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教育的内容范文

时间:2023-06-19 09:23: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规则教育的内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规则教育的内容

篇1

体育教学中的规则是指体育活动所特别制定的行为准则,是与体育行为有关的各种规范。如体育比赛时的比赛规则、体育游戏时的游戏规则、体育课堂中的各种规章制度等各种约束行为规范都可称为规则。

二、体育教学中对安排规则教育的要求

1.合理安排规则教育,确保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每一节体育课,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求教学过程各个环节之间紧密衔接,形成统一的知识传授体系。若单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一个规则教育环节,则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规则教育时,切忌生搬硬套,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来渗透规则教育的内容,确保达到教育的目的。

2.规则教育在体育教学中要有实效性

学校体育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身心都得到发展。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教学模式是把活动内容与活动要求、意识与行为、理论与实践自然地统一起来,再要求学生付诸实践。学生用实际行动来体会规则教育的意义,从中领悟规则教育的思想内涵。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地用规则来约束自己,让体育教学活动规范化、制度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教师的模范表率作用

教师是规则教育的实施者,是整个教育教学的主导者。体育学习中教师遵守规则的意识,不仅有利于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约束和控制妨碍学习的问题行为,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提高体育课堂的学习效率。在体育教育的规则教育中教师只有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才能施教于人。

三、体育教学中规则教育的方法

1.激发兴趣――体育教学中规则教育的铺路石

2.典型事例――体育教学中规则教育的强心针

篇2

在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中,幼儿的教育管理总是流于重管理轻发展的教育现状。教师侧重于对他们的管理与约束,而忽略了让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环境下自由成长与发展。对于幼儿的规则意识培养,偏重于管理,使得对于规则内容的分布并不合理。幼儿园相关规则的设定,主要是为了便于管理幼儿,让他们的学习生活都在有序的情况下进行,给教师的管理与教育减轻负担。这样一来,就忽略了对于幼儿健康成长与发展的关注,使得幼儿没有良好的、自由的空间去学习和生活,他们身心的各项发展都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约束与限制,影响着他们快乐健康的成长与发展,不利于幼儿日后良好的身心素质的养成。

(二)重约束轻自由:规则分布环节不合理

在幼儿园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教育与管理的方式重约束轻自由,在规则分布环节上显得不合理。对于幼儿的规则意识培养,幼儿园没有进行规则各个环节的研究分布,从而导致在规则分布上就出现了不合理的情况。教师对于幼儿的约束性要求太多,幼儿的身心发展受到了很大的约束,严重影响着幼儿在学习与生活中的主动性与探索性。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的教育方式主要通过一些强制性的规则约束幼儿,没有考虑幼儿是否能接受这种教育方式。幼儿在太过约束的环境下学习与生活,不利于个性的培养与塑造,对于日后的身心发展都容易造成伤害。在幼儿园制定的日常规范中有着太多的“不能”,比如不准幼儿玩淘气堡、不准进行区域活动等,对于那些不遵守规则的幼儿,教师习惯性给予的都是惩罚性的教育方式。这种强制性地施加给幼儿的教育方式,不仅无益于幼儿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与规则意识的培养,严重的还会引发幼儿的逆反心理,不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

(三)重灌输轻效率:规则生成方法不科学

在现在的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对于幼儿规则意识培养方面采取的方式一般都是:首先,将规则介绍给幼儿,然后就是对幼儿提出各种要求,要求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守这些规则,对他们的日常生活行为进行各种监督、提醒,对于那些违反规则的幼儿就会给予一定的惩罚措施。这种规则意识的培养是一种不科学的规则生成方法,对于幼儿来说,是大人将自己的意志强行灌输给幼儿的一种强制性的教育方式,只在说明“是什么”及“怎么做”的问题。对于幼儿来说,这种教育方式很难接受,这个过程根本无法体现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性,直接降低了幼儿的学习接受的效率。这样的教育方式忽略了幼儿对于“为什么”的思考,要求的只是幼儿能做到的问题,这样不利于幼儿的良好习惯的养成。

(四)教师意识差异:不同性质幼儿园规则教育有显著差异

现在我国幼儿园的数量在增加,每个幼儿园所属的性质也各不一样,对教师的要求也就不太一样,这样就直接形成教师在幼儿规则意识的教育培养上的素质的差别的现状。不同性质的幼儿园对于规则教育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教师这方面的意识差异就直接影响着幼儿的规则意识的培养。在实际的幼儿园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科学的、系统的规则意识的养成,因而对于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教育上就给不了专业的引导,长此以往直接影响着幼儿的良好的行为习惯与规则意识的养成,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

二、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改进策略

(一)幼儿天性:以“尊崇幼儿天性”宗旨规划幼儿规则教育内容

幼儿园在进行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针对幼儿的天性去引导幼儿。幼儿教学应以“尊崇幼儿天性”为宗旨,对幼儿的规则意识教育进行规划设计,制定科学的幼儿规则教育内容,从而能够给予幼儿正确的、轻松的规则教育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比如,幼儿爱玩的天性,可以激发我们在规则意识的教育中采取动画片或是图片的教育方式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对此产生兴趣,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去学习。

(二)以幼儿为中心:以“幼儿规则意识内化”为目的开展规则教育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必须坚持“以幼儿为中心”的原则。在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与养成教育过程中,以“幼儿规则意识内化”为目的开展规则的教育。充分发挥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以幼儿为中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将规则知识的教育内化转化成一种行为素质的养成,这样将幼儿规则意识内化有利于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与个人素质的养成与提升。

