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1 08:43:0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授予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100家民营企业“2011年度河北省百强民营企业”称号。其中,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为“2011年度河北省民营经济金牌企业”;隆基泰和实业有限公司、新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荣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为“2011年度河北省民营经济银牌企业”;三河汇福粮油集团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廊坊京御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河北津西钢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太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三河福成投资有限公司为“2011年度河北省民营经济铜牌企业”。
授予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魏建军等100名同志“2011年度河北省优秀民营企业家”称号。
一、企业伦理的概念
伦理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代表当时社会成员普遍接受的行为准则,然而伦理会随着时空不同而演变,因此很难有具体不变的定义。一般而言,伦理是指人际之间符合某种道德标准的行为法则,依此而言,伦理并非指个人本身的修养或行为;伦理乃源自道德原则而可接受之行为规范,而道德则是个人、团体或社群行为是非之标准(吴秉恩,1994)。综上所述,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伦理并不等于道德;从最左端的“法律”是伦理的底线外,逐渐往最右端的“道德”移动,在这一个连续带上就是伦理;亦即“伦理”介于最基本的法律底线与超越社会制裁的道德之间。
虽然企业伦理(businessethics)近来引发学术界及企业界的高度关切,许多学者也试图为企业伦理下定义,但是各个定义之间却尚未有一致的看法。根据周祖城(2000年)的看法,企业伦理是指企业在通过提品或服务获取利润的全部活动(又称经营活动)中应遵守的伦理规范。概言之,企业伦理应该根源于管理专业,且宜依系统观点与企业发展历程,在“利益关系群”(Stakeholders)前提下思考伦理议题;同时辨明企业伦理将因时间、地域、企业个体等情境而权变,其内涵因素不能忽略。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
1990年,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Gary 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5月~6月上发表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首先提出了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文章认为,在短期内,一个公司的竞争优势源于现有产品的性价比特性。从长期来看,竞争优势将取决于企业能否以比对手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构建核心竞争力,这些核心竞争力将为公司催生出意想不到的产品。管理层有能力把整个公司的技术和生产技能整合成核心竞争力,使各项业务能够及时把握不断变化的机遇,这才是优势的真正所在。核心竞争力是组织内的集体学习能力,尤其是如何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并且把多种技术整合在一起的能力。核心竞争力不仅仅是整合各种技术,同时它还意味着对工作进行组织和提供价值。核心竞争力是沟通,是参与,是对跨越组织界限协同工作的深度承诺。它涉及所有职能部门和很多级别的员工。核心竞争力并不会随着使用的增多而减少。至少有三种检验方法可以用来确定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的确定与丧失。首先,核心竞争力能够为公司进入多个市场提供方便。第二,核心竞争力应当对最终产品为客户带来的可感知价值有重大贡献。最后一点,核心竞争力应当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如果核心竞争力是各项技术和生产技能的复杂的融合,那么这项能力就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竞争对手或许能够获得核心竞争力中的几种技术,但是要复制其内部协调与学习的整体模式却非常困难。
在这之后,众多的中外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对核心能力进行研究。在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中,西方学者逐渐形成了资源流派、技术创新流派、知识流派、组织流派、流程流派等,这些主要流派的研究结果丰富,完善和发展了核心竞争力的理论,但尚未形成缜密的核心竞争力理论框架结构。单一的能力资源优势、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流程创新、知识创新等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不能单独成为核心竞争力。所有这些基于不同视角表述的观点尽管不尽相同,但对于核心能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在竞争中的制胜之本,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的认定则是一致的。
核心竞争力可以提高企业市场竞争位势、使企业获得超额收益、维持企业长期竞争优势、使企业适应环境变化,可以使企业获得可持续的发展。一般来说,维持企业长期的竞争优势主要通过以下方式:
1.核心能力难于仿制
企业核心能力大小源于企业可经营知识的多少。知识越丰富,越不容易补别人学到,越有利于竞争优势的长期巩固。企业的竞争力是丰富知识含量的一种表现,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只有增加知识含量,企业核心竞争力才会长期巩固。
2.组织设计
企业组织形式在不断的变化,一定的组织形式就代表一定的竞争能力,组织设计是提高企业核心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3.防止知识扩散的机制
企业核心能力所以能够长久的竞争优势,就是因为企业具备一种防止知识扩散的机制。企业内部管理锁定机密,可以通过申请技术专利的途径进行保护。跨国公司管理中制定了防止技术扩散机制,叫技术块,把最核心的技术做在模块里,使得其他用户只会应而不会学到,这也是核心能力能够保存的一个办法。
4.先进的价值观与企业文化
长久的核心能力竞争优势,还得靠先进的企业价值来维系。因为先进的价值观与企业文化有一种历史性联系,它是企业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文化,学一种技术容易,学一种企业文化是极难的。
三、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
文化来源于拉丁文,“耕作”、“教习”、“开化”。中国《易经》最早将“文”与“化”联系起来,“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圣人用诗书礼乐教化天下,构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体系和制度)。英国人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将文化描述成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等。
广义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从狭义上说,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条件下,组织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并逐步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共同思想、作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它主要体现为组织在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企业文化从结构上分为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和形象文化五大层次。
《企业文化与经营绩效》的作者科特(Kotter)和赫斯克特(Heskett)曾对207家公司进行了长达11年的研究,得到如下结果:如果公司的企业文化重视所有的主要相关群体(如客户、股东和员工等)的利益,这样的公司在业绩方面远胜于不具备上述文化特征的公司。在11年的研究期内,前一组公司的收入提高了682%,而后一组公司的收入仅增加166%;前者的员工人数增加了282%,相比之下,后者的员工人数仅增加了36%。至于公司股价的表现,两者的差异就更加明显了:前者的股价上升了901%,而后者的上升幅度仅为74%。此外,两者净收入增长率也是天差地别,分别为756%和1%。
企业文化符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企业文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通过企业文化能使全体员工在理念上和核心价值观上达到认同,能消除管理上的摩擦成本、减少监督成本、降低沟通成本、减少决策失误,在事前就能有效防范各种危机和风险的发生,从而提高企业的凝聚力、竞争力和效益。
企业文化的独特性使得企业竞争力难以模仿。根据许多跨国公司的经验看来,最难模仿的能力并不是技术、制度,而是企业文化。许多实物资源容易模仿,基于团队工作的文化和组织能力则非常难以模仿。上述结论表明,要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则必须注重企业文化的层次性。
四、企业文化和企业伦理
企业伦理与企业文化关系密切,企业文化包含的内容比企业伦理广泛得多,它不仅包括精神的东西,如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等,还包括物质的东西,如企业行为规范等。
企业伦理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所在,其具体关系是:组织文化是组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文化是组织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即内核;组织价值观是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伦理观是企业价值观的核心,它决定企业文化的道德倾向,决定了管理人员决策的伦理性,决定企业处理与内外各种利益相关者关系时的价值取向。此论文由流星毕业论文免费提供 网址2008w.com
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企业能否拥有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伦理,四者之间存在着内在逻辑关联性。企业伦理有助于企业享有良好的商誉,提高其社会地位,有助于企业取得和维持杰出的组织业绩并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伦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之源,从而为企业伦理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五、结束语
作者简介:周睿超(1977-),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区域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1-12-02
吉林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快。但由于融资难而制约持续发展。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关键是创新。
一、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快
吉林省工信厅网站数据显示。2011年1-8月。全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800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30%,企业户数达到123500户,比上年净增8690户。规模以上的民营工业累计实现利润270.5亿元。同比增长59.7%。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上缴税金390亿元,同比增长35%。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56.07亿元,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72.7%。
二、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难
目前,吉林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情况非常普遍,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的“瓶颈”。据吉林省工信厅对505户中小企业融资情况调查显示,资金缺口达81亿元,全省中小企业资金缺口560亿元。
融资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通过金融市场;间接融资是通过银行。企业间接融资成本要高于直接融资成本。金融市场设有人市“门槛”。目前吉林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绝大多数。由于经营规模小。资金积累少,管理水平、标准化程度和规模效应都比较低等情况,跨不过“门槛”。不能人市融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主要是通过银行融资。
1、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向银行融资――“高难”
正规大银行出于风险和成本的考量,偏好向大企业、大工程发放贷款。而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小规模、小额度、求贷频、要求急的贷款,不被银行看好。近来,全球经济不景气,国内宏观调控,压缩银行信贷规模,有限的信贷额度更难以顾及到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所以。从银行融资普遍难。少数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通过多方努力,以土地或实物做抵押。通过担保公司担保,才能从银行得到贷款。经测算,银行各期限平均贷款利率达到8.5%左右,再加上担保费率等多项费用,中小企业的银行信贷融资成本平均超过12%,有的甚至超过15%。据调查,吉林省505户企业2011年上半年利息支出同比涨了49%。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向银行融资不仅难而且是“高难”。
2、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向“民间借贷”――“高险”
