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社会责任观范文

时间:2023-06-25 09:22:5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企业的社会责任观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企业的社会责任观

篇1

好,开张!

诸位看官看到这个题目可能会有些诧异,也许会嘀咕本文是不是“水煮”一类的胡扯。且慢,个中原委且听本人细细道来。

企业社会责任(CSR)的确是舶来品,这个没错。但企业可不是舶来品,有企业自然有社会责任。那么中国企业也有自己的企业责任和企业责任观。而且,中国传统文化里有很多关于社会责任的精彩言论。比如说,做生意要注意生态平衡,不能“竭泽而渔”。对员工要厚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甚至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等。这里说的道就是做生意要顾及利益相关方,不能一味自己捞银子。

好,闲话少说,言归正传。

大家都知道孔子是个大圣人,或者说是个大学者大教育家吧。孔子从小很苦,3岁没了爹,7岁没了娘。但孔子胸怀大志,靠自学成才,并投身仕途,在鲁国做到司寇这样大的官。按理说,他完全可以舒舒服服地在衙门里混饭吃,只要不搞,不想篡权谋反,名车豪宅的日子是唾手可得的。但孔子是个有伟大理想的人,他看到天下大乱,道德沦丧,自己的志向又实现不了,就毅然下海自己创业了。

孔子下海也是有自己考虑的,第一他没资金,第二又没什么人脉和背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只有一个――知识。所以孔子办了个私学。当时也就跟新东方的俞敏洪差不多,属于民办教育。孔子办学最辉煌的时候据说有生源3000,比较牛的高材生有72个。3000多学生在当时很厉害了,几乎跟一个小国的常备国防军的数量差不多。

作为一个民间教育企业,孔子要的学费很少,他不要钱,要“束”也就是干肉条。算是对利益相关方很低的要求了。而且,孔家大学是流动讲学,从一个国家路演到另一个国家,也不存在什么环保问题。孔子身兼大学校长、教授和体育老师,有时甚至做杂役。对教学和学校管理以身作则。当然,孔子也是个大慈善家,他自己没什么钱,但看到路上有穷人,会派子路去救济。

篇2

一、合法性的维度

西方学者韦伯、哈贝马斯等人很早就提出了合法性的概念,后来Suchman(1995)等学者相继利用合法性的概念对组织问题进行了研究。在西方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我国学者高丙中(2000)发展了合法性的概念,对社会团体进行了深刻的分析。现时,合法性已经成为分析包括企业在内的各种组织的有力工具。

关于合法性的涵义,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Suchman(1995)认为,合法性是在环境的规范、价值观和信念系统内对组织行动是否合乎期望及恰当性、合适性的一般认识,而所谓的环境指的是各类利益相关者。简单地说,所谓企业的合法性,就是企业的行为要符合各利益相关者的期望,从而获得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认可。

Clarkson(1995)认为,那些对企业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活动享有或者主张所有权、权利或利益的自然人或社会团体属于利益相关者。一般地,这些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管理人员、普通员工、顾客、供应商、销售商、银行、政府、社区、媒体、环保团体等等。由于利益相关者数量众多,且性质差异较大,对企业的影响方式和程度不同,因而对其进行分类对于问题的分析很重要。其中,Clarkson(1995)根据相关者群体与企业联系的紧密性将利益相关者分为一级利益相关者和二级利益相关者的分类受到广泛关注。前者是指没有其参与企业就不可能持续生存的人,包括股东、投资者、雇员、顾客、供应商、政府和社区;后者是指那些影响企业或受企业影响,但与企业之间没有直接关系、且不是公司生存的必要条件的社会团体,比如媒体和环保组织等众多的特定利益集团。借鉴这种分类的方法,根据分析的需要,我们把利益相关者分为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前者是指股东、雇员等企业内部人员,后者是指政府、社区、环保组织等企业外部人员或团体。进一步,根据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生存发展的紧密程度,内部利益相关者分为一级和二级内部利益相关者,外部利益相关者分为一级和二级外部利益相关者。一级内部利益相关者主要是股东或投资者,他们创办了企业,是企业形成的前提条件,因而与企业的关系最为密切;二级内部利益相关者主要是雇员,他们使得企业得以顺利运转,与企业的密切关系仅次于股东;一级外部利益相关者主要是顾客、供应商、销售商、政府、银行等,他们与企业有直接的关系;二级利益相关者主要是社区、媒体、环保组织等,他们与企业之间是一种间接的关系。

