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项目绩效管理范文

时间:2023-06-20 17:43:3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科研项目绩效管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科研项目绩效管理

篇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4-0029-02

近年来,我国科学界和科研管理部门在积极探寻绩效评估的方法和途径,特别是随着我国政府对科研投入的加大以及科学研究的竞争加剧,要求引入绩效管理这一已被国外经验证明行之有效的科研管理手段的迫切性也日益增强。合理的科研项目绩效管理对提高地方高校的科研质量意义重大,这已成为地方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共识。限于地方科研以及学科自身的特点,当前科研项目的绩效管理面临诸多问题,同时也存在着有待完善的空间。

一 地方高校科技项目及绩效管理的特点

地方高校的科研不但具有科研队伍的多层次性、科研任务的多重性、科研方向的多元性等高校科研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科研目标的实用性和科研内容的地域性等特点。基于此,本文研究地方高校科研项目的绩效管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1.科研内容的地域性

与重点高校比较而言,地方高校科学研究的整体实力有一定的差距,尤其在国家级项目的竞争上处于劣势,这样地方高校很难形成长期的、专一的研究方向。因此,地方高校许多科研人员致力于研究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的科研项目,以此争取地方政府部门科研经费的支持。地方级科研经费定位于解决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科学技术问题,这样地方高校科学在研究上无形中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2.科研目标的实用性

科研水平不高和缺乏竞争力是一直困扰地方高校科研发展的主要问题,这也导致了立项、经费争取上的困难。为了解决这些难题,一方面需要地方高校将有限的科研力量集中地投入到匹配的科研方向上,另一方面地方高校科研发展的目标应该更定位于实用性。具体而言,科学研究需要注重提高科研队伍整体实力,使其科学研究具有很强的、明确的人才培养功能;此外,科学研究还需要注重于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依靠科学成果解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以科研业绩来提高社会知名度。

二 地方高校科技项目绩效管理的方法及其难点

1.地方高校科技项目绩效管理的方法

考核科技绩效管理的方法主要是关键绩效指标考核。关键绩效指标考核法的优点在于减少了非关键性因素的干扰,从而提高了效率以及效益。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制定不同的评价指标,并给各指标赋予不同权重。最后,将各指标的不同等级得分与其权重系数相乘得出该指标的最后得分。评价指标体系是由各级各项评价指标及其相应的指标权重和评价标准所构成的有机整体。这样既避免了同行评议法缺乏定量化分析的弱点,同时又受专家的知识结构、学术视野、学术偏好、人情关系以及官僚意识残留等因素干扰;也避免了模糊评价法过分侧重于定量分析,而缺乏对一些无法定量化的、指标的定性分析。综合上述方法的优劣,关键指标考核方法较其他方法而言,更加符合高校科技项目绩效评估的现状。

2.地方高校科技项目绩效评估的难点

第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障碍。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原因在于一方面科研过于偏重理论化研究,缺乏与地方特点的结合,这样造成科研成果在理论上成立,但不符合当地实情;另一方面科研人员在研究过程中研究方式过于形式化,为按期完成目标,人为地拔高或降低科研成果。此外,在实际的科研管理工作中没有完善的科研项目成果约束机制,以至于即使达不到预期的科研成果,也无法追究相关的违约责任。

第二,科研投入产出效率不容易被衡量。科研人员的科研投入是通过脑力劳动来实现的,有时为了保持思维的连贯性和实验的延续性,经常需要加班加点,这样导致其工作时间无法估算。而对科研产出的衡量由于对科学研究绩效评估的产出概念还存在分歧,导致科研成果的每一种社会价值也有多种表现形式,目前还没有形成被广泛接受和认同的评估体系。

第三,学科之间的壁垒。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优势学科,在无法统筹兼顾所有学科发展的基础上,优势学科在项目申报上会比普通学科更具有竞争力。一方面,加大对优势学科投入有利于进一步发展优势学科;另一方面,由于资源有限,所以这也会压制普通学科科研。这两者的均衡是目前合理绩效评估的一个难点。因此,怎么区分与学校职能管理机关的权限划分,协调与科技处、人事处等单位的关系,探讨项目管理、人才流动以及机构组建等具体问题已成为科研管理工作中需要优化的难题。

三 改善地方高校绩效管理的思路

1.运行评价激励机制,提高科研积极性

要正确评价科研水平,也要正确评价组织、管理和服务工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氛围,促进协同合作。如大连理工大学的科技奖项包括科技成果奖、科研项目奖、校企合作贡献奖、成果转化贡献奖、科研创新团队津贴奖、科技工作贡献奖等。

2.科研成果的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相结合的原则

各级各类科研奖励评审、职称评聘等工作应当与经济效应和社会效益挂钩,如将从事科技开发、科技成果转化或科技推广取得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或在文化、教育、卫生、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较为显著的社会效益并得到学校和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的认定,并以此作为科研考评管理的基本原则。科研的目的是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科研成果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样科研的投入才有价值。因而,合理的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结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准确满足科技发展目标和需求;同时,评价指标体系不能脱离科研目标的大范畴,需要契合科研项目的研究成果。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要着力考察各项科研产出指标并进行综合评估,同时还需要考虑不同学科的差异性。因而,在执行绩效评价时根据具体学科进行定量分析,即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所以,在对科研项目评估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科研成果进行定量评估,而且需要结合定性分析。

4.利益群体间的协调与合作

地方科技处和科研院是各科研人员之间、项目与科研人员之间、各学院之间的匹配、协调与管理的机构。地方科技处或科研院需要关注的重点是加强人才之间的合理竞争、保障科研项目的顺利有效进行以及如何合理激励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5.结合学科的实际情况,酌情考虑考核指标的权重

地方高校科技项目绩效评估的指标体系是同行专家进行定性、定量评议的重要基础数据和规范。因此,评估指标制定是否科学、合理、实用和可操作,会直接影响项目绩效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可靠性、公正性和权威性。但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科技项目绩效评估工作的难度,由于受项目学科、研究阶段、研究领域、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加之国内外开展此项管理工作时间并不太长,评估指标的制定是难以尽善尽美的。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考核权重新予以调整。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研项目和经费的绩效管理是高校科研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绩效评估对促进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提高科研效益的意义重大。科研经费的合理使用和科学管理,不仅直接影响着科研项目的完成质量和水平,关系到地方高校学术风气的发展,影响着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事关我国科学研究的发展和进步。地方高校科研方向不集中,各个学科的科研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学科间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差异很大。地方高校需从优势科研方向出发定位,一要从学校科学研究的实际出发,分析科学研究的优势和所拥有的科研实力,已经取得的科研成果及其社会反响;二要依据现有科学研究基础,从学科的前沿地带和跨学科角度确定科研方向,经过努力能够形成一定的研究特色,并能在某一领域产生较大的影响;三要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出发,确定在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研究方向。以往的实践中,我国有关机构和研究人员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要构建完全符合科学研究的规律和特点的绩效评估方法尚需不断地探索和改进。

参考文献

[1]吴述尧.国家目标为基础研究导向愈益成为科学发展的国际趋势[J].中国科学基金,1999(5):317

[2]王志刚.论地方高校科学研究的定位——高校办学特色系列研究之五[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91

[3]杨道建、赵喜仓、陈海波.科技计划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篇2

近年来,为了推动我国科技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国家层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支持不同研究项目的开展。在这一形势下,项目支出的预算与绩效考核工作更加重要,深刻影响着科研资金分配的科学性以及使用的高效性。

一、研究背景

(1)项目概述。本项目为保证医改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农村改水改厕项目”的主要工作而设立。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项目和农村环境卫生监测项目的技术支持,包括项目方案制定、人员培训与技术指导、数据库管理与维护、督导检查与质量控制、技术报告编写和年度总结等工作。该项目的研究内容同广大农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2)目标及方案。项目的总体目标是加强“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和“农村环境卫生监测”项目管理,保证改水中心所承担的医改相关项目的有效运行和开展。分阶段目标以及方案:2018年2―5月,修订农村饮用水和环境卫生监测技术方案;2018年7月前,完成“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技术培训与“农村环境卫生监测”技术培训;2018年9月前,完成两个监测项目的技术指导与督导检查工作;2018年10月前,完成两个监测项目的实验室质控与抽样复核工作;2018年10―11月,完成两个监测项目的阶段总结与数据审核工作;2018年12月,完成两个监测项目的资料分析、总结及总结报告研讨工作。

二、绩效管理过程

对于农村医改相关项目的绩效管理工作,主要按照如下方案进行:第一,完成监测方案的制定;第二,完成监测业务人员的培训工作;第三,完成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和环境卫生监测数据管理与维护工作;第四,完成技术指导与督导检查工作;第五,完成质量控制与抽样复核工作;第六,完成监测数据的审核工作;第七,编写监测技术报告与工作报告。

三、绩效评价体系

1.绩效目标

所谓绩效目标,是指科研单位根据自身的责任以及具体的发展要求,在预算安排的基础上,为项目支出所设立的预期产出和效果。具体来说,绩效目标可以根据其时效性,划分为年度绩效目标以及中长期绩效目标,前者是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后者设定的重要基础。该项目的绩效目标为加强“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和“农村环境卫生监测”项目管理,保证改水中心所承担的医改相关项目的有效运行和开展。

2.评价指标

(1)产出指标。根据项目既定的预算情况,修订农村饮用水和环境卫生监测技术方案,并以此为基础,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以及技术指导,相关指标的设定以项目方案为主。(2)质量指标。农村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和环境卫生监测数据是这一项目最终监测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保证对相关人员监测技术培训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有效地收集农村饮用水水质以及环境卫生方面的具体数据,主要需要设定农村卫生监测培训、防控能力培训以及水质卫生数据监测合格率等三项指标。(3)时效指标。所谓时效指标,是指该项目研究过程中,不同环节的完成情况。主要包括对监测培训工作的督导与评估,从而为全面、高效地获取监测数据,以及项目的按计划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还应当建立起对监测方案的规划、对检测点的维护以及对监测系统的完善这几项工作的评估,严格按照既定的工作计划设定完成日期。(4)效益指标。所谓效益目标,指的就是该项目最终可以创造的社会效益,与项目目标的设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该项目的开展具有广泛性与基础性的特征。其目标在于让更多人了解到农村卫生情况的问题,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更加重视相关工作的开展,为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提高其生活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5)满足度指标。该项目计划为两个项目的执行提供技术支持,完成两个监测项目的日常组织管理、维护等工作,通过对相关检测人员的全面系统的培训,使其掌握了农村饮用水以及其他卫生方面的现状,具备了一定的监测能力,实现了对该项目理论认知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具体的满意度指标值参照工作计划进行设定。

