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

时间:2023-06-22 09:12:0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探究式教学策略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探究式教学策略

篇1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06―0051―01

自主探究式教学方法满足了新课改的发展要求,且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在当前的教育发展趋势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加强应用自主探究式学习,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对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下面,笔者就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策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自主探究式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

1. 自主性。在自主探究的背景下,每一位数学教师都需要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加以分析,并且要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要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探求、思考、分析,让学生经历发展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这一过程。当然,基于新课改的发展背景下,需要积极规避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规律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方法,引领学生在数学的海洋中自由翱翔。

2. 情感性。情感教育现已经发展成为了教学体系的关键,积极培养学生的情感成为了学习能动性的关键载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不例外,在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主要特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欲望,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3. 创新、实践性。从教学角度分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践性主要是指让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全过程的分析与整合,能够自己动手实践,能够自主探究,且可以采取自主交流的方式实现对知识的观察与了解。另外,创新性则是指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教学知识的引导,数学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敢于突破,勇敢创新,如此才能将自主探究式教学深入学生内心,才能发挥出自主探究式教学的作用与价值。

二、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式教学策略的应用

1. 创设教学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是当前最为主要的内容,其中首要任务便是要创设教学情境,以情境教学的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一般情况下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便是与生活相关、自己喜闻乐见的事物,虽然从属性上分析数学是比较复杂、抽象的科目,但是确实来源于生活。因此,笔者认为在制定情景教学的时候,可以积极融入生活化,并且要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在探究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比如,在学习“加减法”的时候,可以创设这样一个生活情境,选择一名学生当售货员,一名学生当顾客,顾客进入超市买了一个书包,一盒铅笔,一个笔记本,价格分别是25元、5元、2.5元,顾客给了售货员100元,应该找回多少钱?通过生活情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生活化,并且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掌握知识。

篇2

一、 教学策略分析

1. 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主要通过具体数学问题引起的悬念或探索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形成一种教学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愉快合作、高效学习,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问题情境教学的程式是:问题情境一假设推测一探究验证一得出结论。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围绕教学内容设计问题,由问题引出情境、实验或悬念,启发学生在思维的基础上动手动脑,在数学活动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思考和探究过程中更新知识体系,从而培养能力,提升素质。

2. 注重启发诱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掌握知识要靠观察、思考和操作,教师不应该也不可能包办代替。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究,自觉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勇于发表不同见解,甚至勇于向老师提问质疑,也是使学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培养责任感和求实精神的重要因素。为此教师要允许并鼓励学生发言,同时对学生的发言不应求全责备,给学生创造民主、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3. 引导学生及时总结,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

中专学校数学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提升综合素质。就中专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来说,他们还不能对所学知识在头脑中形成较完整的体系,因此,数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较合理的知识体系,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将大有裨益。

4. 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开发潜能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表明,好的教师应该善于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把学生的思维带到“最近发展区”,进而培养数学学习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中专学生面临就业,因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较多的探究机会,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使之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经受锻炼,使其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二、 学习策略分析

1. 培养强烈的求知欲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一旦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大脑就会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表现在对所学问题具有浓厚的兴趣,在解决问题时能够找出平时想不到的方法、点子和主意,必然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强烈的求知欲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前提。

2. 形成积极的个性心理特征

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中,探究一个问题往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入手,既没有现成的答案可照搬,也没有现成的方法可采纳,这就要求学生具备科学的态度、强烈的好奇心、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信心和决心。一言以蔽之,要求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个性心理特征。这是成功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前提条件。

3.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探究式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包括善于思考的习惯、敢于提问的习惯、与人合作的习惯、搜集资料的习惯和动手操作的习惯等等。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学习技能和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学生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中轻松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三、 中等专业学校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分析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以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为依托,同时考虑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其素材可以来自数学知识本身,也可源于日常生活,或者源于其他相关学科。它不仅有利于激发数学问题的提出,而且能为数学问题的解决提供相应的信息和依据。

创设问题情境通常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学生能够在先前经验的基础上觉察到问题的存在;二是所要探究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一个连环的数学探究活动;三是探究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未知的,而且是经过探究可以学习并掌握的。只有当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在内容上富有挑战性、探究性且难度适宜的时候,学生才能在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上,通过教师适当的启发诱导,发现问题,形成问题意识,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2. 协作开放探究,及时收集信息

探究式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持续、开放的探究,一般情况下可采用分组的方式进行。一般程序是:观察一思索一讨论一证明。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渗透一些合情的推理,充分肯定归纳、类比、联想等方法在数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使思想主体从一定的依据出发,采用非逻辑的思维方式,通过思考、讨论得出问题的答案。

3. 因势利导,启发点拨,拓宽思路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并鼓励学生质疑,因为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问题意识越强烈,学习过程中不断产生“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思维火花,则他们的思维也就越主动、越积极、越活跃,从而有利于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同时,由于对问题理解的角度不同, 学生对问题所提出的质疑未必一定合理,教师要积极地给予肯定和鼓励,善于发现问题与学生认知结构的接触点,因势利导,适时点拨,围绕解决问题的主旨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思考,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启发学生朝着正确的思路前进。