篇3

责任,重在担当,不论从古代流传至今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少年强则国强”等脍炙人口的名句,还是《中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的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的当代教育要求,都反映出国家和社会对人的期待最大的需求是一种担当精神。不难想象,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对自我有担当精神,一个对社会、对自己负责任,做事有责任心的人,将会是一个有品德、有追求、能奉献的人。其实,上面提到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也好,志愿服务教育也好,禁毒教育也好,都是一种责任教育,体现的是对未来的责任、社会的责任,对自己的责任。因此,“责任”是品德养成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正因为如此,一些地方、一些学校强调和突出责任感教育,把责任感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切入点和抓手,是有一定道理的,也是可行的。东城区就有许多中小学校是这样做的。

篇4

1引言

与国外成人远程教育相比,我国成人远程教育平台普遍缺乏创新,一些成人远程教育平台甚至就是将过去的课堂灌输知识的方式搬到网上而已,学习者只能被动接受平台传输的知识,不能自主选择学习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模式[1]。基于此,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设计一种全新的成人远程教育平台势在必行,让成人学习者通过这种全新的成人远程教育平台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来学习自己需要的知识,更好地促进我国远程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

2成人远程教育系统功能

如图1所示。成人远程教育系统将包含以下功能:(1)教学资源信息导航功能。包括对文本、图片、视频、音频的导航以及各类资源的一级、二级目录导航。(2)教学资源信息检索功能。将提供联合检索以及各类教学资源的专用检索框。(3)教学音频、视频播放功能。教学音频、视频播放功能将具有播放、停止、音量调节、快进、快退等控制键,并且能够承受一定程度的并行点播压力。(4)教学文本、图片展示功能。提供教学文档、图片的在线浏览、下载以及在线打印等功能。(5)系统管理员后台功能。系统管理员在后台登录[2]后,能够实现对整个系统的在线管理,比如增加、删除、修改或者更新各类教学资源,以及添加、删除用户等操作。(6)用户注册功能。学习者注册之后就能够实现在个人中心对各类教学资源的检索以及管理自己的在线课程。与此同时,成人远程教育系统也能够通过收集用户注册信息以及检索痕迹向用户智能推荐用户可能需要的各类教学资源。

3教学内容推荐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成人远程教育系统通过分析、挖掘注册用户的注册信息、检索痕迹、浏览规律等,然后运用规则交换以及聚类算法[3]等举措,从而实现向注册用户智能推荐其可能需要的教学资源。在具体运用过程中,教学内容推荐模块的实现主要由两个流程构成,(1)规则建立流程[4],(2)智能推荐流程。3.1规则建立流程规则建立流程以教学视频为例,如图2所示,当用户A登录了成人远程教育系统后,他浏览了的教学视频其编号序列依次为47,712,124,76,系统浏览器端将收集用户A的浏览信息并产生47,712,124,764组规则,然后将{4,7},{7,12},{12,4},{7,6}陆续发送到系统服务器端,系统服务器端再对比用户A曾经访问的规则,如果是已经存在的规则,则将已经存在的规则的时间修改为当前时间,并将其他新产生的规则增添进数据库。规则建立流程其实与智能推荐流程是同时进行的,但为了更好地阐述,单独对智能推荐流程进行说明,还是以教学视频的智能推荐为例,如图3所示。当用户A在对教学资源信息进行浏览的时候,成人远程教育系统就会同时将用户A浏览的视频编号返回到规则表。比如用户A正在浏览的视频其编号是7,则系统会将7这个编号返回到系统服务器端。系统服务器端再根据用户A当前正在浏览的视频的编号7以及用户A的ID号码,在数据库中对编号7相关规则进行查找,在对规则表进行查找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用户A的ID号码排除掉用户A自己产生的规则,然后以当前浏览的视频编号7作为条件,检索出规则列表,再判断规则列表是否大于5条,如果是则返回最近更新的5条推荐信息,如果不是,则使用与用户正在浏览的编号为7的视频的同类视频来将不足的列表予以填补。

4结语

基于网络的远程教育的诞生,为成人再教育的实现开辟了另一个更加便捷的途径。尤其是成人远程教育平台的设计,更是使成人接受再教育突破了时空的界限,让成人学习者不再需要到特定地点上课,他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只需要登录成人远程教育平台,就可以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来学习自己需要学习的各项知识,因此对成人远程教育平台展开研究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牛凤荣.当代远程教育初探[J].学周刊:下旬,2016,(03):20.

[2]王楠,,王帅.通用化和个性化在线学习新模式的研究与探讨[J].科技视界,2016,(03):42-43.

篇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4-0078-01

一、德育内容的确定

德育内容是指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由于历史与文化条件的不同,不同时期的德育内容也是不同的。德育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是随着人的发展而发展的。德育内容的确定大致从以下三方面来考虑:第一,国际环境的发展。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制度,都要在国际这个大环境中生存。为了更好地展现在国际舞台上,德育内容要有共享性和国际性。第二,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不管是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社会的发展都对德育内容提出了新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政治的推动、经济的进步,德育作为其一大推力,必须更新内容,突出时代性,以更好地促进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第三,人的身心发展。人是社会的人、时代的人,具有主观性和能动性,有时代赋予的观念、价值和理性。又由于人心理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德育内容的选择必须遵循个人心理发展的规律,适时适当地进行德育教育。

