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的特性范文

时间:2023-06-22 09:12:0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科研的特性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科研的特性

篇1

师范教育的出发点和最高目标是谋求基础教育的发展。高师教育首先要强化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服务的观念,形成适应、引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强烈意识,设计未来教师职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培养“研究型”教师,提高其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专业精神。探讨历史学本科师范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是对基础历史教育改革的响应研究。

一、基础历史教育的学科特点

教育部2001年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初中历史的性质作了明确规定:历史(7―9年级)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历史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逐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

教育部于2003年4月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规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2]

按照这一基本性质的要求,分析中学历史课程,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中学历史课是全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因此中学历史课的设置一定要符合这一要求。通过历史学习,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历史课程资源丰富多样,包括以历史教科书为核心的历史教材、历史教师、图书馆、历史音像资料、家庭、社区、历史遗存、互联网。

其中历史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教师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和程度。在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首位。

(三)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历史学本科师范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一定要符合基础历史教育的这些特性。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基础历史教育的特性,把培养师范学院历史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融于教学的每一环节,科学地分析每一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作用,并使其规范化。

二、历史学本科师范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模式

科研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美国著名教育管理学家霍伊(Hoy,Wayne,K)说科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基本目的就是要发展理论,理论是抽象的、普遍的解释,不存在严格的正确和错误,但是很有用[3]。从适应基础历史教育的特性出发,经过多年实践,我们把历史学本科师范生科研能力培养分成四大部分。

(一)专业基础课程板块。

这是传统的教学板块,也是师范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板块。在这个板块中主要通过教师科研成果向课程渗透、转化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老师主要采取讲授的方式,在把知识传承给学生的同时,也把科研基本思想和方法等基本的科研素养传递给同学,并让学生了解学术界的新发展、新发现,以及有待研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这个板块里对学生科研能力培养首先需要教师重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的重构,主要是指对教育活动的认识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教育观念。既包括对教育教学目标的重新确定,也包括对教师和学生以及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问题。单纯的以传递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大学,与高师院校承担培养优秀中学教师的社会责任差之甚远,也背离基础历史教育的特性。

高师院校本科生教学应该是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对已有知识体系进行质疑、反思和批判的过程。这种转变也适应了知识观的变化:知识不是普遍适用的,其真理性是在一定境遇中存在的。英国科学哲学波普尔就曾指出,没有一种知识是绝对正确的,包括科学知识在实质上都是“猜测性的知识”,没有一种知识可以被一劳永逸地获得,科学知识所谓的“终极的解释”是根本不存在的。所以在专业基础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与前瞻性。

第二,教学内容设计方面注重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如:在世界史教学中,以全球史观的通史为框架,辅以多个专题内容的拓展对通史予以支撑,把教学与科学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教学内容的设计,解决了近些年来困扰专业基础课教师的一个难题:师范教育中专业课课时少的问题。

第三,在教学手段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并辅以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加大了讲授的含量和信息量。实践中我院历史学专业目前已完成本课程的多媒体单机课件和网络课件制作,并在教学中加以运用,效果反映良好。

第四,改革考试方法和评分标准,将单一的书面闭卷考试方式改为从理论、实践、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等多方面考核学生学习成效的多样化考试形式。逐步使笔试和口试相结合,必做和选做相结合。[4]

教师职业生活的最基本构成是教师对教材的选择、对课堂教学行为的设计与操作,以及对教学效果的评估等。通过以上几点,教师在系统介绍本学科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将最新的、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引入到课堂,引发学生的讨论和质疑,建立新思维,形成新的观点和理论,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将学生引入到由已知到未知并对未知进行探索的过程中。

(二)选修课与讲座模块。

以讲授、专题讨论、课程小论文并重。

讲授更多地渗透学科前沿、发展动态、亟待解决的问题,等等,激发学生进行开拓创新。

专题讨论主要通过资料收集、独立思索、讨论发言、讲评等培养与训练学生内在的科研能力。每门选修课教师组织2―4次专题讨论课,其模式是教师提出实践性题目,学生分组查阅文献资料、分析与讨论、确立观点与证据、代表发言,其他学生提问、教师点评。通过自身实践和师生、同学间的交流互动,能力得到了训练。

课程论文、毕业论文在我院的人才培养中占重要地位,80%以上的专业课教师会结合课程讲授内容而布置课程论文,以对课程内容灵活掌握和应用水平的检验为主要目的。

这个模块一般以我们当地的历史资源研究为主,选题有趣易行,从而得到原始资料收集、文献查询与阅读、分析与归纳等方面能力的训练。例如:依托南阳师范学院汉文化中心及卧龙文化书院,举办《南阳汉画平面感的形成》、《汉画神树信仰》、《汉画中的鸟文化》及《汉画中螺女神话原型分析》等系列讲座。在黄培贤、崔鉴平有奖征文比赛中,每届都能收到学生论文20余篇,其中获奖论文《浅谈南阳汉画生产活动题材稀缺的原因》、《学术文化接力――中国古代书院传统管窥》和《从汉画看汉代孝文化》,在河南省大学生挑战杯中获奖。

在本模块的训练中,首先强化基础教育所需的基础课程和基本功训练,如与中学教育密切相关的阅读与写作、书法、演讲、教师口语、教学设计等课程,以及相关的教学技能训练。其次增设文化素质课程以及能反映最新前沿成果的专题和讲座,将科学研究成果及时地引入本科教学之中,由高水平的学术带动和促进高水平的教学。最后“电脑应用基础”、“电脑写作”、“电脑网络信息检索”等课程应成为学生的必修基础课。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利用各种信息库,去进行知识检索和问题研究,在宽广的知识空间中去建构富于个性的、最优化的知识体系和学术素质。

(三)专业实习模块。

专业实习部分是以理论联系实践为目的,锻炼学生获取原始资料与信息的能力。实际中的观察力和洞察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这一模块训练的重点。例如,学生在洛阳考察过程中,指导教师结合所学知识让学生观察并思考龙门石窟的历史价值,进行深入研究并把它整理成。

(四)论文与研究项目模块。

论文与研究项目部分是以提高科学研究为主要目标,包括专题论文、毕业论文、参与项目。以每年省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为依托,与教师科研项目相结合,要求学生从原始工作入手,收集资料、信息,发现问题,用创新思想与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快速提高。近年来,为了适应大学教学的需要,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我校科研部门专门辟出一个校级科研项目类型“STP”项目,即教师申报该项目必须有在校学生参加,结项时必须有学生发表的论文。鼓励大学生尽早从事一些科研活动,尽快与教师的科研相结合,在教师的带动下,早出成绩,加快培养人才的步伐。我院目前已成功申请STP项目8项,有20余名学生参与。学生通过接触高水平科学研究和与教授的接触,不仅可以检验课堂所学知识和技能训练,学习和了解科研方法与思维,训练科研能力,更重要的是受到了科学家治学精神与风范的熏陶。

三、结语

高师院校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我们通过对历史学科特点、人才培养诸环节的特征等方面的分析,提出了历史学人才科研能力培养模式,即专业基础课程板块、选修课与讲座模块、专业实习模块、论文与研究项目模块四组模块模式。学生进行多种培养模块的训练,系统掌握历史学知识与特性,从而获得多层面科研能力的锻炼,逐步成长为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2

2014年l月10日,教育部以教体艺〔2014〕l号印发《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根据意见,教育部将对中小学校学生进行艺术素质测评,作为综合评价学生发展状况的内容之一以及学生中考和高考录取的参考依据,明确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设艺术课程,应确保艺术课程课时总量不低于国家方案规定占总课时9%的下限,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按总课时的11%开设艺术课程[1]。由此可见,体育舞蹈项目的健身价值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相关的政策为体育舞蹈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同时也为体育舞蹈作为特色课程在中小学的开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曾说过,要使学校办出特色,就要改变过去笼统的管理体制,让学校有点办学的自”[2]。长期以来,中小学体育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固定,课程缺乏创新性。因此,学校要顺应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就应加强特色化课程建设。中小学体育舞蹈特色课程的开展,不仅促进学生全面身心健康,还能推动中小学特色教育的发展,符合当今素质教育的需求。

1相关概念的界定

1.1特色课程

“特色课程是指由地方或学校参照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目标,根据自己的教育经验和课程能力等,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特征和影响力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3]。其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学校和学生的统一,特色课程在开发和实施的过程中,要以学校的办学传统、校园文化、资源优势以及学生的需求为基本立足点。同时,特色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是需要通过不断实践、改进、完善与提高,最终形成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并能够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学校课程。

1.2体育舞蹈特色课程

根据对特色课程基本概念的理解,该研究认为,体育舞蹈特色课程就是在学校办学思想和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资源优势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教师专业素质能力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并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和研究而建立起来的,具有独特教育价值和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一门艺术与体育相结合的特色课程。

2中小学体育舞蹈特色课程开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分析

2.1遵循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1)满足中小学生的生理需求:由于体育舞蹈运动形式多样,以有氧运动为主,因此经常进行体育舞蹈锻炼,有利于身体各部位肌肉、骨骼、关节健康均衡地发展,同时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身体姿态,塑造健美的身体形态。在很大程度上,体育舞蹈运动对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少年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2)满足中小学生的心理需求:由于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自主学习主要是从兴趣出发。兴趣是行动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动力所在,兴趣能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由被动向主动转变,有利于明确学习目标。目前我国中小学体育课长期侧重体能训练,形式较为单一,忽视了体育项目多样性。这种传统的体育锻炼方式不仅不能调动学生的锻炼积极性,而且满足不了学生多层次的运动需求[4]。然而,体育舞蹈作为一种新兴的体育学习内容,能够很好地激发和培养中小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并为学生带来愉快的情感体验。这不仅能消除学生对传统体育课厌恶的情绪,同时在体育活动中,还能充分地展现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创造力、组织能力以及自主能力,极大地满足了中小学生的心理需求。

