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特点范文

时间:2023-06-20 17:43:3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职业教育特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职业教育特点

篇1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250-02

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修访问团赴台湾进行为期三周的访问、考察。除重点考察了修平科技大学外,还参访了2所科技学院,2个工业园区、3个化工类企业,一个职业证照训练所。听取多位专家、学者及老师的讲座,并多次与其进行座谈、研讨。对台湾职业教育特点有了一点思考。

一、职业教育体制完备

近些年来,制造、加工业已是台湾的重要产业,企业对各类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显突出。为此,台湾职业教育经过多次改革探索,体制已趋于完备,多层次、多学制、全方位的灵活的职教体系基本形成。台湾职业教育总体上分科技大学与专科学院两类。专科学校目前依其修业年限分为二年制及五年制两种。二年制招收职高毕业生,五年制专科招收国中毕业生。科技大学的招生层次为四年制与二年制双轨,普通班与在职班共存,日间部和夜间部兼顾。二年制招收专科学校毕业生,四年制招收职高毕业生,毕业后授予学士学位。本科毕业后还可进研究所深造,研究所设有硕士班及博士班。目前台湾职业教育已成为普通学术教育系统之后的另一条重要教育通道。

二、校企合作办学紧密

台湾高等职业教育其成功经验之一就是走校企合作的办学之路。台湾每所职业学校都能根据专业特点,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多由企业经验丰富的专家组成。他们不仅要及时为学校提供社会岗位群对人才需求的情况,为学校提供教学决策依据,参与校内教学改革,还直接担任教学工作,这些来自企业的学历层次高,实践能力强的兼职教师,现已成为了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如修平科技大学建立了企业专家库,2700名教师中,绝大多数是来自于企业的生产技术专家。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场所,学校为企业发展输送技能人才。校企合作成为台湾高职院校办学的突出特点,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最有力的保证。

三、职业基本素质培养和专业技能训练特点鲜明

由于台湾地域的限制,所学范围过于狭窄,在面对产业环境变迁时,自我适应及再学习能力较为不足。因此,一般科技院校已将特征突出的专业改制为涵盖面更大的通用性专业。在课程设计上,已经调整由单一行业课程转变为群集课程。即突出对职业基本能力、素质的培养,夯实基础核心能力。如修平科技大学化工系就只有应用化工专业,主要开设基础化学工程方向的课程。但在学生学习后期,依据就业形势选定具体专业方向后,可通过证照考试,强化专业操作技能。学校对证照考试培训非常重视,学生一般毕业时会考得1到3个专业证照。

四、学生能力本位的学习意识得以突出体现

进入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不断发展更新。学校的功能不仅只是提供一个取得学位文凭的途径而已,更重要的是应该满足社会上所有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对于继续学习的需求。因此职业院校办学都有日间部、夜间部、进修部多种层次,满足不同需求的学生,修平科技大学就是如此。

台湾教育界的共识是职教学校在终身学习社会中,必须扮演更积极的角色,必须更加强调以学生能力为本的教育。职业教育专家更是感到,在未来就业市场上最需要的是具有统一的基础能力,以适应瞬息万变的职业市场的需求。另外,除了基础能力的加强外,技职院校也必须营造更开放自由的学习风气,开拓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及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自我成长与学习的乐趣。

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及素质教育

台湾的职业院校同样重视办学理念的确立和校园文化的建设,修平科技大学自建校以来,始终“诚、正、精、新”作为校训,以“师生手足情,合作如家庭;胸怀人文心,技术最专精;结合产官学,提高竞争力”为教学理念,力图培育具有现代墨翟精神、人文素养及专业技术的产业实用人才。校园展板、景观雕像、甚至化妆间(即便所)处处体现校园文化的气息。点点滴滴,成为该校校园的一种精神和文化的积淀,给人以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为养成学生自动自发、勤劳动手和爱校借福的生活态度与刻苦耐劳的人格特质,劳作教育课已作为为新生必修课程。办学实践和办学理念颇具时代性,又切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

六、师资队伍素质高,结构合理

修平科技大学教师60%为博士,有些职业院校70~80%具有博士学位。具有生产实践经验的教师占70%以上。台湾地区对如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一是严把教师进校关;二是教师实行聘用制;三是对教师学历要求高;四是重视实践技能提升;五是重视使用现代技术教育手段;六是重视教师的教育理论研究。师资队伍总体素质高,结构合理。

参考文献:

篇2

摘要: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会计专业素质的同时,拓展其他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职业院校应根据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和为社会培养具有实际操作技能人才的需要,组织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这样才能将教师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能力与学生的特点和兴趣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互动的效果。

关键词 :职业教育;素质要求;会计教学;实用技能;教学环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8-0156-03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尤其在经济活动体系中,人类的生产活动就是依赖劳动技能的不断提高而得以维系和发展的。由此形成的劳动成果关系到人类生存环境变化,而这种变化过程形成的耗费以及由此带来的经营成果,没有详细的计量与记录是不能被生产管理所容忍和接受的。反映和监督经营过程,提供为管理生产必需的资源耗费与利润赚取的相关数据信息,就成为企业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必然选择。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任何组织的会计核算、财务成本管理、内部控制、内外部审计以及财务咨询,均离不开具有会计专业知识的人员。

我国高等院校甚至中等职业院校凡具备条件的,均设置了会计或类似的专业,使得会计专业的学生供过于求,重视高学历、高文凭的现状使接受职业教育的会计类学生难以谋得较好的、专业对口的就业岗位。从事财务成本管理、内部控制、内外部审计以及财务咨询等工作的难度之大超乎预期,在中小企业或乡镇企业从事与会计相关的工作也因受客观条件的制约而不容乐观。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于超市、酒店、商店或连锁店,担任收银员、采购员和仓储保管员,虽然拉升了学校就业率,但与学校人才培养计划及学生学习会计类专业的初衷相悖。

2013年就业形势越发严峻,大学毕业生高达699万,同比增加19万人,而企业所提供的职位在比上年下降15%左右的同时,薪酬也有所下降。此外,就业难还缘于学校的专业设置及学生的社会经验。笔者曾经观摩过大量的招聘会,了解到大部分企业在招聘人员时已将工作经验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如此严峻的形势不仅给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同时也带来了难得的契机:职业教育的特点无不体现着就业所要求的社会实践能力——因材施教培养出的动手能力及综合就业素质。

职业教育对会计专业教师的素质及能力要求 在中、高等职业教育中,对教师的要求不像普通高校那样划分为“理论教学型”和“实验/实训型”,对会计专业的教师更倾向于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相结合的“双师型”。对会计专业教师的要求一定要走出固定思维的框架:认为有了“双证”就是“双师型”教师了。有会计师等相关职业证书的人不一定有实际工作经验,因为会计师资格证书是考出来的,考试考的不是实际操作而是理论,有了会计师资格证书并不一定就有从事会计工作的实际能力。所以会计专业教师在会计教学中除应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理论水平外,关键是要有当师傅的本领,要能教会学生应对复杂的经济业务,做好会计工作。单一的技术手段是难以适应会计环境的变化的,只会手工记账或传统的珠算,不具备会计电算化水平,或只掌握网络环境下的数据录入、保管和呈报等技能而不熟悉会计核算过程,不能熟练驾驭人际之间的沟通能力,是很难适应会计实际工作的。这就要求会计专业教师要多参加社会实践,经常定期或不定期地到不同的单位进行挂职锻炼,掌握不同经营环境下会计处理程序、特点及会计核算手段的发展趋势,通过市场调研进行有效的职业分析,从而确定科学的课程纵向、横向结构,制定符合客观环境的教学大纲,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将学生带入社会中去从事实际的会计工作,这样才能培养出具备会计专业人才基本素质的、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学生。

职业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特有的认知和情感特点 步入职业院校的学生一般均在16~19岁这一年龄段,经过激烈的中考或高考竞争后,在升学方面属于搭便车者,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在竞争中落伍的沮丧、升学处于劣势的无奈选择、对学习的厌倦,以及对有些学生而言能够进入职业教育阶段已属不易的心态等,使得这些学生不易管理。再加上从单纯的文化科学知识教育过渡到以技能为主的职业教育,认知和情感领域的跨度之大使得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方式难以驾驭。要想培养合格的学生,除把握好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外,还必须掌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情感特点,这样才能因材施教,做到有的放矢。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认知特点主要表现在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方面,如模仿能力、职业记忆、思维模式的职业化、想象力的具体性等,这与普通的文化科学知识教育有很大的区别。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职业教育的实践性教学上,如职业模仿的强化,触觉、嗅觉和味觉周而复始的职业记忆,思维方式的职业化养成和更具实际性的想象力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情感特点主要表现在学习内在动机欠缺、控制情感能力差、发展目标不明确及意志品质较差等方面。会计专业的职业教育要从学生特有的认知和情感特点入手,明确会计专业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及特点,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要言传身教,引导学生以认真的态度做好实际操作的每一个环节,周而复始、循序渐进地对会计账务处理的每一道程序深刻领会并熟练掌握。要带领学生深入到会计实际工作当中去实习、顶岗培训,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同时,让学生熟悉会计工作环境,熟练掌握手工记账,网络环境下的数据录入、审核、保管和呈报等会计业务,不断强化点钞、珠算和会计电算化等方面的训练,多参加类似的技能大赛,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以及职业选择上的自信心。

