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20 16:09:0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交流研讨发言材料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尊敬的徐局长,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下午好!
回想去年这个时节,我们也是在这里,大家济济一堂,分享生本教育给我们带来的可喜变化,聆听各位领导专家给我们工作的点拨指导。又一年过去了,在座各位教学一线的老师们应该体会更深了,我们是否享受到生本教育给我们课堂带来的大变革,孩子们在生本教育环境里是否有显著变化,今天上午的几节精品课例的展示,大家畅所欲言的探讨交流,应该是对我们开展生本教育又一年来最好的诠释。在此,我也代表开封中学,就一年来我校开展生本教育的情况给在座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们做一个汇报,以期得到大家的点拨指正。
一、一年来我们开展的主要工作。
1、着力强化学校硬件建设,为我校生本教育健康有序开展铺路搭桥。
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年来,学校在打造硬件设施方面可谓下足了功夫。依凭国家项目工程,修建大型学术报告厅,改造和芬教学楼,建设校园网络平台,网络教室录播间,每个教室装备全套多媒体电子白板。增加学校图书室的藏书,有序开展图书借阅活动。有了这些硬件设施的投入,师生在生本教育活动中参与积极性有很大提高。
2.学校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模式强化交流合作研讨。
一年来,学校先后派骨干教师到宜川、成都、广元、下寺学习考察,又请专家来学校讲座,大部分教师专业素养得到提升,对生本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课堂教学有了改进,效果得到明显提升。学校借鉴宜川中学模式,强力推行学生自主管理,初中各年级建立了年级自主管理委员会,初步形成了“生管生,生教生”的常规管理模式。
3.学校围绕生本教育大刀阔斧的改革课堂模式。
学校着力从学生入手,变讲堂为学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大限度的减少教师的无效或低效的灌输式填鸭式式的课堂结构。从教师入手,变教案为学案,从教师的教案写作,课堂要求,作业批改,阶段性检测等方面都做了一定的调整,在追求高效课堂的道路上,除去了一些传统的过时的死板束缚,在老师的指导下,课堂能够真正地生动,生成,生长。
4.通过校本教研常规活动,优化生本教育的具体操作步奏。
在生本教育研讨过程中,我们重点对前置性作业的设置和小组合作交流进行深入研讨,让学生的前置性作业能够及时高效的完成,并且通过长期规范,基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大程度地克服了一些学生把前置作业任务形式化,为完成任务购买相关的资料,找现成的参考答案,放弃了搜集和探索过程等不良现象。
小组合作交流学生由最初那种参与意识弱,两极分化严重,和交流过程中逢场作戏的,莫名其妙的,走马观花的,虚情假意的无效交流现象,现在基本做到了在教师的鼓励下,通过合理的分组搭配,人人都能积极参与,讨论与话题无关的内容少了,涉猎问题的广度增加了,理性思考问题有了一定地深度。
二、我们在生本教育实践中的一些困惑。
在生本教育实践中,我对以下几个问题体会十分深刻,很是困惑。
1.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模式转变与角色转换一时难以到位。传统“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师和学生一代传一代,教师的思维模式中已经形成了主动给予知识的“灌输模式”,而学生一直以来也养成了根深蒂固的被动“接受知识”的依赖心理。要突然之间打破这种模式,进行思维和角色转换,形成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新模式,颠覆教师与学生之间这种已经渗透骨头里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蹴而就也是不可能的。由于这种转变一时难以到位,生本教育活动显得推进缓慢。
2.教学模式与当前应试教育现状存在不相适应,影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目前,应试教育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我校高考亚历山大,教师跨跨年级现象严重,在初中搞生本,到高中搞应试教育。很多时候显得无所适从。并且生本教育教学方式与目前考试要求相脱节,甚至相背离,让学生不得不处于为难、痛苦的境地:一方面,学生们乐于接受互动性强、活泼有趣而又压力相对较小的学习模式;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面对需要大量基础性知识的考试。在考试现实面前,由于生本教育模式需要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这些反而增加了他们的压力。所以往往出现生本教育开课一学期后,学生成绩整体不升反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3.部分学生过于重视交流和讨论,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生本教育的新意是通过交流和讨论,实现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的目的。但在实践中,一部分学生对生本教育存在误解,乐于搜集资料完成课堂交流和讨论,而忽视对基础知识的学习。讨论交流很热烈,一堂课下来,大体思路清晰,观点掌握了,但一些基础知识还是没有掌握;或者是主动参与讲课的同学明白了,其他听课同学还是不明白;或者是课堂上学生讲的不明白,还是需要教师讲。虽然,学生最需要的不是知识,而是能力。但能力恰恰需要知识提供支撑,没有掌握丰富的基础知识,提升的能力也是不牢固的。
三、我对进一步实践生本教育的思路探索
生本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学生、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作为教师而言,在实践生本教育中,结合我个人的体会和感受,我认为应当把握好几个重点:
1.进一步理解生本教育的内涵:深入了解学生,充分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是生本教育的价值取向。在具体教学实践上就是要深入研究和了解学生特点,尽可能把握学生的个性与心理的特点,掌握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对学生做到“知根知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充分尊重学生就是要求教师不附带任何条件去对待学生,尊重他们学习的天性和思维,不能嘲笑和贬损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活动,不带个人好恶,不管优生差生都要给予平等的机会,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学生才会全身心参与到生本教育中来。
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依靠学生自主管理。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教师要把从教育内容的确定,到教育形式的采用,以至教育过程的主持、检查、评比等等,都交给学生自己去做,这样,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欲望就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这样学习效果也就能事半功倍。
2.搞好课堂教学设计。认真备课,如何引发学生的兴趣?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制造悬念,创设情境,把学生调动起来,什么时候让学生学,以什么方式学?什么由老师讲,讲什么内容等等,这些内容都要有精心的设计,才能保证教学质量。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好前置性小研究,向学生提出的分工要求应简单明确,而且不能太深太繁杂,使学生认为这些事情自己还是能做到的,他们更愿意去做。
总之,教师的“讲”要恰到好处。生本教育以学生为主,并不是就不需要教师讲。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讲”要讲到点上,一定要达到精粹、精炼、精彩,具有画龙点睛的功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安排适合学生的学习活动,做到要“以学定教”。教师还要着力讲难点,讲规律,教方法。
3.不能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学生中有对生本教育存在误解,认为生本教育就是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其实,在生本教育中,一些基础性的知识还是要求掌握的,不然的话,即使你在课堂讨论中能侃侃而谈,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都可能成为纸上谈兵,解决问题能力也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要着力于内容和练习题的选择,教学的内容和练习题不求多,要求精,组选那些典型、举一返三的内容和习题,使学生做会一个题就会做一类题,教学才有高效率。
4.继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实践过程
1.研讨内容的确定
主题由教师选择,多为授课内容中的一些重难点、热点与前沿问题,以及一些理论授课无法展开而又需要学生掌握的问题,再提交学习研讨小组集体讨论确定。
2.分组
每个小组人数控制在6~8人,每一研讨小组要选定一名组长,负责“学习研讨”活动中的具体任务分解与分配等事宜。
3.制定规则
小组研讨活动的基本规则为:遵守网络道德规范,自觉维护和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不在网络上不良信息、虚假信息和垃圾信息;小组成员应就所讨论课题,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展开全面深入的讨论;避免无关信息;每位小组成员均应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
4.讨论过程
整个研讨过程在网络教学平台中进行,每个小组建一个论坛,论坛内容只有本小组成员可见。主持人负责主持本次小组讨论会。讨论可以是指定时间同时在线讨论,也可以以留言的方式异时讨论,各成员的发言时间、内容都记录在网络教学平台中,便于教师评定成绩。
每次研讨活动,每一个小组成员应就其承担的研究主题撰写一份个人自主学习研究报告,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给本次学习研讨活动的小组发言人。该次学习研讨活动的小组发言人,须在综合小组课余研讨活动中的主要观点、参考小组学习研讨记录和每一组员的个人自主学习研究报告基础上,撰写一份小组“学习研讨”发言报告,并在课堂上发言,这也弥补了网络以文字交流为主的不足。指导教师应就本次学习研讨活动做一简短的整体评价。
讨论结束后,各小组需要将学习研讨活动相关资料汇集、整理并上传,各小组研讨活动的发言人应于本次研讨活动结束后,在小组组长及组员的配合下,将本次活动中形成的各类电子文稿按要求加以汇集整理,并制作本次《学习研讨活动材料汇编》,在规定时间内及时上传到网络平台中。
5.考核
小组成员本次学习研讨活动的最终成绩(百分制)=个人成绩(50%)+小组成绩(50%)。各项目成绩的评定都有详细的标准。因篇幅限制,这里只是简要列出评价指标及其比重(如下页表所示)。
