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研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6-21 08:43:0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学生科研的重要性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学生科研的重要性

篇1

自进入大三,我在听讲所有的专业课程时都有这个感受,那就是老师在讲课时,我所能联想到的扩展知识,都是我在完成学术报告时所查阅和记录的。就连我在大学期间知道的相关音乐常识,也都是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得到扩展的。这令我感到了大学生活三年以来,科研项目就像一个支柱一样,支撑着我勇于挑战自己。我学会了如何从创新的角度和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来解决。在对待音乐教育的问题上,如何跳出思维定势,一直是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事。不同事物在被人们接受时都存在一定的条件,而音乐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媒介,它具有时间性,每当听到某个音乐片段,它都会勾起以前的回忆和往事。音乐不受国界、语言、民族等限制。

篇2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5-0169-01

一、总论

培养大学生科研素质是当今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做大学生科研素质培养方面的认知及影响因素的调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本着样本选择兼顾到各个年级和专业的原则,通过对话、访谈、问卷等调研形式展开工作。其中问卷调研,共向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齐鲁工业大学大一至大四学生发放问卷200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1673份,有效回收率为83.65%,其中大一为551人占27.55%、大二为533 人占26.65%、大三为531 人占26.55%、大四为56人占2.8%。

通过调研得知,同学们对于参与科研素质活动主要目的是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促进职业发展、展示自我、结识志同道合朋友、提高求学及就业竞争力、提升学术修养等,并未把物质或荣誉奖励排在首位,这从根本上切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的目的。在调查中我们得出:一方面同学们对于科研素质的提升非常迫切,与此同时,也折射出一些制约学生科研素质提升的因素。

下文将对大学生科研素质的认知现状和特点以及制约因素进行详细的论述,并对如何培养科研素质从而提升大学生科研素质提出建议。

二、大学生科研素质的认知现状和特点

通过调研得知,在 “你觉得科研活动和当代大学生息息相关吗?”这项课题中,有5.25%的被调查者认为不相关,作为学生应该以学习为主,有没有科技成果无所谓;有4.5%认为不相关,“科研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老师,学生是次要的”,但同时有88.9%的被调查者认为与大学生息息相关,可以提高自身的科研素质,提高动手实践能力,68%的被调查者认为与大学生息息相关,有没有科研成果将影响到自己的未来。在调查中发现学生主动参与科研课题的人数仅占总人数45%,其主动性还不足一半,而其中绝大多数的比例对于此科研活动的作用仅仅局限于学校评比性活动的加分之类。科研素质的提升需要通过参加一系列科研活动,在对大学生科研活动的认知上,不同人群对此持有不同的意见,仍有一部分同学未能充分认识到具备一定科研素质的重要性,由此可以看出合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念是至关重要的。而大学生的科研观念多局限于对综测加分以及科研素质对于自身事业的发展有影响的层面,眼界较为狭窄,应当对此方面进行合理疏导。

三、制约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因素

通过调查显示,同学们对于学校的硬件设施方面的意见主要体现在实验室的扩建以及实验器材的完备方面,在“你在参加SRT、挑战杯、自主创业类以及与之类似的研究活动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最大困难是?”的问题调查中,23%的参与者认为从导师那里所获得的指导作用有限,32.9%的参与者认为经费支持有限,68%的参与者认为各项进程手续复杂缓慢,45%的参与者认为自身的专业知识有限 ,43%的参与者认为团队合作能力不强。在“你要参加科研项目,最希望学校或学院提供怎样的帮助?”这个题目中参与者对优秀指导导师、咨询平台资金等期望值较高。在团队配合方面,参与者对团队配合的作用给予了相当大的肯定,但仅有56%的参与者认为能够有明确的目标,配合默契,能熟练操作。其他参与者认为能机械式的完成配合或者不能独立完成。

通过对制约因素的调查可以看出,诸多因素成为大学生迈进科研大门,提高科研素质的绊脚石。如何让绊脚石成为垫脚石,成为有关部门、高校以及学生本身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改进及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激发科研积极性

针对学生对于科研意义的认识过于局限以及学生的科研主动性不高的现状,在学校层面上,应通过在宣传栏张贴宣传海报,举办讲座,辅导员动员等各种形式,让大家初步了解科研素质的重要性,大力宣传进行科研活动对于提升学生自身科研素质以及对于国家和社会以及自身事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传播科研素质的提升对于以后提高就业竞争力以及继续求学深造所具有的影响力,极大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性。

2.加大扶持力度,完善配套设施

在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目前学校硬件设施以及资金扶持对科研活动的开展起制约作用,国家和政府以及学校的有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科研素质培养,加大财力、物力的投放,下发经费以扶持学生的科研活动顺利开展。学校应配备专门的导师对于学生的科研活动进行指导,对于实验室仪器设备及时更新换代,完善硬件配套设施,保证实验顺利进行,从而提高大学生科研素质。

3.优化审批进程,提高工作效率

在调查中发现很大一部分参与者认为在科研活动中各项审批手续复杂缓慢是其进行科研活动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对此,高校有关部门应充分意识到在目前科研活动的审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科研活动的顺利进行造成的不便,针对目前科研活动审批冗长复杂,耗时长,步骤繁琐的现状,应尽力去协调各部门的工作,提高审批效率,简化审批手续和步骤,从而使大学生的科研活动尽快有序的开展和进行。

4.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团队合作

篇3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 科研思维能力培养

一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科研训练的必要性

根据国家教委高等医学教育的有关文件精神,其培养目标为: 1.有厚实的人文和科学素养; 2.有较强的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技能;3.有一定的医学科学研究的训练;4.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后劲,是未来的医学精英人才。实现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与国际医学教育接轨,适应未来国际医学科学技术的竞争, 培养具有高素质和发展潜力的医学人才,实行本、硕连读制的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是一条重要途径。为确保上述目标,对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医学科研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二 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科研分阶段训练及其重要性

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科研训练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一、二年级 : 基础学科阶段, 初步培养学生科研的基本素质,可以通过导师、名医、科研人员讲座等形式, 启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培养其初步具备科研的条件、方法和态度; 第二阶段: 三至五年级:基础医学阶段, 进行系统科研训练, 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如通过“课题设计—课题实施—撰写论文—理性认识”科研训练过程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第三阶段: 临床学习阶段, 则在临床导师的指导下, 进行临床科研训练, 通过完成硕士研究论文和硕士论文答辩, 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在基础学科阶段, 学生的课程以理科类基础课程为主,还没有足够能力参与科研, 而基础医学阶段的科研训练则直接关系到学生进入临床阶段能否以较短的时间开展课题研究, 撰写学位论文, 乃至能否顺利完成本硕连读学业的大事。因此, 如何做好基础医学阶段的科研训练工作是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中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1]。

三 基础医学科研训练的方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1988年起国家教委批准招收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 新疆医科大学至今已招收10 届,实施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SRTP)已历经5期,它以学生完成课题,SRTP立项的方法, 经过系统的训练, 把学生从“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转变为自主个性发展的管理模式, 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 通过实验或调查研究等方法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以及突破常规进行创新研究, 摸索出科学研究的性质和律, 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四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

新疆医科大学SRTP 实施包括如下方面:

1.组织机构:成立了新疆医科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领导小组和新疆医科大学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专家委员会。由新疆医科大学教务处实验管理科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2.执行程序:由“申报、评审、立项、中期教学检查、结题验收”组成,各学院教师组织学生自行申报,教务处组织专家委员会进行评审,确定立项课题,立项负责人组织实施,教务处组织专家进行中期检查,通过中期检查的立项继续进行,最后,教务处组织结题验收。