专业能力的培养应以社会需求为目标 职业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岗位,就专业性而言,由于国有企业大型化、规模化的特点,门槛较高,难以跨越,除个别具备条件的之外,绝大部分会在民办中小企业及乡镇企业的制造业、商品批发零售以及服务性行业从事会计工作,用人单位一般要求学生具备从业资格。如果选择地域环境较好的城市就业,只能在超市、酒店、商店或连锁店担任收银员、采购员和仓储保管员。工作环境主要以手工记账为主,在具备会计电算化条件的单位可从事数据录入、保管和呈报工作。从上述职位要求来看,岗位的不同也就对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提出了不同的能力要求(如表1所示),与用人单位多年的沟通和信息反馈表明,职业院校应根据这些能力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在教学环节中予以实施。就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决定了职业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根据岗位的能力要求设计教学大纲,在培养学生会计专业素质的同时,拓展其他综合能力,应将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作为会计专业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

规范会计专业教学环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中、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高中阶段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大学的普通高等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是其教育目的。因此,其教学环境是根据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和为社会培养具有实际操作技能的人才而组织创建的,包括教育导向、凝聚激励、传播整合、操作实训、沟通实践及愉悦身心等功能。面对枯燥无味的会计教学内容,要使抽象而复杂的教学内容及过程为学生所接受,就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轻松地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这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变化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头脑风暴”法、角色扮演法等,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如制作成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操作现场场景VCR,制作生动有趣的动漫、图像,配置悦耳的音乐或语言等,清晰地体现教师的教学思路与教学内容,以活跃的教学气氛取代刻板的、枯燥无味的教学氛围。通过带领学生到会计工作第一线见习,将会计专业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呈报等方面的理论与学生经历过的社会经验联系起来,规避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抵触心理,降低其所学内容的生疏程度,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的现实价值和实用性,能够清晰地理解职业生涯的价值。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决定了其特有的教学环境必须具备教学媒体、实验实训室和与之对应的实验/实训基地——企业。但不能盲目地追求实验/实训基地的大小或多少,而应根据不同职业的任务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如在选择手工记账的实验实训基地时,应根据账务处理程序的不同选择典型的企业作为特定的教学环境,以提升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学生的社会价值。

采用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合格人才的有效手段 职业教育应采取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技能训练方面,除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技术特长外,在理论教学方面应与实际的具体岗位技能操作紧密结合起来。因此,不能采用习惯性的传统教学方法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活动,而应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结合学生的特点开展有职业针对性的教学。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合格人才,如果只局限在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方面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学生缺乏对社会发展的前瞻性及发散性、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即使现在能够入职而不被淘汰,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也必将影响其将来的发展空间,目前社会普遍不看好的高分低能、实践能力差的学生就是最好的印证。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发散性、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特色的教学方法应该被中、高职教师所掌握并运用于教学活动中。在激发学生创造性灵感方面,可以采用模拟教学法、“头脑风暴”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项目教学法、思维导图法等。如可采用“头脑风暴”法让学生畅所欲言,相互启发激励,从而弥补相互间的知识盲点,碰撞出创造性的思想火花;可采用角色扮演法使学生通过扮演相应的角色处理相关经济业务,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挖掘其内在潜质;可采用思维导图法培养学生对新旧知识的整合能力,把握知识相互之间的脉络、提炼知识要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反思能力,检验教学效果等。

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应将教师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能力与学生的特点和兴趣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此才能产生共鸣,达到互动的效果。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势必会增强其学习压力;学习目标明确了,可使学生的学习动力得以加强;就业前景清晰了,可使学生产生超出寻常的毅力去接受挑战。要教育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和符合客观环境的职业志向,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及决心,就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突破口,以实际操作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到具体的会计岗位顶岗实习培养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以用人单位的需求作为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以校企联合办学作为职业教育与社会衔接的纽带,以走出去、请进来作为培养人才的桥梁,以多与社会保持良好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出具备会计专业知识、熟悉会计账务处理程序、掌握手工记账和会计电算化技能、适应生产一线需求、适应客观环境变化并具有发展潜质的技能型会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建国.从实用视角探视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成本会计教学[J].商业会计,2011(23).

[2]李明海,王川.试论职业教育的生产力属性[J].职教通讯,2012(1).

[3]刘湘辉.试论职业教育的学风氛围营造[J].价值工程,2010(11).

篇3

关键词:台湾 职业教育 内地

1949年以来,台湾经济大致经历经济恢复时期、以农养工发展时期、出口导向发展时期、经济转型时期,获得较快发展。台湾职业教育发展坚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人才,有力助推了台湾经济阶段发展和转型升级。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的更新升级,台湾职业教育层次和水平迅速提升。通过考察学习台湾建国科技大学,笔者了解了台湾地区职业教育特点,并对内地职业教育发展进行了思考。

一、建国科技大学概述

(1)基本情况。

建国科技大学坐落于台湾彰化市。1965初建时为建国商业专科学校,1974年改制为建国工业专科学校,1991年更名为建国工商专科学校,1999年升格为建国技术学院,2004年升格为建国科技大学。秉承活力、优质、杰出办学理念,贯彻学力、实力、愿力教育方针,以术德兼修、手脑并用及德智体群美五育并重为教育宗旨,培养具备运用科技信息解决问题、富有奉献精神、高度专业性与实用性结合的人才。现有工程学院、管理学院、设计学院、人文学院4个学院,机电光系统研究所、电机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等19个系所。

(2)取得荣誉。

建国科技大学连续九年荣获台湾教育部门教学卓越计划奖助;连续四年荣获教学卓越重点大学,并获得自我评鉴绩优学校;连续3年荣获社团评鉴特优奖、品德绩优学校,积极参加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与新产品展、美国匹兹堡国际发明与新产品展、瑞士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俄罗斯阿基米得国际发明展暨发明竞赛、韩国首尔国际发明展、INOVA国际发明展、华沙国际发明展、乌克兰国际发明展暨发明竞赛、韩国国际生活创意绿能发明竞赛、海峡两岸职工创新发明成果展、意大利国际发明展暨发明竞赛、马来西亚ITEX国际发明展等众多国际职业技能大赛,取得发明奖项27金、28银、5铜。

二、台湾职业教育特点

(1)职业教育体系完备。

台湾职业教育由高职(中等职业教育)、专科(二专、五专)、本科(二技、四技)、硕士和博士五个层次组成,上下衔接,自成体系,与普通教育体系平行发展,齐头并进。在学制上,高职为3年制,专科分高中后二专、初中后五专,本科层次分2年制和4年制,硕士班学制1-4年,博士班2-7年。不同学制的设立,既有利于不同层次教育的衔接,又有利于满足不同层次学生接受不同层次教育的需求。台湾普通教育体系与职业教育体系深度融合,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教育立交桥结构[1],如图所示:九年义务教育后,学生有三种选择:普通高中(3年)、高级职业学校(3年)及五年制专科;普通高中(3年)学生有四条出路:普通高等学校(4年)、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4年)及二年制专科;高级职业学校(3年)有三条出路:二年制专科、技术学院(4年)或科技大学(4年);五年制专科学生可以进入技术学院(2年);经过普通高中(3年)、高级职业学校(3年)进入二年制专科的学生可以进入技术学院(2年),最后无论是普通高等学校(4年)、技术学院(4年)或者科技大学(4年)及技术学院(2年)的学生都能进入研究生院所(3年)实现无差别的深造。这种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行且每个阶段间都保持相通的立交桥式教育体系,进出自由、殊途同归,使学生在人生规划中根据自身实际有多重选择,有效地扭转了社会对职业教育起点定终身、低人一等等错误观念。

(2)奉行务实致用原则。

专业建设强调顶层设计,专业开设贴近社会,与时俱进。台湾技职院校一般每四年,现在缩短为每二到三年就要做一次人才需求的调查和预测,及时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以提高院校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教学安排方面不是理论与实践并重,而是向实践倾斜,偏重技能训练和实习。台湾一般职业教育院校理论教学仅占30%左右,而实践教学却占70%左右[2],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技术能力,使学生在校内基地打基础,校外基地练真功。学生能尽早进入未来职业角色,一毕业就能胜任企业一线工作。

(3)师资建设精进务实。

台湾职业院校直接从企业聘请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任课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强大。招聘新教师要求应具备5年教学经验和4年的产业年资(实践工作),即教学和实践经验都很丰富。这样的教师最清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以及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同时通过建立师资培训中心、与产业界定期进修交流等途径为提升教师实务教学能力搭建平台,并建立合理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师资评价标准,实施教师评鉴和奖励制度,不断促进师资建设精进务实。

