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具备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3-06-22 09:12:0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文化具备的特征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文化具备的特征

篇1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0201-01

传统民居建筑是人类力求生存最原始和最具有代表性的产物。它们深深植根于华夏文化土壤之中,源远流长,随着地理、气候等因素的不同,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建筑风格。湖北传统民居建筑是湖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博大精深的楚文化,给湖北建筑文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对湖北传统民居产生了深刻影响,促进了湖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艺术的发展。

一、传统民居建筑中的文化元素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建筑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在建筑物质财富和建筑精神财富并驾发展总和。”建筑的发展基本上是文化史的一种发展,因此要了解建筑类型,认识建筑形态,首先要了解它的文化元素。

雨果曾经说过:“人类没有任何一种最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建筑作为人类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属性已为社会各界所认识。建筑需要文化,文化是建筑的灵魂、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建筑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主要的图腾是“龙”、“凤”、“麒麟”、“祥云”等,它们的出现寓意着吉祥、如意。于是古人往往在建筑物上雕刻它们的形象,以表示威严、神圣,并寄予美好的愿望。祖先崇拜是原始崇拜的内容之一,这种崇拜方式在家族的祠堂建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将宗教上的神韵转变到祖先崇拜、将空洞的神学转变为伦理的实践、将建筑与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这样就更直接有效地贯彻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在湖北传统民居建筑中,对水、石、树的崇拜极为突出。古人认为水是财,因此为了留住财气,必须守住水口。在这种崇拜思想的指引下,湖北省很多古村落的入口都有一座桥或构筑物,旁边是树、亭、堤、塘等衬托,扼住关口。古人对石的崇拜,同样很重,他们不辞辛苦来寻求石的壮美;民居建筑的柱础、门枕石等都离不开石头;用青石加工成平板,铺垫庭院,透着古朴与自然;门枕石、柱础上的雕刻技术更是精湛,其寓意深刻,表达了人们对石的崇拜之心。树是民居的院落中是不可缺少的植物。在湖北民居院落中常出现具有象征美好、吉祥寓意的树。如石榴树、桂花树等,来表达人们多子多福、健康平安的美好心愿。

此外,湖北建筑作为文化的一种记载,它的存在不仅代表一种建筑工艺,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种鲜活的民族文化。传统民居建筑本身就是文化艺术的创造过程,这一过程包涵了太多的神秘和期待。数字文化就是其中一种,房屋建筑的规格尺寸往往不离“8”,房屋的宽度、进深、柱头的高度都要在尾数上带“8”字,这种与“发”字谐音的数字符号也许从古旧渗透到传统民居建筑中了。

二、对湖北传统民居建筑文化内涵的思索

湖北传统民居建筑实际上是一种与民族文化相融合、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协调、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居住文化模式,也是文化内涵的形象载体。传承与创新是保护湖北传统民居建筑历史文脉的需要,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因此如何强化这样优秀的文化是我们今天面对的重要问题。首先必须尊重传统文化,保护好自然资源,使得传统民居文化有继续生存的土壤;其次开展文化嫁接与演绎,如在地势较低的地区采用吊脚的建筑形式,在平时可以做停车场,这样不仅可以抵御洪水侵扰,还可以有效的利用空间,节约用地面积;最后要提高环保意识,开发新的领域,湖北传统民居建筑多为木建筑,其取之于自然,用之于人类,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同时,又要保护好传统民居建筑,是否该引起今日人们的反思。

巴文化是楚文化的基础,巴建筑是楚建筑的根株。作为湖北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传统民居建筑装饰是湖北传统民居建筑最具有艺术特色的表现部分,它永恒的文化元素和独特的表现力彰显了湖北厚重的文化内涵。它就像一部悠长的古歌,意味深长地唱出曾有过的灿烂文化,并传递给我们带了耐人寻味的艺术气息,更深情地渴望着即将展开的辉煌未来。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0-JY-YS-026。

参考文献:

篇2

1.文化艺术产业高层管理者的工作内容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文化艺术企业高层管理者除了对企业整体环境进行评估和把握外,还制定文化企业发展战略,选拔人才,对企业的文化艺术策划、组织与经营等各环节进行规划、统筹与运作,并站在全行业的角度审视把握文化企业的发展方向,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例如,制定文化企业组织发展的中长期计划,具体组织、实施、落实文化艺术机构的事业发展安排,实现发展目标;对外代表本文化企业与演出经纪公司、剧场或其他合作伙伴进行业务谈判,签署相关商务合同;采取有效营销手段,完成文化艺术产品的推广,达到销售目标;为文化艺术创作、表演提供一切必要的后勤支持;向社会本组织的重要信息,参与必要的公关工作,协助理事会或董事会筹款等。

2.文化艺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工作特点

由于文化自身的特性,文化艺术企业向消费者提供的是“文化”,是精神产品。文化艺术产品的生产与经营承担着崇高的精神传承,承担着公民的社会职能;作为商品生产者,文化艺术产业又必须在精神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遵循产业化运作的一般要求。总之,文化艺术领域发展的基本历史和创作特点要求文化艺术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具备艺术专业知识;文化企业内部的人事管理、财务管理、业务管理、教育培训,以及运作经营的演出策划、营销宣传、对外合作等要求文化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具备系统的管理知识,并不断塑造公正无私、谦和、宽容的领导者品性;文化艺术产品的精神属性、公民社会职能要求艺术机构的领导者必须具有与艺术的精神品位和社会职能相关的人文知识素养。此外,文化艺术企业高层管理者还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欲望,有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把握航向、瞅准机会、适时出击的决断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

鉴于上述分析,就完成基本岗位职责工作来看,文化艺术产业高层管理者的岗位特质包括19项,分别为:责任心、敏感性、观众培育、艺术价值开发、专业素养、战略性思维、德行垂范、运作把控、创新意识、沟通能力、授权赋能、引领驾驭、多元文化认知、自我控制、主动性、乐观谦和、捕捉机遇、谈判艺术和适应能力。

基于文献分析提取文化艺术产业高层管理者岗位特征要素

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主任Patricia Dewey在《从艺术管理到文化管理》一文中提及了关于艺术管理者胜任工作必不可少的素质的3个原则:对所选的艺术家、艺术形式要有深入了解并积极努力;对所从事艺术可能接触到的受众的文化历史背景、意识认知等社会背景要全方位知晓;具备使用正当的社会、政治和管理技能的能力,洞察政治、法律和经济环境的前瞻力,独特的审美创新能力,并具备能在最适当的环境下把艺术呈现给最多数、最适宜受众的能力。Patricia Dewey还在第29届国际艺术理论政策会议上提出,管理全球体制变革和本土环境相互作用下的艺术组织应具备对外文化贸易交流能力、文化认知能力、培育观众能力及多渠道融资能力。台湾中山大学学者Shang-Ying Chen通过历史分析框架和组织情境分析框架归纳总结了当代艺术管理者应具备的计划、决策和战略管理等17项技能。向勇在《创意领导力》一书中提出了创意经理人胜任力素质内容,包括服务意识、组织管理能力等20项基础胜任力,以及文化行业经验、创意价值鉴别力等7项专业胜任力。谢大京、一丁在所著的《演艺业管理与运作》一书中认为,创新、博学、谦和、果敢是变革时代领导者应具备的能力素质。王双春在《艺术管理―中国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中指出,文化艺术管理人才应具备资本运作、媒介市场运作、战略思维、开拓能力、创新精神、熟悉国际惯例等能力素质。

以上这些研究从不同方面提出了文化艺术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经分析整理又得到18项文化艺术产业高层管理人员岗位特质,具体为审美辨别力、学习态度、执着追求、注重质量、文化营销力、个人影响力、政策运用力、创新思维、分析性思维、团队精神、应变能力、公关能力、风险意识、诚实守信、公平正直、包容豁达、前瞻力和宽广视野。

基于行为事件访谈确定文化艺术产业高层管理者胜任特征

本研究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10省市22位文化艺术产业高层管理者进行了正式访谈,又获得3项文化艺术产业高层管理者胜任素质,分别为:勇于实践、想象力和科技运用。

根据上述得到的40项文化艺术产业高层管理者胜任素质要素,参考相关胜任特征编码词典,本研究课题组编制了《文化产业高层管理者胜任特征编码手册》。依照该编码手册对20份有效访谈文本进行胜任特征要素编码,并对编码结果进行频次、信度、效度、相关性、显著性检验等多元统计分析,初步确定了23项文化产业高层管理者胜任特征要素,分别为捕捉机遇、多元文化认知、文化传播营销、战略性思维、引领驾驭、审美辨别力、创新思维、勇于实践、想象力、观众培育、沟通技巧、预判决策、谈判艺术、协调能力、敏感性、授权赋能、责任心、影响力、开拓精神、科技运用、艺术价值开发、创新意识和专业素养。

