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的防治范文

时间:2023-06-22 09:11:4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精神病的防治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精神病的防治

篇1

【关键词】  社区精神病病人;管理与防治;社会问题

   

Management of psychotics in community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issues relating of the supervision and treatment of the mental patients.Methods  Combining the treatment with medicine,psychotherapy,working and amusement was performed.Results  After the treatment for 6~8 months,19 cases recovered and discharged,8 cases were informed to their work units,among which 3 recovered and the other 5 improved,9 cases recovered but still in the hospital (no relative and work unit) and the other 1 deceased in the hospital due to other illness. Conclusion  The attention and involvement of the whole society to the supervision and treatment to the mental patients is one of the main measure to reduce  the accident cevent and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the society.

【Key words】  mental patients in the community;supervision and treatment;social issue

本文资料源自本院近10年来收治的由市政法部门批准经公安人员移送的严重影响社会秩序且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不良后果的精神病病人[1]。现将管理与防治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7例收治对象为1996年4月~2005年4月由市政法部门交办的严重影响社会治安且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不良后果的精神病患者[2],全部病例临床检查与观察均符合CCMD-2-R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3]。其中男35例,女2例,年龄28~51岁者34例,余3例具体年龄不详。

1.2  方法

1.2.1  药物治疗  入院后根据病人的年龄、身体状况及理化检查结果与饮食情况选用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因对病人的家庭情况及以前是否有过重大疾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等均不了解,在选用药物时尽量选用副作用小、发生过敏几率低的精神药物。从小剂量开始,如氯丙嗪从12.5mg开始,在病人无任何副作用的情况下再逐步加大治疗量。因药物剂量过小不能控制病人情绪时则加大安定或氯硝安定的日治疗量,以使病人处于镇静状态,达到减轻躁动情绪、避免意外发生的目的。

1.2.2  心理治疗  经药物治疗1~3个月后,当病人情绪基本稳定且能与人进行简单的交流时,与病人进行沟通。首先向其讲明治病的目的就是使其早日康复,重返社会,与家人团聚。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与医生配合,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此基础上逐步询问病人的家庭情况,是否有工作单位以及病人的姓名、年龄、学历、住址和婚姻状况等。根据收集到的有关资料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治疗[4],最终达到病人要求治病、主动叙述自己的内心体验与要求,这就是心理治疗的目的所在。

1.2.3  工娱疗法  当病人阳性症状完全消失,情绪稳定,生活基本自理的基础上,对病人进行工疗与娱疗训练。首先让病人学会整理个人卫生和集体卫生,此后让其从学习简单的手工劳动到较复杂的劳动技能,如择菜、洗菜、切土豆丝等,在此同时根据病人爱好与特长让患者参加工娱疗活动,从听音乐到学习不同的乐器[5],以及学习打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以提高病人的自信心,充分发挥病人的潜在能力。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后鼓励病人多参加集体活动,从中逐步掌握社交技巧,以便达到完全康复的目的[6]。

2  结果

2.1  疗效评估  经过6~8个月的住院治疗,经我院与病人住地派出所、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及病人家属多次沟通联系,痊愈出院19例(其中本市17例,外埠2例),已联系到病人单位且其单位同意补办住院手续的8例(其中3例痊愈,5例显效),已治愈或基本治愈但无出院条件(属三无人员)的9例,1例因合并躯体病在住院期间死亡。

2.2  效益评估

2.2.1  社会效益  本资料中的37例病人在入院前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冲动、毁物、影响交通、赤身露体、致人伤亡或残暴异性,给一方治安和人民群众的心理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这些病人入院后不仅得到了很好的有效治疗,而且为社会治安秩序的稳定与建设祥和快乐、团结奋进的社区做出了难以用金钱衡量的贡献。

2.2.2  经济收入概况  本文中37例病人除8例病人单位同意补办入院手续并原则同意补交一定数额的住院费用外,其余29例病人不是三无人员就是家庭无经济能力承担病人的住院费用,本院实际收费仅占病人应缴纳费用的十分之一。

篇2

本文资料源自本院近10年来收治的由市政法部门批准经公安人员移送的严重影响社会秩序且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不良后果的精神病病人。现将管理与防治结果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37例收治对象为1996年4月~2005年4月由市政法部门交办的严重影响社会治安且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不良后果的精神病患者,全部病例临床检查与观察均符合CCMD-2-R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其中男35例,女2例,年龄28~51岁者34例,余3例具体年龄不详。

1.2方法

1.2.1药物治疗入院后根据病人的年龄、身体状况及理化检查结果与饮食情况选用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因对病人的家庭情况及以前是否有过重大疾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等均不了解,在选用药物时尽量选用副作用小、发生过敏几率低的精神药物。从小剂量开始,如氯丙嗪从12.5mg开始,在病人无任何副作用的情况下再逐步加大治疗量。因药物剂量过小不能控制病人情绪时则加大安定或氯硝安定的日治疗量,以使病人处于镇静状态,达到减轻躁动情绪、避免意外发生的目的。

1.2.2心理治疗经药物治疗1~3个月后,当病人情绪基本稳定且能与人进行简单的交流时,与病人进行沟通。首先向其讲明治病的目的就是使其早日康复,重返社会,与家人团聚。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与医生配合,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此基础上逐步询问病人的家庭情况,是否有工作单位以及病人的姓名、年龄、学历、住址和婚姻状况等。根据收集到的有关资料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治疗,最终达到病人要求治病、主动叙述自己的内心体验与要求,这就是心理治疗的目的所在。

1.2.3工娱疗法当病人阳性症状完全消失,情绪稳定,生活基本自理的基础上,对病人进行工疗与娱疗训练。首先让病人学会整理个人卫生和集体卫生,此后让其从学习简单的手工劳动到较复杂的劳动技能,如择菜、洗菜、切土豆丝等,在此同时根据病人爱好与特长让患者参加工娱疗活动,从听音乐到学习不同的乐器,以及学习打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以提高病人的自信心,充分发挥病人的潜在能力。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后鼓励病人多参加集体活动,从中逐步掌握社交技巧,以便达到完全康复的目的。

二、结果

2.1疗效评估经过6~8个月的住院治疗,经我院与病人住地派出所、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及病人家属多次沟通联系,痊愈出院19例(其中本市17例,外埠2例),已联系到病人单位且其单位同意补办住院手续的8例(其中3例痊愈,5例显效),已治愈或基本治愈但无出院条件(属三无人员)的9例,1例因合并躯体病在住院期间死亡。

2.2效益评估

2.2.1社会效益本资料中的37例病人在入院前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冲动、毁物、影响交通、赤身露体、致人伤亡或残暴异性,给一方治安和人民群众的心理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这些病人入院后不仅得到了很好的有效治疗,而且为社会治安秩序的稳定与建设祥和快乐、团结奋进的社区做出了难以用金钱衡量的贡献。

2.2.2经济收入概况本文中37例病人除8例病人单位同意补办入院手续并原则同意补交一定数额的住院费用外,其余29例病人不是三无人员就是家庭无经济能力承担病人的住院费用,本院实际收费仅占病人应缴纳费用的十分之一。

