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范文

时间:2023-06-21 08:43: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篇1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2013)01-0005-07

一、引言

虚拟经济的概念是由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提出的“虚拟资本”的概念衍生出来的。成思危先生认为,“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刘骏民教授将虚拟经济定义为:以资本化定价为其行为基础,具有内在波动性的一套特定的价值系统。他认为虚拟经济一般包括金融、地产、无形资产和其他呈现出资本定价形式的各类资产的经济活动。

林左鸣先生从虚拟价值的角度提出了广义虚拟经济的概念,他认为,“实体经济主要是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同时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以及只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经济可定义为广义虚拟经济(通常人们所说的虚拟经济一般指金融活动,即狭义的虚拟经济)”广义虚拟经济的基本特征表现为二元价值容介态,即传统商品价值由于不断容入信息介质而进化为更高级的商品价值。

广义虚拟经济理论认为当前的经济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并非一成不变的均衡系统,而是时刻处于传统价值与信息介质带来的新价值之间不断动态融合和进化的容介态。换句话说,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的经济系统是时刻处于经济变量从非均衡到均衡之间不断进化的动态适应过程,也是一种均衡与非均衡同时存在的一种耗散结构。按照该理论,要素市场体系可以看作一个物质态与信息之间不断作用、相互影响的动态演化过程,是从非均衡的零散交易到均衡的标准化交易演进的过程。

本文以该思想为指导,在科学界定要素市场的基础上,探讨要素市场形成的理论基础,着重分析要素市场业态形式演进的一般规律

二、要素市场的概念

在古典经济学中,生产要素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的消耗成本构成最终产品价格的所有资源,包括土地或自然资源、劳动、资本存量(也称资本品,如机器、工具和建筑物)。新古典经济学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要素,包括企业家才能和社会资本(如累积的信任、共同理解、共享的价值观以及有利于调整经济活动的社会知识)。简单来说,生产要素是指生产过程必不可少的成分,属于厂商消费品,或者称生产性投入品或者资源,比如劳动、土地、资本(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技术等。

从实践和应用意义上来看,生产要素可以分为大宗商品要素和权益类要素。相应的要素市场可以分为大宗要素市场和权益类要素市场。大宗商品要素市场属于产业链上靠近基础原料和材料一端的厂商问市场。(Varian,1992;Boyes和Melvin,2002)。在行业内部,大宗商品要素市场指谓厂商问没有经过精细加工的资源性粗加工且大批量交易的市场(劳动市场除外)。

权益类要素是指企业及广义经济实体在生产和关联经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且由法变量保护的对一份或一组(束)资产的拥有权(所有权)和未来收益(收入流)的索取权(益)。(斯蒂格利茨,2009)对一束资产的拥有权最典型的表现方式之一是对该份资产具有处置的权利,二是对该份资产进行交易的权利。我国现存360家左右的产权交易市场(所或中心)事实上仅仅在处置权上赋予了全权,在交易权利上还只能是一揽子股权交易,尚不能拆分、连续和单元化交易,在交易权上赋予了不足全权的权利。严格说,法(变量)是不可以交易的,只有量纲化的产权――股权才是可交易的。权益市场称谓是产权理论意义上的概念在中国的不合格翻译造成的后果(蔡敏勇等,2009)。

在应用上(主要在中国),权益类要素市场事实上指的是量纲化后的产权――股权交易市场。但由于其直接在产权这种法哲学意义上操作,我国权益类市场的概念比股权要宽泛得多,属于广义上的产权市场外延,包括传统资本市场、OTC市场、企业产权市场和其他衍生品市场。传统资本市场和产权市场又可以进一步分为若干不同的子市场(由于历史原因,在我国证券类市场通常被认为是资本市场,而交易非标准化产权的市场在发达经济才是产权市场或称狭义产权市场)。广义的产权市场还包括非传统的权益类市场,比如环境类权益、知识类权益(产权、版权、著作权等),甚至技能(know―how)和产能等可用时间和空间来度量的时段性和地段性权益。

一般说来,法变量支持的产权有对应标的物。因而,可交易的产权――股权和实物交易有一定的距离。但在我国产权市场实践中,司法拍卖的实物和特定商标的物质形态也在产权市场上作价交易,因循习惯,我们也把这种模糊性的交易市场也归在权益类要素市场中。

三、要素市场形成的一般原理

(一)大宗商品市场形成原理

大宗商品市场一般是在自发形成的市场基础上建立的市场。市场所在的地方多是大宗商品的生产地或集散地。

从经济学理论来看,大宗商品市场的形成原理基于企业的边界。具体来说,因为大宗商品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的原材料等中间产品,制度经济学告诉我们,企业生产和经营范围的确定是由交易费用决定的,即当内部生产和经营的费用大于外部生产和经营的费用时,企业采取外部生产和经营策略(外包),当内部生产和经营的费用小于外部生产和经营的费用时,企业组织内部生产和经营行为是合理和理性的经济行为。

举例来说,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上分布着不同的企业,而这些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范围正是通过企业边界(交易费用)来安排和配置的。企业边界决定了不同的企业被安排在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当企业安排生产和经营活动时,中间产品在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之间流动,中间产品的流动需要一个交易平台,这时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就形成了。

(二)权益类要素市场形成原理

权益的形成伴随私有制的形成过程。权益类要素市场的形成过程贯穿了整个企业史。没有企业就无所谓要素。要形成市场首先需有法前提下的自由交换意愿。这种交换意愿直到现代企业制度正式建立才空前强烈起来。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加速了企业组织繁殖,是促成权益类要素市场形成的最关键环节。

17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由此而产生的资本短缺,资本不足便成为制约着资本主义企业经营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1602年,世界上最早的股份有限公司――东印度公司在荷兰诞生。股份有限公司这种企业组织形态出现以后,很快为资本主义国家广泛利用,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企业组织的重要形式之一。现代股份公司这种形式能够使企业可以通过买卖权益凭证迅速得到金融资本品,从而完成产能化拓展和资本化拓展,于是权益类要素市场就诞生了。

最初的权益类要素市场是股票和债券市场,证券交易所成立以后,对进入交易所的公司提出了较高要求。数以千万计的公司无法通过证券交易所筹集资本,只好通过中介交易商在OTC市场解决这个问题。随着市场的发展,地方性的0TC市场逐渐形成NASDAQ式的全国统一市场,而另一部分要素交易需求通过投资银行来完成。然而在中国,还有另一种交易市场形式存在,那就是公开披露信息进行产权交易的市场,成为我国权益类要素市场和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要素市场的观察形式

(一)大宗商品要素市场的观察形式

在观察形式上,要素市场大体上经历七个不同发展阶段:(1)商铺集聚形式;(2)商铺集聚之后的市场是厂商(生产者)市场和消费者市场分野;(3)厂商市场之后是为某一行业甚至是某一生产环节生产专业化产品(中间品)市场;(4)将仓储、物流和交易点适度分开的专业化大宗商品(要素)市场;(5)添加上融资和担保、标准仓单交易在内的第三方交易市场;(6)在第三方交易基础之上形成的仓储定点、交易资质认定、活跃会员功能团体性分化、卖方回购及独立方担保的远期以及风险控制基础上的传统期货交易所;(7)加盟交易所和基准交易所群形成的场网经济――大宗商品要素市场的最高观察形式。

(二)权益类要素市场的观察形式

在观察形式上,权益类要素市场大体上经历八个不同的发展阶段。(1)私下(而非时下讲的民问)实点借贷形式。这种借贷多发生在血缘、地缘和业缘中。如果划分市场,也仅仅是个只有买方和卖方市场要件的原子形式的交易市场,交易范围小,交易频率低。原子形式的交易市场清淡(thinmarket),变成繁荣市场(thick market)需要引入信用关联中介和处置性市场,因而出现(2)典当行,将出典品评估(当)、质押(典)、形成质贷关系(借贷)、违约后将质押品出售(拍卖)的复杂过程。事实上是将评估市场、质押市场、借贷市场和拍卖市场内化于一个经济实体中的融资“超市”,典当行的交易比私下借贷要繁荣多了。典当市场是个消费融资和生产融资的混合市场,当消费信贷和商业信贷因市场本身的专业化需要分野时,在早年引发了(3)账局(面对农商企业)、印局(面对进入城市的消费者)以及票号――一种用于长距离贸易且和贸易保险结合起来的权益类融资市场。在近代,西方又出现将消费信贷和商业信贷融于一身的商业银行信贷。随着大规模厂商信贷和延期支付使用频率提高,引发出(4)抵押、担保和租赁专业性市场。不过,这些市场多是以附着在厂商信贷市场的中介实体出现的。当中介实体累积到一定数量,中介类市场对传统中介市场升级,出现(5)评估、授信、增级、进入、退出、等引发现行和私募股权市场;这为(6)权益类第三方交易市场⑩(传统OTC市场和交易所)提供了基础;(7)在第三方交易基础之上形成的、交易资质认定、活跃会员功能团体性分化、卖方回购及独立方担保的远期以及风险控制基础上的衍生类合约市场(环境和知识产权类市场);(8)加盟交易所和基准交易所群形成的场

网交易所群――权益类要素市场的最高观察形式。北京目前的权益类要素市场处在中级规模水平上。原因在于,一个结构完善、功能合理的权益类要素市场不是上述七种观察意义上市场同时存在或者均匀分布。但如果是类和近正态分布的话,顶多是个中等水平的要素市场,不具备定价能力。当上述七类市场中活动最频繁、耗费人力物力最为巨大的环节出现节约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时候,权益类要素市场才称得上功能完善。北京及周边地区存在各类形式的市场,但是他们并不具备核心竞争力。

五、要素市场业态形式演进的一般规律

超出观察意义,按照价格收敛方式来衡量,要素市场的业态形式是一样的。其成熟程度可由低到高分为七类:

(一)实点性一对一场外(spot OTC and one-to―one)交易市场是最原始的交易市场业态形式。交易在小范围展开,属于买方和卖方的偶然易,当前一次的交易价格无法或者很难为下一次的交易提供参考,即前一次的交易价格成为下一次交易参考的成本很高,因此交易价格是无法收敛的(non―transparency)。

(二)实点性一对多(或多对一)拍卖市场及其变种(spot auction and one-to-multiple)――多次交易价格可收敛,但不见得是一价式收敛点(half-transparencyand convering)(图2、3)。在一方出卖,多方购买时,拍卖的制度安排可以使出卖方的喊价信息在买卖双方和买方各自之间是透明的。在当次拍卖过程中,以买方出价最高者(或者变种)得标。虽然拍卖完毕后价格变动停止,但在买方之问透明的信息成为下次交易参考的成本较低。如果买方初次出价太高,第二次类似的拍卖出现,初次透明的信息可能成为第二次的参考,从而引导价格走向区间收敛。

