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经济原理范文

时间:2023-06-19 09:23:1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生活中的经济原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生活中的经济原理

篇1

查字典为您提供“经济学理论生活经济学原理看生活中的问题”解决您在写国际经济论文中的难题

经济学理论生活经济学原理看生活中的问题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经济学理论生活经济学原理看生活中的问题”,更多内容请点击查字典论文频道。

篇2

出版社: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当我终于发现厕所原来是很多人获取知识的主要窝点,地铁原来是很多人了解世事百态的重要场所,跑步原来是很多人妙思泉涌的绝佳时机时,我便开始试着去寻找更多这样的时机与场所――适合思考。

你习惯在哪里思考?这是个需要仔细考量的问题。首先,你需要一个不被打扰的空间,以便可以集中精力认真地胡思乱想;其次,你需要一个便于记录的场所,因为那些极其细微且天马行空的想法通常稍纵即逝,捕获他们的最佳工具便是纸和笔;最后,你还需要一个足够复杂的环境,因为灵感通常来源于人与人之间超乎个人想象之外的差异。如此看来,飞机上倒真是个适合思考的绝佳环境――因关掉手机而被迫切断与外界的联系、舒适的座椅以及面前尚算宽敞的小桌、飞机上千姿百态的乘客,几乎符合了上述几乎所有的要求。正如作者吴健雄在书的序言中所写的那样,飞机是一个移动而独立的空间,一个可以让他远离世故的安静场所,在其中可以产生一些感性加理性的思考。

《云端经济学》正是这样一本孕育自8000米高的飞机舱中的经济学随笔。作者从行业大佬对头等舱和经济舱的不同选择谈起――为什么麦肯锡只坐头等舱,而比尔・盖茨却对头等舱不屑一顾;从经济学的角度深入剖析了这些发生在普通人身边的普遍现象――三流企业比价格与实惠,二流企业比技术与模式,一流企业比感觉与认知;为读者展示出一副日常生活的经济全景图――从大佬们对飞机舱的选择可以看出他们在行业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营销理念。

当手机被迫调整到飞行模式,飞机呼啸着加速冲上云霄,除了这个狭小且不能随意走动的空间以及你身边的乘客,你便与外界彻底断了联系。这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你不得不打消一切与遥远的人群、事物产生关系的想法,专心地定下神来,回归到最原始的生活状态――要么一个人精彩、要么与身边的唯一一个或两个人进行交流。而似乎大部分飞行者,尤其是空中飞人们更倾向于前者。

你曾在飞机上思考过什么?你有没有想过选择飞机出行的人们与选择其他方式出行的人们在手机品牌的偏爱上有什么不同?头等舱的旅客与经济舱的旅客在飞行时间的利用上有什么区别?究竟是这些对时间利用上的区别造成了“飞人”们乘坐头等舱与经济舱的区别,还是因为坐了不同的机舱所以在对飞行时间的利用上有了或大或小的区别?

如若照此仔细分析开来,《云端经济学》与其说是从日常生活出发,为读者细致地展示了那些潜藏在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哲学,倒不如说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了一种全新的经济学思维方式:将高高在上的经济学拉至人人触手可及的地表,让更多非经济学专业人群去认识它、熟悉它甚至将它带入自己普通的生活中。读者顺着作者所提供的放射性思维方式,推及到自己的日常生活。真正体会到,学会一种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远比学会一个经济学原理更为实用。

而事实上,本书在给人展示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的同时,亦给读者展示了一种作者的生活方式:生活中没有无聊,如果你觉得无聊,那是因为你没有试着去挖掘其背后深层次的东西,譬如作者在书中所展示的长途飞行这样漫长且枯燥的事情。当读者再次感叹时间去了哪里,或者说好的趣味性去了哪里时,不妨试着像作者那样:仔细地审视一下四周,以评论和分析的角度去思索看到的人或事件背后更深一层的含义。除了经济学理论,本书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告诉了读者:这个世界上本没有无聊的人或事,如果你觉得它们太过枯燥,那是因为你没有换个方式去看待它们。

《云端经济学》是一本很好的大众经济学读物。它将枯燥、严肃的经济学原理融入简单的日常生活之中,在给人们展示小生活中蕴含的经济学大道理的同时,也为人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思考及生活方式,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值得读者反复阅读,并从其中获取除文字表面之外的更多信息。

藏在身边的经济学

经济学一向以严肃而呆板的形象示人,然而近些年,妙趣横生的经济学读物却大行其道。不论是2008年的《牛奶可乐经济学》、《集装箱改变世界》,还是更早以前的《卖竹竿的小贩为什么不会倒?》、最近新出的《在星巴克要买大杯咖啡!》,经济学仿佛在一夜之间,一转往日高处不胜寒的状态,开始稳稳地站在红尘之中,用兴致盎然的眼神看待周遭的现象、思索现象背后的原因。揪出这些藏在身边的经济学,你准备了吗?

《牛奶可乐经济学》

作者:[美]罗伯特・弗兰克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本书原名为《经济博物学家:破解日常生活的密码》,作者罗伯特・佛兰克教授(美国康奈尔大学管理学院)将源自生活的经济学加以整合,将经济学的思维模式应用于普遍的日常生活,用经济学的眼光去观察这个世界。他提出,生活中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有可能给出更多合理的解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名博物经济学家;他主张,经济学应该是一门植根于经验和观察的社会科学,而不是艺术学为核心的硬科学。

《集装箱改变世界》

作者:[美]马可・莱文森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推荐理由:《华尔街日报》称它为写给集装箱的赞美诗,但即使是赞美诗,作者也从经济学角度将为什么对它进行赞美描绘得头头是道。本书从集装箱的发明与使用入手,分析了集装箱产生前后对国际贸易产生的重大影响。作者在书中深入探讨了不起眼的航运集装箱如何取得出乎意料的成功,以及这一发明如何让全球商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卖竹竿的小贩为什么不会倒》

