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乡村建设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06-20 17:43:4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对乡村建设的建议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对乡村建设的建议

篇1

__县__镇,因辖区__村300亩秧田生产的大米晚熟、色亮、味香,被誉为“__之乡”,2012年被列为全国“美丽乡村”试点镇和2015年市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镇,镇政府所在地__社区为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社区。自“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开展以来,镇党委政府邀请西安园林设计专家先后4次到__社区调研、走访、修改审定“美丽乡村”设计规划方案,县委书记__亲自深入__调研协调“美丽乡村”建设突出问题,县政府副县长李萍曾带领20余个县职能部门领导到__召开“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推进会,统筹协调共推__“美丽乡村”建设。如今到过__的人都一致称赞“__变美了,__发展太快了,__将成为全县休闲养生的福地”。现以__为例,就__“美丽乡村”建设提出几点粗浅的建议

“美丽乡村”规划要超前。“美丽乡村”建设涉及镇村建设、城市给排污管道铺设、传统古文化遗产保护、农村增收等方面的问题,这就要求当地的党委政府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要在“美丽乡村”规划设计中广泛调研,倾听不同的声音,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要邀请专家亲临现场调研、反复论证修订。就__“美丽乡村”规划设计而言,西安设计学院园林设计专家4次修改审定才定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规划的建设性、合理性、前瞻性。

“美丽乡村”建设要学会巧借力。“美丽乡村”建设是个系统工程,不是靠一个镇一个部门的能力就能搞好的。就__来说,镇党委政府善于与联镇部门沟通、汇报,争取项目支持;善于运用项目资金,集中力量搞建设;善于鼓励引导乡贤返乡投资,反哺建设家乡,对此我建议:一是当地党委政府要善于做“美丽乡村”建设协调工作,要能放下脸面,低下身子,善于沟通,勤于汇报,主动向联镇及职能部门讲清楚贫困的现状,项目实施的可行性,让人家觉得项目落户于你镇你村(社区)是合理的。要树立唯拉到投资、要到项目是“美丽乡村”建设成绩的理念。能积极协调处理建设企业与当地群众的利益纷争,让投资企业看到当地政府的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的诚意。二是集中捆绑扶贫、__避灾移民搬迁、村镇建设等项目资金,尽可能的让建设项目落户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村(社区),做好建设资金的监管工作,握指成拳集中资金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上。三是充分发挥联镇联村部门、村(社区)三委班子、贫困村第一书记及当地乡贤对“美丽乡村”的促进作用,通过他们的人脉资源,同情贫困伸援手,感恩社会反哺家乡建设等途径,争取项目支持,引进建设资金,切实解决好“美丽乡村”建设融资难问题。四是加强宣传,让群众充分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上来。通过召开村组会议,“微信分享”、“__”手机客户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系列活动等方式让群众知晓“美丽乡村”建设,评选“__好人”、“十星级文明户”、“善行义举榜”、“农民艺术节”等活动让群众共享精神文化生活成果,积极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上来,发挥好人民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美丽乡村”建设要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色。就__“美丽乡村”在设计上突出__特色,注重“__之乡”、“__”、“夫妻树”等人文传说的挖掘与__古庙宇建筑、__老屋民居保护性开发,能突显__特色。在产业发展上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项目可行性论证充分,有长青缘现代农业项目支撑,降低农民承担市场风险的可能。__的文化旅游项目丰富,人文传说精彩,地方物产品种多,产业支撑相对合理,在“美丽乡村” 建设因地制宜方面我建议:一是保护与开发并重。突出挖掘太极文化,历史传说等文化地理的文化底蕴,传统古村落、旅游景区景点采取保护性开发,尽可能地重视还原回复,恢复未来本来面目。二是集中开发__、__、__平定千亩荷塘,__小区,__农业园区,____基地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突出“一村一品”,打造独具__特色的稻米、油菜、荷花、狮头柑、拐枣、樱桃等现代农业旅游观光示范园区。三是开发太极城夜景、__古镇、小河名镇等特色镇建设,让__“美丽乡村”建设“明珠生辉”、“光彩四射”。四是在后续产业培育上,要注重地域特色,充分调研,广泛论证,进行市场风险预测评估,宜种则种,要充分考虑群众的意愿,注重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做大农产品的产业链,确保农民持续增收。

篇2

中图分类号:F3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4-0188-03

由于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日益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三农”问题的一个分支,它的成败关乎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人力资源利用率、土地资源利用率等问题,从而对整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产生重要影响。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影响

1.增加农民收入。在农村建设中,增加农民收入一直是重中之重。事实上,近些年来农民的就业结构和收入来源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农民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逐渐增加,而工资性收入主要就来自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通过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为新农村建设积累资金。此外,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为农村土地流转创造一定条件,推动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使农业生产的效率与效益得以显著提高,从而对增加农民收入起到推进的作用。

2.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也是劳动者的素质逐步得到提高的过程。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城镇用人单位吸收劳动力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这种机制决定了农村劳动力要实现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为了适应市场竞争,这就迫使农村转移劳动力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在转移的过程中,通过工作、学习和生活,不但掌握了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也受到了城市文化的影响,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培养了新的意识和观念。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提高农民综合素质的同时,也提高了人力资本的存量:第一,获得非农就业机会,为农民能获得更高的劳动收入,这意味着他们的家庭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教育投入;第二,转移到城市的农民受现代工业和城市文明的洗礼,开阔了他们的视野,获得了职业锻炼机会,这种边干边学的方式,可以使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使普通人力资本转变为专业人力资本及企业家人力资本。

3.优化新农村建设的环境。有计划、有组织地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它的意义在于不仅促进农民收入增加,人力资本存量的提高,而且在于能够促进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从而优化新农村建设的宏观环境。目前农民的资本积累还没有完成,单纯地依靠农村自身发展来改变落后面貌,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对农民限制比较多,服务很少,公共资源配置向城市倾斜比较大,对农村投入过低,是造成城乡差距的主要原因。[1]增加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二、三产业发展,缓解农村的人口压力、就业压力和生态压力,也可减少闲置人员造成的社会不安定的隐患。这些作用和效益正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可以说,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特别是农民进城务工,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沿海发达地区带动中西部落后地区的有效方式。

4.为工业提供廉价劳动力,开拓消费市场。在“三农”问题中,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水平低,从而导致消费不足,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当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于农业部门时,农业生产的自给自足的特性就难以突破,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都难以提高;只有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出来,现代工业才有更广泛和更加稳固的农村市场。因此,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我们要全方位、多层次地开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采取一系列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措施,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新农村建设的消极影响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具有提高农民收入,增加人力资本,开拓消费市场等积极意义,但是由于农村劳动力的长期流动性,决定了这部分人群的行为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对我国目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措施的实施无疑会产生不利影响。[2]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造成农业发展的瓶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后,大多从事非农产业,工作重心的转移导致这部分群体对农业本身失去了原有的热情。对农作物的种植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使用化肥数量的增加,灌溉、除草、杀虫等的次数减少,逐渐造成农产品质量不高,数量下降的问题,甚至还出现土地抛荒,造成土地资源浪费的问题。另外,大部分转移的劳动力,为了力求稳定或者降低生活成本,并不愿放弃对土地的承包权。他们宁愿自己种植粮食而不愿意出去购买,而且他们视土地为失业后的保障,更不愿意转让土地承包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不利于组织体系的建设。

2.影响农村的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各级领导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因地制宜的具体要求,比如根据当地情况,进行对农村道路、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建设以及法制建设等等。但是作为农村劳动主力军的青年劳动力,通过劳动转移已经转化为非农产业的劳动力,很多已移居外地,这无疑造成了农村建设的主体性缺失,影响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的有效进行。

