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范文

时间:2023-06-19 09:23:0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心肌病病人的常规护理

篇1

【关键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临床护理

扩张型心肌病,以往又称为充血性心肌病,是原发性心肌病中最常见的类型,起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男性多发。以心脏扩大、各种心律失常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或猝死为主要表现。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病情早期一般无症状或有极度疲劳、乏力、气促等症状,病情晚期,一旦病人发生心衰,出现肝脏肿大、水肿、腹水等表现时则预后不良。临床研究发现,做好扩张型心肌病的护理对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有很大的影响。本文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护理进展做一综述,现报告如下。

1 一般护理

1.1限制活动:患者休息和活动的护理原则是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合理的安排活动和休息量。患者在活动的过程中若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心悸等情况时应停止活动。李书义[1]等指出心功能Ⅳ级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且卧床期间需加强基础护理,其日常生活应由护理人员协助完成;对于心功能Ⅲ级者,严格限制活动;心功能Ⅱ级者能起床适当活动,但应增加休息时间。刘晓艳[2]指出适当限制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活动量,减少心肌耗氧,有利于病变的恢复。为减轻心脏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可给予低流量持续吸氧,氧流量控制在1~2L/min,并监测血氧饱和度,密切观察患者口唇和末梢循环紫绀情况。

1.2饮食的护理:扩张型心肌病的饮食护理的基本原则是低盐低脂饮食、少食多餐。林春喜[3]指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每日摄盐应少于2g,选择清淡易消化低脂肪富于营养的食物。同时还需要增加维生素、蛋白质、微量元素的摄入,避免饱餐及吸烟,不要饮用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对于服用利尿剂的患者应鼓励进食含钾的食物,如香蕉和橘子。

2心理护理

扩张型心肌病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预后较差,给患者及家属造成了较大的心理负担和经济压力,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心理健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在躯体化、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恐怖等方面表现突出。金敬淑[4]等指出患者的心理变化会导致患者对治疗的不配合,甚至发生轻生等危险。护理对策主要是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帮助患者实现自我价值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等。护理中应针对患者这种心理问题进行针对性护理,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的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解除患者的忧虑情绪,调动自身积极的抗病能力,克服自卑心理及消极情绪,树立生活信心和自信。

3用药的护理

3.1 利尿剂和洋地黄使用的护理:遵医嘱给予强心利尿等药物,同时应密切观察用药后患者的病情变化。孙敦毅[5]指出使用利尿剂应观察每日尿量,动态监测血电解质,注意有无低血钾症状;对于洋地黄中毒的观察主要包括有无纳差、恶心呕吐、腹泻、黄绿视、头痛等表现,使用利尿剂的患者的洋地黄中毒的几率高可能与利尿剂能降低病人对洋地黄的耐受力有关。桑文凤等[6]指出洋地黄每次给药前可数脉搏,如果每分钟低于60次或高于120次,或出现心律失常者应立即停药,报告医师,静脉推注西地兰时速度宜慢,应同时听心率。张修伟[7]等指出利尿期间应观察病人有无乏力、四肢痉挛、脱水现象,准确记录24h出入量,及时复查血电解质浓度,防止水、电解质失衡,应用利尿剂以清晨或上午为宜,以免影响病人睡眠及受凉感冒。

3.2 血管扩张剂使用的护理:廖玉华[8] 等指出使用血管扩张剂时应注意向病人解释可能出现的头痛、头部搏动感、眩晕、恶心等不良反应,嘱病人坐起站立时动作切勿过猛,因血管扩张剂可引起性低血压。

4 常见并发症的护理

4.1 心力衰竭的护理:心衰发作与心室扩张,心肌收缩力减弱及心律失常有关,轻症者有胸闷、气促,重症者可出现端坐呼吸、水肿和肝肿大。对以左心衰为主的病人,指导其采取半坐卧位,减轻肺瘀血,缓解呼吸困难。以右心衰为主的病人,嘱其避免下肢长期下垂,经常变换卧姿,防止和减轻下肢及局部组织的水肿。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精神状态的变化,评估患者血压、脉搏、呼吸、心律、心率、尿量及意识状态,同时观察呼吸频率等。何燕指出[9]对部分已发生心衰的患者,输液时要控制滴速,一般每分钟不超过30滴。

