作用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问题或困惑时,通过不同程度的思考,并采取一定的措施,不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进而改善教学实践的一系列活动,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构建师生互动机制及学生学习的新方式。广泛的反思性教学实际上就是要求英语教师对教学不断反思、对业务不断提高、对自我不断发展,以促进教师发展朝终身化方向发展。
二、英语教学反思的主要特征
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目的。教学反思可以发现新问题,进一步激发教师的责任心,教学反思并不是一般地回想教学情况,而是在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调整教学方案,使教学方案更合理。教学反思追求更多更好的方法,提高课堂实效性。教学反思对教学理论和实践持有一种健康的怀疑,并及时地把思想变为行动。一个教师如果能不断进行教学反思,经常能研究总结,那么他的教学水平将不断提升。
教学反思具有探索性。任何教师都有理论上的迷茫,实践中的困惑。反思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探索中奋进。存在问题就整改,发现问题则深思,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教学实践的过程,既是教师探索的过程,也是教师反思的过程。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三、英语教学反思的内容
1、对教学理念的反思。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这种核心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评价已经将关注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对待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必须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革新、备课方式和课前准备、自我教学能力的重新认识及课堂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建设等几方面进行深入持久的努力。2、对教学方式的反思。传统的教学内容的安排,多以知识的逻辑为主线,忽视了教学的逻辑和接受逻辑。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该是灵活多变的,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应通过学生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并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3、对学习方式的反思。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4、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反思。评价要从单一的针对语言知识掌握程度的知识性测试向关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多样化评价方式转变;要充分调动不同的评价主体开展评价活动,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有创见的思想,特别是在有争议的问题上更要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能力,促进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要关注学生整体、全面的发展,不能仅仅关注学生学业成绩。
四、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可以激活英语教师的教学智慧。教学反思不仅像操作性教学一样发展学生,而且可以全面发展教师的各项能力。《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是培养公民素质的重要过程,它既要满足学生心智与情感态度的发展需求以及高中毕业生就业,升学与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国家的经济建设与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有多重的人文与社会意义”。当教师全面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他会从教学主体、教学目的和教学工具等方面,从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等环节获得经验,使自己变得更成熟。反思是“专业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教师的专业发展是贯穿整个职业生涯的,教师只有坚持积极的自我反思,以主体身份参与,投入其中,逐步养成教学反思的习惯,掌握一定的反思策略,才能实现自我的不断发展和提高。
一、惨痛的代价
校园投毒事件:2013年复旦大学研究生林森浩投毒致室友黄洋死亡;1997年,北京大学王晓龙投毒致受害人江林、陆晨光“铊”中毒。
校园踩踏事件:2009年湖南湘乡市私立育才中学踩踏事故8人死亡26人受伤;2006年江西省都昌县中学发生拥挤踩踏事件6人死亡39人受伤;2005年四川通江广纳镇中心小学踩踏事故8人死亡27人受伤;2003年河北邯郸成安县商城中学踩踏事件5人死亡15人受伤。
溺水事件:2010年6月28日到7月3日安徽6天21名学生溺水身亡。2012年6月9日,山东省莱芜市7名初三学生溺水身亡;湖南省邵阳市5名小学生溺水身亡;黑龙江省哈尔滨市4名学生溺水身亡。同一天中16名学生溺水死亡,令人十分痛心。
应急演练防患于未然: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北川中学,1000多名学生被埋在废墟中,尽管战士、武警官兵以及消防队员日以继夜奋力抢救,仍有几百名学生遇难,不能不叫人心痛;而桑枣中学,2323名学生和178名教职工地震发生后仅一分钟左右,全部撤离到空地处,无一伤亡,创造了奇迹。两种不同的结果引起了我们的思考。
校园中一桩桩饱含血与泪的事实,让我们在顿足惋惜的同时,是否会从心底反思“我们的学生怎么了?我们对学生到底有没有进行生存方面的教育?”