二、德育内容的分类

我国的德育是“大德育”下的德育,在此环境下可将德育内容分为:私德、公德和职业道德。按个体思想品德发展轨迹,可把德育基本内容分为文明行为习惯培养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和爱护公共财物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自觉纪律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教育,理想教育和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等。根据德育内容的重要程度区分主要的和基本的德育内容。根据德育内容的稳定性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基本的、相对稳定的内容,一为灵活安排的、可变性的内容。按照德育的目标要求,把德育内容分为四个方面,即:方向性内容、认知性内容、规范性内容和实践性内容。从德育内容涉及的对象领域来划分,包括三个层次内容:关于学生个体的德育内容,关于个体和他人的德育内容,关于个体和国家的德育内容。按德育内容主导作用区分为道德主导型、政治主导型、思想主导型和法纪主导型。如按层次划分德育内容,檀传宝教授认为学校德育内容包括四个主要的层次:一是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二是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三是公民道德或政治道德品质的教育,四是较高层次的道德理想教育,即“信仰道德”的教育。黄向阳博士把德育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即:道德理想教育、道德原则教育、道德规则教育。这三个层次的教育,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具有不同的规范功能:道德理想教育主要起激励作用,道德原则教育主要起主导作用,道德规则教育主要起约束作用。

总体来看,我国德育内容的分类系统不统一,内容多而广,繁而杂,不具有系统性。传统的德育内容分类有“三要素说”和“五要素说”。不管是三要素还是五要素,还是上面的那些分类,每个类别又不是那么的清晰,容易混淆,这样在教育分工的时候就会产生各自偷懒,相互推卸责任。如果单从学校这一方面来说,老师教得乱,学生学的难。因此,寻求一种适合我国的德育内容分类体系对于我国的德育发展十分重要。如何去寻找?首先要考虑社会大环境,再结合个人发展的实际情况,不要多,只求精即可。比如,可分为人作为“个人”需要的教育,人作为“社会中人”需要的教育,人作为“国人”需要的教育,人作为“国际中人”需要的教育。

三、中西方德育内容比较

笔者认为,要比较中西德育的话,必须在同一环境、同一定义下进行。因此,最好选取学校德育进行比较。虽然我国与西方国家社会制度不同,学校德育内容有差异性,但也有一定的相似性。

1.我国德育内容与西方德育内容的相似点。

首先,都具有政治倾向性,都十分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为了增强本国本民族的凝聚力,德育内容必须有一定的政治倾向性。其次,重视传统价值观的教育。在西欧等具有深厚宗教文化的国家中,普遍重视在学校中加强宗教教育。而我国也强调把优秀文化传统道德教育作为各级学校德育大纲规定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之一。第三,德育内容都具有多样性和涵盖面大的特点。这一特点,主要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所提出来的,是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是顺应人的身心发展需要。第四,德育内容构建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由于德育内容的庞杂,不管是我国还是西方国家,都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层次性。西方国家相对来说,德育内容的阶段性和层次比较清晰。

2.我国德育内容与西方德育内容的差异性。

第一,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内容不同。西方国家所提倡和崇尚的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比较注重个人的发展和价值。我国是比较重视集体主义,强调国家和社会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第二,德育内容的侧重点不同。由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不同,德育内容侧重点就不一样。西方国家强调个性的发展,强调自尊、权利、平等,同时十分重视人格的培养。我国是侧重于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教育。第三,公德私德有偏差。中西学校都有公德和私德教育内容,相对来说,西方重视公德,我国重视私德。我国学校德育包含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内容,西方国家仅限于道德教育。第四,西方德育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认知力。第五,中西学校德育均含理想、原则、规则层次的道德教育,相对来说,西方学校中的道德规则和道德原则教育的比重较大,而我国道德理想和道德原则比重较大,道德规则内容却相当贫乏。

3.西方德育内容对于我国德育内容的可借鉴之处。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与西方德育相比较,我国学校德育内容具有自身的特点,但也有些不足之处,可从西方德育中予以借鉴。

首先,在强调集体主义同时,还要注意个人的发展。人是社会中的人,只有个人发展好了,我们社会这个大集体才能更好地发展。其次,重视私德的同时,更要重视公德。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素质,展现给外人的主要是以公德的形式。因此,我们不能再过分强调私德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公德。第三,加强道德规则教育。要调整学校德育内容,加强道德规则的教育,改变以往那种“理想泛滥,规则贫乏”的局面。第四,注重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我国学校过分强调知识教学和行为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

总之,通过比较不难发现,西方德育内容还是有许多我们值得借鉴的地方,但在借鉴的同时一定要有我们自己德育的主干。

参考文献:

[1]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胡厚福.德育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篇6

规则,在体育教育中无处不在,体育运动的开展和进行也离不开规则。让学生明确人类活动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意识到人类活动中规则的无可取代性是学校教育的重点之一。运用规则教育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端正态度,学会用公平公正的手段获取胜利,赢得自身所需事物;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对培养学生的正义感、社会责任感等大有益处。

1 体育教育中的规则教育

体育教育不同于学校中其他学科教学,其具有属于自身的特有属性,而规则教育在体育教育中也有着独特的优势。

体育教育具有实践性。体育教育强调的是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共同提高,其教学的进行也需要学生进行亲身体验和锻炼,因此,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体育教育这种特有属性,不仅为规则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包括场所、时机、情景等,同时还为规则教育提供了广泛的受众基础。这也使体育教育中的规则教育内容十分充实丰富,能够很好地发挥出相应的效用,提高体育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同时使学生对于"知易行难"的哲学思想有所体悟。此外,体育教育的实践性也是十分复杂多变的,为使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和运作,教师在组织体育教育教学活动时还需注意以规则为标杆。规则教育手段在体育教育中的应用对于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也有着一定的助益。