4.2心律失常的护理:心律失常其预后较差,病死率较高,可表现为短阵室性心动过速,甚至持续性的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对于恶性的心律失常,护理人员应更加的注意患者有无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心绞痛等症状,一旦发生心室颤动立即采取电除颤等急救措施。因此要求医护人员熟悉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熟练掌握电复律及电除颤操作技能,快速对病情作出诊断并及时处理,挽救患者生命。魏梅[10]指出对合并有窦房结功能不全或第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引起的心率缓慢,特别是心脏明显增大、心功能不全或反复发生晕厥的患者应建议安装永久性起博器。张秀平[11]指出患者一旦确诊为室颤,应迅速准确熟练地进行抢救,立即置患者平卧位,解开衣领充分暴露胸壁,迅速检查并同时做好皮肤准备,在除颤部位垫浸有生理盐水的纱布,或用导电胶均匀涂抹,防止直流电灼伤皮肤。应争分夺秒地完成上述步骤,时间控制在30 min以内。

5 其他护理重点

血管保护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病情重、病程长、输液速度慢,因此血管保护也越显重要。发病期往往需行多路输液,应常规给予使用静脉留置针,并从远心端开始,可选择稍粗的血管进行留置,每日消毒穿刺口及更换敷贴,留置时间应不超过5天。

做好猝死的抢救 本病可发生猝死,应加强病房巡视,及时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床边备抢救药品及器械如吸痰器、除颤器、临时起搏器等。

6 总结与展望

扩张型心肌病病情复杂,护理人员应有高度的责任心,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及健康教育指导,加强巡视,熟练掌握扩张型心肌病的症状、体征及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一旦需要抢救,应争分夺秒,与医生默契配合。在未来的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应在现有的理论基础上指导工作,并进一步研究和深入。

参考文献

[1] 李书义,杨红亚,李法祥. 63例扩张型心肌病的长期随访分析[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07,7(23): 7.

[2] 刘晓艳.心血管病护理中的几个问题及对策[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2,02: 111.

[3] 林春喜,周静文,潘佩珍.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的观察及护理[J].现代护理杂志,2006,12(19):192-193.

[4] 金敬淑,徐海英.扩张型心肌病的观察与护理[J].吉林医学信息,2006,23(12):21-22.

[5] 孙敦毅,刘学威.扩张型心肌病32例临床分析[J].临床研究,2009,10(6): 28.

[6] 桑文凤,王秀花,梁宁,等.扩张型心肌病30例心理分析及护理[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2,19(1):72-73.

[7] 张修伟.扩张型心肌病102例临床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56

[8] 廖玉华,王朝晖.扩张型心肌病的分期及临床意义[J].临床心血管杂志,2000,16(3):110

[9] 何燕,韩明华.心动过速性心肌病[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2007,34(1): 34-36.

篇2

             analyze of 269 cases death in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yang yongli, hu jie,dai jing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kunming medical college, kunming, yunnan, 650031,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death regularity of 269 cases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methods: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used for 269 death case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results:(1) chd was the first case of death (64.7%), other was hypertension, rheumatic heart disease, myocardial disease, dissecting aneurysm in turn;(2)the winter was most season of patients died (36.8%); (3)the chd  mortality in winter was highest in all patents (79.8%); (4)winter mortality was highest (45.4%)in chd patients; (5)the mortality of first 24 h of hospitalization  was highest(35.7%);(6)the mortality of 8~12 o′clock was the highest(30.5%) in 24 h.conclusion:death of cardiovascular patients show a regularity, therefore nursing administrator should arrange tams of work according this regularity and adopt effective prevention and care measures to improve nursing quality.

key words:cardiovascular disease; death: nursing care

   

如何降低心血管疾病住院患者的死亡率是我们关注的课题。我们对12年住院死亡的269例病案资料进行分析,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1993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日期间我院住院死亡病例的病案资料,共269例,年龄14~96,平均(71.4±2)岁。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就死亡病因、季节、病种、时间等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以n(%)表示,其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  果