二、我国高校开设生存教育的现状
生存教育就是指对受教育者的生存意识、生存知识、生存能力、生存价值等方面进行的教育,保证受教育者不仅在学习、生活中,在以后的工作中也能做到“五自”,即自尊、自知、自制、自治、自修。同时在恶劣的环境下也能生存和发展,成为生存好、发展好的个体。
国外对于学生生存教育很重视。许多国家从小学开始就开设生存教育课程;日本、美国的小学要求学生学会游泳,另外一些国家开设了紧急避险课、野外生存课、社会实践课等。然而在我国,现状却不容乐观。一般的小学和初、高中都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很少有学校专门开设生存教育课,我国生存教育目前处于起步阶段,有些学校利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防灾自救教育,有些学校以选修课的形式让学生选择性学习野外生存课,普通高校中开设野外生存选修课程的高校不多。毕竟该课程无论从投资、练习环境还是教师能力等方面的要求都是比较高的。总的来说,我国现阶段全方位、多学科结合开展生存教育的学校少之又少。
三、生存教育与体育的关系
“学会生存”是新世纪提出的新口号,而什么是生存,学会生存都要学会什么,怎样才能学会生存等众多问题出现了。新体育教育就是为生存打基础的教育,体育课的任务不仅要教授学生锻炼身体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团队精神和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是使学生各方面得到充分发展的重要保证。生存教育是在拥有强健体魄的前提下通过生存意识、方法的学习,技术动作的练习达到增强人的生存能力的教育。可见,生存教育与体育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一)体育课在参与人数和练习时间上利于生存教育的开展
体育课在高校中是一门必修课,要求每名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一般学校都设置四个学期的体育课,每个学期开设16周左右,这么长的教学周期无疑在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锻炼和掌握生存技能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体育课在教学形式上利于生存教育的开展
高校体育课在教学形式上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一方面,在理论课的讲授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灾害事故的预防教育;逃生、救生工具的使用方法教育;各种压力的适应和调节方法教育等。另一方面,在室外课中可将理论课所学内容与实践有机结合,利用各种场地、器材和环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亲自体会各种技术动作和操作方法,这样既提高了传授内容的广度,又满足了学生对生存教育的需求,可谓一举两得。
(三)体育课在教学内容上利于生存教育的开展
由于体育课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要内容实施的,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渗透生存教育的内容和技能。比如在跳的练习中增加跨和应变能力的训练;在力量训练中增加悬垂、摆动、手指抓力的训练;在灵敏训练中增加滚、爬、翻等特殊内容。此外,一些适合在大学生中开展的户外运动,如定向越野、登山等都可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耐力、吃苦精神及独立解决困难的能力。当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模拟社会突发事件、野外复杂场景使学生践行求救、急救等生存方面的技能。可见,在教学内容上,体育课优于其他课程,便于与生存教育相结合。
四、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生存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加强生存能力培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保障
自1985年国家组织学生体质健康调研以来,我国高校学生从力量、速度、耐力等方面的指标检测都呈持续下降状态,身体素质下降之快令人担忧。其与遗传、环境、运动时间、学习负担等许多因素有关,但是归根结底缺乏体育锻炼还是大学生体质下降,导致生存质量下降的最主要原因。
据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学生每年非正常死亡人数达到1.6万左右,其中不乏溺水、火灾、交通事故、自杀等原因。但是仍有很多悲剧是可以通过采取预防措施或通过及时的急救技能的运用避免的。因此,生存能力的培养应在学校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体育教师所学的专业知识包含身体活动、运动医学、人体生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只要学习地震、水灾、突发事件等方面的知识,在体育教学中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内容。如:逃生采用奔跑、攀登、爬越、跳跃、游泳等练习;救护采用运动创伤的止血方法、伤口包扎方法、骨折固定方法和运动猝死、溺水的心肺复苏方法等练习。只要大学生能够正确掌握并合理运用自防自救技能,就必然会减少这些悲剧的发生。
(二)加强生存能力培养是实现高等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
从世界范围看,大学阶段甚至研究生阶段还开设体育课,恐怕只有中国才有,其目的就是增强大学生的体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所以,一直以来,中国的大学一直在探索传统体育的改革之路。在美国,生存教育是与环境教育、社会教育并列的教育内容。在日本,生存教育如游泳、地震时的自我保护、定向越野等内容都非常普及。
在教授不同的生存技能的同时,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自信心、创造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团队沟通能力。与传统教育相比,由于内容活泼、形式多样、贴近自然和生活,生存教育深受广大青少年的欢迎。
