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0 17:43:4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应急管理培训知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C9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241-02
一、经济管理活动需要缄默知识
管理学研究从经验取向走向科学取向,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是受西蒙(Herbert Simon)管理科学的影响。西蒙以他对管理世界的理解,为我们提供了一套“价值无涉”(val-ue-free)的探究决策制定(decision-making)和洞察管理现实的规则。西蒙坚信只有科学的方法才能产生值得信赖的知识。但是。他对“价值无涉”的科学追求只可以应用于物理世界对于管理世界却不太适合,因为后者是一个复杂的、谜一般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并不存在事实与价值“二元分立”的现象,它们往往是互相缠绕在一起的,主体和客体是互动的。管理者的价值判断常常影响着所谓“科学”的决策。人们并不只是单纯依靠科学理性来解决管理世界的难题,直觉、体验、经验、神圣权威、宗教启示也常常给予管理者直接的启示。
正如巴纳德(C.I.Barnard)所言。组织工作“需要有大量暂时的、局部的、特殊性的,而不是具有一般价值和普遍兴趣的知识。”类似于巴纳德所言的“局部知识”,英国物理化学家和思想家波兰尼(Michael P01anon)更加明确的提出了“缄默知识”的概念。波兰尼认为知识有两类,一类是可以用书面文字或者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这种知识可称之为“显性知识”;另一类是不能系统表述的,具有非常明显的私人性、经验性、情景性特征,为自己所有,其他人很难真正的共享,这类知识可以称之为“缄默知识”。缄默知识具有以下特征:非逻辑性,非公共性,非批判性,情景性;文化性。层次性等等。经济管理活动中也存在着大量的缄默知识,只是因其习而不察的特征常常被显性知识所代替。
就经济管理认识论领域来说,缄默知识是有其重要作用的,“缄默知识往往不为人们所注意,但对人类的认识与活动来说,它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缄默知识可以成为人们荻取显性知识的向导;另一方面,它也有可能干扰人们获取显性知识。一般而言,缄默知识就像‘场’一样弥漫在人的意识活动之中,它是人类知识各层次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关键所在;显性知识则像粒子一样离散于意识活动之中,它像网络一样把认识之网牵引起来。而且,在一定条件下,缄默知识可以转化为显性知识。显性知识的发展也会促进缄默知识的萌生与形成。”近年来,人们日益提倡“以人为本”的柔性管理,呼吁在理性的科学管理之外能有更多的人性关怀,这就需要我们超越常规的、建制化的管理学知识,立足于每个活生生的管理客体进行管理探索,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人才在组织中的人力资本作用。
二、技术取向与艺术取向的管理培训观
在经济管理活动中,有些活动是经常需要运用缄默知识的。比如对管理世界中偶然性问题或独特事件的把握。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说的就是正确的时机可以促成事物的发展。“错失良机”就会阻碍事物的发展。对时机的把握,就是一种缄默知识的运用。对时机的把握往往充满了不可言说的体验。高效的管理者,正是懂得如何把握“势”,如何把握稍纵即逝的时机。对时机的把握需要个人智慧和知储备作引导,这个时候。管理者的缄默知识就显得比显性的知识更为重要和实用,缄默知识增加了对偶然性和特殊性的解释力,而这往往是显性知识所不具备的。
(一)技术取向(scientific/technic的管理培训观
技术取向的经济管理培训观起源于西蒙,西蒙希望管理者通过正规的学院学习可以获得有用的知识,从而运用到管理实践中去。西蒙认为,通过学院式的管理培训,能将优秀管理者的管理经验加以模式化,管理知识的传授类似于一种技术的传承。技术取向管理培训观认为,管理技术经过许多代杰出管理实践者及学者的努力。已经形成了标准化的知识。并能将管理经验加以程序化进行教授。这种技术取向的管理培训观,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西方大工业生产的社会背景,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提高了管理者的实践水平和能力。至今,西方许多商学院仍在大量沿用技术取向的培训,并开发出管理案例库、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更好的将管理知识传授给需要的经理人员,取得了瞩目的管理教学成就。
(二)艺术(art/craf-type)的管理培训观
