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风险防控范文

时间:2023-06-21 08:43:0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供应链风险防控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供应链风险防控

篇1

供应链实质上就是指企业将自己的发展方向集中到更为专业的角度之上。相比较于传统经营模式,供应链能够帮助一个行业在最短时间内确定最佳的合作伙伴,并能够以最低的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在21世纪这样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之中,以供应链为自身的发展模式,无疑能够帮助企业或者一个产业实现更大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已经得到了巨大的提高。在这种背景之下,休闲娱乐也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点内容。而外出旅游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方向。旅游者为了满足自身更好的物质生活享受,他们对高质量的衣食住行的追求,都促进了这一过程当中的旅游产品的消费。作为影响旅客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旅游产品组合所能够带个旅游者的期望和实际的感知,将直接影响到旅游服务的成功与否。

纵观目前旅游业的发展,其形成一个以旅行社为核心,以提供旅行者服务为根本,并涉及到宾馆、餐厅等为一体的服务供应链条。在这个供应链条之内,实现自身的特色化和优质化服务提升,将是旅游业发展未来的一个重要的方向。

二、建立旅游服务供应链运作模式的重要性

通过上述内容不难发现,推动旅游业实现更大的发展,建立服务供应链是非常关键的途径。首先,建立旅游服务供应链能够有效提升我国整体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联系的日益紧密,外资旅行社也开始大量涌入我国市场,这就与本土的旅游企业形成一个巨大的竞争。而且,由于我国旅游企业在经验、技术等方面的先天差距大大加重了我国旅游企业的发展负担。而如果我国企业能够利用自身的本土特色,以及所拥有的客户资源,而为旅客建立一个相对更加优质和完整的服务供应链条,必然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另外,建立旅游服务供应链能够为旅客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从而争取到更多的有效资源,实现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一个完善的服务供应链,能够将有效的资源结合起来,并将其充分利用。对于旅客来讲,在一个更加完整的服务中,其个性化的需求更容易得到满足。一旦旅客在旅游的过程当中享受到被服务的乐趣,必定会大大提升他们的满意度。而这个满意度将促使旅客进行再次消费。在这个过程当中,旅游企业就能够获得更多的有效资源,而保证自己长足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又必定会带动经济的发展,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三、旅游服务供应链运作风险

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之下,毫无疑问,我国旅游服务行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是,在这种高速的发展模式之下,却也存在有一定的不和谐因素。这些不和谐因素的存在,都会演变成旅游服务供应链中的运作风险。这种运作风险是由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对于外部环境来讲,主要是自然灾害、政策变动等这些不稳定而不可抗的因素,造成旅游服务也在运营过程当中出现社会信用机制的缺失等风险。而内部环境因素,则主要是由于旅游企业自身在信息掌握程度的欠缺、经营方案不够科学或者是企业文化差异等方面的因素,为自身的发展运营造成了障碍。

就目前来讲,比较常见的旅游服务供应链运作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环境风险。其中又包括自然和社会这两种环境风险。自然环境风险主要是指地震、洪水等因素,而社会风险主要是指政策和法律法规等内容。第二,信息技术网络风险。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旅游行业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和优势,而信息在通过网络传输时,难免会出现一定的缺失。而这种信息传输中的失误,就非常容易造成旅游服务供应链条的断开。第三,系统风险。旅游服务供应链中所涉及的各个环节都将会对最终的结果产生影响。实际上它是一个整体的系统。而一个如此庞大的供应链条很难保证每一个环节的完美。这就造成了旅游服务供应链条运作的系统风险。第四,服务运作风险。这种风险就是指在旅游服务供应链运作过程当中,每一个环节所产生的风险,例如,计划服务风险、旅游服务传递风险等等。第五,合作风险。一个完整而科学的旅游服务供应链需要多个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方能完成。而由于企业文化的差异,以及获取信息方面的滞后性和利益分配等问题存在,很可能会造成企业合作的破裂,而形成旅游服务供应链运作的合作风险。

四、防控旅游服务供应链运作风险的措施

(一)建立供应链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要想将旅游服务供应链风险防控到合理的范围,最为基础的工作就是对这一风险进行必要的分析。建立供应链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既能够辅助旅游服务供应链运作风险分析工作,同时还能够对这一风险完成评估。由此可见,建立一个科学而完善的预警风险指标体系,对于防控旅游服务供应链运作风险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而供应链风险主要分为三大类:环境风险、内部风险和整体风险。与之相对应的预警指标为环境风险预警指标、内部风险预警指标和供应链整体风险预警指标。其中环境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主要从旅游服务供应链所处的宏观环境出发。由于这些宏观因素具有抽象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因而在描述时可以选择定性方式。内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衡量供应链条内部风险的重要指标,其主要考虑的范围是企业自身、供应商和经销商这三大主体的风险。而整体风险指标体系的建立则需要从整体上考虑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其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就是旅客满意度的问题。

(二)完善信息辅助决策系统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各行各业所使用的重要辅工具。对于旅游服务行业来讲,网络信息技术更是为其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然而,由于技术本身的漏洞,致使旅游服务供应链中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信息辅助决策系统,以解决供应链运作风险中所出现的半结构化决策问题。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注意将旅游服务供应链信息服务决策系统分成两个独立的分支。一方面,是建立以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的供应链管理监控和采集系统。这一信息决策系统,有助于旅游企业进行科学的信息管理和最佳信息的获取,为将来的企业决策规划提供重要参考。另一方面,还应当建立起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的预警模型推理系统。这一系统的建立能够大大节约企业的资源,节约企业的成本,为企业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提供了可能性。

(三)建立供应链运作监督机制

篇2

纺织一直以来是绍兴经济的支柱产业,绍兴纺织产业链完整,产品齐全,涵盖范围广,与周边联动产生集聚效应,形成了高融合度的区域产业集群。绍兴纺织企业在长期经营中形成了互相担保、链式融资的供应链融资模式,极大的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促进了整个产业集群的迅速发展壮大。但供应链融资业务作为整体性金融服务业务,具有很强的系统性风险,单一企业的违约可能传导至整个供应链上其他企业,造成大范围金融违约,甚至导致整个供应链瘫痪。以核心企业为授信主体的风险控制模式,可能由最初的降低融资风险转变为爆发系统性融资风险的毒瘤。2012年之后,由于纺织产业整体受到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全球化竞争、产品价格大幅下降的影响,出现了全行业的衰退、亏损、破产、连锁反应的危机冲击,供应链融资的风险加剧,担保链条断裂,本文在此背景下对绍兴纺织行业的供应链融资风险进行分析研究。

一、绍兴地区纺织行业发展形势

纺织产业是绍兴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在工业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根据绍兴地区2013年底的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汇总,绍兴的纺织制造企业共14293家,就业人数558873人,从业人员占第二产业就业总人数的42.81%,纺织工业总资产3616.78亿元,占工业总资产比例的36.12%,批发零售注册企业15580家,从业人员89536人,占批发零售就业人数的45.41%。纺织及服装出口197.14亿美元,增长4.3%,占出口总额比例的66.26%。近年来,由于产能过剩导致的价格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全球化竞争加剧和人民币升值的影响,表3中2014年纺织产业成品产能收缩,出口放缓。根据绍兴统计局统计,2015年上半年,纺织、服装服饰增加值增速(0.0%)比一季度回落3.1%、1.2%,纺织品及服装出口下降6.3%。

二、绍兴纺织行业融资状况

2008年政府“四万亿”政策出台,在一轮产能扩张后,2012年纺织行业出现了整体产能过剩,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的困境。由于纺织行业自身的低技术门槛、低资金门槛、劳动密集型的特点,纺织市场不断受到周边区域以及全国范围内不断崛起的同类市场竞争,而在国际上,受到东南亚、印度、巴基斯坦等具备劳动力成本优势国家成为了部分中低档纺织品订单的新兴市场,导致大量的纺织企业亏损、资金链断裂、破产。根据统计数据,2012年,浙江全省法院共受理企业破产案件143件,同比上升85.7%,破产企业资产总额为120多亿元,负债总额为243亿元;2013年浙江全省法院受理破产、审结案件再次大幅上升,2013年共受理企业破产案件346件,审结269件,同比分别上升145.07%和265.79%。破产企业债务总额达到1595亿余元,比2012年的243亿元增长了近6倍。以纺织企业和民营企业为经济主体的绍兴更是破产倒闭的重灾区,其间大型、特大型、知名纺织企业屡见不鲜。大量的银行和民间债务难以收回。在市场环境、企业经营困难投资需求不足等多重外部因素影响下,企业经营风险增大,银行贷款的优质客户源减少,银行资产开始大规模收缩,并不敢轻易放贷。但金融困局仍未有效化解。2015年6月末,全市不良贷款率比年初提高0.34%,金融风险防控仍“在路上”。上半年,全市41家银行单位利润8.8亿元,下降78.9%,降幅创自2012年下半年银行业利润走下坡路以来的历史新低。

