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论述范文

时间:2023-06-20 17:43: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临床医学论述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篇1

2核医学的教学安排

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必须减少理论课课时,改变纯理论大课较多的传统方法。上理论课时,利用较少的学时结合幻灯,把核医学和一些其它便捷影像(如B超和CT)交叉能诊断疾病的核医学显像原理、检查方法、正常影像学表现、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简单讲解,使学生有大致了解,对SPECT及PET/CT显像原理、常见病及多发病的正常影像表现、异常影像表现及临床应用精讲和细讲,如SPECT及PET/CT在肿瘤中的应用等。课后要求学生对所讲内容加以理解强化,为课间实习教学做理论铺垫。增加课间实习的教学时数,利用读片、观看幻灯、录像及挂图等各种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核医学的理解。

注意阐明解剖、生理、生化、病理之间的关系,增强学生的理解记忆。不但让学生知道“核医学是什么”,而且还要知道“核医学可以解决哪些临床问题”。让学生尽早接触临床,尽早到核医学科了解仪器设备的原理,实地观察、感受如何应用先进仪器设备进行检查。同时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多结合临床表现进行一些病案分析和讨论,使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今后走向临床工作大有好处。

3增加教学仪器设备及教学片

核医学理论教学一般在大三讲授,因此学生课余时间较充沛,学生可以到核医学科阅片室自己调阅典型病例,让学生自己读片,教师辅导答疑,增强学生的独立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弥补课时的不足而致的教学深度不够的问题。

4与其它检查方法进行比较研究

突出核医学在部分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特有优势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许多学生没有弄清核医学的基本概念,甚至将核医学某些概念与放射学的内容相互混淆,例如在描述显像结果时常常用到“密度”、“信号”等词汇,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授课时始终贯彻将放射学与核医学进行对比的方法,例如在进行心肌灌注显像教学时,我们将目前放射学研究的热点多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简称冠脉CTA)与核医学的优势项目心肌灌注显像进行了对比。冠脉CTA图像清晰,可以反映冠咏有无狭窄、斑块及肌桥,对于病变可以精确定位,是冠脉术前评估的重要手段。而心肌灌注显像是看心肌放射性的分布,心肌每个部位聚集放射性的多少与该部位冠状动脉灌注血流量成正相关。冠状动脉狭窄的病人心肌灌注湿像可以出现图像正常、不可逆性缺损、可逆性缺损、部分可逆性放射性缺损等表现。同时由于冠脉疾病引发的心肌缺性病变的程度及范围都是冠脉CTA所无法显示的,而这些恰好是心肌灌注显像的特长。我们把两者形象地比喻为水渠与麦田的关系,水渠就好比冠状动脉,麦田就好比为心肌,水渠有问题不一定麦田灌溉的水就少,而我们最为关注的是心肌是否缺血。由此可见放射学所提供的解剖学信息,核医学所提供的是功能学信息,是从不同的角度诊断疾病,各有所长,不可相互替代或混淆。

5课间实习安排

首先进行入科教育,宣读入科须知,强调要遵守核医学操作规程,实地查SPECT及PET/CT机、核药物的制备,再次向学生讲述核医学显像原理,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让部分学生实际操作机器,主要了解常用显像方法、和适应证。在后处理计算机上给学生讲解正常图像及异常图像。认识一些疾病的表现。阅读大量图像是实习的重点,培养学生养成从上到下,从外向内仔细读片的良好习惯,密切结合临床表现及其他检查结果得出诊断。制定常见部位的正常影像诊断报告集,供学生参阅学习。

6考试与考核

篇2

我科收治病患中以高龄老年人为主,多需长期输液治疗。2009年4月~2010年11月有输液港植入手术适应症的15例患者,男11例,女4例;年龄:79至91岁,平均年龄:85岁;包括:膀胱癌2例,脑梗死5例,COPD3例,帕金森氏综合征合并反复肺部感染5例。

