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19 09:23:1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我的课堂生活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我先拿出8幅图请学生说说图意,然后认认生字,组组词,最后开始了我们的谈话:
师:在这8个字中,你最喜欢和谁交朋友?为什么?
生:我最喜欢和“水”交朋友,因为当我口干的时候,我需要喝水。
师:还有谁也喜欢和“水”交朋友?请说明理由。(数人争着回答)
生:我也喜欢和“水”交朋友,如果没有水,我的小花狗会渴死的;如果没有水,妈妈不能洗菜烧饭,我们吃什么啊,如果没有水,厕所里该怎么办?……
(听了学生的发言,可以知道,他们已经认识到水的重要性了。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所以他们的回答也是丰富多彩的。)
师:听了小朋友的谈话,我感觉到水对我们是多么重要啊!一旦没有了水,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一塌糊涂。可是就是有那么一些人喜欢浪费水。请打开你记忆的大门想一想,他们是怎样浪费水的?
生:有的小朋友喝水只要喝一点点,但却要盛一大杯,喝不了就倒掉,这样很浪费。
生:有的小朋友洗手要把水开得很大,其实开小一点就可以了。
师:(还有几个人要说,但我稍微作了一下引导)刚刚小朋友说的都是学校里的情况,学校外面呢?
生:我妈妈洗完衣服就把水倒掉,其实那水还挺干净的,可以洗洗别的东西,或者擦擦桌子什么的。
生:洗车的时候,那些人直接用水龙头冲,我认为这么做很浪费。我和我爸爸洗车时就端一盆水出去,脏了再换盆水,也能把车擦得很干净。
师:你们说得很对,应该节约用水。我们来想一想,水除了给我们带来好处外,有没有给我们带来灾难?
生:我爸爸说,那年发大水,淹没了许多的房屋,许多人无家可归。
生:大水中还有病菌,许多人都得了病。
师:大水就像老虎、恶狼一样凶猛,它们的到来,使许多的田地淹没,使许多的房屋倒塌,许多的生命被吞没!可是,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为什么会发大水吗?(这时,有一只小手举起,我心里一出动,马上请他回答。)
生:因为没有大树,没有小草。
经过了近一年的摸索,几经周折,我的高效课堂虽然有待改善但模式基本形成。最主要的是他适用于我的学生。下面我详细介绍一下两个月来总结出的一种课堂流程。
一、预习课:下发导学案,组织独学
提前一天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熟读课文,完成基本自测题,如字音字形、课文背景、作者作品等内容,并在课前检查预习完成情况。预习课上,教师监督学生在给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导学案,并利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组织学生对学、群学,讨论交流独学无法完成的内容,这样学生把讨论的内容可以带到课下继续讨论,也鼓励学生回家可以参考一些工具书、学习资料或者网络资源,这样学生对小组群学后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进一步思考。通过做导学案和初次讨论,学生可以解决一部分学习任务,并明确学习难点,可以带着问题进入第二堂课的学习。
二、初批导学案,掌握学情
第二天课前学生上交导学案,教师统计哪些问题学生已经基本解决,哪些问题是无法解决或问题较大的,准确掌握学情,便于抓住第二课时指导重点。关于批改导学案的问题,我认为最好是教师亲自批改,这样可以更准确地掌握学情,但有时时间有限,可以灵活机动地处理,选择一两个小组的导学案进行抽查式批改,因为小组是由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组成的,这样的抽查式批阅基本可以掌握全班学生的情况。我不赞同学生对批,这样要把答案公布给学生,学生已经基本知道答案了,那么展示的时候可能会生硬地念答案,而代替自己之前错误的思考和结论,那么学生提出质疑、讨论、争论这样的机会就变少,而这个过程是思想的碰撞,有了碰撞、思考和纠正,学生才会更牢固地掌握教学重、难点。目标明确,学习起来才更有目的性,效率才能更高。
1.分配学习任务
明确各个小组展示的内容。这个问题我很赞同南召中学的做法,将本课所有的学习任务平均分配给各个小组,这样每个小组只承担一部分任务,他们的任务量就相对减少了,这样学生的讨论会更加集中,更有针对性,讨论也就会更加深入透彻,也能为展示节省更多的时间。有些人会担心因为每个小组只讨论部分内容,在组间质疑、补充时会出现冷场,其实这个问题预习课上的首次讨论和课后延伸已经解决了,首次讨论时全班学生是就所有学习任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的,而且延伸到课后,教师鼓励学生回家可以借鉴其他材料甚至网络资源,这个做法已经保证了所有学生对全部任务的思考了。这样在其他学生展示的时候,不仅会有收获,而且也会有组间的思想交流。
2.组内讨论
针对各小组的学习任务,学生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提交给学习小组,小组成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讨论中,让学生各自陈述自己对任务的看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小组的集体意见。这样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而且能最大限度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小组长最终要整理出小组成员都达成一致的答案,然后派代表书写到黑板上。有分歧或者小组内部无法解决的问题也可在板演的时候写到答案后面,以备展示时组间交流。这样也可以引起其他小组学生的注意和思考,避免有些学生完成自己的讨论后不知所为。其他学校把预习课和展示课彻底分开,为展示准备更多的时间,但是我认为既然学生会有课后延伸的讨论,甚至带回家的思考,应该给学生一个再次交流的机会,这样展示的成果应该有个新的提升。而且课堂展示课毕竟是第二课时,如果直接展示,没有衔接,学生可能会生疏,或者遗忘,这样的一个短暂讨论可以起一个思路接续的作用。
3.班组展示,组间交流
展示课是解决学生问题的课堂,是知识拓展生成的课堂。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质疑、点评、拓展、归纳。所以调动更多的学生参与,我安排两次展示,先进行组内预展,3分钟时间,中心发言人在组内讲解,成员可以给予补充,帮助完善。这样既可以再次统一答案,也可让班级展示更加顺利。班级展示汇报时可由组内中心发言人通过讲解、问答、上台板演等形式在全班进行展示汇报,鼓励组与组之间提出质疑,鼓励其他小组帮助解答释疑,组间交流无法完成的问题,可由教师点拨、指导,最后形成班上的集体意见,并允许保留个人意见。最终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后,达成共识,形成明确、统一、标准的答案。这一步要让学生明确答案,解除心中疑惑,达成最终的学习目标。
4.归纳提升,整理导学案
通过前面的小组学习与展示,学生回到座位整理导学案,学案整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对疑难问题的整理、个性化重难点、生成性知识整理、知识系统梳理,将这些内容整理在导学案的设定位置,并就重点内容用好双色笔标记。导学案整理一方面是为了课堂上问题、生成等有价值知识的落实,另一方面是方便学生以后的复习。教师可以将重点、难点内容或者补充内容用幻灯片进行展示,归纳本节课学习的重点知识,知识结构,解题步骤、规律和方法等。
5.当堂检测
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习目标,设计合适的当堂测试题目,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从而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课型,我们可能会担忧这样一种情况,展示课时,更多的学生只关注本小组讨论展示的那部分内容,而忽视本课中其他小组的展示内容,那些同样是本课的重、难点,通过设置难以适当涵盖全部学习目标的测试题,督促学生关注所有学习任务,同时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查缺补漏。关注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在自身能力水平上有一个新的提高。此部分最好设置选择题,可以达到预测效果,也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
三、课后评价与知识巩固
展示课结束后,学生上交导学案,教师对导学案进行复批,检查学生对导学案的完成情况,答案是否正确,并据此给予评价的分数。课后再辅以课后巩固题,可以利用练习册的习题,也可自选题目,比如一些涵盖课内知识点的高考真题,具有代表性,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课堂与高考之间的密切相关,了解课堂很重要,提高学习兴趣。完成后上交、批改、评定、讲解,及时巩固。