3.项目来源:学院自行申报(由各学院教师结合自身情况组织学生进行)。

4.教务处管理部门相关规定:出台《新疆医科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管理办法》。

五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已见成效

新疆医科大学从2005年首期推出, 已立项5期, 全校共立项目326项, 9个学院的1289名学生次参加了训练。

通过SRTP训练计划,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增强了多方面的能力,如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等,开阔了视野,完善了自己的知识结构, 意志力也得到了磨练。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导师、博士生、硕士生接触,在这样充满学术氛围的研究集体中,大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了锻炼; 对科学研究的态度、对工作的认真踏实作风、对事业的敬业精神、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等方面都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六 进一步做好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基础医学科研训练的想法

1. 改革教学模式, 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参与科研训练。

科研训练除了贯彻理论探索,还应有适宜的研究氛围和环境。医学高校应深化课程改革,为有效实施SRTP创建良好的内部环境。首先更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内容陈旧,落后于当代科学文化发展的状况,鼓励教师将本学科的前沿和发展方向以及各种学派的观点传授给学生。其次在教学模式和教材的编排上,积极推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探索和怀疑精神,避免造成学生对权威和书本的被动接受。 转贴于

2. 鼓励科研训练项目学科交叉。

SRTP项目大部分都是在本专业和本学科内部实施的, 学科之间的渗透性和交叉性较差。学生如果仅仅接触本专业的知识, 会不利于思维多向发散性的培养, 而且也很难提高对于目前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研究认识。立项打破专业的界线, 鼓励不同层次的结合、不同学科的交叉, 以培养具有高素质和发展潜力的医学人才[2]。

3. 加强组织, 营造校园科研氛围。

学校应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广泛宣传学生参与科研训练的重要性,积极设计和引导校园文化活动,如医学院可举办生命科学节、医学节等,邀请著名专家讲学,开展科普活动、医学知识竞赛等; 学校要为学生组织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创业计划及课件制作竞赛等,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调动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还可以成立“大学生科技协会”等社团, 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术研讨、报告会、沙龙、竞赛等活动[3]。

4. 为大学生科研训练创造良好的场所。

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 实验室、实习基地、图书馆等,配置适当现代化、高科技的技术装备,建成大学生科研训练实践基地; 利用社会资源如通过产学研结合等手段, 利用企业、科研院所的装备条件来建设校外的科研训练实践基地; 也可以建立开放性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设备与实验材料, 不受人、财、物、空间、时间的限制, 使学生科研训练得以自由开展。

5. 让更多教师来参与大学生科研训练。

创造意识、科学鉴赏力、创造原则与方法、科学品质与研究风格等都是凝聚在人的思想与行为之中, 只能通过教师潜移默化的作用机制来体现。要充分认识教师在其中的重要性,实行导师制。新生入学后, 即为其指定一位导师, 导师协助学生安排学习计划, 指导学生的科学训练, 学生必须定期到导师那里去与导师讨论, 向导师作读书心得报告, 与导师交流等, 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的潜能, 达到预期的目的。

6. 实施激励机制, 鼓励大学生科研训练出成果。

为了调动大学生参加科研训练的积极性, 培养其科研能力, 鼓励其在训练中出成果, 学校可实施大学生科研奖励办法, 建立经常化、制度化的学生科研活动评奖评优制度, 对大学生科研训练进行津贴补助和学分奖励; 对正式和申请专利的给予经费补助; 对表现突出的学生颁发荣誉证书、奖金、纪念章, 甚至推荐免试研究生等。要推行大学生科研能力等级评定, 把学生的科研训练效果直接与综合素质测评、毕业分配挂钩。

七 展望未来

为了使七年制医学生的理论知识、科研能力、临床技能等整体素质得到优化培养,必须实施七年制医学生科研素养的培养。SRTP作为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有着普通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借鉴国外大学同类项目在几十年实施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对校内七年制医学生科研训练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从而完善其科研素质的培养。

参 考 文 献

篇4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总书记强调,“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①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高校担负着加强自主创新,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任。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之一是加强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既与学生自身的科研兴趣、素养有关,同时也和学校的科研条件等因素有关。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科研意识、科研能力等情况,笔者就所在学院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3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295份,有效率98.3%。

1.大学生科研的现状

从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来看,大部分同学对科研有一定的认知,尤其以大二、大三年级同学认识更深刻。大家能认识到做好科研不仅有利于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而且,有些同学通过努力已经有了一定的科研成果。但是,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笔者发现大学生科研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1科研意识问题

经调查问卷统计发现,大学生中未参加过科研活动的占调查总数的60%,靠自身独立申报参与科研活动的占5%,参与教师课题研究的占20%,参加“挑战杯”等科研竞赛的占15%。

调查表明, 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人数较少,尤其依靠自身实力参与科研活动的更是少数;这表明部分同学并未意识到参加科研活动的重要性,也未认识到参加科研活动与提升自身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相互关系。总体来看,大学生参与研究的课题数量较少,若无教师的悉心指导很难有较高水平。

1.2科研工具使用问题

就科研工具的使用情况而言,在问卷调查以及与大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发现大家普遍使用的科研工具是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对中国期刊网等专业性网站而言,大一、大二年级同学普遍感到陌生,只有大三较少同学有使用的经历。对于信息检索系统的使用,虽然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但大家的学习、使用大多仍局限在课程上;课程结束后,几乎无人使用。这表明:大学生对科研工具的使用较为陌生。作为一名具备一定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的大学生,要学会并能熟练使用科研工具。

1.3科研成果问题

科研成果包括撰写发表的学术论文等。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了解到80%以上的同学,没有发表过学术论文。就发表的科研成果而言,依靠自身实力独立撰写的为30%,与教师合作、教师指导撰写的为70%。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科研的总体水平较低,需进一步加强指导。

2.大学生科研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自身因素

通过问卷调查、与学生的访谈表明,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科研的重要性,尤其以大一的同学为典型。部分同学对自身所学的专业缺乏清晰的认识。加上平时课程较多、缺乏开展科研的条件和工具,导致难以集中精力开展科研工作。

对于有意向开展科研工作的同学而言,其主要存在的问题有:随意性,部分大学生做科研是凭借个人兴趣,没有计划;被动性,有的大学生被动地参加科研,缺乏主动精神;脆弱性,有的大学生在开展科研之初志向远大,但当碰到困难时,就失去了信心。其原因在于个人意志不坚定,缺乏毅力、韧性。

2.2外部因素

就外部因素而言,包括学校、教师等因素。从学校方面来看,目前,各高校对教师的科研情况都非常重视,对教师科研的服务也由专门的单位——科研处负责;虽然各高校均鼓励学生科研,奖励学生的科研成果;但是,学生科研的服务体系并未完全建立,存在投入不足的情况:资金不足,学生科研活动资助经费少;精力不足,对抓好学生科研精力投入不够,对学生科研缺乏足够关注。

从教师方面来看,教师有教学、科研等多方面的考核,压力大,几乎没有精力指导大学生科研。有的教师对学生科研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仍认为只要学生把教材上的内容学好就够了。有的教师课堂教学气氛活跃,但缺乏足够的学术性, 不能给学生以有效的引导, 学生的学习兴趣没被激发出来。

