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的基本要求范文

时间:2023-06-20 17:43:5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辩论的基本要求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辩论的基本要求

篇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片面强调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或者片面强调实践教学忽视理论教学的倾向都是不可取的。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和实践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规范向行为实践的转化。其教学目标不仅要解决学生对社会道德基本要求和法律规范的知不知、懂不懂的问题,还要解决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完全依靠理论教学是难以奏效的。要想取得这类课程的实效性,必须在教学方法和途径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与实验。

一、实践教学的功能和教学目标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基本要求和有关知识点,通过开展学生亲身参与、体验的实践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它包括课堂的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和有关德育活动等。

1.实践教学的功能和作用

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其功能和作用主要是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法律素质形成与发展施加影响,使其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的内在心理要素发生变化,通过内化和外化的动态过程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以便提高该课程的实效性。

大学生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需要经过道德法律意识与行为实践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反复内化和外化的运行、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实践教学具有重要作用。受教育者主体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内化,是指外在于受教育者主体的体现社会道德法律基本要求的社会舆论,加上学校的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形成的合力,在主体知、情、信、意等内在心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心理机制的作用下,使外在的社会道德法律基本要求被受教育者主体所接受和认同,并通过实践体验和感悟内化为其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即精神力量。外化过程是指在这种精神力量的支配下,将受教育者主体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转化为行为实践,相对稳定地调节主体外显的行为。这一过程是道德法律意识和行为等要素不断运动、发展、变化,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的动态过程。

受教育者主体的道德法律行为作用于外部环境,往往会产生某种社会评价,即人们在实施道德法律行为的过程中依据社会道德法律的准则和基本要求,对其行为实践所作的价值判断。其功能是以善恶和法律规定为标准,形成道德和法律行为选择的正确价值观。它实质上是对受教育者主体道德和法律行为的动机、效果和价值的判断,是人们道德和法律行为选择和坚持正确行为习惯的外在力量。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善于运用正确社会评价的舆论引导受教育者主体,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对于顺利完成内化和外化的动态运行过程,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具有重要的强化、激励和促进功能。

2.实践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两大飞跃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激励、促进受教育者主体的社会道德和法律基本要求的内化和外化两大飞跃。受教育者主体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形成发展的内在心理要素,包括认知、情感、信念、意志等,属于意识或精神的范畴,在它没有客观化、外在化时,还不能构成完整意义的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形成发展是内在心理要素和外在激励要素的统一,是观念、意识和行为实践的统一。它需要经过两个飞跃:一是受教育者主体通过学习和实践体验,将外在的社会道德法律原则、规范、基本要求等内化为道德和法律意识,从而实现从社会的外在力量到受教育者主体的内在力量,即精神力量的飞跃;二是实现从受教育者主体的内在力量到客观化、外在化的行为实践的飞跃。实现这两大飞跃离不开人们的行为实践。受教育者主体只有通过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内化和外化的整合才能实现上述两大飞跃,从而形成其道德和法律行为的相对稳定的特质和倾向。

上述两大飞跃并不是一次实践教学或理论教学就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经过反复多次,分层次、分阶段的实施才能够实现。其中,认同、信奉层次和阶段是重要阶段。认同,即受教育者主体通过后天学习和实践体验,将外在于个体的社会道德法律意识内化为个体的道德法律意识及其精神需要。它是行为主体在认知、情感上,对外在于主体的社会道德法律意识的实施价值、意义的认识趋同,并指导自身自觉行为的一种心理倾向。认同阶段的重要功能是受教育者主体将外在于自身的社会道德法律意识和社会需要内化为自身意识、自身需要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并转化为其自身内在的知、情等心理要素。该阶段是确定更深层次内化的基础,是完成内化和外化运行过程,实现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形成发展两大飞跃的动力源泉和心理基础。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是实施道德法律行为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自觉性即受教育者主体实施道德或法律行为的主观动机发自其个体的自我需要,并使这种自我需要与社会需要、社会道德法律基本要求相趋同,它区别于特定情势下的盲从。主动性即受教育者主体实施的道德法律行为,是在内化和外化机制的作用下主动实施的,它区别于在特定外部压力下被动的服从。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在认同层次和阶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应重视受教育者主体对道德和法律理论的接受、认知和情感体验,并在动情上下功夫,做到扣人心弦、激动人心,将学生引向正确的道德和法律行为实践。信奉,即个体人在认同外在于自身的社会道德法律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通过行为实践的情感体验,建立在道德和法律价值信念基础上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道德和法律价值信念是人们在内化和外化运行机制的作用下,对转化为内心信念的社会道德法律基本要求的价值及其真理性坚信不移,它是系统化的道德法律认知和相对稳定的情感体验的结晶,是外在于个体的社会道德法律意识内化为个体的道德法律意识的较高层次和阶段。信奉阶段除实施道德和法律行为的高度自觉性、主动性外,还具有实施道德和法律行为的坚定性和相对稳定性等特征。信奉的关键是“信”,其特点是对道德和法律有关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通过道德和法律的实践感悟、情感体验,坚信其认识的正确性、科学性和真理性,并在实施道德法律行为的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烈的情感,它是激励人们实施道德和法律行为的精神力量。道德和法律信念坚定,则认识必然深刻,情感必然强烈,意志也就愈坚定,行为则愈自觉。实施道德和法律行为的相对稳定性,是指受教育者主体通过后天学习和实践体验,将外在的社会道德法律意识和社会需要转化为其自身意识和自身需要后,不会因为外部条件的影响而动摇,相对稳定并持续地实施某种符合社会道德法律基本要求的行为。受教育者主体的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进入信奉阶段,标志着两大飞跃的阶段性实现和完成。在信奉阶段,受教育者主体不仅能够依据社会道德法律基本要求相对稳定的实施道德和法律行为,而且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道德品质和法律素质。 二、实践教学的课型探讨

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的广大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努力探索实践教学的课型。这些课型内容广泛,大致可以概括为研讨型、辩论型、体验型等课堂实践的课型和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课型。

1.研讨型实践教学模式

研讨型实践教学模式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亮点之一。它主要是指受教育者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专题为载体,以研究和探讨为方式,以交流研讨为主要途径,指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达到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教学目标。例如,“职业与道德”理论阐述之后,引入“某些大学生就业后被辞退”、“失信的代价”、“用人单位在试用期间增设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测试”等典型案例和专题,引导学生围绕该案例或专题发表看法,在课堂上进行交流研讨。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讨论,每小组指定1名同学参与全班交流,围绕专题发表看法,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性讲解。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明确提高以“敬业”和“诚信”为核心的职业道德素质是成功开创事业的一张必不可少的入场券。用人单位在试用期间增设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测试的现象告诉我们,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用人单位非常重视选用人才的职业道德素质,一个人的成功固然需要知识和智慧,然而,如果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没有极大的热情和艰苦奋斗的敬业精神,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即使再聪明的人,也不可能取得事业的成功,从而加深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有关理论和知识点的理解。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确立研讨题目,制定研讨方案。研讨题目的确立应该立足于对该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和教材内容的认真分析,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学生思想实际,做好课前准备。选题要准,质量要高,既要有理论深度,又要有实践基础。最好是选择那些学生比较感兴趣,能够积极参与研讨的具有普遍性、代表性、针对性和典型性的专题。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受教育者主体之间可以相互启发、活跃思想,把教学过程的“一言堂”变为“群言堂”,营造一个畅想争鸣的求学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激发其学习热情,锻炼其研究问题的能力。

2.讲演辩论型实践教学模式

讲演辩论型实践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讲演或辩论等方法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基本要求和有关知识点围绕某一专题安排学生开展讲演或辩论活动。通过讲演或辩论活动促进学生加深对有关理论和知识点的理解。例如,“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理论阐述之后,安排“胸怀民族复兴,立志奋发成才”的讲演活动。其具体做法是:提前1周或2周把讲演题目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报名,拟定参与讲演人员的名单,做好讲演活动的准备。在讲演活动中,教师结合该专题涉及的有关理论和知识点做好总结和点评。通过讲演活动提高学生收集资料、语言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再如,“大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理论阐述之后,安排“爱岗敬业辩论活动”。正方围绕要“干一行,爱一行”的论点进行辩论;反方围绕要“爱一行,干一行”的论点进行辩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部分学生分为2个组(正方与反方)展开辩论,用点评方式进行总结。组织“干一行,爱一行”和“爱一行,干一行”哪一个更重要的辩论活动,涉及到职业态度和职业道德。如果所从事的职业与自己的兴趣爱好相一致,并符合自己理想职业的标准,一般情况下往往能够做到“爱一行,干一行”。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现实与自己认为理想的职业往往会发生矛盾。很多人不能按照自己理想的职业标准选到满意的职业,无法改变自己的工作岗位,但可以改变其对所从事职业岗位的情感和态度,在岗位工作中逐步培养职业兴趣和情感,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形成优良的职业道德品质,从而拥有一份骄傲的人生。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职业理想与理想职业、国家需要与个人兴趣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所要求的职业理想,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原则的职业理想。即使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还不够理想,也应该热爱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当国家需要与个人爱好发生矛盾时,应服从国家需要。