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从正规银行得不到所需贷款。不得不向“民间借贷”。通过民间借贷贷款利率比较高,甚至高达30%,往往高于企业利润率。会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甚至经营发生困难。如果企业长期依靠“倒贷”维持经营。企业最终有资金链断裂、破产倒闭的危险。
那么,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能否解决、怎么解决?从我国经济发展来看。中国经过了30多年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已经脱离了资本短缺的阶段:从当前市场环境来看,总体上我国面临的主要还是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因而从资金数量来说,是能够满足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融资需求的。
解决融资难的关键是创新。创新并不局限于技术创新,还包括组织机构和制度方面的创新。创新是金融业和投资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是两者联系的纽带和重要抓手。
三、金融创新
1、金融结构创新
吉林省金融结构和金融工具比较单一,长期以来是国有商业银行和银行信贷为主。随着银行业改革。目前,除4大商业银行外,吉林省设立的银行有股份制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外资银行等。及其他金融服务部门4754个遍布全省城乡。应推动吉林省金融体系朝着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方向发展,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服务吉林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大商业银行应利用自己网点众多、资源积累丰富的优势。努力推出针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信贷的特色金融服务,其他金融机构应结合各自的业务优势,加强对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资金扶持。
2、“民间借贷”创新
“民间借贷”主要是指国家批准设立的正规金融机构以外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等经济主体之间的资金借贷活动。“民间借贷”创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民间借贷”的规范化,即国家承认其地位。对其经济活动给予指导和规范;另一方面,“民间借贷”的法制化,打击非法融资、洗钱、欺诈等违法活动。
吉林省规范和发展民间金融,经批准试点“小额贷款公司”,坚持“普惠”金融理念,坚持融通资金服务企业、规范运作、合作共赢的宗旨,坚持“小额、方便、快捷”的原则,立足为中小企业、“三农”及创业者提供金融服务,促进全民创业、共同发展。目前,全省有小额贷款公司169家,注册资金38亿元,放贷余额29亿元。截至2011年9月底长春市成立小额贷款公司15家,发放贷款719笔共计6亿元,无一笔不良贷款发生。长春市还将探索成立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有限公司、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中心,探索私募股权融资。
3、设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
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来源应在政府专项基金的基础上,募集金融机构、中小企业和民间资金构成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支持对象是中小企业创新项目或创新型企业。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使用。不同于银行贷款。风险完全由企业承担:也不同于国家专项扶持基金或科研拨款,企业不承担风险: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风险分散由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民间出资方共同承担,收益也共同分享。吉林省现已投人3亿多元,支持了483户科技型创新中小企业。目前整体效果良好,从验收的项目看。资金投入产出比达到1:10。
由此可见,在政府拨款资助创新项目资金的基础上,再募集各方资金。形成数额更大的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会惠及更多企业,基金也会“滚雪球”式的发展,又有更多基金支持中小企业创新。
4、借贷方式创新
采取借贷方式是防范风险、保护借贷双方利益的重要环节。在传统的抵押担保贷款方式的基础上,推出联保贷、租权贷、贷权贷、订单贷、账款贷等适合中小企业需求,破解抵押担保难题。建议银行再抓住创新环节,推出跟进贷,即根据企业创新的阶段和性质,银行随之跟进适当额度贷款支持中小企业创新。
四、企业创新
金融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不仅表现在促进交易和资源合理配置功能,更重要的是对企业的创新功能的支持。
1、企业家创新
企业家创新即培育企业家精神,而中小企业是企业家的摇篮。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分布广、行业多,从企业
诞生到不断发展壮大。经历多种多样的机遇和挑战,培育了企业家精神。理论和实践均已证明,企业家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创新是企业家发现市场的潜在需求,洞悉潜在盈利机会的存在,并调动资源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进行“新组合”引入到生产体系,以生产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实现企业获利的目的。例如吉林省过去废弃玉米须子数量巨大,吉林天景食品公司通过创新,将玉米须子引人饮料生产体系。把废弃物变成富含营养的绿色有机饮料,使玉米价值提高百倍。企业获得丰厚的利润。
2、企业员工创新
企业创新不只是企业家创新,还必须有创新素质的企业员工队伍,他们是企业创新的具体实施者。企业创新是由企业家――研发人员――生产及管理人员――市场营销人员的全员创新。吉林省大专院校众多,学科和技术门类齐全,为中小企业全员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创新人才,必须善于学习,刻苦钻研,求真务实。观念上敢于创新,思维上善于创新,行动上执着创新。企业员工每个人的创新能力不同,岗位不同,只要都能关心企业,不断思考创新,改进工作,提高效率和效益,人人都能成为创新员工。
3、企业创新
二、实施重点突破,提升工业发展水平。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节能环保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工业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准入门槛却越来越高。对此,我办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上,不断完善民营工业经济发展思路,落实全区工业发展战略措施。一是抓好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全区节能环保科技产业园领导小组办公室,认真履行职能,搞好指导协调和服务,促进产业园建设。建立了产业园调度统计制度,先后三次带领有关街办到外地先进园区参观学习,帮助产业园制定建设规划和招商办法,形成了“产业园统一定位、三个板块分别实施”的建设模式,到目前,产业园三个板块总规划面积6900亩,已经完成配套3550亩,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8060万元;建成项目17个,在建项目9个,累计完成投资7.77亿元。大力协助乐埠山节能环保科技产业园引入金鼎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建设金鼎物联网节能环保科技示范基地。该项目计划投资17亿元,主要依托家政服务网络中心平台,发挥杰顺集团物流配送优势,分类规划、分区建设创意产业区、机械加工区、电子电器区、新型材料加工区、科研孵化基地、物联网交易中心;建设标准厂房及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等,以出租或出让方式吸引节能环保科技企业入驻产业园区,计划利用两年时间完成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开工建设。二是狠抓产业集群培育发展。从政策、规划、协调、服务等环节入手,推动机械装备、纺织服装、食品调料、高新技术等主导产业集群发展。经过我办准备材料和申请,已有机械制造、节能环保产业集群被确认为市级产业集群。三是抓好骨干龙头企业培育发展。对重点企业实行重点调度和服务,全区实行了区级领导联系帮扶重点企业制度,从规划制定、土地供应、资金协调、软环境建设等方面全力扶持企业发展。中小企业办注意抓好经济运行调度工作,认真落实民营经济统计制度,对164家规模以上工业实行月度统计,并从中筛选出30家重点企业实行重点调度和服务。今年1-12月份,164家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1.6亿元、利税9.28亿元、利润6.33亿元、实交税金3.0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5%、44.1%、43%和26%,占全部民营工业企业的比重分别提升到52%、71%和49%;30家重点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亿元、利税2.75亿元、利润1.7亿元、实交税金1.18亿元元,同比分别增长31%、27.3%、23.7%和15%,占全区164家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的比重分别为28.7%、29.6%、26.9%、39%,发展潜力和拉动作用都有明显提升。
三、推进企业自主创新,促进企业结构调整。采取政策引导、典型引路、联系帮扶等方式,促进骨干龙头企业做强做大、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和为大企业协作配套的发展路子。一是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引导帮助企业增强科研力量,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步伐。全区中小企业科技研发机构发展到23个。年,全区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2.5亿元,其中工业技改投资10.0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和25%以上。帮助雷奇节能等7家企业申报全省中小企业“实施四项计划、推进结构调整”重点项目,有9个项目列入四项计划。帮助雷奇电器获得了了省中小企业科技进步二等奖;帮助雷奇电器、绿特空调两公司3个项目申报列入了省技术创新项目(第四批)。二是推进企业机制创新。围绕促进企业抱团发展、联合发展,引导企业采取资本联合、技术联合、市场联合、上下游联合等方式,健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组建新的股份制企业。到目前,全区股份有限公司达到6家,今年新增加瑞福油脂、鑫泰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等2家。雷奇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入上市辅导期,争取明年在深圳创业板上市。三是加快企业管理创新。引导企业开展对标管理和精细化管理,推行信息化管理,以信息化管理带动各项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帮助雷奇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完善管理基础工作,提高管理水平,被省中小企业办公室确认为全省精细化管理样板示范企业。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加强对成长型中小企业的培育,到目前,全区已拥有29家成长型中小企业,其中省级16家、市级13家。四是推进企业营销模式创新。引导帮助企业抓住信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机遇,优化营销流程,开展全程电子商务。加大对中小企业全程电子商务平台宣传力度,开展了巡回演示培训活动5次,分别到开发区、军埠口、北关、西关、城关、南关等辖区培训企业累计130人次;今年全年累计开展全程电子商务平台培训450人次;开通了“企业信息化QQ群”,为企业信息化人员提供交流平台;在中小企业网上增加了优秀企业、优秀服务机构、企业数据库等栏目,为中小企业整体宣传和网上营销创造了有利条件;组织区、街道两级企业主管部门干部学习平台使用方法,提高指导企业信息化的能力。自省全程电子商务平台6月1日开通以来,已指导帮助470家企业在平台上免费注册会员、建立网站,供应、求购、合作、招聘等信息2500多条,扩大了宣传范围,增加了销售渠道,提高了营销效率,降低了营销成本。会同邮政部门开展“直邮服务中小企业”活动,拓宽直邮营销的渠道;带领百乐源保鲜包装、宏昌五金两公司参加在广州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都与国内外大客户签订了销售协议,实现了广交朋友、开阔视野、宣传企业、拓展市场的目的。
一、河南省民营企业融资现状
对河南民营企业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资金短缺。河南是农业大省,仅通过农业生产来进行原始积累是十分有限的,资金的短缺导致本来发展良好的企业,难以进一步发展缺乏竞争力。
民营企业在直接融资方式上,由于资本市场的不规范,还有二级市场发展缓慢也严重制约着河南民营企业的融资。另外其他的融资渠道也不能为民营企业提供便捷的渠道。在间接融资方式上,河南民营企业自身实力比较弱,再加上发展时期还不成熟,得不到政府和银行等融资来源的支持。
河南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主要包括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途径。
第一,银行贷款。民营企业难以从银行得到资金帮助,贷款难已经成为制约河南民营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大多数民营企业依靠家族势力筹得资金。第二,民间融资。河南民营企业如果想取得发展,在从银行贷款无望的情况下,不得不另寻途径,于是兴起了民间借贷,然而民间借贷利率通常会高出正常利率的10%40%。这一方面加大了企业的筹资成本,增大企业还本付息的压力;另一方面因为民间借贷尚不规范,大部分属于私人交易,没有必要的法律约束,所以,民间借贷有着极大的信用风险和不稳定因素。
可见,河南民营企业融资方式较少且困难重重,想要依靠自身力量只能步履维艰,难以做大做强。
二、河南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形成的原因
河南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形成的外部原因主要有:
(一)信贷政策难以满足民营企业发展的需要
在现有的融资体系中,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期限通常在一年以内,河南省的民营企业也不例外。受贷款期限的限制,民营企业资金链会出现脱节,影响民营企业长足发展。如果民营企业选择多次资金周转誓必增加还贷负担。
(二)资本市场不完善
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来看,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时间较短,结构上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不利于民企的融资。我国证券市场主要扶持对象仍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大多数的河南民营企业属于中小企业,自有资金低,盈利能力弱,所以河南大多数的民营企业不符合目前的上市条件,因此从股票市场上得到资金支持十分的困难。