(4)技能、德行融合发展。

台湾每年都要举办职业技能大赛、参加亚洲区或世界性技能大赛。通过比赛评奖,营造良好氛围,提高学生学习、掌握实践操作技能的积极性。在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不仅注重传授知识,培养实践能力,更注重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德行的培养注重养成,注重实践表现。坚持以如何做人为起点,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通过实践培养学生为人处世、待人接物、文明诚信、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等。职业院校建立学生文化成绩和德行表现量化评价体系,只有两项都达到合格标准的学生才准予毕业。

(5)四辅合一服务保障系统。

四辅合一系统即课业学习辅导、生活照护辅导、生涯就业辅导、心灵咨商辅导,涵盖学生工作的方方面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课业学习辅导通过缺旷课预警系统、成绩预警系统督导学生课业,促使学生完成年度学习任务。生活照护辅导不但要有效解决学生生活面临的难题,而且要组织多样性的社会活动,丰富充实学生生活,提高学生品味,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生涯就业辅导通过邀请不同层次、阅历丰富的职场成功人士讲解人生经历及感悟,结合个人兴趣及学习偏好取向,引导学生制定短期学习规划、阶段目标规划及长期人生规划。心灵咨商辅导通过增聘专任咨商心理师及兼任咨商心理师,强化学生专业辅导功能及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提升校园安全隐患预防能力、紧急事件处理应对能力。

三、内地职业教育发展思考

(1)要构建多层次职业教育体系,拓展职业人才的发展空间。

内地职业教育存在一个阻碍其发展的观念问题,即视职业教育为次等教育,学生择校时把职业学校视为第二选择。究其根源一方面是根深蒂固的学而优则仕传统观念,另一方面是没有建立完善的、多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家长、学生普遍认为职业院校没有发展前途,不能成才。因此,建立完善与普通教育相对应、相融合的职业教育专科、本科、研究生体系,形成条条大路通罗马的局面,是扭转人们观念,实现内地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台湾立交桥式的教育的体系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2)要贯彻务实致用的教学原则。

内地职业教育存在先理论后实践,实践严重不足,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各个层级一锅煮等问题。要借鉴台湾职业教育,贯彻落实务实致用的教学原则。办学定位要准确、目的要清晰,集中有限的资源、利用有限的时间促使目标任务精益求精,避免理论没学透、技术没学精两手空空的尴尬结局。专业设置要紧贴实际,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及时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

(3)要注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内地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存在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重视学历学位的提升,忽视实践技能的锻炼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脱钩,与职业教育定位不匹配的现象。要培养知技双馨学生,就务必大力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实训基地学习、一线企业实践等培养途径,通过实践技能评比、提高实践技能占比等考核手段,对现有师资队伍进行改造升级,此外,新进师资人员要突出实践技能,改变以往偏重学历的门槛设置。

(4)要注重德技双馨的培养,造就新时代具有国际视野的职业人才。

从长远的社会发展眼光看,具有一定人文素养的人才才是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职业院校不仅要培养学生技能,教会如何工作,更要培养学生德行,教会如何生活。要贯彻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提升学生竞争力。积极推动学生赴国内外院校学习交流、互访活动,鼓励师生参加国内外职业技能大赛。充分利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要借鉴四辅合一系统,建立全方位服务保障体系。

内地职业院校在督学辅导、生活照顾、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咨询等服务保障方面虽有制度规范,但落实上参差不齐,实际效果差。一则各方面相对独立,没有形成统一管理系统,对教师、学生的约束引导作用没有形成合力。二则一些制度规范只是停留在字面上、台账上,并没有得到切实的落实。要借鉴台湾四辅合一系统,打造全方位服务保障体系,切实发挥系统效应,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充实学生生活,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篇4

随着科技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已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未来综合国力的增强,既需要高层次的创新人才,更需要大批有文化、有知识、能够将先进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高素质普通劳动者。因此,重视教育和发展教育,特别是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解决劳动力就业和提高人力资源的迫切需求。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与经济联系最为密切的部分,其改革和发展更应有世界的眼光。美国是世界经济技术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美国的职业教育体系相对也较为先进,通过对美国教育体系的分析研究,也许可以从中发现一些对中国现代教育制度改革具有现实意义的地方。

一、美国职业教育的历程及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经济格局有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人类生产方式也向前跨进了一大步。美国社会那时的生产方式己不能适应变更的社会生产关系了,因此美国工人的失业人数剧增。旧的工人不能适应有更高技术要求的新工作,而正处在发展状况的新的生产领域也因为缺少有技术的熟练工人而得不到充分发展。这对美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对职业教育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1958年,美国通过了《国防教育法》,确定了职业教育的地位,肯定了职业教育的重大意义与作用,并明确表示政府将在经济等方面对职业教育提供资助。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美国职业技术学校的数量和专业门类都大大增加了,其中服务业占了相当的比例。职业课程主要以实际操作为主,注重培养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能力。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职业教育的地位也越发显得重要。许多企业也参与了对学生的职业培训,形成了美国职业教育钓一个信—为了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美国成立了国家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美国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美国职业教育体系真正的成熟期应该算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新技术革命的强大冲击下,职业教育走向成熟,并进一步向终身教育体系转变。当美国社会进入挑战和机遇并存的信息时代,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终身教育必然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趋势,而职业教育也不再是一个单一的孤立的形式,它必将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阶段。

进入21世纪以后,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巨大变革,以知识和信息技术应用为特征的新经济发展模式改变了工作技能的内涵和水平,要求教育进行相应改变,帮助学生为适应这种新经济特征做准备。美国职业技术教育加强了生涯咨询与指导,体现了升学预备性教育与就业预备性教育统筹、学术性课程与职业性课程结合、学校里的普通教育与企业内的职业教育交替进行等发展趋势。

二、美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

1.教育体系完善,功能齐全、方式多样。美国职业技术学校根据社会需求设置课程并及时调整专业门类:学生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需要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主要有:一是副学士学位课,一般为二年,学生毕业可转入大学(学院)继续深造;二是职业培训证书课,分为两年制、一年制、不到一年的短期培训课,重在就业的岗位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培训;三是学徒培训课,学徒可在职业技术学校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接受培训。总之,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设置都与300多个职业有关,专业领域主要包括类:农业综合企业、工商业、市场与销售、建筑与工程制图、家庭经济、公共卫生、服务行业和技术培训。

篇5

很多学者将二战后德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归功为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因此总结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与特点,对我国改革职业教育,促进产业发展有着重要借鉴意义。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演变

德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手工业生产史的国家,这使德国形成了重视职业教育培训的传统。早在中世纪时期,市场的狭小促使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建立了行会,限制竞争,但行会同时也具有监督产品质量、维护整个行业声誉的重要作用。为了成为一个独立的手工业者,一个年轻人必须去做学徒,经受长时间的训练和严格的考核。由于手工业者在历史上地位比较高,因而德国形成了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很多人希望孩子接受培训,获得一份独立的工作。

18世纪,伴随工商业的兴起,德国的教育取得了很大发展,强迫入学制的实行,使初等教育在德国得到了普及。[1]92在初等教育基础上,德国一些地区还开办了星期日学校或夜校,进行初等教育的继续教育,传授的主要内容是宗教,但是成效甚微。不过,随着18世纪中期,以化工、钢铁等重化工业的迅速崛起,这些继续教育学校逐渐转变为了技术学校,教授学生未来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吸引了大量年青人前来就读。[1]17618世纪德国教育的另一个特点是实科中学的兴起。这种中学的目的是使成年人能够继续学习数学、机械学、自然知识和手工工艺,[1]90这个时期的实科中学实际上部分承担了职业教育的职能。

19世纪中期,随着德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也继续提高,业余性质的技术学校很难满足产业对工人的素质要求。这种背景下,德国职业教育学家凯施恩斯特建议建立按照专业划分、以职业为导向的义务职业进修学校,并在1906年率先在慕尼黑建立了“职业进修学校”。[2]凯施恩斯特建立的学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德国其它地区纷纷效仿。凯施恩斯特的思想得到了国家认可,1938年,德国义务教育法中正式规定职业技术教育为义务教育。由国家出资施行职业教育,奠定了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基础。

二战之后,德国产业的迅速升级,也促进了德国职业教育的升级。初等学校毕业后的学生不再直接进入技术学校,而是首先进入中等学校完成中等教育,然后再选择进入高等学校或者职业技术学校。但在中等教育中,就已经开始通过进入不同类型的中学为不同的后续教育做准备,准备进入高等学校的主要进入文理中学学习,而准备进入职业技术学校的则进入实科中学学习。正是在这个时期,德国独特的、备受称赞的“双元制”职业教育逐渐成型,并在1969年以《职业教育法》的形式规定了在职业教育中企业和学校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20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职业教育理念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主要是产业结构的不断高级化使产业工人必须掌握更多的知识,传统职业教育难以满足要求。这促使了新的教育体系的形成。这种体系主要是通过将职业教育并入高等教育体系实现的。由于双元制教育的存在,德国在二战后高等教育发展缓慢,大学生入学率低于其它发达国家,使德国的高等教育受到了诸多批评。在此背景下,德国改革了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增加大学的数量以及增加大学招生数量。随着改革的进行,德国大学生数量迅速增加,使德国的高等教育迅速由精英型转变成为了大众型。高等教育的迅速扩张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诸如师资力量不足、学生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更主要的问题是带来了对洪堡理念的挑战。1976年制定的德国高等教育大纲法规定,高等教育的目的首先是“为各种职业做准备,传授必要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3]但是德国并没有丢弃洪堡传统。实际上在80年代,德国的大学已经明显分为了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20世纪60年代以前建立的大学,仍然以研究为主,并不直接提供就业所需的各种技能。另一种类型是在高等教育改革后新建立以及由各类职业、专业技术学校升级的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这些院校主要面向职业,提供各种实用性课程,学生仍然通过传统的“双元制”体系前往工厂或生产一线实习。[4]