四、优化措施

(1)加强宣传,增强资金利用效率。要想切实提升绩效管理工作的有效性,首先必须要让科研单位的各个工作人员充分认识绩效管理工作的作用与价值,增强自身的绩效管理意识,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要想实现这一目的,科研单位必须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可以全面、深入地了解这一项工作,增强全体工作人员的绩效管理意识。许多项目责任人只重视项目产出结果,而忽视了对项目资金的有效利用的现象,科研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既要全面考察各个项目的产出结果,同时也要重视项目各个环节的资金使用情况,给予那些有效利用项目资金并且产生社会效益的责任人一定的奖励,从而使每个项目主体更加重视对资金的有效利用,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高效配置。(2)强化管理,落实政策。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依托于各项政策、规范的具体内容及要求,才有可能做到有序、高效。基于此,中央及地方政府首先应当制定有关科研单位绩效管理的具体实施细则,以及相关的绩效评价体系,各个科研单位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建立起一套更加完善的绩效工作体系,并且自觉接受政府部门对其工作开展的监督。根据工作体系以及工作目标的具体要求,科研部门应当组建专门的绩效管理部门,并为其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明确不同管理人员的具体职责,将每一项工作落实。(3)完善机构,确保评价公正独立。现阶段,我国各个科研单位绩效管理工作还不完善,缺乏科学的指导理念以及健全的管理体系,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积极探索、分步实施,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工作开展模式,为实际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具体来说,应当充分发挥单位财务部门的主体作用,首先从该部门的自我管理入手,开展这一项工作。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审计部门、监察部门等的监督作用,建立起一套立体式的绩效管理模式,推动考核指标的科学化,考核工作的透明化以及考核结果的真实化。总而言之,就是要充分发挥各个部门的作用,使其共同服务于科研单位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助力我国科技事业的高质、高效发展。(4)科学调研,构建合理评价指标。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要想实现自己原有的作用与价值,首先必须构建起一套合理、科学的评价指标,以及与之相匹配的绩效评价方法。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相关管理人员充分考察各个科研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以及有效性,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科研项目的不同性质,以及具体的研究方案和研究目标,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包括专家评议法、查问征询法、成本――效益法等等,对其进行全面、科学的评判。需要注意的是,对许多项目的评价,都应当重视非公式化评价方法的应用,而不是直接套用固有的计算公式。除此之外,应当建立起完善的绩效评价数据库,借助于网络化的平台,实现不同单位数据库资源的共享,从而为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全面、真实、准确的理论来源。(5)结果公开,提升绩效管理效能。绩效评价结果产生之后,只有将其应用于绩效管理工作之中,才能实现其原有的作用与价值,所以相关主体应当从以下几点入手,来改进自己的工作。首先,要切实提升绩效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与真实性,让不同的主体认同评价的结果。其次,评价结果在应用的过程中,应当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实现“评价”与“应用”的有效对接。最后,要让单位的所有工作人员,以及社会上的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到评价结果的真实情况,从而有效提升绩效管理的质量与效率。除此之外,科研单位的绩效管理工作并不是单独存在的,应当将其作为单位考核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这一工作的制度化建设,从而保障其所具有的权威性。总而言之,就是要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完善相关的工作体系与制度,扫除工作开展过程中的一系列障碍,助力绩效管理工作的高质、高效开展。

五、结语

在信息快速流通的现代社会,科研单位绩效管理工作开展的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各个科研项目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实现,进而深刻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综合国力强弱。相关主体应当重视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认同这一工作开展的价值,并且具备合理、有效利用科研资金的意识;健全工作体系与工作制度,为实际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选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实现评价结果全面性、科学性的有效提升;推进评价结果的公开,让更多的人认同评价、考核工作的价值,切实提升绩效管理效能,助力我国科技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顾全.国家级科研项目绩效预算管理研究.中国财政,2011(16).

2.高新华,李莹,张倩.农业科研单位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优化研究――基于S单位水果体系项目绩效管理的分析和研究.农业科技管理,2016,35(1).

3.鲍晓艳.论科研单位项目绩效预算管理.江苏商论,2012(33).

4.童慧,黎大志.地方高校科研项目绩效管理研究.学园:学者的精神家园,2014(4).

篇3

[中图分类号] G25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7-0146-02

一、科技查新的内涵

科技查新是我国现有的一项深层次的情报咨询工作,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其主要意义是对委托人所提供资料进行查证,提供结论表述该资料科学技术的新颖性及实用性。最终目的是通过检索,进行综合分析及对照、比较、分析等,为委托人科研立项、科研成果等的新颖性提供文献查证的信息咨询服务工作,为建设公共信息服务提供重要的平台。

二、科技查新的作用

科技查新为科研立项、成果鉴定、专利申请等提供参考服务,其实际作用如下所述。

第一,科技查新为科研立项提供客观依据,防止一题多报。多年以来,同一课题多次申报,低水平、简单重复的申报使我国的科研效率低下,远远低于国外同一行业的水平,使我们的科技发展陷入一个死循环的困境。因此,科研课题在正式申请、立项前,首要的工作是全面、准确、有效地掌握国内外的相关情报,防止重复申报而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巨大损失和浪费。据统计:我国科研项目重复率达40%,而另外60%中部分重复又在20%以上,同时与国外重复也约占30%左右,其中大部分是国外已公开的技术,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严重浪费。只有做到少重复率才能高立项率,其中有效途径就是利用科技查新。

第二,科技查新为科技成果的鉴定、评估、验收、转化、奖励等提供客观依据。一份综合全面高质高水平的查新报告单与评审专家客观公正的鉴定结果,就能对科技成果提供客观的文献依据,保证科技成果的科学性、可靠性、权威性。

第三,科技查新为评审专家提供客观依据,保证科技成果的公正、公平,给科技成果提供双重保险。科技查新遵循独立、客观、公正原则。查新机构、查新咨询专家从事的具体查新、查新咨询活动不受任何行政部门控制,也不受其他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个人、查新委托人等的非法干预;查新咨询专家提供查新咨询意见时不受查新机构的非法干预。查新以公开发表的文献为基础,查找时,以机检为主、手检为辅,查新报告中的任何分析、结论,都以客观存在的文献为依据,并附有科技查新报告,查新人员不作任何的主观评价,为评审专家提供客观依据,有力地抑制了学术不端现象。

三、2012年我校科研项目状况

2012年我校教师共申报各级各类科研纵向项目1072项,比2011年增加24项,增幅2.3%。其中申报国家级项目340项、省部级项目544项、厅局级项目52项。最终我校共获得校外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立项288项,比2011年增加120项,增幅为71.4%;获得科研资助经费共计2883.89万元,比2011年增加270.79万元,增幅为10.36%。其中,国家级项目立项46项,获得科研资助经费1493万元;省级项目立项78项,获得科研资助经费671.2万元;厅级项目立项146项,获得科研资助经费764万元;横向项目立项18项,获得科研资助经费315.69万元。

四、科技查新与我校科研项目管理的关系

科技项目管理是我校科研处重要工作之一,我校科研处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就是对全校教职工的科研立项申请、立项论证、组织实施、中期检查评估、收取成果鉴定、项目结题、成果申报、评奖、档案管理入卷的全程进行系统的管理。因此,我校科研项目管理的任务就是要按照要求,对全校教职工的科研进行管理,在科研管理的全过程,科技查新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

五、我校图书馆开展科技查新业务的必要性

目前,图书馆正处于由传统文献收藏及借书、还书这种简单重复的工作机构,逐渐向现代文献信息情报中心转变,新疆师范大学图书馆也顺应潮流,转变职能,寻求自我完善发展,充分发挥其作为文献信息中心的作用,增强其优势力量,为学校的科研及各项决策提供全面、准确和有价值的情报,充分发挥其信息情报的职能。

新疆师范大学图书馆成立于1979年4月,当时工作人员仅有6人,馆藏主要以原新疆师资培训部图书、期刊资料为主,业务工作仅限于图书采购和初步加工,仅有少量读者借阅工作。在历届校领导的支持下,经过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20多年来图书馆经历了创建(1979-1982)、发展(1983-1993)、提高(1994-2010)的历程,成为新疆师范大学精神文明的窗口、教学科研的园地。

图书馆校本部总面积11199.55平方米、文光校区分馆面积1717.20平方米,各学院资料室的面积1743.73平方米,合计总面积14660.48平方米。经过28年的发展,到2007年12月,图书馆纸本资源为96.3万册,各学院资料室藏书为20万册,全校藏书合计为116.3万册。数字资源主要有自建的汉文书目数据库和引进的CNKI中国知网中的六个子数据库、方正电子图书、万方博硕论文、外文期刊数据库(Springer Link、InfoTrac)等数据库。其中电子期刊1万余种,学位论文30.4万篇,电子图书6.5万种。全馆设办公室、采编部、期刊部、流通部、信息咨询部、文光校区分馆六个部室。

图书馆于1995年实现汉文图书编目、流通借阅的自动化管理,2004年9月多媒体电子阅览室成立,有200多台计算机供读者访问图书馆等数字资源。2005年6月电子文献检索室成立,参考咨询服务正式启动。2009年4月起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从ILasII系统升级成金盘图书馆NET集成管理系统,并与学校校园卡系统成功对接,实现了读者使用校园卡就可以在图书馆内进行图书借还、上机、打印复录等服务。

新疆师范大学图书馆藏书具有师范性、学术性、地方性等特点。以各专业基础理论、教学参考书、教育资料、科研所需报纸及相关工具书为收藏重点。主要为读者提供图书外借、书刊阅览、文献检索、参考咨询、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用户教育、复录复制等服务。本部和分馆已实现两校区图书的通借通还服务。

(一)科技查新为教师的科研选题和立项提供依据

科研和教学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重点。只有选题具有价值、新颖性和创新性才有取得重大的科研成果的可能性。然而,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信息如潮水般涌现,如何在如潮水般的信息中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有创新性、科学性的文献显得极为关键。高校图书馆可以为教师在科研选题、申报前提供查新服务,使研究者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科研选题在国内外的研究历史、研究现状以及最新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从而克服科研课题立项选题的盲目性,提高科研立项的成功率。

(二)科技查新为学校学科研究方向的确定提供客观依据

目前,我校正在拆分学院进行博士点的申报,增加专业学科,高校图书馆开展科技查新工作可以为学校学科分化、研究方向的确定提供齐全、完备的信息资料和准确详尽的对比分析,以科学为依据来决定某些专业学科的去留,为学校规划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支持系统。准确客观的查新结论,还可以避免主观人为因素的倾斜,提供决策的科学化和公正性。

(三)科技查新促进图书馆自身的发展

高校图书馆开展科技查新工作,把掌握目前最新的科研动态、传播和推广最新的科技成果、提供文献信息检索服务功能作为己任,不仅可以拓宽图书馆的业务范围,充分发挥其信息情报职能,改变图书馆简单重复的“借借还还”的服务形象,提升图书馆在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还可以以开展科技查新作为切入点,支持和鼓励馆员多走出去向先进的图书馆学习,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图书馆科技查新队伍,促进图书馆由传统文献收藏库向现代文献信息中心的转变。

[ 参 考 文 献 ]

[1] 周静,金涛,张柏秋.发挥高校在科技查新工作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高等教育, 2002 (2):40-41.

