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的决定性阶段范文

时间:2023-06-21 08:43:1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经济危机的决定性阶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经济危机的决定性阶段

篇1

经济危机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家的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经济危机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产能过剩的危机,也是经济周期中的决定性阶段。1825年英国第一次爆发普遍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冲击。经济危机的爆发存在一定的规律。

经济危机所暴露的生产过剩,并不是生产出来的商品真正超过实际需要。要使现有的人口都能够富裕地生活,充分满足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生活资料并不是生产得太多了,而是生产得太少了。就生产资料来说,要使有劳动能力的人口都能够充分就业,促进生产的迅速发展,各生产部门还要进行大量的设备投资。生产资料同样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由此可见,生产过剩并不是绝对的过剩,而是相对的过剩。在市场经济社会以前的各个社会形态里,由于各种原因,以及上层社会的荒腐朽,也会在一个或长或短的时期内使生产和社会生活陷于严重的苦难和危机之中。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2007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演变成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当前世界各国经济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无论从波及的范围,还是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看,这场金融危机都不亚于1929~1933年那场经济危机。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的文章非常多。而很多文章尤其是媒体报道中,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这两个概念经常混淆使用,甚至互为替代,这是不对的。搞清楚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对于深入理解当前金融信机的性质和影响是必要的。

什么是经济危机

当代多数中国人头脑中的经济危机概念基本上来自于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在政治经济学中,经济危机指的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是经济周期中的决定性阶段。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爆发普遍的经济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从未摆脱过经济危机的冲击,其表现为生产减少、工人大量失业、购买力和需求下降、通货膨胀等问题。

但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危机其内涵要比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危机宽泛得多。从形成经济危机的根源来说,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危机主要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发的结果。爆发于1929~1933年间的美国经济危机,其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体制下的社会财富严重分配不公,使得社会贫穷阶层和人口不断扩大,从而制约了社会消费能力,导致了社会生产的过剩。而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危机其根源是多方面的,并非单一的。有政治,经济、金融和贸易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二战后,国家干预主义盛行,世界贸易一体化趋势加强,资本市场发达,金融领域创新活动频繁,各国经济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增强,虚拟经济超实体经济加快发展。这些因素虽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但也为经济危机的爆发埋下隐患。

举例来说,1970年由石油危机引发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是由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两大利益集团的矛盾引发的;1996年亚洲金融危机则是由东南亚国家放松管制和过快的资本自由化、银行体系不完善、金融监管缺失,汇率制度僵化等原因造成的;2007年越南经济危机则主要是资本项目开放过早且金融体系不健全、监管不到位造成的;2007年美国金融领域中次贷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次级抵押贷款产品设计上存在固有的缺陷、国际和国内的流动性过剩等因素,深层上还有社会政治原因:政府长期以来为满足民众的愿望而偏好宽松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房贷政策。

什么是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具体表现在金融萎缩,股价下跌,资金供给不足,流动性低,并引发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经济萧条,甚至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动荡。

现代社会金融危机之所以频繁发生并迅速蔓延,这与发达的现代金融市场密切相关。由于实体经济迅速发展,货币制度硬约束的不复存在(即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导致虚拟经济超常规发展。金融市场异常活跃,泡沫现象严重,这使货币流通速度加快,资本市场过度膨胀,流动性过剩加剧。同时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各经济体之间的联系紧密,某一国或地区金融领域出现问题,立即会波及到世界各地,世界经济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格局。这些因素就好像一把双刃剑,既推动了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导致了金融危机的频繁出现。

篇3

一、宏观调控的理论依据

市场经济体制有着宏观调控的内在要求,尽管目前存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区别,宏观调控在这两种政治体制下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市场经济的运行是否顺畅,经济总体目标能否达到,宏观调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市场经济形态下宏观调控的范围和力度值得研究。

市场经济从产生到现在都是在国家干预下运行的。自16世纪市场经济建立以来,任何国家的实践模式都是在国家干预中进行,市场经济的运行不可能超出政府的控制。历史上各国先后实行过的重商主义政策、自由放任政策、凯恩斯主义政策以及后凯恩斯主义政策,都是政府主张实行国家干预的结果,区别只在于干预的方式和干预的力度而已。市场经济运行的每个阶段,都离不开国家的操持,即使在崇尚自由放任的鼎盛阶段,主流经济学家也没有绝对排除国家必要的直接干预。斯密认为君主需要保护本国社会的安全;保护人民不使社会中任何人受其他人的欺侮或压迫并且建立并维持某些公共机关和公共工程。同样穆勒也肯定了必要的国家干预,他认为国家干预是和市场经济密不可分地结合在一起的。弗里德曼认为自由市场的存在不能排除政府的需要,市场经济如足球场,竞争的微观主体是足球队般的企业,宏观调控者是足球裁判般的国家政府。市场经济运行的态势优劣和成效高下,与宏观调控的能力和艺术有直接关系。