(三)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民营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地位不断提高,因而受到国家政府的支持,相关有利于其发展的法律法规也相继出台。但是河南政府在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还很欠缺,虽然对于河南民营企业的发展政府提出了很多的优惠政策,但是这些并不能满足河南民营企业发展的需要,政府仍然需要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
河南民营企业融资困境形成的内部原因主要有财务信息不透明,信用度不高、竞争力不强,企业文化内涵低。
三、改善河南省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自身信用建设
改善河南省民营企业融资困境,首先要从加强自身信用建设着手。河南民营企业融资难既有国际共性,又有自身发展特性。改善河南民营企业融资困境,民营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素质,运用有效经营管理模式,规范企业管理体系和完善企业的财务制度,能够提供真实企业经营数据,公开透明反映企业实力,赢得融资来源方的信赖。
(二)品牌战略融资
品牌战略融资可以改变河南民营企业的融资方法,民营企业应加强品牌意识,明确品牌形象,尽力拥有稳定的客户群体。顾客群体的增多,可以提高企业知名度,从信赖到依赖,使企业拥有良好的市场口碑,从而有利于企业融资,使企业更好发展。
(三)银行角度: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促进信贷融资
在种种因素的制约下,河南的民营企业很难得到大银行的资金支持,外国大银行也不愿为民营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只有大批地方性、“土生土长”的中小金融机构,才能胜任这一工作。因此,努力发展民营的、地方性的中小金融机构,十分有利于解决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通过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促进金融市场的竞争,加强利用市场机制配置金融资源的功能。
(四)政府角度:政策支撑体系的完善
河南民营企业要想获得多样化的融资渠道,取得长足发展,紧靠企业自身的内部融资、金融机构、信用担保机构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在政策、法律、制度等方面强有力的支持,构建强有力的民营企业融资的社会支持体系和服务体系,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各种制度保障、营造环境与技术支持。
为解决民营企业面临的困难,河南政府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河南政府可以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并且赋予区内企业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是政府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政府可以通过经营补贴、企业研究与发展补贴、风险补贴等补贴形式给予财政援助。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也可以对民营企业起到一定帮助。通过上述政策措施,在政府的支持下,河南民营企业可以降低风险、较少成本以及融资的渠道多样化。
河南省是农业人口众多的大省,在推进河南省城镇化进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解决就业难题等方面,民营企业发挥了巨大作用。解决融资难的问题河南省民营企业发展的首要问题,因此分析研究河南省民营企业融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解决河南省民营企业融资难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要结合河南省的具体情况、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社会、经济、金融在内的各项综合指标,还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政府政策和实践经验,并由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及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河南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
参考文献:
[1]张玉明.民营企业融资体系[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912
[2]刘永奇.2010年河南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前不久,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民建、工商联界特别联组会上,就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下企业“走出去”强调了两句话:一要抓住机遇、积极作为;二要趋利避害、防范风险,为企业发展开拓空间。
金融危机爆发后,一些外国公司为了摆脱经营困境,国际合作意愿增强,这为中国企业,特别是我们民营企业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对外投资合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一是国际社会普遍看好我国的发展前景,看好我国企业资产状况良好,看好我国的资金优势,看好我国讲求信誉,愿意与我们加强合作。二是金融危机造成国外资源类和高技术类的企业资产缩水,低价甩卖项目以套现,为我们“走出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三是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许多国家都注重扩大内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由于我国的大型成套设备质优价廉,符合发展中国家的需求,为我们“走出去”承包工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下了基础。
为了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我们确立了以科技为支撑,与中国林业科学院木材工此研究所共同开发了生物质复合工程材料项目,同时成立了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经过调研,像非洲埃塞俄比亚等国家,竹、木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廉,非常希望引进我国的先进技术。我们具备“走出去”的优势。我们通过实践和探讨,对民营企业实施“走出去”的战略,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即:民营企业的自身优势,具有“走出去”开展对外投资合作的发展空间;国家应尽快完善对外投资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为便利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创造条件;国家应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打造顺畅的民营企业“走出去”的融资渠道;应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加紧对涉外人才的培养;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构建“走出去”的知识产权应急和预警机制;民营企业“走出去”,有利于全球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民营企业具有“走出去”开展对外投资合作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不少民营企业走出国门、跨国经营,并取得了良好成效。我认为,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不应该只是企业的个体行为,而应该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上升为国家战略和国家意志,推动中国经济更持续的发展。
1.民营企业的优势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大批民营企业已经具有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内在需求和动力。民营企业的最大优势是产权明晰、机制灵活、动力强劲。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的短短几年内,许多民营企业把“引进来”和“走出去”巧妙地结合起来,内外联动,互利共赢,为建立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创造了许多合作方式,例如:境外资源开发、境外加工贸易、工程承包和劳务承包、中外双方共同投资组建跨国公司、境外投资与收购等等。民营经济迅速壮大,已成为国内一般商品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主体。政府对民营企业这种“走出去”的积极性,应高度重视并加以爱护、引导、扶持。
我国要真正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离不开民营企业的参与。民营企业“走出去”是发展的需要,民营企业同时也必将成为海外开发的主力军。
2.民营企业“走出去”亟待解决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和金融危机时期国际国内的形势,对于民营企业“走出去”,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尽管近年来民营企业在境外投资发展迅速,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值得我们研究。从国内的实际情况看,民营企业的相对资本规模不大,实力不强;缺乏及时准确的国际市场信息;涉外法律准备不足;对各国人文环境还缺乏了解;缺少高层次管理人才和技术人员,研发能力不足等等。特别是我们在尖端技术、高端品牌、管理理念、组织创新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民营企业实施“走出去”的战略,一定要准确把握世界经济发展的总态势和国内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加快,科技创新突飞猛进,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我们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树立全球理念,不断创新对外开放的手段和机制,全面提升参与全球经济合作竞争的层次。
3.民营企业对外开放战略的创新要点
新时期我国的对外开放,绝不是历史经验的简单延续,而是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新潮流、新趋势,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站在更高台阶上、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因此,“走出去”的或正在准备“走出去”的民营企业,还需要经过一番改制、改进。其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大力吸收民间资本,向民营企业敞开大门,吸纳民间资本越多、加盟的民营企业越多,越有利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越有利于“走出去”。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创新提升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转移国内过剩的生产能力,带动成套设备、商品、技术、劳务的出口,促进结构调整。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开展海外并购,特别是兼并国外知名品牌,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
(2)外贸发展应由产品贸易为主,转向产品贸易、服务贸易并重。特别要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的转移,还要做好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体系的输出,发展服务贸易,能够促进企业、技术双向国际化。
(3)在对外行为模式上,先以引进、学习、模仿为主,进而转向自主创新齐头并进。民营企业应不断在知识产权、技术标准、企业品牌等领域占领国际市场制高点。在产品的价值链和分工上,逐步向研究开发和品牌销售两端延伸,最终达到提升我国国际交换的分工地位和提高效益的目的。
(4)在国际规则方面,要充分发挥我国经贸大国的地位和影响,广泛促进多边、区域、双边等各层次国际贸易和投资协定,全面、深入地参与和影响国际市场规则形成,彻底改变以前那种国际市场规则被动接受者的地位。要通过深化多边、双边经贸合作,促进我国长期发展,同时也为各国的共同发展做出贡献。
二、尽快完善对外投资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为实现民营企业对外投资便利化创造条件
民营企业是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中的重要主体,必须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加以认识和推动。政府要转变职能,深化境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突出企业的市场主体地
位,加强对民营企业的认识。目前“走出去”往往侧重于大型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支持不够,这里有历史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认识上的偏差。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相互促进,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在三十年里共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不可低估的强有力支撑。
完善对外投资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包括如下内容:一是对各类所有制企业的“走出去”,要一视同仁、平等参与和竞争,简化审批、规范程序、强化服务;二是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民营企业对外开放的组织、引导和服务,特别是国家商务部门、驻外使领馆把民营企业纳入正规的服务和管理体系,有针对性地为民营企业搭建信息平台,提供个性化政策法律支持,积极为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创造良好条件(2010年,天津市商委免费培训企业对外合作业务,同时计划将安排100项开拓国际市场活动,收到很好的效果);三是鼓励符合国外市场需求的行业有序向境外转移产能,带动商品、技术、劳务、成套设备出口,促进出口结构调整;四是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海外并购,特别是兼并国外知名品牌、营销网络和在海外建立研发机构或产业基地;五是鼓励企业以总承包、带资承包、BOT等方式承接境外工程,提高工程质量,完善相关服务,带动货物和服务窗口。政府有关部门要引导“走出去”的民营企业,依法经营,规避风险,防止恶性竞争,维护国家整体形象。