根据上述利益相关者的分类,结合合法性的涵义,区分合法性的维度就是:获得一级内部利益相关者的认可、获得二级内部利用相关者的认可、获得一级外部利用相关者的认可、获得二级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认可。这四个维度可单独存在,也可相互结合,不同的组合其合法性强度就不同,一般地,只有一个维度的合法性强度较小,四个维度结合在一起的合法性程度最大。不同的合法性强度,反映了企业的不同目标和追求,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发展状况,从而影响着企业社会责任观的演进。

二、企业社会责任观的演进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或者说,企业究竟应该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在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以及企业实践中的管理者已经争论了数十年之久,这些争论,正好反映和代表了不同的社会责任观。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的不断发展,企业社会责任观也在不断的演变过程中。在学者们研究探索、总结(Friedman,1962;万君宝、袁红林,2005)和企业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合法性由弱变强的线索,可把企业的社会责任观视为经历了以下六个阶段的演变。值得指出的是,现时各种社会责任观是同时存在的,都有不同的研究者支持或不同的企业在实践着。

1.“股东至上”。这种企业社会责任观由来已久,并且有广泛的实践,认为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为股东服务,换言之,经营企业的目的就是使利润最大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早期,投资者都积极进行原始资本的积累。在这一时期,企业的规模一般比较小,投资者想尽办法赚取利润,不仅不会顾及除股东外的利益相关者,而且还会损害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例如,压榨和剥削工人、延长工人劳动时间、不采取措施保护工人的生产安全,生产质量低下或不合格的产品销售给消费者,中伤竞争对手,与供应商签订不公平的协议,随意排污等等。更有甚者,为了利润,一些企业违法犯罪。

经过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后,企业的各种不道德问题有所改善。但是,“股东至上”仍为许多企业信奉的社会责任观,并得到许多学者的支持。亚当·斯密在其名著《国富论》中早就指出,企业唯一的任务就是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在经营中追逐利润最大化。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密尔顿·弗里德曼是坚定支持这种企业社会责任观的现代经济学家,他曾经明确指出:“企业有一个并且只有一个社会责任——使用它的资源,按照游戏的规则,从事增加利润的活动,只要它存在一天它就如此(Friedman,1962)。”这里,弗里德曼实际上是拒绝承认企业需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即使有社会责任的话,也只有经济责任,即增加利润。

由此可见,“股东至上”的企业社会责任观实际上是不承担任何社会责任,认为企业只需符合股东追逐利润的期望,得到一级内部利益相关者的认可,就具备了足够的合法性。

2.“一切为了企业”。根据委托理论,股东与雇员之间形成了一种委托关系,作为委托人的股东和作为人的雇员由于各自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产生矛盾。当企业规模扩大后,股东难以实施完全的监督,从而使得雇员带来的问题损害股东追逐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更有甚者,一些企业的雇员为了自身的利益会采取激烈的工业行动,如罢工等。因此,股东为了自身的利益,就有了激励雇员的动机。激励的主要手段是让雇员享有其应有的基本权利,例如让雇员享有自由签约的权利、获得公平报酬的权利、健康和安全工作的权利、公民权受到尊重等。