3.构建科研服务体系,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

3.1学校、学院层面。各高校都应努力构建大学生科研服务的体系,通过相关制度、平台等方面的建设,来推动其科研能力的提升。各高校应成立学生科研管理工作小组,由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组成。小组办公室设在校团委, 由团委负责学生科研的组织和管理,与之相对应,各个二级学院也由学院分团委负责。②有了相应管理机构,学生科研服务就有了依托,会使学生科研工作有大幅进步。

设立相关机构后,应通过制定管理、鼓励等制度来激励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切实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创新能力。2010年11月,浙江海洋学院管理学院专门下发了《学生校外获奖奖励办法(试行)》以激励学生开展科研工作。文件指出,学生“在正式刊物上的,按刊物的级别给予奖励:一级刊物,奖励2500元/人;二级刊物,奖励600元/人;一般刊物,奖励300元/人。”可以看出管理学院对学生奖励的力度非常大,制度的激励作用效果明显,学生科研的兴趣提高了很多,成果较多。以07行政1班景栋同学为例,他一人就发表了2篇论文。

高校还应积极扩展科研平台建设,努力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科研平台建设一定要结合大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来开展,可以通过专业实验室、校外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基地等形式展开。浙江海洋学院管理学院和舟山市旅游局、定海区昌国街道、普陀山大酒店、宁波开元大酒店、中国水产舟山海洋渔业公司等单位和部门合作建立了多家实习基地,这既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增长。

3.2教师层面。在课堂上,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教育学家陶行知有句名言:“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位好的教师要能让自己的学生学会学习,尤其是要学会自主学习,挖掘自身潜力。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和引导,尤其是专业教师的教育和引导。专业教师应当吸收学生参加课题的研究,扩展学生的视野,以提升学生开展科研所必须具备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浙江海洋学院管理学院通过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科研课题研究,锻炼了学生的科研能力,也使教师的科研项目加快进行,取得了较好效果。如:李年涛同学在随付国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论文《舟山群岛新区视角下外来新居民问题研究——以定海区城东街道为例》的撰写,并发表在《管理学家》杂志2011年第12期。

4.结 语

促进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是高等学校有效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高校要重视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努力构建和完善大学生科研服务体系,以实际行动推动大学生科研工作的开展,为祖国建设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海洋学院管理学院教改课题《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学生科研服务体系构建研究》(浙海院管理〔2010〕20号)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剑峰,周燕 《大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5)

[2]张佩芬,袁红辉 《大学生科研服务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7,(5)

注 释:

篇5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4-0045-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表明,“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高等教育重要发展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1]。各高等院校越来越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科研能力主要是指以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探索未知领域的能力,反映了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性

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在我国已有一定的历史。最早是在1996年,清华大学率先借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实施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UROP),创建并实施SRTP。随后,越来越多的高校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比如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软件设计大赛”等各种科研竞赛。大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活动不仅提高了大学生的科研能力,还能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性如下:

1.有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大学生的科研活动打破了重灌输轻创造、重应试轻应用、重传承而轻革新的传统教学摸式,可以帮助大学生充实、巩固、检验书本上的专业理论知识。目前,科学知识飞速发展,而由于课本的编写、出版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因此大学生上课学习的知识,往往已不是当时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知识,而教师也很难在有限的课时里将本学科最新的发展动态展示给学生。如果仅仅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大学生毕业后将难以适应如今知识经济信息化的社会。检索本领域最新科研成果是科研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就是培养其对未掌握的信息和知识的接收能力,以及对新接收信息和知识与原有掌握信息和知识的联系能力。大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收集信息,才能更好地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和最新科研动态,从而拓展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加深对本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2.有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高校通过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得到全面的发展。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使大学生的创新和拓展能力有了施展的舞台。科研能力是指在分析问题时,有所发明创造的能力[2]。高校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也就增强了大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热情,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除了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写作、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还能够培养大学生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准确的判断力、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团队协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大学生不断增强的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要求,为毕业后就业或继续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报对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作用

1.激发大学生从事科研的热情。高校学报作为高等院校主办的学术期刊,为高等院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就是其办刊的宗旨,《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中第二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期刊。”[3]高等院校科研的主体由高校的教学科研人员和大学生组成。因此,高校学报也应定位于为这两部分人员服务。学报不但是教学科研成果的接收器,而且还是教学科研的助推器[4]。高校学报为本校教学科研人员和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广大平台。大学生的后,得到的尊重和赞誉,带来的满足感,激发其从事科研的热情,会促使他们查阅更多的相关资料,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思考和研究,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学报上刊登的大学生论文,对大学生除了有更直接的榜样示范作用,还有抛砖引玉之效,起到鼓励大学生展开科研竞争的效果,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形成一个人人参与的良性竞争氛围。

2.学报对大学生科研的引导作用。大多数大学生是第一次参加科研活动,他们的学术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高校学报的论文体现了多学科、多专业最新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对大学生起着标杆和导向作用。大学生通过借鉴学报的论文,可以学习如何选题,了解该学科该专业的研究方向、研究进展、研究思路和论文相关的观点和结论,沿着正确的方向研究,少走弯路。大学生初次完成的论文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可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学报编辑尤其是审稿专家的修改意见往往一针见血,令其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3.学报对论文写作的指导作用。大多数科研成果都以论文形式公布于众,但是目前存在部分大学生外语水平颇高,而母语的应用能力较差的问题。在语言文字能力、行文语气、语法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更何况初次写作有更高要求的学术论文。初次写作者往往不熟悉学术论文特有的格式、单位、符号及图表的使用规范,缺乏对论文写作规范的理解和掌握。大学生多看学报,多受熏陶,自己写起论文来,从格式到内容都会得心应手。论文的规范深层次上是对研究态度作风的一种要求和约束,从写作初期就建立起严谨规范的科研作风,这就为他们今后的研究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学报提升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措施

1.提高学报质量。学报是学生无声的老师,学报编辑是论文写作理论的掌握者,同时是学术期刊出版工作的标准和规范的执行者。学报论文中的观点、研究成果、研究方法以及行文规范等,给大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学术蓝本。高素质的编辑队伍是期刊质量的保障。学报编辑要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增强使命感,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水平,才能创办出精品期刊。不仅使学报自身得到可持续发展,还可以促进学校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从而,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

2.多渠道传播学术论文写作知识。学报编辑可以定期举办讲座,讲解如何进行学术论文写作,使大学生掌握论文的题目、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详细的独特格式要求。同时,学报编辑尤其是资深编辑还可以在选题和论证方法等方面进行引导和启发。学报编辑要强化服务意识,积极与大学生作者、读者互动,搭建好发现、培养人才的学术平台。在学报网站上刊登学术论文特有的写作方法和格式要求,并针对一些日常来稿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做出具体的解释回答。在学报网站上设置留言板和邮箱,及时回复大学生作者的提问。

3.直接参与论文指导。随着高校扩招和教育大众化,专业教师对大学生论文的指导有些力不从心。毕业论文又是高校科研的硬性规定,学报编辑可以协助专业教师,参与大学生科研论文的指导。大学生的论文往往缺乏深度或广度,而学报编辑不仅是“专家”还是“杂家”,不仅对本校各专业有较深的了解,还广泛涉猎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学报编辑往往可以一针见血地指出大学生论文的不足之处,提出修改建议。大学生作者应多与学报编辑交流,虚心接受其所提的意见建议,在与学报编辑的互动中,提高自身学术水平。