(三)实点性一对多的市营商市场(spotdealer)。这时的交易方式不再是买卖双方直接进行交易,而是通过中介机构――市营商进行交易。这种市场的价格难收敛(half-transparency andconverging difficult),原因是在无实点性市场伴随的条件下,市营商的目标是最大化自己的中介收入,他们倾向于将不利于中介收入的信息屏蔽掉。(图4、5)市营商拥有建构市场的资源,但由于他的目的是最大化中介费用而不是最大化交易量,因此不是利用该资源建构市场,而是用来建构压低买方(或卖方)需求价格弹性的近垄断网资源。

(四)多对多的第三方市场(spot or networkbased,multiple-to-multiple)大数条件下价格收敛(converging)。当信息在买卖中方之间瞬时透明且可连续交易的时候,价格走向了收敛。(图6、7)当买方无穷多(近乎大数),卖方无穷多(近乎大数),信息在买卖双方之间瞬时透明,屏蔽信息的成本高昂。这时候,交易市场构造好像是个一对多拍卖市场和多对一拍卖市场的复合体,交易等价于前两者多次交易的结果,价格瞬时走向了收敛。这正是建构市场的最终目标,交易的结果是社会福利最大,而不是交易商福利最大。

第三方市场出现后,不仅价格信息走向瞬时收敛,而且交易双方信息透明后,评级、授信进入,融资变得可能,因而出现了更高阶段的业态形式。

(五)具有融资功能的第三方市场(exchange)――因融资风险控制带来的价格快速收敛。这种交易中买卖双方信息透明,评级、授信和融资开始出现,因而市场开始向更高级的业态形式转变。第三方市场因融资风险控制带来价格的迅速收敛的(converging)。

(六)第三方交易所群(group exchanges)――价格快速收敛(instant converging)。当第三方交易所单元在自己各自领域内具有竞争力,且能在交易的网资源形式上互相连成一个整体的时候,一个交易所群形式出现了。

篇2

中图分类号:A71F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7A-0026-01

一、经济学具有唯实的实践性特征

经典经济学确立的科学原理,既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并且不断接受新的实践检验,从而提出新的原理或修正已有的原理,再用于指导实践。这种以实践为唯一理论源泉、唯一应用目的、唯一检验标准的“唯实”的实践性特征,是创始人采用实证分析法描述和解释经济现象的理论前提和思想基础,是狭义和广义经济学的共性特征,是当代中国经济学研究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恩格斯强调,“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因此,无论是对经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解读,还是对创始人确立的经济学原理科学性的鉴别,都必须以他们当时所依据的历史事实和经济生活实践为评价尺度。

尽管《资本论》形成的时代背景是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但从这部著作取得的研究成果来看,不但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特殊经济规律,还揭示了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要继承和发展经典经济学,就必须弄清楚创始人所揭示的各种经济规律的形成基础及其实践意义。如,他们发现和揭示的商品生产、货币流通、等价交换、利润平均化、利润率下降、资本积累、贫富差距扩大乃至两极分化、经济虚拟化、产业后备军、需求不足和生产过剩、经济周期波动或经济危机等诸多经济规律,都属于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如果这些规律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规律,那么在逻辑上无法解释的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为什么也会遇到此类现象或此类问题。关于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工资水平的规律、工人阶级绝对贫困化的规律,或许只是当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经济规律,未必具有普遍意义。关于专业化分工与提高劳动生产率、技术进步与提高社会生产力、竞争最终发展到垄断的规律,关于两大部类商品再生产的比例关系的规律,似乎不仅仅是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些经济规律的本质及其形成的社会基础、经济条件和适用范围,都需要研究并辨别清楚。

随着实践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深化和扩展对经济规律的认识、更有效利用经济规律,这是经济学与时俱进品质的内在要求,也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的需要。唯此,才能把经济学推向前进。

二、在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促进中国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化的马克思经济学立足于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合理吸收了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若干内容。特别是从中国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吸取经验,概括总结,形成了许多新的观点、新的理论结论。中国化的马克思经济学是实践的经济学,是发展的经济学,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马克思经济学。从1978年开始,我国在生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始终围绕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不断探索,中国化的马克思经济学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中不断充实和丰富。迄今,中国化的马克思经济学在下列理论上有所突破及创新。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这个理论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以及这个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与分配方式。这个理论是中国化马克思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指出了计划与市场都是配置资源的手段和调节经济的方式,市场经济可以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这对马克思经济学作了创造性的发展。

第三,中国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方面,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第四,中国的现代企业制度理论。这个理论认为现代企业制度是中国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其主要形式是公司制;其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企业通过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科学的组织领导体制及激励约束机制,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及竞争主体。

第五,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理论。个人收入分配采取商品、货币形式,引入竞争机制;在分配政策上提出了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原则,允许和鼓励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合理拉开收入差距,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防止两极分化;在保障制度上,提出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六,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及转型理论。指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判断改革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渐进式的、体制外改革与体制内改革的结合。增量改革与存量改革的结合,应先农村后城市、先试验后推广;改革的核心是企业改革,改革的关键是价格改革;不同阶段改革的重点会变化。要与发展战略的转变相互配合,同时进行。

第七,关于发展的学说。改革开放以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把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集中亿万人民的智慧,吸取世界各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明确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对关于发展的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发展问题上的集中体现。

篇3

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马克思明确指出:“我要在本书中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决定了马克思经济学必然要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运行基础――市场经济进行研究,从而与作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经验总结的西方经济学有着某种相通之处。但由于二者在立场、观点、方法上存在着分歧,它们的区别则是根本的。

一、两者在市场一般层面存在相通之处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关于生产一般和生产特殊的论述同样适用于市场经济。依据《导言》的思想,市场一般反映的是市场经济的共同特点、共同规定,是在思维层面上反映出来的、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方式的体制性特征;市场特殊是指抽象的市场经济与一定生产关系的结合,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制度性特征。在市场一般的层面上,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市场经济基础理论存在相通之处。

(一)两者对市场机制的总体描述相似

西方经济学中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是沦证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原理,而这一原理正是对市场机制的一种描述:每个个人,“他通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每个人在追求他自私自利的目标的同时,却自然而然地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利益。微观经济学即是对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原理的合乎逻辑的表达形式。在微观经济学中,市场中的每个参与者都以利己为动机从事经济活动,也即理性的经济人:消费者追求的是效用最大化,厂商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通过分析消费者和厂商的行为,证明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能够最有效地配置资源。

宏观经济学虽然承认“市场失灵”,承认市场机制未必能使全部资源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但却认为通过宏观调控或宏观经济政策的执行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从而得出市场机制仍然可以最有效地配置资源的结论。

马克思经济学也从资本的利己本性出发来描述市场机制。资本的本性就是像吸血鬼一样尽可能地吸取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以从无生有的全部魅力引诱着资本家”,促使资本家采用新技术、提高本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从而缩减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使自己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但这只是暂时现象,在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中,资本家会竞相采用新技术。一旦新技术被普遍采用,整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会得到提高,原来先进的生产条件就成为一般的生产条件,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消失,超额剩余价值也就不复存在。

(二)两者对某些具体市场机制的描述相似

无论是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经济学都同意市场机制发挥作用都是通过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的综合作用来实现的。如,在西方经济学中,市场的均衡价格表现为市场需求和供给这两种相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当市场出现供求不一致的非均衡状态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的综合作用会使这种非均衡状态逐步消失,实际市场价格将回到均衡价格水平。

在马克思经济学中,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供过于求或供不应求从而价格与价值的偏离虽然经常发生,但由于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的综合作用,这种偏离不会长时间持续下去。在这里,“价值表现为价格运动的规律”,使得市场价格在动态中趋于平衡。可见,无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都认为市场运行是有规律的,平衡即意味着规律的存在。

二、两者在市场特殊层面存在根本区别

(一)二者对研究对象的认识不同

不论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经济学的市场经济理论,事实上都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研究对象,但二者对研究对象的认识有着根本的不同。

篇4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作用

1.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就是马克思提出的:“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并在此基础上实行等价交换。”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①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所讲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生产同一种产品平均耗费的劳动时间,而不是个别耗费的劳动时间。而在第三卷,讲的则是不同部门生产的不同类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问题。“商品的价值规律决定社会在它所支配的全部劳动时间中能够用多少时间去生产每一种特殊商品。”②这个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它像一只无形的手自发地调节着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说明了价值量既决定也实现价值规律。

1.2价值规律的作用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价值规律恰好正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商品生产的目的是为追求更多的价值,商品的生产时为了交换,为了价值而生产。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生产者为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力求使自己的产品的个别劳动耗费低于社会必要劳动耗费,以便使自己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首先是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和市场竞争是这个作用的理论源泉。商品生产者因为竞争和商品生产内部矛盾,生产者只能通过价格来判断市场的供求关系。具体体现就是,当商品价格上涨时,现在市场中的该种类型的商品是供大于求的;当商品价格下降时,现在市场中该种商品是供不应求的。其次,激发生产者的积极性。根据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的价值量又与劳动生产率生反比。竞争获利的过程就在客观上对生产者起到了促进和刺激的作用,使他们有强烈的愿望进行技术革新,加强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价格,以获得更多的利益。

2、市场经济下价值规律的具体体现

市场经济的根本就是以市场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的经济。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商品经济发展到最高阶段、市场机制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调节机制时,就形成了市场经济。在这个过程中价值规律是灵魂,是根本。

2.1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是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各种现实的资源(如资本、劳动力、技术、自然资源)在社会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和不同方向上的使用。正如马克思所阐述的:“社会必须合乎目的地分配自己的时间,才能实现符合社会全部需要的生产,因此,时间的节约,以及劳动时间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有计划的分配,在共同生产的基础上仍然是首要的经济规律。这甚至在更加高得多的程度上成为规律。”③

资源配置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计划配置,指的是以计划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一般中央计划机构是资源配置的决策者,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资源配置;另一种是市场配置,是通过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来进行资源分配。市场配置的特点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总的市场被分为不同的市场主体,分别进行决策,生产要素在企业间自由流通,市场需求是生产的决定性因素。

2.2市场机制的功能

市场机制有三大功能,分别是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其中价格机制是基础。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进一步说,价格上升,供给增加,需求降低;价格下降,需求增加,供给减少。所以,价格与供求一起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但是这其中价格始终是核心,所以价格机制是基础。

供求机制是辅助。只考虑供求机制是无法决定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活动的,它与价格机制一起发挥作用。之所以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就是因为有供求矛盾的存在。所以供求机制与价格机制合力使生产要素合理流动,进而促进市场经济合理发展。

竞争机制是结果。因为有了价格和供求的波动,竞争就产生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各不相同,那么优胜者的利润就越来越高,失败者就面临着消亡。这也是价值规律的作用之一,它使生产者优胜劣汰,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

3、国际市场中价值规律的具体体现

3.1国际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在国际市场上的作用与其在资本主义国家国内市场上的作用是否发生了变化?这是一个学术界众说纷纭的问题。马克思首先提出了国际价值的范畴,第一次把劳动价值论应用到了国际方面,揭示了价值规律的国际性质,并指出了价值规律在国际市场上的作用的重大变化。