这是与技术取向的管理培训观相反的另一种培训观。这种取向的管理培训观,更多的是效法于有经验的管理者而不是程序化知识。在西方教育管理学界,著名的自然融贯主义的代表人物埃弗斯(C.W.Evers)和拉科姆斯基(G.Lakomski)就曾专门论道:譬如格林菲尔德,他反复强调管理活动和问题解决的复杂性,并认为这些问题和管理活动不太可能通过理性的手段来加以解决。所以。在管理培训问题上,他倡导“在真实的场景(比如修道院)中安排一个实习期……或者他们将花一段时间当酒吧招待、保镖或者迪斯科舞厅经理,接着在一所精神病院中当一名勤务兵或者当一名病人……”
艺术取向的管理培训观考虑到了管理的普遍性规律并不对每一个特殊管理现象都十分适切的问题。对此,有管理学者认为要照顾到每一管理现象的特殊性就必须引入一种现象学的视角,具体考察在不同时间、空间、文化背景下发生的现象学现实,而不能用普遍的管理规律解释一切管理现象,解决一切管理问题。
因此,在艺术取向的管理培训观看来,若要成为一名有效的管理者,就必须体察多样的生活、主观经验、获得多样的缄默知识,获得一种现象学认知。这种表面看似为主观经验的缄默知识一经训练有素的管理者融会贯通、掌握、内化之后,就会改变管理者原有的知识结构,产生新质的知识,提升管理者内在知识的质量,达至缄默知识增长的目的。
三、经济管理培训的目的在于促进缄默知识的增长
如前所述,技术取向的管理培训无法培养出既富有人性又兼具理性的高效的管理者,因为它规避了对组织中价值、道德问题和特殊性的考量,管理者也缺乏不同人生经历的历练,所以这种培训方法对管理者来说是收效甚微的。对此,著名教育管理学者格林菲尔德这样说到:实证科学并无法从事实(fact)中导出价值(value),也无法分辨价值的真伪,如夸我们拥有的是一个只能处理事实甚至忽略人类情感、脆弱、勇敢、坚强、希望、意志、怜悯、软弱、
利他、勇气、罪恶、与道德等等层面的管理科学。
因此,对于技术取向管理培训无法解决的问题,艺术取向管理培训观提出将哲学的沉思运用管理培训中去来。建议将管理者放置于他们所不熟悉的环境中加以锻炼,以亲身体验不同的生活风格,获得难以言状的身心体验,甚至获得超验(transcendental)的超理性经验。这种超理性经验一旦为管理者所获得并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便转化为管理者缄默知识的一部分,促进了管理者缄默知识的增长,同时深深地打上了管理者个人特色的烙印,成为自身人力资本的一部分。
同时,艺术取向管理培训观是反理智主义的(anti-intellectual)。它认为,管理者更需要的是从繁杂的日常管理事务中分离出来,并不需要过多的理性。这种分离包括:反馈和行动分离、思考和行为分离、实践和实行分离(praxisfrom the pracdcal)。艺术取向的管理培训观的核心就是退隐(withdrawal)和沉思(contemplation)。管理者通过亲验各种各样的生活、价值冲突而获得一种对人生和生活的洞察;再通过修道院式的静修、参悟,获得一种天启和超验的体验。这种训练的目的是为了让管理者跳出技术主义的束缚,跳出个人视野的束缚,获得一种全新的视角、获得更宽广的心胸以及更高的人生境界,以期去思考更为广大的问题、思考管理的本真问题,而不仅仅只是成为一名技术型、操作型经理。
综上可见,艺术取向的管理培训观更多的重视管理者个人的素质,包括性格(character)、魅力(chadsma)和洞见(Vision),认为位于组织中权力顶层的管理者应该具有一种最高的人格和智慧,强调管理者道德领导和艺术领导的能力,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养成构成了管理者缄默知识的一部分,获得管理者自身缄默知识的增长,而这也是艺术取向的教育管理培训观的目的所在。
综上可见,管理活动是一个复杂的、普遍的人类历程,过去的科学取向的管理培训观重视显性知识在管理中的作用,但是,纵然显性知识在管理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却仍有文化知识基础的危险。艺术取向的管理培训观的出现弥补了这一危险。艺术取向的管理培训观所提供的缄默知识的培训,就好像是给大树提供营养的树根,而显性知识是树上的果实。可见,显性知识都是植根于缄默知识的,一种完全明确的知识是不可能的,而忽略了缄默知识的管理培训观更是不可取的。对于管理者来说,忽视缄默知识只能使一名管理者成为一名工匠式的经理,而无法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艺术家。因此,将缄默知识观引入经济管理培训,可以引发管理者对显性知识的反思、对自己内在心灵世界的探究、对人类信仰、价值观、世界观、道德情感的重视,同时也使管理者更富有人性和哲学洞察力,以便能为组织发展制定满足人类需要与希望的行动方案。
注释:
①C.I.巴纳德著.经理人员的职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第227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3-0001-02
一、“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