3.教育问题及老人赡养问题的凸显。在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下,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欲将其子女带在身边与其他城市儿童一样接受同等教育的想法几乎是很难实现的。迫于各种压力,他们中的大多数不得不将子女交给已年老的父母抚养。留在农村的老年农民,平均要照看1~2个孩子,最多要照看4个孩子。[3]众所周知,老年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加上年老体弱,若要让孩子接受优良的家庭教育是何等困难。有些孩子缺乏父母的管教与督导,常常参加打架斗殴、网吧游戏等不良活动,早早就辍学在家。不仅儿童的教育问题难以解决,而且老年人的赡养问题也是困扰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难题,这就要求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要不断健全。

4.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农村主力的缺失给一些不法分子制造了偷、抢、骗的机会。公安部副部长刘金国在中央综治委2006年第2次全体会议上说,目前我国农村犯罪案件日趋突出,发生率明显高于城市,尤其是盗窃、抢劫等侵财犯罪多发。[4]由农村劳动力转移引发的社会治安问题不得不引起政府的重视,只有稳定才是能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做到乡风文明,和谐发展。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新农村建设相辅相成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新农村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如果将两者分开,新农村的建设是不可能顺利进行的。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并为农村发展注入资金,同时农村劳动力从城市带回来的技术和观念,会大大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另一方面,新农村建设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农村建设自身也需要高素质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和质量要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农业是一个国家的命脉,一旦农业这个基础产业削弱了,社会稳定的系数便会随之降低,农村社会的稳定必然会受到威胁,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没有农民就没有农业生产,也就没有社会意义上的农村,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

因此,我们既不能人为地限制农村劳动力必要的、合理的流动,也不能放任自流,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进一步发挥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作用,同时对出现的问题给予高度重视,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进行认真解决。一方面,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补救性措施加以消解,以把其负面效应降到最低点。

参考文献:

[1]牛有成.加大城乡统筹力度[J].求是,2006,(2).

[2]刘国炳,黄大学.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广西社会科学,2006,(12).

篇3

一、临猗新农村发展“一村一品”的必要性

我县的苹果.梨.枣.石榴.桃子.杏和柿子都是在经过长期的失败与成功之后筛选出来的定性品种,这些都有着很大的区域性质。例如我县坡上种植的苹果就有鲜明的区域对照性。坡上的土质属于黄土,土质松软,抗旱力强,不易结块,碱性很小,很适合苹果的生长环境要求,产出的苹果果肉鲜美,甘甜可口,色泽鲜艳,易于储藏。而在坡下,土质属于褐色土,水分容易蒸发,又属于碱性土地,苹果生长在这种土质上就会严重影响到它的口味及果面的光泽。而枣正好适宜在这样的环境区域里生存,这种地理区域上的筛选是我们对产品的选择,同时也是品种对我们地理区域的选择。选好对的产品后接下来就要有对的商品经营模式,我们的传统模式是等着果客上门收购,几乎也是由着果客在定价位,为什么这样呢,那就是我们还缺少产品深加工的产业链。现在的农村有一小部分人也会自己弄个小作坊之类的深加工产品,但是在质量上和产量上与市场的竞争上都缺乏力量,“一村一品”正是靠引导村民放弃一手一户式的分散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采用联合起来的规模化生产方式而获得成功的,“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是它组织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而我县的产品,特色都可以说是上流的,但是为什么卖不上价位呢?那就是我们缺乏品牌意识,缺乏产品的知名度,怎样提高我们县的农产品知名度呢?那就要靠我们的农户自己去为我们的产品注册商标或者是县领导为我们县的产品注册了,唯有有了商标,才可以打出我们的名气,打出我们的实力。

二、发展“一村一品”的典型事例

临猗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九十年代初期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一半的土地都种了苹果,因缺乏经验,产出的苹果卖不出去,形成销售难。农民对苹果这一产业毫无信心,就在这关键时刻,在北辛卓逸村的王万保被推上了风口浪尖。王万保凭着闯一闯的精神,当年就将全村及周边村果农的苹果全部卖出,一下子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年收入也比往年翻了几翻,于是王万保大刀阔斧地干了起来。首先在村里建起了恒温果库,使全年无论什么季节都能吃上苹果,当年果库的效益相当可观。另外,为使这一产业顺应市场需要,他毅然决定注册了王万保牌果品,成立种植、销售合作社,一下子名声大振,万保牌苹果远销三晋大地。近年来,农产品安全是头等大事,他着眼这一大事,大胆对他的合作社进行了无公害认证,这让他的产品再次受到广大群众的青睐。但这些仅仅是个开头,近两年,王万保的苹果在全省组织的农产品博览会上获得了金奖,这对一个庄稼汉来说无疑是一个伟大的成就,也正因为这项荣誉,使他对苹果这一产业上档升级又作起了文章。为了使果品的品质、质量上档升级,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使果品在色泽、甜度、红度、大小上都达到了一定的标准,有了好的产品更增添了他销售苹果的信心,几度把苹果打入北京、武汉、上海等地超市,深受当地广大消费者的信赖,成为了远近闻名的销售大王和行来带头人。

三、“一村一品”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篇4

1、创新改造模式。根据城市功能分区和发展定位,创新村庄改造模式,强化规划管理,提高新农村规划建设水平,提升城市整体品位。今后,主城区1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村实施改造建设的,要按照城市建设的理念和城市小区的标准进行规划,原则上要建造高层和多层公寓,形成新的社区,并实行物业管理。副城区内的镇中村、园中村实施旧村改造的,原则上要实行功能分区,实现生活区与生产、经营区分离,要建造一定比例的高层、多层公寓,就近融入城镇和工业园区。城郊区、远郊区和其它土地基本未征用的村庄,原则上因村制宜开展“空心村”改造,保留现有村庄特色,有条件的村庄可以建造一定的高层、多层公寓,实现“零增地”或少增地。要综合考虑人口规模等因素,科学规划建设公厕、垃圾房、菜市场、幼儿园、绿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改造建设水平。

2、创新补偿方式。为提升旧村改造(含“空心村”改造)的规划建设档次,必须推进补偿方式的创新。要积极探索由土地补偿向货币补偿、建筑面积补偿等多种方式过渡,条件成熟的村可以开展先期试点。

3、提升村庄整治水平。今年在完成“整市整治”目标的基础上,要积极开展示范村和特色示范村创建活动,切实加大指导和补助力度,规范程序,争取通过若干年努力,在全市创建一批特色鲜明、有较大示范作用和影响力的农村新社区。

4、启动远郊区新农村建设。根据农民意愿,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抓紧对“异地奔小康”行政村进行调整。重新核定“异地奔小康”的村庄、人数、户数,提高补助标准,优先安排用地指标,加快推进“异地奔小康”安居工程建设。及时拆除山区已安置农户的建筑物,实施退宅还耕还林。尽快启动未列入“异地奔小康”工程村庄的改造与建设,因村制宜,量力而行,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二)推进市场取向改革。

1、加快规划设计市场化。后宅街道李祖村邀请浙江大学作的特色村整治规划,苏溪镇同春、向东村邀请浙江工业大学作的“空心村”改造规划,从规划理念、规划布局、实施办法等方面都做了详细论述,避免了新社区建设整体划一、大拆大建。这是我市村庄建设规划的一次创新。为此,要尽快建立市域规划信息中心及相关数据库,为农村无偿提供现状地形、相关规划等方面的基础资料。积极引进市外规划设计机构,公开竞争,提高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

