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德育的培养范文

时间:2023-06-21 08:43:0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教师德育的培养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教师德育的培养

篇1

现代德育是在传统德育基础上的一种革新,它的主要任务是培育社会生活环境条件下所需要的文化精神。作为教师,就是这种文化精神培育的承担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塑造者,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讲究育德科学,培育德育环境,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自己,走向成才。

一、要不断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

人们容易把那种管与被管的关系理解为传统的师生关系,认为教师具有管理、说教、主导的属性。随着社会发展,在对学生的教育观念上,已逐渐发生了变化,代之而起的是平等、互助、探究协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学生的主体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平等对待学生,强调对学生独立性、创造性的培养,经常与学生交流,努力创造和谐的开放的教育环境已经成为现代趋势。教师要提高德育实效,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观念问题。观念的更新才能引起方法的变革。现代教育观念强调发挥人的潜能,焕发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积极性,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教育。

在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要力避内容脱离实际、方法简单、忽视学生主体需要的死板的教育。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准,努力去做理论型、科研型教育工作者,自觉地用先进的理论作指导,把个人的观点、认识讲透,而不是照本宣科。这样做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有些研究者认为:当前教师最迫切需要提高的职业素质,首先就是教育观念的前沿性;其次才是语言的哲理性和艺术性、认识问题的深刻性、对学生缺点错误的宽容性、评价学生时候的积极向善性等。可见思想观念的更新对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二、要增强德育科学化内涵

德育是一门科学,是触动人心的一种教育活动。德育外延已经扩展,提升德育效果不能离开时代的需要,也不能脱离学生实际。所以,有人主张把德育心理学化是有一定道理的。即了解学生的身心、情感、个性和心理、动机、志向等,适时矫治、引导。在施教的过程中用自己的思想、观念、学识、行为去感染、打动、影响受教育者,通过心与心的交流来完成德育过程。为适应这种要求,需要学校坚持通过“灌输”的手段来促使学生具备基本的道德认识、道德行为,这是道德能力培养不可缺少的部分。但这还不够,学生真正的成长是对现实问题的处理解决,是现实社会与心灵的碰撞。如果没有这重要的一步,就不会有对事物的深刻认识,就不会有成长。北宋王安石认为:善教者使人心里明白透彻,而不是整天盯着和苦口婆心的说教。学生面对着这个世界,心理压力是有的,特别是对现实和人生问题的处理,需要有人指导教育和疏解压抑情绪,调节心态平衡,以增强耐挫性及合作精神。这是学生的内在要求,我们应该客观地对待这个问题,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要注意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

学生应该是社会人,适应社会的能力,是学生的首要能力。学校教育要主动接近这一问题,通过认识社会,促使学生确立学习目标,积累知识,不管是今后升学或就业都能达到有备而学的目的。这就是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所起到的动力作用。所以,学校阶段除了积累专业文化知识外,培养热爱生活的积极心态也很重要。学校要创造认识社会的机会,到大自然中、到社会中去调查了解认识体验。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对社会实践活动重视不够,活动单一,只重讲授和理性理解,出于经济、安全等因素的考虑,忽视实践体验、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劳动、考察等。当然,社会实践活动还要注意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讲究真实性、针对性和学生可接受性,避免形式主义。

四、把德育的各个环节都运用起来

德育的内涵很宽,使德育机制完全运作起来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在当今社会条件下人们的生活环境呈多样性,个人的发展需要也逐渐受到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德育应主动探索适应多样性要求的形式。除了改革德育课讲授的内容与方法外,还要通过参观、知识竞赛、艺术节、运动会、演讲会、纪念会以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形式渗透德育,强化组织和重视程度,注意人员参与面要广,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就校园文化来说,包括物质文化(楼房、草坪、美化绿化校园)、精神文化(校风、各类活动),二者结合紧密才能显示我们德育管理的水平。还有,教师在教学和日常生活中要重视德育渗透工作。靠这种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身心受到熏陶。在德育制度方面,除了定期召开研讨会、党群联席会,座谈会、报告会等会议外,还应增加定期举行大型文体活动、参观、郊游等适合青年学生特点的内容,并且当作潜课程来对待,在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对德育的考评,也应该活起来,与他们的学习生活相衔接,用可比性数字说话,打破凭印象、拉关系等陈旧模式。

另外,学生面临社会的复杂性和就业的困难,有的容易思想压力过大,因社会期望值降低而随波逐流,因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理论与实践问题缺乏正误的辨识能力引起思想苦闷、人云亦云等。所以,学生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育人、关心学生是有道理的。我们应该倡导教师主动与学生交朋友,及时解决他们思想上、生活上、学习上遇到的难题,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陈会昌.德育忧思[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9.

[2]佘双好.当代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念基本特征及发展走向透析

篇2

完善制度。学校与每位教师签定了《师德师风承诺书》,制订教师一日规范要求,建立教师忌事忌语,倡导教师“吾日三省吾身”:今天我微笑了吗?今天我能为学生做些什么?今天我该如何努力?建立“师德考核制度”“师德建设联系点制度”“师德师风社会监督制度”“师德师风公开承诺制度”。既从正面提出了要求,又从反面划出了。

舆论监督。学校从2011年起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工作坊,建立了校级、班级家长委员会,凡涉及到收费项目的由家长委员会牵头,财务、会计两分开,账目公示公开,阳光透明;建立了校长接待家长、学生来信来访制度,设立校长信箱。主动加强与社区的联系,定期听取社区、家长对学校建设、教育管理、师德师风的意见和建议。

榜样示范。学校成立由学校行政、家长、教师三个层面组成的师德考评小组,从依法执教、廉洁从教八个方面进行师德考核。对于参与、封建迷信,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进行有偿家教和乱收费等行为者,评优评先实行一票否决。

学校还打造“十佳评选”榜样机制,相继开展了“十佳感动校园人物”“十大年度校园新闻”等评选活动,开展了“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评选表彰。有效地发挥了榜样的激励作用,传递了正能量,帮助教师实现道德情感的内化和行为习惯的外化。

二、教育培训,提升师德

专家培训。学校把法律专家请进来,结合教师的职业特点,详细解读《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发动教师广泛讨论,让教师从法律的角度审视自己和身边的教育教学行为。邀请北京师范大学褚宏启教授、华东师大应俊峰教授、马来西亚国际赏识教育学会曾桂安会长、华南师范大学张俊洪教授、广东省教育督导室原主任彭卓平先生、广东教育杂志社陈湘年社长等多位专家、学者,为教师作多层面、多维度指导培训。

阅读提升。阅读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培养师德师风的一条重要途径。近年来,学校开展了“共读一本好书”的阅读分享交流会。如《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水知道答案》《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等书籍,让教师在阅读中感受“爱”与“责任”的含义。一位教师在读书心得中这样写道:“只要有爱心和慧心,每一位老师都会拥有属于自己的‘第五十六号教室’,我们的学校就将成为幸福的‘巴学园’。”

电影点灯。上学期,学校引进了电影课程,成为了全国第543所电影实验学校。组织教师观看了《三个傻子》《我心中的小星星》《二十五个孩子一个爹》《美丽的大脚》等与教师相关的电影。这些经典影片,点亮了教师的心灯,潜移默化地浸润着教师的心灵。教师的心灵强大了,传递给学生和社会的也将是不可估量的力量。

三、文化引领,培育师德

篇3

在教师培训中实施导师制,是青年教师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最直接、最有效、最快捷的途径。青年教师导师制单科培养作为青年教师培养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指在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过程中,有目的地为青年教师配备课程指导教师,通过发挥导师的传、帮、带作用,实现对青年教师的跟踪培养,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郑州科技学院在青年教师培养过程中,主动适应教师教学发展需要,通过实施导师制单科培养,促进了教师成长。

一、指导教师

为了保证指导质量和效果,每个指导教师指导青年教师不超过两人。担任导师工作的既可以是资深教授,又可以是年轻教师。选配导师的条件是:具有讲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师德高尚,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优良,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较强的指导能力。导师的职责主要有:进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培养青年教师良好的师德修养;全面指导青年教师课程教学,使青年教师熟练掌握教学规范;讲授示范课,随堂听课,指导青年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指导青年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对青年教师进行综合考核,提出考核评价意见。

