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课堂初中数学范文

时间:2023-06-19 09:23: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超级课堂初中数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超级课堂初中数学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3-0009-02

目前,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对现代化数学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多媒体软件和设备的出现,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了更加宽广的舞台,尤其是电子白板和超级画板在数学教学中的结合,既能提高教师教学的综合素质,又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还能够有效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由此,电子白板和超级画板的应用受到师生的广泛欢迎,不仅成为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还适应了数学教学的发展。

1 电子白板与超级画板

电子白板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数学教学中的新型电子产品,其操作方法是教师在教学中将自己所讲的内容写到白板上,输入电脑之后,学生的电脑中就会显示出所要学习的知识,而且拥有最基本的批注、绘画、储存等功能,并可以更新所记载的内容。应用电子白板授课,既可以省掉学生记笔记的时间,而能够专心听讲,也不会因为时间不够用而错过所记的知识点。电子白板能够为教学提供充足教学资源,丰富初中数学课堂,操作程序也十分简练,不需要粉笔和鼠标,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环保的课堂环境。

同样,超级画板是Z+Z智能教育平台系列的一种教学软件,在初中教学阶段主要应用于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等方面。相较于电子白板,超级画板更具有专业性,通过一些几何公式、图片,能够制作出适合课程目标的课件,然后形象地展示出几何图形的变化过程,进行直观的教学活动。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超级画板,可以减少教师的课程准备时间,保证有效、有序进行课堂教学,使学生更能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电子白板和超级画板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推动着数学教学的发展,这种教学模式与新课改的初中数学教学目标相匹配。这是因为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于数学教学,已经成为教学活动的一种潮流,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学习,能够有效地提高数学教育的整体水平;而超级画板的应用,可以将数学几何中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使其能够学会知识、掌握要点。从这点来看,超级画板的应用更是锦上添花。

2 电子白板与超级画板的结合在课堂中的优势

教学是个复杂的过程,单纯使用其中一种电子设备,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只有将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才能真正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信息化。电子白板和超级画板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引发学生的兴趣 电子白板和超级画板作为新兴的教学设备,首先其外观不同于传统的黑板,初中生具有喜欢去探究新鲜事物的特点,这种未曾见过的外观自然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去了解教学设备。其次,电子白板和超级画板的电子教学功能,向学生演示出动态的图像画面,帮助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这些更受他们的青睐。

提高课堂时间利用效率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教师准备一节课都需要很长时间,牵扯很多精力。有了电子白板和超级画板,教师就可以事先利用这些多媒体设备,对教授内容进行设计制作,等到上课时直接就可以进行复制、平移、旋转[1]。这样就减少了教师的备课时间,提高了课堂时间的利用率,有助于教师达到教学目的。

增强师生的互动交流,攻克教学难点 电子白板和超级画板的应用,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学设备不再局限于三角尺、直尺、圆规等。多媒体软件的使用,教学不必时时写板书,学生也不必时时记笔记,可利用更多的时间师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流,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初中数学学习有时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学习点,电子白板和超级画板的结合将这一难题解决,帮助学生把握数学重点,突破数学难点。

3 电子白板与超级画板在初中数学中的具体应用

要把握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为了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其关键是要让学生从内心喜欢上数学。初中阶段的学生求知欲望特别强烈,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效地利用和发挥电子白板和超级画板的优势。比如:多彩的图像、动态有声的画面的设置,可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通过情景的布置,让学生去感知自我,使其对数学产生喜爱之情,能够自愿去探究数学,从而提高数学能力[2]。

另外,它还可以锻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增加,学生可以更多地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动手操作可以加深学生学习过程的印象,对掌握数学要点有很大的帮助。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参与感,还可以慢慢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要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与能力 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师是授业者,其授课内容是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知识的首要来源。所以,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应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专业水平,掌握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提高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才会为教学注入新活力。电子白板和超级画板的应用有利于初中数学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要做到熟练掌握其基本要领,为学生展示出一堂生动有趣的数学课程。

另一方面,教师应当转变教学活动中的身份,从教学活动的主角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要充分利用电子白板和超级画板的优点,增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使学生能够信任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获得教学相长的效果。

学校要加大现代化教学设备投入力度,抓好教师培训 学校应该对教学设施投入足够的支持。电子白板和超级画板是被公认的有利于数学教学的电子信息教学设备,有条件的学校要认真研究和明确投入目标,尽可能引进电子白板和超级画板,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便利。

另外,学校应当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类似电子设备使用的学习班,使教师及时掌握新技能。俗话说:“有一把好枪,没有好抢手,等于是一把废枪。”因此,学校要为教师多提供学习的机会,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使其能够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4 结语

总之,数学是初中阶段最重要的课程之一,教好数学和学好数学是初中师生的共同愿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将电子白板和超级画板结合起来,可以解决数学教学中的许多难题,不仅为教师提供合适的教学方式,节省教师的课堂时间,提高他们的教学效率,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其学会主动地学习,增加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形成数学思维能力,使其成为当前主要的教学辅助手段。

篇2

生动有效的数学课堂必然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所以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转变过去的课堂模式,倡导“有限教学”,让教师通过限时讲授,把教学空间腾出来,给予学生参与互动的机会和空间.要做好限时讲授,除了需要教师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精讲知识、缩短时间外,更需要教师做好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在多出来的课堂空间里发挥主体作用,深入参与课堂,提升学习效果.为此,我建议采用留白的教学手段,通过设计合理的留白问题,为学生主体参与课堂提供通道,为串联课堂教学与学生实践提供桥梁,最终促进教学效率提升.

例如在教学初中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时,我引导学生利用“转化”的思想,将一元一次方程转化成最简方程“ax=b”的形式进行求解.教学完毕后,我给学生留了这样一道问题:“根据刚才的几道例题,大家能总结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吗?”学生拿到问题之后,都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很快就有学生总结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有分母的就先去分母,接着是去括号,然后是移项,未知项和已知项分别移到等式两边,然后是合并同类项,最后两边同时除以未知数的系数.”此外,还有学生写出他确定解题步骤的依据,还有学生写出注意事项,如去分母的注意事项.通过设计这样一道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留白问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独立思考总结,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掌握本次课的教学内容.

二、合作学习,团队协作促学习

萧伯纳说:“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这生动地说明互动交流对于学生知识学习具有何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要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充分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而在数学学习中最能促进学生交流的方式就是合作学习.初中数学要有效开展合作学习,主题的明确很重要,通过精心设计合作主题,帮助学生明确合作目标,提升学生合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最终促进学生知识学习,提升课堂教学.

