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护理范文

时间:2023-06-19 09:23:0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老年人护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老年人护理

篇1

饮食护理:饮食质量影响人体的衰老与寿命,老年人消化系统的功能和全身器官一样日趋衰退。由于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对营养上有特殊要求,所以老年人的营养问题应当引起重视。老年人基础代谢率比较低,对热能供给相对减少,一般比成年人降低10%~15%;老年人分解代谢增强,而合成代谢变慢,易出现低蛋白血症、水肿和营养性贫血,故对老年人蛋白质供给不应低于中年人;脂肪摄入不宜过多;碳水化合物是膳食的主要来源,占膳食总量的50%~60%;并要有适量的植物纤维。

合理搭配食物:饮食要五味调和,多样化。主食提倡米、面、杂粮混食,这样可起到蛋白互补的作用,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以保证维生素、无机盐的供给,其中纤维素胶有促进胃肠蠕动的作用,可预防便秘及肠道肿瘤的发生;海带、紫菜等海生植物食品对缓解动脉硬化有好处;多吃大豆及豆制品,能够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和骨质疏松。

合理烹调加工:老年人舌表面味蕾减少,味觉减退。烹调时要柔软易消化,色、香、味、形俱佳;由于咀嚼方面的原因,食物制作应适应老年人的特点,应切碎煮烂,并尽量少吃油炸和较硬的食物。

合理的膳食制度:吃饭应定时定量,可少食多餐,每餐不宜过饱,禁暴饮暴食。肥胖者应控制饮食;吃饭要细嚼慢咽,并经常保持口腔清洁;老年人饮食要冷热适当,辛辣和过咸过甜者少吃,以清淡为主;养成饭时较多喝点汤水的习惯,这样利于消化,且补充水分,也可防止便秘的发生。

老年人的体育锻炼:开始锻炼前,先由医护人员进行全身体检,对老年人身体状况给予评估,并按医护人员制定的计划,结合平时的运动习惯来进行锻炼,以防发生意外。运动前先做准备工作,运动强度逐渐增加;运动结束前,运动强度再由高峰逐渐减弱,慢慢恢复到平静状态。运动项目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做到健身、医疗、娱乐相结合,如散步、慢跑、骑自行车、太极拳、保健操、按摩、钓鱼等等。运动量的掌握应以自我感觉运动后体力充沛、精神愉快、食欲睡眠俱佳为度,同时尽量做到运动保持群体性,以防运动时发生身体不适,互相照应。

老年人的睡眠:睡眠与养生关系密切,良好的睡眠能使老年人免疫力增强,延缓器官功能的衰退。避免一切影响睡眠的不良刺激,睡前不宜多饮水、浓茶及咖啡,不宜做剧烈运动,不过度用脑,保持心态平和。采取促进睡眠的各种方法热水泡脚或饮少量热牛奶,也可重复温和按摩颈、肩、腰及下肢的肌肉等等。正确舒适的睡眠姿势以右侧卧位为宜,使肌肉放松,呼吸畅通,达到消除疲劳的目的。选择适当的床铺老年人多伴骨关节疾病,故应睡硬板床。床褥柔软、平坦、厚薄适中,枕高可视老人的自身情况而定。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光线暗而不黑,通风良而无风感,温湿度适宜,减少噪音干扰。

心理护理

帮助老年人正确对待健康、衰老和死亡:身体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家属及护理人员有必要帮助老年人正确看待健康、衰老和死亡,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关键在于做好心理调适,积极就医,并与疾病抗争,实现健康老龄化,这样,仍然可以为社会、家庭发挥余热,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用。

多与老年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勤与老年人沟通和交流,理解老人的心理,耐心倾听老年人的内心宣泄,减少老年人的孤独情绪。适当的时候最好带老人出去领略外面的风光,并把一些有益于身心的事情告诉老人,利于其与外界保持通达。培养老年人的兴趣爱好,鼓励老年人发挥特长,有意识培养一些兴趣爱好。

提供家庭、社会支持:作为家人,要积极主动提供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学、乐及情感方面的需求。社会要发扬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建立健全老年人健康咨询及疾病治疗方面的专门机构,完善法律,增加老年人的安全感,解除后顾之忧,实现老有所养。

篇2

便秘是肠内容物在肠道内运行迟缓和停滞过久,水分被过分吸收,致使粪便坚硬、排便次数减少的疾病。便秘患者的临床表现一般是每周大便次数少于3次,或大便量每日小于40g。有的患者可长达10余天大便1次,有的呈羊粪便、铅笔样便。便秘在老年人当中约占50%,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健康状况。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各个器官的生理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消化系统的功能减退更为明显。具体来讲,老年人胃的腺体和黏膜逐渐萎缩,肌纤维弹性减少,胃蛋白酶分泌减少,易发生萎缩性胃炎;肠蠕动减少,吸收功能减低;肝实质细胞减少,储备功能降低,加之年老后牙齿松动,缺齿,口腔黏膜变薄,唾液分泌减少,食物在口腔中咀嚼不充分,都会引起腹胀和便秘。

老年人便秘的临床护理:

1. 心理护理

便秘时病人常会出现痛苦、烦躁、紧张、焦虑等情绪反应,护理时应在采取帮助排便措施的同时,帮助患者分析原因,树立信心,安慰患者。

2. 饮食护理

老年人饮食要定时定量,便秘老人每日摄入的碳水化合物应粗细粮搭配、干稀搭配,每天维持在250g左右。适当多吃含纤维素高的蔬菜、水果和食物,纤维素含量每天>40g。粗粮如玉米面、荞麦面、豆类等,蔬菜如芹菜、蒜苗、菠萝、萝卜等,水果如香蕉、梨等。注意补充维生素B1。多吃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豆类、玉米等。

便秘老人应适量增加脂肪摄入量。平时多食花生、瓜子、核桃仁、芝麻等含油脂性食物;因为油脂有润肠通便作用。

适当多吃产气的食物,如洋葱、萝卜、蒜苗;适当多吃含脂质多的食物,如花生、核桃、芝麻;平时炒菜使用花生油、芝麻油或豆油。

注意忌食辛辣温燥的刺激性食物;忌食爆炒煎炸烘烤食物 如:辣椒、花椒、爆米花、炒花生、大蒜、栗子、豇豆、浓茶、咖啡、烟酒、牛肉、羊肉、烤大饼等。

适时适量饮水,每天饮水总量在2000ml左右,以饮用白开水或茶水为主,一般应分多次饮用,每次用量应为300ml左右。清晨及午睡后饮1杯温开水很有道理,清晨空腹饮水不仅有冲洗胃肠道作用,而且有利于大便排泄,午睡后饮水可及时补充水分。