三、讨论

本文资料显示与全国各地的有关报道相似,精神疾病患者给医疗单位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经济负担,对政府交办的收容治疗任务理当坚决执行,可长期下去难以负重。就我国的国情而言,这些病人也难以完全由政府包干一切费用。像这样的精神病人日趋增多,已经影响了社会的稳定,给社会、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精神病人造成的伤人事件已屡见不鲜,精神病患者对社会危害程度已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精神病病人的社区管理与防治已成为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如何解决本文中述及的这类精神病病人的社区管理与治疗,就全国而言目前还没有可借鉴的经验。笔者认为以下措施是否可行,仅供政府、社会团体及同仁参考。一是卫生主管部门尽快草拟精神卫生法草案以供国家权力机关审定,草案中应规定精神病人的亲属所承担的义务与权利,以及违背了应承担义务的职责;二是政府牵头,集公安、民政、财政、卫生等职能部门共同负责这类病人的社区管理与治疗的费用;三是在社区内成立精神卫生休养站,经过专业培训的社区门诊所的医生或护士负责治疗,由辖区民警负责对精神病患者进行法制教育,由社区的街道办事处负责安排力所能及的手工活,这样在保持病人劳动技能的同时又能给患者一定的报酬;四是是否在精神卫生法中明文规定所有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全体人民群众每年上缴一定数额的经费,由卫生、民政部门共同负责这笔费用的支出。在经费保障的基础上才能保证三无病人及经济贫困的精神病人得到及时的治疗。

【参考文献】

1王永梅,刘敏.精神病患者对社会危害的调查分析.临床精神病医学杂志,2004,6(14):7.

2朱文轶.精神病人的社会困境.三联生活周刊(京),2002,3:15.

3郝伟,江开达.精神病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39-240.

篇3

[中图分类号] R749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1(a)-0156-03

[Key words] Early warning; Community-based rehabilitation; Mental disorders据WHO估计,目前全球约有4.5亿精神疾病患者,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数达到了5 000多万,各类精神疾病负担约占全球疾病总负担的11%[1]。1993年全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精神疾病总患病率达13.47‰,全国约有各类精神疾病患者1 600多万名,其中精神分裂症约占900万[2]。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精神疾病已排名首位,约占20%,超过了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病,预计到2020年,将上升至25%。显然,以精神分裂症为代表的重性精神疾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医疗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然而,我国精神卫生的服务资源和服务能力严重不足,供需之间存在很大的缺口,全国注册精神科医师仅16 383人,平均每10万人仅有1.26名精神科医师,造成大量患者未能得到适宜的治疗和管理[3-4]。所以,利用有限的资源,加强社区防治康复是精神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国际上公认的精神疾病治疗管理的主要趋势,倡导以社区为基础,动员家庭和社会力量,对精神病患者进行社会、心理和生理康复。而在社区中,要有效地预防精神疾病复发,降低精神疾病所致的残疾和负担,预防和减少精神患者肇事肇祸事件的发生,最好的方法是进行早期监测、早期预警报告和早期干预。然而,国内鲜有针对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专门建立预警模式的报道和研究。本文拟就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预警模式在上海徐汇的运行情况,结合实践经验,不断进行改进,做简要介绍。

1 基本含义

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预警模式是由精防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居委会等机构的工作人员及志愿者所组成的集预警监测、预警报告、信息核实和预警处置于一体的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的一支预警队伍,工作重心在社区,对疑似病例、存在复发先兆症状的病例、复发病例和有危险行为等级的病例等潜在隐患或可能发生的突发精神卫生事件进行快速、准确、全面地监测、预警、处置的全程化和综合性的干预模式[5]。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预警模式由卫生行政部门牵头建立和领导,精防机构(如: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分中心)承担预警报告、治疗和康复的技术指导,街道办事处(镇政府)组织信息监测、报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信息核实和处置。

2 建立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预警模式的目的

在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中开展预警信息监测,早期发现疑似病例、复发先兆症状、复发病例或潜在危险行为的病例,早期提出预报警告,并结合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实际需求,实施预警信息核实、报告和处置等综合干预措施,以提高检出率,使社区精神疾病能够早发现、早治疗;降低复发率、住院率、再住院率、轻度滋事率和肇事肇祸率,尽可能地控制各类精神卫生突发事件在萌芽状态,并将其影响降到最低。

3 基本模式

3.1 预警对象

根据建立预警模式的目的,将社区中有精神卫生服务需求的居民、有明显精神症状但未明确诊断的疑似病例、存在复发先兆症状的病例、复发病例和潜在危险行为的病例做为预警对象。

3.2 基本流程

社区信息员社区责任医生社区精防医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分中心区卫生局。

3.3 职责分工

预警报告体系主要依托“社区基层―街道(镇)―区”精神疾病三级防治康复网络体系,预警队伍分别由社区信息报告员(居委干部、社区志愿者)、社区医务人员(社区责任医生、社区精防医生)和区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分中心人员组成。

街道办事处:组织人员组建社区信息报告员队伍,信息报告员经专业培训后,在社区搜集精神疾病相关信息作为预警信息来源,并及时报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落实社区责任医生(每个居委安排一名医务人员),收集信息、核实信息、报告信息,并协同社区精神卫生条线医生对预警对象进行预警处置和后续管理。区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分中心:对信息监测、预警报告和预警处置等环节提供技术支持和业务指导;收集社区上报的预警信息,定期统计、分析、评估和报告相关数据和信息。区卫生局:总体负责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预警队伍的运行和信息;协调街道(镇)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等部门,推动预警模式的建立和日常运作,并对预警工作进行质量控制和督导评估。

3.4 社区防治康复预警分类及其处置

3.4.1 疑似预警 主要指在社区发现疑似病例,进行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主要采用卫生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中专门用于精神疾病线索调查的《行为异常人员线索调查问题清单》,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务人员或经过培训的信息报告员按照调查问卷提供的线索内容对社区人群进行排查,只要符合一条中任何一点症状时即可将其定为疑似病例,发出疑似预警,由社区精防医生建议其到精神卫生或心理咨询专业机构咨询、就诊。同时,对于有精神卫生服务需求的普通居民也发出疑似预警,由社区医生进行早期干预。

3.4.2 复发先兆预警 指在社区监测患者的复发先兆症状,对存在先兆症状或病情有波动的患者进行早报告、早干预。复发先兆症状监测主要围绕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情绪异常、行为异常、既往精神病症状出现和注意力、适应性等六方面进行[6]。对存在复发先兆症状的患者,由社区精防医生向患者家属提出预警信息,提供随访服务和健康教育,督促其积极就诊,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按时按量服药,平时有针对性地提供家庭干预、技能训练、个案管理等适宜康复技术服务,有效控制复发先兆症状,以提高病情稳定率、降低复发率和(再)住院率。

3.4.3 复发预警报告 是对社区中监测到的复发患者进行报告,及时采取措施。复发标准:以精神分裂症为例,如患者满足下列任何一条,判定患者复发。①因病情加重需要住院或已住院治疗;②PANSS量表中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思维散漫、幻觉行为、猜疑或被害、装相和作态和不寻常思维内容),其中以任意1项超过5分或任意2项超过4分为界限[7-8];③精神症状影响生活、工作,或出现暴力行为,如自伤、伤人、毁物等;④临床上出现明显的自杀观念或企图者。对上述标准的患者,由社区信息员向社区精防医生报告,社区精防医生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随访教育,或者提供应急处置服务,协助送门急诊或住院治疗,使患者及早得到规范治疗,以控制再住院率或降低肇事肇祸事件的发生。