作者:[日]山田真哉

出版社: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推荐理由:为什么即便家里晒衣服的竹竿五年也不用换一根,沿街叫卖竹竿的小贩的生意却依然没有倒闭?为什么天价的法国餐厅会选择开在人烟稀少的冷门地点?为什么打麻将最后一圈胡的大多是庄家?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有趣现象引出思考方向,然后用经济学的原理、朴实的语言对其加以分析。书中既没有枯燥的理论,也看不到让人头疼的各种报表及术语,而是巧妙地将经济学带入生活,引导着人们去思考更多。

《在星巴克要买大杯咖啡!》

篇3

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漫画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不仅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应用,并且在考试中也频频出现,已经成为高中政治教学的重要表现形式。有鉴于此,有必要对漫画的内涵及其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的功能展开讨论。

一、漫画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高中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感性思维能力都有一定要求。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普遍反映接受比较困难。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引进漫画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破解政治教学的难题,促进学生成绩的进步。

(1)漫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政治的兴趣。政治课的理论性是比较强,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枯燥、乏味的情况。尤其是涉及时事政治,很多学生有抵触的情绪,教师也感觉难以找到教学的切入点。这导致高中学生对于政治的学习兴趣低下,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在高中政治的教学过程中应用漫画教学,就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2)漫画可以把深奥的哲学原理进行形象展示。政治教学过程中涉及很多的哲学原理,比如有关矛盾双方的关系:矛盾双方是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指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指同一性。类似的哲学原理在高中政治教材中还有很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于政治内涵的理解,妨碍了高中学生学习的进步。有鉴于此,借助漫画的形式把深奥的哲学原理直观化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例如,有这样一幅漫画:悬崖边上一颗大树上,吊着两个筐,其中一个筐中的人,想用火烧断另一个筐的绳索。

通过生动形象的漫画,学生能够比较直观地理解矛盾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吊篮中一方想用火烧掉另一方的吊绳,对方却坦然面对。因为他了解矛盾的一方是以另一方为存在基础的。烧掉了对方,自己也会因为失去平衡出现危险。只有熟知漫画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够为漫画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创造一定的条件。

二、漫画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方式

政治是属于哲学范畴的,而漫画属于艺术表现范畴,如果需要把两种完美结合,需要采取的一定措施,才能够取得更加理想的效果。

(1)以生活为载体,引进高中政治漫画教学。学以致用一直是培养人才的基本理念。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把生活中的社会现象提升为高中政治的教学内容,同时把高中政治课程涉及的理论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学习成绩的进步。例如,有这样一幅漫画,黄金周免费过收费站,但是在收费站前却形成了拥堵。漫画以蜗牛背负着很多的汽车为主题,客观反映了黄金周交通转变为黄金粥的社会现象。对于漫画中反映的问题,因为和高中学生有着切身联系,所以很容易引起学生研讨的欲望。通过对于黄金周现象的思考,学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对于国家决策的认知,了解政治对于人们的影响,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政治的热情。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运用政治原理分析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以运用矛盾关系的原理认知黄金周现象,充分理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进一步加深对于政治原理的认知。

(2)漫画需要反映政治教学特征。漫画教学是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的重要教学途径。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不应该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强调娱乐性,忽视政治性。尤其是在新课标实施的过程中,高中政治教学更加贴近生活的实际,更加关注社会热点政治问题。因此,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应用漫画,需要紧密联系政治教学目标,以教材为依托,开展漫画教学活动。例如,新课标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十课“又好又快科学发展”,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是本课内容的重点,也是教学目标的重点。其中几幅漫画充分体现了这方面的主题。城乡发展不平衡,东西部经济发展出现落差,已经是我国现阶段比较突出的矛盾,也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教材的理论,运用漫画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我国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出谋划策,是新课标下改革课堂教学方式的新探索,也是有效性教学的有益尝试。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成绩的进步。

另一幅漫画是有关经济增长方式的,也是高中政治教学中比较重要的内容。经济的发展不仅是我国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经济的发展速度,增长的方式都对人民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高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是有着紧密联系。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这也是我国人民值得骄傲的地方,但是,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却值得思考。以能源消耗为代价换取的经济增长,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在环境保护方面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有鉴于此,改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提上日程。高中学生在政治课的学习过程中,借助漫画,能够在视觉方面对我国的经济增长的形式有充分认知,不仅可以提高政治课的教学质量,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我国国情,提高学生参与国家建设的热情。

总之,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引进漫画教学,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也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林黎华.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策略探索[J].教育导刊,2011

篇4

1 案例教学法对于西方经济学的意义

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案例为基础,设置好教学情境,启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能力,综合评估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对于西方经济学的意义如下:

(1)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西方经济学理论比较多,纯讲授理论学生理解效果比较差,也会影响学生接受效果。通过生活中的经济学案例,让学生捕捉生活中的案例,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思考生活,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内心学习的驱动力,从而高效学习。

(2)有效引导学生转化知识的能力。西方经济学中的理论知识掌握后,理想目标就是学生能够综合运用西方经济学的知识有效地做出市场行为或经营决策,但是不少学生是书呆子,不能灵活运用知识,通过案例教学法,注重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

(3)增强师生互动。传统的理论教学注重的理论讲述,不可避免地变成教师的主场。通过案例教学,过程强调师生互动,学生理解案例、分析案例,主动消化案例中不懂的知识点,从而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对于教师提出更难的问题,对于教师的要求也就更高了。