“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这十六字是2001年4月16日时任国家总理在视察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时,为该校题写的校训。题词表明会计人员应具有一定的职业道德。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提高会计人员道德水准和道德决策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我国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重视不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虽然部分高校开设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但内容侧重法规法律的讲授,缺乏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实际案例;并且教学过程脱离实际,只是机械地讲授法律、法规。
管理素质教育就是使学生学会决策、 组织、协作、与人合作和具备团队精神的教育。会计是经济管理的一部分,会计人员应具备一定的管理素质。当前我国的会计学历教育偏重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忽略或弱化了对学生管理素质的培养,导致部分毕业生存在自我意识强烈缺乏团队协作精神、自我封闭缺乏与人交流合作意识、管理知识薄弱缺乏决策组织能力等问题,直接影响会计人才培养质量。尽管国内大部分院校的会计学专业开设了管理类课程,如“管理学”,但多属于纸上谈兵的理论教学,离现代社会和企业要求培养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相距甚远。
由上可知,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教育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设置上没有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放在应有地位,会计职业道德一直没有单独作为一门课程纳入会计专业课程体系。(2)管理素质教育偏向理论性知识介绍,忽视实践训练,使得理论教学显得空白虚无,影响了学生管理素质的培养效果。
二、将体验式教学引入“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教学的意义
针对目前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与管理素质培养重视程度不够以及学生缺乏实践体验的问题,需要单独开设“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课程,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构建一个将职业道德教育与管理素质培养融入专业技能训练过程的新型体验式教学模式。所谓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积极创设教学情景,还原教学内容,给学生以感官刺激或心理准备,引导学生投入身心、情感、理智,在亲历的过程中形成认知和领悟的教学形式。
通过基于体验式教学的“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可以训练和提升会计学专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培养的管理基本素质和难以实践的技能。学生通过体验式学习,在轻松愉快、体验提高、互相启发、团队合作的群体中激发智慧,感受会计职业所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习得管理知识和能力,锻炼脑力,极大地提高管理素质,发挥个人潜能,增强团队凝聚力、活力和创造力,增进对集体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互相配合,互相支持的团队精神和整体意识,达到“专业技能掌握、职业道德与管理素质水平提高”的双赢目标。
三、“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是会计学专业的基础实践课,旨在训练和提升会计专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培养的管理基本素质和难以实践的技能。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个人层面:通过激发潜能、调适心理、树立自信,提高学生学习、创新和环境适应能力。(2)团队层面:强化团队意识和目标导向意识、提升沟通与合作技能、培养冲突协调能力。(3)专业层面:提高会计职业道德、财务决策和执行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