[2] 张薇,陈骏.对科技查新工作的思考[J].情报杂志,2003 (8):85-87.

篇4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9.006

Research on Incentive Mechanis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N Jing

(Science & Technology Research Department of Huaqiao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 361021)

Abstract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manage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anage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has a great impact on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In addition, research projects as can be as a scientific measure level of school innov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riteria i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based on an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discusses the establish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management incentive mechanism, incentive principle and the current our country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poses the feasible strategy of university research project management application for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to enrich the theory, and hope to have certain realistic directive significance.

Key words college;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management; incentive mechanism

科研不仅能够体现高校社会功能,而且能够对国家创新进行衡量。众所周知,高校是培养优质人才及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是国家知识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高校来说,科研管理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建设科研队伍,对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科学水平等具有积极的意义。就科研人员而言,其工作包括科研及科研管理。最近几年,激励机制受到了高校科研管理的高度重视。本文结合实际,首先分析了高校建立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机制的作用;其次,阐述了激励原则;再者,探究了当前我国高校科研管理现状。

1 高校建立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机制的作用

(1)能够促使科研人员参与工作的兴趣得到激发。实践证明,人的工作动机或人的行为旨在满足某种期望、欲望、需要。对于该点,每个社会人都是一样的。此外,欲望及需要也是引发人做出行为的动力。期望及需要一旦得到实现,人的满意度便会明显提高,对动机或行为的强化及巩固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人可坚持不懈努力,从而实现更高的目标。

(2)能够促使个体行为得到积极改变。就每个个体行动的基本动力来讲,其表现为个体利益与目标。在总体利益及组织目标方面,当高校与科研队伍保持一致时,必然会推动、促进高校长远发展;当高校与科研队伍处于背离状态时,总体目标会对个体目标造成一定的影响。对于激励机制,其基本作用为满足个人需要及利益,促使学校与个人目标的结合、统一,进而实现共赢。

(3)能够促使科研队伍凝聚力得到有效提高。从高校科研机构组成来看,其包括学科群体及学术群体。由马斯洛层次理论可知,个体具备众多需求:工作价值、社交习惯、尊重、个人发展等。高校科研机构内部现行的工作守则及规章制度,是自身工作正常运转的重要基础。此外,对内部关系进行密切关注,以促使团队向心力及凝聚力得到增强,进而加强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群体与个体之间的沟通、协作。

(4)能够促使高校科研顺应时展潮流。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给高校科研既带来了挑战,又带来了机遇。当前,竞争日益加剧,为在其中占据优越的位置,高校须对自身战斗力及凝聚力进行增强。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不仅能够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而且能够为科研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5)能够促使科研人员素质得到提升。对于所有个体来讲,激励是公平的。然而,激励作用存有很大的区别。受个体素质、能力等差异的影响,马太效应会应运而生,即某些人会进步得较为快速,某些人会进步得较为缓慢。但是,处于落后状态的个体并不会甘心,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其创新能力及素质会明显提升,从而与快速的个体保持一致的前进节奏。由于竞争的存在,高校科研创新能力将会大大提高,对高校科研事业长远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

2 激励原则

(1)激励原则之以人为本。所谓的以人为本指的是在整个科研管理工作中,对人的创造性、积极性、主体能动性加以调动,将人作为工作中心。以人为本原则表明,就管理中所涉及的主体和客体而言,人至关重要。在实际科研管理中,人发挥着双重作用:灵魂及核心;施行科研项目管理,旨在充分发挥人的主体能动性、创造性,对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以人为本中的“人”并非等同于单个人,其通常指组织或群体(由协作关系、目的相同的人所组成)。

(2)激励原则之系统性。系统性是指有机整体,其目的及功能较为统一。对于科研管理的系统性,其指的是有机组合系统中的所有要素(基于全面考虑、分析基础上)。毋庸置疑,管理的成功与否,与各环节衔接性、细节等存有密切的联系。唯有科学改变所有组织,才能获得最佳的管理成效。严格意义上来讲,科研管理激励机制属于系统范畴,其具备相应的功能目的:对人的创造性、科研水平、高校创新能力加以提升,以为国家长远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3)激励原则之针对性。在实际调查中,笔者发现,虽然很多高校在以往采取过很多激励措施,但其效果不仅任意。究其原因,当属这些激励措施缺乏针对性。正因如此,科研人员的实际需求得到不满足,以致其参与科研工作的兴趣不高。例如:现实中,提出新方案与建议、标新立异、创新失败的人往往会受到一定的惩罚,导致创新受到抑制。就针对性原则来讲,其具备两个方面的要求:其一,对所期望及需要的行为进行正确激励;其二,以高校科研人员层次性为依据,针对不同时期及人,同一时期及人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发展水平,采取各式各样的激励措施,以达成激励目标。这个要求表明,须对激励方法进行灵活运用。

3当前我国高校科研管理现状

就当前我国高校科研管理现状来讲,其存有以下问题:

一是科研管理人员缺乏主动性。科研在高校中居于核心地位,品牌是高校生存及发展的基础。纵观国内外优秀高校,科研皆在其中占据着相当大的份额。随着科研任务的不断增多,人员配备未得到切实协调,以致科研管理人员在创造性、主动性等方面较为匮乏。实际工作中,很多科研管理人员仅是为了工作而工作,完全没有工作激情。

二是科研管理人员管理水平普遍较低。在学科作用影响下,大多数科研管理人员不具备统筹、规划的能力,此外,具备较弱的对外沟通及组织协调能力。与此同时,很多科研管理人员缺乏自主创新及管理能力。另外,科研管理人员缺乏工作热情,导致高校科研管理人员整体管理水平不高。

三是科研管理人员外部生存环境引人担忧。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很多高校并未切实落实各项政策(评优、激励、福利等)。对于从事科研助理工作的人员,其大都由行政人员或年轻教师兼职担任,没有专门编制科研管理工作,且缺乏必要的奖金与福利,导致兼职科研管理人员可耗费与管理工作上的时间、精力较少。加上教师评优考核及二级学院发展,导致高院拥有大量科研管理相关任务。与大量管理任务相反的,高校培训科研管理人员也只是通过会议对项目做些简单的介绍,并未注重培养及管理科研人员,很多科研管理工作仅仅流于形式,所有的现状表明,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要健康、可持续发展,需使科研管理人员更加职业化和专业化。

4 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应用激励机制的可行性策略

(1)注重激励科研团队,促使凝聚力得到提升。在规划发展时,高校须统一自身与科研管理部门及其管理人员,高度重视科研管理工作及与科研人员之间的联系,以促使个人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在“公平”原则得到严格遵循的情况下,须对考核体系进行科学建立及完善,增强科研人员的归属感。此外,在很大程度上可简化工作,有利于实现降本增效(工作成本降低,工作效率提高)和提升科研管理的团结性。

(2)注重考核目标,促使个人发展要求得到满足。以二级学院科研管理特色及科研人员的差异性为重要参考依据,对考核目标与激励措施进行规划、编制。具体考核包括二级学院考核及学校考核。制定短期目标及长期目标,切实保证科研人员的利益,以促使其得到有效激励,进而专心致志于科研工作。如此,高校科研创新水平及核心竞争力能得到极大的提升。

(3)注重结合物质与精神激励,促使学校管理体制得到健全。现今,挑战与机遇无处不在,人力资源在核心竞争力中所占的位置愈来愈重要。当前,高校因获取、利用及稳定人才而困惑。其中,高校激励的施行最为困难及繁杂。薪酬激励机制的推广及施行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又一重要课题。对于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其还充当着另一角色“经济人”。 为更好地稳定科研队伍,须对科研管理部门及科学管理人员社会地位进行转变。在投入方面,应倾斜于科研管理部门,保证情感层面上尊重及关心该队伍。此外,绩效化管理科研人员的工作,且直接挂钩加薪、晋升等。与此同时,采取岗位明确或补助的措施,以激励二级学院兼职教师,激励方式有晋升、荣誉、分发福利、职业发展等。由此可见,激励既包括物质激励,又包括精神激励。值得注意的是,应加大培训科研管理人员的力度,以大大提升其综合素质,对其知识结构与观念进行更新。条件允许状况下,可专项审批及申报科研管理项目,且对科研文章的撰写加以组织。通过研讨会形式,为科研管理人员交流、沟通提供平台。激励政策的建立,为持续发展的高校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对高校所有组织管理体系具有促进、健全、推动和建立作用。为保证高校长远发展,须对管理机制加以建立及完善。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所有组织的完善及配合催生出科研管理工作,其对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保证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改善,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其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杭国荣.基于激励机制下的高校科研管理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1.16:98-99.

[2] 李恒,王小绪.基于委托―的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激励建模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4-57.

[3] 冯春贵,黄兵. 激励机制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4.1:13-16,33.

篇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与教育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政府拨款增长不多的情况下,资金的匮乏是制约高校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高校资金分配依据不足、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情况仍普遍存在。

为缓解高校收支矛盾,在现阶段高校必须加强自身管理,增强资金分配的科学性、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积极探索逐步实行绩效预算管理。高校对校内科研项目有较强资金分配权和使用权,成为高校此次改革的突破口。

一、 绩效预算的管理思想

与传统的投入导向型的预算管理模式相比,绩效预算是一种建立在基于战略的结果导向型的分权式的预算管理模式。“绩效”是指通过绩效指标和标准对客体进行评价;“战略”是指预算的制定是以组织的战略规划和战略目标为基础;“结果”是指预算执行完后达到的效果及其影响;“分权式”是指赋予项目管理者以充分的支出自由,可以像商业部门的经理那样灵活地、创造性地根据环境的变化使用资金。

也就是说,绩效预算就是组织在明确自身战略目标的前提下,将战略目标分解到组织下层各个预算项目作为绩效目标,项目管理者在各自绩效目标的约束下享有充分的支出自由,他们只需对项目的绩效目标负责,而组织管理者通过绩效评价对各个项目绩效目标的完成程度进行把关,并且把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下一次预算分配的重要依据,保证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 高校校内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现状

目前,高校校内科研项目经费重投入、轻产出,重立项、轻验收的现象普遍存在,其中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项目立项缺乏战略基础

目前,高校对校内科研管理缺乏战略定位,通常是学校目前需要解决哪方面的难题就进行哪方面的课题,造成高校课题缺乏长期的规划,影响高校的长期发展。

(二)、绩效考核制度不完善

目前,科研绩效评价还没有一种广泛适用的、完全公平的客观评价方法,使用最多的方法是在同行评议的框架下加入部分客观的定性和定量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在评价科研论文水平的客观定性和定量指标方面,近年来使用得最多的是国际三大检索工具收录和中文核心期刊,在这些刊物的数量成为衡量高校科研项目绩效的重要标准。