二、指导对象

鉴于本科教学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按照本科课程主讲教师资格要求,接受导师制单科培养的青年教师原则上应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或硕士及以上学位,目的是通过接受导师具体指导,基本能够达到独立承担本科相关课程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但对于那些经过教学业绩考核,确需教学指导的其他青年教师也应选配指导教师进行专门培养,以扩大导师制单科培养的受益面。指导对象的职责是:尊重指导教师,主动接受指导教师在思想、业务方面的指导;全程旁听指导教师课堂教学,邀请指导教师随堂听课,认真进行教学反思;在导师指导下做好各教学环节的工作,达到担任本科主讲教师的基本要求;主动向导师请教问题,及时汇报教学工作情况,培训结束后写出书面总结,提交指导教师审定。

三、指导过程

1.选定指导主体

在导师制单科培养过程中,指导教师是指导青年教师成长的主体,青年教师是追求教学发展的主体。指导教师和指导对象的选定均由各教学单位负责,报经学校审核备案后颁发导师聘任证书,导师聘期一般为一个学期。

2.签订指导协议

青年教师与指导教师签订指导协议,协议书一式三份,指导教师、青年教师和教学单位各执一份。协议书详细规定指导教师与被指导青年教师各自的职责与任务。

3.制订指导计划

指导计划由指导教师和青年教师共同完成,具体制订时以导师为主导,结合青年教师的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既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又要尽可能详细和可操作,既要考虑青年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又要立足青年教师近期培养方案的设计。

4.落实指导内容

指导教师悉心指导,青年教师虚心求教,指导计划和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要求正是在这种导学互动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导师的指导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师德教育

言传身教,以自己良好的专业素养、严谨的治学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青年教师,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关注和解决青年教师中存在的实际困难与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合理定位,确定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教

学观。

(2)备课指导

与青年教师一起研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考核大纲,使他们明确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青年教师提供必要的教学参考书(目)和最新教学学术信息,帮助青年教师丰富备课内容;指导青年教师研读教材,书写教案,制订教学进度计划,填写教学日志。

(3)教学指导

为青年教师讲授示范课,听青年教师讲授公开课,通过书面记录、现场点评、跟踪督促、回头检查、阶段总结等与青年教师共同探讨提高教学技能和水平的途径与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坚持既督又导、督导结合、重点在导的原则,做到督严格、导得法、帮诚恳、评中肯,积极营造和谐的培养氛围。

(4)双师指导

带领青年教师到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实践锻炼,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与青年教师一道利用自身理论及科研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产品研发,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培养青年教师的双师素质,提高青年教师的创新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5)教科研指导

培养青年教师教科研兴趣,指导青年教师从事教科研活动;组建教科研团队,主持教科研项目,吸引青年教师系统、科学、规范地参与到教科学研究活动中来,以教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推动教

科研。

(6)学生学业成绩考核指导

指导青年教师考试命题、试卷批阅、成绩分析等,使青年教师明确标准化考核的基本要求。

5.填写指导记录

为加强对导师工作的监督检查,导师在指导青年教师过程中要填写《青年教师导师制单科培养记录手册》,用于记录指导过程。手册填写的要求是:指导时间要及时,指导过程要完整,指导内容要详细,青年教师确认要签字。

6.考核青年教师

指导周期结束之后,要对青年教师接受指导情况进行考核,主要考查青年教师履行职责的情况、指导计划的执行情况以及培养成效等。考核主要由导师来完成,教学单位也要出具鉴定意见。考核结论分为合格和不合格两种。对考核结果合格的青年教师,列入本科主讲教师队伍;对考核结果不合格的青年教师,延长指导期限,继续接受指导。

四、指导效果

实施导师制,搭建了指导教师与指导对象交流的平台,导师通过现身说法实施个性化教育,把教学过程中多年积累的经验传授给青年教师,青年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加强学习,虚心接受导师指导,教学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对教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师德方面,在导师的教导下,青年教师树立起了崇高的职业理想,强化了职业道德意识和教学质量意识,增强了投身教育教学工作的责任感和事业心,静心教书,潜心育人,德育能力在认识和实践两方面跟上了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步伐,表现优秀的青年教师纷纷加入党的组织,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业务方面,青年教师通过与导师互相探讨,倾听导师的指导和建议,明确了教师职责,规范了教学行为,在教案编写、教法运用、课件制作、教学组织、学法指导、实践创新等方面,提高了能力和水平。在教师学期业务考核评价中,参与导师制单科培养的青年教师教学质量评价都在良好以上,其中,90%以上为优秀等级。他们还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技能大赛活动,屡获大奖。由他们指导的大学生创新项目研究在全国大学生学科竞赛中也捷报频传。

篇4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1.当前我国高校教师职业素养及师德建设简述

(1)高校教师的道德素养。教师的职业素养属于在社会事务中扮演教师这一角色的群体所特有的心理与行为品质,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首先属于一种知识方面的技能,其次才是一种深入人心的信念,而教师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所展现的职业道德都将表现为对教育对象的努力培养,并贯穿于教师整个职业生涯。主要表现的规范要求分别是教师与教育事业、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同事、教师与家长以及教师与自我规范。

(2)教师职业道德价值。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具体是指良好的师德对教师产生的积极作用,而这种积O的表现就要求教师在规范的师德原则和道德范围中逐渐形成优秀教育理念与观念,如师德、信念、意志、情感等。具体到教学实践上,更是要做到能满足社会、学校的各种要求,从而帮助学生塑造崇高的道德价值观。

2.高校教师师德素养问题产生的原因

(1)市场经济在运行中产生的负面影响。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我国发生的社会变化无疑对高校师德建设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不可忽略的是其中也会产生消极影响。总的来看,市场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教师对自我发展与职业规划的自主意识和竞争意识,更重视效率的提高,能够激发教师的潜质,营造更有助于人才培养的学习氛围。但与此同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等隐藏其中,对新思潮下道德观念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如尊师重教的传统作风在现实面前受到严重打击,过去提倡的无私奉献精神也很大程度上被削弱;在一些个人主义思想泛滥的教师中呈现各种等价交换的教育观,如一些教师都重新以新的社会坐标去考察自我职业的发展问题,并将其与经济利益直接挂钩,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2)缺乏科学规范的培训机制。很多大学教师均是各大高校的毕业生,具有较高的文凭与知识水平,而在其学生时代受到学校培养目标与专业要求的影响,在向教职工的社会身份转变的过程中难以采用科学系统的方式参加岗前培训,就会直接参加来自不同环境下的道德实践与教学操作工作。另外,一些高校也没有为新进教师提供有组织、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引导工作,培训方式相对简单,导致一些教师道德认知水平低下甚至完全丧失。

(3)不具备行之有效的管理能力。当前很多所高校内部都成立了教职工师德建设领导小组,一定程度上充实并丰富了师德建设内容。还有一些高校细化师德行为规范,但在贯彻落实上却并不彻底,很多仅仅停留在表面;另外,监督管理力度欠缺,教师师德建设与素质提升没有形成很好的内部管理机制,只有形式上的教育和引导,管理与监督脱节;评价体系不健全,很多高校并没有建立真正科学的师德与素质评价机制,大多将精力花在教学管理和科研创新上,注重评优、晋级、选拔等;有的高校师德建设制度形同虚设,无人落实,针对落实不力的情况无人追究责任,内容空泛,甚至严重缺乏可操作性。

(4)教师的人才培养与使用重才轻德。当前很多高校教师对自我的要求过于重视才华而忽略道德建设,如重学历、轻素质,重智能、轻德育,在自我培养的同时,更注重学历与文凭以及课堂教学的业务水平,却忽视了对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与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久而久之,很多教师的利欲心会越来越严重,由此产生的后果也会更严重。

3.关于加强高校新进教师职业素养与师德建设的措施

(1)提高意识,强化教育。在现代化的教育背景下,高校新进教师的师德建设与职业素养教育本质在于增强教师的思想政治信念及职业理想意识。一方面,要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新进教师的政治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增强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意识,进而重新认识全新的教育教学工作。另一方面,要强化自身职业道德的教育与培养,国务院有关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及,应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新进教师需要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内容,明确自身在教师岗位上的责任与义务,全面提高职业认同感与责任感,达到强化教育的目的。