根据“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可设置以下训练项目(见表1),着重培养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意识和能力。(1)会计职业道德意识与认知能力。了解会计职业道德的内容,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意识,认识和感悟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后果。(2)个人意志与潜能。通过一些案例和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潜能及心理调适能力,使其树立自信,提高学生学习、创新和环境适应能力。(3)团队沟通与合作能力。通过一些情景案例强化团队意识和目标导向意识,提升沟通与合作技能。(4)冲突协调能力。通过设置一些冲突情景和案例,让学生通过信息收集、交流与辨析,达成一致目标。(5)计划、组织和决策能力。通过创设活动情境或游戏,培养学生的快速组织和决策能力。
表1 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项目明细表
注:①要求学生先修“管理学”、“基础会计”课程,具备一定的会计基础知识和管理知识;②教师可根据拟安排的训练项目自编“会计职业道德培养与管理素质训练”教师和学生手册,规范每个训练项目的操作要求;③训练最好集中于一周内完成,时间可以安排在在大二暑假开始一周或结束一周;④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可根据学生所缺乏的素质有针对性地增加相关项目,并按照学生情况、场地情况及天气情况做灵活调整。
(三)实施程序
1.训练流程。(1)分组体验。对于每一个训练项目,由教师先讲解规则,并提供训练项目所需要的器材和材料。然后,学生分组体验,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最为直接和真实的感受,并将感受随时记录于感悟条或感悟日志上。学生获得感受并对感受进行加工分析从而产生自我认识形成观念和能力。由于这样的感受是发自学生内心的,所以具有很强的生动性,能够让学生印象深刻。(2)分组反思。分组反思的内容包括自己在个人项目中的表现和感受,以及在团队项目中的贡献和不足、团队配合中存在的问题、和其他小组相比存在的不足等。学生通过交流各自的体验以及对多种不同的感受、认知和情感的讨论、分析和比较,形成对事物的新的认识。(3)组间分享。经过分组反思后,各个小组将组内成员的感受和见解进行整合汇总,并派一个代表在全班发言,与大家分享感悟心得。教师在分组反思和组间分享过程中应加强引导,灵活运用提问等方式,启发学生,让学生能够深刻地感知自己存在的某种潜能或不足。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按自己的评价标准对每个学生和小组的体验过程和产生的认知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对好的方面加以肯定,对频繁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并说明产生的原因,使其认识自己的不足,看到他人的长处,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4)教师总结。指导教师根据学生们的分享,进行合理的总结,并结合训练项目的相关特点和理论,引导学生加强认知,帮助学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2.基本要求。(1)本训练是一种亲身体验式训练,学生是整个训练的主体。要求学生在身体健康的前提下,严格遵守训练规则,全程参加,全身心投入。(2)训练效果的优劣取决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小组内人数过多会造成学生参与度下降以及教师观察不足等问题。建议每组以8―10人为宜,最多不应超过12人。(3)教师指导内容:监督学生活动过程;对学生活动做观察记录;活动结束后,依据所做的观察记录,引导学生反思讨论;对学生进行评价;阅读学生的训练感悟日志,并与学生进行必要沟通。(4)训练的主训教师需要提前调查了解学生特点,依据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设计活动项目以及顺序。(5)训练项目后的讨论部分是强化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因此需要在有活动桌椅的教室中进行。一般每两个小组需要配备一间有活动桌椅的30人教室。
3.注意事项。(1)该训练为集中封闭式训练,由每个教师带领一个学生小组,全程参加。由于训练强度极大,身体不适或体能较弱的学生和教师不宜参加。(2)训练项目需采用一些器材,为了保证学生安全,训练器材需定期维修或更新。(3)有些训练项目(比如穿越电网项目)具有一定的风险性,需要做好安全方面的保障工作:制定安全教育方针,明确安全操作原则,做好安全教育和宣传,实现安全监督管理。
(四)考核方式
在通过规定训练项目的前提下,对其成绩的评定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分数比例为30:30:40。
参考文献:
[1]邱吉福,高绍福.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研究――会计学历
教育中的职业道德教育[J].当代财经,2005,(4).