篇3

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数学问题,教师应积极改变呆板、教条式的数学课堂,激发出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兴趣。而情境教学就是一种高效且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可以为学生创设出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以拉近教学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进而可以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兴趣。例如,教学“指数函数”时,教师可以改变传统“开门见山”的教学模式,将教学知识融入相关的情境中,并为学生创设出相关的问题情境。如,课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张纸。然后,引导学生将白纸对折,并重复“对折”这一动作,直至无法对折。完成这一环节后,教师可以提出相关的探究问题,如:“你能写出这张纸对折后的层数(y)与对折的次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吗?”“如果将这张白纸的面积单位设置为1,对折后每层纸的面积(S)与对折次数(x)的关系是什么?”问题设置以后,教师可以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探究时间,并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讨论。通过这样形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优化课堂,组织学生探究

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多是一位教师面对多个学生,学生以个体为单位自主学习与探究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忽视了“互动”的重要性,师生、生生之间没有进行有效的互动沟通,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师生、生生间的情感交流,且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对此,新时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优化课堂,加强课堂“互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如,教学“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这一内容时,为提升学生探究能力与学习效率,课前,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以4人为一组,“同组异质”的形式进行分组,尽量保证组组之间平均能力相近。然后,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或实物)为学生展示一组立体图形,要求各小组成员互相分工,画出各组图形的“三视图”与“直观图”。要求学生在画完图后小组之间互相讨论,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同时,在学生画图与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关注,积极融入学生的讨论中。这样,可以有效增强师生、生生间的互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另外,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不同难度的探究问题,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问题进行探究,可以改变传统的“注入”教学,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注重引导,提高探究效果

探究性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最不同的一点就在于探究式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求教师注重对学生的教学引导。需要师生配合、共同努力,通过发现、思考、探究最终获得数学知识、掌握相关的学习技能,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以高中数学“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自己的引导作用,可以借助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为学生引出“一元二次不等式”这一知识。如:“目前,网络在我国已经逐渐普及,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休闲的一种工具。我想请问大家,你们知道现在网吧都是怎么收费的吗?”学生回答完这一问题后,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看来大家经常去,但是尽量不要沉迷。现在有两家网吧,A每小时收费……B每小时收费……请问在什么时间内A比B网吧划算?”教师可以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探究时间,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思考。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加强监督,要求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以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总之,探究式教学是一种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可以改变传统“单向”的教学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教师通过引导可以使学生在自己的思考、探究中发现并找出问题的答案,有助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数学能力、数学思维、探究能力与创造力的全面提升,进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作者:李梅 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篇4

新时期教育不仅仅是培养知识型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这些人才的能力与思想。作为初中教师的我们,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以往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实践,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实践,发现探究式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关键性作用。本文主要研究新时期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策略,为我国初中物理老师在物理探究式教学方面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借鉴。

一、运用故事、生活实例创设情境

物理是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要想做好初中物理教学工作,老师应该将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有关实验曾经表明,人们对于自己周围的世界都有着自己的理解需要,尽管初中学生对于自己周围的世界的认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对于周围世界以及社会生活背后的道理却知之甚少。为此,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根据学生学习认知规律,运用故事、生活实例创设情境。例如,在学习初中物理引言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以下措施进行情景创设:首先,老师在进入教室时,注重教室开门的动作,通过开教室的门,让学生认识到这不是普通的门,而是物理学的力学之门,从而引起学生兴趣,带领学生进入到物理学的世界中。其次,老师可以根据时事热点,例如奥运会。分析奥运会中的物理知识:举重、游泳与力学有关,射击与光学有关,通过运动项目讲述物理学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物理学习兴趣。

二、创设手脑并用的实验情境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通过一些新颖、有趣以及奇特的实验,可以进行教学引入,进而提高学生进行物理学习的积极性。有关实验分析曾经指出,物理学教学效果与实验情景创设有着密切的联系,实验情景创设越生动越丰富,物理学教学效果也就越好。实验教学情景创设主要包括以下两点:第一,通过实验创设情景。通过实验创设情景可以激发学生好奇、好动以及好玩、好胜的心理,从而唤醒学生对于物理学知识的渴望与思考。例如,在学气压强这一课题时,老师可以先进行瓶吞鸡蛋、复杯实验。在实验中,学生对于鸡蛋进入到小瓶口的杯子以及水不会流出来等现象极为好奇,带着这些疑问,学生进而进入到良好的学习状态。第二,通过实验问题创设情景。还是举例来讲,在学习浮力这一课题时,学生往往认为浮力与物体的密度、体积、质量以及重量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改正学生的错误观点,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将问题引入到海底世界,为何海水可以托起万吨轮船,但是拖不起小小铁薄片?浮力到底与哪些因素相关?正是这样的循序渐进,学生在实验以及学习中获得答案。

