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1 08:43: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常见化学现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分类号】G633.8
生活中处处都在发生着变化。化学与实际的生产、生活都密切相关,特别是在科技性要求比较高的医药、材料以及环保、能源等方面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将生活知识应用在实际的化学教学过程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互动与实际知识的掌握也有十分明显的效果。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教学从过去的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转而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化学教学大纲中曾经明确的指出“初中化学的教学要更加注重与具体的社会实践相联系,进而实现让学生在通过化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不断联系来更好的分析社会现象。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课堂中应该紧密联系生活,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实现化学知识的灵活应用。
1、与生活结合起来的初中化学教育方式的探讨
1.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知识的挖掘来提高教学效率
现今的生活环境中化学现象随处可见,但是却是需要逐渐的发现,因此教师在教学生活中需要培养学生观察的爱好和习惯,通过细心的观察来培养学生对于化学的敏感性。诸如,在我们的生活中为什么切过酸性的刀更容易生锈呢?等诸如这样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讲课堂教学的范围逐渐扩大,让学生能够通过亲身的体验来了解化学生活中的奥秘,进而提高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于化学学习的积极性。此外,通过学生在生活中十分熟悉的生活现象来进行课堂内容的导入,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上课注意力,例如通过为什么要留档的文件需要用碳素笔写而不用铅笔?这种大家生活中都十分熟悉的内容来导入,进而引进碳的化学知识内容,这样就把枯燥乏味的化学定义变得更加的生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理论学习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1.2通过课堂的引导来发现生活中存在的化学,缩短生活与化学之间的距离
化学作为初中学习的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其主要研究的灵感主要就是来自于生活,但是由于之前错误的教学观念和认识观念使得人们认为化学与生活之间没有存在联系,进而将化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割裂了。因此教师在实际的课堂设置中一定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针对课堂教学内容选取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来进行更加生动的讲解,并且引导学生在学习了化学知识之后在生活中寻找与之相关的例子,并且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进行解释。例如,生活中发生火灾时如何逃离?为什么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弯腰离开现场?这里面就有很多化学小常识,因为火灾中会出现大量的二氧化碳,但是二氧化碳由于温度高而上升,因此需要弯腰逃离,而毛巾蘸水之后捂住口鼻就能够缓解和减少烟尘的吸入等等等,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化学知识来进行解释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具体生活实际来选择更加适合的背景素材,久而久之能够让学生形成科学的生活意识,进而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用更加科学的方式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1.3通过化学小知识来解决生活常见问题,进而让学生产生自豪感
化学具有十分大的实用性,因此其与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并且与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紧密相连。因此通过化学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生活小难题,进而将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解决生活困难的能力,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到学习化学知识的好处和自豪感,进而提高学习兴趣,并且能够为学习提供动力。例如,在日常的生活中如何辨别真金等实用性相对较强的知识能够让学生深深的体会到化学学习的重要作用,进而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之中。
1.4通过学生参与社会实际,利用化学知识解读日常生活
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将课堂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生活之中,这不仅是对知识的巩固更是一种升华和扩展。如果只是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体现在练习本和考试卷上是行为是不正确的,只有在学习之中让学生结合实践活动才能够让学生真正的了解学习知识的价值和重要性。例如,在讲解化学成为氢氧化钙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拿着瓜子或者雪饼中带的干燥剂来进行实验,这样就能够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并且能够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来进行科学的解读,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将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的沟通来为学生提供亲切之感,减少与化学知识在精神上的距离,在课堂中注重联系实际,这样能够寓教于乐,并且能够让学生自觉的运用在课堂之中所学到的化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面对的问题,不仅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学生的能力培养,还有利于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进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1.5通过生活性的化学实验的设计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化学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化学实验也是化学学科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因此,教师在化学实验的设计中应该从生活实际出发,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产品来代替专业仪器,进而使之更加贴近日常生活。例如,在化学仪器的选择上可以用废弃的注射器来代替滴管,用废弃的输液管来代替导管等等的方式来将生活种常见的废品变为化学实验中的重要器材;同时还可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来代替实验药品,例如在二氧化碳是实验中可以太难过大理石块和食醋来进行反应实验。这种通过家庭小实验的方式来让学生仍是到化学知识和化学实验与日常生活并不远,进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2、结语
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掌握必要的技能,只有学会了生活才能够更好的学习。而学习的媒介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关联大,就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学习热情。化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时刻牢记自身的重要职责,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将化学课堂的新知识与实际的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将教材中的内容与生活相结合,让刻板的文字变为生动的片段,进而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学习的自豪感,进而促进课堂效率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一、初中化学推断题的常用类型
1.以文字叙述为主的推断题
这类推断题一般都是先进行文字叙述,而后设问题要求考生作答。这类题往往首先对化学物质、实验环境和对象进行说明,而后会设问要求学生推断出可能存在的物质、一定存在的物质以及不可能存在的物质。学生在解答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审题,对叙述之中的条件和类型进行仔细分析,分清文中给出的字眼的先后顺序,找到突破口。
2.带图式推断题
这类推断题通常会给出化学物质之间的转换关系,一般没有限定的化学物质范围,要求学生推断出图中所带有的未知物和已知物,学生可以利用以果求因等方法来进行物质的推断。比如北京市中考题里面有一道题目给出五种物质、五种溶液和一种气体,要求根据图表来进行未知物质的猜测(如下图)。
3.带有表格的推断题