2、允许符合条件的农村住宅进入二级市场。浙土资发[2005]44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撤村建居土地管理工作的意见》规定: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近期建设用地范围内,土地被征用后剩余的人均耕地在0.2亩以下的行政村,经依法批准撤村建居,全部成员转为城镇居民的,其剩余集体所有土地可以依法征收为国有土地。因此,现城市规划区100平方公里以内的村庄,特别是已经完成撤村建居和旧村改造的村,要积极探索办法,将其土地性质转为国有,然后允许其进入二级市场。

3、探索开展农村住宅产权和土地承包权抵押贷款。目前市场商位已获准予以抵押贷款,这是我市的一大创新。对于农民如何利用住宅这一最大资产开展抵押贷款,也是需要研究突破的一大课题。要积极向上争取,从农村实际出发,探索研究农村住宅产权和土地承包权的抵押贷款办法。

(三)推进政策配套完善。

1、适时制订新的指导性政策。创新建设模式、创新补偿方式,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方向,虽然干部群众一时难以接受,但这个思路要坚持。下一步,要进行深入调研,征求方方面面意见,结合义乌实际,适时研究制订新的政策意见,引导群众接受新的建设模式和补偿方式。

2、尽快出台高层公寓政策。就当前而言,在新社区建设中引导建造一定比例的高层公寓,迫切需要一个操作性、可行性比较强的政策,以明确高层、多层公寓的安置比例、进入二级市场的方式、节省土地置办功能区等意见,进一步明确高层公寓报批、节余土地分配的程序及流程。

(四)推进部门服务创新。

1、职能部门简政放权。结合中心镇扩权,规划、国土等部门要进一步创新思路,灵活操作,把部分职能下放到镇街,实行“一站式”服务,实现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篇5

二、农业物流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影响

(一)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及运作环境

一个行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相对应的良好的运作环境,农村经济也是如此。对于农村经济运作环境需求的正确了解是政府部门对其制定相应的有效政策措施并有力进行实施的重要前提。在我国的农业物流业发展历程中,相应的农业物流行业协会也随之不断崛起并有了长足发展。农业物流行业协会以其对农业物流业专业领域的解读能力和深层认知有着巨大的优势,能够有效的推动农村经济体系的建设,从而推进农村经济基础设施的建设进程和加快技术的推广速度,能够有效提高农村经济的自律作用,农业物流企业是政府部门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重要的沟通桥梁和联系纽带。我国的农业物流行业协会已经得到国内物流业的广泛认知和接纳,致使其权威性得到有效的发挥。因此,对于良好的农业物流运作环境的营造,政府要做的不仅仅是制定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还要以农业物流企业的发展作为政策执行的首要任务,更要打破传统观念,对农业物流行业协会进行大力的宣传和推广,使之在农村得到认可,形成强大的合力,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在良好的环境下积极的运作、不竭的发展。

(二)有助于完善协调机制,统一管理制度

作为工商产业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同时具备与其他的产业能够相存相融的性征,农业物流业必须与社会经济相结合而发展。物流业的本身也拥有着独一无二的特征,尤其是物流业的系统性更是诸多行业所不具备的。其复杂的运行环节分属多个不同的地区和部门进行管理,各环节环环相扣,对于其衔接性,以及良好的配合和协调的要求极高,以确保其高质量的整合和一致。因此,在农村必须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农业物流运行体系来配合农业物流企业的发展,更大的实现农业物流业的整体性利益,制定顺应其规律和自身特点的运行政策。同时,基于对农业物流业管理的政府部门之间必须协调好职能和分工,对农业物流业运行的规划进行有效的衔接。在个别地区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规划,实现总体规划的适应性。以完善的协调机制和统一的管理制度使市场的秩序正常化,避免恶性的市场竞争,最终实现农村协调机制的完善和统一管理,推动当地经济的快速有序发展。

(三)有助于充分发挥农村地域性优势,优化资源配置

在农业物流业不断兴起的今天,我国的农业物流业由于起步晚、发展慢等一系列因素,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农村物流业的发展必然要打破物流业发展的限制,鼓励民营的农业物流企业的建立和发展,并出台相应的政策扶持其快速的发展,从一开始就站在较高的起点上。农村大部分交通设施配套建设滞后,政府大力提倡物流业的进驻,将极大地完善当地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还将鼓励当地群众参与到农业物流业的民营模式,加大对农业物流专业知识的渗透、技术创新的支持,并不断进行推广和应用。农业物流业是现代社会中发展潜力巨大的行业之一,政府对其的扶持力度正在日益强化,因此,在农村发展农业物流业,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合作,使农村的资源配置得到优化,为农村经济发展营造出更加良好的经济和政策环境。

篇6

我国城市化建设事业目前已经进入到快速发展的时期,经过系统的资料分析,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了51%,城镇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也占有较大的比重。从国际标准来分析,城市建设速度超过50%之后,就会进入高速发展时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在未来的几年内会出现较大的提升。要想保证城市化发展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进行,就要对市政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缺陷进行完善,保证市政建设活动更加有效、科学以及持续,从而为我国城市化发展事业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推动它城市化进程实现可持续发展。[1]城市市政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不断加大的投资力度、体质改革活动顺利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事业不断完善;建设总体水平显著提升等不同方面。要想在在此基础上提升市政建设水平,就要对实际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实际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以及处理措施,保证城市发展以及建设事业取得更大的进步,为统筹区域发展贡献一定的力量。

一、市政建设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一)市政基础设施水平区域有着较大的差距

现阶段城市发展过程中,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呈现严重的不均衡状态,基础设施键位比较完善的区域一般集中在城市中心或者周边一定距离的区域,一些偏远郊区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为落后,这从根本上给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发展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对于这种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只有制定出较为完善和科学的规划方案以及设计书,对于其余基础设施相关建设工作进行落实,才能够保证不出现任何不均衡问题。

(二)市政基础设施行业发展差距较大

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发展过程中,市政企业一般会比较重视关于城市道路的建设工作,这是保证经济发展持续进行的主要途径,城市基础设施不同建设活动所受到的重视程度各不相同,从而导致基础设施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呈现不均衡的状况,道路交通设施已经处于较为先进的水平,垃圾处理、城市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虽然,政府有关部门在近几年内已经对城市污水、垃圾的处理意识开始不断提升,但是,与城市基础设施总体水平相比较,其发展速度依然较为落后。

(三)市政基础设建设活动缺乏统筹协调力度

我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活动在进行规划方案编制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缺陷,方案编写内容存在很多缺陷,基础设施整体布局以及选址等工作都不能有效进行落实,提前对各种信息进行,但是具体的实施工作较为落后。各项基础设施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没有进行整体规划,从而导致工作安排不科学,很难有效对其进行控制。[2]很多基础设施布局存在严重的不合理问题,从而给城市发展带来一定的限制,城市市政单位不同部门之间缺乏协调与沟通,各项基础设施行业分布较为零散,建设活动之间缺少配套以及协调,导致不同基础设施建设存在重复现象,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解决对策

(一)提升市政基础设施配置的实际水平

在进程市政建设活动中,首先要对城市建设空间进行充分利用,对规划活动进行合理布局,从根本上保证城市空间实现集约型、高效性的布局分布。[3]对于城市建设速度不断提升的现状,要保证城市空间布局朝着集约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所以,在市政建设活动中,要尽可能地解决城市发展空间,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从而推动城市建设取得更大的发展以及进步。

(二)实施低碳环保的管理模式

市政建设过程中,不仅好考虑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发展的现状,还要兼顾可持续发展的相关要求,在满足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要实现生态环境与城市、人与自然之间的稳定和谐发展。[4]所以,要想从根本上实现这一发展目标,就要保证市政企业在进行实际项目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环保节约的材料以及方法,建设能源消耗,对各种再生能源进行充分利用,保证市政建设项目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产生更加显著的效果。

