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9 09:23:0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关键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临床护理
扩张型心肌病,以往又称为充血性心肌病,是原发性心肌病中最常见的类型,起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男性多发。以心脏扩大、各种心律失常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或猝死为主要表现。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病情早期一般无症状或有极度疲劳、乏力、气促等症状,病情晚期,一旦病人发生心衰,出现肝脏肿大、水肿、腹水等表现时则预后不良。临床研究发现,做好扩张型心肌病的护理对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有很大的影响。本文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护理进展做一综述,现报告如下。
1 一般护理
1.1限制活动:患者休息和活动的护理原则是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合理的安排活动和休息量。患者在活动的过程中若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心悸等情况时应停止活动。李书义[1]等指出心功能Ⅳ级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且卧床期间需加强基础护理,其日常生活应由护理人员协助完成;对于心功能Ⅲ级者,严格限制活动;心功能Ⅱ级者能起床适当活动,但应增加休息时间。刘晓艳[2]指出适当限制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活动量,减少心肌耗氧,有利于病变的恢复。为减轻心脏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可给予低流量持续吸氧,氧流量控制在1~2L/min,并监测血氧饱和度,密切观察患者口唇和末梢循环紫绀情况。
1.2饮食的护理:扩张型心肌病的饮食护理的基本原则是低盐低脂饮食、少食多餐。林春喜[3]指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每日摄盐应少于2g,选择清淡易消化低脂肪富于营养的食物。同时还需要增加维生素、蛋白质、微量元素的摄入,避免饱餐及吸烟,不要饮用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对于服用利尿剂的患者应鼓励进食含钾的食物,如香蕉和橘子。
2心理护理
扩张型心肌病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预后较差,给患者及家属造成了较大的心理负担和经济压力,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心理健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在躯体化、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恐怖等方面表现突出。金敬淑[4]等指出患者的心理变化会导致患者对治疗的不配合,甚至发生轻生等危险。护理对策主要是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帮助患者实现自我价值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等。护理中应针对患者这种心理问题进行针对性护理,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的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解除患者的忧虑情绪,调动自身积极的抗病能力,克服自卑心理及消极情绪,树立生活信心和自信。
3用药的护理
3.1 利尿剂和洋地黄使用的护理:遵医嘱给予强心利尿等药物,同时应密切观察用药后患者的病情变化。孙敦毅[5]指出使用利尿剂应观察每日尿量,动态监测血电解质,注意有无低血钾症状;对于洋地黄中毒的观察主要包括有无纳差、恶心呕吐、腹泻、黄绿视、头痛等表现,使用利尿剂的患者的洋地黄中毒的几率高可能与利尿剂能降低病人对洋地黄的耐受力有关。桑文凤等[6]指出洋地黄每次给药前可数脉搏,如果每分钟低于60次或高于120次,或出现心律失常者应立即停药,报告医师,静脉推注西地兰时速度宜慢,应同时听心率。张修伟[7]等指出利尿期间应观察病人有无乏力、四肢痉挛、脱水现象,准确记录24h出入量,及时复查血电解质浓度,防止水、电解质失衡,应用利尿剂以清晨或上午为宜,以免影响病人睡眠及受凉感冒。
3.2 血管扩张剂使用的护理:廖玉华[8] 等指出使用血管扩张剂时应注意向病人解释可能出现的头痛、头部搏动感、眩晕、恶心等不良反应,嘱病人坐起站立时动作切勿过猛,因血管扩张剂可引起性低血压。
4 常见并发症的护理
4.1 心力衰竭的护理:心衰发作与心室扩张,心肌收缩力减弱及心律失常有关,轻症者有胸闷、气促,重症者可出现端坐呼吸、水肿和肝肿大。对以左心衰为主的病人,指导其采取半坐卧位,减轻肺瘀血,缓解呼吸困难。以右心衰为主的病人,嘱其避免下肢长期下垂,经常变换卧姿,防止和减轻下肢及局部组织的水肿。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精神状态的变化,评估患者血压、脉搏、呼吸、心律、心率、尿量及意识状态,同时观察呼吸频率等。何燕指出[9]对部分已发生心衰的患者,输液时要控制滴速,一般每分钟不超过30滴。
4.2心律失常的护理:心律失常其预后较差,病死率较高,可表现为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甚至持续性的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对于恶性的心律失常,护理人员应更加的注意患者有无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心绞痛等症状,一旦发生心室颤动立即采取电除颤等急救措施。因此要求医护人员熟悉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熟练掌握电复律及电除颤操作技能,快速对病情作出诊断并及时处理,挽救患者生命。魏梅[10]指出对合并有窦房结功能不全或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引起的心率缓慢,特别是心脏明显增大、心功能不全或反复发生晕厥的患者应建议安装永久性起博器。张秀平[11]指出患者一旦确诊为室颤,应迅速准确熟练地进行抢救,立即置患者平卧位,解开衣领充分暴露胸壁,迅速检查并同时做好皮肤准备,在除颤部位垫浸有生理盐水的纱布,或用导电胶均匀涂抹,防止直流电灼伤皮肤。应争分夺秒地完成上述步骤,时间控制在30 min以内。
5 其他护理重点
血管保护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病情重、病程长、输液速度慢,因此血管保护也越显重要。发病期往往需行多路输液,应常规给予使用静脉留置针,并从远心端开始,可选择稍粗的血管进行留置,每日消毒穿刺口及更换敷贴,留置时间应不超过5天。
做好猝死的抢救 本病可发生猝死,应加强病房巡视,及时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床边备抢救药品及器械如吸痰器、除颤器、临时起搏器等。
6 总结与展望
扩张型心肌病病情复杂,护理人员应有高度的责任心,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及健康教育指导,加强巡视,熟练掌握扩张型心肌病的症状、体征及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一旦需要抢救,应争分夺秒,与医生默契配合。在未来的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应在现有的理论基础上指导工作,并进一步研究和深入。
参考文献
[1] 李书义,杨红亚,李法祥. 63例扩张型心肌病的长期随访分析[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07,7(23): 7.
[2] 刘晓艳.心血管病护理中的几个问题及对策[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2,02: 111.
[3] 林春喜,周静文,潘佩珍.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的观察及护理[J].现代护理杂志,2006,12(19):192-193.
[4] 金敬淑,徐海英.扩张型心肌病的观察与护理[J].吉林医学信息,2006,23(12):21-22.
[5] 孙敦毅,刘学威.扩张型心肌病32例临床分析[J].临床研究,2009,10(6): 28.
[6] 桑文凤,王秀花,梁宁,等.扩张型心肌病30例心理分析及护理[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2,19(1):72-73.
[7] 张修伟.扩张型心肌病102例临床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56
[8] 廖玉华,王朝晖.扩张型心肌病的分期及临床意义[J].临床心血管杂志,2000,16(3):110
[9] 何燕,韩明华.心动过速性心肌病[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07,34(1): 34-36.
analyze of 269 cases death in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yang yongli, hu jie,dai jing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kunming medical college, kunming, yunnan, 650031,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death regularity of 269 cases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methods: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used for 269 death case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results:(1) chd was the first case of death (64.7%), other was hypertension, rheumatic heart disease, myocardial disease, dissecting aneurysm in turn;(2)the winter was most season of patients died (36.8%); (3)the chd mortality in winter was highest in all patents (79.8%); (4)winter mortality was highest (45.4%)in chd patients; (5)the mortality of first 24 h of hospitalization was highest(35.7%);(6)the mortality of 8~12 o′clock was the highest(30.5%) in 24 h.conclusion:death of cardiovascular patients show a regularity, therefore nursing administrator should arrange tams of work according this regularity and adopt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are measures to improve nursing quality.