例如,近年珠三角出现的所谓“民工荒”,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雇员对企业的不认可造成的,例如在企业利润增加的情况下雇员的工资长期维持不变、雇员工作环境恶劣、健康得不到保障等。“民工荒”的出现,使得一些企业不敢接新订单,这就影响到股东的利润增加。现在,珠三角一些企业试图通过增加工资、改善工作环境的手段留住现有的员工和吸引新员工,就是意识到应让雇员分享到企业发展的果实。

因此,相对于“股东至上”,“一切为了企业”的社会责

任观是一种改进,它意识到企业必须要同时为股东和雇员的利益着想,让雇员对企业有一种归属感、形成凝聚力,这样才能使企业得以发展。由此而言,“一切为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观是要同时获得一级和二级内部利益相关者的认可,增强合法性,以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3.“主观为企业,客观为社会”。前述两种社会责任观都只关注内部利益相关者,而完全忽略了外部利益相关者。而“主观为企业,客观为社会”的社会责任观已经意识到企业的行为对社会存在的客观影响。持这种社会责任观的企业主要的出发点是从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出发,但在为企业自身利益服务的同时,不自觉地增加了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例如,它认为企业在为内部利益相关者追逐利益的同时,供应商的利润也会增加、顾客获得优质的消费品、政府税收增加等。所谓“看不见的手”所描述的个体的逐利行为在客观上增加了社会的福利,就是这种社会责任观的思想来源。

由此可见,与“一切为了企业”相比,“主观为企业,客观为社会”的社会责任观虽然仍主要是为了企业的内部利益相关者,但已经不自觉地考虑到外部利益相关者特别是一级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除了得到内部利益相关者的认可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一级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认可。从而,合法性程度得到增强,即使增强的程度不大。

4.“为企业服务第一,为社会服务第二”。持这种社会责任观的企业在满足内部利益相关者期望的前提下,会主动和自觉地为外部利益相关者服务。企业在谋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希望外部相关者获益,祈求达到双赢的境地,例如与供应商签订长期互利的合约。但是,当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会将企业内部利益放在首位,而把社会外部利益抛弃一边。

相比于“主观为企业,客观为社会”,“为企业服务第一,为社会服务第二”的社会责任观已经使企业对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考虑从不自觉到自觉和主动,争取与外部利益相关者建立一种互利、合作的关系,因此,这种企业会得到外部利益相关者特别是一级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认可,从而合法性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5.“为了本企业,必须为社会”。这种社会责任观的出现,受到1963年斯坦福研究所提出的利益相关者理论深刻的影响。这种理论认为利益相关者不仅依靠企业来实现其个体目标,而且企业也是依靠他们来维持生存,强调利益相关者与企业之间的依存性,并明确指出“企业对界定清晰的利益相关者负有社会责任”。哈罗德·孔茨等人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认真地考虑公司的一举一动对社会的影响”。这表明,企业要达成其目标,必须要考虑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这类企业已经认识到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能够自觉地将“为社会服务”贯彻到自己的经营理念中,但应注意的是,企业主要的出发点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这也是目前许多公司的实际做法(万君宝、袁红林,2005)。

但是,与“为企业服务第一,为社会服务第二”相比,“为了本企业,必须为社会”的社会责任观已经不再对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和外部利益相关者排出主次之分,而是把两者看作同等重要,显然,这种企业将会受到大多数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认可,因而合法性很强,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6.“首先为社会,同时也为本企业”。斯蒂芬,罗宾斯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超过法律和经济要求的、企业为谋求对社会有利的长远目标所承担的责任”。有学者进一步指出,企业对于社会负有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在内的多项社会责任(Donaldson、Dunfee,1995)。由此而言,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的份内事。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公司已经开始越来越多地从事一些与股东利益最大化目标无直接联系的活动,例如,资助大学或研究机构的研究项目、向社会公益项目捐款、自觉减少环境污染等。这表明公司已经是一个“社会存在”的概念,而不仅仅是为股东利益而生存,公司是为所有相关利益者服务的(黄少安、宫明波,2002)。持这种社会责任观的企业不会为厂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损害任何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甚至在一些情况下,企业愿意牺牲自身的利益而维护社会的利益。现实中,持这种社会责任观的企业不是很多,主要发生在一些大企业上。这类企业由于广泛参与捐赠、环保等各种社会公益活动而赢得公众极好的美誉度,能给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与供应商、政府等建立良好的关系,同时又能给予雇员良好的发展机会,并能给股东带来长远的利益。