3. 良好生活习惯的建立

老年人要合理安排生活,注意生理规律,避免长时间坐位。医护人员应鼓励老年人每天有适当的运动。老年人每天最少要有30min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练功十八法、呼吸操等。也可以在床上做腹部按摩,方法:可从右下腹开始-向上-向左-再向下,顺时针方向按摩,(即顺着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的次序按摩)每天2~3次,每次10~20回。或者每晚做提肛动作10~20次。方法:即正常排便时的一收一放动作,以锻炼提肛肌的收缩力。

便秘老人每日应定时排便,最好是在早餐后进行,此刻训练排便,借条件反射养成排便习惯。一旦有便意应立即排便,排便时避免用力,以防止痔、肛裂,甚至心绞痛、心梗的发生或加重。选择和改善排便环境 以消除不良情绪,保持精神松弛,心情愉快。选取适当的排便病情允许,可取坐位或抬高床头,以借重力作用增加腹内压力,促进排便。对需绝对卧床或某些术前患者,应有计划地训练其在床上使用便器。

4. 药物治疗

老年人便秘亦可采用针刺疗法、服用中药(番泻叶、麻仁丸等)、口服缓泻药(液体石蜡)、温热盐水或石蜡油等灌肠等方法。

对于有原发疾病的便秘者,必须在明确和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才能采取适当的通便措施,根据医嘱对症下药。有糖尿病的便秘患者 可选用西利,合并有高血压、心衰的便秘患者,除了麻仁丸,乳果糖外,还可选用缓泻剂,如液状石蜡。

老年人便秘的药物治疗药注意以下事项: (1)不能长期单独使用某一种泻药,以免停药后不能恢复排便功能;(2)忌服有刺激的泻药,如大黄、芒硝、果导等;(3)不用或少用易引起便秘的药物,如可待因、铁剂、铝剂、钙剂等;(4)慎用能抑制胃肠道蠕动的镇静剂,抗胆碱药如阿托品、颠茄、山莨菪碱、普鲁本辛等药。

5. 应急措施:

(1)开塞露或肥皂栓的使用。在病人实在难以排便时,可用开塞露挤入,留5~10min再排出。或用肥皂栓置入并用纱布抵住轻轻按擦,刺激直肠排出粪便。

(2)灌肠。也可进行小量不保留灌肠以软化粪便,解除便秘。可用油剂-即甘油或石蜡油50ml加等量温开水灌肠。

(3)人工取便。

篇3

随着人口老年化和代际分离,中国的空巢家庭急剧增加,而经济条件的好转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老年病、慢性病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我国城市老年人中生活能够完全自理的占85.4%,部分自理的占9.6%,完全不能自理的占5.0%。高龄老人的健康状况最差,完全自理的比例只有54.3%,部分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的比例分别为26.8%和18.9%[2]。1994年WHO提出“健康新视野的战略框架”,其中健康保护和健康促进是2个核心概念[3]。探究自理理论在老年患者的家庭护理中的影响,以提高他们的日常生活能力,减轻家庭和社会经济负担,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3月~12月家庭病房60名患者,年龄60~95岁,平均68.3岁,其中女32例,男28例。根据随机抽样的原则,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间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诱发因数、经济条件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评估患者的自理能力和自理需要:老年人从领导岗位或工作单位退休后,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一旦生病,心理负担重,影响着生活质量。护理人员根据健康档案资料,登门发放心理调查表,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社会支持,生存质量,掌握患者的心态。依据奥伦自理学说提出的自理需要,评估患者普遍性的自理需要,发展性的自理需要,健康偏离性的自理需要,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让他们正确看待进入老年期的社区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变化,正确认识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以及学会在病理状态生活的重要性,从整体护理的角度把人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人,从身心各方面考虑人的健康状况。

1.2.2设计恰当的护理系统:老年患者平均年龄偏高,记忆力较差,病重复杂,根据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应用自理缺陷结构,在全补偿系统、部分补偿系统和支持教育系统中,选择一个恰当的护理系统并结合患者治疗性的自理需要的内容,寻找干扰或影响实现自理能力的阻力,制定详细的可行性的护理计划,以满足自理需要的目的。

1.2.3干预措施

1.2.3.1健康宣传:通过定期家庭访视选取患者需求度最高的健康问题,通过观察、面对面的交流,选择有效的、具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并执行。如通过发放健康教育卡进行护患沟通,利用简明形象、生动的文字,通过患者及家属阅读达到宣传的目的,介绍饮食、休息等方面的注意事项,告知药物的名称、用途、服药时间、次数,有利于患者提高治疗的依从性,自觉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根据季节变化更换宣传内容,帮助患者增强季节性保健意识,随时了解患者的掌握情况,提高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增强自我护理的意识。对需要特殊护理的患者,按护理程序绘制简单、易懂的流程表并向患者及家属反复演示直到会操作为止,达到自理的目的,以提高生活质量。

1.2.3.2电话回访:是一种随着医学模式转变而出现的开放式健康教育的良好方式,使护理教育从医院走向社区,把封闭式服务转变为开放式社会化服务[4]。开设电话咨询的作用,对患者提出的用药及护理知识,物质代谢的特征,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解,并向患者询问护理计划的执行情况,自理能力的提高程度,及时给予适当鼓励,增强其自信心。

2结果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和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比较:试验组较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ADL和SWLS比较()

项目

干预前

干预后

t值

P值

ADL

25.32±4.72

30.89±3.56

6.93

<0.05

SWLS

68.08±19.61

92.88±8.48

2.313

<0.05

3讨论

3.1自理理论有其应用的必要性。卫生服务的全球战略目标是人人享有卫生保健。随着我国老龄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子女工作负担重、生活节奏快,不能过多的照顾老人。奥伦自理模式给医护人员提供了理论指导,根据社区老人的具体情况进行护理,帮助老年人正确掌握生活自理知识,使其沿着强健—疾病的正方向发展,发挥出最高健康潜能。

3.2自理理论有其应用的广泛性。国内的调查表明,家庭照顾者希望通过专业人员的帮助,掌握家庭照顾技巧及疾病的护理方法[5]。社区医护人员为不同人群、不同层面的人们提供各种疾病的护理饮食指导、用药指导、精神指导、语言治疗和健康访问,缓解疼痛以及生活照顾等多项服务内容,奥伦自理模式有其应用的广泛性,能较好地提高其自理能力,有利于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改善心理状态,促进躯体功能恢复,还可改变家属和照顾者的精神负担,达到共同恢复和促进健康,身心和谐的最佳状态。

3.3自理理论拓展了护士的知识面。多元文化护理要求护士按照不同护理对象的世界观、价值观、、生活习惯等采取不同的护理方式,满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健康护理需求[6]。社区护理与许多学科之间有着交叉及渗透,这就对护士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仅要精通本学科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广博的心理学、社会学、老年学等学科的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针对每个患者“量体裁衣”制订出相应的护理措施,并不断修订护理措施,维护和促进患者的健康。

4参考文献

[1]李继坪.社区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02.