2 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中的应用过程

(1)精选案例

西方经济学案例主要来自于西方世界。对于学生比较好理解的案例肯定是本土化的案例。案例类型主要有信息式、问题式、陈述式、决策式、实录式案例等。教师应该根据经济学中不同的知识点,预先确定好案例类型,同时在讲解经济学概念时,让学生自己先查找案例,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选出最适合这个概念的案例,目标主要是加强学生对于概念的自我感知。

(2)案例呈现

案例呈现不是教师呈现,而是加强学生的参与。主要是激励学生分组竞赛,通过分组,选出组长和分配好成员,要求学生提前预习知识点,将精选的案例,制作成PPT,案例呈现部分包括,讲述者(讲述者的仪容仪表、表达流畅程度、知识传达)、PPT内容(案例简介+案例分析+案例启示)、PPT形式(制作颜色、图文)。

(3)分析与讨论案例

由组长引导,成立讨论小组,分析案例呈现中呈现的案例简介,引发学生对于案例的好奇心,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分析案例时,注意学生的角色定位、讨论的氛围,教师在分析与讨论案例过程中,与传统教学不同的是,教师角色应该定位于引导与监督者,尽量让学生积极讨论,小组长代表小组发言。

(4)评价案例与知识开展

学生分析与讨论完案例,对于案例有一定结论陈述,教师此时才开始真正进入教学角色,将学生的案例进行评价,并开始进行知识点开展,教师结合自身学识并要讲解的知识讲述新案例。

(5)形成案例库

一学期完毕,要求每一组组长共同努力,将案例整理,形成电子案例库,让学生加强复习,巩固案例中所传授的知识点,并通过案例库让学生感知一学期来自己所做出的学习成果。

3 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中应用策略

(1)案例教学的本土化

西方经济学理论和案例的西化不可避免,从而难以让学生理解,因此很有必要将教学的案例本土化,这样能够案情清晰好理解,本土化的案例,透过现象理解本质,一方面化抽象为具体,另一方面也能加深学生对于市场经济规律的理解。

(2)案例开发渠道多样化

鼓励商学院教师自主开发高含金量的教学案例,教师通过市场调查,了解更多的经济现象,将经济现象与经济学原理结合;与多家企业合作,校企共同来锁定案例,比如说经济学中的市场行为,通过与企业合作,能够在实践中加深学生对于市场行为和决策的理解;与校外其他资源合作共同来开发西方经济学的本土化案例;在报纸、杂志、电视媒体上选取案例素材,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取案例。

(3)增强案例趣味性

趣味性极强的案例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地促动师生互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查找中国古典文化中的典型的案例,增添趣味性,比如:古人吃饼,吃到第五个后悔迟了前四个,叫学生思考古人结论是否正确;通过俗语或成语故事,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经济学原理,主要体现在机会成本。生活中丑男配美女的经济学原理等。

(4)凸显案例实用性

经济学原理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广泛,但是如果学生机械地记忆理论,那么学习西方经济学的作用就不明显。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一定要凸显案例实用性,在讲解概念时先要引入生活场景,将生活案例加以分析,在经济学原理分析题中加入生活小常识。这样既能提升学生参与热情,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热情,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案例教学法对于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有着非常积极的重要意义,既能改变师生角色,也能改变教学氛围,但是目前西方经济学案例的本土化还存在不少问题,未来西方经济学中案例教学法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未来还需要深入研究。

篇5

后来,在旅途中遇到了她人生中的伴侣,爱屋及乌,到了先生的老家兰州工作、生活、结婚生子稳定了下来。

虽然有些折腾,但她自己觉得值得,她明白她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一直在勇敢追求她想要的生活。

她的经历让我很羡慕,感觉她短短的8年的日子好像过了别人的几辈子。

其实,我也想我的一辈子过出几辈子的感觉,但现实中因各种责任羁绊,很难实现。

好在我们还可以通过阅读获得。

阅读可以增加我们的体验、感受、扩展生命的宽度,丰富生命的体验。

把生活过明白是个很有意思、很有意义的事。

“难得糊涂”有时候是对自己的一种无奈的安慰,也有好处,不要钻牛角尖,也不是所有事情都能想明白的——这一点一定要想明白,不然你想不明白的时候会很难受。,

我虽然已年过半百,但不敢说我是明白人。

而今天《如何让我遇见你》的作者,就是一个把生活过明白了的人。

作为一位经济学学者,将经济学的原理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反过来,生活中的一些小节,也折射出一些经济学的道理,卫红同学从大量的亲身经历的生活和生活中的感悟,对很多生活中看似感性的事情做了理性的阐释,从经济学的角度去理解和认识生活中的问题、难题,给我们提供了经济智慧和卫红方案,问题难题都会迎刃而解,使我们不至于为生活中的琐碎而苦恼。

书中第40篇文章《送什么礼物最好》

篇6

二、宏观经济学的适用价值

目前,西方学者已经达成共识: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可以综合在一起,两者只是通过不同的角度来论述同一种事物,并不是有分明的界限。宏观经济学在很大程度上否定了市场能够自动达到均衡的假设,这样,一些有关宏观经济学的原理就给均势理论带来了不小的冲击,由于国际政治关系中理论机构与单元件的互动缺乏,导致无法完全否定宏观经济学的存在,但对宏观经济学理论还是有一部分的否定。在微观经济学中,由看不见的手协调而实现的自动均衡的原理,单纯强调逻辑推导,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市场实际。这个理论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中已经进行了出色的论证,这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起点,但绝对不是终点。在之后的微观经济学中,亚当•斯密也证明了这个假设。竞争关系下的平衡需要具备的条件有很多,所以一些利己的市场主体行为,即使完全竞争也无法实现最好的均衡状态。还有一些学者的观点是国家也是可以理性行动的个体,所以国家的自助行为也同样可能造成平衡而无法确立。价格战会使得每个消费者得到最大的满足,由于这种情况,自由放任国家不干预经济生活应该是最好的政策。但沃尔兹并不承认这个观点,他认为外力的共同作用造成了均势没有确立的原因。这一观点受到的冲击还来自宏观经济学给自动成立均衡带来的挑战。假设一般情况下,均衡的成立需要许多条件,那么沃尔兹没有看到的论点就可以被肯定,就可以将平衡的破坏与维护统一到一个层面上来。这样的研究方式对于已经被建立起来的结构现实主义层面的均势理论构成了挑战和补充。例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于喜好,购买一些自己并不需要的促销产品,这种不理智的行为就为市场经济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市场微观主体的大部分决定都是有一定的情感倾向的,并没有加入理性的思考,这种情况同样存在于国际政治生活中,国家进行调控对为关系经济学中的均衡是自动生成的进行了一定的批判,每个国家在作出重大决定时,都要把自身的利益放在首位,要考虑到自身的收入以及需求。