3.4.4 危险行为预警 指早期评估社区精神疾病患者的危险行为等级,对存在危险等级、有肇事肇祸倾向、滋事、肇事或肇祸的患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和早干预。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社区随访中进行危险行为登记评估(有需要随时评估),危险行为等级共分0~5级,采用卫生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2012版)》统一的评估标准[9]。对存在危险等级或肇事肇祸倾向的,由社区精防医生、社区民警和社区居委干部组成的社区监护小组向其家属发出预警信息,督促及时就医;必要时,启动应急预案,出动应急处置小组,协助入院治疗,并签订监护责任书;若已发生肇事肇祸事件,由公安部门依法对其进行强制治疗。

4 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预警模式的现状与建议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0]。SARS事件敲响了人类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警钟,同时提醒我们必须建立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警处理体系,才能有序、有效地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类公共卫生问题[11]。精神卫生作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又是社区卫生服务重要内容之一,建立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的预警机制,对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确保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证明,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预警模式建立以来,在精神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控制复发率、住院率、再住院率及肇事肇祸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在将疑似病例、复发先兆症状、复发病例和有危险行为等级的病例等各类异常事件控制在早期萌芽阶段,对疾病管理和社会安定带来了巨大效应。在2010年世博期间公共卫生安全保障中,通过预警机制及时处置了各类预警和异常事件226件,其中滋事1件,易肇事肇祸11件,复发先兆预警处置85件,疑似预警处置34件,走失失踪处理13件,拒绝患者恢复9件,空挂找回22件,其他个案处理49件,有效地确保了该地区无肇事肇祸事件发生。

目前,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预警模式是由社区信息员、社区责任医生、精防医生和区精神卫生专业防治机构人员组成的预警队伍进行逐级报告、处置和反馈。笔者的调查表明,大多数的预警成员认为开展社区预警干预是合理可行的,但预警队伍对精神卫生事件的报告能力仍有待提高;同时,预警队伍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和队伍年龄、文化结构有待改进,这些也是我们在基层精神卫生防治工作中进行预警报告和处置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5]。

公共卫生应急预警是一门系统科学,包括指挥体系、监测体系、疾控体系、医疗应急体系[12],更是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建立健全精神疾病的监测、报告、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更加有助于尽早发现疾病、治疗疾病和管理疾病。为做好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康复的预警工作,有效应对和防范精神卫生突发事件,特提出以下建议:完善和强化专业机构和队伍建设,深入社区开展相关知识、技能培训和应急演练;建立社区异常病例或事件报告机制,进行常态化管理;建立基于精神卫生专科医院信息系统(HIS)的疾病自动采集和预警监测试点,加强复发预警监测;完善网络直报预警信息平台,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和完善精神卫生突发事件的监测与调查处置能力;为巩固预警处置远期效果,加强社区精神康复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当然,预警机制的建立离不开政府财政的支持,同时要有健全的社区信息直报系统和指挥协调系统,才能对信息进行准确地收集、整理、分析和评估,并及时作出正确反应。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民政部,公安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02-2010年)[Z].2002.

[2] 张熙维,沈渔,李淑然,等.中国七地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8,3(2):69-71.

[3] 张明园.我国精神卫生服务面临的挑战:世界精神卫生调查引发的思考[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26(4):329-330.

[4] 肖水源.我国精神卫生服务面临的重要挑战[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23(12):844-847.

[5] 张国芳,张伟波,沈文龙,等.徐汇区精神疾病控制预警系统队伍建设现状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8,20(23):2808-2810.

[6] 何鸣.精神疾病社区防治实用手册[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315-316.

[7] 项玉涛,李文咏,翁永振,等.“重返社区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康复的作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l6(10):707-710.

[8] 周建初,邱继红,汪波,等.精神分裂症综合治疗效果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24(3):261-262.

[9] 卫生部. 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规范(2012年版)[Z].2012.

[10] 曹康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释义[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3.

篇4

众所周知,精神病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疾病,它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包括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全球有4.5亿人患有神经精神疾病,占全球疾病负担的近11%。在前10位造成功能残缺的疾病中有5个属于精神障碍。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中国神经精神疾病负担目前已超过总疾病负担的1/5,在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20%[ 1 ]。估计到2020年将上升至疾病总负担的1/4。高发的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 给社会经济造成的危害不断加大, 已成为影响中国社会和谐与经济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1 世界精神疾病分区防治、康复的发展与现状

1.1 法国精神病分区治疗

1.1.1 法国的分区[2]治疗的发展历史:法国的精神病服务组织开始于1838年。真正开放病房是到1920年才首次出现。虽然1960年政府首次对分区治疗的概念进行了提议,但是这个建议直至1975年才被通过,而经过1985年和1991年的补充才正式将精神病患者再适应社会作为补充目标。

1.1.2 分区治疗现状:包括3种不同形式的防治分区:普通成人、儿童及少年、司法精神病。这些不同的分区作用就在于当急诊需要住院的精神病患者能够按照成人和儿童的差别来进行收住,每个分区包括不同的干预措施,在治疗方面更是将成人与儿童分开,提供最合适的治疗举措。

1.1.3 分区治疗取得的成就:分区治疗有着法律条款的保护,法国这一强有力的举措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肯定,除了有大量的精神病医生及护士进行支援以外,同时还有社会各界认识来帮助患者获得重新进入社会的条件。最重要的是在分区治疗的过程中他们的医疗经费得到了有力的保障,政府和社会给予了大力的支持,确保了患者能够得到免费的治疗,这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也是十分成功的案例。

1.2 美国社区精神医学的发展和现状

美国精神病疾患社区的设置包括心理学、躯体治疗、志愿者以及对应的精神科医生和护士组成,以社区为单位成立的治疗组中至少包括10名以上的成员,每个成员都有自己所负责的具体项目,组员之间的良好沟通确保了能够尽快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组中成员除了要接受专门的训练外还同时必须保证有着丰富的社会经验,能够和患者之间顺利的交流,确保患者能够生活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中,而治疗组成员则在与患者的接触过程中了解患者的生活能力、症状及社会功能等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1.3 香港社区精神医学的现状

香港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系统也包括多个组成部分,如社会康复服务、外展服务及中途宿舍等。社会康复服务的工作范围遍布整个香港,要求每个护理人员要分管大约50名患者,而患者主要经由精神科医生或家属介绍、申请而来。其工作任务主要是利用社会资源来提供治疗护理以及相关知识的宣传。

1.4 世界精神疾病康复的概况

WHO新的健康概念对于健康的定义[3]不仅仅是没有生病还应包括生物-心理-社会-精神上的健康而协调性发展。1977年美国联络精神病专家G.Lengle顺应时代要求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4]。新医学模式在美国、加拿大、法国、香港等地已有多年历史,如美国将黑人移民集中居住,防止抑郁症的发生。香港的精神康复中心有庇护工厂、日间会所、康复协会、会心小戒酒协会等。社区服务长期制,陪同患者康复训练,指导患者择业、面试、工作能力、社交能力恢复。总的来说,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对于精神病患者的治疗阶段到康复阶段的过度,目前的重点在于患者与社会的重新接轨,建立良好的诊疗模式,为精神病诊疗提供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2 我国精神疾病防治的发展与现状