例如在教学初中数学《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部分内容时,我组织了“能不能相等”的主题合作活动.我首先将学生每四个人分成一组,然后向合作小组布置主题任务.第一个任务是“如果我们要画出两个完全相等的三角形,需要几个条件才能确定三角形全等?”小组成员进行协作绘画,很快就得出了“只有一个条件和只有两个条件是画不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至少需要三个条件.”于是我又给出第二个主题任务:“三个条件的话,都有哪些可能?都能画出全等三角形吗?”学生很快列出三个条件的组合形式:“两边一角,两角一边,三条边,三个角.”并在合作探究中排除了“三个角相等”这个选项.通过这样合作探究后,我再向学生教学“边角边、角角边,边边边”这些概念时,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教学效率自然大大提升.

三、踊跃展示,一题多变利提升

篇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112-02

数学是美的,数学之美充满了整个世界。由于它的结构完整、图形对称、布局合理、语言表达简洁,无不体现其美的因素。因此,我觉得数学教学应当激起学生对数学美的关注,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常言说得好,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在数学中不是不存在美,恰恰是缺少发现。在复杂的数量关系、代数式、几何图形之间,培养学生的丰富想象,寻求数学的“形态美”。笔者以为,作为数学教师,一定要正确地使用好教材,维护神秘的数学美对学生产生的感染力是巨大,当学生引起对某一数学现象突发奇想时,要积极鼓励,不要简单地认为那是想入非非,或许他有着独特的理解。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教学就不再是那样抽象难懂,枯燥无味了。

一、明确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做到有的放秩

在新课改中,对现行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做了明确的制定,即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题”、“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要让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并“形成用数学的意识”。作为一名初中的数学教师,我们有必要对教学目的进行认真的学习和研究,只有通过认真学习,搞明白教学的目的,才能弄围绕其开展教学活动。只有全面深刻的掌握了教学目的,才能在教学行为中,体现出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二、通过数学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索

一直以来,如何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如何使他们能够在课堂四十分钟内尽可能地保持注意力的集中,让学生保持认认真真地集中注意力状态的学习,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

1.激发学习动机,即激励学生主体的内部心理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其实质就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能自愿的、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这项活动。在教师具体教学中,可以通过初中数学具有的独特的吸引力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具体施教过程中,可以列举讲解目前国在数学领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数学的情趣。教师还可以尽情的展示数学的魔力和魅力,在授课过程中,唤起学生对数学的钦佩之感,并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以致用的感觉,进而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和获得成就后的满足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使用通俗的语言、形象的例子对所学知识进行讲解,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以积极轻松的心态投入其中,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篇4

初中数学课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从初一就开始分化,一些学生的数学学习越来越困难,以至于兴趣减退甚至厌学.然而现在我们都在追求课堂高效和教学质量,那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课堂质量,我觉得我们可以大胆尝试分层教学,为此,本文结合自己和同事们这几年在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上的探索,提出分层教学理念和分层教学的实施.

一、分层教学的提出

当前,我们各校都在致力于探索高效课堂建设途径,各科根据学科特点提出了不同的实践,有的已经奏效.但是初中数学课面临着这样一个窘境:课程标准与学生实际能力差距较大,学生之间学习数学的能力差距也较大.而且,从这几年的教学中,我们发F,学生的数学成绩普遍走低,特别是在我们农村学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现在初中孩子年龄偏小,智力发展与数学课标要求不相适应;另一方面是教师在教学中组织教学时没有充分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还有就是没有注意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导致学生对学数学兴趣很低,甚至因为屡考屡败失去兴趣.尽管有教师实施个别辅导、开小灶,但是效果还是不甚理想.基于此种情况,结合这几年实施高效课堂的经验总结,我们提出了分层教学的设想.

二、分层教学的含义

百度给出的分层教学法是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教师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从而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分层教学的核心是分层的学习对象,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了这一点,教师方能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不至于一刀切,眉毛胡子一把抓.分层教学这种教学思想,由来已久,孔子就提出过“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因此,我们要真正践行这一教学思想,就必须分层教学.而且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分层教学法既能使所有学生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要求,又能使学习较好的学生吃饱吃好,也能使中等生和学习困难生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从而使所有学生从知识、技能和能力方面普遍提高.因为它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这种愉快的情绪,极大改善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合作与交流的效率.

三、分层教学的实施

首先摸清学情,弄清学习数学的三类学生.也就是要知道学生的接受水平差异,这点也不难,现在我们都实行餐桌式小组学习,班主任已经将学生按照A(优秀)、B(中等)、C(学困)每组6~8人分组,教师一定要弄清学生的层次,这是分层教学的前提.那么具体如何操作呢?笔者认为一要课堂观察.课堂上注意力集中、反应较快、发言积极、主动表现的多数是A类;相反可能是B类,如果完全不在状态,很可能就是C类.二要通过测验卷.开学初或者定期组织小测验,结合试卷答题情况就可发现端倪.三要与班主任和其他科任教师多交流,一般学习好的学生,各科学习都较好.四要与家长联系.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比较熟悉.当然,三类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是会转化的.作为数学教师也要细心观察学生,及时发现和掌握三类学生在数学课上的转变.

其次,要分层设计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上课提问时,注意不同难度的问题选择不同类学生,如容易简单题目让C类学生回答,如果回答正确,及时鼓励,激发他们成就感和自豪感,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分层布置作业,分别标注出三类学生该做的题,不一刀切,让三类学生自主选择各自题目.如果发现C类做对了B类的题,或者B类做对了A类的题,要及时大力表扬,借机激发学生兴趣.

再次,注意作业和评价的层次性.平时的作业布置中,教师要心里明确三类学生的作业要求,哪些题目是哪类学生做的.如果学生超级完成题目,大家要表扬赞赏,以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积极性.阶段性检测评价中,根据试卷难易程度,对三类学生分别提出要求,特别是C类学生,只要有进步就要及时表彰奖励,保护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四、分层教学的误区

在分层教学中,要注意避免名存实亡、自欺欺人的做法.明明在教学目标设计和课堂提问上,没有根据三类学生和问题梯度提问,还抱怨学生不认真学习,不积极配合教师教学.在作业布置上,统一布置,只要没做完,不管什么理由,一大通批评,把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给骂没了.其次,不要在公开场合严格区分三类学生,教师只要在心里清楚知道三类学生,提问和作业要求及质量评价中按照三类学生不同标准评价就行了,切忌动不动“你这个差生来回答”,或者“这个问题学习好的学生来作答”,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不要让他们感觉到教师眼里学生也有等级差别.