三、结构现实主义均势理论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当前的国际关系中,每个国家都是独立的,这些独立的个体间又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国际政治秩序想要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就要求每个国家都能够理性地掌握自己的行为,但这种结构并不能够长期存在。以上表明,市场中的平衡状态主要是依靠没有瑕疵的理性而达成的,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状态根本无法实现,虽然沃尔兹发现的理论并没有建立在每个国家理性的基础上,但是这个论点确是理性活动的基础,是达到市场平衡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有力的干预,市场就很难实现均衡。在个体与群体有严格的冲突时,这种理性的成立就会有严格的约束条件。由此可见,沃尔兹对均衡达成条件的认识,并不能彻底排除宏观经济学。所以,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并没有完全分隔开,宏观分析的方法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对于宏观经济学要就事论事,要建立均衡的形态,就需要有完全的理性。不得不承认,这样的理论为均势理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角度,并使其吸引力增强。所以我们必须承认的是:沃尔兹提出的理论拓展了理论的视野,具有不能完全证明的部分,对宏观经济学的适用也应当区分条件和场合,而不能将其一概排除。

篇7

读经济学原理有感

6月14日和表弟一起去吉林大学闲逛时,正好遇到毕业生在甩卖个人物品,无意中瞥见了摆在地上的《经济学原理》,我也没有还价,拿出15块钱将其收入囊中。之前在网上看到大家对《经济学原理》评价都很高,各种推荐。但是由于我手机里的电子书太多了,所以虽然对其慕名已久却没有仔细去查找,这次无意中买到纸质书,也算是一种缘分。

回到上海后,我就开始利用各种空闲时间翻看它。因为自己感觉真正可以静下来看书的时间其实是在上下班的地铁上,所以可以说大部分阅读时间都是在地铁上,我为此还背了一个可以装下它的双肩包。直到前天才囫囵吞枣地看完了这两本书,刚开始时还能看懂个大概,直到出现了各种公式和复杂的定义,我就只能去意会而不深究了,所以只能说是浏览了一遍,不能说看懂。不过即使没有看懂,但我已经被里面深入的讲解吸引了,使我对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的理解有了很大的启发。

第一章就是“经济学十大原理”:1人们面临权衡取舍;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4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5贸易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6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7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8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9党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10社会面临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后面无论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从这十大原理中的一个或几个出发进行分析,可以说它们构建了现实社会的各种复杂的经济活动。

供给和需求是使市场经济运行的力量,它们通过竞争实现了稀缺资源的分配。无论是研究个别家庭和企业如何做出决策,以及它们如何在市场上相互交易的微观经济学,还是研究整个经济的宏观经济学都可以利用经济学十大原理,从供给和需求出发来解释和分析其中的各种经济活动。全书没有向我灌输任何一种带有明显倾向性的思想,只是在利用各种中性的语言和案例诱导我独立地去思考,真不愧为《经济学原理》。

篇8

中图分类号:F0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1-0046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其经典著作《经济学原理》运用大量的篇幅展开了一系列关于人们的经济活动分析,在导言、概念、需求及满足等篇章中阐述了“行为理论”,“将动机和机会视为行动的理由,人的活动最终形成了其行动的动机”。由宏观到微观,从关于金钱、财富、活动的刺激与激励、需求、欲望的各种阐述中演绎行为理论的观点。

一、宏观层面行为机制分析

从宏观层面来看,理解“行为”产生的原因。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在日常生活事务中过活、活动和思考的人们的学问。但它主要是研究在人的日常生活事务方面最有力、最坚决地影响人类行为的那些动机。

(一)、行为的经济动机分析

“将货币作为衡量手段对于物质的满足的意义――货币是人类行为的主要动机,在我们这个世界里,货币是大规模地衡量人类动机的唯一便利的方法。货币或物质财富被当作人类努力的主要目标。”金钱是一般购买力,且被奉为是一种达到各种目的――高等的和低等的,精神的和物质的――的手段。

(二)、行为的社会动机分析

“对金钱的欲望并不绑斥金钱以外的影响,人们对于行为的其他追求产生了强大的动力。”行为的产生不可避免心里因素的刺激,要得到周围的人的赞美、避免这些人的藐视的欲望,也是对活动的一种刺激,也许也是是因为受到高尚的好胜心的鼓舞,而非完全因为爱好财富的缘故;行为往往受到外在非物质因素的诱导,例如自豪感;行为又受到了习惯的约束,“习惯本身大都基于有意识的选择,经济学特别关心的生活的一面,就是人的行为的最深思熟虑、且在他未做一事之前总是先考虑它的利害得失的一面,在他的生活的这一面上,当他确是遵照风俗习惯,暂时对一事不加考虑就去做的时候,风俗习惯的本身差不多一定是精密和细心地观察不同行为过程中的利害得失的产物。”