商品的国际价值不是取决于各国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是取决于“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这个平均单位是在世界的平均技术条件下,在各国劳动者的平均劳动强度下,生产某种商品时所需要的世界必要劳动时间。平均的劳动单位随着世界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马克思说:“国家不同,劳动的中等强度也就不同;有的国家高些,有的国家低些。于是各国的平均数形成了一个阶梯,它的计量单位是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因此,强度较大的国民劳动比强度较小的国民劳动,会在同一时间内生产出更多的价值,而这又表现为更多的货币。”④

3.2价值规律在国际市场上的作用

篇5

法律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来规范行业,保护正确的和整顿不合乎经济规律的运营模式,来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直销模式之所以在全球越挫越奋,参与者越来越多,是因为这种模式符合大家的创业需求。法律最终就是要保护消费者的这种创业模式。符合大多数人利益的,未来也一定符合法律。

法律是对社会上出现的某种现象的认可和规范,从法律的定义可以明显地看出,法律是主观的、是以意识形态而存在的,是可以人为的生产、改变和销毁的,社会发展规律则是客观的、是以物质形态而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而不是意识决定物质。法律需要遵守社会发展规律和市场规律,所以宪法也是需要修改的,就是为了和社会发展相吻合。同时法律具有滞后性,只有在对某个事物经过长期的观察、实践才有充分的依据用法律来认可或者禁止,规范或者保护(当然如果某个事物具有自主的维护系统:一方面自身不具备造成社会混乱、损害大众和国家的利益的途径;另一方面可以自我维护,自主运行。那么也就不需要为其立法了)。 《交通法规》、《土地法》、 《婚姻法》、 《股票法》皆是如此。在没有《婚姻法》和《土地法》的时候我们总不可能说结婚和种地是违法的吧?如果人们一味地依赖法律则是一种可悲的社会现象,一方面说明社会不够文明,人们相处得不够和谐;另一方面说面人们的素质普遍低下,不知道主动去掌握和运用客观规律,也不知道主动去维护社会文明,法律只能防止恶劣的事情发生,而形成好的社会现象,靠法律是永远不可能做到的,靠的是人们的素质,道德观念。政党给某个事物立法的根据依然是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和是否有利于人民利益,那么我们在判断一个新生事物是否也应该以此为标准呢?不可能所有人都等着有法律认可的时候再去从事,这是荒唐,任何法律的诞生都是建立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之上,既然没有人敢在没有法律的时候去从事又怎么会出现法律了,而好的机会往往就潜藏在法律规范之前,但是它属于目光超前和头脑冷静的人。

连锁销售作为一种市场营销其过程依然是促进商品和货币的交换,在连锁销售所完成的每一次交易中,整个过程并没有与法律冲突。首先企业合法生产、正常纳税,产品经过质量认定,这与有关商业法规完全符合;其次流通的所有商品按照市场价格进行交易,属于公平交易:同时经营者依法纳税,属于合法经营;另外,企业按时保量发放经销商的奖金提成,符合劳动法规;第五,不允许未满18周岁的人员、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员、全日制在校学生、教师、医务人员(除过已经退休或者辞职的教师和医务人员)、公务员和现役军人、直销企业的正式员工、境外人员、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从事兼职的人员从事,这也符合有关法律规定。很多朋友会认为因为要从事所以才消费这种行为是违法的,这其实纯粹是一个观念上的问题,是人们跳不出传统的消费意识。没有任何法律说因为买了东西而获得经营权利是违法的,如果真是这样,商人就不能使用自己卖的商品,饭店的人也不能吃自己做的饭了,买过衣服穿的人就不能卖衣服了,这是何等荒唐之事!有人说,一个东西按照100块钱直接卖出去是正常的,但是附加一个可以经营此商品的资格在里面然后还是按照100块钱卖出去就是不正常的,觉得这是一种诱惑,其实这只是人们不理解直销理念,消费意识落后的一种感觉而已,而这种感觉本身就是错误的,你感觉不正常并不代表就违法,只能说明你还不理解其内在的含义而已。如果这种感觉成立的话,超市为了促销给每个一次性消费满100元的消费者奖励一袋洗衣粉也是违法的。什么叫诱惑,诱惑是一方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采用无法实现的利益作为诱饵去欺骗另一方的利益,诱惑的结果只能满足一方的利益也就是执行诱惑的一方,另一方所期望的利益本就是虚有的,是设局方精心设计的骗局,如果双方期望的利益都达到了那么还存在诱惑吗?连锁销售的确每一分产品背后都有一个机会,很多人也的确是因为这个机会而消费的,但是第一,消费之前是全面了解过的,而且交易的过程是公平交易,并没有说这里有机会就多加很多钱在价格里面:第二,每个人在消费的时候希望得到两个东西,一个就是产品,另一个就是实现挣钱的目的,产品会按时交给他,而且每一个人在选择之前对于如何创造利润,需要做些什么事情,可以获得多少利润都是全面了解过的,选择就意味着接受这这种理念,只要付出行动了,加之行业的负责和众人的帮助,希望达到的就必定能够实现,不想成功都不可能,那么这有什么诱惑在里面呢?也就是说在交易的整个过程中传递的信息是真实、全面的(当然有人不相信是真实的就没办法了),交易中的双方寄托在交易上的希望在交易后都能够实现,交易前的说明真实可靠、光明磊落:交易过程公平、公正:交易后的利益有绝对的保障,而且交易的商品不是,不是废品、次品、假货、走私货、军火,那么有什么地方是违法的呢?有人可能还会说传销就是因为这样而违法的,其实传销违法并不是因为有以消费而获得销售资格这种独特的优惠政策,而是获得资格之后由于业绩压力而造成的种种不良后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功能和规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想得到迅速发展,除去要建立起它的基本经济制度外,还必须依据客观情况及国内外的实践,确立自己的经济运行形式,即资源配置的方式,这就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1992年,党的“十四大”决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在九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再次强调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这种要求就是指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控制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功能作用和其所遵循的一般规律,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一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功能和一般规律的问题: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功能

1.市场经济的实质。市场经济的实质是市场问题。

①市场是国民经济运转的中心和轴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是为市场进行的生产;消费是通过市场而实现的;分配和交换离开市场则不能顺利进行,一切经济行为和活动都要进入市场、通过市场。市场作为连结宏观和微观的中心,使得政府通过市场运用经济参数引导企业的经济活动,也使得企业通过市场接受政府经济参数的引导,这样以市场为中心和枢纽,形成了政府与市场,市场与企业的“双向调节”。这样便形成了市场需求作动力来引导产业的市场模式,即:市场需求、消费产品、产业结构、产品种类决策理论发展。

②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最基本手段。资源,从经济角度来讲,不仅包括自然资源,而且包括已经过人类加工的物质财富和人本身以及科学技术、知识、信息等无形资源,这种资源是人类经济活动的最基本条件。

资源配置是指各种资源在各种不同的使用方向之间的分配。亦指社会如何把有限的资源配置到社会需要的众多领域、部门、产品和劳务的生产上去,而且配置的最为有效或较为有效,产生最佳的经济效益,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需要。同时也说明了资源配置的最优标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按比例,能满足人类多方面的需要;另一个是有效率,能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这两者共同构成资源配置的最优标准。

③资源配置的方式,现在的理论中普遍的观点是计划和市场两种方式。

计划的方式是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提出来的。但这种在最初有过成功记录的方式却都在发展中显示出不足。其严重缺陷主要表现在一是效率低,浪费大,成本高;二是经济调节不灵活,时效差,一旦失误损失更大;三是信息费用昂贵,信息质量差。中央计划机关难以准确把握种类繁多、变化万千的市场需求。

市场方式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社会实践所证实了的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但纯粹的市场配置资源也有自身缺陷,它长于效率而短于比例,调节整个社会资源分配时带有自发性、事后性,从而导致经济波动,周期性出现经济危机;存在着市场失效区;易产生垄断,并导致两极分比,造成社会不稳定。因此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实行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都不再是单一的市场配置方式,而是有计划的市场配置,是以市场为主、计划为辅的一种方式,这也是我们所指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 市场经济下资源配置作为基础方式和主要手段的优越性:有利于调动企业的自主精神和积极性;有利于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丰富产品种类和保证产品的供应;有助于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自由选择有助于企业实现收入最大化;有助于社会经济资源的节约;有助于促进社会进步。市场具有各种优势,这些优势集中到一点上就是它是资源配置的最佳方式。因此说,市场经济的功能就是能够实现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有效配置。

二、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市场,其基本特征就是交换,而商品是交换行为的最基本客体,而市场是与它的客体同时产生的,市场从其最初意义上讲就是商品市场而商品所有者是市场的原生主体,它表现为不同的角色:生产者和消费者。因此,商品的规律反映到市场经济中,形成了市场经济的内在机制,这些机制,如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决策机制等就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主要有:

1. 价值规律:价值规律不仅仅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仍然发挥其作用。其基本内容仍然是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该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各种商品均以各自的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是其它规律的前提。在社会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仍然有其作用,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价值规律具有调节社会总劳动在生产和流通各部门之间按比例分配的作用。价值规律对社会生产的调解,是通过市场价格的上下波动来实现的。一个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它的劳动消耗必须符合或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消耗,才能获得收益。市场价格与价值的相对高低,反映了商品的供求关系。价值规律正是通过这种手段起着调节社会劳动的作用。而作为一种市场经济,该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是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而实现的。价值规律作为一种强制力要求每一个生产者都要重视市场的需求,只有适应市场的需求,才能谈得上生产满足社会的需要。第二,价值规律具有刺激生产企业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经营管理,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价值规律的这个作用是通过竞争和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运动实现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商品生产者就越有利可图,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为了降低个别劳动时间,生产者就得不断地改进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而这一过程也就是整个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价值规律其内在的要求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第三,价值规律还具有指导消费,更好地满足需要的作用。

价值规律通过提供商品价格制定的客观基础,可以用于指导消费者消费。为了吸引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消费,生产企业可以制定一个较低的价格。相反如果为了限制某种商品的消费,也可以通过高价格来实现。这种对消费的指导作用,不仅是为了更好满足社会消费需要,而且反过来还可以有助于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计划。

2.竞争规律:竞争,从实质上说就是商品生产中劳动消耗的比较。竞争规律是指商品经济中各个不同的利益主体,为了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互相争取有利的投资场所和销售条件的客观必然性,它和价值规律一样,都是商品经济固有的规律。它起着如下作用:第一,实现产品的价值与市场价格。商品的价值是在竞争即市场上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消耗比较中实现的,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在现实上了解决定商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多少,一个新的产品的价值也是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它还促使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说明它在促使资源的流动和配置方面的效率更加提高。第二,通过竞争,促使各种商品生产实现优胜劣汰,不仅能够促进资源的最佳配置,而且实现了市场的新陈代谢。自然淘汰的法则在市场竞争中起着同样的作用。通过优胜劣汰,产业结构得到最迅速、最有效、最彻底的调整,促进社会经济更加迅速的、合理的发展。第三,竞争能够推动社会技术进步,推动企业创新。企业的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其中技术创新又是根本的,谁的技术先进,谁就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立于不败之地。