2.2符合素质教育的需求

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刚要》的战略主题。其核心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即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4个方面的辩证统一协调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体育在素质教育实施中所起的作用日趋明显。科学合理的体育活动不仅能增强学生体质健康,而且还可以调节学生心理状态,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形成优良学生个性品质,促进学生心智的全面发展和审美能力的提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体育舞蹈既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又有传统体育的健身性和趣味性,恰好能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3中小学体育舞蹈特色课程开展的可行性分析

3.1顺应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在课程标准指导下,学校的体育课程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方式、课程资源的开发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较之前相比,其教学内容以及形式更加丰富,主要表现为课程开发的多元化。新的课程理念为我国传统的课程教育模式打开了一种新的局面,为体育课程内容的多样化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因此,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校应该大胆创新,可以根据学生、学校以及其自身的实际情况开设更加丰富、更具特色和创新性的体育课程。体育舞蹈是一项与艺术相结合的新兴体育项目,其项目自身的特点与新课程理念相符合。

3.2满足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教学内容及形式不再单一化,而是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教学内容不仅仅只强调动作技术,而应该更注重社会适应、运动参与、身心健康的各个方面,因此,教师所要教授的具体内容不再受限制,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受益。此外,特色课程的建设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自主能动性,而达到终身体育的目标。体育舞蹈运动作为体育课程内容可行性的原因在于,其功能特点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其运动形式多样化,因此既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又能满足学生健身要求。

3.3满足教学基础设施的要求

(1)场地器材要求不高。体育舞蹈项目类似于健美操等项目,其教学对运动场地、器材的要求不高,不受特殊硬件设备条件的限制,在具有光滑地板、音响设备和墙面镜等这些简单的条件下即可进行教学,即使在普通室内运动场馆也能进行,因此,一般学校都具备开设的条件。其课程时间不受限制,时间的安排早晚均可,所以实施起来难度不算大,可灵活多变。(2)已具备师资力量。随着高校的体育舞蹈的推广和发展,各大高校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体育舞蹈专业人才,这为中小学体育舞蹈课程开展创造了必要的师资条件。此外,实践证明,体育舞蹈教学难度不大,易实施,体育教师经过简单的教学培训,都能基本完成体育舞蹈教学任务。因此,普通中小学的体育舞蹈师资完全没有问题,都能达到体育舞蹈教学的目标。

4结语

中小学开展体育舞蹈特色课程既遵循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同时也满足素质教育的需求,说明在中小学开展体育舞蹈特色课程是很有必要的。此外,体育舞蹈项目走进中小学体育课堂顺应了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同时也能够满足新课标理念以及教学基础设施的要求。说明在中小学开展体育舞蹈特色课程是可实施的。此外体育舞蹈作为体育课程内容能对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培养体育兴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也验证了中小学体育舞蹈特色课程开展的可行性。

作者:邹密 朱晓霜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广州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l]教育部以教体艺.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R].2014.

篇3

知识型员工是科研院所的核心资源,承担着主要的工作职责,在科研院所的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彼得・德鲁克认为,知识型员工属于“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知识型员工比从事物质生产的员工更注重追求自主性、个性化、多样化和创新精神,更注重自己的尊严和自我实现的价值。

知识型员工之所以不同于其他传统型员工,在于他们是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通过不断的产品设计、服务创新为个人和企业求得发展。在知识技术全球化的今天,创造性成为知识型员工工作的主要特征。如果采取与传统员工相同的“大锅饭”式管理办法无疑会束缚知识型员工个性的张扬,因此企业对知识型员工采取个性化的管理办法是非常必要的。

一、知识型员工的特点

知识型员工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拥有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在工作中,独立性比较强,追求被尊重和自我实现,力求得到管理者的认可和赏识,喜欢挑战自我,挑战更重要的工作。

彼得・德鲁克说:“知识型员工不能被有效管理,除非他们比组织内的任何其他人更知道他们的特殊性,否则他们根本没用。”为此,必须充分了解及掌握知识型员工的特点,才能更好地激励知识型员工。

总的来说,知识型员工具有独立性、创新性、自傲性、成就性和复杂性等特点。

1、独立性

知识型员工拥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性,他们不喜欢上司把要做的每一件事的计划与措施都安排得非常明确,这样会让知识型员工觉得自己的工作能力不被上司认可,缺少自主性。一般来说,知识型员工更倾向于独立自主,这种特性表现在工作场所、工作时间方面的灵活性以及组织气氛的宽松性。知识型员工不仅不愿意受制于物,甚至无法忍受上司的遥控指挥,而更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

2、创新性

创新是知识型员工最重要的特征。库珀解释说:“知识型员工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某些秘密知识,而是因为他们具有不断创新有用知识的能力。”知识型员工从事的不是简单的重复性的工作,而是在易变和不完全确定的系统中充分发挥个人的资质和灵感,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推动着技术的进步,不断使产品和服务得以更新。

3、自傲性

专业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传输渠道的多样化改变了组织的权力结构,职位并不是决定权力有无的惟一因素。知识型员工由于具有某种特殊技能,往往可以对其上司、同僚和下属产生影响;也由于在某一方面的特长和知识本身的不完善性使得知识型员工并不崇尚任何权威,如果有的话,那就是他自己,从而比较自傲。

4、流动性

在信息经济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国家与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表现在技术的竞争上。技术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知识型员工的竞争,这一大环境为知识型员工的流动提供了宏观需求。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国与国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这为知识型员工的流动提供了可能。信息经济对传统的雇佣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资本雇佣劳动”这个定律开始受到质疑。因为在信息经济时代,资本不再是稀缺要素,知识取代了它的位置,长期保持雇佣关系的可能性不断降低。

5、成就性

与一般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更在意实现自身价值,并强烈期望得到社会的承认与尊重,并不满足于被动地完成一般性事务,而是尽力追求完美的结果。因此,知识型员工更热衷于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把攻克难关看作一种乐趣、一种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

6、复杂性

复杂性主要指的是劳动的复杂性。首先,劳动过程复杂。知识型员工的工作主要是思维性活动,依靠大脑而不是体力,以无形的劳动过程为主,而且可能发生在每时每刻和任何场所。加之工作并没有确定流程和步骤,其他人很难知道应该怎样做,固定的劳动规则并不存在。因此,对劳动过程的监督既没意义,也不可能。其次,劳动考核复杂。在科技型企业,员工的独立自主性并不等同于员工之间不需要配合,相反,团队之间、员工的之间的配合更加紧密,通过跨越组织界限以便获得知识的综合优势。因此,劳动成果多是团队智慧和努力的结晶,这使得个人的绩效评估难度加大。最后,劳动成果复杂。成果本身有时也是很难度量的。比如,一个市场营销人员的业绩就难以量化,原因不仅在于营销效果的滞后性,也在于影响营销业绩因素的多样性。

二、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分析

国外对知识型员工激励进行了广泛研究,而国内则是更多地引用国外的一些研究成果,很少针对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对知识型员工激励进行研究。目前对知识型员工激励比较流行的系统研究主要是管理学家玛汉・坦姆仆提出的“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模型。

1、玛汉・坦姆仆模型

知识管理专家玛汉・坦姆仆经过大量实证研究后认为,激励知识型员工的前四个因素依次为个体成长(33.74%)、工作自主(30.51%)、业务成就(28.69%)和金钱财富(7.0%)。

从玛汉・坦姆仆的研究发现,金钱财富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作用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显著,知识型员工更加重视能够促进他们不断发展的、有挑战性的工作,他们对知识、个体和事业的成长有着持续不断的追求;他们要求给予自,使之能够以自己认为有效的方式进行工作并完成团队交给他们的任务;与成长、自主和成就相比,金钱的边际价值已经退居相对次要的地位。

2、国外的调查研究

1996年,美国国家学院及雇主协会对5500名毕业生的调查后列出了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因素。名列前四位的激励因素分别是:对工作的兴趣、运用技能的机会、个人发展和感觉他们做的事是重要的。报酬仅仅列在第九位。

3、国内的调查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的彭剑峰老师等的调查研究发现,我国的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中报酬列第一位,这与国外的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有很大的区别,这是由我国的经济状况、福利水平、人民的生活水平等决定的。

三、如何激励知识型员工

综合以上分析,科研院所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应该采用员工的成长以及物质激励相结合的综合激励模式。

管理学家赫兹伯格认为,人类有两种不同的类型需要――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它们之间彼此是独立的,但能够以不同的方式影响人们的行为。

保健因素是指那些与人们的不满情绪有关的因素,如企业政策、工资水平、工作环境、劳动保护。这类因素处理不好会引发不满情绪的产生,处理好可预防和消除这种不满。但它不能起激励作用,只能起到保护人的积极性、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

激励因素是能够促使员工产生满意感的因素。激励因素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工作表现机会和工作带来的愉快;工作上的成就感;良好的业绩而得到的奖励;对未来发展的期望;职务上的责任感。

双因素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不仅要注重物质利益和工作条件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用一些内在因素来调动人的积极性。根据知识员工激励因素的分析,结合中国特殊的国情,我们认为科研院所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实施激励时,应注意区别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第二,当前中国知识型员工的生活水平相对发达国家还较低,所以工资和奖金不仅仅是保健因素,如果运用得当,也能表现出显著的激励作用。第三,应注意激励深度问题。第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内在激励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科研院所员工的工作大多是复杂的脑力劳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没有固定的程序和规则,其他人很难知道其具体的工作进展及复杂程度,因此难以对工作的规程进行监控。知识型员工还表现出与其它传统员工完全不同的个性特征。一般人都有独立的要求,能力越强,这种独立自主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也越浓厚。针对这些特点,结合科研院所的实际情况,具体可采用如下一些激励知识员工的方法。