6.开放小组的研讨内容
小组的研讨过程完全是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完成的,小组成员进行讨论也是“全封闭”进行的,即只有本小组的成员才可以查看组内发言并参与主题讨论,在研讨结束后,教师会在教学平台中,将小组的讨论内容开放,供全班学生、甚至后续低年级学生共享、交流、学习。
网络环境下的研讨式教学模式的优势
由于网络环境下的研讨式教学模式的两大环节全部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实现,相对传统模式的研讨式教学,优势主要体现在下列五方面。
1.学生获取资源更方便、快捷、有效
研讨式教学过程中,获取教学资源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传统的研讨式教学,学生查阅资料往往通过图书馆、访谈、实地查看、网络搜寻等途径。这样,获得资料的周期较长,费时费力,而且获得的资料不一定有效。而网络教学平台中,教师精心制作的网络课程,提供丰富、有效的学习资源和相关的链接等,使得学生不至于在网络信息海洋中迷失方向,再配合传统途径的查阅、筛选,学生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掌握更有效的资料,使研讨活动进行得更加顺利。同时,学习者可以上传自己获得的优质学习资料,实现资源共享、教学相长。
2.研讨过程打破时空限制,更便于组织和监控
传统的研讨式教学,小组讨论需要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才能进行,教师也难做到参与指导每个小组的讨论;而在网络教学平台中进行研讨式教学,可以在同一时间集中进行讨论,也可以根据小组成员自己的安排,进行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讨论,易于组织,教师也可以同时监控每个小组讨论的进行情况,并进行指导。同时,也有效地延长了研讨学习时间。
3.突破面对面,学生发言更踊跃积极
传统的研讨式教学,讨论都是面对面进行的,很多学生因怕出错而不敢说话,也有的学生更善于文字表达,不喜欢面对面的交流;而网络教学平台中的讨论突破了面对面的约束,学生更容易畅所欲言,学生的讨论时间也是充分的,讨论可以更加深入。
4.多渠道的沟通和讨论,使得研讨更深入
学习者可利用网络进行多向交流,包括文字交流和语音交流、生生交流和师生交流等,共同探讨,从而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和理解,掌握学习方法。
5.充分记录每位学生的讨论过程,便于考核
1、个人自学。全体党员干部要联系岗位工作实际和个人思想实际,边学习边思考,每个专题要形成个人学习成果,以心得体会方式记录。2、科室讨论。各科室围绕专题,安排专门时间开展集中讨论,每名成员都要围绕专题进行发言,并在讨论基础上形成支部学习成果,以书面形式上报活动专班。3、中心组学习交流。中心组成员要在自学和调研基础上,事先准备发言提纲,交流时要紧紧围绕讨论的专题,紧密联系本人的思想和工作实际,注重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4、全体党员集中研讨。组织召开全体党员专题研讨会,开展集中交流。并邀请工作对象、服务对象、基层群众代表参加。分局讨论形成的成果,要在专题研讨会上作交流。
二、检查情况
好的方面:一是组织严密。各科室及时召开科务会,传达学习4号文件及计划要求。在工作之余,专门安排时间组织科室讨论,针对业务科室实际工作情况,对照专题认真分析了存在问题,提出了具体解决办法,明确了工作规章制度。二是态度端正。在讨论活动中,每名党员干部都能思想重视,积极参与,结合自己工作中的实际情况,自我反省,查找差距,每个专题都撰写了个人学习体会。三是材料齐全。科室在组织讨论过程中,记录了详细的会议讨论记录,上报了科室讨论成果材料。大部分党员干部按照要求撰写了质量较高的心得体会。组织讨论较好的科室:办公室、法规科。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检查,我们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个别党员的认识不到位。个别党员参与活动的自觉性不强,参加讨论态度不端正,具体表现在笔记记录随意、参与科室讨论发言有走过场的现象。二是成果材料和心得体会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内容篇幅较短、不结合工作实际、不按照专题讨论,有重形式轻实效的倾向,成果材料质量不高。三是讨论内容落实不全。有的科室和个人没有按照计划要求,而是选择其中内容组织了讨论,在规定时间内没有落实完学习讨论内容。
三、下步工作要求
合作式学习型集体备课的主要形式有同年级同学科备课,跨年级同学科备课(主要是阶段性对同学科教学的专业教研和教学衔接)和跨校际同学科备课(主要是学期始终对同学科的专题研究,考评研究)。其中同年级同学科合作式学习型集体备课,是指按既定教学计划在备课组长组织下,同年级同学科备课组老师,围绕课堂教学采取分工合作,互相学习的常态备课。在三种类型中同年级同学科合作式学习型集体备课无论是学科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还是课堂教学的优化与提升,无论是合作的实用性还是学习的实效性,均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也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种备课形式。
二、合作式学习型集体备课的操作模式
合作式学习型集体备课的实质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既合作又学习,合作中渗透学习,学习中体现合作,合作促进学习,学习引领合作,合作是形式,学习是内容,内容需要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备课组长是合作式学习型集体备课的组织者,示范者,引领者,参与者。负责制定备课组计划(即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定评课议教、订反思交流)、备课制度、目标要求(合作目标、学习目标)和确立备课团队的远景目标。每个人的充分参与是保证集体备课质量的关键。每个人都是参与者、合作者、学习者,每个人都是中心发言人。就某部分而言,我是中心发言人,就另一部分而言,我又是积极的思考者、讨论者。中心发言人也要听取其他老师的意见,非中心发言人,也不能列为局外,要通过参与体现主人翁意识,要通过研讨提高合作意识。否则,“集体备课”将陷于“一人忙,一言堂,大家都喝汤”的尴尬局面。
三、具体操作过程
在实施时我们主要通过4步线性操作流程,体现3个合作和实现4种学习即“434”操作模式进行落实。以初三化
学第五章集体备课为例分析如下:
(一)4步线性操作流程
第一是个体预备。预备是在备课组长统筹分工前提下由教师个体对教学单元每节内容进行预备,为集体共备做好铺垫。预备分为详备和简备。中心发言的内容为详备,参与的内容为简备。初三化学第五章有四节内容,在组长的统筹下我们六位老师进行备课分工,每人重点详备一节,作好中心发言准备,简备其他章节,做好参与准备。剩余一位老师作会议记录、并从网上下载信息。
第二是集体共备。即在备课组长组织下,大家在一起就某一教学内容共同讨论,用集体智慧设计优化其教学程序,生成通用教案即共案的互动合作过程。共备要做到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每周周二、四下午进行共备。
首先是中心发言人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将预备设计出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课时教案进行说课。以“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为例:
1.本节课课型:新授课。
2.教材分析及本节教学目的。
(1)本节在教材单元的地位及前后衔接。
(2)学好本节的重要性。
(3)本节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3.本节教学三维目标要求及落实方法:
教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实验器材。
学法:学案导学法。
4.教学过程设计:
(1)本节教学重点、难点、疑点突破的教学设计。
(2)教学流程设计:
创设情境组织讨论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通过实验比较和导学了解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药品及反应原理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及装置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投影教材制取二氧化碳的相关仪器,让学生设计、展示、并动手完成二氧化碳的制取随堂小结,结合讲学案进行布置作业。
教师活动设计:
从组织学生讨论能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引入新课启发比较引导学生探究总结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药品、反应原理和装置组织学生分组动手制备二氧化碳引导学生进行课堂知识归纳和小结通过讲学案巩固检查反馈和布置作业。
学生活动设计:
回忆讨论书写有二氧化碳生成的化学方程式在教师启发下分析、选择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药品及装置动手操作制取二氧化碳讨论小结并听老师点拨结合讲学案巩固练习。
(3)本节课的课堂练习题、巩固练习题及作业的优选、确定使用的材料和补充练习的设计。
(4)板书设计:
其次,大家共同参与并研讨:如有教师就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多种设计建议做成动感课件,这样更能增加直观引起学生兴趣提高比较学习效果;有的教师建议选择一些网上相关信息热点习题;有的教师对课堂生成进行了预设等。中心发言人及时修改教案。
再次中心发言人上课,备课组教师听课评课,中心发言人继续修改完善教案,形成较为完善的案即共案。由中心发言人执笔书写,人手一份。或将电子稿发到个人邮箱。
第三是个体完备。即教师个体依据个体教学风格和学情通过整理、归纳、再发现;再整理,再归纳,对共案进行完善的备课,形成既有集体智慧,又有个性化的“临床”教案的过程。
第四是教后备。即教师课后写教后记。先进行个人教学反思,然后进行集体交流。经集体反思对单元教学进行总结和提升。为以后和下一届教学提供经验和范例。
(二)3个合作
分工合作:教师个人预备中的分工合作,命题中分工的合作,打印教案和实验准备中的分工合作。
交流合作:集体共备中的交流合作,评课议教中的交流合作,教学反思的交流合作。
互助合作:课件制作、教具制作中新老教师的互助合作。(新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和老教师的教学艺术优势互补。)
(三)实现4种学习
准备性学习:教师预备时要进行相关教育理论和教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在学习时通过思考发现问题。
合作式学习:教师集体共备时合作互动式学习。通过交流与合作解决预备中和“临床”教学的预设问题。
批判性学习:个人完备时学习共案长处,融入个性特色。
研讨环节的实录:
主持人:“刚才王老师和保育员彭老师对区角活动分别做了执教反思和配教反思,现进行集体研讨,请各位老师围绕研讨主题结合自己的观察记录发表意见。”
高老师:“我观察的是益智区的整体情况。亮点:(1)材料的投放关注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幼儿有兴趣。(2)幼儿初步养成了参与活动的良好习惯,对操作活动专注,积极动手动脑。需要探讨的地方:(1)材料投放的有序性和逻辑性不够。材料的摆放位置不够合理,如操作材料离记录单较远,不便于幼儿操作。(2)今天教师区角活动指导重点是益智区,那么教师的指导能否更深入和具体一些?”