(三)建设社会化、多元化的融资方式

市政项目建设以及施工水平在新时期环境下得到较大的提升,保证建设资金的稳定投入是整个市政建设活动中较为关键的环节,对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发展水平来分析,建设社会化、多元化的融资模式能够保证市政事业取得更大的发展,这样还能够减轻当局政府的财政实际压力,促进建筑行业实现不断发展。通过多种合理有效的途径或者合法的渠道来对社会各界实施项目招标,从而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活动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5]利用社会化、多元化的融资模式,解决市政建设项目资金不足的问题,给投资者带来更大的回报,保证市政建设带来更大的社会以及经济效益。

(四)加大监控力度,完善管理机制

要想从根本上提升市政建设工程质量水平,就要对质量监督工作加大控制力度,首先进行定期抽检以及随机抽检的检测制度,保证市政工程在两种检测制度的共同约束下提升工程质量,还要对建筑施工质量以及建筑施工材料实施“双保险”,从根本上避免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质量隐患以及损失和事故。改变传统的监测工作方法,实施全程监测,市政工程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施工原料、施工过程以及生产过程,要改变传统的通过检测来对工程质量进行评价的方式,从产品形成的不同层面以及不同环节来把握产品质量,从根本上提升市政工程的建设质量以及水平。[6]为了能够从根本上适应现代市政在建设以及管理过程中所提出的各种要求,要对管理机制进行完善 ,建立具有综合协调职能的部门,对项目建设进行科学决策,明确工程管理方面的权利、质量责任、走向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的建设管理道路。

结语:

我国市政建设活动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陷,从城市发展总体水平来分析,市政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在对每一个项目进行分析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质量问题,市政单位或者市政企业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不能仅仅满足于所取得的各种成就,还要对不同的制约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合我国经济发展以及城市进步的实际状况来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实施合理科学的规划,保证各种制度能够准确落实,不断提升和完善城市建设项目,从根本上推动市政建设事业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周浩.市政工程建设施工管理之己见[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32).

[2] 陈建辉.市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4(3).

[3] 杨子跃.市政工程施工管理探讨分析[J].投资与合作 ,2013(8)

篇7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脚步的迅速提升,这便对我国城乡地区的开发力度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而在这个背景下,一项项城乡公路建设工程便在我国各地区应运而生。不过,随着这些公路工程的覆盖面积越加扩大,便使得一些问题变得越来越明显,进而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所以,在这个前提下研究出有效的解决对策,这不仅是提高我国城乡公路建设质量的首要方向,同时对我国经济增长更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城乡公路建设管理内容概况

1.建设管理的基本原则:

城乡公路建设施工管理与常规道路施工管理相同,都要确保其技术秩序的有条不紊。同时,因为城乡公路建设是当前我国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点,所以在确保技术稳定的同时还要为日后的工程项目奠定良好的技术。在这其中,主要包括了:施工档案管理、技术管理、施工图纸管理,以及技术交底和安全性管理等。而基本原则主要是根据施工方案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根本需求,提高生产质量,提高机械化力度,进而将工期缩短;其次,有效地利用资源,降低浪费问题,从而降低施工成本;最后,严格加强安全风险管理,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2.建设管理的基本概念:

①从狭义的角度出发来考虑,公路建设管理是指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其作业的管理,比如现场作业、资源利用、指挥调度等。

②从广义的角度出发来考虑,公路建设管理是指从准备工作到竣工期期间的全部管理,这其中包含了对技术、计划、资源、质量,以及设备器械方面的管理。

3.建设施工现场管理:

①从经济性角度出发来考虑,主要是利用先进的设备仪器,降低对资源浪 浪费,有效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同时,还要根据施工情况的不同而最大限度回收资源,并克服建设工程中的种种困难,比如地域因素,从而在保障质量的同时将工程的竣工期缩短,进而做到质量与进度、工程与成本的两手抓,最后降低工程成本。

②从科学性的角度出发来考虑,主要是要求工程建设过程依据科学性原则来作业,从而达到公路建设的科学性。

③从标准化的角度出发来考虑,主要是规范作业流程,也就是确保部门与部门之间,人员与工程之间协调性的统一。

二、城乡公路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作业方式背离原则,不按管理程序办事。

首先,检验频率不符合要求。现阶段,在建设城乡公路的时候,有些承包商只顾工程进度,将检验频率置若罔闻,在监理抽检的时候,也不按照规律来进行,这便造成了不小影响;其次,有的承包商将施工程序当作一纸空文,再加上其责任感不强,从而延迟递交质检申请,而在这个过程中,监理部门却进行质检工作,这便扰乱了正常的施工程序;最后,个别的工程当中还存在着先开工、后报告的行为,这也是干扰城乡公路建设正规程序的因素之一。

2.企业自检效果不显著,环节过于薄弱。

众所周知,自检是确保工程质量的主要途径之一,所以当承包商不具备相关资质时,那么监理工程师则应该及时拒绝签订认可证明。不过在现阶段,也有个别的承包商存在质检体系不健全,相关设备不充足,因而无法发挥质检系统应有作用的现象。

3.由于个别因素的制约,造成施工难度提升。

城乡公路施工建设不同于高速公路施工建设,其不仅要考虑到自然环境的因素,同时还要考虑到人文因素。当前我国许多的城乡公路建设工程都处在紧张的建设中,也有一部分停留在审批期。从表面看,我国在该领域上呈现蒸蒸日上,且高度发展的景象。但是与这种繁重任务相违背的是,同我国测绘管理方面还较为落后,大多数停留在粗放式的管理方面上,这便使得施工的难度直线提升。而且,由于城乡公路的建设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地农民的田地带来影响,这便直接延长了工期。

三、城乡公路建设管理问题出现原因

1.管理者的意识及素质偏低:

长久以来,该领域的管理者的管理意识和素质都相对偏低,很多人都将技术放在第一位,从而降低了对管理的重视度。同时,再加上一些管理者个人学历、专业知识的缺失,降低了管理者的自身素质。而这两点原因便直接对整个工程建设管理质量带来了影响。尤其是在现阶段,一些腐败等问题的普遍存在,加之城乡公路建设的特殊性,这便直接将这些问题扩大了。

2.管理制度的不健全:

众所周知,管理制度是确保组织平稳运行,长久发展的重要前提,倘若一个组织缺失了健全的管理制度,那么在未来的发展中将会处处受阻。这一点在城乡公路建设管理当中依然受用。因为只有管理制度健全,才能够让建设者听从管理,从而按规定来做事。不过从实际角度来看,当前的城乡公路建设管理工作经常存在形式现象,很多队伍在该方面都是流于形式,故而降低了管理的有效性。同时,由于绩效考核方面的制度不健全,也造成了承包队伍的积极性严重降低,更导致了管理者的威信受损,这些问题一旦长久存在,便会对当前我国城乡公路建设管理的质量造成影响,进而延迟工程进度。

四、城乡公路建设管理问题解决对策

1.强化城乡公路建设质量管理,健全质量管理制度。

为了确保质量管理的有效性,必须严格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质量保障意识,经常开展相关活动,将岗位责任制落实到每一位工作人员身上。在工程开展之前,及时对每一位工作人员进行考核,最大限度地确保施工技术质量和操作规范准确。同时,针对一些管理制度上的漏缺必须严格处理,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补全,从而确保制度的完善性和科学性。