1、建立多层面的报酬体系

就报酬本身而言,多层次完全超出了薪资的范畴,包括奖金、股权、分红、实物分配、福利待遇、信息分享、职权等多方面。管理者在实施物质激励时,必须注意公平性,避免平均主义,让工作与薪金挂钩,使员工的贡献收益与企业的发展前景紧密联系在一起。

2、推行弹性工作制

由于知识员工具有自主性,他们不愿受制于一些刻板的工作形式,如固定的工作时间和固定的工作场所,而更喜欢独自工作的自由和刺激,以及更具张力的工作安排。况且知识员工从事的是思维性的工作,固定的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可能会限制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应制定弹性工作制,在核心工作时间与工作地点之外,允许知识型员工调整自己的工作时间及地点,以把个人需要和工作要求之间的矛盾降至最小。

3、工作富有挑战性

与一般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更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并强烈期望得到组织和社会的认可。他们并不满足于被动地完成一般性事务,而是尽力追求完美的结果,热衷于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把克服难关看作一种乐趣,一种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因此,可以通过工作轮换和加强工作的丰富性使工作富有挑战性。当知识型员工觉得现有工作已不再具有挑战性时,管理者就可以把他轮换到同一水平、技术相近的另一个更具挑战性的岗位上去,这样,由岗位轮换所带来的新的工作内容可以减少知识型员工的枯燥感,使其保持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双重职业途径激励法

在知识型员工当中,一部分人希望通过努力晋升为管理者;另一部分人却只想在专业上获得提升。因此,组织应该采用双重职业途径的方法,来满足不同价值观员工的需求,但必须使每个层次上的报酬都将是可比的。

5、实现无缝沟通

沟通对于激励知识型员工具有重要的意义。管理层通过知识型员工的业绩反馈来强化知识型员工的积极行为,这就是强化激励作用;管理层通过知识员工目标完成状况的反馈来激励员工向组织目标前进,这就是目标激励作用。沟通有利于知识型员工的情绪表达。对于知识型员工来讲,工作群体是表达自己的挫折感和满足感的主要社交场所。因此,沟通提供了一种释放情感的表达机制,并满足了员工的社交需要。同时,良好的沟通环境还可以起到员工知识共享、信息交流互补的作用。员工在沟通中既是知识和信息的提供者,又是知识和信息的吸收者,他们彼此学习,互相提高。

6、鼓励创新

要提供一个知识型员工可以发挥才能和理想、个人被尊重以及鼓励创新的工作环境。创新本来就是冒险,如果不予鼓励,则没有人敢创新。企业应该允许失败,而且要认为失败并非丢脸的事;也允许一些模糊的空间,让员工在一时说不清楚的情形下放手创新。企业还要创造一个学习型组织的环境,同时投资于基本设备,供个人及团队学习,让大家运用及交流,以产生强大的发酵作用。

四、如何持续有效的激励知识型员工

无论什么样的激励方法和手段都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任何激励手段的效果都会边际递减,激励手段需要随着员工需求的发展变化。那么如何能一直有效地激励员工呢?

1、从不同层面建立组织的激励系统

科研院所可以从三个层面建立激励系统,如下图:

(1)建立组织层面的激励系统,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建立绩效管理系统;表彰和奖励优秀员工;树立工作标杆;允许员工持股;完善后备干部计划;健全晋升系统;设置工作多样化。

(2)团队层面的激励,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团队目标设立,建立参照系;形成团队自我激励文化;授权和支持;参与和头脑风暴;工作链上的感激;建立团队家庭;分享失败和耻辱。

(3)人际层面的激励,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鼓励表现差的员工,在他们把事情做对时,加以赞赏;在适当的时候,尽快向员工致谢而不附带任何条件;不应只注重成果,同时要为员工的任何工作进展给以鼓励;告诉员工他们的工作非常出色,并及时、尽量宣传你的员工的成就;发现员工的表现有所改善,立刻给予赞赏;肯定团队个别人员的卓越表现,郑重表示感谢;表彰协同工作的行为;理解产生工作错误的必然性。

2、不断分析知识员工的需求,变换激励手段

要一直有效激励员工,需不断分析知识型员工的需求,变换激励手段,如下图所示。

3、避免激励“雷区”

篇4

实验课这是学生能力与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现代教育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同时对实验课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网络多煤体教学是正在兴起的一种教学手段,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室及教学软件,可以实现教学手段的最优化。而在这其中,实验课多煤体教学的合理设置与开发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1、网络多媒体教学的特性

1.1知识信息的整合性

传统教学以书本知识的静态传授为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而网络教学则强调教学中知识信息资源的多元性,并且根据教学的要求,通过提供对现有多种资源进行再利用的技术方式,实现对知识信息不断进行新的加工和整合,在知识的重组、资源的整合和利用过程中,教师成为了真正用心于教学的专家,教师的教学不再仅仅是知识教学,而是透过多种知识资源所实现的知识、思想、理论、情感结合于一体的教学。

1.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创造性发挥的余地很小。而多媒体网络教学能使教师获得创造的自由,体验创造的乐趣,增强建业的价值感。借助于媒体网络技术,老师的备课实质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创作过程。它需要教师对知识的再加工,需要融进教师的个性、思想、理论和方法,最大限度地体现教师作为一个有个性的思考者所具有的一切本领。

1.3教学过程的合作性

首先,多煤体网络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个体性和封闭性,使教师之间利用技术建立更为便捷、有效的合作关系,从而实现经验、科研成果的共享。其次,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的结构关系,改变了师生原有的角色地位,使二者易建立平等的关系。第三,多煤体网络教学为学生间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它使个性化学习成为现实。

在社会化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多媒体网络教学以其丰富的教学功能,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诊释了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以多媒体网络实验室为依托的实验课多媒体仿真教学,它能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了教师、电脑、学生的三方互动,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实验课要想实现网络多媒体教学,就必须开发仿真教学系统。实验课多媒体仿真教学系统是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准的实验教学软件,它通过计算机,利用动画制作、程序设计、数据库开发等手段,把实验设备、教学内容、教师指导和学生的操作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在计算机小小的界面上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形象、生动的物理世界模拟天地。

2、实验课网络多媒体教学设置原则

实验课网络多媒体教学具有其极大的优势,但从素质教育角度,如果不能合理与传统实验课相结合,就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实验课网络多媒体教学要遵守一定的设置原则。

2 .1可行性原则

要开设实验课网络多媒体教学,就必须具有可行性。我们要尽量使实验课网络多媒体教学具有系统严谨、规范正确的特点,要使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具有一致性,也就是说实验课网络多媒体教学要尽量创造和具体实践教学相同的教学效果,同时有所超越。

2 .2必要性原则

当前实验课教学的普遍现状是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教学方面不够丰富、系统,另外还涉及仪器更新困难等问题。这就要求实验课教育工作者结合本单位实际,考虑开设网络实验的必要性,以及数量规模问题。因此,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设计上,应从媒体选择、媒体配套、媒体的功能设计和媒体的应用设计角度出发,使实验课多媒体教学能正确处理教学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在选题上遵循教学需要、扬长避短、技术可行、经济效益等原则,达到优化多煤体教学过程的目的。

实验课网络多媒体教学要体现完整的教学过程,就必须进行教学诊断评价的设计。多媒体教学诊断评价是通过一定方式了解学习者的学习情况井对其进行判断诊治的一种教学程序。诊断评价的方法包括问答、练习与测验等。诊断评价的形式一般包括提问、应答和反馈三个部分。

2.3实用性原则

实验课网络多媒体教学的实用性原则体现在三个方面特点:(1)实用新颖、通俗简明。新颖简明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的记忆。这在我们的实验课网络多媒体教学的设置与设计中是至关重要的。(2)激发兴趣、培养能力。通过教学设计,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在多媒体教学中,利用媒体提供感性材料,加大感知深度,提供具体经验,促进记忆理解,克服时空障碍,丰富课堂教学,由此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素质培养的目的。(3)因材施教、合理补充。实验课网络多媒体教学要想体现因材施教,就必须有个性化特点,同时具有很强的交互性。而从素质教育、教学需求及实用性角度,实验课网络多媒体教学只能是传统实验教学的必要补充,我们必须把握这一特点,才能充分发挥实验课网络多煤体教学的作用,实现完美的实验课教学。

篇5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6-0041-01

在我国传统大家庭结构的基础上,为了创造符合现代生活、多带人共同生活要求的居住空间,以建筑空间的舒适性、独立性引导亲密和谐的代际关系的形成,促使新型大家庭模式的生成,“两代居”应运而生。根据对现有“两代居”楼盘的分析,加上对“两代居”可持续性发展住宅的理解和住户需求的调查,得出“两代居”可持续性发展住宅应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一、无障碍

由于“两代居”可持续性发展住宅的住户是一个家庭的两代人。第二代年幼时和第一代进入老年阶段以及住户或到访者为残疾人士,不论出现以上三种情况中的哪一种情况,都需要“两代居”住宅具备无障碍的设计。

对于无障碍设计的讨论,以前一直集中于公共建筑上,就其如何被设计以适合左右的使用者有两个相关的概念。一个就是可访问性,也就是它们对于公众来说应该是可接近的,可利用的。另一个就是可用性,也就是他们对于在其中居住的人来说应该是可接近的,可利用的。

二、弹性空间

两代居住宅适应的是家庭中多代同居的生活模式,家庭的主题——或者成为中心——是出于一直变化中的几代人,家庭结构的稳定是出于动态平衡过程中,不同的中心对建筑空间的使用上会有不同的要求。因而,在住宅的实际中应考虑这种变化因素,作出相应的反应,尤其在信件住宅中,其空间设计应做充分的适应性设计。可变的室内功能空间应是设计的目标,故住宅结构体系的选色,在安全、经济的前提下,应为这种目标的实现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目前出现的各种轻质材料,为室内空间的自由分隔提供了材料方面的保证,然而作为隔墙的此类材料,往往将注意点集中于材料的轻质高强上。适合家庭内部分隔空间使用的材料除应具有的结构要求外,尚应满足卫生、环保、节能、隔音、耐久、施工方便的要求。