key words:cardiovascular disease; death: nursing care
如何降低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的死亡率是我们关注的课题。我们对12年住院死亡的269例病案资料进行分析,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1993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日期间我院住院死亡病例的病案资料,共269例,年龄14~96,平均(71.4±2)岁。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就死亡病因、季节、病种、时间等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以n(%)表示,其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 果
2.l 死亡病种
269例死亡病例中,冠心病(chd)的死亡人数占首位,为174例(64.7%),其他依次为高血压、风心病、心肌病、夹层动脉瘤及其他(x2=460.836,p<0.05),见表1。表1 269例死亡病种对照表(略)
2.2 死亡季节
2.2.l 各季节死亡人数比较:冬季死亡99例(36.8%)为最多,其他依次为春季、秋季、夏季(x2=98.675,p<0.05),见表2。表2 269例死亡季节比较(略)
2.2.2 冬季五种疾病死亡人数比较:冬季chd死亡率最高,为79例(79.8%),其他依次高血压、主动脉夹层、风心病、心肌病(x2=195.548,p<0.05),见表3。表3 冬季99例死亡病因比较(略)
2.2.3 chd死亡季节比较:在174例死亡的chd患者中,冬季死亡率最高,79例(45.4%),其他依次是秋季、春季、夏季(x2=272.713,p<0.05),见表4。表4 174例冠心病死亡季节比较(略)
2.2.4 在41例高血压死亡病例中,春季死亡率最高,为20例(26.8%),其他依次是冬季、秋季、夏季(x2=129.81,p<0.05),见表5。表5 41例高血压死亡季节比较(略)
2.3 269例住院死亡时间比较
1d内死亡率最高,96例(35.7%),其他依次为2d、3d、8~14d、5~7d、15~21d、4d、22d以上(x2=67.946,p<0.05),见表 6。表6 269例住院死亡时间比较(略)
2.4 24 h内死亡的疾病比较
以chd最高,75例(78.l%),其他依次为高血压、心肌病、风心病、心肌病、主动脉夹层(x2=272.713,p<0.05),见表7。表7 24h内主要五种疾病死亡率比较(略)
2.5 主要五种疾病死亡时间段比较
以8~12点死亡率最高;有82例(30.5%),其他依次为4~8点,16~20点,0~4点,12~16点,20~24点(x2=106.426,p<0.05),见表8。 表8 主要五种疾病死亡时间段比较(略)
2.6 主要五种疾病常见死因比较
9种主要死因中,以室颤为首位,有65例(24.1%),其他依次为心跳骤停、室速、泵衰竭、心源性休克、呼吸衰竭、呼吸骤停、多器官功能衰竭(x2=147.868,p<0.05),见表9。表9 269例死因比较(略)
3 护理管理对策
以上资料显示,心血管病人死亡高危时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与病因、时间有关。护士长除加强自身素质外,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管理工作,才能降低心内科的护理风险和护理纠纷。
加强护士政治素质教育和管理: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对医院、护理部、科室的规章制度,护士职责、护理法规、职业道德规范、临床护理差错预防等[1],提高护士热爱本职工作,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服务意识。
业务素质教育和管理:(1)各项护理操作规程规范化培训和管理:操作规程是护士执行护理操作正确与否的依据,也是护理质量的保障[2]。除对一些常用的护理技术进行培训和考核外,强调关键环节,特别是对病人病情观察和评估、护理记录重点。交接班制度落实、抢救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和监控,护士长做到定期、不定期行抽查和考核,对难掌握、易混淆的内容应进行反复讲解和训练,直到熟练掌握为止;(2)专科知识培训和管理:每周有计划的组织学习专科理论知识、常见多发疾病护理常规、心电监护技术、心电图分析判断、新技术的应用和护理,以及边缘学科如精神科、心外科、神经内科、呼吸内科、内分泌科等知识的学习,并经常进行强化和考核,提高护士观察判断病情以及配合医生处理问题的能力;(3)加强应急能力和抢救技能培训和管理:心脏内科具有危重病人多、抢救工作频繁的特点,每月组织护士学习高难度的技术操作[3],如心肺复苏术、心脏电除颤技术等,组织制定护理抢救工作路径和专科护理应急预案,进行反复学习和演练,熟练掌握,人人过关;(4)观察力及判断力培养:根据对269例病案资料的分析结果,护士长要培养护士观察和判断病人病情变化的能力[1,3,4],组织护士学习掌握危重病人临床表现、评估要点和相应的护理措施,掌握主要疾病死亡的高风险规律,按病情需要认真及时巡视病人,按不同的疾病、季节、时间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和护理方面的监控,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和救治措施,把护理风险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2-0142-01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4年3月-2008年12月间收治的20名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资料。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22~45岁,本组均符合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诊断标准。16例发病前2~3周有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史,11例有不同程度的肢体乏力、胸闷、心前区不适、心悸及心脏杂音等非特异性症状,9例表现为阿-斯综合征、心源性昏厥和心跳骤停,5例表现为急性左心衰竭。
1.2治疗患者均休息1~3周, 进食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且易消化的食物。给予心电、血压、呼吸等综合监护, 营养及改善心肌细胞代谢(维生素C、辅酶Q10、黄芪等)治疗。在治疗初期应用青霉素400万~800万单位/天,静滴1周。(2)抗病毒治疗,α-干扰素200万U,肌肉注射,1次/天。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黄芪注射液30 ml,静脉滴注,1次/天;保护心肌,改善心肌代谢,大剂量维生素C5g/次,1次/天,辅酶Q10,10mg口服,3次/天;中间穿插免疫调节治疗,并逐渐减量停药。心力衰竭者,按常规心力衰竭治疗,但洋地黄用量偏小,贝那普利5~10mg,口服,1次/天,倍他乐克25mg~50mg,口服2次/天。心力衰竭者给予利尿、扩血管为主的纠正心力衰竭治疗, 快速心律失常者给予肾上腺素能β-受体阻滞剂减慢心率。
1.3护理严格按照本院对入院患者制定的医护条例执行。
1.4结果经过我院科学积极的治疗和护理,15例患者临床治愈;3例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随访发现心脏进行性增大或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减弱;2例死亡。对我院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后发现,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护理上,许多问题应引起心内科医护人员的关注,其治疗和护理应当具有规范性,科学性,下面就这个问题作一简要介绍。
2护理干预
随着整体护理的逐步实施和完善,护士在疾病控制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掌握正确的评估方法,完善相关护理,对提高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病人的康复和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2.1一般护理嘱咐患者平时应该注意休息,这是减轻心肌耗氧量、减轻心脏负担的有效措施。急性期必须卧床休息,无并发症可卧床休息一个月,合并心力衰竭严重者可休息6-12个月,直到症状消失,心脏功能恢复正常。症状好转后方能逐步起床活动,室内应保持空气清新,注意保暖。
2.2饮食指导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进食易消化和富含维生素及蛋白质的食物,避免着凉、腹泻等情况发生。禁食刺激性食物,禁烟酒,对心力衰竭的患者还要注意低盐饮食。
2.3心理护理心肌炎患者病情轻重不一,易出现两种相反的心理状态:一种认为自己症状不重,掉以轻心。忽视休息治疗; 另一种缺乏信心,产生悲观恐惧情绪,因此,医务人员 当向病人做有关本病的常识介绍及各种使用仪器的必要性。使之能正确对待疾病,消除焦虑急躁的情绪,保持健康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2.4合理用药在急性期应用促进心肌代谢的药物,如ATP、辅酶A、肌苷、1.6-二磷酸果糖等药物静脉滴注。用药原则谨遵医嘱。
2.5病情观察医护人员应定时给患者测量体温、脉搏,密切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呼吸频率等方面的变化,以及时判断有无心源性休克的发生。少数患者在治疗病毒性心肌病的同时还有其它疾病或症状,在治疗过程中难免遇到突况,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时报告医生,以便于采取相应的护理。
2.6出院指导嘱咐患者出院后合理休息、适当锻炼、加强营养、定期复查的重要性。
3护理体会
绝大多数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经及时的治疗和科学的护理后是可以治愈的,但由于误诊或护理不当而引起慢性病毒性心肌炎,发展到扩张型心肌病,最后心功能不全猝死。因此护理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时应首先熟悉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病程及愈后的相关知识,应强调一般护理,加强心理护理,稳定患者情绪,分散或转移其注意力,患者更应重视皮卧床休息,减轻心脏压力,劳逸结合以及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配合综合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冯冲,陈国伟.病毒性和自身免疫性心肌炎的治疗进展[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9,26(5):196-120.
[2]赵建萍.病毒性心肌炎的护理[J].中医药研究,2001,17(4):33-34.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4年3月-2008年12月间收治的20名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资料。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22~45岁,本组均符合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诊断标准。16例发病前2~3周有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史,11例有不同程度的肢体乏力、胸闷、心前区不适、心悸及心脏杂音等非特异性症状,9例表现为阿-斯综合征、心源性昏厥和心跳骤停,5例表现为急性左心衰竭。
1.2治疗患者均休息1~3周, 进食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且易消化的食物。给予心电、血压、呼吸等综合监护, 营养及改善心肌细胞代谢(维生素C、辅酶Q10、黄芪等)治疗。在治疗初期应用青霉素400万~800万单位/天,静滴1周。(2)抗病毒治疗,α-干扰素200万U,肌肉注射,1次/天。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黄芪注射液30 ml,静脉滴注,1次/天;保护心肌,改善心肌代谢,大剂量维生素C5g/次,1次/天,辅酶Q10,10mg口服,3次/天;中间穿插免疫调节治疗,并逐渐减量停药。心力衰竭者,按常规心力衰竭治疗,但洋地黄用量偏小,贝那普利5~10mg,口服,1次/天,倍他乐克25mg~50mg,口服2次/天。心力衰竭者给予利尿、扩血管为主的纠正心力衰竭治疗, 快速心律失常者给予肾上腺素能β-受体阻滞剂减慢心率。
1.3护理严格按照本院对入院患者制定的医护条例执行。
1.4结果经过我院科学积极的治疗和护理,15例患者临床治愈;3例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随访发现心脏进行性增大或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减弱;2例死亡。对我院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后发现,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护理上,许多问题应引起心内科医护人员的关注,其治疗和护理应当具有规范性,科学性,下面就这个问题作一简要介绍。
2护理干预
随着整体护理的逐步实施和完善,护士在疾病控制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掌握正确的评估方法,完善相关护理,对提高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病人的康复和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2.1一般护理嘱咐患者平时应该注意休息,这是减轻心肌耗氧量、减轻心脏负担的有效措施。急性期必须卧床休息,无并发症可卧床休息一个月,合并心力衰竭严重者可休息6-12个月,直到症状消失,心脏功能恢复正常。症状好转后方能逐步起床活动,室内应保持空气清新,注意保暖。
2.2饮食指导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进食易消化和富含维生素及蛋白质的食物,避免着凉、腹泻等情况发生。禁食刺激性食物,禁烟酒,对心力衰竭的患者还要注意低盐饮食。
2.3心理护理心肌炎患者病情轻重不一,易出现两种相反的心理状态:一种认为自己症状不重,掉以轻心。忽视休息治疗; 另一种缺乏信心,产生悲观恐惧情绪,因此,医务人员 当向病人做有关本病的常识介绍及各种使用仪器的必要性。使之能正确对待疾病,消除焦虑急躁的情绪,保持健康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2.4合理用药在急性期应用促进心肌代谢的药物,如ATP、辅酶A、肌苷、1.6-二磷酸果糖等药物静脉滴注。用药原则谨遵医嘱。
2.5病情观察医护人员应定时给患者测量体温、脉搏,密切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呼吸频率等方面的变化,以及时判断有无心源性休克的发生。少数患者在治疗病毒性心肌病的同时还有其它疾病或症状,在治疗过程中难免遇到突况,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时报告医生,以便于采取相应的护理。
2.6出院指导嘱咐患者出院后合理休息、适当锻炼、加强营养、定期复查的重要性。
3护理体会
绝大多数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经及时的治疗和科学的护理后是可以治愈的,但由于误诊或护理不当而引起慢性病毒性心肌炎,发展到扩张型心肌病,最后心功能不全猝死。因此护理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时应首先熟悉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病程及愈后的相关知识,应强调一般护理,加强心理护理,稳定患者情绪,分散或转移其注意力,患者更应重视皮卧床休息,减轻心脏压力,劳逸结合以及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配合综合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冯冲,陈国伟.病毒性和自身免疫性心肌炎的治疗进展[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9,26(5):196-120.