对于高效课堂,很多老师苦恼的是,总是有一部分自觉性较差的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事做,不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始终无法真的动起来,无法真正参与其中,就像一个看客,一个旁观者,一切似乎与他无关。即使有相应的评价机制也不理想,他们似乎不在乎得分多少,不在乎成绩。尤其像我们这样的普通高中,这样的学生为数着实不少,很让人头疼。因此对于这个问题我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思考。查阅很多资料,我发现西方教学中的奖励机制非常实用,开始时我采用了一些小的物质奖励,但物质刺激久了效果变得不理想,而且经费也有压力。我又开始加入精神奖励,开始施行奖票机制,我自制一些盖有印章的奖票,然后对学习上表现好的学生进行奖励,比如回答正确一个问题、提出建设性的质疑、笔记完整、两次优秀的作业、一次满分的小考,两次补考满分、大型考试百分以上等等,凡是在学习上有优秀表现的都给予奖励,然后用奖票换取奖励,可以换取小奖品,也可以换取精神奖品。比如,一定数量的奖票可以换取一次减免作业的机会、一次在我的课堂上按自己意愿换座位的机会,甚至减少寒暑假作业量的机会等等,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又对学习无碍的方面,我们都可以利用。也有惩罚措施,出现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就扣一分,在学生领取奖励时扣上一票。这样的奖励机制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奖励的机会,而且不会过期,实行起来也很简单,奖票也可循环使用,事实证明对学生还是很管用的,现在的课堂纪律基本不用操心,学生学习的热情日渐高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才刚刚是一个开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研究永远是教师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不同的学生、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教材和不同的课型,教学方法要与时俱进,时时更新,我们还将吸取各种成功经验,取长补短,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希望我们能够探索出更适合我们的高效课堂。
1.教学目标的确定――立足于学生的生活
《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践行新课标的必然要求是让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打造生活化的品德课堂。通过课堂教学,把学生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学生带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并用"美好生活"的目标去引导和提升孩子们的真实生活。正如陶行知老先生曾说过: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
2.教学内容的安排――走进学生的生活
在生活中获取教学活动的资源,实现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开放思想品德教学,突破课堂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思想品德教学,是我们广大教师予以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因为不这样,思想品德课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用生活内容丰富课堂教学,让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思想品德,并用思想品德指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1 要创设生活情景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发掘生活中的思想品德素材,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将思想品德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体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重要一环。
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和改变教材,结合当地学生生活的实际,以教材与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提出符合学生实际能力的问题,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
如教师在讲授《不能忘记历史》这一课时,老师就事先让同学们搜集中国的过去到现在的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重大历史事件,课堂上让学生就这些历史事件谈谈自己的想法。有同学说从到解放全中国说明历史在改变;有同学说,历史上被帝国主义列强侵略而丧失领土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大连旅顺"到澳门,香港的回归感受的历史在发展;有的同学说的维护说明了我们的国家日益强大。有的同学们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发言,并就我国历史的发展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中国的历史在不断地发展,我们的国家日益强打。在这里,因为教师选择了合适的情境,调动了学生收集资料,利用生活体验和知识经验,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建构的积极性,使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就怎样解决问题,开展认真的思考,寻找历史知识。学生主动思考学习,不再是老师填鸭式教学,从而建立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2.2 要精心设计课堂导入 吸引学生学习兴趣。肖川博士说过:当学生的理智遭遇到挑战时,他们学得最好。因此教师引入课堂的材料,创设的情境应该能挑战学生的理智,引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的心灵带来震撼。要精心安排"刺激物",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教学《学会自我保护》导入中,教师首先播放了孩子们喜闻乐见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的片段,教师提问:"这部动画片主要讲的是什么事情?"(生:灰太狼想尽办法捉羊吃,小羊们奋力反抗,进行自我保护的故事。)教师提问:"每次灰太狼都成功了吗?为什么?"(生:没成功,,因为小羊们相处各种办法逃生。)师: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危险,只有像小羊们那样学会自我保护才能健康的成长。随即板书课题:"学会自我保护"。
还有在《学会自我保护》学习求救电话中,师:虽然喜洋洋非常聪明。但也有于丹困难的时候,同学们愿意帮帮他们吗?那么发生以下情况该拨打那些求救电话呢?接下来出事慢羊羊生病、被坏人跟踪、学校里着火的图片。(生:120急救电话、110匪警电话、119火警电话。)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087-02
我国高等医科院校的整个教育活动可以概括为第一和第二课堂活动两部分。第一课堂以教学为中心,以基础和专业知识的教学为主体,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实验、实习和设计等。第一课堂的教学比较规范,有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课程进度、选定的教材和辅助教材以及课程作业和考试等等。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是在第一课堂时间以外由学校安排或学生自主选择的一切学生教育活动,主要包括大学生课外科研实验、社会实践以及其他的课外文化、娱乐项目等,是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而进行的除“第一课堂”外的教育实践活动。当前,高等教育处于转型驱动、创新发展的新形势,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和调整以及社会竞争加剧,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要求越来越高,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与培养,而第二课堂活动则被视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因此,促进开展和引导好大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更好地发挥第二课堂活动加强和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实际作用,是大学本科教育和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1 第二课堂活动现况
在国内高等医科院校,大学生业余参加生命科学实验研究是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很多学校对医学生参加业余科研活动非常重视,配有指导老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力度和效果参差不齐,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比如有的学校只注重表面形式和内容多样化,实效管理不够;有的学校第二课堂活动带教老师相对较少,甚至教师不愿多花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有的学校对有不同科研兴趣的学生是否参加活动、参加什么样的活动缺乏正确引导,不少学生甚至盲目参与活动,后来又因各种原因半途而废。虽然大学生是高校第二课堂活动参与主体,但学校和带教老师有必要的管理和指导责任。在活动中带教老师与学生直接接触,因此,如何在以下几方面正确地对学生导心、导学和导向以及悉心带教是第二课堂活动能否健康开展、学生是否能达到培养科研能力、增加实践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关键。
2 发挥第二课堂活动导向的积极作用
2.1 科研兴趣和科研启蒙导向
