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1 08:43:0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德育原则与德育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方法问题是事业成功的重要问题,教育亦是如此,特别是德育教育的方法使用尤为重要。正确的教育方法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不适当的方法则会事倍功半,甚至彻底失效。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注意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
(一)说服教育法
说服教育法一般有讲解、劝告、报告、个别谈话和讨论等形式,它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应用最为普遍、也是最基本的方法采取说服教育法时要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要做到有的放矢,把握学生的心里和思想上的症结所在,运用具体事例进行深刻分析。特别是采用座谈讨论方法时,要使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交换思想、互相启发,共同提高,达到自我教育、提高思想认识的目的。
(二)典型榜样教育法
典型榜样教育法时指用英雄模范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和行为,课堂上出现的突出的好人好事,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方法,因为少年儿童有善于模仿、崇敬英雄人物,争取好胜的心里特征,所以,表扬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好人好事,宣传为我国争光的优秀运动员在各类赛场上的英雄事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有着积极作用。
(三)评比法
评比法是指通过检查、评定和比较学生在体育教学中思想行为等方面表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方法。结合少年儿童朝气蓬勃、积极进取,好胜心强等心理特征,因势利导,有计划,有目的通过竞赛,对比等各种形式,来激励学生提高要求进步的自觉性于积极性。如:“某小组站的最好,某某同学走的最好”等。教师通过语音的诱导,从而振奋学生的向上进取精神,这在培养学生良好思想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
(四)指令法
所谓指令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做到某一点或必须完成某一项任务的一种带有强制性的教育方法。如:进行队列表演时,表演中的各种口令要求学生必须做到整齐一致、准确无误,这种行为对于学生来说,学生的行为表现都是被动的,不应该有任何的松懈。指令法对学生养成听从指挥,遵守纪律、协调动作,维护集体利益等良好品质有着促进作用。
德育教育的原则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教育和培养,不应该是盲目的,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育规律,要遵循下列原则: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原则
尊重、关心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落脚点,以学生为最终目的,千方百计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也就是要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和审美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以人为本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但要求我们善于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事,适合社会环境,还要求我们更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认真尊重学生的权利,维护学生的利益,满腔热情地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积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原则
体育教师为人师表是很重要的,要热爱自己做从事的体育工作,要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和业务水平,对工作严肃认真负责,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对学生的要求,教师首先要做到,做学生的典范,以本身的模范行为和高尚的品德情操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体育教师在上课时应注意自己的仪表,着装、语言、作风以及示范作用感染熏陶学生,其一言一行,教态仪表对学生有直接影响,只有做到精神振奋,服装整洁、谈吐文雅,举止潇洒、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尊重学生自尊心,在学生面前才能更有威信。
(三)以正面教育,表扬为主的原则
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认真,细致,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积极启发诱导,循循善诱,是学生掌握正确的道德认识和行为的标准。对好的典型的事例要及时给予表扬,进而鼓励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要以说服教育为主,不能简单粗暴,更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批评和语言要注意准确,不能粗鲁更不能讽刺、挖苦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收到预想的教育效果。
(四)思想教育与身体锻炼相结合的原则
体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通过身体锻炼掌握“三基”增强体质。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注重学生运动技能的形成与身体素质提高作为重点工作,所以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必须与身体锻炼相结合,端正学习目的,激发学习热情,提高锻炼的自觉性,这样才能高效益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五)教育要符合学生实际的原则