篇5

1 网络环境下初中数学教学优势

网络为数学教学虚拟现实情景 网络环境有利于为课堂教学提供更为真实、多元化的虚拟环境,因为虚拟环境能够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生活数学的作用。而生活化的数学能够更好地展现教学的实际意义,让学生明确数学不是单纯地应付考试,更多展现了数学的实际作用。另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论提出了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恰是虚拟现实技术最能充分体现的。

总之,运用网络化教育优势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体系,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从新课程改革教学的角度讲: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网络资源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帮助学生在新的学习方式下更好地发展,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参与国际社会的竞争。

网络为数学教学提供丰富资源 数学知识往往需要更多的数学类型题作为探索内容,基于这方面的考虑,网络为数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首先,网络提供了影像资源。如今,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地应用互联网资源,发挥网络资源图片、文字、声音、影像俱全的特点,化静为动,做到动静结合,图文兼备,声情并茂,化抽象为具体,以直观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网络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为数学教学的解题步骤建立数学模型,为空间图形进行了实际的操作演示,为数学实验活动进行了简单方便的验证。这些都使得数学教学内容更为简单,教学过程也更为快捷。

最后,网络提供了大量的业余学习空间,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学校电脑网络上浏览“学习指导”板块下小学科学栏目后的课程辅导,从而预习新课内容。另外让有条件的学生在家里通过因特网搜集与课程相关的资料。学生预习新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预习效果良好。这样学生在上课时就做到了心中有底,听起课来有的放矢。

网络为数学教学建构理想平台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要重视沟通合作,数学教学也要保证数学问题的讨论和拓展有探索沟通的空间。网络构建了互相沟通的平台,通过网络平台,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也使得沟通形式更为自然,沟通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感受也更为自然。教师可以随时处理网络平台传递的数学问题和教学建议,不断地整理、制作和借用教学资源填补其中,保证其中资源的时效性、精确性。学生也可以上传分享自己独有的资源。

2 网络环境下初中数学自主教学模式

提出探究问题 数学教学提出探究问题是数学建模的第一步,而在网络环境下提出探究问题就必须要创设数学情境。如教学“相似三角形”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网络音像设备播放泰勒斯巧测金字塔的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提出问题:泰勒斯这样测量的依据是什么呢?下面要学习的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出探究的问题内容。创设教学情境之后要利用网络的直观表现来引导学生运用实验、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类比、猜想等方法去研究与探索,逐步解决设计的问题。同时,教师作为参与者,应主动加入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

在教学“相似三角形”时,利用多媒体网络设备投影片,提出探究问题:1)两个全等三角形一定相似吗?为什么?2)两个直角三角形一定相似吗?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呢?为什么?3)两个等腰三角形一定相似吗?两个等边三角形呢?为什么?请大家互相讨论。需要注意的是编制探索的例题时不要完全依靠教材,必须考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此,应注重一题多模或多题一模、统计图表等例题的编拟,密切关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学生创新和高新技术密切结合,融入当代科学发展的主流。总之,提出探究问题能够保证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更好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形成完成数学探究的信心和决心。

探索解决方案 探究解决方案的过程也是数学建模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过程,这里提到的探索解决方案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解决问题之前对问题的全面分析,最终形成探索结果的过程。数学问题形成后必须合作探索,完成解决问题的方案。为了更好地探索解决方案,必须要组织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在组长的分配下完成各项任务,也可以每个人都先独立完成思考,然后再整合集体的智慧,对数学问题的解决途径进行重新思考,找出最佳思路。合作结束之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探索。

如在平面几何中讲解三角形全等有关知识时,可利用网络超级画板制作一个课件,让满足全等条件的两个或几个不同色彩的三角形在鼠标的控制下,通过旋转、平移、重叠、闪烁等系列动画演示过程,生动形象地描述图形全等的内涵,使学生在动画中认识几何图形的特征与性质。这样的直观教学演示不是由教师直接提供给各个探索小组的,而是要求各小组在申请的情况下,教师让学生根据导学案自己查异并播放。这种教学模式的尝试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当然也对教师的备课提出更为深度的要求,要求教师准备得更为充分。

最终问题解决 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之后,学生就会较为容易地解决问题,得出数学计算的答案。而网络环境下,对于最终的数学结果和验证过程,有更为快捷的评价方式。通过网络教学,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并及时予以指正,同时可以展示学生各自不同的解题思路,扩大思维的视野,对比各种思路的视角过程,交流评价不同的策略,激发起学生创造性的想法。例如,借助网络将各组不同的解法投影出来,这样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集体讨论,总结正确结果,同时关注简便的解题过程。

总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其活动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的结论,更多的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体验知识产生的原始状态,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每一个人都应当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这样,在鼓励个性发挥的意义之下,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才成为可能。

交流与整合 数学问题解决之后,为了让学生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教师要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数学概念理论的整合与交流。

首先,要开展学习过程的自我评价。例如:学生可以作品供他人交流评议,而专题网的测试功能,由于反应及时,不需要教师批改,可以方便学生自主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其次,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探索、尝试所得,归纳、总结出有关的知识、规律等方面的结论,然后将这种结论利用多媒体展现出来,形成规律内容。

总之,网络环境下初中数学教学可以按照“确定方向创设情境自主学习网上探索网上协作网上测评课堂小结”的模式,将构建主义、生活数学等理论融合到初中数学课堂之中,让教师、学生和网络资源三者的关系更为融洽。

参考文献

[1]侯婕妤.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1(7).

[2]迟言,王东红.多媒体网络环境下以自主学习为目的的计算机实验教学模式[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8).