三、巧用各种偶发事件,激发学生探究意识

初中学生相比于高中以及大学生,其学习意志还是比较薄弱的,初中学生开小差的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老师对于这些问题,应该运用风趣、形象以及具有吸引力的语言进行处理。例如,在学习能量转化这一课题时,有一只黑色的燕子飞入教室,学生的注意力肯定都回到了燕子身上,为了缓解这一问题,老师可以针对燕子提出能量转化的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的燕子实验,燕子在能量转化过程中,到底有着怎样的能量变化?这其中包含着那些特殊的物理知识?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可以将力与频率的平衡、能量的转化等问题分析出来。再如,在学习杠杆的平衡条件时,老师可以根据市场中常见的扣称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分组讨论等研究扣称主要是利用了那些原理以及手段,怎样避免出现扣称问题。通过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将学生的杠杆的平衡条件这一课题进行深化加固,从而使得学生物理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

四、总结

综上所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爱学、乐学、会学。作为主导的教师,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把自己的教法和指导学生的学法有机统一起来,实现教学优化,充分发挥探究式教学的重要作用。初中物理老师在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实际的物理探究式教学过程中,很多问题仍然存在。为此,深入研究物理探究式教学存在问题与不足,创新物理探究式教学策略,是今后初中物理老师在物理探究式教学方面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聂桂秋.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实施状况及推进策略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11(03)

[2]马明朋.新课标下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2013(05)

篇5

一、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探究性学习即“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数学探究性学习更加关注学习过程。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材料不单单是教师自己提供的,而且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概括出问题,甚至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提炼成探究性学习的材料。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主人,是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是主角,而教师则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给予帮助,起着组织和引导的作用。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评价不仅仅关心学习的结果,而且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并且注意呵护节外新技,精心培养超越教材,超越自我的创新精神,同时对学生的情感变化也应予以动态的关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服务。

二、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

1.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即使不作数学研究,只是看看书与论文,要理解数学证明,也只有一步一步循着走,因为这一过程不只是确认证明没有错误,还是自己重新尝试进行思考试验的过程,只有在这一过程中才能产生深刻的体验。否则只看看定理而跳过证明,一册书可能很快就能看完,但结果是:几乎一无所知。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似乎没有其他别的办法,只有启动心灵进行思考试验才能实现再认识、再理解、再创造。例如,平行符号“//”的使用,让学生做一个思想实验,若用“=”或“”等其它符号甚至不用符号表示平行,会是什么情形,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符号的妙处。

数学的抽象性使数学思维“看不见、摸不着”,使数学变得深奥“难学”,数学教学只能借助思维的外壳―语言,进行思维“翻译”和“交流”。数学技术传递动态信息的特点使思维“可视”,为数学实验提供了“直觉”的材料,为数学的理性升华、数学发现提供了必要的感性准备。笔者在随堂听课中发现,有许多教师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思考,就匆匆地得出或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以至于影响了数学探究教学的效果。笔者认为,教师应在此引起注意。

2.培养学生数学想象和联想能力

数学创造性需要想象,在数学发现活动中往往是以猜想的形式呈现。数学猜想不仅是科学性与假定性的辨证统一,也是数学抽象逻辑思维和数学形象思维的辩证统一。而创造想象正是数学猜想的一个重要来源。想象提供理想化的思想方法,理想化的思想方法是研究对象极大的简化和纯化。数学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是思维的自由创造物与想象物。没有一种心理机能比想象更能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对象内在的本质。想象能使人开拓崭新的思路,开创新的探索方向和研究领域,提出新的假设和理论。想象与构造是基于深刻逻辑分析基础上的高度综合。想象推动创造,创造得益于想象。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他还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众所周知,微积分的发现是十七世纪最伟大的数学成果,它是牛顿在许多数学家长期研究求切线斜率、求瞬时速度和研究曲边形面积求法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形成了粗糙而可贵的最初思想的。这种发现是基于几何的直观和物理见解,并不是逻辑推理的结果。

3.培养学生的数学联系和选择能力

数学中的每个概念、原理和技能都是和别的概念、原理或者技能联系起来的。数学中每个分支的原理之间的这种联系结构使数学推理中的分析和综合成为可能,数学思维过程也可以有直观上的跳跃现象。这样的结果就促进数学的发展。数学家的一个最重要活动,就是研究数学结构之间联系和关系。教师在讲授数学时,不仅要帮助学生分析数学结构之间的差别和变化,也要使学生了解不同数学结构之间的联系。为组织好数学内容的教学所进行的学习层次研究过程,就包含了探究数学中的各种联系。如果识别了像一一对应关系和同构这样的数学联系的话,数学结构就变得简化,数学也就更容易学了。联系不仅对数学的研究和发展是重要的,而且对数学的教学和学习也是重要的。

探究教学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并培养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数学探究教学,学生可以从多角度、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建立数学知识的联系,从而使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更容易地激活数学知识,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也只有这样,学生的数学学习才是积极主动的,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机。