周老师:“我重点观察的是益智区中幼儿玩‘找规律’的情况。我发现:幼儿比较投入,教师能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值得探讨的问题:(1)个别幼儿完成一种材料操作后,不知道应该再换一种材料,而是等待老师的指示,这说明幼儿不清楚‘找规律’活动的材料种类和数量。(2)找规律有多种方法,但孩子的表现比较单一。(3)材料不具备引发幼儿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探讨的功能。”
史老师:“我重点观察的是益智区中幼儿在数的守恒与排序活动中的情况。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是:教师如何由浅入深地呈现出材料?投放新材料的时候是否需要引导幼儿在观察和了解材料后,再进行操作?”
赵老师:“我在观察益智区的同时,还观察了相邻的建构区。有两名幼儿进区活动,这个区投放的材料是一些大小不一、形状不同的废旧纸盒、纸箱。幼儿先观察了盒子,然后有两次合作平铺了一些形状,有创新。需要探讨的地方:材料的投放数量过多,影响了孩子的操作专注性和收拾整理。”
陈园长:“教师要注重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真实表现,因为幼儿是游戏的主人。教师对区角的观察要点面结合,虽然重点是益智区,但也要兼顾到其他区角幼儿的活动。教师对投放的材料有想法,如投入了许多低结构材料等。我探讨的问题是:(1)如何把握新材料投放的量?(2)怎样区分材料的层次?(3)游戏评价以教师为主,忽视了幼儿的自主评价。还有一些细节问题,如发现幼儿错误时如何及时纠正等。”
全体人员都交流了自己的观察信息和提出了需要研究的问题,就这些问题,大家都各抒己见,展开深入讨论。
主持人:“对于今天重点探讨的内容,每个老师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困惑,也达成了一定的共识:(1)尽量多提供低结构层次的材料、半成品材料。(2)对投放的材料数量要适当,并要有层次。(3)材料的摆放要便于幼儿的取放等。最为重要是必须根据幼儿实际发展水平及时调整和添加材料(这一点是很不容易做到的,需要教师准确了解和把握幼儿的经验和能力的发展变化)。(4)活动材料可以围绕主题内容投放,但不能局限于此。毕竟活动区还是以孩子的自由游戏为主,多种材料和常规材料都是必要的,要留给幼儿足够选择的空间。下两周,中班年级组教研的重点还是在区角材料的适宜投放和教师观察的方法上,由年级组长主持教研活动。请各位老师撰写区角活动材料投放的案例,并在月底的‘我的教育故事’活动中交流。”
市教科院幼教教研员彭老师:“今天的教研活动关注细节,参与者的观察和分析比较到位。王老师的区角活动的亮点是:(1)活动中有规则,活动有序、流畅。(2)活动材料丰富,尤其是低结构的材料较多,激发了孩子的想象力,关注了孩子的已有生活经验。(3)考虑了当前的课程主题,使区角活动成为主题活动的延伸和拓展。(4)幼儿的作品得到了较好的呈现,成为环境布置的内容。(5)生本教育理念得到很好的体现,如小组的合作和组长的作用。(6)区角活动中充分发挥了保育员的作用。需要改进的是:(1)区角活动评价的话语权要多交给孩子。(2)教师区角活动观察的计划性和目标性要加强,如每周重点关注一两个区,关注点不同,如这周关注幼儿的活动兴趣,下周关注幼儿的个性心理品质,等等”
教研活动的参与人员一致认为,本次教研活动是将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困惑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研讨,对各年龄班区角材料的有效投放都具有指导意义。这次教研活动是我园众多教研活动的代表。我们对园本教研的认识是:
一、教研活动是否富有成效,功在平时
我园日常教研活动形式多样,有全园性集体教研、年级组教研、班主任大组教研和配班教师大组教研等。方式也有多种,如专题式研讨、案例研讨、同课异构研讨、观摩活动研讨、叙事研讨等。每次教研活动前期的准备工作一定要充分。教研主题确定后,针对不同的主题要考虑选择什么样的教研方式会取得较好的实效。能者为师、对者为师,从园长到教师都可能成为教研活动的主持人。主持人要对整个活动做到统筹安排,合理分工。如本次活动中业务园长是主持人,她首先是确定教研活动的目的、提出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区角活动观察记录表的设计、对参与活动教师的具体分工,确定重点发言人。然后召开活动前的碰头会,让每个人明白自己在活动中的角色和任务,哪个教师观察哪个区角、记录的对象是谁,研讨的问题和讨论时发言的顺序等,做到有的放矢。
二、教研活动是否富有成效,重在积累
教研活动就是一个不断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和积累解决问题经验的过程。因此,活动要有阶段重点,及时发现本园教师在某一时期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一次重点解决一个问题。如上上学期我们着重解决了教师对区角活动究竟是学习还是游戏的认识和把握的问题。上学期我们重点解决的问题是游戏区角的分类和设置原则。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在一步步循序渐进的教研过程中帮助教师逐步积累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一次次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中逐步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如史老师在发言中就说由于她的任务是观察益智区中数的守恒与排序的活动,活动前她查阅相关资料,学习有关数的守恒和序数的概念和相关知识,以便观察幼儿活动时记录和分析得更准确和科学。教研活动的过程就是教师学习和积累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的过程。
三、教研活动的是否富有成效,要务实反思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7-009-2
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教育管理者的共识。在近几年的教师培养中,我们除了“走出去,请进来”,更多的是以幼儿园为研究基地,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课堂教学为研究主阵地,以师幼共同发展为研究目的,通过园本培训、教研、科研,切实提高教师保教业务能力。现从四个方面阐述我园在园本研修中的做法。
一、一课三研,组织教师在实践中反思
“一课三研”,原指教师针对同一活动内容,由同一教师或不同教师进行多次的实践研究活动,它是一种基于实践反思的研讨式活动。我们主要采用三种组织模式,开展课题实践活动:
1.同题异构,展现教师个性
我园的同题异构活动是由本园三位教师就同一课题组织教学活动,它经历了“独立设计——同时展示——研讨修改——再次展示”这样一个循环研究过程。整个过程充分尊重教师的教学个性,展现不同教师的教学特色和能力,能当堂考察教师设计教学方案的水平和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同时又运用了集体的力量,当堂发现问题,帮助教师进行有效反思,改进教学方案,改善教学过程,逐步形成符合教师个性的教学方式。
2.反思跟进,形成典型课例