医科院校的学生所参加的第二课堂科研活动很大部分是属于生命科学或医学研究内容,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实验是该活动的主要形式。由于学生在此之前尚未接触科研,尚未得到系统训练,肯定会有许多问题,面临很多困惑。为发挥第二课堂科研活动培养人才和提高科研素质、增加实践技能的作用,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对生命奥秘和医学研究产生兴趣。兴趣是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动力,有兴趣才能投入、才能持续、才能出成效。科研兴趣与带教老师的导向有关,因为学生在参加活动的初始有可能兴趣广泛,没有明确目标,什么都想做,做什么都新鲜,也可能没有特别感兴趣的题目,参加过程仅仅是为了拿选修课学分,对科研不是很投入,遇到困难时甚至半路退缩、不了了之。所以第二课堂活动指导教师如何正确引导和培养、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尤为重要。我在给大三学生上《局部解剖学》这们课时,在一些意欲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学生中,有位学生对解剖学知识与临床实际结合的应用解剖学科研很感兴趣,表达想要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临床应用解剖科研活动,通过交流沟通,我注意予以兴趣导向,让该生从几个备选课题中选择了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并指导他持之以恒地做完课题。
2.2 相关知识储备和系统性科研训练导向
学生对有兴趣的研究课题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感觉已学过的知识不够用,或者很快上手后因相关知识储备不够,不能顺利地做课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针对研究课题做好充分的基础知识和相关科研资料的查阅和学习,好比砌墙盖房打地基一样。有了这些扎实地相关知识,才能进一步深入进行课题工作。学生在刚开始接触科研活动时,不能系统地知晓科研活动过程及其规律,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了解科研活动全过程和各个环节的相互关系,如查阅资料和分析研究背景、选题和科研设计、实验、结果分析、撰写论文等等,使学生有充分地思想准备和足够的时间安排,来完成科研课题。通过参加科研活动的全过程,受到系统训练,为今后参加生命科学研究或进一步研究生阶段的深造学习打下较好基础。如前述我指导的那位大学生,从查阅参考文献、研究方案设计、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做实验,一直到分析和讨论实验结果、撰写科研论文等等,该生受到了科研启蒙和系统规范训练,结果所撰写出论文被专业核心期刊录用发表。该生经过类似研究生科研过程的训练,打下了较好的科研素质基础,本科应届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上临床硕士研究生,并且很快顺利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课题研究中。
2.3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导向
转变教学模式,培养具有知识拓展能力、勇于探究和能进行创造的高质量人才,是当前我国高校教育改革重点之一。高校利用有特色的第二课堂教育、科研活动,补充和延伸第一课堂的教学,全面推进综合素质教育。青年学生意气风发,求知欲旺盛,精力充沛,好奇心强,勇于探究。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实践和创新能力,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应着力构建一种适合大学生成长发展、充满新意的活动模式并倡导具有创造精神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开展大学生第二课堂科研时,从文献检索、资料收集、文献资料阅读、资料鉴别、归纳综述、发现和提出问题、逻辑思维和综合分析、文字表述等最基本的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思想方法,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着力引导科研创新意识和培养创造能力。此外,教师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发展鲜明独特的个性,个性培养的过程能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鲜明的个性和充满活力的创造性是一个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要为参加第二课堂科研活动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一定的条件和氛围,引导他们敢于向权威挑战,勇于独立提出问题、验证假设;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磨擦与碰撞的机会,为学生的探讨提供更为开放的学术环境;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集体讨论甚至争论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的活跃和发展。简言之,第二课堂活动是培养大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为广大学生提供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对学生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完善知识结构,激发创新思维大有益处。尽管如此,对学生进行增强动手能力和培养基本操作技能的导向也不容忽视。有些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科研活动时对动手实践不重视,只想查查文献写写综述尽快发表,我们对这种情况予以正确引导,介绍科研活动实践中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白:医学有理论有实验,更需要亲自实践。只有自己动手实践,才能学会实验方法和熟练掌握基本科研手段和技能,通过实验才能完成科研设计方案,才能验证研究假设,客观地得到研究结果,才能深有体会地阅读对比参考文献,理解参考文献,把握课题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实事求是地深入分析研究结果的科学意义。
2.4 科研道德观导向
目前,很多医科高校在优秀大学生的选拔培养和评比中,将大学生是否参加第二课堂科研活动和发表科研论文或者是否获得科研奖励等作为重要的参照条件。这一方面起到了鼓励大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科研活动、促进人才综合素质培养和提高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导致在大学生中间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我在带教过程中发现了一些不好苗头:如有些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或多或少是从既得利益出发,有些学生没有正确认识科研活动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只是想短平快地获得科研成果,为自己争取评优评奖提供和增加条件,有的学生相互之间封锁科研资料、互相争名次,有的在实验中浮躁马虎,没有仔细观察和客观地分析以及对比科研结果,草率地认为自己的实验结果是新的发现等等。这些情况的出现不利于第二课堂科研活动的健康发展,更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所以带教老师有责任对学生在科研道德品质方面予以正确导向。教师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在科研活动中注重培养自己的科研品质,正确对待科研成果排名和利益分配,克服急功近利、目的和动机不纯、不愿科研合作、争名夺利、短期效益、科研态度不端正等苗头,培养能相互合作共事的能力,提倡科研诚实,摒弃造假、剽窃、主观臆断。还要能实事求是、客观地对待实验成败,科研过程要有耐心、要有敏锐地观察分析能力等。
3 结语
通过对参加第二课堂科研活动大学生进行诸多方面正确导向,让学生在直接了解和经历了科研基本过程后,使他们得到类似研究生培养的初步训练,增长了第一课堂以外的知识。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可喜的科研积累。如,有的学生本科期间在国内核心专业期刊上,还获首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三等奖1项,有的学生本科毕业就考上研究生,并且因为第二课堂科研活动的积累和所打下的科研基础很快就能投入研究生阶段的课题工作。在长期带教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医学科研活动后深刻体会到:指导老师应当在科研启蒙和相关基础知识储备、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培养、科研道德观等方面对学生予以正确导向,使大学生通过参加第二课堂科研活动受到初步正确的科研训练,增加知识、提高科研综合素质和实际动手能力,得到创新性思维的启迪和培养,接受科研道德观的教育和科研条规的约束,获得增强克服困难和勇于探索生命与疾病奥秘、献身医学事业的精神动力,努力把自己培养和锻炼成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专门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吴清武.寓教于乐理念下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建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9):123.