参考文献:

篇6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将科学探究作为此次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在“课程内容”中明确提出:[1]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的相似的探究过程,主动获取物理知识与技能,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今后发展必须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作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通过探究式学习,逐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物理教学更是要以此新课改为契机,大力发展科学探究这一新的教学方式,进行探究性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本文针对目前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多年的从教经验,结合物理教学实例,浅谈下探究式教学在物理课堂中的策略及应用。

一、 物理课堂现状分析

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自新课改以来,广大从教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也出想了许多新方法和新思路。但在探究式教学实施效果来看,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教师方面

首先有些教师教学理论缺乏、停滞、空洞。其次,部分教师学了一些教学理论,一些先进教师的经验材料,但在实际教学中没有抓住先进经验中带有规律性的教法,不能学以致用。再者,一部分有成就的教师,吃老本、固步自封,观念陈旧。以上几方面造成学校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成效不大,教师教科研能力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

2.学生方面

由于长期的传统教学理念和学习理念的影响,学生呈现出以下不足:①自我意识低下,被动接受,缺乏批判反思能力。②思维狭窄,刻板僵化,不会思维。③缺乏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④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不足,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薄弱。

二、探究式教学意义分析

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学习概念和原理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课程标准也把探究式教学的几个要素也归纳为:[2]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表达与交流。由此可见,探究式教学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活动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动机是是推动人从事某种行为的念头。物理学作为探寻物质的存在关系,学生的学习和研究也是基于此,兴趣作为学生的学习的内在动机。探究式教学也是推动学生内在动机的基础。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紧密结合物理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学生欲答不能而又迫切想了解的,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关联的物理问题,积极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诱发学生的探索研究动机,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课题研究与探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科学素养。另一方面,从教材的编排中也把,探究式学习方法列为重点。以苏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为例,其在知识体系上,以“物质”、“物质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大主题构成不同层次又相互联系的教材结构体系。如图:

图一

由上图可见,探究式学习在各个知识结构中贯穿其中,对于学生知识的攫取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探究式教学实施策略

1改变观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在新课改模式下的物理教学,老师要转变传统观念,认识到课程标准中所举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性,吃透教材内容。在教学中积极探索每个教学环节中所要进行的探究式教学。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性的创造与学习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人格。教师要留给学生广泛的思维空间,不要强求学生完全按照教材、资料或教师预定的方案进行研究和学习,要放手让学生自己选题,自行设计、自主研究、自由创造。让学生在独立设计的研究探索中尝试失败,使他们感受科学道路的艰辛,并从失败中总结经验。

2教师示范,引领学生感知探究式学习

初中学生刚接触物理,对此学科一无所知。对物理仪器、实验基本操作、课堂结构都不了解,再加上长期的被动接受式教学的影响,要让他们进行探究性实验是不切实际的。此阶段的教学重点是引导,让学生感知探究式学习的一般步骤。因此,在教学前,教师要设计好探究性实验报告,内容包括:提出问题 ―― 假设猜想―― 设计方案――进行实验―― 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然后教师做演示实验。学生通过实验报告和演示实验感受探究性学习的一般方法。

3学生尝试,教师指导探究式学习

通过老师的演示和引导,学生形成探究式学习概念后,对于以后各个环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根据老师设置的探究式问题、教学活动能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并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此阶段,老师的重点是指导学生,处于一个冷静地第三方。例如观察实验提出问题,对研究问题的影响因素提出假设,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等。在此阶段,对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的可操作性、安全性,教师可组织学生共同评价方案的可行性,对于错误应及时给与指导。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在基本操作的规范性、实验的观察方法、实验现象的记录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教师应及时提供帮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尝试,对探究性实验的认识和实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以苏教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为例,做进一步阐述。

四、案例: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创设情境,导入探究式学习

首先,上课伊始使用放大镜,派两名学生通过体验,揭示放大镜的放大现象,放大看物体的图片使学生首先有感性上的初步认识。导入新课内容,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教授物距与像距的知识,提出探究性问题:隔着放大镜看物体,物体总是放大的吗?凸透镜在什么条件下成正立或倒立的像,什么情况下成放大或缩小的像,什么时候是实像或虚像呢?它有没有一定的规律?通过问题探究,进行探究实验,指导学生自我探索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探究实验,指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开始实验时,把学生分成不同实验小组,先介绍凸透镜、光屏、发光体支架刻度尺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设置问题:照相机不神奇,看看我门下面做个实验,你能通过改变物距,分析出照相机的原理吗? 每个小组自己定义不同的物距,根据实验填出下表,分析讨论(见下表)。

这样,在教师指导过程中,学生独立进行了简单的探究性实验,从而体验到了探究性学习的快乐。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提高了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素养得到逐步提高。