基于胜任特征的文化艺术产业高层管理者培养建议

高校是各类高层人才进行专业化培养的重要场所,针对当前文化艺术企业对高层管理者的迫切需求,可以发挥高校的办学优势,在硕士阶段分别设立相应的专业和学科,如试点培养艺术管理专业学位硕士(MAA,Master Of Arts Administration),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高层次管理人才保障。因此,高校应在以下几方面做好教育教学改革与设计:

1.明确教学目的

传统教学工作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所学课程内容而展开,基于胜任力模型的教学则把课程培养目标转化为确定的胜任特征中的一系列的能力,这使得教学工作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而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素质,教学目的和方向更为精准、明确,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更有保证。

2.开展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课程体系设计是把课程培养目标、需培养的胜任力及教学任务结合起来,使开发的课程体系既能帮助学生获得这些能力,又能评估学生完成的情况。教学内容设计的核心是围绕胜任特征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重组,确保学习者在获得必备的知识、能力、技能等综合能力之后,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行教学效果评估

传统的教学效果衡量标准仅仅是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而基于胜任特征的人才培养是考察学习者是否获得高绩效表现的能力。因此,应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毕业生实际工作表现效果进行调查,并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授课方法、个人收获等方面进行了解,以评价课程是否有助于获取相关的胜任力。

篇3

北京要建“世界城市”了,它凭什么去向人们宣示自己的“世界城市”特征?笔者认为,北京的“世界城市”建设中不应少了北京城市文化符号或者说符号北京建设。如果说城市是靠符号来记忆的,那么,城市文化符号恰是铭刻或唤醒城市精神记忆的窗口。正是北京城市文化符号或符号北京,能以最显豁和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去呈现北京的“世界城市”风貌。

北京首先需要兴建一批能代表它的、面向当代世界的、开放的、东方都城精神品格的文化符号,诸如鸟巢、水立方等新兴文化符号。这些新兴文化符号集中体现出北京的世界性或全球性,可以向世界展示北京的世界普遍性和开放性品格,从而成为北京的“世界城市”文化符号体系的一项理所当然的重要内容。

光有这种全球性文化符号还不够。北京还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从而北京城市文化符号必然也应具有全国性。天安门、五星红旗等曾经作为北京的最具全国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去影响中国和世界。所以,继续建设具有全国性特征的北京城市文化符号,也是北京的“世界城市”建设题中应有之义。

虽然“世界城市”的鲜明特征在于它为世界各国所公认的普遍性,但这种世界普遍性中其实是内含了某种与地方性紧密相连的独特性的,即地方特异性或地缘性。因为,世界普遍性中必然包含有为世界各国所普遍认可、接受或理解的民族独特性或地缘特异性。如果没有这一点,伦敦的大本钟和伦敦塔,纽约的华尔街和自由女神像,东京的樱花和动漫等,就无法具备“世界城市”所应具备的相互区分度和独特诱惑力。如此说来,老北京城市文化符号也必然应列入北京的“世界城市”文化符号建设之中,它们尤其能代表属于古都北京的厚重的历史文化品格。四合院、胡同、故宫、颐和园等,都可以向世界证实北京的“世界城市”中的地方性特征。

当北京紧随伦敦、纽约、东京等公认的“世界城市”之后,奋起直追地行走在“世界城市”路途上时,需要把属于北京的分别带有世界性、全国性和地方性特征的城市文化符号,完整地联系起来作通盘考虑,缺一不可。符号北京,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北京,是满溢古都地缘文化精神的符号北京;而“世界城市”建设中的符号北京,终究是指向世界的文化北京的,是满溢古都地缘文化精神而又具备世界普遍性或全球可理解性的符号北京。笔者希望北京的“世界城市”建设体系中,一定少不了符号北京或文化北京。

篇4

1基于地域文化特征的历史名城区景观设计的相关概念

由于景观设计的存在,地域文化发展才具备了强大的载体,地域文化也只有在景观设计中才能够将其创新性的一方面展示出来.此外,地域文化也是景观设计的灵感所在,景观的内涵和价值都在地域文化中表现出来.通过地域文化以及景观设计的相互作用,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景观,增强对历史文化的传承.

1.1地域文化

所谓地域文化指的是在一定范围内,人们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以体力、脑力等劳动创造出来,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渐沉淀、积累以及升华的物质以及精神的所有成果.其范畴非常广泛,除了包含地域内部的自然资源,还包含历史发展中积淀下来的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思维方式、以及建筑风格等等.在漫长的历史岁月发展过程中,众多具备明显地域特征事件、人物和地址等都只在古文献或者人们口口相传的故事中才能够知道,在现实的世界中无法找到这些印记[1].所以,在地域文化的发掘过程中,选择性地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使其在景观设计中得以再现,成为展示地域文化特征的必要形式之一.在具备地域文化特征的素材选取时,有时需要以本地民间传说、以及风土人情为根本,从中进行探究、发掘,经过反复推理分析,将这些无形的素材转变为现实的景观,成为现代景观设计的一大亮点.

1.2历史名城区

所谓历史名城区指的是在一定规模以上的、能够对社会生活及文化进行真实反映的城市空间,不仅包括这一地区的自然环境,还包括人文环境等多个方面,能够集中展示城市的文化特色、历史风貌、以及景观意象等,见证了本城市发展的历程.

1.3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指的是把视觉上能够呈现的事物或者抽象化的事件以特定的形式进行整合,然后表达出来,全方位展现景观的意象、形式以及意义等各方面.从形式的角度来看,景观设计必须赋予目标可量化的形态,包含形状、尺寸、颜色、材质等等,从而展现景观的表面属性;从意象的角度来看,需要对目标进行必要的符号化处理,赋予目标景观一定的内涵;从意义的角度来看,在景观设计中融入了当地历史、文化以及生活等一系列象征性因素,使得目标景观设计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2].

1.4地域文化和景观设计的关系

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二者关系紧密.一是在对地域文化充分研究的基础之上,能够激发出设计者与景观设计创作有关的灵感.必须在对地域文化的起源、发展等方面了解充分、对人类文化及自然互动之间的关系掌握全面,才有可能创作出更有价值的景观设计;二是由于景观设计的存在,地域文化在传承中才有了有力载体,而且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的创作过程中得以延续.本文所研究的地域文化下的景观设计,便是要求设计人员从目标场地的自然与人文特征出发,发挥出现有景观要素的作用,营造出和整体景观相融合的空间.采用哪种形式把文化融入到景观设计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景观设计造成影响.所以,必须对土地、水、建筑以及雕塑等各方面因素进行分析,注重他们之间的协调性,在表达方式中注重“四位一体”.只有在对地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人文和自然的关系具备深入了解的情况下,才能够在景观设计中更好地传承与发扬地域文化.

1.4.1水、土资源利用

在城市的景观设计中,水资源由于引导着地域文化景观的形成与发展而发挥着重要作用.俗话提及“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也充分表明了水资源和土地在地域文化景观中的重要作用[3].

1.4.2建筑的影响

建筑是在人类智慧与能力的基础上,在历史长久的发展岁月中逐渐演变而来,属于人们长期生存的安全据点.在一个城市的建筑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出不同地域之间的差异性,将其引入城市景观设计,必将发展成为文化的结晶.

1.4.3雕塑传承

作为城市艺术构成的重要元素,雕塑也能够反映出该城市的精神气质,同时也是这个城市文化品位以及传统的体现.雕塑是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代表着这个城市的文化水平,尽管城市文化具备多种艺术形式,但是城市雕塑的作用是不能被其他形式所替代的.

1.4.4乡土植物种植

在城市发展中,乡土植物种植具备特殊的含义,它的本质在于通过能够识别的植物景观来反映本地区的景观.不同的地域乡土植物种植也各不相同,在城市景观设计中适当引入乡土植物,尤其是本地可食性景观的引入,能够将本地的地域文化展现的淋漓尽致,而且生态经济效益也大大提升.

2南昌市旧城区概况

南昌市简称昌,也称英雄城,全市总面积7402.36平方千米,总人口424万,城区人口达135万,属于全国三十五个特大城市之一.南昌市地理位置处于长江以南,无论是水上还是陆上,交通都十分便利,自古流传下来的“襟三江而带五湖”便是指南昌市.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南昌曾经有豫章、洪都等多个称谓,历朝历代的县治、郡府之地都设在南昌,带动了南昌的发展,并且一直呈现繁荣之势.南昌历史悠久,向来以文化古城而著称,南昌境内的安义曾经出图国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充分印证了南昌的历史[4].截至2016年,南昌的文化遗址有六百多处,人文景观十八处,自然景观二十六处,现在南昌市正在打出建设旅游城市的口号.国务院于1986年首次将南昌市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行列.据统计,南昌市现包含国家级、升级和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十多处.多年来,南昌市以其特有的“红色、绿色、古色”景点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来此游玩,同时也有众多客商来此投资.南昌市的东城区包含京东、瑶湖水上娱乐区,西城区包含梅岭、宗教旅游区等,都属于南昌市旧城区的范围.