4.提出选题,进行征文。学报编辑在指导大学生论文的过程中,也可以了解到其学习和科研现状,从而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选题策划。大学生往往由于自身限制,容易重复前人的选题,浪费时间和精力;还常常出现选题过大或过小的问题。学报可以提出一些筛选过的适合本校大学生的选题,使他们有针对性地进行科研活动,以便尽快做出成果,提高效率,增强他们科研的信心和热情,为以后的科研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5.刊登大学生优秀论文。有的大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写出学术质量上乘的论文,符合学报学术水平的要求,就可以刊载到学报上,这极大地鼓舞了大学生的科研热情和积极性。每年学校都会有大量的毕业论文,可以在学报中开辟专栏,刊发优秀的毕业论文。如若版面有限,可向学校提出增加学报页码用以刊登大学生论文,这也是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工作中的一环。

6.向大学生赠阅学报。当前,学报的分发计划一般以教师科研人员和作者为主,大学生除非自己主动要求,很难有对其的分发计划。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报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作用,分发计划在保证教师科研人员的前提下,应考虑大学生的阅读需求。随着阅读学报的大学生数量的增加,需要适当地增加学报的印刷数量,使有需要的大学生都能阅读到,扩大学报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如果超出预算,可向学校提出相应的申请。

高校应重视学报编辑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使其做好编辑本职工作以外,参与到学校科研与教学活动中,做到人尽其才。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多方面的努力与协调。学报编辑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多学科领域专业知识和论文写作方面的优势,在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方面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规划纲要》工作领导小组.教育规划纲要辅导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篇6

0 引言

大学生社团是由大学生依据个人兴趣、爱好和志向自愿组成并共同遵守社团规定的群众性组织。高校学生社团在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扩展学生思维的同时,也是学生实现理论结合实际以及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平台,而通过社团活动的开展更能够有力的促进校园文化的繁荣以及学风建设。因此各高校争相进行社团建设,条件较好的高校有上百个社团,条件较的差的也有几十个,使社团的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点,然而这其中主要是以娱乐、公益型社团为主,而学术型社团则偏少。如贵州师范学院共有社团48个,而学术型社团仅电子设计与人工智能学会1个,占社团总量的2%。

学术型社团是大学生根据自己专业、学术爱好而自发成立的具有学术性的自治组织。该组织具有自发性、自主性、研究性等特点。其是高校建设发展特色文化的重要力量,有助于提升学术文化氛围,同时更有利于打造社团品牌。学生通过参与学术型社团的学习、论辩和科技竞赛等活动,既有利于弥补第一课堂因教学时间限制而导致知识不足,又有利于促进课内知识的应用。活动的开展既能够增强学术的凝聚力、大学生的归属感,又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灵感。

1999年随着各高校开始施行扩招政策,这使得全国各地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来到贵州高校学习,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企业、单位等用人部门门槛的提高,使的贵州高校学生探求知识的范围越来越广;如今互联网技术更新日新月益,网络资源日益S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开拓,加之目前“双创”政策的背景下,贵州高校越来越多的学生希望依据自身意愿组建或参与能够提升个人创新、管理、科研等能力的综合性社团。此时对高校学术型社团的建设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故探索贵州本科院校学术型社团建设现状及学术型社团的重要性极为重要,这对调动大学生参与科研学术活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 发展学术型社团的重要性

1.1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近年来,贵州高校毕业生数量屡创新高,学生求职压力越来越大,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的素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成为大学生迫切的渴望。而综合素质的提高往往在团队活动中得到培养,活动过程中各成员分工明确,除了培养成员的责任心,还由于成员院系不同,思维的相互碰撞,更能够锻炼成员之间协作和创新能力。以贵州师范学院电子设计与人工智能学会为例,社团相关成员通力合作,在2016微软“创新杯”全球大学生科技大赛中国区总决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在较高层次上展示了该校的育人成果,也表明学术型社团是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

1.2 强化高校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主要是通过对学生的引导与管理,使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使学生提高专业水平。在高校学风建设过程中,学术型社团作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它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将第一课堂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消除课堂玩手机、睡觉等不良现象的发生。由于学术型社团成员来自不同的院系和专业,这有助于社团成员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过程中更深入全面的了解不同专业之间的联系以及本专业的重要性,从而明确学习目标。同样由于学术型社团具有专业性与严肃性这就要求社团成员对待学术科研要有一丝不苟的精神,从而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3 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社团建设来看,高校精品社团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各高校在社团建设发展上,都注重打造精品社团,而娱乐性社团虽有数量大的优势,但这些社团却大同小异,因而很难体现独特性,而学术型社团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学术性,更符合高等教育的内涵,也能够提升社团活动层次。因而更容易打造特色的品牌。从社团开展的活动看,学术型社团更能起到传播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的作用。如贵州大学学术性社团“国学社”,每周一至周五早上进行晨读国学经典,每周日下午举办国学社读书会活动,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国学,热爱国学,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繁荣了校园文化。

2 贵州高校学术型社团建设现状与分析

本文结合发放问卷和走访的方式,以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学院为调查对象展开调查。发放1000份问卷,整理获有效问卷948份,对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表1为贵州大学学术型社团对学生的影响力及社团建设和管理情况统计。由表1中BQ变量统计可知,关于学术型社团的影响力中,各项所获得均值均大于3。其中关于学术型社团的发展空间这一项均值为3.92,近似于4;而关于学术型社团对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以及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这三方面的均值均大于4。由此可以看出贵州大学进行学术性社团建设很有必要性且在该校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时此类社团对该校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由表1中CQ变量关于学术型社团建设和管理情况的统计可以看到,在涉及的9个问题中关于学术型社团经费支持力度方面均值为2.96,均值偏低,其余各项均值均大于3,而其中关于社团的数量和指导教师力量方面均值也相对偏低。这说明贵州大学在学术型社团建设中尤其要注意这些方面的建设。

表2为贵州师范学院学术型社团对学生的影响力及社团建设和管理情况统计,由表中关于学术型社团的影响力的BQ项目变量统计可以看出经过分析后关于该项目中的8个问题各项均值都大于3。其中在关于学术性社团在学校的发展空间这一方面均值为3.960,近似于4.000。而在关于学术性社团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对学风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三方面均值都大于4.000。由此可见,贵州师范学院学术性社团建设与发展非常有必要,对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由表中关于学术型社团建设和管理情况的CQ统计变量可知,贵州师范学院以及下属学院都比较重视学术性社团的建设,但在学术型社团的数量、指导教师力量以及经费的支持方面比较欠缺;同时在学术性社团活动开展的趣味性以及在对社团管理制度健全和凝聚力方面表现出明显不足。

通过对以上两所高校调查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贵州高校学术型社团的建设发展现状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首先,学术型社团相比于其他社团的吸引力不足。这主要表现在社团对学生吸引力不足以及学生缺乏兴趣两方面。在社团的吸引力方面,以上两所高校学术型社团存在因日常宣传力度不大而导致学生对该校学术型社团了解不够的情况,在活动开展中,往往表现出形式单一、创新不足的现象。以贵州师范学院数学协会为例,该社团在日常的宣传上只有每年在高考期间开展“挑战高考”的活动以及社团招新中才被学生所了解,而活动的开展方式近三年来一直采取“考试”+发放证书的方式。从学生兴趣度来看,一方面是在校大学生对学术科研没有产生足够的兴趣,另一方面则是老师平时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科研学术兴趣的培养还存在不足。如省教育厅及各高校每年都会安排一定的经费鼓励大学生申报大学生科研项目,然而由于学生自身对科研学术兴趣不高加之缺少申报项目的意识,使得最后申报的数量和质量都不尽人意。