2.提高对工程建设现场的质量管理,确保每项环节的达标。

提高对原材料、工地试验的质量管理。其中,项目负责人首先要建立设备齐全的实验室,并聘用专业性强、技术性高的试验人员,从而开展精准有效的实验工作,这样不仅可以为城乡公路的建设质量提供可靠准确的数据,同时还能够提高其质量。而在工程施工阶段,还要将严谨有效的管理制度落实到每一项环节当中,确保工程时刻处在管理当中,这对提高工程后期的使用质量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认真做好路段的试验工作,保障工程竣工后的使用质量。

当城乡公路建设工作全面开展之前,必须认真对待路段的试验工作,在确保实际情况已经得到确认的前提下再开始动工,并制定科学有效的施工方案和操作方法。这样不仅可以便于工程的全线指导,同时还可以满足工程建设的科学性。

4.完善质量管理机构,将管理工作有效落实。

为了提高城乡公路建设管理的质量,施工企业在中标之后必须及时对其内部的管理机构给予完善,并根据“分级管理、层层负责”的科学思想进行机构构建,建立科学有效的三级管理体系,从而确保工程在项目管理部、施工队伍、专业性工程施工队三方面的管理下合理动工。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城乡公路建设的发展与实施是造福千家万户的社会工程,其工程的本身不仅具备着非常紧密的技术系统和管理系统,同时工程建设的质量也是重中之重。所以,这就直接要求建设施工队伍具备良好的技术能力,以及管理能力,从而确保工程质量的稳定。而本篇文章着重以城乡公路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研究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不过依然存在稍许的不足,这便需要我们对其给予持续的研究与分析,从而为我国公路建设带来崭新的春天。

参考文献:

[1]彭艳红,雷震华.刍议公路施工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其相关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2).

[2]曾文.刍议农村公路建设中存在问题及其相应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11).

篇8

中图分类号:F327.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1-0056-03、

一、内蒙古农村牧区人口布局调整对农村牧区社会保障工作的影响

(一)以社会、经济、生态政策等为先导进行的人口转移、城镇化所造成的人口布局调整

城镇化发展战略是三农问题提出以来所采取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内蒙古农村牧区较早是在阿拉善盟等地,围绕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的调整,围绕生态建设的目标,启动了自治区人口布局调整的世纪性战略。截至目前,自治区各盟市先后开展了围封转移,生态移民;通过城镇化推进劳动力转移;工业移民;新城镇建设移民;划区轮牧后牧民重新安置;教育布局调整带来的人口被动转移等等;在国家、自治区一系列社会、经济、生态政策下,以人口转移和人口的城镇化为主要特征的人口布局调整已经在自治区全面展开。

“十一五”以来,伴随着和谐社会建设,内蒙古各地又将人口布局调整纳入各盟市的未来发展规划,而且不仅是在社会发展规划中有所体现,在几乎所有的产业规划中,如物流发展规划、农牧业发展规划、商业发展规划、 工业发展规划、教育发展规划、科技发展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等,均将人口布局调整作为一项内容,或者将上述所涉及领域的发展与人口布局调整紧密联系起来。这也预示着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自治区还将进一步面临人口的大规模迁移。

笔者2009年1月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就人口转移规划等问题进行了相关调研。鄂托克旗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其产业涵盖了现代工业、现代农牧业和草原畜牧业,工业占全旗经济比重达到70%以上,少数民族占农牧民比例较高。2008年底鄂托克旗以全旗已有的各项规划为基础,针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要求,整合制定了《鄂托克旗统筹城乡发展规划(2009―2020)》。在该规划中,鄂托克旗计划“通过农牧业产业化转移、城镇二、三产业就业转移等方式,大力度向三镇转移农牧民,优化城乡人口结构和三次产业人员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与人力资源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鄂托克旗统筹城乡发展规划中还就转移人口制定了相应的保障措施。其中提出了“结合土地、草牧场确权和户籍制度改革,按照公平原则,以是否拥有土地草牧场使用权以及居民的居住地为考量标准,建立居民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由此增加的个人承担缴费差额由旗财政承担”。规划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制度。

鄂托克旗人口转移规划是较为成熟、完整的体系。但从农牧民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实际需求来说,该规划还存在许多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农村牧区人口转移规划对人口布局调整所产生影响,继而对社会保障工作的影响等认识不够全面。

1.被转移人口原住居地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被忽视。这种忽视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原住居的转移人口被排除在某些社会保障项 目之外。如《鄂旗规划(2009―2020)》中规定“自愿放弃土地、草牧场使用权的农牧民,享受和城镇居民一样的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其次,原住居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尚属落后,未转移人口在该地区的生产、生活存在许多不便,收入和消费水平较差,这些未转移人口对社会保障制度的需求不仅体现在保障水平的提高上,还需要专门设计制定新的社会保障项目。

2.被转移人口在新住居地面临许多生活不确定因素,有些农牧民不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但由于现有的移民政策多为生态性移民,被转移出来的农牧民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不能回到原住居地。许多被转移农牧民除了农牧业生产技能外,没有其他职业技能,因而很难在新的住居地找到工作,成为失业者。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中应当把职业教育保障、失业保障等列为重要的保障内容,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这些转移人口的不适应性。

3.被转移人口迁移到的地区不一定是经济发展、社会基础设施等都较好的地区,不一定能够为转移人口提供充足的就业和发展机会。甚至很多转移安排都是权宜之计,没有考虑农牧民的长远发展需要。这些离开故土、失去土地保障的农牧民未来的生活风险远远高于他人。建立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保证享受社会保障项目等对这些人口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4.许多转移人口为非自愿性转移,如教育布局调整带来的人口被动转移。教育布局调整总的发展思路是正确的,通过学校的撤并、集中,学校教学质量提高,教师队伍优化,教育经费应用效率集中;但同时还带来其他问题,如学生管理难度增大、学生上学不方便,为教育开支的相关费用增大,教育支出提前货币化等。教育性支出是农牧民家庭生活消费支出中较大的一块,如何缓解农牧民教育性支出困难是为农牧民减负的一项有效措施。在农村牧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应当把教育保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另外,为照顾外出求学的子女,一些家长跟随孩子到学校所在地生活。这样使一部分农牧业生产的劳动力转移出来,从而加重了农牧民家庭农牧业生产的工作繁重程度,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牧民家庭收入。这种类型转移带来的农牧民生活支出差额应当由政府分担一部分,应当在教育保障中予以解决。

5.不同区域的人口布局调整使得区域间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各存在不同的问题。如社会保险项目要以参保户缴纳的保险金为基金基础。显然原住居地由于人们收入水平不高,大量人口被转移,缴纳保险金的能力较弱,这样的社会保险基金账户难以维持。因此,需要社会保险基金在全社会层次的统筹。

(二)人口自然流动、迁移导致人口布局调整

人口的自然流动、迁移是指人口自愿离开户籍所在地,在另一行政管辖区内暂住、滞留、活动或长期居住。内蒙古现有的人口流动、迁移方向主要是由低收入地区向高收入地区、不发达地区向较为发达地区迁移、流动。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扩大,流动、迁移人口的规模也在逐渐扩大。流动人口大多数为农牧民。在锡盟、呼盟等地进行的相关调查发现有45.5%的家庭都存在劳动力外出打工的现象,尤其是年青人基本都居住在城镇从事着长期或短期的各种职业,而且外出打工的人数正在扩大。 1998年内蒙古牧区外出劳动力不到5万人,到2007年时达到30万人。

人口自然流动所导致的人口布局调整对社会保障工作之间的关系状况有以下两点:

1.人口自然流动频繁对目前灵活性不足的社会保障设计模式提出挑战。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以户籍为基础,流动人口不能享受流入地的社会保障项目,原流出地的社会保障项目也无法惠及流出人口。如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口快速、频繁流动。如果不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灵活性建设,社会保障制度将会名存实亡。

2.人口自然流动导致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等较为发达地区流动,流出地剩余人口则以老、弱年为主。这样的流动方式使区域间的发展两极化趋势日益加重。流出地居民的生产困难,面临更大的生活风险,因而对社会保障项目的需求更为迫切。流出地的社会保障工作偏重于社会保险中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

3.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以流动人口的所享受医疗卫生保障为例。流动人口没有享受医疗保险保障,患病后不就诊,应住院未住院、住院后提前出院、选择低廉的自我医疗措施普遍存在。如流动人群的因私人接生造成的大出血、感染、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另外,政府的公共卫生服务如传染病监测、预防、健康教育等难以享受,这些弱势人群的医疗保障和救助问题尚未解决。

二、政策建议

无论是人口的自然流动还是政策引导的人口迁移,其转移的根源在于原住居地的生产、生活、生态等条件相对落后。这种落后的造成 有政府的一部分责任。如政府长期的二元政策,使城乡之间的差距拉大;如政府在特定历史时期实施的部分政策、项目使农牧区的生态环境恶化。从经济学上讲,这就是政府行为对农牧民生产、生活造成了负外部效应,政府应当为这种负的外部效应买单。其中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为,对现有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创新、改革,把那些长期游离于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的人们收纳进来。

(一)打破城乡分割,建立城乡整合的社会保障制度

基于以上农村牧区人口布局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在农村牧区亟待建立起农牧民社会保障制度。在建立农牧民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必须辅之以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从而打破城乡二元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加快发展,失地农牧民产生、农村牧区的劳动力向城镇地区转移速度加快。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市和乡村的界限早已模糊了,大量农牧民成为城镇的生活者和建设者。而且与他们相联系的、目前仍生活在农村牧区的亲人未来向城镇迁移的可能性也非常大。这些人目前仍无法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机会。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则更为突出。因此笔者认为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或整个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要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手术”,要建立统一的体系。这里的统一并不是指各地的具体做法完全一致,而是指整个系统的互通性,赋予每个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和自由流动的权利。

(二)社会保障体系模式设计注重灵活性

当前,建立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最大的障碍是流动人口的高度流动性。因此,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设立社会保障体系的个人账户。在个人账户模式下,流动人口所缴纳的社会保障基金均以个人账户的形式存在,当流动人口需要流动时,其个人账户应该跟随他一起流动。从操作的角度来看,建立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也是可行的。主要原因为:第一,在设立个人账户时,由于个人账户与流动人口是一一对应关系,且能随个人的流动而灵活流动,在推行过程中容易被流动人口所接受;第二,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最终将覆盖所有人口,实行的也将是个人账户模式,直接建立流动人口的个人账户模式后,待时机成熟个人账户基金可以与城市(或农村)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基金合并统筹使用。

(三)社会保障体系制度设计全面化

目前,流动人口大部分从事着粗、重、脏、累、苦等高危险性工作,生存环境和工作环境较为恶劣,导致流动人口工伤事故多发。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对流动人口是一种职业风险的分散机制。因此,内蒙古应该建立一个以工伤和医疗为切入点,然后结合失业、养老等的流动人口社会保障模式。从资金来源上看,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要以国家的财力作为强有力的后盾,随着内蒙古流动人口的规模不断扩大,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所投入的资金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内蒙古当前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资金主要来源于企业和个人。

1.工伤保险体系的构建。目前,内蒙古部分流动人口集中在劳动强度大、风险高等工作环境比较恶劣的行业工作,他们很容易患上各种职业病,还有可能发生工伤事故。在流动人口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情况下,一旦发生工伤事故或者染上职业病,流动人口很难得到相应的抚恤和救助。因此,应尽快强制推行和建立流动人口工伤保险制度,以有效分散和化解流动人口所遭受的职业风险。在当前形势下,可以采取企业或者雇主责任制模式,由企业缴纳工伤保险基金,存入职工的个人账户。政府在流动人口工伤保险中的责任主要是加强流动人口工伤保险的立法工作和制度设计,规定不同工种的最低保险金,强制企业或者雇主缴纳职工失业保险基金。

2.医疗保险体系的构建。构建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制度,该模式的基本做法是流动人口不建立医疗保险个人账户,只参加住院医疗保险,门诊费用自付,住院费用按照一定的比例由统筹基金支付,住院医疗保险基金由用人单位按照本市上一年月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进行缴纳。在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上,流动人口的流入为当地企业和政府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根据“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企业和地方政府应成为流动人口医疗保险基金的缴付主体。

3.养老保险体系的构建。完善养老保险的配套制度建设,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建立方便合理的社会养老保险跨省区转移机制。如果流动人口社会养老保险实行全国统筹,统一管理,可以建立便于跨地区转移养老保险关系的机制,流动人口不论转移到什么地方,都可以凭卡缴纳社会养老保险费,则将根本解决因流动人口因其流动性而造成的社会保险关系难以转接的问题。

4.建立必要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援制度。社会救助方面,要加快建立和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正视部分流动人口对社会救助的现实需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通过有效的政策措施将他们逐步纳入其中。要注意将保险和救助联动起来,缓解他们的贫困程度,减轻政府将来的救助负担和成本,以及可能给社会稳定带来的冲击。社会福利方面,当前应以落实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为重点。住房保障方面,应在推进以住房公积金制度、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廉租住房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建设中,考虑到流动人口对住房的迫切需求,以及他们通过自身能力无法达到“居者有其屋”的现实,通过合适途径将流动人口纳入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享受范围,不断改善他们的住房条件,使他们能够在城市安居乐业,其中一部分人顺应城市化的发展要求在城市稳定下来。

参考文献:

[1]陶然,徐志刚.城市化、农地制度与迁移人口社会保障―― 一个转轨中发展的大国视角与政策选择[J].经济研究,2005,(12).

[2]孙学力.内蒙古牧区人口迁移流动分析[J].北方经济,2006,(3).

[3]郭翠荣,陈静.人口结构、社会保障与机构投资者的发展――以发达国家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5).

[4]俞文政,曲福田,谭淑豪,叶奕.环境约束下牧区人口和种群持续增长模型研究[J].生态环境,2007,(1).

[5]曹正民,苏云.流动人口社会保障问题的公共政策思考[J].西北人口,2007,(5).

[6]张展新,高文书,侯慧丽.城乡分割、区域分割与城市外来人口社会保障缺失――来自上海等五城市的证据[J].中国人口科学, 2007,(6).