3基于地域文化特征的历史名城区景观设计原则

3.1文化保护性原则

作为一个城市的灵魂,文化在景观设计中是不容忽视的,必须注重当地的特色文化,可以发挥植物的植物文化特性,用来展示城市文化,对于城市的重要特色文化景观进行保留,并促进其与周围环境建筑的融合,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2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指的是景观设计应该在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设计出来的功能区不仅要有利于游客的欣赏,而且要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将城市打造成一个以人为本的生态城市.

4南昌市旧城区在景观设计中现存的问题

作为江西省的政治、文化以及经济中心,南昌市旧城区的历史非常悠久,例如滕王阁、滨水绿地沿江大道等,都是南昌市旧城区的特色.然而受到现代经济利益的驱使,环境利益被人们所忽略,在南昌市旧城区的景观设计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4.1道路景观缺乏系统设计

南昌市旧城区受到历史因素的影响,道路景观整体上缺乏统一的规划,目前的道路景观设计中主要是以部分改造为主,采用见缝插绿的形式.各街道单位入口处的绿化由于面积、建设经费以及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同一条街道的单位入口处绿化的风格、形式及质量各异,街道景观缺乏美观.此外,在植物配置中,旧城区往往采用建设道路在先,绿化补充在后的策略,在道路设计时并没有从长远的角度出发,也没有结合本市市花文化等因素,导致植物的选择与配置目光短浅.老城区的行道树种类不多,没有考虑生物多样性的要求,行道树多以樟树、栾树种植为主,而灌木中的红花檵木占据了大部分.多数街道的绿化在生态及景观艺术性方面的创新不大,道路景观比较单调,没有突出自身特色,也没有展示出南昌市旧城区的地域文化,同时,街道景观的管理与养护水平还有待加强.

4.2绿化的随意性较强

南昌市旧城区的景观设计中,有的建设单位或企业为了达到自身的设计目的,而不以大局为重,也不注重整体景观效果,旧城区街道中的景观表现出较为明显的随意性.

4.3景观设计缺乏人性化

现代景观设计中,人性化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城区景观的人性化设计也是必不可少的[5].对于南昌市旧城区而言,景观设计除了能够美化环境,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组织交通,有利于人们的出行.例如,在旧城区普遍缺乏公共休息设施,公交站台绿化缺失,一些分车带的植物种植不合理,绿化隔音效果较差,有的却十分密集,植物选择也是比较高大,驾驶员视线被遮挡,人行道宽度设计不够等等,这些都是缺乏人性化理念的表现.

5基于地域文化特征的历史名城区景观设计策略

5.1丰富植物种类

注意到要想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必须在植物种类的选取上注重多样性.通过笔者的调查发现,尽管南昌市新城区及旧城区的绿化中植物种类丰富,但是并没有发挥实质性作用,这是由于很多植物只是起到点缀作用,多数绿地仍然被种类有限的几个树种占据,例如樱花、紫叶李、樟树、栾树等树种的种植率较高.此外,无论是旧城区,还是在新城区,樟树的种植率都过高,容易出现单优势现象,不仅无法提升人们的欣赏景观水平,而且还容易导致病虫害的出现.为此,必须均衡种植多种植物,科学搭配,注重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护.

5.2植物配置形式多样化

在南昌市旧城区,植物配置形式也是比较单一,为此,可以在种植时引入群植、对植等多种方式,使得旧城区景观呈现多样性,还可以引入垂直绿化和绿篱相搭配的形式.注意到南昌市旧城区的道路比较拥挤,绿化面积不大,可以在绿化时引入攀爬植物.例如,在立交桥等地区,种植一些爬山虎.可以充分借鉴参考新城区凤凰中大道、新府路等地区的绿化方式,将观赏类植物和传统木本类植物有机结合,设计出具备城市特色以及地域文化特征的主体道路景观.

6结语

在城市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城区景观设计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得到了人们的重视,然而,旧城区以往的优美景观质量却呈现下降之势,旧城区的景观设计中地区文化特征缺失,因此,必须对其进行系统规划,在保护地域文化特征的前提下,丰富植物的种类,改善生态环境,这一举措对于提升南昌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都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蓓 单位:江西服装学院

参考文献:

〔1〕林鹏,彭蓉,田国行,等.湖南东安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景观建筑地域文化特征探析[J].林产工业,2015,42(4):57-59.

〔2〕张仕棋,宇.基于地域文化特征的园林景观设计探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5(2):77-78.

篇5

前言

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环境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1]。风景园林作为城市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有利于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人们不但要求风景园林具备一定的地域自然景观特征,还需要其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此,展现地域自然景观特征的风景园林文化成为了现今园林设计的标准要求。

一、关于地域自然景观内涵的概述

所谓的地域就是在长期的发展中,受到自然以及人文因素的共同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个综合体,它反映了特定时期特定的地域特征以及历史化。随着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地域面貌也会发生变化。为此,在对地域景观进行研究的时候,需要把时间作为第一考虑因素。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地势形态多种多样,民族众多,因此地域特征也不尽相同。每个地域都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地域与地域之间之间既存在联系又相互影响[2]。只有充分了解地域独特内涵,才能进一步掌握其特征。所谓的自然景观,不同的人理解意思也会有所不同。它可指代天然的自然景观,也可指代由人为活动、经过人工加工而形成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主要是指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之上逐步形成的衍生产物,主要是通过人为去创造出来,但与自然景观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关于风景园林文化内涵的概述

风景园林是人类智慧与文明的成果,是人们生活形态的一种展现形式。风景园林文化内涵主要是指其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审美方式以及基础文化,是风景园林文化能够得到立足的艺术之本。风景园林主要是把土地作为主要的载体,把自然作为创作的主要元素,进而为人类创造出具有天然合一特色的自然景观,深刻的展现出了人们土地整治技术以及独特的魅力。

三、正确提炼地域自然景观特征

一般来说,地域自然景观主要包括有地貌结构、位置、水文特征、气候以及空间结构等几个方面,它们彼此依赖,难以被改变。所以,在对风景园林进行设计的过程当中,设计师们首先需要正确掌握地域自然景观的基本特征,并进行提炼,才能确保所设计出的园林符合时展以及人们的审美需求。同时,在设计的过程当中,要尽可能的避免人为干预,否者设计效果会适得其反,不但没有把地域景观特征展现出来,原本的自然景观特征反而会遭受到破坏。地域景观的设计不仅仅是向人们展现出各种地域景观,更是蕴含着浓浓的人文信息。对于现代风景园林来说,在设计时不但需要其具备游玩、休息的功能,还应该促使游客对自然有所感悟进而产生保护环境的内在价值,人们通过对风景园林的欣赏了解当地的经济特征与风俗文化[3]。总而言之,只有对域自然景观特征进行正确提炼,才能在风景园林设计的过程当中,既展现出自然景观的独特之美,又能展现出浓浓的文化艺术气息,使之具备独特的地域特征以及时代感。

四、展现地域自然景观特征的风景园林文化创作

在风景园林设计的过程当中,应该要确保其展现某个特定时期特征,以便符合时代潮流发展的需求。经过历时长河的沉淀,国内外已经设计出无数精典园林作品。国外,意大利的台地园就是一个精典之作,充分展示了意大利复兴时期的精神文化。在台地园建设的过程当中,设计师们巧妙的根据地势的高低,把房屋建造在最高处,而把花草树木建造在下面的平台,进而形成台地,水流顺着地势从高处往下流,黑白分明的意式建筑与绿葱葱树木形成鲜明对比,水流潺潺,充分展现地中海地域独特的特征文化遗迹田园牧歌的生活态度。而对于英国来说,园林设计则比较注重朴实,他们在设计中把园林建筑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不堆砌围墙,进而使得风景园林设计更多一份宽广以及大气。对于园林内部的设计,主要是模仿大自然中的道路以及河流建设而成,整体观看具有强烈的复兴古典之美,与哥特式的建筑互相呼应,充分展现了大气的自然风光。对于日本来说,其风景园林设计受到中国的影响,整体蕴含着浓浓的唐宋时期的山水田园风格。他们的风景园林设计主要追求自然、青春、小巧以及返璞归真,进而营造出静谧想和的园林景色,充分展现了日本民族谦和的民族特色。