3.体验型实践教学模式

体验型实践教学,即受教育者主体通过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安排学生走向企业、农村、部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体验生活。通过社会实践的感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有关基本理论和知识点的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例如,“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理论阐述之后,安排学生“结合所学专业调查企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对企业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现状进行分析,并写出调查报告。通过对企业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现状,企业管理者对企业职业道德状况的评价等进行分析,明确职业道德的内涵与基本特征,了解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正确认识遵守职业道德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从业者事业成功的保证。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很多学生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积极主动走访用人单位,调查了解该单位的用人标准和对人才职业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并写出心得体会。通过调查,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对从业者的职业道德素质非常关注,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聘用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从而提高大学生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修养的自觉性。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加强大学生道德和法律行为的实践导引,通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促进其良好道德法律行为的养成。

实践教学模式的关键是使大学生通过实践感受和切身体验,激励、促进社会道德法律基本要求的内化和受教育者主体道德法律意识的外化两大飞跃。在实践教学中,应该重视情境感受、活动体悟和价值辨析等基本环节,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反应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境感受,即以情感体验为切入点,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并强化其认知。情境可分为“人为模拟真实生活的情境”和“现实道德法律实践活动的情境”,通过情境化的实践教学使大学生加深情感体验。活动体悟,即通过设计或开展一定的实践活动,引发学生积极参与并获得感受体悟。价值辨析,即以现实生活中人们关注的具有道德意义的典型事例为引导,启发学生进行道德分析、评价、论证,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价值判断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研究是个老话题,但仍有许多问题值得认真探讨,有待于该课程的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去摸索和创新。

篇2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9-0270-02

一、高职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自1999年高等学校扩大招生以来,高校招生人数逐年增大,2012年招生达915万人,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高职招生人数几乎占据了招生人数的半数(2011年招生高校675万其中高职招生326万人)。高职生来源复杂,主要来自三个方面:(1)应届高考学生;(2)中职对口升高职学生;(3)高职2+3或3+2模式学生;这其中,应届高考学生是占据了绝大部分,但是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差生较多。由于生源的原因,在数学课堂上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的问题:首先是较多新生数学基础知识较差,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第二认为数学学习枯燥无味、厌学思想严重;第三存在较强的自卑心理,学习上不主动,不愿意表露自己的想法,限制在比较小的生活圈子里,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因此,如何提高差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与能力,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个关键。

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是手脑并用的应用型高级人才,由于《高等数学》教材面对的主要是精英教育模式下的学生,高职学生学习传统的教材内容也存在较大困难,难以与实际需要形成对接,与高职培养目标尚有差距。故传统的数学教材及教学方式已经不太适合现在的高职教育,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也强烈要求数学课堂教学与之相适应。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高职学生之现状,数学课堂采取分层教学与互助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可有效提高高职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及能力。

二、分层教学法融入高职数学课堂

所谓分层次教学法,即是指根据高职培养计划与学生实际数学基础情况,对课程内容模块化处理,适当取舍,难易分层,对学生分成不同群体进行不同要求的针对性教学。这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而又不至于互相影响,较好体现高职教育“必需、够用”的原则。分层教学具体可从分班教学与同班教学进行实施。

1.分班分层教学:根据整体生源情况把相关学生分成不同层次的班级,按照不同进度不同内容要求实施,一般按优等生、中等生和差生分成了A、B、C、D等班级、按不同内容进行教学。这样的分层的确为教学过程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既好教也好学,教师与学生都能感到相对轻松,这也是分层教学的经典模式。不过,这看上去很美的方式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果不同层次的学生数量差距太大,则这样的分层也难以进行。比如优生与中等层次的学生数量不多,而差生较多时,分班则不太可行。并且现实情况往往都是以不同专业学生合班共同上课的方式进行。

2.同班分层教学:在同一个班级中也可实施分层教学,即是按内容要求分层次,分不同时间段对不同对象进行教学,对优生采用较高要求,要求掌握相关知识的来龙去脉,注意相关知识点的密切联系以及内在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对差生采用基本要求,会简单应用。使得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例如,在不定积分内容的教学中,可以设定基本要求为,了解不定积分,会求基本的不定积分(凑微分);较高要求为:了解不定积分及其几何意义,熟练掌握第一、第二换元方法以及分部积分法求不定积分的方法。课堂教学开始的前部分着重按照基本要求来讲解和练习,完成基本要求后,对优生作特别要求,按照较高要求去加强练习,结束部分由教师再次重复强调基本要求与较高要求以及对应的作业要求。这样的处理方式,对差生来说,已经完成了教师所给出的要求,能胜任数学的学习,有成功的体验,开心是不言而喻的;对优生来说,既能掌握基本要求,也能对各个知识点有了更多的、更深入的了解,满足了其内在的优越感和成就感,其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同样有极大的提高,主动学习将成为一种习惯。

三、互助式教学法走进数学课堂

所谓互助式教学法,即是指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设定教学目标,对特定对象采取单对单、单对多、多对单或多对多对应的方式共同完成学习的帮教过程,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互助式教学方法,更多的是要依靠同学之间的帮教,依靠的是学习较好同学的带头作用,依靠的是同学之间的信任来完成整个学习过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地弱化自己的影响,而要有意识地突出帮教团队的作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高职数学教学过程中可适当采取如下五种互助方式实施帮扶教学。

1.单对单的互助式教学:通过对班上学生的深入了解,如果差生不算太多,可有目的地选择优生与差生组合结成帮扶学习对子,设定一个学习目标,由优生同学带着共同去完成学习的过程。为了让这样的学习组合有压力、有动力,可以采取对学习组合的平均成绩作跟踪观察,如果阶段平均成绩有提高,则注意表扬和鼓励,平均成绩有下降,则注意与同学习组合认真交流,引导同学之间去找出原因,以便于今后改进。这样就能使优生同学有压力,有责任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除了让优生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吃透各知识点及其联系,同时也需要经常考虑和合理组织自己的语言去帮助同学,有效地锻炼了优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差生来说,易于接受同学之间的交流,也易于理解同学的解释,同样也有一种责任感,鞭策自己努力学习,不至于因为自己的原因而影响到帮助自己的同学成绩,对于同学之间订立的要求,也会主动去完成,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整体的、互动的学习氛围,有效带动班上同学的整体提高。

2.单对多的互动式教学:如果班上优生人数较少,则可采取单对多的方式互动教学方式。即是把班上同学分成各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编入一名优生,由优生带头与小组成员共同研究制订近期学习计划,对较难理解的数学概念,以及相关习题,教师首先对优生进行适当点拨和提醒,再由优生组织小组成员之间共同研究,采取互相监督、提问、回答、书写的方式去理解,对未能完成(或回答不妥)的要有奖惩,促使组合内成员之间积极参与,形成一种团体的活动,也使得差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接受训练,获取帮助,不断提高。

3.多对单的互助教学:如果班上优生较多时,并且差生基础知识缺项较为明显时,可采取让多名优生与差生结成一个学习小组,根据差生的基础情况,制订好相应的学习计划,做好分工,作好交流,争取在一段的时间内尽量帮助差生补足相关的基础知识;同时根据教师近期给出的学习要求采取组内成员之间,互相讨论交流的方式进行。这样的学习方式较快地提高差生学习成绩,同时也让差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多人的优点,帮扶效果较为明显。同样,互相讨论交流的方式也让优生之间获取了较多的解题办法和各种观察问题的角度,结果是多赢的。

4.多对多的互助教学:班上人数较多时,如果优生与差生人数也较多时,可采取多对多的互助学习方式。一般60人的班级,采取学生自主组队与教师适当调配相结合的方式,分为10个小组,每组尽量按231的方式组合,即两名优生3名中等生一名差生;明确组长、副组长人选,明确责任,制定短期与中期学习任务及目标,如近期需要完成的的作业、预习、测验、回答问题等。组内成员之间采取经常性的互相抽查,抽查结果与奖惩条件对接(同学之间互相能认可的小的奖惩方式),适当调节学习气氛。这样的做法,可以让小组内的成员加强交流,让中等生与差生都能积极参与,并能融入集体团队中,感受到团队的力量,能激发出自己内在的学习动能,从对数学学习毫无兴趣,发展到主动去学习,敞开心扉与同学积极交流讨论。同时,教师也适时就各学习小组学习结果进行评述,对排名靠前的加以肯定和表扬,对排名靠后的也予以鼓励,有意识引导各小组之间形成横向对比,从而促使学习小组内部成员之间更加团结,并积极思考对策,突出了集体的力量。这不仅能使差生学习成绩得以提高,对差生的心理状况也是很好的改变,对社交能力的提高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5.主题辩论会互助交流:根据班上各组数学学习完成的情况,教师适时以班上各组为对象安排主题辩论会,辩论主题紧扣相关数学内容。如“学好数学靠的是什么”、“数学知识在专业上有何作用”、“函数的最值在经济领域的应用”、“怎样求数值的近似值”、“求不定积分的方法”、“定积分的微元法在实际中的应用(求面积、体积)”、“面积问题对应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等等,这样的主题既能体现学好数学知识的相关要素,又能明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头脑意识清楚,定能主动改变自己不好的学习习惯,让大多数的学生从对数学学科的不了解,到明白其重要性与应用性,从“要我学”变化到“我要学”,从“枯燥无味”变化到“兴趣浓浓”,学习态度与习惯就会有较大改变,学习效果良好。