篇3

 

企业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的中枢神经,对促使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不仅是因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需要付出财务成本,离不开财务支持,更因为企业财务是企业各种利益关系的焦点,从财务目标的定位到财务治理结构的优化,从企业的财务决策到行为,从财务信息披露到财务评价,都会直接影响到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然而,长期以来,企业财务理论所关注的是企业经济责任,即遵循“股东至上”逻辑,把企业财务目标定位在“股东财富最大化”上,企业的所有财务活动都要服从这一目标。但是,在现实中,由于缺乏相应的前提条件,即完善的市场和制度环境,从而导致股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发生利益冲突,损害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所以,在社会责任观视角下,企业财务管理作为企业各种利益关系的焦点,其理论和实务必须作相应的变革,把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的财务目标、财务治理、财务政策、财务评价、财务报告和平衡计分卡等方面也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通过企业制度和企业行为所体现的对员工、商务伙伴、客户(消费者)、社区、国家履行的各种积极义务和责任,是企业对市场和相关利益群体的一种良性反应,也是企业经营目标的综合指标。它既有法律、行政等方面的强制义务,也有道德方面的自愿行为,包括: 

(一)企业的经济责任 

企业的经济责任是企业传统的、基本的责任。 

(二)企业的法律责任 

企业的法律责任包括:企业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照章纳税和承担政府规定的其他责任义务,并接受政府的干预和监督,不得逃税、偷税、漏税和非法避税;企业对本企业职工的福利、安全等方面承担义务;企业对消费者在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方面的承诺等。 

(三)企业的生态责任 

企业的生态责任要求企业一方面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合理利用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另一方面企业要承担治理由企业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相关费用。 

(四)企业的伦理责任 

企业的伦理责任是企业对社会慈善事业和其他公益事业的社会责任。 

(五)企业的文化责任 

我国处在经济转轨时期,许多企业的社会责任观念尚未完全树立,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劳动合同问题、劳资纠纷问题、生产安全与职业健康问题、工时和加班问题、社会保险问题和妇女权益保障问题等。现阶段,我国企业需要加强社会责任教育与规范,引导企业良性市场行为,增强企业对sa8000的适应能力,走持续发展之路。为倡导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正确评判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增强企业经营决策的可行性,面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强烈挑战,企业财务管理作为企业各种利益关系的焦点,必须作相应的变革,从“股东至上”型财务管理模式转变为“利益相关者合作”型财务管理模式。要实现这一历史性的转变,就必须对企业的财务目标、财务治理、财务政策、财务评价、财务报告和平衡计分卡等内容加以变革。 

 

二、基于社会责任视角的企业财务管理的变革 

 

(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相关者利益最大化 

现代财务管理理论认为,财务管理环境构成了财务管理的起点,财务管理目标构成了财务管理的导向,财务管理目标要根据财务管理环境的变化进行适当调整。因此,在承担社会责任、构建和谐社会的环境下,企业理财目标的选择应当直接反映这一环境的要求。

所谓财务管理目标,是指企业在特定的理财环境中,通过组织财务活动和协调财务关系所期望达到的目标,它决定着企业利益协调的基本方向。传统的理财目标可以归纳为: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综合现金净流量最大化、经济增加值最大化、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等多种描述。这些理财目标各有优劣,学界对此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基于社会责任观视角的企业理财目标当属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是指企业的财务活动必须兼顾和均衡各方利益,使全体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尽可能达到最大的满足。所谓利益相关者,一般是指包括股东、债权人、员工、管理者、供应商、顾客甚至企业所在社区、社会公众在内的、所有与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和后果有利害关系的群体。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遵守市场竞争规则,利益相关者各方所应得到的最大利益,而不是相关者各方都必须均等得到最大的利益。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建立起相应的财务治理机制。 