我国由于地域辽阔,地势形态多样,其风景园林设计业各部相同。但均都包含了独特的地域特征以及浓浓的风俗文化气息。我国北方与南方的地域不同,二者园林风格设计也有所差异。北方地域辽阔,园林设计较为宏伟大气,建筑显得深沉而厚重,整体建筑富丽堂皇,色彩对比鲜明。而对于南方的园林来说,占地面积较小,设计上多以轻巧纤为主,色彩大多为青灰色,整体设计淡雅秀气。这些均充分展现了我国崇尚追求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以人为本的情感追求[4]。

苏州园林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古典园林之一,闻名中外,是艺术与历史的相结合,是人们智慧与劳动的重要成果。在苏州园林的设计过程中,依水傍山,路桥结合,流水潺潺,树木茂盛,花草繁多,充分展现出江南婉约水墨画之美。除了苏州园林之外,梯田也是一种认为因素以及自然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一种风景园林,在丘陵地区,农民为了防御洪水或者种植,一般会根据地势特征开辟出一块田地,进而形成梯田。例如著名的元阳梯田,根据地势的陡峭进行开垦,远远望去,层层叠叠的梯田有序的排列着,甚是壮观。梯田景观主要是在自然基础之上,经过人们的创作劳动而形成的一种地域自然人文景观,属于一种独特的风景园林文化。

五、结束语

风景园林展现独特地域特征的文化景观,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设计过程中,只有正确把握地域自然景观以及风景园林的独特内涵,并正确提炼地域自然景观特征加以应用,才能设计出更加优秀的园林,才能不断的满足人们对于生活环境以及精神文化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朱建宁.展现地域自然景观特征的风景园林文化[J]. 中国园林. 2013,24(11):333-335.

篇6

企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在企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是企业中的所有职业道德的总和。企业道德具体规范了职工与职工之间及职工与社会之间的行为关系,是职工在履行本职工作时必须遵循的包括信念、习惯、传统诸多因素在内的道德要求。

企业道德具备了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是阶级性。企业道德与企业文化同属于企业的意识形态,都是在企业特有的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决定的,因而都带有这种经济基础留下的某些深刻烙印。同时,企业道德与企业文化又是为企业经济基础服务的,并通过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来间接地影响企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是历史性。尽管企业领导经常变动,尽管企业职工不断变化,但只要企业产品与企业环境没有太大的变迁,企业道德与企业文化便同样具有历史性。

三是操作性。为了完善企业道德,可以遵循两个思路:一是通过有效的思想教育、行为示范来引导;二是凭借严格的服务公约、规章制度来约束。同样,企业文化也可选择经济手段、教育手段、舆论手段、文化手段来培育。企业道德与企业文化都不是空洞抽象的,都具有操作性。

四是理想性。企业道德是人们在企业实践活动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要求。一般说来,企业道德是生产、业务工作的实际需要,既来自于企业活动,又必然影响企业活动。企业道德是人们期望的最佳意识状态,并非人们实际表现出来的行为,而是人们努力争取达到的行为目标。至于企业文化,它所体现的不仅仅是文化传统与文化实践,更是一种适合于企业发展的文化追求目标。正因为企业道德与企业文化具备这种理想性,才使得它们对企业实践产生显著的指导作用。

五是稳定性。企业道德是特有的企业活动所需要的道德要求。只要企业活动的性质与内容没有根本变动,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企业道德也往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样,企业文化在体现行业特征与环境特征方面也保持着相对的稳定。由于存在着这种稳定性,就必然促使企业道德与企业文化形成的优良的行为典范世代沿袭。

企业道德是企业文化的高层次意识

企业道德是企业文化的衡量尺度,是企业精神的表现形式,是企业氛围的组成要素,是企业文化的高层次意识。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企业道德在企业文化中确实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总体来看,企业道德完全具备企业文化的各种主要功能。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约束功能。在很多时候,企业成员及企业本身的行为够不上法律与规章的制裁条件。在这种情况下,道德信念与舆论压力却常常能起到极大的约束纠正作用。例如,某些企业的分场界限很不明确,相邻地段的清洁卫生往往被人忽视。如用规章制度去卡,极易导致推诿扯皮现象。但在道德舆论的驱动下,这类问题反倒容易解决。这一点已被大量事实所证明。

二是调节功能。企业员工的工作责任感、集体荣誉感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也是员工道德信念的具体体现。在这种道德信念的支配下,即使没有管理者现场督促,员工也能自觉调节自己的各种行为。

三是导向功能。企业常常评选先进人物、劳动模范,其实就是树立一种道德榜样。这种道德榜样的感召力是很大的,往往会影响到一大片员工的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进而形成良好的企业风尚。事实证明,借助于企业道德的导向功能进行正面教育的确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由此可见,企业道德确实具备了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与主要职能,属于企业文化的高层次意识。要想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就必须注重企业道德的建设。

企业道德的培育依赖于企业文化的辐射功能

一个企业道德低下的企业的企业文化肯定是失调的或畸形的,一个企业文化偏激的企业的企业道德肯定是粗俗的或偏颇的。建设企业文化绝对不能忽视企业道德的培育工作,而企业道德的培育工作又势必依赖于企业文化的辐射功能。

篇7

【关键词】

群众文化品牌措施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

1群众文化品牌的主要特征

1.1群众性

群众性是群众文化品牌的最基本特性,所谓群众性就是能够被广泛认同和接受,贴近群众生活。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群众文化品牌的理念来源于群众生活,其主题不应脱离当地的老百姓生活现状和生活愿望,文化品牌既是对群众生活现状的反映,也借以表达群众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二是具有趣味性,群众文化品牌应当具备一定的趣味性,祛除枯燥乏味的教条主义文化理念;三是群众文化品牌应当以群众为载体又要回归群众,在取材于群众生活之后,应当具备回馈群众、造福群众的基本属性。如:我国西部某市根据当地民俗文化,打造了“七巧女儿节”,反映当地的民俗生活,同时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使得群众以此有获得感。

1.2民俗性

群众文化品牌应当本着传承民俗的理念,将我国多民族、多地域的文化内涵予以挖掘和弘扬。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立足于民族文化、民俗文化这个根本才能使得文化品牌的创新和发展具有源动力。民俗性的文化品牌多元化、多样化、多彩化的最基本属性,不同民俗文化在不断创新过程中被传承、发扬和融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3文化性

不是所有的历史传承都值得继承和弘扬,群众文化品牌往往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群众文化性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其创作来源具有文化性,一种文化品牌的打造必须立足于一定的文化习俗、文化传统或文化典故,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和创新,如果以文化为基础,就是空穴来风,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和前行的方向,当然不会在品牌创新和竞争中走得更远;二是其打造方式具有文化属性,文化品牌不同于其他产品,仅注重其价格、属性和宣传,文化品牌的打造应当以具有文化特征的手段进行,如举办文化节日、主题会展等形式。某城市举办的园林博览会上,把当地的民俗文化浓缩在会馆中集中展出,让人们在浓缩后的时间和空间中感知几千年前的人民生活状态,感到文化的教育和洗礼。

1.4产业性

文化品牌的打造只有转化为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才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从而造福于民生。文化和经济从来就不是割裂开来的,从古代的唱戏说书谋生的艺人,到现代精湛绝伦的艺术表演,本质上都是文化和经济之间的转化。离开经济谈文化,就脱离了基础,离开了文化谈经济就失去了精神追求和一个民族得以生息繁衍的源动力。现代社会打造群众文化品牌,产业化发展是必由之路。

2打造群众文化品牌的主要措施

2.1打造群众文化品牌应当因地制宜

群众文化往往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民俗性,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打造群众文化品牌必须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文化特征、经济条件、交通条件、市场需求等要素进行打造群众文化品牌,才能使得群众文化品牌切合实际、体现生活、造福民生。如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具有得天独厚的刺绣水平,可以以此为基础,开拓旅游产品市场,一方面借以弘扬民族文化,另一方面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

2.2打造群众文化品牌应纵横拓展

任何产业只有纵向和横向进行必要的延伸和扩展,才能发展壮大,孤立的一条线甚至一个点难以持续。所谓纵向扩展,是指要建立文化产品的纵向产业链条,从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服务、宣传每一个环节就是一个盈利终端,这样增大了产业的内生动力,扩展了文化品牌的内涵、同时增加了就业。所谓横向扩展是指群众文化品牌的打造必须多元化,一个地域和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也是多元化的,多元化的文化就需要多元化的产业去推动和转化,如一些少数民族旅游区,开发旅游业、旅游产品加工业、餐饮业等,多渠道开发文化产品和产业。

2.3打造群众文化品牌应倾向农村

从当前实际出发,开发农村群众接受和认同的文化品牌和文化产品,有媒体报道,部分农村地区文化生活匮乏,致使农民精神生活单一,带彩娱乐逐渐转化成赌博,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农民生活水平。因此,应当立足于农村文化资源匮乏这一实际,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扶贫攻坚工作实际,开发农民能接受、农村有前景的群众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让农村变得越来越美丽。