其次,学生对学术型社团数量满意度不高。这主要反映出贵州高校学术型社团的建设数量存在不足,以贵州大学为例,该校在校团委的领导下大学生社团联合会将所属的90个社团分为实践公益、学术科创、文娱艺术、体育健身和其它五个类型。其中学术科创类共22个,而其中以苗学青年研究小组为代表的学术型社团只有7个,比例为31.8%,在全部社团的比例则为7.8%。

最后,社团指导教师力量不足。这主要反映出贵州高校在学术型社团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指导教师在质量上存在一定不足。在目前各高校学生学术型社团建设数量不足的情况,如果以职称在副教授及上的教师担任社团指导老师足以满足其需要,然而在现实情况下,这些高职称的教师往往在平时需要上课甚至要申请科研项目,为此已经花费了大量精力,面对社团日常建设发展的指导管理却表现的心有余而力不足,进而削弱了指导教师的力量。

3 贵州高校学术型社团发展对策

3.1 重视学术型社团软硬件条件的建设

近年来贵州各大高校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对学术型社团建设发展应注重软硬条件的投入。在硬性条件上,学校应根据社团发展的需要为其提供活动场所,如设立社团学术研究室;在活动的场所的布置上要体现社团的特点,如设立专门的期刊杂志摆放点。在软性条件上,学校应积极培养学生的学术兴趣。学校院系可以根据实际为学生选择学术水平较高的老师担任授课教师,以便在日常的授课中向学生讲解相关的学术知识,更为重要的,则是学校院系应抓住每年申请校级和省级学生项目的机会,提前为学生培训,对其中优秀的学生进行表彰奖励,如贵州师范学院在每年度的优秀评比中都设有“优秀科研活动分子”这一奖项,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术研究。

3.2 提高学术型社团建设比例

高校学术型社团是学生参与学术活动的平台。在调查中了解到,贵州高校有部分学生不知道有学术型社团。这说明贵州高校学术型社团建设数量存在不足,一方面高校主要领导要认识到学术型社团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与校风学风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从而支持学术型社团建设;另一方面高校社团管理部门领导,应在充分了解该校学生需求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学术型社团数量,优化不同类型社团的发展比例。同时学校应为学术型社团的建设提供更大的扶持力度,在社F的成立审批上应放宽条件,优化简化相关程序;在社团运营中,允许并鼓励学术型社团根据该社团的研究方向与相关的企业达成合作,引入赞助机制,如中国石油大学(北京)SPE学生分会,根据其学术背景,得到相应企业的青睐与资金支持,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

3.3 重视社团活动与学生实际需要相结合

学术型社团是学生学习长的第二课堂,因而社团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如通过对贵州师范学院学生的调查访谈了解到,部分学生有意愿甚至渴望申请立项校级省级大学生项目,因而社团可以根据学生需求向学生讲解申请项目的流程、材料撰写规范和注意事项等;社团指导教师往往在学术上具有比较敏感的学术思维,因而能够为社团成员提供新颖的思路,帮助学生突破思维瓶颈,在引导学生开展相学术研究时也要尽量结合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和申请项目的实际,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现实需要,也能提高学生的归属以及社团的凝聚力。

3.4 注重学术型社团师资力量的投入

学术型社团指导老师,既是社团的管理者,也是参与者,高校在进行学术型社团建设发展时要注重师资力量的投入。在社团指导老师的选择上有三种方式,一是校内选派,这要求社团管理部门在选派指导老师时,要尽量选派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有获得省级国家级科研项目经历或者科研能力较强的老师要优先考虑;二是教师返聘,退休教师往往具备一定的科研学术能力和充裕的时间,可以对社团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指导;三是教师外聘,这种方式是让外校或科研部门的优秀老师定期为社团成员做指导,这更有利于开拓成员的学术思维。高校也要重视建立针对指导教师的奖惩机制,对于优秀得指导教师,要向其发放荣誉证书以及一定的奖金,以提高工作积极性;对于缺乏责任心的指导老师则要给予一定的处罚,以此来规范约束老师的行为。

篇7

1.大学生开展科研训练的重要性

大学生科研训练被普遍认为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当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以及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积极组织他们参加科学研究工作,使其学习过程和研究过程趋于一致,在科研过程中培养其创造性;通过课题,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创新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和扎实的专业技能,培养优秀的职业道德,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秀的工作作风。

大学生通过科研训练,在大学里能够找到自己的发展定位,并能够获取持续发展的机会,搭建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坚实桥梁,走出一条学生、家长、高校、社会都欢迎和支持的“四赢”之路。

2.大学生科研训练研究课题存在问题分析

本科教育存在重教学、轻科研,教学和科研相脱离现象。如何确定科研训练课题,对科研训练项目的开展影响极大。对科研课题的来源和形式进一步做理论和实践的分析,丰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调研分析发现科研训练研究课题存在以下问题。

2.1项目覆盖范围不广

科研训练的规模在逐渐扩大,但覆盖比例仍然较小。

2.2项目形式较单一

目前,科研选题大部分在本专业和本学科内部实施,学科间渗透性和交叉性较差,且项目主要集中在工科专业或基础研究,从内涵上讲,科研训练计划应该扩展到理、工、文、经济、管理、艺术等学科,提倡学科交叉。如果学生仅仅接触本专业的知识,就会不利于多思维分散型的培养,而且也很难提高对于目前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研究认识,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发展潜力的人才。

2.3项目的开放性不够

3.课题来源及特点分析

课题的选择应注重学科交叉,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关注社会问题,与社会接轨;尊重学生的兴趣,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和能力提高,等等。课题来源广泛,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总的来说可以有以下途径。

3.1教师科研课题

教师科研课题为专业性较强,具有一定深度和科研价值的课题,有前沿性和交叉性等特点。学生参与进来,可拓宽知识面,夯实基本功。

借鉴“导师制”形式,在培养学生科研素质的同时关心学生成长。指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科技开发,指导学生参加设计,与学生直接交流的机会增加,对学生的情况比较了解,因此可以在学生的学习、科研过程中及就业、深造等方面给予切实直接的指导,教师与学生也容易建立起融洽的关系。

大学生对科研的强烈好奇心和参与欲望,思路敏捷,精力充沛,对新知识的敏感、进取精神、批判和质疑的精神,使教师在指导科研的过程中,获得与学生交流的机会,教学相长。

3.2学生兴趣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发掘学生的兴趣点和潜力。兴趣课题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在研究中发现商机,发现新的就业机会。如仿生设计、飞行器设计等。

不同课题组相互沟通,共同学习,以沙龙的方式举办交流活动,每次围绕一个技术主题,交流心得,对活跃学术氛围可起到积极的作用。

3.3社会课题

开展面向社会需要的科研实践活动。利用假期和社会实习机会深入社会进行调研,坚持以社会需要为目的,以开发新产品为主体,以科研为重点,可得到社会的关注,收到良好的效果。

学生对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目的性更强。针对社会上存在的问题、现象,比如能源短缺问题、交通问题、环保问题、教育问题等、社会老龄化、设计人性化等方面,从专业和非专业的角度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通过社会背景认识科技问题,学生能加深对科技的社会功能、社会价值的理解,激发开展科学研究的热情。

社会课题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4专业研究课程课题

结合课程所做的研究课题,课题涉及范围较小,针对性强,相对比较灵活,可以结合课程特点加以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目的,提高学习积极性和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3.5企业课题研究