【关键词】护理干预;冠心病;运用体会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method and application. Methods: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6 ~ December 2009 admitted 128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integrated car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usual care) of the 63 cases were observed the treatment effect and patient situation.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hospital stay, the cure rate and complication rate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
【Key words】nursing interventio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he use of experience
冠心病(CHD)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IHD)。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多发病、常见病,随之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及老龄化的加快发病率逐年上升。常规护理具有护理不全面,不细致的缺点,而综合护理干预能提高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下面就我院64例中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综合干预护理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06年1月~2009年12月确诊为冠心病患者12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综合干预护理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组)各64例。观察组64例中男38例,女26例;年龄48~78岁,平均59.1岁;其中心绞痛44例,心肌梗死 11例,缺血性心肌病9例。基础疾病中伴有糖尿病者15例,高血压者24例,高脂血症者17例。对照组64例中男35例,女29例;年龄44~76岁,平均60岁;其中心绞痛38例,心肌梗死 15例,缺血性心肌病11例。基础疾病中伴有糖尿病者11例,高血压者22例,高脂血症者15例。两组从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各方面比较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胸腔中央压榨性疼痛,并可迁延至颈、颔、手臂、后背及胃部。其他可能症状有眩晕、气促、出汗、寒颤、恶心及昏厥。
1.3方法
1.3.1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方法略。
1.3.2观察组 采用综合干预护理的方法,具体如下:
1.3.2.1 一般护理:保持安静、卧床休息,加强基础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时检查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肌力、肌张力等、预防呼吸道感染,加强口腔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1.3.2.2 病情干预护理观察呼吸和脉搏的变化,以免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如有心绞痛伴呼吸浅快者,应防止心肌缺氧,必要时可适当吸氧。保持脉率在60~100次/min为宜,如脉率
1.3.2.3 药物护理:根据病情,遵照医嘱坚持按时服药。为防止药物不良反应,尽量减少用药品种,一次服药最好不超过3种。病情允许时也可服用中药,但中西药间应间隔服用。如突然发生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可在舌下含化硝酸甘油,尽量采取坐卧位含药。静脉应用扩血管药物时滴速每分钟保持30滴左右。用溶栓、抗凝药物时如阿司匹林,应注意有无黑便及出血倾向。
1.3.2.4 生活饮食护理:有研究表明失眠时儿茶酚胺的分泌会引起心跳、呼吸加快、血压上升,使心脑血流量增加,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加重[1],因此每天要保证有6小时以上的睡眠。患者饮食以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低脂肪、低盐为宜。多饮水,多吃水果,保持大便通畅[2],肥胖病人要节制饮食,少食高胆固醇的食物与动物脏器及脂肪等[3]。食盐的摄入以6~8g/d为宜。根据不同的病情,采取适量锻炼,使气血流通利于疾病的康复,避免剧烈运动,寒冷刺激等。要禁烟酒,避免增加心脏负担。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且进行t 检验,以P
2 结果
由表1得出:两组住院时间、治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有明显差异(P
3 讨论
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饮食结构不合理,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其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冠心病为生活方式性疾病之一。饮食习惯、缺乏运动、吸烟、饮酒、情绪等日常行为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4]。做好综合干预护理对预防和控制冠心病的病情尤为重要。
我院通过临床实践总结分析得出,对中老年冠心病患者合理的调整生活规律,按时服药,坚持锻炼等,能有效地遏制冠心病的再发,延缓病情,提高生命质量。在实践中,我们反复进行相关卫生知识教育,认识到血脂升高对心血管的损害,进行科学膳食、规范治疗、减肥、运动、保持乐观稳定的心理状态。在干预护理的每个细节,我们把人性化护理贯穿始终。人性化护理服务,其实质就是提供护理技术服务中,增加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务,把“人性化”融入到护理工作全过程,以体现人的尊严,满足不同服务对象各种符合生活轨迹的服务[5]。本组结果表明,护理干预可使患者的多项血脂水平降低,住院时间、治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以往常规护理有很大的改变。
总之,对冠心病患者实施干预护理不仅提高了健康教育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增加了患者对护士的信任,也重新塑造了患者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使病情得到控制和延缓。
参考文献
[1] 王爱瑛.高血压病人睡眠障碍的护理干预[J].现代护理,2007,4(19):82-83.
[2] 詹志梅;李艳玲 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便秘的影响[J] [期刊论文]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07)
[3] 胡秋桃,连汉云.冠心病治疗预防及家庭护理护[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6):773.
[4] 王玉琴.高血压、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J].家庭护士,2008,6(28):458.
心源性休克是一种由于心排血量急剧下降,造成组织低灌注的临床综合征,也可称为泵衰竭。近15%由于急性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住院的病人会出现心源性休克这种严重并发症。病人左心室梗死面积达到或超过40%时常出现心源性休克,病死率可能高达85%。
一、病理生理学
出现心源性休克时,左心室不能维持足够的心排血量。机体会代偿性地加快心率,增强心肌收缩力,促进水钠潴留,并选择性地收缩内脏血管。但是这些代偿措施会增加心脏负荷和氧耗,使心脏泵血能力降低,特别是那些伴有心肌缺血的病人。大量血液回流又会导致肺水肿。最后,当代偿机制不能维持有效灌注时,会导致心排血量下降和多脏器衰竭。
由于任何病因造成严重的左心室功能下降和心排血量下降时,均可导致心源性休克,如MI(最为常见),心肌缺血,肌功能障碍和终晚期心肌病等。
其他病因包括心肌炎,心脏骤停后或长时间心脏手术后的心肌收缩力降低,心室机械功能异常,如急性二尖瓣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急性室间隔穿孔或室壁瘤等。
二、并发症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急性肠管坏死。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
脑缺氧。
死亡。
三、评估
病史:具有造成左心室功能严重下降的疾病病史,如MI或心肌病,是最为典型的一种情况。
主诉;病人患有上述心脏病变时往往会由于心肌灌注不足和缺氧而主诉心绞痛。
尿量少于20ml/h。
视诊:通常会有皮肤苍白、感觉功能下降、呼吸浅快等。
触诊:可发现脉搏细速,皮肤潮凉。
血压听诊:通常成人的动脉平均压低于60mmHg,脉压差减小。
慢性低血压的病人,在休克体征出现前平均动脉压可能会降至50mmHg。
心脏听诊显示有奔马律,心音低弱。如果休克发生原因为室间隔穿孔或肌断裂时,会出现全收缩期震颤。
虽然在心力衰竭或其他类型的休克时也会出现类似的临床表现,但上述表现对于心源性休克仍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心脏压塞病人会出现心音遥远。
四、辅助检查
肺动脉漂浮导管监测显示肺动脉压力(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PAP)和肺动脉楔压(pulmonary artery wedge pressure,PAWP)增加,提示左心室舒张末压(前负荷)和左心室排空阻力(后负荷)增加。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为心泵功能降低和外周血管阻力的增加。热稀释法测定显示心排血指数降低[小于1.8L/(min/m2)]。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显示由于血管收缩力降低引起的低血压。
动脉血气分析:可能会出现代谢性和呼吸性酸中毒及低氧血症。
心电图:可能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缺血或室壁瘤的心电图征象。
血清酶学检查显示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升高时,提示有 MI、心肌缺血引起的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CK同工酶水平增高时可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
心导管和超声心动图可以诊断由于以下原因引起的心泵功能障碍和心力衰竭:心脏压塞、肌梗死或断裂、室间隔穿孔、肺栓塞、静脉淤血(与应用血管扩张药和持续正压呼吸有关)、低血容量。
五、治疗
治疗目标为通过药物治疗和机械辅助装置的联合应用,以增加心排血量,改善心肌灌注,降低心脏负荷,改善病人的心血管状况。