The Population Transfer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Safeguard System in Inner Mongolia

LIU Xiao-yan

篇9

二、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机构撒并,机构上收,弱化了农村金融服务

目前,丽江市在农村地区乡镇设有营业网点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只有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三家机构,其中农行仅有3个网点,邮政储蓄在乡镇设立的机构均不办理对公业务,农村信用社就成了农村支付服务的主要金融机构。

(二)农村地区金融网点机构人员数量少,且业务素质与金融产品“扩容”需求还有差距

由于农村金融网点机构留不住人才,再加上支付结算人员少、忙于应付日常业务,对新上线运行的现代化支付系统知识、票据知识以及其他支付工具不熟悉,对新业务系统操作不熟练,对票据和网上支付等电子支付知识不掌握,不但影响了现有业务系统作用与效率的发挥,而且制约了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宣传、推广和应用。

(三)农村地区受传统习惯的局限,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意识普遍不高,新型支付工具难以推广

长期以来,无论是乡下农民还是城市居民,都形成了现金结算的偏好。相比之下,银行卡等支付工具具有专业性强、手续繁琐的特点,加上农村地区对这些结算工具认识不足,因此对它们的利用程度较低;另外,银行卡的年费和工本费,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办卡的积极性。

三、相关建议

(一)有效推进农村地区金融支付服务环境建设

加大对涉农金融机构的政策优惠和扶持,积极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增设网点,适度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门槛,让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组、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走进农村,同时进一步完善“农”字号支付结算服务功能,为它们创造条件,发挥这些农村营业网点的作用,其他银行也要加大农村金融服务的力度,承担起为“三农”服务的社会责任。

(二)提高结算人员素质,增强结算服务意识

篇10

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的扩建与改造促进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作为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工程电气系统关系到建筑工程使用过程中的用电安全、关系到建筑设计功能的实现。作为建筑工程电气施工安全的指导性文件,建筑电气设计文件是施工安装的主要依据。针对我国建筑工程电气施工中由于设计原因导致的质量问题,在现代建筑电气设计中必须加强现有问题的调研与分析。并针对其实际情况以及引发建筑电气系统施工质量的设计因素,制定相应对策。通过设计理论的运用、设计基本原则的遵循,预防设计因素引发的质量问题。通过针对性的建筑电气设计,指导建筑电气系统施工管理工作,保障建筑电气系统设计功能的实现。

一、建筑电气设计原则

由于建筑电气设计关系到建筑物的质量问题,所以在设计时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进行设计。以下针对建筑电气的设计原则进行了总结:①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标准设计,加强设计文件的编制管理,设计文件要符合国家的标准,遵守设计程序,保证质量。同时施工中要贯彻相关的政策和法令。②要有超前意识,考虑远期扩建,进行合理规划,节约投资,但是还是以近期目标为主。③配电室电力变压器的使用数量,配电方式及变压器的额定容量等要根据对电负荷的等级和用电量进行了解以后才能进行设计。④设计时要结合与建筑物有关的结构,排水,暖通等进行设计相互利用,却互不干涉。⑤建筑电气的设计要充分的考虑投资成本和经济效益。不能盲目的加大投资而效果却不明显,要以事实为依据进行合理的设计,同时要在用户满意的情况下进行。⑥建筑电气设计时安全性,节约性,环保性要综合考虑,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安装设备是要考虑到以后便于维修与保养,要从全方位考虑成熟之后才能施工安装,才能达到国家的标准,达到人们的需求。

二、当期建筑电气设计存在的问题

在现代建筑电气使用现状的调研中,建筑电气设计中忽视的一些问题影响了建筑电气系统的使用安全性及使用便捷性。例如,在房屋设计中配电箱的选择时,需要设计人员将工业场所使用的配电箱使用与房屋建筑中,造成了配电箱功率的浪费。另外,建筑电气设计时导线敷设过程中未经保护即进入距地1.4m 照明开关,使得照明开关存在安全隐患。另外,线路设计中为考虑装修对线路的影响,造成装修过程中线路打断等问题也是建筑电气设计中较为常见的问题。在我国节约型社会构建中,节能荧光灯是现代装修中常用灯具。根据其螺口灯座特点,在电气设计中应改变传统卡扣灯座的应用。以螺口灯座为基础提高装修便捷性、减少更换灯座造成的浪费。针对建筑物内遇水空间,在电气设计汇总还应考虑防水性能。针对浴室、厨房、公用卫生间潮湿环境对电气系统的影响选择适宜电气设备进行防护,保障用电安全。

三、建筑电气设计中应对存在问题的策略

3.1以《建设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为依据做出建筑电气设计

针对现代建筑电气设计中设计深度不够的问题,在建筑电气设计中应针对这一问题强化设计文件的编制。根据设计文件实施、电气安装施工的实际需求,对建筑电气设计文件进行深入的分析,按照规定要求确定设计文件编制深度。以此使建筑工程设计文件能够真正指导建筑电气的施工管理。

针对建筑电气设计中文件衔接不清造成的施工错误问题,在建筑电气设计过程中还应针对建筑物结构钢筋应用特点、施工要点及供需衔接需求等进行设计文件的编制与管理。通过有效的文件编制及科学的设计满足建筑工程设计需求。

3.2科学分析建筑物电气需求,保证建筑电气设计适用性

科学分析并掌握建筑物电气需求是进行建筑电气设计的基础,也是保障建筑电气设计适用性的关键。在现代建筑电气设计前应对建筑物的功能需求、区域用电需求等进行了解,同时针对建筑物主要功能对电气需求的不同确定供配电系统设计参数。例如:房屋建筑与商用建筑的用电量及用电负荷明显不同,因此在进行电气设计时也需要有针对性的尽心设计,以此提高建筑电气设计方案的适用性、满足建筑物电气系统需求。

3.3注重建筑电气设计经济性及目标性

针对建筑电气系统质量问题,在建筑电气设计中还要强化材料的选择。考虑实际经济效益及成本问题,选择适用于建筑电气系统的线材、设备,在保障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实现建筑电气设计经济性。

在建筑电气设计中,设计人员应在调研建筑电气系统需求的基础上,确定设计目标。在满足建筑物电气系统使用基础上,分析未来建筑电气使用发展前景及对供电系统的需求。进而保障建筑电气设计能够满足未来电气使用需求,减少建筑电气系统改造升级造成的浪费,避免重复建设等对建筑物使用的影响。

3.4强化施工管理要求的编制

在现代建筑电气设计存在问题的研究及质量问题分析中发现,电气施工管理工作对建筑电气设计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影响。许多问题并非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而是施工过程中由于未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造成了质量隐患或质量问题。针对这一原因,在建筑电气设计中应明确电气系统施工要点、管理重点等内容。以针对管理工作的内容编制规范、指导建筑电气施工管理工作,避免施工因素对设计目标的影响,实现建筑电气设计目的。

四、结语

在我国城市建设与改造脚步不断加快的今天,建筑电气设计关系到建筑物使用过程中的用电安全、关系到建筑物使用中用电需求的满足。在现代建筑电气设计现状的调研与分析中发现,建筑电气设计中前瞻性不足、设备使用不合理、线路设计不符合规范要求等造成了建筑电气设计存在的问题,影响了建筑物使用中电气使用目标的实现。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建筑电气设计中必须加强设计内容规范性的遵循。以设计工作基本原则为基础,针对建筑物功能及电气需求开展设计工作,满足建筑物设计功能的是吸纳。

参考文献:

[1] 于凤娇.建筑电气设计中常见问题浅析[J].科技创业家,2013,13:36.