2.4打造群众文化品牌应坚持企业参与、全民受益的原则

相关部门应当主导群众文化品牌的打造,鼓励和引导社会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汇集到文化产品打造这条战线上来;鼓励和引导企业参与群众文化品牌打造过程,实现文化打造过程中资源的均衡配置。文化品牌的打造应当以全民收益为目的,坚持群众喜爱、群众收益的基本理念,摒弃不且实际的假大空、弘扬人民接受的真善美,尤其在老少边穷地区、连片特困地区,群众文化品牌更应切合精准扶贫战略,为群众全面奔小康铺路搭桥。

2.5打造群众文化品牌应坚持推陈出新

群众文化品牌的打造,既要传承也要发扬,应当结合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在文化品牌的打造上进行创新、创造,将传统文化产品与现代数字技术、职能技术、多媒体技术相结合,打造数字化、智能化的文化产品,满足年轻一代的文化需求,同时增强了文化的传承生命力,使得古老文化、民俗文化和乡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备时代特征和顽强的生命力。在某市园林艺术展览馆中,将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醉晚亭等历史文化名楼通过多媒体3D技术进行展览,让人感觉身临其境、身在其中的时空穿越感,让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使得历史文化名楼的文化底蕴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完美展现、熠熠生辉。

3结论

群众文化品牌的打造是改善民众文化生活,造福民众的事业,也是增加百姓收入、改善农村面貌的产业。群众文化品牌具备群众性、民族性、文化性和产业性的特点,我们应当立足于这些特点,寻求让民族文化、古老文化、乡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和创新的路径,应地制宜、纵横拓展打造群众文化品牌,让造群众文化品牌倾向农村,坚持企业参与、全民受益的原则,使得群众文化品牌的打造实现创新创造,与现代数字技术、智能化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将历史文化更好地继承、更好地弘扬,更加具备时代特征和顽强的生命力,在不断推陈出新的路上不断造福于人民群众。

作者:叶俊锋 单位:佛山市南海区狮山文化站

参考文献:

[1]张晓光.群众文化学与民俗学的联系[J].剧作家,2012(01).

篇8

中国分类号:G633.96

引言

民族传统体育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具备着较为显著的自然性、民族性,同时具备着一定时代性与传统性。自然性特征十分明显。从本质上而言,民族传统体育属于体育的重要内容,表现着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然而民族体育的发展受地理环境的影响与制约。本文以客观视角,综合分析了地理环境对民族传统体育所具备的现实性与内在影响。

一、民族传统体育产生及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紧密关联

地理环境,其整体内涵应包括自然属性的环境与社会属性的环境,人类通过劳动与改造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并在劳动过程中形成各种社会环境及文化系统。地理环境属于体育发展的根基,人们在特定的环境前提下,进行体育活动与体育项目,且体育项目活动的开展,其所需要的场地、相关器材等均需要以地理环境为依托。地理环境为民族体育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必须的客观物质基础。然而地理环境不同,其对民族传统体育所构成的影响程度及影响内容存在着差异性。如中原文化下的体育文化与齐鲁文化下的体育文化则存在着一定差异。整体而言,民族传统体育与地理环境之间,其存在着具备动态化与发展化的内在联系,为不可分割的系统整体。民族传统体育其产生多模仿于自然环境生物动态,如西北草原、南方峻岭,北方平原,均存在着一定的射箭及射击运动,其狩猎活动作为生活的基本手段,服务于生活,民族传统体育,其动作模仿性较为突出,如汉族五禽戏,则模仿着熊、虎、猿、鸟、鹿动物的动态,再如苗族的鹰爪拳,以模仿鹰爪而命名。

二、民族传统体育受地理环境影响的具体思考

在长期发展历程中,民族传统体育受地理环境影响极大,一般而言,处于相同地域的民族传统体育其特征差异较小,大致相同或大部相通。如地理环境差异较大,则其民族传统体育差异性更为明显,区域特色更为突出。

(一)受地理环境影响,民族传统体育彰显区域特色及差异

如在我国东北地区,其受地理环境影响,气候寒冷,为开展冰雪活动提供了绝佳的物质基础与平台,此区域内民族最为常见的传统体育活动,多表现为溜冰、滑雪等,早在隋唐时期便有了历史记载,在天然冰场上,还专门举行有盛大的滑冰比赛,其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较快。在南方地区,其地理环境多表现为江河湖泊,气候十分温和,具备充足的水源,受其地理环境影响,生活在这些区域的民族,其民族传统体育多表现为游泳、潜水、竞龙舟等。如侗族,多举办“潜水捉鱼”比赛的活动,要求潜水者于水底石缝及石洞中捉鱼,其民族体育区域特色明显。地理环境的改变,会推动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出现变更,并最终适应新的地理环境。如满族入关并将其滑冰等体育活动带到关内,受地理环境影响,关内地理环境多不适用于滑冰,其将滑冰与杂技、武术相融合,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体育活动,即“冰嬉”。在草原地区,少数民族创造了具备显著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如蒙古族摔跤、赛马、射箭等,西北地区,受山川、荒漠等地理环境影响,出现了角力、拔河、叼羊等体育运动项目。不同的地理环境,所孕育而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活不同。

(二)地理环境对民族传统体育具备制约作用

地理环境中的自然地理环境,其对传统体育发展具备着一定的制约与限制作用,主要表现在地形、维度、水文等方面。具体而言,地形与地貌的具体形态及规模,直接关系着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所开展的实际规模与普及范围,影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空间布局。如在一些辽阔草原环境中,地势较为平坦,能够进行一些范围较大的参与广度更高的群体体育项目,较为典型的如赛马、射箭等传统体育项目,其场面十分壮观且热闹。从维度上来看,其维度高低,直接关系着区域气候,而受气候因素则会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实际举办时间选择与具体的场地布置存在着决定性作用。在高纬度寒冷地区,为滑雪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低维度则多不具备滑雪条件,即使建造室内冰场,其维护成本则较高。水文方面,如南方水源丰富,龙舟是典水上体育项目。此外,社会地理因素,如民族分布、区位差异,传统风俗等,也会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产生影响。以云南为例,云南有52个民族,少数民族占全省人数的比重高达33.2%,其中彝族在400万以上,最少的少数民族为独龙族,人口在5500左右,云南少数民族多,其民族体育项目更多达226项,由此可见,民族分布对其民族传统体育存在着深远影响。

(三)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丰富性提供基础

我国整体面积较大,其地理环境差异性十分突出,不同的地理环境所具备的地形环境、气温环境与水文环境表现不同,其客观环境下人民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文化具备着差异,其所形成的民族传统体育区域特征明显。以黄河流域为例,其流域面积75.2万km?,其流域人口在1亿以上,整个流域具备着较为复杂的地理环境,其人文环境差异显著,为黄河流域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层次丰富性实现奠定了基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黄河流域不断与其他区域文化碰撞与融合,并让其文化注入到黄河流域文化之中,更是推动了区域之间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由此,地理环境的复杂性,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丰富性提供了客观基础。

结语

地理环境属于客观基础,民族传统体育在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中,受地理环境制约,两者之间又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与规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需要依托地理环境作为现实基础,同时在地理环境的基础上发展为符合民族特色及民族文化的体育项目。在探究地理环境对民族传统体育影响的过程中,重点以区域差异、制约性及丰富性作为三个层次进行分析。社会发展表明,地理环境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存在着深远影响,并为其区域性及特色性提供了现实基础,在发展民族体育时,应尊重地理差异,发扬特色,实现其发展价值。

参考文献:

[1]邱梅珍,王俊奇.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圈及其区位类型[J].浙江体育科学,2011,33(5):1-4,17.