(二)企业财务治理机制的变革 

企业财务治理机制是指各治理主体为了维护其产权权益,基于一组契约关系,对企业财务行为施加有效控制和积极影响的一套制度安排。它直接关系到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分配是否公平和有效率。在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相关者利益最大化的导向下,必须在企业财务方面建立起共同治理与相机治理相结合的财务治理模式。 

企业财务的共同治理机制,就是通过建立一套有效的制度安排,使企业财权安排能够平等地对待各利益相关者,它取决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对称性。企业财务共同治理机制的内容主要包括:1.共同的财务收益分享机制。即为企业投入了专用性资产的股东、债权人、经营者和员工等利益相关者都应该从企业财务收益中获得相应的报酬。2.共同的财务决策机制。一方面通过采取累计投票制度、表决权行使制度和股东诉讼制度等制度安排,在股东大会中建立相互制衡的议事机制,以抑制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保护中小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另一方面通过在企业董事会中建立共同的财务决策机制,来保证各利益相关者都有平等机会参与企业财务决策,其内容应该包括股东董事制度、独立董事制度、银行董事制度、员工董事制度、政府代表董事制度等。3.共同的财务监督机制。即主要通过在企业监事会中建立共同的财务监督机制,来保证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财务行为实施有效监督,包括股东监事制度、银行监事制度、员工监事制度、政府代表监事制度等内容。 

企业财务的相机治理机制,就是在企业处于非正常经营或不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下,通过建立一套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受损失的利益相关者能够掌握企业的财务控制权,以改变既定的利益分配格局。它取决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状态依存性。由于相机治理机制主要是对企业内部人的行为进行约束,因此企业财务相机治理机制的内容包括股东的相机治理、债权人的相机治理、职工的相机治理、客户和供应商的相机治理等。这些相机治理的基本原理是:当企业出现销售收入持续下降、股利持续低水平、资产负债率过高、内部人道德风险严重、环境污染、产品和服务质量低劣等不良情况时,某些利益相关者意识到其利益将会受到损害,就会通过相机治理机制(如破产机制、产品市场和控制权市场等)来要求重新分配企业财务控制权;当这一请求得不到满足或效果仍不满意时,就可以通过法律制度来获得在财务控制权安排中的支配地位。 

(三)企业财务政策的变革 

社会责任观视角下,企业财务目标的重新定位必然要求企业财务政策发生相应的变革。其内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要选择比较稳健的财务政策等,如选择比较稳健的资产结构、融资结构、债务水平、信用政策和股利政策等,以支持企业可持续发展。2.要兼顾企业的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也就是说,在考虑企业经济责任的同时,要考虑企业的社会责任。例如,在投资政策方面,不能只对股东有利的项目进行投资,还要对环境保护、员工的工作条件和能力、产品的安全与质量、支持慈善事业等社会责任进行投资,即社会责任性投资(sri)。sri是一种基于环境准则、社会准则以及金钱回报的投资模式,它通过投资者对财务、社会、环境的三重考虑,作出投资决策,这三重考虑在sri中被称作投资的三重盈余(triple bottom line),因此sri又被称作“三重盈余投资”。sri理念从三重盈余出发,综合考虑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因素,使用多种策略滤除那些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表现不佳的公司股票,促进公司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从而为投资者和社会带来持续发展的价值。在融资政策等方面,不能只考虑融资的成本,还要考虑融资的风险、资本结构的变化对企业价值以及相关利益者利益的影响。在利润分配政策方面,不能只考虑股东的利益,还要考虑企业的未来发展和债权人的权益保障以及职工长远发展和树立社会公益形象的需求。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从各利益相关者那里获得各种专用性资产和良好的经营环境,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企业财务评价的变革 