静脉用药包括:多巴胺,是一种血管加压药,可增加心排血量、升高血压及增加肾灌注;米利农和多巴酚丁胺,为正性肌力药物,可增加心肌收缩力;去甲肾上腺素,如果必须应用一种更有效的血管收缩药时,可作为选择;硝普纳,是一种血管扩张药,它可与血管加压剂联合应用,通过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后负荷)和左心室舒张未压(前负荷)来进一步改善心排血量,病人的血压需达到足够水平才可应用硝普纳进行治疗,并且在治疗时必须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呋塞米(速尿),可用于减轻肺充血。
治疗措施还包括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n pump,IABP),它是一种可改善冠状动脉灌注、降低心脏工作负荷的机械辅助装置。可膨胀的球囊泵通过股动脉穿刺置入到胸降主动脉,心脏舒张期时球囊充气扩张以增加冠状动脉灌注压,心脏收缩期(主动脉瓣打开之前)时球囊放气以降低心脏射血阻力(后负荷),如此可减轻心脏工作负荷。心室射血改善可显著提高心排血量,而随后的外周血管扩张又可继续降低心脏的前负荷。
当药物治疗和IABP无效时,可应用心室辅助装置。
六、护理措施
在ICU,建立静脉通路输入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液,穿刺时使用大号穿刺针(14-l 8G),以方便必要时的输血操作。
特别关注:为腹部创伤导致体克的病人建立静脉通路时,一定不要选择下肢血管,避免液体通过破裂的血笾渗漏到腹腔。
每1-5min监测并纪录一次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和外周动脉搏动情况,直到病人病情平稳。每15min记录1次病人血流动力学指标。持续监测心律。若病人的收缩压低于80mmHg时,往往会引起冠状动脉灌注不足、心脏缺血、心律失常,继而使心排血量降低。因此当发现病人的收缩压低于80mmHg时,应增加吸入氧流量并立即通知医师。
当病人血压持续下降伴有脉搏细弱时,往往提示由于血容量下降导致的心排血量不足。应立即通知医师并加快输液速度。
应用肺动脉漂浮导管,密切监测PAP、PAWP和心排血量。 PAWP过高提示有心力衰竭、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心排血量和心排血指数降低,发生这些情况时应立即报告医师。
必要时为病人插入并留置导尿管,每小时监测尿量。如果成人尿量低于30ml/h时,应加快输液速度,同时密切观察液体负荷过重的征象(女PAWP升高),若病人尿量仍无改善时应立即通知医师。
静脉给予渗透性利尿药如甘露醇,以增加肾血流灌注和尿量。可根据监测血压、尿量、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和PAWP确定补液量。为精确测量CVP,应选择右心房水平测量,并保证每次选择胸部同一个参照点。
采集动脉血标本进行动脉血气分析。经面罩或气管插管给氧以保证组织的氧气供应。根据血气指标调整氧流量。许多病人需要给予100%浓度的氧气吸入,有些病人需要给予5~15cmH2O的呼气末正压或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
监测血象和电解质水平。
治疗过程中,应评估病人皮肤的颜色和温度并及时发现变化。如病人皮肤潮凉往往说明存在持续的外周血管收缩,提示体克会逐渐加重。
特别关注:当应用IABP治疗时,移动病人应尽量减小幅度。避免下肢过度弯曲造成导管移位或断裂。当气囊扩张时病人绝列不能采取坐位(即使拍X线片时也不允许),否则球囊会造成主动脉撕裂而致病人立刻死亡。评估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和皮肤的颜色温度,以确保下肢供血充足。经常观察伤口处敷料以发现有无出血并按常规更换敷料,还要观察穿刺处无血肿或感染征象,引流管需定时做细菌培养。
如果病人血流动力学稳定,则应逐渐减少球囊充气的频率以帮助病人脱离IABP。脱机过程中,密切监测各项指标及有无胸痛,有无心脏缺血和休克复发的症状和体征。
为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应合理安排操作时间,以保证病人有较好的休息并尽量保护病人的隐私。在尽可能情况下允许病人家属探视并安抚病人。
鼓励家属表达他们的愤怒、焦虑和恐惧。
心源性休克是一种由于心排血量急剧下降,造成组织低灌注的临床综合征,也可称为泵衰竭。近15%由于急性心肌梗死(myocardialinfarction,MI)住院的病人会出现心源性休克这种严重并发症。病人左心室梗死面积达到或超过40%时常出现心源性休克,病死率可能高达85%。
一、病理生理学
出现心源性休克时,左心室不能维持足够的心排血量。机体会代偿性地加快心率,增强心肌收缩力,促进水钠潴留,并选择性地收缩内脏血管。但是这些代偿措施会增加心脏负荷和氧耗,使心脏泵血能力降低,特别是那些伴有心肌缺血的病人。大量血液回流又会导致肺水肿。最后,当代偿机制不能维持有效灌注时,会导致心排血量下降和多脏器衰竭。
由于任何病因造成严重的左心室功能下降和心排血量下降时,均可导致心源性休克,如MI(最为常见),心肌缺血,肌功能障碍和终晚期心肌病等。
其他病因包括心肌炎,心脏骤停后或长时间心脏手术后的心肌收缩力降低,心室机械功能异常,如急性二尖瓣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急性室间隔穿孔或室壁瘤等。
二、并发症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急性肠管坏死。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DIC)。
脑缺氧。
死亡。
三、评估
病史:具有造成左心室功能严重下降的疾病病史,如MI或心肌病,是最为典型的一种情况。
主诉;病人患有上述心脏病变时往往会由于心肌灌注不足和缺氧而主诉心绞痛。
尿量少于20ml/h。
视诊:通常会有皮肤苍白、感觉功能下降、呼吸浅快等。
触诊:可发现脉搏细速,皮肤潮凉。
血压听诊:通常成人的动脉平均压低于60mmHg,脉压差减小。
性低血压的病人,在休克体征出现前平均动脉压可能会降至50mmHg。
心脏听诊显示有奔马律,心音低弱。如果休克发生原因为室间隔穿孔或肌断裂时,会出现全收缩期震颤。
虽然在心力衰竭或其他类型的休克时也会出现类似的临床表现,但上述表现对于心源性休克仍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心脏压塞病人会出现心音遥远。
四、辅助检查
肺动脉漂浮导管监测显示肺动脉压力(pulmonaryarterypressure,PAP)和肺动脉楔压(pulmonaryarterywedgepressure,PAWP)增加,提示左心室舒张末压(前负荷)和左心室排空阻力(后负荷)增加。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为心泵功能降低和外周血管阻力的增加。热稀释法测定显示心排血指数降低[小于1.8L/(min/m2)]。
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显示由于血管收缩力降低引起的低血压。
动脉血气分析:可能会出现代谢性和呼吸性酸中毒及低氧血症。
心电图:可能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缺血或室壁瘤的心电图征象。
血清酶学检查显示肌酸激酶(creatinekinase,CK)、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升高时,提示有MI、心肌缺血引起的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CK同工酶水平增高时可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
心导管和超声心动图可以诊断由于以下原因引起的心泵功能障碍和心力衰竭:心脏压塞、肌梗死或断裂、室间隔穿孔、肺栓塞、静脉淤血(与应用血管扩张药和持续正压呼吸有关)、低血容量。
五、治疗
治疗目标为通过药物治疗和机械辅助装置的联合应用,以增加心排血量,改善心肌灌注,降低心脏负荷,改善病人的心血管状况。
静脉用药包括:多巴胺,是一种血管加压药,可增加心排血量、升高血压及增加肾灌注;米利农和多巴酚丁胺,为正性肌力药物,可增加心肌收缩力;去甲肾上腺素,如果必须应用一种更有效的血管收缩药时,可作为选择;硝普纳,是一种血管扩张药,它可与血管加压剂联合应用,通过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后负荷)和左心室舒张未压(前负荷)来进一步改善心排血量,病人的血压需达到足够水平才可应用硝普纳进行治疗,并且在治疗时必须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呋塞米(速尿),可用于减轻肺充血。
治疗措施还包括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ballonpump,IABP),它是一种可改善冠状动脉灌注、降低心脏工作负荷的机械辅助装置。可膨胀的球囊泵通过股动脉穿刺置入到胸降主动脉,心脏舒张期时球囊充气扩张以增加冠状动脉灌注压,心脏收缩期(主动脉瓣打开之前)时球囊放气以降低心脏射血阻力(后负荷),如此可减轻心脏工作负荷。心室射血改善可显著提高心排血量,而随后的外周血管扩张又可继续降低心脏的前负荷。
当药物治疗和IABP无效时,可应用心室辅助装置。
六、护理措施
在ICU,建立静脉通路输入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液,穿刺时使用大号穿刺针(14-l8G),以方便必要时的输血操作。
特别关注:为腹部创伤导致体克的病人建立静脉通路时,一定不要选择下肢血管,避免液体通过破裂的血笾渗漏到腹腔。
每1-5min监测并纪录一次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和外周动脉搏动情况,直到病人病情平稳。每15min记录1次病人血流动力学指标。持续监测心律。若病人的收缩压低于80mmHg时,往往会引起冠状动脉灌注不足、心脏缺血、心律失常,继而使心排血量降低。因此当发现病人的收缩压低于80mmHg时,应增加吸入氧流量并立即通知医师。
当病人血压持续下降伴有脉搏细弱时,往往提示由于血容量下降导致的心排血量不足。应立即通知医师并加快输液速度。
应用肺动脉漂浮导管,密切监测PAP、PAWP和心排血量。PAWP过高提示有心力衰竭、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心排血量和心排血指数降低,发生这些情况时应立即报告医师。
必要时为病人插入并留置导尿管,每小时监测尿量。如果成人尿量低于30ml/h时,应加快输液速度,同时密切观察液体负荷过重的征象(女PAWP升高),若病人尿量仍无改善时应立即通知医师。
静脉给予渗透性利尿药如甘露醇,以增加肾血流灌注和尿量。可根据监测血压、尿量、中心静脉压(centralvenouspressure,CVP)和PAWP确定补液量。为精确测量CVP,应选择右心房水平测量,并保证每次选择胸部同一个参照点。
采集动脉血标本进行动脉血气分析。经面罩或气管插管给氧以保证组织的氧气供应。根据血气指标调整氧流量。许多病人需要给予100%浓度的氧气吸入,有些病人需要给予5~15cmH2O的呼气末正压或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
监测血象和电解质水平。
治疗过程中,应评估病人皮肤的颜色和温度并及时发现变化。如病人皮肤潮凉往往说明存在持续的外周血管收缩,提示体克会逐渐加重。
特别关注:当应用IABP治疗时,移动病人应尽量减小幅度。避免下肢过度弯曲造成导管移位或断裂。当气囊扩张时病人绝列不能采取坐位(即使拍X线片时也不允许),否则球囊会造成主动脉撕裂而致病人立刻死亡。评估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和皮肤的颜色温度,以确保下肢供血充足。经常观察伤口处敷料以发现有无出血并按常规更换敷料,还要观察穿刺处无血肿或感染征象,引流管需定时做细菌培养。超级秘书网
如果病人血流动力学稳定,则应逐渐减少球囊充气的频率以帮助病人脱离IABP。脱机过程中,密切监测各项指标及有无胸痛,有无心脏缺血和休克复发的症状和体征。
为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应合理安排操作时间,以保证病人有较好的休息并尽量保护病人的隐私。在尽可能情况下允许病人家属探视并安抚病人。