规则性是体育教育内容的主要特点。学校虽然会在进行教材化改革后才将某项运动项目纳入到体育教育中,但项目竞赛规则的精髓仍旧会保留,否则运动项目就会失去其本源内涵,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作为体育运动的灵魂所在,竞赛规则必须受到坚定的维护和严格的遵守。同时,体育竞赛规则也能够以小见大的对当前的社会法制和人类公共活动规范进行相应的体现,学生在体育教育这种规则教育的学习中,实现了进入社会的提前预演,也能够帮助学生在离开学校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在利用规则教育手段进行体育教育时,对于体育运动中的特定规则,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引导,使学生对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契约精神都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2 体育教育中规则教育实行的有效措施

(一)在体育活动中感悟规则

在体育教育中,将规则教育与体育活动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在活动游戏中潜移默化的形成遵守规则的习惯。依据学生的特点,教师可有针对性的制定一些小游戏,游戏中设有不同的规则,使学生参与其中,渐渐地,学生就会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并感悟和思考规则的重要性和作用,最终付诸行动。

(二)对体育教学互动进行合理的安排

由调查可知,体育教育中,规则教育手段的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为使这种教育规则体系更好的被学生掌握并应用于实际,在体育教育中,教师必须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活动,使规则教育在体育教育中充分发挥其效用,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习惯。

(三)发挥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

教师在体育教育中有着重要的模范带头作用,规则教育的推进和实施也离不开这种模范带头作用。因此,在进行体育教育教学活动时,教师要以身作则,将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使学生对各项体育教学活动都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再通过教师示范,将规则教育渗透到体育教育中,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并产生一定的感悟,最终实现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遵守规则习惯的养成。

(四)具体的教学任务中加深规则教学的理解

集体活动是学生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具有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的特点,学生在参与到这些集体活动中时,难免要不断的转换自身的角色,这时就可能会有一些状况的发生,例如部分学生不愿意扮演一些角色,或不愿意承担自身扮演角色的责任等。大多体育活动都具有一定的集体性,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也需要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在此过程中,学生会感悟到多种乐趣,同时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站在不同的角色位置上就需要担任相应的责任,进而对规则的重要性有直观的认识。

(五)教师评价

在每次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结束时,教师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都要进行相应的评价。为确保公平性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有针对性选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少批评多鼓励,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体育教育中规则教育的信心,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自身的不足。最终实现学生遵守规则良好习惯的养成。

3 结语

规则教育手段十分适用于学校体育教育,为使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升,学生遵守规则良好习惯的形成,学校还需对规则教育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张文天,骆秉全.论体育教育中的规则教育及其价值[J].体育文化导刊,2013,09:96-98,121-122.

篇7

一、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意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句话指出了教育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能使幼儿终身受益,学习品质是行为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表现。

幼儿教育是为人生打基础的教育,从小养成遵守规则的行为习惯,对幼儿将来形成遵纪守法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观点:“现在都提倡让孩子自由发展、培养个性,再谈规则,是不是有些过时了、陈旧了。”强调规则并不是为了培养循规蹈矩听话的“好孩子”,培养幼儿规则意识与培养幼儿个性之间并不矛盾。只有自由与规则相结合的教育,才真正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

如有些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时,很少考虑活动规则的合理性,不分析这些规则是否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是否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的教师为了便利地组织教学,过于强调孩子的身体动作,如长时间要求手背后、不能乱动说话等。殊不知,不当的规则会引出不当的惩罚,而不当的惩罚会伤害孩子的心理,使游戏变得索然无味。因此,教师要以幼儿的全面发展为重,增强幼儿遵守规则的自觉性。此外,当前幼儿普遍缺乏规则意识,还与他们缺乏交流空间有关。许多家长只重视幼儿知识技能的训练,忽视幼儿的游戏与交往,造成幼儿缺乏活动伙伴,甚至没有伙伴,使孩子丧失了学习和实践规则的机会。

二、自然游戏对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作用

首先,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自然游戏更是让孩子在自然的环境中、自然的材料中游戏,可以调动幼儿的主体性,更易将外在的规则要求内化。在游戏中孩子们有较强的自主性,老师可利用游戏内容的趣味性,增强幼儿的集体意识,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体验和感知各种规则。幼儿为了把游戏玩好,通常也会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自觉遵守规则。

其次,幼儿的游戏内容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是缩小了的社会。游戏内容丰富多彩,从个体走向社会,便于幼儿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游戏是幼儿对社会生活的模仿,有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促使幼儿在交往中学习和掌握各种规则,遵从“小社会”规则,遵守“大社会”规则。

三、运用自然游戏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方法

(一)方式递进,让幼儿体验规则。

体验游戏的规则方式,从整体到个体,从全部到局部,从小组到个人,让孩子们通过不同的体验方式,层层体验。如幼儿通过游戏“挖泥土”,了解“挖泥土”的规则,一个一个按顺序排好队,不妨碍同伴;在“拼搭瓶瓶罐罐”的游戏中,孩子们同伴相互合作,大家一人一个放置罐罐,你放我辅助,了解合作的规则;“老鹰抓小鸡”游戏时须跟紧母鸡妈妈,一个拉好一个的衣服,不能随意乱跑及游戏的其他规则;收拾整理各类用具、玩具的规则,等等。幼儿通过游戏明确所学到的各种规则都与自己密切相关,明白规则不仅约束着别人的行为,而且约束着自己的行为。