篇6

一、问题提出

20世纪50年代后期,有关注意的研究越来越受到认知心理学家的关注。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布鲁姆的研究结果指出:“注意力稳定性的作用比学习能力的作用更大。”从中显示出注意稳定性的重要性。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生理、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方面全面地了解初中学困生的注意心理发展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初中学困生的心理研究。

目前,初中数学教学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学生上课时学习不专心,做小动作、打瞌睡、聊天,这些问题始终困扰着初中教育一线教师。究其根源,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部分初中生注意稳定性较差。如今,大多数研究人员都把目光集中在大学生、普高生和小学生的身上,而针对初中学困生课堂注意力的调查、研究少之又少。如果能够对初中学困生的注意力情况进行全面调查了解,深入地追查注意力分散的原因,必将对教育学生提供非常有力的帮助。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保持学生学习的注意稳定性,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注意稳定性的心理分析

注意稳定性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一百多年来,人们多从心理、社会和行为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了多种理论。近年来,随着脑科学的发展,人们从大脑功能的角度进行了探索,为我们矫治注意障碍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注意是保证心理过程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没有对事物的注意就不可能有对事物的认识。注意稳定性指把注意集中保持在某一对象(事物或操作活动)上时间的长短。时间越长,稳定性越高。研究发现:7—10岁儿童可维持20分钟,10—12岁约为25分钟,12岁以上儿童可维持30分钟。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原因如下:

(1)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变化及新异性都能引起注意。但是,基于数学学科的特点,容易使学生的注意转移。

(2)学生的主观状态:学生的学习需要、兴趣影响注意的稳定。目前,多数初中学困生都不喜欢数学,这可能是导致初中学困生注意力涣散的一个主要原因。

(3)教师的教学技巧:优秀教师往往能掌控课堂教学,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譬如:教师突然的停顿、教师实行就近原则、教师语调的高低、教师的幽默感等都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转移。

(4)教学内容的处理:初中学困生数学基础差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对教学内容要尽量降低难度,内容安排要依据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水平而制定,这有利于注意的保持。

(5)学生的意志力:有意注意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据研究,意志力越强注意越稳定。因此,数学学习对于学生的意志力有较高的要求,而初中学困生学习却缺乏这方面的品质。

以上分析了影响注意稳定性的一般因素,这也给我们教学提供了心理理论依据。此外,学生的健康状态、精神状态对注意稳定性也是有影响的。

三、探讨如何运用注意规律指导初中数学教学

研究表明,应用注意规律指导初中数学教学,应从影响课堂注意因素出发,并从课堂教学角度将影响因素归结为主观和客观因素。其中主观因素为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等,客观因素归结为教师、教学内容的难易等方面。

1.制造“刺激物”

有人认为,遵循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组织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做法,即在学生出现注意分散时,制造出可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兴趣的“刺激物”,化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

如:讲解《线段之比》时,其中有一项关于黄金分割的内容。此时,教师可制造一些“刺激物”,即当线段之比值为0.618时,此时的线段分割为最美的分割,为何?因为数字0.618为黄金分割数。说到美,教师也可进一步关联人体黄金分割点知识,“制造”一些幽默材料,来吸引学生注意。

2.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初中学困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过程中,对知识理解存在不同的程度与深度,也即数学认知理解是分层次的。据教学实践表明,大多数初中学困生表现出对所学数学知识缺乏灵活应用,知识迁移能力差。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考虑学生的认知现状,教学目标应设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此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

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教学,前提是需要学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但实际上大多数初中学困生没有掌握方程的求解。假如教师不准备教学铺垫(回顾和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学生可能无法同化和顺应知识建构,这容易使学生学习注意力发生转移。

3.设置“好的数学问题”

数学是一门充满神秘与奇趣的学科,著名的“七桥问题”、“四色问题”、“哥德巴赫问题”等,诱发了多少人的好奇心,激活了人们无尽的智慧。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往往源于好奇。在教学中,设置数学问题应该从两个层面上去理解:情境设置与问题分解。

情境设置: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需要在背景中学习。真实问题情境有利于意义的建构,并促进知识、技能和经验的连接,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是初中学困生数学教学值得探索的重要途径。

问题分解:在教学过程中,恰当、适时地设问,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

文献[1]认为:问题分解可以有“串联”和“并联”两种模式,如下图1:

“串联模式”通常是将一个大的问题肢解成若干小问题,通过小问题引领学生步步深入而得出结论,其优势是针对性强,学生容易操作,缺点是不够开放,有时会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面;而“并联模式”优势在于学生的独立思考空间较大,更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问题,但针对性不如前一种强.这两种模式各有特点,我们应根据实际教学内容来合理地加以运用。

如设定的目标是认识“函数”,教师给出两个变量X与Y,若老师问:变量X与变量Y是什么关系?学生的思维受阻,因为学生,尤其是学困生,不明白什么叫做“关系”,结果是设问得不到解决。若改成问:变量X会随着变量Y变化吗?学生很快就答出来了,但这不是问题的结束,接着问:“你能描述怎样变化吗?”(教师画出思维图)通过画图,你能发现变量X与变量Y的关系吗?(学生可答出)因此,把这个问题分为了3个层次的问题,一连串的问题引发一连串的思考,这符合学困生学数学的特点。总之,要善于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调动起学生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在认知冲突的解决中不断前进。

因此,将教材中的知识点精心地设计成一个又一个问题串,可以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4.渗透“数学文化”

谈到数学文化,往往会联想到数学史、文学、美学等。确实,宏观地观察数学,从历史上、文学与美学视角下考察数学,确实是揭示数学文化层面的重要途径。如:数学史反映数学文化的历史,数学史教育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数学史是学习数学、认识数学的工具。数学美能给学生以精神享受,又会给数学的发现带来积极的影响,数学美绚丽多姿、深邃含蓄又充满理性。在教学中,要不断挖掘、引导、创设情境,让学生鉴赏、体会丰富的数学美。这样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唤起学生注意力。

如利用“Z+Z超级画版”软件,通过迭代作出生动逼真的勾股树(如图2),拖动P点,使其在以AB为直径的上半圆周上自由移动,勾股树的“树叶”就随之自由运动起来,体现了一种动态神奇之美,这是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

5.注重“教学艺术”

课堂教学不仅是一门学问,而且是一门艺术,高质量的课都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除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及渊博的学识外,还应注重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向学生传授精辟的科学知识,而且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

如:教师具有驾驭语言的高超技能:亲切舒缓的语气、抑扬顿挫的语调、张弛相间的语速、强弱适当的音量。使教学语言给人以一种强烈的流利动听、富有磁力的语感刺激,这些都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稳定性。

数学课程对学生的注意的稳定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也使得数学有可能成为因注意涣散而导致学习困难最多的学科,因此,注意涣散型学困生问题不容忽视。

篇7

近年来,在新课程改革精神的推动下,我们农村初中在课堂教学方面已有了很大的进步。但由于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的现象特别严重,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以及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能力等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导致课堂上常常出现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中等生“吃不好”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尽力使每个学生都获得良好的发展,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上采用了分层教学的探索。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能力水平、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等,将一个教学班的学生分成“好、中、差”三类或分得更细,再根据《大纲》要求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层指导、分层练习、分层测评的一种教学模式。