这种考核制度很大程度上引发了高校教师在学术上的急功近利行为和浮躁心理。在这种政策导向下,高校科研出现以下问题:一是能够在短期完成的一般研究成果数量不断增加,而那些需要潜心多年才能完成的、有重大影响的高水平成果不多;二是研究成果数量增加,但质量多数不高,被引用率普遍偏低;三是真正有价值的学术研究成果往往难以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得不到及时转化和应用。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高校很大程度上是用这些资金成就了一些没有使用价值的论文、论著,这大大降低了高校科研资金的分配率和利用率。

(三)、未进行成本核算

目前高校科研的预算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科研项目结项时突击花钱现象严重;二是赤字预算和超额预算并存。笔者认为,出现这些问题的最终原因是高校对科研经费未进行成本核算。

三、 改进高校内科研管理的建议

去除现有科研项目预算管理中弊端,探索建立面向“结果”的科研项目绩效预算模式成为改革的方向。

(一)、确定高校科研战略,为校内科研项目申报提供明确的战略导向

高校在要求各单位申报校内科研项目时,首先应综合考虑高校自身和各部门的发展需求,确定高校长期的科研发展战略和一段时间内的科研战略目标,然后将该战略目标分到各个部门,为各部门校内科研项目的申报提供科学的导向。

(二)、逐步探索面向“结果”的考核指标和标准,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

绩效指标是用于测量项目绩效目标实现程度的标准和统计数据。一般可分为产出指标、效率指标和结果指标三大类。其中产出指标是指项目实施一段时间后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效率指标是指通过获取、使用和管理资源以实现项目结果或产出的经济性和有效性;结果指标实质实施某个项目或活动的效果和影响。一般而言,科研项目的绩效指标应紧紧围绕结果,在难以设定结果指标时可使用产出指标,并兼顾效率指标。

目前,主要从两个方面完善考核体系:一是要加强对科研成果的理论水平和学术价值的评价,不仅要有通用的考核指标,还要根据学科和专业的自身特点制定专门的考核指标和标准;二是加强对科研成果实际应用水平的评价,尤其是对成果的创新性、科技是否成功转化、产业化后取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进行绩效评价。应该逐步引入面向“结果”的考核指标如:创新性、科技转化、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指标,大胆实践,建立科学的科研考核体系,同时将评价的结果作为今后申请科研项目经费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引进权责发生制,实行科研经费成本核算体系

对科研项目而言,笔者认为,高校在科研项目中应引进权责发生制,进行成本核算,提高科研项目的效率指标。具体做法是:以科研项目作为核算对象,以项目研究周期为成本计算期,将科研项目研制过程中消耗的费用进行归集和分配。

目前这在高校实施有一定的难度,但这应该在高校管理者头脑中形成理念,成为以后努力的方向。

(四)、增强项目信息的透明性,完善监督制度

高校科研项目预算,特别是校内的一些重点项目应引入社会中介机构审计,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大对其预决算信息的公开披露程度,同时要求所披露的信息能被信息阅读者理解。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笔者认为高校科研资金的信息披露中应包括项目的预算资金、研究成果、支出结构、绩效指标及标准、对研究成果和支出结构的综合绩效评价以及奖惩措施等信息。让信息阅读者了解并监督项目管理者用了多少资金到底干了多少有用的事,效率有多高。从而增强社会和公众对校内科研项目的监督。

(五)、制定面向“结果”的相关制度,促进校内科研项目成果转化

项目成果的成功转化是保障实施绩效预算管理一个重要条件,因为它使对项目成果绩效考核逐步走向量化,但目前在高校对校内科研项目的研究采用的评价考核标准,主要是看其在权威性期刊上的数量,项目获得何种奖项,研究项目专利的获得等,很少考虑科技成果能否能够成功转化,致使校内科技项目重申请、轻转化的现象较为严重,从最初研发项目的选题,就过多偏重于技术与理论,研究的科技项目常常与现实需求脱节,产出的科技成果往往只注重或停留在实验室试验成功、原理样机完成、申请专利及发表文章的水平上,造成大量的科技成果成为实验室成果或一次性“产品”。因此,高校应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科研项目成果的转化。

四、 结语

笔者认为,高校校内科研项目的管理目的首先是保证预算项目任务的完成,再考虑效率问题。鉴于此,对高校校内科研项目的管理应首先考核预算目标的完成质量,而这个“质量”是用面向 “结果”的评价指标来考核的。在这个前提下,再考虑对项目进行成本核算问题,对项目的完成效率进行考核。

【注】: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科研经费管理及绩效评价”(SZ122019)和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财务管理专项“高校绩效预算问题研究”(CWZX201102)阶段性研究成果。

篇6

目前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数量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呈现出大幅的增长。多元化的科研经费来源渠道,精细化的经费预算和越来越严格的监督检查,要求高校不断提高科研管理水平。但是,目前高校在科研项目管理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只有规范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才能保证高效使用国家科研经费,促进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一、高校科研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问题

重科研项目立项、轻项目经费预算编制是高校在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目前高校科研项目预算主要由课题组成员编制,很少有财务人员参与。而大多科研人员缺乏财务预算知识,在编制预算时完全按照自己的理解,没有认真学习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办法,对预算科目内容不清晰。因此在预算执行时常常发生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对预算开支内容的认定不一致,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际合作、交流费”一项只能开支出国费用和外国专家来华交流费用,可一些科研人员认为此项可以开支国内的科研交流费用。财务人员也只能在科研经费报销时,才会发现预算中存在的问题。预算编制的不合理为科研经费报销增加不必要的麻烦,影响科研项目的进展。

此外,科研项目从立项到结题一般需要3-5年,科研人员在进行经费的测算时,经常未能合理、客观、科学地分析,因而造成预算不能全面地、真实地反映课题经费的成本支出,造成课题经费在使用过程中预算与实际存在一定的偏差,可能会出现合理的开支由于预算不够无法顺利报销的情况。

(二)预算调整问题

项目经费预算是在项目启动之前编制的,但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会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发生,导致原制定的预算无法适应当前的科研开支,尤其是周期较长的项目。

目前科研经费预算经批准后一般不作调整。支出预算中的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和管理费预算等不予调整,其他支出科目在不超过该科目核定预算一定比例或金额的情况下,由项目负责人本人提出调整意见,经学校审核后,按程序报主管部门批准或备案后方可调整。影响预算变化的因素确实存在,冗长预算调整将会拖慢科研工作的进展。科研经费的使用应保证科研活动的进行,而非限制其正常研究。

(三)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带来的问题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政府为了对财政资金进行统一管理而形成的高效支付运作体系,有效地防范小金库、超支预算等问题。国库集中支付在一定程度上也规范了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但是由于其支付手续相对复杂和周期长,也造成了很多不便。

目前国库集中支付项目经费年初下拨时间较晚,年末国库关账较早,经费年度可使用的时间有限,存在急需购买的仪器设备延迟到位的问题。特别是最近财政、教育等部门对国库资金的使用时限存在要求,可能和科研项目建设期不符。有时科研项目尚未结束,经费却被相关政府部门收回统筹安排。一些科研人员为了使用即将被收回的国库经费,突击花钱,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四)政府采购制度带来的问题

近年来,高校都已经实行了政府采购制度,在使用数量大、型号统一的办公设备或科研设备采购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但对于使用面相对小、只有特定厂家生产的部分科研设备器材,这种制度在采购价格、供货时限等方面就凸显出缺陷:产品种类单一的生产厂家可能没有网上竞价账户;坚持以低价申购设备,往往导致网上竞价采购无法成交;申请单一来源采购,也常难以获得学校采购中心的批准。一系列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延迟了采购时间,给实际执行科研任务造成了不便。还有对于进口设备的购买,采购程序更为复杂,采购周期往往长达一两年,严重影响科研工作的开展。

(五)科研经费检查监督问题

目前科研经费的管理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督。专项检查多,日常监督少;事后检查多,过程监督少;对某部分和环节检查多,全面监督少。

我国高校科研经费主要实行的是项目负责人负责制,负责人对财务知识的缺乏和不重视,使得预算不合理,经费使用缺乏计划性等现象十分普遍。而财务人员在科研经费管理中主要从事会计核算和资金支付,确保在最基本的使用程序上不出现问题,对科研项目整体实施情况无法全面掌握,使得其监管职能未得到充分发挥。在发现问题后,很多时候也只能尽量协调解决问题,监督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应有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高校审计部门在经费的检查和监督上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审计部门在项目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材料中签署的意见往往是根据财务部门的意见确定的而不是真正对经费进行审计。学校内部审计未能实现与财务管理的有效衔接和配合,没有形成相互制衡的良性关系。

二、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宣传,提升意识

做好科研管理工作的一个重点是做好宣传工作,帮助科研人员加强财务知识的学习和提升科研预算意识。高校财务和科研部门应采取各种形式加强有关政策、法规的宣传,如对新进教师进行相关科研申报、财务报销等知识的培训,项目申报时提供财务政策的咨询服务,网上宣传片、宣传手册等方式。使每个科研人员充分认识到有关财务管理制度和经费预算的严肃性和重要性,培养其合理、合规使用经费的意识。

(二)重视预算的编制

重视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工作,保证预算的真实性,严格控制预算开支的范围和标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防止浪费乱用现象。科学合理的经费预算是科研活动有序开展的前提。

科研项目预算编制是一个专业性强、工作量大、需要全面统筹考虑的复杂工作,既要有专业领域的知识,又要具备一定的财务知识。科研项目负责人要高度重视预算的编制,积极认真测算科研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项支出,确保预算的合理性和真实性。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需做好配合工作,为项目负责人提供专业支持。建议按照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的要求,科研、和财务部门合作建立各类科研经费预算标准模板,明确各类项目的开支内容,为预算的编制提供参照,同时保证预算的严格执行,减少因经费预算不科学导致在财务报销时发生报销困难的问题。

(三)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根据现有科研的管理要求,科研预算经批准后须严格执行,一般不做调整。目前很多学校根据科研管理办法的要求,设立经费预算执行的标准模板,对各类费用都进行实时控制,防止无预算、超预算报销的现象发生。经费模板的设立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和限制经费支出的随意性,但另一方面对预算严苛的控制而忽视了科学研究过程中合理的变动和调整。科研活动存在不确定性,需要因时制宜地做出调整,而材料设备等市场价格也在不断变化。建议对于符合文件要求的预算调整给予学校更多的自。比如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只要符合其管理要求:“直接费用中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等科目的支出,根据实际需要提出调整;对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交流费等科目严格管理,原则上不允许调整,但可以调减用于相关科研活动支出;间接费用总额控制”,学校即可自主审批预算调整。

(四)政府部门需考虑科研活动的特殊性

科研项目经费不同于机关部门工作经费,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虽规范了财政资金的使用,却给科研项目的实施带来不便。政府部门在对财政资金使用进行监督控制时需要考虑科研的特殊性,分情况讨论,不要一概而论。如机关部门在严控出国经费时,应考虑到对于科研项目,出国交流、调研必不可少,希望以严格审批替代目前的限额控制。财政、教育等部门对国库资金的使用时限存在要求,为避免科研项目未完成经费却被统筹收回,希望考虑科研研究的进展按年度分批下达经费。而针对进口设备和特殊设备的采购,建议政府为科研开设绿色通道,一站式完成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保证科研顺利进行。

(五)加强科研经费监督

加强检查监督的关键在于制度建设,应该建立有效的信息公开制度、信用管理制度和问责制度。在学校网站上定期公布经费使用信息,借助现代化的信息平台,使得每个项目经费的使用都接受大众的监督。加大科研经费的中期检查,可以是自查、也可以由校审计、财务部门和科研主管部门合力进行抽查。对经费使用有问题的项目责令负责人调整,对问题严重的项目追究项目负责人责任,建立起项目负责人信用档案。

参考文献:

[1] 李爱武,高等学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2(32).