(2)完善机制,促进发展。高校新进教师的师德建设必须依靠有效的机制来加以保障,其内容包括培训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以及评价机制,这需要学校方面做出相应的努力。比如建立健全教育理论培训制度,规范化师德培训模式,要求新进教师在上岗工作后的一年时间内加强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学习,一方面可确保新进教师能够明确自身所应具备的道德品质,从而熟知标准要求,端正品行,及早进入角色;另一方面教师也能在培训中逐渐培养自身的职业兴趣,使自己更充满自信与斗志,在遭遇职业挫折或逆境时知难而上,理性挑战。激励机制则包含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实践证明,在教师培养过程中树立榜样和典型,能够以点带面,推动整个学校师德建设的发展。尽管我国当前很多高校均有不少德艺双馨的优秀教师,但还应扩大其感染力,让新进教师从中产生自我激励与自我约束的强大动力,不断鞭策自我,努力上进。而为了有效避免物质奖励的利益化趋势,教师在接受物质激励时,必须保证合理合适,基本保障如岗位津贴、工作酬金等,还要增强并争取更多的学习进修机会,通过学习使自身产生压力感,强化责任心与学习积极性。此外还要加强规章制度方面的建设,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与师德建设不仅要求自律,还应该充分发挥学校制度的管理约束作用,因此,应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化新进教师依法治教和严于律己,细化各种教学差错和事故处理的规定,引导教师学会从法律角度解读和领悟国家相关的教育政策与方针,自觉遵守并维护法律法规,逐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真正实现自我的良好发展。

(3)自我教育,强化自律。新进教师要注重自身内因在职业素养培养与师德建设方面产生的作用,确保师德理论在自己身上得以内化,并实现两者之间的统一,才能从根本上发挥巨大的建设效能。此外,教师在与同事、学生的相处过程中要善于营造良好的合作、学习与竞争氛围,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丰富师德内涵,也有助于激发自身的学术研究性及管理主动性,增强集体感和荣誉感。教师还要时刻谨记自重、自律和自觉,做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4.结束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当前,我国各大高校的青年教师已然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力军,而面对的则是承担社会和国家建设重任的现代化人才。因此,高校的教师,尤其是新进教师,更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与信念,丰富专业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加强师德建设,才能担任教学育人的重任。

篇5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7-0040-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战略目标以及“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基本任务。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教育部研究制定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专业标准》把幼儿教师的专业标准分为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部分,其中,“专业理念与师德”居于《专业标准》结构框架的首要位置,由此可见,《专业标准》对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理念和师德要求非常重视。

关于教师专业情意的界定,人们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侧重教师专业情意的表现,认为“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教师对教育、教学专业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教师专业化成熟境界意味着专业情意的健全”[1]。有的学者侧重专业情意的内涵,认为教师的专业情意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情感倾向,它包括教师对待教育的意识、态度和专业精神”[2]。也有学者将教师的专业情意界定为“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的情感、意志因素”[3],这与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的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不谋而合。受布鲁姆情感目标分类思想启发,也有人将教师的专业情意分为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和专业自我四方面内容,这与《专业标准》中所强调的专业理念和师德非常吻合。所以,本文以“专业情意”指代《专业标准》中的专业理念和师德。

专业情意是幼儿园教师从事保育和教育实践工作的情感和动力基础,只有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师德高尚,富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热爱幼儿的幼儿园老师,才能给予幼儿精心的呵护和教育。近年来,社会上沸沸扬扬的幼儿园老师虐童事件引发了人们对幼儿教师应具备的专业标准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在讨论中,我们深刻意识到,作为幼儿园老师,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固然重要,但教师对职业的理解与认识、对幼儿的态度与行为、对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态度与行为以及个人修养与行为等专业情意更是重要。作为幼儿园教师主要培养基地的幼儿师范院校,必须以《专业标准》为依据,把提升专业情意作为幼师生培养的首要任务。

一、注重职业规划,引领专业认知

苏州幼儿高师根据新生入学时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约有45%的学生是因为喜欢孩子选择了幼儿师范学校;30%的学生认为幼教发展形势好,将来容易找工作;20%的学生是受到家长或朋友的影响;还有5%的学生因为害怕高中三年吃苦而选择了幼师。[4]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并不是因为自身的兴趣、意愿而选择幼儿教育专业的,更谈不上科学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初中刚毕业的学生,对于自己的个性、爱好认识模糊,对幼儿教育专业缺乏了解,如果仅靠年轻人的冲动和理想的就业前景来设定学习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他们的专业认识和今后的学习产生障碍。

我们以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为指导,开设师范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在新生入学第一学期开设“专业入门指导”课程,介绍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介绍学前教育专业中一些比较重要、需要关注的话题,并对接下来的专业学习提出建议。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幼儿教育专业有总体认识,对五年的专业学习有初步规划,对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才有基本定位,从而正确设定发展目标,制定行动计划,坚定自己的职业理想。

二、注重情感培养,激发专业情感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出发,才能达到心的深处。”从先生的话中,我们可以领会到情感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幼师生,将来的工作对象是幼儿,除了正常的教育任务,还要照顾孩子的吃喝拉撒,包容孩子的调皮捣蛋。这些都要求未来的幼儿园教师要有一颗爱孩子的心。研究表明,教师的专业情意越成熟,就越会把关爱学生作为自己全部教育活动的基本出发点,教育才越有效。但是,由于情感、态度类的目标难以在课程内容中体现出来,因此,幼师课程目标中更多关注的是知识和能力。

在教育实践中,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态度,我们采用渗透法,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注意环境的创设、语言的引导、内容梯度的合理安排,保证学生实现“最近发展区”的最有效学习,在专业成就中提升专业情意。其次,充分发挥“以大带小”的作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主题班会活动和团队活动,请五年级同学给低年级同学介绍自己五年的成长历程,展示自己五年的专业收获,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点燃学弟学妹们的专业成长之灯。第三,秉承“缺失优先”的原则,增开专门的职业信念与养成教育活动课程,开展包括职业感情与职业道德的培养、教育思想的启迪、职业素养的强化、职业信念的确立等在内的活动,并将其贯穿于五年培养全过程,用情感课程熏陶、激发专业情感。

三、注重教育实践,坚定专业信念

在通过加强专业认识、激发专业情意来培养专业理念的同时,还应该关注专业信念的提升。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育见实习是坚定师范生专业信念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幼师生在切实的教育见实习活动中,通过与孩子的亲身接触,能够对孩子有更加清楚鲜明的认识,这样不仅可以弥补教育理论学习中的不足,更能够巩固和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坚定自己专业信念,进而影响个人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

注重教育见实习,一方面要增加见实习时间,将原来占总课时1/10的见实习时间增加至总课时的1/5。另一方面注重提升实习质量,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从三个层面规范教育见实习活动:在学生层面,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实习管理。在幼师生进入幼儿园见实习之前,通过见实习动员、优秀园长讲座等活动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见实习的重要性;见实习过程中,除了完成观察记录、反思等任务,还要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确保见实习的教育实效。在指导老师层面,每所实习幼儿园学校指定一位专业教师,负责该园实习学生的实习管理工作,通过不定期与学生的沟通交流,通过共同听课、现场指导评课,发现、掌握学生实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困惑,并及时给予帮助。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幼师生的专业信念,也为专业教师践行自己的专业理念提供了机会。在实习幼儿园层面,学校向每所实习幼儿园发放“幼师生见实习任务书”,使幼儿园充分了解幼师生见实习的任务,从而有利于幼儿园有针对性地合理安排教学任务,保证每位幼师实习生有适量的教学任务和充足的教学机会。

此外,还需不断探索提升实习的实效性。在学生实习期间,我们联合幼儿园指导老师开展了“同题开课”活动、“一课三研”活动。在师生共同备课、共同研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专业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找到了自己的定位,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从而更加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坚定自己的专业信念。

四、注重活动课程,提升专业道德

教师的专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工作时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由于受到不良社会环境、幼儿师范学校生源素质下降以及师德课程设置缺乏、教材内容陈旧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幼师生对师德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加强幼师生的师德建设,对幼儿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一方面,开设专门的德育课程。针对师范学校中存在的师德教育流于形式、师德内容空洞陈旧、师德方法单一枯燥等问题,在德育总目标明确的情况下,考虑德育目标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考虑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发展变化性,制定了阶段性师德教育目标,开设相应的德育课程。一年级学会为“生”,以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目标,主要学习《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内容。二、三年级学会为“人”,以培养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为目标,主要学习《思想政治》和《哲学》。四、五年级学会为“师”,以增强专业道德,树立正确教师观为目标,开设《教育法律法规》和《教师职业道德》等课程,在传授师德知识、激发师德情感中增强学生的师德实践能力。[5]

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各种德育活动。“道德是在活动中产生的,只有富有意义的、自然的、新颖的教育活动,才能实现人的自主发展。”[6]所以,师德教育更应该以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为载体,实现“文化育人”的德育最高境界。利用早晚自修、班会课、团活动、兴趣小组、社团活动及教育见实习等机会,开展“我爱幼师”、“假如我是一名老师”、“我骄傲,我是男幼师生”等主题班会;开展“书香校园”读书活动;开展“幼师生应知应会”知识技能竞赛;开展“幼儿园主题活动中的环境创设”活动;开展“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情景剧表演”活动……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专业情感,更提供了丰富的师德实践机会。

参考文献:

[1]胡东芳.教师形象:从“公仆”到“专家”——创新教学呼唤教师专业化[J].教育发展研究,2011(11).