三、金融困局与纺织企业的融资风险分析

1.单以盈利为经营导向忽略市场风险

以华联三鑫为例,该企业创立于2003年3月,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撬动财务杠杆实现资源垄断。经过两年发展,2005年实现PTA产量39.2万吨,销售收入29.6亿元,利润2亿元。到2008年华联三鑫已经成为亚洲第一、全球前三的PTA生产企业,PTA年产能200万吨以上,销售收入150亿元以上。一夜之间,公司于2008年9月因经营不善,资金链条断裂,被迫重组。公司快速的增长严重依赖政策、依赖资源和政府扶持,过度追求盈利和规模增长,组织和管理脆弱,如沙滩上的城堡,潮水过后,了无痕迹。

2.重大项目决策随意缺乏科学论证和过程约束

浙江民营企业所有权、决策权和执行权多集中于实际控制人,而该实际控制人,大多数是家族或单一自然人,无论重大经营还是一般管理决定,实际控制人的决策高度自由,具有绝对的权威性,缺乏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有效约束。浙江纵横集团主营是化纤,2003年度纵横集团先后在河北邯郸建设了年产250万吨的中宽带轧钢项目,出资65%和湖北巴东电力公司共同建设11亿元的沿渡河流梯级电站,成立房地产公司开发绍兴袍江“财富中心”项目;并且拥有三峡银行、绍兴市商业银行等数家城市商业银行的股份。这些项目与主营业务不相关,且无协同效应但投资总额超过150亿元,企业投资决策缺乏科学论证和理性研讨。

3.无业绩基础的高杠杆融资扩张

作为产能规模5年内达到亚洲第一的绍兴华联三鑫石化,资产负债表上显示总资产100多亿,但公司除投产当年略有盈利外,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资产负债率畸高,企业运营全靠贷款维持周转。江龙集团从零开始到新加坡上市仅用了3年时间,从零到23亿元总资产只用了8年。显然,这种高杠杆融资扩张与一般正常企业基于长期生存-发展的生命周期特征是矛盾的,若再加上长期亏损,无业绩基础的扩张,很难相信这样的企业可以获取大额的信贷和担保。

4.主要产品市场的急剧变化与应对失当

自2012年以来,由于国内PTA投资过热导致产能过剩,行业效益普遍下滑,尤其是去年国际油价持续下滑,PTA价格持续暴跌,造成全行业亏损,受此影响,绍兴远东石化企业试图通过在期货市场做多PTA,通过抬高市场价格,达到高价销售库存产品的目的,但在PTA快速下跌之后,在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造成双重亏损,被迫在2015年3月18日宣布破产倒闭。

5.企业互相担保导致连锁反应

生产企业之间互相担保在以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为经济主体的江浙长期盛行,而绍兴这方面更为突出。一般来说,一个企业在做大做强之后,各家企业通常会进行互相担保来获得更多资金,在经过多年的经营发展,已形成紧密的担保网络,在正常的经济环境下,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强,协同发展,一荣俱荣。但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下,这一担保网络也导致区域和行业企业一损俱损,一些大型企业的倒闭破产引发连锁反应。如江龙集团,其规模在全国同行业内都屈指可数,破产时,牵涉担保企业十几家,涉及470家供货商及货款2亿多元,涉案金额达20亿余元,传出停产消息的几天,整个厂区被债权人堵得水泄不通。近年来,绍兴一些纺织企业停产、关门,大都是因为资金链的问题,这既是链式融资的连锁反应,也是大型企业破产倒闭后的余震。

四、纺织企业供应链融资的风险防范分析

1.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的风险分析

供应链融资最大的特点是在供应链中找出一个大型的核心企业,以其为出发点,为整个供应链提供融资支持。商业银行将整个产业供应链中的相关企业看着一个整体,银行先对核心企业核定授信额度,在额度内,办理对经销商和供应商的融资,核心企业履行三分合作协议。因此,可以分析得知,供应链融资其立足点仍在于核心企业,供应链解决的是:以上下游供应商与经销商及商业银行向核心企业提供利益为对价,借用核心企业的信用,解决上下游供应商和经销商的融资担保和风险问题,银行获取核心企业和产业链的融资及金融产品服务收益,对于核心企业本身的融资风险并不是重点防范的对象。在这一融资模式中,核心企业占据了主动权和优势谈判地位,可以预期,核心企业有动力或主动或被动的,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将自身的财务负担和风险转移给上下游供应商和经销商,在此情况下,融资风险如海上冰山,大部分都隐藏在整个产业供应链之中,直到最后一根稻草出现,整个资金链崩溃。因此供应链的风险,很可能比预估水平要大的多,且对核心企业财务状况的估计是过于乐观的,风险控制与防范是不充分的。

2.绍兴纺织企业的供应链融资风险防范的建议

(1)在经济新常态形势下建立风险控制导向的经营理念

中国宏观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繁荣和绍兴纺织企业在2008年之前长期处于快速扩张发展时期,大多数做大做强的核心纺织企业和其决策者都是一路顺风顺水的扩张发展起来的成功者,投资———控制资源———增长———规模扩张,是以往的成功经营经验。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变化、劳动力成本上升、全球竞争加剧,实际上绍兴纺织产业已经进入了衰退周期,当时倒闭的几家大型纺织企业都是属于采取了激进扩张策略,外延式规模扩张和高杠杆负债经营的企业。除了纺织行业本身所处的下行趋势外,我国宏观经济在之后也进入了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经济新常态,到目前为止,仍未看到复苏的迹象,在这种形势下,企业和商业银行都应有风险控制的经营意识,企业发展的前提是生存。

(2)提升民营纺织企业管理水平和内控制度建设

绍兴纺织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成长与发展,有其历史背景,老一代的经营与决策者的成功经验在新常态下很可能成为转型的障碍。尤其是权利高度集中的部分民营企业,企业决策和风险高度依赖于少数人甚或控制者个人的管理水平和经营理念,这与现代企业的组织机制和内控制度不相容的,在当下,绍兴纺织企业要转型、升级,必须要建立合理、规范企业内部管理制度,针对市场变化进行理性而科学的决策。

(3)供应链融资应结合行业动态加强核心企业的授信审核

供应链融资的本质是银行给核心企业担保额度,上、下游企业用信,常用工具有国内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包贴商业承兑汇票、保押商业承兑汇票、供应链买方融资、进口信用证等。这些融资工具都是基于真实贸易背景,具有自偿性质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对于上下游企业的融资风险控制都是充分的。但在对核心企业授信审查上面,应加强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化,在经济新常态下,对于高负债率、多方担保的企业,结合行业动态,加强流动资产、营收、利润特别是现金的跟踪,加强授信管理。

(4)大型纺织企业应创新、规范应用衍生金融工具防范市场风险

绍兴拥有很多大型纺织化纤企业,以及纺织原料加工企业,印染企业等,这些企业体量大,采购和销售金额高,但利润相对单薄,抗风险能力差。近年来,纺织行业的不景气,除了成本高之外,影响最大的还是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和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跌及纺织行业竞争加剧,特别是一些加工企业,单薄的利润难以承受原材料价格的大幅波动,又在外贸订单上原订单由于人民币升值导致亏损,新订单由于人民币升值售价“偏高”流失。但对于纺织原料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和汇率的变动,至少在生产周期内,企业是可以通过衍生金融工具加以防范的。举例来说,浙江远东石化公司完全可以通过在原油期货上的多单和PTA期货品种上空单,可以规避上游原料价格上涨的风险和PTA产品价格下跌的风险;又如服装生产外贸企业,可以用少量的资金做多人民币外汇期权,对冲人民币升值的负面影响。因此,绍兴纺织企业可以通过引进金融人才,业务外包给相关金融机构,通过少量的资金,利用衍生金融工具,对冲和规避纺织市场的价格风险和汇率风险,降低经营风险,避免业绩大幅波动,在经济下行的新常态下,胜者为王,在同行业中胜出。

作者:王彩 金湖江 单位:绍兴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 F27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3-0167-02

Abstract: Since the angle of credit extension is Changed, supply chain finance differs greatly from traditional credit and loan in terms of risk control and prevention. In the pattern of prepayment financing, commercial banks face credit risks from whole supply chain credit level decline and failure of contract participants. uncertainty of industry policy, unpredictable market change, imperfect laws and ethnic risks are the main factors causing credit risks. Commercial banks should enhance th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credit risks of prepayment financing by propelling the building of information system, strengthening credit and qualification examination, and intensifying management of collateral, bills and funds.