3. 供求规律:供求变动引起价格变动,同样反之亦然,这种商品供求变化与价格变动相互作用,供给与需求相互适应,形成均衡价格的规律性,就是市场的供求规律。供求规律有以下几个作用:

第一,促使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为市场提供不断变动的价格信号。

篇6

问题的提出

自第一次工业革命至今,人类取得了之前任何一个阶段或时期根本无法比拟的进步,尤其是经济增长的幅度和速度方面。但早在古典主义经济学占据统治地位时期人们就发现,一国的经济增长过程并不存在直线式的增长,而是普遍存在着经济扩张和收缩交替运动的现象,主要表现为经济系统中的宏观总量总是围绕着其自身稳定的增长趋势呈现出循环往复的起伏波动。后来人们一般将市场经济中宏观经济运行所表现出的重复出现、具有一定规律性的上下起伏变化谓之为经济周期,也称商业周期。

凯恩斯主义兴起之后,研究短期经济波动的经济周期理论获得了更大发展,它与研究长期经济增长的增长理论共同构成了宏观经济学的两个核心,近一二十年来,两个研究领域又出现了逐渐融合的趋势。

我国很多学者在这一领域也付出了大量心血,取得了不少成果,不过我国现有的经济周期波动研究成果中,存在诸如“对我国经济周期长度研究和类型的研究虽已开始,但众说不一”之类的问题。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发端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具体国情、有别于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决定了我国市场经济周期的波动既是一个新的重大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关系到宏观经济运行与宏观经济调控实践的难题”。而三十多年的市场经济历程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不仅需要敢于实践的勇气,更需要指导实践的理论。分析我国市场经济波动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无疑将有利于总结经验和教训,“由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更有现实意义和政策意义,其测度也十分必要”。只有这样,才能对宏观经济将来运行的可能性趋势作出准确估计和判断,而这必须建立在对相应周期性波动进行充分认识的基础上。

我国市场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测度

由于一国的经济波动总是通过宏观总量及其相对率的上下起伏来表现,所以人们一般借助GDP总量及GDP增长率来划分其经济波动的周期。本文采用NBER的Bry和Boschan开发的测定经济时间序列转折点的程序(简称B-B程序)来界定我国GDP增长率变化(见图1)周期,并借此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波动的周期性。

不过,美国商务部在确定经济周期运行转折点时明确规定:第一,只有经济从一个高峰到相邻的另一个高峰,或从一个谷底到相邻的另一个谷底,波动时间在15个月以上,才称为一个经济周期;第二,一个经济周期的收缩和扩张阶段也都要分别持续5个月以上。这两条规定主要是排除一定时期内经济波动所产生的“暂时的和无关紧要的脱轨现象”对经济周期运行的干扰。考虑到“周期的长度及类型是经济运行当中内在的自身规律使然,应当是排除各种非经济因素的干扰以后所研究的结果”,所以具体应用B-B程序的“谷一谷”法划分经济周期时,依据美国商务部相应规定和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相应变通。

按照上述美国商务部对经济周期转折点划分的标准和规定,本文借助图1的分析可知,自1978年市场经济建立以来,我国市场经济的波动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周期(每个经济周期的具体波动长度特征见表1):

第一个周期:1978~1981年(周期长度未知);第二个周期:1981~1990年(周期长度为9年);第三个周期:1990~1999年(周期长度为9年);第四个周期:1999~2009年(周期长度为10年);2009年后步入第五个经济周期的波动中。

这五个经济周期中,第一个周期属于计划经济时期最后一次波动的部分收缩阶段,而李瑛(2007)在详细深入分析经济周期内涵的基础上,指出经济周期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将改革前的经济波动纳入我国经济周期的研究范围是矛盾做法”,我国市场经济真正意义上的建设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的价格体制改革,所以本文关于我国市场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测度主要针对后面四个经济周期。

表1中,T为实际长度,T为平均长度;σ为标准差,,其中,n为实际值的样本数,y为样本值,标准差σ表示实际值y偏离平均值的波动幅度;v为波动系数,,是衡量经济周期波动幅度对历史增长趋势偏离程度的标准化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经济增长稳定性的主要指标。

借助表1我国市场经济波动周期长度特征的反映,结合图1中我国市场经济自1978年建立以来GDP增长率波动情况,可以总结出我国市场经济波动周期状态的具体特征(见表2)。

经济周期性波动特征分析

(一)周期类型

图1表明,我国市场经济自建立以来三个经济周期谷底的GDP增长率分别为4.4%、3.9%、7.1%,均远高于0%,表明每一个周期均为增长型周期。何况虽然全周期的GDP平均增长率高达9.44%,但三个已完成的市场经济周期性波动中,最低周期的GDP平均增长率都已为9%,且周期最高GDP平均增长率与最低GDP平均增长率之间仅相差0.4%,说明我国市场经济的波动具备良好持久性。

(二)周期长度

按照B-B程序的“谷-谷”法对经济周期波动长度的界定,经济波动周期的长度指一个波谷年份到下一个波谷年份的时间长度,是衡量经济波动平稳性特征的一项重要指标。从图1可知,按“谷-谷”法计算,自1981年到2009年的28年间,我国经济共经历了3个周期,周期的平均长度为9.3年。

“按波谷年计算,即从1961年到1981年的20年间也是经历了3个周期,周期的平均长度约为6.7年”,意味着相较改革开放之前的波动,市场经济建立以后,同等时期内经济波动的次数在减少、长度在增加,说明每个经济周期波动持续的时间在延长,经济运行更趋平稳。另外,全周期的扩张收缩比率为0.9,表明我国市场经济波动中的扩张和收缩并不具备绝对化的对称性。

具体到一个周期的波动而言,其长度由扩张期长度和收缩期长度两部分组成,它们分别表示每次周期波动的经济扩张和收缩的持续性。一般来说,若扩张期的持续时间较长,收缩期的持续时间较短,那么经济增长比较稳定。显然,具有长扩张型周期波动的经济运行更加稳定。

由表1可知,市场经济波动过程中的三个经济周期的扩张收缩比率分别为:0.5、0.3、4.0,意味着相比第一、二个周期而言,第三个周期为显著的长扩张型周期,表明该周期经济波动具备扩张的强持续性、收缩的弱持续性,让我们在看到第三个周期中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提高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第一、二个周期中,政府存在对市场较多直接干预的去市场化做法导致市场经济波动较大、扩张持续性弱所带给我们的教训。更值得一提的是,1978年以来,市场经济建立以来已完成的三个周期的长度分别为9年、9年、10年,这种周期长度正好吻合朱格拉周期的特征,“表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的运行过程中存在典型的朱格拉周期(中周期)现象”。

而朱格拉周期是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于1862年在其出版的《法国、英国及美国的商业危机及其周期》的著作中最早提出,用来说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波动的时间规律性的。所以,既然我国三十多年的市场经济波动也呈现出朱格拉周期的长度特征,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正经历类似于西方国家早期增长过程中的波动,进一步证明市场经济机制仅是生产力的一种发展方式,可以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更好服务。当然,也同时提醒我们应该注意避免西方国家早期发展中所出现的一般性问题,如、贫富不均、环境恶化、犯罪率上升等。

(三)波动幅度

波动的幅度即振幅,是指每个周期内波峰与波谷的离差,表明经济增长高低起伏的剧烈程度,它的大小是反映经济运行是否平稳的一项重要指标。由上表2可知,我国市场经济第一个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为10.6%,第二个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降至6.5%,第三个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则仅为2.2%;周期波动幅度在逐渐减弱,说明我国市场经济的运行更趋平稳。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周期波动的扩张阶段与收缩阶段是非绝对化对称的,故对振幅的衡量还应分为扩张幅度和收缩幅度两部分,与此相联系的还有扩张高度与收缩深度,以分别反映扩张与收缩的涨、落程度。扩张高度是指周期的峰顶位置,表明的是每个周期经济扩张的强度,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经济增长的平稳性。收缩深度是指回落的谷底水平,表明每个周期的收缩力度,谷底越低,说明经济增长越乏力、越不稳定。

由表2可知,三个已完成波动过程的市场经济周期中,扩张高度和收缩深度最大的均是第一个周期,分别达14.5%、3.9%;第二个周期的扩张高度与收缩深度就已明显降低,分别为13.6%、7.1%;第三个经济周期则分别为11.4%和9.2%。横向比较结果表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波动的扩张高度正在逐渐回落、收缩深度正在逐渐上升,三个经济周期中扩张高度最大的是第一个周期,达14.5%;收缩深度最大的是第二个周期,为3.9%,而第三个经济周期整个周期的波动幅度仅为2.2%,横向比较结果表明我国市场经济运行更趋平稳。这说明我国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手段和能力正在逐步增强,值得今后工作中学习和借鉴,以达到更好的宏观调控过程和结果。

结论

总体而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确实存在非对称性的周期性波动。这种周期性波动可以概述为:长度规则、峰位下降、谷位上升、振幅减小。针对已完成波动的三个经济周期的实证研究,结果显示:

周期类型(按波动性质分)均为增长型周期,表现为经济水平高速增长与低速增长交替出现,这表明我国市场经济的波动具备良好持久性。

周期长度(由一个波谷到下一个波谷的时间长度)分别为9年、9年、10年,吻合朱格拉周期特征,这表明我国市场经济步入了类似西方国家早期市场经济发展阶段。

波动幅度(每个周期内经济增长率上下波动的离差)由10.6%、6.5%到2.2%在逐渐减弱,这表明我国市场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得到增强。

波动高度(每个周期内波峰年份的经济增长率)由14.5%、13.6%到11.4%在逐渐降低,这表明我国市场经济的增长减少了盲目性扩张。

波动深度(每个周期内波谷年份的经济增长率)由3.9%、7.1%到9.2%在逐渐提高,这表明我国市场经济的增长有了较强抗衰能力。

波动的平均位势(每个周期内各年度平均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9.0%、9.5%、9.1%,这表明我国市场经济的增长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扩张收缩比率(每个周期内扩张期的时间长度与收缩期的时间长度之比)分别为0.5、0.3、4,这表明我国市场经济的增长在扩张阶段有了更强持续性。

波动系数(标准差与样本平均值之比)由0.4、0.3到0.2在逐渐降低,说明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经济周期波动幅度对历史增长趋势偏离程度在降低,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在增强。这表明我国市场经济正向着更趋平稳、更具持久性的良好态势发展。

可见,波动幅度、波动高度、波动深度、波动的平均位势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反映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波动性在降低、稳定性在增强;周期类型、扩张收缩比率、波动系数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则证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具备良好持久性。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波动已由过去“大起大落”的不稳定局面转向“高位平缓”的较稳定局面。更值得关注的是,三个已完成波动过程的经济周期中,虽然每一个周期的时间长度都非常吻合朱格拉周期(中周期)特征,但第一个周期的扩张期为3年、收缩期为6年,第二个周期的扩张期为2年、收缩期为7年,第三个周期的扩张期为8年收缩期为2年,三个周期的扩张收缩比率分别为0.5、0.3、4.0,这既表明每一个周期都各具特点,也真实地反映了我国过去三十多年来市场经济在每一阶段的发展情景。