鼓励家属表达他们的愤怒、焦虑和恐惧。
因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炎症,可局限于心肌某一部位或弥漫整个心肌、心包及心内膜,通称为病毒性心肌炎,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临床上常呈现急性、慢性或隐性过程,心肌生理功能被心肌炎性改变所影响,常表现为心悸、胸闷、气短、心脏增大、心律不齐,严重的出现心力衰竭等症状。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滥用,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率较10年前提升了10倍以上,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
我科曾成功抢救一例暴发性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心源性休克病人,现介绍如下:
郭某某,女,25岁,因咽部疼痛、胸闷、气短、心前区疼痛入院,主诉:心悸、胸闷、呼吸困难一天,追问患者一周前曾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静脉输液青霉素治疗。入院时查体:T36.5?C,P110次/分,R25次/分,BP12/8kPa,患者神志清楚,一般状态尚可,心界叩诊正常,第一心音钝心律稍有不齐,心电图示II、III、aVf及V1、V2导联ST段抬高,I、V4、V5、V6导联ST段下移,T波倒置,肢导低电压,无病理性Q波。化验室检查:AST1380u/L,LDH6710u/L,CK895u/L,CK-MB110u/L,a-HBDH2405u/L。经诊察排除‘急性心肌梗塞’,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给予参麦注射液静点,芪冬颐心口服液口服,24小时持续低流量吸氧及心电监护。患者入院9小时后,突然出现呼吸困难,伴有汗出、肢冷、烦躁不安,晕厥,血压下降至30/0mmHg,心电监护示: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46次/分,房性早搏呈三联律,立即给予副肾1mg静脉注射,建立两条静脉通路,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面罩高压氧吸入,多巴胺60mg、间羟胺30mg兑入5%葡萄糖500ml中静点,参附液50ml静脉注射,地塞米松5mg静注。2小时后,患者病情再次加重,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四肢厥冷,口唇发绀,冷汗自出,立即给予尼可刹米0.375g肌注,毒毛K0.125mg静注,参附液50ml静注,心前区疼痛,给予罂粟碱30mg肌注。患者呼吸稍平稳,测血压90/70mmhg,汗出减轻,四肢转温,升压药维持静点,每4小时静注50ml参附液,连用48小时后血压平稳,72小时后患者休克状态完全纠正。病程中,胸痛2小时即出现心肌酶谱升高,多次检查未见明显峰值且持续升高时间较长,血液免疫学检查:抗心肌抗体(+),病毒抗体CBV(+),心电图出现病理Q波,住院30天,好转出院。
护理
充分的急救物品准备和实施快速有效的急救措施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根本保证
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病人常急诊入院,护士在接到急诊室的电话通知后,迅速准备好CCU的床单位、氧气装置、吸痰装置、心电监护仪、除颤仪、临时起搏器、呼吸机、IABP机及急救车,并保证急救器械处于完好功能状态。病人到达病区后,需3人~4人托病人过监护床(避免病人自主用力),迅速予休克、中高流量面罩吸氧、连接心电监护(最好是带有除颤功能的监护仪);迅速在上、下肢建立静脉通道,均留置Y型静脉套管针,及时、准确执行医嘱;协助医生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术,连接压力换能器予持续中心静脉压监测;协助麻醉科医生行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协助医生行股动脉穿刺接IABP机进行球囊反搏治疗。
1 有效沟通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对心脏病患者情志护理由为重要。患者一般对病情缺乏了解,或恐惧或不予重视。对此在护理中耐心为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使其对病情有一定的认识,消除紧张焦虑情绪。患者常因胸痛、呼吸困难等症,产生紧张、焦虑、担心死亡的恐惧,而紧张情绪易诱发心律失常或休克。除及时用药物缓解症状外,在护理中,我们采用亲人陪伴法,使其家属、父母陪在患者身边,让患者感到温暖亲切。给患者创造安静整洁舒适的环境,避免一切不良刺激,介绍现代医疗技术的多样性及良性病例,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安心治疗。注重心理护理,实行心理护理的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病人预后良好[9]。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病人由于均为青壮年、发病极为突然、病情变化快且来势凶猛,病人及家属缺乏疾病相关知识、担心预后、对住院环境陌生及病人伴随的不适症状等,均使病人及家属出现恐惧、焦虑、高度紧张等心理反应[10]。因此,护理人员应做好安慰解释工作,向病人及家属讲明重症病毒性心肌炎的病程特点及目前的救治水平,及时把病情、治疗及护理消息反馈给病人及家属,并列举同种疾病预后良好的病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正确面对现实。有的放矢的心理护理、熟练的护理技术、贴心的语言可以消除病人及家属的心理压力,避免一切不良精神刺激,对减轻病人的症状和身体康复起重要作用。
2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与护理
2.1密切观察血压变化
按医嘱给予升压药时,要严密控制升压药滴数,每15分钟测血压一次,根据所测得的数值及时调整升压药浓度、滴数,并做好记录。密切观察病情,如末梢循环较差、面色苍白、脉细数、尿少时,应注意可能是早期休克的表现,要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当患者血压低时,在考虑心源性休克的同时,应考虑有无血容量不足的存在,此时应加快输液。若补液后出现呼吸困难,肺部罗音,应控制补液速度。由于本病是病毒所致心肌细胞的变性坏死、缺血致心脏排血量降低,心肌收缩力减弱引起,所以在护理中要密切观测血压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2.2严密监测心电监护
心律失常是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常见的合并症,及时做好心电监护,密切观察心律、心率、S―T段的改变极为重要,正确识别各种心律失常,及时告知医生予以纠治,护理中我们做到及时备好抗心律失常药物,并做好除颤准备。
2.3疼痛的护理
疼痛可使心肌耗氧量增加而导致心衰加重,诱发严重心律失常或休克,因此,及时有效地给予镇静、止痛药对缓解病情有重要作用,常用药有吗啡、杜冷丁、罂粟碱等。应注意随时观察患者疼痛的变化情况,通知医生并做好记录。
2.4吸氧的护理
急性期给予高流量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流量4―6L/min,持续72小时后,改为低流量吸氧,1―2L/min,持续一周,待疼痛减轻或消失后改为间断低流量吸氧,密切观察心电监护情况。间断或持续地吸氧可提高动脉血氧分压,改善因心力衰竭所致的低氧血症,有助于缺血心肌的供养,并可减轻疼痛[1]。 呼吸机正压通气(PEEP 2 cmH2O~5 cmH2O)治疗在重度急性左心衰竭治疗中的价值得到了证实,已经成为抢救重症急性左心衰竭的有效措施。Fedullo等[2]研究结果认为,呼吸机对于改善左心衰竭病人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是有益的:可以减少呼吸做功,缓解呼吸困难,降低氧耗量,迅速纠正低氧血症和酸中毒,而PEEP可同时使部分中心血容量转入周围静脉系统,从而使扩张的左室舒张末容量下降,有利于改善心力衰竭,提高存活率。国内报道,PEEP 2 cmH2O~5 cmH2O不仅肺毛细血管楔压明显下降,而且对血压无明显影响[3]。使用呼吸机治疗期间,除了按常规护理外,尤其要保持管道固定、通畅、湿化瓶的加温及湿化,密切观察各参数的情况,定期遵医嘱抽动脉血查血气分析,加强口腔护理,防止呼吸道感染,痰多时及时抽吸并注意无菌操作。因为病人身上管道较多,且呼吸机治疗期间不能以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故允许一名家属陪伴,鼓励病人用手势或文字与医护人员交流。应多关心病人,加强生活护理,每2 h翻身叩背1次,防止压疮。病人因气管插管不能自主进食,予停留胃管定时鼻饲,保证营养的摄入。每日鼻饲3次,每次200 mL,鼻饲前后应检查呼吸机气囊是否呈充盈状态,鼻饲后抬高床头(25°~30°)1 h,以防止反流。
3 生活起居指导
发病第一周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一切活动均在床上由护理人员协助进行,注意全身护理,保持床铺整洁、干燥、无皱,护理人员协助翻身,每2―4小时一次,按摩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防压疮发生,翻身时禁止患者用力以免诱发心衰,病情急性期变化快,要保证患者充足睡眠,饮食应为全流质饮食,少食多餐,避免过饱和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用开塞露,切忌排便用力引发心衰或心脏骤停。第二至三周指导患者可在床上翻身、稍坐,时间不宜过长,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饮食以半流食为主,少食多餐,勿过饱,保持大便通畅。第三周后,嘱患者进行适宜的床下活动以恢复体力,减少血栓形成。患者年纪轻,体质恢复较好,指导患者以散步为宜,勿过度耗氧,活动时间一般不超过15―20分钟,生活规律,如活动时出现眩晕、心慌等症状立即休息。饮食宜富含维生素的易消化的低盐、低脂软食,避免过饱,保持心态平和,防便秘。坚持用药,定期复查。
4 体会
暴发性病毒性心肌炎是由特异病毒感染引起的似心肌病变为主的一种炎症,其临床酷似心肌梗塞的症状和体征,病情危重,起病急,易误诊,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因此,分秒必争的抢救和恰当的护理对疾病的转归非常重要。本患者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临床表现以胸闷、心前区疼痛、呼吸困难、低血压、严重心律失常、心衰为主要表现,在护理中,首先我们与患者及家属取得了良好的信赖关系,使患者以平和心态,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主观上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我们通过对患者进行情志、饮食、信心、活动、起居等健康知识的宣教,提高了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度,为患者的康复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使患者尽早脱离危险,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 沈莹,夏勇.吸氧减轻急性心肌梗塞缺氧性损伤的试验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2.37(1):9-11
[2] 姜洪芳葛美清 病毒性心肌炎合并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脑综合征抢救成功1例分析 中国误诊学杂志》 ISTIC - 2007年29期