同时由于辩论会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参加,也会促使各小组在赛前有大量的准备工作,既要弄清辩论的主题,也要知道与主题有联系的知识点,知识网络结构要清楚,对学习小组内部的不同分工以及主动收集和整理资料,也会促使队员有一种参与感、责任感与使命感。各小组之间则存在着默默的竞争,通过教师的适时表扬与肯定,可以使得这样的竞争变得良性,你追我赶的学习环境就会形成,班上整体学习成绩就会有很大的改观,差生数学学习的障碍也将慢慢消除。由于经常性地在一起学习讨论,也使得同学之间能相互了解,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同学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和谐。既能快乐学习,又能享受学习的过程,这较好地克服了差生的自卑心理。笔者通过对所授班级的的多次类似教学处理,效果明显。

四、结束语

在高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以高职教育的“必需、够用”为原则,通过对数学教材内容的模块化适当处理,使得教材内容既符合高职教育的目标又能适合高职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入互助式的学习方式,通过抓两头(优生与差生)带中间(中等生),提高了差生学习兴趣,有效改变了差生存在的惰性与自卑的心理问题,并积极参与到团队活动中来,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使整个班集体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篇3

中图分类号:[G40-012.9]

对于一个初中学生来说:诚信是思想品德的基本要求,信息技术的复制与粘贴是一项基本操作技能。如果一个熟练掌握了复制粘贴技能而又缺失诚信的初中学生,用复制粘贴就会成为最省事的抄作业方法,我接的新初一几乎每个班都时常有学生在做作业时用复制粘贴方式快速抄作业,交作业,抓紧玩游戏。据了解这是许多信息技术课堂具有的普遍问题,只是程度不同。

怎样解决这个难题、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呢?笔者进行了长期探索。

首先,我采用批评教育、写检查、请家长的方法,这些方法,不能说一点效果没有,但是由此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电脑课由最受欢迎的课变成了最恐怖的课,此法代价太大。

后来,我用技术手段人为强行隔离学生电脑间的联系,取消共享功能,断开互联网连接。此举确实让学生无法复制粘贴抄作业了,但带来了更为严重的问题:学生作业交到教师机非常不方便;学生机无法上网,学习效率低下。

探索进入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境地,在信息技术本身的范围内很难解决这一问题。我陷入了苦苦地思索中......

有一天,我去听了一堂思想品德公开课《诚信做人到永远》,把我带入"柳岸花明又一村"的境界,由于第二节课,这个班正好是我的信息技术课,我就有了个好主意,于是我就邀请校长和上节听课的老师们来听我这节课。

我就对课堂做了如下计设:

一上课,我就对学生们说:

刚才的思想品德课上,老师对大家讲了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信的基本要求,做老实人,办老实事是人们崇尚的行为准则。但是有的同学有的同学抄袭作业,考试作弊,还认为这是无关紧要的个人小事。你怎样看待这些事?请大家讨论一下。

经过讨论,引出如下辩题:《抄作业的利与弊,百度告诉你》

我针对前一节课思想品德课留下的诚信资源用信息技术的百度搜索工具进行整合,组织辩题为:《抄作业的利与弊》的辩论会。

在电脑教室,让全班同学分成两大阵营分坐左右两侧,以《抄作业的利与弊》为关键字上互联网,用百度工具进行搜索,打开自己需要的网页,用两分钟熟悉自己认为正确的部分,准备好辩词,然后各方选出四名辩手,再选一名主持人和三名评委,双方进行辩论,辩论规则:双方交替发言,一次半分钟,要求辩手打开网页用多媒体向大家展示,辩手根据网页上自己需要的内容进行发挥,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轮辩论后,全班用举手或举拳的方式,表示抄作业的利与弊,支持方达到三分之二算获胜;否则,转入下轮辩论,经过三轮辩论不能定胜负时,则由三名评委举手表决。

抄作业有弊方发言:

1、学生会因此更懒散;

2、学生的成绩会更差;

3、班级纪律会更差。

4、抄作业,导致了父母的希望落空,导致了父母的血汗没有结果。5、抄作业背负了太多太多不必背负的罪恶。不劳而获思想的滋生蔓延更是可怕的。......

抄作业有利方发言:

1.有"利",那就是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2.锻炼定力(抄作业需要精神集中,一不小心就抄错)

3.培养友情(要好的同学才互相抄)

4.节省时间(浪费时间就是谋财害命)

5.减轻老师工作量(答案一样,改一份就可以了)

6.锻炼写字速度(以后做记者、作家或医生,写字速度巨快)

7.加强互帮互助精神,团结一致

8.培养对环境的敏感性(提放老师和家长,以后打仗了有好处,可以去当侦查员)

9.不会由于作业过多,无法完成而紧张过度,导致各种各样的疾病

课堂辩论非常激烈,支持"抄作业有利"者越来越少,最终学生们达成了一致意见,他们认为做人就要讲究诚信,不能弄虚作假抄作业。(但是令让我意外的是:坚持认为"抄作业有利"的学生多是一些老师心中非常聪明的学生。)

为了巩固成果,我请赞成"抄作业有弊"的同学起立举起右拳作《不抄作业诚信》宣誓:

本人宣誓不抄作业,作个有诚信的学生。勤奋学习,不辜负父母的希望。宣誓人:XXX

校长听了这节课,她说这个思路很好,感觉这节课学生收获很大,她提议以后每届初一学生都应该上一节这样的辩论课。其他老师说,互联网大大地开阔了学生的眼界,电脑课结合品德教育,这种做法很有新意。

以后,每次上课前10分钟,我都安排学生自由活动,同时让组长检查作业,要求学生们一定要把作业写完,不管做的好不好,没有做完的学生,先补做作业,然后才能玩电脑。

在讲课之前,我们对上一节课优秀作业进行展览,课堂最后三分钟进行竞赛,选出优秀作品。

对于一点基础也没有的学困生,我就指定那些班上的电脑专家手把手地帮助他们,让他们课余时间一起玩游戏、补作业,培养这部分学生的兴趣和战胜困难的信心。

以后的信息技术课很少有人抄作业了,其实那些嘴上说抄作业有利的聪明同学却没有一个抄作业的。

全班同学都做到了人人会做信息技课的作业。

有了这个基础,我带着他们参加了省、市的信息技术学科竞赛,有一百多名同学在省、市分获一、二、三等奖,获奖证书贴满了四面橱窗,其中徐雅苛同学荣获河南省一等奖,为此校长在全校教师大会上奖励我一千元。

从此之后,我每次新接初一,就会举行《抄作业的利与弊》的辩论会,这是必上的一课。

篇4

(二)游戏交流式

游戏交流式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围绕要探究的教学中心问题,精心设计各种形式的游戏,让学生参加游戏,在活动、交流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地思考和讨论游戏的内容,以此引导学生共同探讨,从中获得相关知识和观念,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通过德育课堂中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真正感受到学习政治的乐趣和价值,从而建立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内在学习需要,也有助于促进学生认识能力,情感意志,交往能力的全面发展。比如,在讲到“人生价值的实现”时,借助“人生刻度尺”和“人生八宝箱”两个简单的心理游戏,让学生轻松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正确的价值选择和判断能力。1.操作过程及具体步骤:设计游戏形式——制定游戏规则——参与游戏活动——交流游戏体验。2.基本要求及注意问题:(1)游戏的准备要求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客观物质条件,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实践。(2)游戏的开展要求突出游戏蕴藏的教育内容,使游戏活动便于学生自化、理解,内化知识和观念。(3)要求教师及时指导学生活动和交流,注意创立合作的氛围,增强情感的体验,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使游戏活动升华。

(三)问题探究式

问题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当营造多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重点、难点,社会热点和思维盲点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探究中组织自己的学习活动并逐步形成强烈而稳定的问题意识。教师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探究问题,通过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共同协作,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独立的思维能力、自主的学习能力,使师生在问题探究中同步发展和提高。比如,在讲授“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和生死观”时,设计一系列易于学生交流思想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发现新问题,在问题的探究中,促进知识的有效掌握、理解和技能的形成。1.操作过程及具体步骤:引导、察觉问题——发现、提出问题——辨析、研讨问题——探求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2.基本要求及注意问题:(1)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的引导者、探求者、启发者、问题解决的合作者,创造思维的激活者,而不是问题的灌输者。(2)要求学生应具有问题意识,大胆质疑;具有主体意识,自主分析问题,相互补充和发表不同意见。(3)要求师生注意问题的拓展和资源的生成,共同探究重点、难点和热点,形成良性互动。