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以企业经济责任分析为核心,忽视了企业的法律责任、生态责任和伦理责任等分析。这种忽视不但使依赖于现行财务分析指标结果决策的相关决策不科学,而且带来企业可能因没有履行必要的社会责任而被停业整改甚至终止经营的巨大风险。与企业相关的不同利益主体为了满足各自不同的经济利益,依赖于不同的信息给与决策支持。这一点在相关的理论界和实务界已取得共识。这种共识形成了以分析企业经济责任指标为核心的现行财务分析体系。 

1.企业经济责任的财务评价指标。反映企业对不同利益集团的经济责任财务分析指标主要有: 

(1)企业对投资者经济责任的指标,包括总资产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资本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每股股利、股利支付率等。 

(2)企业对债权人经济责任的指标,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总资产报酬率等。 

(3)企业对政府的经济责任指标,包括销售利税率、资产纳税率、社会贡献率和社会积累率等。 

(4)企业经营者的经济责任指标,包括资本增值额、投资报酬率、销售利润率等。这一切表明,现行财务分析是企业经济责任财务分析,并以企业完成经济责任的好坏来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 

2.企业法律责任的财务评价指标。这类指标主要是评价企业履行法律责任的情况,主要包括:(1)小时工资率。(2)工资支付率。(3)法定福利支付率。(4)社保提取率。(5)社保支付率。(6)资产纳税率。(7)税款上缴率。 

3.企业生态责任的财务评价指标。依据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设置反映企业持续发展的指标,包括:(1)单位收入材料消耗量。(2)单位收入不可再生资源消耗量。(3)材料用废率。(4)单位收入耗能量。(5)单位收入耗水量。(6)单位收入排废量。(7)环保投资率。(8)单位收入研发费。 

4.企业伦理责任的财务评价指标。该指标体系主要评价企业伦理责任,包括:(1)员工人均年教育经费。(2)单位员工利润。(3)单位员工利润增长率。(4)员工工资增长率。(5)就业贡献率。(6)捐赠收入比率。 

5.企业其他社会责任的财务评价指标此指标体系评价企业其他社会责任的执行情况,包括:(1)职工劳动生产率。(2)社会贡献率。(3)社会积累率。 

(五)企业财务报告内容的变革 

专门研究环境会计的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博士、高级审计师肖振东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财务报告内容的变革要求主要体现在社会责任会计领域,最主要的是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披露研究。社会责任会计应当反映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 

1.企业收益方面的贡献。任何一个企业组织首先要获得财务上的盈余,可持续地生存下去,才有可能进一步履行社会责任。因此,收益目标是企业效率和素质的全面检验,它既是一个财务目标,又是一个社会目标,因而应该在社会责任会计报表中加以反映。 

2.人力资源方面的贡献。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人力投资不仅对于提高职工素质有重要的意义,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由于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企业招募录用、技术培训、改善劳动保护和职工福利等等这些举措都能恰当地反映出来。 

3.对所在地区的贡献。由于企业享受着所在地区的基础设施,如交通、通讯、电力等,它也应该对本地区作出应有的贡献,包括依法纳税,提供就业机会,对本地区公益事业提供财力、人力支持等。这些行为对于提高企业形象、促进企业未来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应当在社会责任会计报表中予以反映。 

4.改善生态环境的贡献。企业有责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对环境的污染。企业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如污染、资源浪费,对环境的保护如财务上所反映的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支出及实际取得的成效,都应该成为社会责任会计报表中的重要内容。 

5.反映提品和维修服务的贡献。在社会责任会计报表中,除去前述四项内容,还需要反映企业产品质量方面的问题。如产品的使用效能、耐用期限、安全性等,顾客的满意度、广告的真实程度也应在报表中加以反映。