[2]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报告[R].2008:1.

[3]殷磊.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8.

篇4

1糖尿病的有关表现

糖尿病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持续高血糖与长期代谢紊乱等可导致全身组织器官,特别是眼、肾、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的损害及其功能障碍和衰竭。严重者可引起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等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和高渗昏迷[1]。近些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糖尿患者群逐年增多,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日常护理工作已成为社会级的难题。

1.1老年人糖尿病的并发机制

1.1.1遗传因素糖尿病是多基因遗传疾病。1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与某些HLA基本位点相关;2型糖尿病有更强的遗传基础,同卵孪生子患病一致率高达90%~100%。

1.1.2自身免疫功能低下病毒感染可启动胰岛β细胞的自身免疫反应。在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存在胰岛细胞抗体,并可见到免疫性胰岛炎病变。

1.1.3环境因素如都市化生活、缺乏体育锻炼、高热量饮食等均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关。

1.2主要临床表现 本病多数起病缓慢,早期可无症状,逐渐进展,在某些应激情况下发病或以急慢性并发症就诊,如酮症酸中毒昏迷或皮肤瘙痒、肢体麻木、疖病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见于部分患者。出尿次数及数量均明显增多,可达3~5 L/d以上。多尿失水,患者常烦渴多饮。葡萄糖大量丢失,不能充分利用,体内能量来源减少而易饥饿、食欲亢进、进食量明显增加。

2老年人糖尿病的主要护理措施

2.1预防感染

2.1.1病情观察 注意检查足部皮肤。密切观察血糖、尿糖变化。了解患者有无感觉异常、感染及皮肤破损情况,有无咳嗽、痰,有无腹痛及排尿异常现象。

2.1.2控制血糖 规定按时按量服用降糖药用,严格遵守用药治疗,不得私自停减药物。

2.1.3保持身体清洁 要经常用温水擦洗身体,特别应注意保持会阴、足部的清洁。

2.1.4防止上呼吸道感染 定期用紫外线灯照射;嘱患者避免接触上呼吸道感染人员。

2.1.5积极处理皮肤损伤及感染一旦发现损伤及感染,应积极清创、消毒、包扎,应用抗感染药物,必要时请专科医生处理。

2.2药物护理

2.2.1口服降糖药 ①双胍类药物进餐时或餐后服,禁用于肝肾功能不良、心、肺功能不全、低氧血症等,因为苯乙双胍胃肠反应较大,可引起酮尿、高乳酸血症。所以用药过程中监测尿酮体及肝功能;二甲双胍有轻度胃肠反应,少数患者有腹泻、肝功能损害,停药可恢复。②磺脲类药物应在饭前30 min口服,有很大的副作用。③阿卡波糖应与第一口饭同时嚼服,副作用有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胃肠炎及溃疡病症忌用。

2.2.2胰岛素的应用 ①用的剂量要正确。由于胰岛素本身的剂型的不同,所以要特别注意每毫升的含量,避免不准确的剂量出现。②对于注射胰岛素的部位要进行选择。常用部位有臂大肌、上臂外侧、腹部、股外侧,将每个部位分为15个注射点,3次/d,可用5 d,1 w内同一部位不应注射2次。③注射时间的要求,一般对于中长效胰岛素的注射时间没有严格要求,但对于速效制剂的注射必须强调在进餐前30 min注射。④有些胰岛素需要混合注射时,要做到先抽取普通的人后在抽取中长效的。混合注射胰岛素时,先抽普通胰岛素,再抽中长效胰岛素。⑤对胰岛素要进行有效保存。5℃冰箱保存(长效及中效可保存3年,普通RI保存3个月)禁止冷冻;为防止注射部位脂肪萎缩,使用前1 h自冰箱取出胰岛素恢复至室温。

2.3酮症酸中毒的护理

2.3.1病情观察 ①监测尿糖、血糖,血、尿酮体,电解质,肾功能及血气分析。②观察生命体征及神志变化,尤其注意血压、体温及呼吸的形态、气味。③尿量的变化,记录出入量。

2.3.2遵医嘱补液,给予胰岛素,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2.3.3昏迷护理;对于昏迷者应加强口腔、皮肤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感染,防止血栓性静脉炎及肌肉萎缩,防止患者坠床受伤等。

3饮食护理

患者入院后即对饮食行严格控制,加强全面的饮食护理干预。强调饮食控制是一项终身性的、长期的需坚持的工作,规律、合理、科学的饮食习惯建立可使疾病进程得以延缓。饮食控制的基本原则包括:对每日进食总热量行严格限制,主食宜为0.2~0.3 Kg/d;多摄入豆制品、水果蔬菜、杂粮等,保障摄入优质蛋白,但需在0.15 Kg/d;食物禁忌高糖;可依据患者的血糖、喜好、口味等行住院期间的饮食设置,注重营养性,以在增强抵抗力的同时稳定血糖水平。

4健康宣教

将糖尿病基础知识设计成小册子,向患者及家属发放,并充分发挥医院宣传栏的作用,行糖尿病相关保健知识宣教。定期组织开办病友会,就包括如何自行监测血糖、发病诱因、注意事项、饮食计算、用药方法等进行问答。使患者自觉提高健康保健认识,并在生活中实际应用,了解患者需求,行针对性的宣教,以提高患者遵医依从性。

5心理干预

老年各项身体机能随年龄的增长,呈逐渐减弱表现,性格相对固定,感觉器官敏感性减退,故需主动、热心的同患者沟通,真诚、耐心、缓慢交流,使患者理解并掌握医疗目的及自我防护知识,积极配合医护[2]。另外,因病程迁延、需长期的医疗过程,家庭多背负着沉重的经济负担,患者易出现烦躁、焦虑心理,护理人员需仔细询问、细致观察,行针对性的疏导工作,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提高家庭及社会的重视力度,使患者不良情绪消除,保持乐观心情,积极应对治疗。