国家除了提供宏观调控,同时还在中观层面的产业和地区层次发挥着重要影响。产业政策是指一国为实现其经济发展目标,促进与限制某项产业,规范产业组织,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与现代化主动干预产业经济活动的各种政策的集合。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产业结构合理的调整能够促进经济的不断增长。人口地区结构是指生产要素在各地区之间的合理配置,重点分析一个地区三大产业在地区GDP中的比重,以及进出口金额的比例。

二、现实的经济状态及其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中国经济受世界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的严重冲击,正面临着经济发展中的又一次机遇和挑战,经济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政府将宏观调控政策迅速调整为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随后相机推出以四万亿投资来刺激经济复苏计划、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等政策,这些政策的有效应用使中国经济率先扭转困局,走上复苏之路。

不可否认,本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动摇了支撑中国经济的外部基础,显现了中国经济的痼疾。中国经济的增长一直以来过分依赖投资和出口这两个利器,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出口产生很大冲击,使得出口急剧下降,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变慢。目前,只有以本次经济危机为契机,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中国经济才能取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按照主流经济学的思想,结合目前的经济状况,现行中国经济的运行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经济结构调整对资源配置的影响作用弱化。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资源配置依赖政府一家作出,而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变革后,资源配置主要交由市场完成,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依照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进一步的市场化在更大程度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必然带来边际效率的弱化。

其次,国际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逐渐减弱。中国曾经高达60%以上的外贸依存度是不符合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的。在世界共同面临困境时仍然以出口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和主要源泉显然是靠不住的,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将使得国际贸易明显削弱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最后,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威胁越来越大。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已经十分严重,曾毅在1994出版的专著《中国人口发展态势与对策探讨》中就指出“中国将是人口老龄化最快的国家,老年人口的数量正以年均3%的速度增长。2000-2030年将是高速老龄化时期。2030-2050年将是高水平人口老化阶段,到2050年,全国65岁以上人口数量将为3.3亿-4.7亿,是现在的5倍,其比例将在23%-27%。此外,高龄老人增长迅速,1997年我国8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比例为8.8%,2050年将增加到20%左右。”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将大幅提升国民储蓄水平并直接弱化劳动力低廉这个传统比较优势。

三、当前宏观调控的原则

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国际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央调整了宏观调控的目标,将其明确为保经济增长和保发展方式转变两个目标。为了保证这个任务的顺利完成,必须坚持以下三项基本原则:

第一,要坚持调控目标长短相结合的原则。世界经济危机的深化对中国经济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目前国内出现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复苏的因素,这些变化对企业经营状况好转应该是有利的,同时外需不足,又使宏观经济面临严重下行的风险,因此,国家宏观调控的必然有所调整,保增长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目前最重要的调控目标。中国正在着力推进发展方式的转变,从中长期看,这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但从短期看,这些转变也会给保经济增长带来一些压力,因此,宏观经济政策不仅要对长期发展有利,还对短期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的政策措施。根据目前的形势,宏观调控必然采用不对称发展原则,从区域角度看,中西部地区应该是发展重点;从产业角度看,所有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产业都应该是发展重点。

第二,要坚持调控过程灵活性与稳定性相结合的原则。近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迅速,宏观调控政策要保持相当高的灵活性,以使得政策和经济现实保持一致;同时,重大政策的执行还要保持稳定性,要防止重大政策的大起大落。如果宏观调控政策缺乏必要的灵活性或是缺乏必要的稳定性,都会使得政府的经济刺激方案效果大打折扣。

第三,要坚持调控主体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相结合的原则。中央政府在宏观调控领域的作用不容忽视,地方政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近年来,政府集权化的提高使得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但仅凭中央政府显然是不够的,还得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能动性。中国地区经济差异很大,中央政府很难作出能适应各个地区的通行的有效调控方案,地方政府可以在自身权力和财力允许的限度内努力促进转型升级、技术创新,并在要素供给方面给予企业尽量多的支持。具体说来,地方政府能作出的调控主要涉及地方性扶持政策、地方性税收减免和地方性补贴政策等,这些政策的综合运用能有效辅助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保证经济的更快更好发展。