篇9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因素

文化的概念及特征

文化的概念。对于文化概念的探讨,一直都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世界上各个国家对文化的概念存在多种理解,众说纷纭,有的理解从描述角度出发,定义文化为传统的礼仪风俗、哲学思想、诗篇内容等;有的理解从结构角度出发,定义文化为世代沿袭的社会集体、体系:有的理解又从文化的起源、发生角度进行定义。对于国际商务谈判中文化概念的理解,存在其特有的含义,文化是作用于一个群体整体行为的态度种类和价值标准,是在一个特定环境中人类集体精神的表现。

文化的特征。文化的民族性,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各民族都产生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文化品位和文化习性。任何民族的文化发展都依据于自身的地域、经济条件和社会结构的发展。在民族性的大条件下,文化还具有特定性和稳定性,这些都是文化在相应条件下所带来的集中表现。文化的时代性,任何文化在社会发展中都具有相应的时代性。在时代的发展中,适应时展的文化被人推崇,违背时展或落后时展的文化则被时代淘汰。文化的发展,就是反应一个时代所需要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也是反应一个时代的审美需求与审美情趣。所以当我国“与时俱进”的方针政策的提出,就是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的集中体现。也正是这种体现,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在国际发展中创造文化的差异,也为国际商务谈判与文化契合在理论上奠定了基础。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跨文化沟通

有别于国内商务谈判,国际商务谈判具有跨国性、政策性、跨文化性等特征。参与谈判的各方处于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参与者思维方式、语言、价值观等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国际商务谈判参与人员需要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针对的谈判技巧等实际运用能力,还要求参与人员尊重相互之间的文化差异,通过熟练的跨文化沟通,实现相互经济利益的有效协调。

文化碰撞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谈判风格的碰撞。谈判风格,即谈判过程中,谈判参与者自身体现的性格爱好、谈吐行为、处事方法等特征。在谈判过程中,东方人表达方式婉约含蓄,对于一些他们无法接受的条款,通常采用婉转方式表述自身观点、亦或用沉默来表示拒绝,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尊重和礼貌。西方人表达方式直接爽快,喜欢将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对于一些无法接受的条款会大声地说“不”,并直言不讳,语气坚决。西方谈判者对于中国谈判者的沉默表示难以接受,认为沉默所代表的信息不清晰,沉默可以表示赞同这个观点,也可以表示不赞同这个观点,这样的行为会对谈判进程造成负面影响。谈判过程中,时间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谈判者有着不同的时间概念。美国人认为时间就是金钱;欧洲国家中,德国人认为时间就是生命,法国人时间观念则不强,通常已迟到作为其习惯,而且越重要的谈判活动迟到越久;在一些非洲、拉丁美洲国家,迟到都被视作正常现象。

谈判过程的碰撞。国际商务谈判中各国谈判者的处事思维方式各不相同,东方人的处事思维方式讲究整体全面统一,处事讲究合理变通,往往会结合现实环境适宜地变更处事方法、行为;西方人的处事思维方式注重细节,要求程序化、法制化,一切行为流程需按照规章制度进行,无论是商品出口、合同签订还是处理索赔都被要求秩序化,难有出现变通情况。在谈判过程中,如果发生了不快和争议,东方人通常会选择调解、协商的方式,希望采取折中的渠道来处理争端;而西方人趋向于借助法律的手段,认为通过仲裁的途径解决问题。西方人选择法制化的仲裁途径虽然合理,但是调查取证要耗费大量精力,效率不高;东方人的协商行为虽然不够标准,不具备法律依据,但是相对灵活,更能够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在谈判中,东方人讲究营造友好、和谐的氛围,会极力防止争议升级,致力于灵活的处理争议,促进双方良好关系的构建,即使谈判结果不经如人意,也不会表现出沮丧的情绪。西方人将商务谈判看作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他们喜好将整个谈判过程分段,再逐一的进行解决。在解决过程中会充分发挥其线性逻辑思维,依照现实的信息,就事论事,应用客观道理来解决所有问题,对于一些僵持不下的问题可以做出让步和妥协。在谈判桌上所做出来的大部分决策都是由谈判者自己决定的,并不需要向集团进行汇报,如果谈判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通常会表现出急躁的情绪。

国际商务谈判中注意事项

互相尊重,平等共处。互相尊重促进国际商务谈判中各方友好相处,互相尊重的内容包括尊重相互的思维方式、语言、价值观等。国际商务谈判中各方的文化都具备其自身的特色、价值,具备其自身产生的历史因素,国际商务谈判中各方是平等的关系,面对不同文化应遵循平等共处的原则,不能出现文化歧视行为。双方在谈判时,不可存在民族中心论,始终认为自己的民族是优越的,其他民族是低劣的思想。思想决定态度,有着这样的思想就会使谈判无法进行,甚至终止。而且在进行谈判时,要尊重对方,虽然双方无法达到完全的共识,但是可以,只要谈判条款大致上意愿相同就是谈判成功。

篇10

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在《可见的人类-论电影文化》一书中对“视觉文化”有过精辟的论述。他曾预言,随着电影的出现,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将取代传统的印刷文化。“视觉文化”包括各种精致艺术、表演艺术、视觉信息、视觉景观、大众和电子媒介。视觉文化覆盖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张舒予教授主编的《视觉文化概论》中“将以图像符号为构成元素,以视知觉可以感知的样式为外在表现形式的文化,统称为视觉文化”。1.视觉文化的媒介特征。视觉文化的流行除了现代影像艺术的推动,还因为经济与科技信息也日益喜欢用视觉来传达。视觉影像比传统文字更直观、生动,能够方便、快捷地传播大众文化。借助现代大众传媒,视觉文化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着人们对世界、对生活的认知。2.视觉文化的符号及图片特征。视觉性是视觉文化的主导因素,图像符号既是视觉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显现形式。欣赏世界各大名牌轿车,人们注视的是标识;区分男女厕所,只需简单的视觉符号。对于中国传统的拜年习俗,如今在微信上点个图片就拜年了,可以说一图胜千言。3.视觉文化的虚拟化特征。影视中奇幻场景、电脑游戏中虚拟的幻觉形象大大地强化了视觉文化的虚拟化特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的视觉在不断延伸,可视性要求不断攀升,视觉新花样层出不穷。4.视觉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特征。在漫长的人类发展进程中,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文化。视觉文化植根于各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带有各自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鲜明印记。当今人类的经验比人类过去历史任何时候都视觉化和具象化了。视觉文化一方面丰富和扩展了人类的经验世界,同时也伴生了全新的乃至令人困惑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课题。

二、视觉文化素养需要学习

视觉文化素养是指人们通过获取与阅读视觉信息,思考与识别视觉信息,并能运用计算机技术创作视觉信息及运用视觉思维形成解决问题方法的一种能力要素。视觉文化素养的培养,就是看、思、做能力的培养。看的能力与生俱来。但是眼睛接触图像只不过是看的开始,只有经过脑部对这些视觉信息进行组织,图像才可以成为有意义的载体。一个人能看懂多少,看得正确与否,并非先天具有,要看其阅历和实践,以及后天培养。“看”是一个奇妙而深奥的字眼。从看到看见,到看懂,再到看好,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有趣而充满挑战的历程。学会看,看世界,看自己,在看中逐步提高敏锐的洞察力,这就要求人们必须不断地提升视觉文化素养。视觉文化素养是人们在丰富多彩的视觉文化中,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而获得的。视觉素养是信息图像时代人们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人们每天都会感受与处理大量的视觉信息,视觉素养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情趣与生活质量。同时视觉素养能力的高低也必将影响到社会的文明风貌和人们的精神状态。在视觉文化时代,面对媒体传播中良莠不齐的视觉信息,具备一定的辨识、解读的能力,可以利用视觉信息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服务。阿尔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指出,人类社会正在孕育三种文盲:文字文化文盲、计算机文化文盲和视觉文化文盲。扫除视觉文化文盲的根本途径就是使国民具备视觉素养。人类不仅需要继承和创造多样化的文化,更要培养自身多样化的观察力,并能够理解其深刻的内涵,这正是视觉文化素养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篇11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11)05-0235-04

“工业革命和现代文明不是像农业社会那样依从于自然,而是用科技工业改革自然,创造新物。”在这样一个科技大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是打开自然宝库的钥匙,还是毁灭人类自身的工具?关键在于设计,设计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纽带和桥梁。21世纪设计的主题是“回归”,回归自然、回归人与自然的统一、回归设计与自然的统一。在这样的设计主题下,仿生设计以其思维强调回归自然,产品具有真实的亲和力和充满生命的张力获得前所未有的青睐,设计师们(当然包括陶瓷造型设计师)特别注重向大自然学习,了解自然界的生态规律,学习自然界的造物法则,模拟自然界美妙的形态。在探索大自然奥妙的同时,我们还相信“对未来的瞻望有多远,决定于回眸历史有多深。”因此,现在探讨优秀的传统陶瓷仿生造型样式,对于现在、未来的陶瓷仿生造型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探讨于中晚唐时期出现的陶瓷仿生造型“花口器”。因为至此,中国传统陶瓷仿生造型设计转变为以模拟植物形态为主,且影响至今迁延未消。