(二)规则制定,让幼儿增强规则。

如在游戏“大灰狼来了”中,按照规则应该是大灰狼抓住谁,谁就当下一轮的大灰狼。由于幼儿都想当“大灰狼”,于是出现了“大灰狼”来、“大灰狼”笑的现象,孩子们失去游戏了兴趣,也达不到锻炼幼儿的目的。教师请孩子们共同参与想出了办法,最后确定“谁睡的一动不动,谁当大灰狼”,这样就调动了幼儿们参与游戏的积极性。由于规则是孩子们共同制定的,就更具约束力,其规则意识也得到了发展。

针对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的自我、缺乏团队意识现象,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趣味性的情节进行改进。如在游戏开展前,设立一个小环节“我最棒”,觉得自己可以成为“棒棒团队”的小朋友就带上徽章。孩子们有了“棒棒团队”的徽章提醒,并且体验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关系到本组幼儿的荣誉。他们逐渐就有了一定的团队意识,懂得了如何在集体中约束自己的行为,体验到了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在趣味中使幼儿愉快地接受了规则,同时培养了孩子们的集体荣誉感。

(三)游戏评价,让幼儿参与。

游戏活动评价往往以结果为主要内容,忽视了游戏过程中的其他教育价值,如孩子行为习惯和能力的培养等。在游戏过程中,除了要定好规则,要求幼儿自觉遵守外,更重要的是在评价环节强调规则的执行情况,让幼儿理解遵守规则是保证游戏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学会依据规则评价游戏的效果。例如在体育游戏“消灭大灰狼”中,幼儿分成两组进行比赛,规则要求幼儿必须先完成一个爬过去,然后跨越障碍、捡起石头,扔到大框中,最先到达的队为胜。教师引导幼儿一起评价,强调规则的遵守情况,结果发现幼儿评价内容丰富,对不遵守规则的行为能够明确指出。可见,让孩子们参与游戏的评价,可以帮助他们学会克服自己的冲动,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也教育了自己,体验到遵守游戏规则的重要性,同时有助于培养孩子诚实、质朴的品质。

另外,加强家园联系,重视幼儿的实践活动也很重要。幼儿在游戏中获得的知识及习得的规则,需要在实践中进行验证和强化。家长是最有机会带幼儿到社会实践中进行真正锻炼的人,因此家长要善于为幼儿创造实践的机会,注重对孩子的随机教育,强化自身的规则行为,为幼儿做出好的榜样。

通过规则意识的培养、材料的合理提供、游戏情境的创设、空间场地的有效利用等方面的探索,使幼儿在游戏中可能表现出的兴趣态度、创新能力、合作意识、坚持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良好的学习品质得到有效提高,使幼儿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篇8

无论何种教育理论的应用与实践,都必须以生活为基础,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这一语中的道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本质。我会努力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精髓,不断探索并运用到教学中。

2.在游戏中培养幼儿规则意识

2.1融规则于游戏中,让幼儿体验和感知各种规则。

幼儿的游戏内容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是缩小了的社会。教师要善于将规则渗透于游戏之中,让幼儿在游戏活动,特别是区域活动中学习和体验各种规则。如幼儿通过游戏“红绿灯”,了解“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过马路要走“斑马线”;通过角色扮演,让孩子充分认识不遵守交通规则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再如在棋类游戏中,了解象棋、跳棋、围棋等各种棋类的不同下法与规则;在“银行”游戏中,顾客取钱需要排队;“图书馆”内须保持安静,不能大声喧哗,懂得借阅图书的规则;在建筑角内与人合作搭建及整理玩具的规则,等等。幼儿通过游戏相互交流经验,明确所学到的各种规则都与自己密切相关,明白规则不仅约束着别人的行为,而且约束着自己的行为。

2.2增强游戏规则的灵活性,变他律为自律。

教育工作者对规则的最终期望是规则能成为孩子行为的内部参照,因此,孩子对规则的理解不能单纯依靠教师的灌输。引导幼儿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修改和完善,能加深幼儿对规则的理解,增强其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如在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中,按照规则应该是老狼抓住谁,谁就当下一轮的老狼。可由于幼儿都想当“老狼”,出现了“老狼”抓、没人躲的现象,孩子们失去了兴趣,达不到锻炼奔跑能力的目的。教师请孩子们想出了许多办法,最后确定了“谁最先跑回动物的家,谁当老狼”。这样就调动了幼儿奔跑的积极性。

3.利用多媒体,有效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

大自然绚丽多彩,是个变化无穷的“万花筒”,它的美千姿百态,幼儿园教材中有许多关于自然景物的散文:有河流山川的壮丽美,有花草树木的生机美,还有名胜古迹的神奇美,等等。叶圣陶说:“只要用手去采,随时会发现晶莹宝石。”但是,大自然里虽然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的源泉,有些却在千里万里之远,不可能让幼儿身临其境、亲眼目睹其中的美妙景物。电教手段可以助我们一臂之力。例如散文诗欣赏《秋天的雨》,运用多媒体技术后,将静态的、平面的画面变成动态、生动形象的情景,同时背景音乐《秋日的私语》轻轻地响起,雨滴答滴答地从天空中落下来,秋天的大门徐徐打开,一朵朵美丽的盛开了,银杏变黄了,枫叶变红了,果子成熟了……在这种诗情画意的教学情境中,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地把所听、所看到的秋天告诉大家。我趁热打铁,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放学回家后寻找秋天的景象,把觉得美的地方以日记的形式写下来,或挑自己最喜欢的景物画画下来。通过这样的“说”、“写”、“画”,幼儿加深了对美的感受,对这篇散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培养了审美情趣,陶冶了情操。