2.l  死亡病种

    269例死亡病例中,冠心病(chd)的死亡人数占首位,为174例(64.7%),其他依次为高血压、风心病、心肌病、夹层动脉瘤及其他(x2=460.836,p<0.05),见表1。表1  269例死亡病种对照表(略)

2.2  死亡季节

2.2.l  各季节死亡人数比较:冬季死亡99例(36.8%)为最多,其他依次为春季、秋季、夏季(x2=98.675,p<0.05),见表2。表2  269例死亡季节比较(略)

2.2.2  冬季五种疾病死亡人数比较:冬季chd死亡率最高,为79例(79.8%),其他依次高血压、主动脉夹层、风心病、心肌病(x2=195.548,p<0.05),见表3。表3  冬季99例死亡病因比较(略)

2.2.3  chd死亡季节比较:在174例死亡的chd患者中,冬季死亡率最高,79例(45.4%),其他依次是秋季、春季、夏季(x2=272.713,p<0.05),见表4。表4  174例冠心病死亡季节比较(略)

2.2.4  在41例高血压死亡病例中,春季死亡率最高,为20例(26.8%),其他依次是冬季、秋季、夏季(x2=129.81,p<0.05),见表5。表5  41例高血压死亡季节比较(略)

2.3  269例住院死亡时间比较

    1d内死亡率最高,96例(35.7%),其他依次为2d、3d、8~14d、5~7d、15~21d、4d、22d以上(x2=67.946,p<0.05),见表 6。表6  269例住院死亡时间比较(略)

    2.4  24 h内死亡的疾病比较

    以chd最高,75例(78.l%),其他依次为高血压、心肌病、风心病、心肌病、主动脉夹层(x2=272.713,p<0.05),见表7。表7  24h内主要五种疾病死亡率比较(略)

2.5  主要五种疾病死亡时间段比较

    以8~12点死亡率最高;有82例(30.5%),其他依次为4~8点,16~20点,0~4点,12~16点,20~24点(x2=106.426,p<0.05),见表8。 表8  主要五种疾病死亡时间段比较(略)

2.6  主要五种疾病常见死因比较

    9种主要死因中,以室颤为首位,有65例(24.1%),其他依次为心跳骤停、室速、泵衰竭、心源性休克、呼吸衰竭、呼吸骤停、多器官功能衰竭(x2=147.868,p<0.05),见表9。表9  269例死因比较(略)

    3  护理管理对策

    以上资料显示,心血管病人死亡高危时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与病因、时间有关。护士长除加强自身素质外,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管理工作,才能降低心内科的护理风险和护理纠纷。

    加强护士政治素质教育和管理: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对医院、护理部、科室的规章制度,护士职责、护理法规、职业道德规范、临床护理差错预防等[1],提高护士热爱本职工作,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服务意识。

    业务素质教育和管理:(1)各项护理操作规程规范化培训和管理:操作规程是护士执行护理操作正确与否的依据,也是护理质量的保障[2]。除对一些常用的护理技术进行培训和考核外,强调关键环节,特别是对病人病情观察和评估、护理记录重点。交接班制度落实、抢救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和监控,护士长做到定期、不定期行抽查和考核,对难掌握、易混淆的内容应进行反复讲解和训练,直到熟练掌握为止;(2)专科知识培训和管理:每周有计划的组织学习专科理论知识、常见多发疾病护理常规、心电监护技术、心电图分析判断、新技术的应用和护理,以及边缘学科如精神科、心外科、神经内科、呼吸内科、内分泌科等知识的学习,并经常进行强化和考核,提高护士观察判断病情以及配合医生处理问题的能力;(3)加强应急能力和抢救技能培训和管理:心脏内科具有危重病人多、抢救工作频繁的特点,每月组织护士学习高难度的技术操作[3],如心肺复苏术、心脏电除颤技术等,组织制定护理抢救工作路径和专科护理应急预案,进行反复学习和演练,熟练掌握,人人过关;(4)观察力及判断力培养:根据对269例病案资料的分析结果,护士长要培养护士观察和判断病人病情变化的能力[1,3,4],组织护士学习掌握危重病人临床表现、评估要点和相应的护理措施,掌握主要疾病死亡的高风险规律,按病情需要认真及时巡视病人,按不同的疾病、季节、时间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和护理方面的监控,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和救治措施,把护理风险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2-0142-01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4年3月-2008年12月间收治的20名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资料。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22~45岁,本组均符合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诊断标准。16例发病前2~3周有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史,11例有不同程度的肢体乏力、胸闷、心前区不适、心悸及心脏杂音等非特异性症状,9例表现为阿-斯综合征、心源性昏厥和心跳骤停,5例表现为急性左心衰竭。