什么是花口器?花口器,是指于中晚唐时期开始出现的一种器物呈花朵造型的陶瓷器,有花口碗、盘、瓶、杯、盏及托具等,花口形式多以四曲花边形为主。

唐代建立以后,统一南北,结束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动荡不安,统治者实施了一系列的有利于稳定社会、恢复生产的政策,国家呈现出空前强盛和统一的局面。国家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社会呈现一片“公私仓廪俱丰实”的繁荣景象,在这样一番欣欣向荣的社会经济环境下,统治者采取了十分开明的文化政策,“使得这一时期不仅道教流行、一度式微于南北朝的儒学重复振兴,在南北朝时期逐渐兴盛的佛教在此时也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潮流,……多教的并存,没有主流,因此也就不会在人的思想上构成太大的束缚,进一步造就了一种非常开放的文化心态和宽松的社会氛围。”稳定的社会环境,发达的经济状况,开明的政治气氛,开放的文化氛围,很容易唤起人们内心之中所积蓄的对于生活的热情,人们开始面向自然,面向生活,将欣赏的眼光投向自然界中自己喜欢的一切,按照自然景物中存在的规律,将自然形态有目的地进行艺术概括、提炼、加以变化,进行艺术的再创作,制作出一批式样新颖、别致的以植物形象为特征的花口器物。这些模拟植物形象的花口器在唐及随后各朝都有发现,并在时代的发展、朝代的变迁中产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

虽花口器自产生时,其形式就十分多样,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又多了很多的样式,但其造型的主要原则是依据器物造型特点,巧妙构思,将自然形态有目的地进行艺术加工,使造型主体或造型的口部成为花口形,达到装饰的目的。从目前所掌握的花口器的花口形式来看,主要有:五曲梅花形、五曲葵花形、六曲荷口形、八曲复瓣葵口形、十曲葵口形、十曲五瓣莲花形、十二曲花口形、十六曲八棱菱花形、三十二曲、四十八曲等不同曲数的菊瓣形花口,以及八曲方口形、四曲长方形、四曲椭圆花口形、八角形及荷叶形等。

一、花口器造型的装饰美

“工艺美术比起其他造型艺术来,更注重装饰性。”隶属于工艺美术门类的传统陶瓷艺术亦然。在陶瓷艺术中,我们通常所说的装饰,主要是指图案纹样。广义的装饰则不仅仅局限于纹样,还应包括色釉、肌理、以及在工艺制作过程中留下的痕迹,除此之外,陶瓷造型本身也有着一定的装饰意蕴,就如同张道一先生说的:“物品的造型之中,一开始就存在着审美的因素,因为那样式是人为的,为什么要做成这个样子而不是那个样子呢?其中便包含着审美。”陶瓷造型的装饰性特质是造型形式美感的一种反映,这种特质在有些造型上表现得比较显著,在有些造型上表现得并不突出。恰恰在花口器上这种特质得到了较好的诠释。花口器不仅具有合理的功能结构、良好的比例关系,而且在此之外通过其模拟对象的丰富、形式结构的多样、造型形态的多样等仿生设计所带来的特征体现出其特有的造型装饰美。

1 模拟对象的丰富

花口器的模拟对象多为自然界中的各种花卉。如已形成“唐代风格”的花口碗,最具代表性的就有各式莲口碗、海棠碗、葵瓣形碗等(图1)。莲口碗,俯视整体呈圆形,花瓣有尖角凸出,形似莲花;海棠碗,俯视整体呈椭圆形,花瓣如海棠花;葵瓣形碗,俯视整体呈圆形,花瓣外形圆弧状,型似葵花。

除模拟植物花卉造型的花口器外,还存在模拟植物叶片造型的花口器,如荷叶口盏、托具、洗、钵等。口沿做荷叶状,口沿捏压成三缺或五缺的,多见于盏、盏托;口沿对称卷起的,多见于洗;翻口沿捏压成荷叶曲折状的,多见于钵。

花口器的模拟对象丰富多样,不仅有植物花卉,还有植物叶片,正是这种在模拟对象上的丰富性在很大程度上增添了花口器的造型装饰美。

2 形式结构的多样

一件陶瓷造型,是由相关的各个部分组合而成。形体结构相对简单的花口碗、盘、盏、托具、钵、洗类可分为口部、腹部、足部、底部等几个显著的部分。它根据不同模拟对象形式结构的差异性进行有差别性的吸收和借鉴,形成了形式多样的造型,这其中有整体仿植物形态及局部仿植物形态两种。

(1)造型的整体仿生

造型的整体仿生是以器物的整体造型为载体,进行仿生形态的设计。它着重于器物整体形象与被模拟物形象的具象性,使用这一手法的陶瓷器物对于其所处的环境起到重要的点缀作用。

造型的整体仿生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造型整体模仿被模拟对象的整体,简称整体仿整体;一种是造型整体模仿被模拟对象的局部,简称整体仿局部。

花口器的整体仿生主要采取整体仿局部的形式。植物的形体结构与动物、人物形体结构相比,其整体与局部的划分存在很大的相对性,比如一朵花,对于整株植物来讲是局部,但单独来看它又是一个整体,有花瓣、花蕊、花蒂等组成部分。在这里,我们将一朵花、一片叶子看作一株植物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此类仿生花口器认定为整体仿局部。如清代荷叶盘(图2),将盘子做成荷叶的形状,并清晰地勾勒出叶脉,在翻转起伏的荷叶边盘口还捏雕有荷花和莲蓬加以装饰,不管在形体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呈现完整、统一的视觉效果,在使用功能之外,更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2)造型的局部仿生

造型的局部方式是相对于造型的整体仿生来说的,即器物的某一或多个部分、构件进行仿生形态设计。

造型的局部仿生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造型局部模仿被模拟对象的整体,简称局部仿整体;一种是造型局部模仿被模拟对象的局部,简称局部仿局部。

花口器的局部仿生主要采取局部仿局部的形式。花口碗、盘、盏、托具等大多都是这种形式,仅将器物的口部做成花朵、叶片造型,而腹、足部仍保持几何造型。一

3 造型形态的多样

“形态一般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是事物自身的物质性质、化学性质、生物性质的内在联系与外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某种内容的形式,具有空间和时间的概念和特征。”“形”与“态”密不可分共同构成物体的整体特征,但又具有差异和特性特征。“形”是指物体在一定视觉角度、时间、环境条件中体现出的轮廓尺度和外貌特征,是物体客观、具体和理性、静态的物质存在。“态”是物体不同层次、角度的“形”的总和,是物体存在的现实状态,是对物体整体、动态的感知和主观意识把握,具有较强的时间感和非稳定性。仿“态”的造型比仿“形”的造型具有更完整、更生动、更具活力的被模拟对象形态特征,因而其造型本身具有更加突出的美感、表现力和意义特征。

花口器的形态仿生主要侧重的是对植物“态”的仿生。根据被模拟对象所呈现的不同姿态,可分为动态仿生和静态仿生。

(1)动态仿生

花口器的动态仿生表现为对生命体(植物)行动态势的捕捉,抓住生命体充满动感的瞬间并以视觉上不平衡的造型表现出来,这种造型表现出运动感,具有较强的瞬间感和非稳定性。如宋耀州窑青瓷刻划牡丹纹尊(图3),外侈六瓣花口,六花瓣中央向外翻卷呈荷叶状,宛如正要伸展开来,整器充满一种向外的张力。还有如元代普遍流行的荷叶形罐盖、盘等(图4),似是池塘中一片正被风吹动而上下翻卷的荷叶,动感十足。

(2)静态仿生

花口器的静态仿生设计是相对于动态仿生设计而言的,因为世界上不存在绝对静止的状态。它是对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下的植物外形形态的模拟,这时的被模拟对象在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保持一种持续不变的姿态。如完全盛开的花朵、舒展开的叶片都表现为一种相对静止、停止运动的状态,这类仿生造型的花口器带给人们视觉上、心理上的是不同于动态仿生花口器那样充满动感、富有韵律的美,它所呈现的是一种安静、稳定的美。

不论是动态仿生的神气,还是静态仿生的安定,都是自然生命力在花口器上的体现,这些自然的生命力无形之中增强了花口器的造型装饰美。

花口器由于在设计、制作过程中运用了仿生设计手法,其造型呈现出独特的装饰效果。自由多变的装饰题材、丰富多样的装饰形式、充满生命力的装饰形态无不展现出其所特有的装饰美感。

二、花口器造型的功能美

“备物致用”是我国器物制造实践稳固的价值标准和最根本的成器态度。它对成器活动的追求方向起着规范作用,并通过我国器物讲求实际、重视功能的一般特点表现出来。

作为古代成器活动之一的花口器设计制作很显然秉承了这一成器态度,造型时,是在满足、适应功能需求的基础上,巧妙地借鉴植物形态特征进行设计制作的。如菱花形口沿的器物,其造型轮廓上最为醒目的部分就是在曲线与曲线相交处所形成的或为凸出或为凹进的角点。虽然在角点数量上,凸起和凹进的都是相同的,但由于凸起的角点力点比较集中,比凹进的角点给人的视觉感受更为清晰、明确,造成人们在观察此类造型轮开始,凹进的角点常被忽略,给人的感觉也更多的是由凸起的角点尖端所造成的生硬感。因此,在对与人口唇直接接触的碗的口沿部位进行造型设计时,菱花形口沿往往不会被采用。而用在盘的口沿上(图5),凸起的角点和凹进的角点有序地参差交错所产生的节奏感,则能丰富造型的形式表现。由于花口器是模拟植物形态特征进行造型,其功能性特征必然表现出一些与一般几何形陶瓷造型的不同。这些特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仿生形态具备被模拟对象所具备的功能特征;一是仿生形态具备被模拟对象所不具备的功能特征。(“仿生形态”是指模拟生物形态特征所塑造的陶瓷造型,它可能是花口器这一造型的整体,也可能是花口器这一造型的某一构件。)