三、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打造顺畅的民营企业“走出去”的融资渠道
民营企业“走出去”需要银行的大力支持。因为资金问题,许多好端端的项目眼睁睁看着流产,十分可惜。政府可否考虑在资本市场上,进一步加大风险投资和私募基金的业务支持,在海外建立基金机构,将我国投资力与所在国投资力紧密相连,使我国在投资管理上与国际接轨,逐步具备国际一流的基金管理公司。同时,要进一步研究财政税收、金融外管、工商海关等配套支持的鼓励政策措施,让民营企业在“走出去”发展上更加顺畅。
四、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加紧对涉外人才的培养
企业“走出去”到境外投资发展,除了正确的决策之外,最为关键的还是人才的供给与保障。民营企业一般缺少高层次管理人才和技术创新人才,政府有关部门要十分注重帮助民营企业培养和引进有境外投资和境外经营才能的人才,引导企业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培育,造就一批懂国际投资业务、懂国际法律法规、能熟练运用外语、能经营管理企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本着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同等待遇的原则,在原有制度基础上放宽限制,为参与国际经贸合作的民营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支撑。我们要充分利用社会化的人力资源,把每年退休的涉外人员组织起来,聘请到民营企业来发挥余热,弥补现阶段人才匮乏的缺陷。同时,政府还应出台相关的管理及服务行政法规,为企业成功“走出去”提供基础条件和有效保障。
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构建“走出去”的知识产权应急和预警机制
我们应加强知识产权的权利信息、法律规则信息、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等方面信息的分析利用,防范民营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的知识产权风险。应尽快建立针对特定国家和地区的关于知识产权法情况的应对、突发事件处理、涉外维权援助等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针对目标市场和投资地区加强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保护的管理,增强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力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使海外投资能够建立在有法可依和有章可循的基础上,侵犯权益与被侵犯权益同时得到法律的制约和保护。
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多元化,是企业经营逻辑演进的必然结果,但如何正确处理多元化经营与培养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已成为我国民营企业目前面临的一大难题。
一、核心竞争力的理论与多元化经营战略
“企业核心竞争力”最早由两位美国企业经营战略管理学家帕拉哈德和哈默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来。他们认为,所谓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协调各方面资源的知识和技能。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时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一般竞争力,只是企业某一方面的竞争力,而企业核心竞争力却是处在核心地位的、影响全局的竞争力,是一般竞争力的统领。从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同表现形式角度可将企业核心竞争力分为3类:核心产品、核心技术和核心能力。他们之间关系密切,产品来自技术,技术来自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3个主要特性:第一,价值性。核心竞争力富有战略价值,它能为顾客带来长期性的关键性利益,为企业创造长期性的竞争主动权,为企业创造超过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值利润。第二,独特性。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独自拥有,它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孕育于企业文化,深深融合于企业内质之中,为该企业员工所共同拥有,难以被其他企业所模仿和替代。第三,延展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可有力支持企业向更有生命力的新事业领域延伸。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基础性的能力,是一个坚实的“平台”,是企业其他能力的统领。
多元化是企业在多个行业或产品市场上为获得竞争优势而对业务组合进行选择及管理的行为。多元化经营是相对专业化经营而言,是企业将资源分散在两个或更多的行业或领域里,并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产业中拥有多种产品和服务的经营战略。一般来说,实行多元化经营的优点是能够分散经营风险,并能够获取更多盈利,有助于企业寻找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助提高企业抵御和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实施多元化经营,可以降低成本,在占用和消耗同样人力、物力、财力前提下,取得较多的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对企业现有资源的利用率。
二、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多元化战略选择的合理性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多元化经营有较高的成功概率,是因为在一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上,企业要想成功具有能区别其对手的竞争优势,要么能以较低的价格提供与竞争对手相同的产品或服务,要么可以提供竞争对手无法提供的特殊产品或服务。而这些优势的取得是领先型企业所特有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可以是由于企业拥有独特的资源或是其专注于某一产业经过长期积累与学习而形成的。因此,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定是其他企业不具备的,而且是难以模仿的。当民营企业把核心竞争力应用于多元化时,就可以在短期具备其他企业无法比拟的竞争优势,并凭借竞争优势取得市场成功。
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能够为企业提供进入相关多元化产业领域的潜力,能够保证企业竞争优势的延伸。核心竞争力是在企业内部经过整合的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关于如何协同不同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的集合知识与技能。
有研究表明,以相关多元化的民营企业集团发展比独立企业的盈利能力更高,能有更强的竞争优势,同时能够进一步利用原有的资源,这样的发展更为合理,所以其成功性也远远超过了盲目的多元化选择。核心竞争力能够保证民营企业经营的独特性,不被竞争对手模仿和复制。我国许多民营企业都是相关产业的多元化发展,都是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点的多元化发展。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民营企业如果进行非相关的多元化发展,更多的是需要采取兼并方式,取得一定的资源才能成功,但是其整体效果并不如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多元化发展。
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民营企业多元化发展能保证企业竞争优势的延伸,能够更快速地进入新领域,更快速地站住脚,多元化发展成功率更高,对于民营企业的发展无疑也更为有利。
三、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策略
(一)民营企业多元化经营时机的选择
民营企业多元化经营实施时机选择,是指企业具备什么条件时才可以进行多元化战略。企业多元化战略成功的条件在于企业核心竞争力、新行业吸引力和行业的相关性。企业选择好了产业领域,同时也需要把握多元化发展的时机。只有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够进行多元化经营,企业才能在多元化中获得收益。我们可以按照多元化经营时机选择政策指向矩阵(如图1)进行选择。如果企业自身竞争实力很弱,即与同行相比在现有核心业务领域中竞争地位很落后,一般情况下不宜做多元化经营的考虑。在这种情况下,除非企业真正把握了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新业务未来发展的趋势,找到比现有业务更有增长潜力的发展机会,而自身又正好具有抓住该新机会所需的实力,才可以考虑采取多元经营战略。如果企业自身竞争实力确实很强,在现有业务领域中与同行相比竞争地位不弱,同时找到了适当的基于核心竞争力新的业务增长点时,可以优先考虑多元化经营;当企业尚未找到基于核心竞争力新的业务增长点时,即使企业有强有力的竞争优势,企业也不宜多元化,而是应该考虑进一步积累竞争优势,积极寻找可做多元化发展的新的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业务增长点。
(二)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适度多元化
核心竞争力是民营企业进行多元化发展的基础,但并不是说只要培育出了核心竞争力,企业就可以毫无顾忌地进行多元化扩张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过犹不及”,多元化经营也不例外。任何一个民营企业哪怕是巨型企业其拥有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多元化发展必将导致企业将有限的资源分散于每一个发展领域,有时甚至无法维持在某一领域中的最低投资规模要求和最低竞争维持要求,结果不但没能规避风险,反而加剧企业失败的风险。所以企业在选择多元化时不但要有恰当的时机,而且还应该雄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优势资源进行“适度”多元化。
“适度”多元化的选择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有序的决策过程:首先,民营企业应考察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所选择业务是否匹配;其次,民营企业应分析主业优势能否对所选择的多元化业务提供资源上的支持;最后,民营企业应正确评估经营环境。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对企业是否实施多元化战略做出判断。如果企业选择多元化战略,还必须进一步选择业务领域、确定进入时机及进入方式、控制进入规模及进入行业的数量,通过以上过程的决策判断综合把握多元化经营的“度”。因此,我国民营企业“适度”多元化战略的选择模型如图2所示。
我国“巨人集团”是靠科技迅速崛起的一个民营企业,但由于过度的多元化经营战略盲目扩张,导致1996年企业陷人了严重的财务危机,使“巨人”变成了“病人”。现在,我国民营企业中贪大求全,盲目扩张的现象较多,应引起各民营企业的反思,民营企业既有不发展饿死的,也有过度发展撑死的。
(三)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框定多元化经营的范围
彼得・杜拉克认为,要把多元化融入到一个共同的结合核心中来管理,这个核心也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无独有偶,高特・鲁迈特等多位西方学者对多元化经营与绩效关系的研究得出比较一致的结论: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相关多元化绩效普遍好于非相关多元化经营。这里的“相关”一是指“技术”的关联性,二是指“市场”的关联性。由于相关,才可能产生由于企业经营范围的扩大而带来的经济性(范围经济),才有可能产生由于现在和将来两个领域的互相补充、相互促进的协同效应。值得注意的是,多元化经营范围的框定还必须考虑在匹配企业核心竞争力下的进入退出壁垒。进入壁垒主要来自规模经济、产品的先入为主特性、行业政策、资本需求、顾客转换成本、分销等方面;退出壁垒主要来自资产的专用性、沉没成本等。进入退出壁垒的高低是行业回报率及风险大小的重要决定因素。对于民营企业的多元化经营,进入壁垒高而退出壁垒低的行业是最好的选择目标。
针对我国民营企业的现状,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框定多元化的经营范围,再在推进中培育与强化自身核心竞争力应成为民营企业多元化经营的理想途径。
(四)民营企业多元化战略实施中的资源整合
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并不必然导致民营企业经营风险分散和利润增长。实行多元化战略挫败的民营企业很多,从“巨人倒下,爱多失爱,飞龙折翅”可以看出中国企业多元化失败的共性:非理性。这主要表现在:盲目跟风,过度竞争;进入行业关联度不大,战线太长,资金分散;进入的时机不成熟;多元化的速度太快。因此,企业多元化战略应处理好资源共享、规避风险、多元化与专业化的关系等问题。
整合效应,即协同(synergy)效应。协同效应即企业两个以上业务单元的合力优势。企业同时经营两个业务领域,这就给管理带来了难度,这使管理内涵、风格、标准、方法、手段等发生变化。比如企业在一个领域实行成本领先战略,这就要求企业减少设计与开发费用、营销费用、生产费用,甚至要求企业在企业文化上提倡节约风气;而企业在另外一个业务领域实行特色经营战略(差异化战略),这就要求企业从价值链上的关键环节寻找差异化之来源,差异化又往往以成本提高为代价。由于企业同时协调两个业务领域,要获得横向整合效果,就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实证明,企业实行相关多元化可以产生大于非相关多元化的协同效应。Richard Rumelt主持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企业如果进入一个与原产业紧密相关的业务领域,可以获得比进入非相关领域更大的赢利能力。因此,企业实行多元化战略,就应充分考虑进入新业务后的整合效应。
民营企业要想真正做大,就必须走多元化战略经营之路,但多元化战略经营之路是充满着失败率高达90%以上的陷阱之路,因此,民营企业要想越过多元化陷阱做大,就必须首先培育起强大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并在多元化的道路上不断培育、加强、维护、提升自身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好企业核心竞争力,这样才会真正把企业做大、做强,把多元化之路变成一条民营企业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战略[M].华夏出版社,2005.