企业课题研究项目实用性强,注重基本知识的运用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针对性强,专业性强。聘请校外技术人员作为顾问,根据其技术特点,针对不同项目,现场指导,对学生能力的快速提高和人才培养的规模效应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企业课题研究可以实现与社会需求无缝衔接,大幅提高就业成功率。在人才培养、教学创新、校企合作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受到学生和社会的一致好评,可产生广泛的影响力。

4.结语

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不但有助于其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且是全面提高素质的重要手段。大学生通过科研活动,可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对实践对象的认识,锻炼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科研选题、申报立项、科研调查、文件检索、科研实验、论文撰写等科研技能与方法;并在科研实践中增强情感,磨炼意志,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锻炼团结协作的能力,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为全面提高素质奠定基础。大学生科研活动有利于营造一个开放、进取的校园学术氛围,对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

大学生科研训练过程,围绕科研课题,形成科研团队,以培养队员高尚的道德情操、优秀的工作作风和扎实的专业技能为目标,将导师制、科研团队及工程实践相结合,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有较大提高,将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为社会提供人才储备。

参考文献:

[1]刘宝存.美国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与本科生科研[J].外国教育研究,2005,(129).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033-02

目前高等教育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的问题。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是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与实践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五邑大学是广东省一所立足于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地方院校,而应用物理与材料学院更是一个以培养面向光电子相关企业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年轻院系。我院大部分同学的就业选择为江门及其周边城市的光电子相关企业。虽然目前企业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较大,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市场的扩大,企业对人才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都有越来越高的要求。通过调查学生的就业及工作情况发现,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在对应性上存在能力与素质方面的差距,其主要原因在于面向实际的实践能力素质训练环节较薄弱,内容与实际联系不紧密,学生知识向能力与素质的转化实践平台构建缺乏宽泛性等。

基于我院在人才培养过程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我们提出本科生科研立项与学科竞赛相结合的高校实践教学改革模式,旨在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本科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教学改革,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建设创新教育文化,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实验和实践能力。

一、科研立项在高校实践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1.本科生科研立项的重要性。我国《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本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高等教育法》已经明确指出培养具有从事本专业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是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之一。随着社会与经济的飞速发展,具有创新能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是社会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应当放到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首要位置。不管本科生毕业是升学深造还是就业,其科研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教育部在2007年推出“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广东省教育厅在2009年也启动“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目的都是资助本科生从低年级开始参与一定的研究项目,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营造创新氛围,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这些举措都表明政府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视,可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或发明创造的浓厚兴趣,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本科生科研的多样化参与形式。目前我院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主要有三种形式:参与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参与五邑大学课外科技活动小组、参与教师的省市级以上科研项目。三种形式并不是独立的,学生可以以不同形式参与有联系有梯度的科研课题。每个项目原则上都有一个或两个指导教师,接受不同年级的本科生参与科研课题,成立科研团队。

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和五邑大学课外科技活动小组立项课题可由学生自主组建,通过前期调研自主定题。通过教师的协助指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熟悉科研工作的基本过程,包括了解科研工作基本思路和方法,基本掌握查阅中英文文献、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等科研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实践能力。同时,提倡学生在组建科研团队的时候,要形成团队梯度,尽量在一个团队中有不同年级的学生参与,这样有利于课题的连续性和深入性。此外,也可以让本科生参与到教师的省市级以上的课题研究中,通过协助教师开展科研实验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能力。在开展科研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定期举办学术交流会,以科研小组为单位进行近期工作的汇报与讨论,邀请有经验的教师进行学术指导,这一举措不仅锻炼学生的总结与分析能力,同时也可在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其他科研小组的工作,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这些科研项目的实施都可帮助本科生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改变目前高等教育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动手能力不强的现状,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氛围;同时也可使教师的实验教学方法得到改良,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学科竞赛在高校实践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1.学科竞赛的重要性。学科竞赛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创新精神的有效手段和重要载体,对于营造创新教育的良好氛围,推进校风学风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具有重要作用,对于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学科竞赛的多样化形式。目前,我院本科生参与的学科竞赛主要包括: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广东省大学生物理实验设计大赛、广东大学生科技学术节技能竞赛等系列竞赛活动。我院在近几年的多类学科竞赛中均有取得名次。学科竞赛有指定题目或指定范围的,多数都是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涉及的实际应用问题,可促进深入了解专业基础知识和扩大知识面。我院积极宣传各类竞赛,鼓励学生参加,并在学科竞赛前成立教师指导小组,接受学生的参赛报名。学生在竞赛活动中可以拓宽专业视野,体会到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增强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转变学习观念。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参加竞赛的过程中,也可加深对实验实践教学的理解,从而反馈指导自身的教学。大学生的专业竞赛是不可多得的互动教学案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可实现观念和理念的更新,促进高校实践教学改革。

三、科研立项和学科竞赛相结合的模式在高校实践改革中的效果是1+1>2

科研实验和学科竞赛这两种活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促进的。将两者有机的结合是我院在实施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它所带来的效果是1+1>2。在科研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掌握科研活动的基本流程,提高文献阅读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实验中得到的创新性科研成果也可有机地应用于学科竞赛的作品设计中,而成功的学科竞赛作品也可有效地激发学生继续开展科研实验的热情。科研立项和学科竞赛有机结合的模式为本科生的全面成长创造了一个鼓励创新的文化环境,可有效地推进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进程,提高创新教育水平。通过科研立项与学科竞赛可使本科生快速进入新技术应用和科研开发的殿堂,有利于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形成适合学生创新的校园学术氛围。同时这种重视学生爱好和特长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创新思想和行为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也可吸引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引导学生认同学习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学习知识的兴趣。

总之,科研立项和学科竞赛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改革模式是五邑大学应用物理与材料学院的有益探索,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创新性应用型才人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姜长宝.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0,(8):152-154.

[2]陈树莲,赵勤勇.关于提高高校学生学科竞赛水平的探讨[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116-118.

篇9

大学教育是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要求其在培养学生专业才能的同时,也要兼顾学生的其他发展(如德、体等方面),即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而创新作为一个国家发展的核心生命力,是大学的素质教育中的重中之重。目前大学教育中学生的创造性大多局限于课堂情景的自我创新,而忽视了创新的社会意义,即,没有将创新与实际应用、技术前沿等结合起来,缺乏社会性科学研究创新活动的锻炼,必将导致大学生毕业后不能较快地适应社会对创新能力与创造精神的要求。针对这一现状,本文提出可以通过树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观、日常教学中渗透创新理念、课外时间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将创新纳入大学生素质的考核指标、培养大学生科研梯队、实施科研量化奖励机制等这些方法来提高大学生内在的社会性科研创新机制和素养,以期满足学生后期的职业需求。

一 树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观

大学教育不仅要提供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由教育部和全国学联组织实施的“大学生的素质拓展计划”早已明确指出,可通过课内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才能使学生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促使其在身心发展、技能培训、社会实践、科学技术创新创业、思想品质教育、文化艺术等方面得到应有的训练和提高。然而,要确保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全面良好有序地进行,必须要求高校老师树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观,确定创新在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并将其全面贯彻应用到大学的教学中,使学生在拥有健康体魄、坚强内心、扎实的专业技能的基础上,确立科学全面的素质教育观,构建科学健康的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达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二 日常教学中渗透创新理念

