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管理理论的关注点范文

时间:2023-06-20 17:43:3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科学管理理论的关注点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科学管理理论的关注点

篇1

《酒店管理概论》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课之一。目的是在学生掌握的管理原理基础上,根据饭店的情况运用管理的手段,有针对的解决相应问题。因此说《酒店管理概论》是一门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学科,其真正意义在于运用原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而这种种问题都存在于不同的部门。饭店众多的部门又各有特点,差别较大。因此采取的方法,应用的手段就各有不同,管理时的重点也往往有很大的差异。传统的方法,或只强调原理,或设定简单的情景,不能让学生深入参与,真正体会期中的差别。所以,引入互动学习的模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通过对真实案例的解决,增加学生的参与性。同时完成了课上课下的互动,借助互联网等先进的手段,让工具更好的为学习服务,进而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此外,互助学习可以更好的增加学生的参与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教师的角色真正的从决策者转为引导者,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方法和关键点的提问,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互助教学法在《酒店管理概论》课程中的应用

(一)互助学习的范畴

对于采取互助学习的方法,首先应该确定什么内容应该是学生通过互助学习完成的,什么内容应该是教师主导讲解的,讲解的程度,以及互助学习后的关键知识点验收。这是互助学习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

(二)教师的准备工作

当确定好学生互助学习内容后,教师将学习内容以任务的形式下发,一定要明确学习目的,具体要求,作业呈现形式,评分的关键点。

(三)互助学习中的监督

目前笔者认为互助学习模式可分为小组学习、教师助手、高低年纪互助学习等几种模式。目前应用最多的是小组学习,但是这种方法最难控制的是有学生不努力,搭便车的现象。这就要求老师中间进行号相关的监督工作。

(四)总结评述

互助式教学方法能否取得良好的效果,可否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关键一点在于最后的总结与评述。通过小组学习后,任务完成,但各个小组完成的情况,各自的优缺点及关键知识点,必须通过教师总结,将关键点进一步提炼、深化,加深同学的印象。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这是去粗取精的过程,应突出重点,明确原理并对小组间的成果进行总结点评,让各组的思想得到更好的碰撞,交流出新的火花。

(五)课下交流

利用课下时间,与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沟通与交流,使教学内容深化。一个任务的结束只是思考的开始。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反思、交流,并提供与教师沟通的平台。

二、互助式教学法在《酒店管理概论》课程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互助教学的内容应有代表性

互助教学的关键是在于互助学习任务的选择。任务应具有代表性,让小组每个成员都能够有相应的工作。如《酒店管理概率》这门课程,互助完成的内容可以是经济性酒店运营方案,期中包括市场调查,市场分析,资金运算,人员招聘及录用,市场营销等相关内容。这样便于小组进行相应的分工及组织后续的合作。在任务选择中还应将任务的要点事先进行好分解,每个工作点的评分标准不同,同时总体任务也有相应的评分标准,这样便于学生进行操作,使学生清楚自己在小组中的地位及作用,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小组的组建

小组的不同组合方式各自存在着利弊,通常可以按照学号随机组合,也可以让学生自愿组合。但这两种方式都有各自的弊端。随机组合各个小组成员的水平不均,这样好生差生之间差距过大,可能难以进行调和,影响相互的学习成绩及效果。如果按照第二种方式组合,往往好坏明显,小组间差距巨大,不能通过相互学习进行互补,共同进步。因此笔者认为可以优等生加中等生加差生的组合方式,这样能够共同进步,但是需要教师事前进行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三)工作过程中的监督

为了避免有学生搭车的情况,需要对小组工作过程进行监督。目前笔者采取的形式是让各个小组提供学习交流中的一手资料。如小组讨论的音频或QQ交流截图,或微信交流截图等相关资料。从经验看,提供音频及截图的方式更好。

(四)组长管理制

各小组选出组长,教师管理各个小组的组长,组长管理自己的小组成员。教师将相关任务下发给各个小组的组长,说明相应要求,明确小组任务,确定关键考核点。小组组长负责上交小组分工情况,任务的时间节点等相关一手资料。这样便于进行管理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

(五)学生初评教师定稿

我们不难看出,这种方式教师的工作量将大幅度上升。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学生对于作业初评,教师最终定成绩的方法。教师要明确作业标准,评定应该是由小组组成。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完成作业之间的交流,使学习能够延伸。同时增加学生的责任心,让学生们知道权利和责任的关系。教师做好相关的监督工作,通过每次成绩的评定,即使发现学生知识点的欠缺,进行相关的沟通。