[2]文雪.教师的教育信念及其养成[J].当代教育科学,2010(9).

[3]孙燕.创新背景下的教师情意[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1).

[4]胡娟,孔宝刚.提高五年制免费男幼师生的专业认同感[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1(12).

[5]贺春湘.当前师范生师德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33-36.

[6]叶翔.论教师专业化背景下的幼师教育实习[J].学前教育研究,2005(5).

Cultivation of Preservice Kindergarten Teacher’s Affection and

Willpower Based on Professional Standard

KONG Bao-gang & HU Juan

篇6

学校体育是学校向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所以和德育、智育并莺,是因为它是德育和智育的物质基础,它可以促进智育的发展,又是向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很好阵地,学校体育工作主要依靠体育教师去完成。因此一个体育教师在学校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而在体育教学及平时行为中,极少数体育教师平时不注重自己的自身道德修养,造成了社会上对体育教师形象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社会偏见,为了树立体育教师在社会上的良好形象。广大体育教师就必须树立新风,加强自身修养,规范体育职业道德。

1、体育教师要有崇高的敬业精神

教学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热爱体育教学工作,以崇高的敬业精神为指导思想、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提高整个中华民族自身素质,培养终生体育观念与体育习惯为宗旨,这是搞好体育教学工作的基础,也是搞好体育教学工作的内在动力。体育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增强学生的体质,传授体育的基本技能,只有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完成这一使命,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身体素质,提高人口质量。体育教师工作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国民体质的强弱,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兴衰。体育教育者的行为、语言、直接渗透到学生德育、教育的效果,言行举止对学生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都有无形的感召力量。

2、教学时尊敬学生,师生互敬、互爱互相帮助

热爱学生是每个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将心,设身处地替学生着想,对学生充满热情,全身心地热爱每一个学生,把真诚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被教育对象,和他交朋友,打成一片,并了解学生的学习、健康、爱好及要求,将对学生的感情东灌注与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相统一。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才能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和丰富的教学手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热爱你,尊敬你,才愿意接受你的批评和教育。高校的学生心理与生理已经成熟,他们自尊心较强,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并且情感体验也较为丰富,他们希望得到体育老师的平等对待。因此只能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不能用教师的主观想法强加,师生发生“顶牛”,对抗往往是强加引起的。要尊重所有的学生,无论是体育优秀生或差生,都应平等对待,鼓动优等生帮助差生,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特别是对待体育成绩较差的学生,一方面要主动关心他们,多鼓励树立自信心,另一方面也不能降低他们的标准,而应该共同找出原因,从各方面关心学生。提高他们锻炼的积极性,从思想上关心、学习上帮助、生活上注意健康指导等来提高他们的体育课成绩及身体素质。

3、身教胜于言教,严于律己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榜样,以自己活生生的模范行为影响学生,包括学识、爱好等方面,也就是说“思想品质高尚,为人正派,温柔雷利,威而不猛”,知识渊博,判断果断,观察精细,甚至能歌善舞,艺术细胞丰富,更能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体育教师在高校中与学生接触最多,接触学生机会多,因而在与学生交流、沟通、端正态度、提高综合素质非常必要。教师的品德、言谈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其一言一行都在学生的注视之下,这就要求体育老师教学态度严谨,以良好的师德、精湛的教学艺术去教育中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好。

4、通晓业务,良好的教态,端正教风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一个有威信的教师,常常是用知识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服,认真学习,钻研业务,备好课,上好课,制定好教学计划,还要开展好课外活动,不但能训练各种运动队,还能组织编排各种运动竞赛计划,并坚持锻炼,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并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和科学的发展,在工作中要认真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有一定的文化素养,知识上要精要深。包括教育学、美学、心理学及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吸取增加文化知识和文化底蕴,敢于创出自己的教学模式,广泛积累,收集并由量变到质变成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杯水和一桶水的问题。你要给学生一杯水的知识,你就得到有一桶水或若干桶水的知识才行。教巨精湛,要掌握体育教学规律。体育教师必须掌握对运动项目运作技能形成的规律和青少年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这是决定学生对运动掌握程度,对青少年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的大事。体育课的主要任务是增强体质,不允许损伤。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在教学方法认真学习和钻研,提高教学能力,做到有敏锐的观察力,有较高的组织能力和教学艺术,使体育课上的生动、活泼、有鼓动性、感染性、趣味性使学生愿意上体育课。在日常生活中切忌衣着不整,语言污秽,行为粗野,工作敷衍。要通晓教务,端正教风,运用新的体育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加强文化修养,改进教学方法并注意有良好的教态,鲜明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口令清晰、准确的专业术语。文明的谈吐和勤勤恳恳的工作作风,随时随地为学生树立榜样。

5、体育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美育常识

我们可以这样说,体育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融社会类与艺术类于一炉,是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的阵地。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尤其是艺术体操、健美操等,在优美的旋律伴奏下,无不包含创造美的和美的欣赏方面的美育因素,在体育课上教师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既有绝好的材料,启发学生创造美和鉴赏美,又是改进体育教学方法和提高体育教学素质的一条不可忽视的途径。

6、健康的人格

体育教师作为人师是学生的楷模、行为的典范。体育教师稳重、认真、求实、朴素、大方的风度对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相反,作风拖沓、不拘小节的体育教师不仅难以树立极强的威信,而且对学生的成长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加强自我教育,不断锤炼自己的人格修养,成为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未来体育教师的健康人格特征表现为:为人师表,热爱学生,热情开朗,坚定果敢,勇于开拓,多才多艺,沉着自制,吃苦耐劳,乐于奉献,勤奋好学,知识广博,团结合作等。体育教师崇高的人格魅力和感召力会使学生产生敬爱感、信赖感,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增进教学效果。体育教师健康的人格还有助于缓解、消除现代生活的快节奏给学生造成的紧张、焦虑和压力,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乐观的情绪,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总之,体育教师只要认认真真的,正确对待自己的工作,热爱学生,团结同事,时刻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具备职业素养,就会在教学及其它各方面都取得很大成功。

篇7

一、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学生是社会和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栋梁之才。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家之间交流日益频繁,各种不良思想与意识难免会侵害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作为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高自身政治觉悟,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从而用正确的思想教育引导学生,用自身的行动带动感染学生。

二、教师必须互相学习,团结协作。从表面上看,教师的职业是个体劳动。其实需要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在教学中,各门学科都是相通的,而各个教师的教学方法各异。因此,教师之间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三、教师必须树立献身教育的信念。干一行爱一行。作为一名教师,不能被金钱所诱惑。选择教师就选择了清贫,选择教师就选择了平凡。因此,我们要全身心的得投入到工作中,一心一意为教育事业而奋斗拼搏。

二、教师必须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意识。作为教师,热爱学生是我们的天职。我们的工作特性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当我写到这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5.12那场大地震,震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也正是在地震中,出现了谭千秋与范美忠两位教师,他们的师德体现,引发一场关于人性的“地震”。天灾无情,人间有爱。大灾中才能体现大爱。“我会牢记你那永恒的瞬间。你那张开的双臂,是一双恪尽职守、充满无私大爱的双臂。当大灾到来时,那双手臂不是急于寻求自身的安命,而是坚强不屈地担负起保护学生的职责。”当这段话在被救的学生口中说出的时候,我们深切感受到人性的伟大,让我们感叹,这是真正的师德,从而使我们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聚焦在教师身上。谭千秋,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在地震发生的一瞬间,从死神手中夺回四个年轻的生命,而他自己却永远离我们而去了。谭千秋,伟大的英雄,更是伟大的人民教师。那一刻,是一种本能,更是一种崇高的师德体现,铸造了新时期教师的师魂。同样的一位人民教师范美忠在大难中独自逃生并说了这样一句话:“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范美忠的师德如何,答案毋庸置疑。虽然我们不能把他上升到道德败坏的程度,但是,他的这一优秀教师的身份在公众面前会大大降低。

“师德”这两个字是抽象的,我们真的很难衡量一个教师师德的好坏,虽然也有一定的标准。我们都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在当今社会,我们如何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呢?