大学教育是培养青年人才的重要地方,其实施的素质教育追求的创造性应该是学生的自我课堂创造性和社会应用创造性的衔接和过渡。大学阶段的学习主要是基础理论和一般性实验操作,强调的是学生的自我创新。为了进一步加强社会性创新的培养,我们要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渗透创新理念,逐步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首先在理论教学环节,将课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指出其和现有技术之间的关联性、未来的发展前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充分调动其探索新知识、新技术的积极性,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理念和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其次,在实践教学环节,如实验课,利用现有的实践教学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力,让学生亲身体验科研创新活动,在锻炼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拓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使学生从最初的模仿行为逐步发展到独立的创新活动,为日后从事相关创新性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 课外时间开展创新实践活动

大学生不仅具有创造性地思考问题的智力基础,而且具有从事创新性活动的基本能力,因此大学教育在要求学生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还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研究活动的外延扩展。首先,针对各个学科专业的特点向学生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知识、专业技能竞赛活动、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等创新活动。其次,可借助外部媒介如科技文艺活动等途径来宣传科学研究创新的重要性,调动学生从事科技创新研究活动积极性,使学生能逐步从看科研发展到爱科研的程度。最后,针对学生参与课题存在的问题,重视老师的指导作用,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强化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大学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完善大学生内在的基本科研能力结构,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四 将创新纳入大学生素质的考核指标

众所周知,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建立一整套科学规范、公正合理、切实可行的素质教育认证体系和评价机制。其中,素质拓展认证体系是实现计划目标所必需的条件,而素质拓评价机制是确立学生素质的社会认可性。基于创新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我们应该通过建立专门的认证委员会,科学合理地全面设置大学生素质认证指标,将创新纳入大学生素质的考核内容,确立创新在大学生素质认证中的重要地位,达到有效保证认证内容的合理性和认证结果的实效性的目的,建立良好的社会认同机制,为大学生更好地就业奠定基础。

五 培养大学生科研梯队

在大学里,科研活动是培养和发挥学生创新潜能必不可少的途径。众所周知,大学阶段的学习主要是基础理论和一般性实验操作,因此学生要独立从事科研创新活动,难度比较大。针对这种情况,在大学教育中可以实施导师辅导制,组建以高年级为主,低年级为辅的学生科研梯队,搭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选定一些具有较大潜力且难度适中的课题进行研究,当学生在进行科学研究、实践创新中遇到问题时,老师从旁指导,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科研中遇到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另外,在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时可以实施小组内互助、小组间竞争的激励机制,形成和谐有序的科研氛围,激发大学生内在的科研创新能力,完善其基本科研能力结构,初步具有独立进行研究创新的能力,为日后从事相关行业进行创新性工作奠定基础。

篇10

我们导师制小组每周都举行一次“组会”,要求本科生务必参加。初期,组会内容主要是由导师介绍生命科学的基础内容和前沿动态,为同学们扩充基本知识,并让同学们进行讨论。在具有一定基础之后,导师逐渐引导学生确认自己的兴趣方向,并给学生讲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如有的学生对指导教师的科研领域不感兴趣,导师将会帮助学生联系其感兴趣的导师,并随时关注学生的发展动态。

(二)研究生的言传身教

除为本科生开展专门的学习讲座外,本小组还将本科生引入到研究生日常的学习和科研中,参与研究生组会,一起进行文献研习和课题分析。经过不断摸索,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本科生,以研究生的言传身教,对本科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基于此,我们已经成功构建了“本科生—研究生,一对一”的学习模式。这一模式不仅有助于本科生和研究生基础知识的学习,而且对二者的创新能力均有帮助。

二、成果

(一)获得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资助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考验本科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形式,虽然学校倡议主要由2~3年级的学生参赛,但为了检验我们小组导师制的教学效果,鼓励学生积极构思、参与科研项目和促进科研合作。我组2014级生物技术专业的本科生邓宇、卢宇婷、张如月三位同学联合其他小组的周勇和姜维两位同学(均为大一新生),申报了2014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题为“H4K16ac调控Ras信号诱导的乳腺瘤细胞迁移、增殖能力机理研究”。全校总共收到23个院部的237个申报项目,学校最终决定对140个项目予以立项,并择优推荐了71项申报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邓宇等同学的课题即为其中之一(课题编号:X2014010)。经过激烈竞争,我们的课题再次脱颖而出,成功获得了2014年河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编号:201410081035),并被推荐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评选。全国有117所部属高校和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上报了项目,经教育部组织专家审核通过了25474项,其中,创新训练项目21718项,邓宇等同学申报的项目名列其中(编号:201410081035)。我校获得的国家级立项的35个项目中,只有4项是由大一新生申报的,该课题也是我院仅有的2项由大一新生申报并成功立项的项目。

(二)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

我组的同学在导师的指导下,不但积极参与了本科生导师制,而且还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将自己参与的过程和见解撰写了教改论文,成功发表在《高师理科学刊》,题目为“本科生对导师制的认识与感受”[3]。

三、存在的问题

本科生导师制度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显露出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与其他管理制度冲突

学校现在实施“学分制”,学分多少与学生评优直接相关。导师制的开展,尤其是科学研究需要占用学生较多的时间,会对学生选上其他课程产生影响。这一问题,有望在导师制正式确立为一门选修课程并给予一定学分后得到解决。

(二)师生对导师制的概念模糊

学校对导师制度宣传力度不够,学生和教师对导师制度概念模糊,影响导师正确发挥作用。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不知道要与导师合作开展什么学习内容,不清楚导师制对其学习和就业的重要性,甚至认为导师制仅仅是对课余时间的管制方式。

篇11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8-0259-01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有效的培养创新型人才对于我国未来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同时也是十分迫切的。在我们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中,虽然对于应试教育有了一些改进,但是还是无法改变一些学生“读死书”的状态,并且在这种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我国大学生的创性能力和创新思想收到了极大的束缚,以至于他们正在毕业之后的就业中迟迟无法适应,甚至于放弃自己的学科研究,从事其他毫不相干的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的是一种大学生资源的浪费,因此,部分的教育学者们提出了课外培养模式的方法,去让学生们去实践,以便于更好的激发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课外培养的重要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对知识的讲授,基本特征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素质的培养,通常将教学过程看成是知识的静态传递过程,容易将理论与实践脱离,不利于学生探索、发现和创造知识的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因此,为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就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从课内与课外两个方面着手进行,课内创新教育主要表现为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进,即以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为主,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创新知识结构,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是创新教育具有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集中式的课内教学有着其固有的缺陷。课外科技活动是指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法,培养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能力,提高自身的实践和创新能力,通过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创新意识的活动。大学生所进行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不仅是课内教学的重要补充和拓展,而且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已成为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平台,成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课外培养途径及应用

进行大学生的课外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是为了更好的鼓励和释放在校大学生们的创新思维,给予他们更加广泛的思维想象空间,并且结合实际一步一步的将这些构想以实物的形态呈现出来,这些结合了专业知识和个人兴趣爱好的活动对于实际的科研活动和社会的生产生活都是具有加强的实际意义的。同时,在进行这些课外实践活动中,应该本着自愿的原则去进行课外活动科目的选择,更不能出现与课时学分挂钩的现象,并且在这些活动中总结适合本校发展的课外能力培养模式的规律。

1.以学术活动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学术活动,是立足于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具有普及性和广泛性特点的学术活动,主要是针对低年级学生,侧重于培养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基本技能方法的掌握。我院设有无线电爱好者协会,定期举行协会内部专业交流讲座,同时邀请专业老师传授专业基础知识。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协会还不定期地组织面向全院的各种丰富的社团科技活动。