(四)对话论辩式

对话论辩式教学是指师生或生生之间以某一个现实热点或教学内容为“话题”或“谈资”,以讨论或辩论的形式,展开平等、积极、自由的互动、沟通和对话,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共同生成和创造“文本”,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在论辩中,师生自由发表见解,有话可说、有理可辩,平等对话,有利于师生共同发展和提升,有利于教学信息的多向交流,互动关系的有效构建,和谐气氛的自然形成。在这个动态过程中,师生情感交流、思想碰撞,有助于树立起正确的是非观念,激发出开放的思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比如,在“爱岗敬业立足岗位成才”一课中,对“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这一知识点的处理上,安排学生全体讨论或分组辩论,在论辩中理解和拓展知识。1.操作过程及具体步骤:创设情境——拟定话题——精选内容——对话论辩——总结提高。2.基本要求及注意问题:(1)话题的设计要求切合学生实际,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特征,起点水平,学习风格,兴趣点和心理个性。(2)对话的内容要求能够根据教学目标,体现开发性、代表性、时代性和生成性,富于人文气息和生活气息。(3)对话的方式采用讨论或辩论,注意发挥个体的主动性,呈现思想的多样性,同时体现合作性。(4)对话也要求教师讲究方法策略,注意正确引导、有序指导,为学生创造自由的论辩空间,提高论辩的有效性,并适时启发、引导、分析、总结。

(五)案例研讨式

案例研讨式教学就是以案例为教学起点,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挑选与教学理论相关又符合教学要求的案例,在课堂上营造案例研讨的氛围,师生共同置身于案例中,学生可以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有关知识,所熟悉的日常生活环境和生活体验,直接参与案例的分析、研讨和评价。通过研讨案例,加深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研讨,把书本知识转化成为实际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在讲解“依法保护人身权”时,利用了《今日说法》中“千里爬回家”的案例,通过研讨感观的案例,使学生受到心灵的震撼,从而深刻理解知识点,树立正确的是非观。1.操作过程及具体步骤:精选案例——呈现案例——研讨案例——点评总结。2.基本要求及注意问题:(1)案例的选择,要求关注国内形势,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中真人真事,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开放性。(2)案例的呈现,要求采取适当的形式,注意发散学生的思维,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3)案例的研讨,要求教师及时点拨、诱导、讲评,帮助学生明确是非,解决迷惑。

篇5

由于世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时代对于人才的需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现代化的信息社会里,时代对于人才素质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具有较强的交流信息的口头表达能力。我国四个现代化的宏伟事业,需要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具备适应市场经济的交际能力。因此,未来的事业对人才有一个共同的要求就是要善于说话。“能言善辩”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增强竞争能力的重要工具。

对于初中的学生,提高说的能力,不仅有利于提高语言能力,还能活跃思维,提高思考的敏捷度和应变能力。那么,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只靠课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大力开展语文的第二课堂活动,把它纳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指导的活动之中。

我们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他们一般比较重视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而对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缺乏重视。有些同学在课内回答问题时常常出现词不达意,结结巴巴,甚至语无伦次的现象。还有的同学由于缺乏说的训练,致使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没有站在大庭广众间讲话的勇气,怕说不好,被人笑话,遭人讽刺。当他们有机会走上讲台的时候,出现“怯场”,口还未开就满脸通红,把原来准备好的内容顿时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无言以对,手足无措,“搁浅”在讲台上。这种令人担忧的现状,使我们急切地感到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我们语文教师当前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和热情。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从心理学角度讲兴趣是对人脑思维的一种激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青少年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也有渴望表现自己才华的心理愿望。为了激发同学“说”的兴趣,可向他们推荐“演讲与口才”方面的书籍,利用电化教学的方式组织同学观看各种形式的演讲会、辩论会、故事会的录像带,并且利用“黑板报”和“班级日报”宣传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实践证明这些措施都起到了激发学生说话兴趣的作用。同学们被演讲者的侃侃而谈所打动,为演讲者的语言艺术所感动,为辩论者的思辨能力所折服。同学们说:听一次成功的演讲就象聆听一首名曲,观赏一幅名画,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看着同学们双眸凝视,犹如被磁铁吸引般地听着,想着,表现出精神上的充实与满足,紧张和愉快。这时,我们深深体会到一位名人说过的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成功的奠基石,兴趣是激发“能源”的火焰,一旦被点燃就强烈地爆发为学生的求知欲,同学们从羡慕别人到希望自己也能在大庭广众面前滔滔不绝。此时,所需要的就是老师为他们创造一个能施展才华的舞台和锻炼的机会了。

几年来,我们利用第二课堂,组织形式多样的说话训练;利用第二课堂组织同学进行讲演比赛,朗诵比赛,故事会,小型辩论会,指定题目的口头作文等多种活动。其中各种形式和内容的演讲最能锻炼同学的口头表达能力。

1、教师应是每次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只有精心安排,耐心指导才会达到预期效果。

每次演讲,由同学自己选出3—5人的评委,对每一位演讲的同学给予评价,打分。评出前几名优胜者发给纪念品,以资鼓励。不是评委的同学也可以提出不同意见,这样就增加了竞争气氛。台上台下同学们都全神贯注,积极思维,努力做到尽善尽美,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转贴于

学生演讲前,教师提出基本要求:要说普通话,声音宏亮,语言流畅,中心明确,思想健康,姿势、态度自然。实践证明同学们在演讲中也逐步认识到这些基本要求对口头表达能力的效果所起的重要作用。有的同学说:“演讲时注意声音宏亮,咬字清楚,注意声调高低,节奏快慢,才能获得好的效果。”这就是语言艺术的魅力。在仪态上同学们也意识到应不慌不忙,不卑不亢,自然大方,方能表现出自己的气质,风度和才华,才能更有吸引力,使听众受到强烈感染,留下永恒的记忆。

对腼腆怕羞、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同学,特别是女同学要多给予鼓励,克服胆怯心理,提高他们讲话的能力和勇气,对她们的每一点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同时向其他同学宣布“政策”,讲得不好,甚至说错了话,也不能讽刺和取笑,允许纠正补充。帮助这些同学迅速越过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实践证明,这些同学不但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性格也活泼开朗起来,为将来参与社会交际作好心理准备。

2、演讲的深度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近,逐步提高要求。

最初进行自选题目演讲,内容由同学自定。可以讲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件事;可以讲自己最欣赏的一则名言、警句;或某篇文章对自己的启迪。总之,从身边的生活到社会现象;从历史到未来;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内容无所不有。例如:有的同学在演讲中由唐朝大诗人李商隐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说起,赞美辛勤培育自己的老师,有一份光发一份热,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他们说,每当我看到那跳动的火焰,就似乎感觉到了老师那亲切的教诲在耳边回荡。这些话语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作为老师听着同学们精心准备的演讲,有谁能不为他们的进步而高兴呢?过去一些同学回答问题时的语无伦次、扭扭捏捏,被今天娓娓动听的语言和落落大方的姿态所代替。当然同学们所取得的进步是要付出代价的。为了这台上十几分钟的演讲,在台下不知反复练习了多少个十几分钟。

篇6

一、习惯与模式

一直以来,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教学安排大多实行单元制,例如,某一门课的学时数是64学时,那么就得安排4周集中上完本课程,所以64学时的课程习惯地被称为4周课,每周4天(一周5天工作日中的周五或周一用来学其他文化课程),每天上午或下午连续4节课,这几乎成了艺术设计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安排的习惯。笔者于1989年7月硕士毕业留校从事艺术设计教学20多年来,觉察到这一课程教学单元制的安排至今几乎没有什么大的改变。

课程授课计划仍然以64学时(4周)为例,大多把4周分成两段安排教学。第一段:先用几个学时连续讲授本课程的有关基础理论(基本概念、一般规律、基本原则、程序、方法等等);第二段: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或是再根据教学内容将4周分成若干单元,再将每单元分成两段,同前面一样。这种先授理论后作业、先教师后学生的两段式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似乎成了一种固有的艺术设计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课堂教学的习惯模式。

二、现状与问题

艺术设计专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课程教学大多分成两段,即先授理论后作业的两段式。然而,第一段基础理论(基本概念、一般规律、基本原则、程序、方法)教学,学生印象不深或在不经意间被忽略,忽略了作为指导艺术设计实践的最基本的基础理论的学习;第二段:学生做作业,学生大多会先查找参考资料,喜欢看图片,不习惯读文字,所以查找参考资料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指查找图片参考资料。事实上,艺术设计不是纯感性的,也不是没有规律的,而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与设计实践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的,但这些在不经意间被忽略了,这忽略也成为了一种习惯。长此以往,一些问题在学生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由于一些学生缺乏基础理论和设计方面的交流,所以对参考资料只求感觉不求理解,作业只求模仿不求创新,或是只求形式不求内涵,或是只求结果不求过程。即便苦苦追求创新也通常是不理思路,误以为基础仅仅就是技法,甚至误认为设计仅仅就是技法。这些已经影响了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质量,甚至已经影响到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三、体会与思考

能不能在艺术设计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堂教学模式上做一些调整?探讨一种新的模式,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措施之一,从而追求课程教学效果,提高培养质量。笔者几乎每年都给学生上毕业设计课程,学生在整个7周的课程教学过程中状态比较好,其间一些体会归纳如下。

从“品评”入手,强化基础理论。利用大量的艺术设计资料,开展艺术设计实例“品评”,要求教师具有较丰富全面的专业知识,使学生在“品评”中轻松自然地温习基础知识和获取新知识、新信息,以克服艺术设计类学生排斥基础理论学习的不良习惯,让学生感受到基础知识对艺术设计的作用和影响,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重视和运用,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充分理解艺术设计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关系。