上述结果反映出我国市场经济增长表现出“稳定性增强、波动性降低、波动更持久”的特征。证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周期波动已由过去“大起大落”的不稳定局面转向“高位平缓”的较稳定局面,证明我国已基本完成了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因为,“一般来说,扩张期短而收缩期长,是计划经济制度下经济周期的特征,而市场经济条件下通常是与此相反的,即扩张期较长、收缩期较短”。就上述分析而言,我国市场经济机制的这种转变又主要是在第三个经济周期得以完成的。

启示

(一) 必须尊重经济波动周期性的规律

结合上面的图表及分析过程可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2009年后就步入了第四个波动周期的上升阶段,这有力地证明了我国市场经济波动中朱格拉周期(中周期)现象及规律的存在。尊重经济波动周期性的规律是指政府必须尊重市场、承认经济波动的存在、尊重经济波动的周期性规律,减少对市场的直接干预,但并不意味着政府放弃对市场的宏观调控,相反,还应该增强。总结来说,今后的宏观调控时应该注意:

宏观经济政策的使用方向:针对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情况,使用宏观经济政策一定要注意政策方向。一般而言,当经济运行处于扩张期时,政府应采用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来加以调节;当经济运行处于收缩期时,政府应采用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来加以调节。而当经济运行到转折点附近时,则应该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宏观经济政策的使用力度:针对经济周期波动的情况,使用宏观经济政策的力度也应该区别对待。一般而言,当经济运行处于扩张初期时,政府应采用较弱力度的财政、货币政策来加以调节;当经济运行处于中、后期时,政府应采用较强力度的财政、货币政策来加以调节。而当经济运行到转折点附近时,则应该针对当时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二)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改革

作为生产力发展的一种方式,市场经济体制到目前为止在我国已运行了三十余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过程可以证明,它大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可以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更好服务。第三个经济周期的波动特征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已得到逐步初步完善。下一步工作就是研究如何使之进一步深化,使之帮助我国经济走向更高层面。

(三)向第三个经济周期学习和借鉴宏观调控经验

在美国次贷危机演变而成的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大潮中,我国经济最终也未能幸免并遭受了非常惨重的损失。但第三个经济周期的波动结果表明我国宏观经济最终还是经受住了考验,该周期波动中的宏观调控经验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这次危机不是第一次、也决不是最后一次,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我国经济宏观调控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但这些问题的解决,并不存在现成经验可以直接套用,唯一办法就是立足现实,立足国情,从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经历中去总结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参考文献:

1.姚庆彬.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测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

2.吕光明.经济周期波动:测度方法与中国经验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06

3.中国统计年鉴[R].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4.邓春玲.建国60年经济周期波动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

5.李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波动及其形成机制研究[D].郑州大学,2007

6.张连城.中国经济波动的新特点与宏观经济走势[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3)

7.邓春玲.建国60年经济周期波动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

篇7

自由性。即经济主体对本经济拥有完全的产权,并享有独立的经济利益。自负盈亏,遵循市场的运行规律自我约束,积极开拓自我发展的空间。

平等性。劳动者的劳动付出与收入完全对等,商品的交换严格遵从市场的价值规律进行等价交换,不存在任何操纵市场价格的垄断组织。

竞争性。“物竟天择,适者生存”。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在市场经济显得尤为激烈。

效益性。市场经济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追求利润,唯利是图是市场经济唯一的目标。

市场经济的这一基本特点使其在社会的资源配置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主要有:

收入的分配。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者收入的大小完全取决于市场的价格,也即完全取决于劳动者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实现了社会的公平。

供应与需求的调节。在市场经济中生产者往往通过市场反馈的信息来决定对某种产品的生产,如果某种商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则表明该种产品有利可图,应增加产量;反之,供大于求,则表明价格会下跌,无利可图,应减少产量。有效地调节了社会资源,使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

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比较适合人类经济的运行规则,人类也因为遵循了这一运行规则而使社会经济更加繁荣昌盛,以市场经济盛行的美国为例,可见一斑:

二战后美国奉行的市场经济得到进一步的重视,经济繁荣程度也步步升高:1947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6万亿美元;2007年升高到11.5万亿美元;而人均收入1947年才1.1万美元,2007年却高达3.8万美元,这一功劳不得不归于市场经济。

自由经济虽然为世界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我们知道,一切经济的活动都离不开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人这一因素。人是自私自利的物种,人不管做什么他首先考虑的是他自己“人不为自天诛地灭”是自私人性的诠释,而且人的欲望是毫无止境的,“人心不足蛇吞象”把人的贪婪性描写得入木三分。人类携带着自私、贪婪的特性去追求他活动的最终目标――获利的过程是非常危险的过程,“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金钱对人类的诱惑足以让他不顾个人的安危,难道他会心安理得地遵循市场的运行规律去追求他应得的那份社会价值吗?不可能,否则诸如垄断组织的违规行为不会屡禁不止,对付这一现象唯有允许政府进行适当的干预,也就是干预市场经济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所谓的政府干预也就是政府行为,是指政府根据宪法通过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事务进行组织管理和控制的活动,是国家权力的运用和实施。

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

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良好的营商环境能吸引投资者的投资热情,从而保证市场经济的繁荣昌盛,所以政府对内应该做好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对公共卫生,文化教育,社会治安等的投入,提供一个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对外要加强军事及外交等的建设,在维护国土完整和独立的前提下,共同建设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对社会资源提供保护性措施。自私人性的特点促使人类在进行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面会进行掠夺性的开采,造成自然环境的严重恶化,所以政府有必要通过立法、税收等手段对自然资源加以保护,合理地开发和利用。

适度良好的国家干预对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一观念已得到各国的认可并加以充分的利用。美国早期基本上是自由放任的经济,完全由市场来决定,但发展到一定时期后,美国的自由经济越来越需要国家的干预,比如,营商环境的建设,各种法律措施的制定都只能由国家来完成,从早期的反垄断法等到现在奥巴马的7870多亿美元的救市方案都深深地打上了政府干预经济的烙印。

市场经济不是完全自由的经济,它需要政府来行使它所不能行使的职能。没有政府的干预,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几乎不存在。总之,市场经济和政府干预是一个目标上的两个手段,它们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当然,并不是每一个政府的干预行为都能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有时政府的干预反而引导经济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是不正当的政府干预行为所致,即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多管了。所以政府在运用干预手段时要三思而行。

二、国家干预市场经济的范围

篇8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7-0022-05

一、社会主义是否应该发展市场经济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重大问题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完全成功的,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实际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一些国际友人也充分肯定了我们取得的成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深入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认真研究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尊重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产生了具有社会主义内容的特殊规律;具有市场经济一般的许多共同的运行形式,又产生了许多不同既往的新的市场经济运行形式。它是在否定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市场经济新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种重大探索、重大突破、重大进步和重大创造。它使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宏观管理、综合平衡条件下更加活泼,更有生机,更有适应调节能力和创造创新能力,能够更充分地调动各个方面、各种因素发展生产力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分配方式以按劳分配为主和走共同富裕道路。这些既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否定。而市场经济的优势主要是利用价值规律,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这也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过去我们只注重发挥前一方面的优势,把后者误认为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而加以忽略甚至抑制,为生产力发展设置了障碍。这两种优势本来是社会主义制度都具备的,只是过去我们没有发现这一点,而现在也还未能完全认识这一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摆正了市场与宏观管理的位置,既发挥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又重视发挥宏观管理的重要作用,使两者的相互关系走上了正确轨道。宏观管理或称全局管理是从国民经济和全国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对经济进行管理,它立足实际、放眼全局,实现了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有机结合,并尽力避免市场失灵问题,使市场运行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符合整个社会平衡协调、有步骤、按比例全面发展的要求。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本质差别

毋庸置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当然有共性,如市场经济运行的形式和规律等。其中,“看不见的手”对社会资源的配置,是市场经济共同的最重要的基本规律。因此,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成果,有利于我们理解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性,掌握市场经济的特点和规律,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但共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市场经济不仅是资源配置的方法,也表现了生产关系的性质,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存在着一些特殊的运行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所有制基础不同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之上。资本主义制度诞生后,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但由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之上,使其先天便具有两个无法解决的根本矛盾。实践表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日益下滑,而且这不是单纯用基数大所能解释的,只是表明“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此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物质生产停滞甚至下降,而另一方面,其虚拟资本却疯狂增长。如,美国原来是世界上最大的物质生产国,能源、钢铁、汽车等曾居世界首位。但这些年来美国物质生产逐步衰弱,其煤矿矿井减少了1/3,煤矿工人减少了1/7,炼化厂减少了1/3,钢铁产量已不到中国的1/6。制造业占GDP比重由1960年的29.7%下降到2009年的12%,虚拟经济和服务业占比则由30%上升为88%。1998—2009年,美国GDP增长了1.4倍,虚拟资本增长了10.4倍。2010年,以发达国家为主体的金融货币交易额超过1000万亿美元,其中与物质生产有关的仅占1%,外汇市场日成交量是商品日交易量的90~200倍。金融业从业者数量飞速增长,国家垄断向金融资本垄断高速发展。目前,美国最大的50家商业银行资产,占全美1万家银行资产的56.8%。有2000多家对冲基金,7000多家保险公司,保险业从业者230万人,证券业从业者超过万人。1970—1997年,发达国家对外投资增长32倍,国际证券投资增长265.6倍,每年获得超过万亿美元的利润,虚拟资本投资利润比实体投资利润高几十倍。

发达国家一方面是物质生产增长缓慢甚至负增长,另一方面是消费和债务高增长。其消费不是建立在物质生产增长上,而是建立在入不敷出和掠夺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和资源的基础之上。2010年,美国国债达到11万亿美元,2011年上升到15.3万亿美元,加上其他债务,总额已超过50万亿美元,占GDP的比重达到70%和税收的674%。2009年,美国债务占全球债务的39%,居世界首位。不仅国家负债累累,而且居民也举债度日。2008年,美国平均每个家庭负债21.7万美元,家庭私人负债占CDP的比重达到98%,负债比自有资产高50多倍。2010年,欧洲的公债相当于GDP的80%,其中英国为100%,法国为77%,意大利为106%,希腊为135%。高负债实际上是用别人的钱或未来的钱来维持自己眼前的高消费、高福利,表现出资本主义制度的虚弱和无奈,并成为经济危机产生和蔓延的重要原因。

美国不仅利用举债掠夺发展中国家用辛勤劳动创造的大量物质财富,还利用美元作为储存手段和结算手段的特殊地位,通过大量印钞、汇率变化和美元贬值等手段,将危机转嫁给世界,更使发展中国家遭受巨大经济损失。