1.2方法

我院使用的是美国巴德公司(BCR)提供的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经患者和家属签字同意后,植入手术由专业心血管医师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进行。病人术前有三项常规检查:胸部透视、出凝血时间以及血常规。经X线透视引导经皮右侧锁骨下静脉穿刺,通过导丝或者导管鞘引入导管(BARD公司所制造的BARD2PORT导管,4.0F)。具体操作:①患者采取为仰卧位、肩垫枕并头低位约15~30°、头偏向对侧;②穿刺点定位于锁骨中外1/3交界、锁骨下缘1~1.5cm处;③常规手术局部麻醉、铺巾、消毒;④以微创穿刺针对刺右锁骨下静脉进行试穿,操作顺利完成之后由导丝导引静脉留置导管;⑤行穿刺点下长约2.5~3.0cm切口,将皮下组织分离,呈囊状;⑥通过隧道针的使用,将导管尾端经过穿刺点置入囊袋里;⑦借助于X线引导,将导管头端放置在上腔静脉和右心房交界处上方1~2cm左右,尾端与药盒相连;⑧试注肝素生理盐水,在未发生渗漏的前提下,把药盒放到囊袋里,将皮肤切口仔细缝合、留置引流条。

1.3术后常规处理

术后按常规接受抗感染治疗约3~5d。术后换药在1-2d之内,10-14d后可拆线。

2结果

本组15例手术植入均十分成功,并行术后放射检查发现,导管位置及走行良好。在对患者及其家属的细心的健康教育以及人性化的管理、维护下,2例转科,13例仍在本病区使用中,15例病例中1例发生皮下出血,1例败血症,3例回抽困难,1例夹闭综合症,2例病例行静脉港更换术及取出术,余病例经对症处置后均恢复正常。

3护理

3.1术前护理

3.1.1心理方面的护理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目前是一项比较前沿的静脉治疗技术。患者及其家属均对其没有充分的认识,因为需要把机械装置长时间埋植入体内,所接受治疗患者均会有一定的恐惧心理,主要是害怕操作造成的疼痛,护士要做好健康教育及解释说明工作,通过对埋植使用输液港的目的、放置部位及手术操作流程的耐心讲解,并且提前告知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相应预防措施,达到消除病人紧张心理目的,让其以良好、积极的心态来配合安装。

3.1.2术前准备

本组患者具有高龄、体弱、多疾病等特点。因此,在植入术前应当对患者心肺功能进行评估,完善检查,行ECG、X胸片检查,检测肝肾功能、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评估患者手术配合程度及右侧锁骨下窝的皮下组织厚度等,对右侧上肢偏瘫的患者行血管彩超检查右侧锁骨下静脉了解血管情况。遵医嘱行皮试和备皮,对患者生命体征变化进行监测。

3.2术中护理

在植入过程中,护士要全程陪同患者并做好安抚工作。指导患者配合手术医生穿刺,避免患者突然说话、剧烈咳嗽或者上肢活动,防止对穿刺定位的手术安全造成负面影响。同时密切观察患者基础生命体征变化,询问患者有无心慌、胸闷、疼痛等不适症状。植入术完成后,再次行DSA检查以确认导管确切位置。

3.3植入后对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3.3.1出血

注意观察患者植入部位是否有渗液、渗血、感染、肿胀以及疼痛等。每1-2日予以换药,遵医嘱给予合理的抗感染药物以预防感染。指导患者保持手术周围皮肤的干燥与清洁,擦洗时不可用力,避免摩擦,防止局部皮肤的损伤,切不可用力撞击植入部位,所行手术之上肢避免做剧烈外展活动。术后24h后方可使用输液港。本组患者1例出现皮下血肿,与病人躁动、皮下脂肪过少、药盒埋置位置欠妥有关,后经取出药盒,重新埋置后好转。

3.3.2感染

某些免疫机能较差和或合并基础疾病、长时间以激素治疗的那些患者,应待病情好转后在适当的时期手术,术后要对各项感染指标实施定期监测[2]。本组1例发生败血症而拔管。血培养及导管培养均示:肺炎克雷伯菌。

3.3.3导管夹闭综合征(“Pinch-off”现象)

这种现象是因为导管通过第1肋骨与锁骨间较窄的间隙进入到锁骨下静脉的过程中,同时受到第1肋骨与锁骨的挤压而导致的狭窄或夹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输液产生了负面影响,甚至可能致导管损伤或断裂。[3]临床表现:病人胸肩关节内收时出现输液不畅的现象,但外展时却输液畅通。本组发生1例。

3.3.4回抽血困难

穿刺过程中,由于导管末端位置不够恰当,血管内膜受到很大损伤等,都能使导管末端产生纤维活瓣样结构,引发向内打开受到一定阻碍,这样一来,静脉可推注或滴注液体,而无法抽出回血。本组发生3例。