五、探究式教学实施建议

对中学生来说,他们在探究性教学中的活动仅仅属于一种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新问题、新知识的发现,一种新思想和新方法的形成。中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实际上不仅仅是要像科学家从事科学探究活动那样来进行学习,其本质是对科学研究的模仿或模拟,是“像”而不“就是”,更重要的是一种过程的引导,在实施中,不求每个学生都能深入理解,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中,本身都是一种提高。教师应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求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探究性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很好地渗透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通过探究实验这种学习方式,学会了归纳总结、类比推理、数据搜集与整理。认识到要发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与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科学研究。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仅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知识,还要深入班级,和学生座谈讨论,从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和问题,确定研究课题,从而让学生理解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物理处处揭示着生活的神奇魅力,在探究中是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

总之,我们在实施新的课程标准时,以课本为载体,全面进行素质教育,把“教本”转化为“学本”,教师的作用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咨询者、和相互学习的伙伴。一切活动都要让学生起主导作用,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所以探究性教学将是我们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要研究方法、要研究课程、要有研究的收获,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我们必须以一个全新的姿态,以一个全新的观念,以一个全新的实践者来从事新的教学过程,成为教学的咨询者、组织者、指导者,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使学生主动学习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兼主体。唯有此,中学物理才能肩负了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增强公民适应社会发展的应对能力、培养公民创新能力及创新精神的使命。

参考文献:

篇7

随着开放性教育理念的普及和高职高专师范院校教学改革的深化,针对幼专语文课程的课堂教学比较封闭、学生学习积极性差、课堂教学效率低的现状,探究幼专语文开放式教学策略的运用。所谓的开放式教学,是相对于封闭式教学而言的,它强调以人为本、立足发展,创设多元的教育教学目标,开放的教学环境和多维的教学设计。注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设计开放性的问题,为每个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自由的教学环境中展示个性,使其根据个人的能力、兴趣和爱好,将其创造潜能得到最好的开发,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达到人的发展之教育目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结合幼专的语文教学实际如何开展开放式教学,笔者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更新教育理念,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摆脱传统的教育思想,不断地更新教育理念,学习开放式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并将其运用于幼专语文的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研究适合幼专语文开放式教学的策略。同时,还要转变教师的角色,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是构建语文开放式教学的首要条件,因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更是教育的促进者和协同学生共同发展的伙伴。《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他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在语文开放式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坚持“学生是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和学生的学习”这一核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营造民主氛围。例如,在《雨巷》这节诗歌鉴赏课上,教师让学生结合意象和意象的特征,反复朗读《雨巷》这首诗歌,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找出诗中的意象,并体会现代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学生们在课堂是畅所欲言,教师并没像以往那样向学生硬灌教学内容,让大家抄下来,背下来,而是尊重学生各自不同的理解,在教师的引导下使每个学生都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教师只有转变了角色,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理解、学生,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才能构建出以人为本的、多元的、师生互动的开放式语文教学过程。另外,由于幼专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还决定这种民主的师生关系,会影响学生的未来的职业生涯。

二、创设开放式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兴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就会带来疲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例如,在进行《雨巷》这节诗歌鉴赏课时,课前布置学生查找相关的学习资料,将学习向课堂外引申,在课程一开始,教师播放了由《雨巷》这首诗改变的歌曲,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感受到情感的体验,产生探究心理,以至于激发学生学习欲和表现欲。除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开放式情境外,还要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出教室、走进更为广阔丰富的社会,去观察,去实践,从生活中积累素材,运用知识积极地观察自然、了解社会、思考人生,使学生的学习与现实生活、社会生活相联系,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体验全新的感受。

三、设计开放性问题,为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启发学生及时提出问题,并通过个人或小组合作讨论,鼓励、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发表不同意见,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是开放式课堂教学的重要策略。教师可以通过围绕问题的提出、争论、分析和解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索求知的愿望,让学生的思维处于开放的状态,通过讨论、调查实践、模拟教学等一系列活动,从多种渠道和途径学习知识,完成教学任务,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

四、建构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要彻底改变传统的用考试成绩来评价语文学科教学效果的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努力建构“智力与德育并重、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多元评价体系,采取多样化、鼓励性的评价的策略。在幼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自我评价法、同伴互评法、成果展览法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对学生回答不完整的问题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对学生的独特见解要给予赞赏性评价,对不敢表达自己意见和见解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鼓励,帮助学生消除顾虑,适时加以启发、点拨,让学生积极思考。对于幼专生而言,这种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其今后的从教也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激发学生对幼教职业的热爱。通过以上各方面的改变和提升,从而提高幼专语文课程教学的效果,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地发展。

开放式教育突破了传统教育“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让学生变“要我学”的被动学习为“我要学”的主动学习,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充满学习的活力,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高月仙.以开放式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J].理论创新,2011,(01).

篇8

二、增强农村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措施

1.转变教师观念(1)教师的主导作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注重知识的理论性,淡化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需要教师对其进行一定的引导,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先进的思想观念,将其作为探究式教学的理论指导,打破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教育.(2)巧设探究内容.探究式教学并非固定的模式,它是有一定规律的.因此,教师可以依据规律巧妙设置探究内容.例如,在缺少实验器材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寻找替代品,或者与学生一起制作简易的实验器材.这样,不仅可以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还能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农村学生常接触到的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例如,农村学生家家都有自己的土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土灶的结构,观察木柴燃烧时火焰的现象,掌握燃烧时火焰规律,利用学生常见的生活物品辅助教学,对于身边的事物的探究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促进他们自主学习.