[2] 陈义厚,周思柱,冯进.创新大学生第二课堂的研究与实践―― 以机械吕牌专业为例[J].创新,2008(5):116-117.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10(a)-0112-01
政治学科是初中阶段的一项基础性课程,它的主要目的是帮助青少年们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而由于初中政治课大部分都是理论的灌输,一定程度上会让学生们感到这门课程十分的乏味无趣,为了使得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即高效又有趣,应融入生活化元素到初中政治课堂实际教学中。确保政治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和促进师生间的良好沟通,从而让每位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努力学习的同时,充分的把握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实践。本文概述了现阶段初中政治课的现状,其次着重对创设生活化的初中政治课堂进行了一番深入的分析与研究。
1 当前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现状
我们经常说到,兴趣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初中政治课堂实际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一种平等、宽松、自由的氛围以及教育者的关怀与鼓励中,进一步获得人格上的尊重,获取学习的进步与快乐,帮助学生对政治自身具有的意义加以掌握与了解,从而享受初中政治给学生心灵带来的安慰,可以说,这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方法。由于其自身的知识体系以及政治学习的特征,初中政治课涵盖了理论、思维等各方面抽象的概念。而初中阶段学生具有的特殊心理特点直接的决定了在这一阶段中,其不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注意力不够集中,因此,使得政治课堂教学效果难以有所提高。那么,如何改变初中政治课教学的乏味现象,提高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应创设出生活化的初中政治课堂,对于教育者的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创设生活化的初中政治课堂
2.1 重视师生沟通交流
实际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积极的与学生间良好的沟通与交流,给予学生一定的话语权,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意见,尤其是与同学不同的意见。学生的观点主要是在对有关知识与问题联系自身实际生活经验、细致的思考基础上而最终形成的,所以,非常希望将自己的观点分享给老师和同学,教育者应予以一定的保护与支持,为他们提供充足的发言时间,并认真的听取他们的发言。初中政治课堂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打造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应促进师生间的沟通交流,教学过程中通过心与心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师生间、生生间的良好合作探讨,以丰富自身的政治知识。在这一教学中,教育者不再像以往那样一个人唱“独角戏”而是逐渐的演变为了学生们发挥的舞台,让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政治知识的认识程度,利用交流的方式彼此间学习与进步,这样,对于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调动具有重要作用,使得学生的探究学习得以实现,从而拉近政治教学与生活间的距离。
2.2 课后实践活动生活化
我们都知道,思想政治有着较强的社会性与实践性特征,通过社会实践能够将初中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实干精神进一步增强,并且还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新课程改革理念强调的是不断的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究中成长,真正让学习成为在教育者指导下的主动的、具有个性的一个过程,让每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通过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对问题进行解决,这样,学生的思想才会更加的深刻,才会有更加积极的人生态度,社会责任感才会进一步增强。就像英国学者麦克菲尔说的那样:“所有的道德教育课程如果仅仅局限于”。所以,实际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鼓励学生们走出课堂,走向校园、家庭以及社会。教育者经常在课前或者课后要求学生们进行采访、调查等各方面的实践活动,比如,在上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课后,要求学生开展课外拓展活动:对自己所生活的村庄或者小区存在的卫生死角进行调查,并找出导致问题发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案与设计出具体的实施方案。然后,让学生们在课堂上互相交流,笔者发现,同学们设计出了诸多的方案,有的是通过街道宣传栏进行环保宣传的,有的则是共同合作写环保倡议书等等,通过学生们参与社会生活,在深化他们认识程度的同时,还提高了他们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学生在音乐课堂上享受到的快乐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让学生上一堂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音乐课等同是春风拂面,拂去心灵的尘埃。那如何才能上好一堂让学生喜欢的音乐课而不是纯粹的技能训练课呢?问题的关键在我们教师。
首先,我们要把握好课堂教学的重点,改变以往把音乐课当成是老师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的过程。而应把教学的眼光定位于对学生进行音乐兴趣、自主探索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把音乐课开放为学生探索实践、创造求新并从中获得经验的过程。只有这样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我们的音乐课才会上得生动活泼,才具有音乐的特性,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课堂教学设计时的一些想法。
一、激发音乐兴趣的过程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对学习产生情感的基础,音乐的学习更是如此,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只有让学生对音乐产生了浓郁的兴趣,才会使学生走近音乐,实现音乐素质的自我完善。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音乐兴趣的激发是很有必要的。
1.创设音乐氛围,激发音乐兴趣。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指环境对人的影响。教师精心布置一个音乐视听环境把学生置身于音乐的氛围中,他们就会感受到音乐的存在,也会或多或少地受到一点音乐的影响,产生一些比较浅显的兴趣,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进行学习活动。例如我在教学歌曲《和风》前,在大屏幕上打上冼星海的一句名言:“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并播放钢琴协奏曲《黄河》。虽然,我无法知道学生是否在认真欣赏音乐,但从学生的表情中显露出他们内心的坦荡与自然,他们已感受到了音乐课与其他课的不同,感受到了音乐的存在,并由此产生兴趣,对内心产生潜在影响。
2.严密组织教学,激发音乐兴趣。环境对学生引起的注意是短暂的,兴趣也持续不久。而教师在教学时的严密组织、精心安排则会使学生的兴趣随教师的引导而层层深入,持续不断,并且学生对教师的教学魅力和教学艺术也会产生兴趣,从而对教师所教学科产生兴趣。
3.展开丰富的想象,激发音乐兴趣。唱歌教学是学生音乐课中最主要的内容。它最大的目的是给人以美好的享受。过去填鸭式的歌唱教学只会让学生感到乏味,新的教学模式必须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当学习过程确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时,学生们善于想象的天性就显露出来了,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能饶有兴趣地参加到学习中来,如我在教《和风》一课时,在歌词方面,我只领学生唱了几遍,学生就会了,但由于学生想象不到歌中所表达的感情,部分学生只是有口无心。发现这一点后,我便启发学生:我们都喜欢大自然,喜欢大自然的四季,学生们尤其喜欢夏天,可以和父母出去旅游领略大自然的风光,和同学聚聚,讲讲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你想象一下,那种心情是怎么样的?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提起来了,他们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猜想告诉大家,这时,我再让学生唱这首歌,歌声中已经充满了真挚的感情,洋溢着美的色彩。
二、自主存在,实践探索的过程
音乐教育的目标是对学生进行音乐素养的培养,我们在教学中应把听赏、唱歌、律动、舞蹈、演奏、创编等看做是学生在音乐活动中体验、探索、发现、认知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并不是进行单项的技能训练,也应体现学生在整个实践活动中的自主性。让学生自主存在,给他们实践和探索的余地。
1.听。听是进行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始,也是实践活动中最自由的部分,感受音乐的过程就是听的过程,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在感受音乐时听觉能力的培养。我在《和风》一课教学时,首先让学生从感受乐曲旋律开始,并出示全曲仅有的三个乐句的乐谱,让学生根据听的结果将三个乐句按顺序排列成这段音乐,了解整段乐曲的结构,使学生对乐曲的感受不仅仅在自由听赏的水平,而是深入到学生的内心,让学生的学习带有目的性并产生解决问题的动机。