这类推断题往往以带有的表格为主,通常来说,表格中都会附有在有物质限定范围的情况下所发生的实验现象,从而要求学生进行未知化学物质的推断。这类题一般会采用对照的方法来进行解析,比如下题给出五种无色溶液,已知是NaOH,HCl,MgSO4,BaCl2和K2CO3中的一种。为了鉴别,各取少量溶液两两混合,实验结果如下表一所示。表中“”表示生成难溶或微溶的沉淀;“”表示有气体产生;“―”表示观察不到明显的现象变化(本实验条件下,生成的微溶物均以沉淀形式出现)。
4.带有网络图的推断题
这类推断题通常会给出物质范围以及用箭头将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给标示出来,从而形成一个状似网络的物质反应图,接着要求学生根据图示来推断出未标明的物质,这类题型一般要求学生根据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推断。
二、初中化学归纳题突破口归纳
1.根据常见的化学元素或者物质进行推断
解答化学题的时候很多题目里面会有一些提示性文字,要求学生根据文字叙述进行推断,比如,浙江省中考题:“A,B,C,D,E分别是酸、碱、盐中的五种物质,其中A是酸,另一种是碱,还有三种是盐,D在医院用作诊断胃部疾病的药品。”其中,D便是可以通过字面意思推断出来的物质,这些都需要进行归纳总结,比如:相对分子质量最小、密度也最小的气体是H2、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H2O、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是金刚石,这些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就需要确定的知识点。
2.根据化学实验发生的反应进行推断
除却以上那种突破口推断,还有一种便是说明了物质的特征现象从而让学生进行推断。比如安徽省里有一道题是“将固体混合物投入水中,搅拌后完全溶解,得到无色溶液”,这便要求学生熟悉化学实验中常发生的化学反应。
3.根据物质特征颜色进行推断
化学推断还有一种便是根据化学物质的颜色了,化学中的物质通常都有着固定的颜色,而在发生化学反应时颜色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因此,记住这些颜色学生便能很容易地了解到题中所给的物质是什么。这首先要求学生熟记化学物质的原色以及发生反应后的颜色,比如:Fe、C、CuO、MnO2、Fe3O4这些物质都是黑色的。
4.根据物质的状态进行推断
除却以上三种方式,还有一个便是根据物质的状态进行推断。物质的状态通常不会发生改变,因此,学生只要熟记便可以知道化学物质的类型,这些都需要学生进行推断。比如常见的固体单质有Fe、Cu、C、S,无色气体有H2、N2、O2、CO、CO2等,常温下呈液态的物质便是H2O。
三、初中化学题归纳题解答步骤
第一是要阅读题目。学生首先要通阅全题,统领大局,掌握题中所表达的意思,找到关键点并且反复阅读,弄懂题目所包含的重点、难点,接着再进行具体分析。
第二便是寻找突破点。这就要求学生在读题的过程中找出明显条件,挖掘隐含条件,从而快速准确地寻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第三步,进行了以上两点之后,学生就要进行正确推断。这便要求从突破口入手将明显条件与隐含条件相结合,运用合理的方法正确推断。
最后一步是验证答案。学生要将推出的结果代入题中逐步检验,在进行检验之后学生需要推断出这个题推出的结果是否是正确答案。最后便可以进行验算和写答案了。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应围绕学生开展教学活动,但是当前某些初中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将学生放在被动学习的地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化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涵盖较强的逻辑性,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同时要记忆繁杂的知识点,常常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降低了化学课程的学习效率。由于某些学校缺乏完善的化学实验设备,没有丰富的化学材料,难以使教师顺利开展化学实验活动。特别是某些农村地区,甚至没有化学实验室。当化学理论知识未能结合实验来教学时,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物质概念,从而对化学课程产生抵触心理。
二、新课程改革中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一)丰富课程教学模式,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在现代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化学教师应平等对待学生,不将教案作为化学课程教学主体,而是结合课程内容、学生的学习情况科学备课。在备课期间,教师必须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掌握程度,发挥化学教材的优势。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师应整合优化化学资源,将生活中常见的技术知识、自然现象引入课程教学中,通过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来提高教学效率。由于课程的性质不同,教师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对付教学内容,更好地突出课程重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譬如在《燃烧和灭火》一课里,为了使学生自主归纳出促进燃烧的条件,即提高可燃物温度、增加与O2接触面积等,教师可以先提问“哪些模式能促进物质的燃烧”,使学生联系前几章学过的知识点与生活中的经验进行回答,不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随后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方式有哪些”。当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化学情境中学习时,能活跃初中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朝正?_的方向思考。为了提高备课质量,化学教师应定期总结备课内容。
(二)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为了将人文关怀渗透于化学课堂中,教师应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整合优化课堂资源,提供给学生生动有趣的化学学习平台。为了使学生对化学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化学教师应让学生了解到化学的重要性,向学生讲解化学史,学生可以从化学家的探索历程中意识到: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化学家们的贡献。我国历史悠久,古明中的火药、造纸术等被划分到化学领域中。近代居里夫人提出了“原子说”,推动了世界科技的进步,当学生知道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后,会增强对化学课程的学习信心。又如教师可以讲解某些地区工程的烟囱中排放的浓烟,其为有害物质,对生态环境会构成一定的污染。为了提高空气质量,工厂可以将碱物质融入浓烟内,使有害气体被碱溶液吸收,从而保护生态环境。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化学教师不应直接给予学生问题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获取数据,通过分析数据来归纳出结论。由此可见,化学教师应积极挖掘化学素材,对学生开展科学的训练活动。譬如在CO2的实验活动中,教师可以先介绍该物质的特点,并且让学生借助实验器材研制调配CO2的材料。学生化学实验探究活动能归纳出对应的化学观念,证明了化学理论的正确性,该教学模式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发挥多媒体优势,增强学生理解能力
化学知识无处不在,生活中也有很多的体现和运用,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结合课程内容进行讲解分析,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并体会化学学习的乐趣与意义,进而增强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提升学习能力。例如,大家熟悉的樟脑丸,它能祛除衣柜中的蛀虫。我们将醋酸与小苏打的混合水溶液放入杯中,再将樟脑丸慢慢放入溶液中,仔细观察樟脑丸究竟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学生会发现最初时樟脑丸沉在杯底,慢慢它就开始在水里上下浮动,好像不受控制一样。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因为经过这种化学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变成了许多微小的气泡附在杯底与杯壁上,樟脑丸也被覆盖上了微小的气泡。二氧化碳的质量比水轻会在水中上升,樟脑丸粘住的二氧化碳气泡达到了一定数量,气泡就会拉着樟脑丸慢慢上升,这时二氧化碳气泡就像是游泳圈一样。在樟脑丸慢慢上升的同时,吸附在樟脑丸上面的小气泡由于随着水压变小而破裂,樟脑丸失去了“游泳圈”,又会降回水底。当樟脑丸再一次吸附到一定数量的二氧化碳气泡时,那么它又会重新浮起来。就这样,樟脑丸发生了来回“跳舞”的情景。类似的小实验操作简易,材料也是生活中常见的,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小实验能够更加充分地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无处不在。
二、化学小实验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使教学更具情趣性
新课程标准鼓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高效的教学方法,建设打造多姿多彩的课堂情景,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初中化学尤其是九年级化学以化学实验为基础。日常的教学过程、知识点的讲解与化学小实验密不可分。化学小实验如果能够兼具趣味性,则在增强教学趣味性的同时,更能体现化学的直观性、知识性与实用性。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将创造性设计融入化学小实验,为学生创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情境,并利用具有情趣性的教学情境,提升九年级化学的教学效率。例如,在“燃烧和灭火”的教学过程中,应当诱导学生先以学习“魔术”的方法来开始这次的实验课程,即对需要学习的课程灵活合理编排,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水中生火”“不会点燃的方巾”“魔法点蜡烛”等有意思的化学小实验,让学生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体会到化学课程的情趣性,让学生爱上学习。