篇5

2011年12月下旬,70多岁的三哥患了不治之症、到了癌症晚期,因不能手术,只能出院回家保守治疗。几个侄儿侄女尽心护理,只求能尽量延长三哥的生命。由于护理的人员少、难度大(三哥要人通宵达旦陪护过夜),而且他们都有工作要上班,久而久之,晚辈们都有些吃不消了,这时年过70的我挺身而出,连续几个通宵精心陪护。毕竟年岁已高,岁月不饶人,我在第四天因劳累过度倒下了。在医院切除了肿大的脾脏,好歹保住了一条性命,但住了十几天院,花了1万多元医药费。家族的亲戚们此时只好两地作战:既要陪护三哥,又要照顾我,忙得焦头烂额。

虽然年过古稀,由于长年坚持体育锻炼,我的身体一向很好,除了牛皮癣外,没有什么大毛病。老年人都喜欢做“事后诸葛亮”,我也不例外。总结这次患病,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不服老。虽然自己表面上看起来蛮健康的,但由于人老体衰,有些毛病处于潜伏期,只是没有发作而已。这些毛病如果保养得好,很可能终身都不会发病。二是没有掌握好护理的工作强度。假如不熬夜,只是白天和三哥聊天解解闷,或是干些端茶送水的轻体力活,相信脾脏即使肿大也不会造反(医生的分析)。而我晚上护理三哥,不单单熬夜,而且是天寒地冻;看到三哥痛苦的样子心里很焦急难过,还要做点夜宵给三哥吃。这样心情和体力的煎熬,就是年轻小伙子也扛不住呀!三是固执己见。晚辈们都建议花钱请护工,我觉得护工没有自己人照顾得好,而且费用很高,认为自己身体还行,就想着和三哥多呆一会儿,尽一份力,也可以省钱。

总而言之,是没有处理好自身健康与血脉亲情的关系。老年人在亲情付出的时候要量力而行,因为自己已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如一意孤行,极有可能好心办坏事,出现身体健康问题,这样雪上加霜,反而增加受帮者的经济与护理负担,实是得不偿失,也是受帮者不愿看到的。俗话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老年人作为无力可出的弱势群体,在亲人们有困难的时候,应当首先选择出情、出钱。打电话予以口头慰问,或做些端茶送水、陪聊的轻体力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一定的资金,表示诚意。晚辈们在长辈自告奋勇“出力”的时候,要婉言谢绝,可以花点钱请个护工。千万不能让老人们身先士卒、奋斗在护理的第一线,否则很可能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屋漏偏遭连夜雨,行船又遇顶头风。

(江西 肖保根)

篇6

1建立社区老年健康咨询中心:应有专业人员指导老年的自我保健。如饮食的烹调,营养的搭配,娱乐活动的具体内容等。建立保健档案,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组织专家进行老年保健讲座,订阅老年保健杂志,建立老年健康宣传栏,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活动,使他们愉快地安度晚年。

2消除病人的恐惧焦虑感:全社会都应该尊重老人,爱护老人,使养老敬老成为社会美德和风尚,让老人事事处处都感到和受到优待,而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帮助老人建立价值观、满足感,用科学的态度看待衰老过程。根据观察,老年病人适应力差,一旦患病,非常恐惧和焦虑,担心自己的身体能否好转,是不是不行了等等。这时护士要主动接近病人,帮助他们挂号,取药、取送化验标本,热情接待,解除孤独感对住院卧床的老年病人,应经常变换,使其能做些轻微的活动,放松肌肉,消除紧张情绪。通过护士与病人的交谈使病人感受到在医院得到了妥善的治疗和护理,增强他们对医院的信赖,解除了焦虑,增强了恢复健康的信心。

3热情周到的护理:马克思说“热情体贴和蔼可亲的举止,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由于疾病老年人心理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情绪低沉,固执,爱发脾气。对老人医务人员应加倍耐心,热情,更加体贴,用诚恳的态度,亲切的话语,就能增添老人心理上的安全感,从而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严密注视病情发展:对疾病的细微变化,护士都要严密观察,因为老年人的抵抗力下降,易引起合并症,所以要加强护理,根据不同的生理变化,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如糖尿病患者易发生交叉感染,故作静脉穿刺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减少刺激。吸人性或坠积性肺炎时,可采用经常翻身拍背的护理方法,保持呼吸道畅通。根据气温的变化,注意衣服的增减,以免受冻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和其它器官的疾病。

5饮食护理:老年人的合理膳食应当是低盐、低脂肪或低糖,充足的优质蛋白,多种维生素多种蔬菜、水果等的平衡膳食,力求色香味俱佳,易于消化,有营养。采取少食多餐方式,从而增加食欲。

篇7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而逐渐衰老,各项共仍呈直线下降,如食欲减退,误及记忆力和认识功能减退,失眠、视力下降、两耳失职、头发变白、免疫功能低下等等。这些都是老年人正常生理方面的改变,伴着健康状态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老年人的心理也会或多或少地产生一些变化,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社区护理针对老年人的这些特点,对老年人的心理进行护理指导,以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

老年人的心理问题

1失落感

老年人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失落感,从而表现出两种情绪:有的沉默寡语,表情淡漠,情绪低落,凡事都无动于衷;有的急躁易怒,易发脾气,对周围的事物看不惯,为一点小事而发脾气。

2孤独感

老年人由于丧偶、独居、离退休、人际交往减少,社会及家庭地位改变,生活中空间增多或身体心理及其它原因导致的行动交往不方便,使老年人感到空虚寂寞,心理上往往产生隔绝感或孤独感,进而感到烦躁无聊。如:有的老年人患脑梗死、脑萎缩而行动不便,心理上则产生自卑感,不愿意出门怕见熟人,自感低人一等,整天待在家里象与世隔绝一样,这样未免会从心理上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感。

1.3恐惧感

老年人由于担心患病,自理能力下降以及给心理加重负担等问题的发生,心理上会产生忧虑感或恐惧感,从而表现出冷漠或急噪的情绪,有的老人身体早感不舒服,考虑到自己的经济状况不是很好,对自给儿女增加经济负担,所以耽误了最佳治疗的时期,使身体雪上加霜,增加了心理上的恐惧感。

1.4抑郁

呀郁是老年人常见的情绪和心理失调,随着老年人的逐渐衰老,情绪变化也日益明显,有的老年人甚至有轻生的念头。抑郁多由于老年人受到慢性疾病的困扰及死的威胁,从而心理产生恐惧抑郁心理,有的老年人则因生活单调或失去配偶,家庭不和,内心空虚而产生了焦虑及抑郁,有的老年人由于退休后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交往减少,缺乏归属感,造成心情抑郁,遇事灰心,悲观失望。