一、张显人的本性。人之初,性本善。作为教师,我们是学生人生的引导者,应该把他们生命中最好的一面张显出来。我们不应侃侃而谈,而应体现在实际行动中。在地震中,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关爱,从而体现“人性”的神圣。师德的核心就是人性,我们应该把“人性”植根于学生心中,使每个学生闪耀“人性”的光芒。

二、学校应制定职业道德规范,逐步提升教师的师德素质。作为一所学校,我们应制定适合本校的职业道德规范。规范中有明确的奖惩措施,可以作为教师的正身镜,时时检验教师的师德情怀。这样不仅可以约束教师的不良行为,而且可以提升教师的道德素质。

三、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活到老,学到老。当今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日趋加快。我们不能永远啃“老本”,否则我们就会被社会淘汰。因此,学习是教师常驻教育行业的“灵丹妙药”。在工作中,多反思、多总结。经常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请教。因此,我们应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并拓宽自身知识面。从而成为一名有魅力的教师。

篇8

二、研究过程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南阳师范学院外语学院师范专业大三学生、2010年度在南阳师范学院培训的学员(中学英语骨干教师)。在国培学员中随机选取40人,发放问卷40份,回收36份有效问卷;在英语专业师范专业大三学生中随机选取62人,发放问卷62份,回收52份有效问卷。

(二)研究工具与研究方法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问卷,是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创立的人格类型论所发展的测验工具。该工具普遍为学校及职业机构所采用,应用成熟,信效度高,应用价值大,实用性强,操作方便,能有效地为职业指导工作提供帮助。一个人对某种职业感兴趣,就会对该种职业活动表现出肯定的态度,并积极思考、探索和追求,这种兴趣我们称之为职业兴趣。鉴于文字版的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问卷里面包含询问个人理想、职业兴趣、能力、职业价值观等多种人格因素,我们拟使用这个量表在国培学员和师范生之间实施测量,然后进行对比,以期发现差异。随机对教师和大学生进行职业适应、职业准备和自我概念等方面的访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学生A和教师B,进行深度访谈,并对访谈结果进行整理分析。

(三)研究假设中学英语骨干教师与该专业师范类大学生之间是否存在职业方面的差异?是哪些方面的差异?是职业人格、职业兴趣、职业理想、职业个性,还是其他方面?这些差异可能是师范类大学生培养的切入点,也将是教师继续教育的参考方向。为了验证这个假设,拟选取英语专业的大三学生和英语骨干教师(国培学员)为初试进行上述内容的比较调查研究。

(四)施测程序与数据处理本研究使用文字版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问卷,问卷包括心目中的理想职业、感兴趣的活动、擅长获胜的活动、喜欢的职业、能力类型简评和职业价值观等六个部分。在进行正式测验之前随机抽取20名大学生进行预备测验,并在测验后进行了访谈。根据施测及访谈结果对一些容易产生歧义的问题进行了修改,完善了问卷。最后,由经过培训的测验员对调查样本正式施测。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对问卷数据进行管理与统计分析。

三、结果

(一)统计数据的预处理根据103份问卷的内容,经过5名心理学专业师生的讨论,对每份问卷中所涉及的类型进行归类编码,并将结果录入统计软件。

(二)国培学员与大学生的职业兴趣倾向差异国培学员的职业人格倾向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社会型、传统型、艺术型、企业型、研究型和实际型。大学生的职业人格倾向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社会型、艺术型、传统型、企业型、研究型和实际型。t实际型=-7.838,p实际型=0.000;t研究型=-5.728,p研究型=0.000,当p<0.01时,说明骨干教师(国培学员)与英语专业师范学生的对比在实际型、研究型两个维度上差异极其显著,而在艺术型、社会型、传统型、企业型等四个维度上差异不显著。

(三)职业能力上得分差异骨干教师与英语专业师范生在实际型、研究型、社会型、传统型等四个维度上差异极其显著。当t艺术型=-1.681,p企业型=0.006时,在企业型维度上差异显著。而在艺术型维度上差异不显著。

(四)职业价值观上的差异对从“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中取得的有关师生在职业价值观上的数据进行百分比统计,用每一项的选取人数除以总人数得到该项目的百分数。结果显示,在骨干教师中,100%的教师倾向于“工资高、福利好”的职业;50%的骨干教师倾向于有“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的职业;17%的教师倾向于“工作稳定有保障”的工作;17%的教师倾向于“工作环境(物质方面)舒适”的工作。在师范专业大学生中,48%的大学生倾向于“工资高、福利好”的职业;37%的大学生倾向于“工作稳定有保障”的工作;33%的大学生倾向于“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特长”的工作;27%的大学生倾向于“工作不太紧张,外部压力少”的工作;17%的大学生倾向于“工作环境(物质方面)舒适”的工作。除了工作环境舒适方面无差异,其余方面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教师比学生更注重工资、福利方面和较高的社会地位,而学生更加看重工作的稳定性、保障性、工作轻松以及能发挥自己的能力等方面。

四、个案研究

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对师生进行了深度访谈,获取了许多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我们选择了大学生A和中学教师B,对其调查结果进行了个案分析。师范大学生A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例子,他在各维度的得分都很高,最令人惊奇的是,在霍兰德职业测验中看似不相容的两个维度———“实际型”和“社会型”上都得了36分,访谈显示,实际型的操作技能是其从小的爱好,社会型的交往倾向则是受家庭、学校教育、朋友等后天因素的影响,结果出现“不相容”的多个项目高分。那么,这些高分同学真的就任何方面都比骨干教师强,无须提高,可以高枕无忧了吗?事实上,真的面对一个需要帮助的儿童和青少年时,尽管他们学习了大量的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知识,但是仍然很茫然,不知道从何下手去帮助他们。此外,据访谈,该学生自己的情绪常常陷入混乱,怎么去帮助其他人呢?所以,尽管这名大学生在测验中得了高分,但是自己的情感调控能力、表达和助人能力还远远比不上那些骨干教师。从访谈中可知在他的自我概念中有较为明显的冲突,比如在对待自己的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时,感到落差大、情绪容易紧张,出现不同“社会自我”之间的角色冲突、情绪的极端化等现象。

中学教师B,36岁,虽然自己从事了多年的教学,有着很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对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估分都很低,“因为在生活中,感到自己力不从心的时候越来越多,所以在评估自己能力的时候自然就比较保守,而且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压力比较大,也不敢去夸张自己的能力。因为从教时间较长,除了教学之外没有旁骛之心,所以也不奢望自己拥有其他方面的能力,更没有刻意去发展,只是在有关教学方面才予以重视”。他的有代表性的情况说明教师拥有一种成熟的心态、有较高的情绪调控和教学监控能力、充足的教育机智、较强的实践助人能力。访谈显示,经过多年的教学积累,他对自己的“教学自我”有了比较稳定的同一性认识;有一定程度的教学效能感,作为人父、人夫、人子,不同“社会自我”之间的角色冲突也渐渐平息,自己的工作的阻力也慢慢减少。“因为我已经做了一定的准备,所以情绪较为稳定”。

作为“教学专家”的骨干教师和作为“新手”的师范生,存在大量实践知识和经验的缺口,这些实践知识和经验都是以“缄默知识”形式存在于内隐记忆,所以在问卷之中无法发现,而无法对比的正是这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隐知识,他们决定了教师的问题解决能力。一个可能让刚登上讲台的师范生抑郁的教育场景对于“专家教师”来说可能意味着挑战,意味着自我效能感的新迈进,所以新手容易产生挫败感而专家不会。从访谈结果我们才真正发现师生之间存在的差距,师范生要想早日达到骨干教师的水平,需要多从事实践教学工作和志愿服务工作,在实践生活中发展自己的社会情绪能力,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符合社会和学生需要的好教师。而现在,即使拥有多种技能的大学生也有可能被市场淘汰,这就加重了大学生的危机感和焦虑感,所以现在的师范生情绪调控能力和助人技能迫切需要得到强化。深入的个案研究发现,师生的测验结果深受时代和实践经验的影响。骨干教师与大学生比较起来,自我更加和谐,自我概念的内涵更加丰富(增加了“教学自我”)。

五、讨论

(一)国培学员与英语专业师范学生的职业兴趣倾向差异骨干教师与师范生职业人格类型方面,“师生”在社会型维度上得分都比较高,实际型维度得分则都比较低。这一方面是由于样本限制,另一方面也说明师范生和教师都有乐于助人的从善意向,适合做育人工作,这从一个侧面说明骨干教师职业认同和职业归属感是积极的。尽管二者在得分上的排序稍有不同,但是总体上来说,大学生的各项得分都比教师高,说明当代大学生兴趣广泛,也可能是教师需要面临更多的现实压力,从而使自己的兴趣面缩减,但这样可能更有利于他们集中精力研究教学。在职业兴趣倾向测验中,“师生”在实际型维度上差异极其显著,且学生在测验中所得平均数比教师高。研究型的人格倾向的典型职业包括科学研究人员、教师、工程师等。测验结果显示,骨干教师在研究型维度上的测验结果和师范生有显著差异,其平均数低于大学生。这可能是因为新课程改革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要求,再加上教师承担的职称评定、家庭生活等压力,使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这方面。