这一研究方式是由教研组通过集体备课设计出一份活动方案,请多位教师在平行班实施教学。后一位老师根据前一轮教学情况和集体反思成果,修改方案,执行下一轮教学。整个活动过程以典型课例研究为重点,引发不同层次的教师深入思考,它让个体教师在群体合作中,借助群体智慧梳理、整合,提升个体经验,再做出恰当的价值判断。通过对同一教学活动方案的连续几次教学研究,实现教学方案和执教方式的螺旋上升,实现同伴互动、互相引领、优势互补,进而形成高质量的典型课例,充实园本教材。
3.个体研磨,提升教师能力
同一教师同一活动方案连环跟进式教学模式,是我们在一课三研中经常采用的方式,它通过同一位教师就一个活动方案连续进行多次教学循环,集体进行听评课,不断提高教师设计活动和驾驭教学活动的能力。在个体研磨中,教师个体通过不断的反思,在群体的帮助下,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提升对课改理念的理解,提高实施教科研课题研究的能力。
“一课三研”活动创造了一个共同分享、相互合作与支持的平台,通过“上”“下”循环、波及全园的连环跟进式教研活动,增进了教师之间交流。它将教师个体在实践反思中的经验与困惑带回群体进行再研究,将实践中的“快乐”和“遗憾”作为继续研究和改进的资源,形成了良性互动氛围,促使全体教师在各层次上都得到提升。通过一课三研,我园老师相互合作,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体验到了新方法运用成功后的喜悦,也积累了许多优秀的活动案例。
二、沙龙研讨,集合群体在交流中发展
沙龙式研讨是我园在园本教研中的又一形式,它给了教师一个集体讨论、交流和解决问题的平台,让教师在一种宽松自由的气氛下各抒己见,交流分享各自的经验,在互相学习中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在每次研讨之前,我们会请每一位教师把自己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困惑写下来,然后由课题组长根据问题存在的普遍性及其价值进行筛选,最终确定该月沙龙研讨的主题,反馈给教师;各位教师便在研讨活动开展之前的一段时间里查找相关资料,并结合自己对该问题的见解或自身在教学中针对该问题的一些有效的做法,以文字的形式进行记录和整理。研讨活动中,首先由主持人对此次沙龙式研讨活动进行中心发言,阐述研讨的主题;接下来就由各位教师围绕该主题展开讨论;最后由主持人对教师的发言进行总结和归纳,帮助大家对整个研讨活动中出现的信息进行梳理,使那些有效信息能被更好的内化和吸收。
如我园开展的“游戏区材料的有效提供”这一讨论活动,我们着重围绕投放什么样的材料、材料提供的注意点、各年龄段孩子游戏材料的提供及游戏材料的更新这四个方面进行研讨。活动中教师们都踊跃发言,有的教师认为,材料的提供要结合主题开展个别活动,使之成为教学活动的延伸,拓展、巩固幼儿所学知识;有的教师认为,可以尝试让孩子自己收集生活中熟悉的材料,引发幼儿积极思维,并要有相对应的记录表;还有的老师提出,材料的提供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注意材料的递进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大家的集思广益,老师们对各区域材料的投放有了更新的认识、更全面的了解。
沙龙式研讨活动开展以来,我园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不少:从起初的不太了解到现在的非常熟悉,从原先的“一言堂”、任务观点到现在的充分准备、积极发言,体现了大家努力进取的良好精神面貌。很多教师都觉得通过这个研讨活动,从中获取了许多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并不断更新着自身的教育理念,对如何有效开展一日活动在思想上也更明确了。
三、追议反思,促使教师在思辨中成长
著名教授叶澜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教学反思正成为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提倡“教学反思”和“反思教学”,要求教师既要学理论和方法,又要及时记录自己的教育行为和幼儿的学习态度,对自己的“教”和幼儿的“学”不断反思,使教学相长。
比如,将外出观摩到的教学活动由外出学习的老师预先进行深刻、全面的反思,然后以个人陈述的方式让大家来分享教学活动案例,在个人反思的基础上,我们一起对分享的老师进行追问或提出质疑,让老师们对教学实例从深度、广度上来挖掘,让教学活动在我们的再次反思中得到升华,让老师们在追问和质疑中获得新的思考,收获新的反思经验。后一种反思是延时反思,让反思者有一段时间深入的思考,对教学活动有一个全面了解、深入分析的时间。这种反思能促使外出观摩的老师带着思考参与观摩,克服了观摩者走过场的现象,提高了观摩学习的实效。
年轻老师在反思中找到了自己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年长的老师将经验写成文字,成为学习的资源。在反思中我们共同经历、收获经验、迅速成长。
四、师徒共进,引领教师在活动中体悟
讨论教师角色定位问题,追根到底,是为了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我们要追问:现实课堂中,学生是主体吗?为了更好地解答该问题,笔者就以“圆的周长与面积”练习课为例,谈一谈“学为中心”数学课堂中教师角色的定位问题。
“圆的周长与面积”练习课是“圆”这个单元中的教学内容。在本单元,苏教版教材是这样安排的,圆的周长,新课1课时,练习1课时;圆的面积,新课3课时,练习1课时。笔者对“圆的周长与面积”的教学安排做了调整:圆的周长新课1课时,圆的面积新课1课时,练习4课时。这样处理,一是避免了学生学一个问题练一个问题的单调模仿式的学习,强化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分析”意识,并在周长与面积的对比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各自的意义,掌握算法。二是可以更从容地从学生“学”的角度组织练习,关注并处理学生在学习圆的周长与面积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在“匆匆赶路”中难以实现,“慢慢走,才有风景”。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进度的把控,教师是不可缺位的。关键是,教师做出教学的调整,应当基于学生的学习。
要说明的是,在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两份“研究学习”材料。材料1:选择两道与圆的周长有关的问题并解答,选择两道与圆的面积有关的问题并解答。材料2:搜集两道有关圆的周长与面积的“好题”。材料1中,每位学生所选的有关周长与面积的题目是相对独立的,这也是学生学完圆的周长与面积新授课之后第一节练习课主要练习的内容。但这一课时,并没有将这份材料完全用透。本课是学生的第二节练习课。课前,学生完成了材料2。这里,学生各自选择的问题,其中有将周长与面积综合起来的习题。所以,这节课前,学生手头有两份有关圆的周长与面积练习的“研究学习”材料。
学生带着题目,也带着想法走进课堂。教师课前研读学生的材料,了解学生搜集的问题,并从学生的分析与解答中发现学生学习的疑点、误点、薄弱点,从而在后续的练习课中组织更具有针对性的讨论、交流与练习。
课堂中笔者先组织学生同桌间把之前的两份“研究学习”材料进行交流,了解自己和同桌各有哪些题目,并准备在课堂中把各自最合适的题目,在合适的时间推荐出来。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善于倾听、勤于思考、敢于质疑,他们或补充、或修正、或肯定、或质疑,充满主见又不失深刻性地表达,每一个都是知识、思想与方法的生产者,是学习的主人。
思考:如何让学生成为主体?