(六)平衡计分卡评价体系的变革 

平衡计分卡体现的“以战略为中心”的观点其实隐含着一个前提条件:企业需要关注的关键利益相关者只包括股东、员工与顾客,而其他利益相关者(供应商、政府、社区等)对企业经营的影响是无足轻重的。这显然反映了过去经营环境下的那种思维方式。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能对企业产生影响的利益相关者越来越多,影响也越来越大,企业战略必须随利益相关者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平衡计分卡对其他关键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忽视在当今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对企业而言是一个严重的缺陷。应将所有关键的利益相关者加以考虑并进行监测,从而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并为企业未来的持续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环境。鉴于此,应将平衡计分卡原有的四个维度改变为五个维度,即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社会责任,由这五个维度形成新的因果链条(见图1)。社会责任层面主要是考核企业与社区及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本文选取了总资产税费率、捐赠额占销售收入比率、就业效果和环境保护四种指标。其中,总资产税费率和捐赠额占销售收入比率指标从社会角度对企业贡献作出判断;环境保护指标和就业效果指标反映企业对社区和社会责任的关注并相应设计出社会责任层面绩效评价的内容(见表1)。

 

【参考文献】 

[1] 颜剩勇,刘庆华.企业社会责任财务分析指标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5(5). 

[2] 张兆国.企业财务管理变革: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j].会计之友,2008(25). 

[3] 赵明.国外社会责任性投资的现状分析与借鉴价值[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 

篇4

一、企业社会责任观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一)两者的理论基础同源且最终目标相同

企业社会责任有许多理论基础,包括社会契约理论、企业公民理论、组织合法性理论及利益相关者理论等,但由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既指明了对谁的责任也包含了责任的内容,因此建立在该理论基础上的CSR 观逐渐为多数学者及国内外相关组织所接受。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要求企业为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服务,履行经济、法律、伦理和慈善责任。

从公司目标体系的层次性来看,公司治理的目标应该服从于公司的整体目标,而公司的整体目标又由公司的本质决定。关于企业的本质,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费用论”、“团队生产”理论、“委托”理论虽然强调的重点不同,但都赞同企业的本质是“一系列契约的连接”。公司治理机制的直接目标是为股东服务,但最终目标还是要利于企业契约的稳定,促进契约各方利益的最大化,并保持相互之间利益的平衡。利益相关者理论也承认“企业是一系列契约关系的连接”,但是它认为契约关系人不但有显性的利益相关者还有隐性的利益相关者,不同意主流企业理论将契约关系人范围缩少化的做法。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作如下总结:第一,公司治理与社会责任观的最终理论基础是“企业社会契约论”,而利益相关者理论和股东至上理论只不过是人们根据企业所处社会经济环境及自身发展阶段的不同情况,对企业契约各方力量进行对比之后,对谁应该是企业为之直接负责的对象的两种不同的判断。第二,公司治理与社会责任观两者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维持企业契约的稳定:促进契约各方利益的最大化,并保持相互之间利益的平衡。

(二)企业社会责任观为公司治理提供了正确的行为导向

企业社会责任观是一种行为理念,它的内涵会随着社会经济环境与企业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在实务中究竟要对哪些利益相关者负责任,对他们的哪些方面利益负责任以及这些利益相关者的重要性排序情况都会受到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影响。现实生活中企业社会责任内涵的演变过程:从“创造利润才是企业的社会责任(Friedman,1962)”的旧理念发展到“企业公民说”、“社会契约理论”、“相关利益人说”、“慈善投资理论”等一系列新理念,就是社会责任观内涵具有动态性和层次性的实证。

公司治理是为了保证企业人按照委托人意志行事而进行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只有在正确确定委托人是谁的情况下,才可能保证公司治理提供的服务是有效的。企业社会责任观根据企业自身发展阶段和所处企业外部社会经济环境的特点,科学地对委托人是谁、他们对企业的预期内容以及各自的优先顺序都进行了界定,因此为公司治理指明了正确的服务对象与服务内容。而传统的委托理论将委托人固化为股东,将股东作为公司治理的唯一服务对象是不科学的,它违背了公司治理的服务对象会随利益相关者之间博弈力量的动态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三)企业社会责任观可以提高治理机制的效率与效果