Key words: supply chain finance, prepayment financing, commercial banks, credit risk control

一、供链金融的内涵及模式

供应链金融是一种主要面向中小企业的新型融资模式,能够为处于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商业银行通过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型来对企业的预付账款、应收账款及存货等在传统信贷下难以用于抵押的流动资产进行方案设计,使这些流动资产能够为企业带来信贷资金。前提是商业银行必须对整个供应链的内部交易结构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并且能够对供应链上各成员与交易相伴而生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进行有效的整合利用。商业银行通过将核心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引入供应链金融来降低自身的风险。

与传统信贷相比,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特征是改变了授信的视角。从面向单个企业进行授信转变成为面向整个供应链进行授信。授信视角的改变也引起了风险管理模式的改变,对于供应链金融而言,融资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指标已经不是考察的重点,交易的真实性以及核心企业的信用水平才是降低信贷风险的关键。[1]对中小企业自身考核的弱化使供应链金融能够降低中小企业融资的门槛。

供应链金融之所以被视作一次重要的制度创新,关键在于其有效激活了预付账款、应收账款及存货等流动资产作为信贷质押物的功能,也因此形成了供应链金融的不同模式。如果供应链金融方案设计针对的对象是企业的预付账款,称之为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也叫保兑仓融资模式。如果对象是企业的应收账款,称之为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如果对象是企业的存货,则称之为融通仓融资模式。无论是哪种模式,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一般都要包括商业银行、中小企业、核心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这四个参与主体。这四个主体在供应链金融中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运作良好的供应链金融能够使四方都受益。

二、预付账款融资模式的运作机理

预付账款融资模式适用的主要对象是处于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在供应链内部的交易中,处于强势地位的核心企业常常会要求下游的中小企业预先支付货款,下游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采用供应链金融预付账款融资模式获得商业银行的短期信贷支持,缓解由于向核心企业支付预付账款所带来的资金周转压力。一旦下游中小企业(买方)与核心企业(卖方)发生了真实的交易关系,买方可以通过从银行取得授信来支付卖方所要求的预付账款。

预付账款融资模式涉及到的参与主体一般包括融资企业(处于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供应商(核心企业)、商业银行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预付账款融资模式的运作流程如下:第一步,融资企业与供应商签订购销合同之后,向商业银行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申请开立可以用于向供应商支付货款的银行承兑汇票;第二步,供应商将货物发往第三方物流企业;第三步,融资企业存入保证金,商业银行据此签发提货单并要求第三方物流企业向融资企业释放相应金额的货物;第四步,融资企业利用手中的提货单到第三方物流公司提取相应金额的货物;第五步,融资企业利用销货收入续存保证金并再次获得银行签发的提货单并到第三方物流企业提取相应金额的货物;第六步,不断重复第五步的过程,直到保证金账户的余额与原先开立的银行承兑汇票金额相等为止。

从预付账款融资模式的运作流程上看,这种模式有助于实现供应商的批量销售以及融资企业的杠杆采购。融资企业的货款是分批支付的,不必再承担一次性大额支付货款的资金压力。[2]

三、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信用风险分析

商业银行在开展预付账款融资业务时,由于供应链整体信用等级下降或者其他参与方不履行合同约定义务而导致发生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就是其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可见,供应链金融预付账款融资业务的信用风险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供应链整体信用等级的下降。由于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上处于枢纽地位,因此,供应链整体信用等级的下降往往是由核心企业信用等级下降造成的。此外,供应链整体信用等级下降也可能是由于供应链所关联的产业链发生运行风险所导致的。与传统信贷相比,供应链金融实现了授信视角转移,银行授信时更关注整个供应链的情况而非融资企业本身。因此,当供应链整体信用等级下降时,商业银行发生信用风险的概率就会上升。二是其他参与方不履行合同约定义务。其他参与方不履行合同约定义务可能是因为主观上“不愿意”履行或者客观上“不能够”履行。无论哪种情况,只要合同约定事项得不到执行,势必会给商业银行带来信用风险。

供应链金融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信用风险最需要关注的潜在风险点主要包括:一是质押商品价格的波动。质押商品的价格波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商业银行贷款的安全性。质押商品价格的波动可能源于国家产业政策的变化,也可能源于市场供求的变化。二是核心企业资信风险。在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中,商业银行要与核心企业即供应商签订回购协议并要求核心企业承担还款的连带责任,一旦融资企业出现保证金不足的状况,核心企业必须按约定进行质物回购。核心企业的回购能力是商业银行风险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3]三是第三方物流企业资信风险。商业银行将监管质押商品的工作转移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就意味着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着部分信托责任。第三方物流企业有无承担这部分信托责任的能力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会不会利用其信息优势与其他参与者联合欺骗商业银行,也是商业银行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的风险点。

总的来说,影响预付账款融资业务信用风险的因素有如下几点:第一,政策的不确定性。产业政策的转变可能会对质押商品的价格造成剧烈的冲击;第二,市场的不确定性。市场供求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融资企业和供应商的销售情况及利润水平,进而引发这些企业的违约行为;第三,相关法律不完善。预付账款融资业务属于金融产品创新,牵涉到复杂的契约结构,相关法律的滞后使商业银行可能会在自身不存在任何过失的情况下由于法律的模糊不清或存在漏洞而遭受损失。[4]第四,道德性风险。其他参与方因为追求自身利益而背弃契约精神,不履行或消极履行合同义务,也是引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重要因素。

四、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信用风险防控措施

与传统信贷信用风险的防控相比,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下信用风险防控因为涉及多方主体而变得更为复杂,且由于预付账款融资模式面向的是整个供应链而非融资企业自身,因此其风险防控的措施与传统信贷相比也有重大区别。但是,就信用风险防控的关键是通过获取真实信息来缓解信息不对称的危害这一点上讲,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与传统信贷是一样的。为了实现通过信息获取来降低信用风险的目的,提供预付账款融资业务的商业银行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一)推进信息系统建设

掌握供应链运行过程中的信息流对于商业银行改变信息不对称地位、降低预付账款融资业务信用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商业银行应致力于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实现对各项数据指标的电子化统计。对于质押商品的管理,应搭建电子操作平台并要求各参与方使用电子操作平成对于质押商品的仓储、运输、监管等,这样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又能够实现对相关信息的掌控。

(二)加强信贷和资格审核

对于核心企业,要设置准入门槛,不仅要回避规模小、资信差的供应商,而且要多方面评估核心企业的经营状况来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对于有融资需要的下游中小企业,同样要实施准入制度。如果发现融资企业有违约行为,银行可以选择提前回收贷款。一旦观察到影响资金安全的现象发生,银行须及时保全信贷资金的安全。银行对于融资企业的授信额度可以根据对其监测的结果进行动态调整并在必要时选择提前退出。[5]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要选择规模大、资信状况良好的公司。通过对账制度、实物盘点等方式来防范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不当行为。

(三)加强对质押商品、票据以及资金的管理

对于质押商品的管理,银行应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共享相同的电子信息平台,及时掌握质押商品的相关信息。质押商品的产权归属须明确,质押商品所有权证明资料必须落实。另外,质押物必须足值有效且便于变现。对于票据的管理,银行必须确认发票上载有关于债权转让的有效l款,对于供应商和融资企业之间的购销合同,要加以严格的审核,对合同中存在的可能影响信贷资金安全的瑕疵,要积极加以补救。对于资金的管理,关键在于降低由于质押商品价格波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一般而言,如果质押商品的价格下降超过某个限度或界值,银行就须要求融资企业及时存入保证金。

[参 考 文 献]

[1]杨亚静.供应链金融下预付账款融资模式探讨[J].财会通讯,2014(11):14-16

[2]张晓洁.保兑仓业务模式研究[J].中国储运,2010(5):85-87

篇4

一、供应链金融的内涵及模式

供应链金融是一种主要面向中小企业的新型融资模式,能够为处于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提供封闭的授信支持。商业银行通过运用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信贷模型来对企业的预付账款、应收账款及存货等在传统信贷下难以用于抵押的流动资产进行方案设计,使这些流动资产能够为企业带来信贷资金。前提是商业银行必须对整个供应链的内部交易结构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并且能够对供应链上各成员与交易相伴而生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进行有效的整合利用。商业银行通过将核心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引入供应链金融来降低自身的风险。与传统信贷相比,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特征是改变了授信的视角。从面向单个企业进行授信转变成为面向整个供应链进行授信。授信视角的改变也引起了风险管理模式的改变,对于供应链金融而言,融资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和财务指标已经不是考察的重点,交易的真实性以及核心企业的信用水平才是降低信贷风险的关键。

对中小企业自身考核的弱化使供应链金融能够降低中小企业融资的门槛。供应链金融之所以被视作一次重要的制度创新,关键在于其有效激活了预付账款、应收账款及存货等流动资产作为信贷质押物的功能,也因此形成了供应链金融的不同模式。如果供应链金融方案设计针对的对象是企业的预付账款,称之为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也叫保兑仓融资模式。如果对象是企业的应收账款,称之为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如果对象是企业的存货,则称之为融通仓融资模式。无论是哪种模式,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一般都要包括商业银行、中小企业、核心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这四个参与主体。这四个主体在供应链金融中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运作良好的供应链金融能够使四方都受益。

二、预付账款融资模式的运作机理

预付账款融资模式适用的主要对象是处于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在供应链内部的交易中,处于强势地位的核心企业常常会要求下游的中小企业预先支付货款,下游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采用供应链金融预付账款融资模式获得商业银行的短期信贷支持,缓解由于向核心企业支付预付账款所带来的资金周转压力。一旦下游中小企业(买方)与核心企业(卖方)发生了真实的交易关系,买方可以通过从银行取得授信来支付卖方所要求的预付账款。预付账款融资模式涉及到的参与主体一般包括融资企业(处于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供应商(核心企业)、商业银行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预付账款融资模式的运作流程如下:第一步,融资企业与供应商签订购销合同之后,向商业银行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申请开立可以用于向供应商支付货款的银行承兑汇票;第二步,供应商将货物发往第三方物流企业;第三步,融资企业存入保证金,商业银行据此签发提货单并要求第三方物流企业向融资企业释放相应金额的货物;第四步,融资企业利用手中的提货单到第三方物流公司提取相应金额的货物;第五步,融资企业利用销货收入续存保证金并再次获得银行签发的提货单并到第三方物流企业提取相应金额的货物;第六步,不断重复第五步的过程,直到保证金账户的余额与原先开立的银行承兑汇票金额相等为止。从预付账款融资模式的运作流程上看,这种模式有助于实现供应商的批量销售以及融资企业的杠杆采购。融资企业的货款是分批支付的,不必再承担一次性大额支付货款的资金压力。