(六)交流平台的组建

在互助学习过程中,交流的平台十分重要。这关系到学习过程及事后的沟通深化。笔者认为应该更多的利用网络既有交流工具,如QQ及微信群,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注重提问的技巧,更好的鼓励学生进行提问及沟通。

参考文献:

篇2

进入新世纪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使命、高等教育价值、大学生自身情况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许多以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时代面前逐渐变得失去效力。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主题就是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难题。与其他专业课相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比较大,也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越来越体现出多变性和开放性等特征。新时期,我们必须掌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全过程特点,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及时、切实。只有做到“与时俱进”,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大大提高。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目标方向

坚持以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正确的目标性理念,有利于我们坚持正确方向。2014年5月4日,在北大考察时强调“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广大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基本价值观念教育具有高度重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又被称为“价值观教育”,教育的主要目的也是通过价值观教育来引导学生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价值观教育具有特殊性,它不仅是向学生灌输和讲解一系列价值规范和价值准则,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以及促进理想人格的健康成长。当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既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又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指导理念,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想价值目标。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当代大学生有利于培养科学的人生理想信念,有助于完善他们的道德责任意识,也有助于使学生的价值理念与国家民族理想信念相统一。大学生的价值理想信念教育要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就必须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逐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在大学生行为中的导向作用,也要不断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培养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理念要求,因为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培养对于社会利益和公共价值目标的最终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不仅是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也是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引领者,他们的一言一行对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建设都具有重要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为指导的最新理论成果,并体现了科学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也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思想武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推广和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舞台,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先进性价值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的引领作用。

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立足实践

坚持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更加立足实践教学,能够实现科学原则与人本原则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抽象的理论和是立足于现实的思想,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必须做到指导性和具体性的统一。不仅要做到理论研究的系统性,更要注重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性阐发、推广乃至具体应用。目前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没有真正系统化,有些内容还有待进一步深化论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很有必要,这不仅是抵御西方意识形态入侵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自由发展的需要。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自由化容易使学生形成价值虚无主义,思想混乱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当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时常摇摆,意志力也不坚定,政治信仰迷茫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必须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领导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这也是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必要手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具体化和现实化才能在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产生指导性意义,因此有必要通过社会实践和爱国主义教育等具体手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转化为自觉的日常行为意识。西方价值观的渗透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领域,体现了非强制性特点。价值观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理性价值判断能力,更要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实践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价值观的主体。因此,今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要发挥传统课堂的讲授作用更要注重向实践教学领域渗透,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有利于他们在日常实践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自律性和自觉性。

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思想保障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率提供思想保障,有利于我们坚定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对于统一各种社会价值理念具有重要意义,也使高校师生能够形成比较明确的理性价值目标和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宣传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凝聚力,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目标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能够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统观念变革,进而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放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面。共同理想信念有利于凝聚学校、社会、家庭力量全力合作,共同推进学生道德教育的发展。体现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教育不但能促进教育理念的现实变革,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展提供了创新精神和科技支撑。社会主义荣辱观对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化提供了基本道德规范,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以人为本思想有利于改变以往不对等的师生关系,使对话意识和平等观念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变革中成为主流观念。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方向引领作用须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内在要素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构建一套具有普遍性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运行机制。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实效性不强主要由思想观念更新速度慢以及教育方式、方法的落后造成的。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才能有效根除道德教育改造中存在的各类阻力并有效解决各类难题,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变革少走弯路。

四、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教书育人相结合的机制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教书育人相结合的机制,应从改变以往的单纯的说教和固定的教学方式,强调对话互动与活动渗透入手。首先,使课堂内容丰富化。“任何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模式都不应该是主观随意的选择,而应该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受教育对象等要素相契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性质上归根结底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1](P.96)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内容不仅包括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近现代史、法律常识等,还应包括传统道德伦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心理咨询等。不仅要包括知识性教育,还应包括先进事迹宣传与感化教育、诚信理念教育、感恩教育、人际关系能力培养等。其次,在教学方式上要体现灵活性和多元化。在讲授基本原理教学的基础上探索多种教学方式,比如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讨论式教学、主题报告式教学、提问答疑式教学、分组讨论论辩式教学等等。可以聘请知名专家学者、知名社会人物、先进模范代表等进入课堂做报告甚至与大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互动等。第三,更加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相互统一。不断探索和拓展社会实践的新模式,使社会实践活动体现趣味性、知识性、能力性、道德性的统一。深刻挖掘社会实践的道德感染力和渗透性,“应挖掘渗透式教育方法的功能性,变‘说教’式教育为‘感化’式教育。”[2](P.84)因此,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意识,并通过情景和实践感染逐步渗透为学生的道德主体结构。“也只有解决了学生思想实际中的问题,学生们才能够接受我们所进行的规范教育和主流价值观念体系教育等社会要求的内容。否则就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失去针对性、失去本质。就必然会走‘科学式’、‘版块式’、‘拼盘式’的道路,就不会形成自己独立的体系。”[3](P.57)