发达国家一、二产业比重下降、虚拟经济和债务经济急剧发展,并不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是“生产力发达的反映”,而是表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寄生性和腐朽性。有生产才能有消费,发达国家在生产下降的情况下依靠投机、举债来维持自身消费,进而成为全球经济的破坏者和掠夺者,使能够获得高额利润的虚拟经济成为资本主义腐朽性发展到新阶段的重要特征和反映,食利阶层人数迅速增加,资本主义寄生性愈发突出。发达国家凭借其资本优势和技术优势,不断剥削发展中国家,使发展中国家成为它们的打工者、出口市场和廉价原材料供应地,使寄生阶级发展为寄生国家,以至于一些失业者宁肯拿失业救济金赋闲,也要把赃、累、危险的工作让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劳工负担。

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不仅在生产过程中越来越强烈地表现出来,也必然在收入分配上越来越强烈地表现出来。生产资料所有制一定会表现在分配关系上,而后者又会进一步影响生产。近年来,发达国家两极分化加剧,失业率居高不下。2010年,美国最富的5%的家庭收入占国民财富的60%。当年经理层年收入1080万美元,工人为33121美元,前者比后者高325倍。近30年来,美国最富的20%的家庭收入增长了89%,而另外80%的家庭实际收入无任何增长。美国财富正迅速向少数金融寡头和大垄断资本集中。2010年,美国排前5名的金融公司市值达到80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GDP的1/20。发达国家358个亿万富翁所拥有的财富相当于世界财富的一半。而同时,发达国家的贫困人口迅猛增长。2010年,美国贫困率达到15.1%,贫困人口达到4620万人,每7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处于贫困状态。德国5%的高收入者占有私人财富的1/3,另有50%的家庭其收入只占10%。法国、意大利、德国失业率超过10%,其中青年人失业率更高,意大利为33%,法国为22%,比利时为20%,西班牙为35%,整个欧盟失业人口达2200万。贫富差距拉大引起社会强烈不满,导致发达国家犯罪率激增。美国犯罪率最高,2010年犯罪案件超过1000万起,其中暴力犯罪125万起,财产犯罪908万起。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3万美元,欧元区接近4万美元,竟还有那么多的贫困人口和失业者,可见其财富不均和两极分化程度之高,也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于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之上,关键生产资料掌握在劳动者手中,保证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一致性,从而在根本上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生产资料的劳动者共同占有,使生产力得到根本性的解放,并解决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矛盾,原则上消除了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当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也存在矛盾和对抗性,因此需要通过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加以解决。

(二)资源配置方式存在差别

由于正确认识了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建立起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基础的经济体制,从而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内涵发生了根本变化。认识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的必然性,并形成市场经济发展的体制制度,是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前提。认识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实际上是认识商品经济在我国发展的必然性。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经历了一个认识过程,但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我们是处理得最好、觉悟得较早、认识较深入的。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与以计划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的根本区别,在于投资、生产、流通和消费都由市场决定,即使计划的制定执行也必须建立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之上。只有建立这样的体制机制,才能称之为市场经济。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基础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基础相比,具有完全不同的内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基础和出发点是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按劳分配。公有制企业之间虽然也存在竞争,但更多地体现了劳动者之间的分工合作关系;非公有制也是资源配置的基础,但不占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目的和方式也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相互运动中,注重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通过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相互转化和实现,服务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由此可见,市场经济的一些共同规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内涵发生了改变,需要我们结合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更好地认识和尊重规律,使其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三)宏观调控目的和作用不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起宏观调控体系,解决了从全局出发配置资源这一资本主义不可能解决的根本问题。生产有组织性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这一矛盾带来资本主义经济的盲目发展,导致生产过剩与消费不足的矛盾愈演愈烈和经济危机周期性出现。虽然资本主义国家也尝试调控,但私有资本不可能甘心接受干预,结果致使这一矛盾无法得到解决。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机器不仅对市场的调节能力有限,而且其国家机器的运转反而受到私有资本的“调节”,导致资本主义无法摆脱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国家代表全体人民占有关键生产资料,从而有权力、能力和责任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利益的全局出发,使用和配置主要社会资源。管理经济是人民民主国家最重要的职能之一。集中力量搞建设、谋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必须集中力量完成这一任务。国民经济管理体系是一个强大而科学的体系,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体系,是自觉地把过去控制自己的力量置于自己控制之下的体系。这种从全局出发进行资源配置的宏观管理,将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与加强宏观调控两者的优势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优势。

总之,两种市场经济从所有制基础到运行内容、运行目的都有本质区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根本上克服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矛盾。虽然还不成熟,许多方面还有待完善,但是它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适应了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并不断发展完善,是当今人类社会最先进、最优越的经济体制和具体经济制度。

三、几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怎样理解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

“在宏观调控下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原则。但是怎样理解“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呢?有的同志把这一问题理解为单纯的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配置,是让“看不见的手”完全自由地配置资源。这种理解是不完全的,没有反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固有内容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至少应当包含以下几项内容:第一,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第二,资源配置的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即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第三,市场在各个环节配置资源的核心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第四,在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优势的同时,尽可能限制市场的局限性和盲目性。这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前提,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题中之意。有人把市场的作用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提出经济领域的完全自由化;反对以公有制为主体,提出以非公有制为主体,让国有经济退出一切竞争领域。这种削弱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放弃宏观管理的观点违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必将带来许多本来可以避免的社会矛盾,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二)怎样看待和进行宏观管理

如果把资源配置理解为生产组织方法和运行方式,那么资源配置的形式绝不只市场和宏观(政府)两种,它应是一个从个人、企业、企业集团、地方政府、各种中介到中央政府资源配置的金字塔,有若干层次,每个层次都会使用多种手段和方法进行资源配置,只是配置的内容和范围不同。把资源配置方式概括为市场和宏观管理两种,实际上沿用了过去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划分,并不完全科学。不过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我们还是使用这两个概念。如果说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础,那么宏观管理也是配置资源的一种手段,而且是先于市场、高于市场,且单纯的市场配置无法取代的手段。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信条便是“看不见的手”能够调节一切,所以无须任何外部干预。但现实中诸多的市场失灵问题证明,单纯依靠市场自动调节实现均衡只是一个空中楼阁。而宏观管理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能摆脱企业和市场的局限性与盲目性,从全局出发观察和处理问题,将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相结合,对社会资源进行社会范围的总体配置、综合配置和有预见的配置。宏观管理包括直接管理和间接管理两种形式。我们强调宏观间接管理,但并不排斥直接管理,包括在一定范围和时期下达指令性计划。如,航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涉及2/3国土面积的三北防护林工程等的实施,大面积建设高产田、加强中西部地区建设等,都需要宏观直接管理。当然,指令性指标的制定、执行和实现也离不开市场,必须尊重市场规律,建立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之上。但是这里对市场规律的尊重不是只考虑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而是考虑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并将两者妥善结合。

(三)怎样看待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篇9

一、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

首先,市场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改革开放至今,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经济上对外开放领域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深化。加上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地的相对距离明显缩小,市场经济领域的全球化趋势也得到不断加强。市场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市场交易的国家化趋势明显加强,中国市场经济与整个国际市场的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机遇更多的同时,市场的不确定性明显提高;其次,市场参与者的国际化,市场交易的范围不再局限于一国范围之内,市场竞争也在全球展开。

其次,市场经济自由化程度明显提高。世贸组织成立以来,各个组织成员国纷纷降低税收标准,放宽对国际产品和资本的准入门槛,国家外汇管制被普遍取消,为国际贸易的展开提供了极大便利,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通和配置成为可能。市场经济的自由化主要表现为利率自由化、合资经营、业务范围自由化、金融机会准入自由、资本市场流动自由等;一些区域性或全球性经济合作组织积极推进零关税政策,例如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再比如近几年逐步兴起的TPP,都是市场经济自由化的体现。我国也积极顺应历史趋势提高市场经济自由化水平,先后设立上海自贸区、厦门自贸区等,与东盟十国开展零关税通商口岸试点。

还有,市场经济工作日益工程化。狭义上来讲,市场经济工程是依托数字化计算及通讯设备,依托现有的基础性市场信息,对当前的市场环境进行全面的分析研判、分解组合,为政府的经济行为提供数据参考。广义上讲,市场经济工作工程化趋势指工程化手段在解决市场经济问题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除了市场经济对策设计的工程化以外,还有市场产品价格制定管控工程化、市场产品交易策略设计工程化、市场风险管理的工程化,这里指的是广义上的市场经济工作工程化。

最后,现代金融市场变化明显,金融产品的证券化,甚至基金化趋势明显。金融产品的证券化是指个人或政府可以把住房、汽车、租赁的债权等作为担保,进行抵押证券的发放,以求得相应的投资者购买,或是有政府发行债券来募集资本,直接为政府生产进行融资。然而在现达国家,金融市场基金化趋势正不断加速,例如信托产品正凭借其灵活、便捷、覆盖面广、类型多样的优势快速兴起,一些证券产品已经被基金产品所取代,在我国,基金产品也在近年快速兴起。网络金融正逐步取代实体性金融交易成为未来金融工作的主流。

二、现代市场经济环境对政府行为的全新要求

1、利用EPR等现代信息化手段拓宽政府市场信息来源

首先,政府需要全面准确的市场信息来源支持市场经济工作。现代市场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因此未来的政府经济管理工作者在专业化知识之外,还要具备全球化眼光;另外说到市场经济的本质,其实是各种资源在市场化条件下的配置,现代全球市场经济影响因素众多,国际政治环境、国家政策、甚至社会舆论形势都对市场经济有着巨大影响,市场形势瞬息万变,能否掌握市场相关领域信息直接关系到政府经济管理工作能否及时把握市场经济脉搏,预测市场经济发展趋势,从而及早做出决策,及时把握市场经济机遇,规避金融风险。因此未来政府的经济工作绝不是仅仅掌握某一方面的市场信息就可以的,必须具有丰富全面的市场经济信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环境瞬息万变,能否及时掌握准确的市场信息动态是政府能否把握机遇、规避风险的关键,直接关系到政府经济工作成败。EPR可以及时统计市场各项基本数据,帮助政府分析市场供求关系变化,金融市场涨落变化,从而更加及时合理的制定对策,减少因政府与市场信息不畅所造成的机会成本与风险。例如在我国2013年大蒜价格猛涨之后,不少农民纷纷选择种植大蒜,而忽视了大蒜市场基本稳定的需求,从而导致自2014年起大量大蒜积压,不少种蒜大户纷纷破产……近年来类似的情况在其他农产品领域也很常见。这都是由于农业规模扩大与农民对市场信息掌握不对称所造成的。反观美国,农业市场就比我国要稳定的多,许多农场主会聘请专业会计财务管理人员利用EPR技术对市场信息及农场内部资源数据进行时实掌握,及时把握农产品市场信息动态,科学理性地对资源进行合理化配置。农产品大都作为生活必需品,相比其他产品市场变化比较平稳,然而EPR对农产品市场把握已经显得如此重要,对于其他市场变动更大的产品,EPR所提供的市场数据支持,其重要作用可见一斑。

然而市场经济环境下各种资源流动速度加快,金融资本市场、人力资源市场等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强。而对于企业特别是大型上市企业,内部资源流动速度也明显加快。这对于如何根据外部市场信息变化进行快速科学决策,合理配置资源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也对政府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传统紧靠人工的模式显然已经难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而EPR强大的数据搜集、整合、分析、共享能力正是企业所需要的。例如当年太子龙股份有限公司和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与英国坦峡公司合作就是企业运用EPR把握市场机遇的成功案例。