2.以助研训练指导科技创新实践。专业指导教师在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事业心强,是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能否得到快速提高的关键因素。教师队伍建设是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推动力,能形成教与学良好的指导和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3.以科研立项培养科技创新能力。科研立项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提出设计题目及设计方案,培养学生的独立设计、综合设计、创新设计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提出有创意和研究价值的课题。建立“芯”苗人才计划,学生自行组队同时邀请专业教师作为指导老师。鼓励申请院芯苗项目的学生,积极参加省新苗人才计划,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层层递进的阶梯型科研立项平台,强化了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4.以科技竞赛推动教学体制改革。各类竞赛在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就业竞争力的同时也推动了各高校的教学改革和学风建设。在相关的各项竞赛中,许多学生科技作品新颖有创意,他们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肯定,同时竞赛又推动了学生去进一步学习和思考,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状态。

5.以创业活动促进科技创新发展。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目的是为了推动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高校要强化与社会各业界的联系与合作,拓宽大学生科技创新领域,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为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体系提供服务和保障。

三、科技创新能力课外培养体系的激励和保障政策

1.积极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加强社团以及兴趣小组的文化建设,将科技创新培养纳入管理活动中,使大学生在科技创新培养中处于核心地位。引导大学生在丰富的校园活动中找到学习的兴趣点,根据自身情况参加各种层次的学术活动、科研训练及各种科技竞赛等。

2.为推进科技创新活动工作,制定关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管理办法和科技创新奖励办法等规章制度。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学分纳入大学生培养计划中,完善相关制度,使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工作规范化、科学化,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和推广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3.充分发挥教师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引导作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各项科研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才能在指导学生科技活动中培育出创新人才。学校要制定相关激励政策,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各种竞赛和学生的科研立项。

4.增加科研活动经费的投入,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提供资金支持。对于获得省市科研专项、科研成果的学生,学校要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不仅体现了学生科研活动的大力支持,而且保障了学生的科研经费,同时激发了学生科研立项的积极性。

小结;虽然目前在我国的高校教育中,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课外培养理念和模式还处在一个不成熟的阶段,但是,这也表明了我们国家和高校在人才培养观念上的一个重大的变革和创新。通过营造良好的学术、科研氛围,成立各种学科兴趣小组,鼓励自主创业等措施,都可以很好的实现实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课外能力培养模式,同时加大对这些活动的经费支持,我们相信,这样不仅可以全面的提升我们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可以减少我国技术性人才的流失,实现大学生们的真正价值,让他们更好的融入到社会和实践中。

篇12

一、引言

创新能力是指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驱使下,通过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运用直觉和逻辑,借助形象和抽象等思维方式,对头脑中的知识、信息进行新的思维加工组合,形成新的思想、新的观点和新的理论,并将其付诸实施的能力。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三部分。创新意识是前提,创新思维是核心,创新技能是保障。而科技创新能力就是运用先进、科学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去分析和解决社会发展及生产实践过程中不断出现新问题的能力,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

我国大多本科院校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创新实验能力、科技开发能力、科研能力。但自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招以来,各种类型的教育机构不断涌现,高校学生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学生数量的增加,如何保持甚至提升大学生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达到既定的高校培养目标,带给高等院校及教育机构人员深刻思考。

本文从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入手,分析了当前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结合我校车辆工程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情况,研究了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当前的国际竞争往往体现在具有科技创新竞争力和高素质的人才竞争上,作为承担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和高素质人才的高等院校,在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上进行改革就尤为重要。我国本科生科研活动起步相对较晚,普及率较低,成效不显著,对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尚未形成体系。因此,在高校如何更多更好地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既是学生素质整体提升的要求,又是教师科研队伍水平提高的需要,更是社会向前发展的源动力。

1.学生素质提升的要求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知识化、信息化要求程度越来越高,对人才要求也变得更高,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已不仅仅是拥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的人才,而应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应具备全面的综合素质,包括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以及良好的协调能力、团队精神、创新意识等。大学是从学校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舞台。每个大学生都应该在这个舞台上尽量提升自身的全面素质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其中科技创新是学生素质提升的很好的一个实践锻炼环节。通过科技创新的实践,学生可以巩固并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同时可以培养自身的协调能力、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创新过程的不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有力的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

2.教师水平提高的需要

在大学里,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是两个并行的主体,大学生素质的提升需要有高水平的教师指导。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需要不断更新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因此,高校教师不单纯以教学为唯一工作,而是教学科研并重。教师把所学和所教的知识在科研中进行实践,同时又从科研中获得新的知识,教给学生。创新是科研中最重要的目标,通过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教师完成科研目标,更有助于教师更新自己的知识,提升自身教学水平。

3.社会发展的源动力

社会进步主要体现在物质生产的进步和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纵观人类发展历程,科技创新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的发明、新的技术、新的材料、新的工艺层出不穷,社会在科技的带动下飞速发展,而创新又使这个速度不断加速。例如,汽车已成为很多国家的支柱产业,在仅仅120多年的发展中,汽车已经从少数富人的奢侈品逐步变成了百姓的代步工具,就是因为汽车相关专业人才的不断科技创新成果。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科技的强大就没有国力的强大,没有科技的创新就没有国家的发展以及长久生存下去的动力。

三、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如何充分利用高校优势,结合课堂和课外教学资源,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结合我校车辆工程专业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实践经验,提出如下几点措施。

1.创新题目的合理选择

好的科技创新题目是有效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如何合理的选择创新题目非常重要。首先,指导老师要认真设计科技创新题目,应根据本专业发展特点,结合学校及教师本身优势。汽车专业已经发展了120多年,专业知识不断地应用到汽车实体中,社会也不断对汽车性能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本专业指导老师在设计题目时会认真考虑创新技术对汽车发展的影响以及自身条件的优势。其次,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利用课外时间与学生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及特点。例如有些学生很擅长理论推导,那就应该设计偏重理论创新的题目;而有些学生擅长机械方面或电子方面的动手能力,就需要设计一些偏重试验的科技创新题目。

2.创新过程的互动配合

科技创新是一项不断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需要指导老师与学生之间积极互动。指导老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去查阅一些新的技术资料,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当学生有新的想法时,要及时讨论,用自己专业知识去帮助学生完善创新思路,同时也可以从学生的新思路中得到启发,为自己的科研题目及教学积累新的知识点。学生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要积极思考,勤于阅读国内外资料,不断产生新的想法,并及时与指导老师讨论,按照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更新完善,形成新的方案和思路。

3.创新成果的积极推广

科技创新不是简单地完成一项作品或大学生完成一次课程设计,更应该重视创新成果的推广。创新作品完成后,指导教师应鼓励和帮助学生将成果推向社会,包括写作科技论文,申请发明专利,让同行业人能了解所做的创新成果,以至于应用到企业生产;或指导老师通过与相关企业合作,直接应用于企业生产中,推动行业发展。只有科技创新成果被社会应用,才是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最重要认可,也会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的自信心。

四、结论

科技创新是大学生培养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实践活动,也是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结合学生兴趣、教师科研以及社会需求合理选择科技创新题目,认真对待科技创新过程的每个环节,积极推广科技创新的成果,将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马霖,武军莉,杨静宁等.浅谈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校外教育,2009,(4):32-33.

[2]黄静.对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项目的指导.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1):89-91.

[3]辛丽艳.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9,29(5):66-68.

[4]杨学昭,张五一,王东云.工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4(11):146-14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