二、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

梳理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演变可以看到,德国职业教育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产业为导向

德国的职业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中世纪时期的学徒制奠定了今天德国职业教育的雏形。随着产业的不断高级化,职业教育也不断取得发展,从早期的业余进修学校直到今天各种层次的职业教育,都是适应产业不断发展的结果。因此德国的职业教育始终反映了产业界的需求变化。这种产业的导向性也充分体现在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如在职业资格标准的确定以及课程开发上,德国建立了由最富有代表性的企业参加的全国性的“职业资格早期检测监测系统”,由他们收集数据并提供标准制定建议。德国经济部还每年颁布一次“国家承认的职业培训”的名称和数量,并且会随着产业的变化对从业者的资格不断提出新的要求。[5]这使德国的职业培训能够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而调整,学生能够跟上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二)以企业为主导

在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企业居于主导地位而职业学校则处于从属地位,这是德国职业教育长期演变的结果。从学生的身份上看,学生从中学毕业到进入职业学校前,首先要与一家企业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职业培训合同,然后由工厂与学校签约。这样,学生的身份首先是该企业的学徒,其次才是职业学校的学生。从培养经费上看,以典型的德国“双元制”教育为例,在10900欧元的生均教育经费中,企业负担8700欧元,而职业学校仅负担2200欧元。[6]从课程设计与考核来看,学生主要是在工厂中进行企业培训,由企业负责为学生制定完整的培训计划。职业学校主要是进行理论知识学习,而且理论知识的学习课程,也全部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制定。

(三)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职业学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具有高水平操作能力同时兼具一定理论知识的高水平技术工人,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际上,德国的职业教育起源于中世纪的学徒制,是在学徒制的基础上不断强化理论培训。以目前典型的“双元制”职业学校为例,学生一般三分之二的时间在企业的岗位或实训车间进行技能训练,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为了保证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德国职业教育教师要求严格,企业的培训指导员必须是在专业领域中经验丰富的高级技工,职业学校教师则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资格教师资格要求进入大学学习,通过理论考试和实践环节考核后,才能够任职。[7]

(四)完善的教育体系

德国的职业教育,不单单是职业技术学校与产业界的结合,同时也是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由于德国具有重视技术工人的优良传统,故此职业教育并不像英法及我国一样,是很多无法进入大学的学生们的无奈选择。学生在初等教育结束后就开始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分流进入学术性更强的文理中学还是进入职业导向性更强的实科中学与主体中学。同时,为了保证学生不因过早分流而失去选择的机会,德国允许在各种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进行转换。完善的教育体系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前景选择接受不同种类的教育,保证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避免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三、德国职业教育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教育是典型的具有正外部性的产品生产,其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如果投资教育的个体从中获得的收益不能超过成本,那么就很难使教育投资发生。对职业教育来说,其主要目的是为产业培养合格的技术工人,这就决定了企业在职业培训中天然的重要地位。然而一个企业如果不能够从职业教育中获取收益,那么企业便不会对职业教育感兴趣。德国通过职业教育以企业为主解决了这个问题。德国职业学校的学生首先与企业签订合同,毕业后也大多留在该企业,这就降低了职业教育的外部性。近年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受到了许多抨击,一些人主张国家和职业学校在职业教育中应当发挥更大作用,但是反对者认为这样将会造成企业拒绝接纳职业学校学生来企业实习,并且在雇佣职业学校学生上也会变得消极。[8]我国职业教育缺乏实践环节也正是由于企业很难从职业教育中获得收益,导致即使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学生也往往难以获得有价值的实际操作机会。虽然我国已经通过立法要求企业必须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但这些法律往往得不到真正的贯彻执行。由于我国国情与德国不同,不具备德国悠久的职业教育传统,发展类似德国以企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并不现实。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即引进推广这种模式,但并未取得多大成效就说明了这个问题。但我国可以调整现有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增强职业教育的能力。

(一)产教结合的模式应多样化

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职业教育是随着产业的不断升级而不断发展的。当产业处在较低层次时,业余进修学校即可以完成职业教育的任务。但是随着产业的升级,职业教育也越来越出现高等教育化的趋势。我国地域广阔,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这就决定了各地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不应当完全相同。对广大内陆地区来说,中等职业教育甚至短期培训就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而在东南沿海及京津地区,由于产业结构的不断高级化,高等教育层次的职业教育已经成为目前继续发展的方向。因此,就全国范围来说,应该允许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发展本地的职业教育,不宜采取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及发展方向。

(二)增强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参与度

德国的职业学校一般建立校董事会或类似机构作为协调企业与学校的重要枢纽。如德国符腾堡工商管理职业学院与12家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公司建立了联系,这些公司在校决策机构中的地位都是平等的。[4]这保证了职业学校的课程构建等方面可以充分反映企业界的意见,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我国的职业教育仍然是以学校为主的办学模式,在这种封闭的办学模式中,企业没有话语权,其课程设计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单纯要求企业投入很难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如果想要改变这种局面,那么需要教育部门更多地倾听产业部门的意见,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到职业学校的决策中来,提高企业的积极性,使职业教育更能符合产业发展要求。

(三)加强职业学校师资力量的培养

当前我国已经有一些先进的职业学校建立了完善的师资培训体系,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总体来说,职业学校教师准入体系仍然沿用了学术研究型大学的模式,大部分进入职业学校的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实践经验,这导致了职业学校的教学设计与一般本科院校并无实质上的区别,培养的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我国应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经验,对职业院校教师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设置专门的职业院校教师培养专业或者从社会上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技师进入职业学校,从而改变职业学校教师的技能结构,以此带动职业院校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德]弗·鲍尔生.德国教育史[M].滕大春,滕大生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2] 曲同颖,李海民.德国职业教育发展史对中国职业教育

的借鉴意义[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3]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同济大学联邦德国问题研究所.

联邦德国高等学校法选编[C].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

[4] 张建荣.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征及其启示[J].高等工

程教育研究,2006,(1).

[5] 洪贞银.浅析德国“双元制”对我国校企合作职业教育

模式的启示[J].理论月刊,2010,(5).

[6] 孙进.德国教育投入的规模、结构及特点[J].比较教育

研究,2009,(5).

[7] 马宇.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发展特点新论[J].教育

篇6

德国整个教育阶段共有三次分流。4年制小学毕业后进行第一次分流,学生进入中等教育第一阶段学习,这一个阶段相当于我国的初中,在德国主要有四类学校供选择:完全中学、主体中学、实科中学和综合中学。完全中学主要招收小学阶段文理知识较强的学生,学制为9年或8年(包括高级阶段学习时间,东部地区为8年,西部地区为9年);主体中学主要招收小学阶段实践能力较强的学生,学制5年;实科中学主要招收小学阶段理论和实践介于完全中学和主体中学之间的学生,学制6年;综合中学,是为了弥补完全中学、主体中学、实科中学的局限性,集三类学校为一体的综合类学校。分流后完全中学、主体中学和实科中学的在校学生比例为1∶3∶2。

完成中等教育第一阶段的学习,进行第二次分流,进入中等教育第二阶段学习,这一阶段相当于我国的高中,在德国主要有六类学校供选择,分别是:完全中学(高级阶段)、“双元制”职业学校、职业专科学校、专科高中、职业(技术)高中、专科(职业、技术)完全中学。完全中学(高级阶段)主要招收完全中学第一阶段的学生;“双元制”职业学校、职业专科学校主要招收主体中学和实科中学的学生,学制3年;专科高中、职业(技术)高中、专科(职业、技术)完全中学主要招收实科中学的学生,学制2~3年。这一阶段,完全中学主要进行普通教育,其他学校进行职业教育,在德国普职比大约是3∶7。

中等教育第二阶段学习完成后,进行第三次分流,进入大学学习或面向劳动力市场就业。德国的高等教育学校主要可分为综合大学、专科大学、职业学院三大类。“双元制”职业学校和职业专科学校的学生毕业后主要进入劳动力市场,成为熟练技术工人、技师,如果想继续深造,可通过文化补习进入应用技术型的大学学习。综合大学主要招收完全中学的学生,部分专业也招收职业(技术)高中、专科(职业、技术)完全中学的学生,学制为5年;专科大学主要招收专科高中的毕业生,学制4年;职业学院主要招收完全中学的学生,部分专业也招收专科(职业、技术)完全中学的学生,学制3年。