引发课堂辩论,让每一位学生都兴奋起来。不论是经典的艺术设计还是学生的设计,不论是成功的艺术设计还是失败的艺术设计,都可以是课堂“品评”的对象。每次“品评”的程序为“学生――学生――教师”,学生的品评必然引起课堂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学生可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要求教师细听并最后做出裁决、阐述理由。每一次的辩论能够活跃学生思想,锻炼学生反映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学生个个聚精会神、思维敏捷、争先恐后,50分钟的课堂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

倾听学生的想法,尊重学生,鼓励创新。每一次课堂要面对十几位或二十几位思想各异的学生,鼓励学生对于同一主题的设计进行思考。设计的思路、方案是各异的、个性的,这是做艺术设计的追求。但这给教师增加了指导的难度,这些个性的设计中有太多的稚气、太多的异想天开,要求教师不能因此随意扼杀学生的想法,而要耐心倾听,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意图。只要合理、只要有创新的火花,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去实现其设想,鼓励创新。让学生领悟设计是创造而不是重复,使学生享受设计的快乐,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归纳课堂教学体会的基础上,笔者设想把前面谈到的习惯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将“先授理论后作业,先教师后学生”的“惯用的两段式课堂教学模式”,调整为“先品评后理论、先学生后教师的反复交叉的经典作品点评和学生作业点评”的“两段式交叉互动点评课堂教学模式”,即第一段经典作品点评和第二段学生作业点评。

第一段,经典作品点评。基本要求:1.课前,教师依据课程的基础理论(尤其重点、难点),收集大量相关经典作品的图片资料,设计课堂图片点评次序。2.课堂上首先由学生点评,因学生在点评中带出问题,教师根据问题有目的地引入基础理论,运用基础理论进行点评。生生互动、生师互动,反复交叉进行,以完成相关基础理论的讲授计划,实现其强化基础理论的目标。课堂教学的情景:学生在教师讲授之前,要求对预先编排好的经典图片进行点评,起初学生表现出:1.好奇、兴奋、凭感觉、跃跃欲试;2.好奇、紧张、唯恐被提问;3.不论主动还是被动,点评的水平很接近,其缺点是不够到位,大多是凭感觉点评。但经过几次点评之后,学生有了明显的进步,学习、吸收了有关的基础理论,并能够运用基础理论理性地品评设计,学会了欣赏经典设计,学会了品评设计。这一点很重要,笔者认为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经典设计实例,就相当于没有见识,那也不可能做好设计。

第二段,学生作业点评。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1.规定学生上课时带作业电子稿,采用投影仪等设备进行交流;2.每一位学生都必须上讲台公开自己的设计和设计过程,阐述自己的设计思想,并倾听同学和教师对自己设计的点评以及回答同学和教师的提问,提倡学生大胆地各抒己见、提倡辩论,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兴奋起来。3.学生们的设计及点评难免幼稚、不成熟,此时教师要有策略地给予肯定和否定,并阐明其理由,以避免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课堂教学的情景:学生虽适应了点评,但开始点评自己的作业时又是另一番情景。1.一开始不好意思,不习惯在课堂上公开自己的设计及设计过程,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不敢公开点评其他同学的设计,唯恐影响情绪。2.在老师的鼓励与引导下,学生明显兴奋起来,从没有想法、没有思路、没有语言,转变为积极、争先恐后地点评。点评越来越中肯,讨论越来越激烈。随着交流的不断进行,学生的设计思路越来越清晰,思维越来越活跃,创新的意识越来越强,设计越来越趋于完善。3.学生兴奋地享受着点评带来的进步和快乐,充分享受设计的快乐。4.教师也从开始的鼓励和期待渐渐变得兴奋起来,直到充分享受课堂教学所带来的快乐,享受学生进步带来的欣慰。

其实关于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是比较丰富的,这说明广大的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也在为如何提高艺术设计教学质量开展了较广泛和深入的研究,笔者也希望能为提高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质量做一些有益的探讨。

参考文献:

[1]宗明明.德国现代设计教育理论与实践[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9.

[2]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动力[J].教育研究,1997(9).

[3]王晓红.大众化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质量保障[J].中国大学教育,2005(5).

[4]国家教育委员会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当代国际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5]孙德兴,谈羽非.交流互动是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6).

篇7

医学生法律教育实践模式的实践

我校在公共卫生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口腔医学院、药学院在医学生开展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注意把握好新生入学教育、专业成才教育、医院实习教育、毕业教育等环节,根据医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分层次进行法律素质教育:对低年级学生,着重加强法律法规常识教育;对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着重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在毕业教育活动中,着重进行以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为重点的廉洁行医教育;在集中考试阶段,结合加强考风考纪建设,进行诚信道德教育;同时,在形势与政策课中适当安排法纪教育专题,对大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法纪教育。[2]另外,开展读书报告会、辩论会、研讨会、模拟法庭等系列活动以及“三下乡”、“进社区”、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认识得到升华、觉悟得到提高,增强法律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具体采用的实践系列活动见上表。

医学生法律知识教育实践成效

篇8

我国法学教育肩负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使命,在此背景下,法学院校进行了诸多实践性教学的探索,案例教学法、旁听法庭审判教学法、法律诊所教学法、模拟法庭教学法、法律咨询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不断运用于法学教学中。然而我国法学教育教学方法依然处于探索阶段,如何使培养的学生适应社会需要仍然任重而道远。我在从事刑事法教学的过程中,认为将模拟法庭教学法引入刑事实体法教学中不失为一种比较适用的实践性教学方法。

一、刑事实体法中模拟法庭教学的内容与特点

模拟法庭,又叫假设法庭,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扮演法官、检察官、律师、案件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等,运用所学知识,借助一定设备,模仿法庭审判的一种自主性、实践性活动。模拟法庭教学法因其显著的实效性受到各法学院校的青睐。根据调查,凡法学高等院校及开办法学本科专业的非法律专业类的高校,均不同程度地采用模拟法庭教学法,而且在实践中取得了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更良好的效果。模拟法庭教学法和其他教学方法相比具有实践性、公开性、知识性、综合性、表演性和观赏性等特点。①刑事实体法中的模拟法庭与刑事程序法中的模拟法庭同属于法学教育中的实践性教学方法,因此,在教学目的、内容、过程、作用等方面具有诸多共同点。

此外,两者也存有差异。刑事实体法中的模拟法庭以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两个环节作为主要内容,尤其以法庭辩论作为重点,就案件的定罪和量刑这一刑法的基本内容展开对抗,法庭辩论也不拘于正式开庭中一轮或两轮的有序辩论,允许学生就争议问题展开多轮辩论。同时辩论内容除了围绕案情本身展开以外,还可以就案情本身涉及的实体法问题进行理论和学术的探索和争论。因此,刑事实体法中的模拟法庭注重对被告人进行定罪量刑的事实和法律依据,它不以诉讼程序的完整和流畅为目标,无需走完全部诉讼程序;而作为刑事诉讼法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模拟法庭,它主要偏重于让学生熟悉和掌握刑事诉讼程序的各个环节,更注重诉讼程序的技巧训练,其过程一般分为宣布开庭、法庭调查、法庭辩论、被告人陈述、合议庭合议和宣判等五个环节。虽然刑事实体法教学中的模拟法庭没有刑事程序法教学中的模拟法庭那样有较多程序操作上的要求,但就实验内容的复杂程度和对法律运作的难度而言,前者并不亚于后者,因为不论刑事诉讼程序的过程如何,最终都是为了解决被告人的刑事责任有无和大小。

二、刑事实体法中开展模拟法庭教学的意义

1.丰富和完善实体法的实践性教学内容。由全国法律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定的我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14门核心课程中实体法有10门,实体法构成法学专业的知识核心。在实体法的教学过程中,实践性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案例教学。大多数情况是由教师进行一些简明扼要的讲解来达到所期望的教学效果,也就是常说的举例教学。也会在刑事实体法课程教学中安排专门的案例分析课(即案例讨论),由教师将案例提供给学生,然后学生对该案例发表分析意见,学生有一定的主动参与,但主导者依旧是任课教师,离学生全面而主动地参与案件实例分析尚有一段距离。而实体法中的模拟法庭教学是将未经剪接的原生态案例提供给学生,由控辩双方根据自己的角色定位,提出对事实的认定依据和分析意见,在此基础上对被告人的定性发表意见;如果控辩双方对是否构成犯罪或构成何罪没有分歧,接下来就是对被告人的量刑情节和量刑幅度开展辩论。与一般的案例讨论相比较,模拟法庭的综合程度高,难度系数大,学生的参与性更强,由参与人员发现其中的问题、困难和矛盾,并找出解决的途径和依据,教师在其中充当观察员和评论员的角色。并且由于模拟法庭极具对抗性,可以避免案例讨论中的冷场,是一种高水准的实践性教学方法。