2、李向民,任宇石.正确处理多元化经营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J].商业时代,2004(11).
1.观念淡薄,忽视了与企业管理的相互关系。对于企业文化许多企业管理人不屑一顾,因其不像产品、产量、市场那么实在;不像资金、技术那么实惠,没有真正认识到企业文化实质,观念淡薄,理解片面,忽视了企业文化是诸多影响企业成败关键因素如企业的战略、结构、制度、人员、技术等的粘合剂,可以使这些因素相互紧密结合起来,使企业内部组织一体化,更加持久地自立于市场竞争之中。没有认识到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是相互推动和制约的关系,企业文化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支持和维护企业的有效管理,积极的企业文化以其特有方式和形式发挥导向和约束作用,反之亦然,各职能管理部门围绕企业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工作努力,亦会直接推动和影响企业文化的培育、维护、发展和提升。
2.没有特点,削弱了对员工队伍导向功能的发挥。有关企业文化的研究讨论认为:优秀企业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其有一套独特的企业文化,使企业可以脱颖而出,与众不同。因此,只有“独特”才能“脱颖而出,与众不同”,只有小心翼翼地培育、维护、发展、提升以及在必要时重新塑造企业文化,才能取得持续成功。但是,许多小微型民营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忽视了各自企业所处环境、行业特点、管理实际、发展目标的不同而形成自己的特点;忽视了吸纳、消化、转化过程,形成区别于其他企业的文化形态,没有呈现出异质性。有的生搬硬套,有的照搬照抄,有的流于形式,脱离了企业实际,这种形式上的没有实质意义的企业文化和缺乏广泛认同感的企业文化必然削弱其对员工吸引和稳定、教育和培养、激励和约束等诸多作用,影响和阻碍了对员工队伍导向功能的发挥,使企业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
3.理不清特性,影响了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许多小微型民营企业没有认识到企业文化本身具有动态的、发展的、变化的特性,并不是静止的、停滞的。忽视了企业文化随着企业的发展、环境的影响、市场的需要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控在变化,忽略了及时随着这些变化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实际对企业文化进行选择和调整、吸收和消化、提升和创新,没有保持企业文化应有的活性,使其成为企业发展的养分,形成独特的竞争力。事实上,不管企业经营管理人有无意识,企业文化都在一定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形成并与企业同时存在,且不能简单的用好与坏去区分,凡是停滞的、消极的企业文化就会对企业发展形成阻碍,只有具备适应性、包容性、创新性并充满活力的企业文化才会使企业员工理解和认同,在价值观上取得与员工的一致性,才能赋予企业价值观以生命力,对企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二、改善小微型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1.企业文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一是企业文化必须体现正确的主流思想。企业是市场的主体,企业文化关系到日常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的有序开展,关系到公平、诚实、守信、平等的市场规则建立,其主流思想必须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必须保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致性。二是企业文化必须具备自身的独特性。企业文化是具有异质性的无形资产,所以要求企业必须明确自身的企业目标、市场定位、发展战略,根据需要选择自己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方式。又因为员工是企业文化的主体,所以还要求企业必须把握员工队伍的群体性特征,融合多样化思想资源,形成具备企业特点的企业文化。三是企业文化必须保持固有的活性。企业文化是与企业同时存在,随着企业发展共同成长并互为推动的,这就要求企业根据自身发展变化,突破思想局限,善于融合新思想,敢于创造新文化,保持企业文化的活性。
“十一五”以来,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得到迅猛发展,逐渐成长为中国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一支重要队伍。并在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推动中国科技进步和区域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然而,由于民营科技企业自身的原因以及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民营科技企业成长普遍缺乏后劲,企业的竞争力偏弱,特别是其核心竞争力还处于构建、培育与形成之中,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而且,在与国内、外的企业竞争中,缺乏长期的竞争优势。
一、加强企业团队建设,培养创新型企业管理人才
在当前信息经济飞速发展时代, 人力资源的创新能力已成为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在影响民营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中,人力资源的创新能力已被列为首位。企业经济效率也已从规模经济性、范围经济性转向速度经济性、网络经济性。
(一)加快培养民营科技企业高层次创新人才
科技型创新人才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根本要素之一,也是一切经济组织赖以生存、发展的前提和资源。政府要积极制定相关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流动政策,鼓励科技创新技术人才加盟民营科技企业,扶持科技创新人才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引导创新人才有序流动,防止企业关键技术外泄,稳定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
进一步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中高层次科技创新人员自主创业,壮大民营科技企业家队伍,加快培养、引进和造就一批科技领军、管理优秀的复合型科技创新人才。增强民营科技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打造出一支德才兼备、结构合理、适应民营科技企业持续发展需要的科技创新人才团队
(二)完善民营科技企业创新人才信息体系
企业借助信息化构建,通过对知识型创新员工的激励培养,不断激发出他们的创新热情,是构成民营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通过管理与信息的互动、管理潜能的挖掘、知识培养等促进民营科技企业管理组织转型,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管理系统。
通过建立合理的绩效考评体系和收入分配制度,建立收入、股权、期权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经营管理者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鼓励企业员工凭借技术知识等参与公司治理,使民营科技型企业的经营者、科技人员等都享有公司治理权,培养员工的参与意识,勇于采纳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在企业中倡导民主决策的氛围。
二、重视公司治理结构建设,完善民营科技企业组织管理系统
传统的公司治理结构严重阻碍了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更不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绝大多数民营科技企业缺乏管理创新意识,导致对企业的组织管理体系的建设重视不够,并且,传统的组织管理体系,使企业的各种资源不能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造成企业的有限资源未得到充分有效地利用。
推动民营科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与创新,构建创新型的组织结构,遵循“共同治理”逻辑,合理配置资源, 在企业内部实行合理分权、适当放权,建立健全相应的权、责、利制度,明确各个层级管理者的职权范围,改变权力过分集中、办事效率低下的局面, 使产权结构多元化并形成合理的产权比重,建立和健全企业内部的权责制,形成权责明晰、互相监督、制约,高度协调的运行机制。有效推动民营科技企业信息经济发展,建立一套与企业信息化相符的经营管理体制,保证民营科技企业信息畅通。增强信息化基础管理工作,广开思域,重视基层管理建议,集体讨论决策,激发企业全员管理热情,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思想激励制度来保证信息通畅。改变过去管理工作随意性较大,管理制度、组织结构、管理理念与信息化的要求不相适应,信息系统建设与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不一致现象 。有效推动战略资源转变为信息、知识及创造性,增强其获取信息、分辨信息及利用有效信息来进行经营决策的能力。
三、不断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是企业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依托,选择合理的技术创新模式,对各项生产要素进行整合,从而获得持续经济效益的过程。企业创新战略制定的核心内容,选择何种创新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经营战略的性质、方向和成败。技术创新不仅能有效提高技术变迁发展,而且还能有效提高劳动效率,同时,技术变迁和资本存量是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两个重要因素,进而影响企业边际技术替代率、影响企业的技术规模和水平。
边际替代率(MRS)=-资本投入的变化量/劳动投入的变化量=-K/L(q保持不变),K、L是资本和劳动沿着等产量线的微小变化,如图1。
当产出值固定为75,劳动由1增至2个单位时,MRTS等于2,但是,劳动由2增至3个单位时MRTS降至1并逐渐降至2/3,1/3。说明用越来越多的劳动替代资本时,劳动生产率降低,而资本的生产率会相对上升;因此,单位劳动可替换的资本数量越来越少,等产量线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平滑。
科技进步可以有效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产业分工和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产业结构优化能够促进各产业部门之间内在技术的关联合作,科技进步能够刺激需求结构变化导致产业结构变化,发挥科技创新作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通过技术进步改造传统产业,激发民营科技企业核心技术创新能力。
(一)积极发挥政府引领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首先,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健全科学、合理、有效的政策保障体系、知识产权法律系统,提高知识产权的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有效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国际化水平,集聚创新资源,形成发展合力,加快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完善科技中介服务平台,推动知识产权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加大对民营科技企业核心产品的支持。其次,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核心引领作用,结合实施产业发展规划,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第三,以更加有效的措施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更好地利用全球科技成果和智力资源,培育我国民营科技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水平,支持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培育国际化品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
(二)加快培养民营企业科技人才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
加大对科技人员培养和奖励的投入力度, 努力提高科技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科学技术创新质量,培育优秀科研成果,发挥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优势团队作用,着力造就一支结构合理、勇于创新的科研队伍,实行以业绩为导向的科技人员和科研项目考核评价方法,逐步实现科研人员的实际利益同技术创新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效结合,增强科研人员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压力,集中科研力量突破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实现民营科技企业核心科研成果和经济效益协调一致发展。
(三)加大民营科技企业自主研发投入,提升民营科技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的地位
进一步完善民营科技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各项优惠政策,依托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等政策,加大科技扶持投入力度,切实发挥财政、科技经费的“杠杆效应”,促使民营科技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总量,加强科研项目资金风险投资创新,在研究新的投资管理机制基础上, 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产品竞争力为目标,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在科研投入资金财务管理中,根据不同的资金来源及其可使用的时间长短、附加条件的限制和资金成本的高低,充分考虑技改资金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以最经济的方式筹集技术创新项目配套资金,建立和完善科研成本核算体系,逐步扭转民营科技企业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粗放、项目资金成本结构不合理的局面,争取实现科研项目资金管理集中统一的新格局,并从企业技改工作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加强对技术创新投资方案的评价,并实现增强民营科技企业技改工作可持续发展和投资综合价值最大化目标。
(四)推动民营科技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联合技术创新
以企业为主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能够有效避免高校和科研机构不以市场为导向、不面向社会需求的盲目技术创新,而高校和科研机构还可以为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提供知识和技术资源保障。民营科技企业自身也要意识到,通过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乃至国际跨国公司的技术联盟与合作,通过企业间联合创新模式,集中使用创新资源,实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帮助企业迅速实现技术外部有效获取,提升自身的创新实力,由企业掌控技术创新方向,借助外部力量,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有效实现科技成果转化。
虽然民营科技企业可采取引进、模仿、自主创新与合作创新相结合等方式。通过低风险、成效高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对前沿领域的产品进行二次研发,获得先进技术、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但应逐渐走以自主创新为主、引进消化创新为辅的道路。一旦技术创新有了重要突破,民营科技企业研发出核心产品,形成了企业的核心经济增长点,企业就会在竞争中获得超常的发展,逐步形成民营科技企业自己的技术竞争优势。
四、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构建多元技术创新融资体系
创建民营科技企业信用信息评价系统,建立适合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特点的信用评级、制度,完善企业信用档案,制定相应的企业诚信奖惩机制,着力培育信用需求、规范企业信用市场、完善信用制度、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从而消除融资机构和民营科技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增强金融机构和风险投资基金的信心。
加强民营科技企业内部积累,鼓励发展民间风险投资公司,探索建立科技风险补偿基金,帮助民营科技企业争取风险投资基金,重点扶持具有发展潜力的重点项目和创新能力强的民营科技企业。政府部门应通过政策和经济杠杆,鼓励社会各金融机构积极支持自主创新,引导和支持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帮助企业争取更多的国家创新项目扶持资金;积极引导民营科技企业进驻工业园区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让它们切实享受到政府的有关优惠政策。
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鼓励金融针对民营科技企业的具体情况,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差别化的金融服务,例如吉林银行推出的项目贷款业务可为吉林省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提供项目临时周转贷款及中长期贷款;推出的法人账户透支业务免除了繁琐的融资申请手续,有利于民营科技企业最大限度降低在银行的无效资金沉淀,提高财务管理能力、创新研发水平。
由此,民营科技企业要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必须塑造自己的技术核心推动力。民营科技企业应努力提升其技术创新能力、准确了解用户需求的能力、提高自己运用资本市场获取资金的能力、增强自己进行经营机制和管理体制创新的能力,更要增强自己综合运用上述各种能力的能力。只有把上述能力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技术、资本和管理的市场价值,才能具备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民营科技企业才能保持在新的信息经济发展环境下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潘石.吉林省民营科技企业管理体制与制度创新的目标及对策建议[J].东北亚论坛,2008(07).