德国的继续教育分为普通与政治继续教育、职业继续教育、科学继续教育三大类。

从以上对德国教育体系的剖析不难看出,德国的职业教育贯穿于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成人)教育三个阶段。德国的教育体系有三个特点:一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融通,三次分流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二是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主体。在中等教育阶段,职业教育占到了70%以上,在高等教育阶段,职业教育也占到了50%以上。三是中等教育第二阶段的职业教育,相当于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又是德国职业教育中的主体。

(二)成功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企业与职业学校共同完成对学生的职业教育。

德国的职业教育是由“双元制”、全日制和短期培训组成的。“双元制”模式的职业教育约占整个德国职业教育的75%。所谓“双元制”是指受教育者(培训对象)在职业学校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基础技术理论,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两者相结合从而完成职业教育任务。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是具备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毕业证书之后,自己或通过劳动局的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

企业广泛参与职业教育,是“双元制”模式的重要特点。学生以在企业学习专业知识和接受技能训练为主。学生在企业和学校的一般时间比为3∶2或4∶1。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企业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德国的法律明确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职责,联邦政府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和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比如:政府规定企业的职业教育费用可记入生产成本,可减免税收等。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中型企业均建有企业职业培训中心或教学训练车间,为学生实训提供服务。二是企业根据发展需求负责招工,把新招收的职员作为“双元制”职业学校的新生,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养。三是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学生教学计划的制定并根据企业和学校的优势,分工负责实施。四是企业为职业学校选派素质良好、责任感强的实训教师。考察中的奥斯莱公司,是一家奔驰SSSS公司,负责奔驰汽车的销售和维修,公司的培训中心各项制度比较完善、功能齐全。在考察中,见到了公司新招聘的几名学徒,据介绍,培训中心每年都要预测近几年公司可能空缺的岗位,并根据预测提前招收学徒进行培养,招来学徒后与职业学校合作,让学徒成为职业学校的学生,进行“双元制”职业教育,完成学业后成为企业的正式员工,这就是“双元制”的直接体现。

(三)行动导向为主的小组式教学方式,更加有利于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有效融合。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目标,在教师引导下,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动手,独立地或以小组为团体完成目标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给定目标任务。在考察罗腾堡职业学校时,汽车专业教师正在分组进行教学,如图1。小组内几名学生在共同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过程中,要经过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定、方案的选择、目标的实施、信息的反馈、成果的评价等各个环节。在各环节,小组内成员各抒己见,讨论式地完成每一个环节的任务,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还学会了团结协作的精神,也保证了教学的质量。

(四)教师培训的经常化、制度化。

考察中的迪林根教师进修学院是巴伐利亚州的教师进修学院,主要职能是承担全州骨干教师的培训,同时指导各地区和县的教师培训工作。这所学校除宗教和体育以外,其他专业的教师培训均可承担。在德国,教师培训有以下几个特点:

1.培训时间短,针对性强。据介绍,在巴伐利亚州,教师培训分为四级,分别是:州迪林根教师进修学院举办的进修,整周或半周时间;地区举办的教师进修,1~2天时间;县举办的教师进修,半天时间;学校内部的教师进修,随时实施。教师培训在德国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根据需要随时进行。

2.网络培训占20%的比例。网络培训主要是完成一些预备知识的学习,培训方要确定培训内容,做好培训计划,将预备知识通过网络传送给每一位即将参加培训的教师,这样,在集中培训时,各位参加培训的教师就会在同一个层次上学习,使得培训容易实施。

3.适用性的专项培训。在德国,专题性的教师培训非常多,如:预备校长培训,如果一些学校的中层干部或者一般老师想当校长,就要提前提出申请,经过推荐程序后接受预备校长的培训。在培训班上,讲师要根据担任校长可能遇到的情况设定特定的情景,让接受培训者提前掌握担任校长具备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如图2。此外,还有班主任培训、咨询教师培训和一些特定的培训,如新大纲颁发,要对所有教师进行新大纲学习的培训等。

4.流动的培训师。教师进修学院的讲师由从各个学校选的优秀者担任,最多担任7~8年就要进行轮换。培训师的流动制度,调动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很好地推动了培训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五)健全的法律体系,保障了职业教育的顺利实施。

1969年,德国联邦政府颁布了《联邦职业教育法》,这是德国职业教育最基本、最权威性的法规。它规定了培训的目的、训练内容、方法、期限,以及培训企业与受培训者的关系和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培训机构和人员的资格,实施培训的监督和考试,职业教育的组织管理和职业教育的研究等。《联邦职业教育法》对德国的职业教育起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为配套《联邦职业教育法》的实施,还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主要有:1972年的《企业宪法》,规定了企业管理咨询委员会须协助企业搞好徒工培训,并不准把徒工当做单纯劳动力使用;1976年颁布的《青年劳动保护法》,规定了企业有义务在徒工培训期间为其提供在职业学校学习的机会;1972年颁布的《工商企业实训教师资格条例》,规定了企业实训教师的基本条件、工作任务、职责范围、考试规则等。

1981年,联邦议会又颁布了《职业教育促进法》,规定教育者资格、企业和学校的权利和义务、教师资格、受培训者的权利和义务,确定设立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明确了研究所的目标、任务、权利和义务等。

2005年,德国联邦议会和参院通过了新的《联邦职业教育法》。新的《联邦职业教育法》是德国为应对经济结构性变革引发的职业教育世界性的变革趋势,对1969年颁布的《联邦职业教育法》进行修订后与1981年颁布的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合并,制定的一部新法律。

总的来说,德国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较为完整,使职业教育真正构建了有法可依、依法治教、违法必究的法制体系,这一体系为完善职业教育的管理,促进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

篇7

职业高中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目标定位和价值取向不一样,普通高中是为升学而实施的教育,而职业高中是为学生就业生存和发展而实施的教育。因此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更应贴近学生的客观实际,适应学生的就业需要,促进学生的专业发展。中职语文教学除了关注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之外,更应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运用和提升,这就要求广大中职语文教师正确地认识和看待语文教学现状,包括教情和学情,充分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征,准确、科学、灵活地定位课堂教学目标,力求课堂上人人有所为,个个有作为。

中职语文教学必须努力做到两个“结合”,即教学与专业结合,课堂与学生结合。教学与专业结合,要求语文教学的内容要根据学生的职业特点进行合理地取舍、重组和优化,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课堂与学生结合,要求语文课堂必须密切关注学生,以学生为根本,尊重学生的差异,激发学生的潜能,铸成他们的成长。例如,在教学《人生的境界》这篇课文时,我们必须根据职业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定位,要求和难度要适当降低,同时要和职业特点联系起来,因此可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1.初步了解冯友兰的人生及其哲学思想;2.个性理解冯友兰关于人生四种境界的阐释;3.思考交流如何在未来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我们没有必要像解读普通高中课文那样对文本内容及思想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探究,而是应将文本所蕴含的思想巧妙地渗透于未来职业领域,为学生的生存服务,这一点才是中职语文教育的首要目标。

二、紧扣专业,联系生活,重点培养两种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开设语文课程的根本目的在于为学习基础文化知识课程和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做好充分的准备。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中职语文课程依然是一门服务性的基础课程,不仅服务于其它课程学习,更服务于学生的职业需要,乃至服务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中职语文教学必须具有自己的特点,必须紧扣学生的专业特征和专业需求,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存时代,重点培养有利于学生未来就业和岗位竞争的两种能力,即口语表达交际能力和应用文基础写作能力。

众所周知,大部分中职学生毕业后面临的是求职与就业,在这一过程中面试和应聘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如果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不过关,怎能在求职与就业中多一份胜算,又如何让用人单位信任和欣赏。因此口语表达交际训练必须摆到重要的位置,并逐渐形成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常态和方式。平时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在语文课上用3~5分钟让学生上台进行说话训练或对话训练,内容形式不限,旨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现场应变能力。语文写作教学应遵循实用性原则,其中应用文必须作为训练的重点,因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主要接触的是请假条、计划总结、通知启事、自我介绍等特殊应用文体,而小说、诗歌、散文自然与中职学生的需要相距甚远,不必提出过高的要求。

三、讲练结合,以练为主,践行学生本位思想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正确地处理教师“导”与学生“学”的辩证关系,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落到实处,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作为语文教师,要充分遵循职业教育的规律,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充分利用师生双向互动活动,积极践行学生本位思想,可以推行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的新做法,在语文课堂上真正让学生的手动起来,让学生的口说起来,让学生的脑转起来,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的手动起来,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在解读文本过程中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个性化的表现,如写作、表演、绘画、歌唱等方式都可以成为文本解读的形式;让学生的口动起来,要求教师为学生的朗读提供充足的时间,为学生的表达提供更多的机会,为学生的对话创造有利的平台,不断提升朗读能力和口语能力;让学生的脑动起来,要求教师积极唤发学生的自主思考意识和有效思维运转,善于提出问题,并对问题持有个性化的思考和认识,鼓励创新意识的培养。例如教学《中日学生打工竞赛》这篇课文,便可以设计一个随文练笔:请针对中日学生打工中的不同表现谈谈自己的感想,要求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这样一个随文练笔其实很好地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以自己独有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呈现出来,不仅突出了“练”,同时凸显了学生的“本”,将教学目标直接指向未来的职业需求。