三、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信用风险分析

商业银行在开展预付账款融资业务时,由于供应链整体信用等级下降或者其他参与方不履行合同约定义务而导致发生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就是其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可见,供应链金融预付账款融资业务的信用风险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供应链整体信用等级的下降。由于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上处于枢纽地位,因此,供应链整体信用等级的下降往往是由核心企业信用等级下降造成的。此外,供应链整体信用等级下降也可能是由于供应链所关联的产业链发生运行风险所导致的。与传统信贷相比,供应链金融实现了授信视角转移,银行授信时更关注整个供应链的情况而非融资企业本身。因此,当供应链整体信用等级下降时,商业银行发生信用风险的概率就会上升。二是其他参与方不履行合同约定义务。

其他参与方不履行合同约定义务可能是因为主观上“不愿意”履行或者客观上“不能够”履行。无论哪种情况,只要合同约定事项得不到执行,势必会给商业银行带来信用风险。供应链金融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信用风险最需要关注的潜在风险点主要包括:一是质押商品价格的波动。质押商品的价格波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商业银行贷款的安全性。质押商品价格的波动可能源于国家产业政策的变化,也可能源于市场供求的变化。二是核心企业资信风险。在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中,商业银行要与核心企业即供应商签订回购协议并要求核心企业承担还款的连带责任,一旦融资企业出现保证金不足的状况,核心企业必须按约定进行质物回购。核心企业的回购能力是商业银行风险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三是第三方物流企业资信风险。

商业银行将监管质押商品的工作转移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就意味着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着部分信托责任。第三方物流企业有无承担这部分信托责任的能力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会不会利用其信息优势与其他参与者联合欺骗商业银行,也是商业银行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的风险点。总的来说,影响预付账款融资业务信用风险的因素有如下几点:第一,政策的不确定性。产业政策的转变可能会对质押商品的价格造成剧烈的冲击;第二,市场的不确定性。市场供求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融资企业和供应商的销售情况及利润水平,进而引发这些企业的违约行为;第三,相关法律不完善。预付账款融资业务属于金融产品创新,牵涉到复杂的契约结构,相关法律的滞后使商业银行可能会在自身不存在任何过失的情况下由于法律的模糊不清或存在漏洞而遭受损失。第四,道德性风险。其他参与方因为追求自身利益而背弃契约精神,不履行或消极履行合同义务,也是引发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重要因素。

四、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信用风险防控措施

与传统信贷信用风险的防控相比,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下信用风险防控因为涉及多方主体而变得更为复杂,且由于预付账款融资模式面向的是整个供应链而非融资企业自身,因此其风险防控的措施与传统信贷相比也有重大区别。但是,就信用风险防控的关键是通过获取真实信息来缓解信息不对称的危害这一点上讲,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与传统信贷是一样的。为了实现通过信息获取来降低信用风险的目的,提供预付账款融资业务的商业银行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一)推进信息系统建设

掌握供应链运行过程中的信息流对于商业银行改变信息不对称地位、降低预付账款融资业务信用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商业银行应致力于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实现对各项数据指标的电子化统计。对于质押商品的管理,应搭建电子操作平台并要求各参与方使用电子操作平成对于质押商品的仓储、运输、监管等,这样既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又能够实现对相关信息的掌控。

(二)加强信贷和资格审核

对于核心企业,要设置准入门槛,不仅要回避规模小、资信差的供应商,而且要多方面评估核心企业的经营状况来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对于有融资需要的下游中小企业,同样要实施准入制度。如果发现融资企业有违约行为,银行可以选择提前回收贷款。一旦观察到影响资金安全的现象发生,银行须及时保全信贷资金的安全。银行对于融资企业的授信额度可以根据对其监测的结果进行动态调整并在必要时选择提前退出。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要选择规模大、资信状况良好的公司。通过对账制度、实物盘点等方式来防范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不当行为。

(三)加强对质押商品、票据以及资金的管理

对于质押商品的管理,银行应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共享相同的电子信息平台,及时掌握质押商品的相关信息。质押商品的产权归属须明确,质押商品所有权证明资料必须落实。另外,质押物必须足值有效且便于变现。对于票据的管理,银行必须确认发票上载有关于债权转让的有效条款,对于供应商和融资企业之间的购销合同,要加以严格的审核,对合同中存在的可能影响信贷资金安全的瑕疵,要积极加以补救。对于资金的管理,关键在于降低由于质押商品价格波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一般而言,如果质押商品的价格下降超过某个限度或界值,银行就须要求融资企业及时存入保证金。

[参考文献]

[1]杨亚静.供应链金融下预付账款融资模式探讨[J].财会通讯,2014(11):14-16

[2]张晓洁.保兑仓业务模式研究[J].中国储运,2010(5):85-87

[3]袁伟杰.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研究———以保兑仓融资模式为例[D].邯郸:河北工程大学,2013:18

篇5

1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供应链金融大致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分析,广义的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金融资源的整合,由供应链定的金融组织为其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狭义的供应链金融是金融机构为上、下游提供的信贷产品。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说,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等特定的金融机构以供应链上的真实贸易为背景,以企业经营的贸易行为产生的确定的未来现金流为直接还款来源,并根据核心企业与相关贸对象的信用水平,为企业提供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以及产品销售环节过程中有针对性的信用增级、担保、融资、风险规避、结算等金融产品与服务。

2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因素分析

2.1政策风险

一方面,供应链融资作为一种新的金融产品,其相关的政策、法律不尽完善。随着供应链金融的不断充实与发展,新的金融信贷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新的信贷产品所涉及的市场与相关领域不断广阔,因此这些新的信贷产品所涉及的领域其法律法规往往存在空白,甚至有些地方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相关商业银行一旦遇到法律纠纷,通过相关的司法程序维护自己权益就会面临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我国动产浮动抵押的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动产浮动抵押面临主要抵押财产不特定性,容易产生担保物债权的不稳定。另一方面,供应链金融中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管理不完善。相关的管理机构对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的内容撰写缺乏规范性的要求,而这些将导致商业银行在相应债权到期后无法顺利实现自身权利。

2.2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也被称作违约风险,它是指交易对手在合同到期时未能履行其义务而导致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是整个供应链金融中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也是商业银行在业务流程中面临的难题与制约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瓶颈之一。传统信贷业务是对单个企业作为主要考察对象,而供应链金融是通过核心企业作为传导,实现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仓储物流公司、第三方监管和银行多方位、多主体全面参与的有效运营模式。因此,供应链金融主体的多元化也势必造成风险源的多元化、复杂化,而这些风险突出的表现为资金引发的风险与质押货物引发的风险。在资金引发的风险方面,一旦核心企业资金链条无法正常运转,这样风险会迅速波及当前供应链条上的各个主体,给商业银行造成巨大损失,或者融资企业由于自身财务等问题,无法归还信贷资金与利息都会使商业银行遭受损失。在质押物引发风险的方面,由于在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中,商业银行对质押物的管理较传统信贷业务有所创新,在整个监管过程中,商业银行只过于依赖第三方监管公司,如果监管公司对质押物处置不当就会导致商业银行遭受风险甚至重大损失。

2.3市场风险

所谓金融市场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动及不确定性造成市场商品价格大幅变动而给银行带来的风险,主要分为价格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首先,价格风险是市场上商品价格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企业商品流通产生的现金流是融资企业归还商业银行的第一还款来源,所以平稳的市场价格是融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一旦质押物因为市场价格下跌则会导致企业蒙受损失,进而影响商业银行收回信贷资金及利息产生风险。其次,汇率风险是由于汇率波动继而导致商业银行的长期市值和净收益下降的风险,供应链中,如果相关的供应链主体涉及国际结算,汇率则会对融资企业及商业银行造成一定的风险。最后,利率风险是指金融市场利率发生变化对商业银行造成的损失。当前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融资产品在定价方式上仍然采取传统的信贷模式下的固定利率定价方式,如果国家对当前利率进行调整,而商业银行不能根据当前市场利率及时调整其战略计划,那么银行只能承担此期间因利率调整而带来的风险。

2.4操作风险

根据供应链金融的特点来看,其面临的操作风险主要因素有信贷流程不完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首先,信贷流程不完善导致的风险,由于供应链融资过程较一般信贷业务流程主体众多且流程复杂,且由于供应链金融发展起步较晚,配套的业务规范、流程制度不完善,因此在操作过程中,信贷经办人员无据可依,进而造成操作失误引发操作风险;其次,内部因素导致的风险。内部因素主要是指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相关业务人员在业务调查、授信审批以及贷后监管过程中,由于其经验、技能不足或者人为主观原因产生渎职、欺诈等行为而导致的风险;第三,外部因素引发的风险。外部因素主要是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拒的因素。这些风险一旦涉及供应链融资中的相关主体或者是质押物,都会引发资金链断裂,直接或者间接给银行带来风险。