1. 教师,积极地“在场”。
“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让学生成为主体,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需求,但不代表满足学生的所有需求,让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也不等于教师不作为,完全放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学习。
无论如何突显学生学的地位,教学中的学都是在教师的干预和影响下进行的。“学为中心”的课堂,并不是只要“学”而忽略“教”,而是通过更高水平的教来促进学生的学。与传统的课堂相比,“学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表现得更为“后退”与“即兴”。但教师,需始终积极地“在场”。
后退,但不离场。如,课前组织学生进行研究学习,这既是一种学习内容的安排,又有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即教在“教”学生思考、研究的路径,也提供了学生课堂中交流的线索。与学生按照有关提纲与问题对相关内容做探索性理解的“在前台呈现”相对照的是,教师的“教”退到了幕后。在本课中,学生的“研究学习”材料,有的是在一张白纸上写的,并没有看到教师的“设计”,其实,学生恰恰是在以往完成教师设计的“研究学习”材料的过程中,感悟研究思路。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前进,但不越位。学生在课堂的交流互动中学习,学生的想法,无论对错,都是推进学习的动力。课堂上更多地充盈学生的“声音”。这里所说的学生的“声音”,不仅仅是指学生外在言语的声音,更是指学生内在的想法。作为教师,在学生交流互动学习过程中,点拨与引导不可或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样的“相机”,在课堂中的表现方式即如前所述的“即兴”。教师在学生交流时,既要关注发言的学生是否把自己的想法清晰明确地表达出来,还要关注其他学生是否在倾听、思考;既要关注发言的学生说了什么,还要关注其他学生在听了之后是否有补充、纠正、归纳、肯定、赏析;既要关注哪些学生参与了互动交流,还要关注有多少学生参与了互动交流。课中,不能任由几位学生一说了之。课堂内的交流,重在建立具有反思性、循环性、相互依赖性以及建设性的互动方式。教师积极的“在场”,是为了让所有的学生都“在场”。
2. 教师,恰适地“发力”。
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通过恰适地“发力”,以让教师的角色到位。
组织,在本节练习课中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设计与安排学生“找题”的学习活动,二是组织学生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再进行全班交流。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有时间有空间自己去找题,进而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改题、编题。学生选题时,他们会浏览教材、练习册以及各种教辅中的相关题目。练习课的题源,从依靠教师一个人变为依靠全体学生,所有的学生都被发动起来创造性地展开自主学习。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统得过死、牵得过多,学生个性受到了压抑。我们还要认识到的是,解答题目,是练习;选择题目,也是练习。因为在选择题目的时候,也就思考这道题目练习了什么,怎么分析,要注意什么。无疑,这些都是练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思考。练,不一定都是要动笔写出来。动脑想,是练习过程中更需要强化的。
引导,在学生供题之前,教师也需要进行合适、必要的引导与指导。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他们所选的题目,用具体的案例,让学生认识到,那些容易出错的题目,那些看似很难、其实不难的题目,那些和另一道题目看似很像、其实有较大差异的题目,那些解题方法多样的题目,那些解法特别巧妙的题目,那些题目还可以变化、再改编也就是具有生长性的题目,那些一看感觉不会、对自己有挑战的题目,也就是我们要供给全班交流、研讨的“好题”。在学生交流过程中,需要适时适度引导。如在学生相互交流、质疑甚至于相互争论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集体性的错误想法,教师要适时地纠正。又如在学生发言后,教师对其发言中精彩的部分提纲挈领地强调,对其叙述不清晰的地方跟进追问,或组织进一步的思考。这些,都是教师在学生交流过程中审时度势做出的介入性点拨与引导。
促进,即对学生的选题学习活动要有合适的激励与措施。如,学生所选的题目,在课堂上展示交流,就是一种肯定。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的作业都是精彩的。使学生意识到让别人分享自己的作品,那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
3. 教师,持久地“相伴”。
本课呈现出来的改变,源于之前教师持之以恒地指导。
先说“互动”。课堂中的互动,不应当像打乒乓球似的在师生间你来我往。
首先从学会“听”开始,专注地听他人的发言,不仅是教师的讲解,更重要的是听每一位同学的发言。接着,听后要做出回应,从能够复述他人的发言,到提炼出他人想法的要点与关键词,继而,对他人的想法,或质疑、或补充、或修正、或赏析。笔者很儿童化地将学生紧接着同学之后的发言概括为“四有”,即我有补充,我有提问,我有提醒,我有表扬。进一步的,要学会将不同学生的想法,联系起来思考,或比较、或综合、或延伸。
们共同努力。
关键词 集体备课 弊端 初备 复备 精备时下在教研组进行集体备课,颇为盛行。这一壮举似乎有大刀阔斧的改革气势,但是事实上我觉得总是 “心有余而力不足”, 我认为如今的集体备课存在着些弊端。
许多学校都搞了集体备课,初衷都挺好,教师之间资源共享,“庇千山之木于一台,汇百家之流于一体”,确实为妙。但凭心而论,许多教师由于对集体备课观念不明确,只是听着学校的安排,教研组长的“一声令下”,在上班日的某个下午集中,教师平时手头工作很多,聚到一起的时间往往得不到保证,即使教师按时来了,讨论的时间又很短,讨论不能深入,不能得到有效的交流,仅仅是迫于无奈围坐在一起熬时间。试想想“集体备课是一项多么艰巨而重要的工程”,没有适当的方式,没有可行的计划,各组员只是随随便便地合并教学资料,然后再不加思索的复印、剪贴,其结果是你用我的过程教,我用你的思路讲,教师为完成集体备课的资料,又去抄又去补,其实这些抄补是徒劳的,对备课的质量一点实效都没有,搞得教师也怨声载道,这样下去集体备课反而成了教师新的负担。更严重的是教师不仅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而且会步入另一种教学极端——思维抄袭,失去自我,教师的个性也随之泯灭。
“众人划桨才能开好大船”,可是在进行集体备课时,往往容易出现漫无边际,不切实际的尴尬。由于我们的老师心中总是有着许多的顾虑,不各抒己见,没有对自己所任教的班级的教学提出困惑,而其他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老师又不了解你班的实际情况,不可能为此提出相应的教学措施,从而使得学情分析及提出的教学建议失去意义,使集体备课无主心轴,无针对性,成了空谈。
另外,在一个备课组中由于业绩上的差异,存在着事实上的心理优势者与心理劣势者。因而在集体备课时,往往出现只有一位所谓的“高水平”者发表见解。其他成员只是随声附和,充当陪客,即使有异议,也不愿吐露,一味盲从,长此以往,就会导致教师们的依赖心理,这样不利于教师专业发展。
综上所述,集体备课大都只流于形式,“过过场”,教师并无多大受益。那么,我们到底该怎样进行集体备课呢?
一、初备
初备即个人先自备。
集体备课是在教师个人备课的基础上进行的交流和研讨,因此,我认为让教师在自我构思的基础上形成的个案是提高集体备课效果的前提,在备课前,教师个人首先要思考并形成较高质量的个案,这样才能保证交流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集体备课的效果。
教研组(或备课组)将教材内容按备课任务合理分解,落实到人,排出一学期分工:具体备课表。个人自备时要突出重点:着眼于研究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如何从教和学两个方面设计和组织教学,如何组织有效的语言、阅读训练等。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设计好教学方案,还要写好教学心得与反思,阐述自己设计的理由和意图,列出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供集体议课时交流、研讨。而且初备时必须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更多的从学法的指导上去认真准备,并要求所有参与者一律带资料、发言提纲参加研讨。
集体备课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思路,而不是一味地等待!
二、复备
复备即第一次的集体备课。
教学是极富激情和鲜明个性的行为,它既是可预见的,又是充满变数的。教师在形成个案的基础上,通过同组教师的共同探讨,形成预案。在以往的集体备课中,教师习惯对共性的内容进行研讨,我们认为这些内容是必须讨论的,这对于整体把握教学的流程是有帮助的,但教学工作绝对不能搞成“一刀切”,而更应该体现教师个人的魅力,因此,集体备课过程中的研讨和交流的着眼点应放在对差异的分析、交流上。
首先,让各教师就自己初次备好的教案畅所欲言,并把自己在备课中遇到的困惑和不解向其他老师提出,一位教师发言时,其他教师要仔细听取,做好相关记录,在自由发言时要提出个人见解,分析讨论每个人教学思路。
其次,由于教师本身存在教学阅历、教学风格的差异,同一的教案在不同的班级,由不同的教师执教一定会存在着差异,这就要求在集体备课时要体现出对这些差异的分析、研讨,这有利于实现教学的个性化和针对性,不能让集体备课成为限制教师思维和制约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在实施集体讨论的过程中,要求教师能够敞开心扉,从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材料的处理、准备、教学组织的形式、教学手段的选择等具体环节谈个人的观点、理解和把握,在共同研讨的过程中分析可能出现的不同学情,研究不同对策,确定同一知识点在不同班级、不同教师风格下的不同学法与教法。
第三,是我觉得最应强调的,众所周知,大多集体备课的针对是一般学生,学生之间千差万别,因此我们尤其要重视备课中要备的还是学生。因此各教师在探讨的过程中要具体考虑:①哪些知识点学生难以理解,原因是什么,怎样做会好些(而不是照抄参考书上的重难点);②难点用什么方法处理最好;③哪些问题或概念比较抽象,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容易突破;④哪些题目学生容易做错,是教学方面的什么原因造成⑤哪些新课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引入,学生最感兴趣
集体备课的形式是分合法,既可先分组后集合,也可先集合后分组,也可分分合合,或在会议室,或在其他活动的场合,随时随地,总之,灵活组织研讨的形式,这样也许会更有成效。
集体备课,重要的是思想的交流,而完全不是教案的统一!