[2]宁向东.公司治理理论[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3]徐瑾.民营科技企业的治理模式与融资结构的关联性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02).
[4]张春景,张博.加强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助推科技工作创新发展[J].管理学家,2011(02).
Abstracts:According to the inside and outside relationships,it is researched on the development routes of brands cooperation in the private enterprises.Base on the view of brand relationships and supply chains,it is researched on the development routes of brands cooperation of inside brands relationships with the main and supplement brands and sorts brands,and of outside brands relationships with the lengthways,transverse,meshwork brands in the private enterprises.It is analyzed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development routes of brands cooperation in the private enterprises in this paper.
Keywords:Private enterprisesBrands relationshipsBrands cooperationDevelopment routesInfluence factors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民营企业品牌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与挑战。民营企业品牌要可持续发展,依靠个体的力量很难对抗著名品牌或知名品牌的竞争,因此,民营企业品牌寻求内外部关系的品牌合作已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品牌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品牌,为了企业各自的利益而相互联合协作,以实现最大效益的商业行为。
目前研究品牌合作的文献资料很少。学者如Steffen Jorgensen[1],Robin Roslender[2],Larsson[3]等从品牌合作的作用等来研究,如从博弈模型分析合作影响品牌形象、从功能间合作看品牌战略的作用等。Shimizu Kazushi[4],Muzzarelli[5]等研究了品牌合作的互补性和品牌合作与冲突的关系。陈钦兰[6]从企业品牌纵向合作方式和组合要素的关系角度综述了国外学者(Richard Jones[7]、Boonghee Yoo[8],P.Seibert,M Weber[9])和国内学者(张桂梅[10]、洪珊[11]等)的研究。
本文基于供应链视角和品牌关系,研究民营企业内部关系的主辅品牌和类别品牌合作发展路径和外部关系的纵向、横向、网络化品牌合作发展路径。
1.民营企业内部关系品牌合作发展路径
福建民营企业内部品牌合作发展路径有二种:一是主品牌附带辅品牌合作发展路径;二是大类品牌附带亚类品牌合作发展路径。
1.1主品牌附带辅品牌。
1.1.1一主品牌附带一辅品牌:指民营企业在品牌发展过程中,先在市场上培育发展一个主品牌,并在主品牌的带动下,再推出一个辅品牌,以实现民营企业的品牌合作发展。它适合于民营企业规模较小或创业初期的品牌发展。
1.1.2一主品牌附带多辅品牌:指民营企业在品牌发展过程中,先在市场上培育发展一个主品牌,并在主品牌的带动下,再推出多个辅品牌,在多个市场上共同发展,以实现民营企业的品牌合作发展。它适合于民营企业规模较较大或有一定创业时间或创业经验的品牌发展。
1.1.3多主品牌附带一辅品牌:指民营企业在品牌发展过程中,先在市场上培育发展了多个主品牌,并在主品牌的带动下,再推出一个辅品牌,以实现民营企业的品牌合作发展。此种情况较少,但多主品牌共同帮助一辅品牌成长,能使辅品牌尽快在市场上立住脚,推进民营企业的品牌合作发展。
1.1.4多主品牌附带多辅品牌:指民营企业在品牌发展过程中,先在市场上培育发展多个主品牌,并在主品牌的带动下,再推出多个辅品牌,以实现民营企业的品牌合作发展。此品牌发展路径在某些行业可实行,但它要求民营企业达到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和条件,对大多数民营企业在目前的时期不适用。
1.2大类品牌附带亚类品牌。
1.2.1一大类品牌附带一亚类品牌:指民营企业在品牌发展过程中,先在市场上培育发展一个大类品牌,并在大类品牌的带动下,再推出一个亚类品牌,以实现民营企业的品牌合作发展。此种品牌发展路径较易实施,中小民营企业可采用。
1.2.2一大类品牌附带多亚类品牌:指民营企业在品牌发展过程中,先在市场上培育发展一个大类品牌,并在大类品牌的带动下,再推出多个亚类品牌,以实现民营企业的品牌合作发展。它适用于区域民营企业的品牌合作发展。
1.2.3多大类品牌附带一亚类品牌:指民营企业在品牌发展过程中,先在市场上培育发展多个大类品牌,并在大类品牌的带动下,再推出一个亚类品牌,以实现民营企业的品牌合作发展。它适用于民营企业进行品牌创新时采用。
1.2.4多大类品牌附带多亚类品牌:指民营企业在品牌发展过程中,先在市场上培育发展多个大类品牌,并在大类品牌的带动下,再推出多个亚类品牌,以实现民营企业的品牌合作发展。它适用于规模大的民营企业的品牌发展。
2.民营企业外部关系品牌合作发展路径类型
基于供应链视角,福建民营企业外部关系品牌合作发展路径的类型主要有:纵向关系品牌合作发展路径、横向关系合作发展路径和网络化关系品牌合作发展路径。纵向关系品牌合作发展路径、横向关系合作发展路径和网络化关系品牌合作发展路径从供应商、生产商和分销商角度有不同的各种品牌合作发展路径。
2.1民营企业纵向关系品牌合作发展路径。民营企业纵向关系品牌合作发展路径主要从供应链的上游、中游和下游来发展的品牌合作发展路径,它主要有:以供应商为中心的品牌合作发展路径、以生产商为中心的品牌合作发展路径和以分销商为中心的品牌合作发展路径。
2.1.1以供应商为中心的品牌合作发展路径。
2.1.1.1供应商与生产商的品牌合作。供应商与生产商之间的品牌合作关系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以供应商为中心,品牌供给和生产信息共享,共同获利的品牌协作关系。一般说来,一个供应商品牌与一个或多个生产商品牌合作,形成以供应商为中心的新品牌商标,进入市场进行竞争。表现最突出的例子是电脑的供应商与生产商之间的品牌合作。
2.1.1.2供应商与原材料供应商的品牌合作。供应商与原材料供应商的品牌合作是指以供应商为中心,市场上能看到供应商的品牌,而原材料供应商的产品品牌不可视,或完全加入到供应商的品牌中,以实现供应商与原材料供应商的品牌合作。目前市场上此类品牌合作关系非常明显。
2.1.2以生产商为中心的品牌合作发展路径。
2.1.2.1生产商与分销商的品牌合作。由于分销商包含批发商、零售商和商,而民营企业品牌发展路径往往包含批发商品牌和零售商品牌,基本上不包括商品牌。因此,二种民营企业品牌发展路径是:其一为生产商与批发商的品牌合作。品牌以生产商为中心,向市场推出生产商品牌,批发商不用自己品牌,或部分使用自己的品牌。此种品牌合作常常是生产商为强势品牌,批发商的品牌作为次品牌,让客户认可。其二是生产商与零售商的品牌合作。基于生产商的产品品牌,一切是以生产商的品牌为主线。生产商在商品投入市场的前期,为其品牌进行宣传造势,提供售前服务等行为,能使生产商品牌让消费者认可。而零售商品牌能帮助生产商品牌产品在经销的过程中减少了阻碍,为生产商的品牌进入市场打通了道路。生产商和零售商之间的品牌合作是互利互惠的,民营企业的生产商可以通过与较知名的零售商合作,从中创造自己的品牌知名度。合作的伙伴关系能够为双方带来优厚的回报。生产商与零售商的品牌合作,免去了批发商这个中间环节,能提高利润的水平和品牌的知名度。如许多民营企业生产商直接在大型零售店内开设品牌专柜或专卖店等。
2.1.2.2生产商与供应商的品牌合作。长期以来,生产商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市场买卖基础上的简单合作关系。随着竞争的加剧,民营企业所面临的降低品牌产品成本的压力越来越大,很多生产商开始改变策略,压缩采购成本,削减供应商的数目,并在产品的品牌上加入供应商的次品牌,以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如许多电脑公司,在自主品牌机上也标注CPU品牌,以增强自主品牌的竞争力。
2.1.3以分销商为中心的品牌合作发展路径。
2.1.3.1以批发商为中心的品牌合作。以分销商为中心的品牌合作发展路径是未来民营企业品牌发展的方向。以批发商为中心的品牌合作已开始越来越受到喜爱。以批发商为中心的品牌合作,是指批发商品牌为推向市场的主品牌,而与其合作的品牌,依靠批发商品牌的力量向市场销售产品。目前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批发商与生产商的品牌合作。批发商品牌具有较强的市场优势,而生产商品牌处于较弱地位,特别是品牌知名度低、企业规模小的民营企业品牌。此种品牌合作更多地表现在服务性行业,如一些知名的旅游批发商品牌,其品牌下有许多生产商品牌,它们合作经营,把生产商品牌产品推向市场销售。二是批发商与零售商的品牌合作。以批发商品牌为中心,在批发商品牌下,合作有许多零售商品牌。尽管零售商品牌是终端品牌,但消费者却只认可批发商品牌,这样批发商品牌就必须与零售商品牌合作来推销产品,实现产品的使用价值。三是多级批发商之间的品牌合作。许多产品的批发商,由于自身原因,其渠道路径无法很深或很广,这样一级批发商就会把产品批发给二级批发商,二级批发商又批发给三级批发商,这样依次类推,最后到达零售商进行产品销售。在这循环的批发路径中,批发商品牌必须合作进行。多级批发商可以合作采用一个品牌或采用多个品牌合作销售。多级批发商之间的品牌合作能在渠道环节增多的同时适当降低成本,对品牌产品的的销售十分有利。
2.1.3.2以零售商为中心的品牌合作。以零售商为中心的品牌合作也是近年来发展的趋势。以零售商为中心的品牌合作是零售商品牌作为主打品牌,而其它的品牌附属在零售商品牌下进行销售。主要的情况有:一是零售商与生产商的品牌合作。由于在市场运作中,零售商品牌的知名度大,品牌声誉好,而许多生产商品牌相对弱势,零售商与生产商的品牌合作,能促进生产商的品牌产品的尽快销售,对生产商品牌的发展十分有益。如沃尔玛品牌与生产商品牌的合作经营,以沃尔玛品牌为中心。二是零售商与辅助商的品牌合作。以零售商品牌为中心,配合辅助商品牌进行合作经营。消费者认可零售商品牌,并接受零售商品牌下的辅助商品牌的服务。辅助商往往提供如配送或维修等的品牌服务。目前此品牌合作形式在国内较多电器零售商店中采用。
