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2 09:12: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教育教学思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关键字:
舞蹈;教学;艺术;健康
1引言
舞蹈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其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文化内涵。可以通过肢体动作与音乐的融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美。通过对舞蹈的学习,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审美能力个社会行为能力,有助于个人气质的塑造。而在大学教育中舞蹈教学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通过思考和分析,不断推进大学舞蹈教育的创新性改革。
2大学舞蹈教育教学现状分析
2.1大学生缺乏舞蹈基础,功底差
近些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很多大学都进行舞蹈课程的开设,但却没有很好的进行执行,仍然着重于文化课培养,对体育、音乐、舞蹈等艺术缺乏足够的重视。从而使得舞蹈课程难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舞蹈教育教学中舞蹈老师存在一个认识上的错误,其不应该将舞蹈课程与文化课程相分离,这阻碍了舞蹈课程的发展,由于其本身就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且与舞蹈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存在学科交叉,因此需要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融合构成体系。在舞蹈课程设置中着重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还需要综合素质的提升。
2.2舞蹈教学模式亟待创新
当前,大学舞蹈教育一般都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陈旧,缺乏创新,无法调动学生对舞蹈学习的积极性。这使得课程学习缺乏互动性,教师只是一味的按照课程大纲的要求完成任务,由于学生的舞蹈功底不同,且舞蹈基础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不能够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舞蹈专业技能得不到有效地提高。在整个过程中,学生机械性的模仿老师的舞蹈动作,不能够结合舞蹈理论进行主动思考,较为容易产生厌倦心理及惰性,从而更无法深入的体会到舞蹈的精髓。教师在舞蹈课程中往往会着重培养专业素质较高,具备一定舞蹈功底的学生,忽略业余舞蹈学习者,这样便会使得对舞蹈感兴趣、但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心理上受到大局。而这种教学模式也严重偏离了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对于业余的舞蹈学习者,可能由于身体柔韧度和协调性不够使得一些舞蹈动作不到位,但这更需要教师因材施教,制定针对性的舞蹈教学计划,而不是轻易给舞蹈学习者定结论,选择放弃,否定他在舞蹈这条路上行不通。
2.3对舞蹈教育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
尽管新课程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对传统的教育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传统教育思想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相比专业文化课,舞蹈、体育等艺术学科仍然会存在经常性的听课和被占用的情况。学校没有从根本上重视舞蹈课程的教学,认为舞蹈课可有可无,不希望学生浪费太多的精力,因此学生参与性较差。而由于高校舞蹈教师长期在学校从事教学工作,受到条件和年龄的限制,思想观念较为陈旧,不符合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对于一些高难度和创新性的舞蹈动作存在排斥和抵触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无法达到标准要求。由于教师教学理念较为陈旧,在课堂中一直贯彻教师为主体的模式,将舞蹈理论与舞蹈动作相脱离,由于学生不能够有深入的理解,动作不到位,所以无法展现出舞蹈本身的魅力。对整体欣赏效果产生不好的影响。在课程设置方面由于学校缺乏对该学科的重视,使得学生在舞蹈课程中也表现的较为散漫,学习状态差。甚至出现一些学生在舞蹈课堂上玩手机和看其他的书籍,这样使得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学习舞蹈的积极性差,听课效果不佳。
2.4舞蹈教育缺乏新鲜的元素
当前很多高校教师对舞蹈课程的理解存在偏差,其认为学生只要能够刻苦的进行舞蹈训练和动作的模仿就可以有效的提高舞蹈专业技能。这种理念忽略了舞蹈理论知识对舞蹈技能学习的指导作用。单纯的进行模仿会使得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情绪,尽管模仿本身属于一种学习舞蹈的方式,但这需要与舞蹈动作所蕴含的理论知识及精髓相结合,从而通过自己的思考进行创新,利用肢体语言来进行完美的展现。由于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舞蹈也将会演绎的更为动人和富有生命力。
3大学舞蹈教育教学的解决对策和方法
为了提高大学舞蹈教学的整体水平,就需要从根本上出发,首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学校和教师要对舞蹈课程引起足够的重视。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学大纲中的教学任务,但还需要对舞蹈课程学习者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从而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舞蹈的学习兴趣,注重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此外,在加强学生舞蹈训练力度的同时,还需要融入舞蹈理论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和完善舞蹈课程设置结构,合理分配专业文化课与舞蹈等艺术类课程的比例,注重学科交叉,通过知识的融合提高学生对舞蹈艺术的深入了解。舞蹈是一门观赏性极强的艺术,而对于技巧的把握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学习舞蹈课程中,可以结合外来的舞蹈艺术,融入创新的舞蹈动作,吸收外来先进的舞蹈教学模式,从而在艺术的碰撞、交融中产生新的艺术展现形式。这也有助于学生舞蹈水平的提高,推动舞蹈教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结束语:
舞蹈课程是高校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尽管当前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通过不断地发展和改革,创新教学模式,这些问题也一定会得到有效的解决,大学舞蹈教学质量也必将逐步提高。
作者:白晔林 单位: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一.小学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形式过于单一
小学教学的教学内容对于教师来说较为简单,教师对教学内容重视度不高,教学的方式单一,甚至有的过于敷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积极的寻求方式,使教学内容更便于被小学生接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积极性,接受知识的能力也就会有所下降,使教学质量降低。教师对自己要求不严格,消极对待教学,导致教学方式迟迟得不到更新与提高。
(二)小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年龄较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不能正确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与学习相比更喜欢玩耍而懒得动脑筋学习。小学生的家庭生活条件不断提高,更加无法了解学习的用处,加上家长的放任,对于孩子的过度宠爱,学生在家里懒散成为一种习惯,到了学校后很难改正,无法适应学校的学习,对学习更加厌恶,积极性无法提高。
(三)忽视对素质教育的培养
小学是培养对待许多事物态度的重要阶段,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对学习内容的讲解,却没有对小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培养。大部分教师教学的目的只是让学生得到较高的分数,并没有意识到为了学生日后的学习,应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对学生正确认识事物态度的培养。
二.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作为引导者,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根据学习内容,安排学生参与度较高的课堂活动,使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下完成对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授课负担,还可以使学生更爱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
(二)充分利用教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对教材的完全熟悉,并且提出自己的见解,将难懂的部分转化为易懂的方式进行授课,更新学生对教材的认识,降低教材的枯燥性。还可以借鉴其他教材,使自己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充实。
(三)培养内容和实践结合的能力
虽然小学生面临走向社会的时间还有很久,但也应该逐渐有所渗透,因此教师应该将课本上的内容和实际生活相结合,使教学更具有价值,不断提升小学生的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种实践,大部分是来自小学时的学习积累,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将小学学习中的知识和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教学的价值。
(四)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可以使学生之间相互监督,也便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和掌握,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小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不仅做到了教学方式上的创新,还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积累。
三.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小学教师的能力能否促进小学教育教学改革
小学教师资源普遍比较缺乏,大多数高校毕业的师范生不屑于在小学任教,在条件较好的城镇勉强可以留住教师资源,但在边远的郊区和落后的农村,生活环境差,很难吸引水平较高的小学教师留任,在这些地区有能力能够支持教学改革的教师更加缺乏。在城镇小学中,有部分有能力的小学教师,但城镇小学目前的制度是终身合作制,教师追求安稳的生活,没有进行改革的动力,对于国家下发的改革要求只是表面上的进行实施,并没有运用创新的思维发掘有助于改革的方式方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该提高教师的待遇和教学环境,引入竞争的小学教师合同制,鞭策小学教师更加积极的对待教学工作,用切实行动进行小学教育教学的改革,并且有助于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对于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并获得较好成绩的教师给予相应的奖励,改善边远地区教学环境,吸引高水平教师的加入,全面提升这些地区的小学教育教学水平。
(二)小学生能否接受教育教学改革
小学生对于指令的实施能力有限,在接受教育改革方面也是如此,小学生难以理解教育改革的内涵和意义,就难以对教师作出的要求进行全面的实行,甚至可能完全不予执行,只能通过教师和家长的讲解进行理解接受,但小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又较差。因此很难顺利接受教育改革。我们可以通过提高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努力用多种方法使学生完成对教育改革的认识和理解,因为毕竟他们是教育改革的最直接收益者,如果他们了解和正确认识,将这一改革的具体内容当做自己的任务,尽力完成,有利于小学生主动接受教育改革,也有助于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三)社会对小学教育教学是否有足够的支持度
我国的教育一直以应试教育为主,着重对学生考试能力的培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合当前教育的发展,现代化的进程对人口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大背景之下的教育,更重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在大多数家长的心目中,处在学生生涯中的学习就是为了考试,学习内容都是为了各种考试,最终考上一个好大学,找到一个好工作,孩子将来的生活才能有所保障。国家推行的教育改革,是立足长远做出的改革要求,大部分家长可能难以接受,认为会耽误学生的前途,观念较难转变。国家和社会应该加强对教育改革的宣传力度,不仅要向教师讲解目的以便于改革实施,更重要的是要让家长们真正理解改革的目的作用和益处,尽全力争取家长们对教育改革的支持,只有让家长真正接受和了解,才能支持国家和学校的工作,使小学教育教学改革顺利开展实施。
结语