3.4应用与临床护理

3.4.1静脉输液港专用无损伤穿刺针的操作步骤

1消毒:以输液港为中心,从内朝外以5%PVP碘消毒皮肤直径10cm以上,2戴无菌手套,左手触诊找到输液港之注射座,对注射座的边缘清晰明了,以左手拇指、食指、中指对注射座予以固定,将注射座供起;3从三指中心处,以无损伤穿刺针垂直进针刺入穿刺隔,通过皮肤以及硅胶隔膜,至储液槽基座底部;4抽出回血(注射给药前)以找准位置,先注入5ml生理盐水,再回抽,让导管可浮在血管中,从而有效减少三向瓣膜紧贴在血管壁的几率;5穿刺成功后,应将穿刺针固定在恰当的地方,不可随意摆动,防止穿刺针脱出来。

2.3采集静脉输液港血样应注意事项

1取血量:成功穿刺之后,最少回抽5ml血液弃置(儿童则减半);2用大于10ml规格的注射器抽足量血液标本;3采血完成之后的维护:迅速冲洗导管(以20ml肝素生理盐水按照脉冲方式,即推注-停-推注-停方式进行);4冲管后要迅速关闭导管锁,同时连接肝素帽,以透明敷贴膜对穿刺部位妥善固定,并标注冲管日期。

2.4静脉输液港输液与用药注意事项

1回抽:见回血进而找准位置后,注入10ml生理盐水(脉冲手法),将导管中的血迹冲洗干净,将药物渗出血管外损伤临近组织及皮肤的可能性将至最低;2注射:连接静脉输液管(事先排好气),打开输液夹,开始静脉输液;3冲管:完成静脉输液之后,以肝素生理盐水(采取脉冲方式)对导管进行彻底冲洗,再保留穿刺针或撤针;4封管:以100ml生理盐水+肝素12500U的混合溶液20ml正压封管,夹好延伸管,穿刺处以透明敷贴膜来固定,标出冲管日期。

2.5静脉输液港无损伤穿刺针之撤针技巧

顺利完成治疗,正压封管后,撤针之时,当以左手拇指和食指将输液港注射座予以妥善固定。为将导管头部血液回流或导管堵塞发生几率将至最低,在注入0.5ml肝素生理盐水的同时,应当将无损伤穿刺针慢慢撤出。

2.6使用静脉输液港注意事项

篇3

笔者实习的地方是一家区医院,医院的规模并不算大,但对于一家区医院来说设备已然相当齐全。我实习的科室是医院的内科,这里的分科并不像那些大医院那样详细,因此无论是消化道、内分泌,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病人都会被收治进来。该科室共有七十多张床位,是几乎不会出现床位不够的现象的,其他配套的设施也很是齐全,从环境到设备都丝毫不在三甲医院之下。但是笔者却发现在实习这段时间里,科里竟然没有一名55岁以下的患者,患者几乎都是长期住在医院周边的老人,主要以60岁左右老人为主,也有八九十岁这样的生命濒危的老人。住院患者的生活条件大多都很艰苦,即便有医保的报销,但仍有一部分人无法支付他们的住院费用,而相比之下,我们的一些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一些三甲医院则一床难求。

再将大小医院的医生进行比较,三甲医院的医生们医术精湛在各自专攻的领域都有所建树,他们追求疾病的攻克与排除。再看笔者实习的这家去医院,这里医生虽然没有尖端的水平去攻克那些疑难杂症,但每个大夫都对自己的病人十分了解。这里的病人大多都是多次反复住院,所以医患之间更像老邻居、老朋友一样相互熟悉信任,在这里病人得到的关怀以及情感上的安慰会更多,病人在这里会更加舒适,有一种家的感觉。不像住在大医院里,医生都那么忙碌,大多都只针对疾病很少给病人精神上的慰藉。但由于社区医院分科不细,医生没有专攻,所以对很多重症病人束手无策,使得他们又不得不转到大医院,而最终折腾的是病人,损害的也是他们的利益。

实习让笔者看到我国目前医疗行业存在的问题与矛盾,也让笔者看到了大小医院各自的优势与缺点。导论实习对医学生了解我国医疗情况并使他们在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有着更新更准确的认识有着重大意义。

2临床导论实习激发了我们对学习医学知识的兴趣

学以致用,这便是对我们所学知识的最大的肯定,这次实习的机会便大大拉近了我们与临床的距离,我们懂得了其实临床离我们并不远,我们现在所学的一点一滴将来也必将应用于临床之上。想到这里笔者明白了即便是基础课程我们也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因为我们是医学生,“勤奋认真,胆大心细”是要深深刻在我们心里的,任何丝毫偏差带来的都将可能带来让人无法想象的后果。现在如果不努力的话并将是我们将来遭受灾难,而产生的一切痛苦却要病人来埋单。