三、人性化设计

“两代居”可持续性发展住宅的出发点便是住宅的人性化设计,所以人性化贯穿于其始终。

在满足住户生活的适用、卫生、方便、美观的居住环境的基础上,根据用户的群体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用户个性不同,其生活品位、审美观点千差万别,“两代居”住宅设计满足了他们不同的要求。并且在居住环境中建立了一个有一定界线的空间范围,在这个范围内有权对自己的生命财产进行保护和防卫,财产不仅通过法律体系来确认,“两代居”是它也能够借助公共意识,也就是领域来确认。“我思故我在”,这是笛卡尔的一句名言。人们需要自我认知,自我评判、自我呈现、自我管理与自我实现。任何人在生活中都会有一些遮人耳目的活动。“两代居”提供了这种活动的可能性就是住宅私密性。人们居住生活中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内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进入了要求生活质量的时代,居住者需求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充实、提高,居住者需求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两代居”住宅及其环境也是社交场所。“两代居”容许人们通过选择住房和改造装修自已的住宅,成为他理想中的形式,使住宅更加适于居住者的需求,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

四、“两代居”可持续性发展住宅与普通住宅的区别

居住形式,在两代人的生命周期分别进入老年和青年时,根据老少两代的居住情况,可分为共居行家庭和网络型家庭两种情形。两代居属共居型家庭模式。网络家庭有其明显的优越性:由于共处一个社区,亲、子间的空间距离均不太远,可达性好,两代间可经常进行互访,有利于保持长久的亲密关系,且两者之间没有相互影响和干扰的问题,对于城市居民的居住而言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和灵活性。

篇6

为了进一步推进弋江区的教育强区建设,促进区域教育均衡、优质、快速发展,2014年4月,弋江区人民政府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达成合作办学协议,决定在弋江区开展“北京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实验区合作项目”。根据双方合作协议,在弋江区现有学校中,选取一所小学、一所初中作为“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实验学校”进行打造。根据和芜湖市弋江区人民政府的合作办学协议,经过北师大调研,延安小学有幸作为其中一所小学与北师大“联姻”。

芜湖市延安小学创办于1965年春。虽然已有40多的历史,但学校的知名度并不高。所以,许多家长尽量选择让孩子上相对较远,但更有名气的学校。2010年,学校因城市拆迁搬入利民路小学“借地办学”后,很多人甚至误以为两校已经合并;近年来,学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又比较多,生源流动性比较大。面对逆境中的种种困难,延安小学已经很难依靠自身实力突破发展“瓶颈”。而与北师大的“联姻”,为学校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通道。

根据双方协议,延安小学要力争在一年内,明确学校发展目标和规划,形成具有北师大教育特色的教学教科研工作体系和校园文化,学校各项工作全面提升,办学特色初步形成;三年内,学校办学取得显著成果,教师专业化水平快速提升,在全市形成知名品牌,教育教学质量名列全市前列,涌现出一批在全市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五年内,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全省一流,办学特色全省知名,办学综合水平在全省起到引领与示范作用。

双方合作的内容还包括:北师大教育培训中心对弋江区教育教学现状进行评估,并就弋江区教育发展规划提出修订意见,形成可行性推进方案和时间表;系统实施区教育管理干部、校长、教师专业化发展专业培训工程,打造建设教育强区必备的人力资源支撑体系,全面提升全区教师的专业化和教育管理干部的管理水平,培养一批全市知名的骨干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等。

篇7

【金琦】(抢着发言)我们学校刚刚建设好的校园“私有云”是一大特色,且“云”是今后的发展方向。昨天晚上我已给何校长建了两个“私有云”虚拟桌面的用户。如果李老师能将我给校长创建的个人用虚拟桌面和学校公务虚拟桌面,分别建立相应的工作文件夹,那么校长在演示时对“私有云”的应用就更有说服力了。

【潘晓锋】(很快接过话题)在“私有云”的基础上,我负责研究的移动教学就可以更为顺畅地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了。未来教室中没有现在如此复杂的多媒体电脑、中控设备和布线,只要有一台无线投影仪就可以了。老师们带着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来上课,上课感觉很自由且很酷的样子。另外,就移动教学,我校已开展有两节省级的观摩课,一节比一节上得好。

【徐焕明】目前学校已与“e板会”公司签订合同,购买了相应的设备和服务。“e板会”将各种格式的文件能很方便地整合到一个类似于视频的文件中,这是它的强大功能所在。我来重点负责这一块内容的资料整理。

【周英豪】(很兴奋)你们在整理资料过程中需要什么视频资料都可以到我这儿来拿。那么,我来负责微课、翻转课堂这些内容吧。

老师们都很熟悉自己负责的内容,讨论得热烈而有序。信息中心主任李永前老师记录学科组每一位老师的观点,整理并汇总后给出校长汇报材料的框架。最后,丁芳老师按此框架很快完成了PPT的制作。

以上的场景是我们这个信息学科教研组较为常见的一种工作方式。我们这个团队由七位教师组成,背负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管理工作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任务,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但由于分工明确,合作有序。团队所有成员都能在很好完成学校工作的基础上,钻研自己喜欢的内容,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技术特点和教学特色。

因为学科组由七位老师组成,所以有了团队交流讨论的基础,于是每周都要开展一次类似于教研活动的团队交流讨论。但交流讨论不局限于教材或统一备课之类的内容,更多的是交流讨论最近看到的信息技术新动向、自己喜欢的科技新玩意或是自己对课程改革的一些新想法。每个人都有自己专长的内容,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当然,个人遇到的问题,在交流讨论中让大家来帮助解决,也是团队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科组根据老师个人的喜好特长,安排负责相应的技术内容,分工明确,同时又注重团队合作,共同解决疑难问题。这样,一个个性鲜明、富有特色的学科组形成了。

学科技术掌握重点的不一样

我们学科组的老师在掌握教学所要用到的常规信息技术外,每个人都有一个专长技术的研究。因此,学科组经常举行组内技术讲座,让有某一专长技术的教师对该技术作深入的讲解,或及时通报一些新技术、新动向。让全组教师在了解当前技术发展动向时,也了解如果出现某一方面的技术问题可以向组内哪位请教。当然,我们还利用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的工作来促进自己某一技术深入探究学习。

这样的技术讲座,让我们能既能互相交流,又保持个性,也使得整个学科组充满活力。

学科教学风格的不一样

我们信息技术学科组的教学思路基本是一致的,即让学生通过制作信息技术作品或进行信息技术实验来学习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但在具体的教学风格上却各有特色,从教学设计到讲课风格、教学进度、教学指导、作业批改和最后形成的学生作品等都是不一样的。

如李永前老师的最大特色就是教学设计。每年暑假都会认真确定新学年的教学模块,罗列模块知识点。然后在网络上去寻找去感觉最新的和受学生欢迎的信息呈现形式,作为教学情景融合到信息技术的模块教学中去。

学科主任徐焕明老师则教学严谨、思路清晰,注重课堂的有效性,知识点落实到位。潘晓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将艺术设计更多地融合在技术教学中。王鹏老师年轻、敢想敢为,善于用一些新点子让学生的作品更为亮丽。丁芳老师教学风格细腻,注重教学的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的个别辅导。组里的金琦老师,语速较快较激烈,在金老师充满激情和富有想象力的课堂教学中,经常有一些“怪”才产生,学生选学金老师的课积极性很高。

学科讲座内容的不一样

全组教师经过这些年的磨练,都已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教学风格和技术特长,在各地也有了一些影响力。因此组内的老师经常到市里、到省里,甚至到全国各地去做些讲座。而每位老师的讲座也各有风格,讲座内容涉及面也非常的广,讲座内容各不一样。

丁老师和王老师经常在外给其他老师作多媒体和程序设计的技术性讲座;潘老师更是将信息技术与作品艺术融合的教学设计作为讲座的主要方向,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结合到讲座内容中;徐焕明老师除了考试教学内容外,还将如何开展信息技术学科组建设作为讲座的重点;网络管理员金琦老师侧重网络技术讲座。李永前老师的讲座侧重改变信息技术教学理念的内容,反对信息技术学科照本宣科和应试教育,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主的作品教学,并总结出一套作品教学的教学设计、教学引导及过程性评价的实践方法。

编写教学资料的不一样

从2006年浙江省进入新课改行列以来,我们教研组的老师在参与编写各种教学资料的过程中,将新课程的理念不断融入编写的教学资料中,并将自己亲身教学实践过的、具有创想力的新内容编入教学资料,以带给学生感兴趣的和实用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

例如,在徐焕明、潘晓锋和金琦老师为全国教材联合编写的配套光盘教学资料中,通过真实的教学实践,对国家课程标准中的“选修3:网络技术应用”提出了质疑。认为“网络应用”和“网络技术应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其教学内容也是有很大差别的。将“网络技术应用”中原来的“因特网应用”“网络技术基础”“网站设计与评价”三大块内容,改为“网络大联通”“搭建网络社区”“网络安全”更为合适。

而李永前老师在编写《数据管理技术》的全国教材中,摒弃了传统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作为数据库的教学范例,采用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等网络数据库来作为教学范例编写教材,并引导学生制作个性迥异的数据库来学习数据管理技术。

最近,金琦老师正与出版社联系,希望能够出版一本名为“安卓手机傻瓜编程App Inventor”青少年读物,让更多的中学生能够喜欢上类似于安卓编程这一类技术,让学生能个性化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

这就是我们这个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信息技术学科组。在高效完成学校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每一位组员的个人才华,让学科组保持持久的活力。在挑战传统的过程中,不断给出创新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方法,提升新技术的应用,为学校的现代化教学和管理作出贡献。