篇7

一、新建本科院校科研项目特点

新建本科院校多是由成人或专科院校转变而成,科研力量薄弱,因而科研项目的基数小,科研项目整体水平不高,高级别的科研项目自然也难攻关。教师的关注点多集中于教学,精力少有集中于科学研究,科研人员积极性不高。

二、新建本科院校科研项目管理的突出问题

1.科研管理模式守旧

新建本科院校多以传统的管理模式居多,即“管理制”。主要是以上传下达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形式呈现,管理多、服务少,信息沟通单边化、行政化,缺乏对日常工作中遇到问题的思考,并在管理过程中进行优化管理。这大大制约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管理的能力,不利于科研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1]

2.缺乏过程管理

管理者多把注意力焦点集中在如何促使研究人员获得项目立项,对科研项目的管理多集中于前期申报和结项管理,缺乏对项目整个过程的管理,中期检查和监督较薄弱。

3.缺乏对成果转化的重视

新建本科院校对科研成果的评估还停留在发表了多少文章,文章的级别等,缺乏对成果转化的重视和推广。

4.缺乏对科研人员的培育与培养

新建本科院校大部分教师的精力专注于教学,没有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学校较少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育、培养和引导,大多任其自由发展。

5.缺乏对科研人员的支持与鼓励

学校对科研人员的相应政策支持与激励措施较少,激励机制还不健全。

三、新建本科院校科研项目管理的对策

1.实现从行政主导型科研管理模式到服务型科研管理模式再到前瞻引领型科研管理模式的有效跨越

传统的科研管理以行政为主导,有一套严格的制度体系,它是一定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实行着自上而下的管理制度,管理者权力大于责任,更谈不上服务意识。在这种背景下科研人员的主导性和能动性被限制,不能够很好的发挥,这严重制约了科技的快速发展。目前大多数高校以服务型科研管理的模式居多,这在一定程度上最大限度的发挥了研究者的潜力和内在创造力。管理者的角色意识发生转变,弱化了管理职能,充分发扬了人本主义的理念,服务至上,维护了科研人员的权益。而我们所提倡的前瞻引领型科研管理模式强调科研管理的前瞻性,关注学术前沿,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向,适应社会变革、技术创新,获得管理的主动权,是一种探索性、创造性和开放性的管理模式。它结合以行政为主导和服务型科研管理模式的优势为一身,既做到规范管理,又做到以人为本、真诚服务,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体现了科研管理的前瞻引领作用。

2.加强过程管理和质量监督

科研项目的实施过程直接关系到研究的质量和结果,如何对研究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质量监督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按时开展项目的中期检查工作,对项目进展情况、经费开支、项目实施遇到的问题以及预期结果及状况的评估等问题予以掌握和了解,同时根据中期检查情况决定经费划拨,能够实现对项目有效的过程管理。另外,对项目的时效性、应用性提出更高要求,研究成果能否对当下实际问题产生作用与影响,是评估研究质量的重要指标。

3.促进成果转化及推广

新建本科院校应转变原有的以论文数量和质量水平评估科研人员水平和能力的绩效评估模式,转而加大应用研究、成果转化与推广、知识产权等指标的考核权重,让科研人员充分享受到科技创新带来的实惠。实现此举的做法便是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让教学、科研充分服务于地方经济,最大限度的产生现实效益。[2]

4.重视科研人员培养,加强引导与辅导;加强学术交流平台建设,形成科研骨干带动学校整体学术水平的局面

新建本科院校应重视对年轻人的培养,特别是具有良好素养和研究能力的青年博士,他们知识渊博、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若有经验丰富的科研领军人物带动,他们将成为新建本科院校科研的中坚力量。[3]学校应提供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加强对外交流与学习。利用少数学术骨干力量,带动学校整体学术水平的提升。

5.以政策为导向,激励教师搞科研

新建本科院校应遵照国家、省部出台的相关科技工作政策,同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以鼓励教师搞科研。激励应遵循系统性原则、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原则以及差异化原则。[4]把握系统内各要素的本质、相互作用与联系,使激励系统发挥最大作用。在激励过程中,应充分了解对象的需要、环境及差异性,有针对性的实施激励。以物质激励为导向,精神激励为根本,最终将外部激励转化为内部激励,从而达到最优效果。

综上,优化科研项目管理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加强项目全过程的服务与管理,有效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引领科技工作高效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卢苇.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湖北经济学院学报[J]:2013(8).

篇8

一、“互联网+”时代下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优势

1.提高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工作效率

互联网的诞生和普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提高了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速度,同时也给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实现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是高校优化管理模式的关键之一,对高校科研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高校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是指综合运用网络技术、信息资源库和信息技术,组建起一个网络化的科研项目体系,从而逐步提高工作质量。实现高校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是形成项目中人员管理、项目管理、成本管理、结构管理等环节的综合性管理。利用强大的信息化管理,能有效降低科研人员的劳动强度,实现资源信息的有序整理和区域共享,对提高高校科研管理水平有着积极作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提高了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决策水平,对资源进行信息化管理,能快速高效地完成数据的采集和信息的汇总工作,让科研人员能合理地确定科研目标和研究方向,在科学的时间里开展最佳的研究项目,减少资源的浪费,从而全面提高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工作效率。

2.创造高校科研项目资源共享的环境

高校之所以开展科研项目,目的是实现科技创新,始终坚持一致的目标,以共享信息和共同利益为依托,展开相应的科研项目。只有创造出一种信息资源共享的校园环境,实现科研项目内部知识的交流和合作,才能产出高能的科研成果。高校应该始终坚持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为基础,努力建设一个资源共享和项目协作的高新科技服务平台。高校科研项目团队间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能通过集合各环节人才的知识和技能,整合成一个科研团队,让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推动高校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互联网+”时代下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构建知识共享型环境,对科研项目管理的开展和进步起着关键性作用。

3.树立“以人为本”的信息化科研管理信念

高校科研项目的管理人员应该与时俱进,树立“以人为本”的信息化科研管理理念,坚持“项目管理”和“项目服务”相结合的原则,以积极热情的态度对待项目进程的每一环节。高校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阻碍,让每一位参与科研项目的人员既是资源的者,又是资源的使用者。科研项目管理的服务水平直接关系到科研管理项目开展的质量,因为科研管理人员需要负责科研项目管理的每一环节,如课题的立项申请、课题的可行性探究、课题的立项论证、项目的结题和科研成果的推广等。树立“以人为本”的信息化科研管理信念,坚持以人的利益为最终目标,始终把科研管理人员放在关键地位,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知识潜能和创造力,从而确保高校科研项目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可持续发展探究

1.提高管理者的责任意识,健全科研管理制度

高校管理者是“互联网+”时代下,高校科研项目开发与管理的关键人物。提高管理者的责任意识,是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科研项目管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系统而科学的工程,它涉及范围广、环节多,必须要有上级领导的英明决策、管理层的积极调动和基层人员的主动参与,才能推进项目顺利开展。另外,一套完善而科学的科研管理体系,是确保科研项目管理有序可循、长久不衰的重要保证。“互联网+”时代下,实现高校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是一个整体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不能仅靠一个部门就能解决,而是需要全体部门协调工作、合作发展。同时,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就是利用互联网强大功能,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这其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鱼龙混杂的信息,降低了项目资源的科学性和可信度,甚至会造成项目网络系统的瘫痪。所以,必须构建一个科学完善的科研管理系统,明确划分各部门的工作职责,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员,做到发生错误时能找出根源并及时纠正,让科研管理人员在不断总结工作经验的同时,推进高校科研项目的科学健康发展。

2.创建促进科研项目信息化大发展的管理模式

推行高校科研信息化管理,就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创新的管理理念,综合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对传统的、僵化的、低效的科研项目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建立起符合时展需求,贴近学校实际的组织结构、工作流程和技术手段。只有把过去不合理、不科学的东西除去,重视项目信息化建设,实现项目管理转型升级,才能解放科研项目管理的责任范围,把工作重点放在宏观管理上,进而有效提高项目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水平。另外,实现高校科研管理信息化,能最大限度地为科研管理人员提供优越的学习和工作条件,他们能在灵活的时间里,灵活使用各种方式,对科研项目做出相应的贡献,实现项目管理者向学习管理者角色的改变。同时,有利于组织本身改革的实行,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全面调动科研管理人员的知识创造力,以科学、创新、合理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推动扁平化、人性化组织的建立。

3.强化科研项目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管理人员是促进高校科研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校科研项目的成败。换句话说,在“互联网+”时代下,实现高校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就需要有一支强大的复合型队伍作为支撑,让科研项目的整个过程都能顺着预期目标发展。目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它给科研项目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第一,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认真学习和了解信息技术的特点、新型的管理模式和科研项目开发的新方法,在不断的自主探究性学习中,强化自身的管理意识,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懂得使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更好地推动高校科研项目的发展。第二,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人员必须保持长期的学习状态,主动参与各种培训活动和技能竞赛,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对信息敏锐度的观察,不断提高信息道德素养,努力成为一名具有良好信息意识、丰富信息知识和强大信息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综上所述,实现高校科研信息化管理对高校的长远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必须引起教育学者的关注。“互联网+”时代下,实现高校科研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势在必行。这个过程也是相对漫长的,需要我们不断摸索探究。然,建设高校科研项目信息化管理没有固定的方法,需要各大高校管理人员立足于学校实际的办学资源和未来的办学方向,学习和借鉴一些优秀建设理念和建设经验,依靠优越的人才资源和智力资源,开发和实现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信息化。

参考文献:

[1]杨维荣.大数据时代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14):1-4.