三、精备
在民办院校从事大学英语教学数年,深知民办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缺陷。一方面,民办院校的大学英语精读教学较多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设计比较单一,学生兴趣不高;另一方面,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骤然增多,班容量不断扩大,学生英语水平下降,且参差不齐。由于上述主要原因,教师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难于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培养。
研讨课(Seminar)起源于德国,于18世纪开始流行于西方众多大学,成为基本的教学方式。现在,我国的部分大学也逐渐接受并应用了这种教学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研讨课是指教师设计研讨题目,学生分组协作,查找资料,然后学生进行简短报告,老师、学生共同参与讨论,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在研讨课过程中,学生自己通过阅读与观察,思考与实验,交流与合作,写作与表达,学到了相关知识,对学习有了积极性,提高了创新能力、思辨能力,使之终身受用。
2014年初启,结合西安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在任务班级中开展了数次“大学英语精读研讨课”教学实验。以下就根据教学实验课,结合民办院校师资及学情,对大学英语精读研讨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做以介绍。
一、 教学目标
要开展好研讨课,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师一定要增强目标意识,在充分解读教材,考虑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这一目标一定是可行的,操作性强,可以达到的,且可检测的。根据民办院校学生的特点,学生一节课承载的东西不宜太多。教学目标应简明扼要,层次清晰,让学生明确了解本节课要学什么、怎样学、怎样考核。这样的教学目标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现民办院校多数采用的是外研社出版的新视野系列教材,可根据每单元的内容,设置相应的文化主题,围绕着这一文化主题设置可达到的外在语言目标及内在思维目标。语言目标为课文里重要的单词、短语、疑难句子、写作技巧,均相应布置5+5+3+2+2个左右,不宜过多。语言目标还应包括社会文化目标,这样有利于把文化和知识相结合,增强课程的人文性。教学不只是在传授知识,还应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是学生具备创造性、批判性的思维方式。
二、 教学内容
研讨课前,教师要将学生合理分组。在分组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性别、性格、能力、英语基础等方面的差异。可以是学生就近组合,可以是学生按兴趣、爱好自由组合,也可以是根据任务的特点、难度指定不同性格的学生组成小组。民办院校班级人数较多,可按照每组6-7人将班级分为7-8个左右的小组,选出一学生担任小组长来协调督促研讨课活动。总之,分组既要有相对的稳定性,又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要有利于目标、任务的完成。
现民办院校大学英语精读课进度表中规定三次课为一教学单元。第一次课上,教师先对本单元话题进行引入,然后提出问题,布置小组任务,介绍教学目标及考评方式。小组成员在组长的组织下,商讨任务,明确自己要做什么,以及如何做。比如新视野第二册第七单元的主题为压力,教师可要求每位学生访谈至少5位不同职业者的上班族或学生,并记录笔记,询问受访者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教师应围绕这一主题布置适量的语言任务,如让学生自学5个重要单词,5个短语,对两个疑难句子进行分析等。课后,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共同协作,搜集、整理资料。
第二次课上,先听老师对文章重要语言点进行简要讲解,学生可以对课文语言点及提纲、大意提出疑问。然后在小组内部展开讨论。所有学生分组坐定,针对上述任务进行小组的限时讨论。研讨中,学生最好以英文陈述自己的材料及观点,主要陈述并讨论各组员的访谈和收集、查阅的资料内容。然后每小组指派一个代表,就本研讨问题进行发言,其他组员进行补充,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点评。
第三次课上,就所研讨问题在各组之间展开讨论,研讨中老师和其他组学生针对学生的陈述进行简明扼要的研讨,以完善学生的材料与言论。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点评和总结,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布置本单元作业。作业的内容可以就研讨的话题写一份书面的双语的材料,也可就本单元的收效,认知上的提高进行总结。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改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研讨课的评价一定要客观、全面。研讨课的成绩考核要考虑诸多因素,考核的重点包括知识与方法的掌握程度,分析与批判的思维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写作水平等。评价的标准可以按全班学生水平比较产生,也可以参考每个学生学习进步情况,要多多留意学生的个性。评价方式应多样化,不仅仅是通过考试,加大平时考核在总体考核中的比例,以减少学生对考试的畏惧,提高考核结果的客观性。教师应根据学生所交作业,结合平时学习过程,学生发言的情况,给学生打分,给出书面评论与指导。教师还要收集学生对该研讨课内容、形式及效果等方面的书面反馈意见和建议,以便改进下次研讨课。
四、 结语
创新是当今世界发展的灵魂,我国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培养创新型人才成为社会发展的关键。我国民办院校的学生普遍英语水平不高,缺乏学习兴趣,学生创新能力、思辨能力较差。为了适应社会发展,达到人才培养目标,民办院校应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应根据民办院校学生自身特点,灵活调整大学英语精读课的教学方式,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书目
〔1〕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思维训练课,(美)理查德,中国青年出版社
二、进一步明确中心组学习的目的和内容
三、努力改进学风
四、进一步完善学习制度
健全学习组织。全省县级以上领导班子都要以党委(党组)中心组的形式坚持开展学习。党委(党组)中心组主要由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组成,可根据需要适当吸收有关人员参加。党委(党组)书记任中心组组长,分管意识形态工作的副书记及宣传部长任副组长。党委(党组)中心组实行组长负责制。组长的职责是审定学习计划,确定研讨专题,提出学习要求,主持集中研讨活动,指导和检查中心组成员的学习。党委(党组)中心组要配备学习秘书,其职责是做好学习的各项服务工作。学习秘书由同级党委办公厅(室)、宣传部或机关党委的负责同志担任。
制定学习计划。要根据中央的部署和省委的要求,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由党委宣传部门牵头,制定年度学习计划,对学习目的、学习专题、阅读书目、中心发言人,作出明确规定,提出具体要求,报党委批准后以正式文件下发下一级党委(党组),指导、推动下一级党委(党组)中心组的学习。中心组每一位成员都要制定个人自学计划,报中心组组长审定并存档。
建立自学制度。中心组成员个人自学必须读完中央和省委规定的必读书目,提倡利用8小时以外的时间认真看书学习,自学时间每月不少于30个小时,自学要有笔记,有体会。党委(党组)中心组组长要对本级党委中心组成员的自学情况每个季度进行一次检查和督促,并通报情况。
坚持集中研讨。在自学的基础上,中心组每年围绕一个主题、每次围绕一个专题开展集中学习研讨,每年集中学习讨论不少于6次,总时间不少于12天。集中学习采取专家辅导与学习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每次学习确定1至2名中心发言人,着重解决一至两个事关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和发展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中心发言人要根据学习内容,搞好调研,准备书面发言稿,保证研讨质量。要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及时报道每次集中学习的情况。
严格学习考勤。每次集中学习由本人在专用考勤本上签到,因故不能参加学习的,由本人向党委中心组组长请假,缺课的要及时补课。每半年由中心组组长负责通报一次学习考勤情况。
加强学习档案建设。要建立中心组成员个人学习档案,包括自学笔记、讨论记录、学习体会文章、中心发言材料等内容,并自觉接受上级检查。中心组成员在班子民主生活会上、届中述职中、年终考评时,都要把个人理论学习的情况和成效作为重要内容,进行述学、评学、考学;各中心组的学习计划、学习考勤、中心发言、讨论记录、学习成果以及有关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料,由学习秘书负责收集和整理,年终由同级党委宣传部归档。
五、切实加强对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的领导
1、顺利组织年度论文评审工作,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
今年是我第一次组织论文评审工作,时间紧张,情况复杂,既要有学科组教师参加论文评审,又要把优秀的高三总结一起进行评审。我认真熟悉工作,细心组织评审,保证论文评审工作顺利完成。对222篇上交论文进行学科组初评和科研室初评,综合教科室评价和学科组评价的排名,选择83篇论文进入复评。加上从63篇高三总结中评选出的27篇,共110篇文章进行复评,其中文科理科各45篇。经过复评委员会的严格复评,评选出前100篇论文进行奖励,其中一等奖20篇,二等奖30篇,三等奖50篇。从论文评审的组织来说,我觉得细心准备,耐心组织,保证评审工作的顺利进行。