1.2治疗患者均休息1~3周, 进食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且易消化的食物。给予心电、血压、呼吸等综合监护, 营养及改善心肌细胞代谢(维生素C、辅酶Q10、黄芪等)治疗。在治疗初期应用青霉素400万~800万单位/天,静滴1周。(2)抗病毒治疗,α-干扰素200万U,肌肉注射,1次/天。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黄芪注射液30 ml,静脉滴注,1次/天;保护心肌,改善心肌代谢,大剂量维生素C5g/次,1次/天,辅酶Q10,10mg口服,3次/天;中间穿插免疫调节治疗,并逐渐减量停药。心力衰竭者,按常规心力衰竭治疗,但洋地黄用量偏小,贝那普利5~10mg,口服,1次/天,倍他乐克25mg~50mg,口服2次/天。心力衰竭者给予利尿、扩血管为主的纠正心力衰竭治疗, 快速心律失常者给予肾上腺素能β-受体阻滞剂减慢心率。

1.3护理严格按照本院对入院患者制定的医护条例执行。

1.4结果经过我院科学积极的治疗和护理,15例患者临床治愈;3例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随访发现心脏进行性增大或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减弱;2例死亡。对我院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后发现,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护理上,许多问题应引起心内科医护人员的关注,其治疗和护理应当具有规范性,科学性,下面就这个问题作一简要介绍。

2护理干预

随着整体护理的逐步实施和完善,护士在疾病控制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掌握正确的评估方法,完善相关护理,对提高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病人的康复和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2.1一般护理嘱咐患者平时应该注意休息,这是减轻心肌耗氧量、减轻心脏负担的有效措施。急性期必须卧床休息,无并发症可卧床休息一个月,合并心力衰竭严重者可休息6-12个月,直到症状消失,心脏功能恢复正常。症状好转后方能逐步起床活动,室内应保持空气清新,注意保暖。

2.2饮食指导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进食易消化和富含维生素及蛋白质的食物,避免着凉、腹泻等情况发生。禁食刺激性食物,禁烟酒,对心力衰竭的患者还要注意低盐饮食。

2.3心理护理心肌炎患者病情轻重不一,易出现两种相反的心理状态:一种认为自己症状不重,掉以轻心。忽视休息治疗; 另一种缺乏信心,产生悲观恐惧情绪,因此,医务人员 当向病人做有关本病的常识介绍及各种使用仪器的必要性。使之能正确对待疾病,消除焦虑急躁的情绪,保持健康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2.4合理用药在急性期应用促进心肌代谢的药物,如ATP、辅酶A、肌苷、1.6-二磷酸果糖等药物静脉滴注。用药原则谨遵医嘱。

2.5病情观察医护人员应定时给患者测量体温、脉搏,密切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呼吸频率等方面的变化,以及时判断有无心源性休克的发生。少数患者在治疗病毒性心肌病的同时还有其它疾病或症状,在治疗过程中难免遇到突况,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时报告医生,以便于采取相应的护理。

2.6出院指导嘱咐患者出院后合理休息、适当锻炼、加强营养、定期复查的重要性。

3护理体会

绝大多数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经及时的治疗和科学的护理后是可以治愈的,但由于误诊或护理不当而引起慢性病毒性心肌炎,发展到扩张型心肌病,最后心功能不全猝死。因此护理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时应首先熟悉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病程及愈后的相关知识,应强调一般护理,加强心理护理,稳定患者情绪,分散或转移其注意力,患者更应重视皮卧床休息,减轻心脏压力,劳逸结合以及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配合综合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冯冲,陈国伟.病毒性和自身免疫性心肌炎的治疗进展[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9,26(5):196-120.