篇9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015-01

科研档案是科学研究活动的一种真实记录,是科学技术储备形式,是重要信息资源。高校科研档案是指高校在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形成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数据、声像等各种形式载体的文件材料,真实地记述了科研活动的过程和成果及有关科研人员的科技思想、方法和经验,具有原始记录基本属性。

1.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归档范围

1.1 科研准备阶段。项目在获准资助之前,大多数项目申请人都要必要的准备,如查阅有关文献或做一些简单的预备试验,在此基础上再提出项目申请,查新检索资料及积累的有关资料、项目申请书 、经费使用预算表、合作协议书以及项目获准后的计划任务书、专项总合、专项年度合同等都同属于这个阶段形成的材料 。

1.2研究实验阶段。包括项目实施方案,试验过程中的各种原始记录,如各种载体(光盘、纸质档案记录本等)实验报告、阶段总结、年度进展及执行情况报告、现场鉴评材料等,若是申请专利项目,还必须提供专利申请文件。

1.3 总结验收阶段。包括工作总结、科研技术报告已发表或待发表的论文、专著、参加研究人员名单、科研投资情况等材料,以及课题完成后由项目下达部门组织验收一整套的材料。

1.4 成果鉴定和申报奖励阶段。包括科技成果鉴定申请表、科技成果鉴定证书、科技成果评审证书、成果应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证明等一套材料,以及成果获准后奖励证书,这些材料在鉴定和申报成果时都明确规定,一般由科研管理人员妥善整理后统一交档案室归档。

2.目前高校科研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科研人员归档意识淡薄,《档案法》中规定,对国家规定立卷的材料,必须按照规定,定期向单位档案工作人员移交,集中管理,任何个人不得据为己有。每项科研项目完成后,项目负责人要对科研文件材料系统整理,经审查验收后归档,但是,目前普遍存在科研档案意识淡薄现象,没有认识到科研档案工作重要性,将自己科研成果视为私有财产,许多珍贵资料,如专利证书、论著等材料不愿上交,则认为自己科研成果是专门用来申报专业职务所用,不愿意将原件归档,如此一来,导致收集高校科研档案不完整直接影响科研档案内在质量。

2.2 缺乏行之有效科研档案管理制度和制约手段。由于是借鉴常规性的档案管理办法,缺乏相应科研档案管理制度,导致档案归档工作难以顺利进行,管理部门只能要求负责人把项目相关材料归纳完整、上交齐全,但交与不交根本无法控制,档案管理人员又不能做硬性要求,归根结底是没有相应的制约手段和管理措施,缺乏相应制度,因此档案管理工作困难重重。

2.3 科研档案管理人员配备不足,工作任务重,据了解高校科研档案管理人员中,专职管理人员不多,多是兼职档案管理人员,大多没受过档案工作相关培训,对档案缺乏规范性管理;科研档案管理人员兼做其他业务工作,没有充足时间和精力从事档案管理。近年来,由于各类科研项目增多,每年申报获准验收的项目数量加大,归档工作任务重。人员不可能懂得太多专业的相关知识,加上管理人员的信息意识不强,工作手段落后、开发能力差、检索落后等,导致档案一旦归档就束之高阁、无人问津,没能发挥档案为科技转化提供有价值信息的作用,严重影响高校科研工作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

3.完善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3.1 首先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理念,提高对档案管理的认识。高校档案管理正逐步社会化、市场化、信息化,正确认识档案重要性是提高档案管理水平的关键和保证。因此,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用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武装档案工作,其核心就是重视档案的建设与管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档案内容的多样化、档案载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计算机、多媒体、光盘以及缩微技术等的广泛应用,使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已不适应时代的变革,我们应认识到,以计算机及档案管理软件等管理应用为主,利用计算机、缩微机、扫描仪甚至互联网等对档案进行检索、存储和管理,是档案管理手段发展的必然趋势。运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手段来开发现有档案信息资源,必将极大地提高档案资源的开发能力和利用效率。

篇10

一、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方法

本文从科研人员和科研团队特点以及科研激励原则这个角度,提出科研创新激励的方法。

(一)目标激励

目标激励法就是用适当的奋斗目标去激励人的积极性,使人看到自己的价值和责任,能在明确目标的指引下充分把自己的创意设想融入到工作方案中,以确保达到目标。管理者只有设置适当的目标,才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具体来说:首先,目标要有方向性指导性,为人们提供完成具体活动的线索,指导人的注意力和活动的方向。其次,目标要设置得合理、能发挥激励作用、调动员工积极性。第三,目标要有价值,即目标要能充分满足个人的需要。第四,目标要具有挑战性。最后,目标要有实现的可能性。否则,过高的目标非但不能起到激励的作用,反而会挫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对教师和科研人员的评价体系中,要用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成果、学术水平、创新活动、成果转化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等综合指标来进行评价。通过评价,激励人的动机,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

(二)政策激励

政策是管理者为了实现某个目标而制订的一系列相关的文件规定。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实行了津贴制,基本上都有科研奖励方法(对学术论文、学术专著、课题项目、获奖成果、技术专利等实施了奖励),对广大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进行量化管理,目的是创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外部环境,肯定人才和智力劳动成果的价值,进一步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所以政策激励是一种积极的激励方式。

(三)能力激励

某种需要有无激励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对自己能力的评估,如果他认为自己具备足够的能力,他就会产生承担更大的责任、提升到更高的职位、取得更大的成绩、得到更丰厚的报酬等需要。这时,如果组织的系统和机制也能够强化他对自己的能力与这些需要之间的关系,可以预期他不仅会产生强烈的需要,而且会为此付出必要的努力。所以,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该不断地通过提高和更新科研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来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另外,管理者要不断地创造竞争性的环境,激发科研人员的竞争意识和积极进取的需要,刺激其实现自己的能力。

(四)知识激励

科研人员对获取知识具有强烈的渴望,高校可以使科研人员在一流导师指导下,从事一流的研究工作,使他们能够在业务与能力上不断进步。同时,注重科研人员的培训、进修等学习机会,使他们能够接触最先进的技术知识。当科研人员发现他们获得的知识不仅可以得到相应的回报,而且能够和所在单位一同成长,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他们就会更加努力的工作,全身心地为高校发展贡献力量。

(五)公平激励

根据“公平理论”,报酬多少固然对个体积极性有影响,但报酬的分配是否合理,对个体积极性的影响更大,公平会产生激励作用,不公平会使人丧失积极性。实际上,保持系统的公平性,尤其是使处于相近位置、承担相近责任、具有相近能力、付出了相近的努力、取得了相近成绩的员工能够得到公平的回报,可以激发员工新的需要并增强员工通过努力满足需要的信心,所以同样具有激励的作用。因此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制定相关科研人员报酬、积分等激励分配方案时需要把握住相对“公平”这个度。

(六)前景激励

“期望理论”认为一种激励具有的作用大小,是由于个人对某种激励因素实现的期望值和目标对本人的效价之大小这两个方面的预期因素决定的,激励水平取决于期望值和效价的乘积。可以看出激励力量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对激励目标价值的认识,二是实现激励目标的可能性大小。在工作中如果把目标的价值看得越大,估计能实现目标满足的概率越高,激发出的动机就越强,产生内部激励力量就越大,激发出的积极性就越高。所以,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该在相应的政策和条例中明确员工各种行为的结果和发展前景,从而激发员工对前景的憧憬而产生强烈的需要,并为此做出积极的努力。

(七)强化激励

“强化理论”认为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都会采取一定的行为,这种行为将作用于环境。当行为结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当行为的结果对他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这里所指的强化就是通过对某种行为的奖励或惩罚,从而使行为得到重复或制止的过程。本文探讨的强化主要指正强化,这种强化可以是职务的晋升、工资的增长、奖金的发放、奖品的授予,也可以是语言的鼓励和精神的嘉奖。科研管理者及时的强化不仅会激发员工产生新的需要,而且可以对其他员工产生示范激励的作用。高校科研激励应采用正强化手段为主,负强化手段为辅,把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始终保持在最佳水平上。

(八)变化激励

“双因素理论”指出,在影响人的需要和动机的大量因素中,可以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类。保健因素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因素,当保健因素得到满足时,不会产生满意,但得不到满足时会引起不满并产生不满情绪;激励因素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因素,激励因素能产生积极的激励效果。双因素理论的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因人、因时、因地、因环境而异,任何的激励因素都有可能随着需要的满足而失去激励作用而转化成保健因素,如提升的机会在特定条件下或对特定的人而言可能仅为保健因素而不是激励因素。高校科研的组织和管理者要善于运用变化激励,有时只要赋予激励一点点不同的含义就能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激发出员工新的需要。

二、A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激励机制实例

随着A高校科研的纵深发展,单一激励机制已无法胜任科研团队大合作的需求,这要求A高校重新检视自身科研管理及激励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灵活运用上述提出的八种激励措施方法,建立一套系统科学、公平公正、行之有效的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机制。

(一)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机制构建要点

A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在激励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未能做到公平激励,评价标准的缺失或公认度不高而备受质疑;二是激励体系缺乏层次性、前瞻性与可持续性,忽视了前景激励;三是政策激励制定不当,导致评价指标体系主次不分,创新性激励指标所占权重过小,对科技创新人员起不到激励作用;四是激励行为中功利较为突出,这种仅仅依赖于物质来进行的强化激励方法很快便会由激励因素转变成保健因素,失去原有的激励效果,此时需要更高层次变化激励方法,譬如引入能力激励和知识激励等方法;五是执行强化激励时手段较为单一、缺少负激励;六是激励目标和方法间缺少有机联系,激励措施运作时,部门间缺乏有效联动。因此,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机制构建要注意几个要点。

1.确定明确的、共同的奋斗目标体系,善用目标激励与前景激励。A高校在“十二五”规划中制定了学校发展的奋斗一级目标。根据一级目标的要求及同比高校状况,将目标分解为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二级目标,如将“挺进全国高校科研排名前50强”作为科研分目标等。然后把分目标分解为更具体的下一级目标,直至分解到具有可行性的第N级目标为止。这第N级目标的高度或难度应该是高校教师努力攻坚以后可以到达或克服的高度,这样才能起到目标激励的效果。调研并公布学校科研各项指标的“最值”和“平均值”,对比其他高校同类指标情况,并对目标按重要性与实现难度系数进行激励强度排序与激励方式选择。通过合理设定目标、分解目标,一方面有利于科研人员清楚各类指标相对学校与个人科研的距离,明确任务,增强责任感,提高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学校从宏观层面上调控阶段目标、部门目标、层次目标等,提高各类目标与方法间的关联度,防止部门间各自为政,避免多目标激励时相互冲突干扰。

2.建立科学的、公正的科研评价标准,充分发挥公平激励与政策激励的作用。激励理论中亚当斯提出的公平理论认为:员工会对比自身投入和产出结果与别人进行比较。如果结果相当,才会认为公平。由此可见,在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公平理论关注的源头性问题即核心问题就是教职工的科研业绩与成果的评价问题。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科研评价标准是激励公正性的基础与保障。