(1)仿生形态具备被模拟对象所具备的功能特征

当仿生形态具备被模拟对象所具备的功能特征时,其可以更确切地说是功能仿生。模拟植物花朵、叶片形态而设计、制作的花口器大抵是有受到雨后花朵中、叶片上残留有雨水的启示,在制作过程中,根据器物功能需求,将这些自然形态所具备的功能进一步夸大,制成能盛装一定份量食物的造型。

这类花口器充分借用植物形态的功能特征,并将其巧妙地运用到造型当中,使其在具备功能性的同时,带有浓重的装饰性。

(2)仿生形态具备被模拟对象所不具备的功能特征

仿生形态具备被模拟对象不具备的功能特征,更凸显出古代制瓷工匠的创造性。在这类花口器中,仿生形态主要是起到装饰器物的作用。

起装饰作用的仿生形态大多以浮雕的形式附着在具有实用功能的器物造型表面,装饰美化器物,其本身并不具备使用功能。如唐越窑刻划莲花纹碗托(图6),主体造型已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浮雕于器物表面的莲纹在此时起到的是对器物造型的装饰效果。宋龙泉窑仿哥窑开片青瓷菊瓣碗(图7),在使用功能完善的碗外壁刻划数瓣菊纹,以此来增添造型的美感。

总的来说,不管仿生形态是具备被模拟对象所具备的功能,还是具备被模拟对象不具备的功能,这种形态都不是任意的,它定是受到使用功能的限制。正如马林诺夫斯基说的:“造一只船,目的在解决一个如何渡水的问题,因此,它是受着“有限变异原则”的支配。最重要的,这船的船身一定要能浮的。……形式上的有些要素是不变的,它们是规定于它的有用的活动的性质;有些要素是可以变异的,这变异或是起于同一问题可有种种不同的方法,或是起于任何解决所附带的不十分紧要的细节。”花口器制作同样遵循着这种“有限变异原则”,它的设计始终围绕着实用开展。也正是这种既保持被模拟对象的本质特征,又将其与整体造型功能需求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仿生设计特质,成就了花口器功能美的与众不同。

三、花口器造型的意境美

花口器不仅是形式美、结构美、装饰美、功能美的器物,其更是在这种形式结构中传达出人的种种主观精神境界、气韵、趣味,它表现了一种净化了的审美趣味和美的境界,它们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力量、意兴、气势、时空感构成了重要的美的境界。

1 引发遐思、营造氛围

花口器清新自然、简洁明朗的造型,让其在使用中能引发人们对美的遐思,营造、增添使用场所的浪漫氛围。如现藏上海博物馆的耀州窑青釉镂孔盏托(图8),托盘为花叶状,圈足微撇,小盏敛口,腹部浑圆,与下部的盏托连为一体,造型恰似一朵含苞待放的鲜花。耀州窑博物馆藏耀州窑六出花口盏(图9),六出花口,唇外侈,六曲圆弧腹,坦心,在花口至曲腹的部位,刻划出六条内凹外凸相对应的瓜棱竖线条纹,俯视或仰视犹如一朵盛开的六出栀子花。用此类花口器品茶饮茗,恰似红花盛露液,别有一番风趣。再如宋青白瓷注子、注碗(图10),把酒壶置于“莲花”注碗中,引发人们对美的遐思,好似在品尝花中的甘露,为饮酒增添浪漫氛围,让人感觉面前似乎有一塘清新雅致的荷花,伴随着阵阵清香,品尝陈年佳酿,感觉是别样的美妙!

2 表达情感、抒发意气

宋代,莲“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成为宋人追捧的最高境界,周敦颐的《爱莲说》被看作宋人审美心态的一种宣言:“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在这样的文化风尚中,许多花口器采用了莲花的造型,如上虞市文化管理所藏的青瓷莲花形盏托盘(图11),形体四一朵盛开的莲花,倒置于盘中,花瓣为圈足,足较高,稍外撇,足底有一孔,中间一盘为莲花瓣口,上饰水草纹及弦纹一周,莲花上为直口,内饰莲蓬纹,其下刻覆莲瓣一周,造型独特,构思巧妙,为越窑艺术之瑰宝。

又如,历来为文人墨客所标榜,寓意着秋风傲骨,在花口器中也常出现。如故宫博物馆藏定窑白釉砉花菊纹碗,内外壁以碗心为圆心,刻划一圈菊瓣纹,纹饰线条生动,自然流畅。碗造型新颖活泼,似一朵盛开的。

篇12

2基于隐喻和符号的产品创意操作流程

通过艺术的感性进行相似发掘,是对原本看来无关的事物进行关联的创造性过程。基于隐喻和符号的产品创意操作流程,见图3。任何产品都具有自身的属性特征,构成一个属性特征集。隐喻的本体实际上是源于产品属性特征的,基于产品属性特征的本体依据符号学理论可分为形式和意义。隐喻的喻体是通过形式描写和意义描写获得的,这里描写是一个创造性的解读过程,通过描写可以把不同领域的事物进行相似关联,使喻体具备创新特征。从基于形式描写获得的喻体中抽取出形式与基于本体的形式进行形式相似性匹配,得到形式特征;从基于意义描写的喻体中抽取出意义与基于本体的意义进行意义相似性匹配,得到意义特征。然后,通过验证的形式特征和意义特征组合就构成了新产品创意设计方案。基于隐喻和符号的创意流程可分为4个具体操作阶段:第一阶段:对产品属性特征进行形式描写和意义描写。基于确定的产品定位和设计目标,运用特征描写来描述产品的属性特征,重点进行形式描写和意义描写。描写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是整个创意的发动者。第二阶段:定义隐喻本体和隐喻喻体。依据产品属性确定本体,将本体分解成形式和意义;从依据形式描写确定的喻体中抽取形式;从依据意义描写确定的喻体中抽取意义。第三阶段:相似性匹配。将抽取出形式与基于本体的形式进行形式相似性匹配,得到形式特征;将抽取出意义与基于本体的意义进行意义相似性匹配,得到意义特征。第四阶段:验证。由于相似匹配是一种艺术感知,具备模糊性,因此需要对形式特征和意义特征进行产品属性特征验证,符合要求则组合形成新产品创意方案,不符合要求则重新选取喻体匹配,直到通过验证。

3基于应用的新产品创意案例验证

创意设计方法应用案例《晾or亮》见图4,是基于隐喻的形式相似和意义相似的新产品创意的典型过程。在第1阶段,对产品属性特征进行形式描写和意义描写。根据照明灯具的产品属性特征,确定灯具的清洁是一个重要的产品属性,“清洁干净”成为获取的形式描写;光明是灯具的象征意义,“光明”成为获取的意义描写。在第2阶段,定义隐喻本体和喻体。以灯具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作为隐喻本体,其形式为灯具的基本结构:包括灯座(吊顶安装)、光源、灯罩,其意义为照明。定义隐喻喻体:基于形式描写确定衣物清洗后晾晒作为喻体,抽取出晾晒的状态作为形式;基于意义描写确定晾晒为喻体,抽取“晾”作为意义。在第3阶段,相似性匹配。将晾晒的状态与本体进行形式相似性匹配,灯座得到晒衣架的形式特征,灯罩得到可拆卸的飘逸形式特征;将“晾”与照明进行意义相似性匹配得到“亮”的意义特征。在第4阶段,验证。对形式特征和意义特征进行验证:衣物的晾晒状态符合产品本体的结构;“晾”与“亮”谐音暗合,符合产品本体的照明意义,验证通过,将其组合形成新产品的创意方案。基于形式相似的要素对应关系见图5,基于意义相似的要素对应关系见图6。案例设计表明,基于隐喻和符号的设计流程中,存在3个激活创新的点:第一是在产品属性特征的描写阶段,对产品进行深入地挖掘和描写,不同的描写激活不同的创新;第二是在喻体选择阶段,基于相似性选取适合且新鲜的特征激活主观能动性创新;第三是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匹配,形式特征的塑造是喻体形式与本体形式的创新融合,意义特征的认同建立在文化理解和沟通的创新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