小学教育教学还存在许多阻碍和困难,更需要国家、社会、学校、教师等各方的大力支持和全方位的配合,才有可能使教育改革发挥其最大的积极作用。在改革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提出解决措施加以改正,使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真正为国家转型的助力。
参考文献:
[1]胡金苗.小学教育改革之我见[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14.
民办院校教育是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且专业化。民办院校教育要为我国提供高级专业的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就必须对教学改革,突出教学工作重要地位,同时注重人才培养的科学定位,做到人才多层次、多专业发展。
一、民办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21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重要改革,社会经济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大学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大量多样化人才的需求。民办院校教育要适应社会新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就必须实行教学改革。我国一直以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基本经济发展战略,在这种经济环境的前提下,民办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应面向全国公民,使全国公民都有学习知识的机会,并提供多样化、多专业技能学习,让民办院校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让每个公民都可以享受高等教育,为社会输出大量高级专业人才,从而构建和谐社会,走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1]。
二、民办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方向1民办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基本理念
民办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应该为我国公民提供开放、平等的教育平台,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改革理念,要多与其他教育建立密切的学习联系,为民办院校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加宽阔的学习通道,使其更加全面地掌握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
2民办院校教育体制的改革
民办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要先改革民办院校的教育体制。首先,民办院校要引进数字媒体、通讯等现代教学设备,提供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同时结合传统优良的教育方式,为教学过程中课程的解析提供更生动形象的展示。其次,民办院校要充分利用远程教育优势,帮助院校的课程可以更加全面深入的学习,为院校课程更加专业化学习提供平台。最后,民办院校要注重师资队伍建设,为教师提供培训教学平台以加强院校师资的专业化[2]。
三、民办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措施1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民办院校要确立好办学宗旨,宣扬先进教育教学的理念。民办院校要带领院校的师资队伍坚定不移地以“理论结合实际”为办学宗旨,使院校培养的人才通过教育教学之后,都可以切切实实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民办院校要坚持面向全国公民的办学理念,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每个公民都享有受高等教育、学习高等技能提高自己社会能力的机会,创建民办院校特色办学道路。
2注重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
民办院校通过建立灵活、开放的教学模式,运用先进的教学设备,为院校培养的人才展现形象具体的知识解析,使院校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知识;同时,院校设立多种学习地点,传统教室、实验室、实际操作场地、校外培训等,通过多形式、多环境的学习,锻炼院校学生多角度、多思维学习,从而培养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
3与企业单位合作,培养人才的专业实践能力
民办院校通过加强与企业单位的合作,让院校的学生可以在企业单位中实践教学中的理论知识,锻炼院校学生动手能力,同时为企业注入新鲜创新的血液,帮助企业发展。
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必然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要快速且可持续发展必须有大量的高级专业人才,而高等教育质量决定着社会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甚至国家的兴衰。民办院校教育教学必须通过改革,满足社会对高级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从而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民办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必须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逐渐深化,要实现全国公民享受高等教育和专业技能学习的权利,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的,民办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还任重道远。
为进一步清晰我校的办学理念和发展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模式和特色。大力推进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各项工作机制的创新,推动我校转型发展进程,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次活动以系为单位,采取分组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活动。大讨论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结合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实际,秉承“诚毅、求真、笃学、强技”的校训精神,紧紧围绕“怎样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两大主题进行专题讲座的学习和深入讨论,把讨论活动与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有机结合起来,引导教职员工树立科学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的教育理念,进一步强化“质量”和“特色”意识,明确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确立学院人才培养特色和发展定位,旨在促进我校学科及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校更好更快发展。