1.题型和分值
中考化学试卷共三大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计算题。其中选择题共10小题,每题2分,计20分;填空题5小题,计38分(其中第15题有附加分4分);计算题1题,计6分;卷面总分64分,但总得分不超过60分。
2.知识点分布统计
中考化学的16道题目涵盖了初中化学的所有一级和二级主题的考查,有的一道题考查多个点,如第12、13题。第3题考查实验操作,属于过程与方法的考核。第11题第(4)小题,第12题第(4)小题,第13题第(4)、(5)小题,第14题第(2)小题,第15题第(5)、(6)属于开放性试题,重点考查考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本套试题知识点涵盖全面,内容考查完整。
3.试题特点
(1)试卷考查内容和题型稳中求变、稳中出新
与2012年相比,不论是题量、题型还是分值分配,都保持相对稳定,并再次保留了安徽省中考的“保留”题型。另外,命题以生活中常用的物品为载体,选材来自于生活,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化学,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体现了试卷的时代性、社会性,更加紧密地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
(2)重视基础,突出科学素养和探究意识的考核
与2012年相比,今年的试卷更加突出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运用也有所加强,涉及化学式书写的有5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SO2转化成SO3、CO2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锌与稀硫酸的反应、CaCO3的分解)。另外,由今年的命题趋势来看,加大了对实验能力的考查力度,试题中与实验有关的共有5题(4、12、13、14、15),分别从内容、过程方面开放,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地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提取信息能力,分析数据和归纳总结能力,语言表达和设计实验能力。不仅要求学生理解化学原理,还要会读取、处理信息并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3)命题情境充分体现了STS教育思想
2013年中考化学试题背景及情境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技能水平,并在真实的化学学习情境中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感和价值取向。很多试题情境都是学生接触或知晓的社会实际和生活实际。如试题2的常见食物、试题3的“纳米纸”、试题6的“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试题11的铁锅和铝锅、试题13的工业炼铁、试题14的维C泡腾片等等,无不反映了化学与社会发展和生活实际之间的紧密联系。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入手,让学生感受到学好化学知识能解决身边的许多化学问题,学好化学知识有助于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二、对今后教学的几点建议:
1.重视基础,强调应用
无论是容易题还是难题,无论是客观判断题还是主观分析题,都是以重要的基础知识为依托展开的。而部分学生多因基础不扎实而导致在一些基础题中失分。实践表明,初中化学中的那些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始终是中考重点。坚实的化学基础知识、清晰的化学知识结构,是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重要基础,所以对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准确把握,并扎扎实实地落实到位,防止进行“超纲”性学习,已经明确的不作要求或降低要求的内容,不再往高处拔。教师要更新观念,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用新的思想去组织课堂教学,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实施教学目标,为师者不能一味向学生灌输死的知识,要加强学法的指导,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重视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操作,激发学习兴趣,获得化学实验技能,启迪思维,形成化学概念,同时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科学训练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实验是自然科学的一种探究性活动,其探究性理应体现在我们的学习活动中。加强实验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还要通过一些探究性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品质。在化学实验中,值得我们去探究的问题有很多,例如探究反应条件、探究实验装置、探究实验原理、探究实验步骤等。我们应经常把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化学实验、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中去,使学生得到运用化学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训练,在实践中提高能力。
3.加强规范性训练,提高书面表达能力
中考化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在化学术语、化学用语和化学式等规范答题方面仍存在比较多的问题,特别是描述实验操作和仪器时错别字较多。如“搅拌”写成“绞绊”“搅伴”;化学式中字母的大小写和上下标书写不准确等。教师应加强规范性答题教学,加强规范性答题训练,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及时纠正,提高学生答题的准确性。这项工作是长期的,但是只要让学生养成了规范化的答题习惯,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化学概念是整个化学知识的基石,指导着元素化合物、化学计算等知识的学习。化学概念不仅是分析推理的依据,而且还是解题作答的基础。加强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物质间的内在联系,运用化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都有重要作用。因此,使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并运用化学基本概念是化学教学的基本要求。这部分基础知识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到其他基础知识的学习及深化。化学概念是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知识的“骨
架”。因此,使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并运用化学基本概念,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对初中化学教学的基本要求。笔者对初中化学概念教学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现将化学概念教学的体会和反思总结如下,与同仁们共勉。
一、初中化学概念的主要内容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属于宏观范畴的概念,主要是通过感性认识而形成。如: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溶液、溶解度、化学变化、反应类型等。二是属于微观范畴的概念,是在对物质组成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推理而形成的更深一层次的概念。如: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可以看出,初中化学的基本概念是以物质为中心,从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分类等方面展开的。它们之间既有联系,相互补充,又有区别,相互独立。
二、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特点
(一)较强的抽象性
从化学基本概念的分类来看,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属于微观范畴。如: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化合价等等。这些概念看不到、摸不着,是在对物质组成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推理而形成的更深一层次的概念。它需要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因此,初中化学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高度的概括性。
(二)形成的阶段性
化学基本概念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和完善的。在教材编排上注意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合理负担以及概念的深度和广度,将初中化学所涉及的概念穿插编排在不同的章节中,逐步深入。在教学要求上,由低到高将概念分为“知道”“认识”“理解”“应用”四个目标层次,可见,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具有很强的阶段性。