二、微观层面行为分析

关于行为动机的分析,马歇尔开创性的采用了“边际效用”的原理展开人们行为作为一种结果的原因所在。从“边际效用”的变化规律解释行为建构与解构。那么在市场条件下不得不必须考虑货币效用的变化。货币效用变化的发生,是因为必须考虑同额货币所代表的愉快或其他满足,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环境之下多寡不同。那么考虑到这一点就不可忽略需求的饱和性和弹性,需要理性对待欲望与需求的关系。对于解释人们在活动中的努力和活动的关系时,必须考虑到需求的饱和性规律。

尽管人们的欲望是多样的,但是关于一个人对一样商品的普遍规律就是:如果其他情况不变,这种欲望每随他对这商品的所有量的增加而递减。所以,当人们在活动中,欲望得到了满足,那么这种欲望得以满足的动机对于行为的驱动就会降低,人们也不会竭尽全力的去努力以追求更多的满足。

由此可以推出,“财富的效用使得人们将货币或物质财富当作努力的主要目标,热衷追求”,所以在一定的时期内,对财富追求的过程中,人们的活动积极性受财富的驱动,人们的行为受金钱的刺激,出于货币的动机。然而当财富需求达到饱和状态时,新财富往往失去了大部分的吸引力。

三、行为理论的启示

篇9

一、《经济学原理》课程在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经济学原理》作为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基础必修先修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基石地位不容小觑。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更加深入地学习诸如《公共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土地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公共政策学》、《财政学》、《金融学》、《投资学》、《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等后续课程。可以说,《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效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后续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针对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学生,《经济学原理》课程应培养学生掌握经济社会的一般运行规律,强化对公共政策尤其是经济政策目标的理解、分析和判断能力,提高运用经济手段解决现实公共事务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二、《经济学原理》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优化课程设置。《经济学原理》的学习需要有一定的数学功底做支持,然而我国公共管理类专业的招生对象主要是文科学生,数学功底较弱,因此建议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建议将《经济学原理》开设在第二学期,学生在学习《经济学原理》之前应先修读《高等数学》。同时,教师在《高等数学》课程的讲授中应多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科特点相联系,增加经济应用方面的知识。此外教师在讲授《经济学原理》课程时可以给学生指定经济史方面的课外参考书,便于学生们了解经济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这有助于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避免学生在经济学学习中产生畏惧的心理。(二)整合教学内容。经济学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虽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但其内容纷繁复杂,分支流派层出不穷,教学中难以面面俱到。教师在授课时应尽量参考国内和国外的教材并在保持其基本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整合教学内容、重构知识体例、甄选教学案例、创新教学方法。例如,对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教学而言,在讲解宏观经济政策时应引导学生讨论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国政府所出台的财政、货币、产业、人口等各类政策的背景及其影响或意义,促进学生深刻理解其内涵和原理,能运用其灵活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经济问题和现象。(三)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运用与改革方面,力求创新,改革常规的以教师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扮演组织者、指导者和答疑者的角色,尽量创新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可以尝试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结合经济学教学中出现大量图表和推导的特点,在运用板书的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PPT的进入退出功能将推导过程和解题步骤动态体现在学生面前。此外,对于当下出现的经济社会现象以及经济政策的出台,通过播放新闻视频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发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经济学不仅求是还能致用。2.语言启发式教学,即教师在讲解经济学术语、理论乃至作业时,切不可自言自语,一气呵成,而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理解和反馈情况,通过语言启发和对比分析,层层深入,诱导学生在掌握的知识和理论基础上,自己主动思考并得出概念和结论。3.沙盘互动式教学法,即教师在讲授时,可以尝试运用沙盘模拟教学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既有对经济学理论如何应用现实的探索,又有现场互动演练,突破长期以来经济学只能理论讲授而不能实验的困境,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4.案例教学,即教师有意识地选择生活中鲜活、形象的经济学案例,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学生带入特点经济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案例的选择可以是与某一知识点紧密联系的随堂案例,也可以是在某一章或某几章的理论系统讲授后,有意识选取的综合性案例。通过案例教学,不仅能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还能提高学生剖析经济现象、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5.任务驱动式的研讨教学,即教师可以就经济学理论中主流学派出现的观点碰撞上以及当下的热点经济问题上,提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查阅各主流学派的核心观点,并通过精心设计与组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思考和辩论,形成不同观点的碰撞交融,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四)改革考核方式。1.加大平时考查的力度。重视对学生平时成绩的管理,比如课堂出勤情况、笔记撰写情况、课堂提问的回答情况、课堂研讨的表现情况、案例教学的参与情况,课后任务的完成情况等。通过量化指标加强对平时表现的过程管理与考核,而非“一考定乾坤”,促使学生注重学习的过程,提高学习的兴趣,养成主动学习、及时学习的良好习惯。只有坚持从平时成绩抓起,才能客观公正地检查学生对课程知识和理论的掌握情况。2.组织小组案例讨论、实践调查。可以将小组案例讨论的工作成果或学生的实践调查报告作为平时成绩,按比例纳入总评。而期末考试则可采取更为灵活的形式,比如,根据经济学领域内的某个热点展开深度论述,收集、整理、汇总当下专家学者的观点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见解等,这能很好地检查学生平时的读书情况以及知识积累的广度和深度。

参考文献:

篇10

一、引言

博弈论又称对称论,是描述、分析策略的一种决策理论。1937年美国数学家冯·纽曼最早把对策论引入经济学。1944年,冯·纽曼和奥斯卡·摩根斯坦(Oskar Margebston)出版了《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把博弈论应用到经济学中,并且博弈论目前已经成为经济分析的主要工具之一,对产业组织理论、委托理论、信息经济学等经济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换句话说,就是某一经济主体的决策既受到其他经济主体决策的影响,而且该经济主体的相应决策又反过来影响到其他经济主体的决策。博弈论描述在这种形势下各方理性地选择自己的行动所实现的结果,分析各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