(二)国培学员与英语专业师范学生的职业能力倾向差异在职业能力测验中,中学骨干教师与英语专业师范生在实际型、研究型、社会型、传统型等四个维度上差异极其显著,而在企业型维度上差异相对较少。中学骨干教师已经有多年的工作经验,形成了固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看待事物较为保守,在自我认知上没有一种积极、乐观的评价。大学生作为即将进入社会的新人,对自我职业能力的估计偏高,这可能是因为大学生对于尚未亲身经历的职业挑战,有很强的乐观性,相信自己能够发挥潜能勇敢面对未来的职业挑战。

(三)国培学员与英语专业师范学生在职业价值观上的差异通过对师生职业价值观上的比较发现,骨干教师比较倾向于工资高、福利好和有较高社会地位的职业。这也反映了广大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当前,很多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仍然存在着拖欠教师工资、乱集资乱摊牌、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学条件和教育环境不闻不问、不关心教师生活等现象。这是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政府部门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善教师的工作和学习条件,使其安下心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青年学生更加看重工作的稳定性、保障性、工作轻松以及能发挥自己的能力等方面。这反映了目前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生认识到高福利工作比较难以得到,以及大学生没经历较多的社会化,思想相对自由,热心追求自己的理想,期望实现自己的价值。

篇9

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它区别于其他社会事物的本质属性,是对“人”的培养。学校,作为教育活动进行的重要场域,同时也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学校培养出什么样的人,不仅影响个体的发展,还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正如哲学家康德所言:“人是唯一必须接受教育的造物。人只有受过教育,才能成为人。”但是反思当前的学校教育,很多学校培养人的目标不再是成“人”,而是成“材”或成“器”,这将会导致教育的工具化倾向,造成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然与应然之间的差异,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利于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基于此,有必要从“立德树人”的视角出发,通过探讨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然与应然之差异及其成因,尝试探索如何缩小这种差异,培养德才兼备的未来公民。

一、 成“材”与成“人”:

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然与应然之差异的表现

人是一个生命的整体,是自然的产物,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同时人也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中,因此人具有社会性。此二者对于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缺一不可。但是,现代社会高度的社会分工和市场经济的功利主义逻辑,使人不再关注自身,而更关注社会的需要,因此教育不再是成“人”的教育,而是成“材”、成“器”的教育[1]。学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单位,培养人才的目标不可避免地要符合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但反思当前的教育,很多学校仅仅把适应社会需要、适应经济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而忽视了学生健全人格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正如西方学者达拉里所言:“教育成为制造劳动者的一台机器,通过教育的塑造,人被变成追求物质利益的人,掌握生产技术成为受教育的全部目的。这样,人愈是受教育,他就愈被技术和专业所束缚,愈失去作为一个完整人的精神属性[2]。”这便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实然状态。如果学校继续一味地把追求物质利益、掌握生产技术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便会忽视人本身个性的发展,培养出来的人才只会是冰冷的、没有灵魂的机器。比如,很多高中生在高考结束后填报志愿时,不会考虑自己喜欢什么,而是按照父母或其他所谓有经验的过来人的建议,选择未来容易就业的、工资高的专业。如果学生仅仅以这样的理由选择了自己的专业,他们往往更容易在大学失去学习的兴趣,应付上课,应付考试,工作后没有激情和动力,便会继续应付工作,一生都将享受不到工作所带来的快乐和自我实现的满足。这恐怕并不是学校培养人才的初衷。

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然状态相对的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应然状态。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应该是成“人”,成为一个和谐的“人”,一个能全面发展的“人”。正如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3]学校首先应该培养一个身心健全的人,即使他资质不够,能力平平,但倘若他能够通过教育从生活中获取自己的幸福和快乐,那么教育就是成功的。其次学校应该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学科基础扎实的人才。而这一目标应该建立在培养身心健全学生的前提之下,使学生不仅能发展自己的个性,还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最后,学校应该培养具有自我学习能力、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流人才。这是人才培养的最理想的目标状态。这样才能使人不仅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也能够过一种自主的生活,不会盲目地随波逐流,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改造社会,推动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二、道德的缺失:

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然与应然之差异的成因

“在强大的现代性的历史语境下,教育也逃离不了对人文性的遮蔽,表现为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和失衡。教育只教人掌握‘何以为生’的本领,放弃了引导受教育者对‘为何而生’的思考。[4]”造成一味只考虑社会需要、把人当成工具来培养的教育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道德教育的缺失,教师和学生都缺乏对“为何而生”的思考。

首先从教师来看。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教师的职业道德缺失会使教师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使他们不能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有些教师明显地对学习成绩优秀或家庭背景优越的学生格外亲近,忽视其他学生,对自己不喜欢的“调皮捣蛋”的学生,甚至干脆放弃;有些教师只关注学生成绩、个人职位和经济回报;这样的教师也会使学生变得功利,使学生忽视自身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的发展。

其次从学校的教育内容来看。很多学校过分强调学生的智育,对不同学科的重视程度也表现出功利化。比如,只重中高考的“主科”,大大减少了品德课的学习时间。学校虽然相继开设了思想品德课程,但很多教师在课上照本宣科,只为完成教学进度,不管学生是否真正接受和理解,使这门课形同虚设。学校更多采用强制性的管理来规范学生行为,而忽视了学生内在道德意识的觉醒和自我道德教育的发展。

最后是学校的教育评价。很多学校的教育评价体系也充斥着“功利主义”,表现为教师评价学生多是看考试成绩,而忽略学生的道德发展。学校评价教师的工作也以其所教学科的学生考试成绩作为依据,而忽略对教师德育工作的评价。一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考核学校工作的质量,主要看学校的升学率、就业率,极少关注学校的德育工作。这样的教育评价将导致原本应该丰富多彩的人文教育变为单调冷酷的分数教育。学生在学校被当成考试工具,进入社会后被当成了追求物质利益、适应社会需要的工具,工具化的教育必然会导致人性的虚无,抹杀人的存在价值。如果教师不再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教育,学生不再为了兴趣和理想而读书,师生全都为了分数而努力,则完全扭曲了教育的初衷,背离了教育的本质。

三、“立德树人”:缩小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然与应然之差异的对策

“立德树人”,是缩小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然与应然之差异的对策,也是真正的教育之道。“立德树人”在教育教学活动和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作用,学校要重视教育的核心问题――“立”什么“德”,“树”什么“人”。

一是立德。教师要具备并坚守职业道德,坚持“有教无类”,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关心、爱护和尊重学生。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关注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思想品德课的教师,不要把课程当作一门学科来讲解知识,而是可以通过讲一些生动的道德故事,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也可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小事为切入点,组织学生自由讨论道德问题,同时倡导平等对话与相互尊重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于表达真实想法。学校应重视德育工作,除了开设相应的德育课程,各种评价工作不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唯一标准;要更多关注学生的道德发展和教师的德育工作;要将学校的德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避免做表面文章、堆砌资料;要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使德育工作成为每位教育者的责任,而并非只是思想品德教师的学科任务。学校还应不断建设积极向上、充满人文关怀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和友爱互助的同伴关系中感受人性的温暖,获得乐观进取的动力。

二是树人。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回归引导受教育者对“为何而生”的思考,使受教育者觉察并遵照自己的内心,不被外在的物质利益蒙蔽内心真正的精神追求。只有让内心强大和富足,才会让人获得安全感,这是外在物质所不能替代的。人作为自然的产物来到这个世上,不是为了一味适应社会,成为社会生产中的“机器”,而是为了身心完整地发展,成为一个身心和谐的统一体。学校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不再简单地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培养人才的终极目标,而是在尊重学生的个性与意愿的前提下激发他们的兴趣,启迪他们的智慧,最终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将“树人”落在实处,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放以往的成“材”的人才培养目标,认识到人是身心共同发展的完整个体,树立成“人”的培养目标;把道德的培养作为学校培养人才的首要任务,通过教育使每一名学生得到道德的熏陶;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训练,使他们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受教育者的动手操作能力,使他们具备良好的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受教育者的发散思维,使他们具备较强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具有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优秀的科学品质。