3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措施

3.1建立严格的准入条件

首先,商业银行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伊始要对核心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审查,挑选效益好、行业前景好且规模大,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企业作为核心企业,同时对供应链金融内的其他交易主体进行严格筛选。其次,鼓励核心企业对其上下游的交易企业设置奖罚措施,这样有利于商业银行利用核心企业的行业地位约束融资企业,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最后,充分利用核心企业给予上下游企业的排他性优惠措施,有利于商业银行实施信用捆绑技术,降低商业银行承受的信用风险。

3.2建立科学的供应链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构建科学的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可以有效对供应链内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测与防范,发现风险发生的源头,提前对风险源进行处理,降低供应链金融风险发生概率,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供应链金融风险预警机制:首先,建立科学的风险分析机制。科学的风险分析机制能够发挥供应链金融风险信号的检测诊断功能,通过发现供应链金融中的异常信号,应用当代科学的风险诊断技术对其进行分析与判断,对风险的大小与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进行评估。风险预警机制的基本办法是将其采集的信号传输给供应链金融预警分析系统,通过各项风险指标与风险预警的判断模型对风险的发展趋势以及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进行判断;其次,完善风险预警后相应措施。通过供应链金融预警信号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的风险类别对风险进行有效处理,将可能出现的损失降到最小。

3.3加强供应链金融现金流风险管理

供应链金融必须基于真实的贸易背景并以贸易项下利润的实现与结算的控制去引导现金回流至银行的通道,进而保证了银行信贷资金的还款来源。因此信贷资金的专款专用体现了现金流的有效管理,也是保障融资企业还款来源的核心技术之一。首先,流量管理。商业银行对现金的流量管理具体地体现为授信额度与规模。因此,商业银行要重点考察现金流量与授信企业的经营规模与支持性资产的匹配状况,以及供应链网络内各主体的经营能力;其次,流向管理。商业银行要在供应链金融的具体环节通过对回流资金的时间、额度与路径的控制,实现对现金流向的控制;最后,循环周期管理。这种管理方式要在综合行业结算方式、平均销售周期的基础上,计算出一个完成的资金循环时间,从而保证授信企业在供应链内完成资金流与物流的循环。

参考文献:

[1]杨晏忠.论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防范[J].金融论坛,2007(10).

篇6

(二)中小企业供应链电子商务系统的安防风险

电子商务系统安全防控问题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重要制约因素。其一,中小企业的决策者缺乏对电子商务实施过程中的信息安全问题的必要认知。从而对于电子商务实施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黑客入侵、病毒污染、逻辑炸弹、搭线窃听等问题缺乏必要的预警机制设计,从而使得企业的商业机密失窃,进而威胁企业在供应链竞争中的生存能力。中小企业决策者应当将电子商务中的信息安全提升支撑企业信息发展战略的重要地位,加大对电子商务系统的信息安全防控投资,制定符合企业运营所需的信息安全预防机制和信息风险暴露应对机制,将电子商务运营中的信息风险控制在企业可以接受的水平。其二,我国在电子商务信息安全领域的立法工作相对滞后,给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稳健运行带来诸多风险。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借助电子商务平台获得超常规发展,但由于立法工作相对于法律实践的滞后性,由此亦带来诸多法律风险。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活动涉及诸如商法中的电子签名合法性问题,刑法中入侵电脑系统并窃取商业机密问题,民法中保护中小企业业主个人隐私问题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等。当前我国在电子商务信息安全立法工作中的相对滞后性使得中小企业对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依法开展商贸活动产生疑虑,制约了中小企业缺乏借助电子商务平台参与供应链系统活动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三)中小企业供应链电子商务系统的利益冲突风险

电子商务业务的迅猛发展促使中小企业所处的供应链系统内部资金流与信息流加速,供应链系统内部成员企业间的业务联通架构从传统的单渠道向多渠道结构发展,组织内部合作水平日益提升,供应链成员企业间的业务往来持续融合,但由此亦产生供应链内部企业间利益分配问题。

其一,中小企业的供应链电子商务系统中存在库存成本方面的利益冲突。在供应链电子商务环境中,中小企业通过强化企业间库存信息交互的方式来控制供应链系统内的库存总量。在目标市场客户需求总量既定的条件下,供应链系统中的库存总量既定。中小企业在零库存理念指导下通常采取将持有库存责任推卸给其他供应链成员企业的方式来控制本环节库存成本。因此持有供应链库存的企业需承受有限资本金被库存资金占用的风险,从而导致供应链内部成员企业之间产生利益冲突。其二,中小企业的供应链电子商务系统中存在核心竞争力定位方面的利益冲突。供应链协同关系建立的基础是各成员企业通过业务外包的方式来约减企业在其非核心业务环节上的资源投入,转而将企业有限资源集中于企业占优领域,从而凸显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由于供应链系统中各环节的业务增值率存在差异性,各成员企业通常偏好占据净资产收益率较高的核心业务环节,而将净资产收益率较低的业务环节交付给其他成员企业。这使得供应链系统内各成员围绕占据供应链系统价值增值制高点问题的争斗日趋激烈,使得业务能力较为低下的弱势企业制约了供应链系统资源的充分利用,限定了供应链系统整体效能的优化运行。

基于供应链竞争的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模式优化路径

(一)优化中小企业供应链电子商务平台的信息资源共享

电子商务环境下中小企业供应链信息共享模式可以按如下思路来构建。其一,建立以增值链为核心的电子商务环境下中小企业供应链信息共享模式。当前中小企业对信息共享的排斥行为出于保护企业商业秘密,保护企业自身切实利益的考虑。中小企业的供应链不仅是物流链条、信息链条和资金链条,更是经由供应链各环节都产生增值的增值链条。通过建立电子商务信息交互平台,可促使供应链各节点中小企业在信息传递层面的同步运行,进而保证供应链各成员企业的生产与销售系统的协调运行。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供应链信息共享可以确保终端市场消费者信息能够以较低成本上传到供应链系统,并从中获取较优的服务,从而提高供应链系统的运行效率。其二,中小企业应强化供应链各环节成员企业间的业务信息整合力度。中小企业的业务信息整合包括终端市场客户需求信息、仓储信息、生产进度信息及营销信息等。通过对业务信息的整合,有助于推动中小企业的供应链资源整合,降低中小企业供应链系统库存量。建立服务中小企业供应链系统的电子商务平台是提升中小企业的业务信息整合力度的有效方式。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有助于协调中小企业供应链系统中的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确保供应链各环节企业都能够及时准确的获取供应链系统的全局信息,从而提升其应对终端消费者市场的需求信息变动的反应速度。

(二)健全中小企业供应链电子商务平台的安全系统

其一,中小企业应加强对供应链电子商务平台系统安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为保护供应链电子商务系统的信息安全,中小企业可从如下制度层面强化供应链及企业内部信息安全,有效克服供应链内部人员的道德风险和系统风险。一是中小企业应当完善相关制度,限制企业内部人员的远程操作风险,实现对企业远程系统登录、数据输入、修改、审核等环节的操作行为的安全控制。二是中小企业内部可设立供应链信息安全专员,并通过业务外包的方式获取供应链信息安全专业机构的服务。供应链信息安全管理机构的职责主要是通过分析供应链协同中网络架构的安全性,有效甄别潜在的信息安全威胁,并采取及时防控措施控制信息安全风险扩散。三是中小企业应强化对网上支付操作行为的安防,制定相关制度制衡支付人员的操作权限,保障支付过程的完整性,交易双方身份合法性(薛伟莲等,2011)。其二,中小企业应加强落实治理供应链电子商务平台系统安全的技术控制措施。基于网络技术的供应链电子商务平台存在内生性的安全问题,这要求中小企业应当从安全技术层面来治理企业供应链电子商务系统的网络操作环境,建构多元化综合安全保护技术体系,来有效维护企业供应链电子商务平台信息安全。具体而言,中小企业可以在既有操作系统之上设置网络安全防控体系,同步匹配防火墙软件与硬件设备,并降低在开放式网络操作系统中处理企业业务信息的几率,以从根本上杜绝系统最高权限风险。中小企业可以联合租用虚拟专用网络的方式来架构信息安全框架,强化电子商务系统的数据加密分析与处理能力,完善电子商务系统用户的身份认证程序,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并维护企业供应链系统的电子商务安全平台。