二、博弈论的概述

(一)博弈论概念

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参与人、行为、信息、策略、支付、结果、均衡。参与人是指博弈中选择策略与行动以最大化自身利益的决策主体,其可以是自然人或者社会组织,博弈论中假定所有局中人都是机智和理性的。行为是指参与人的决策变量。信息是指参与人在博弈中的知识,特别是有关其他参与人的特征和行动的知识。策略代表着参与者的相机行动方案。支付是参与人从博弈中获得的效用水平。结果是博弈者感兴趣的要素集合。均衡是所有参与人的最优战略组合。

(二)博弈论分类

博弈论可以根据博弈者选择的策略不同、支付结构的不同、参与人行动的先后顺序和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了解程度等进行分类。

第一,根据博弈者选择的策略不同,博弈论主要分为两大类: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也称正和博弈,指博弈双方的利益均有所增加,或者至少其中一方的利益增加,而另一方的利益不受损害,因而整个社会的利益有所增加。合作博弈研究人们达成合作时如何分配合作得到的收益。非合作博弈指一种参与者不可能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协议的博弈类型,是一种具有互不相容味道的情形。非合作博弈研究人们在利益相互影响的局势中如何选决策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即策略选择问题。

第二,根据支付结构的不同,博弈可以分为常和博弈和变和博弈。常和博弈是指各博弈方的得益之和是一个非零的常数。变和博弈也称非常和博弈,是指随着博弈参与者选择的策略不同,各方的得益总和也不同。

第三,根据参与人行动的先后顺序,可以将博弈分成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静态博弈是指在博弈中,两个参与人同时选择或两人不同时选择,但后行动者并不知道先行动者采取什么样的具体行动。动态博弈是指参与者的行动有先后顺序,并且后采取行动的人可以知道先采取行动的人所采取的行动。

第四,根据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了解程度,可以将博弈分成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完全信息博弈是指每一参与者都拥有所有其他参与者的特征、策略集及得益函数等方面的准确信息的博弈。不完全信息博弈是指在一个博弈中,了解得不够精确,或者不是对所有的参与人都有精确的了解,在这种情况下所进行的博弈就是不完全信息博弈。

三、博弈论的基本原理

迄今为止,我们分析企业、个人决策的中心问题是追求效用、利润、收益或产量的最大化。但是,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人们有时并不追求最大化,而是追求一个相对比较满意的目标。这是因为根据高风险高收益的原理,人们在追求较高目标过程中通常也会遇到较大风险,而一般情况下人们是比较厌恶风险的。因此,人们可能采取一种风险厌恶型的策略,。而最小最大原理就能够满足风险厌恶者的需要,指导人们追求他们相对满意的目标。

最小最大原理要求局中人首先从收益矩阵中找出自己的每一种策略下至少可以获得的收益,也即所能获得的最小收益,然后从这些最小收益策略中选择出收益最大的策略,即从最小收益中选择最大收益。

最小最大原理的合理性表现为不管对方采取何种策略,局中人至少可以获得这个最小值之中的最大值,因此称之为最小最大原理。最小最大原理确保某种收益而不是最高的收益,因而是一种在最小利益中求最大利益的原则。这种策略相对比较“安全或保守”,参与者想确保他起码能够获得某种数量的收益,所以,参与人按照这种原则所确定的策略也叫做稳妥策略。[1]

四、博弈论的应用

(一)博弈论在生活中的应用

生活中存在很多博弈论的身影。比如我国的“田忌赛马”的故事,就是典型的博弈论,说的是齐威王与大将田忌各出三匹马,一对一比赛三场,由于齐威王的最优、次优和较差的三匹马分别跑得比田忌的三匹马快,所以田忌总是以0:3告负。后来田忌的谋士孙胺给田忌出主意,让最差的马去与齐威王最快的马比,而让最优的马去赢齐威王次优的马,让次优的马去赢齐威王最差的马,这样便以2:0取胜。

还有一个关于纳什均衡博弈论的很经典的例子就是智猪博弈。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情况正如上面两个博弈论例子所遇情形一样,没能真正实现自身的最佳利益,甚至是损人不利己。从“纳什均衡”的普遍意义中,我们深刻地领悟到经济、社会、国防、管理和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现象。[2]

(二)博弈论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自从将博弈论引入经济学以后,经济学改变了传统经济分析地那种以个人孤立决策,其他经济活动者的行为影响则被典型地简化为以价格信号为基础的分析方法,而侧重于经济活动中多个利益主体的行为所产生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分析,从而使经济分析更能反应经济系统的本质[3]。

如今,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商品价格大战。根据纳什均衡博弈论观点,各商家价格大战的结局即为一个“纳什均衡”,且价格大战的结果是谁都不赚钱。因为博弈双方的利润正好为零。竞争的结果具有稳定性,即一个“纳什均衡”[4]。这个结果可能对消费者有利,但对厂商来说是灾难性的。所以,厂商实行价格大战意味着自杀。[5]事实上,完全竞争状态下的均衡即“纳什均衡”。

此外,假如市场经济中存在污染,可政府却没有管制的环境,企业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宁愿牺牲环境,也不会主动增加对环保设备投资。依据看不见手的原理,所有企业均会从利己角度出发,采取不顾环境策略,即进入“纳什均衡”状态。

五、结束语

博弈论在理论上进一步拓宽了经济学研究的领域和范围,在现实社会中被应用到各领域中去。入世以来,我国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采取扩大内需,积极推进“走出去”的原则,如我国成功地举办了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博弈论的“纳什均衡”体现得恰到好处,实现了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汤学俊,吴进红.中级微观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赵凌云.经济学通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K·F·齐默尔曼[德].经济学前沿问题[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篇11