关键词:《论语》 翻译 原则 方法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一 《论语》的文本性质
《论语》是对孔子言与行的记录,文体类型属语录体。孔子对弟子提出的众多问题的解答充分体现了他的思想。两千多年来,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论语》被称为“东方圣经”,可见其对东方世界的影响之大;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足见其有别于《圣经》,《论语》并不只是教人修身养性以完善自我,而是通过“修身”、“齐家”、“治国”而最终“平天下”。易中天先生曾在《百家讲坛》栏目之“我读经典”中概述“孔子的理想是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让世界充满爱,构建一个和谐社会。”可以说《论语》是一部治世经略。对儒家思想的社会作用,庞德在《大学》译序中作了如下评述:儒家原则历经考验,是唯一有效的协调社会的精神力量,如果要建立和平的世界新秩序,就必须学习儒家思想,不奉行儒家原则,王朝便衰亡,世界便混乱丛生。儒家学说产生于春秋末期,这是一个礼制崩溃、社会动荡的历史时期。孔子的理想是要恢复周礼以匡天下。因此,对《论语》的理解与阐释不应脱离这一历史大背景。可以说,儒学是一种政治伦理哲学,而作为儒家思想主要载体的《论语》自然属于哲学书籍。如果只是把《论语》看作是孔子对弟子们的道德说教,那就大大矮化了《论语》,由此对《论语》的理解也就难以说是恰当。而在此基础上的《论语》翻译也必定不能正确反映《论语》的内涵。
二 《论语》翻译的原则
原作的文本性质不同,翻译时就应采取不同的策略与方法。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曾对文本类型与翻译的关系做出过如下论述:文章根据各自的功能,主要可以分为以表达功能为主的文章,……表达功能的核心是作者或话语发出者的思想,他通过这些话去表达情感,是不管反应如何的;以信息功能为主的文章……核心是(语言)外部情况,关于某个主题的事实、语言之外的现实世界。还有一种功能是呼唤功能,其核心是读者或听者。这是一种号召读者或听者去行动、去思考、去感受的功能。根据这一观点,《论语》兼顾表达功能与呼唤功能。因此,翻译《论语》时就要“学术性”与“通俗性”兼顾。“学术性”可减低译者主体性的干预程度,保证译本的严肃性及翻译的准确性;“通俗性”则能够保证译本的“可读性”与“可接受性”。但是如果译本的“学术性”远高于“通俗性”,则译本不易被更多读者所接受,翻译的目的就难以实现;如果译本的“通俗性”大大高于“学术性”,则原作易被通俗化而丧失其哲学性质,成为一般意义上的道德伦理说教。下面以理雅各、庞德、斯林哲兰德三人的译本为例来说明: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第十二》)
理译:
“Yen Yuan asked about perfect virtue.The Master said,“To subdue one’s self and return to propriety,is perfect virtue.If a man can for one day subdue himself and return to propriety,all under heaven will ascribe perfect virtue to him. Is the practice of perfect virtue from a man himself,or it from others?”
庞译:
“Yen Yuan asked about full manhood.He said:Support oneself and return to the rites,that makes a man.If a man can be adequate to himself for one day and return to the rites,the empire would come home to its manhood.The business of manhood sprouts from oneself,how can it sprout from others?”
斯译:
“The Master said,“Restraining yourself and returning to the rites(keji fuli 克己复礼) constitutes Goodness. If for one day you managed to restrain yourself and return to the rites,in this way you could lead the entire world back to Goodness. The key to achieving Goodness lies within yourself――how could it come from others?”
通过比较以上三种译文可知:理译为相当正式的书面语体,用词典雅、考究,语义上忠实于原文,但译文更适合受过良好教育者阅读。庞译则文体、语言都比较通俗,更适合一般读者阅读,但有释义之嫌,学术性不够,不利于读者正确理解《论语》的性质;斯译在文体、语言、语义忠实性方面介于理译与庞译之间,既保存了《论语》的哲学文本性质,又使译作通畅易懂。因此,“学术性”与“通俗性”相结合是翻译《论语》应遵循的原则。
三 《论语》翻译的方法
《论语》翻译的重中之重首先是对其文本性质及文体风格的把握,其次便是对文化负载词的处理。虽说《论语》是语录体,但是其文本性质决定了译文的遣词造句要正式、格调应严肃。同时,鉴于《论语》翻译的目的,即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翻译时应采用“异化”翻译策略以及基于“异化”策略之上的以直译为主的翻译方法。通俗地说,“异化”就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想方设法保留原文中的异质成分以帮助读者了解异域文化。因此,翻译其中的文化负载词时选词要得当,可综合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1 直译+适当注释或增词
如果译入语中有对应词就将其直接译出,并采用少量注释或增词来点明该文化负载词在不同语境中意义有别。译文中初次出现时可稍作注释,以后再次出现时就可根据其所处章节的不同而译出相应的意义,比如“……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中的“君子”意为“品格高尚之人、有美德之人”。无疑理雅各将其译为“a man of complete virtue”是恰当的。
2 直译辅之以首字母大写