篇9

学生是人类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探索自然、互助协作的基本属性,并且在平时的生活、学习过程中进行不同程度的“反映”和“呈现”。学生作为班集体群体中的一员,学习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养都离不开其他主体的帮助和指导。教育实践学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深入互动、有效合作的前进发展进程。这其中既有师生之间的互助协作,又有个体之间的探究实践。学生主体在学习求知过程中,借助于教师或学生个体的有效引导和指导,合作能力和探究素养能够得到充分锻炼和显著提高。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以生为本、能力第一”的目标要求,更对合作探究方面教学提出要求。鉴于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与认知,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开展合作探究式教学的策略进行阐述。

一、利用数学学科生动特性,营造利于合作探究的良好氛围。

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小学生学习情感的树立,需要通过外在积极因素和适宜环境等方面的有效“刺激”,内化为能动、积极、主动的内在情态。合作探究式教学策略的有效实施,不仅需要教师的有效实施,还需要学生主体的积极配合。这就对小学生的学习活动提出了目标和要求。小学生学习情感稳定性差,持久性不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挖掘学科内在丰富资源,利用数学学科生动特性,通过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内在情感。小学阶段数学学科教材内容生活特征明显,生动趣味浓郁,现实意义显著,这些都为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活动,促进学生深入合作探究提供了条件和基础。如在“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教学活动中,教师抓住该节课的教学重点:“掌握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量关系”和学习难点:“掌握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量关系”等内容,采用情境激励手段,设置出“教师指导学生摆学具,第一行摆5个圆片,第二行摆三角形,三角形比圆片多2个。教师提问:第二行摆多少个三角形?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怎样列式计算?”合作探究情境,使学生明了:“先摆和同样多的5个,再摆2个,这样第2行就摆了7个,比多2个”。既为学生营造生动真实的教学氛围,又将合作探究内容融入其中,为推进小学生深入合作探究做好“铺垫”。值得注意的是,激发小学生合作探究情感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本要求之一就是要紧扣教材目标要义,遵循认知发展规律。

二、凸显数学问题探究特性,强化合作探究案例的实践指导。

合作探究式教学策略的关键词是“合作”、“探究”,这就决定了该策略活动实施的前提,是要选取合作探究的对象和案例。数学问题作为数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形象代言”,在问题案例教学中,合作探究策略在其中应用较广泛。学生主体在合作探究问题案例条件、找寻案例解答思路、归纳解题规律方法等过程中,借助于教师的有效引导和科学指导,合作意识、探究技能得到切实锻炼和显著提高。因此,教师应将合作探究式教学策略作为问题案例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深入、有序地引导学生主体开展合作探究问题案例活动,组织学生通过小组探析、共同探究、总结归纳等活动,形成合作探究有效方法和技能,推进合作探究教学进程。

问题:王洪在文具店买练习本比买圆珠笔多花0.5元。已知他买了3支铅笔,每支铅笔为1.5元,如果王洪买了5本练习本,每本练习本多少元?

学生主体小组合作感知问题条件后认为:“该问题是一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案例。”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解题要求,围绕解题思路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学生合作探究后认为:要求练习本价格,知道了练习本的数量,同时,又知道了练习本的总价格,此时由“王洪在文具店买练习本比买圆珠笔多花0.5元,已知他买了3支铅笔,每支铅笔为1.5元”可知练习本的总价5元,这样就可求得练习本的单价。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探析问题思路过程,合作总结归纳解决此类问题案例方法,学生总结归纳认为:“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设出未知数,找出等量关系‘买练习本的钱=买铅笔花的钱+0.5’,即可列方程求解”。

在上述解题过程中,学生围绕解答问题要求,一方面借助于教师的有效引导和科学指导,深入高效地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另一方面结合自身学习经验,开展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实践活动,既深刻感受到了合作探究的积极作用,又获得了合作探究深入开展的方法策略。

篇10

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序幕已经拉开,每一位物理教育工作者都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迎难而上,以培养适合时展要求的人才为己任,积极投身到物理课程改革中去。

一、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物理课程改革的理念上可知,探究式教学已成为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这是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应该探索的重要内容。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提高,成为现代研究性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要不断地反思,经常阅读教育理论,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把握新的教学技能和现代教学手段,对学生要信任,碰到问题引导他们进行讨论,活跃思维、开发潜能,增强他们的学习乐趣和信心,从而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提高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