1.分层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备课时,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的目标,哪些不属于共同的目标。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同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知识水平确定不同层次的不同要求。在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情况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梯级,保证A组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个阶梯,使B组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个梯级,满足C组学生“吃得饱”。例如,初二“同类二次根式定义”教学的三个梯级为:①实例引入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举正反例反复理解;②定义应用,充分理解“化简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并举几组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例子进行理解;③定义的拓广,从同类二次根式定义中发现一般同类根式的定义。安排作业时,教师亦可分三类作业,每组学生在完成本组的任务后,可自由地做其他组的作业。以此来分别满足A、B、C三个学习小组课外作业的要求。尤其是C组的学生,可以对他们有更高的要求,可开展编题改题,妙题巧解、难题征解,数学竞赛,编写小论文等活动,不断拓展其思维空间,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

2.分层授课、分层指导

课堂上进行分层授课,就新授课而言,分三个阶段,它们既独立成段,又前后连贯,以便三个层次的学生都明白自己在该阶段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思维的发展起定向作用。在时间的安排上,第一、二个阶段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25至30分钟。这样能保证B、C组学生听懂吃透。第三个阶段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使A组学生学有余味,即下有界(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最基本的内容),上无穷(定向启发,课外发展)。另外,课堂练习能异于常规教学。各个学习小组的练习内容和标准应有所不同。既要明确不同梯级学生回答相应梯级的问题,又要激励低组学生回答高组问题,完成高组的任务。教师还可将重点内容设置几个有梯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以求自己获取知识。总的来说,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这样导致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后进生必须基本上完成大纲上的要求,优秀生尽可能地拔尖提高。教师在课堂后15分钟的时间里接触更多的应该是后进生。

3.分层练习

课堂练习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能反映课堂的教学效果,又能达到初步巩固知识的目的。课堂练习应精心编排,设计出分类的练习题。其中基本要求一致,习题技巧分三个层次,分别与A,B,C三类学生的水平相适应。教师对A类学生要提出明确具体的学生任务,着重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在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应适当点拨,使他们奋发进取,充分发挥;对于C类学生,则应多辅导,多鼓励,多练习,多板演,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讲评时,教师要重在分析、启发、诱导,同时要培养学生规范解题的习惯。对C类学生中做对的要加以表扬、鼓励,使其树立学习信心,对板演中出现的差错,不能放过半点,帮助学生对差错进行分析、找出原因,直到学生真正理解掌握为止。

4.分层课后作业

根据各类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分类的课后作业。一般分为必做题;A、B类学生必做,C类学生选做;A类学生必做,B、C类学生选做。必做题以模仿为主,题目与教材中的示范类似;A类学生做选做题以熟练掌握为主,题目条件稍复杂;B、C类学生做选做题以灵活运用为主,题目综合性较强,涉及的知识面较宽,解题方法具有一定的技巧。

5.分层测评

成功感是人们顺利完成一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学习也是如此。在以上分级授课的基础上,学生顺利完成了本梯级的学习任务,而且经常超级答问和超级完成作业,这时,教师应进一步培养其信心,改革考查方法,让学生得到满意的分数。于是,我采取如下考查方法:同一套试卷分两部分命题。双基题占80分,拓深题占40分,其计分方法是:A组学生实得分=100分一扣分,B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100/120。C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此种方法常用于综合考查)。考查成绩90分以上者为该组优秀学生。连同平时的听课、作业以及智力因素等,作为学生升级的量化依据。这样,使各类学生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由于各层,各环节的目标具体明确,充分调动了各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学有所得,人人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篇8

费红刚,西北工业大学附中初中数学教师,陕西省第二批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工作坊主持人,陕西省教学能手,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站长。先后在宝鸡市第一中学和西北工业大学附中就职,自从工作以来,他始终奋战在教学第一线,以他卓越的教学技艺,不懈的追求精神,高尚的师德修养和人格魅力,深深地影响着学校的师生。

家长们说:“把孩子交给他,咱放心。”

学生们说:“费老师,上课形式多样,特别贴近我们,是我们的朋友。”

同事们说:“他是我们大家公认的优秀教师。”

他自己说:“我爱我的这份职业,我爱我的每位学生。教书育人是我的本分。”

……

优秀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费红刚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是一名工人,经常给他说“吃亏是福”“待人要真诚”……母亲是一名妇产科医生,对母亲来说崭新的生命充满希望!

费红刚的小学和中学是在陕西省岐山县城度过的,在那里有他一生都要铭记的启蒙恩师,也有他一辈子不能忘记的谆谆教诲,甚至至今他还能想起帮助、教育过他的老师姓名。费红刚小的时候很调皮,没少挨老师的批评,老师经常评价他是很聪明也很调皮。

2003年本科还没有毕业的费红刚就与刚成立3个月的宝鸡市第一中学签订了就业意向书。在宝鸡第一中学开始了他10年的专业成长之路。2004年7月下旬刚到学校的他就参加了宝鸡市教育学院组织的“新课程新理念培训”。在这次岗前培训中他第一次接受了专业的、系统的理论学习,接着学校又选派了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汶改莲老师和雷震云老师手把手的教他备课、上课,到现在他还记得备的第一节课的教案足足写了7页。通过自己辛勤的付出,工作第一年的费红刚被评为校级“优秀教育工作者”。工作之余他还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数学竞赛,并获得“希望杯数学竞赛优秀辅导员”。

认真钻研让他荣获殊荣

在教学中,费红刚每学期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学科教学计划,并做到深入教材,认真备课,以学生为本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学习新的课堂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师生双方密切合作,交流互动,学生都比较喜欢数学这门学科,因此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所带班级数学成绩名列前茅。2013年5月获得宝鸡市教学能手,同年8月获得陕西省优秀教学能手。还经常指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数名学生撰写的数学小论文均被推荐参评“科技创新”活动。学生彭元铎在他的指导下,设计的运动会徽标被宝鸡市第一中学采纳。2009届1班孙骜同学中考数学成绩名列宝鸡市第一名。

在教学之余,他不断反思和总结,写了数篇教学论文,有的发表于“中学生学习报”教研版,有的参加省市级优秀论文评选并获奖。撰写的《角的度量与表示》论文荣获宝鸡市基础教育优秀成果评选三等奖。撰写的《浅谈数学课堂教学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论文荣获陕西省基础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陕西省义务教育段课程改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子课题优秀成果二等奖。2012年8月,撰写的《优化导学设计 构建高效课堂》荣获宝鸡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2年8月,撰写的《数学课堂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荣获陕西省教育学会二等奖。2013年9月,撰写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2)》荣获陕西省第五届优秀教学设计三等奖。2014年12月,参加省级课题《初中数学课堂练习分层教学的研究》顺利结题。2015年1月,主持的省级课题《大班额下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顺利结题。2014年8月,参加陕西卫视主办的“超级老师”的录制,2015年2月26日播出了所讲授的内容另类讲解“黄金分割”让在场评委以及家长眼前一亮,深受好评。