2.1 我国精神疾病患病情况

目前我国的精神病患者总数已经超过了1亿大关,发病率超过7%,在疾病治疗方面的最大负担[5]。21世纪初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内地精神病患者总人数为1600万人,而近年来部分地区也进行了精神障碍流行病学的调查,而做的较好的是浙江和河北两省,从调查结果来看,当前包括精神分裂在内的精神病障碍患者患病率为0.5%,这个数值与全球调查结果相近,但在精神障碍的总患病率中来看仅仅只是少部分。从细化分析来看,我国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为抑郁症的心境障碍和焦虑障碍,其次为酒精滥用的物质使用障碍,这两种疾病的患病率分别为8.6%和3.0%,这个数值高于全球统计值的7.3%和2.0%,这说明我国在某些精神障碍患病率方面并不低,是对于精神卫生工作的一个巨大挑战[6]。

2.2 精神心理学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概况

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在医疗卫生事业的各个方面都卓有成效,在治疗精神心理疾病方面的效果也越来越得到肯定,已经成为了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在临床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7]。中西医结合辨证分型的方式能够有效的对患者的状况作出诊断,而且中药治疗的同时合并应用精神药物比单纯应用精神药物的效果要好得多。罗和春教授牵头所提出的针灸治疗方案在治疗抑郁症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个治疗措施大大缩短了疗程,减少了药物成瘾性,得到了全社会的肯定。

2.3 我国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发展与现状

在1958年全国第一次精神病防治工作会议开展之后我国开始了正式对精神疾病治疗工作的确立[8]。会议制定建立精神疾病防治机构,提出了对于重型精神病的防治管理是工作的重点,要做好预防、早发现、早治疗。1986年第二次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会议促进了精神卫生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七五规划中明确了以社区为中心开展精神卫生工作的目标。而从近年来的文献来看[9-10],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有所上升,而且在我国许多地区仍缺乏有效的精神卫生服务,导致精神分裂患者肇事事件屡有发生,因此必须重视这方面的防治工作。目前精神病尚无法根治,必须采用药物干预、心理干预、家庭干预、行为干预等若干方法进行综合治疗,这些程序在社区中是可以开展的,而国外的先进事迹也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明确的道路,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个案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在不久的将来在精神卫生服务工作方面会有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 季卫东, 周国权, 黄佩蓉等 发展中国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体系的思考[J]. 中国卫生资源 , 2011, 14 (4) :245-247

[2] 严和.法国精神病分区治疗概况介绍[J]. 上海精神医学,2007,19(2):127

[3] 宋修珍,孔临萍,燕 炯等. 国外社区精神医学的发展及现状[J]卫生软科学 2004,18(3) :134-135

[4] 龚信夫.从整体医学与生命发育观来看内观治疗疗效[J] .上海精神医学,2005,17(6):369

[5] 彭纯清 刘建恒 罗和春. 新医学模式在社区医疗及精神康复中的应用[J] . 中国临床康复,2006 10(38) :117

[6] 杜舒宁,王健.我国农村精神卫生服务供给、利用情况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1, 28(4):284

[7] 陈戎. 精神心理学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概况及科研思路[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3年第6 卷增刊:181-182

篇5

[摘要] 目的 对应用医院家庭一体化护理模式对患有重性精神病的患者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 选择在该院就诊的患有重性精神病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3例。采用医院家庭一体化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采用常规精神病护理服务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结果 观察组患者精神状态恢复正常时间和精神病护理干预服务计划实施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对精神病治疗期间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精神疾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发生不良事件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医院家庭一体化护理模式对患有重性精神病的患者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

关键词 ] 医院家庭一体化;重性精神病;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2(a)-0079-03

[作者简介] 韩琴(1984-),女,浙江绍兴人,本科,护师,研究方向:护理学。

医院家庭一体化的护理模式目前在国外临床医学界已经有多年的实际应用历史,且正在不断的趋于成熟,具有其特有的一套科学管理套路和模式,而在我国目前临床护理工作中,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护理模式,还仍然处于一种刚刚起步的阶段,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这一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重视[1-3]。为对患有重性精神病的患者应用医院家庭一体化护理模式实施干预的效果进行研究。现分析2012年3月—2014年3月间在该院就诊的患有重性精神病的患者86例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在该院就诊的患有重性精神病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精神病病史1~18年,平均病史(4.6±1.2)年;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11例;患者年龄22~75岁,平均年龄(49.9±1.3)岁;观察组患者精神病病史1~16年,平均病史(4.5±1.1)年;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12例;患者年龄21~77岁,平均年龄(49.8±1.4)岁。

1.2方法

采用常规精神病护理服务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主要措施包括:①常规巡视病房,防止发生不良事件;②统一模式健康宣教,使患者家属了解疾病;③统一配备饮食;④根据医嘱常规用药。采用医院家庭一体化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护理,具体步骤包括:①首先对防治护理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统一的系统的培训:对该院的医生、护士、防保人员、患者家属进行统一的系统的培训,主要内容包括对患有重性精神病的患者的病情诊断与治疗,以及防治护理方式进行规范化的掌握对;患者个案管理制度培训;重性精神病患者肇事的防范与管理培训;指导患者对相关康复方法进行全面掌握;并向其说明提高生活质量的方法;帮助重性精神病患者建立管理档案,实施管理登记与管理病案制度。②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护理模式的具体实施:建立由精神疾病专科医生、护士、药剂师等三部分组成的专业性防治护理小组,小组能够深入到患者所在的各个社区,对患者及其家庭做详细的精神病防治方面的指导,同时还应该争取各社区卫生服务单位的积极配合,对辖区内的患有重性精神病的患者一一做好相关的登记处理,建立完整的档案,利用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护理模式所应用的表卡对精神病患者家庭进行随访与记录,对患者病情发展状况有更加深入和系统的了解,彻底掌握治疗情况,控制药物原因导致的不良反应,评估患者的劳动能力和可能肇事的能力,详细记录后做以总结,总结之后将结果录入相关社区防治档案之中,在医院建立监管数据库。每月选择2d时间,下到患者所在的各个社区,对档案进行筛查,如果出现肇事倾向程度严重的患者,则应该实施积极随访与上门康复指导干预,同时在整个筛选过程中,发现一些存在经济困难的家庭,则可由监护人申请,在监护小组的批准情况下,尽量争取减免治疗费用,同时小组需要进一步筛选出需要做应急处理的患者,将需要住院接受治疗,但家庭经济条件却无法承受的患者,应该在家属或监护人申请后,经小组批准后,为其争取一定的住院补助,费用的筹资具有多种形式,可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资金中,拿取一部分,个人或者集体负担部分,慈善机构赞助一部分,保证每个患者每个月有充足的治疗费用,如果发现有急性肇事患者,则必须要求其住院接受治疗,并对其实施常规性的护理,在出院回家之后,再跟踪实施必要的家庭护理,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模式。③家庭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的家庭进行接触,对所管辖区域的患有重性精神病的患者有更加充分的了解,对其病情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全面的掌握,主动与患者的家属进行沟通,保证二者能够相互配合,对患者实施开放性护理与管理,具体措施为:联合患者的家属,实施指导性用药,并进行家庭式康复干预护理,做好各项健康宣教工作,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训练并养成娱乐及相关技能,对可能出现肇事行为的患者应该做好提前的防范工作,并告知其家属进行积极的配合,如果病情出现相应的变化,应及时进行真实的反馈,护理人员再反馈到技术指导中心或医院,争取护理小组的帮助[4-6]。