1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我校的办学定位,因此,我们就要以办学定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办学的根本任务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近几年来,国家大力倡导应用型教育,这为应用型大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因此,要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应用型教育的新理论、新模式、新机制、新规律,在教育思想观念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首先,明确的教学思想指导办学实践。只有明确了办学思想,认清教育基本规律,不断的总结经验、改革创新才能使应用型教育事业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以我校为例: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引进“双师型”人才,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生产性实训、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综合素质。其次,教育思想要不断创新。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取决于科技,而科技取决于教育。随着当今科技的日新月异,教育思想也不能一成不变。只有不断探索有时代特色的教育思想理念,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确立教学主体地位、建立高效课堂
育人是学校立足之本,是教师事业之职。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遵循的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卓越的教师要善于在教书中育人,自觉的用正确的观点和理念去影响学生,为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奠定科学和智力基础,在育人中促进教书。可见,教学是教师工作的主体,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是教师的职责,不断进取拓宽知识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保障:(1)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2)花大气力改进教育方法增加知识储备;教师在做到尊重学生的同时更要赢得学生的尊重,这不仅要求教师要有崇高的师德更要有渊博的学识和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和理念。课堂是教师教书育人的载体,建立高效课堂就成为育人的保障:(1)高效课堂要基于严格的人性课堂管理;(2)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高效课堂的基石;(3)高效课堂要求全体师生有充足的课前准备。
3探索符合应用型教育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指同一专业不同课程门类按照门类顺序排列,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课程门类排列顺序决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将获得怎样的知识结构。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体系就要有别于传统本科教育和职业教育,让学生即精通专业理论又掌握实践,但是,如何掌握二者的契合点是需要考虑的重点。(1)学生需要掌握哪些专业知识,精通哪些知识;现有的课程门类是培养学生专业素养的基础,随科技的不断创新,新兴技术也层出不穷,把专业方面的新科技、新技术引入到课堂才能使学生就业更有优势。知识有主次,如何构建知识的层次性就需要教师积极去企业及高校调研,了解企业的需求,学习其他院校的经验。(2)推进知识评价体制的改革;掌握专业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精通专业知识精通到什么程度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构建更适合专业课和专业技能培养的专业基础课评价体系和更适合企业需求的专业课和专业技能培养评价体系。
4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不是一种教学方法的改变,而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我校“华德车管家”开辟了“产教融合”的先河,使学生在学校就能学到企业的知识技能,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建立长期的学校与行业、企业沟通协调制度。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如建立订单式培养模式等。
5加强科研队伍建设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发挥自身优势,构建有别于普通高校的科研特色。只有这样,在服务中搞科研,依托科研更好地服务,形成产、学、研良性循环,应用型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功能才会不断扩大。
6结语
通过此次思想大讨论,我们不仅是顺应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新形势的需要,也是实现学院发展新跨越,解决影响学校建设和发展突出问题的需要。要通过开展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活动,认清形势,形成共识,确立有利于学校进一步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及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管理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学校实现发展新跨越。
参考文献:
[1]熊明安.中国近现代教学改革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
[2]潘懋元.中国高等教育百年[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