1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经济学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开展课程设计是近年来在高职教育各个领域中被广泛实践应用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在课程体系设计上要体现系统化,即一门课程至少应由三个或以上的学习情境组成,而且相互之间应该是平行或递进或包容的关系。在每一个学习情境的设计上都要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应该将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等六个步骤都包含在内,在下一个学习情境中重复步骤、变化内容,将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重新选择、排序,以此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结合经济学课程内容来看,由于经济学课程主要是介绍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规律。在各专业教学计划中开设经济学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塑造学生优良的职业道德以及培养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为了加深对知识学习的理解和能力的掌握程度,按照难易程度,一门课程应设计有不少于三个学习情境。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特点及就业情况来分析,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消费者、生产者、管理者。每个层次着重引导学生思考拥有的资源和使用效率问题。消费者的角色是参与到市场经济中的所有人都要扮演的,在学习过程中结合自身的消费行为较易理解;从生产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部分,因为在校学生还没有接触到实际企业的运营,但是这一部分的内容对后续部分专业课程的学习具有奠基的作用,譬如关于成本的相关概念为后续成本核算等相关课程打下基础,这一部分内容比消费者更进一步;经济管理者对学生的要求更高,这需要了解掌握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能够从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这通常需要一些工作时间才能有足够积累,所以对于在校生来说会感觉距离较远,学习理解难度较高。

2当前高职经济学课程内容选取存在的问题

之所以产生教师难教、学生不听的教学困境,与课程在内容选取上存在较大的关系。当前高职经济学课程内容选取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2.1课程内容中的基本原理与实际经济生活有距离

学界普遍认为西方经济学是从18世纪亚当斯密所发表的《国富论》开始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并形成基本原理,随后经过“边际革命”、凯恩斯主义等几个发展阶段至今。伴随着经济环境的日趋复杂,经济学所包含的内容也越来越多。但是在学校课堂中,受到课时的限制,只能介绍一些基本原理。有些原理相对来说理论性较强,与当前的实际经济生活有所脱节,导致只能以理论阐述理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另一方面,由于西方经济学原理主要阐述的是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虽然说市场经济的一些基本运行规律是想通的,但确实也有一些规律与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符合,如果在教材或课堂教学中没有结合中国国情开展比较分析,学生会觉得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有距离、不匹配。

2.2课程内容中的数学推导对高职学生的学习造成了障碍

现代经济学已习惯使用数学语言来分析和研究经济问题。这是因为数学是对逻辑性要求非常高的学科,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可以使得研究过程逻辑严谨、用语精炼、陈述清晰、结论明确。虽然目前经济学中的数学应用已经相当普遍及深入,但在高职经济学原理教材中一般只涉及到最简单的一阶导数初步。在目前的招生前提下,高职学生的录取分数相对较低,绝大多数学生学习习惯较差,对数学学习兴趣不高,影响到对在经济学中应用数学分析方法推导经济问题演变及结论的学习积极性。无论是用代数表达式推导企业利润最大化条件,还是基于几何图形推导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都会被学生认为是学习的拦路虎。

2.3课程内容更新跟不上外部因素的变化

目前世界经济形势正处于一个激烈震动的时期,受到各国政治环境的影响,全球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加,形势更加复杂。但是课程教材的编写内容更多的是经济运行基本规律,在时效性上相对滞后。另一方面,教学对象即学生也在不断发生变化。2018年秋季第一批00后大学生开始进入大学校园,这批学生成长于移动互联网时代,对手机的依赖性更高,对新鲜事物的接手能力更强。如何保证课堂教学内容能够吸引学生学习,契合学生的成长经历,与手机争夺学生的注意力,这对课程内容的选取编排提出了更高要求。

3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经济学课程内容选取的基本原则

(1)确保内容编排的科学性。虽然存在各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对高职经济学课程的内容进行重新编排设计,但无论如何,也要首先保证内容的科学性,要符合基本经济学原理,不能因为学生接受度不高就放弃基本原理,在内容选取上不注重原则,甚至胡编滥造,这不仅无助于课程教学,还对启发学生思考造成了负面影响。(2)注重内容选取的实践性。如上所述,高职学生觉得经济学难学、听不懂,是因为觉得这些经济学原理与实际经济生活没有联系,所以枯燥乏味,久而久之,课堂教学效果较差。这种情况下仅仅依靠课堂案例导入恐怕依然不足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可能需要对整体内容进行重新设计,结合近期的实际经济现象,透过现象分析本质,把实际发生的各类经济事件通过基本原理来解释说明,使学生更易接受,也能启发学生对后续发展的思考。(3)创新引导思考的开放性。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设计原则,每一个学习情境都要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把课堂上老师所教授的知识技能真正转换为自己拥有。所以在编排设计课程内容时还要注意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应用分析能力,并把这种思想贯彻于整门课程的教学中。

4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高职经济学课程内容设计的具体方案

如上所述,高职经济学课程在设计时可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路,结合财经类工作岗位,分为消费者、生产者、管理者等三个层次,再加入经济学导论形成相对完整的内容体系。接下来,按这四个方面内容的顺序依次阐述高职经济学课程内容设计的具体方案。

4.1第一部分:经济学导论与供求原理

在传统教材内容设计中,导论部分主要是阐述了经济学的基本定义、假设、分析方法等,让学生对经济学的基本轮廓有了初步了解,对市场经济、价格机制等建立了初步印象。供求原理主要是介绍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供给以及市场均衡的基本原理及应用。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本部分内容切入点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分别描述中西方在经济成长发展过程中经济思想的变化,结合时代背景,描述重要历史节点时对经济的不同认识。通过对中西方经济发展及思想历史的对比,也可以启发学生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思考。在历史的叙述过程中,把经济学的定义、研究思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起源和发展等等内容穿插其中,有机结合,让学生一开始学习本门课程就认识到,经济学是人类历史认识的总结,而且对现实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并不是脱离实际的学问。供求原理内容的切入点也要考虑到让学生能够产生代入感,不必遵循传统的需求、供给、市场均衡的内容编排顺序,直接从市场环境分析入手,分别介绍市场当中需求方、供给方两方面力量形成的原因,分析行为特点及影响因素,结合实际案例分析需求、供给两方面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导致的市场均衡,对需求价格弹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存在的相似案例。