1.3观察指标

选择精神状态恢复正常时间、精神病护理干预服务计划实施总时间、发生不良事件的人数、精神疾病治疗效果、对精神病治疗期间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等作为观察指标。

1.4护理服务满意度评价方法

在精神疾病干预方案实施结束后,通过该院自行设计的问卷展开问卷调查,对抽样患者家属对精神病治疗期间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情况进行了解,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护理服务态度、护理操作水平、健康宣教情况、生活饮食护理情况、仪表仪态等,问卷采用不记名打分的形式,满分设定为100分,且分为不满意,基本满意,满意3个等级。得分没有达到60分为不满意,得分超过60分没有达到80分为基本满意,得分超过80分为满意[7]。

1.5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无效:患者治疗后精神状态仍然没有好准,社会交际和生活能力仍然存在明显异常,需要专人看护;有效:患者治疗后精神状态有所好转,社会交际和生活能力虽然没有恢复正常,但已有极大改善;显效:患者治疗后精神状态基本恢复正常,社会交际和生活能力基本恢复正常[8]。

1.6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实施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表示,并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形式表示,并实施χ2检验。

2结果

2.1对精神病治疗期间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观察组患者家属对精神病治疗期间护理服务满意度达到97.6%,对照组患者家属对精神病治疗期间护理服务满意度达到81.4%,数据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精神疾病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者精神疾病治疗总有效率达到88.3%,对照组患者精神疾病治疗总有效率达到67.4%,数据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精神状态恢复正常时间和精神病护理干预服务计划实施总时间

对照组患者经干预后(28.95±4.53)d精神状态恢复正常水平,该组精神病护理干预服务计划共计实施(44.28±5.40)d;观察组患者经干预后(22.36±3.18)d精神状态恢复正常水平,该组精神病护理干预服务计划共计实施(37.82±3.17)d。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精神状态复常时间)=14.7588,t2(护理服务总时间)=15.1273,P<0.05]。

2.4不良事件

对照组在干预期间有9例精神病患者发生不良事件,占该组的20.9%;观察组在干预期间有1例精神病患者发生不良事件,占该组的2.3%。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2,P<0.05)。

3讨论

相关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对患有重性精神病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实施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护理干预,对于使患者病情改善率和服药依从率提高,都具有极大的帮助作用,医院家庭一体化护理干预模式实施之后,患者与护理干预前相比,其监护率、病情改善率、社会活动参与率等都能够有显著的改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对于临床上的一些重性精神病患者而言,在治疗过程中必须坚持长期服药,病情处于急性期或病情程度严重的患者甚至需要住院接受进一步的系统治疗,这使得患者及其家庭不得不承受较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由于高昂的治疗费用而导致患者家庭贫困或最终放弃治疗的案例,在临床上非常多见。正由于该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在各方面带来的负担都相对较重,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有相当一部分重性精神病患者无法保证持续接受有效治疗,药物使用存在明显的间断性和不完整性,使系统治疗的规律和体系遭到严重的破坏,病情会反复发作,且表现无常,病情程度严重的患者神志会出现伤人、杀人等恶性的肇事后果,不仅仅使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增加,更给其家属带来更大痛苦。通过医院家庭一体化护理服务模式的开展与实施,及时建立了重性精神病患者出现突发性事件的有效管理机制,通过系统全面的筛查,将一些可能出现不良事件的患者记录到数据库中,并定期进行随访,实施必要的科学指导,提供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案,对于病情程度较为严重的患者还可在最大程度上为其争取到免费的药物治疗和住院治疗机会,将不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9]。

该研究结果显示,应用接受医院家庭一体化模式护理的观察组患者其精神病治疗总有效率达到88.3%,该组家属对精神病治疗期间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达到97.6%,明显高于仅接受常规精神病护理的对照组患者的67.4%和81.4%,上述两项数据组间对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临床相关研究结果一致[10]。这能够充分说明,精神病患者在治疗期间接受医院家庭一体化模式护理的必要性,在精神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努力改善临床护理服务模式,与更新治疗技术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综上所述,医院家庭一体化防治护理模式的实施,具有显著的实际应用效果,可以充分保证广大精神病患者用药和治疗的连续性,使多数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增加患者及其家庭对疾病的了解,认识疾病情况,利于其进一步配合治疗,使患者自我保护意识明显加强,对病情的稳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使疾病进一步发展的概率和复发率降低,该项疾病护理服务模式值得在临床上重点推广与应用。

[

参考文献]

[1]张雪静,骆焕荣.“解锁工程”精神病病人的社区防治康复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4(15):102-103.

[2]张雪静,李伟丽,刘惠卿,等.访问护理对社区精神分裂症病人康复的作用[J].现代临床护理,2009,18(11):114-115.

[3]郭红利,崔奎友,陶玉芬,等.社区综合性精神康复措施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9,35(17):431-432.

[4]陈素卿,蚁丽芬.定期心理治疗对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干预效应:2年随访[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4(15):523-524.

[5]刘向明,刘翠美,王栋.个案管理模式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及自理能力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l,19(10):1155-1156.

[6]杜召云,张丽,陈景清,等.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干预前后家庭支持与生活质量相关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0,20(11):138-139.

[7]房茂胜,李乐华,赵靖平,等.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1年随访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34(19):854-855.

[8]陶敏,李娇,董凤云,等.认知行为一社交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病人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的作用[J].护理研究,2011,25(18):2194-2195.

篇6

多不饱和脂肪酸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机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保持细胞膜的相对流动性,以保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使胆固醇酯化,降低血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4];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血液微循环;增强细胞活力,增强记忆力和思维能力;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消化和吸收。

另外,多不饱和脂肪酸在视力、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中起着重大作用,又是前列腺素、白三烯等生理活性物质的前体。多不饱和脂肪酸也参与构成细胞膜磷脂,磷脂占大脑重量的20%有余,其中以花生四烯酸(AA)和DHA为主[5],它们维持细胞膜的流动性,并调节膜上受体、离子通道和酶的功能,对细胞膜微环境起稳定作用[6]。虽然非必需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以体内合成,但合成的量有限,仍需要食物提供,因此由于营养、生活习惯、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可能会导致其摄入减少、合成障碍或分解加剧,从而影响生长发育,疾病的发生、预防和治疗,相关的疾病包括动脉硬化、冠心病、行为紊乱、情绪障碍等精神疾病。

1 小儿孤僻症

小儿孤僻症是指一种神经性发育疾病,主要表现为患儿的精神活动与环境脱离,行为离奇、孤僻离群,沉缅于自己的病态体验中,别人无法了解其内心的喜怒哀乐。该病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是极度孤僻,不能与他人发展人际关系,然后就是言语发育迟滞,失去了用语言进行交往的能力;其次重复简单的游戏活动,并渴望保持原样不变;最后就是缺乏对物体的想象能力和灵巧的运用能力,发病多数在3岁以前。但孤独症的病因至今未明,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如心理因素、遗传因素、围生期并发症以及器质性因素,患有先天性脑发育异常。