2、政府要充分借助财政手段、货币手段对市场经济进行必要调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所进行的宏观调控是由其自身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性质所决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单纯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最大区别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的不是在于追求财富的最大化,而是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其次市场因为其自发性,具有盲目性和风险性,政府宏观调控的目的就在于避免市场的这种盲目性以及由此带来的风险性。市场经济环境下,由于生产者依据市场信息调整生产行为,所以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容易出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问题,甚至造成经济危机。一般来讲,政府的宏观调控通常依赖一定的财政手段和货币手段。财政手段主要通过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来实现,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政府通过增加税收等手段减少市场中流通的货币量,从而抑制通货膨胀;通货紧缩时期的政府财政政策则与之相反,通过减少财政收入、增加财政支出来增加市场中流通的货币量从而鼓励消费,刺激经济发展。财政政策之外还有货币政策也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托手段。货币手段一般通过利率、银行准备金率等实现,通货紧缩时期,政府通过降低利率、降低银行准备金率来增加市场中流通的货币量,从而刺激消费;通货膨胀时期,政府通过提高银行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来加速资金回笼,避免经济过热。

3、政府要充分尊重市场的主体地位、尊重市场规律

就我国现在的经济状况而言,政府一般都能够对财政手段和货币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但问题往往不是出在政府不干预而是干预过多。所以针对我国目前的情况,市场经济下的政府行为更要充分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减少政府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必要干预,充分调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的发展积极性和活跃因素。另外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政府要严格依法办事,依规办事,杜绝个人权威凌驾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之上,杜绝以个人意志而不是科学规律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三、总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所探索出的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新的经济形势下,各级政府要牢牢把握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全面认识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深刻认识现代市场经济环境对政府行为的全新要求,利用EPR等现代信息化手段拓宽政府市场信息来源,充分借助财政手段、货币手段对市场经济进行必要调控,同时还要充分尊重市场的主体地位、尊重市场规律,从而促进我国经济良性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后凯.我国政府间经济权力分配模式的选择[J].经济

体制革,1992,(06).

[2]马蔡琛.社会转型期政府职能转变与公共管理改革[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5).

[3]赖茂生,王芳编著.信息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4](瑞典)理查德?斯威德伯格(RichardSwedberg)著,周长

城等译.经济社会学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朱国宏,桂勇主编.经济社会学导论[M].复旦大学出版

社, 2005

[6](法)雷蒙.阿隆(RaymondAron)著,葛智强,胡秉诚,王沪

宁译.社会学主要思潮[M].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篇10

一、经济犯罪及其特征。1、经济犯罪并不是一个法律术语,而是经济和犯罪这两个概念的相加与组合。经济犯罪指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与经济活动直接有关或者具有财产内容的,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让利法规定为犯罪,并且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2、特征:(1)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与经济活动直接有关或者具有财产内容。(2)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3)被刑法规定为犯罪或者违反了刑法规定的行为。(4)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二、市场经济及其法制特征。特征:(1)是权利经济。(2)市场经济是自主经济。(3)是契约经济。(4)是竞争经济。(5)是法制经济。三、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的危害。1、侵犯经济活动主体的合法权益。2、扰乱市场竞争的有序、正常运行。3、妨碍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措施的落实。4、破坏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外部环境。四、抑制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危害的途径。1、严格执法是抑制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危害的根本保证。2、完善刑事立法是抑制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危害的基本前提。3、增强公民法律意识,养活经济犯罪,是抑制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危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经济犯罪、市场经济、法制、刑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健全,使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空前活跃。但与此同时,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各种原因,也由于商品经济本身的各种负面效应,经济领域的犯罪现象也不断出现,这极大的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并直接或间接的引发了很多经济犯罪,严重的妨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如何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经济犯罪也因此成为当前的突出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这种经济体制尚未完全确立或不完善的情况下,经济犯罪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思考探索经济犯罪,市场经济二者之间的关系,作为一名法学本科生,对于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刑法的有关规定,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经济犯罪及其特征和特点 

绝大多数的犯罪行为,归根到底都与经济有关,但是人们通常并不把这些犯罪都称之为经济犯罪。一般情况下,人们只是把某些与经济活动有关联和具有财产内容的犯罪行为称之为经济犯罪。从严格意义上讲,经济犯罪并不是一个法律术语,而是经济和犯罪这两个概念的相加与组合,是在犯罪这一整体范畴中从经济这一角度或者层面对犯罪中部分范围的界定。而犯罪一般被认为是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违反刑法规定,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经济犯罪中的“经济”一词本身是一个多义词,在这里应该理解为,经济活动或者财产。因此经济犯罪就应该定义为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与经济活动直接有关或者具有财产内容的、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被刑法规定为犯罪、并且应该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可见看出经济犯罪的这一定义,3、具有以下四个层面的涵义:一是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与经济活动直接有关或者具有财产内容的行为。只有这样的行为才可能是经济犯罪,没有这一特征的犯罪,只能是其它犯罪;二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经济犯罪直接危害着社会经济秩序和其它秩序,并且这种危害性达到了一定程度,否则不是经济犯罪;三是被刑法规定为犯罪或者违反了刑法规定的行为。这是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所决定了的,刑法没有规定为犯罪的不为犯罪,只有被规定为犯罪的才可能是经济犯罪;四是应该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犯罪是严重的违法行为,当然要受到刑罚的处罚。这四层涵义密切相联,共成一体,构成经济犯罪的一般特征。经济犯罪与其它犯罪的最大的区别是经济犯罪的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与经济活动直接有关或者具有财产内容,这一区别也是经济犯罪的独有特征。另外,我们从经济犯罪的这一特征入手,可以将经济犯罪分为两个类别,一是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与经济活动有关的经济犯罪,它直接破坏着经济秩序,可称之为经济活动犯罪;另一类是具有财产内容的犯罪,它破坏着经济秩序,同时也破坏着其它秩序,比如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侵犯财产罪、贪污贿赂罪,可称之为财产犯罪。

经济犯罪严重的扰乱了市场经济的秩序,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经济犯罪浮动呈现上升趋势,有其以下特点:1、经济犯罪发案率居高不下,犯罪金额越来越大。近年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大案要案不断出现,犯罪金额在几十万元以上,甚至数百、上千万元的大案时有发生。2、职务经济犯罪以及非职务人员与经济领域工作人员相勾结的共同犯罪呈上升趋势。犯罪分子利用从事政府的公务或在经济领域工作的职务之便实施经济犯罪,其犯罪手段具有相当隐藏性,社会危害也较其他犯罪更为严重。3、单位犯罪已成为当前经济犯罪的显著特征。这类犯罪后果严重,查处十分困难,经济犯法案范围的加大,犯罪主体身份的复杂化,犯罪手段的智能化、隐藏性等特点,导致了司法机关对经济犯罪的查处阻碍重重,十分艰难。

篇11

关键词:经济犯罪、市场经济、法制、刑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健全,使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空前活跃。但与此同时,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各种原因,也由于商品经济本身的各种负面效应,经济领域的犯罪现象也不断出现,这极大的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并直接或间接的引发了很多经济犯罪,严重的妨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如何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经济犯罪也因此成为当前的突出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这种经济体制尚未完全确立或不完善的情况下,经济犯罪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思考探索经济犯罪,市场经济二者之间的关系,作为一名法学本科生,对于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刑法的有关规定,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经济犯罪及其特征和特点

绝大多数的犯罪行为,归根到底都与经济有关,但是人们通常并不把这些犯罪都称之为经济犯罪。一般情况下,人们只是把某些与经济活动有关联和具有财产内容的犯罪行为称之为经济犯罪。从严格意义上讲,经济犯罪并不是一个法律术语,而是经济和犯罪这两个概念的相加与组合,是在犯罪这一整体范畴中从经济这一角度或者层面对犯罪中部分范围的界定。而犯罪一般被认为是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违反刑法规定,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经济犯罪中的“经济”一词本身是一个多义词,在这里应该理解为,经济活动或者财产。因此经济犯罪就应该定义为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与经济活动直接有关或者具有财产内容的、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被刑法规定为犯罪、并且应该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可见看出经济犯罪的这一定义,3、具有以下四个层面的涵义:一是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与经济活动直接有关或者具有财产内容的行为。只有这样的行为才可能是经济犯罪,没有这一特征的犯罪,只能是其它犯罪;二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行为。经济犯罪直接危害着社会经济秩序和其它秩序,并且这种危害性达到了一定程度,否则不是经济犯罪;三是被刑法规定为犯罪或者违反了刑法规定的行为。这是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所决定了的,刑法没有规定为犯罪的不为犯罪,只有被规定为犯罪的才可能是经济犯罪;四是应该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犯罪是严重的违法行为,当然要受到刑罚的处罚。这四层涵义密切相联,共成一体,构成经济犯罪的一般特征。经济犯罪与其它犯罪的最大的区别是经济犯罪的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与经济活动直接有关或者具有财产内容,这一区别也是经济犯罪的独有特征。另外,我们从经济犯罪的这一特征入手,可以将经济犯罪分为两个类别,一是在经济活动中产生并与经济活动有关的经济犯罪,它直接破坏着经济秩序,可称之为经济活动犯罪;另一类是具有财产内容的犯罪,它破坏着经济秩序,同时也破坏着其它秩序,比如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侵犯财产罪、贪污贿赂罪,可称之为财产犯罪。

经济犯罪严重的扰乱了市场经济的秩序,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经济犯罪浮动呈现上升趋势,有其以下特点:1、经济犯罪发案率居高不下,犯罪金额越来越大。近年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大案要案不断出现,犯罪金额在几十万元以上,甚至数百、上千万元的大案时有发生。2、职务经济犯罪以及非职务人员与经济领域工作人员相勾结的共同犯罪呈上升趋势。犯罪分子利用从事政府的公务或在经济领域工作的职务之便实施经济犯罪,其犯罪手段具有相当隐藏性,社会危害也较其他犯罪更为严重。3、单位犯罪已成为当前经济犯罪的显著特征。这类犯罪后果严重,查处十分困难,经济犯法案范围的加大,犯罪主体身份的复杂化,犯罪手段的智能化、隐藏性等特点,导致了司法机关对经济犯罪的查处阻碍重重,十分艰难。