二、营造有利探究的情境氛围

要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努力创设“教师――学生”及“学生――学生”间民主、平等、自由、宽容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消除探索学习过程中的恐惧心理,有一个心理安全感,全身心投入学习探索与创造之中。在学生做实验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与各小组进行交流,倾听学生的问题和想法,不时评价学生的探究进程并确定适合学生学习的下一步计划。要改变传统的“学生被老师牵着走”的做法。教师要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探索学习的潜能,激励学生探索学习,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思维。建立师生间、学生间的密切合作关系,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与合作。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神秘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实践性。必要时,教师把学生集中起来,通过演讲、示范或讨论等形式提供其他信息。

三、善于通过物理实验探究自然过程

在物理学中,许多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要通过实验才能揭示。所以对于实验的宏观现象,对于实验中数据的变化,要善分析,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数据的变化来抽象出概念或规则,所以探究实验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知识的过程。例如在欧姆定律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在掌握电流强度、电压和电阻三个物理概念基础上,根据实际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改变电流的大小,分别研究电流与电压,电流与电阻的关系,从实验数据得出欧姆定律,并在应用中加以巩固和深化,没有实验来学习是很抽象的,若通过仪器的数据变化来分析,就容易理解了。物理实验是引导探究性教学取得成功不可缺少的“桥梁”和“中介”。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物理仪器,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实验探究。同时,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发问的时间和批判的时间。

四、重视探究中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对学生的要求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更要有创新的能力,所以现代学校教育不仅要有文化传递的功能,更要有发展人的个性,提高人的素质,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功能。一个人的创造性思维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基础,而这个基础应该是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有机结合。间接经验是前人直接经验的总结和提炼。直接经验则是学习者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感悟和体验。间接经验只有通过直接经验才能更好地被学习者所掌握、运用,才能转化为个人经验体系的一部分。探究活动中,学生对问题也会出现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这些学习体验可以弥补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缺口。因为“创造”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能力、方法、而且是一种意识、态度、观念和精神,有创造的意识,才会有创造的实践。“探究式教学”应强调学习体验的重要地位。探究过程中的挫折、错误、弯路甚至失败,对学生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亲历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

五、用“问题”来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是多方面的,直接兴趣就是一个方面,而“问题”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问题”是由生活和学习活动本身产生的。对于学习活动有兴趣的人,不辞劳苦和用功读书,把“学习”这种艰苦的脑力劳动,当作必不可少的兴趣活动。可见善于用优化学习活动的策略,来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可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培养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教师通过创设的问题情景使学生思考探究,并通过探究知识的奥妙,尝试成功解决问题的甜蜜,从而帮助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己。让他们都跃跃欲试并尝试探究本来认为深奥的、难懂的知识,尝试探究获得原来认为高不可攀的技能。例如,在《透镜》的教学准备阶段,将教学内容的知识点分成以下几个问题,每一组问题由若干个小问题组成,提前将这些问题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阅读教材,学习讨论。在课堂上,教师按问题的顺序提问学生,叫到哪一组的学生,该组学生个人或与集体一起完成教师的提问,遇到难点问题,可以集体讨论,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由教师最后解答。这样既加深了印象又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实现使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我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尝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想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希望达到培养学习方法的目的,进而希望把这种良好的习惯引入到其它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要适当地指引学生,而不急于给学生现成的结论,要让学生自己动脑思考,让学生进行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解决不了的难点问题,最后才由教师帮助解决。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又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篇11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诱发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动力,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情景,运用各种手段,诱发学生对探究对象产生好奇心,从而提高学生探究的兴趣。 如在教学《小风车》时,教师先出示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小风车,并演示小风车转动的小实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大家急于想做个小风车试试。这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制作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各种形状的小风车。小风车做成后,让学生围绕“怎样使你的小风车转起来?”和“怎样使你的小风车转得快?”等问题去玩小风车的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自己去探究,去发现风向、风力与小风车转速的关系。由于学生兴趣足,探究欲望高,大家主动参与到实验中去,很快发现小风车的转速与风向、风力的关系。

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启发探究思维

奥地利哲学家波普尔在《研究的逻辑》等著作中提出过“P1—TT一EE—P2”的四段图式。P1表示问题,TT表示尝试性的各种理论,EE表示通过批判和检验,即反驳以清除错误,P2表示新的问题。图式表明,科学的发展是“始于问题,并终于问题”的无穷循环。为此,他提出了“科学始于问题”的理论。这很合乎唯物主义的灼见。在科学教学中,教师也应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经历探究过程,并从问题开始。当然,学生所碰到的问题,大多数是人类知识系统中已经解决的问题,但对学生来说仍然是一个新问题,从问题开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极好途径。引发问题,可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 ,采用不同的方法。可以运用悬念、实物、实验、故事、录像、描述、游戏等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观察某种现象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不管采用那种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问题。例如教学《压缩空气》一课。一上课,教师拿出一支空气枪,“啪”的一声把子弹射了出去。“想玩吗?”“一边玩一边想想有没有什么问题产生?”于是,学生会兴致勃勃地玩起空气枪来。在玩的过程中学生的问题自然地产生了,因为一部分学生玩成功了,而一部分学生没玩成功,这样学生的问题就被引发出来。“子弹为什么能射出去?”、“子弹为什么不能射出去?”学生带着自己发现的问题,兴趣盎然地进入了下一步的探究活动。又如教学《空气与燃烧》时,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着手提出问题“你已经知道了有关空气的哪些知识?” “你还想知道关于空气的哪些知识?”并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看到蜡烛燃烧有什么问题?”,当蜡烛熄灭后又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看了这个现象你有什么疑问吗?”,“谁能解决这个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为学生经历自行探究的过程打下了基础。