总之,以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思想指导,也在价值观念上提出了科学的、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在承认社会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同时,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了明确而又统一的中国特色主流价值理念和发展目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变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前提,在凝聚力量和统一思想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每一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动态变化的人

人的现实

【代表人物】

艾尔顿・梅奥

林德尔・厄威克

比尔・休勒特

大卫・帕卡德

人类的历史从来没有如此有趣,以科学管理为开端,20年代的时候我们一直在探讨如何运营一家大型组织,到了30年代,就像是商量好的一样,人们的关注点逐渐从组织中移开,开始关注组织中真正重要的:人。

这当然与人们的实践是密不可分的,从理论上,科学管理已经搭建了一个逻辑缜密,科学有力的体系,只要按照这个逻辑去组织工作,从理论上就可以推断出组织将会得到的进步,但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们往往忽视了组织上最重要的“人”这个变量。因此,在引进科学管理之后,反而降低了生产率。

因此,科学管理开始关注人,并不是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而是受到了绝望的驱使。

管理开始关注人

首先要提到的第一个人,就是埃尔顿・梅奥(1880―1949),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哈佛的研究项目交由他开始研究,这个项目就是研究人在工厂中究竟是如何开始工作的,人们最关心什么,怎样去激励员工,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员工的士气等。

开启这个研究的正是梅奥,他进行了著名的霍桑实验。

这次实验让梅奥有了不同于以住的发现,无论工作条件怎样差,工人的工作效率不仅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工作效率反而开始提升,因为在实验过程中,工人第一次感觉到自己被认同了,被注意了,这个因素是之前从来没有人关注过的。

梅奥还发现,看起来组织得当、管理严格的群体,其实内部关系非常复杂,而且是以动态不断变化,构成了一张错综复杂的人际网络,有着和社会一样的结构,这里的人际关系会影响到每一个人,从而影响到工作效率。

梅奥的总结是:只要企业管理方法还不曾考虑到人类本性和社会动机,工业发展就摆脱不了罢工和怠工行为。

这次实验的意义是什么?回过头去我们看到了泰勒,看到了福特、斯隆的管理理论和实践中,从来没有提到过人,从来没有把人性放在管理中做为一个因素来考虑。对人的关注正是从霍桑开始的。所以总结是:

泰勒发现了工作,福特发现了大规模应用的工作,斯隆组织了工作,但是他们都没有发现,是人在完成工作。因此,从这里开始,人开始作为一个变量在管理中出现了。梅奥的功绩在此显现。

埃尔顿・梅奥主要观点

1.霍桑实验

2.人际关系学说的基本要点

埃尔顿・梅奥著作

《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1933年)

《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1945年)

《工业中的团体压力》(1945年)

女性的入场

接下来第二位,是管理百年中唯一一次出现的女性,她就是玛丽・帕克・福列特(1868―1933)。福列特是一位自由开明的女性人文主义者。她的思想比她所处的时代领先了几十年。福列特思想中最关键一条是:人是所有商业活动的中心,也是所有其他活动的中心。她说:“我们应该记住,我们永远不可能把人和机械截然分开。”

没有参与就没有责任,是福列特最具说服力的劝诫。

篇4

【作者简介】彭光灿,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2010级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2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3)03—0023—06

管理学有两条研究路径:一条是以生产力发展以及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为主线建构管理理论。即根据生产力发展状况从管理实践出发总结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另一条是以人性为哲学基础,以人性假设为研究出发点来建构管理理论。休谟曾说:“一切科学对于人性总是或多或少地有些关系,任何学科不论似乎与人性离得多远,它们总是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对于管理学来说更是如此,纵观整个管理思想发展史,每一种管理理论(管理流派)都或明或暗地以一种人性假设作为自己理论的哲学基础。管理学将人都看作“好人”,认为人是可激励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所以它对人性的认识则比较复杂多样。