2.唱。唱是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活动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其目的不是在于培养学生演唱的技能,而在于让学生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对自己听的结果进行检验,并在实践活动中逐步提高自己表现美的能力,并得到实践经验。在教学《和风》一课时,让学生哼唱歌曲旋律,并体会歌曲的弱起特点,并在听的基础上,将这一特点通过唱的形式表现出来。于是学生就会在自己的控制之下,唱好弱起乐句,也不需要教师作更多的关于“弱起”的解释和示范。
3.奏。奏是实践活动中较高层次的活动,学生能演奏乐器,必须具有一定的技巧,但在课堂教学中,技能、技巧的训练不应是主要追求目标。要通过乐器的演奏让学生对音乐有更深刻的认识,即音高感、节奏感、旋律感、调式感等,通过对音乐的深度认识,激励他们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使技能提高的过程内化为学生个体的自我完善过程。在《和风》一课教学中,让学生用竖笛弹奏时,不仅仅是让学生会吹奏这首歌曲的旋律,而是让学生在吹奏前首先要探索出F调的歌曲在竖笛上如何吹奏,通过实践、探索,学生发现了这一调性的变化,从中得到经验,掌握了如何在竖笛上吹奏其他歌曲、乐曲的方法。这样不仅使学生对自己得出的结果感到欣慰,在课堂中更好地吹奏音乐,还会促使他们在不断练习中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
三、创造求新,获得经验的过程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主要阵地,但陈旧的教学观念常常约束着教师的思想行为,从而也制约着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在当前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应该打破旧的观念和习惯,把学生创造思维及创新品质的培养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创新突破,并在实践过程中逐步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的音乐素质。
让学生创造求新、获得经验的过程,应贯穿于整个音乐教学活动中。对艺术的创作、表演、欣赏等都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及创新品质。特别是让学生对音乐艺术进行即兴地创作,是学生表现美的最高形式。这种形式及过程不仅能使学生通过创作实践进行自我表现,并从中得到经验,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基础上,认识到自己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的“手足无措”,从而产生对自身音乐素质的自我完善及人格品质的自我构建愿望。我在歌曲《和风》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歌曲旋律进行歌词的再创作。学生通过创作实践,一方面写出了新的歌词,并得到为旋律配歌词的经验,另一方面在进行歌词创作的同时,对歌曲的旋律进行了更深入的学习和掌握。因此,学生对旋律的理解已不再需要教师教,而是在实践过程中感悟得出的。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319-02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到的事例开始,积极地创设活动的,可操作,学生可以做的教学内容,以直观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使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数学、理解数学、感受数学。
在生活走近数学课堂中,努力做到“两个激活、三个有利”, “两个激活”,即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积淀(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知识基础);“三个有利”,即有利于将生活中数学问题集中展现在课堂,有利于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括中。 下面是我们具体的做法。
1让教学内容生活化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而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理解教科书的编写意图、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理念,有效地运用好教科书已有资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还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充分运用学生身边的资源进行教学。从而把数学引向生活,使教学内容更加具有生活气息,更加生动活泼,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使数学学习基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基础,从而带来对数学学习的更大热情。
在“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学习中,提供了国旗、京剧脸谱、建筑物等图片,其目的是使学生从这些图形中分别抽象出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并认识到轴对称现象的广泛性。
2让教学情境生活化
在教学中,教师能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现实的生活情境转化为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既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又具有适度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情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提高学习效率。
通过设置这样的情景,使学生体验了自己从生活实例中,抽象出数学图形和数学概念的方法,并能像科学家一样命名自己的发现,进一步探究它们之间具有的内在联系和各自特征,由此完成了对新知的主动建构过程,而且培养了品德,渗透了数学思想和方法。这样,教师对一个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也就自然完成了。
3让数学活动生活化
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不但要紧扣课程标准,而且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组织教学活动。爱动是学生的天性,教学中,课题组教师能围绕学生的活动经验,由学生身边的事来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作为活动主体参与数学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达到启智明理的效果。
在“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学习中,我们安排了切藕制作轴对称的两个截面活动,引导学生思考:把藕切成两段后,怎样把他们放到一块玻璃的下方,使看到的两个截面成轴对称?摆放两个截面成轴对称后,怎样找出对称轴?活动中让每个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分析―归纳”的全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操作活动是发展空间观念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操作的目的是通过实践积累活动经验,获得抽象的规律,从而发展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体验了活动的乐趣。
4让数学应用生活化
教师要践行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实施生本课堂。学生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一个合格的物理教师则是课堂的引导者,在课堂上提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去思考,去质疑,去猜想,并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在分析论证中发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那么,物理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如何有效地设计问题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要选择合适的角度
当代教育大师魏书生曾打过这样的比喻:“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聚拢过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创设问题情境,就起到了导语的作用。创设的情境,提出的问题可以创造悬念,可以与学生原有的认知有冲突,可以为下面的问题做铺垫,也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兴趣。合适的情境设置要起始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生活,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问题情境可以有多个角度,多种方法。我力求采用新颖的方法,找到合适的角度去创设情境。
如“大气压强”一节中:
方案一:用马德堡半球实验的故事引入课题。
方案二: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塑料吸盘挂钩不仅能挂在墙上,还能承受一定的拉力而不脱落;用吸管能喝饮料等生活情境引入课题。
方案三:用小实验,如纸片能托起倒扣在上面的盛满水的杯子;量筒中盛满水,量筒口倒扣并没入有水的水槽中,量筒中的水不会溢出等的实验情境引入课题。