(二)A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机制构建框架与特点的思考

根据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提出的双因素理论,在科研项目管理的激励策略上,管理人员应先满足科研人员最基本的需求,即在满足保健因素的前提下再运用激励因素。A高校科研激励机制按照双因素激励理论,综合运用了变化激励、公平激励、前景激励、能力激励等方法,采取了相关政策与行动。1.保健因素方面:科研合作分配通则是对以单位合作、教师间合作、师生间合作的项目与成果按参与人数及排序确定个人工作量的分配原则;重大科研成果或项目合作人员贡献认定规定主要内容是:超过某一界定级别标准的成果或项目的参与人员(非第一作者或完成人),可以认定为下一级别的主持人,此项认定仅作为个人的科研业绩在校内评聘职称、竞聘各种岗位、考察科研工作等情况下使用,不对外使用,也不用于个人计算科研分数与科研工作量酬金。此外学校还建有各类科研项目管理与服务网络与平台,成立了专门的学术委员会、学术仲裁委员会,对学校涉及全局性、战略性、争议性等问题接受咨询并提出处理意见。2.科技提升重点行动包括:Ⅰ科技冲顶行动:指的是学校组织科技攻关小组,冲击提升科研急需突破的顶级指标而实施的行动。学校在实施办法中为每一类顶级指标分别设立了难度系数略低的二级和更低的三级阶段性目标(三级目标比目前“学校之最”的目标级别略高)作为冲击顶级目标的台阶。学校以滚动的方式按阶段目标的完成情况拨款。冲顶成员须与学校签署协议书和承诺书,每年在学校网站上公布进展情况。Ⅱ科技攻坚行动:指的是组织攻坚队伍,争取重大的横向科研项目和实现重大的科技成果开发。Ⅲ科技增重行动:是指力争学校各类科研标志性指标在原有级别上得到较快较大的提升。学校为此设有专门的培植或启动经费。

(三)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机制运作及其初步成效

1.激励运作综合化探讨。首先,部门间激励政策在科研项目管理方面要形成协同。鉴于学校可用于激励各部门的人、财、物资源的有限性,为此各部门目标及其激励措施应相互协调与促进。科研评价只有与学校的人事评价、教学评价等评价标准建立平等对接,学校才能均衡全面快速发展。其次,激励措施的定性与定量方式要有开放性、公平性。一方面,有关指标数量方面与激励强度方面的要求均尽可能以百分比、倍数、人均值等相对值形式而不是绝对值的方式呈现。另一方面,指标在分层分级时,也要讲求开放性,表现为评价标准中全部指标的分层分级均为二次评价,不对指标的具体内容作评价,只对指标在专家与社会评价后的性质提出分级分类的原则。因此,激励的内涵可以随时随处地实现与专家评价及社会评价的全方位对接,并与评价的新标准新要求实现及时的对接,从而保证激励措施的开放性与公平性。另外,在采用强化激励手段方面要实现综合化,如正激励与负激励结合;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结合;单项激励与累计激励结合;个人激励与群体激励结合;对研究人员的激励与对科研项目管理人员的激励结合;新需求与传统需求结合,内部树立榜样式激励与外部引进鲶鱼效应式激励结合。媒体、网络等平台的舆论激励方式因其开放性、时效性强也是一种值得提倡的新型激励方式,这种方式有双刃性。既可用于正激励,也可用于负激励,同时也有利于信息的公开化、运作的透明化、参与的大众化。

2.A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机制初步成效。A高校自2010年出台科研评价标准并构建科研激励机制以来,部分科研指标质与量的提升都非常明显,这说明根据上述介绍的多种激励方法所制定的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机制的运作的良好、效益显著,取得了预期效果。2010年的科研指标值较之前都有明显的跃升;由于专利授权在时间方面有一定的滞后性,导致发明专利申请与授权数总体变化不明显,但2010年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和2012年发明专利授权量增值明显。另外,2010年以来,A高校获省部级一等奖合计三项,为此前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累计获得的一等奖总和:部厅级科研基地从2010年开始平均每年递增一个,新增量也超过历年同类指标的累计量。可见,A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方面标志性的指标在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机制构建后均得到一定的提升。在科研全国高校排名方面,以传统学科为主A高校科研排名依然能保持稳中有升,这在当今国家科研投入不断地向以应用研究为主的高校倾斜的大环境下实属难得。A高校2010-2012三年中向科研项目配套、高级别科研奖励、科研基地机构建设等方面共计投入1 300万元,从而带动了人力、物力与政策等向科研的倾斜。科研激励机制在加大对科研专项投入的同时,也大大推进了科研平台与环境的建设。为了保障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机制的运行,学校结合“211工程”的建设目标,在科研硬条件及公共服务体系(科研项目管理服务网络平台,图书资料电子平台等)建设方面取得明显的改善,尤其是学校的几个国家重点学科的硬件建设已进入同类学科的前列。整个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机制营造了一种浓厚的科研文化并形成一种和谐有效的价值导向及目标导向。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机制作为政策平台,对整个科研软环境建设与学术生态具有无形但巨大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可见高校科研水平要上台阶,需要配套科学的科研管理手段,各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该根据自身科研管理的特点和目标综合灵活地运用上述介绍的多种科研激励手段,并据此构建出合理有效、适合自身的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机制。Z

篇11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5-102-02

随着我国的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各高校为了促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升学校的声誉和地位, 将科研水平的高低成为促进或制约高校综合实力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性因素。与此同时,国家对高等院校科研经费的投入在不断地增加,使得科研经费的来源和渠道出现了纵向多层次、横向多元化的新格局。而科研经费的管理是开展科研活动的基础工作,贯穿于科研项目的确立、执行及结题验收的全过程。近年来,由于各高校对科研经费管理不够重视,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只停留在经费管理的基础上,用多少要多少,实报实销,科研经费的结余现象日趋严重,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控制不全面,致使在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和监督过程中存在种种不科学、不规范的问题,造成部分科研资金使用效益不佳,以及科研资金的投入和产出失衡。因此,要科学地管理科研经费,必须加强科研项目的成本核算,建立内控制度,完善科研管理体制。科研项目成本核算的管理方式可以准确地反映科研项目的实际成本,优化目前高校科研管理的信息质量,使科研项目成本管理的事后核算成为事前、事中的全面成本管理控制。通过准确的、及时的、有效的项目成本管理可以大大提升高等院校科研项目的管理水平,以促进高校科研工作健康、快速和持续的发展。

一、我国高校对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概述

由于目前高等院校缺乏统一、规范的科研管理制度,使得科研项目管理与科研经费管理相脱节。财务部门则认为科研经费只是一种代管经费,只进行简单的核算管理,对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不予参与,对科研资金的取得、耗费以及科研项目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更不会去过问,这样势必造成科研项目管理与科研财务管理不相协调。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科研经费预算编制存在的不确定性,可操作性不强

由于科研人员或财务核算人员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不够重视,科研人员为了提高项目立项率,不顾实际,凭经验估计,多列或少列预算,从而导致预算的失真;有些科研项目负责人在申报预算时,往往不会过问财务,科研项目的预算应如何科学地编制;而财务部门在科研项目申报阶段基本上不参与,也谈不上对立项的预算是否具有合理性,更谈不上项目的预算是否能真实地反映项目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这样失去了预算的严肃性和实际意义,最终导致科研经费的开支与课题申报时的预算不相符合,出现经费使用不当、超支使用等现象,为后续的经费核算和监督埋下了隐患。

(二)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制度的不完善

1.由于高校在科研管理体制上实行的是“课题组负责制”,这样使很多科研人员认为经费是自己争取来的,使用权在于自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可以随意支配经费,主要表现为邀请专家补贴支出过多、虚开招待费和劳务费,更有甚者将日常财务管理中不能报销的费用也纳入经费列支,挪用挤占科研经费等现象时有发生;有些科研经费的使用混淆在学校的事业费中开支,科研项目的受益与费用的负担相脱节,导致科技经费耗用不实。

2.用科研资金购置的固定资产,由于高校财务账只反映科研资产的金额,至于设备的型号、品名等在学校资产管理处反映,财务处无法知道设备的购置、利用是否合理,从而造成科研设备重复购置和利用率低下的浪费现象;虽然财务、资产管理部门对科研仪器设备、图书资料也进行了验收、登记入账,但基本上是由课题组成员自己验收、保管、使用,在课题组成员工作调动和岗位调整时,缺乏严格的资产交接手续,物随人走;而学校资产管理部门对科研资产从未进行盘盈、盘亏、报废、毁损等后续管理工作,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三)科研经费结题不结账的现象还普遍存在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科研项目,有些已经结题,但在财务账面上仍保留着余额没有结清,项目的结余经费长期挂账,特别是横向科研项目。也有高校虽然制定了财务结账制度,但并没有落实。从理论上讲,科研结余经费应该按项目主管部门的经费管理办法的规定处理;而事实上,经费提供者对项目经费管理的要求并不真正执行。科研项目的结余经费沉淀现象的普遍存在,将影响国家的有限科研投入的使用效果。

二、科研项目经费核算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剖析

目前高校执行的是事业单位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尽管会计核算是借贷记账法,但这种财务的核算方式并不能准确地核算出科研项目的成本。大多数高校对科研项目的资金管理只局限于部分费用要素的简单归集,对科研经费的管理还停留在经费核算管理的基础上。科研管理部门批准立项后,同意将科研经费划拨至学校财务部门,再由财务部门按照资金来源的不同划分到不同的项目类别中;由于科研经费实行课题负责人制,经费到位后学校扣除管理费后,余下的经费完全由课题负责人自行支配、管理,用多少报多少,实报实销;财务部门只是在经费核算上对每一笔业务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财务审核,仅仅是对科研项目发生的部分直接费用进行核算,而对各项目所耗用学校的公用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仪器设备、水电费等)既不在各科研项目中分摊,也不对学校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再者课题负责人同时承担着几个项目,且这些项目研究存在着相关性或交叉性,日常收支完全由课题负责人自行确定,容易产生课题项目之间的经费串用,混淆科研项目成本。

另外,高校的大多数课题人员承担着教学、科研的双重任务,其工资、津贴都在高校的教育事业费中的人员经费中统一列支。每月发放的硕士研究生补助及博士研究生补助、博士后工资也均在事业费中列支,科研经费只负担那些比例不小的加班费、劳务费。而财务人员不会了解科研项目的各类支出比例是否按照整个项目的预算支出执行,也无法对经费使用的正确性进行事中、事后控制,这样对科研经费管理的审计、监督,基本上是失真的。

大多数高校的科研项目在财务管理上没有形成单独的成本核算的管理方式。财务部门只核算科研课题组发生的部分直接费用追溯到具体的项目,而将共享的学校成本没有以科学的方式分摊归属到科研项目的间接成本,其结果是从高校事业费中支出,使得高校每年的事业经费基本无结余或超支,而科研经费则结余较大,这样并未真正反映科研项目的实际成本。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新型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体系。