2.提高刑事程序法模拟法庭教学效果。在现行的实践性教学体系中,模拟法庭在刑事诉讼法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是该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方法,而不是或一般不是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来开展(据我所知,将模拟法庭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开设的并不多)。模拟法庭是学生熟悉掌握刑事诉讼程序环节和步骤的一种手段,学生更多地关注程序是否正确、是否完整与流畅,而对实体法方面的内容的关注则较少,经常会出现“重程序轻实体”的现象。而教师因为课时不够或研究方向等原因,也会偏重于对模拟诉讼中程序的关注,淡化对实体法的运用。同时,程序法模拟法庭所用的案例在实体方面大都案情简单、难度较小、争议不大,在相当程度上削弱了模拟法庭的教学效果。

而刑事诉讼中对案件的处理,既要由刑法等实体法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又要有刑事诉讼法来保证刑法的正确实施。因此,在使用模拟法庭作为刑事诉讼法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手段之前应该有一系列的专门性训练。实体法教学中的模拟法庭以法庭质证(事实上也是辩论,只是局部而已)和辩论为主,而法庭质证和辩论对参与各方来说都是庭审活动的一个难点和重点,对控方而言能否搞好此阶段的辩论关系到公诉的成败;对辩方而言,则关系到辩护的成效如何,对审判长而言则影响判决质量。通过在刑事实体法教学中开展模拟法庭教学,可以为刑事诉讼法教学中模拟法庭的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3.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尤其是表达和辩论能力。辩论,是持不同观点的双方为达到某一共同目的(如证明真伪、明辨是非、形成共识、达成妥协或争取支持等),在双方认可的前提下(如同一法律体系、公认的学术理论、相同的事物背景等),运用公认逻辑规则进行的举证和辩驳。典型的辩论场合如选举辩论、立法辩论、法庭辩论、学术辩论、决策辩论等。②分析和辩论法律问题是学习法律的起点和归宿,虽然表达能力和辩论能力并不是法律专业工作能力的全部,但却是做好法律专业工作必备的素质。在对抗制的诉讼模式下,刑事案件尤其是一些疑难复杂的刑事案件,良好的表达能力和辩论能力对庭审结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地影响法官刑事自由裁量权的行使,然而我们现行的教学中没有这方面的专门训练。一个不善表述的人,在法庭上不可能表现很出色。实体法中的模拟法庭以法庭审理中的辩论环节作为重点,通过辩论环节的强化训练,在加深实体法知识掌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双向思维、立体思维,提高其表达和辩论的能力。

此外,法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我国的法学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将来不仅可能从事各类法律专业职业,而且可能从事非专门性的法律专业工作。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逐年扩大,法学这一相对热门专业录取的学生人数将会更多,法学专业毕业生从事非法律专业工作的比例将会更大。在某种意义上,法学专业教育或许对学生来讲只是一种就业的教育资历证明③。因此,实体法中的模拟法庭教学因其涉及的知识面广,参与的人数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学生多参与这样的活动,可以促进知识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刑事实体法教学中模拟法庭教学的建构

1.适用范围。刑事实体法中的模拟法庭既可以在刑法学教学中运用,又可以在刑事证据法的教学过程中运用,还可以在法律文书和律师实务等课程的刑事部分进行。适用时间和次数,既可以在这些课程教学的中间针对某个专题进行,又可以在这些课程即将结束时进行;次数的多少可根据需要而定,一般专题性的模拟法庭可以进行多次,涉及知识点多、综合性强的模拟法庭考虑到活动效果,一般以一到两次为宜。

2.案例的选择。刑事诉讼法教学中的模拟法庭由于兼顾实体法和程序法等多方面的需要,一般不选择难度大的案例。否则就会因为需要考虑的因素多而影响模拟法庭的审理效果。而实体法教学中的模拟法庭,一般应当选择那些可辨性较强的案例,尤其是那些在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刑罚的适用等方面具有较大争议的边缘性刑事案例。以这种边缘性的非典型性刑事案件作为实体法模拟法庭的素材,可辩论的内容多,拓展空间大,参与的各方学生都有充分发挥的余地,学生既能阐述法学的基本原理,形成学术上的怀疑和批判,又能发现刑事立法的缺陷和不足,提出改进之建议。

3.具体步骤。实体法中模拟法庭的一般程序是:第一,布置案情。案件材料的内容一般只是提供案例情况和双方的基本证据,不必完整。第二,组织准备。案件材料分发后,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自己安排时间表,确定相关人选。在此基础上分析案情、寻找争议点、把握事实、寻找适用的法律、准备开庭的各种材料。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事后的总结与点评。第三,开庭辩论。刑法学等实体法课程在刑事诉讼法课程之前或同时开设,因而与程序法教学中模拟法庭有所不同,实体法中的模拟法庭主要是对实体法内容展开,侧重于实体部分。同时,作为刑事诉讼模拟法庭的铺垫,在模拟庭审中,一方面要遵循正式开庭审理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体现出实体法模拟法庭灵活、方便、耗时少的特点,庭审中不必强调程序的面面俱到,重点是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两个内容,通过开庭审理的形式厘清相关的实体法问题。第四,庭后点评。点评是模拟法庭必须环节。在教师点评前,可以由参与者自己分析总结,也可以同学间相互点评判断,教师最后点评总结。第五,教师的定位。模拟法庭不在于最后的结论正确与否,也并不一定需要有确定的答案,重要的是使学生获得识别案件事实的能力、把握刑事案件关键点的能力、确定刑事案件性质的能力、运用法学原理适用法律条文的能力。教师在模拟法庭中的角色是设计师、领导者和监护人。教师不宜过多参与其中,否则便容易造成学生“学而不思、做而不思”。

4.刑事实体法模拟法庭教学应注意的问题。第一,由于刑事实体法教学中对实体法知识的运用是依托模拟法庭审理的形式进行的,而庭审程序在此时学生尚未学习和掌握。教师应当在前期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程序知识讲解和辅导,组织学生观看示范法庭,使学生对刑事诉讼程序有初步的了解。第二,刑事实体法中的模拟法庭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的付出更多。从模拟审判过程看,案情是内容,程序是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又依靠形式表现出来,模拟法庭是将实体法和程序法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的尝试,虽然实体法中的模拟法庭对程序的要求低于刑事程序法中的模拟法庭,这是对学生而言的,对教师而言,投入的精力会更多,对此,一方面需要教师具有奉献精神,另一方面需要建立科学的量化考核机制。

四、结语

庞德说过,法律人才“仅有高尚品格以及对于正义的热诚态度还是不够的。学识必须具备,这要从教育中来,从适用和解释法律的技术而来,并从裁判技术的经验中来。品格、教育与经验是三项重要条件”④。培养优秀法律人才并非易事,实践性教育在培养法律人才方面的功能无可替代。在模拟法庭教学法成为业界公认的实践性教学方法的情况下,如何提高模拟法庭的质量,值得我们思考。

注释:

①陈娴灵.关于创新模拟法庭教学的理性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186-187.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8-0213-02

辩论赛具有辩题时代气息浓厚、争议性强、针锋相对、自由开放、发人深省等特点,是思维活跃的青年学生普遍喜爱和热衷参与的活动。每年各大媒体报道的大型辩论赛,校园里时常举办的各种辩论赛,都引起莘莘学子的广泛关注。在大学本科教学,特别是专业课的课堂教学,探索多样化和新颖的教学方式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是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在上学期的教学实践中,结合所授课程的实际,开展了课堂教学引入辩论赛的改革探索。本文根据笔者所进行的实践探索,总结此次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经验和教训,进而提出大学本科课堂教学引入辩论赛的原则、要求与关键环节,为今后这一教学改革的推广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课堂教学引入辩论赛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笔者担任《中国公共政策》课程的主讲教师。《中国公共政策》是研究中国公共政策实践的一门课程。该课程考察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若干重要公共政策产生、发展、演变的轨迹,并运用公共政策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来分析这些公共政策,把握中国公共政策的发展走向,以提高政策分析的能力。该课程具有时代性、应用性较强的特点。现实中对各种政策取向经常存在着各种争议,比较适合引入辩论赛的教学方式。因此笔者在讲授这门课的过程中进行了引入辩论赛的教学改革。此次改革探索的基本内容和做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辩论赛的发动

首先进行本次辩论赛的发动工作。动员和发动学生积极参加课程辩论赛,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参与热情,是举办好辩论赛的前提条件。为了提高学生参加辩论赛的积极性,笔者宣布,本课程的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参加辩论赛是学生平时成绩的重要方面,凡是参加辩论赛的学生的平时成绩将获得加分,在辩论赛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将获得更多的加分。通过这种鼓励措施,调动了学生参加辩论赛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辩论题目的确定

接下来的工作是选定和公布辩论题目。辩题的选择十分重要,如同选定一个好题目等于完成了论文的一半,选择一个好的辩题也等于辩论赛成功了一半。根据《中国公共政策》授课的内容安排,在讲授的几个领域的政策中,住房政策是社会公众普遍关注、意见分歧争议较大的领域,因此笔者确定在住房政策领域进行选题。通过考察近年来我国住房政策领域的热点问题,笔者确定了“当前的房地产调控会不会达到预期目标”作为本次辩论赛的辩论题目。关于这个问题,由于当前的房地产调控正在进行之中,尚无最终结果,社会各界的意见也是针锋相对,因此比较适合作为辩论赛的题目。而且目前正方和反方两种意见大致旗鼓相当,不存在哪一方因为观点而占据优势的问题,十分适合通过随机抽签确定观点的辩论赛。辩题确定之后就由笔者向全体学生公布。