2.1.3.3分销商之间的品牌合作。分销商之间的品牌合作是指由一级或多级批发商与一个或多个零售商共同组成的品牌合作网络。分销商之间的品牌合作可以是多个相关联的品牌的集合,也可是由一、二个主要品牌加上许多次要品牌而构成。有以下类型:一是一个批发商品牌加上一个零售商品牌;二是一个批发商品牌加上多个零售商品牌;三是多个批发商品牌加上一个零售商品牌;四是多个批发商品牌加上多个零售商品牌。分销商之间的品牌合作能极大降低物流配送的成本,提高产品向市场输送的有效性。
2.1.4供应商、生产商和分销商的品牌合作。供应商、生产商和分销商的品牌合作又称为“一条龙”的品牌合作链。一种品牌产品,其供应商、生产商和分销商在长期的合作中,形成类似供应链的品牌合作链。这类民营企业的品牌合作形成一个整体,任何一品牌产品受到损害,均会影响到整条品牌链的共同发展。品牌链的稳定性和信赖性强,属于“长远品牌合作”类型。供应商、生产商和分销商的品牌合作往往通过协商来解决产品设计、生产、原材料和零配件供应、销售和配送中的问题。
2.2民营企业品牌的横向关系合作发展路径。
2.2.1供应商之间品牌合作。供应商之间品牌合作指向生产同一类或同一种产品的民营企业供应的原材料或零部件的各品牌形成合作,成为一个品牌群,一同向下游供应,以获取更多的合作利益。此种品牌合作在技术领域表现突出。如VCD专利,就是以此种品牌合作形式,向生产商提供品牌群专利来生产产品。它的优势是共同研究设计、共同承担风险、统一供应产品,各品牌均获利。
2.2.2生产商之间的品牌合作。生产商之间的品牌合作是指民营企业在生产产品时,由于技术、成本等的需要,生产企业之间的品牌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生产任务。主要的形式有:一是品牌全部外包业务,即贴牌生产(OEM)。在当前的市场环境里,由于社会分工的细化,有的民营企业在生产产品的某个方面或某个环节有技术或成本优势,拥有品牌的生产商愿意把品牌的全部产品外包给其它企业,实现生产商之间的品牌合作的需要。贴牌生产是目前民营企业品牌发展的需要和要求,能促进民营企业了解品牌发展的全过程,进而培育自主品牌打下基础和积累经验。二是品牌产品部分外包业务。指生产商的品牌产品的某部分,因技术或成本等方面没有优势,外包给专业的生产商来生产,再最后组合成需要的品牌产品。三是品牌联合促销。多家民营企业生产商对不同品牌的系列产品,联合宣传促销多个品牌或系列品牌,以达到1+1>2的理想效果。联合品牌促销的优点在于门槛低、效果显著,民营企业只需要花很少的一笔促销费用就可以实现比单独促销更好的目标。联合品牌促销无论对于知名的大品牌,还是不知名的小品牌来说,都是一个非常有效、而且低成本的促销模式。
2.2.3同环节分销商之间的品牌合作。民营企业的分销商和分销商之间的品牌合作主要是通过对统一品牌分销的合作。同品牌同环节分销商之间往往是竞争对手,他们为了自己的统一品牌在自己管理的销售区域内业绩而竞争,然而,不良的或盲目的竞争只能打击品牌形象,为了品牌形象的树立以及经销商们的长远利益,他们应该实行品牌合作。具体表现在:对品牌的维护、宣传、扩展渠道等等。民营企业的分销商之间,需要共同维护一个品牌形象,这就要求他们在保持品牌形象以及对品牌的维护上要齐心协力,通过对品牌形象的维护来创造更多的价值。在品牌的宣传方面,分销商要配合生产商将宣传工作做到位。通过对品牌的渠道扩张能够使消费者以最快最便捷的速度接触到产品。
2.3民营企业网络化关系品牌合作发展路径。
2.3.1供应链中的一体化品牌合作。在供应链中,民营企业的品牌产品需要经过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的供应链上游、中游和下游的各环节的品牌之间的合作。供应链中的一体化品牌合作不是断开的或单线条的,它在某个供应链环节可能出现多品牌合作,但其中心品牌一般是生产商品牌,上与供应商品牌合作,下与分销商品牌合作,从而形成供应链中的一体化的品牌合作。
2.3.2网络化品牌合作。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的品牌可以是单一品牌,也可以是多品牌,或单一品牌和多品牌同时使用的情况,因此,品牌合作是交错的、多元的和复杂的。网络化品牌合作可以是一条供应链上的网络化品牌合作,也可是多条供应链而形成的网络化品牌合作,甚至是虚拟网络化的品牌合作。由于网络化品牌合作发展路径的复杂性,民营企业需要具备一定的规模和条件才可实施,而且不容易实施执行。
2.3.3联盟品牌合作。联盟品牌合作又称为品牌战略联盟,是民营企业品牌发展路径的新思维。民营企业通过品牌战略联盟形式,能达到民营企业品牌强强联合,相互取长补短,借鉴学习,不断提升品牌的综合竞争素质,充分放大品牌价值,拓展市场和经营空间,依靠品牌战略联盟的高层次运营,能创造出更高效益的品牌回报。品牌战略联盟是未来民营企业品牌发展路径的新趋势。
3.影响民营企业品牌合作发展路径的因素分析
3.1环境因素。
3.1.1政治法律环境因素。当前,民营企业的品牌合作发展环境中仍然有很多不和谐的政治法律环境因素。政治法律环境方面有政策法规和行政管理环境。具体有:市场准入、融投资等政策法规和行政管理环境。在市场准入方面,2005年2月国务院的《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对民营企业市场准入做了不少鼓励支持性规定,但在实际工作中有隐性壁垒。如某些资源性的行业设定很高准入门槛,民营企业因规模、资金等受到限制,很难进入,尤其是在能源、原材料和基础设施等领域很少参与。在融投资方面,民营企业品牌发展遇到融投资渠道的瓶颈。国家对民营企业的融投资政策存在许多的条条框框和限制,加上长期的旧思想意识遗留的问题,造成许多民营企业融投资渠道不畅,阻碍民营企业的品牌合作发展,对民营企业的品牌合作发展路径的选择产生影响。
3.1.2经济竞争环境因素。目前,中国经济进入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期,对民营企业的品牌合作发展十分有利。但是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来各种国内外政策的深入实施,国内外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内外市场的品牌竞争也越来越深入、越激烈,民营企业面对国外强势品牌的进入,要发展自己的品牌变得更难,民营企业应学习进行品牌合作,而选择好民营企业的品牌合作发展路径显得十分重要。
3.1.3文化及自然等环境因素。文化及自然等环境因素对民营企业的品牌合作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民营企业由于长期靠自力更生的发展,品牌文化和合作思想较欠缺。民营企业应认识到,在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民营企业不仅要建设自身的品牌文化,而且要提升员工的品牌合作意识和合作水平及经验,促进民营企业品牌合作的可持续发展,保证民营企业的品牌合作发展路径的实施。
3.2品牌合作方的诚信因素。诚信因素是指民营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严格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规范自己的生产经营行为,在谋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不损害国家、消费者和其它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诚信因素是影响民营企业品牌合作发展路径的执行的重要因素。民营企业之间的品牌合作是否具备诚信,可以从品牌双方合作的诚信度和双方诚信经营行为来考量。
3.2.1品牌合作的诚信度。品牌双方合作的诚信度是民营企业进行品牌合作、选择合作伙伴的首要条件,它直接影响到民营企业品牌合作发展。品牌双方合作的诚信度是衡量民营企业品牌经营的一个重要指标,品牌双方合作的诚信度越高,民营企业品牌合作发展路径越容易实施;反之,困难越大。此外,品牌双方合作的诚信度也会对消费者对民营企业合作品牌的忠诚程度、认可程度产生影响。
3.2.2诚信合作经营行为。民营企业诚信合作经营行为是指民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对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和消费者的各项品牌合作行为的诚信。民营企业双方诚信经营行为直接影响到民营企业品牌合作发展能否实施,如果有一民营企业制假品牌贩假品牌、以次品牌充好品牌、签假品牌合同、制作品牌虚假广告、不履行品牌承诺等的不诚信合作经营行为的发生,必然影响到民营企业品牌合作发展路径的执行。
3.3品牌合作方的相容性因素。
3.3.1品牌资源规模的相容性。民营企业自身的品牌资源规模是影响品牌合作发展路径选择的主要因素之一。一般来说,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民营企业更愿意与品牌资源规模相当,且资源能相互兼容、相互匹配的品牌进行合作,特别是在品牌的原材料资源、技术资源或人力资源方面能相互兼容,对民营企业品牌合作发展路径有重要的作用。而小的民营企业却更愿意与大公司进行品牌合作发展,因为小公司能获得品牌和声誉的溢出效应和大公司其它品牌资源。
3.3.2品牌产品的相容性。品牌产品的相容性会影响民营企业的品牌合作及其发展路径。多数民营企业更愿意选择相互兼容而非相互排斥的品牌产品进行合作,品牌产品相互兼容有利于民营企业的品牌合作发展,影响民营企业的品牌合作发展路径的选择和实施。
3.4品牌合作价值因素。
3.4.1创造品牌新价值的潜力。创造品牌新价值的潜力是指品牌合作对民营企业品牌合作伙伴来说是否具有能够创造新价值的潜在能力。品牌合作如能提高合作伙伴品牌生产效率,增加品牌附加价值,形成更强的品牌竞争力,对民营企业的品牌合作发展路径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创造品牌新价值的潜力是衡量民营企业品牌合作发展能否持续进行的指标,是民营企业品牌合作发展路径持续进行的影响要素。
3.4.2品牌文化价值观。共同的品牌文化价值观是影响民营企业品牌合作发展路径的关键要素。品牌文化价值观相同或相近决定了品牌合作伙伴的品牌合作发展路径的选择、设计、运作和实施,也会促进民营企业品牌合作发展。长期的品牌合作,能形成较相近的品牌文化价值观和品牌合作伙伴关系。这种相互认同的品牌文化价值观和品牌合作伙伴关系是极大地影响民营企业品牌合作路径的发展。
4.结语
民营企业品牌合作发展路径是目前中国的民营企业面对国内外的品牌激烈竞争的情况下的一种持续发展品牌的选择。民营企业品牌合作发展路径多种多样,民营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品牌规模、品牌关系、品牌文化、品牌条件来选择适合自身发展品牌合作发展路径。民营企业品牌合作发展路径的实施必须在多方相互配合的条件下完成,因此,民营企业品牌合作发展路径的实施虽有一定难度,但对民营企业的品牌发展、提升品牌竞争力和保持持续发展动力十分有益。
参考文献