三、加强高等院校科研项目财务管理的对策和措施研究

随着高校科研工作的迅速发展,筹措的科研经费来源的多元化,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科学、规范地管理科研经费,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能。这已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容之一,这也将是今后加强高校科研项目财务管理的趋势。因此,应实行科研项目经费的成本核算方法,完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体制,使有限的科研经费获得最大最佳的使用效益,以达到研究科研项目的实际成本及科研管理的信息质量的目的,来提升高等院校科研项目的管理水平。

(一)完善科研项目的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编制的可操作性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已被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的范畴,即列入国库集中支付的一切支出都必须严格依据预算才能支付。这样,预算的编制和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应本着实事求是、勤俭节约的原则,合理地制定项目的支出预算,明确经费来源和经费开支计划。项目预算应包括经费收入的预算和经费支出的预算以及审核、调整、执行、分析与评价几个方面。财务部门应参与项目支出预算的编制,使得预算既适应科研工作的需要,也符合财务的各项规章制度,增加预算的可操作性。科研管理部门应与项目负责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就科研项目的投入与产出效益进行分析与预测,避免科研预算不符合财力,以保证科研项目和资助项目的质量;同时也应增加对支出预算计划的管理,将审批后的支出预算计划纳入合同管理中,为财务部门进行成本核算提供执行依据。财务部门则配备专职或兼职人员从立项申报开始,进行收集、归类、整理和分析,指导项目预算编制,审查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将有问题的信息及时反馈给项目负责人,使其能及时调整方向,保证科研资金的合理使用。项目负责人要按规定编制经费的预算,积极配合管理,开支要严格按预算执行,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真实性、有效性承担经济与法律责任。各部门和项目负责人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通过经费管理来完善科研项目的管理工作。

(二)建立以成本为界定的科研经费成本管理的模式

1.成本的界定。现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成本可划分为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能够容易和准确地归属到成本对象的成本;间接成本是指不能容易或准确地归属于成本对象的成本,无法按某一特定标准直接归属有关对象的成本。从会计核算方式看,凡是直接成本必须根据原始凭证直接计入直接成本对象;凡是间接成本则要先计入间接成本对象,再选择合理的分配标准分配给相关的直接成本对象。

就高校科研成本的构成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科研成本的会计本质是通过货币计量而对特定会计对象――科研项目。只有当其科研收入足以补偿科研成本时,才能维持科研活动所需的人、财、物资源。如何划分科研项目的成本呢?我国政府在《关于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规定》文件中规定科研项目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是指课题研究过程中耗用的可以直接计入课题成本的费用”,“间接费用是指依托单位为组织和支持课题研究而发生的难以直接计入课题成本的各项费用。”由此可见,科研项目的直接成本包括:人员费、设备费及其他研究经费等。间接成本包括:支付依托单位课题服务的人员费用和其他行政管理支出、现有仪器设备和房屋的使用费或折旧费等。

2、建立科研经费成本核算的研究方法。确定科研成本的合理界定后,直接成本中的人员费应当纳入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中,将科研人员以及其科研管理人员的工资、研究生的劳务费等从科研经费中列支,冲减高校事业经费的人员费用支出;对于间接成本,也应在项目预算中按性质和用途分门别类地列示支出,并对其经费来源和开支编制详细类别说明。间接成本是指利用学校提供的共享资源消耗的费用,如使用实验室、仪器设备、实验耗材、水电费等,这部分费用可通过仪器设备占用工时、水电费的测算分摊等办法进行核算,从科研经费中提出,增加高校的专用基金及冲减水电费支出;计划管理费用是学校管理科研项目及科研经费而支出的费用,这部分费用可根据学校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定的提取比例计入科研项目的间接成本,增加高校的专用基金;为了能真实反映科研成本,搞好科研项目的成本核算,对在用的仪器设备等应当计提折旧或使用费。折旧率由主管部门参考本行业审定,折旧方法可以用年限折旧法、工作量法或其它的方法。这样有助于有效地使用仪器、设备,才能合理地计算科研项目成本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确保科研经费专款专用,使有限的科研项目经费取得最大最佳效益。

(三)建立和形成一套支持科研经费成本核算的网络信息系统

科研项目有效的财务信息共享平台,是以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为主管,资产管理部门、各学院及项目负责人参与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根据高校各自的具体情况,在课题立项后,建立科研项目经费的信息数据库,如项目经费的拨款、预算情况、项目的用款进度、节余情况等,做到实时、动态查询、统计,实现信息共享。这样使项目负责人可随时了解该项目经费的预算及经费使用情况等,有利于项目负责人合理控制项目进度;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也可以对科研项目进行多层次的分析和管理,实现了科研经费由事后控制转化为事中控制。同时通过该信息平台,各职能部门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达到管理环节的相互协调、相互依托、相互渗透,有效地解决科研经费管理各环节部门衔接不够、沟通不畅以及数据不及时准确等问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是否合理,科研经费管理是否科学与完善,直接影响到高校的科研水平,影响到高校科研事业的发展。以科研带动教学,科研引导产业,科技服务社会将成为未来高校发展的趋势。高校上下应当充分认识到管好、用好科研经费对增强高校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大意义。因此,科研经费管理需要各职能部门乃至科研人员密切配合,在经费管理过程中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建立内控制度,加强经费成本核算,完善科研管理体制,开展审计监督,真正做到“投而有效,放而有度,行而有序,管而有法”,进一步提高科研经费的最大最佳效益。

参考文献:

1.蒋业香,李存芳.试论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科学与管理,2007(4)

2.李红宇.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有效性探究.财会通讯・综合,2009(1)

篇12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13. 008

[中图分类号] G4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13- 0022- 02

0 引 言

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基地,同时也承担着大量的科研工作,科研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一所高校的声誉,代表着高校的教学水平。高校科研项目与经费管理密切联系,项目经费是科研工作开展的基础。高校科研处、高校财务处和科研项目负责人之间共同构成了高校科研项目整体。随着我国经济实力日益强大,国家越来越注重创新研究,尤其是对高校创新科研项目的投入越来越多。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为满足更多教育需求,我国的高等教育学校,尤其是本科院校不断增多,同时相应的高校科研项目经费也大有提高。然而,随着高校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的增多,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日渐增多。本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参考文献,结合自身高校工作的相关实践经验,总结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相应问题提出改善问题的对策。

1 目前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机制不健全

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机制包含了科研项目管理、科研经费管理和项目负责人三个主体,这三个主体分别存在着各自的问题,整体而言有待完善。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主要负责项目的申报、立项、验收等组织管理工作,科研处更多的是关注项目申报的情况,有没有审批,项目经费大不大,申报的项目数量多不多,很少管理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和项目负责人完成项目的能力。科研经费管理一般归高校的财务处管理,主要负责科研项目经费的收入和支出核算工作,注重管理经费的使用情况,而很少管理具体经费如何使用,用在什么地方,使用的是否合理,这样往往会导致大量经费浪费,无法真正实现经费对科研项目的价值。项目负责人主要是负责整个项目的实施,包括项目的开始、进展和结束工作,项目负责人是项目实施的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往往夸大其在整个项目运作当中的作用,对于项目经费往往使用不恰当,容易出现等现象。所以,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机制整体来看仍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1.2 科研经费来源复杂多样,监管难度大

高校科研项目涵盖多学科,不同学科科研项目不同,科研经费的来源也不同,一个科研项目往往包含很多领域的研究方向,这就增加了对科研经费监管的复杂难度。例如一个关于应急物流方面的科研项目,虽然看似是一个方向的科研项目,实则是包含了多领域的科研工作,因为应急物流在不同领域都有涉及,港口应急物流、铁路公路应急物流、重大灾害发生应急物流等等,都属于应急物流的研究方向,很明显关于港口方面的应急物流研究经费很明显不同于重大灾害方面应急物流研究,所以科研部门在监管科研经费方面的监管难度往往难度很大。

1.3 科研经费预算与实际执行不一致

科研经费支出超出预算的现象普遍,造成经费不够使用的结果,实际问题是经费使用安排不科学导致经费产生不必要的浪费。科研经费支出项目混杂,存在很多不恰当的经费支出理由,容易产生科研经费使用不当的结果。科研经费的预算是保障科研项目顺利的进行的基础,科学、准确、恰当的科研经费预算有助于科研项目顺利进行,达到科研预期效果。

1.4 科研项目经费滥用现象严重

科研项目经费主要由高校财务处负责,在科研项目执行过程中,由于项目经费来源的复杂多样化,项目负责人容易丢失道德约束,滥用项目经费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近几年的高校中,不乏有这样失德失信的项目负责人存在,甚至明目张胆地使用项目经费来置办公司,打着科学研究公司的旗号,实则进行着满足一己私欲的交易。面对这些滥用现象,相关监管负责人员必须严加惩戒,坚决不能让这样的风气影响到高校这样教书育人的圣地上。

2 解决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问题的对策

2.1 完善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体制

从三个方面具体完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体制,分别是科研项目管理、项目经费管理和项目负责人三个方面。上面问题中提到,这三个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信息不能够共享,各个主体之间独立性强,缺乏合作、信息共享、互相监督的内在联系。当科研项目管理主体完成了项目的申报、立项和验收的整个过程,中间的每个流程都要与项目负责人和财务处密切联系,实时保持信息共享,确保项目经费发挥应有的价值。例如,当某项科研项目完成初级阶段的工作时,这时项目负责人会向项目经费管理处进行经费的申请,在申请前期项目经费的时候,财务处和项目管理处要同时对项目负责人前期项目工作成果进行验收,双重把关,确保项目取得了实际有效地成果,把项目经费使用落实到实际的应用。

2.2 设立专职监管部门

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问题的存在很普遍,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无法根本杜绝,因此,寻求可行的措施,把问题最小化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针对科研项目经费滥用,项目经费预算与结算不一致等问题,总结其共同点发现,根本之处是缺乏强有力的监管部门对其进行严厉监督。因此,高校应该设立相应的科研项目实施监管部门,专门负责监管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及项目进展性成果,这样从某种程度上能够解决相关问题。

2.3 建立信息化平台,实施公开透明化网络平台

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化平台,把科研项目经费管理透明化、公开化,相当于实施大众监督,有效地规避了项目经费滥用现象。信息化、网络化平台是现代化发展的一种趋势,同时,高校科研项目公开化、透明化,更能够让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为高校的科学研究做出贡献。

3 结 语

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关系着多个单位和多个部门,是一项多主体协作的系统工程,高校的科研项目管理部门、项目经费管理处和项目负责人三者之间需要紧密合作,发挥各自的职责,对科研项目进行有效管理。想要提高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水平,就必须对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体制进行革新,实施切实可行有效地对策,从而推动高校科研工作,提高科研成果,发展教育事业。

主要参考文献

[1]刘美,罗旭东,马榴强.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3(7):163-164.

[2]孙玉霞.从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现状看科研经费管理的思路[J].经济师,2006(8):12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