三、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一)加强直观教学,感性体验,形成概念
抽象的化学概念往往使学生望而生畏,易挫伤学习的积极
性。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导入,帮助学生感知并形成概念。教学中,根据化学基本概念形成的需要,有些概念,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使学生从这些现象中,归纳出共同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例如对酸的概念的建立,我是从学生生活中对“酸”的理解切入的,结合在CO2学习中对碳酸会使石蕊试剂变红的认识,使学生对酸的理解产生相关的类属性同化,扩大对酸的认识范围,从而形成由系统的概念体系,上升为酸的概念。
(二)注重发展性,全面理解,讲清概念
化学概念本身是发展的,所以教师应在认识过程中循序渐进,逐步深化。例如氧化反应概念的形成。学生刚接触“氧化反应”时,指的是有氧气参加的反应,当学习了碳与氧化铜发生的仍然是氧化反应时,这一“氧化反应”概念中的“氧”不单独指“氧气”,而是指氧元素,这样氧化反应的外延在逐渐扩展,随着学生所学知识的增加,对概念的理解也逐步加深。因此教师在概念教学时要分阶段教学,不能一次性教给学生,以免增加难度。
(三)对比归纳,逐步深化,理解概念
化学基本概念的内容繁多,容易混淆,难易程度也不一样。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突出本质,辨明异同,使概念系统化,达到逐步深化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元素和原子时,初学阶段学生很难理解,容易混淆,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对比联系的方法把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列表比较,如下表:
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就能对有关的概念深入理解、正确掌握。在基本概念中,有许多容易混淆的概念,如化合物和混合物,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等等,都应该采取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教学。
化学概念是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知识的“骨
架”。因此,使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并运用化学基本概念,是《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对初中化学教学的基本要求。笔者对初中化学概念教学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现将化学概念教学的体会和反思总结如下,与同仁们共勉。
一、初中化学概念的主要内容
初中化学基本概念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属于宏观范畴的概念,主要是通过感性认识而形成。如: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溶液、溶解度、化学变化、反应类型等。二是属于微观范畴的概念,是在对物质组成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推理而形成的更深一层次的概念。如:原子、分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可以看出,初中化学的基本概念是以物质为中心,从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分类等方面展开的。它们之间既有联系,相互补充,又有区别,相互独立。
二、初中化学基本概念的特点
1.较强的抽象性
从化学基本概念的分类来看,初中化学基本概念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属于微观范畴。如:分子、原子、离子、质子、中子、电子、化合价等等。这些概念看不到、摸不着,是在对物质组成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推理而形成的更深一层次的概念。它需要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因此,初中化学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高度的概括性。
2.形成的阶段性
化学基本概念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入和完善的。在教材编排上注意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合理负担以及概念的深度和广度,将初中化学所涉及的概念穿插编排在不同的章节中,逐步深入。在教学要求上,由低到高将概念分为“知道”“认识”“理解”“应用”四个目标层次,可见,初中化学基本概念具有很强的阶段性。
三、初中化学概念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1.加强直观教学,感性体验,形成概念
抽象的化学概念往往使学生望而生畏,易挫伤学习的积极
性。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导入,帮助学生感知并形成概念。教学中,根据化学基本概念形成的需要,有些概念,可以通过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使学生从这些现象中,归纳出共同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例如对酸的概念的建立,我是从学生生活中对“酸”的理解切入的,结合在CO2学习中对碳酸会使石蕊试剂变红的认识,使学生对酸的理解产生相关的类属性同化,扩大对酸的认识范围,从而形成由系统的概念体系,上升为酸的概念。
2.注重发展性,全面理解,讲清概念
化学概念本身是发展的,所以教师应在认识过程中循序渐进,逐步深化。例如氧化反应概念的形成。学生刚接触“氧化反应”时,指的是有氧气参加的反应,当学习了碳与氧化铜发生的仍然是氧化反应时,这一“氧化反应”概念中的“氧”不单独指“氧气”,而是指氧元素,这样氧化反应的外延在逐渐扩展,随着学生所学知识的增加,对概念的理解也逐步加深。因此教师在概念教学时要分阶段教学,不能一次性教给学生,以免增加难度。
3.对比归纳,逐步深化,理解概念
化学基本概念的内容繁多,容易混淆,难易程度也不一样。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突出本质,辨明异同,使概念系统化,达到逐步深化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元素和原子时,初学阶段学生很难理解,容易混淆,因此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对比联系的方法把它们之间的异同点列表比较,如下表:
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就能对有关的概念深入理解、正确掌握。在基本概念中,有许多容易混淆的概念,如化合物和混合物,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等等,都应该采取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教学。
4.联系实际,培养能力,应用概念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初中化学教学质量,因而作为化学教师必须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实验教学出现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相应的改进,才能更好的提升化学教学质量。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作出以下几点仅供同行交流与参考的浅显之见。
一、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常见问题分析
(一)化学实验教学大都为演示性实验
初中化学主要是在九年级进行,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需要教学的内容繁多,具有较大的强度,加上很多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以及实验现象不明显和实验结果不确定,因而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将本应由学生来完成的实验由教师的演示性实验所替代。而因为教师所进行的演示性实验是经过精心准备的,且具有安全和环保以及实验结果准确的特点,尤其是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现象的观察,然而初中学生往往对其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难以全面理解,这就使得学生失去了实验过程中发现并解决问题的机会,因而难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学生就会失去兴趣,不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
(二)化学实验教学难以摆脱应试的枷锁
当前,很多初中化学教师所开展的化学实验大都是为应试而服务,实验教学的模式过于呆板,过程严肃,缺乏灵动性,具有较强的模仿性,对于学生的质疑表示不赞同,对于学生的不同见解没有进行很好的分析,一味注重按部就班,按照中考大纲进行有选择性的教学,以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相违背,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质疑精神就难以得到适当的发挥和发扬。
(三)重实验操作,轻实验现象
学生主要是通过观察来获取知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是在实践训练中渐渐培养起来的,作为教师本应结合当代90后学生的特点和时展的需要以及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观察要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然而现实是很多化学实验教学为达到既定教学目标,为应对中考做好全面准备,因而只强调实验操作要求和步骤,因而大多数的学生精力都耗费在实验操作中,导致实验现象被忽视。