[2]李广平.基于职业导向的拓展训练在管理类课程中的应
用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3]汪永兰.体验式教学法在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中的应用
(一)指导思想。以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重要指示和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通过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的应急管理培训,提高我街干部、管理人员和应急救援人员的组织指挥和专业水平,提高重点部位预防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认真贯彻落实《突发事件应对法》、《安全生产法》、《省应急管理条例》,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培训机制,组织我街干部、各办公室各社区管理人员、应急救援队伍成员和应急管理网格员系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理论知识和业务知识,进一步加强对各项应急预案应急知识的培训,形成以应急管理理论为基础、以应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为核心、以提高应急处置和安全防范能力为重点的培训内容,切实增强忧患防范意识、社会责任意识,不断提高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能力。
(三)指导原则。在应急管理培训工作中,坚持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分级分类、保证质量,整合资源、创新方式,规范管理、有序进行的指导原则。紧密结合应急管理工作实际,充分利用现有培训资源,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分级分类实施培训,提高受训对象的素质和能力。
二、主要任务、培训内容、培训对象和培训安排
(一)主要任务。认真组织我街干部和相关工作人员,学习党和国家关于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应急工作方案,学习掌握应急管理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思想认识和防范、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通过培训,使每名应急管理人员做到“五知十会”,即:知道应急管理的相关法规,会排查隐患、会登记造册;知道防灾减灾的基本要求,会辨识风险、会监测预警;知道灾害救助的政策规定,会统计灾情、会核报灾情;知道应急救援的基本常识,会初期处置、会组织疏散;知道信息处理的基本方式,会接报信息、会使用应急管理信息平台。
(二)培训内容。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以及安全生产(包括消防火灾、建筑施工、等)隐患排查治理、自然灾害(包括水旱、地震、地质、气象等灾害)风险辨识管控、监测预警、信息接报、应急避险、事故灾害初期处置、群众救助等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基本常识和基本技能,不断提升应急管理素质。
(三)培训对象。根据我街应急管理工作实际,应急管理培训对象主要包括我街干部、各办公室各社区应急管理人员、我街应急处置救援队伍队员和应急管理网格员。我街应急管理机构干部和工作人员培训的重点是熟悉、掌握应急预案和相关工作制度、程序、要求等,提高为领导决策服务和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的能力。各办公室各社区应急管理人员和应急管理网格员培训的重点是增强公共安全意识,提高突发公共事件隐患排查监管和第一时间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我街应急救援队伍培训的重点是熟练掌握相关突发公共事件处置救援和安全防护技能,提高在不同情况下实施救援和协同处置的能力。
(四)培训安排。把应急管理纳入街道党支部年度学习计划,有计划地对各级各类干部进行应取急管理知识和技能培训。应急管理培训采取集中授课、现场教学、参与应急演练相结合的方式,积极运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预案演练等多种形式进行,增强培训效果,提高培训质量。按照保证质量的培训原则,培训每年累计不少于5天。
中图分类号: D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973(2012)04-0005-03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矛盾凸显期,影响公共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因素日益增多。与此同时,世界工业化浪潮的持续演进,造成了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频发。应急管理与突发事件的处置对各级政府公务员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公务员的应急管理培训受到广泛关注。
一、应急管理及其培训的性质和特点
应急管理正在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不少社会组织也积极参与到应急管理及其研究中。那么,到底应急管理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行为?笔者认为,应急管理应该是一种政府行为,是一种政府主导下的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政府行为。应急管理的性质决定了应急管理培训的强制性和非盈利性特征。