1.5健忘

老年人的年龄逐渐增加,身体日渐衰老,智力水平也会随之下降,表现为近期记忆力减退,常出现健忘,由此老年人经常忘记吃药,刚刚手拿着的东西,一会儿就东找西找;出门忘记关门,然后自问我关门了吗?这些都是老年人十分常见的健忘现象,这也是老年人近期记忆力衰退不明显,所以会出现经常唠叨自己年轻时候的事情,留恋过去,而对率挛锊桓行巳ぃ荒芙邮埽枷肜匣?/P>

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的因素

2.1角色转变

这是老年人离退休后的心理不适应之一。离退休后虽然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化,但不同职业群体的人对离退休的心理感受却不太一样。据调查工人退休前后心理感受变化不大,他(她)们退休后摆脱了沉重的体力劳动,有更充足的时间料理家务,消遣娱乐和结交朋友,并且有够的退休金和公费医疗,所以心理比较满足,情绪比较稳定,社会适应良好。但退休干部的心理状况就不大相同了,这些老干部在退休之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联系,其生活和重心是机关和事业,离退休后的生活重心变成了家庭琐事,广泛的社会联系骤然减少,特别是一些领导岗位的老干部更是感到很不习惯,很不适应。

2.2经济状况

经济是保证老年人正常日常生活和享受健康的基础,目前我国老年人的经济收入一般都低于在职人员,加上医疗服务费用的逐渐上升,使老年人的经济来源缺乏独立可靠的保障。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主要靠自己的劳动和儿女供给,对于丧失劳动能力,儿女收入不佳的老年人而言,经济问题更加突出。经济收入的不足,社会地位不高,因而这类老年人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所以直接影响了老年人的营养,生活条件和医疗卫生服务的享受,从而影响了其身心的健康。

2.3家庭环境

家庭是人类生活的最基本单位,老年人离退休后,从社会转向家庭,家庭便成为老年最重要的精神、物质和生活的依托。因此家庭对老年人具有特殊的意义,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具有重大的影响。然而许多老年人由于丧偶、独居、夫妻争吵,亲友亡故,婆媳不和,突发重病等意外刺激,生活于“空巢家庭”及不愉快的家庭之中,从而不仅导致生活上的诸多不便,而且在心理上也产生了许多问题,最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2.4身心衰老

具有价值观念和思想追求的老年人,通常在离开工作岗位之后,都不甘于清闲。他(她)们渴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再为社会多做一些工作,所谓退而不休,老有所为,便是老年人崇高精神追求的真实写照。然而,许多志高不减的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却并不理想。他(她)们或者机体衰老严重,或者身患多种疾病,有的在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能力的衰退方面,也非常明显,这样使得一些老年人陷入深深的苦恼和焦虑之中,从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3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目前,我国导致老年人死亡的前三种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其致病原因多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因此,社区护士对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及对老年人的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可以预防疾病和生理改变给老年人带来的影响,还能使老年较好地处理好各种自身的、家庭的以及社会的心理问题,使老年人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健康长寿,具体措施如下:

3.1定期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介绍疾病的基本知识,治疗及康复,帮助老年人正确认识疾病,增强自我保健和自我照顾的能力,有的老年人总有躯体的某种病症,可能会加得他(她)们的狐独、恐惧、抑郁的心理,社区护士要和蔼、友善热情的服务,这样,可以增加老年人对生活的信心。教育老年人要树立坚强的信念,树立正确的生死。从生活中寻找生存的意义和乐趣。善于安慰、控制自己,对不良情绪进行调节,适当参加社交活动,充实精神生活,安排好家庭生活、保持家庭和谐与温馨,取得家庭成员的理解、支持和照料,从而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消除或减少各种心理问题。

3.2帮助老年人保持与社会的接触社区护士应多给予老年人特别的关心,经常主动与他(她)们沟通,帮助他(她)们认识自身的变化,尊重衰老的客观规律,帮助他(她)们安排适应新的生活,使生活充满情趣,通过各种方式帮助他(她)们走向社会保持与人交往,从社会生活中寻找生活动力,摆脱孤独,消除失落感和不必要的担心。如介绍同龄同爱好的人一起谈话,跳舞、扭秧歌,下棋等活动,使老年人的精神、心理得到满足。

3.3帮助老年人调整情绪社会护士多给予老年人特殊的照顾,热情的关怀,减少其精神刺激,帮助老年人积极面对疾病,积极面对各种生活中的问题,对立正确的对待疾病的志度和信心,向老年人讲述和示范各种情绪调节法,如自我教育法,活动转移法,沟通调节法,环境调节法和适当发泄法等,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活动和锻炼,除了语言交流外,社区护士还应该增加一些非语言的交流如轻抚老人,搀扶老人走路,帮助老人做一些喜欢的事情等。多与老年人交流,调整他(她)们郁闷的情绪。

3.4保持家庭关系和谐老年人身边关心,亲近的人越多,生活就越充实,因此要维持家庭关系和谐。社区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多与老年人的家庭进行多方面联系,教育家属密切配合,多关心体贴老人,特别是一些丧偶及患有身体疾病的老年人,安慰开导家属,使老年人保持心胸开阔乐观向上的志度,减轻其孤独、恐惧的心理。

3.5帮助老年人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培养适当的兴趣和爱好社区护士应考虑到老年人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鼓励老年人参加适当的活动如唱歌、跳舞、听音乐、打太极拳、练气功,健身活动等等。这样能保持机体代谢平衡,促进身心健康,延缓衰老,丰富他(她)们离退休后的生活,并鼓励老年人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为社会贡献点余热。

3.6帮助老年人保持乐观开朗的性格社会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指导老年人时刻保持乐观的态度,充满好奇心,培养生活情趣,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种美好的心表,比吃药更能解决生理上的痛苦”,老年人要学会挖掘自身的快乐的豁达,更要会享用自身宝贵的资源,只要每个人都能乐观、豁达,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那么其生活质量和人生价值将具有更大的社会。

3.7强化老年人智力素质鼓励老年人勤于学习,科学用脑,善于用科学的知识养生保健,既锻炼了智力,又学会了自我保健和照顾的技能,不是有句话叫“活到老,学到老吗?”进入老年学习的东西也很多,如:老年自我保健,老年社会学,老年心理学,家政学等,同时还可以了解国内外大事,了解社会变更,更新观念,紧跟时代步伐,既丰富了自己的生活,也锻炼了智力。