四、淡化分数,分段评价,提升职业综合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有别于普通高中语文教学的最根本的地方在于没有系统性、严密性和规定性的考试评价体系,换句话说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根本目的不在于应试而在于应用,这就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淡化学生的考试分数,实施分段评价机制,努力提升学生语文方面的综合职业能力。

篇8

一、学习项目概述

2013年7月19日至8月15日,本人参加了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教师赴加拿大培训项目。本次培训项目通过苏安学院与加拿大乔治亚学院合作,通过讲座、研讨、参观、教学观摩等教学活动了解、学习和借鉴加拿大特别是乔治亚学院的同行们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强化高职院校商贸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

二、加拿大职业教育的特点

(一)职业教育管理体制

加拿大属联邦制,政府不设教育部,教育事务由各省(区)自治管理,因此各省(地区)均设有适用于本地区特点的教育管理部门和制定有符合各省(区)情的教育法律、法规。各省(区)教育法规的制定通常由立法委员会负责,省教育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各层次教育发展规划、教育质量监管、师资培训、教育拨款等各项决策。加拿大的社区学院普遍实行董事会负责制,校长由董事会任命。董事会成员包括教育专家、企业专家、学院教师、行政人员、后勤教辅人员和学生代表等。

(二)办学形式

加拿大社区学院的办学具有多元化、多规格的特点,普遍采取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相结合的模式。社区学院不仅有两年制、三年制专科,还有本科文凭教育、研究生学位证书教育等。这一体系的构建,不仅有利于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的健康发展,更加有利于人的终身教育和职业发展。在学制上,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即使相同的专业,学制也不相同。对社区学院来说,办什么专业、专业的标准是什么、所学专业应该几年毕业,这些都是按社会以及企业的要求决定的,学院具有自,不需经政府批准。

(三)招生制度

加拿大职业教育的宗旨是以人为本,而在招生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选择的特点。以安大略省为例,省内24所公立社区学院与4所私立学院结成招生联盟,在招生过程中,虽然各个学院都会有自己的招生人员,但是并不强调彼此间的竞争关系,而是站在每个学生的立场,为他们推荐适合的学院以及专业。同时,各学院专门负责招生的人员,全年大多数时候都在省内各个学校进行巡回式的招生宣传活动。同时,各学院都实行学分制度,灵活性强,互通性强,因此学生转学到其他社区学院或者大学时,他以前所修的学分也会被承认。

(四)Co-op(带薪实习)

所谓Co-op,是Co—operative Education的简称,也称为“带薪实习”,是指学生在学院学习期间,利用假期或者学校规定的专门时间进入企业学习的方式。以乔治亚学院为例,两年制和三年制的专业基本上都有Co-op要求,大都安排在寒暑假。对参加有Co-op的学生来说,到企业去参与实践不仅仅是带薪实习,它还是一门重要课程,只有经企业和学校考核合格,才能取得学分。

学生方面,Co-op不仅为他们获得了收入,也为他们提供了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的机会,检验自己所学的技能,为下阶段的学习确定目标。

企业方面,Co-op项目为企业提供了短期用工资源,减少了企业招工的成本;通过对学生进行实际训练,有机会近距离考察并从中选拔合适员工。

学院方面,可以通过Co-op从合作企业那里得到关于学校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反馈,进一步调整和改进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加强和企业的联系交流,提高学校的声誉。

(五)师资队伍

加拿大社区学院拥有一大批具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训练有素的教师。在教师招聘的过程别强调企业工作经验,以乔治亚学院为例,专业教师的招聘一般要求在相关行业具有7年以上的工作过经验。同时,社区学院对教师队伍建设采取专兼职结合的方式,聘用的专职教师一般不超过教师总数的50%,其余全部是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另外,社区学院会对专职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同时政府也鼓励专职教师每五年到企业工作三个月,并承担部分实习费用。

三、加拿大职业教育给我们的启示

(一)允许高职院拥有更多的自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收到的限制还较多,教育管理部门对职业学院约束太紧,体制弊端较明显,如主管部门对专业、招生、学籍、学制、教材等等诸方面,都大大地限制了职业学院的发展。因此,应该允许高职院校自主调整设置专业,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及时进行调整,支持高等职业院校推行自主招生,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等。

(二)拓展高职院的社会服务功能,参与终身教育

高职院要参与终身教育和社会学习的建设,把职业教育的对象从高中毕业生扩大到成人(包括城镇在岗、转岗、下岗再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等),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教育对象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创业能力。实施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可以使全体公民都有机会接受教育和培训,逐步形成大众化社会化的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全民素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

(三)加强校企合作

目前,高职院寻求校企合作的出发点是追求教学效益最大化,希望企业能够参与学生的教育,从企业获得学生实习的场所,先进的设备、技术指导,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就业服务。但是没有过多的考虑企业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能够获得的好处,这使得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不高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加拿大Co-op的做法,如为企业提供短期用工、减少企业的招工成本、帮助企业选拔合适的员工等等。同时政府的扶持也是不可缺少的,加拿大企业招收社区学院的毕业生可以获得政府的补贴或者减税的优惠,接收长期的Co-op学生也可以获得相应的补贴,这使得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非常的高。

(四)强化校企人才互通,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

加拿大职业教育的成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拥有大量行业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教师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学生能力的高低,而目前我国高职教师却普遍存在实践能力不足的情况。高职院校师资的基本要求具有硕士学位,大多数进入高职学院的教师都没有实践经验。同时,由于高职院校教师课务相对繁重,深造或实践的机会较少,缺少获得实践经验的途径。此外,教师职业基本上属于终身制,流动性不大,缺乏竞争和淘汰机制。

借鉴加拿大师资培养经验,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提高我国职业院校教师的实践经验:一是重视对现有教师的职业能力培训,与行业内的企业合作,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或到生产第一线指导实践。二是要增加高职院中有企业经历和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和兼职教师的比例,建立企业高技能人才进入高职院校担任兼职教师的机制。

四、结束语

虽然本人参加的这次赴加拿大学习项目只有28天,时间是短暂的,但收获却很多。加拿大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办学形式、招生制度、师资队伍的建设尤其是富有特色的Co-op制度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当然这种学习和借鉴并不等于简单的拿来主义,加拿大职业教育办学经验都是建立在符合地区基本情况的基础之上,所以,各省的职业教育又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来。因此我们如何建立起一套适合我国国情、满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职教育体系,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作者单位: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篇9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3-0023-1.5

一、通过动手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

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是:听过的一般会忘记,看过的可能会记得,做过的才会理解。如果“听”、“看”、“做”、“想”都做到了,那样理解才会深刻。如果做过失败了又成功了,那会记忆一辈子。

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这是激发学生职业兴趣的唯一手段,也是职业技能的教育目标,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心态、心灵、情操、精神、意识、行为习惯等,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积极心态、敬业精神、主动意识等,以及自信心、责任心、进取心和关爱心,这是职业教育目标。其中的关键词就是“动手”,通过“动手”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在“动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动脑”,学习理论知识和钻研技能,在“动脑”的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大胆探索和创新――“动心”,最终达到热爱职业――“动情”。所以激发兴趣的第一步是创造学生动手的机会,同时仅有动手还是不够的,必须设立各种情景或条件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兴趣,包括视觉兴奋、听觉兴奋、触觉兴奋、嗅觉兴奋、最终达到记忆兴奋。

二、注重知识向能力的转换

知识不等于能力和素质,知识必须转化为能力与素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吸纳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与素质。实际能力是以不断积累,不断深化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从三个方面加强引导。

首先,注重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围绕知识点精心安排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问题情境,从问题的提出到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整个认知过程,必须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指导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着重总结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活动,总结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过程,总结由认识到实践的转化过程。

其次,强化转化环节。知识向实际能力转化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抓住关键有针对性的下功夫。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具体知识再加工,成为内在联系紧密的系统,把知识变成观念并牢固记忆。加强学生对实际问题的理解。在复杂的实际问题面前,教师要提供足够的问题实物,在动手中认知事物,在操作中提高能力。同时,教师还要设置一些问题情境,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最大限度发挥教育情境的作用,加强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处处注意利用一切机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索。而且,在一个问题解决后,可以相应的教育情境保存下来,再现新的教育情境。这样就为知识转化成能力架设了牢固的桥梁。长此以往,学生见到的情景多,发现的实际问题多,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也多,能力也日渐增强,从而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例如,在点火实验中,通过高压跳火试验,让每一个学生都亲身感受高压跳火过程和能量释放状况。特别是个别同学在不注意安全时被电击后兴趣大增,并积极探寻电击产生的原因。探寻如何把控制初级低电压从12V升变为次级高电压30KV左右的过程,以及高压电配送到各缸火花塞等系列问题,从而引伸到发动机工作时,计算机控制的最佳实际点火提前角信号,必须从搜集初始点火提前角信号、基本点火提前角信号和修正点火提前角信号的传感器输入信号开始。通过电控单元与内存的数据和程序,进行运算、处理、判断,然后输出信号控制电子点火模块,达到准确控制发动机点火的目的。使学生在学习中有了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的内动力,就做到忙而不累,乐而忘忧,提高了学习效果。