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堂内容的需要和45分钟时间的安排,分析找到更合适的情境设计,使问题情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二、贴近学生实际,把握课堂提问的难度
课堂问题要避免过于简单。如果提出的问题只是引导学生简单地在课本中寻找答案,通过回忆、再现就能解答或者通过观察现象,用“是”“不是”“对”“不对”就能回答,那么这些问题不富有思维性,没有启发性。这样的问题根本不需要学生思考、讨论,也不需要探究。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不仅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更容易养成思维上的惰性。而难度过大的问题又会让学生不知思考的方向,打击了学习的兴趣。
有位教育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子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着的位置。”只有建立在学生认识水平、知识能力“最近发展区”上的问题,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引起学生的共鸣。而只有经过思维劳动取得的成果才会让人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如在“压强”一节中,当学生认识了压力,教师引出压强的概念时:
方案一问题:压力有作用效果吗?
方案二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方案三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方案一的问题过于简单,思维含量很小;方案二的问题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所措;方案三问题的难度介于两者之间,既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又在学生的解决能力范围之内,并且还为下面的问题做了铺垫。
三、把握认知规律,合理设置问题的梯度
也就是说,课堂的提问要有层次性。教师根据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教材内容的逻辑层次,由易到难,由表及里。
对于难度大的问题,学生直接思考无法取得成果的问题,可以系统地设计出一组有梯度问题,降低难度。
如“压强”一节中直接分析“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很难,教师可以分两个梯度,设计三个问题。
问题一: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问题二:手用不同的力气挤压气球,是什么影响了压力的作用效果?大拇指和食指分别压在铅笔的两端,两端一样吗?什么影响了压力的作用效果?
问题三:综合分析,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问题二”的一组问题是建立在“问题一”的思考结果之上的,又引入了新的情境降低难度,在学生的解决能力范围之内。“问题三”在“问题二”的思考结果之上总结得出结论。教师多设置几个过渡问题,这样层层推进,最终突破难题。
对于多角度的问题,层层设问,有助于学生全面认识事物。
如“汽化和液化”一节中,“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很多,学生很难猜想全面。在这个问题之前铺设三个小问题:
问题一:湿衣服晾干,阴天快还是晴天快?
问题二:湿衣服晾干,有风时快还是无风快?
问题三:晾衣服时,要把衣服展开还是叠好?
多方面给学生提示,学生自然猜想得很全面。
问题和问题间的梯度不要过大,又要避免过于琐碎。既要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又不能将思维限制得过死,使学生的思维空间过小。
四、抓准热点问题,拓展课堂提问的宽度
初中物理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为背景,在学习了物理科学领域中的最基本概念、规律和科学方法后,又以最新信息为补充的一门学科。因此,适当地拓展课堂提问的宽度,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不仅会让学生更加感兴趣,也体现了物理学科的特点:“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例如,在“重力”一节中,认识了重力的概念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若没有了重力,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
学生的答案肯定是五花八门的。有的答案会引起其他学生的争议或共鸣,也有可能会有学生联系“神舟十号”升空或太空授课。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加深了学生对重力的理解,更使学生拓宽了知识的宽度,联系了科技的发展。
五、落实分层教学,挖掘课堂提问的深度
对于学习程度比较好的学生(优等生),课堂提问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有时候一个课堂追问就能使他们的思维得到提升,能力得到升华,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对于成绩中等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提一些促进他们深入思考的问题,使学生考虑问题更加全面。
总之,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把握好课堂提问的“火候”,这样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明确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多地成为顾问,是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精力从事那些有创造性的活动,相互影响、讨论、激励。”
教学观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师任务之一是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愿望及进行活动的可能,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后,在教学活动中具备主观能动性、学习积极性、学习动机、学习意志力等,通过动手、动脑去逐步理解,感悟知识,能够主动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
课堂教学与学生独自学习的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它不是“个体活动”而是“群体活动”,作为活动主体的教师与学生必然要发生各种相互交往与相互作用,即所谓的“课堂互动”,作为主体也必然要有不同形式的活动。
课堂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发展的需求,太过重视学生活动而忽略知识的掌握也无法完成教学任务。那么,如何能在教学中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知识的掌握和学生活动的关系呢?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教师要明确,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融会贯通,尽可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就不能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进行灌输,而是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价值和能动作用,学生是具有充分主体性和能动性的“自主人”而进行培养。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得・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表明:“每个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潜在人才,教师就应做出多样化的教学选择。”传统教学中,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缺乏灵活、自主性的教学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也是对课程的机械复制,必然会压制学生创造性智慧的发挥,很难培育出“创意鲜明、能力高强”的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依据思维形成的特征、遵循思维发展的轨迹,了解学生的需要、学习动机、目标以及认知结构、能力等学习的前提条件和决定作用,引导学生掌握主动学习知识的学习方法。如果我们的课堂仅仅是教师自己独自讲述满堂灌输,那么讲述再充分再精彩,学生也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而不是主动积极的掌握知识,学生也就无法体会到学会知识的乐趣,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受挫,学习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中首先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引导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