(三)辩论队的组建

辩论赛题目公布之后,就开始由学生自由组合,组建各个辩论队。笔者宣布,本次辩论赛将就一个辩题举行两场辩论赛,因此将组建四支辩论队。这样可以吸纳更多的学生参加辩论赛,让更多的学生有参与的机会。每支辩论队由四名学生组成,因此需要16名学生参加辩论赛。辩论队组建的基本方式是学生们自愿报名,经过教师认可后进行自由组合,组成各支辩论队。为了使辩论赛获得良好效果,笔者也进行了一些调控工作。一是在课下动员有独立见解、思维活跃、口才好的学生报名参加辩论赛;二是提出每支辩论队至少要有一名女生。学生们组成辩论队之后,将辩论队成员名单上报给教师。

(四)课下的准备

四支辩论队组成之后,在笔者的主持下,每支辩论队均派出一名代表进行确定辩题正方和反方的抽签工作。通过抽签,四支辩论队确定了自己所辩论的观点。然后笔者留出一星期的时间,让各支辩论队课下进行相关资料收集、人员分工、发言稿撰写等辩论赛举行之前的准备工作。同时,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锻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笔者安排一名组织过辩论赛的学生拟定辩论赛的规则和程序,并且确定一名具有辩论赛主持经验的学生担任本次辩论赛的主持人。

(五)辩论赛的举行

辩论赛举行时,首先由主持人宣布辩论赛的规则和程序,本次辩论赛分为两场,每场辩论赛均由立论陈词(每队3分钟时间)、自由辩论(每队10分钟时间)和总结发言(每队2分钟时间)三个阶段组成。同时,为了调动未参加辩论的其他学生的积极性,每场比赛都安排了观众互动环节,留出10分钟时间用于观众提问和回答。笔者还邀请了两名研究生和笔者共同组成了辩论赛的评审团,在比赛的最后进行了比赛结果的评定和点评。两场辩论赛均评出了获胜的一方和最佳辩手,同时由笔者为获胜方和最佳辩手发放了奖品。最后,由笔者对两场比赛中各支辩论队表现的优劣、辩论赛的效果等进行了整体的总结和评论。

二、关于课堂教学引入辩论赛的思考

从辩论赛的现场情况看,本次辩论赛总体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各支辩论队准备较为充分,队员发言有理有据、资料数据丰富、思路清晰而缜密,同时现场辩论气氛热烈,针锋相对,可以说是火花四溅。此外现场观众也积极参与,通过提问与发言等形式与辩论队员进行互动。当然,本次课堂教学的改革探索也存在着不足之处。对于今后如何在大学本科课堂教学推广这种改革,使课堂教学辩论赛取得更好的效果,本次改革探索给我们提供了若干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一)课堂教学引入辩论赛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本科课堂教学特别是专业课课堂教学往往习惯于满堂灌、填鸭式的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教师居于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虽然教师努力讲授,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的讲解,不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因而往往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学的效果并不好。通过课堂教学引入辩论赛形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传统教学方式的缺陷,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首先,引入辩论赛可以改变教师位于课堂教学的中心的局面,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促进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辩论赛辩题公布之后,参加辩论赛的学生要主动查找和收集相关的资料,形成自己的论辩思路和文稿,这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未直接参加辩论赛的学生也会查阅资料,思考这个问题。其次,引入辩论赛可以改变学生消极敷衍、仅为应付考试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辩论赛的辩题争议性强、针锋相对、自由开放、畅所欲言、发人深省的特点,使辩论赛对青年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通过辩论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再次,引入辩论赛可以促进学生全面深入地看待和思考社会问题,了解社会问题的复杂性。辩论赛就一个辩题设立正反两方进行论辩,为了树立自己的观点,辩手们往往从多个视角、多个维度展开充分的论辩,这就会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和深刻地看待和思考社会问题,使他们认识到社会问题以及解决社会问题的复杂性。

(二)注意课堂教学辩论赛的特殊性

篇10

一、活动引领式

根据《纲要》要求和小学生心理年龄特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应突出以活动为主的原则,课堂上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教师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活动,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获得充分的心理体验,从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在这种模式中,课堂上主要是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体会感悟,教师可适当给予点拨。

此类课型课堂基本结构:布置活动任务,制订活动规则;参与团队活动,注重观察体验;共同分享感悟,教师适时小结。

例如,在课堂上组织团队游戏“买卖街”。先布置游戏规则:女生代表1元钱,男生代表5毛钱。由主持人说出具体价格数目,由男女生自由组合,最快组合完毕的即为获胜者,落单或者组合错误的则视为失败。当教师公布游戏规则后,男生一定会认为“不公平”,教师一定要及时抓住此种心理,让学生表达出自己对规则的疑问,此处表达越充分,越有利于活动后的分享,学生的感悟就会越深刻。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大家了解每个人的存在价值,懂得尊重和珍惜。同时也要体会到价值的大小与身份无关,与被需要的程度有关。在分享环节,让学生用固定句式延伸表达:“我很重要,因为 ;xxx你很重要,因为 。”该表达方式会使整节课的气氛变得温暖,学生的融入感会很强。

这种课堂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带来充分的心理体验。此种课堂成为最受小学生欢迎的心理课堂类型。

二、情境引入式

创设具体情境的方式可以用故事、视频,或者提前排练心理情景剧进行现场表演。其中,视频可以是电影电视片段,也可以是社会现象录像,或者学生表演的小品录像等。通过创设具体情境,引起学生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反应,从而轻松导出相应的话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深化学生对主题的理解。

此类课型课堂基本结构:故事或表演引入话题;讨论将话题引向深入;角色扮演以帮助理解;分享感悟促自我反思。

例如,五年级心理课“学会说’不’”教学。先出示文字情境“已是晚上九点钟,小华正忙着写作业,同学小林兴冲冲地拿着一本新买的连环画到我家,要和我一起欣赏,我……”然后让学生自由谈:“如果你是小华,你会有什么反应呢?”接下来观看学生提前准备的两组表演,分别展示逆来顺受式、粗暴拒绝式,每看完一组都让学生谈感受。两组表演结束后引发自由讨论:怎样拒绝别人既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又能尊重别人,不伤害别人呢?最后,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角色扮演,在表演过程中体会“婉言拒绝”别人的方式方法。

教师一方面要以尊重、理解和接纳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确保表演轻松活泼,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所扮演的角色上,注重角色所表现出的意义和感觉,而不是学生的演技。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情绪表现,不作过多的讲述和讲解,只是在必要时加以引导。在学生积极参与和教师根据心理学原理有目的地诱导下,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发展相应的心理品质。

三、话题辩论式

由于该教学方法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做基础,所以在小学只适用于高年级教学。课前,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或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前选定一个话题,课堂开始教师抛出话题分组讨论。在组内每个小组成员均可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畅所欲言,形成小组意见,然后进行班级讨论甚至辩论,最后由教师做总结。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与学生对话时是完全平等的关系。

此类课型课堂基本结构:教师话题导入,进行分组讨论;班级展示交流,适时展开辩论;分享感悟评价,课后延伸思考。

例如,我们设计的“家有二宝”一课,上课先播放一个有关家有二宝的节目视频,然后引出话题:如果我家里有弟弟或者妹妹,我凡事该让着他(她)吗?话题抛出,立刻引起了学生的热烈讨论。分组进行意见表达,可以进行辩论。最后,每组成员得出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讨论(辩论)。如果需要,可以借助班级内某一位妈妈的视频来诉说自己对大宝的爱,展示自己分身乏术的无奈,促使学生站在爸爸妈妈的角度看事情。无论年龄大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权利。一旦大宝开始体谅爸爸妈妈,一切其实都不是问题。

这种模式需要教师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畅所欲言的课堂氛围。在这个氛围中,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任何观点与方法,不要简单地批评,不要轻易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学生,而是通过小组的讨论和辩论,利用理性思维来检查自己的教育行为,从而解决价值冲突的问题。

篇11

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必须为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数学高效课堂是每一个学生人手一份的数学“导学案”,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围绕数学“导学案”独学、对学、群学,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达成,然后给每个小组分配展示任务,让各组学生向全班同学展示、交流自已的学习成果。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最后再总结巩固,查漏补缺、检测提高,实现每一个学生对目标的全面达成。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教学应助每一个学生发挥特长,施展才能,实现个性成长。数学高效课堂的展示过程是学生当“小教师”,把自已的所学、所悟、所感、所创表达出来,无论什么形式:讲解、解题、演示、作图以及学生所想的任何方式,学生在展示中学习,更在自由的展示中成长。逐步形成敢说、能说、会说。解决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学习效率的三大问题,无论是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无论是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无论是自信心和勇气都到了全面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着力点,通过生动活泼的数学高效课堂教学,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数学高效课堂的点评球节体现出生生,师生,组组、人人互动,形成交流、辩论、质疑、对抗、各抒已见。学生学会了归纳、概括、推理、探究、总结,既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又锻炼了自已的思维。实现了从“学会”到“会学”到“创新”的跨越。通过交流、辩论、质疑、对抗过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于权威,不依循于常规,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积极提出自已的新观点,新思路,新方法。