李永前:一直致力于用新课程理念进行信息技术学科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验,倡导“做中学”的信息技术作品教学法,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学有所用。李永前老师是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中小学信息技术组成员,曾参与华东师大全国新课程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工作。并在山东、山西、新疆、云南、湖北等十个省份,做了新课程理念和信息技术学科新课程教学实践为主题的讲座。

心语:为什么学生喜欢玩电脑却不喜欢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为什么学生非得一板一眼地完全模仿教师的范例?为什么学生不能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去超越老师?正是带着这些疑问,我坚持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信息技术“做中学”作品教学的实践。感悟到教学设计中体现的教师智慧,感悟到教学引导中体现出的教师的执著。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鼓励学生做不一样的作品,鼓励学生找自己喜欢的主题进行创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做出比教学范例更好的个性化作品。十四年教学实践得到了丰硕的回报,那就是保存有十四年每个学生递交的完全不一样的信息技术作品。这样的信息技术教学也影响了许许多多学生的人生选择。

徐焕明:信息技术学科组主任。教学严谨,能对教材作仔细的分析,能很好地把控课堂,开展高效的课堂教学。在其带领下开发的“网络技术应用”选修课,获2010年首届浙江省精品课程。多次参加浙江省的会考出卷和高考出卷工作。同时,还带领全组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工作成效显著。

心语:信息技术课教什么?很多教师可能会回答“考什么就教什么”。但我认为,如果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就停留在这层面上,将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发展非常不利。因此,我时常在想,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可不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教学来推动考试的改革呢?源于这样的想法,在开展VB教学时,我将作品教学引入到VB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教学中,用一个个有趣的教学范例来提升学习VB的兴趣,同时将学生喜欢的作品教学内容,融入到学业水平考试中,这也是对考试进行改革的一种尝试。我期待通过这样的尝试,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同时,大大扩展面向对象的教学内涵,真正推进信息技术的教学改革。

潘晓锋: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对艺术设计有特别的感觉。而这种艺术感觉对自己学科的多媒体教学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多媒体作品教学中,学生在老师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教学范例引导下,往往能做出大气而设计感强烈的作品。其开发的“Flas影片设计”选修课程获选为2011年的浙江省精品课程。另外,潘老师喜欢与外界接触,与公司的技术员和营销员能很好地进行交流,眼界比较开阔,处事得当。因此,组内许多对外的活动,都由潘老师担当主角。

心语:一直以来我们都在追求教育新知,我们把目光毫无保留地投向这些孩子,我们会因为孩子们的表现或喜或悲。可是否想过,什么才是孩子们想要的;什么是他们人生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食粮;什么是他们终身受益的财富;在信息技术课中我们又能带给孩子一些什么?

在信息技术课中单纯的技术学习显然是枯燥的,那为什么不给枯燥的技术学习加点色彩,加点感情呢?于是,我尝试在Photoshop教学模块的学习中,让学生利用图片说话,说说自己最感动的事、说说身边的事、说说自己的兴趣,用“说话的图片”制作过程去学习技术。学习是一种情感表达的需要,是相互交流的需要。我因此创设了这么一个情境,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下快乐地交流、展示自我。

我并不追求每位学生都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但是学生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努力地实现自己的想法并付诸行动,想办法解决问题并获得了提高,这种基于不同学生自身基础上的发展和进步正是我的愿望,我想这才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在价值。

丁芳:组里唯一的女教师,工作细腻,富有创造力。丁老师是组里的教学骨干,拿手的是开展多媒体和程序设计作品教学,每年都有大量优秀的学生作品呈现。特别是其开发的“Photoshop图像处理与平面设计”选修课被评为2012年浙江省精品课程。此外,还开展了C语言选修课的教学,并带领学生参加信息学奥赛等。丁老师还担负学校校园网平台的维护工作,以及对全校老师的多媒体制作培训和指导工作。

心语:每年高一新生的第一堂信息技术课上总会有许多学生提出诸如“老师,我们高中的信息技术课会上些什么内容啊”“老师,我们会不会学动画制作”“老师,我很想学点网络应用方面的知识”之类的问题。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看到能有这么多学生关心课堂内容,是一件非常值得高兴的事。学生会问这门课的情况,是因为他们喜欢这门课。而教师要做的,一是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在抓住学生兴趣点的同时,将学科知识点很好地结合进去,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学好信息技术。

王鹏:一位年轻的老师,但思路非常清晰,工作效率非常高。作为学校的硬件管理员,担负全校600多台电脑的维护工作,工作量非常大,但王老师能在高效处理好工作的同时,还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教学和学习。目前,王老师正在自学.NET,并给学校创建了“附中课程网”和“学校社团网”。其开发的“VB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选修课获选为了2013年金华市精品课程。

心语:在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主要是按照教材的安排展开教学,教学的知识点也主要是围绕着考试的知识。因此感觉课堂教学中主要是以教师讲为主,加以学生利用考试复习练习系统进行强化训练,这时的教学引导似乎显得并不那么重要。近些年,在学科组的影响下,逐渐开始试着进行作品教学,通过让学生制作个性化的作品来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突然感悟到教学引导的重要性,而且感到要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还真不容易。新课改的一些教学理念正在被自己逐渐理解,并应用到实际的教学中。

我将教学引导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努力引导学生摆脱一些束缚,去策划制作自己喜欢的作品,去创作超越教学范例的个性作品,去体验因自己的作品与众不同而带来的成就感。但作为一名教师,要放弃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改变成以学生为主、教师作为引导者的教学方法确实很难。可随着这种教学引导的深入展开,我发现学生变得更爱学习了,与教师也有了很融洽的交流。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将进行更多的教学实践,努力做好教师的角色转换,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金琦:学校网络管理员,担负着学校信息技术要求最高的校园网络管理。其技术能力特强,公司技术员也经常只能给他打打下手。正是金老师超强的技术能力,学校才敢投入100多万元率先在中学建立起正规的学校“私有云”,让我们学校进入“云”时代的应用。金老师的教学新点子也特别多,其高超的技术往往能很好地吸引那些喜欢技术的学生。去年,又在浙江省率先开设了特受学生欢迎的编写安卓手机应用程序的选修课,带领学生开发了“金华公共自行车”APP,受到了当地媒体的争相报道。

心语:随着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进行,为学生提供有兴趣有特色的选修课,成为每位教师所必须考虑的。在开发选修课之前,我首先会提问自己,选修课与必修课到底有什么不一样。我认为,必修课是基础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而选修课是提供深入的、有创想的学习内容,针对的是有兴趣继续想深入学习的学生,希望的是让他们在更高一层面进行学习。

篇8

 

一、科技旅游的概念 

科技旅游是将科技和旅游有机地结合为一体的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类型,其基本形式是以旅游资源中的科学技术要素和成分为基础,利用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进行科技和旅游的综合规划设计,形成集科普、生产、加工、销售、观光、尝试、体验、娱乐为一体的旅游活动或产品。 

二、科技旅游功能的特性 

1.科技旅游功能的多重性 

科技旅游是一种集科技、经济、社会等多重功能于一身的旅游形式或产品。首先,科技旅游的科技功能表现在科技旅游是科技普及的新途径,科技旅游是提高科学素养的新方式,科技旅游是推动科技发展的新动力。 

其次,科技旅游为第三产业与第一、二产业的结合提供了良好的切入点,有利于一二与第三产业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为工业企业部门发展第三产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确立了良好的途径,而且在政府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方面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利于农村和农业资源的有效利用,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科技旅游可以大幅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是改善农村面貌的重要途径。更为重要的是农业科技旅游的开展,为促进农业科技创新、转化、交流与推广提供了无限的机遇,这就意味着农业科技旅游的发展,将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这是传统的观光旅游所望尘莫及的。与此同时,科技旅游还对旅游产业的内部结构进行拓展和优化,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整合,使之表现形式更加新颖,内涵更加丰富,实质更加科学,从而避免了旅游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这是现代旅游产业集约化发展模式的一个代表,充分体现了旅游业作为“无烟产业”、“绿色产业”和“朝阳产业”的本质特征。通过组织科技旅游,转移和分散一部分假日旅游的游客,这对缓解长假旅游综合症起着重要作用并能带来稳定的经济效益。这些都无不体现的科技旅游对经济的积极作用。 

再次,科技旅游的社会作用也很是显著。科技旅游有助于促进文化传播。通过科技旅游,人们能够在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科学文化成果的同时,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科学文化,从而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科技旅游还有助于人们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培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通过参加科技旅游,学习科学技术史可以发现我国历史上曾涌现出许多杰出的科学人物,科技发明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卓越贡献,人们就能够增强和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科技旅游还有助于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一方面,开展科技旅游可以使人们认识到科技不是万能的,滥用科技是造成各种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人们通过参加科技旅游可以开启心智,动手动脑利用废旧物品搞一些小发明小创造,变废为宝,既增加了科学技术知识又加强了环保意识,实为一举两得之举。 

科技旅游功能的多重性必然会带来多重的效益,科技旅游正是因为有了自身功能的优势才被各国政府争相开发,也正是因为这样它才不断的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 

2.科技旅游功能的互动性 

篇9

一、引言

可转换公司债券(以下简称可转债)是一种公司债券,它赋予持有人在发债后一定时间内,依据自身的意志,选择是否按约定的条件将持有的债券转换为发行公司的股票或者其他公司股票的权利。可转债是介于债券与股票之间,兼有债性和股性的混合金融工具。在国际上,可转债市场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而我国的可转债市场也在近几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然而,什么样的公司热衷于发行可转债?即可转债发行公司具有哪些特征。本文就这个问题进行研究。

二、文献回顾

(一)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可转债的发行,国外较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可概括为四大假说:资产替代假说(The Asset Substitution Hypothesis)、评估风险假说(The Estimation Risk Hypothesis)、后门融资假说(The Back Door Equity Financing Hypothesis)与阶段性融资假说(The Sequential-Financing Hypothesis)。