4.利用图书和墙报引导幼儿的健康实践

幼儿园的健康教育不仅仅是老师在课堂上的说教,还可利用孩子好奇的天性,运用图书,让他们了解并参与一些有益的健康活动。例如我们在图书区陈列一些《幼儿自救手册》,上面有图有字,小朋友连猜带蒙,也能理解很多内容,实在想不出来的,就拿着书问老师:“老师,这人被蛇咬了怎么办?”“你看,他被蛇咬后,坐在地上,先找一根绳子在被蛇咬过地方的上面关节处系好,再想办法求救。”在与老师的一问一答中,幼儿知道了被毒蛇咬后不能乱动,而应该先自救,再寻求别人的帮助。在这本书上,小朋友还可以学到很多有关自救的知识,例如救火要打119,救护车要打120,遇到坏人要打110,等等。同时,我们还充分利用墙报的功能,张贴各种画报,向幼儿宣传甲流感防治知识,让幼儿知道甲流感不可怕,可以防,可以治。幼儿积累了这些自救的知识,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就能积极从容地应对,丰富了自救经验。

5.利用结构游戏中创新智慧游戏的开展

结构游戏是幼儿通过想象和实际的创造行为,以多种建筑材料构造建筑形象的游戏活动。

现在意义上的建构游戏已经不是单纯地用积木搭建东西,而是在搭建过程中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发展幼儿思维能力,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在结构游戏开展过程中,为了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教师可以将构造渗透在游戏情境中,为幼儿划分出几大区域,要求幼儿在不同区域中构造不同建筑形象。如在一片区域中有居民住宅、学校、停车场等,可以要求幼儿根据地点、用途不同,设计不同建筑形象。教师可以在游戏前事先在建构区张贴上学校等不同建筑形象,也可以在游戏前有针对性地播放各种建筑造型短片,帮助幼儿分别描述不同建筑形象的主要特征,让幼儿在搭建中做到有本可依。

篇9

对教师和家长作了问卷调查,为了弄清幼儿发展现状和教师、家长的认识和态度。通过我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方面存在急待解决的问题。幼儿在园遵守日常生活中行为规范的规则较差,而家园发展差异更大,幼儿园遵守日常生活中的规则水平大大高于在家庭中的发展水平。

(一)、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分析:

家长对社会性教育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有了一定的认识,随着现代化教育的不断深入。但社会科学迅猛发展,追求高学历与升学,择校等,又使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发生偏差。注重知识传授,重视技能技巧的培养,过度保护,包办代替,入学准备过程中期望过高,急于将孩子从"游戏人"变为"学习人"家长在教育方法,教育认识,教育态度方面显示矛盾。教育认识与教育态度不统一,特别对培养孩子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上不足,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投入精力少,培养不重视,要求不严格,而且部份家长自身忽视社会规则的不良行为,大大影响了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发展。

1、多数幼儿家庭属核心家庭,给孩子一个温馨的成长环境,为良好性格形成和情感发展提供一定条件。但容易造成交往少,以自我为中心,谦让和协作能力差,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的能力受到影响。家长文化程度比较高,为家庭教育提供了文化基础和文化素质影响的有利条件。三代家庭能给孩子传统的积极情感形成提供条件。但过分娇宠溺爱孩子。旧的成才观、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教育方式、现代教育观念的冲突在所难免。

2、家长在工作之余,用于与孩子玩耍或教育孩子学习的比例高于家长自我学习、工作、或娱乐。说明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高,重视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3、多数家长在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认识上,重视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忽视规则意识及遵守规则能力发展、以及任务意识及完成任务能力发展的问题。

4、家长在教育方法、教育认识、教育态度上显示矛盾。信任、民主、宽容与严厉、专制、放纵迁就交替运用,教育认识与教育态度不统一,教育方式因时、因地、因人、因情绪、因事而发生变化,负影响抵消正影响。从而严重影响家庭教育的作用。

5、由于家长不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因而不能了解游戏活动、操作活动、探索活动是孩子的基本活动,是学习,是生活,是工作,是社会化实践的场所,是获得知识和经验的源泉;是发展自主性、创造性、责任感、义务感的起跑线。对知识学习要求过高过急,忽视依靠孩子通过自主的活动去主动学习,主动探索,获得知识和经验。从而影响教育效果,使家庭教育环境不能发挥良好作用。

6、2至6岁幼儿家长年龄在26岁至36岁之间,用在工作中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多,一方面要照顾自己的子女,又要忙自己的事业。31.82%的家长还要照顾老人,精力分配不当势必影响对孩子的教育。

(二)教师教育的现状及分析:

教育方法贫乏。主要原因在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较深,教师对培养孩子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重要性认识不足。近几年来虽然有一些转变,开始重视对孩子社会性适应的培养,但没有深刻认识到幼儿社会适应性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对幼儿终生学习的重要性,方法上流于说教,脱离幼儿生活,忽视幼儿"生活就是学习"不够重视一日生活各环节的规则教育,不重视与家长在统一目标,统一方向,统一原则的基础上同步教育。教育改革形势推动下,社会化大教育观逐步得到深化。教师对幼儿家庭教育的目的意义有所明确,但在具体的指导过程中,还存在许多困难:没有较好地系统地学习家庭教育理论,对家庭教育指导知识欠缺,经验少以及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中组织管理不够到位,直接影响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培养。