有学者在研究埃及30例儿童孤僻症患儿采用MS-质谱分析患者红细胞胞膜时发现,患儿DHA明显降低。小儿孤僻症患者中DHA水平明显低于智障儿童,由此导致的患儿n-3PUFAs总体含量降低。再给予这些患儿含有DHA的深海鱼油进行治疗后发现所有患儿红细胞胞膜的DHA含量明显增加,其中20例表现出明显的临床行为学症状的缓解和改善[7]。尽管目前的研究还无法找到直接的证据证明PUFA的代谢和含量的改变会导致孤僻症的发生,但是前期的实验已经证实PUFA的食物补充会对孤僻症患者的症状有所缓解和改善。

2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上大脑思维紊乱的表现,人类大约有1%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由于PLA2活性增强,导致神经细胞膜磷脂中的AA和DHA等脂肪酸的缺乏,从而出现功能障碍,这就构成了精神分裂症膜磷脂假说的基本思想。精神分裂症的膜磷脂假说和多巴胺功能亢进假说是一致的。AA是前列腺素的前体,其缺乏会导致前列腺素的不足,从而出现多巴胺功能亢进。前列腺素和多巴胺有相互拮抗作用,精神分裂症多巴胺功能亢进,间接反映了体内前列腺素的不足。在n-3脂肪酸缺乏的动物模型中,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其大脑前额多巴胺D2受体密度增加。

Puri等[8]对一个未用过抗精神病药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使用EPA,发现明显持续改善了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经过6个月的EPA治疗,也改变了患者在治疗前就已经出现的脑萎缩。双盲安慰剂对照实验也发现,单独使用EPA治疗精神分裂症,能明显改善症状,尤其是阳性症状,而且效果优于DHA。另一实验也表明给精神分裂症患者每天补充2g EPA效果比给患者每天补充2g DHA或服用镇定剂效果好得多。当给精神分裂症患者仅服用EPA 2g/d,而不服用镇定剂时,12周后,14例患者有8例复发,而只服用镇定剂的12例患者全部复发[9]。

3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随着对精神疾病与脂肪酸之间关系的研究而不断深入,多不饱和脂肪酸与ADHD的研究成了一个新的热点。有研究发现ADHD患者饱和脂肪酸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EPA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总n-6族和总n-3族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均低于正常对照组。研究还对ADHD患儿外显行为与红细胞膜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关程度作了进一步分析,结果初步证实了中国ADHD患儿某些n-3族多不饱和脂肪酸与ADHD临床症状严重程度之间存在相关性[10]。Alexandra等[11]将行为和学习并无评分差异的4l例学习困难并ADHD的儿童随机分为PUFAs组和安慰剂组,3个月后发现,PUFAs组儿童的认知行为和学习问题的评分比安慰剂组显著降低。PUFAs的补充对改善学习困难儿童的有关ADHD方面的临床症状有一定帮助,其中,EPA可能是减少ADHD症状的重要成分。因此,合理的n-3族不饱和脂肪酸的补充及体内n-6/n-3的调节可能会改善中国ADHD患儿的学习、冲动-多动和单纯多动行为。

4 其他

有研究发现,攻击和暴力行为可能因n-3PUFAs的不足而加重。一项研究中对24例可卡因依赖患者进行血脂肪酸浓度测定,结果表明有攻击行为史的患者n-3PUFAs水平显著下降[12]。另有研究表明暴力行为可通过补充n-3PUFAs而得到改善[13]。这其中的机制可能在于n-3PUFAs不足会降低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的功能。5-羟色胺是一个关键的神经发育信号,如果其活性受损,会引起神经元组织持久损伤。而n-3PUFAs可通过调节色氨酸羟化酶、5-羟色胺再摄取泵和其受体的活性而影响5-羟色胺的代谢,从而促进神经向外生长,并抑制凋亡。近年对精神异常的研究增多,初步表明,n-3PUFAs对抑郁症、躁狂症以及精神分裂症等有一定的防治效果。研究发现患严重抑郁症和有自杀意念者随用n-3PUFAs或食鱼量的增加而症状缓解。临床试验也表明,应用n-3 PUFAs能使抑郁症患者症状明显减轻。

综上所述,多不饱和脂肪酸对于某些精神疾病的改善有一定效果,但不论摄入的量多少,都要保证n-3PUFAs与n-6PUFAs的比例平衡,二者比例失衡,都会影n-3PUFAs的作用效果,严重时反而不利于健康。

参考文献

1 王炜,张伟敏.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功能特征.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4:44~46.

2 张洪涛,单雷,毕玉平.N-6和n-3多不饱和脂肪酸在人和动物体内的功能关系.山东农业科学,2006,2:115~120.

3 肖又姑,熊昌清,罗红.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饮食与运动行为的干预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6,41(9):777~780.

4 Lovegrive J A,Lovegrive S S, Lesauvade S V, et al. Moderate fish-oil supplementation reverses low-platelet, long-chain n-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status and reduces plasma triacylglycerol concentration in British Indo-Asians. Am J Clin Nutr,2004,79(6):974~982.

5 Yao JK, Leonard S, Reddy RD. Membrane phospholipid abnormalities in postmortem brains from schizophrenic patients. Schizophr Res,2000,42(1):7.

6 张晓斌,张志珺,姚辉.必需脂肪酸与精神分裂症.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1,11(5):307.

7 Meguid NA, Atta HM, Gouda AS, et al. Role of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in the management of Egyptian children with autism. Clinical Biochem,2008,41(13):1044~1048.

8 Purl BK, Richardson AJ, Horrobin DF,et al. Eicosapentaenoic acid treatment in schizophrenia associated with symptom remission,normalisation of blood fatty acids, reduced neuronal membrane phospholipid turnover and structural brain changes.Int J Clin Praet,2000,54(1):57.

9 陈银基,周光宏,徐幸莲.N-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作用.中国油脂,2006,31(9):31~34.

10 欧薇,孙月吉,李凤光,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与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关联性.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10):763~764.

篇7

糖尿病性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在临床上很少单独存在,总是与心脏的大小血管病变交错混杂在一起。糖尿病性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病理改变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相似,目前认为可能与微血管病变引起的神经营养失调有关。糖尿病性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可能有多种临床表现,如出汗、恶心、腹泻、胃动力减退、尿潴留、减退等。表现在心血管方面的有心率变化减少及性低血压。糖尿病对老年人心脏的影响虽是明显的,但我们只要对糖尿病进行严格的控制,是可以推迟或减少这种并发症出现的。

如支配心脏的迷走神经损伤时,出现心率加快,心率>90次/分;而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损伤时,心率减慢,心率60次/分左右;两部分神经均损伤则会出现固定心率的现象,或表现为“快-慢综合征”。因此,通过糖尿病患者心率的变化可以判断有否心脏的自主神经病变。

心率变异测定法(包括时域及频域法)是一种比较准确简单易行的无创性心脏功能测定法,其他判断指标还有心率的呼吸差和卧立位差等。

糖尿病性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特征是起病隐匿,病情发展缓慢,极少能自行缓解,不易引起患者的注意,并可发生无痛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紊乱及心源性猝死。其临床特征与糖尿病性心脏病特征相同(详见第4版)。