二、关于提高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几点浅显之见
(一)致力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为增强化学实验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教师应从传统的演示性实验转化为趣味性、探究性的实验,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提出自己的见解,并给予科学的鼓励性的评价。所开展的化学实验应尽可能的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致力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在实验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激发学生不断思考和探究,打开化学的奥秘之门。
为方便教学,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教师可大胆根据实际,将实验的方方面面做到恰到好处的改进,但设计、改进实验是有明确目的的,那就是更好地发挥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是为“改”而改,也不是标新立异。因而,设计、改进实验必须遵循如下的原则:改进应符合科学性,可操作性,实用性的原则,不能只是为了改进而改进。
(二)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为进一步提升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作为化学教师还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现有的实验教学模式进行改良,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对化学实验现象进行分析,使其认识到物质变化的实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在提高学生观察与分析能力的同时学会用本质去看待和思考问题。比如在粗盐提纯这一实验过程中,很多时候常因仪器脏、过滤过程中漏斗液面比滤纸边缘高等原因导致实验效果不理想,此时教师就应做好学生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分析症结的所在,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并对实验教学进行不断的改进,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
(三)开展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实验是化学中的非常重要的内容,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手段。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应该将学生综合能力的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在进行化学实验时,应该将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因此,我们可以多个单个实验按照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行综合,通过综合性实验的开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初中化学中,有许多收集气体的方法,可以根据需要将这些实验安排在一起,让学生通过对不同的气体收集方法的综合、分析、比较等,让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发展。
三、结语
总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作为化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当前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着力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为培养更多的化工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助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白丽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新课程(下),2011,(12)
化学学科对于初中生来讲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化学中很多知识都是理论性较强的,但是化学知识和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但是,很多化学教师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在实际的教学中,过于注重学生学习成绩和升学率,在有限的课堂中将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传授给学生,通常应用“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课堂缺少学生分析与理解的时间,教师对于化学教学的讲解也依赖于教学课本,应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行生活化教学。
一、创设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情境的意义
创建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情境,能够提高教学水平与效率,通过创建生活化教学情境,将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融合进行教学,将抽象、复杂的化学知识直观化,减轻学生学习压力,让学生轻松理解化学知识,强化学生认知,提高学生学习综合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化学核心素养。创建初中化学教学情境还能够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让学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完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自主动能性。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较为落后
很多初中化学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依然根深蒂固,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化,教师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成绩,习惯制定教学目标,采用“一言堂”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并且在课堂中讲解的教学内容往往和应试考试的知识与技巧有关,这种落后的教学方式容易忽视学生素质的培养,不利于提高学生学科素养以及应用能力。初中生面临中考的学习压力,课程安排十分紧张,以往单一枯燥的教学形式容易让学生厌倦、疲惫,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也会日益下降。所以,在实际的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新课改的需要,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将化学教学课本中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二)教学方式单一
就目前我国化学教学现状而言,化学教师只注重学生解题能力、技巧的培养,在教师授课结束后,为了加强学生的记忆,一般都会为学生布置很多的练习题,让学生趁热打铁,巩固学生当堂所讲的知识点,但向为学生施加了很大的压力。这种机械化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够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还会让学生感到疲惫、厌倦。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还是由于教师教学过于照本宣科,实际生活与教学相脱节,课堂气氛死板,缺乏生机,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
(三)没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化学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的化学知识,在实际的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容易忽视生活中常见的教学资源,比如铁锈现象、明矾能够净水,初中生刚接触化学学科,学生认知不足、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性,以及学生学习状况,拓展教学资源,激发学生求知欲,不应该只依赖于课本教材,这样会丧失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创设初中化学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具体措施
(一)引入生活元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好的关键,只有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才会有学习动力,因此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为学生创设有趣的生活化教学情境,促使学生更自主地参与到生活化学习之中。想要在生活化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必须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在实际的教学中引入生活元素,让教学更有亲切感。如何引入生活元素,激发学生自主性,具体教学措施如下:第一,将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知识与现代化教学相结合。初中化学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采用生活化教学形式,将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知识带入实际的化学课堂之中,让生活常见的化学知识与化学教学相融合,生活中其实有很多关于化学的知识,比如,活性炭、木炭可以用于制糖工业和防毒面具中的滤毒罐,金刚石是用于制钻石、钻探机的钻头等,这些都属于化学知识,将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与初中化学知识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能够从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第二,将生活术语科学引入初中化学教学之中,教师在备课时,会提前制作教学方案,在制作过程中,要把生活中的化学术语融合到教案里面,让教学更加接地气,增加学生探究欲望。