从教育手段看,生存教育通常通过学生的体验传达教育理念,以关注学生个体的内心需求和人格发展为目的,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更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刻不容缓。高校应尽量将生存教育纳入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中,结合生存环境、生存意识、生存能力、生存价值和生存精神的培养,采用开放的、灵活多样的主题探讨式教育、多科渗透式教育、实践活动式教育和生存拓展式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生存能力,同时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加强相关理论、技能的学习,打破常规,转换思路,开拓创新,创造性地根据不同的地区和学生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适合该校学生特点的生存教育,培养学生生存能力。学生要积极参与到生存训练中,不断提高生存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应社会发展。
(二)建议
1.加大生存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学校领导要不断提高在大学体育课中开展生存教育的战略意识和紧迫感,尽快在体育课教学中确立切实可行的生存教育的总体目标,并敦促教育者有计划地加以实施。
2.加强教师培训,包括师范院校方面和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等方面,还要重视学生骨干的培训,因为学生间互相接触和交流的机会往往更频繁,课外的时间也可以渗透教育和指导。
3.生存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尽量多样化,尽可能地从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意志品质、应变能力、自救能力、处置突发事件能力等方面促进学生全方位能力的发展。
4.生存教育内容在时间上要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最好是多给学生创造模拟场景或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的时间与机会就会更多。
参考文献:
[1]胡耀新.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学生生存能力培养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10.6.
教育科研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简称。关于教育科研的概念在相关的学术论著中有很多种表述,但无论哪一种概念表述,其核心内涵都是:“教育科研是一种揭示教育规律的创造性认识活动。”即教育科研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根本任务则是揭示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
虽然近几年,科研兴校、科研先导的观念逐渐被许多中小学管理者和教师所认同,但总体上来说,与教研活动相比,教育科研在中小学还是一种高大上的活动,特别是在农村中小学,更显陌生和遥远。当前,很多中小学老师对教育科研的理解还停留在“教育科研就是写论文”“教育科研就是申报课题”等这些简单的认识上。有些中小学校为了促进教育科研的繁荣,要求老师人人做课题、年年写论文。这样的教育科研只是停留在无计划的盲目状态,是一种表面上的繁荣,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并无多大益处,反而会给老师徒增科研负担,让老师对教育科研表现出抵抗和厌恶的情绪,也不利于中小学开展真正的教育科研活动。
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应该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出发,以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问题为导向,特别是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通过科学的论证,根据本校具体情况设计详细具体的有效教学实验方案,开展课堂教学领域的全面改革研究,从而揭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有效教学规律,提炼出符合本校实际的有效教学模式,进而从整体上改进学校的课堂教学,提高学校课堂教学效率。而这些通常是学校日常教研所不能做到的,而必须开展教育科研。
对教师而言,教育科研不是脱离教师教学实践的额外负担,而是教师探索和把握教育教学规律,改进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必然需求。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和申报教育科研课题都是为了论文评比活动及职称晋升的需要,并非是为了研究和解决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这种伪教育科研难免会成为教师无奈的选择和额外的负担,难免会出现论文抄袭和科研造假的现象。中小学教师要想在专业上寻求长足发展,改变被动教书匠的职业形象,开展基于内在需求的教育科研是一条必经之路,也是可行之道。2014年9月荣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的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李吉林老师无疑是教育科研的成功典范。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是一项持续36年的教育研究,研究目的不是为了获奖,不是为了写论文,也不是为了评职称,而是真正处于自身改进教育教学的需求。李吉林老师说:“教学是教师的头等大事。为了孩子的学习,几十年来我矢志不渝,在教学上持久地下功夫。”
综上所述,无论是学校的教育科研还是教师个人的教育科研,根本任务都是为了解释教育教学规律,并用来改进教育教学实践。根据教育科研的具体任务不同,德国教育学家布蕾津卡将教育科研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狭义的教育科学研究,其具体任务是描述和解释教育事实,揭示教育规律,回答“教育是什么”的问题;第二类是教育哲学研究,其具体任务是提供教育价值取向和规范取向,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问题;第三类是实践教育学研究,其任务是在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哲学研究的基础上,为教育实践的具体实施提供理论指导,回答“教育应该怎么做和应当做什么”的问题。中小学教育科研更多偏重于第三类实践教育学研究,通过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