心力衰竭;护理;体会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 是指各种心脏疾病导致的心功能不全的一种综合征;对心力衰竭患者合理的治疗,采取良好的护理措施,可降低其死亡率。本文回顾分析2006~2010年80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0例CHF患者,男49例,女21例;年龄38~80岁;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率增快、烦躁、尿少的表现。呼吸困难41例,紫绀35例,食欲不振7例;患者均行心电图检查,部分病例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病情轻重,心功能可分为四级:Ⅰ级,体力活动不受限制,一般性活动不引起心功能不全征象; Ⅱ级,体力活动轻度受到限制,一般活动可引起乏力、心悸、气急等症状; Ⅲ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轻度活动已可引起心功能不全征象; Ⅳ级,体力活动重度受到限制,任何活动都会引起心功能不全征象,甚至休息时也有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
1.2 病因和诱因 主要病因和诱因有:原发心肌损害,如心绞痛、心肌炎、心肌梗死、心肌病;心脏负荷过重、瓣膜病变,如二尖瓣、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高血压、肺动脉高压;感染,如呼吸道感染、心内膜炎;血容量增多,如钠盐摄入过多、输液过多过快;妊娠、分娩等。
1.3 治疗与转归 以减轻心脏负担、增加心肌收缩力、治疗病因和控制诱因为治疗原则。给予心衰常规处理,如合理应用利尿剂,洋地黄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的基础上联合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片。本组80例患者中, 3例并发心律失常而死亡,余77例均好转出院。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患者发病时,对疾病充满恐惧、无奈,护理人员做好心理护理, 防止情绪激动,以解除患者紧张、自卑、孤独的心理状态,解除患者的紧张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让患者积极参与治疗和自我护理,促进康复;耐心聆听患者的讲述,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以乐观开朗的情绪感染患者,促进患者处于有利于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真正发挥心理护理的作用,使患者正确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饮食护理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采取低盐低钠、低热能膳食;少量多餐,以减轻心脏负担,选择容易消化的食物,限制食盐的摄入量,以防水肿;患者每日的主食量控制在150~300 g为宜,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适量补充蛋白质食物如鱼、奶制品、瘦肉等。不宜过饱,以免增加体液漪留,加重心脏前负荷。禁用易引起腹胀及刺激性的食物,同时保持大便通畅.以防便秘。
2.3 一般护理 如果发生呼吸道感染应积极治疗,并鼓励患者做有效咳嗽排痰,对痰液枯稠不易咳出者,可给予雾化吸入;给予患者半卧位或坐位,可减轻肺瘀血,缓解呼吸困难;严重呼吸困难的患者应给予氧气,对不同原因的呼吸困难应给予适当的浓度和流量,对肺心病心衰引起的缺氧在给予低浓度持续性吸氧同时观察神志情况,是否有肺性脑病的发生;冠心病心衰患者可给予一般浓度的氧气吸入。
2.4 基础护理 Ⅰ级心力衰竭患者可参加轻度活动; Ⅱ级心力衰竭的患者则需限制活动; Ⅲ级以上患者以绝对卧床休息为主;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注意避免划破、磨擦等,保持皮肤的完整性,防止皮肤破溃、感染不愈;每日按摩下肢,鼓励并协助患者在床上做主动及被动的肢体伸屈活动,尽量避免在下肢静脉输液;应食用含纤维素较多的食品,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避免便秘。
2.5 用药护理 老年心衰时应用洋地黄类药物宜小,约为成人量的2/3,掌握个体的特点及耐药差异情况。注意脉搏的变化情况及节律的改变,如在60次/min以下或突然变快,节律异常,应暂时停止用药,注意询问患者有无食欲不振、呕吐、腹泻、乏力等毒性反应;血管扩张剂通过扩张血管而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减轻瘀血症状,但须注意有无头痛、心悸、低血压等。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指慢性原发性心肌病变和心室因长期压力或容量负荷过重,使心肌收缩力减弱,不能维持心排血量。对于心力衰竭的患者,合理给药、适宜的饮食、良好的生活起居习惯、精心有效的护理,能最大限度地缓解心衰症状,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率。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 起搏器安置术; 手术配合; 糖尿病
Clinical Analysis of Nursing Cooperation and Experience During and after Pacemaker Implanted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sis the nursing cooperation experience during heart pacemaker implanted and nursing experience after surgery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Method: The 32 cases of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who have been implanted the pacemaker using Sedinger’s skill were clinical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for the nursing experience before、during and after pacemaker surgery. Result: The process of pacemaker surgery is smooth and successful, but in these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have more complication during and after pacemaker surgery. Conclusion: In order to get surgery smoothly and successfully, to decrease the complication, the key factors are important including: expert nursing surgery, sufficient preparation for equipment and drugs, and the more expert nursing cooperation during surgery; for the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who are implanted pacemaker the nursing must be enhanced.
Key words: Pacemaker implanted surgery; Nursing cooperation; Diabetes mellitus
糖尿病患者在疾病的晚期常可以导致神经系统、视网膜、心脏心肌,冠状动脉、肾脏血管受损, 这些统称为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冠状动脉病变导致冠心病,其缓慢性心律失常和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高。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抗室性心动过速、自动除颤以及治疗心力衰竭方面, 以其安装简单、创伤小,痛苦轻,疗效确切的特点, 在各级医院越来越多地得到开展, 抢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1]。我院心内科自1998年10月开展此项技术以来,共为36例糖尿病患者施行了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安装术,效果满意。现将手术前后、手术中配合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所有患者为本院1998年10月至2005年12月的住院患者,36例中男26例, 女10例, 年龄48~85岁, 平均56±13岁。 其中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例,冠心病20例,心肌病10例。入院后都经过18导联心电图检查确诊为缓慢性心律失常,其中包括II度二型房室传导阻滞,III度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症,缓慢性室性、交界性心律。其中两例有阵发性速性心动过速,均有进行手术的适应证、条件,所有患者或者其家属都知情同意进行手术治疗。
1.2 手术方法:采用美国美墩力公司产的单腔、双腔起搏器系统,其中有2台是具有自动复律除颤功能的ICD起搏器, 穿刺导管等。所有患者都在导管室在X光下进行手术。其中有一例因为手术后出现囊袋血肿、感染而到手术室进行清创手术,除2例安置ICD起搏器进行气管内全身麻醉外, 其余均采用局部浸润麻醉,采用Schedinger技术进行穿刺锁骨下静脉置管,安置右心起搏器的起搏电极,加作心内膜下腔内心电图,调整起搏部位,测定起搏参数,直到起搏满意,予以固定导管电极、安置起搏器,缝合皮肤囊袋。手术后根据病情需要,进行皮肤囊袋的换药护理。手术后观察伤口渗血和心电监护,观察起搏情况。
1.3 结果:手术成功36例, 总成功率为100%。手术后其中有1 例高龄患者因气胸,严重呼吸功能衰竭、心力衰竭,在手术后d4死亡。另外1例高龄患者在手术后d3因为起床下地解大便,上肢用力不当导致囊袋血肿、既后感染而重新进行手术。手术基本顺利开展,平均手术时间80±30min,除1例在手术过程中出现气胸、另外1例出现室颤外,其他手术过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2 手术配合
2.1 术前心理护理:为使病人能够在手术过程配合手术的进行,手术护士详细评阅病历、护理记录,详细询问饮食起居,平时血糖控制情况,充分了解病人的文化程度、性格、年龄等特点,在患者进行手术前严格进行手术前常规准备,对于患者及其家属的询问,积极予以交谈,回答患者的疑问,对手术过程做必要的解释,重视心理护理工作,减少病人及其家属对手术的恐惧和担心。
2.2 术前准备好各种所需的物品和仪器设备,特殊器械准备: 常规准备好手术包、手术器械和手术衣,消毒布类,在准备布类手术包的时候,多考虑一些可能出现的情况予以加强必要的准备,以预防可能出现的意外等。临时起搏器系统、心脏除颤器、心电监护仪器、心电图机等平时加强检查和维护,以准备随时可能需要的紧急手术需要。
2.3 手术护理配合::帮助病人取平卧位, 从左下肢开通静脉通道。手术前根据操作的位置摆放好各种器械, 连接好电源, 检查各仪器运转是否正常, 连接好心电监护、心脏除颤器、血压监护、血氧饱和度监护,连接好心腔内心电检查必须的设备。按操作步骤开启监护仪器, 使其正常工作,准备好除颤设备,使其正常工作。充分暴露手术视野,肩胛下加垫小布垫,去枕头平卧,以利于锁骨下静脉穿刺。