(一)应急管理是一种政府行为
应急管理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关注,成为政府一项重要的公共管理行为。虽然各个国家对应急管理的定义各异,但应急管理政府行为的本质受到各国的普遍认可,西方国家对应急管理的性质已经形成了共识。由国务院办公厅主管、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主办的我国第一份中央级综合性应急管理刊物《中国应急管理》杂志刊文《西方应急管理学科内涵初探》指出:应急管理是有组织的政府行为。[1] 文章分析了西方国家的应急管理的定义,指出无论是“分析、规划、决策和对可用资源的分配”,还是“建立的预案、机构和安排,将政府、志愿者和私人部门的努力结合到一起”,或者是对“知识、手段和实践”的运用,都是政府对公权的行使。西方国家对应急管理的定义是由政府给定的,表明现代西方国家的政府已经将紧急事态管理当作了政府的职责;这种职责的实现,需要政府的专门机构对政府的、民间的、社区的和个人的努力实施组织和协调。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24号)指出:加强应急管理,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各级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同时指出: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落实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领导责任制……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军地结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七条规定:县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负责;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由有关行政区域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或者由各有关行政区域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共同负责。[3]
可见,应急管理是一种政府职能,政府在应急管理中负有主体责任。我国政府已经明确,应急管理是一种政府行为,要逐级落实应急管理的“行政领导责任制”,以形成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格局。
(二)应急管理培训具有强制性特征
随着社会各界对应急管理的关注,应急管理培训也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笔者认为,应急管理培训是政府行为在应急管理领域的直接体现,具有强制性特征。
1. 各级政府在应急管理中起主导和组织领导的作用,是应急事件处置的责任主体,决定着应急事件处置的结果。应急管理是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而公务员是实际操作者。因此,公务员对应急管理的认识和处置方式得当与否,直接决定着应急事件的处置结果,直接关系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危。所以公务员特别是各级政府应急事件处置相关部门的公务员,必须具备应急管理的相关知识,这也就决定了对应急管理的培训带有强制性,也就是说对有关公务员来说必须接受应急管理的培训,迫使其学习相关知识;同时,培训更具有教导启发、使其明白道理、理解政府职责、体现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 从国家公务员培训主管部门为各级行政学院以及在应急管理培训人员的调训方式上,也证明了其强制的性质。这种调训是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一般调训的学员选自各级政府主管领导和与应急管理有关部门的领导,这种培训应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一定的约束力,从而保证其具备更好地行使职责的知识和能力。
3. 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应急事件处置常识的传播教育,应普及性与组织强化教育并重,最大限度地让广大群众了解应急事件处置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对防火、防洪、防震以及地质灾害等方面的知识。还应对基层群众组织,如村委会、街道办、厂矿企业等有关组织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以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使他们能够及时组织领导所在地区的群众采取科学的方式进行避灾自救,从而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
(三)应急管理培训应该是非盈利性质
《国家突发事件应急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培训制度,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负有处置突发事件职责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培训。