心脏自主神经功能检查常用的方法

①休息时心率。心脏自主神经病变休息时心率>90次/分。②深呼吸时每分钟心率差。患者平卧位,先训练每分钟深呼吸6次,记录Ⅱ导联心电图上单次深吸及深呼时最大与最小的心搏间距(R-R间期),分别计算深呼及深吸时每分钟心率的差(呼吸差),正常人15次/分,50~60岁为10~15次/分,若15次/分,若

上述指标中以呼吸差、立卧差、乏氏动作反应指数及30/15比值较敏感。凡90次/分,呼吸差

糖尿病性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防治原则

控制高血糖积极采取综合措施(如控制饮食、适当运动、合理用药)使血糖达到或接近正常,是防止和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基础措施。由于神经组织的生长、修复远较其他组织为慢,因此,糖尿病性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的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虽然血糖的控制并非必然带来临床症状的平行好转,但血糖控制较差的患者,其神经病变发展的速度往往更快。通常,神经病变病程6个月,则疗效较差。

篇8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207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150-01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静脉留置针作为一项新的护理技术操作,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优点是减少穿刺次数,减少静脉外渗,进而减少患者由于反复穿刺而造成的痛苦和血管损伤,保持静脉通道通畅,有利于抢救和治疗。而且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多用于需长期输液、静脉穿刺较困难的患者。在精神科适合一些出现兴奋、躁动、拒药拒食症状不配合治疗的患者,也适合需要大剂量输液加速酒精代谢的慢性酒精中毒的病人。

我院精神科自2010―2012年,应用静脉留置针(18G-24G)对68例病人静脉输液,获得满意效果,现将应用体会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68例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24~74岁,平均53岁。其中器质性精神障碍7例,精神分裂症12例,器质性精神障碍28例,抑郁症10例,强迫症1例。

1.2 静脉留置针方法:根据患者病情、治疗、年龄及血管情况的需要分别选取18G-24G等型号。通常选择四肢浅表静脉,如手背、足背静脉网,大隐静脉,前贵要静脉等,需要大量输液时,宜选择粗直,弹性好,血流量丰富血管,同时避开静脉瓣和关节。常规消毒皮肤,消毒范围为8*8cm上,待干。于消毒范围上方10-15cm处扎止血带,不宜过紧,不宜超过2分钟。穿刺前检查好留置针,严格无菌操作,取下针套,旋转松动留置针外套管。连接头皮针,排气。左手绷紧皮肤,固定静脉,右手持留置针,在血管的上方,直刺静脉,以15-30度进针,进针速度宜慢,以免过快刺破血管壁,看见回血后压低角度(放平针翼),顺着静脉走向再进针0.2cm,左手持针座,右手将针芯抽出。送入全部导管。松开止血带,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及药物性质调节滴速。用透明敷贴固定留置针。在静脉穿刺部位粘帖标签,注明置管日期和时间,为换药、拔管提供依据。输完液体后,用10-100u/ml肝素注入肝素帽内,或用等渗盐水5~10ml推注导管,每6―8h冲管一次。再次输液前,常规消毒肝素帽,冲管后将静脉输液针头皮针插入肝素帽内即可。

2 结果

68例静脉留置针,66例一次穿刺成功,两例2次穿刺成功,保留3―5天,平均4.5天,静脉输液303次,平均4.5例次,总成功率100%。其中56例维持输液通路效果理想,7例因病人躁动不安而自行拔除,而重新穿刺对侧后双手用约束带保护,成功维持输液通路,5例因自动出院而拔除。68例均未发生静脉炎及渗漏。

3 讨论

篇9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8例系2002年6月~2005年6月在我院住院的患者,其中男7例,女11例,年龄22~60岁,平均31.5岁。其中10例表现为性格特征的改变(即“神经过敏症”),5例躁狂或抑郁,2例幻觉妄想,1例谵妄。

1.2 结果:治疗后0.5~1年复查,本组患者甲亢症状治愈15例,好转3例。随着甲状腺功能的恢复,18例患者的精神障碍症状均完全消失,观察1~2年未见复发。

2 防治对策

可视甲状腺素水平的高低,立即予以抗甲状腺药物治疗。避免一切可能引起精神障碍的诱发因素。嘱患者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合理饮食,禁食大量海带、海藻、紫菜及加碘食盐,防甲状腺功能障碍;饮食宜清淡,并富含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避免精神过度紧张。有目的的对患者存在的精神障碍做必要的心理干预,不仅有利于躯体疾病的康复,而且还可以减轻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症状[1]。

3 护理

3.1 加强心理护理:(1)对患者的倾诉要善于倾听,并做出适当的认同姿态,使患者感到被尊重、被接受,并使患者的情感得以宣泄。(2)当患者的欲望、压力、情绪未能发泄时,要以同情、关怀接纳的态度加以鼓励患者,让其尽量倾吐并表达出来。(3)对患者的病情以权威的角色,给予专业的说明与指导,以减轻患者的疑虑和不安,正确把握现实,增加对治疗的信心。(4)以外力帮助、支持、鼓励患者强化自我,增加信心,改变对挫折的看法,对生活要重新树立信心。

3.2 加强药物治疗中的基础护理

3.2.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多数患者缺乏自知力,不认为自己有病,所以对医护人员抱有敌意,因此,护理人员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要说服、劝导患者接受治疗,并监督与保证药物的服用。了解患者的主观感受,对现存的、潜在的健康问题予以解决。

3.2.2 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甲亢并发精神障碍患者病情复发最常见的原因是未坚持服药。护理人员要以缓和的方式表达真诚的关怀,帮助患者认识到接受治疗的必要性。除给药时间外,增加与患者的接触时间。对过度用药的患者给予限制,同时加强对患者与家属的健康指导,让患者和家属理解用药的必要性,指导患者主动服药,培养患者用药的主动性,建立对自己医疗行为的责任感。

3.3 社会交往技能的训练:为患者营造一个与人沟通、与社会接触的氛围,通过集体活动改变患者不良认识和行为,改善社交应对方式,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其早日适应社会生活。

3.4 患者家庭教育和干预:甲亢并发精神障碍的进程受各种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家庭是患者康复过程中有价值的重要资源,改善家庭的情绪气氛可以改善患者的疾病预后。因此,我们应提供家属更多关于疾病的症状、病因、病程等信息,帮助家属以非批评、非决断的方式来应付,提高促进交流和解决问题的技巧。

4 讨论

甲亢并发精神障碍患者病因复杂,受生物、心理、社会等多因素的影响,其愈后效果直接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通过对18例甲亢并发精神障碍患者精心护理,精神障碍症状全部缓解,并提高了患者在日常生活、工作及社会交往中的自我照顾能力,减轻了家庭和社会负担,拓宽了精神康复领域,使患者重返社会。

篇10

卫生部于2010年1月启动了全国“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 目的是为全面加强临床护理, 改善护理服务, 促进护理工作“贴近患者, 贴近临床, 贴近社会和夯实基础护理, 提供满意服务”[1]。江西省上高县人民医院积极响应了上级领导号召, 于2010年6月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正式启动, 神经内科为第一批优质服务示范病房之一。通过严格正轨化运行,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现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院神经内科病房, 床位共56张, 全科共有护士16名, 其中护士长1名, 责任组长2名, 轮班护士8名, 培训护士4名, 电脑医嘱录入护士1名。