.3.8抑郁的护理对一些抑郁的老年人,社区护工应治疗其心理上的支持,经常与他(她)们交流,了解他(她)们的思想变化和情绪变化。在接触这类老年人时首先要尊重他(她)们,比如:主动与其打招呼,耐心听取意见,积极想办法解决他(她)们遇到的各种问题等等,使他(她)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被他人的重视。在尊的基础上关怀老人的生活,比如了解他(她)门的需求,沟通时的态度要和谐语言亲切温柔,从而消除他(她)们的抑郁心理,获得老年人的信任,使他(她)们充分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同时让他(她)们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运动和室外活动,保持一定体力,维持自理生活的能力,并参加一些文娱活动,使其精神愉快。

9对老年人健康的护理首先帮助老年人安排规律的生活,老年人回将日常生活用品一放就忘,因此社区护工应指导老年人有规律地安放自己的日常用品形成固定的位置或指定日程安排,便于记忆,如帮助老年人将每日服用的药物固定摆放,安排合理的日程表,保持有规律的日常生活等,并指导老年人对健康有正确的思想认识,告诉老年人健忘是正常的衰老现象,不必过分担心同时还要经常提醒他,这样可以减少健忘带来的麻烦和影响。

10老年人应“仁慈”社区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指导老年人认识到“仁慈”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也会起到很大的作用。“仁慈”就是要心地善良,待人宽厚“仁者寿”为无数长寿老人的实践所证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长寿老人几乎慈祥善良,同情和帮助别人,同样也有自身的心理健康。常言道“心底无邪天地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是说,对人宽厚,帮助别人,不仅有益于别人,也有益于自身。比如:有条件的老年人,捐助一些希望小学的贫困失学儿童或因家境贫寒上不起学的有志青年,或者灾区等需要帮助的人,邻里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友爱,营造一个善良友好的生活环境,对自己的身心健康确实会起很大的帮助。

正确对待死之,消除对死之的恐惧

死之是生命历程终结,人们从古到今始终避讳讨论死亡,特别是老年人,更是忌讳死亡,由于人们长期对死亡采取不接纳的态度,对于一个人因疾病的发展而处于临终阶段,往往不是看作是生命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是看作是医疗的失败,生命可能回被放弃。其实现代护理观念认为---死之理解为生命的一个自然阶段,死之只是生命有机体的自然变化,是临终阶段为患者提供了完美自我和个人发展的最后机遇,因此人们不应该对死之采取拒绝的态度,而应该采取接纳的态度,人们对死之的种种恐惧不是来源于死之的本身,而是来源于对死之的恐惧和焦虑,特别是到晚年或身患疑难病症时,便会掉进死之恐惧的旋涡,愁绪满怀,忧心忡忡,弄得自己卧不安席,食不甘味,梦幻纷扰,进而自暴自弃,消极悲观。[5]这样不仅会加速死之的到来,纵然活着,也将会把生命的乐趣剥夺。

人生必有死,这是人生的客观规律“人生自古谁无死”如果真正懂得了这个道理,便会消除不必要的恐惧感,抱着坦然处之的态度,报纸乐观豁达的情绪,这样便可以使人摆脱恐惧感和忧虑感,使人心情安静,延年益寿。常言道“不怕人老,就怕心老”年老真言老,人老心不老,就会从内心里产生一种青春活力。面对死之,心理状态好的人,心志安定,气血调和,身体各项机能必然和谐,生理活动运行正常规律,就会硬朗,福寿永存,反之,则会激起神经系统的功能,必然导致许多身心疾病的发生。

“信心是半个生命,淡漠是半个死亡”,人有了信心才能激发人的拼搏精神,产生顽强的意志,保持坦然的心境,乐观的态度,才能产生自身的抗病的潜在能力,任何时候,求生观念不可淡漠,老年人进入晚年并不意味着等待人生的结束,而是重构新生活的始端,因此社区护士应引导老年人正确对待、认识死亡、冲出死亡的恐惧,老年人唯有端正世界观,认识到死亡是生命的必然规律,这样既可以不忌讳死亡,亦不会陷入恐惧和焦虑之中,坦然面对一切,安度自己宝贵的晚年。

5小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比例也逐渐增加,老年人的身心问题及社会环境引发的各种问题也日益突出,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身心健康水平也有待提高,因此,社区护士在老年人的心理护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社区护士必须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帮助老年人改变不良的心理行为和生活方式,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及时为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指导他(她)们自我的心理适应和调节,帮助老年人保持身心健康及良好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广大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和自身健康的群体水平。

参考文献

刘纯燕主编,社区护理学,湖南湖南科技出版社,2001。142-149

王青杨代红,军队离退休干部社区保健需要与对策,中华护理杂志,199833(8):489-490

篇8

1 离退休综合征

离退休综合征是指职工在离退休以后出现的适应障碍[1]。主要表现为坐卧不安、行为重复、犹豫不决、不知所措,偶尔出现强迫性定向行走,由于注意力不集中而容易做错事;由于情绪的改变而易急躁和发脾气,对任何事情都不满或不快;易回忆或叙述以往的经历;有的老人因不能客观地评价事物甚至发生偏见;有的老人情绪忧郁,以至引起失眠、多梦、心悸、阵发性全身过热等。这种现象对于平时工作繁忙、事业心强、争强好胜的老人尤其明显,无心理准备退休的老人表现较重。据报告,因离退休引起情绪失落感的占75%[2]。针对离退休综合征老年人的特点,社会要给予离退休老年人更多的关注。家庭要关心和尊重离退休老年人的生活权益,鼓励老年人适当参加老年协会或老年活动中心的活动,参与社会义务工作,做些老年人力所能及的事情,为儿孙分忧解愁,使家庭和睦。定期进行检查,及早发现急、慢性疾病的发生。

2 空巢综合征

空巢是指无子女或子女成人后相继离开家庭,形成老年人独守空巢的特点,特别是老人单身家庭。由于社会文化的变迁,家庭结构向小型化转变,人们的家庭观念淡薄及工作调动、住房紧张等原因,使年轻人不能或不愿与父母住在一起。老人晚年盼望的理想落空,孤独、空虚、寂寞、伤感,精神萎靡,常偷偷哭泣,顾影自怜。针对社会单身老人越来越多,他们最易患空巢综合征的特点,无论社会,还是家庭都应该多关心单身老人。作为子女,应尽量与老人一起生活或经常回家探视。鼓励老人参加老年协会或老年活动中心的活动,在那里结识多些朋友。