(三)强化中小企业供应链电子商务平台的信息挖掘

中小企业应当积极开展技术创新以充分挖掘供应链电子商务平台的数据资源,提升其运作效率。其一,中小企业应当高效的利用电子商务系统中积累的大量供应链系统运营数据,切实提升企业应对终端市场消费者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中小企业在设计电子商务系统时,应当确保系统数据库的事务记录的字段属性的充裕性能够较为完整的刻画供应链管理的行为特征,以确保日后数据分析员能从中发现供应链运行规律并指定相应管理优化对策。中小企业应聘用专业数据分析员来分析供应链电子商务系统中所沉淀的大量数据,从中形成可用于指导中小企业提升供应链管理效能的商业知识与经营(夏飞等,2011)。其二,中小企业可优化对供应链电子商务系统的信息挖掘工作计划,以有效降低信息处理成本,提升信息处理价值增值。对中小企业在供应链电子商务过程中生成的大量数据进行完整处理的成本较高,中小企业应首先确定信息挖掘所要服务的商业目标,并籍此确定信息挖掘规则和所要使用的相关数据集,对数据集进行概念分层并确定决定信息分析所需的置信度区间。中小企业可以采取分布式信息挖掘技术和增量信息挖掘技术,仅对影响当期及未来企业供应链绩效的新增数据进行处理,从而降低信息挖掘成本,提升企业应对市场客户需求的反应速度。

篇7

一、工作描述

为了对“三集五大”体系建设成果的巩固,进一步深化运用“五位一体”,国网天津物资公司积极落实新体系,做到高质量运营常态化,将全过程质量管控体系作为根本保障,从成效诊断评估、先进屁股痛工具运用、科学理论体系的创新等方面发力,有力推进标准化建设。从物资公司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前的物资供应情况出发,对当前在标准化建设上所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以此为基础研究出具体的策略,有效改善物资供应质量,保障物资集约化工作的稳步推进。

二、主要做法

1.系统梳理供应链流程和优化再造,建立完善的供应链运作标准

(1)系统梳理端到端流程,保障流程体系的完整性

首先,对流程范围进行确定,明晰各个部门的具体责任流程以及配合流程。从各个部门所负责的业务以及岗位的设置情况出发,和实际业务以及“五位一体”管理平台中的业务流程进行对比,分析需要进行调整改进的流程,对缺少的流程进行增加,力争说的供应链标准体系可以覆盖所有的实际业务。其次,以确定好的流程作为媒介,对各个专业部门的业务关系进行协调,做好业务流程的末端融合,尽可能的避免出现业务孤岛,并让后端业务有效支持前端业务,使得从物资计划到质量监督能够形成畅通的供应链通道,形成有效合力,使得内部业务能够实现互补。最后,立足整体,从宏观上建立与实际业务相符的流程树,理清业务流程中各个流程的衔接问题。

(2)深入分析制度规范,完善实际业务流程

参考“五位一体”管理平台,拆分《物资管理通用制度》(36项)以及2015年国家电网公司印发的《国家电网公司招标活动管理细则》等6项通用制度,认真分析制度规范,整理规范业务流程图,并结合实际业务流程进行对比分析,有效识别影响流程准确执行的问题及其成因。

(3)强调业务交接流畅性,确保业务开展不断不乱

为避免出现流程断点,我们对流程环节中出现的业务交接的流程节点进行了详细的交接描述,制定业务交接及风险防控指导意见,明确业务交接双方职责、交接条件及交接形式,确保“交的清,接的明”。

(4)诊断分析管理短板,加强风险防控

对流程中的风险环节进行详细的风险点描述,并根据制度规范与业务经验,总结业务执行中的风险防控措施,降低业务执行风险,提高业务执行效率与质量,保障供应链条的顺畅运行。例如开标流程中,在检查开标文件是否密封完好时容易出现未按规定对开标文件的密封性进行检查,或进行密封检查的人员资格不符的情况。因此,可以在现场随机选取两名投标人代表对所有开标文件的密封情况进行检查,并当场宣布标书密封情况检查结果。开标文件密封情况检查由开标监督人员进行监督。

2.深入研究供应价值流,提高合同履约水平

依据“五位一体”和价值流理念,在供应流程深化提升的基础上,从实际操作层面固化核心供应价值流的操作范围和方法,框定重点物资范围,访谈技术专家和供应商,确定需要制定合同履约指导手册的重点设备或物资。汇总各物资技术参数和工序,根据供应商排产关键节点提取合同履约专责工作关键节点,制定合同履约业务流程,建立履约跟踪表单,编制合同履约作业指导手册。

3.积极开展供应链标准体系成果评估,确保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基于“五位一体”卓越供应链标准体系,物资公司内部全面开展卓越供应链流程节点质量提升检验工作。邀请各专业专家、新入职员工或转岗员工对成果进行评价考核,有针对性地设计标准化考评表,以科学的手段查找个人和部门在上下游衔接方面的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地制定改进和完善措施。

4.加强对供应链标准体系的培训宣贯,做好人力保障

为提升物资供应链全过程管理水平提供人力支撑,提升电网物资服务保障能力,物资公司深化人力资源培训,全面提高队伍综合素质。系统的制定培训计划,从物资公司、部门标准化联络员、职工3个层面制定培训计划,采用集中培训、自学、跟班学习等形式开展差异化培训,针对业务骨干重点开展“五位一体”协同机制及其建设、标准化培训、卓越供应链质量提升策略等培训,针对班组开展“五位一体”深化应用培训,落实业务衔接问题,切实提升人员业务素质。

5.固化卓越供应链建设成果,实现动态管理

根据项目建设成果,总结提炼基于“五位一体”协同机制的卓越供应链流程节点质量提升经验,将系统梳理后的供应链标准体系固化至“五位一体”管理平台,建立起基于“五位一体”协同机制的常态化更新机制。实现以流程为核心的各管理要素动态管理,推动卓越供应链标准体系落地应用、持续完善。

6.严格监督,全面深化应用“五位一体”

篇8

一.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表现

伴同着近些年金融事业的发展,供应链金融在我国获取了极大的进步。结合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实情,供应链金融风险主要表现为:I.融通仓模式风险,融通仓指的是将存货用以质押物展开融资,因而质押物的产权应该充沛明确。倘若企业典质1些存在争议或者不可行使产权的存货展开融资,银行便会遭受风险。II.保兑仓模式风险,保兑仓指的是将想要购买的货物用以质押物展开融资,所以银行应该掂量贸易的真实性,并斟酌融资企业资质、货物资押可操作性等相干因素;企业货物许诺回购可必定程度缩减银行风险,故应该衡量企业回购能力。III.应收账款模式风险,银行要核实应收账款真实有效性、转让实情等相干状态,倘若交易并不是真实存在,应收账款为虚构,如斯银行便没法自借款人次获取了债;要及时对于企业贷后管理予以更进,并贷款资金用处开展跟踪。

二.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辨认

在供应链金融中,银行信誉度量对于象为全面供应链金融运行情况,这里面所有介入者互相存在亲密联络,不管是哪一个介入者面临信誉风险,均会对于整条供应链形成影响。即使供应链金融制订体系对于过去信贷期间中小企业信誉风险施展了必定弱化作用,但是各式各样的介入者则晋升了风险来源的复杂性。结合供应链金融运行模式,可将供应链金融风险来源划分成:供应链运营风险、中小企业信誉风险、核心企业风险、第3方物理企业风险等。

三.供应链金融信誉风险管理

就供应链金融信誉风险管理而言,相较于传统活动资金贷款事宜,其对于风险节制技术法子有着严格的请求。受供应链中每一1位介入者呈现的信誉风险会使整条供应链波动影响,因而无论是对于哪个介入者均要采用对于应的管理法子。I.融资企业质押物产权认可管理,在供应链金融中,融资企业常常会采用不同质押物展开融资流动,在选取公道的动产质押物进程中,银行应结合质押物类型特征,制订针对于的认可准则。II.供应链核心企业选取管理,在对于全面信誉风险予以评定进程中,核心企业信誉通常属于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重点斟酌内容。在信誉风险管理中,1方面要掂量核心企业受道德因素制约引起信誉危机的可能,1方面要掂量受本身经营发辗转变影响所酿成的信誉危机。III.第3方物流企业准入管理,供应链金融运行有效性受第3方物流企业选取很大程度影响,因而信誉风险管理应该掂量物流企业资质、对于中小企业予以担保的能力等相干问题。

四.供应链融资信誉风险度量

四.一会计统计分析法。

第1步应该找出相应的重点会计变量,再将权重赋与各个变量,基于此制订方程从而算出企业信誉几率。会计统计分析法中较为广泛使用的法子是多元辨别分析法,且主要利用的事Zeta模型。但该Zeta模型有着1些不够完美之处,其强调定量分析,忽略了部份难以被量化的症结因素,好比融资企业管理者素质、融资企业品牌信用、价值等。

四.二期权理论法子。

期权理论法子多为上市企业所使用。就上市企业而言,银即将上市企业股票价值视为企业总资产的看涨期权,企业资产转变状态可通过股票价格转变出现。并以此从另外一个角度出现这家企业的社会形象、经营发展状态,属于1种相对于简便、系统的评价法子。然而,这1法子一样存在没法保全之处,上市企业股票价格面临1系列因素制约,并不是能够完完整全地反应企业整体资产真实情况。

四.三财务比率分析法。

财务比率分析法属于1类传统的信誉度量法子,基于对于企业财务报表开展分析,选择可制约、影响企业财务水平、偿债水平的症结因素开展断定,优点在于简便、易于操作,迄今仍然是1些国际商业银行展开信誉几率分析经常使用的法子。然而,很大1部份中小型企业常常是由于本身经营不善,财务比率难以知足商业银行信贷请求而发生融资辣手问题。这1法子难以对于现阶段问题予以解决,其强调的是融资方的过往财务状态,而没法评估企业往后发辗转变,作为1种静态分析手腕,极易疏忽1些已经恢覆信用的融资机会等。