四、加强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方法

围绕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以研究问题为主线的教学形式,形成探讨问题的的风气。这是引发思考、启迪智慧、激发灵感的最重要渠道。

例如,在对电控发动机中氧传感器的故障诊断技术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提出问题:氧传感器失效后,“汽车会出现什么故障现象?不同车系和同车系不同车型的故障会不会一样?”,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一般来说学生会根据氧传感器原理思考问题,得出初步结论:认为混合气会出现偏差,会造成发动机性能不佳,如怠速不稳、耗油量增加、排放性能减低,生成故障码且储存故障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几款车亲自动手实验,观察氧传感器性能变差后具体出现的故障现象。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得知:对日系车来说,发动机工况看不出多大变化,最多是故障灯被点亮,可照常行驶;而对大众/奥迪车系影响较大。

通过上述带着问题而设置的实验,由此得出结论:“相同器件失效后,在不同车系和同车系不同车型出现的故障现象有较大差异”。这会引起学生进一步思考讨论,并查阅相关资料来求证,知道以上现象是各厂家发动机管理系统在不同时期设计上和控制上的差异造成的。以此拓展思维,让学生了解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五、实行理论和实训一体化教学

毋庸讳言,近些年来,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令人堪忧,学生普遍比较有惰性,理性思维、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比较差,所以培养学生应该以兴趣为中心,以素质熏陶和技能培养为目标,以理论和实训一体化的课堂为载体,从感性认识开始,让学生从简单到复杂,从直观到抽象,按照“化整为零、各个击破、步步为营、层层推进”教学思路不断的展开教学内容,并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在展开理论和实训一体化课程的时候,首先考虑学生“贪声好色”的心理需求,尽量把教具搞的能够发光和发声,让学生不仅在实训中产生视觉兴奋和听觉兴奋,还要让学生能动手产生触觉兴奋,最终产生记忆兴奋,这就是“有声有色”的课堂。

把课堂变成理论和实训一体化的课堂,让课堂不再难“熬”,而是快乐的学习,这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

对于职业院校学生天然存在的智力和非智力差异,培养目标应定为三个级别,即“人、人才、人物”。第一类学生“低材生”,把他管住培养目标定为遵守纪律,这类学生即使学不到技能到社会上也不会危害社会,当然能够转化最好。第二学生是随波逐流的“中材生”,这些学生需要尽量转化,以激发兴趣为核心,把他们培养成技能过硬、素质达标的“人才”。第三类学生属于学习目标明确、意志坚定、兴趣浓厚的“高材生”,必须重点培养,按照高的要求严格要求他们,在知识与技能、素质与素养等诸多方面进行全面和重点培养,把他们培养成在学校是班级管理的灵魂人物和能够在未来工作岗位发挥关键作用的领军人物。

职业兴趣激发和职业素质熏陶是职业教育的总体目标,所以理论和实训一体化的课堂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但理论和实训一体化的课堂一方面需要充足的器材(教具)和实用的教材,另一方面需要“人、人才、人物”的塑造者和管理者同时担任三种角色:妈妈、爸爸和师傅。

职业院校的学生普遍缺乏自信心,所以需要老师倾注爱心,特别是对于那些“低材生”的转化,要像妈妈一样关爱“人和人才”的成长,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在感情上感化他们,在困难时鼓励他们,在生活上关心他们,把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和素质的熏陶结合起来,让失落的灵魂在爱心的温暖中得以回归,这就是职业教育的“灵魂教育”。

懒散、不遵守纪律、爱上网、怕吃苦等也是职业院校学生常见的不良习惯,而理论和实训一体化的课堂对纪律和责任心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所以老师用“爸爸”的严去管他们。在纪律方面严格要求他们,在行为方面引导他们。俗话说:严师出高徒,如果离开了“爸爸”的威严,那理论和实训一体化的课堂就没有办法开展下去,这就是职业教育的“纪律教育”。

职业院校同时还承担着“饭碗教育”的功能,而“饭碗教育”就需要教师像师傅一样手把手教他们掌握“端饭碗”的本领。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是,受教者如果被施教者精湛的技艺征服了,那么他对于学习就会“掏腰包”――投入物力,就会“熬夜”――投入精力,所以需要老师把理论和实训一体化的课堂搞得“有声有色”,让“人、人才和人物”都在“声色”中兴奋和快乐,最终培养出都可以端得起不同重量的“饭碗”。

【参考文献】

篇10

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重点,依托区域内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区域主导产业,组建区域性职业教育集团。这类集团大部分是松散型的,一般由区域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主导,将区域职业教育资源进行一定整合后形成的。区域型职教集团有两个优势:一是建立与区域产业对口的精品专业,培养直接为区域经济服务的技能型人才。同时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制订更为合理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有可能建立与区域内企业联合发展的机制。二是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区域生源共享,联合开发双证教育。学校为企业提供培训基地,企业向学校提供实训场所。企业向学校投资可望得到直接回报,投资积极性将会得到很大提高。学校之间也可以进行资源共享、学分互认等优势互补。

二、区域型职教集团化办学的特点

(1)服务范围的地域性。职业教育是与地方经济结合最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地方经济的发展是职业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必须植根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主动了解和掌握地方政府关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目标及具体任务,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培养、科技开发、技术咨询、成果推广等全方位服务。

(2)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区域经济的特殊性决定区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要以区域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规划切合区域实际的专业体系,制订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组织紧密联系区域实际的教学内容。并积极主动地与区域内用工单位、劳务市场和人才市场沟通,培养用得着、留得住的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适用型人才。

(3)类型层次的多样性。职业教育类型的多样性,源自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类型多样性的需求。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的多样性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教育需求的多样性,区域职业教育在服务对象上远远超出了职校学生就业预备教育的范围,而要承担本地区高技能人才培养、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等多项任务。二是办学主体的多样性,同一区域内往往同时有政府主办、企业主办、社会主办及校企联办的多元办学格局。三是办学层次的多元化,即在区域内形成以初职教育为基础,以中职教育为主体,以高职教育为重点的体系完备、层次递进的职业教育体系。

(4)办学体制的开放性。一是对外链接上,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应该建立起面向市场、实现与区域经济零距离对接,而不是关门办学、与市场脱节的职业教育体系。二是职业教育本身要彻底破除条块分割、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统筹无力,学校等职业教育机构之间互相掣肘、恶性竞争的职业教育管理的弊端,进一步整合资源,实现区域内校际之间资源的互通、互补和共享,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效益。

(5)运行机制的灵活性。运行机制的灵活性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和优势,是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依据,也是职业教育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条件之一。机动灵活的办学机制要求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密切关注区域产业结构的变迁,分析就业市场的变化,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不断增强自己的调节和适应能力。

(6)职教体系的融通性。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在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开通普教与职教的渠道,架设中职与高职的桥梁,实现区域内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形式相互渗透,融汇贯通。

三、区域型职教集团的建设原则

(1)坚持准确定位、正确导向原则。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建设要以提高本区域经济建设服务水平为导向,围绕产业集群构建专业集群。以专业基础能力建设为重点,强化服务功能,提高培养质量,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重大创新,特别是在实践教学、校企合作等方面起到示范和带头作用。在办学模式上有重大突破,特别是在办学理念、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方面起到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

(2)坚持示范带动、逐步推进原则。选择办学定位准确、工学结合紧密、办学质量好、辐射能力较强的职业学校进行重点支持,建设有较强示范作用的专业集群,强化实践成果的积累和有效经验的总结,宣传推广建设成果,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逐步形成梯度差异的专业簇群,带动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内的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办出特色,提高水平。

(3)坚持充实内涵、提高质量原则。充实内涵、提高质量是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建设的制胜之本,充分利用企业、行业专家力量,科学规划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的建设与发展,努力提升专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传统专业师资力量强、办学经验丰富、教学资源充裕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加强专业内涵的提升和改造。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进行专业设置、专业方向、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调整,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努力拓宽专业方向,增强专业的适应能力。

(4)坚持科学布局、动态调整原则。区域内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既是一项整体性的工作,又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密切关注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专业集群布局,妥善处理好近期与长远、数量与质量、需要与可能之间的关系,始终坚持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和谐统一,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区域型职教集团的建设策略

(1)推进专业集群建设。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建设首先要推进专业集群建设。深化校企全面合作,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集约发展。在新的专业布局基础上,选择一家或两家职业院校为龙头、以专业对应产业集群内的行业企业为依托、以专业建设为纽带进行建设。增强职教集团牵头单位“领航”能力和服务能力,发挥职教集团的品牌优势。通过推进专业集群建设,创建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品牌、特色和优势,促进校企信息共享,做大做强优质资源。在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内深化校企融合与产学合作,推动校企科技研发,缩短校企人才供求距离,推动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加快企业的人才资源开发,形成集团的品牌优势。