(二)利用科学技术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随着我国科技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所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紧跟时代潮流,合理运用科学技术,为学生营造宽松、舒适的教学氛围,具体从以下几大方面进行分析:第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课程,很多化学实验操作难度大,操作流程复杂,并且危险系数大,这时候就能够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让学生更轻松的理解化学知识,比如钠、钾、白磷、红磷都是易燃品,氯酸钾、硝酸钾、高锰酸价是易燃品,与淀粉混合会发生爆炸,氯化钡、氨气、硫酸铜毒性大,在实验室和教学中操作有关的实验,危险系数较大,为了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这时候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将教学内容制作成课件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观察实验中发生的实验现象的变化过程,让学生轻松地学习化学知识,加深学生理解,减轻学习困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第二,在化学教学中,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为学生创建生活化教学情境,比如在学习“分子与原子”相关化学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化学实验的真实过程或者相关图像,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时,能够感受到学习化学的快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有趣味性的化学课堂,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环境中成长与学习。第三,多媒体技术能够化繁为简,在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课件时,可以从各方面、角度向学生演示实验的具体细节,还能够节省学习时间,为学生营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创造力,以及思维逻辑能力。比如在让学生学习“质能守恒定律”这一课的概念原理课时,教材课本中的化学知识理论性知识过多,单纯靠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能够化繁为简,将教学内容具象化,加深学生理解,让学生轻松掌握相关化学知识。
(三)结合社会热点,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随着科技突飞猛进地发展,网络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教育教学之中,我国已经成为信息化社会时代,在信息化背景下,化学教学也要跟上时展潮流,做到与时俱进,不应该完全依赖于课本教学内容,要将教学内容和社会时事热点进行有机结合,进行辅助教学。或者讲述趣味性故事,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比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燃烧与灭火”这一课时,教师为学生讲解《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故事片段,曹操率百万水师乘船横渡长江,声势浩大,却被周瑜的火攻和孔明“借”来的东风搞得落荒而逃,使用燃烧的三个条件回答以下问题,周瑜使用火箭射进曹军的连环木船上,“火箭”能够使木船着火的原因是什么?为学生创建故事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四)合理布置课外作业,提高学生能力
布置课外作业,是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有效途径,能够检验学生学习成果,教师应该重视学生作业布置环节,合理并科学地为学生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对课堂中讲解的化学重点内容进行充分消化并吸收,提高学生的化学综合能力,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自主解决问题。首先,教师在布置课外作业时,要合理控制作业量,不能布置过多,太多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疲惫,应该劳逸结合,促进学生健康学习与成长,而太少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吸收。另外,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和其他文化课程教师相互配合,对学生课外作业进行科学的配比布置,强化学生认知,开阔学生眼界。最后,为学生布置生活化的化学任务,并不能够按照传统的作业模式进行布置,在布置作业时,不能只让学生不断地练习习题,还要让学生在生活与大自然中感悟,完成作业,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通过科学地为学生布置课外作业,提高学生自主动能性。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水的净化”这一课题时,在教师为学生讲解完本课的知识以后,教师除了要为学生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理论知识,还要为学生布置实践性课外作业,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自己制作一个简易的净水器,这种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化学能力。
(五)联系日常生活情境,提出生活化化学问题
化学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够运用课堂所学化学知识能够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作用,通过教师的科学的引导,将化学知识和实际生活有机结合,向学生提出生活化化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感受生活,并能够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化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日常生活里许多现象都和化学脱离不了关系,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能力进行教学,并起到引导作用,开阔学生眼界,丰富学生认知,激发学生活跃的思维,增强学习兴趣。为学生解开化学谜团,引导学生对化学知识进行自主研究与学习,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教师把化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想象力与创新力,还能够促使学生对化学问题产生浓厚兴趣。教师要在实际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挖掘化学课本中的生活素材,优化学生思维模式,能够活学活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课本,创建生活化情境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与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思维,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这一课时,通过生活化的教学现象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首先回顾氧气的实验室制取,运用“冰川融化”“地球变暖”“温室效应”的话题,引导学生对二氧化碳进行了解,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并让学生了解碳酸根的物质和相应的酸反应能够生成二氧化碳,提高学生利用生活常识的化学知识掌握能力,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求知欲望和自主探究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化学教学也迎来了巨大挑战,化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沉浸在化学知识的探索之中,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首先,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教学氛围中学习化学知识,为学生构建丰富多彩的化学课堂,利用多媒体信息设备为学生创建良好情境,加深学生认知,开阔学生眼界,引入生活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科学技术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合理布置课外作业,提高学生能力,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化学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光发.浅谈初中化学的生活化教学[J].学周刊,2018(29).