四、完善宏观调控的政策建议

当前,国内外经济的迅速变动使得中国宏观调控面临许多新形势。结合以上对中国宏观调控的现状分析,想要更好地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国内创新能力,是完成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重要前提。为此,应该继续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新型产业的创新能力;同时还应该继续坚持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大科技领域的投资,增强国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扩大中产阶级。中产阶级是社会的主力军,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应该成为拉动内需的消费主力军。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对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行一定的调整,在分配过程中更好的体现积极扩大中产阶级比重的思路。具体执行过程中,加快中小城镇建设规模和发展中小企业是扩大中产阶级的两大法宝。城镇化是未来主导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城镇化进程的深入,可以引爆巨大的消费需求,对内需能产生很大的拉动作用;中小企业在这次危机中受伤最大,受惠最小,中小企业是培育中产阶级的重要土壤,中小企业如果得不到发展,中产阶级比重就很难提高。

第三,加大公共财政建设力度。从经济发展进程来看,保障中国经济进入次高速增长目标必须要得到公共财政的大力支持。中国积极推进的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本身就需要有公共财政体制的配套改革。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是现阶段宏观调控的重点之一,经济危机时期政府职能的转变成本远小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政府应该充分把握本次机遇,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机遇,加大公共财政建设力度。目前,中国公共财政体系的框架已基本建立,但在保障民生、改善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还远远不够。公共财政体制重点在于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在完善财政支出领域集权和分权的同时,需要进一步从税种上进行规范,赋予地方政府相应的税权;同时赋予居民对地方政府预算更大的投票权,以地方居民满意度为标准,加强地方政府竞争,促进公共财政的完善。

第四,加强宏观调控中法律的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宏观调控水平的提高,应从行政规范式调控方式逐步转变为以法律规范的调控方式。通过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确定中国宏观调控的基本规则和决策程序,协调宏观调控手段和机构的活动,特别是要加强新兴产业和知识经济领域的立法活动,保证政府的宏观调控活动在法律规范内进行。

第五,不断提高宏观调控效能。宏观调控效能发挥的程度与多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提高宏观调控效能,首先要强化预警机制,采用各领域、各学科先进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对宏观经济运行趋势作出事前的准确判断,实现宏观从被动式调控向主动式调控转变;其次要强化协调机制,通过政府宏观统筹,构建完备的信息支撑体系,使宏观调控信息传送准确及时,有效地解决政府职能部门的“越位”、“错位”和“缺位”等问题;最后要强化监督检查机制,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监督检查机构,专门负责监督和检查政策的实施过程,可以及时有效地纠正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保证宏观调控的正确性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周晓莉.我国政府面对金融危机的重大战略举措[J].现代经济,2009(3).

2、梁炜,任保平.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评价及现阶段的特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4).

篇4

一、前言

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难以抑制,对我国企业也有了一定的影响。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尤为重要,企业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对于企业来说,经济危机的出现既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也是企业面临的新机遇,企业要通过分析研究,不断完善自我,在新形势、新环境下,不断地开拓创新,才能够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本文就企业应对经济危机的人力资源管理展开论述。

二、经济危机的定义及原因

经济危机(EconomicCrisis)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也是经济周期中的决定性阶段。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爆发普遍的经济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从未摆脱过经济危机的冲击。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体制的必然结果。由于资本主义的特性,其爆发也是存在一定的规律。在看来,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早在简单商品生产中就已经存在,这是同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相联系的。但是,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以后,危机的可能性才变成了现实性。随着简单商品经济的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就使经济危机的发生成为不可避免的了。

三、面对经济危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分析

1.调整战略,适者生存。

目前,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国际金融危机并未散去,对于之后的发展也是不可预期的。国际金融环境对于我国的经济影响也是非常严重的,经济压力无处不在。人力资源部门要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做出分析总结,实现压力与动力的转化,挑战与机遇的转化。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只有调整战略方向,时刻做好应对的准备,才能够更好地在危机波及的同时,保持企业生存状态。

2.调整内部流程,完善结构,积极实施激励机制。

人在业务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有些企业对于员工工作状态以及表现基本一概而论,并且没有明确的责任制,这就造成出现很多问题却没有部门管理的情况,并且互相推卸责任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就要求企业内部对工作流程进行调整,将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和责任明确下来,避免企业成本的浪费,并且提高企业本身的工作效率。企业还需要减少自身不必要的环节,使企业内部信息流通更加简洁明了,一步到位,将组织结构简化,提高运营效率。与此同时积极实施激励机制,实现员工个人价值,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企业能够更好地运转。