四.四Logistic回归模型。

篇9

2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因素分析

2.1 政策风险

一方面,供应链融资作为一种新的金融产品,其相关的政策、法律不尽完善。随着供应链金融的不断充实与发展,新的金融信贷产品不断推陈出新,新的信贷产品所涉及的市场与相关领域不断广阔,因此这些新的信贷产品所涉及的领域其法律法规往往存在空白,甚至有些地方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相关商业银行一旦遇到法律纠纷,通过相关的司法程序维护自己权益就会面临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我国动产浮动抵押的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动产浮动抵押面临主要抵押财产不特定性,容易产生担保物债权的不稳定。另一方面,供应链金融中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管理不完善。相关的管理机构对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的内容撰写缺乏规范性的要求,而这些将导致商业银行在相应债权到期后无法顺利实现自身权利。

2.2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也被称作违约风险,它是指交易对手在合同到期时未能履行其义务而导致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是整个供应链金融中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也是商业银行在业务流程中面临的难题与制约供应链金融发展的瓶颈之一。传统信贷业务是对单个企业作为主要考察对象,而供应链金融是通过核心企业作为传导,实现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仓储物流公司、第三方监管和银行多方位、多主体全面参与的有效运营模式。因此,供应链金融主体的多元化也势必造成风险源的多元化、复杂化,而这些风险突出的表现为资金引发的风险与质押货物引发的风险。在资金引发的风险方面,一旦核心企业资金链条无法正常运转,这样风险会迅速波及当前供应链条上的各个主体,给商业银行造成巨大损失,或者融资企业由于自身财务等问题,无法归还信贷资金与利息都会使商业银行遭受损失。在质押物引发风险的方面,由于在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中,商业银行对质押物的管理较传统信贷业务有所创新,在整个监管过程中,商业银行只过于依赖第三方监管公司,如果监管公司对质押物处置不当就会导致商业银行遭受风险甚至重大损失。

2.3 市场风险

所谓金融市场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动及不确定性造成市场商品价格大幅变动而给银行带来的风险,主要分为价格风险、汇率风险、利率风险。首先,价格风险是市场上商品价格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企业商品流通产生的现金流是融资企业归还商业银行的第一还款来源,所以平稳的市场价格是融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一旦质押物因为市场价格下跌则会导致企业蒙受损失,进而影响商业银行收回信贷资金及利息产生风险。其次,汇率风险是由于汇率波动继而导致商业银行的长期市值和净收益下降的风险,供应链中,如果相关的供应链主体涉及国际结算,汇率则会对融资企业及商业银行造成一定的风险。最后,利率风险是指金融市场利率发生变化对商业银行造成的损失。当前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融资产品在定价方式上仍然采取传统的信贷模式下的固定利率定价方式,如果国家对当前利率进行调整,而商业银行不能根据当前市场利率及时调整其战略计划,那么银行只能承担此期间因利率调整而带来的风险。

2.4 操作风险

根据供应链金融的特点来看,其面临的操作风险主要因素有信贷流程不完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首先,信贷流程不完善导致的风险,由于供应链融资过程较一般信贷业务流程主体众多且流程复杂,且由于供应链金融发展起步较晚,配套的业务规范、流程制度不完善,因此在操作过程中,信贷经办人员无据可依,进而造成操作失误引发操作风险;其次,内部因素导致的风险。内部因素主要是指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相关业务人员在业务调查、授信审批以及贷后监管过程中,由于其经验、技能不足或者人为主观原因产生渎职、欺诈等行为而导致的风险;第三,外部因素引发的风险。外部因素主要是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可抗拒的因素。这些风险一旦涉及供应链融资中的相关主体或者是质押物,都会引发资金链断裂,直接或者间接给银行带来风险。

3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措施

3.1 建立严格的准入条件

首先,商业银行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伊始要对核心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审查,挑选效益好、行业前景好且规模大,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企业作为核心企业,同时对供应链金融内的其他交易主体进行严格筛选。其次,鼓励核心企业对其上下游的交易企业设置奖罚措施,这样有利于商业银行利用核心企业的行业地位约束融资企业,降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最后,充分利用核心企业给予上下游企业的排他性优惠措施,有利于商业银行实施信用捆绑技术,降低商业银行承受的信用风险。

3.2 建立科学的供应链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篇10

在线供应链金融引领信息化条件下产融创新共赢

大会首先对在线供应链金融进行了宏观介绍,强调“争取使2014年成为在线供应链金融的元年”。

在线供应链金融引领信息化条件下的产能创新。金融和实体经济是现代经济的“双核驱动”,实体经济与金融服务面对面,必须打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血脉,才能达到二者的融合发展、共赢发展。而在线供应链金融是信息化条件下实体经济与金融服务的最佳结合点和最佳推进载体。金融全面开放、信息化发展普及、金融与信息服务业的本质趋同,再加上互联网业和金融业企业家们的共同推进,使得2013年成为了互联网金融的元年,对金融业创新带来了金融电子化、跨界融合、创新引领三个层次上的影响。其中,在线供应链金融属于第三个层次,推动向信息主导、按需金融、甚至智慧金融的方向发展。在线供应链金融是对传统供应链金融的一个重大变革和创新,它优于原有的传统的供应链金融的创新特征有九个:总架构上从1+N走到了N1NM的状态、互联互通、上下一体、风险可控、在线实时、按需金融、资金高效、合作共赢、创新变革。在线供应链金融也是金融业创新发展的新蓝海和制高点,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金翅膀。

在线供应链金融推动产业产融共赢。“在线”二字使得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产生了一个质和量的变化。互联网冲击着金融业传统的思维理念、服务模式、业务模式;互联网的创新彻底改变了风险领域和风险控制的级数,使得供应链金融能够真正的在线上有一个可以实现的风险管理机制。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正在进行增速扩大,任何企业或者都要寻求在新的经济增长常态中如何更好地发展,对采购、仓储、物流、分销等上下游企业分销链条进行有效的整合管理,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协作,建立敏捷的供应链,降低内部的供应链成本,毫无疑问是更好的、必然选择的路径。然而,技术条件不具备难以满足企业和银行迅速增长的动力。需要完善的地方至少有三个:进一步的拓展应用的领域、进一步升级服务模式、进一步的丰富参与的整体。

在线供应链金融促进产业链各环节融合升级

在线供应链金融促进服务商整合创新,助力跨界电商加海外仓创新模式的形成。在打造跨界电商和海外仓业务模式的时候,供应商融资难的问题是一大难题。通过在线供应链金融服务,跨境电商联合多家银行为国内的生产工厂提供应收帐款在线保底业务,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为会员提供在线融资服务,助力企业的发展。跨境电商与银行合作,进行电子信息的交互,让上游供应商供货,为全国的产品供应商提供全国共享的全国承保保底服务。它的特点是低成本的底价无担保,快速高效,24小时及时,无论是沿海还是内地的供应商都可以在易单网说申请贷款;对内支持供应商,对外支持海外买家卖家,此外会员就获得更加优惠的信保汇率,同时在线操作更加方便、快捷和高效,借助客户咨讯渠道,可以评估它的咨讯状况,保证产品出口的安全。在线信保助推了跨境电商加海外创新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在线供应链金融与跨境电商的结合,推动了跨境电商在海外仓储的形成。

篇11

2.目前采用EPC模式建筑企业成本管理现状

虽然EPC模式下对成本进行管控是基于整个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但实际实施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各个阶段的成本费用控制,比如只是简单的注重设计,材料采购,施工等各个阶段的成本控制问题,造成各阶段成本管理不协调,单纯某个阶段成本管理突出,但整个项目的成本仍然居高不下,管理流于形式。且我国EPC模式发展时间不长,在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技术与平台、管理人员素质等与国外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目前EPC模式下成本管理仍存在较大可控空间。

2.1 设计及项目人员成本管理的意识薄弱。在成本管控中,人人都应有成本意识。在设计阶段,设计人员一般只考虑产品的功能需求,很少把设计的需求与采购和施工的环节结合起来,没有把管控成本的观念考虑进去,往往造成实际施工与设计相冲突,严重的可影响工期,增加了管理成本及交易成本的上升。

由于总承包商往往把精力放在工程质量与安全上,对成本管理重视不够,且在考核制度上成本管控也比较宽松,只要在限定期限内保质保量完成合同约定内容,成本管控可不予考虑。因此在实际的成本管理推行阶段,责任成本流于形式。

2.2 成本控制体系不够健全。良好的成本控制体系是成本得以控制的前提。目前大多数企业还只停留在简单的奖罚阶段,没有完整健全的成本控制体系,也没有与之配套的激励机制及运行机制,即使有,也没有真正的实施,只是把这样的运行机制束之高阁。