一、人的属性是人性假设的哲学基础

从管理成为一门科学开始。人性假设作为它的哲学基础就隐含于管理理论背后。纵观管理思想史,人性假设大致经历“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现实人假设”等,形成一条清晰的哲学思想脉络。深入思考管理中的人性假设,每一种假设背后都与相应的人的属性相对应,人的每一种属性都是一种人性假设的基础。

1、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人假设

人来源于自然,他作为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是由人通过劳动经过长期进化,由猿转化而来所决定的,因此,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他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必然具有作为肉体存在的客观性和满足自身生物需求的合理性。就像马克思说的,吃、喝、性等固然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使这些机能脱离人的其他活动领域并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也就是说,人类全部历史的发展和延续都源于有生命的人的存在,人类发展和延续的生理需求是人的第一个最重要的需求,这一需求体现的是人和人之间最自然的关系,也是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确认的事实就是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与自然的关系。

经济人假设以人的自然属性作为认识人的基础,以满足人的物质和生理需求为指向。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受“利己心”支配,社会共同利益的实现是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副产品,这种个人利益的追逐者就是“经济人”。人追求的自身利益是其根本的行为动机,他总根据自己周围的客观状况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只要有良好的制度保证,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会无意间促进整个社会的福利。同时,人干工作只是为了获取经济报酬,满足自己的私利和生存需要。在管理活动中,管理者将金钱等经济因素视为激励员工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对于劳资双方来说,只要他们愿意相互配合挖掘各自的潜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他们之间的劳资矛盾就会得到解决,双方的收入就都能够增大,需求就能得到满足。所以,劳资双方不应该在分配“蛋糕”上斤斤计较,应该共同努力把蛋糕做大。

2、人的社会属性与社会人假设

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是人具有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源自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活动。在社会交往活动中,人通过他人认识自己,克服个体自身的缺陷,在改造外在自然的同时全面地改造自身,丰富自己的知识。通过社会交往活动。人与人之间形成协作和交往关系,形成人为之“人”的概念和意识;通过社会交往活动,人形成了特有的社会遗传系统和社会协作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将从前人那里获得知识传授给下一代。在生产活动中,人通过其主体因素和实物因素的有效结合,将自然物品转化为劳动产品呈现给社会,借以体现自己的社会协作性。在这种协作劳动的转化过程中,个体产生对群体的认同感、归属感以及个体被接纳的感觉,满足个体的社交需要。

与对人性的认识相一致并以此为哲学基础。社会人假设认为,人与人之间重要的是合作,而不是无组织的人群中的相互竞争,人所关心的不仅是个体的自我利益,还包括自己在群体(组织)中的地位;在组织中,驱使人工作的动力不仅有物质利益,还有社会、心理等需要,人进入一个组织后,他同组织及其他成员的关系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他的工作表现,直接影响他的才能、积极性的发挥;管理者秉持“群氓理论”的观点是错误的。提高工人士气,不断调整和重视组织中的人际关系能获得惊人的效果。

3、人的精神属性与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

人有理性、有意识、能思维,人类的精神属性是人之为人所特有的属性,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之一。动物是和自然的直接同一的。虽然动物能看、能听,但它没有意识,没有“我”的存在。人则不同,他能通过其意识活动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反过来,将自己的认识运用于实践活动。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把握是客观存在在头脑中的反映,这种反映不是死板的、消极的、机械的反映,而是一种能动的、积极的包含着创造性的反映。在实践活动中,激情、热情、意志等因素也是激发人类实践活动的内驱力之一。意志坚强、激情饱满、信念坚定的人往往对自己从事的事业能够表现出强大的激情和动力,能够全身心的投人到其中去。愉悦的心情、轻松的情绪又常常能给人带来灵感,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人还能突破自身原来的思维定势,根据已有的规律预测事物发展趋势,对自己未开始实践的活动预先制定计划,促使其实践目标的圆满实现。

“自我实现人”就是将人看作是其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感情和归属需求、地位或受人尊重的需求等满足后,其潜能得到高度发挥的人。自我实现是人性发展能够达到的较高境界,“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忘我、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个体经历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依赖到独立,从缺乏自觉自制到自觉自制的成长过程。这个过程会使个体的进取心和迎接挑战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而且随着个体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会将自己的目标与自我所处的环境作对比,最终达到个体的成熟。可见,自我实现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自我实现者是低等需求依次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充分发挥的人。因此,“自我实现人”假设认为,人们是为了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才寻求工作上的意义;人在工作上取得成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自治与独立。发展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潜能;人能够根据自己的自我实现目标进行自我控制和自我激励;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并不冲突,在适当条件下。个人可以调节个人目标使之和组织目标配合。