班主任工作让他和孩子们一起成长

费红刚从上班的第一年就担任班主任工作,一直在坚持向书本学和向同事学,并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形成了自己班级的管理特色:“三坚持”。坚持“爱”字当头。视学生如亲子,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尽心尽力地帮助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时间不长学生就亲切的叫他“费爸”。坚持民主管理。鼓励学生毛遂自荐当班干部,然后让学生监督、评选出大家最信任的班干部;班会课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的精神,开展自我教育;在日常班级管理中,每个时段都有人管理班级,班级的每件事都有人管,可谓是“时时有人管,事事有人管”。坚持打造班级文化。充分调动学生自己选班歌、写“班级宣言”、征集“班级口号”、在教室墙壁上张贴学生自己的“凡人名言”等等一系列措施,创建了班级文化,促进了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潜移默化地洗涤了学生的心灵。

“三重视”。重视班会和团会的组织召开,重视理想教育和感恩教育,重视德育量化管理制度的创新。并做到“三勤”即眼勤、口勤、腿勤;“三抓”抓细节、抓习惯、抓品德;2011-2012学年度获得校级“优秀班主任”。

学生家长郑景元的妈妈是这样评价费红刚老师的:“他课上幽默轻快,给孩子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孩子积极踊跃兴奋的学习热情,同时他也静默地发现着每个孩子的支点,课后他会找合适的机会用力撬起这个支点,使孩子们有了力量,热情洋溢地奋发学习数学,这是我从我孩子这里感受到的。费老师是一位用心教学的好老师,也是一位师德高尚的老师。感谢费老师!”李欣翊妈妈说:“费老师是孩子喜欢,家长喜爱又放心的好老师。处处给孩子传递着老师不抛弃每一个孩子的正能量。”梁梓纯妈妈说:“费老师走到哪里都是让学生喜欢的老师。”

2015届9班王h童同学在作文中写道:“在课堂上,我才逐渐感觉到了在这个平凡的数学老师身上所蕴含的不凡魅力――幽默的语言、渊博的学识,几乎可以称作‘神奇’的解题思路,让我越来越对数学的课堂产生了好感……”“看了我的试卷,他耐心地帮我分析了每一错误的原因……每次考试下来,我必定会找他,整个过程我都手捏一把冷汗,而他,却始终面带微笑,不时地看看我,他那深邃眼睛里所闪烁着的除了智慧,还有关爱……”

工作站立足课堂教学引领教师成长

2013年12月6日,费红刚工作站正式成立。工作站以课题为抓手,吸纳了七名成员,三名省级教学能手:雷震云、马小卫、车芳文,一名市级教学能手:邓向龙(现为省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一名市级教学新秀:杨峰,还有两名年轻教师:赵欣、吕庆兰。为了积极落实工作站在校本研修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广大教师专业成长,自2013年12月24日起,至2014年5月28日,费红刚组织本站成员或其他教师共进行了多次课堂教学听评课活动。针对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参与听评课教师感受很深、收获很大,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教师成长。

2014年5月9日,费红刚组织工作站成员前往宝鸡市长岭中学进行听评课活动,这次外出听评课活动是在总结前几次听评课活动基础上大胆迈出的第一步“走出去”,下一步是“请进来”。在听取了长岭中学老师精心准备的公开课,费红刚和工作站成员也受到巨大的启发和课堂教学方面的收获。听课后,在场听课老师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评课,在评课过程中,两校老师都有相当精彩的表现,有专业思想、有知识深度的各抒己见让这次普通的听评课活动顿时异彩纷呈。给工作站的活动增添了新的气象,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2014年4月3日,参加了宝鸡市中小学“高效课堂・名师大篷车”送教下乡活动,有效地发挥了引领辐射的作用。

费红刚认为培养教师专业成长是工作站的神圣使命之一,为了促进教师业务能力不断提升,所在工作站的教师年轻教师居多,培养带动年轻教师的发展和成长就成为了一项主要任务。除了以听评课为促进方式外,费红刚经常进行专业素养的学习,购买了许多与专业相关的书籍,为站内成员提供业务成长的“专业营养”;不定期地进行教育教学的交流活动,谈体会、悟心得、思教改;鼓励站内成员勤动笔、多反思,在扎实落实好每天的教学反思之余,多记录教育教学方面的点滴感悟,形成有价值的论文。

承担课题,探索高效教学模式

课题研究是充分发挥工作站对教研工作积极探索的重要方面,也是解决实际工作中问题的重要突破口。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费红刚重视以实际教学为根据所产生的教学问题、教学感悟,善于总结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形成的教育教学规律和方法,乐于提炼在平常使用和习以为常的教育教学手段和方式。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的教育教学课题的研究,在研究中破解实际困难、在研究中不断提升自己、在研究中引领身边教师成长。

篇9

一、前置作业设计

生本教育提倡课程设计“要以学生的好学为中心”,它指出:学生具有学习的所有潜能,在教学中,只要给学生创造充足的学习资源,学生便能自行达到对知识的内化。

生本教育在课程上主张“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探究的载体就是前置作业。前置作业设计遵循简单、根本、开放的原则。简单即要求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要从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探究。根本?t要求教师在作业设计时抓住知识的“根”。例如:同底数幂的乘法,其“根”就是幂的意义。开放是对探究空间的要求,即问题的选择、呈现和解决方法可能不止一种,以便于各种可能性的生成。

二、小组合作建设

刚开始生本实验,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很难落实前置作业的检查。我的做法是:建立小组制和积分制。全班56名学生,4人一小组,设立小组长,由小组长检查组员前置作业的完成情况,并在成长记录表上打分。另外,班级设立两名大组长,由大组长检查小组长的前置作业,两名大组长的前置作业则直接交由课代表检查。这样分级设立,不论是对作业的检查还是对学生的管理都很便利。

分组后不久,有个别组长感到无所适从,因此教师要做好小组长的培训。首先让组长明确小组建设的目的――互相帮助、合作学习。其次,建立制度,培养小组长的管理能力。例如,前置作业的检查,课堂讨论应该注意的问题,组内分工等。最后,培养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和组间的团结互助意识。让组长明白小组是小家,全班是大家,不仅要照顾好小家,更要团结起来经营好大家。