此译法既简洁又说明该词为特殊词汇,提示读者应注意该词的含义。例如可将“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中的“忠”、“恕”译为“Loyalty”和“Consideration”。
3 音译辅之以首字母大写+适当注释或增词
如果译入语中没有对应词,可直接用汉语拼音译出,首字母需大写。另外可增加少量解释说明的字词。例如可将“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中的“道”译为“Tao,the way of things done”。
4 直译辅之以汉语拼音+汉字
此译法的运用有一个前提,即同一文化负载词在不同章节中意义基本不变时。例如根据斯林哲兰德的译法将“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中的“礼”译成“ritual(Li,礼)”,“仁”译为“benevolence(Ren,仁)”。
5 将词义概略化
也就是将某些文化负载词根据其含义译成意义宽泛的普通词。如“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也。”中的“士”意为具有“读书人”的刚毅精神的“从政者”,翻译时可译为“scholarly officials”。
四 结语
《论语》是对孔子言与行的记录,是儒家思想的集中反映。《论语》虽是语录体,却属于政治伦理哲学书籍。这一性质决定了翻译《论语》时应遵循的原则,即“学术性”与“通俗性”兼顾,翻译时宜采用以直译、音译为主的翻译方法,且选词要正式、规范。只有这样,才能既保持《论语》的哲学文本性质,又能较好地再现《论语》的语意内涵。
参考文献:
[1] 魏望东:《跨世纪〈论语〉三译本的多视角研究》,《中国翻译》,2005年第3期。
一、实施原则
在实施孝心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坚持自主发展、操作性强、三位一体、主体生成、多元激励的五原则,以活动为抓手,逐步让学生在认知上知道感恩、在情感上更亲近父母、在行为上积极尽孝,培养孩子的孝心习惯。下面谈谈前三个原则。
1.自主发展原则
贯彻育人理念,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为目标,让孩子在活动过程中自我教育、自我调整,促进学生不断完善自我,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2.操作性强原则
根据学校、班级实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方法力求灵活简便易行,避免繁琐和形式化,有利于教师、家长将孝心教育生活化、日常化,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孝心品质和良好的孝心习惯。
3.三位一体原则
改变教育各行其是,对孩子教育未形成活力,出现天鹅、梭子鱼和虾拉船的尴尬局面,导致学校教育孤立、家庭教育随意、社会教育无力的现状。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形成合力,提升教育的有效性。
二、实施方法与途径
课题组紧紧围绕孝心教育的“三个维度”:在家庭尽孝心,做孝顺儿女;在学校献关心,做尊师学生;在社会献爱心,做孝老小公民。结合小学生各年段认知特点,利用班队课、校本教材对学生进行孝心认知教育,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孝老情感。通过建立家校联系、在常规训练中强化实践,从而形成知情意行的有效统一。
1.利用班会课召开主题班会
我们课题组在明确孝心任务的基础上,根据孝心教育的内容,有计划、有重点、有目的地开展孝心主题班会。比如,在学生明确孝心要求之后,开展“孝父母,献爱心”“学会和父母交流”等亲近、互动型主题活动,采用以教育为主导,了解学生对父母的了解,包括对他们理解的深度、感情、态度以及在心中的位置等,进而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与引导,让学生了解父母为家庭所付出的辛苦。
2.孝心教育渗透到品德及其他学科
科任教师利用本学科教材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孝心教育。在语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进行渗透,结合《我的一家人》《家人的爱》《我为家人添欢乐》等的内容延伸到课题研究上来。在课堂中渗透孝心教育要注意把握“四性”,即渗透准备注意针对性,渗透过程注意自然性,渗透方法注意灵活性,渗透效果注意持续性。
3.社会实践调查
我们在班级开展如下活动:
(1)调查父母的一年收入和劳动时间。让学生充分了解家长挣钱的不易和劳动的艰辛,教育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热爱劳动的良好品德。
(2)调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一星期的生活作息时间安排,了解他们以前的工作与生活情况。以提高学生尊敬老人、孝敬老人的自觉性以及通过他们促使父辈尊敬老人、赡养老人。
我校学生多是三峡库区移民随迁子女,家长受教育的水平较低,多数学生家长外出务工,孩子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婆婆代养,这种隔代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对子女教育的偏离,只求孩子学业有成而舍弃其他而不顾。过分的关爱呵护,反而养成了许多孩子“衣来伸手”“食来张口”“唯我为尊”“目中无人”的性格,这种家庭教育的偏离,必然影响学校教育的成效,也违背了素质教育的本义。在班级里建立“孝心教育家校联系卡”制度。具体做法是每月一次由班主任负责填写孝心教育的具体内容以及详细要求,由家长配合学校督促引导孩子完成并及时做出评价。由班级专人负责回收,然后交课题组成员统计。
前言:在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曾明确指出,“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由此可以看出,审美育德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道德修养,全方位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进一步体现出艺术教育在立德树人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一、高校公共艺术课审美育德的原则