[2]赵建萍.病毒性心肌炎的护理[J].中医药研究,2001,17(4):33-34.

篇4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4年3月-2008年12月间收治的20名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资料。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22~45岁,本组均符合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诊断标准。16例发病前2~3周有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史,11例有不同程度的肢体乏力、胸闷、心前区不适、心悸及心脏杂音等非特异性症状,9例表现为阿-斯综合征、心源性昏厥和心跳骤停,5例表现为急性左心衰竭。

1.2治疗患者均休息1~3周, 进食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且易消化的食物。给予心电、血压、呼吸等综合监护, 营养及改善心肌细胞代谢(维生素C、辅酶Q10、黄芪等)治疗。在治疗初期应用青霉素400万~800万单位/天,静滴1周。(2)抗病毒治疗,α-干扰素200万U,肌肉注射,1次/天。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黄芪注射液30 ml,静脉滴注,1次/天;保护心肌,改善心肌代谢,大剂量维生素C5g/次,1次/天,辅酶Q10,10mg口服,3次/天;中间穿插免疫调节治疗,并逐渐减量停药。心力衰竭者,按常规心力衰竭治疗,但洋地黄用量偏小,贝那普利5~10mg,口服,1次/天,倍他乐克25mg~50mg,口服2次/天。心力衰竭者给予利尿、扩血管为主的纠正心力衰竭治疗, 快速心律失常者给予肾上腺素能β-受体阻滞剂减慢心率。

1.3护理严格按照本院对入院患者制定的医护条例执行。

1.4结果经过我院科学积极的治疗和护理,15例患者临床治愈;3例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随访发现心脏进行性增大或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减弱;2例死亡。对我院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后发现,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护理上,许多问题应引起心内科医护人员的关注,其治疗和护理应当具有规范性,科学性,下面就这个问题作一简要介绍。

2护理干预

随着整体护理的逐步实施和完善,护士在疾病控制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掌握正确的评估方法,完善相关护理,对提高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病人的康复和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2.1一般护理嘱咐患者平时应该注意休息,这是减轻心肌耗氧量、减轻心脏负担的有效措施。急性期必须卧床休息,无并发症可卧床休息一个月,合并心力衰竭严重者可休息6-12个月,直到症状消失,心脏功能恢复正常。症状好转后方能逐步起床活动,室内应保持空气清新,注意保暖。

2.2饮食指导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进食易消化和富含维生素及蛋白质的食物,避免着凉、腹泻等情况发生。禁食刺激性食物,禁烟酒,对心力衰竭的患者还要注意低盐饮食。

2.3心理护理心肌炎患者病情轻重不一,易出现两种相反的心理状态:一种认为自己症状不重,掉以轻心。忽视休息治疗; 另一种缺乏信心,产生悲观恐惧情绪,因此,医务人员 当向病人做有关本病的常识介绍及各种使用仪器的必要性。使之能正确对待疾病,消除焦虑急躁的情绪,保持健康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2.4合理用药在急性期应用促进心肌代谢的药物,如ATP、辅酶A、肌苷、1.6-二磷酸果糖等药物静脉滴注。用药原则谨遵医嘱。

2.5病情观察医护人员应定时给患者测量体温、脉搏,密切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呼吸频率等方面的变化,以及时判断有无心源性休克的发生。少数患者在治疗病毒性心肌病的同时还有其它疾病或症状,在治疗过程中难免遇到突况,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时报告医生,以便于采取相应的护理。

2.6出院指导嘱咐患者出院后合理休息、适当锻炼、加强营养、定期复查的重要性。

3护理体会

绝大多数病毒性心肌炎的患者经及时的治疗和科学的护理后是可以治愈的,但由于误诊或护理不当而引起慢性病毒性心肌炎,发展到扩张型心肌病,最后心功能不全猝死。因此护理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时应首先熟悉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病程及愈后的相关知识,应强调一般护理,加强心理护理,稳定患者情绪,分散或转移其注意力,患者更应重视皮卧床休息,减轻心脏压力,劳逸结合以及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配合综合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冯冲,陈国伟.病毒性和自身免疫性心肌炎的治疗进展[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9,26(5):196-120.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