3 脑衰弱综合征

脑衰弱综合征的表现有:疲乏,整日精疲力竭、脑力和体力活动均极易疲劳,头晕、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不易入睡、睡眠不安稳等。有些老年人及其亲属认为脑衰弱是人类衰老的自然规律,不予重视;而另一些病人则过度紧张,产生焦虑、疑病症。脑衰弱综合征老人的社区护理,应认真观察老年人的精神状态,关心老年人,鼓励老年人适当参加老年协会或老年活动中心的活动,参加一些温和的室外运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向病人讲解要重视脑衰弱综合征,但不可要过度,以免产生焦虑疑病症,四处求医,补药不离身。

4 焦虑症、抑郁症

焦虑是个体由于达不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导致自尊心或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性的情绪状态。容易焦虑的老人衰老过程可加快,助长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生,甚至引起脑卒中,心肌梗死,青光眼眼压骤升而头痛、失明;或发生跌伤等意外事故。老年抑郁症是老年期最常见的功能性精神障碍,以持久的抑郁心情为主要表现。老年人自杀通常与抑郁障碍有关[1]。抑郁障碍的发生是渐进而隐伏的,早期可表现为神经衰弱的症状,头痛、头晕、食欲不振等。后期表现为情感障碍、思维活动障碍、精神活动障碍、意志行为障碍、躯体症状。由于老年人离退休衰老孤独及其他原因使老年人产生焦虑和抑郁症。对这部分老人要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经常上门与老人谈心,使他们感觉受到尊重与关心。帮助老人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自我疏导、自我放松。鼓励老人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阅读书报、看电视、散步与朋友闲聊,适当的体育锻炼,使老人保持愉悦的心理状态及广泛的人际关系,从而减少焦虑症和抑郁症的发生,减少患病的机会,降低老人自杀事件的发生。

5 老年期痴呆

是以后天获得的持续时间较长的精神神经功能多方面障碍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随着人口老龄化,处于痴呆危险的人群数量增加。老年痴呆起病缓慢,病程一般在5~10年。本病尚无理想治疗药物,以预防为主。对此类老年人应加强管理,设立家庭病床,请专人在家看护,负责日常生活护理,安全保障,定时服药,适当活动及肢体锻炼。家庭病床医生进行定期巡诊,或将老人安排到老人福利院进行护理。

篇9

【关键词】 老年人;社区;整体护理

1 对象及方法

随机抽取60岁以上老年人共800例,男352例,女448例,其中640例(80.0%)经过健康教育与居委会配合并讲课、展览宣传、心理咨询,都愿意与我们配合。

2 开展社区老年人教育,提高老年人的自我保健知识

在社区中定期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包括对家庭进行健康宣教,老年人应学会自我放松、自我调节、自我保护能力。高血压患者随身带好药物,不宜单独出行。学会自测血压,即定期测量血压。让患者掌握自己血压的正常值和异常变化。饮食上低盐低脂、清淡、戒烟限酒、减轻体重、经常锻炼、生活规律、保持足够的睡眠、避免情绪紧张、保持心情愉快,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糖尿病人首先要控制饮食,自我监测血糖,了解血糖水平,坚持服药,经常参加适当的体力活动,戒烟限酒,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劳累,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3 社区开展整体护理

用真心、真情对待每一位老年人,通过宣教老年人对自己的疾病有一定的了解,减轻了心理压力、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由于老年人独居,缺乏照顾,造成老年人情绪孤僻、焦虑、多疑等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因此医护人员的表情及语言尤其重要,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现代护理模式要求护士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对老年人实施全方位的整体护理。

4 加强医护人员的品德修养

护士应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向病人宣教有关保健知识,解除老年人的思想顾虑和负担,争取老年人的主动配合。护士优美的语言可使老年人感到温暖,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力量,产生药物所不能达到的作用。

情感是人们内心世界的反应,护士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护士情感的特殊性。护士面对老年患者,需要满怀关心、关怀、体贴的情感进行各种护理。护士也有常人的喜、怒、哀、乐,但面对老年病人,应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不可因自己的情绪变化而影响病人,以致影响病人的治疗与护理效果。人的情感是思想综合起来的心理状态,护士应具备美好的心灵。

5 护士的技术操作及知识水平

作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护士,应具备高超的护理技术及娴熟的技艺,并不断进取,才能维护良好的职业形象,更好的服务于社区老年人及患者。

6 护士的沟通技巧

篇10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平均寿命普遍延长,人口老龄化与老龄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瞩目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这一挑战,所以老年学也应运而生并日益发展。社区就是现在的街道,老年人集居地。其护理的意义就在于通过提供优质的护理活动来研究、探讨老年人在生理、心理、社会各个方面存在的健康问题从而采取适当的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来满足老年人对健康的需求,最终达到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老年人护理的特点:

1 老年人对人性化服务要求高:老年人由于生理性和病理性的改变,自我保护能力差,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发生意外碰撞、跌倒、呛噎、服错药、心理伤害等等,所以老年人的生活环境要求空间大、光照充足、地面防滑、走廊有扶手、房间设施布局合理,一切以方便为主,不强求一致性。当气压、气温等环境变化时老年人容易出现情绪抑郁、胸闷乏力等不适症状,所以应及时提醒老年人及时增减衣物。饮食方面应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适量的优质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和适量的含钙、铁的食物,摄入的食物应低脂肪、低盐、低糖,烹饪时注意营养全面、荤素搭配,多饮水。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做到定时定量、少食多餐、饥饱适当等。生活起居尽量符合原有的习惯。

篇11

【关键词】护士;老年人;护理

一 注重对老年病人的心理引导

作为一名急诊科护士,身处医疗战线的前沿,每天都会接触很多的急诊病人,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处处为老年人着想,发挥自己的职业特长,做到临危不惧,耐心指导,及时稳健的为老年人提供护理服务,成为护理工作者一项必须锻炼熟知的职业技能,协同社会共同迎接老年型社会的到来。

二 老年人医护特点分析

随着年龄的老化,老年人的身体各项职能呈现了下降的趋势,人到年老,更能体会到生命的可贵。根据临床病例统计发现,当老年人的身体感到不适,很多老人在第一时间将病情与生死相连,产生了极大的心理负担,恐慌将对病情的医治带来很大的阻碍。众所周知,良好的心态是病人康复是的一剂无形的良药,与医生积极配合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目前,我国导致老年人死亡的前三种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其致病原因多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因此,作为一名护士对前来就诊的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及对老年人的心理卫生健康就显得尤为重要。此工作的成效不仅可以预防疾病和生理改变给老年人带来的影响,还能使老年较好地处理好各种自身的、家庭的以及社会的心理问题,使老年人保持较好的心理状态、更有利于病情的治疗。