[2]苏丽芳.初中化学的生活化教学策略分析[J].黑河教育,2016(4).
长期以来,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只为提高学生的化学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得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跟不上教师讲课的思路,只会死记硬背,不会活学活用等。这种现象急需改变,我们不能把化学学习的目的都放在应付考试上。初中化学要与实际相联系,让学生体验到化学学习的乐趣。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作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者,而不是课堂的垄断者,要让初中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并逐步地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一、创设情境生活化
初中阶段是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的起始阶段,所以,在讲授化学知识时,我们要积极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和经历入手,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知道,化学知识在我们生活中是处处存在的,我们生活周围随时可见能用化学知识和原理解释和阐述的事物及现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使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比如,在学习《氧气》这节内容时,我并没有直接为学生讲述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这些理论知识点,而是一上课,就让学生观看了几张与氧气有关的图片,如火箭发射、运动会场上熊熊燃烧的火炬、医生抢救危机病人、潜水员带着氧气瓶在海底潜水、葡萄经过长时间的放置变得腐烂……然后对学生说道:“同学们,这些现象和物质你们熟悉吧,在这些图片中,每一张都与氧气息息相关,氧气是我们身边十分熟悉的物质,它与世间万物如影随形,那你们对它了解得多不多?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学习有关氧气的知识。”这样,我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构建出了一种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既使学生明确知道了化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也顺利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知识解读生活化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可以用化学知识解释的现象,鉴于此,我们可在化学教学中,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运用生活现象对化学知识进行解读,以此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使学生深刻感受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所以,身为初中化学教师的我们,在对一些化学物质进行介绍时,就可以向学生列于一些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经常看到事物和现象,以此引发学生的思考,加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比如,在学习《物质的构成奥秘》中“分子和原子”这部分内容时,我就列举了以下现象,让学生进行思考,如“化红糖水时,将红糖溶于水里,为什么红糖很快就不见了?”“炒菜时饭菜的香味跟冷却后饭菜的香味为什么会不同?”“路过花圃时,会闻到什么气味?为什么?”等,这样,我通过描述学生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现象,引起了学生极大的求知心理,加强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觉得化学原来这么有趣,而且有着极强的实用价值,从而日后以更加自觉、主动的态度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进行观察,并学会思考。
三、实验教学生活化
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但笔者发现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部分实验不能顺利开展,另外一部分课堂中的演示实验又显得过于专业,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理解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时显得较为费劲。因此,笔者倡导开展生活化实验,让学生从探究生活中的现象入手,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一方面,我们要尽量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实验仪器,如注射器代替胶头滴管、废旧的塑料瓶代替集气瓶等。这样变废为宝,既克服了教学条件的局限性,又培养了学生勤俭节约、对生活资源进行循环利用的意识。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常见事物代替实验药品,如教学酸碱指示剂时,可以让学生课前采集各种颜色的花瓣,教师事先准备好酒精与水的1∶1的混合溶液。上课时让学生将花瓣捻碎,将其放在溶液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再过滤,这样就得到了色素提取物,然后将这些提取物放在肥皂水、食盐水、纯净水等不同的液体中观察颜色的变化,由此判断溶液的酸碱性。生活实验更让学生感兴趣,也更容易被接受。
四、课外实践生活化
除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以外,教师还应组织学生多开展一些贴近实际生活的课外活动,以引导学生利用课本中的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分析生活中的化学现象。通过这种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活动的方式,不仅有助于进一步拓展学生化学学习与应用的空间,而且也能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实现了学生学科应用能力和化学素养的综合性提升。
例如,在“水的净化”教学中,笔者就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课外生活相紧密联系。首先,引导学生实地考察当地水资源污染的现状,并采集部分水样用于研究;其次,再让学生仔细观察采集水样的悬浮物、气味、颜色等特征,以分析污染的原因,并探讨污染的解决对策。通过拓展学生知识的生活化应用,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水的净化”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了学生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而且也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了我国当前水资源污染的严重性,增强了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与责任感。
结语:
在生活中让学生去体验化学,从化学中去感受生活,提高了课堂效率,让学生懂得知识能转化为生产力,给学生带来学习化学的成就和价值感,从而促进学生更加努力学习化学,更加热爱化学。
参考文献:
教学关注:理论联系实际。化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教学中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实际生活和生产,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第12题:本题提供了五套简单装置,考查学生(1)实验室常见仪器的名称;(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组装、原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3)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气密性的检查。(实验室制取氧气,本题从常见仪器、反应原理、实验装置等多角度全面考查学生的实验技能)。近几年来,化学实验一直是中考考点:常见仪器的辨识,实验的基本操作,同时考查相关实验的反应原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关注:强化实验教学。强化课堂学生实验教学和师生合作探究性实验的教学,让学生充分体验化学实验的过程,并感受化学实验的快乐。