综上所述,学校应努力把“立德树人”的教育变成一门隐性课程,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学生的道德发展进行熏陶,使学生体验道德情感,发展道德意识,养成道德行为,关注内心的真正需求,并掌握服务于社会的技能,发展成为兼具独特个性的既能够适应社会也能够改造社会的人格健全的未来公民。

参考文献

篇10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人力资源需求极为旺盛。2011 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热议职业教育,提出抓住职教发展机遇,培养高素质新型人才的建议。当前,我国迎接产业升级转移的最大挑战就是缺乏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产业工人。因此,职业教育不仅要抓好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更要抓好职业道德培养。但在当下的职教工作中,由于忽视了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就业的顺利与否以及对我国的产业升级都造成了一定影响。因此,职业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才能针对这一弱点进行调整,寻找解决的途径。

1.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有助于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

职业道德教育是培养合格职校生的重要内容和塑造新型职业劳动者的重要条件,当今的职校生都已经是90 后,独生子女很多,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大多数父母忽视了对孩子的道德教育,自私、狭隘、唯我独尊的习惯,以及怕苦、怕累,期望值过高也是这代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毋庸讳言,职业院校中的极多数学生学习不用功,缺乏上进心,对未来职业劳动生活缺少信心。职业道德教育就要针对职校生学习和生活的过渡性特点,树立对未来职业活动的热爱信念,培养职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使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就有对这种职业及岗位的认同感和亲近感。

2.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

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不仅需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更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我们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市场经济增强了人们自主、竞争、义利并重和学习创新等道德观念的同时,也带来了如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负面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克服上述弊端不断完善,对从业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呼唤职业道德建设。因此,职校生在走出校门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之前,必须进行系统的职业道德教育,这既是对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要求,也是各行各业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3.高素质技能人才,更离不开职业道德的系统培训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理解和要求早已不再是单纯技能技术上的了,还包括敬业精神、合作态度、集体意识、公德观念等内容。因此,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帮助学生适应社会,促进新的就业意识,也有利于实现职校发展和学生顺利就业,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但是在当前的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明显弱化,实际教学中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课程内容单调、方法单一。长期以来职业道德课程内容老化陈旧,不能及时更新,跟不上新形势的变化。例如,教材引用的案例都是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完全忽视21 世纪的一些新的经典案例。

再有部分教师认识上的偏差,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讲实际重自我,在教学中心浮气躁,急功近利,这也会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不能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引导。

面对这种现状,本人认为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忽视不可掉以轻心,下面对如何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1.转变观念

转变以往注重职业技能传授,忽视职业道德培养的教学理念,不能单纯为了提高就业率而忽视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这一点从课程的安排上就充分体现出来:专业课占用课时最多,基础课每周至少也有两次,而职业道德每周只安排一次,内容根本不能授完。有的职校由于缺少专门的职业道德教师,就由其他任课老师代讲或直接让学生自学。想要转变这一现状,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提高职业道德课在所有课程中的地位,使其与专业课同样重要。必须要增加课时,要保证充足的时间把内容授完。在授课教师的安排上,要保证专业对口。如果没有专门的德育教师,也要尽量安排职业道德素质较高的教师,身正为范才能学高为师。另外,要从考查课改变为考试课。如果一开始就定位在考查课上,就会从主观上给学生造成这门课不重要的想法,学不学无所谓,开卷考试能过就行。如果是考试课,在对待的态度上就会认真些,通过这个几个方法,应该可以体现出职业道德课的重要性,提高教学质量。

2.教材内容要及时更新,与时俱进

特别是在案例方面,内容要新颖,时效性强,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在教学方法上,大量引用案例才不会造成课堂枯燥,学生没兴趣的状况。辅助主题讲座、调查、讨论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

职业道德教育不仅包括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各项基本规范,也包括各行各业的职业道德。例如生产行业、流通行业、服务行业、管理工作等都各有各的道德规范。一所职业技术院校包括多门专业的学生,分专业进行职业道德培养替代泛泛而学会起到不一样的效果。

职业道德培训的核心在于训练,即通过一系列可以具体操作的行为要求,反复强化练习,从礼貌用语和文明举止入手,在训练行为、养成习惯过程中实现对本职工作的信念认同,让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就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即使在结束课程之后,行为的训练也不要停止,在实训期间更要加强,以切实达到增强教育时效性的目的。

3.教师队伍要加强职业道德培训,即师德教育

教师的特殊作用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为人师表的道德风范,必须实践社会对教师提出的职业道德规范。特别是职业道德课的教师,更要努力塑造人格魅力,真正做到言传身教,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去影响学生,以无形的人格力量去感召学生。良好师德风范的形成,将会在职校职业道德教育中显现最直接、最有效的榜样作用。

在职业教育中重视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的高度关注;但是,仅有学校方面的重视还远远不够,还有待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配合,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新型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077-02

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在整个国民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如在第30个教师节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而基础教育又是整个教育的基石。因此,高等学校作为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摇篮[1],有责任、有义务为基础教育输送人民满意的合格教师。然而,地方高校作为向本地区输送基础教育师资的主阵地,在师范生和教育硕士人才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不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陈旧、教育实践质量不高等突出问题,导致高校培养与中小学用人脱节。

一、构建“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

1.建立三方联动的师范生和教育硕士招生、就业机制。自2010年起,学校充分发挥本校毕业生在陕北地区政府部门和中小学中人员多、分布广的人力资源优势,由高校牵头,地方政府与中小学参与,每年定期召开一次教育实习基地和教学工作研讨会,在增进三方相互了解、深度融合的同时,深入研究和探讨中小学数学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三位一体”协同培养中支持和引导作用,厘清生产者与用户的共生共荣关系,逐步确立了由中小学负责向政府部门提供用人数量与规格,政府部门依据本地区教师的整体需求情况向高校提供人才需求计划,高校依据人才需求计划制定招生计划,由高校和中小学共同完成对师范生的选拔和实验班课程体系设置,鉴定协同培养协议,实现高校招生与中小学教师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

2.建立高校与中小学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的教师发展机制。陕北地区基础教育底子薄,教育理念相对滞后,教学资源短缺,从事教学研究的气氛不浓,学历结构整体偏低。因此,在师范生和教育硕士人才培养中,学校坚持从陕北地区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现状出发,通过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引导,高校和中小学共同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岗位双向互聘、管理岗位双向互换”的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在全面提升师范生和教育硕士生培养质量的同时,促进双方教师育人能力和教育技能的不断提升。

3.建立四年不间断的培养机制。前两年,高校在完成学科专业基础课、公共基础课、人文素质课等专业通识基础课教学的同时,聘请地方政府部门负责人或领域专家以讲座和报告的形式,对学生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聘请中小学数学教学名师和德育负责人以现场教学的形式,对学生实施中小学数学教师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教师修养等数学教师基本素质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师范生遴选工作,组建实验班,并完成实验班学生校内外导师遴选;第三年,依据实验班课程体系和协同培养协议,高校完成学科专业课教学,高校和中小学共同完成教育技能类课程教学,双方共同制定教育见习和学生兼职辅导实施方案并完成相关的指导工作,地方政府负责具体协同培养协议的落实与督查工作,保证协同培养质量;第四年,在地方政府部门的宏观指导下,高校与中小学共同制定教育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论文实施方案,并在双方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工作。真正形成前两年打基础、第三年提能力、第四年促卓越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

4.建立三方共同承担和管理实践教学的机制。教师是实践性很强的职业[2]。过去学校教育实习时间为6周,远远达不到培养合格教师的要求。近几年,三方通过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增加教育实践经费的投入、实施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教育硕士生的“双导师制”和“兼职辅导制”、建立标准化的教育实践规范、出台实践教学管理相关制度等举措,为卓越中小学数学教师培养搭建了优质的实践平台。

5.建立三方多途径交流、研讨的长效机制。一是通过资深中小学教师上示范课,使高校教师、师范生和教育硕士生对中小学数学课授课模式有直观的感受和认知,引导他们及时跟进、不落伍;二是聘请中小学教师讲解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理念,使高校教师、师范生和教育硕士生真正理解新课标的内含,深入理解高科技时代数学教育的本质;三是校校间定期举行教学研讨,及时了解中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动态,探索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数学教育改革思路与实施措施;四是组织专业教师在中小学进行短期挂职教学,使他们在学习交流中得到亲身体验,促使他们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能动性;五是建立了师范生和教育硕士生兼职辅导的机制,使他们的教育教学素质在实践中得到不断提高。