2.4 术中注意:术中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手术的病人大部分都是高危患者,护士应注意观察病人的呼吸是否顺畅平稳。注意观察血压及一般情况。护士应集中精力注意观察心电监护情况, 观察手术进展情况, 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器械并及时、敏捷、准确地传递。同时及时添加冲洗液(采用生理盐水) , 保证手术整洁无菌的顺利开展。
2.5 术后护理:注意改变容易引起起搏电极的脱位变化, 因此搬动病人时动作要轻柔,防止患者肢体活动不当牵扯电极导管,引起起搏电极的脱位。手术完毕后巡回护士按顺序关闭电源, 检测维护仪器。注意检查手术后器械是否损坏, 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心内科常规护理,心电监护,同时观察切口处有无血性渗出或血肿形成。每2h帮助病人翻身轻拍背1 次,以防止发生褥疮。嘱患者平卧位,术侧上肢不能做牵拉动作, 防止电极折坏或脱出移位;不能卧解小便者可插导尿管;健肢可主动活动,防止并发症。术后常规抗生素预防感染治疗,并适当使用止痛剂。
患者如有咳嗽、咳痰,嘱其勿用力,避免震动电极,影响起搏功能,可给予雾化吸入减轻咳嗽。起搏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心率、心律和血压变化。
3 讨论
糖尿病通过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代谢和改变最终可以导致神经系统、视网膜、心脏心肌,冠状动脉、肾脏血管受损,这些统称为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心肌微血管超微结构改变包括毛细血管扩张、溶酶体数目增加、线粒体肿大等[2]。以后出现肌原纤维和肌细胞直径减小, 细胞间隙体积增加, 并可出现心肌纤维和血管周围纤维变性, 胶原结构紊乱, 微血管狭窄, 微动脉瘤, 心肌肥大,最后可发展到心腔扩大和充血性心力衰竭[3]。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冠状动脉病变导致冠心病,其缓慢性心律失常和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高。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抗室性心动过速、自动除颤以及治疗心力衰竭方面,以其安装简单、创伤小,痛苦轻,疗效确切的特点, 在各级医院越来越多地得到开展, 抢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由于需要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糖尿病患者, 大多都是病情十分危重复杂,需要积极准备手术抢救的,患者及家属多对其缺乏足够的认识, 因此患者及其家属往往焦虑, 恐惧, 甚至情绪激动。所以我们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尽量将刺激事件降低到最低的程度,消除不良情绪及心理障碍,确保病人及时积极配合整个手术治疗过程。
通过本组对36例糖尿病患者永久性起搏器安置手术的护理配合, 我们体会到, 每1例手术的成功开展,顺利完成,都需要医师、护理人员、技术人员熟悉手术过程,默契配合,也只有医护人员积极配合,各司其责, 熟悉手术步骤和原理, 主动配合手术, 才能缩短手术时间, 提高手术质量,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为成功抢救患者争取时间和条件,同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①对于糖尿病患者由于病情危重复杂,巡回护士应勤巡视,多观察,才能及时发现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意外情况,尽早处理,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②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 认真作好术前准备。巡回护士的配合要及时到位,才能保证手术顺利、快捷进行。③注意避免交叉感染,手术前所用的器械应按照规章制度严格灭菌, 避免交叉感染、严重感染的发生。④由于糖尿病患者常常合并有末梢神经病变,微血管病变,伤口愈合慢,容易出血、合并感染,所以手术后应该加强观察,妥善处理伤口,控制血糖,加强饮食控制和饮食指导。
所以,我们认为,熟练的手术前护理,充分的器械及物品准备,抢救器械、药品的充分准备,熟练的手术配合是手术顺利开展,取得手术成功,减少并发症的要素,对于糖尿病患者进行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手术必须加强护理。
参考文献:
1.1临床资料本组男24例,平均年龄(56.3±17.2)岁;女22例,平均年龄(52.4±13.4)岁。慢性肾小球肾炎22例,多囊肾病4例,尿酸性肾病4例,肾结石3例,慢性肾盂肾炎2例,高血压肾病8例,糖尿病肾病3例。所有患者血清肌酐>445umol/L,病程1~34个月,未透析者12例,透析不充分者26例,透析充分者8例。发作时有典型急性肺水肿表现,合并高血压40例,代谢性酸中毒46例,无尿或少尿42例,严重贫血(Hb
1.2方法在常规急性左心衰治疗措施的基础上,针对尿毒症的特点采用血液透析、输液、降血压、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等治疗。
2 结果
本组无尿或少尿者42例,占91.3%;重度以上贫血者38例。占82.6%;高血压患者40例,占87.0%;代谢性酸中毒者46例,占100%。抢救成功44例,均行紧急血液透析治疗;死亡2例,均因未及时血液透析治疗。透析血路中内瘘穿刺34例,深静脉置管10例,临时动静脉穿刺2例。
3 护理
3.1透析前护理
3.1.1给予半卧位,两腿下垂,双下肢扎止血带或经消毒动静脉瘘处扎一双向针(一头针在瘘内,另一头针在无菌容器瓶内)放血40~60mL,可有效减少回心血量,为抢救赢得时间。
3.1.2吸氧给予4~6L/min氧气持续吸入,必要时面罩给氧或加压给氧,湿化瓶可用35%~50%酒精,从而降低肺泡表面张力,以减轻心脏耗氧量改善通气功能。
3.1.3强心利尿治疗给予10%葡萄糖注射液10mL或0.9%氯化钠注射液10mL均加入西地兰0.4mg缓慢静脉推注,同时静脉推注或肌注速尿40~80mg,注射时注意观察心率,注射后注意观察尿量。
3.1.4静脉采血急诊静脉采血查尿素氮、肌酐、电解质、血常规,以便与透析后作比较,观察透析的效果。
3.1.5观察指征严密观察意识、血压、脉搏、呼吸,确定送往透析室途中有无心跳呼吸停止的危险,运送途中患者采取半卧位。保证吸氧,要有医生、护士陪同,以防意外发生。
3.2透析护理尽早、合理、充分、有效的透析是治疗尿毒症并发心力衰竭的重要措施之一。透析过程中给予变量超滤,即透析开始超滤量设定在大于实际需要水平,1h后逐步下调至实际需要量。在透析开始时患者容量负荷高的情况下,相对快速的超滤水分,减轻心脏前负荷。能较快缓解胸闷、气喘、咳嗽症状,并不出现低血压;透析晚期脱水耐受性也较恒量脱水好。对于体液负荷特别严重的患者先单纯超滤30~60min,以较快速度排出水分缓解病情,再切换至常规透析治疗。同时控制血流量,以免增加心脏负担,一般血流量可控制在150~200mL/min,目标超滤量一般是现体重与干体重之差,但平均超滤率一般不超过1kg/h,余下水分待下次透析治疗时再行超滤。首次透析患者时间不宜过长,以2~3h为宜,减少低血压、失衡综合征等不良反应的发生。限制下机回血速度不可忽视,对于心功能极差的患者,在透析中由于血液接近等量的出入,心功能尚能耐受,但在透析结束回血时,由于只有入量且速度较快(3~5min内血液加生理盐水约350~400mL),心功能很难耐受,所以对于此类患者回血速度应限制在30~50mL/min。
3.3病情观察透析中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监测血压、脉搏、呼吸情况,注意心电监护中各参数的变化,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由于透析中短时间内排出较多水分和毒素,患者容易出现低血压、肌肉痉挛、失衡综合征等不良反应,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必要时输入适量高渗葡萄糖(糖尿病患者除外),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透析过程中遵医嘱使用强心剂、血管扩张剂等药物,注意用药后反应。
3.4相关治疗的护理严重的贫血常参与尿毒症患者急性左心衰的发生发展,急重度贫血者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应输血改善贫血和缺氧状况,以200~400mL较合适。低蛋白血症明显者应纠正低蛋白血症,减少肺水肿的发生。尿毒症患者多有严重的高血压,常采用硝普钠或硝酸甘油迅速控制血压,降低外周血管的阻力,减少回心血量,在应用中避光缓慢静脉滴注。密切观察患者血压水平,当收缩压降到17.3~18.6kPa时,维持滴速并监测血压的变化及时调整。多数患者有代谢酸中毒,但此时不宜静脉应用碳酸氢钠以免加重心脏负荷,最有效的方法是进行血液透析。高血钾有效的处理方法是低钾透析,低血钾根据医嘱适当补钾。通过观察患者呼吸、心率、倦睡、乏力、腹胀、恶心、腱反射、心电图变化、血气分析、电解质等了解和判断代谢紊乱情况。
3.5饮食护理尿毒症患者由于尿毒素聚集、酸中毒、胃肠功能紊乱等并发症,加上药物、心理和社会经济等因素,可引起患者厌食、恶心、呕吐,进食受限,所以尿毒症患者普遍存在营养不良,影响预后,而心力衰竭患者亦需严格控制水钠摄入。因此在饮食指导上,应兼顾尿毒症、心力衰竭饮食要求,进食低盐、低脂、低磷、低钾优质蛋白易消化饮食,补充B族维生素,控制饮水量(前1d尿量+隐性失水量),避免刺激性食物,饮食七分饱,摄入蛋白质量参照每位患者的身高、体质量及每周透析次数,蛋白分解率蛋白质。
中图分类号:R7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4-00-03
自2010年4月~2012年5月对来我院就诊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患者118例,采用护理干预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均来自2010年4月~2011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CHF患者23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118例,男67例,女51例;年龄52~78岁,平均60.6岁;病程2~6年;冠心病22例,高心病21例,肺心病30例,风心病7例,心肌病2例,病毒性心肌炎2例。心功能分极(按NYHA标准):心功能Ⅱ级24例,Ⅲ级38例,Ⅳ级24例;左心衰竭21例,右心衰竭36例,全心衰竭29例。对照组115例,男65例,女50例;50~76岁,平均60.8岁;病程1.4~6.3年;冠心病21例,高心病18例,肺心病29例,风心病7例,心肌病3例,病毒性心肌炎2例。心功能分级:Ⅱ级23例,Ⅲ级34例,Ⅳ23例;左心衰竭30例,全心衰竭29例。两组病例病程及轻重程度基本相似,具有可比性。
两组年龄、病程、中医辨证分型、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先行西医治疗常规给予吸氧、卧床休息,清淡饮食、合理利用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口服消心痛15g tid地高度0.125~0.25mg qd;开搏通6.25mg bid;速尿40mg qd;丁尿胺1mgqd,安体舒通20mg bid;缓释钾0.5g tid。并运用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在以上西医用药的基础上,加服益心胶囊,其处方组成:党参30g 黄芪30g、麦冬15g、五味子15g、熟附子10g、当归15g、丹参30g、泽泻20g、车前子15g、制香附15g、广木香10g、炙甘草15g、人参15g、桂枝12g、白术15g、茯苓15g、赤芍15g、益母草30g,将以上中药18味先行炮制,按处方配料、烘干、粉碎、过100目筛、混匀,取上述药粉装0号胶囊,做成每粒重0.4克即得,一次4粒,tid饭后服用;对照组只用上述西药治疗。全部病例均治疗2周为1疗程,治疗3个疗程(6周)观察疗效。