三、有效指导

从教学过程来看,有效指导主要有课前指导、课中指导和课后指导三种。生本实验一周后,我就发现:学生没有先学的习惯,前置作业完成的人寥寥无几。为此,我就将前置作业放在课堂内完成。具体做法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作业单中的问题,将想法和分析写在上面;其次,指导学生看书。明确本节课的主题,圈画重难点;最后,小组交流。经过两个礼拜的训练,大部分学生对前置作业已经适应,此时再将前置作业移至课前完成。

课前指导主要有:对薄弱组长的个别辅导和对课堂展示的指导。例如,个别小组展示时,对概念、定理、性质等界定不清,数学用语不规范,表述??嗦。针对这一现象,我采取的措施是:对展示小组进行个别指导,统一要求,推荐学生使用数学符号,禁止照本宣科、长篇累牍地发言,强调数学用语的规范性和严谨性。

课后辅导主要集中在学优生的提高和学困生的帮扶。生本教育将大量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探究,练习时间稍显不足,这使得部分学困生对知识的应用有所欠缺,学优生有所懈怠。为此,笔者选取部分学优生成立特助,协助老师完成对学困生的一对一帮扶,同时对学优生进行“加餐”。

四、反馈与评价

即时反馈不仅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思考和行为是否正确,同时对教师把握学情也大有裨益。现行教育中,总结性评价居多,如学期末的考试。这种评价是一种“回顾式”评价,不具有前瞻性,因此光有总结性评价还不够。笔者建立了学生积分卡,通过前置作业的检查,课堂学生发言、板演、讲解,作业等级制,形成过程性评价,这两种评价相结合更有利于整体了解学生,为教学提供全面参考。

五、实验结果

篇10

数学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著名数学家高斯十岁的时候,对1+2+3+…+100=?这道计算题通过分析发现,这一数列两端二数之和总是101,从而得出101×100÷2=5050的答案,这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下面我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所做的探索。

1.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创造欲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产生和发展,动机的形成,知识的获得,智能的提高,都离不开一定的数学情境。所以,精心设计数学情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思维过程,创设思维情境,使学生在数学问题设置而成的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原有的数学水平发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创设使学生积极思考引申发挥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愤悱”状态,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解“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时,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财主,为人刻薄吝啬,常常扣克工人的工钱,因此,附近村民都不愿到他那里打工。有一天,这个财主家来了一位年轻人,要求打工一个月,同时讲了打工的报酬是:第一天的工钱只要一分钱,第二天是二分钱,第三天是四分钱……以后每天的工钱数是前一天的2倍,直到30天期满。这个财主听了,心想这工钱真便宜,就立即与这个年轻人签订了合同。可是一个月后,这个财主却破产了,因为他付不了那么多的工钱。那么工钱到底有多少呢?由于问题富有趣味性,学生顿时活跃起来,纷纷猜测结论。这时,教师及时点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同时,告诉学生,通过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可算出,这个财主应付给打工者的工钱应为20-1(分),即1073741824(分)≈1073(万元),学生听到这个数字,都不约而同地“啊”了一声,非常惊讶。这样巧设悬念,使学生开始就对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以上例子说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迫切想要了解所学内容,也为学生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了理想的环境,这是组织数学的常用方法。

2.启迪直觉思维,培养创造机智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直觉思维是以熟悉的知识领域及其结构为依据,使思维者实行跃进、超级和采取捷径,并用比较分析、验证结果的一种快速思维形式,任何创造过程,都要经历由直觉思维得出猜想,假设,再由逻辑思维进行推理、实验,证明猜想、假设是正确的。直觉思维是指不受固定的逻辑规则的约束,对于事物的一种迅速的识别,敏锐而深入的洞察,直接的本质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也就是直接领悟的思维或认知。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这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老师不可不予以重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直觉猜想不能随意地否定,这样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学生直觉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教师应该做的是正确引导,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直觉,由直觉得出的结论,并引导学生证明。

例:试比较3/124;5/138;4/116这三个数的大小。

分析:对于这道题,学生通常都是采用先通分再比较的方法,但由于公分母太大,解答非常麻烦。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可采用一种行而有效的方法,安排学生回头观察后桌同学抄的题目3/124;5/138;4/116,同学们就会发现所看见的分母是原分数的分子,而分子则是原分数的分母,然后再让学生想一想可以怎样比较这些数的大小。倒过来的数字诱发了学生的灵感,使很多学生找到把这些分数化成同分子分数再比较大小的简便方法。

3.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时,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加大训练力度、尽可能让学生试着进行一题多解,把题目进行变形,试着在多种题型中找出其共同点进行归纳培养解题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题多解的目的在于实现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它是一种发散思维。一题多解还能提高思维的流畅性。通过适当的一题多解的训练,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长期训练,可以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

一题多变,初中数学考试的题目很多是将书本上的例题稍加变化而来的。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一题多变的训练,对于转向机智的培养和应变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有着重要作用。通过习题条件的变换,结论的变换,命题的重新确立,使题目变得更有价值,从而产生有新意的新问题,使得学生不得不应用更多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学习就变活了,也就起到了培养思维能力的作用。

试着在多种题型中找出其共同点的方法即多题归一法。这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聚合性。创造性思维需要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完美结合,这种情况贯穿于任何一个创造过程。所以,聚合性思维对创造性思维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加强对学生聚合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实属必要,而将多种题型进行归纳训练,不失为培养聚合性思维的一个有效途径。

上述几点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发散思维的发展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遇到问题时,应该从多方面看问题,正确处理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的关系。

在解决有些数学问题时,往往采用正向思维比较繁,如果改为逆向思维,则能化繁为简。

此题按照常规思维通常是通分,把分母变相同在进行运算,从而得出结果。这样运算就变得复杂,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三分式的特点,不难发现它们分母中有相同的式子,通过每个分式逆用通分法则化积为差,就变得简单了。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学生可以多角度、多途径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开拓解题思路。这样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得以整合,并从题目的多种解法中通过比较选出最好的方法,总结出可行的解题思路,进而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最后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田万海.数学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

篇1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数学且能学好数学最快乐的心理因素,是一个学生爱上数学,不断提高学习成绩,加大学习动力的重要源泉。教育家孔子这样教导我们教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竭尽全力地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地自我加压,自我调整,不断地优化数学课堂,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打造高效课堂,让自己的数学课成为学习的乐园。笔者多年从事初中数学的教学,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让学生迷恋自己的课

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一个老师最大的成功就是把学生教的喜欢学自己所教的学科”。可以设想一下:一个教师,你的课学生不愿意听,要么课堂上嘈杂声声,要么课堂上死气沉沉。即使你用尽浑身解数,学生对你依旧不理不睬。这种师生关系能不紧张吗?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是一味教学苦药。学生学得乏味,教师教得无奈。学生怎么才能迷恋你的课呢?