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过程,学会探究

探究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第斯多惠就曾说过,要给予儿童真知,更要引导他们主动寻求真知。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或信息,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终身学习亦具有重要意义。学生的科学学习不应该是被动的吸收过程,即使学习的科学知识是前人的思维结果,学生也必须经过自己的思维,正如著名的弗赖登塔尔指出:学生学习科学彻底唯一的正确方法就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因此,显示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着他们未来参加社会实践工作中是否具有创造性。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学生的参与学习。即充分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为动态的探索对象,让学生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受到训练,培养其探索精神。例如:在教学《观察我们的身体》时,观察身体内部是一个难点。因为在前面的学习活动中都是从外部观察,是比较直接的观察;而身体的内部是不能用眼睛直接看见的,只能靠间接的感知。为了突破难点,我首先用一个解暗箱的游戏引入。我准备了一个牛皮纸袋,里面有一个塑料瓶,瓶里装半瓶水,另外还有其它的物品。让学生想办法推测里面的物品,并说出自己这样猜测的理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用手摸、捏、摇、听等方法,最后终于猜出了里面的物品。接着我出示一幅画,上面画有一个人体外表的轮廓,告诉学生人体好比刚才那个纸袋子,外面由皮肤包裹着,看不见里面,让学生想办法推测内部有什么。这时学生的思路又被打开了,想出了许多好办法。有的说,用耳朵可以听到心脏的跳动,从而可以知道心脏的位置;有的说,手臂曲起,可以摸到鼓起的肌肉;有的说,说话时有手摸喉部,可以摸到正在振动的声带;跑步后胸部一起一伏,可以知道那里是肺部;还有的说,饿的时候,肚子咕咕叫,这里可能是肠子;有的说,用力往下捏,可以摸到硬的,那是骨头。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在探究活动中学会探索。

四、进行恰当积极的评价,深入探究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课的评价要从过去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到现在的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评价形式上,也要从单一的评价主体发展到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评价的内容将更趋全面、合理;评价的方法将更加灵活、多样。在实际教学中,开展课堂评价需要教师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的评价,尽量做到“时时有评价、事事有评价”。同时,还要注意学生间的相互评价,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这样,不但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树立了自信心,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而且让学生参与到了评价之中,反思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与改进。学生往往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继续探究的欲望、激发自己的潜能,探索出各种创新的方法,使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长和发展。

总之,在小学科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良好的科学素养,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创造条件,因势利导,不畏艰辛,潜心钻研,用生动活泼、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使科学课教学真正成为融知识性、趣味性、开发性于一堂的科学探究过程。

篇12

在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性格开朗、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气息。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体现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师生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它为实现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操作平台,让师生共同体融入情境教学中去,营造了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课堂成为师生心灵交融、情感呼应的园地。这时,教师才真正地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开放教学方法,提供发展平台

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

1.运用探究教学,促进主动参与。

教学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着力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让其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亲身参与问题的真实活动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身“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2.运用变式教学,提高参与效率。

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学生能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

例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时,设计问题:已知关于x的方程2x2-3x+m+1=0,(1)当m<0时,求这个方程的根;(2)如果这个方程没有实数根,求m的取值范围。引导学生探索,要想解决此题,必须从根的判别式三种情况去分析,从而得出解决方法。然后教师进行如下变式训练:

变式1:已知一元二次方程x2+6x+a=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_________。

变式2:若一元二次方程x2-2x+2m-3=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实数m的取值范围__________。

变式3:已知k+3是正数,关于x的方程x2+(2k-1)x+k2+3/4=0有两个实数根,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

三、开放教学内容,力求“活”用教材

数学是人类的活动。如果课堂内容与生活相联系,那么学生的活动过程就会显得更加有意义,他们投入的程度也就会更加强烈。例:在教学“比0小的数”时,用多媒体展示华联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把学生自由带入购物超市的情境之中。然后问学生:“你们在购物中遇到什么情况?”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每小组推荐一名学生回答,经过探索研究,小组有的回答:“讨价还价。”有的回答:“买了满意商品。”有的回答:“买了满意商品,还剩余钱。”有的回答:“想买满意的,可是口袋里还差钱。”等等。此时教师对于各小组的认真态度进行表扬,而后这样导入:“同学们‘想买满意,可是口袋里还差钱’这种情况我们能否用数学来表示呢?这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比0小的数’。”这节课“活”用教材,采用开放式导入课题,激发了学生探索研究的积极性,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