1.3 护理措施
1.3.1 一般护理
(1)卧位
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有严重呼吸困难、端坐呼吸时,采取半坐卧位或坐位,这样可使肺的扩张较大,氧合作用增加,同时可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荷。也可使用床上桌,让病人的头伏在小桌上,手臂放桌两侧休息。如果病人要下床坐在椅中休息,应双脚抬高,以减轻下垂肢体的水肿。
(2)活动与休息
根据病人心功能分级及病人基本状况决定活动量。与病人及家属一起制定活动目标与计划,坚持动静结合、逐渐增加活动量的活动原则。
1.3.2 饮食护理
给予低盐、低脂、易消化食物,少食多餐、忌饱餐。
(1)限制盐的摄入
限盐限钠,可有效控制心衰引起的水肿,限制的程度视病人心衰的程度和利尿剂治疗的情况而定。轻度心衰病人,每天可摄取2~3g钠,严重心衰病人,每日摄食的钠为800~1200mg(1g盐含钠390mg);应注意病人用利尿剂时容易出现低钠、低氯,此时不应限盐,可能还要适当补充。
(2)限制水分
严重心衰病人,24小时的饮水量一般不超过600~800mL,应尽量安排在白天间歇饮用,避免大量饮水,以免增加心脏负担。
(3)少食多餐
由于心衰时胃肠道黏膜淤血水肿,消化功能减退,宜进食易消化食物,且少食多餐,避免生硬、辛辣、油炸等食物,避免产气食物,因为胃肠胀气会加重病人腹胀不适感。
(4)忌饱餐
饱餐导致膈肌上抬,可加重病人的呼吸困难;同时,由于消化食物时需要的血液增加,导致心脏负担增加。
(5)多食蔬菜及水果,保持大便通畅心衰时,病人由于卧床休息,活动量减少,肠蠕动减慢,部分病人不习惯床上或床边大便,多种因素的影响,病人易发生便秘。护理时,应注意预防便秘的产生,积极处理便秘,可指导病人顺结肠、直肠方向环形按摩腹部,给予开塞露塞肛,必要时用手掏出大便,以防用力大便加重病人心衰或诱发心脏骤停。
1.3.3 症状护理
(1)呼吸困难。(2)水肿。(3)疲倦、乏力心衰时心排血量下降,循环减慢,全身组织器官缺血缺氧,同时代谢后的废物排泄速率降低,乳酸堆积,病人会感到非常疲倦与软弱无力,经常在端坐时瞌睡。要让病人及家属知道疲乏产生的原因,以利病人身心休息,注意病人的安全,防止瞌睡时坠床。
1.3.4 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1)压疮
右心衰和全心衰的病人,由于体循环的淤血,身体下垂部位(骶尾部、会、双下肢)明显水肿,有的病人可出现注射针眼处渗液。同时,由于肺循环淤血,病人呼吸困难,长期处于端坐位或半坐卧位,在皮肤受压处容易发生压疮,最常见部位为骶尾部、足跟、坐骨结节处及两侧骼棘。应协助病人经常更换;嘱病人穿质地柔软、宽松、无松紧带的衣服;保持床褥柔软、平整、干燥、清洁;保持皮肤清洁;使用气圈或气垫床防止皮肤长期受压。协助病人排便时,一定要注意防止损伤皮肤,这类病人皮肤抵抗力低,表皮与皮下组织结合疏松,稍用力摩擦皮肤即破,一旦破损,创面很难愈合。
(2)血栓性静脉炎
右心衰及全心衰的病人,静脉回流受阻,且长期卧床,血流缓慢,容易发生静脉血栓,特别是下肢静脉,一旦血栓形成,肢体肿胀会更加剧烈并伴有疼痛,血栓脱落时栓子可随血流进入肺,引起肺栓塞。所以,心衰病人在卧床期间,要进行肢体的被动运动,以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防止血栓的形成。静脉输液时应尽量避免在肿胀的肢体穿刺以免加重肢体的水肿,防止某些药物(如多巴胺)外渗引起静脉炎和局部组织坏死。
(3)坠积性肺炎
左心衰病人,由于肺循环淤血,肺静脉压升高,使肺毛细血管内液体渗入到肺间质,致气体交换障碍;其次,心衰病人长期卧床,呼吸功能减退,不能有效地咳嗽、排痰,易产生坠积性肺炎。应注意协助病人进行有效地咳嗽和排痰,定时翻身拍背,病人进食和饮水时要防止误吸。心衰缓解期,指导病人进行呼吸功能锻炼。
1.3.5 用药护理
治疗心衰的主要药物包括3类:强心剂、利尿剂和血管扩张剂。治疗过程中,个体差异较大,需严密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注意控制输液速度。
(1)洋地黄类药物
洋地黄轻度中毒剂量约为有效治疗量的2倍,用药安全窗很小,而且个体差异大。一旦出现中毒表现,应立即协助医生进行处理:①停用洋地黄。②补充钾盐,停用排钾利尿剂。③纠正心律失常。洋地黄中毒的预防包括:①给药前仔细询问病人的用药史,尤其是新入院病人。②给药前,准确测量病人的脉搏(时间不能少于1分钟),注意节律和频率,并作好记录。如果病人的心率太快或低于60次/min,或者节律变得不规则,应暂停给药并及时通知医生。③掌握病人的进食情况,注意观察有无低钾表现,必要时建议医生测定血钾浓度。④同时使用利尿剂的病人,严格观察病人的尿量,尿多时,遵医嘱及时补钾,并协助病人服药到口。
(2)利尿剂
电解质紊乱是长期使用利尿剂最容易出现的副作用。特别是低血钾和高血钾均可导致严重后果,应随时注意观察。
(3)血管扩张剂
①在使用硝普钠时,要严密监测血压,根据血压调节滴速,开始滴速为每分钟12.5μg,最好用微量泵控制,以后每5~10分钟递增5~10μg;注意避光,现配现用,液体配制后无论是否用完需6~8小时更换;应交待病人不要自己调节滴速,改变时动作宜缓慢,防止直立性低血压发生;长期用药者,应监测血氰化物浓度,防氰化物中毒。临床用药过程中发现老年人易出现精神方面的症状,应注意观察。②硝酸甘油:临床上用药的个体差异较大,特别是老年人容易出现头胀、头痛、面色潮红、心率加快等副作用,改变时易出现直立性低血压,应注意防护。用药时从小剂量开始,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宣教工作,取得配合。
1.4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统计学处理,参数以X±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方差不齐者用t’检验。P
2 结果
2.1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心功能进步两级以上,而未达到I级心功能,症状、体征及各项检查明显改善;有效:心功能进步一级而未达到I级心功能,症状、体征及各项检查有所改善;无效:心功能无明显改善或加重或死亡。
2.2 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2.3 治疗前后左室收缩,舒张功能参数比较(见表2)
2.4 安全性评价
由于CHF的发生机制与发展过程极为复杂,有些问题迄今也未阐明,致使部分病人症状持续而对各种治疗反应不佳。成为难治性或顽固性心力衰竭,令人困惑而棘手,本证用西医治疗,只是对症处理,控制急发症状,复发率高。该研究力求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依据中医辨证理论,辨证论治,以益气温阳,化瘀行水为法则,达到标本兼治,回阳救逆,益气固脱的作用。观察组采用纯中药制剂益心胶囊再配合西药治疗,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党参、黄芪等可改善周围微循环,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排血量,减少心肌耗氧量,从根本上改善心功能。泽泻、车前子等利尿可缩短疗程,使洋地黄用量减少,毒副作用减轻,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提高临床疗效。同时中药制成胶囊剂较水煎剂更易于服用,质量易于控制,尚未发现任何毒副作用。远期疗效比较,亦说明中西医结合的综合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3 讨论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简称CHF)是指在静脉回流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原发性心功能障碍,即使发挥代偿能力,所排出的血液仍不足以维持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状态,为临床常见而严重的综合病症[1]。
CHF可由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引起,但90%见于冠心病与高血压性心脏病,其他常见病因有瓣膜病、心肌病、肺心病和先心病等。据Paul等估计,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中,约半数以上最终发展成CHF,且随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加。
近10年来,缺血性心脏病之死亡率明显下降,高血压之控制率明显提高,但CHF之发病率与死亡率却未见降低。据国家健康统计中心估计,从1992年至2002年,我国CHF患者增加近三倍,截止到1999年,我国CHF患者每年多达680万例,每年新发病例约60万。CHF发病后5年存活率不足50%,10年生存率不足20%。CHF发生后影响其预后的主要因素是:原有器质性心脏病的严重程度,年龄高低及心功能状态,严重心功能障碍对其预后具有决定性意义,心功能(NYHA)IV级之CHF患者一年存活率尚不足50%,其中猝死者占1/2。在治疗上单用西医或单用中医治疗效果都不很理想。
该研究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先用西药控制急发症状而治其标,再用中药按照CHF发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以治其本,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就中医而言CHF属祖国医学心悸、喘证、水肿、痰饮等病范畴。由慢性迁延、心气亏虚、心阳不振、久则脾肾俱损而致气滞、血瘀、水停。形似有余、内实不足[2]。若单用行气破瘀逐水,则犯“虚虚”之戒,虽可取效一时,旋即可致阴竭阳亡而使病情危笃。益心胶囊以补气温阳养阴、行气活血利水为立法基础,重用党参、黄芪、熟附子等温阳益气、扶正克标,配用当归、丹参、泽泻、车前子活血利水,佐以五味子、麦冬滋养心阴,香附、广木香理气宽胸以助血行、化水湿[3]。诸药相伍,寓攻于补,通补兼施,寒温并用,而达通阳复脉之功。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的休息原则:一度心力衰竭病人可参加轻度活动,但应注意休息;二度心力衰竭的病人则需限制活动,延长卧床休息时间;三度病人以绝对卧床休息为主。
卧床病人并发症的预防:(1)由于心力衰竭病人常伴有水肿、呼吸困难而表现为强迫,病人不能活动或活动受限,加之缺氧、末梢循环差,极易发生褥疮,故应加强皮肤护理,预防褥疮。对伴有高度水肿的病人,在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的同时,注意避免划破、磨擦等,保持皮肤的完整性,防止皮肤破溃、感染不愈。水肿较重的部位如会,可用50%硫酸镁湿敷。(2)长期卧床病人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可每日按摩下肢,鼓励并协助病人在床上做主动或被动的肢体伸屈活动。尽量避免在下肢静脉输液。注意观察下肢皮温、颜色,有无肿胀和疼痛,如有变化,提示有血栓形成,应及时与医生联系,并采取治疗措施。同时病人应绝对卧床,肢体抬高于心脏平面以上,避免大幅度活动、剧烈咳嗽和用力排便,以防栓子脱落而引起肺栓塞。(3)卧床病人由于改变,活动量减少而出现便秘,因此应食入含纤维素较多的食品,多食蔬菜、水果,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必要时服用缓泻药物。饮食原则:限制钠盐的摄入,心功能Ⅲ级时,限制膳食含钠量为1.2g-1.8g,心功能Ⅳ级时,含钠量应小于1g。但限制过严可引起低钠血症。当合并稀释性低钠血症时,应限制水的摄入。另外,为避免增加心脏负担,需少量多餐,进食易消化的食物。心理护理:病人常因病情反复而表现烦躁不安、紧张恐惧及悲观失望等,以致病情加重。因此,应帮助病人认识本病的特点,教会病人自我护理的方法,介绍如何予以呼吸道感染、避免过度劳累及饮食原则等。多给予病人鼓励和支持,讲明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稳定病人的情绪,增强治疗信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