2 方法

2. 1 改变传统的排班模式 排班上采用APN三班交接班方式, 交接班次数由原来的5次减少为3次。排班人员的调整, 除原来轮班护士外, 另增4名培训护士, 2名责任组长。

2. 2 实施护士长带领下的组长负责制管理模式 根据护士的职称、年资、能力、教育与培训能力, 将护士分为两个工作小组, 每组工作由责任组长负责。责任组长通过民主评议上岗, 形成了“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培训护士”的层次结构。责任组长负责本组患者的全面护理工作指导, 协助护士长做好护理单元的管理工作, 开具护嘱, 协助责任护士完成治疗, 指导并协助培训护士做好危、重患者的生活基础护理, 与责任护士共同做好本组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责任护士每人分管6~8张床位, 主要是运用护理程序开展护理工作, 正确执行医嘱, 完成治疗, 书写各种护理记录单, 进行健康教育。培训护士在组长指导下认真执行护嘱, 提供优质、安全的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 同时进行健康教育。各组员共同协助完成本组患者的所有治疗、基础护理、健康教育等, 实行责任制整体护理, 护士长针对责任组长反馈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及时进行点评, 检查工作落实情况及效果。

2. 3 强化基础护理 组长协同培训护士严格执行基础护理服务规范, 认真做好重、危患者的基础护理。这打破了以往由家属或护工完成基础护理工作的局面, 使患者从生理与心理上都得到帮助和关心, 使其感到舒适、满足并减轻家属的负担, 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

2. 4 加强入院宣教, 使患者尽快熟悉病区环境, 消除陌生感, 尽量缩短护患间的距离实行“笑脸”服务, 灵活运用沟通技巧, 进行健康知识教育, 责任组长负责指导并检查本组经管护士的护理和健康教育质量, 指导各级护士严格按护理程序工作并参与健康教育。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疾病的种类和对健康教育的需求及患者的接受能力, 而实施个体化教育。适时听取患者及家属对教育的意见, 分析原因, 及时调整, 直至实现教育目标。

2. 5 竞争促进进步 两个责任组竞赛, 每日组长检查组员工作的质量, 每周护士长进行优质护理专项检查, 监督各组工作情况, 每月护理部不定期进行护理质量考核。其结果显示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后, 满意度调查满意率每次达到100%, 患者的压疮发生率大为降低, 经压疮报卡统计, 2010年压疮发生率为23.8%, 2011年压疮发生率为7.5%, 2012年压疮发生率为2.5%。患者坠床、跌倒发生率为零。

3 结果

优质护理服务实行后, 规范了服务, 基础护理大为提升, 责任制整体护理大大增强了护士的责任感, 患者的满意度明显得到提高, 护患关系更加亲密, 体现了护士的自身价值。

4 讨论

质量是医院客观的生命线, 若护士管理没有重点, 缺乏针对性, 往往导致护理人员对质量不够重视, 护理质量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2]。优质护理示范工程重在提高患者满意度, 体现了以人为本, 以患者为中心, 努力提高服务水平的现代化管理意识。要使护理工作更加人性化、科学化, 更符合患者的需要, 实现了由以往的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的转变, 赢得了患者和社会的理解、尊重, 改善了护患关系, 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达到了护理服务质量最终目标: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医院满意、医生满意。

篇11

心理压力过大 糖尿病是慢性终身性疾病,血糖的波动常常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根治,心理压力过大而导致抑郁症。

1.2 5羟色胺水平下降 有部分糖尿病病人伴有慢性并发症,进一步带来身心痛苦和生活不便。中枢神经系统的并发症使脑内5羟色胺水平下降,可能与抑郁症有关。

1.3 生活范围缩小 糖尿病的治疗往往要打破原有的生活规律和饮食习惯,限制患者的生活自由。1.4 患糖尿病后对生活的影响,以及经济负担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均会导致抑郁症,而抑郁症又会加重糖尿病,形成恶性循环。

2 抑郁症的表现

2.1 主要表现①情绪低落,有晨重夕轻的特点;②思维迟缓,即记忆力降低,大脑反应慢等;③有自我封闭倾向,活动减少,不愿意参加社交活动,常个人独处;④伴有焦虑;⑤睡眠障碍,早醒为其典型表现;⑥减退;⑦有疲乏、心悸、胸闷、胃肠不适、便秘等躯体症状者。归纳起来是三少:思维缓慢、情绪低落、行为减少;六无:无趣、无助、无能、无眠、无望、无价值。

2.2 程度 从程度上可分为轻、中、重度,轻度抑郁症对工作、社交的影响较小,中度抑郁症则可能表现为做事力不从心,而重度抑郁症会使工作、社交受到明显影响,甚至日常工作都不能自理。

3 抑郁症的预防

糖尿病性抑郁是可以预防的。首先,患者要学会精神调摄,心境要放宽,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对待疾

病。平时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及适量的运动锻炼,这有助于改善心情。同时,病人家属应多疏导、鼓励、安慰、理解患者,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其次,患者可参加一些糖尿病专题讲座,了解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基本常识及应对措施,纠正错误认识及不良行为。

4 抑郁症的治疗

4.1 治疗原发病

4.2 心理治疗 在不健康思维和抑郁症早期,一般采取心理治疗。重点是改善病人的情绪状态,克服消极情绪反应,合理地安排生活和遵从医嘱,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必要时可去看心理医生。

4.2.1 支持性心理治疗 通过解释、说理、疏导、安慰等,进行支持性心理治疗,以帮助病人消除各种消极情绪反应;

4.2.2 认知疗法 帮助病人对糖尿病基本知识的了解,消除不适当的预测、误解和错误观念。提高治愈疾病的信心。

4.2.3 行为疗法 某些行为疗法技术可帮助病人遵从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计划,包括血糖自我监测,行为强化,行为塑造疗法等。

4.3 药物治疗 当患者出现中重度抑郁时,可适当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如5-羟色胺抑制剂,百优解20mg/d等,但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4.4 中西医结合 从中医角度看,抑郁症属于抑郁、不眠、心悸、癫病、百合病等范畴,可以用中医配合西医来治疗。需要注意的是,在用中医治疗抑郁症时要用二病同治的方法,这样既可以提高疗效,又可缓解西药的毒副作用。

篇12

1.1检测项目

1.1.1超声检查采用Philipsiu22超声仪,由同一医师进行检查。双肾下极脂肪囊的测定:患者水平仰卧位,探头置于腋中线与腋后线之间平行于肾脏长轴,于吸气末冻结图像,用随机软件在肾下极画一与肾脏长轴垂直的切线,圈定切线以下部分为脂肪囊,取3次两侧均值,其面积为单侧US-IPAPF。所有的研究对象均清晰显示肾周脂肪囊面积。

1.1.2血脂检测采用雅培ArchitectC8000生化分析仪检测12h时空腹静脉血,检测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BG)。

1.2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8.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描述,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人群一般资料的比较研究组身高、腰围、腰臀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体重、BMI、臀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人群生化与超声检查的比较研究组HDL-C明显低于对照组,双肾下极脂肪囊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TC、TG、LDL-C、FBD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HDL-C及双肾下极脂肪囊的相关分析HDL-C及双肾下极脂肪囊呈负相关(r=-0.37,P<0.01)。

3讨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