而这四大假说对其所对应的可转债发行公司的特征各有解释,分别为:

资产替代假说认为:(1)小型的、实物资产有限而成长机会较多的年轻型企业,财务杠杆较高的,很可能陷入财务困境的企业,将更有可能以可转债代替债券进行融资。(2)与股票发行企业相比,可转债发行企业的盈利能力较差,且波动性更高。

评估风险假说认为:(1)有大量新资产或实物资产较少的企业,拥有明显投资期权特征的企业,以及小型的、年轻型的企业更可能发行可转债,而非企业债券。(2)与股票发行企业相比,可转债发行企业具有更低的财务杠杆水平,而现金流的波动性却更高。

后门融资假说认为:(1)以可转债融资的多为年轻的且规模较小的企业,其研发费支出、无形资产占总资产比例较高,发展前景较好。(2)与股票发行企业相比,可转债发行企业的财务困境成本更高。(3)为了降低其违约风险,可转债发行企业会增强其盈利能力。

阶段性融资假说认为:(1)大型企业同样可能发行可转债,特别是专业性强、股权分散的大型企业比股权集中的小型企业更偏好发行可转债。(2)发行企业在可转债的存续期间内将不会有别的融资行为。

(二)国内研究现状

可转换债券对中国证券市场而言是一种新型的衍生金融工具,由于它同时具有股权、债权和期权性质,使得对它的研究要比传统金融工具(如股票、债券)复杂得多。目前,国内学者对可转换债券的研究有限,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成果:

杨如彦等(2002)对可转债的性质、定价方法、风险收益特征以及转债在投资组合中的功能和作用进行了探讨,从资本结构优化角度分析了公司融资方式的选择。

王一平等(2005)[8]从准入门槛、条款设计以及发行转债后上市公司的行为选择等几个方面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转债发行动机进行了考察,他们的研究表明上市公司之所以通过可转债融资,其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通过配股和增发进行融资存在诸多限制,而发行转债可以克服这些限制从而实现大规模融资的目的;公司在转债条款设计上和发行转债后的行为选择上表现出了明显的股权融资倾向;转债实际上只是被上市公司当作一种延迟的股权融资方式。

何佳、夏晖(2005)[9]对Stein(1992)的模型进行了扩展,从控股股东角度出发,考察在有控制权利益的情形下,企业对包括股票、普通债券以及可转换债券在内的不同融资工具的选择。他们认为,控制权利益的存在使得好企业有内在动力发行可转换债券,Stein所构建的融资的有效分离均衡模型(the efficient separating equilibrium)不是唯一的。企业发行可转换债券已不仅仅是间接股票融资的目的,更主要的是市场上各类企业的控股股东和外部投资者相互博弈的结果。控股股东追求控制权利益的行为会给市场带来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了企业融资的成本,加剧了市场波动和投机行为,对此有必要加以控制。在有控制权利益的情形下,当融资额较大,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较小时,企业更偏好于发行可转债。

徐子尧、牟德富(2010)对我国上市公司2002-2008年发行的可转债的主要条款,如转股价格、赎回条款、回售条款、特别向下修正条款等进行分析,发现绝大多数可转债契约设计多偏向于股性,也就是说大多数公司发行可转债是希望投资者能将其转换为公司股权,而不是到期赎回,可转债实际上只是被上市公司当作一种延迟的股权融资方式。

综上所述,国外的四大假说对可转债发行企业的特征看法不一,但是综合一下可以看出,前三大假说都认为可转债发行企业与股权融资企业相比更年轻、规模更小,且财务困境高,现金流波动较大。但是,国内的研究大多将研究重点放在可转债的发行动机、公告效应、定价机制及条款设置上,对于可转债发行企业的特征却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总结。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具有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因此,可转债是递延的股权融资工具更符合我国的国情。所以,本文将在中国特有的制度背景下,联系后门融资假说的经济含义,通过对比可转债发行企业与股权发行企业,系统的总结一下可转债发行企业的公司特征。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以我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取在2004年至2008年以可转债、增发、配股进行融资的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在剔除了金融行业和数据缺失的样本后,共获得403个观测值,其中实施股权融资的样本365个(增发319个、配股46个),实施可转债融资的样本38个。本研究使用的数据来源于CCER数据库。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逻辑斯蒂(logisti)回归方法,通过与采用增发、配股方式融资的公司相比较,研究可转债融资公司的特征。

1、多变量分析。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进一步检验可转债的公司特征。本文使用的软件为SPSS16.0。

(三)变量定义

衡量企业年龄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各解释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2。

由表2可见,可转债发行公司的总资产中位数为22.163亿元,而股权融资公司的总资产的中位数为21.66亿元,前者大于后者,说明可转债发行公司的规模更大。而后门融资假说的认为,与股权融资企业相比,可转债发行企业规模更小。即统计结果与预测正相反。

可转债样本的CLEV与LEV的中位数分别为0.982和0.526,小于股权融资样本的中位数1.132和0.580,说明前者的违约风险要小于后者。

在总资产增长率与主营业务增长率指标上,可转债发行公司的AGR中位数是0.227,大于股权融资样本的AGR中位数0.190,说明前者的总资产增长速度要高于后者。而前者的营业收入增长率为0.227,小于后者的0.298,即可转债发行公司的营业收入的增速要小于股权融资公司。

在资本支出水平上,可转债发行公司与股权融资公司CPA的中位数分别为与0.579和0.445,即前者大于后者。无形资产占用水平上,可转债发行公司ITA的中位数为0.010,小于股权融资公司0.016。这两个指标的结果都很好的验证了后门融资假说的预测。

为减少违约风险,可转债发行企业比股权融资企业应具有更高的获利能力。表2的数据表明,可转债公司的ROE与CROA的中位数大于股权融资公司。

后门融资假说认为,相对股权融资而言,可转债发行前股市相对看淡。因为,股市低迷时期,以股权融资所筹集到的资金较少。若以可转债融资,可以在股价上涨到转股价格后选择转股,此时筹集的资金要大大的多于以股权筹资。表2表明,可转债发行公司的CRSM的中位数为0.009,小于股权融资公司的0.040,与预测结果相符。

发行规模QTB衡量逆向选择成本的高低,证券发行量与逆向选择成本呈正相关关系。表2数据表明,可转债发行公司QTB的中位数1.433小于股权融资公司的1.777,与后门融资假说的预测相反。我国有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可转债普遍被认为是递延的股权融资,而且可转债面临着转股等一系列问题,所以对于我国发行可转债的公司而言,可转债是在股市低迷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其发行规模往往较小。

Gross和Hart(1980)提出控制权收益概念。他们认为控股股东的收益包括两部分,即现金流价值和控制权价值,前者按照控股股东所持股份分配,后者则为控股股东专有。由于控制权收益的存在,控股股东有通过融资结构安排以确保对企业控制权及相应的控制权收益的动机。因此,若控股股东所占股份较低时,将倾向于债券融资,反之亦然。由此可以推测,控股股东持股比例与发行可转债成负相关关系。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可转债发行企业第一大持股比例(FS)大于股权融资样本公司,两者的中位数分别为0.516和0.371,第二至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SFS)却显著小于股权融资样本公司,结果正好与预测相反。

(二)多变量Logit回归分析

为了控制其他变量的影响,我们以是否采用可转债融资为因变量,以各解释变量为自变量进行了逻辑回归。为了避免共线性,在回归时,本文将可能存在共线性的变量置于不同的模型中。回归结果见表3。

表3数据表明,LNASSET与后门融资假说的预测显著相反。这与表2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正好一致。说明可转债融资公司的规模较股权融资公司的规模更大。对这一结果的合理解释是:我国上市公司都有严重的融资饥渴症,但是融资渠道狭窄,而大公司实力强,具有融资的绝对优势,因此,可转债发行公司的规模较大也就不足为奇。

CLEV的回归结果与后门融资假说的预测相反,而LEV的回归结果则与后门融资假说预测一致,但是两者的回归结果都不显著。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可转债融资公司的违约风险高于股权融资企业。

AGR和MORG的符号与后门融资假说的预测一致,但是结果并不显著。即可转债发行企业的成长机会与股权融资公司的成长机会差异并不显著。

CPA的回归结果显著支持后门融资假说,与描述性统计结果一致,即可转债融资企业的资本支出较股权融资企业更多。但是ITA的结果却与预测结果相反,即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较大。我认为这与前面已经验证的资产规模的结果相对应。可转债发行公司都是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公司发展较为成熟,无形资产占总资产比例较大也就是正常现象。

虽然ROE和CROA的回归结果并不显著,但是却基本与描述性统计结果相一致。即我们认为,为降低违约风险,可转债发行公司要具有良好的盈利能力。

由CRSM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可转债发行公告前,股市相对看淡。因而,上市公司都倾向于选择以可转债为融资工具。

QTB的实证结果与后门融资假说显著相反,这主要是由可转债的债性导致的。因为可转债毕竟是一种债券,它具有一定的债性,存在一定的违约风险,而且其转股的限制条款较多,能否顺利转股还要取决于一定的市场环境,因此其发行规模小于股权融资的规模是可以理解的。

FS的回归结果说明第一大持股比例越高,越倾向于发行可转债,而SFS的回归结果则正好相反。正如何佳、夏晖(2005)所言,企业发行可转债是市场上各类企业的控股股东和外部投资者相互博弈的结果,在有控制权利益的情形下,好企业的控股股东为最大化自身利益有发行可转债(或股票)的内在动力,尤其在融资额较大时更是如此。

上市公司年限AGE的实证结果说明,选择可转债融资的企业较年轻,这与后门融资假说的理论相一致。

五、结论

(1)国外的实践表明,可转债融资适用于企业资产规模较小、风险较大且有很好发展前景的新兴企业,但通过前文的实证研究可以看出,在我国,较股权融资企业,可转债发行公司规模更大、更年轻、违约风险高,而成长机会差异不大;(2)资本支出、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更高;(3)为了降低其违约风险,其盈利能力更强;(4)发行公告前,股市相对处于低迷时期;(5)发行规模较小。另外,中国普遍存在一股独大的现象,而上述的实证结果恰好证明,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越倾向于发行可转债,以谋求更大的控制权利益。

我们可以看出,国外与国内相比,可转债发行企业最大的区别在于,国外的可转债适用于小企业,而在中国,可转债却由于准入门槛较高,被当做了大型企业可以大额圈钱的融资工具。因而,我们认为,政府应该逐步放宽可转债的准入限制,以使更多的上市公司能够进入可转债市场。这样,不仅有利于可转债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又有利于新兴企业通过可转债筹到所急需的资金,对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有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Myers,S.C.and Majluf,M.S.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When firms have information that investors do not have[J].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monics,1984,13:187-221.