(2)推进集团内职业教育专业整合。以专业建设为核心,整合区域职教集团职业教育资源,调整专业结构布局,形成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性和科学性的专业集群建设方案。完成以对接当地产业集群建设的专业布局结构调整方案的制订,形成适应当地主导产业发展的职业教育专业布局。根据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建立职业学校专业人才培养与需求预测服务机制,制订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专业整合方案。通过专业整合,形成区域职教集团内职业学校专业的集群优势,从整体上提升职业学校在区域内技能型人才的配置水平和能力,并实现以专业调整为核心的院校布局调整,提高职业教育资源的整体效益,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3)加强职业教育品牌专业建设。在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学校优化专业结构的基础上,培育和建设品牌专业,以品牌专业带动学校特色化建设,全面提升区域职教集团整体服务功能和竞争力。集团内各职业学校根据当地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合理地设置和调整专业;品牌专业建设要依据统筹的原则,针对区域特色产业、主导产业形成合理分布; 加强集团内专业教师和专业带头人队伍建设,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校本教材建设,使区域职教集团内职业学校树立起品牌意识,以品牌专业带动一般专业,形成专业集合优势,提高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的结合度,以专业建设的特色化、品牌化带动区域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升。

篇11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本质

德国“双元制”模式中“一元”指企业,另“一元”指学校,是企业和学校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培养人才过程的一种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具体做法是:高中毕业生先到企业去面试,合格者获得岗位并与企业签订培训服务合同,然后再到职业学校去完成大约一年的基础课,剩下的两年到两年半时间又回到企业接受相关培训,参加正式的生产,毕业后参加行业的资格证书考试。这种将“学堂办进车间,将师傅请进课堂”的教育模式,真正体现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精神,那就是职业性、技能性,体现了以职业而不是以专业为导向,以能力而不是以知识为导向,以学生而不是以学校为导向的办学理念。

在“双元制”教学中,学生分别在企业和学校接受教育。60%~70%的课程在企业的关联部门如生产岗位、培训中心、跨企业培训中心中进行;30%~40%的课程在职业学校进行。在不同的教学地点,教学形式与内容也有所不同。企业的教学内容是技能以及与技能有关的能力培养,职业学校的教学则以理论与普通文化课为主。企业所采用的教材是联邦职业教育所编制的技能模块,职业学校所采用的是基础教材与专业教材。没有统一的教材要求,但教材非常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符合企业实际,贴近职业现实。企业的教育者是实训教师,由企业雇佣,经过职业培训,有2~5年的教学经验,学过教育学、心理学,没有犯罪前科。职业学校的教师,则必须是大学毕业生,经过录用考试,没有犯罪前科。在企业,学生的身份是学徒,并与企业签订合同,合同由行会管理,企业每月向行会交纳一定的费用;在学校,他们则是学生。考试的方式也不同,在企业,由行会组织进行技能考试;在学校,由行会管理进行理论考试。学习期满,企业向学徒颁发培训证书、技工考试合格职业资格证书;学校则颁发结业证书。学生在企业的学习费用由企业承担,在学校的学习费用则由州政府支付。

“双元制”教育的实质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岗前培训,教育各环节的实施都紧密围绕着企业的用人需求,增强了社会实用性,节约了教育资源的投入。它对中国的职业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虽然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是面向具体岗位的,但学生获得的却不单单是一种岗位能力,而是职业能力,包括创新能力。课程和证书是由行业主导进行设计和实施的,学生又在相关职业学校进行了职业所必需的基础课程,这样就保证了学生可以获得在行业内的适应性,同时也具备了技术创新的潜在能力。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特点

“双元制”教育的主要特点如下:一是能够满足企业的需要,企业和经济发展需要多少人,就培训多少人;二

是以技能培训为主,考试也重在技能;三是行会在职业教育中起到很大作用。德国联邦的职业教育法确定了行会的地位,这是在法律基础上成立的一个机构,所有企业都是相应行会的成员。行业协会在“双元制”的职业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行会中有一个职业教育考试委员会和由企业、雇员、教师代表组成的教育委员会,负责职业考试的相关事宜以及确定企业的培训资格。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才刚刚开始,在德国职业教育的面前还可以说是一个新生儿,我国的职业教育要更快更好地发展,需要职业学校、企业以及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与参与。

参考文献:

篇12

一、引言

2006年的9月,我参加了天津市教委组织的职业院校骨干教师赴加拿大的进修学习。经过这次出国进修学习,开阔了眼界,增长了不少见识,拓宽了思维面,使我对西方国家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教学特点有了进一步了解,对中西方职业教育理念有了更深的体验。加拿大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专门技能、特殊技能的劳动者或企业短缺人才,并为他们提供技能和进修的机会,以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加拿大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先进理念,为我们进行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指导和启示。

二、加拿大职业培训的教学特点

在加拿大以进行英语语言强化培训和计算机专业职业培训为主要内容,培训课程教学方法特点突出。

1.英语语言培训的教学特点

(1)教学形式新颖,采用圆桌分组的教学形式,教师随时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易于师生互动,同时也便于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在交流中让学生学会合作,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肢体语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便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教师利用启发的形式让学生尽量地多提出问题和个人见解,然后与学生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学目的明确,教学内容实用。教师能够很好地把握培训内容,教学内容涉及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参观用语、基本对话交流等,信息量适度,易于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英语的基本会话。

(3)在教学方法的运用方面教师有独到之处。教师利用做游戏方法进行教学,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很容易掌握所学的知识;另外教师采用的教具简单而实用,利用情景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参与度很高。例如,在英语语言培训课程上,上午学习日常生活用语,下午就到有关的相关的地方去进行实践学习。

(4)进行英语培训的过程中没有固定教材,每天学习一个知识模块,教师会发一些相关的教学资料,这些教学资料是教师精心为培训专门设计的,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随时更新,最后用活页夹加到一起,累加成册形成英语培训教材。

2.计算机职业培训的教学特点

(1)课堂采用案例教学,教学实例接近生活和实际工作需要

案例教学是运用案例进行教学实践,改变传统教学以本为本、从概念到概念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变成一种促进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式。加拿大学院的教师根据我们学员学习的特点进行案例教学,所采用教学案例很实用,接近我们的生活和实际工作,为进一步学习提供良好的素材。

(2)课堂作业采用大作业的项目形式

教师为了提高我们学习的创新能力,以大作业形式让我们完成他们所提出基本训练要求,学员做好大作业后,要在课堂上公开展示自己的作品,这样不仅考察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且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勇于探索的积极性。

(3)教师有很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

为我们进行专业培训的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很强的职业技能,例如,网络安全教师,曾任教前公司的网络管理部门经理,有极为丰富的网络安全管理经验,另外他所展示计算机网络教学课件打破了传统的PowePoint课件模式,以三维动画的形式讲解网络传输的原理,把讲解枯燥的原理知识变成简单易懂的动画展示,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多媒体教师在HBI学院任教时,自己设计开发网站,做专业摄影师,另外他还是一位冰球教练,同时也是冰球队的经纪管理人。数字技术教师是一位专业的音乐制作人,有丰富的数字音乐制作经验。他们在讲授课程的同时,也向我们传授了丰富的职业经验,让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转贴于

三、加拿大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

在进修期间,还对加拿大职业教育的教学进行了考察。加拿大的职业教育主要是中学后的职业教育,其教育类型有:授予文凭和证书的社区学院(相当于我国的高职)教育;非学历的职业培训和预备性训练;成人职业教育和培训。高等职业教育更是形式多样:有二年制或三年制的专科、四年制本科(与大学联办)和一年制研究生专业证书班等。

加拿大职业教育的教学特点,是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参与意识,老师讲课并不面面俱到,提倡学生自学和思考。老师有时会选择一个project(项目),让学生自学后提交书面报告或根据项目内容完成相关内容操作,这样学生就会到图书馆查阅大量的文件和资料,提交书面报告;或者自己通过自学后完成项目操作任务提交操作成果,否则只能得到0分的成绩。另外,在许多教学场合,教室与操作车间连在一起,学生在教室中自学,遇到实际问题可以随时到操作车间进行练习,并有教师进行现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加拿大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着重培养与他人合作协调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公众面前表现自己。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大家商量对策、分头准备,最后在班上宣讲和表演出来,以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

加拿大职业教育在理论教学的同时,也非常注重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掌握更多的实用技能。在安大略省宾顿市Fletchers Meadow高中,还推行一项名为Co-op的实践教育项目,其教学实践目的意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Co-op,全称为Cooperative Education,是由学校、用人单位和学生三方共同参与的一种教育项目。高中学生11年级或12年级(相当于我国的高二、高三年级),在学校学习一段时间完成学校部分的学习任务,并通过用人单位面试,学生进入公司工作,用人单位也非常欢迎这些学生到公司工作,在这段工作期间学生定期向学校汇报工作情况,负责这个项目的教师也要随时跟踪学生以了解他们的学习和工作情况,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调整学生的工作、学习进度,工作一段时间后,学生要回到学校接着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理论—实践—理论”的良性循环直到高中毕业,学生不但熟练地掌握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有很强的职业技能,丰富的职业经验。为进一步地学习工作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