在日常的工作中,护士工作人员通过不断的耐心指导,心细照顾,通过积极向上的话语,无微不至的照顾,耐心的交流,引导老年人真实的认识到自己的病情,减少对自身的精神刺激,战胜对病情的恐惧感、抑郁感与失落感,树立自信心,在心理上战胜病痛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三 通过不断提高职业技能,更好的服务老年患者

对老年人健康问题的关注和照顾是一个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由此不但要对老年人的心理进行积极有效的辅导外,还要求医护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唯有此才能让老年更加放心的前来就医。

急诊科的护士,每天与老年患者接触的时间最多,在进行医护时严格按照护士条列的要求,事无巨细的开始每一个动作,按照正确的流程操作医疗器械,耐心的与有疑问的老年患者进行必要的讲解和心理疏导。

篇12

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与平均寿命的延长使中国正迅速进入老龄化社会。2005年末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人口已占总人口比例的11%,2015年60岁以上人口总量将突破2亿,因此老年外科手术也不断增加。老年患者因其机体各系统、器官功能衰退,并在罹患外科疾病时常伴有一种或多种慢性疾病,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率也明显高于青年。Barlow等[1]对1040例64岁及以上患者的前瞻性研究显示,老年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率为3.5%,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因此做好老年人的围手术期的护理,对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是非常必要的。

1 老年人手术前心理、生理特点

1.1 心理特点

需要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术前情绪改变十分明显:一方面对麻醉、手术具有恐惧感,另一方面对自己所患病的不了解产和焦虑、精神紧张。表现为:否认心理:怀疑自己患病的事实;焦虑心理:对手术目的、方法、预后不明确,导致不配合;抑郁心理:自尊心低、沮丧、无助;孤独感:不愿与外人交流;依赖心理:对自己日常生活自理的自信心不足[2]。

1.2 生理特点

强烈、持久的精神紧张性刺激能破坏人的的情绪并使人产生过高的应激反应,同时老年人的基础病、原发病更使正常的生理活动被扰乱。而生理功能障碍,使本来衰老的脏器储备功能进一步减少甚至衰竭,极易发生麻醉意外及严重的并发症。

1.2.1 心肌供血不足,心脏舒张、收缩功能减弱,外周循环阻力增加。

1.2.2 气道阻力增加,功能残气量增加,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肺通气、换气功能减弱。

1.2.3 神经系统反应低,对外界刺激、寒冷、疼痛等应激性反应降低

1.2.4 消化能力降低,胃肠道平滑肌张力性收缩降低,排空减慢。

1.2.5 内分泌系统功能衰退,对血糖、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调节能力降低。

2 手术期循证护理

针对老年人心理、生理特点,护理人员应尽可能地收集患者的资料:如生活习性、行为特征、家庭状况、各重要脏器功能、原发病的病情、术后可能的转归、并发症等,并对这些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初步判断,制定护理计划,根据情况随时调整,并对护理结果及时观察总结,以提高整体护理的质量。

2.1 术前护理

术前探视患者,是循证护理的关键。与患者亲切接触,可缓解紧张恐惧心理,帮助其渡过为手术期角色的转变。用患者能听懂的语言耐心细致介绍疾病和手术,说明手术的必要性,手术时间的安排、麻醉知识、手术方案、手术室环境、并对并发症的预防、术后饮食要求、术后止痛及睡眠知识,戒烟、排痰、床上排便等进行必要的指导,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改善医患关系,提高患者的自觉性、主动性,更好地配合治疗[3]。了解患者病情,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对各重要脏功能进行评估,对围手术期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制定应急措施,并对不同病情提供特殊护理,如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护理,骨科患者的护理,呼吸系统疾病的呼吸道护理、肺功能训练等。

2.2 手术期护理

2.2.1 接手术患者到手术室的过程要特别小心,因麻醉前用药产生的过度镇静可使呼吸抑制,将患者从病床移至车上时,由于的改变,可使心血管功能紊乱和性低血压,对意识障碍的患者,接送车应加护栏,必要时加约束带。

2.2.2 老年人基础代谢低、产热量减少、皮肤变薄,使体温维持障碍,因此应保持室温24~26℃,消毒液要加温,所有输入液体和冲洗液加温致37℃左右。

2.2.3 老年患者抵抗力低,医源性感染机会大,无菌要求更高,因此在操作中应严格按照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2.2.4 老年人常并存心肺疾病、关节僵硬,常处于被动,因此安置手术时,动作应轻柔,以不增加患者痛苦与满足手术需要为结合点。

2.2.5 老年人皮肤脆性增加,使老年患者容易被制动设备、检测设备的固定胶布、电极板所伤,应妥善安置固定。

2.2.6 根据手术需要建立1~2条静脉路,以备给药、补液或输血,同时根据心脏承受能力调整输液速度,术后应将下肢的管道移至上肢,以免发生静脉血栓。

2.2.7 对清醒的患者,术中尽可能减少噪音,对手术引起的不适应细心解释并尽可帮助其减少不适感。

2.3 术后护理

2.3.1 术后患者一般取去枕平卧,头偏一边的,以防止呕吐物返流入呼吸道引起误吸。

2.3.2 对患者体温、脉搏、血压、呼吸、氧饱和度、神志、尿量、鼻导管给氧等实施监测。注意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如谵妄,术后谵妄发生时明显心率增快,血压升高,明显增加急性心衰和肺功能损害的危险[4]。

2.3.3 根据病情,遵照医嘱给予足够的镇痛药,以减轻患者疼痛及由此引起的情绪反应。

2.3.4 必要的功能康复锻炼,注意“放手不放眼”的护理,如早期坐位训练、早期离床训练、鼓励咳痰、深呼吸训练、膀胱功能训练,以防止静脉血栓、褥疮、肺不张、肺炎、泌尿路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2.3.5 视听触觉的刺激,如看电视、听音乐等,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唤起患者对生活的信心和兴趣[5]。

参 考 文 献

[1] Barlow AP, Zarifa Z, Shillito RG, et al. Surgery in a geriatric population. Ann R Coll Surg Engl,1989,71:110-114.

[2] 姜乾金,等.医学心理学.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60-26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