2、组织召开研究型学科组建设的专题研讨会,集中研究学科组建设
因为陈主任外出学习,从十一月准备到十二月初召开,这个研讨会准备的时间比较长。在准备期间,我给学科组长提供研讨交流的主题,提供学科组建设需要挖掘的主题,指导他们完成学科组建设的文章。最终,研究型学科组建设研讨会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学科组长的研讨渗透着新理念,渗透着研究型团队的建设。如语文组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有本校特色的校本教研机制;生物学科组提出了“以研究课引领常态课”的教研理念;英语学科组提出了以“Smart Work”的理念引领学科组建设的理念;政治学科组提出了建设研究型学习型学科组的理念。目前,以研究引领学科组建设已经成为学科组工作的基本理念,研究型学科组建设已经得到了广大老师的认可。
3、组织召开第十三届教育科研活动周,宣传推广科研成果
从大会的筹备到召开,时间紧,任务重。本来要在11月完成发言稿的采集,由于种种原因,到12月初开完学科组长会才基本上定下来。接下来就是紧张的科研周准备,当然其中还夹杂着其他事。如临时决定要把《顺义一中学科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一书与科研周大会材料一同印刷。可是当时还没有完成前言和相关的设计工作。没办法,抓紧时间吧。一周时间,把《顺义一中学科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和科研周大会材料搞定。这虽然是比较满意,但其中也有一些遗憾,如稿子改得不精,没有完全达到高质量高标准。
另外紧急的还有做幻灯片,两天时间完成书记幻灯片的制做和发言稿的修改,还要完成其他发言幻灯片的编辑和审定,真是觉得时间不够用。但最后还是如期完成了,虽然几个中午没休息,但看着最后完成的作品,还比较满意。
4、组织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为青年老师搭建舞台
这几乎是11月的主要工作,因为从月初的培训与组织到月底上交,其中最繁琐的就是安排教师的授课时间,其实很简单的事,但涉及到很多协调的问题,和青年教师协调,和电教人员协调,让人焦头烂额,每天都要在放学前确定第二天的录课情况,再与电教进行协商,有时一节课要打若干次电话。同时我还力争到录课现场参加录课。最终,由于安排充分,又有学科组长和骨干教师把关,38节录像课如期完成录制上交,并且撰写了初评总结上交。学期末又组织青年教师参加了课件制作的比赛,保证了全员参加。
由于组织了若干次会议和活动,目前我不惧会议,我不惧活动,我能够轻松自在地组织活动,而且能够与老师进行轻松自在的交流,我喜欢与老师交流研讨的氛围,喜欢与他们讨论他们工作中的问题与困惑。
二、在研究工作中不断成长,体会成长的乐趣
1、精心打造课题成果,推广学校的优秀做法
课题研究是科研室的主要工作,也是我的主要工作。因此,对于课题研究和课题成果我重点下功夫。上学期,我精心修改,着力打造的十三项科研成果参加区阶段性研究成果评选中,有7项成果获得一等奖,深受区领导的好评,认为一中的科研在领跑顺义科研。
本学期,经过认真修改与打造,我们又推荐史树芳、王树清、赵向军、辛加伟四项课题成果参加区科技进步奖的申报;推荐史树芳、李玉珍、蒙广平、辛加伟、张福林的成果参加中国教育学会第五届教育科研成果的评选;推荐4篇论文参加2008年度北京市基教所的征文。目前结果还没有揭晓。
我乐于在文字的推敲中下功夫,乐于在打磨文章中较真劲,看着改好的文章自己的心中很是痛快。如科研成果报告会的材料,我提出的“以研究课引领常态课”“智慧工作引领学科组建设”等理念,得到了大家的好评,我都觉得很快乐。
2、注重成果交流,全面展示学校风采
成果交流是展示学校的好机会,因此,任何形式的交流我都非常重视。本学期,我参加几次课题成果的交流,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9月22日,代表学校参加区先进教科室评选,做了《建设研究型团队,落实“四个引领”》的发言,交流了我校教科室的建设情况,得到大致好评。11月14日,在杨镇一中参加刘海辉的区级课题《加强体验式教学,提高高中学生美术素养的研究》开题。由于我在前期进行了细致的修改,准备比较充分,我们的开题报告是最规范的,也是专家比较满意的。11月19日,代表史校长参加市级课题中期交流,同样比较成功,而且对杨一的两个课题和现代职业学校的和课题做了交流,谈了自己的看法,得到他们的一致认同。12月23日,代表陈主任参加科研创新促学科特色发展项目组的活动,做了《以研究型团队为抓手,完善校本研究的组织机制,实现科研创新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发言,交流了课题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很好的评价。最满意的是,我现在能够游刃有余地在大会上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克服了自己的紧张情绪,这是我最高兴的。
3、抓住机会高效率地工作,展示一中教科室风采
天上不会掉馅饼,机会给有准备的人。我坚信这一点,因此,日常工作中,我不断加强积累,保证各方面工作高效运转。如区先进教科室的检查验收,虽然我们已经是六星教科室,虽然我们不用准备也能顺利进入先进教科室行列,但我想抓住这个机会,集中展示教科室的建设成果,因此,一周时间内,我不仅整理了学校的科研档案,而且把科研展室进行重新制作和整理,集中展示我校科研的特色活动和“十一五”的课题成果。得到了验收组专家的一致好评,认为我校教科室是免检单位。同时,为了更好地宣传学校的科研工作,我还在此期间制作了4块校本研究的专题展板——“建设研究型团队,打造研究型学校”,在全区进行了展示。这次成功迎检是我最得意的一件事,因为自身价值与工作业绩实现了统一,效率高与质量高达到了统一。
再有就是科研成果报告会的大会材料了,一周时间,我既要修改大会材料,又要全面统筹科研周的具体事务。陈主任又临时通知说把《顺义一中学科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研究》印刷出来,我可真着急了。印刷容易,保证质量不容易。好在我已经平时在电脑上完成了书稿的前期校对,所以抓紧时间,连续几天坐在电脑前,中午都没有休息,最终如期将大会材料和精美的《顺义一中学科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研究》印刷完成,为科研大会添了彩。
我喜欢这种快节奏的工作方式,我喜欢这种高效率的工作方式,在快节奏与高效率的工作中我体验了自己的价值,体会了自己的成长。
4、参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锻炼自己提升自己
2007年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参与了学校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大课堂的部分活动。本学期,面向全体高一老师和学生开展了研究性学习的培训与讲座;参与组织研究性学习展示课一节,陈惠明、马玉梅、李颖石共同指导,高一1班承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撰写《科技使生活更美好――顺义三高科技园区蔬香苑社会实践活动案例》,得到市教研员的好评;参与出台《顺义一中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方案》,得到社会的关注;参与撰写发言稿《社会大课堂,师生成长的沃土》,在全区社会大课堂大会上进行宣讲。同时,为了宣传学校的社会综合实践工作,我还制作社会大课堂活动展板2块,主题为:研究性学习,走进社会大课堂;制作研究性学习展板5块,主题为:新课程,新平台,走进研究性学习,一起在十中召开的国家级会议上进行了展示,得到了市区领导的好评。
5、关注学校全面工作,实现总结提炼工作与自身成长的统一
在踏实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我还积极关注学校的全面工作,帮助总结提升学校的办学经验,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平。本学期,我撰写论文如下:《以研究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关注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顺义一中2008年上半年教学质量分析》、《走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顺义一中实施新课程总结》、《结经验,反思问题,新课程改革回眸——顺义一中实施新课程一年来的总结》、《求真务实 开拓创新 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学习型学校:学习型社会的先行者》《改革开放三十年给教师带来的变化》《实施新课程改革 打造学校发展新平台》《新课程改革新在哪》《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中心》,学期末,我如期完成了学校教科室的工作总结。正是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我的思路逐渐清晰,我的认识不断提升。
6、参与学科组管理工作,构建以磨课为主的学科研究模式
学科组是学校的研究组织,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科组的研究工作,本学期,组织召开了两次全体学科组长会,组织学科组进行论文的初评,组织学科组开展以磨课为主的教研活动等。可以说,在茹书记课题的引领下,我校学科组的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学科组的活动更加丰富,尤其是以磨课为主的课堂教学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生物组的两节市级研究课得到了广泛好评;张福林老师到天津做示范课;吴欣歆老师到苏州做研究课;同时各个学科组围绕青年老师考评课和青年老师基本功竞赛展开了大规模的磨课活动,促进了青年老师的快速成长。
7、登记科研成果,兑现科研成果奖励
科研成果奖励是激励教师参与科研的重要手段,本年度共登记科研成果481项,创历史新高。学期末,我按照重新修订的奖励标准对教师的科研成果进行了奖励兑现,奖励成果321项,涉及144人,奖励金额56691元。由于工作的认真细致,科研成果奖励兑现一步到位,一次完成,没有经过任何的反复,大大提高了效率。
三、高效的工作带来了研究的硕果
推荐13项成果参加区“十一五”课题阶段性成果评选,有7项获一等奖,3项获二等奖,2项获三等奖。