“复杂人假设”认为,人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其需求不仅包括物质需求、社会需求,还包括精神需求。人的需要与动机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动机模式、价值观和目标,人必须根据其需求来理解他的动机。人的社会性动机或自我实现的需要能够通过多种方式来满足,并在不同阶段用不同的方式来达到满足。个体在不同环境中能够学到不同的需求和动机,这些需求和动机是他原来的动机模式与组织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在新环境中形成的需求如果不能在正式组织中得到满足,那么,他将求助于非正式组织。人的需求和能力的不同决定了其工作动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他对不同管理方式的反应,他是否愿意为组织出力取决于他的动机构造和他同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在管理中管理者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措施和管理方式,要依据组织成员的素质、工作特点、环境情况而定。

4、人的实践属性与现实的人假设

人对外部世界的改造和对自身的改造是通过实践完成的,实践是连接主、客体的中介系统,它是主、客双方互为对象化的活动过程。这种互为对象化的活动是实践的本质,也是人作为感性存在和具体存在的本质。因此,实践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的实践活动造就了人类社会,人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人的社会交往活动,形成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的生存方式与意识的关系,实践使外在世界成为包含这三种关系的现实统一体。如果离开实践。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思维与存在就失去了统一的基础,人就不能称为人,只能是生物性的存在。人的实践属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丰富,它表现为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有机整体。在实践活动中。人首先要满足其生理需要及物质需求,这使得人的自然属性得以表达。人在满足生理和物质需求的同时,通过实践过程中相互之间的协作创造出丰富的社会关系,满足人的社会需求,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国家设施、法的观念、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可见,人的实践属性是在自然属性驱使下。通过实践和社会交往活动不断滋生出新的社会属性。在社会交往中,发展出人与人之间对尊重、友谊和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精神的审美需要等,最终不断整合并构成人的实践属性。

“现实人假设”认为,现实的人是“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只有在历史活动中才能了解的、活生生的、从事生产活动的人。它要求从现实社会条件和社会实践出发来理解人、把握人。在理解“现实的人”时,首先,把人作为一种自我生成和自我表现的过程,而不作为一种抽象和片面的东西。人和人类社会是在实践活动中被创造的,因此,人并不是什么永恒不变的现实存在物,而是“怎样”和“如何”的生成物。其次,现实的人通过实践活动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并且通过实践活动体现出人的整体性,就如马克思说的,现实的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实践活动作为整体性的活动,本质上是人特有的对象性、有意识的活动,人的这种整体性活动是人的各种属性的辩证统一。再次,人不能脱离其客观环境抽象地存在。因此,现实的人是受现实社会条件约束的人。在其现实性上,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产物,使我们不能脱离社会关系抽象地谈论个人,同样也不能过于强调社会关系而淹没人和忽视人。在管理实践中,我们既要关注现实中人的社会性,也要关注现实中人的个性,促使现实中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丰富,实现人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

上述可以看出,人性、人性假设之间具有如下关系(如图1):首先,每一种人性假设都与相应的人的属性相对应。每一种人性假设都以人的一种需求或属性作为基础支撑。“经济人假设”以人的自然属性作为认识的基础或出发点。它关注的是人的物质需求的满足;“社会人假设”则关注人的社会属性,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感情以及人在社会中的地位等才是影响人能动性充分发挥的因素;“自我实现人假设”通过对“社会人假设”的反思,将人的精神属性——个体的自我实现——作为思考的出发点,认为人在满足其物质、安全、感情、地位以及受人尊重的需要后,最终是为了追求个人的自我实现和发展;“复杂人假设”通过审视以上三种人性假设后认为,人作为复杂的有机整体。由于其需求和动机不同应对其采取不同的激励方式,这一人性假设已经看到人的需求的复杂性;“现实人假设”通过反思以上人性假设,它将人看作是现实的、具体的、生成的过程,将人作为生成性、整体性和具体性的生成物,而不将人看作是现成的、恒定的对象,将人当作目的,不仅仅当作手段,提倡点亮人性的光辉,回归生命的价值。可见,从经济人假设到现实人假设都与人的属性相对应。其次,对人性的认识是一个渐进的、丰富化的过程,从人的自然属性到人的实践属性,每一次认识都是对前一种人性认识的反思、内容的丰富和认识程度深化。与此相一致,每一种人性假设都是前一种人性假设的反思、补充和认识的丰富,每一种人性假设并不是针锋相对、相互对立的。从“经济人假设”开始,每一种假设都是在反思前一种假设的基础上对前一种假设的反思和补充,对人性假设的每一次发展都是对人性认识的深化和内容的丰富。从关注人的物质需求到关注人的精神需求,再到对人的全面性、整体性的认识。无不体现人类对人性认识由浅薄到深刻,有片面到全面的发展过程。再次,每一种人性假设的产生都符合时展的需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并且对人性的认识从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每当旧的人性假设为指导的管理思想在生产中遇到困难以后,社会发展就要求对人性进行重新审视,这时新的人性假设就会应运而生,从经济人假设到现实人假设无不如此。从物质需要到自我实现的需要,再到人的整体性、全面性的发展和完善,后出现的理论总比前面的理论有所进步,所强调的需要层次逐渐提高,其发展顺序暗合了人类文明从低到高的发展规律。