[2]Stein,J.Convertible bonds as backdoor equity financing[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2,32:3-21.

[3]Pitcher,C.Raising capital with convertible securities,Michigan Business Studies 21/2[M].University of Michigan,Ann Arbor,MI.1955.

[4]Brigham,F.E.An analysis of convertible debentures:theory and some empirical evidence[J].Jounral of Finance,1966,21:635-654.

[5]Hoffmeister,J.R.Use of convertible debt in the early1970’s:a reevaluation of corporate motives[J].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1977,17:23-32.

[6]Billingsley,R.S.and Smith,D.M.Why Do firms issue convertible debt[J].Financial Management,1996,25:93-99.

[7]Essig,S.C onvertible securities and capital structure determinants[D].PhD Dissertation.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University of Chicago.1991.

[8]何佳,夏晖.有控制权利益的企业融资工具选择[J].经济研究,2005(4):6-76.

[9]王一平,何亮.我国上市公司可转债发行动机探析[J].特区经济,2005(1):67-68.

[10]何媛媛.可转换公司债券融资问题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55-81.

[11]刘春,刘娥平,孙亮.可转换债券能制约公司的无效投资行为吗?――来自我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201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基于融资视角的企业恶性增资行为研究” (编号:10YJA630142)。

篇10

【中国分类号】R73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112-01

老年妇科肿瘤的发生率近来持续上升,严重威胁着老年妇女的健康与生命安全。老年妇科肿瘤的诊治是临床上的棘手难点,提高老年妇科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是老年妇科肿瘤临床治疗中的焦点问题。本文对我院收治的125例老年妇科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自2006年3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125例老年妇科肿瘤患者,患者年龄均不低于60岁。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对1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学处理采用卡方检验。

二、结果

125例患者中有68例恶性肿瘤,57例良性肿瘤。卵巢癌、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是最常见的老年妇科恶性肿瘤;卵巢良性肿瘤、子宫肌瘤是较为多见的老年妇科良性肿瘤。平均发病年龄,宫颈癌为66.32岁,子宫内膜癌为70.46岁,卵巢癌为78.91岁,3种肿瘤在发病年龄上差异不显著(P>0.05)。这125例患者的主要症状为绝经后阴道出血、腹部包块、腹痛、腹胀,其中腹部包块和绝经后阴道出血是最常见的老年妇科肿瘤症状。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的主要症状是绝经后阴道出血,卵巢癌的主要症状为腹部包块、绝经后阴道出血。

125例患者中有112例接受了手术。71例患者有术前合并症,主要合并症有: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慢性肾炎、肾结石等泌尿系统疾病。36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主要并发症有:泌尿系统感染、切口愈合不良等,没有死亡病例。13例恶性肿瘤患者因为合并严重内科疾病、病情晚期无法进行手术,分别予以化疗、放疗、介入化疗。

三、讨论

老年妇科疾病以生殖器肿瘤较为常见,子宫内膜肿瘤、外阴肿瘤、卵巢肿瘤、子宫颈肿瘤是常见的老年妇科肿瘤。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有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子宫颈癌。卵巢癌的早期诊断率显著低于子宫内膜癌与宫颈癌,其可能是由于卵巢处于盆腔内部,在肿瘤癌变早期不易引起注意,易错过早期诊治的时机,当疾病发现时,肿瘤一般都已经广泛转移。因此,老年女性应当重视健康体检,争取能够早期诊断、治疗肿瘤。

绝经后出血是宫颈癌、子宫内膜癌以及卵巢癌的主要症状,是老年妇科恶性肿瘤发生的危险信号。老年女性在绝经后阴道出血时,应及时到医院查明出血原因,切不可因为羞于表达、不及时就诊,拖延诊治,错过最佳的肿瘤治疗时机。腹部包块是卵巢癌的主要症状。老年女性出现腹部包块后,不论包块是大是小,是实性还是囊性,均应当细致检查,以确定肿瘤的性质。治疗老年妇科肿瘤的主要方式是手术。即提高麻醉技术、术中监护能力,加强围手术期监护与处理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麻醉技术与监护能力的提高,年龄对手术的制约作用已经逐渐减轻,所以不应当因为年龄因素而错过可以利用的手术机会。老年妇女的生理机能减退、组织器官功能衰退、器官储备能力下降,使得手术的危险性和复杂性大大提高,因此,必须根据老年妇科肿瘤患者的特点加强围手术期管理。老年妇科肿瘤患者有着较多的术前合并症,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术前合并症是引发术后并发症,导致手术失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必须加强术前合并症的诊治。对有高血压的老年妇科肿瘤患者,术前应将患者的血压控制在适于进行手术的安全范围内,以增强患者的手术耐受能力,降低脑血管意外发生的概率。患有糖尿病的老年妇科肿瘤患者的术后并发率与死亡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将患者的血糖调整在理想水平是减少围手术期风险,保证患者安全的重要前提。医生在准备手术时,应当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与内科、麻醉医师进行充分沟通交流,制定详细的治疗计划,对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进行估计,并进行充分的准备,以降低术后并发症、保证围手术期安全。

112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中,71例行全身麻醉,41例行连续硬膜外麻醉。全部患者均采用开腹手术,肿瘤切除术74例,扩大性手术38例。根据老年妇科肿瘤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手术方案,在不影响预后效果的情况下,尽量缩短手术时间、缩小手术范围。在手术中,医师应当遵循术中出血少、牵拉轻、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等基本的手术原则,尽量做到快、稳。36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如泌尿系统感染、切口愈合不良等。对术后并发症进行及时、正确的处理是保证老年妇科肿瘤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的重要前提。

篇11

关键词:博客;公共舆论;外在性影响

博客早期就是个人网站,后来一些网站借助简单易用的主页生成软件,以此人人可用来创建个人网页而形成现今的博客。目前国内的主流网站上都提供了博客的服务,归结起来它的主要功能是:

1) 作为网络个人日记。

2) 个人展示自己某个方面的空间,让更多人了解你。

3) 网络交友的地方,能认识各行各业的形形的人。

4) 学习交流的地方。

5) 抒发个人感情的地方,把自己所想写在日志里,不受局限,言论自由。

6) 通过博客展示自己的企业形象或企业商务活动信息。

毫无疑问,在过去的几年里,博客的应用一直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腾讯、新浪、搜狐等综合性网站在博客服务方面的积极推广,仍然延续着高速增长的趋势。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博客介入公共事件的关注程度逐步升温,公共舆论的影响也日逐增大. 那么博客作为网民参与公共事件讨论的主要公共领域载体又有哪些特点呢?经过数据统计与分析,本文着重归纳了以下特征:

第一 ,博客覆盖性广,并呈公开、社区化特征。

根据CNNIC第23次报告结果,2008年博客用户规模持续快速发展,截至2008年12月底,在中国2.98亿网民中,拥有博客的网民比例达到54.3%,用户规模为1.62亿人。在用户规模增长的同时,中国博客的活跃度有所提高,半年内更新过博客的比重较2007年底提高了11.7%。

这些都反映了博客的使用覆盖范围在增加,并且网民利用博客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者参加讨论的情况也在上升。

以新浪博客为例,新浪博客的注册用户可以免费注册,最初是有名人博客引发了博客热潮,于是网民开始关注这些名人博客的动态,并参与讨论,后来过千万的用户都注册了新浪博客,更新速度也每年递增。从新浪博客首页可以看出,博客已逐步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公开的公共主页,根据博文的内容,新浪博客板块分了娱乐、文化、体育、女性、IT、财经、汽车、房产、教育、游戏、军事、星座、美食、家居、育儿、健康、趣味、以及草根名博这些板块。网民打开新浪博客首页,就会浏览到当日的博文主要内容,新浪博客会将当下流量排在前几位的博客标题置于每个板块内,方便网民浏览与点击关注。另外,还设了搜索引擎,对有特定事件关注需要的网民,可算比较省时省力。另外每一个板块内都还有各个板块的名人,譬如文化名人,财经名人等等,这些是新浪主推的博主及博客。

从这些可以看出,新浪博客确实可以成为一个公开性较高、框架明确、服务周到的网络社区。

第二 ,对公共话题的关注性持续升温

本文通过对新浪博客2009年的博文统计,希望可以看出网民利用新浪博客,参与与讨论公共事件的比例。

首先,使用了分类汇总的方法。

方法:以8天为间距,以月为单位,选取每一个月份的四天,统计每一天的博文流量排行100名(因为新浪系统的问题,个别月份不足100名),再取每日排行的前20位博文为研究对象,进行分类筛选。

类别包括:公共事件与私人事件

从表一可以看出,网民在博客上参与公共事件讨论较多,56%的话题是与公共事件有关联。说明相当部分的网民仍然是乐意采用博客这种形式公开发表或参与对社会上公共事件的观点与看法的。

第三,博客对公共话题关注的领域有特定性

1.关注领域集中

通过对以上的公共话题进行分类分为:

文化体育类、财政经济类、教育科学类、军事外交类、其他杂谈、以及国际新闻类这六个大类别。

分别以1、2、3、4、5、6表示这六大类。统计结果如下:

我们可以看出,在每个月份中,文化体育与军事外交这两大类别的关注程度最高,从整年来看,军事外交类占31%.文化体育类占27%,两类共占公共事件讨论的58%,说明网民在博客中关注的领域集中在这两部分。

2.选择性关注―博客区别于其他网络社区的特征。

对于重大事件的关注程度,我发现一个比较特殊的问题。

根据新华网的统计,我摘取了09年国内五件影响重大的事件,分别为:国庆阅兵、重庆打黑、杭州5.7飙车撞人案,贾君鹏事件、甲流H1N1大爆发。

表三:

事件国庆阅兵重庆打黑杭州5.7飙车撞人案贾君鹏事件甲流H1N1大爆发

相关博文数量106911461270894967672149331525399450

除了国庆阅兵事件在发生前后的每日排行榜上都有上榜的博文,其他事件在发生后的两周内都无相关上榜博文,出乎意料,这些公共事件并非在博客上引发广泛热议,帖子数是很多,但是思想观点散落,没有引起集中关注。

如果博客作为国内重大公共事件的探讨公共领域,那么理论上说这五件事在发生后应当在博客上引起较广泛的关注,但实际上并没有。所以我猜想这是新闻组以及传统的大众传媒的“替代效应”。因为公众从这些大众传媒及官方新闻组得到的新闻带有强制规范性,大众传媒报道的新闻带有的立场往往形成意见气候,社会公众潜意识下会赞成、认可由新闻组及大众传媒放出的消息,然后不再对此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些重大事件多数都是由官方消息,然后立场明确,公众在博客这一领域就很难自发再对这些事件发表观点。当然,如果名人博客如果有人提及这些事,点击率和跟帖率依然还是较高,大部分均表示赞成,很少再有人参与交流。

这仿佛就是博客作为网络社区和其他网络社区的一个典型特点,如果大众均从其他渠道知道这件事,即如果公共事件本身的公开程度越大,那么在博客上的集中关注度和交互程度会呈现下降趋势,从另一方面来说,博客更倾向于挖掘被隐藏和掩盖的公共事件,网民更倾向关注这些。

第四 “精英控制”现象较为严重

下表是截止到2009年总流量排行占前50位的博客与博主及流量统计。

其中,32个博客的博主均是在开博前为社会知名人士,18位属于开博前的草根人士。

这从中反映,虽然博客的出现确实为极大一部分网民提供了畅所欲言的渠道,使得每一个博客都成为一个传播信息和新闻的媒体,摒弃了传统媒体的“把关人”控制角色,无论精英还是草根,发言的机会都是均等。从此种意义来讲,博客具有比传统媒体更大的开放性与平等性。但是,开放性并不等于公开性,我们可以发现不仅在新浪网博客首页上主推名人博客,点击率之首也往往是名人博客,这些都是名人效应,因为社会公众对名人的言论的关注性居高不下,甚至于他们说一句话,就能引起广泛热议,而普通大众的言论首先没有名气宣传,他们的声音往往被掩埋,还有些利用哗众取宠的手段才能有较高的点击,这样以来,媒体和网民双方力量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大部分普通博客名义上在“发声”,实际上却“无声”,技术上的平等掩盖了实质上的控制。在很多情况下,普通网民关心的大事远远不及名人博客里的日常琐事拥有更高的关注度,因此普通人的关注并没有最后形成公众讨论的公开话题,相反在一定程度上,而只是在开放平等的名义下承受着被隐藏与受控制的压迫。

第五 私人信息公共化,理性基础薄弱;

统计十二个月份中点击数最高的十二篇博文

其中,4个月份的点击数最高的博文属于非公共事件讨论,占1/3,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私人信息容易被置于博客广大网民热议中,由于博客的相对大的开放性,个人更容易把情感和明星的隐私放在博文中,并且也会引起广泛热议。

篇12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起源和应用,论述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角色、学生角色改变等重要特征。从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发展为翻转课堂教学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学生信息技术能力水平提高和自主学习能力形成,论述了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可行性。

关键词 翻转课堂;角色变化;自主学习;可行性

1翻转课堂的起源

翻转课堂又称为反转课堂,是指学生在课前观看相关教学视频,在上课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进而实现知识内化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的两位化学老师乔纳森·伯尔曼(Jonathan Bergmann) 和亚伦·萨姆斯( Aaron Sams) 提出了翻转课堂理念,并且在教学中采用了这一模式,发现用这种方法取得的教学效果远比传统方式的效果好得多。他们的实践探索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种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先在美国,进而在全世界迅速推广开来,世界各地的教师采用这种模式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

翻转课堂在国内也引起了空前的重视,有学者探讨了翻转教学的特征及实践问题,张金磊在对国外教学实践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出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型[2],曾明星研究了翻转课堂在软件设计类课程中教学的模式研究和应用实践[3]。

2翻转课堂的重要特征

通常的教学过程是先由教师讲授知识,然后学生通过练习、作业等来理解、掌握知识(即知识内化)两阶段组成。讲授知识由教师在课堂上讲授来完成,知识内化则由学生在课中、课后通过作业、练习来实现。在翻转课堂上这种教学模式完全颠覆了,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学生在课前进行新知识的自主学习,在课堂中经过老师的帮助及同学协作实现知识内化。随着教学过程的翻转,教学系统中各个要素环节也产生了较大变化,要素环节在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中的主要变化如下表。

2.1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从传统课堂中的知识传授者、课堂管理者变成了学习的指导者与促进者,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其角色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推动者。当学生需要教师提供帮助和支持时,教师提供必要的帮助。这样教师就教师从传统课堂中知识交互中心转变成了学生方便地利用、获取资源、进行信息处理等方面的支持者角色。

在翻转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系统的中心,他们通过参与教学活动,完成实际的学习任务来实现知识内化。这就要求教师使用全新的教学策略,运用全新的教学策略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不应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干预,只是通过设计各种教学情境活动来促进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学生在完成一定量的学习任务后,教师要及时检查、评估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时的反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同时也为教师调整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依据,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总之,教师角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教师应不断学习新教学技能来满足新角色的需要。

2.2学生角色的转变

随着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显著特点就是学生可以自主进行知识建构和延伸。教师可以利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工具有效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学生在网络资源中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处于一个完整的个性化学习支持环境中,学生可以完全实现主化的异步学习,即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学习地点,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当然在翻转课堂中学生并不是孤立地进行学习,他们在现代教育技术支持所形成学习环境中,根据学习内容反复地与同学、教师进行交互,最终实现知识内化。因此,翻转课堂是一个构建知识的课堂,学生是这个课堂的主体。

2.3课内教学时间分配

翻转课堂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由于教师、学生角色的变化,随之而来的必然是课堂教学时间的重新分配:教师减少在课堂中的讲授时间,将原来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转移到课外,以多种教学资源的形式异步呈现,保证教学的信息量。在此基础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把大量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用于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学习活动,通过与教师、同学的交互,最终达成学习目的。

3翻转课堂实施的可行性

3.1基于网络的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

首先,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翻转课堂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互联网接入成为高校最基本的“标配”,教育教学设施的现代化程度很高,学校与企业、社会等在信息计算等领域进行有各种层次的合作,为相关的工作创造了非常适宜的工作环境。其次,由于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和普及,多数教师能较好地运用信息技术,顺利完成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校也为相关教学资源开发和订制了较为完善的技术平台。部分教师还可以说是教育技术领域的专家,完全具备开发教学资源的条件和基础。与之相匹配的是,普通高校学生普遍用有个人电脑,而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用有个人电脑的比例更高(从我校的实际来看,在校生中80%以上的学生有个人电脑,互联网接入每间宿舍)完全能满足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所应具备条件要求。

3.2学生具备信息技术的水平

学生在课前进行网络教学资源学习后,自主完成相关练习,还可延伸至互联网中查找资料、总结。进入到正式的课堂教学阶段,与教师同学进行讨论,这就要求学生具有相当信息素养的基础。而如前文所述,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环境的高速发展,学生从小就生长在这个环境中,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各种活动掌握了较多的现代信息技术,并能较好地应用。在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中也较系统地进行了相关信息技术基础和技能的教育,初步具有了依靠信息技术环境,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在进入大学后已具有了相当水平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能够熟练使用相关的技术工具,操作电脑运用各种多媒体信息资源。总的来说,现在的大学生已经较好地具备了实施翻转课堂所必备的信息技术工具应用能力。

3.3学生具有相当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在课前通过教学资源进行学习,课后自主完成练习,这一切安排都是建立在学生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基础上。常宝英研究表明,大学生能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约占64.13%,被动完成学习任务的占22.34%,有13.53%的学生要视情况而定[4]。这表明大多数学生具有了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约束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完成教师的要求,也还有一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存在不足,但通过与其它同学的交互和教师的引导,也可以完成绝大数知识的学习。同时我们还清楚认识到,学生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经验积累,自主学习的文化能力会不断提高。当前世界上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成功经验表明,不仅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满足翻转课堂教学的需要,中小学生的相关学习能力也能满足要求需要。教师在设计翻转课堂的教学活动时,应注意自主性是翻转课堂的根本属性,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所设计的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应注重培养学生(下转第255页)(上接第207页)的自主性,并贯穿于整个课堂设计整个过程。可以从选择性指导开始,慢慢演变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探究学习,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4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思想的发展,各种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成熟,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技术保障和资源保障。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具有完全适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需要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保证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有序、有效实施。这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思想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互动教师的建议式学习,能使学习通过自主学习获得个性化教育。总之,翻转课堂作为不同于传统课堂教育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性,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因,其价值和作用会在今后更加显现,也一定会为现代教育带来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The Flipped Classroom Defined[EB/OL].blogs.kqed.org/mindshift/2011/09 /the-flipped-classroom-defined /.

[2]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2):46-5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