[1]Steffen Jorgensen,Sihem Taboubi,Georges Zaccour.Retail promotions with negative brand image effects Is cooperation possible.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3,150:395~405
[2]Robin Roslender,Susan J.Hart.Interfunctional cooperation in progressing accounting for brands:The case for brand management accounting.Journal of Accounting & Organizational Change,2006,2(3):229~247
[3]Larsson,R.Brousseau,K.R.Driver,M.J.Holmqvist,M.;Tarnovskaya,V.Bengtsson,K.Sandstrom,P.-A.International growth through cooperation:Branddriven strategies leadership,and career development in Sweden.Executive -ADA Then Briercliff,Academy of Management,2003,17(1):7~24
[4]Shimizu Kazushi.The Proposal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brand to brand complementation scheme——Intra-ASEAN economic cooperation,1987~1995:An analysis of relations between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multinationals and intraeconomic cooperation.Economic journal of Hokkaido University,1999,28:95~116
[5]Muzzarelli,F.Brand fruits and private labels.Cooperation or conflict?.Rivista di Frutticoltura e di Ortofloricoltura (Italy),Nov 1997,59(11):29~31
[6]陈钦兰.民营企业品牌合作与竞争的关系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2):91~96
[7]Richard Jones.Finding sources of brand value:Developing a stakeholder model of brand equity[J].The Journal of Brand Management,October 2005,13(1):10~32
[8]Boonghee Yoo,Naveen Donthu,Sungho Lee.An examination of selected marketing mix elements and brand equity[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00,28(2):195~211
1.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发展以及中国的入世,民营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愈发显示出其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缺乏良好的外部信用环境,企业自身又缺乏对不同发展阶段信用规律的科学认识和理性的信用管理机制,信用能力和担保问题成为我国中小企业改革进程中的阻碍因素。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三地民营中小企业特别是河北的企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但同时由于三地资源共享、竞争激烈,也存在一定的挑战,如何把握京津冀发展、雄安新区建设带来的机遇,提高民营中小企业的信用能力、有效解决担保问题,成为当下学者们关注的热点,本文基于此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
2.京津冀协同发展对民营中小企业信用和担保的影响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的推进,三地民营中小企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加上大数据、互联网金融的渗透,民营中小企业迫于自身和外在的压力,不断提高财务信息透明度,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高企业价值,从而增强了信用能力,获得更多担保机构的支持。特别是政策性担保机构对三地民营中小企业提供了政策支撑,提高了中小企业的资金保障能力。
京津冀协同发展同时也给民营中小企业信用和担保带来了挑战,如何在京津冀三地分配资金流?三地企业如何分享融资资源?如何应对激烈的资本市场竞争?这些都是民营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因此,除了利用外部的有利环境,更重要的是提高自身资产质量和管理水平,建立健全有效的信用风险监控机制,这给中小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其面临的挑战。
3.民营中小企业信用能力和担保存在的问题
通过实证调研和文献研究,下文分析了民营中小企业信用能力和担保中存在的问题。
(1)担保机构不健全
目前我国真正成熟的信用中介机构数量很少而且关于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也不健全、中介机构对企业的评估标准不统一,多数中介机构只是徒有虚名,并不具备为企业提供资金帮助的能力。即使是有能力的中介机构,企业若想办理财产抵押也需要提供许多相关的资料,办理一系列复杂的手续,而且抵押登记和评估费用很高,银行对企业的贷款抵押率较低,企业通过抵押实际得到的贷款数额相对较小。而担保机构也存在数量少、机构不健全、担保种类少、整体实力弱、担保费用高等问题。
(2)信息不对称
民营中小企业由于自身一些限制,和金童机构的沟通存在问题,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较高。民营中小企业为了获得担保或者融资,故意隐瞒一些不利信息,信用存在问题,导致金融机构对其借贷信息了解不全面,对其偿债能力难以做出判断,使得中小企业较难获银行的信用贷款,及时能获得贷款成本也较高,进一步加大了企业信用的难度。
(3)企业自身财务制度不健全
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财务信息透明度低,财务核算水分大,信用口碑不好,不易@得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这些企业一般规模较小,资金匮乏,资产抵押实力不足,偿债能力弱,加上部分中小企业财务制度落后,财务信息透明化程度低,内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检查,外部没有审计部门确认的财务报表和良好的经营业绩,甚至没有完整的、令人信服的信用记录,增加了银行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审查难度,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难以通过审核企业的财务报表来评价其资信,使他们对企业的信用放款较难,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正常信用。
4.提高民营中小企业信用和担保能力的对策
针对上述民营中小企业信用能力和担保存在的问题,结合京津冀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几点有效性对策。
(1)强化政府作用
政府要从政策上加强对民营中小企业信用和担保能力的支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优化资源配置,从财政、税收、立法等各方面入手,为中小企业创造好的融资环境。从立法方面来看,要更好的维护中小企业的权益,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使得相关的财政、税收政策能够得以执行。在市场方面,要加大监督力度,规避市场不法行为,进而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2)建立健全有效的担保体系
建立健全有效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大力发展各类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对不同性质的担保机构,实施不同的市场定位,由政府出资或参与的担保机构不以营利为目的,只提供贷款担保。由于政府财力有限,寻求其他性质的信用机构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发展商业性的担保机构,这类是由民间出资,带有营利目的,业务范围较广的信用机构。多种形式的信用机构,扩大了中小企业的信用渠道,为其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服务。
(3)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中小企业应加强内部治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信息的真实性,提高信息质量;把信用作为战略管理的内容,主动与银行等相关金融机构联系,保证信息通畅,保证与银行有良好的信息沟通。银行一方面可以利用同业信息共享等方式尽可能地去收集相关企业的信息来完善企业资信评级制度,以客观、公正的资信评级结果为商业银行贷款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另一方面银行需要建立自己的数据库,通过数据库提供的信息,与信誉良好的企业建立长期的联系,并进一步获取借款企业的信息来完善自己的数据库。这样不仅减少了收集信息的成本,还可以更容易的识别信用风险。
[2]周剑倩.广东民营企业对外贸易面临的困境与出路[EB/OL].广东工商联合会,http:///Articles/ArticleView.aspx?id=dd66efdb99f0406d90d5d1da5277eaa8.
[3]倪颂文.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习惯战略研究――以浙江民营企业为例[J].企业经济,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