1.问问自己是不是一个数学超级迷。你是不是可以对国内的、国外的数学家如数家珍;你是不是可以对历史上的数学故事进行滔滔不绝地讲述;你是不是对所教年级教材了如指掌。

2.问问自己是不是透析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私下里促膝交谈,了解学生的数学真实学习情况;你是不是扎扎实实地关注学困生,不抛弃,不放弃。

3.问问自己在课堂上是不是高高在上,不苟言笑。没有哪个学生喜欢神情呆板的教师。课堂上,应该有教育的春风拂过,应该有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荡涤沉闷的学习气氛。优质的课堂是宽松的、民主的、愉悦的、合作的,而不是拘谨的、的、痛苦的、孤独的。

二、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节好课的开端就是一枚吸铁石,可以将学生牢牢地吸附在课堂上,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的角色。

例如,我在复习圆的章节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故事导入:“在寒冷的冬天,我发现我家的猫睡觉时总是把身体抱成一个球形,同学们,你们能从中找到原因吗?”学生听过故事后,情绪高涨,纷纷发表意见,最后谈论得出:所称球形,可以使身体的表面积达到最小化,从而夜间散发的热量就最小。

每节数学课的教学,教师都必须精心设计导语,只要能充分利用一些趣味性的数学问题,就可以创设学习数学的情境,使学生的大脑处在活跃的思维状态,从而促使学生愉快地进行学习,积极地探索。一节数学课如果导入简单随意,学生随即就会陷入一种迷离的状态。教师讲什么,怎么讲,都不会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三、多媒体是一把教学利剑

现代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多媒体应用技术,班班通的介入,让教师有了更为自由和轻便的教学方式选择。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应该是一个PPT课件制作高手,你的课件制作越精彩,越细致,你的数学课堂就会越出彩。我们知道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声形同现。许多教学知识点通过课件演示,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不积极参与课堂学习都不可能。

例如,我在教学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时,先出示一个三角形,再出示另一个三角形,为了让学生清晰地观察到两个三角形全等,我动画演示了一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与另一个三角形对应的三边重叠,学生很清楚地得出了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的结论。

我随即提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又是什么关系呢?我用同样的方法演示了其对应角,学生又很轻松地得出了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的结论。全等三角形的两个性质不言而喻。

四、数学活动永远是快乐的

我们都知道,数学教学只有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的时候,数学才是活的,才是快乐的,才会有无限的生机。数学离不开生活,因此,我们的数学延伸要一直和学生的社会生活同步,和活动紧密相连。只要学生利用自我所学,真实地解决了所遇的生活问题,就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就可以让学生乐于探究,消除他们对数学枯燥的固有认知。数学兴趣是在一次次的数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师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兴趣盎然的数学活动,让他们亲自动手,积极实践,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活动中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进一步探究更深广的知识层面,保持学习兴趣的持久性、稳定性。我设计过的活动有:计算多媒体教室的方砖块数,测量学校环形跑道的面积,数学人物故事演讲比赛,美丽图案设计师大赛……正是这些数学活动,开拓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数学内涵,让更多的学生爱上了数学,爱上了我的数学课。

篇12

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突出标志就是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多媒体教学在保留传统教学优点的同时,使课堂的信息量大大增加,课堂的直观性、动态性大大增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最大特点就是:视听效果明显,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通过多感官参与进行学习,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处于积极的状态,突出学生主体。为学生参与教学提供最大的空间。那么,多媒体教学在数学教学中会产生什么效果?如何如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数学教法和学法的和谐统一?

1.利用多媒体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多媒体电脑声、光、色、像的综合表现,让学生感受到新奇的、强烈的刺激,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如在讲述“空间与图形”时,可利用分、合、转、并、移、截、展等多种形式的动画,再结合有关必要的解说和优美音乐,使学生能身临其境,产生立体效应。另外,还可以事先制作出各种效果的漫画画面或从网上下载一些相关图片,通过适当的按钮进行超级连接,适时播放后再点击,又回到原来的画面继续教学。这样就给课堂教学创设出轻松愉快的环境来完成教师的意图,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学生学起来也轻松愉快,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有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2.运用多媒体启发学生思维,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难点知识无法用常规手段突破,致使部分学生没有接受、理解和掌握,无疑是造成“差生”的重要原因。运用多媒体技术则能整合和优化各种教学媒体,有效地分化教学难点,从而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差生”的出现。

如在教学中,经常遇到一些让教师欲说不清,学生又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往往是我们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由于感性材料的不充分,导致学生难以展开正确、合理的想象,影响空间观念的形成。而多媒体技术可以直观、形象、生动、准确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模拟出言语难以表达的知识,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使知识更贴近事实本身,从而启发学生思维,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化难为易,揭示规律,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更好地理解概念,掌握公式、法则,取得最佳效果。

3.利用多媒体,精心组织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表达教学内容。

如在讲解三角形全等有关知识时,可制作一个课件,使满足全等条件的两个或几个不同色彩三角形在鼠标的控制下,通过旋转、平移、重叠、闪烁等系列动画模拟过程,形象生动描述图形全等内涵,便于学生切实理解。同时通过启发性提问,精心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合作,自已动手,挖掘各图形的内在联系,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技术做“数学实验”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学生自主探究,突出了他们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4.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创新能力。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来源于对周围的事物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观察和分析,现代教育观点认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和发现这个知识的过程是一样的。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很难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使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而多媒体技术可以无限的提供给学生学习的空间和相对宽裕的学习时间。

我认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教学中涉及的事物形象、过程等全部内容再现于课堂,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使难以觉察的东西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感觉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可以先用多媒体演示画角的步骤和基本方法,由于用多媒体演示,手段新颖,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给学生留下的表象深刻。演示结束后,教师再到黑板上示范画,最后让学生独立完成。这样的教学过程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使课堂教学效果好。

5.运用多媒体课件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与保持。

多媒体课件所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多媒体课件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动手操作。@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的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信息和知识是密切相关的,获取大量的信息就可以掌握大量的知识。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做了一个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显示: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反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并非强调所有的数学内容都适合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它只可巧用,不能滥用。数学教师要努力掌握多媒体技术的理论和技能,积极参与多媒体课堂教学设计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开展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探索与试验,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努力创设多媒体化的数学教学情境,为数学教学现代化开辟一条新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