二、思考及策略:

(一)、转变教师、家长教育观、儿童观,正确认识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在社会性适应发展中的重要性,同时加强教师对家园同步教育实质的认识,使家园在统一方向、统一目标、统一原则的基础上形成合力,促进幼儿规则意识及自觉执行规则能力的发展。

(二)、探索家园同步促进幼儿规则意识执行能力的具体目标、教育途径、方法、措施。指导家长了解、掌握儿童年龄特点。重视家庭教育环境的利用;重视游戏在儿童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引导家长重视儿童社会性发展。特别是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的发展。家园一致培养儿童遵守规则能力和完成任务的能力。引导家长调整时间、情绪、心态,育方法;育认识与教育行为。重视儿童全面发展,不片面追求认知学习。

(三)、形成情感共鸣:

1、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热爱每一位来自不同家庭、具有不同体能和智能的幼儿,以高质量的保育教育工作和优质服务赢得家长的信赖,使家长乐意遵从和接受教师的家教指导,愿意与幼儿园协调一致促进幼儿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能力的发展。

2、信任家长,注意尊重家长的教养方式。用个别交谈、个别约谈、家访等形式了解并理解家长的教养心态,教育行为,注意尊重家长的人格,以平等、友善、建议式的口吻与家长共同商讨,解决问题。

3、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与家长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增强之间的感情和吸引力。

4、教师、家长采用积极、友善、关爱的态度,将情感变为动力,使须强制性遵守的规则和规范内化为幼儿自主、自觉行为和终生受益的习惯。

(四)、运用有效的教育方法:

1、环境创设法:为幼儿创设一个民主、平等、融洽、关爱、接纳、激励的集体生活氛围和家庭生活氛围,愉悦的学习环境。同时家园为幼儿创设一个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物质生活环境。

2、家园合作法:家园在统一方向、统一目标、统一原则下,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创设有利于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探索制定幼儿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能力的发展目标,研究教育内容,参与班级管理。

篇10

体育教育不同于学校中其他学科教学,其具有属于自身的特有属性,而规则教育在体育教育中也有着独特的优势。体育教育具有实践性。体育教育强调的是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共同提高,其教学的进行也需要学生进行亲身体验和锻炼,因此,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体育教育这种特有属性,不仅为规则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包括场所、时机、情景等,同时还为规则教育提供了广泛的受众基础。这也使体育教育中的规则教育内容十分充实丰富,能够很好地发挥出相应的效用,提高体育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同时使学生对于"知易行难"的哲学思想有所体悟。此外,体育教育的实践性也是十分复杂多变的,为使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和运作,教师在组织体育教育教学活动时还需注意以规则为标杆。规则教育手段在体育教育中的应用对于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也有着一定的助益。规则性是体育教育内容的主要特点。学校虽然会在进行教材化改革后才将某项运动项目纳入到体育教育中,但项目竞赛规则的精髓仍旧会保留,否则运动项目就会失去其本源内涵,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作为体育运动的灵魂所在,竞赛规则必须受到坚定的维护和严格的遵守。同时,体育竞赛规则也能够以小见大的对当前的社会法制和人类公共活动规范进行相应的体现,学生在体育教育这种规则教育的学习中,实现了进入社会的提前预演,也能够帮助学生在离开学校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在利用规则教育手段进行体育教育时,对于体育运动中的特定规则,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引导,使学生对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契约精神都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2体育教育中规则教育实行的有效措施

(一)在体育活动中感悟规则

在体育教育中,将规则教育与体育活动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在活动游戏中潜移默化的形成遵守规则的习惯。依据学生的特点,教师可有针对性的制定一些小游戏,游戏中设有不同的规则,使学生参与其中,渐渐地,学生就会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并感悟和思考规则的重要性和作用,最终付诸行动。

(二)对体育教学互动进行合理的安排

由调查可知,体育教育中,规则教育手段的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为使这种教育规则体系更好的被学生掌握并应用于实际,在体育教育中,教师必须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活动,使规则教育在体育教育中充分发挥其效用,培养学生遵守规则的习惯。

(三)发挥教师的模范带头作用

教师在体育教育中有着重要的模范带头作用,规则教育的推进和实施也离不开这种模范带头作用。因此,在进行体育教育教学活动时,教师要以身作则,将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使学生对各项体育教学活动都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再通过教师示范,将规则教育渗透到体育教育中,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并产生一定的感悟,最终实现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遵守规则习惯的养成。

(四)具体的教学任务中加深规则教学的理解

集体活动是学生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具有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的特点,学生在参与到这些集体活动中时,难免要不断的转换自身的角色,这时就可能会有一些状况的发生,例如部分学生不愿意扮演一些角色,或不愿意承担自身扮演角色的责任等。大多体育活动都具有一定的集体性,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也需要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在此过程中,学生会感悟到多种乐趣,同时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站在不同的角色位置上就需要担任相应的责任,进而对规则的重要性有直观的认识。(五)教师评价在每次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结束时,教师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都要进行相应的评价。为确保公平性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有针对性选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少批评多鼓励,一方面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体育教育中规则教育的信心,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自身的不足。最终实现学生遵守规则良好习惯的养成。