1. 逐利性的应急管理培训不符合公务员培训的性质和要求。公务员培训是国家行政机关从部门实际工作需要和岗位要求出发,对其工作人员实施的以提高素质、丰富专业知识和技能、改进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优化工作绩效的教育手段[4]。这种对政府内部工作人员开展的培训,应该建立在低成本、高成效的基础之上,不应成为一种营利行为或营利活动。应急管理培训不应注重经济效益,而应强调注重政府职能发挥或社会效应,具有非营利性特征。
2. 市场化的应急管理培训难以确保培训的质量。我国的公务员培训有自身完整的体系,其培训质量受到党和政府的肯定。近年来,干部培训领域探索引进社会机构参与,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但是,公务员应急管理培训不同于一般的理论或观点式培训,它需要具有相应的培训场地、标准化的设施和实验室、能提供应急实训的相关设备。这些设备设施及实训投入,不仅需要前期有大量的资金投入,而且需要长期的维护及其费用投入,同时,还需要有与政府应急工作相互融合的专业团队。社会培训机构缺乏相应的资金保障,没有稳定的专业团队,市场化行为以及自身的逐利倾向,势必会影响培训的质量。
3. 市场化的应急管理培训难以形成标准体系。应急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是政府,是一种政府主导下相关方面协调行动的联动性极强的工作。统一的工作标准和协调体系是工作有序推进的基础。由此,应急管理培训就应该有一套标准化的培训体系,包括相应的实验设备、教学设施等体系应该是建立在统一标准体系的基础上的。市场化的培训体系建立在竞争的基础上,竞争带来的差异化,不利于应急管理培训标准体系的形成。如果培训体系缺乏、培训内容要求不一致,可能会在应急处置中带来更大的协调工作量和成本,不利于应急事件的处置。
二、行政学院应发挥应急管理培训的主渠道作用
政府公务员是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处置者,对公务员的应急管理培训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公务员的决策能力、应急事件的处置能力是应急处置的重要因素。作为公务员教育培训主渠道、主阵地的行政学院理应在应急管理培训方面发挥主体性作用。
(一)行政学院的应急管理培训工作是政府行为的直接体现
行政学院的成立,是党和政府为适应改革开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面对普通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对公务员培训缺乏针对性而专门组建的,行政学院的主要职责是培训政府公务员。
突发应急事件应对处置的责任主体是政府。行政学院首先立足于党和政府工作的需要。《行政学院工作条例》(国务院第568号令)规定:行政学院是政府直属单位”,行政学院“要始终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要以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的成效作为检验行政学院工作的基本标准;培养政府需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是行政学院的根本目标。[5] 行政学院最大的特色就是“行政”,这也是与普通高校等其他教育机构的本质区别。
在突发事件频发的今天,各国政府都在迅速采取行动,积极探索和寻求补救措施和预防策略。其中,政府对应急管理的高度重视,政府机构对公务员的应急管理培训便是重要举措之一。行政学院的主要职责是培训政府公务员,应当发挥包括应急管理培训在内的公务员教育培训的主渠道作用。《条例》明确应急管理是行政学院的“着重建设”的学科之一,行政学院应该“加强应急管理培训”。应急管理培训是国家应急管理机能体系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应急管理培训是政府公务员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行政学院的应急管理培训具有政府预期行为
行政学院的应急管理教育培训,无论是从培训对象还是从培训过程与培训结果上,都体现了政府工作的强制性和政府行为的预期性。行政学院是依据公务员法而组建的,主要的职能是“教育培训”政府公务员。行政学院的应急管理培训,不仅着力于提高公务员应急处置的素质和能力,更在于通过“教育”深刻领会政府职责,自觉建立起“服务型政府”和“为人民服务”的预期。
“行政学院是政府直属单位”,“行政学院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政府年度财政预算”,政府“重视行政学院教学设施建设,保障学院发展的基本建设经费投入”。[5] 虽然我国政府提出“允许普通高校等社会力量资源参与公务员培训工作”,但这种参与并不能替代行政学院的主渠道作用,只是作为主渠道作用的一种补充。虽然这些社会机构不一定是赢利性组织,但至少在公务员培训这一项目的运作上是有利益倾向的。再进一步,如果政府继续投入,那显然就是一种重复建设,不利于资源的集中有效利用。
多年来,行政学院在公务员培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培训经验,并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与高校等教育机构相比较,我们更为了解公务员对培训的需求,由此形成了专门针对培训的硬件设施等。其中,最大的优势在于我们的教师资源和培训内容与政府工作的对接上。应急管理培训恰恰需要各方面的融合,行政学院的这种特色是社会培训机构所不具备的,是行政学院开展应急管理培训的重要法宝。