有了这些感触之后,我们对现学的基础医学知识并不再仅仅是感兴趣那样轻松了,更有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鞭策着我们。

因此实习对我们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意识的培养意义重大。

3导论实习使医学生能首先拥有仁爱之心

树人先树仁,实习过程中,我们收获最多的便是那些临床医生的仁爱之心。

人若脱离了道德即便其再有能力也不能成为一个栋梁之才,同样一位医生如果脱离了仁爱之心那么即便他的医术有多么的精湛他都无法成为一名好医生。

社会上对医生的舆论想必大家都听说过,那些高昂的药费、检查以及一次次的医疗事故让很多人对医生丧失信心,失望透顶,甚至有的患者因为遇到一些没有医德的医生而深受其害,十分遭罪。甚至有时我们这些刚刚步入医学的医学生也对自己的道路有所徘徊,未接触临床的他们受到言论的影响,还有人竟然开始怀疑自我,止步不前。

而这次实习的机会让笔者坚定了自己的道路,让笔者看到了医生们真正的奉献,真正的仁心仁术,让我决定去义无反顾。笔者实习的医院里患者经济条件大多艰苦,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生活在医院周边的空巢老人,他们无儿无女,在春节前夕却要承受着疾病的痛苦,而伴随着他们的只是那阵阵的凄凉与无边的孤寂。

篇4

临床医师应主导转化的进程

1确定研究框架包括设定研究内容:根据要解决的临床问题确定,如研制新器具、研发新药品、创立新方法等;设计研究方案:如项目负责人、研究团队、支撑条件、技术路线、起止时间等;设立研究目标:证实临床假想而后提出新技术、新疗法;研发新的器具、药品、试剂等,解决某种问题。临床医师作为项目研究的发起者,必须完成好这些基础工程。

2搭建研究平台包括选择合作团队:根据课题特点寻求合作方,如基础医学、理工科学、工矿企业等。筹集实验设备:协调利用合作双方或多方的资源,满足课题对实验室及仪器设备的需求;筹措研究经费:院内申请启动基金,立项申请国家基金,争取其他渠道支持等。作为项目研究的主要组织者,需要在这个过程中投入相当精力。

3参与研究工作包括提供研究资料:筛选符合条件的患者样本,整理相关诊治资料信息;配合研究开展:承担基础研究中的临床相关任务,如采集患者血、尿样本及其他技术操作等;实施临床研究:承担基础研究完成后的后续研究任务,如新药临床研究等。

4把握研究方向包括跟踪基础研究的全过程,始终以临床需求为牵引,考量基础研究的每一步进展,及时剔除没有临床意义的研究结果,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保证基础研究的正确走向。如果没有临床医师的把握,研究往往与临床脱节,甚至误入歧途。

临床医师应催生转化的成果

1临床前研究包括少量患者研究:检验药品、器具、方法的安全性;适量患者研究:检验药品、器具、方法的有效性;多中心临床研究:在更大范围内试用,为临床应用做准备。在这个过程中,临床医师要协助把握研究的对象、研究的方案、时间的长短、标准的掌握等,确保临床前研究达到预期目的。

2临床应用包括观察临床疗效:进一步确认成果的有效性;查找存在问题:对群体患者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找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再回到实验室进行研究,以求更精准的治疗方案,更完美的产品性能。如在血友病乙的治疗上,国内外都还没有特别有效的办法。本院血液内科与某大学合作开展基因治疗,取得一定效果。但治疗过程很复杂,有的患者效果还不太理想。因此,又重新开展实验室研究,期待找到一种更好的办法。

3宣传研究成果通过现场讲座、视频、发表文章等途径,及时宣传令人满意的研究成果,获得其他医务人员和广大患者认同、接受。

4推进成果产业化协调政府部门、生产企业等相关链条,尽快实现成果的产业化。尽管这不是临床医师的责任,但是其参与使产业化的进程更快、更有效。本院医师在用于膑骨骨折治疗的聚膑器、用于大动脉血管瘤治疗的各种支架等器具的推广应用上,与产家密切合作,使产品应用于更多的医院。

5指导临床应用帮助其他医务人员尽快掌握并熟练运用。通过培养进修生、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大力推广新技术、新疗法,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临床医师应促成转化的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