3.培养并提高人才标准,吸引优秀人才。

企业的基本目的就是追求最大化的利润,而利润的达成以及绩效的完成,需要每一位员工都能够各司其职,尽忠职守,奉献出自己的力量。利润和绩效的达成和超越,能够使得员工的薪酬平均值得到上升。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有义务也有责任对企业中的员工进行培训并使其在专业方向或管理方向上得到有效的提升,以增加本身人才的能力和价值,并在整体提高的同时,也将对之后人才招聘和人才引进提出更高要求,使员工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并在良性的管理制度中不断提升自我。如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已经逐步现代化,各个环节需要更先进的指导,以确保人才的个人提升,并不断地吸引人才加入。

4.重视企业内部岗位调整。

人才的选用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课程,合理地将人才分配在适合的岗位,能够更大程度地发挥人才的价值,并且对企业能够造成更好的影响,并且识人用人如果得当,能够为企业节省很大一部分管理成本。经济危机的影响,使得更多的企业招聘意愿不大,更多的是以拉动内部结构调整来应对。当形势不稳定的情况下,可以整合内部资源,为已有的人才进行合理激励,组织适当的内部竞聘,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前提下,为内部人才提供更广阔的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对内部员工的重视,能够使员工感受到企业的关怀,并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和归属感,激发企业内部的凝聚力,更能够激励内部人员的创新意识,并能够在当前的情况下,建设富有活力的内部环境。

5.加强内部管理,重视对人力资源培训的投入。

经济环境的影响,使得企业要节省各项成本,以使企业能够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保留一定竞争力,避免资源浪费。但是越是这种情况,越应重视人力资源培训管理,并适当地进行成本投入,让员工感受到企业对于人力资源方面的重视。外界环境的影响是必然的,内部的团结是靠企业自身措施实施去形成的。所以任何情况都不应该忽视员工,应加强对员工自我提升培训的建设,加大对人力资源培训的投入。只有企业与员工一起,同仇敌忾,并肩作战,才能够在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下,顺利渡过难关,并将企业升华。同时将人力资源成本转化为人力资源资本,进而转化为科技优势和产业优势。

6.完善机制管理,调整薪酬,慎用裁员。

经济危机的到来,很多企业会在这个时间放弃原有的计划,并进行一系列减薪裁员措施降低企业成本付出,但是这种情况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案。就企业长久发展而言,裁员与减薪两项方案容易伤其根本,也就是容易造成人心不稳。企业本身这样做是为了应对形势的变化,但是这种情况会让人觉得企业难以长久,给企业带来负面的能量。企业需要在这种情况下调整管理机制,运用多元化的手段,对薪资水平以及绩效评价做出调整。即使运用裁员减薪措施,也要对核心员工群体做出相应的补偿,对员工实际情况要做更详尽的了解,依然要丰富员工平时生活文化,做出一定支持。认识到企业核心队伍的长期作用,并加强凝聚力,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创新管理措施,使管理更加人性化,使企业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才能在复杂的形势下稳步发展。

7.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强化员工压力疏导。

经济危机的影响涉及方方面面,企业员工是能够感受到来自外界的压力的。企业要持续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不变,在处理问题以及颁布措施的时候依然注重以人为本的根本目的,这样才能使员工对企业更加信任。方方面面的压力,使得员工情绪不稳,并容易对工作环境造成影响,这时候企业就要为员工做思想工作,为员工吃下定心丸,出具相应的规章制度或承诺,以确保企业运营不受不明情绪的左右;积极进行员工压力疏导,积极进行注意力转移,外界的压力要与内部形成隔离,并尽早消除外部压力对企业的影响,自然而然地,员工就不会受到影响。企业也要做好与员工同舟共济的准备,并贯彻自身的企业文化,发挥管理层的领导作用,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应对经济危机的影响。

四、结束语

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时刻贯彻以人为本的方针,以长远的眼光去布置企业前进的每一步,跟上时代的步伐,运用创新的思维方式,并对经济危机做出提前的预防措施和预案,时刻保持企业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才能在经济影响的情况下,做出最合理的应对,帮助企业跨越危机,更加科学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郭莉丽.我国企业培训问题的研究与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2):76.

[2]郎丽涛.金融危机对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J].现代科技:科技物业(下旬刊),2009(02):72-7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