积极参加中国教育学会第21届年会论文评选工作,有9篇获奖,其中二等奖5篇,三等奖4篇。
我校教科室被评为顺义区先进教科室。
四、工作反思
经验:
研究只有扎根于教育教学才能有生命力,如学科组工作和青年教师培养工作
工作要全力以赴精益求精才能有高质量,如论文评选和研究型学科组建设
成果要用心研究反复打磨才能有上水平,如科研周的大会发言和论文推荐
生活要丰富多彩满怀激情才能有好创意。
不足:
加强学习,不要让好文章好观点成为文字垃圾
加强反思,不要让好主意好点子成为过眼云烟
最初是单一形式。记得到教研室初期,也就是2006年的下半年,当时组织的活动形式还是相对单一的。要么是专题讲座,要么是先会课,再评课。前者是一人做报告,大家埋头做记录;后者是先听两节观摩课,再大家评课,这种评课一般多谈优点,慎提建议,活动一般半天时间,午饭后活动也就宣告结束了。活动形式的单一与研究的浅薄使得活动的效率相对较低。
过渡到二元结合。2007年我们成立了县青年教师研究小组,研究活动逐步过渡到会课与研讨相结合。一般先围绕某一主题观摩三节课,午饭后组织执教者说课、听课者评课,再由我围绕研究主题作专题辅导。这样,每次研究的内容相对集中了,研究的深度增加了,获得的信息多了,效果自然好了。
发展到形式多元。2008年我们成立了县青年教师中心组(由各镇中心备课组长与18名第一期研究小组中的骨干组成),活动的形式除课堂观摩、说课评课、专题辅导外,添加了沙龙研讨、活动反思和活动反馈等板块,形式日趋多元,学员获得的信息越来越多,每次活动的感悟也越来越深。
形式的日趋多样,内涵的不断拓展,使得每次活动学员接受信息的渠道变多,参与的面变广,活动的效率也自然提高了。现在,一批70后教师已经逐渐挑起了学科教学的大梁,成为我县学科教学的骨干力量。
二、活动半径逐步由现场向场外扩展
原先组织活动都是由承办学校先期准备,教研员并不介入,往往是到了活动现场,参加活动的人才知晓活动内容。我们有意识地把这种研究活动“前延”与“后续”,以活动前的自我研究为基础,以活动后的反思交流为延伸,使得整个研究的周期尽可能地延长,也使得每位学员在这种互动与交流中收获更多。
1 活动前先期做好准备
最迟在活动前一周,我们利用K12平台和我的教育博客公布上课内容,要求学员们选取其中一课,在认真研读教材,合理学习与借鉴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设计教学预案,并带着预案参加活动。有的学校对这种活动相当重视,还会先期研讨,让学员有所感悟。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样做至少有以下好处:一是心里有底。有了先期设计,学员们对研究内容不再陌生,对整个知识分几块教学,每块应该教到什么程度心中有数,自然不需要在听课时再拿学生课本来看。也正因为心中有谱,听课时才会有的放矢。二是自觉比较。由于有先期预设,听课时自然会与上课教师的设计进行比较,孰优孰劣容易分辨,也能道出个所以然来。
除设计教学预案外,我还利用知网检索与主题相关的研究成果,选编成《攻玉》电子期刊发给学员学习,并让他们在学习的基础之上,用自己鲜活的教学案例来解读主题,形成书面文稿,在沙龙研讨时交流。在活动中,我感到这种有准备的参与,学员们有话可说,有话能说,有困惑也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活动的氛围活跃了许多,研究问题的深度也随之有了提升。
2 活动后及时反思交流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在大家积极的思维碰撞中,有不少学员肯定会有一些新的感悟,及时加以反思,将学习所得梳理一番,有助于将学习到的东西及时内化。为此,每次活动后我都要求学员及时写活动反思。内容不限,可以针对活动中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某一课或某一活动环节谈想法,也可以谈谈自己活动后的感受。字数要求在800字以上,同时要求在活动后五天之内(我们的活动一般安排在周二,最迟周日学员必须完成反思)发到指定信箱。由于不同的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同样问题的看法可能也有较大的差别,因而,收集好学员反思之后,我都会将反思及时整理成《拾贝》、《反思》电子材料,并反馈给各位学员。这种反馈,一方面能延续这种活动的效益,让学员们通过再次学习收获更多,另一方面也促使每位学员都认真反思,以期给大家呈现出的东西能代表自己的最高水平。
另外,为延续学员们对主题作进一步探究的热情,我还在每次活动之后,将自己从网上摘录并重新组织后的相关研究材料发到各位老师的邮箱里,供大家学习,同时对写得好的反思文章作进一步的整理并推荐和投寄给相关期刊,激励学员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到活动当中。
组织一次活动不容易,通过这种适度的“前延”与“后伸”,无形之中使得活动的前后研究周期变长,活动中教师们参与研究的程度加深,活动的效率得以最大程度的彰显。
三、活动内容逐步由零散向主题集聚
最初的活动没有明确的主题,研究课往往是学校自定。这种零散的研究如同蜻蜓点水,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为此,我们围绕申报的苏教版小学数学重点课题《苏教版小学数学教学实验与农村小学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研究》梳理出若干个研究主题,用两学年的时间对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进行了分块解读。主题研究的深入,使得学员们解读文本的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为确保每次研究的深度,我们还设置了课堂观摩、说课评课、沙龙研讨、专题讲座、活动反思与专题征文等活动板块。下面以去年我们组织的“话说解决问题的策略”来谈谈我们的做法。
1 深入课堂观摩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在四至六年级安排了六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是苏教版教材编写的一个特色。如何教学这些策略?是着眼于策略背景下的解题还是数学思想渗透?这种策略教学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学员们颇多疑惑,故而我们组织了两次活动,请六位学员分别执教了这六种策略。为了使学员们在听课时有更多的精力来观察、思考,我要求执教学员提供教学详案,并编成活动材料分发至各人手中,这样就使得学员们有更多的精力来关注学生、关注课堂生成。
2 组织说课评课
我们的这种说课与常规说课有所不同,要求执教者说的是自己的整体设计理念和对教材作出的“二度开发”。通过这种解读使大家对课堂教学有更深层的了解。评课讲究的是“一分为二”,既谈优点,也讲建议,着眼于改进与完善,努力使每一节课通过大家的品评之后能攀升一个档次。同时,我们还安排学员在活动后吸纳大家的意见对每一节课进行点评,这种点评不仅有对课堂点块的解读与分析,还有基于自己思考的二次设计,并通过反馈使大家对课堂教学有更深层的理解。
3 开展沙龙研讨
沙龙围绕主题进行。为了使这种沙龙研讨有的放矢,在下发活动通知时就将沙龙主题以及主题学习材料同步下发到学员手中。为了使这种沙龙讨论能给大家以更多
的启示,我们除了将沙龙主题分解成若干问题外,同时要求学员们事先做好准备,用鲜活的教学案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使大家在思想的相互碰撞中收获更多。
4 举办专题讲座
每次活动,我们均安排一位学员围绕主题做一个微型讲座。就“解决问题的策略”而言,不仅要对整个教材涉及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而且就各册教材的重点进行解读,同时就每块知识提出教学建议。
5 进行活动反思
每次活动后,我们均要求学员们结合活动中自己感悟最深的地方谈谈自己的收获,并通过这种反思活动,对活动进行再次回顾。
这样,每次活动都使学员们对教材中某一知识块的教学有了更为深层的理解与把握,从而使得学员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教材分析更加准确、到位,进而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近两年省里组织的专题研讨活动,我县每次都有三篇论文通过层层鳞选人编专题论文集,每次都有两位同志作为特邀代表参加活动,而这些均得益于我们的这种“打洞式研究”。
四、活动参与逐步由被动向主动转变
最初的活动,学员们都不敢发言,故而我还定了不少的“规矩”迫使他们发言。记得在评课上我定的规矩是:(1)评课必须一分为二,既要谈优点,也要谈建议;(2)人家说过的不得重复;(3)感悟不深的必须抢在别人前面发言,否则轮到自己时会无话可说;(4)每次评课机会有限,没有获得发言机会的,必须提供不少于800字的评课材料。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学员们渐渐地变得有话说了。为了使他们通过锻炼更快地成熟起来,这学期开始,我把中心组长们推至前台,而我则退至幕后,角色的转变,使得中心组长们不再是被动参与者,变成了主动组织者或积极观摩者。
1 具体活动组织者
为了带动全县的学科教学研究,我要求各镇都成立相应的学科研究小组,由各镇中心组长组织开展活动,每学期不少于两次。县研究小组活动安排在哪个镇,就由该镇的中心组长来组织,他要参与活动策划、前期磨课与整个活动的组织。同时,还要介绍学校的课改情况,组织评课与专题讲座等。
2 板块活动主讲人
过去评课时都是自愿发言或随机点名的,因而谈多、说少似乎问题不大。但现在设置了主评人,那作为主评人的自然不敢懈怠,暂时不是的也丝毫不敢放松,得学习人家是如何评课的,因为每学期每人都至少有一次这样的机会,哪敢大意呢?在沙龙板块,同样设置了中心发言人,这些在活动通知中就明确了,因而大家都很重视,收集了许多资料,也设计了很多值得大家思索的问题。
让学员们来组织活动或作为中心发言对象之后,原先的侥幸心理没了,参与活动变得更加专心了;而暂时没有被定为发言对象的人,也丝毫不敢大意,说不定下次就轮到自己了,因而虚心学习,积极参与。角色的转变,给了学员们更多的表现自己的机会,学员们也清楚只有很好地把握住每一次机会,才会赢得更多的机会,所以,无论是组织者还是观摩者都是认真对待。
五、活动成果逐步由组内向组外延伸
为了能使活动在更大层面上发挥效应,我们有意识地将活动的过程资料利用博客平台和K12进行展示,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 邀请参加活动
不管是中心组还是研究小组的活动在哪个镇举行,我们都邀请本镇所有学科教师参加活动,县内其他教师想参加活动的,只要条件许可,我们都积极地作出安排。因而,每次活动参与的人数都有近百人,这样就使更多的想学习的老师获得了学习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