篇11

二、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知识传播和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也必须围绕课堂教学而进行。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还要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和心理发展。如在小学三年级第三单元“我和规则交朋友”章节教学中,教师可从交通规则、学习规则、游戏规则等方面来阐述规则的重要性,并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总结家庭、学校、社会生活规则内容,教育学生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师长,爱护公共设施,遵纪守法。接下来,教师可以《小学生守则》、课堂规则、学习规则内容为切入点,探讨规则的约束力和规范作用,如课堂上大声喧哗会影响教学秩序,没有课堂规则的约束,则教学难以进行;见到老师不问好,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看法,进而影响师生关系。总之,小学教师应从教材中挖掘积极向上的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内容,有目的地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三、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德育活动和德育实践是检验德育教学效果的试金石。素质教育提高了人们对教学实践的重视和关注程度,促使许多学校在关注思想品德教学的同时,也加大了教学实践力度。一般来说,小学德育实践形式有德育主题会议、共青团团队活动等。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德育的常用手法。如某教师借学校“做文明、自信校园小主人”德育创建活动之际,在班级范围内开展了“微笑进校园”“礼仪伴我行”“榜样在身边”等系列教育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该教师先通过活动动员会吸引学生热情参与到活动中来,然后通过文明礼仪歌谣创编、活动宣传页编印对活动进行广泛宣传,进而立足活动文明公约,开展文明礼仪培训和指导,对小学生进行意识力、人格、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心态,注意礼仪,弘扬正气。

篇12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正处于从幼儿时期向童年时期过渡阶段。角色变了、要求变了、家长们的期望也变了,他们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系统地学习人类所创造的文化与知识,开始较有目的地认识外部世界,也是儿童承担社会义务的起点。

一、解读课程标准,精心确定行为目标

《品德与生活》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综观一年级上册教科书的内容设计,充分考虑了小学新生的需要和特点,以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为设计纬度,帮助他们了解学校生活的节奏,加强规则意识,培养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与人交往能力,为他们今后自主发展奠定基础。笔者经过解读课程标准,以北师大版品德与生活教材为中心,将小学低年级儿童培养的规则意识聚焦在对自我、对家庭、对学校、对社会、对国家五个方面,确定出以下最需要培养的行为目标。

二、以生为本,科学选用教学策略

幼儿园与小学的环境、课程、班集体、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变化,这是儿童生活中的重大转折。儿童步入学校,走进课堂,他们需要控制与调节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行为过程和结果,对一年级新生来说,在规则意识培养方面,如果儿童获得了发展机会,他们便会形成自信心。作为《品德与生活》任课教师要从《品德与生活》课程在形态、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法等方面入手,关注与幼儿园阶段的区别与衔接,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儿童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使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习运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可以切实地为步入小学学习生活的儿童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学素质等打好基础。

(一)以游戏为载体,引导儿童了解规则的知识

规则意识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都必备的一种意识。规则意识有三个层次,它首先是指关于规则的知识。对于刚进入小学的新生来说,规则就是遵守课堂纪律、尊敬老师、注意倾听同学发言等。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也常常设计一些小游戏,利用儿童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调动全体儿童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邀请懂规则守规则的孩子参与游戏,为儿童树立榜样,让他们知道此时此刻的规则是什么。也正是在这热闹而有序的游戏中,儿童明白尊重和遵守规则是一种教养、一种风度、一种文化、一种品格。

(二)以故事造情境,激发儿童遵守规则的愿望

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个个精彩的、引人入胜的教育故事来教育儿童,让儿童从故事中增长智慧。教师在向儿童讲故事的时候,能够向儿童传递大量信息,同时还感染着儿童的情绪。这时候,儿童不仅是在聆听,而且儿童也参与到故事中,并被唤起心中的热情,激励儿童奋进,引导儿童不断成长。

三、重视激情导行,规则意识培养“三步走”

研究表明,大多数成年人出现的问题源于童年时期。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在幼年时没有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就会给其未来的发展造成许多障碍。因此,在小学品德与规则教育中,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仅仅是告诉他多少规则,而是要让他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养成用规则处理问题的习惯,形成基本的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品德与生活》中的规则教育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在教学时,重点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内化为个人的自我约束行为,形成一种遵守规则的习惯,达到从“他律”到“自律”的目的。

(一)创设情境,引入规则

学习目标:联系学生生活,再现情景,切入主题,引出规则。

操作要领: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内容教育儿童才具有现实意义。因此,情境的创设要注意结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教师要将教材上的内容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以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以此拉近书面知识和生活的距离,培养学生的道德规则意识。

(二)再现生活,体验规则

学习目标: 通过活动再现生活,体验感悟规则的意义,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规则意识。

操作要领:再现生活的方式很多,如情景再现、模拟表演、分角色讲故事等。同时,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讨论交流,完善规则,反思自己的行为,强化道德认识,提升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激发学生做个守规则、宣传规则的小公民。教师对学生的活动要有预见性,并及时引导。

(三)课后践行,内化规则

学习目标:链接生活,应用规则,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在实践中完善规则,反思自己的行为,内化规则,从而达到从“他律”到“自律”的教育目的。

操作要领:在课中体验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规则指导生活,从自身做起,让规则内化为具体行为,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规则意识引领生活习惯,做一个“规范”的道德人。

总之,儿童上一年级后,生活发生了变化,从半学半玩一下子变成完全受约束、有规律的学习生活。教材中的规则教育,旨在引导学生结合实际,从生活出发内化规则教育,形成自律意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