二、“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1.修订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形成“六模块”协同培养模式。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课程体系设计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坚持以提高师范类人才能力为核心,将理论知识、教育实践、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的教育与培养融为一体的基本原则,积极推进课程体系的整合,构建由专业理念与师德模块、公共基础课模块、学科基础课模块、学科专业课模块、教育技能课模块(包括专业见习和兼职辅导)、综合实践模块(校内模拟、中小学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论文)等六个模块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

2.依据课程特点,大力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以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在专业理念与师德模块教学中,以专家报告、专业讲座、现场教学、在线学习、分组讨论、专题汇报等形式进行;在学科基础课、学科专业课模块教学中,采用问题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占总课时的30%左右;在教育技能模块教学中,使用现场观摩、探究式、演示法、案例教学法,占总课时的60%左右;在实践教学模块,采用模拟法、示范法、案例教学法和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占总课时的50%左右。充分发挥现代教育信息化技术作用,依托“三位一体”资源共享平台、数字图书馆、精品课程等,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

3.着力强化师范生和教育硕士生的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育实践方式上采取名师讲堂、教育见习、兼职辅导、校内试讲、混合编队实习、顶岗实习等,使中小学全程参与师范生和教育硕士生的培养,深化高校与中小学协同培养机制高效运作;在教育实践的内容上,由高校和中小学共同制定教育实践实施方案,将教育政策法规、师德师风、理想信念、职业技能、班主任工作、谈心与家访、课外活动与社团活动开展、教学效果评价等纳入到师范生和教育硕士生的教育实践中,使师范生和教育硕士生能够对中小学数学教师岗位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社会责任等有全面系统的认知和深入理解,在提升他们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职业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4.参加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推进会,提升专业教师、师范生和教育硕士生对中小学课堂教学的认知能力。通过每年参加省、市中小学数学课堂改革推进会,使专业教师、师范生和教育硕士生能够深入学校、进入课堂,现场感受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内涵,倾听中小学数学教学一线专家名师导学、导教,并针对目前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归纳规律,在中小学数学教师培养过程中,改革现行的教学模式,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5.大力推进第二课堂活动深入开展,提升师范生综合素质。在三方的共同参加下,通过举办三字一话、“祖国・社会・人民与我”演讲比赛、“读・思・行”征文比赛、经典诵读、必读书目、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比赛、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数学建模竞赛、大学数学竞赛、名师导航、中小学数学示范课等系列活动,使师范生和教育硕士生能够全方位、多渠道充分认知教师职业,注重自身综合素质提升,立志成为一名合格教师。

6.加大课程资源建设,建立“三位一体”协同培养资源共享平台。近几年学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全方位改变高校和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搭建了以政策与法规、经典案例、名师讲堂、难点赏析、精品课件、精品教案、教学研讨、师生互动等内容为板块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资源共享平台,改变了师范类人才传统单一的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方式和途径,使师范生和教育硕士生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地方高校作为向本地区输送基础教育师资的主阵地,全面提升本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是地方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是实现高校培养与中小学用人无缝对接的一条有效途径。但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和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全面实施,地方高校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仍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如何为本地区基础教育输送大批合格的人民教师仍有众多方面需要我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实践。

篇12

1.高校德育教育的现状有待改善

高等教育一直要求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在大学教育中,学校教育基本关注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品德的养成,二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校力图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人,但是在具体培养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重心还是要落在学生才能的培养上,因为这是由供需和考察条件决定的。社会在接纳毕业生时,为适应单位的发展,必然要优先看学生的能力,而对学生品德的考察还是不完整、片面的,以至于很多学生毕业后才被发现有性格孤僻、偏激等心理障碍,遇事没有坚定的信仰作为支撑,容易冲动。因此,高等教育有必要改善这种现状,加强德育工作。

2.在德育教育中渗透国防思维的重要性

笔者认为,黄岩岛事件、风波这些事件既是危机也是机遇,在这些事件中,学生是最容易受到感染和影响的。高校教育管理者应当抓住时机进行必要的、正确的思想引导,把无序的爱国热情引领到有序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去,利用好机会推进学习、工作,避免出现“亲者痛、仇者快”的不良后果。

笔者认为,相比如何临时应对事件而言,更重要的是思考危机过后应怎样进一步推进工作。加强国防教育,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努力学习,教师自身努力提升水平,管理者努力办学。

二、国防教育是高教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从军训看逐渐流于形式的国防教育

长期以来,军训作为高校新生入学的第一堂课,是高校迎接学生的第一面旗。军训让经历过的学生体会到纪律、集体的概念。但是,笔者认为,仅靠这种单一的教育方式,很难让学生在今后的大学生活中有真正的国防意识、爱国意识。并且,相对于几年的高等教育过程,如此短暂的十天半月的军训,实际的影响也确实有限。

国防教育不应仅仅是军训,军训也只是漫长高校生活中加强集体荣誉感、培养爱国情操的一种短期方式。国防教育并非鼓励学生奔向疆场,国防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危机感、荣誉感、责任感。只要让这种危机感、荣誉感、责任感渗入高等教育,对于渐渐改变浮躁的社会心态就会多一份力量。

2.师资是推进国防德育的关键

德育不仅对于学生,对于高校管理者、高校教师也同样如此。面对网络时代海量的信息冲击,坚定信心信仰、坚持职业操守,以一颗爱国的心进行工作学习,对于推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发挥着难以估量的作用。因此,对于高等教育管理者、教师来说,一样也需要定期进行国防教育。平时在学校内营造积极向上、爱国爱家的气氛,是高等教育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言传不如身教,教师有高尚的道德、坚定的信仰,学生们才能满怀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心境,不断攀登,提升自身能力。

三、比较中日德育的差别

日本人充满纪律性与服从性举世皆知,其创造性则从铺天盖地的高科技产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国内通过关系解决问题的现实,山寨、抄袭、知识产权保护等现状,不禁让我们对国内德育的效果产生忧虑。

近日来的各种冲突,让笔者不禁要比较双方德育教育的差别。有学者提出,很多日本人认为日本没有德育教育。这自然是不确切的说法,日本也有道德教育的课程,但是采取的是隐性的思想渗透方式。与日本看不见的道德教育相比,中国是看得见的道德教育。

在日本,中小学就要求文学性的教材要挖掘道德教育价值;数理学科则要通过归纳推理等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科学、合理的生活态度,提高道德判断的能力。这些具体内容在日本是否落实暂且不论,但在我们的中小学课堂中,这些要求确实不太多见。

在我国,国内的道德教育如同上文提到的军训一样,大多具有短期性性,期望一次留下深刻印象。在课堂上灌输并要求学生记住内容,而在生活学习高度自主化的高校中,学生对于思想道德课程的重视可想而知。

四、改善高教德育工作的几条建议

1.在思想政治课程之外开拓德育课程的范围

高校学生在脱离了应试教育的压力后,在高校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比在中学时期加强了。因此,除了规范的、明确的、有计划安排的思想政治课程对学生传授道德知识的显性教育外,学校还应采取非正式化的、潜在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知识的传授。比如,借助其他学科渗透道德教育。

2.高校教师的培训是改善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日本中小学所推行的隐性教育,即在日常课程中让学生学习到专业知识的同时,由教师潜移默化地传播道德规范。笔者认为,这同样适用于我国的高等教育。有人认为,高校学生多数已经成年,对说教式的道德灌输接受力很弱,甚至有抵触。笔者认为,同样的内容以不同的方式传输,将获得完全不同的效果。

因此,对于教师的要求就显著提高了,对教师的培训也相应复杂。笔者认为,在国防视角下看此问题,应本着拿来主义的精神,取其长处。对于高校来说,首先,可以通过组织高校骨干教师赴先进国家学习,并以点带面,将教育精神代代相传。其次,将学习取得的成果落实为党务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先以单个学院为试点,成熟后推广全校。再次,将学生对教师的德育考评加入教师绩效评价制度,最终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

3.家庭与学校结合推进德育工作

高校学生在进入大学学习后,很多学生出现了道德滑坡问题,除了向父母要钱,很少跟家里通话。这固然有地域的隔离、进入新环境产生的迷惑感等因素,但是家庭与学校的沟通不畅,也会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产生不良影响。现在高校的辅导员制度,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但是,一个辅导员需要解决几百个学生的沟通问题,任务未免过于繁重。因此,笔者建议以学校、院系团委为抓手,通过各系、班的团委来加强学生家庭与学校的沟通,分担辅导员的工作量,最终能更加精细化地工作,完成基层德育工作。

参考文献:

[1]任恒,杜宴会,边宝团.论大学生德育教育低下的原因及对策[J].科教纵横,2008,(9).

[2]李振铎.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的师资队伍建设[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5,(1).

[3]余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J].法制与社会,2009,(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