二、激发学生学习情感、寻找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并丰富感知活动,促进学生智力活动的进行和个性的发展。在讲述生物必修二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时,笔者的引课内容是: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农民都在麦田里农忙,忽然狂风大作、乌云密布,不久下起大暴雨。这时,所有的人都在寻找可以避雨的地方躲避暴雨袭击,但却有一个人站着纹丝不动,请问同学原因何在?在这种脑筋急转弯问题的激发下,很快就有学生答出是稻草人。于是,顺势再问:稻草人为什么不动?它们和我们有什么不同?在学生回答的问题中得出人是有生命的,而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必定会有生命活动的调节,以此引出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在积极引导之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伴随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顺利进入课堂主要内容的学习中,同时教师在充分信任,并激励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及时点拨学生疑惑,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以独立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机会,增强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能够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会到成就感,课堂中教师与学生思维同步、情感共鸣,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高,学习知识自然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了。
三、引导学生动脑思考,促使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在课堂教学中,不应该是教学内容的简单传输,而是通过教师不失时机地制造各种知识发散点,围绕所学知识点进行启发、思考、交流,让学生参与各知识点的学习掌握,感受掌握知识的成就感与知识的魅力,触动学生动脑思考,独立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例如在必修一第六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细胞增殖》一节的讲述中,笔者在教学设计时提出了一系列层次问题:
1.大象与老鼠个体大小差异主要是细胞体积还是细胞数量的差异?
2.大象和老鼠都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受精卵如何发育成大象?
3.什么是细胞周期?
4.细胞有丝分裂包括哪些过程?
5.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是什么?
一、我国初级中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现状研究
针对我国学科课堂教育书本与实际联系脱离的问题一直存在,在我们学习生涯中所学的大部分知识并非是生活所需的,且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中学生和家长觉得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仅限于理论化,与现实脱节,因此除了应付考试以外,对所学习的知识并不重视,特别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而言,部分人认为其仅停留在表面,所学与所做并非一致。新课程改革的出现正是针对这一问题的出现,它要求在课堂教育教学中与生活紧密相关,不能完全与生活脱节,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仍旧存在诸多不足,其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学生接受程度不高
据调查研究显示,虽然一部分学生认为将书本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更容易透彻掌握和应用知识,但由于学生长久以来接受应试教育的观念和影响,已经习惯了传统的课堂教育教学模式,也习惯于将课堂知识直接转化成考试要点的方式,因此,当教学模式转换成教学生活化的时候,许多学生表示不能接受,其认为会影响考试要点的记忆和讲解,因此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未能适应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
2.教师执行不彻底
同样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仅仅针对考试重难点进行详细解析,对其他知识点则采用一概而过的方式,这类教学方式在学生应试前成效很高,但不利于学生的长久发展,且由于传统思维和个人教学习惯的影响,部分教师不接受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某些教师甚至认为教学生活化是一种浪费的行为,不应该在宝贵的课堂时间教予学生不相干的生活经历。
3.教材内容与生活化相脱离
除了人员的影响因素以外,教材内容也是相当关键的一部分。由于思想品德在教材上改变不大,因此其知识点和内容及相关的考试题目的整改变化相对较小,如果需要进行与课堂之外的联系,就需要学生或教师自行搜集相关材料资料,不仅增加了其工作量,所搜集来的材料也参差不齐,更加影响教学质量。
二、针对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不足的措施及整改意见
现在新课程改革虽已全面推进,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课堂中仍旧成效不高,因此,针对这一现象,结合现状调查研究结果,可制订出以下几类整改方案及改进措施:
1.进行教师培训,提供联系资料,提高教学改进效率,使其更容易接受此类教学模式,并能够在实际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顺利开展。首先要让教师接受这种教学模式,并且让其感受到教学生活化对比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益处,对其进行培训,让他们在这类教学模式中摸索技巧,并能够在实际教学中施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其与自己生活趣事结合,对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社会实践经验和案例出发,更能够体现思想品德课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利用有趣的生活事例引起其兴趣,纠正其传统思想,让他们实际感受到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益处,让他们在课堂知识中看见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学到新的知识或者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加深。
3.教育部门的配合。在改革过程中,教育部门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不仅需要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指导,而且需要在教材和应试题目大纲上进行整改,逐渐改变应试模式和题型,在书本内容上需要进行与生活化相结合的整改,使其慢慢适应整个整改过程,提高教师与学生的改革接受度。
三、结语
新课程的改革目的是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提高我国学生所学知识的使用率,让其更加了解生活,并加深对思想品德这一课程的理解,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中,提高修养和素质,并能够逐渐影响周遭的人。课程改革并非一朝一夕的工程,需要各个部门和参与者的配合和理解,教育教学生活化这一改革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来说,能够进行更加切实的应用,提高知识利用率,并在无形中大大提高学生的素质和修养。
参考文献:
开学的第一节课至关重要。教师在开学第一节课,就要想办法让学生认识你、了解你、喜欢你、敬佩你。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才没有抵触情绪,才有利于良好课堂气氛的形成。
我在开学上第一节课时,并没有上来就急着开始上新课,而是和学生拉起家常,先向学生做了自我介绍:我的姓名、学历、教龄、职称、家庭住址、手机号码、QQ号码、我的办公室地点、我的办公桌的位置,等等。将学历、职称、教龄这三个方面也告诉学生,一方面,让学生看到了老师的自信,另一方面,让学生从心底对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有一个初步的推测和判断,这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信心。告诉学生我的家庭住址,让他们有空到我家做客。学生会感觉到老师把他们当作朋友。告诉学生我的手机号码,让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遇到困难,打电话给老师,老师一定会尽力帮助他,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爱护。告诉学生我的QQ号,是让学生知道老师不是一个落伍的人,老师和他们一样,喜欢上网聊天,以此来填补我和学生因年龄差距而产生的代沟。接着,我会告诉学生我今后在课堂上会怎么做:我不会当众批评犯错误的学生,不会当面给学生难堪、尴尬,我会在课下再处理问题。给学生足够的尊重。我会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不论你的基础怎样,也不论你八年级时的成绩是好是坏,现在,你们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所有的学生通过努力都能有好成绩。我还会告诉他们,我将努力钻研教材,选择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让他们不由自主地喜欢思想品德课。很多学生听了之后,脸上露出微笑,那颗一直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他们看到的不是一个咄咄逼人的老师,不是一个一上来就对他们提出这样或那样要求的老师,而是一个严格要求自己的老师。面对这样的老师,哪还有学生再去扰乱课堂纪律,再不严格要求自己呢?这样师生的情感在默默地交流、融合,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共识。事实证明,在后来的教学中,我们师生拧成一股绳,密切配合,真是事半功倍。正如著名的教育家斯卡特金说的:“任何途径都要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要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染上情感的色彩,要引起学生的感受。”是啊!这样做理想课堂离我们还远吗?