篇11

一、研究背景

公路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基础,加速农村公路发展是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建设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城乡之间的资源分配比例及方法也有着诸多差异,这导致我国城乡贫富差距巨大,农村公共产品极具贫乏。城乡一体化可以提高农村的综合实力,提升其自身的市场竞争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公路建设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新农村公路建设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通过对城乡一体化进行研究,分析其公路建设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城乡一体化理论概述

城乡一体化并不单指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它主要指将城市和农村、城市产业与农村产业、城乡人口等均作为一个整体,在该整体内进行统筹规划,促进城乡共同发展,互利互惠,资源互补,实现城乡产业发展平衡,使得农村居民显示到城市的公共服务与产品,全面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改变城乡二元社会结构,调整城乡居民的收入格局,使得城乡居民享有均等权利及义务,最终实现城乡共同富裕。

三、基于城乡一体化的新农村公路建设意义分析

(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建设城乡一体化主要是发展做好新农村建设,搞好农业发展。但是农业发展需要农村建立完善的设施,而公路则是所有设施的重中之重,肩负着农业产品对外输送的重要使命。过去,我国农村交通不畅,信息难以传递,根本无法进行农产品的对外输送和农业资料的对内运输,造成我国农村发展极度落后。建设公路不仅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还可以帮助农村进行旅游产品的开发,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改善我国农村的交通状况,为农村带来新的投资机会,促进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提升国内经济发展速度

农村的公路建设解决了广大农村买卖难的问题,不仅为广大农民带来了致富的机会,还为农民提供了消费的渠道。农村人口是我国最为庞大的人口群,具有十分巨大的消费潜力,农村市场的开发对于不断增强农村消费需求,提升农民购买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扩大内需是我国的经济发展方针,此时提升农村人口的消费需求对于完善我国的经济发展方针,提升经济发展速度具有重大意义。过去,我国农村交通落后,信息传递十分困难,农民的生活水平较低,农村的经济环境较差,这些都抑制了广大农民的消费需求。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可以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交通体系,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增加农村消费需求,促进国内经济发展速度。

(三)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农村公路建设可以加强农村交通体系,改变农村风貌,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也为农村居民带来了许多优惠政策,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进一步提升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和谐社会的建立。同时,城乡统筹发展还为农民带来了医疗和教育的便利,提升了农村的医疗水平和教育水平,为社会稳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四、基于城乡一体化的新农村公路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一)交通运输工具差异较大

在农村,货物运输工具的类型多样,不仅有卡车,还有农用拖拉机,三轮车,甚至牛车和手推车等等。在农民自身出行的工具主要有自行车、摩托车、电动车自用小汽车和公共汽车等等。这些交通运输工具在大小、长宽和运输量等方面均具有十分大的差异。因此,基于城乡一体化的新农村公路建设需要考虑不同类型的车辆同时在公路上行驶时所造成的的影响。

(二)规划不明晰

在进行新农村公路建设时,政府通常会将工程转交给当地的施工队伍来进行施工,但是对于公路修建过程中所需的资金和资金的使用及分配并不能做出明确的规定。在这种情况下,资金的不合理使用和材料的滥用情况就较为严重,极易造成资金滥用情况,也易使公路的质量出现问题。

(三)施工设计不合理

在进行农村公路设计时,需要考虑到农村的环境,我国农村大多为泥路,在进行施工设计时应该多原有公路进行技术勘测,对原路段进行地质分析和测量。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实际的分析,根据不同的路况使用不同的设计方案。但是我国大多数农村公路并未对具体的地质、承载力等进行实际分析,这样就导致了许多公路在使用过程中损毁较快。并且,在农村拖拉机越来越普遍,但是现有农村的道路宽度对其而言却较窄,这样就造成两车相遇时较易发生撞车事件。

(四)施工质量低劣

在在进行新农村公路建设时,当地施工队不能对设计进行较好地把握,导致道路施工水平不能达到实际要求,主要为水泥厚度不达标。甚至一些施工队为了追求所谓的高效率,并未重视公路的质量,只为了尽快建成,以次充好,造成道路厚度不达标以致其承载能力较低。新农村公路建设往往由当地的施工队进行,但是他们的施工建设器材往往较为陈旧,并且人员水平较低,缺乏必须的施工技能,较易导致农村公路质量低劣。

(五)后续公路养护不到位

农村公路的施工未按照计划进行,造成公路质量低劣,同时,农村公路的后期养护也不到位,这也是严重影响农村公路质量的关键问题。农村公路大部分是根据旧有的道路再次修建而成,因此,公路的并不十分耐用。再加上后期公路养护不到位,致使其多次被损毁,降低了农村公路的整体水平,为农民生活带来了不便。

五、基于城乡一体化的新农村公路建设对策分析

(一)加大法律宣传力度

首先,政府部门应当根据公路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当前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整理为一个能够满足当前公路状况的宣传文件对此次农村公路建设进行宣传。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审查,要求施工队时刻保持严谨,认真贯彻国家对于施工的法律法规。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农村公路建设提供法律基础,提高其质量水平。

(二)提升施工队整体水平

施工队的水平是决定新农村公路建设成败的关键,因此施工队应当组织其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以保证其能够随时掌握最新的建设知识和丰富的建设经验,提升施工队的整体水平。同时施工队应当根据对内人员的特点培养其资金和人员等各个方面的技能,提升施工队的管理能力,加强内部人员稳定性,以便能够大幅度提升新农村施工队的整体水平。

(三)加强公路的后续养护机制

新农村公路建设的问题不仅出现在施工建设进程中,还出现于公路建设的后续期间,应当加强对公路的后续养护机制。由于我国农村公路较长,资金来源有限,这就严格限制了公路养护资金的使用,因此需要对养护资金进行及其严格的管理。同时,我国农村公路养护人员也极度缺乏,因此专业人员的培养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不管是专业养护人员还是农民都应当自发对公路进行养护,以减少政府的投入。

(四)加强农民的法律意识

施工队从事农村公路建设是由于其追求利润的本质所驱使的,因此,对于施工队而言对相关法律法规缺乏认真的了解。想要其能够做到知法而守法,政府部门应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法律知识,提升农民的自我法律意识,以期农民在施工过程中能够积极配合政府部门的管理。不仅如此,还能够加强农民的自我保护意识,帮助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五)满足农村风貌要求

新农村公路的建设不仅是为了农民带来交通运输的方便,还为其带来旅游等发展的机遇,因此公路就是新农村对外的形象。农村公路应当做到比例协调,设置合理,不仅需要能够凸显农村的自然景观还能够体现其整洁的风貌。新农村公路建设需要能够满足农村风貌建设的要求。

六、总结

基于城乡一体化的新农村公路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进一步发展,促进新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直接关乎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在进行新农村公路建设进程中,提高施工队的水平,增强广大农民的自我保护意识,保障农村的公路建设能够保质保量完成,且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真,齐华伟,江鹏.新农村公路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漯河市新农村公路建设为例[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6):303-304

[2]吴国辉.新农村公路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2011(3):286-287

篇12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相关部署,9月中下旬,省和市州相关人员共同组成了检查组,对省级专项资金补助项目建设进展情况进行了全面督导检查。总体上,全省各地能够认真贯彻项目建设的部署要求,严格履行相关程序,扎实推进项目建设,截止到目前项目开工率已达95%以上,很多县(市、区)已全部完成了建设任务。但也存在一些地方招投标手续繁琐致使项目启动滞后,一些地方年初没有做好项目预算导致资金有缺口,一些地方大部分项目都已完工但工程验收还没有开展,一些地方专项资金拨付兑付滞缓等问题。为了抓紧年底前有效时间,保质保量完成今年项目建设任务,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抓紧项目建设和项目验收

各市(州)、县(市、区)要求按照3个百分之百,即:要百分之百开工,到年底之前要百分之百竣工,项目验收之后专项资金要百分之百兑现到位。需要履行招投标手续的,要严格履行程序;还未完工的要加快建设进度,抓紧做好项目建设和工程验收的收尾工作;对已完工的项目各(县、区)新农村办要联合财政部门抓紧组织进行统一的年底检查验收和工程决算,查勘工程量和工程质量,完备相关验收程序和手续。

二、抓紧专项资金下拨和兑付

各市(州)、县(市、区)要严格执行省专项资金管理的相关规定,实行专款专用、专账管理,要根据项目建设进度拨付专项资金,项目完成验收后要全部兑现资金,不准缓拨和滞拨,项目补助资金必须及时兑现到村,兑付到项目建设上。各重点村在项目完工后要建账立册,保证项目管理规范、资金使用安全,确保万无一失,不得出现赊欠工程款的问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