篇12

1 学而时习之

将课前复习,改为温习,允许学生看书回答,改变以往复习提问不许看书,学生背诵回答的做法,让学生感受温习的快乐。

为了与新课程的学习相衔接,我设置了两个温习题让学生复习思考,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我既提倡学生不看书回答,也明确提出允许学生看书回答。这样,调动了学生温习的自主性与选择性。温习时,学生能根据教师的问题指导,翻书,找书。学习自我要求高的学生,在尽力尝试回忆的办法,记忆的办法解答问题;没有记的同学,记不准确的同学,则主动翻开书,赶紧温习。对能够做到不看书回答问题的同学,老师给予表扬;对需借助书本回答问题,但也能正确回答问题的同学老师也给予肯定;对既找不到书本内容,回答又不准确的同学,教师给予进一步的学习指导,帮助他们翻开书,重新找书,重新找出学习内容。

本课时教学前,我设置了两个温习题,让学生思考、检测以前的学习情况:1、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什么?2、如何进行就业选择?(或就业选择应注意什么问题?)。之所以设置这两个温习题,是因为这两个问题对新内容的学习有关联,有帮助。

在学生温习、解答了这两个问题后,我进行了引入新教学的过渡设问,引而不发,让学生思考。我的问题是:公民在成功地进行了就业选择后,如何正确对待职业工作?这样通过过渡设问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进行新课的学习与探究。

2 学习探究

2.1 学而问之。这一方法主要是引导学生阅读书本,提出问题,开启“思维的列车”。教师的工作是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教学活动,提出的活动要求是:①阅读书本,提出问题即教师组织学生看书并提出学习与思考的问题。教师走下讲台与学生交流并做学习与提问指导。②相互沟通,交流问题即教师组织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各自提出的问题;教师组织各学习小组推荐代表在班上交流所提出的问题并在黑板上记录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和筛选,让学生获得有效提问和有效选取问题的方法。

如,本课教学中,教师在学生阅读书本内容,思考书本内容所提出的问题中,帮助学生归纳了如下主要问题作为本节课学习时应知应会的问题:

①为什么要爱岗敬业?

②爱岗敬业的含义是什么?两者之间有何关系?

③如何爱岗敬业?(或怎样做到爱岗敬业?)

④为什么要奉献社会?奉献社会的含义是什么?

⑤爱岗敬业与奉献社会的关系是什么?

⑥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是什么?本质特征是什么?

3 学习与探究

3.1 学而知之。本方法主要是教师组织学生对提出、选取的问题进行课堂探究,找出相关问题的答案,如书本是怎么讲的,你是怎么想的,问题应该怎么解答比较好。如,为什么要爱岗敬业?学生通过阅读知道:①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道德最基本、最起码、最普通的要求;②爱岗敬业是社会对职业人才的基本要求。

社会上的每个职业岗位都是社会分工的一部分,不论什么岗位,只有对工作满腔热情,尽职尽责,才能施展才能,实现自身价值,获得社会肯定;

我国一切成就的取得都是许许多多爱岗敬业的人创造的结果。

在知道了书本内容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开展了如下课堂活动:课堂活动一:你知道哪些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请举例说明。此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很活跃。教师则充分的让学生思考举例并做记录。如:雷锋:战士,汽车司机徐虎:掏粪工人; 许振超:码头工人;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

如,2007年全国敬业奉献道德模范:方永刚,20多年如一日,坚定对的信仰,立足岗位,深入学习、积极传播、模范践行党的创新理论,在党的理论武装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钟南山,在2003年抗击SARS的战斗中,主动要求承担广东省危重SARS病人的救治工作,较早确立了广东的病原,并率领团队总结出“三早三合理”的诊疗原则,成为抗击SARS的领军人物;他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主动向国外的专家学者以及新闻媒体介绍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正确措施,维护了祖国的声誉。

如,2007年厦门市敬业奉献道德模范:冯鸿昌、汪星、郑小瑛、彭军、郑聪明、苏玉荣、叶章旺等课堂活动二:你知道哪些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格言警句?

教师还是充分的让学生思考举例,只做记录,答案完完全全由学生寻找。如下: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值班一分钟,责任60秒;

③对待名利,要保持远距离;对待人民要保持近距离;对待工作,要保持零距离;

④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

⑤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⑥常思贪欲之害,常戒非分之想,常怀律已之心;

⑦凡职业都有趣味。只要肯做,趣味自然产生

⑧从职业中领略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4 学习与探究

4.1 学而思之。本方法主要是教师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做理性的思考,做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这一环节鼓励学生多问,善问,敢问……,如,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充分例举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典型人物,格言警句后,告诉学生:典型人物、格言举不完,不同的时代会涌现出不同的先进人物与格言警句,关键是要弄清爱岗敬业的含义是什么?两者之间有何关系?这样就使教学引发学生更深的思考,引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认识。通过对例子思考分析,学生认识到:

*爱岗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本职工作;

*敬业就是以极端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忠于职守。

爱岗与敬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爱岗是敬业的前提;敬业是爱岗的情感升华。不爱岗的人,很难敬业;不敬业的人,很难爱岗。

5 学习与探究

5.1 学而行之。本方法主要是教师在让学生掌握基本道理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做,实现知与行的统一。如本课时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什么是爱岗敬业,为什么要爱岗敬业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做到爱岗敬业?把学生的学习与探究由“知之”转到“行之”的思考上。这样,学生的学习又更进了一步,并且得出爱岗敬业必须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要专心致志地搞好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的行动意志。

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地进行课堂活动:通过榜样的力量与启示来达到行之的示范效果。教师的例子是:大爱无语:记单腿立教37年的阮文发老师(阮文发是福建省漳州市龙文区朝阳镇翁建中心小学的教师。带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克服因身体脚疾的困难,从1969年到2006年,家里到学校,上上下下120多级台阶,每天往返两趟,阮文发要跳上跳下500级。有人算过,从1969年到1998年,阮文发至少跳了390万级台阶,相当于从漳州到北京的距离。单腿跳走,极耗体力,上台阶更是危险。为什么不用拐杖?阮文发说:“从小习惯了。在课堂上,拐杖敲来敲去,会影响学生”)。通过视频的播放,扩大感染力,而后让学生思考:阮文发的先进事迹对我们有何启示?这样学生很自然地得出:在职业生涯中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结论,并且很愿意认真学习阮文发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精神,为人师表,廉洁从教的品格,从而践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树立职业责任感,事业心和艰苦奋斗精神。

6 学习与探究

6.1 学而悟之。探究贵在感悟。在本课时的教学中,对为什么要奉献社会?奉献社会的含义是什么?爱岗敬业与奉献社会的关系是什么?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是什么?本质特征是什么?……等问题,学生不容易理解,而且,由于社会现实的复杂性,学生也不容易相信,教材中有关探究园,阅读与感悟,实践与评价等栏目,也没有辅助材料体现本学习内容的内容,缺少正反面的典型事例,这时,需要教师补充或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材料进行感悟,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人生的意义、价值,从而初步确立自己的人生方向,人生目标。不少学生能从腐败分子的可悲下场,得出奉献社会的积极意义,从人世间的甜酸苦辣悟出奉献社会的价值取向,这是光靠老师说所不能达到的学习效果。

7 学习与探究

7.1 学习小结:学而信之。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改教学中的三维目标之一。学习与探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使学生“信”。为此,在教学的学习小结中,要注意学生对所学内容“信”的程度,“信”的效果。学习小结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学习的提升。学习小结要注意理请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准确、全面的学习要点,切不可对学习小结随随便便,把它看着可有可无的环节;或者把应掌握的知识弄得支离破碎。如,本课时学习时,教师在知识体系上引导学生归纳如下:

在职业生涯中爱岗敬业、奉献社会

7.2 为什么要爱岗敬业?

①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最基本、最起码、最普通的要求;

②爱岗敬业是社会对职业人才的基本要求。

7.3 爱岗敬业的含义:

①爱岗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热爱本职工作;

②敬业就是以极端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勤勤垦垦,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尽职尽责。7.4 爱岗与敬业的关系:

①爱岗是敬业的前提;

②敬业是爱岗情感的进一步升华。

7.5 如何真正做到爱岗敬业?

①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②专心致志地搞好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

7.6 为什么要奉献社会?

奉献社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

7.7奉献社会的含义:

积极自觉地为社会作贡献。

7.8 爱岗敬业与奉献社会的关系:

①爱岗敬业是奉献社会的前提和基础;

②奉献社会是爱岗敬业的最终目的。

7.9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最基本要求是什么?本质特征是什么?

爱岗敬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最基本、最起码、最普通的要求;

奉献社会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

通过归纳小结,学生逐渐的在脑海里留下学习的印记,留下对问题与结论的践行思考。

8 学习与探究

8.1 学而用之。学而用,包括许多方面,如课堂练习,课后探究都涉及到对知识的使用。这要求要精选精编练习,从而达到新的学习与探究效果。如,本课时在教学后,设置了小辩论: 正方:干一行,爱一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