二、人性假设是管理思想发展的哲学基础

从人性假设出发,能够看到管理理论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脉络,每一种管理理论背后都有一种人性假设作为其哲学理论支撑。与上述的人性假设相一致,管理理论经历了以下发展历程。

1、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论,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建立的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认为,人最关心的是如何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或者说只要能实现人的经济利益,他愿意配合管理者挖掘出自身最大的潜能。管理实践中的低效是由于劳资双方关注有限利益而没有思考做大“蛋糕”,科学管理提倡通过系统性的管理有效利用资源,将利润剩余增加到能够满足劳资双方的要求,而不是关注分配剩余。因此,科学管理以效率为目标,强调劳资双方共同协作,为了效率可以采取任何方法。以此思想为指导,科学管理理论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工时研究,采取“差别工资制”,以物质手段激励员工。在组织管理上将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采用职能工长制,将科学的方法引入生产管理实践。科学管理理论在管理思想史无疑是一个巨大飞跃,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劳资关系的缓和,它也是管理成为科学的标志。然而,科学管理将人看作是机器的衍生物,只重视人的生理和物质需要,忽略人的感情需要。在经历生产率高速增长之后,科学管理所倡导的经济激励和物质激励出现了效用递减现象。

2、行为科学学派

以“社会人假设”为基础的行为科学学派是对“经济人假设”以及管理科学理论反思的结果。管理科学理论认为,人所追求的是经济和物质需求的满足,生产效率的提高只能通过严格管理才能实现。行为科学学派则强调人的行为,认为从人的行为本质中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提高效率。因此,行为科学学派将人的本性和需求、人的行为动机、人际关系等看作影响管理效率的主因。行为科学学派重视人的主体因素的挖掘和行为动机的研究,强调人的目标和组织目标整合,它还将人的行为看作是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处理管理中的奖酬、分配等问题时,通过管理者的公正、公平及信赖感调动人的积极性。尽管行为科学学派的产生使人的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管理的范围由企业向各个领域延伸,它不仅适用于企业、社会组织,也适用于国家。但是,行为科学学派过于强调人的作用,忽视经济技术等方面的考虑,它对人和制度、人和组织的结合问题、组织发展的环境讨论的不多,特别是没有站在战略高度看待管理问题。

3、权变管理理论

权变管理理论则建立在“自我实现人”和“复杂人假设”基础之上。权变管理理论认为。在管理活动中,没有永恒的、普遍使用的管理原则和管理方法,任何管理都要根据组织所处的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而采用不同的方式。由于人的需求和观念、管理环境、技术的改变,管理者应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和方式来达到管理目标。在管理过程中,权变管理提倡对管理主体的兴趣和愿望、管理活动的环境、组织的能力和资源、组织的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要素及相互关系进行分析,以制定管理计划和确定管理目标。管理者应根据人的动机构成和领导情景选择适当的领导方式,以帮助个体员工自我实现的同时实现组织目标。权变管理在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之间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提倡管理理论有效地指导实践,反对不顾管理环境的实际状况而片面地、抽象地追求普遍的管理原理和管理模式,它与客观现实更接近、与现实联系更紧密。然而,权变管理理论仅限于考察各种具体的条件和情况,没有用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来进行概括;它只强调特殊性,否认普遍性;只强调个性,否认共性,这样不可避免地滑向相对主义的立场。

4、人本管理理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