(一)是时展的需求。当前党的教育方针与教育改革的重点便是,改进美学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以及人文素养,进而全面的实施素质教育(2)。审美育德对于维护社会的平衡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重要,这也是其他教育无法取代的。试想一下,在实际生活中,若是有人缺失了审美或者育德观念,无法正确理解审美育德理念,就很有可能缺失掉正确的价值观与信仰,难以明辨是非,最终甚至做出威胁社会民生的事情,给人们的安全带来威胁。现在的各高校里,不少大学生因学习压力过重或者别的诸多因素,导致心理上的障碍或者拜金、享乐等负面情绪逐渐增多,对于善恶最基本的认识也很难辨清,甚至有些学生有愤世嫉俗情节,而且并不认同社会主义价值观,这些都很有可能导致他们做出出格的举动,莘莘学子的大好前程就这样被浪费。而美学教育不止是外在美的表现,更是在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能力的培养上是很关键的一点,至于育德教育,它能够帮助到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以及由秩序和规则的生活理念。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学生在审美育德上的修养。
(二)审美育德的完美融合是塑造完整人格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教育更倾向的是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输送,很少真正关注到学生的审美与育德教育,这样很容易致使学生的人格不完整。审美教育与育德教育本着一个相辅相成、相互连接的关系,二者在教育中完美融合能够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理念,培养出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让学生今早成长为社会主义的优秀人才。
二、实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审美育德功能的有效途径
(一)创新教学模式。审美育德是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还有待高校的探索,这个过程也需循序渐进,不能急于一时。首先必须对高校公共艺术教学的教学目标做一个明确了解,并且在制定教学大纲或者教学方法时,要把目标放到提升学生思想政治水平以及整体道德修养上(4)。再一个,在明确了教学目标后,对教学的内容也要深入透彻的了解清楚,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在全面清楚教学内容后,更要重视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时,强化艺术教育中的审美育德教育,因此,其教学内容必须充满正能量,选用那些能够突出民族功能特色、同时又不乏时代气息且积极向上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既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主观审美,而且也突出了审美育德的教育功效。最后,审美育德的一个重要教育方式就是对其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体现,设置相应的教学环境,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能动性,还可以采用课堂情景教学,基于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之上,经过艺术鉴赏、艺术表现以及艺术创造等形式,让学生对艺术作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与理会的同时,也有效提升了学生对美的欣赏与创造活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接受正确价值观,认同当今社会主义下的思想道德。
(二)扩展教学实践活动。不同于别的学科专业,艺术教学中的实践活动是其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学中,合唱作为教学时常见的教学活动,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团结合作精神,其施行力高、影响范围广,育德功能相当明显。还可以经常性的带学生参观一些价值观正确的讲座、演讲以及电影话剧等等,或者是定期举办班级联欢会,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理念等等,这些课外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活动,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培养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正确的价值观,其审美育德的功效相当不错。另外,除了欣赏具有正确价值观的作品之外,学校还可组织学生自行创作符合本校精神以及价值观正确的歌曲、绘画作品或者小说散文等等,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审美育德能力。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旁协助,帮助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对于不健康作品或者理念要积极自觉地进行抵制,让学生的艺术审美情感和道德品质进一步的得到提高。由此可见,艺术教育中生动的插入帮助学生提升审美育德的课外活动,能够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接受到审美育德教育的重要性,教师在上课时没有了传统的说教感,学生从心理上自然不会产生反感或逆反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审美观念,对学生的成长百利而无一害。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公共艺术课审美育德的教育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能提升学生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帮助学生在艺术造诣上更进一层楼,更是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及人生价值观念,从而让学生在社会上不止是成为专业技能型人才,而是兼具知识与审美以及道德的三重优秀型人才。同时在审美育德的教育过程中,教师也占据着一个重要地位,只有当教师本身具备了“审美育德”,才能够更好的引导到学生。审美育德教育所能描绘的远不止这些,因本人才疏学浅,对其认识尚还不够透彻全面,再加上篇幅限制等因素,其余便不再做赘述。
参考文献:
[1]徐亚娟.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德育渗透的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