二、亲其师,信其道——信任是基础
我在教学中,从正面刺激学生:思想品德课将是你们学得最出色的科目之一。我们不占用自习课时间,一门心思追求理想课堂,形成高效课堂。事实证明,学生成绩出色,他们也就非常相信老师。有的学生还积极总结学习思想品德的经验,例如有的学生在班级里打出广告语:每天早晨十分钟,学习思品好轻松!看,课堂就应该成为学生享受成长快乐的理想乐园!
【片断一】:猜猜我是谁
表演:甲、乙两名学生表演事先编排好的“猜猜我是谁”小品。
师:猜猜甲演的是我们班的哪位同学?
生(异口同声 ) :付艳晴。
师:是呀,可你们怎么都认为甲演的那个同学就是付艳晴呢?
生1:因为甲演的那同学和付艳晴一样,帮助请过病假的同学学
生字,读课文。
生2:放学了,她一定要把窗户关好,桌凳摆整齐才走。
生3:付艳晴还教别人怎么把地扫干净,所以我认为她是付艳晴。
师:明白了,你们是从付艳晴同学爱帮助别人,爱劳动,工
作负责的优点猜出来的!让我们一起来夸夸她吧!
生(齐)(翘起大拇指):哇!你真棒!送给你一朵花。
师:做示范,说出一位同学的优点,让同学们猜猜他是谁。
师:想一想,你喜欢班里的哪个同学,他有什么优点?说出
来了让大家猜猜他是谁。
师:猜出来后,奖励被猜的同学一朵花。
【反思】: “猜猜我是谁?”是教材中竖起大拇指的重新组合,利用小品的表演形式,对它加以充实。活动因为说的是身边人,道的是身边事,所以学生有话说,争着说,抢着猜,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片断二】:夸夸我的同桌
师:让我们夸一夸自己的同桌,看看他有什么优点,或最近
有什么进步。 (生面对同桌夸奖对方,师巡视指导,有时也参与,
这时李梦园和黄雪丽却已停下来了,不时看看周围其他同学,前两天李梦园还哭着说黄雪丽把自己的笔弄坏了,要求换位子。)
师:刚才大家夸同桌夸得可真带劲,看来同学们身上的优点还真
不少。李梦园、黄雪丽,你们是怎么夸对方的,能夸给大家听一听吗?
黄雪丽(低着头):老师,我没什么优点。
师:怎么会呢?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同学们说是吗?我现
在就发现了你的一个优点,有谁知道是什么优点吗?
生(惊喜地):老师,我发现了,她很谦虚。
师:对呀!谦虚就是优点,我们再找找看,黄雪丽还有什么优点?
生1:她很勇敢,那次跳木马她一点儿都不怕。
生2:她毽子踢得好,音乐成绩也好。
师:瞧,同学们一下子就给你找到这么多的优点,李梦园,你能
说说黄雪丽的优点吗?
李梦园(想了想):她有时候喜欢帮助人,那次,我的彩笔没有带,是她借我用。
师:那你就当面夸夸她。
李梦园(微笑):你喜欢帮助别人,你真好!
黄雪丽(高兴地):我没有大家说的那么好,谢谢你们夸奖!
师:刚才每个同学都夸奖了同桌,同时也受到了同桌的夸奖。下
面我出示两个小问题: 受到同学的夸奖,你有什么感受? 你在夸奖
别人时,有什么感受?
师:受到别人的夸奖,我们心里会很高兴,自信心也增强了。夸奖别人同样也令人感到快乐。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观察,积极发现别人的优点和进步,并以恰当的方式告诉他,这样,我们的生活会更加和谐美好。
【反思】:“夸夸我的同桌”这一环节,是对前面“猜猜我是谁”活动的补充和深化,让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平时不太被老师和同学关注的学生身上,找到他们的闪光点。交流被人夸奖和夸奖别人时的感受,达成了本课的情感教学目标。
【课后反思】: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课程,在本课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我力图体现以下理念:
一、以对话促进心灵沟通
《课程标准》中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在儿童的生活中,只有尊重儿童的人格,尊重其认识、体验和感悟,才能引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把课堂学习看作是一种生活,使教学成为一种生活的对话,心灵才能彼此敞开,彼此接纳。鼓励学生说真话,让学生总结学习的体会和收获,使课堂具有吸引力;对话时,尊重学生的情感,鼓励学生表真情,使课堂具有感染力;对话时,以学生正在进行的生活为主,着力开发学生现在的生活价值,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取得心灵沟通。
二、以情感促进升华
教学《夸夸我的同学》课前,我走到学生生活中去,发现孩子们不能正确对待同学的优缺点,影响了与小伙伴的正常交往。我设计“夸夸我的同桌”的环节,因为教学的内容源于儿童生活,贴近儿童的生活,所以在课堂中彼此之间就会产生情感的触动。在课堂上,学生是那么真诚地直面同学的优点,真实、坦诚地展露自己的内心感受,作为我在倾听学生发言时既肯定了学生的独特感受,同学之间相互鼓励,彼此快乐,学生的情感推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