二、市场经济及其法制特征

党的十四大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际上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始,应该是党的的召开。市场经济起源于商品经济,但又不同于商品经济。一般地讲,商品经济相对于自然经济而言,而市场经济则是相对于计划经济来说的。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有简单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之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商品经济具有普遍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它是商品经济市场化、社会化和制度化,或者说它是商品经济的高级形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优胜劣汰规律得到充分的反映和体现;主体平等,交换自由成为经济活动的重要原则。利益驱动市场的运行,竞争①决定着资源的配置,市场价格连接着生产者和消费者,这些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则。市场经济经历了近代市场经济和现代市场经济两个阶段。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无论是市场机制或是国家的宏观调控,都达到更高的层次。因而要有良好的公共权力体系予以间接干预,就是说要由过去“看不见的手”过渡到现在“看得见的手”。而间接干预的最佳形式和最基本、最主要形式,就是具有普遍性、规范性和强制性的法律。从西方法制史上可以看出,法律产生于商品交换,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市场经济的发达而兴旺。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新发展,它吸收现代市场经济的精华,并把它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在一起。它同其它现代市场经济一样,实质上法制经济,这是因为:1、市场经济是权利经济。既要求法律确认权利,保障权利,以要求法律规定权利主体的资格和范围;更要求法律规定人们行使权力的方法、原则和保障权利的程序。2、市场经济是自主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无论是公有制企业或是私有制企业,无论是合资企业还是独资企业,有享有独立的产权,独立的经济利益和独立的经济意志,并享有按照自身利益,根据市场供求作出生产和经营的决策权,同时,对经营结果承担风险和责任。那么,怎样来维护市场经济下的经济主体的独立产权,独立的经济利益和独立的经济意志呢?只有法律才能担当起这种职责。3、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一切交换活动乃至分配活动,几乎都是通过契约来实现的。契约本身具有法律的约束力,也需法律确认和保障。4、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有市场经济就有竞争,有竞争就要有维护自由、公平竞争的规则,并由它来规范各种交换和竞争行为。这些规则就是法律。5、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市场经济作为发达商品经济的实现形式,必然要求开放方式,而且开放的范围和规模将会越来越大。市场经济反对地区分割和部门封锁,一方面要求产品和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通,另一方面要求基本政令统一。因此要求加强涉外经济立法。6、市场经济是主体地位平等意志自由的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入市场的主体无论规模大小,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同时都根据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在等价基础上进行交换,即不能原价收购,也不能联手抬价,更不能垄断价格。此外,市场主体可以自愿选择交易对象和交易方式,不能强买强卖,更不允许欺行霸市。为确保这种地位平等和意志自由,就必须有法律。从以上这些方面可以看出市场经济的法制特征。但是,既便确立了完备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宜的法律,仍会出现不遵守法律即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严重的违反这些法律的行为就是经济犯罪行为。

三、经济犯罪对市场经济的危害

按照我们对经济犯罪所概括的定义,我国刑法分则中规定了经济犯罪,主要是第三章规定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其中包括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走私罪、妨害对公司、企业和管理秩序罪、破坏金融秩序罪、金融诈骗罪、危害税收征管罪、侵犯知识产权罪、扰乱市场秩序罪,第五章规定的侵犯财产罪和第八章规定的贪污贿赂罪。所有构成这些犯罪的行为,说到底,对市场经济都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只不过,有的犯罪行为直接危害市场经济秩序,有的间接危害市场经济秩序。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经济犯罪对其危害,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侵犯经济活动主体的合法权益,我国刑法分则中规定的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不仅是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侵害,而且侵害了生产、销售合格商品和生产者、销售者的合法权益;金融诈骗罪同时侵害着作为市场经济活动主体的金融机构和提供资金的公众的合法权益;侵犯知识产权罪规定了侵犯他人依法持有的商标权②、专利权③、著作权④和其它相关权利的犯罪;侵犯财产罪,则是规定了侵犯公司财产的犯罪构成。所有的这几类犯罪都使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的合法权益,在不同环节受到了这些经济犯罪行为的不同方式的侵害。2、扰乱市场竞争的有序、正常运行。我国刑法分则第三章第八节规定了扰乱市场秩序罪,这些犯罪是直接地扰乱市场秩序的犯罪。构成这些犯罪的行为严重扰乱着市场竞争的有序、正常运行。

篇12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开展相关讨论以来的有关文献看,关于“中国经济学”有两种对立的看法,否认“中国经济学”的存在为“少数派”;主张建立“中国经济学”的是“多数派”。赞成建立“中国经济学”的“多数派”,相同点是都主张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出发进行基本理论的创新,实现经济学的中国化或本土化;不同点是对“中国经济学”的具体理解,有“窄派”和“宽派”两种观点。以刘诗白、洪银兴为代表的“窄派”认为,“中国经济学”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或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以于光远、谷书堂为代表的“宽派”则认为,“中国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所有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

中国现阶段,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究竟有没有以及需不需要“中国经济学”呢?

事物具有个性。每个国家的经济问题,都具有不同于其它国家的差异性。“任何一个社会,它的自然条件,从而它的历史条件,不能与其他社会恰好一致。”但并不是存在差异就需要建立国别经济学。王亚南认为,发达的法国、德国、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虽然经济发展有一定特殊性,也有在理论上总结的必要,“但从整个经济学的世界性一般性上讲,它们却格外显得破碎支离,从而,把它们在对英国经济理论的对立意义上,冠以国别的,或有‘德国的’,‘奥国的’,‘美国的’形容词,那不但对其现实的一般妥当性,无何等益助,且反而表现那都不过是资本制经济在它各发展阶段,在个别国家特殊条件下的有局限性的意见而已。”王亚南进一步指出,只有一国的经济形态在质上具有特殊的规定性,只研究一般的共同的规律难以深入地把握问题的实质时,国别的经济研究才能形成独立的经济学。

中国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任何国家市场经济建设的条件、过程、目的等,在本质上都是不同的。特殊性之一,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经济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历史文化、自然环境、资源状况等客观情况,与其它国家有根本性的区别;特殊性之二,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既要破除计划经济又要建立市场经济,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特殊性之三,虽然中国市场取向的改革已经进行了20多年,以建立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改革也已有10余年,但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还相当低,发展也极不平衡;特殊性之四,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是公有制占主导的市场经济,所有制结构、利益分配方式、宏观调控方式等,与世界上任何国家相比都是特质的。

因此,中国目前需要且应当建立“以中国人的资格来研究”,“其例解,其引证,尽可能把中国经济实况作为材料”,“特别有利于中国人阅读,特别会引起中国人的兴趣,特别能指出中国社会经济改造途径”的“中国经济学”。经济学界“少数派”否认“中国经济学”的存在,是不准确的和缺乏根据的。

那么具体说来,“中国经济学”的科学发展观是什么呢?

事物又有共性。“中国经济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理论经济学。王亚南指出:“经济学是一种基本的社会科学。科学上研究的诸般法则,都是有一般性的,比如经济学中的价值法则,利润法则,工资法则,乃是从现代商品货币经济关系中发现出来,无论哪一个国家,只要它的商品货币关系确立起来,它就必然会有那种价值法则,利润法则,工资法则等在其中发生作用,而由这诸般法则综合起来构成的经济学,也就可以看作是这个国家的商品货币经济关系的‘说明书’。”因而“经济学在当作科学的限内,不允许带上‘国别’的帽子,来破坏它的一般性。正犹如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等等,不允许带上英国,美国,法国或德国的帽子一样。”

事实上,从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抽象意义上说,商品的内在矛盾和企业的性质是相同的,商品经济规律也是相同的,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只能是一套而不能是多套。即使是生产关系,本质上说也都是经济利益关系,同样有研究“人类各种社会进行生产和交换并相应地进行产品分配的条件和形式”的广义政治经济学。经济学作为研究生产一般和生产关系一般的科学,不论在哪个国家、在什么背景下研究,基本的原理和结论都应当是相同的或相近的,否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作为科学的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属于全人类,各国都能相互理解和交流,都能共同探讨和应用。

[next]

王亚南强调指出:“在理论上,经济学在各国尽管只有一个,而在应用上,经济学对于任何国家却都是不一样。”只是为了科学的慎重起见,才没有使用“中国经济学”的名称的《中国经济原论》户就是这种思想的具体实践和真实写照。中国今天要建立的“中国经济学”,也是运用世界性的经济学一般原理,包括应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借鉴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以及中国学者的理论经济学创新,来研究中国特定经济问题的经济学。

这种特定的“中国经济学”,具有固有的明确涵义。“中国经济学”需要有理论经济学的内容作基础,但根本任务不是理论经济学创新,而是应用理论经济学来分析特定经济问题,“在整个世界经济中来考察中国经济,并在整个中国经济中来分析各部门或各种形态的经济。”研究的主体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的范围是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全过程,研究的对象是中国过渡时期的特质经济问题,研究的目的是总结和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因此,科学的“中国经济学”,并不是在基本经济理论创新使经济学中国化或本土化的基础上,“窄派”所认为的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或政治经济学,或“宽派”所认为的社会主义所有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

正确理解和定位“中国经济学”,树立“中国经济学”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否认“中国经济学”的存在,不利于科学地研究和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特殊规律,也不利于通过有关理论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实践,还不利于中国政府制定切合实际的宏观经济政策。

认为“中国经济学”是先进行基本经济理论创新使经济学中国化或本土化,然后再建立的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或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或者然后再来建立的社会主义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的总体,既不利于理论经济学的创新,也不利于中国特定经济问题的研究。

经济学讲分工,研究经济理论也需要分工。把特定的“中国经济学”与理论经济学的创新混同一起,对于“中国经济学”的研究来说,容易导致主题不明确,影响问题的深入探讨;对于理论经济学的研究而言,则易于限制视野,阻碍基本经济理论的创新。

中国的特定经济问题中,也包含着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因此在进行“中国经济学”研究时,可能会引发理论经济学的创新,并且这一创新还可能用来分析中国现实经济问题,但这一创新本身不属于“中国经济学”的范畴。从中国现实市场经济问题出发,进行理论经济学创新,与从中国特定的经济问题出发,进行“中国经济学”研究,根本的区别在于视角和目的的不同。“中国经济学”研究的视角和目的,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规律,理论经济学则是一般性的市场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

特定的“中国经济学”,虽然研究的对象、范围和目的都是明确的,但研究的基础包括具有普遍意义的政治经济学,总结成熟市场经济的可供借鉴的西方经济学,以及中国学者的理论经济学创新。如何运用两大理论体系和中国学者的理论经济学创新来建立“中国经济学”,需要从多层面、多角度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中国经济学”的不同流派,这是“中国经济学”走向成功的标志。同时,以中国市场经济问题为基准,站在总结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高度,创造具有世界性的经济学,并形成不同的流派,这是中国理论经济学研究走向成熟的标志。

区分“中国经济学”与理论经济学,有利于中国经济理论界正确对待不同性质的经济学,一方面集中力量研究“中国经济学”,以更好地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为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和振兴中华服务;另一方面集中力量研究理论经济学,使经济学走向世界,冲击诺贝尔经济学奖,为世界经济学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与文献:

[1]王亚南文集:第1卷[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7.

[2]王亚南.中国经济原论,王亚南文集:第3卷[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7.

[3]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147.

[4]于光远.《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序[J].经济学问题探索,1997,(9).

[5]谷书堂.再谈面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学的发展[J].经济经纬,1999,(1).

[6]刘诗白.中国经济学构建的若干问题[J].经济学家,1997,(1).

[7]谷书堂,顾颉.理论创新与中国经济学之发展[J].经济评论,1998,(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