2.3 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成本居高不下。及时通畅的信息共享是减少不必要浪费的前提,然而目前EPC模式下的信息共享只存在于企业内部,供应商不能及时掌握总承包商的需求信息,导致可能延期供货或者提前供货,造成总承包商库存的不合理现象,加大了管理成本及仓储成本。而分包商与总承包商之间信息不通畅可能造成工期与质量无法保证。

3.EPC模式下建筑供应链成本管理的优势

供应链的管理思想在于站在战略的高度,建立整个链条上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不仅考虑企业内部成本,还考虑整个链条上的成本,它融入了精益成本管理的思想,追求链条内各参与节点企业的整体成本最优,不断地消除不为节点企业增值的作业,杜绝浪费,从而降低供应链的成本,实现效率最大化,最大限度地满足各节点企业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最总达到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目的,在供应链成本管理中,各节点企业协同合作,从而使协同各方在共赢的情况下提高企业自身的战略地位,因此供应链成本管理需要各节点企业通力合作才能实现,比传统成本管理复杂[1]。

建筑供应链是在从项目定义到项目运营直至扩建和拆除的整个项目生命周期内,由项目全体参与方组成,以满足业主需求,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一个功能性网络[2]。

图3-1 总承包模式下建筑供应链结构图

Figure 2-1 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 structure under general contracting mode[3]

EPC模式下建筑供应链是以总承包商为核心企业,上游企业为材料供应商、设备供应商,下游则为工程分包商、劳务分包商级物业等,图3-1为总承包模式下建筑供应链结构。

4.建筑供应链成本管理的主要内容

建筑供应链与传统的供应链一样,也是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在相关利益方之间的流动。因此对成本的管理就是对整个链条上产生的成本进行管理。

4.1 建筑供应链物流成本管理

建筑供应链中的物流主要指总承包商对材料及设备供应商的采购,及与工程承包商及劳务分包商之间的分销物流。物流成本指在此期间形成的成本。主要包括采购成本、库存成本、订货成本、运输成本、管理成本等,而运输成本、管理成本都是固定的,供应链成本管理中订货采用经济订货批量(EOQ),有效的降低了订货成本,而在库存管理中采用供应商库存管理(VMI)方式,研究表明此种方式有效的降低了上下游企业的库存成本,使上下游企业可以达成利益同盟。

4.2 建筑供应链信息成本管理

信息共享不对称是造成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供应链的信息成本是指建立链条上信息共享机制以及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形成的成本。在供应链成本管理下,建立各节点参与企业的信息共享机制平台,促使信息在各节点参与企业的及时顺畅流通,是各方能够及时调整冲突发生,降低协作中的交易及变更成本。

4.3 建筑供应链风险成本管理

在EPC模式下,业主只是提出整个项目功能及质量的整体要求,由总承包商负责设计、采购、施工及交付运行,业主不参与具体的项目实施过程,因此整个项目可控的与不可控的风险大部分转嫁到总承包商身上,与其他的承包方式而言,总承包商承担了设计、采购及施工各阶段的全部风险,一旦那个阶段的风险不能及时分散,将给总承包商带来巨大损失。建筑供应链风险成本管理是指对为了降低、防止或者阻止项目运行过程中风险发生,建立风险防控措施发生的成本,这样可以及时发现潜在风险,控制、转移或者分散风险,从而降低风险给企业带来的重大损失。

4.4 建筑供应链交易成本管理

篇12

与国外商业银行发展差距

尽管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发展的热门话题,但是该业务在西方商业银行已经发展了三十多年,国内商业银行对供应链金融的客户丁文、营销策略和风险管理缺乏足够的经验,呈现粗放式管理方式,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存在很大差距。西方供应链金融业务已经趋向成熟,借鉴西方发展经验,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加速发展。

一、授信主体

西方银行将核心企业作为授信主体,对下游中小企业建立一对一的关系。而国内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则集中下游中小企业中。在国内业务中,银行关注整个供应链风险,如果下游中小企业不符合授信标准,便依托于信誉较好的大企业,也可以进行融资。供应链融资的授信是基于整个供应链和核心企业管理和实力,这就意味着一旦供应链上某个成员出现问题,风险会随着融资工具向上下游扩散。核心企业作为供应链的最大受益者会收到最大的影响。因此,供应链金融对自身资金管理和综合管理具有很大的考验。

二、信用体系与信息管理

中国目前并没有一个完整的信用体系,供应链成员之间和银行之间没有可靠的信用保证。国内很多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信用和资金刮泥体系,商业银行也没有建立有效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和准入标准,也就无法了解供应链整体情况,增加了银行授信风险。银行在于大客户交易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银行所接受的信用评价信息往往来自于授信企业,缺乏真实性,很难客观准确对企业的信用进行分析和判断。

三、同业竞争

由于国内各商业银行市场定位、渠道建设、产品设计和客户偏好方面基本相同。银行间只能采用低价战,造成授信风险增加。通常变现为多头授信,即多家银行向统一客户授信,导致授信扩张。除此之外还会引发授信过度,银行用非承诺性贷款授信争夺优质客户,造成授信过度。

四、流动资产评估体系

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需要与物流公司合作,将流动资产作为抵押物,但是流动资产评估体系尚未建立,各种评估方法和标准不一致,造成融资风险升高。而国内动产担保法律不健全;监管部门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特征、信贷技术以及核心价值的了解有限;缺乏供应链金融相关规范、引导和监督导致供应链金融操作和风险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五、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发展

供应链金融具有较高的操作成本,而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应用程度和操作成本。运用电子商务手段有助于增强贸易背景可视度、降低交易成本,但国内商业银行并没有意识到供应链金融与电子商业平台有有机结合的益处,带来贸易环节和融资环节的额外割裂成本。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发展趋势

一、加强供应链金融品牌宣传力度

深圳发展银行作为国内最早系统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商业银行,在实践和理论领域一直遥遥领先于其他银行。而工商银行、中信银行、华夏银行交通银行等都在探寻独特的供应链金融发展道路,竞争尤为激烈,建立自己独有的品牌口碑是抢占供应链金融市场的关键之处。

二、优化供应链金融操作平台

商业银行的业务组织架构总前台负责拓展业务,通过分析宏观市场环境和内部资源的情况制定业务发展策略,后台职能是业务交易、渠道管理、战略管理等职能。从实践上看,在国内银行当前的技术手段层次和管理结构背景下,在地区或城市分行层次设置供应链金融集中操作后台,是供应链金融业务操作环节可以选择的解决方案之一。分行层次的集约化操作,可以避免支行重复劳动,取得操作规模经济。同时,分行的统一操作后台,有利于对新的操作政策及时、准确执行,避免政策传导的时滞和疏漏。

三、设计适当的业务流程

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健全的业务流程,采用第三方监控可以确保合同的真实性,有效地规避操作风险,同时还可以利用外包服务,将风险评估环节移交给第三方操作,提高风险控制有效性。很多商业银行一经采用委托第三方物流监管的方式,提高物流监管有效性,保证货物总价高于银行授信所要求的最低价值,降低风险。还有一些商业银行与相关机构合作,如电子商务平台、政府扶持小企业担保部门,建立风险补偿金,一旦自己不能按期收回,可先用风险补偿金垫付,同时进行追偿。

四、加强从业人员培训

供应链金融具有知识面广、技术性强、操作复杂等特点,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具备全面的业务知识,还需要了解供应链业务行业相关知识。因此银行应不断提高供应链金融业务人员综合素质,运用更多思想素质好,业务技能搞得优秀员工,为企业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同时银行还应建立法律知识强、业务也只是广的专业风险控制团队,设立动产和质押物监管部门,并制定应急方案,将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降低到最低。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

一、审慎选择合作企业

我国正处于供应链金融发展起步阶段,在国际供应链管理中处于主导和核心地位的企业并不多。鉴于供应链金融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还属于新兴业务,应采用稳步推进的原则,选择生产经营稳定、与商业银行合作程度较高的产业链群,除此之外,商业银行还应选择具备一定规模,在行业中具有较高商业信誉和影响力的核心企业,通过查阅财务报表、查看以往交易记录等手段帮助核心企业制度性地评估供应链成员企业,保证供应链及供应链金融的有效发展。

二、优化服务方案

商业银行在对实施供应链金融业务时应利用流程再造提高服务效率。尤其应针对中小企业业务流程设计改造。中小企业融资去求额度小,频率高,需求速度快与商业银行传统信贷审批制度不相符,因此需要适度放宽审批权限,简化程序提高审批质量和效率。加强准入管理。从产品办理条件、资金使用条件及客户信用等级等方面加强准入管理,严格准入条件落实。加强产品搭配,设计搭配降低供应链融资风险。避免重复融资,在为核心企业上游供货商或下游分销商发放单笔供应链融资产品过程中,应与牵头行及时联系,避免不同分行对同意交易重复融资。

三、加强信息沟通及风险预警

各分行应定期进行信息沟通,规范风险预警流程。重点加强对物流、自己留和单据流通的跟踪监控、加强对供应链上的各家企业的监测分析,建立加速反应机制。定期对供应链上各企业的生产经营、产品销售情况、财务状况进行分析,监控授信额度的使用情况,一旦出现不利于融资安全的情况,应及时要求企业追加保证金、补充担保或暂停办理新业务等措施控制风险。

四、建立法律检查和应急反应机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