第13题:生产硫酸的简要流程图。本题以生产硫酸为情境,主要考查以下知识点:(1)氧化物;(2)化学反应充分进行的影响因素;(3)化学方程式的书写;(4)稀释硫酸的实验操作;(5)高炉炼铁的原料。综合性较强,先要学会看流程图,理解各个步骤的转化关系,然后根据理解的流程图及提供的信息进行答题,此题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关注:加强简单的流程图的理解,分析流程图中的转化,训练流程图中涉及转化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以及由简单的流程图所迁移到的有关知识点。
第14和15题:这两道均是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性试题。科学探究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既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其主要包括八点: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搜集证据、结论与解释、反思与评价、交流与表达。
第14题:对“维C泡腾片与水反应所产生的气体”进行探究,本题重点考查的内容有:(1)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及迁移的探究(维C泡腾片溶液的酸碱性)。基本知识点清晰明了。
第15题:对“锌与硫酸反应快慢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本题重点考查的内容有:(1)猜想与假设;(2)实验;(3)数据分析;(4)评价与反思。第(1)个问题,写出锌和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考查的是金属活动顺序相关知识点;第(2)个问题,量筒旨在测水的体积,实际上也是集气瓶中收集到的氢气的体积;第(3)个问题,通过分析实验的表格中的数据,应该能找出答案;而第(4)个问题有难度,因为答案不唯一,找出合理的,就是正确的;难点在第(5)(6)两题,答案不是唯一的,合理的就是正确的。
教学关注:加强学生语言表达。2013年的中考试卷中,开放性试题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提出较高要求:学生的思路要合理、清晰,学生的语言表达要完整、准确、精炼(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最明确的含义),学生的书写要工整、美观、规范。
第16题:本题属于化学计算,对于化学计算,近几年的中考都是比较淡化的,没有难度很高的计算题。初中化学计算一般有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的简单计算、溶液浓度的计算和固体物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四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化学计算中还有很多类型的计算题型,但从近几年的中考化学计算题来看,难度较小。本题属于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的简单计算。关键在于准确地写出化学方程式,及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格式。
教学关注:准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正确分析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关系,注意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格式。
通过今年安徽中考化学主观试题的赏析,可看出安徽省化学中考重视基础,着重探究,为初中化学的教学提供了方向。我觉得2014年的初中化学教学时应该注意:把握课程标准,认真研究考纲,扎实基础知识。
如今的中考试题不是知识点的简单记忆和重现,而是将化学知识贯穿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注重探究、体现开放。而《课程标准》和《考纲》不仅是教师教学的准则,也是中考试题的命题依据。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立足课标、吃透教材、夯实基础。
初中化学实验是学生认识化学课程的窗口,学生通过化学实验掌握一些常用的化学实验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但是,目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存在的问题
首先,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化学实验,存在强烈的好奇心,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恐惧感。
其次,在初中实验教学时,教师较为注重要求学生记忆实验目的、现象,忽略了对实验本质的教学,导致学生在遇到一些实际问题时解决问题能力差。
第三,有的学生在做实验时,存在“舞弊”状况,不是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实验,对于实验缺少探究精神。
2.实验内容的选择存在问题
由于初中化学教材版本多、实验内容多种多样,在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素材的同时,也为教师带来了如何正确选择实验的烦恼。例如,在鲁教版教材中,涉及到32个分组实验、29个演示实验、1个课外实验。教师对于这些实验要做好规划,否则就会造成主次混乱,缺少重点,就不能通过实验教好化学知识。
3.实验中存在安全问题
首先,仪器和药品的本身安全。在各种化学实验中,会用到各种各样的玻璃仪器。虽然玻璃仪器具有耐酸碱腐蚀、易加工等优点,但骤冷或骤热容易碎裂,导致学生受到伤害。此外,很多化学药品有毒,不能品尝或与皮肤直接接触,故要加强药品管理和使用规范。
其次,操作不规范造成的安全问题。实验操作不规范,容易造成仪器损坏、药品中毒、失火爆炸、废物污染等问题。
第三,实验室设施的安全。实验室门窗要坚固,要具有防盗、防撬、报警等功能。药品管理要规范,消耗、报废等要实时记录。关注水路、电路以及通风设施、消防设备的使用状况。
二、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
1.通过实验教学,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初三学生初次接受化学实验,对各种玻璃仪器、实验操作过程、实验现象产生情趣,容易被化学实验所吸引,进而对学习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动力。教师借助这个机会向学生讲明实验操作技能的重要性,讲授基本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此外,还可以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强化化学实验教学。中学化学实验可以通过多媒体,将实验过程中的声音、图像、文字等集于一体,使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提取有关实验数据,使化学学习从被动的摹仿转变成主动参与,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技能
在实验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实验机会,增强学生动手能力。例如,在讲授“二氧化碳的性质”的课程时,改变以往由教师展示蜡烛熄灭实验和饮料瓶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的教学方式,而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教师在一旁讲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归纳总结,学到的知识比教师简单说教效果好。此外,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经科学抽象和逻辑思维,得出实验结论,形成理性教学的模式。通过实验,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探索精神,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能力得到提高。
3.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通过实践活动,养成一种正确对待客观事物的科学态度。教师要督促学生认真执行药品使用规范、实验操作规范,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应该对实验中学生的一些不正确态度及时纠正,并以此为素材,加强对学生科学态度的教育,以达到提高学生的能力及其整体素质的目的。
4.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样化的实验手段,使实验简便、易行,以获得更好的实验效果。借助化学实验幻灯投影,使学生能更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现象。例如,镁、铝、锌、铁分别与酸反应速度的比较,就可以将镁、铝、锌、铁置于表面皿中,加入稀盐酸,使盐酸同时与镁、铝、锌、铁反应,投影出的现象明显,效果非常好。
参考文献:
[1]苗元振,王欲晓.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泰安师专学报,1999,(06).
[2]朱玉霞.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学科建设,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