4.2第二部分:消费者

在传统教材内容设计中,消费者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分析消费者如何在有限收入的前提实现效用最大化,通常从基数效用论、序数效用论两个角度分析,使用了少量的代数、几何分析方法。虽然涉及的数学知识并不深,但依然让学生觉得存在学习障碍。消费者角色面临的主要经济问题是在有限收入的前提下如何让自己在消费中获得最大的满足程度,即效用最大化。在这部分内容中可以把传统经济学关于效用论、分配论的知识内容融合起来。通过两个模块来完成教学内容设计:第一个模块主要从消费者的收入角度阐述,介绍消费者所提供的生产要素类型及其报酬即收入的来源,了解收入的类型,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自身或家庭拥有的资源,明确家庭收入来源,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注重收入来源的合法、合理性;第二个模块从消费者资源即收入的使用效率角度出发,数学分析一带而过,主要介绍边际效用递减的经济原理,并通过原理的实际运用,让学习者掌握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基本思路,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自身消费的合理规划。

4.3第三部分:生产者

在传统教材内容设计中,生产者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分析围绕着企业利润最大化目标的行为,包括生产论、成本论、市场论,介绍了产量与要素投入关系的规律、成本的变化趋势、利润最大化的形成以及不同市场类型对企业的影响等内容。这些内容总体来说理论性较强,与学生所认知的生活实践有一定距离,特别是相关内容的代数、几何分析让学生觉得学习遇到拦路虎。如果在内容设计上延续传统公式加图形的分析方法,对高职学生来说,会产生较大学习障碍,降低了学习兴趣,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基于以上问题,在内容重新编排设计上,要尽量少数理分析,多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企业经营所需要思考的问题。在介绍完企业的基本组织形式后,可以结合市场环境分析在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完全垄断四种市场环境下,举例说明一家企业经营所需要考虑到的生产、成本等方面的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把短期、长期以及边际产量、成本等概率融入其中,引导学生从职业人的角度去分析企业的外部和内部环境,拥有哪些资源,如何利用资源以实现最大产量、最大利润。学习分析要通俗易懂,真正让学生能理解、能应用,同时在理论上又要为学有余力的学生留下进一步思考学习的空间。

4.4第四部分:管理者

篇12

通过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物理课程和通用技术课程,学生可以学习、掌握科学知识和技术思想与方法。其总目标如下:

(1)学习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关注科学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

(3)了解科学与技术、经济和社会的互动作用,认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全球观念。

由于受空间、时间等条件的限制,教科书中的有些实验在教室里难以实施,也没有安排课时完成。书中对这类实验没有具体统一的要求,因此在实验设计上具有开放性,而且这类实验趣味性强,本着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和教室的原则,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这类实验延伸到课外,结合技术设计和实践方法,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探究实验、设计实验方法并实际操作、得出结论。针对电磁波与技术及电磁技术与社会发展,笔者引导学生尝试用兴趣实验的形式,结合通用技术思想与方法,在课余时间完成这一实验。

一、电磁波与技术

1.课程内容标准

(1)了解电磁波及其发射、传播和接收原理。知道光的电磁本性和电磁波谱。举例说明电磁波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例:比较无线电波中的长中短波、微波的不同传播特点。

(2)收集资料,了解移动通信的工作模式、常用术语和移动电话的常用功能,如了解移动电话的工作原理。

(3)通过实验或实例了解常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了解传感器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体会传感器的应用给人们带来的方便。例:以话筒、电子秤、汽车尾气检测器等为例,了解传感器的作用。认识传感器是将非电学量转换为电学量的器件;利用与计算机相连的传感器进行实时测量,做物理实验。

(4)了解集成电路的发展及微电子技术对日常生活、经济、社会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5)初步了解电视、广播和电视机的工作模式,知道电视机的主要结构,了解电视、广播技术的新进展。

2.实验活动建议

(1)用分立元件或集成电路制作收音机。

(2)制作无线话筒。

(3)利用传感器制作简单的自控装置。

(4)观察家用电脑的内部结构。

(5)通过查找资料、向人请教等途径,了解VCD、DVD、MP3、MPEG等的含义,了解相关的技术原理和使用方法。

二、电磁技术与社会发展

1.课程内容标准

(1)收集有关电磁领域重大技术发明的资料。从历史角度认识这些技术发明对人类生活方式、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如阐述我国古代有关磁现象的研究与发明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简述电话对人们生活方式、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

(2)了解发电机、电动机对能源利用方式、工业发展所起的作用。如对比热机和电动机的工作原理,讨论热机到电动机的技术变革对工业发展的作用。

(3)了解常见传感器及其应用,体会传感器的应用给人们带来的方便。例:知道温度传感器具有将温度信号转变为电信号的作用。

(4)列举电磁波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了解电磁波的技术应用对生活方式的影响,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发表见解。如讨论通信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

2.实验活动建议

(1)收集资料,举办以“科学、技术与社会”为主题的研讨会或展览。

(2)调查并讨论手机的使用是否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

三、兴趣实验活动的意义

用兴趣活动方式开展实验,学生可以自主增减设计环节、合作探究、体会实验过程,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特别在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融入通用技术的思想和方法,从中领悟具有稳定态度、一致行为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对提高学生的科学和技术素养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