(三)行政学院可以有效整合应急管理培训资源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第十条积极开展应急管理培训指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制订应急管理的培训规划和培训大纲……积极开展对地方和部门各级领导干部应急指挥和处置能力的培训,并纳入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培训内容。[2]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国家行政学院工作的若干意见》第八条“加强应急管理培训”,明确“加快国家应急管理人员培训基地建设”“要依托国家行政学院整合中央国家机关、地方政府和有关高校、科研机构的相关教学研究资源”“发挥国家应急管理人员培训基地的作用,指导带动地方行政学院开展应急管理培训工作”“构建中国特色应急管理教学培训、科学研究、决策咨询体系”。[6]
行政学院具有与政府建设和政府工作相适应的特色鲜明的教学培训体系。依托行政学院整合应急培训资源,有利于实现政府应急管理实践与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紧密结合,这是行政学院的性质和使命所决定的。同时,也有利于对公务员应急管理培训的国(境)外交流,有利于全国性的、系统内部的应急管理培训资源的整合,以及经验的交流与共享。
三、加强行政学院系统应急管理培训的几点建议
如何充分发挥行政学院系统作为政府应急管理人员培训的主渠道作用,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研究建立全国性的应急管理培训标准体系
目前,对应急管理培训的内容、方式等,在全国公务员培训系统存在较大差异。为了进一步提升应急管理培训的效果,切实加强公务员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建议形成一个公务员应急管理培训的行业标准。具体可由国家行政学院提议并牵头,形成我国公务员应急培训教学的行业标准体系,并报请国务院相关部门批准。另外,整合或联合行政学院系统力量进行应急管理培训方面的联合攻关,在统一的标准体系下开展合作培训、异地对接培训等。
(二)组建全国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研究会
面对国家、地方应急管理培训基地、平台的建设,如何使得这些资源形成合力,也是值得思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国家行政学院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由国家行政学院整合各方资源,发挥国家应急管理人员培训基地的示范辐射和对国(境)外交流的平台作用,指导带动地方行政学院开展应急管理培训工作。[6] 为此,建议依托设在国家行政学院的国家应急管理人才培训基地,组建全国应急管理培训工作研究会,或全国应急管理人才培训工作委员会,同时建设全国行政学院系统的应急管理培训共享平台。全国行政学院应该在国家行政学院的牵头下,建立全国行政学院系统的应急管理培训共享平台,形成全国性的资源库、成果库、案例库等,实现系统内的应急管理培训资源共享。
(三)形成行政系统在应急管理培训领域的合力
目前,国务院在国家行政学院建设了国家级应急管理人员培训基地、应急管理模拟指挥平台等,各地方行政学院也在积极争取或筹办各地的应急管理人员培训基地。我们应该以应急管理培训基地、应急管理指挥平台建设为突破口,从培训设施、师资、案例库建设等方面夯实基础。通过项目合作、联合课题攻关等,将各级政府应急管理培训在内的应急管理体制建设作为政府决策咨询的重要内容,扩大系统影响力。通过师资互派、案例库建设等,加强系统内在应急管理培训中的资源共享,努力形成行政学院在应急管理教育培训、科学研究、决策咨询的合力。
(四)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应急管理培训模式
开放式办学,与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行政院校广泛合作,是行政学院的独特优势。所以,我们应该采取“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地方行政学院积极配合国家行政学院的对外交流活动,国家行政学院在对外合作与交流上多给地方行政学院提供机会。如国家行政学院从英国引进的基于演练的体验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就取得了很好的培训效果。通过对外交流与合作,吸收国际应急管理培训的最新经验,创新我们的应急管理培训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形成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培训模式。
总之,应急管理培训的定位是由应急管理的政府行为特性所决定的,行政学院应发挥应急管理培训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行政学院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夏保成.西方应急管理学科内涵初探[J].中国应急管理,2011,(11).
[2]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06-06-15)[2012-07-13].http:///gongbao/content/2006/content_352222.htm.
[3]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07-08-30)[2012-07-24].http:///ziliao/flfg/2007-08/30/content_7325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