企业社会责任观与治理机制的融合,会在治理机制中增加价值观等文化控制,使现有治理的手段更全面,同时具备文化控制手段、市场控制手段和制度控制手段。文化控制手段在单独使用或与其他两种手段的融合使用都会为治理带来正义色彩,使各种控制手段更具说服力,从而提高治理机制的效率与效果。另外,企业社会责任观在公司治理机制中的融入可使公司治理兼顾直接目标与最终目标,更好地解决现有公司治理完全按直接服务目标(股东至上)设计而导致的不利于最终目标实现的问题。

(四)公司治理为企业社会责任观的贯彻落实提供制度保障

企业社会责任观是一种理念,它可以通过影响人的思想来影响人的行为,也可以通过将企业社会责任理念融入企业内外的制度来直接规范人的行为。前一种方法因为缺少强制性与行为指导性,而对人的行为影响效率较慢,但是它的影响却带有很强的稳定性,而且一旦被人接受,则时时都能对行为产生影响,人们会主动遵守。后者对行为的影响见效快,但可能因为没有被接受而在没有规则约束时就不会遵守。在当前急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下,应该以后一种途径为主,前一种为辅。

二、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相互融合的方式

两者的融合要求社会责任观融入公司治理的有关机制和制度中,成为公司治理机制的意识形态、精神灵魂,而公司治理机制应成为社会责任观的物质基础、运行载体,从而实现两者共同的目标:促进契约各方利益的最大化并保持相互之间利益的平衡,以维持企业契约的稳定。

(一)协调好利益相关者理论与股东至上理论的关系

在理论上要用企业社会契约论协调好利益相关者理论与股东至上理论的关系,用促进契约各方利益的最大化与利益平衡取代股东财富最大化,为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的融合提供理论支持。

(二)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观的宣传

要使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明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使企业的股东与管理层相信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股东长期利益的最大化。

(三)加强法制建设,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进行规范

将促进契约各方利益的最大化并保持相互之间利益的平衡作为公司的目标,要求各公司写进公司章程,对利益相关者在公司权力机构中的话语权进行规定,如规定企业董事中应设立多少社会责任董事,他们在哪些事项中有什么样的表决权,从而为企业中设置社会责任机构及其责任与权力分配提供法律依据。

(四)在公司外部治理机制中融入企业社会责任观

在经理市场治理机制中,为职业经理人建立社会责任业绩档案并向社会公开,同时将经理的社会责任业绩作为市场准入门槛。在资本市场治理机制中,为社会责任履行好的公司提供优先融资、低息融资;要求企业公布社会责任履行计划及履行情况的信息,以作为社会责任价值投资者的投资参考,促进社会资金低成本、高效率地向社会责任履行良好的企业配置。在产品市场治理机制中,为企业产品与服务质量建立诚信档案并可以公开查询,为消费者维权提供法律服务。除此以外,政府还要降低要素流动的交易费用,并为其他利益相关者维权提供制度保障。

(五)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中融入社会责任观

有两种思路,第一种思路是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观点,将企业的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由核心利益相关者共享,在企业中股东与其他核心利益相关者共同承担日常治理。第二种思路依然将企业委托给股东进行日常治理,其他核心利益相关者只采取相机治理。在两种思路中,非核心利益相关者都通过外部治理来促使企业管理者对其委托责任的履行。

第一种思路的具体做法:一是将企业的股东大会改成“企业利益相关者大会”。二是在企业中设立专门的机构与人员负责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管理。包括在董事中设立社会责任董事,它是企业社会责任相关事项的最高决策层,负责对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战略进行决策,并在总经理、副总经理等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人员招聘、考评、薪酬、晋升及解聘等重大人事工作中有权根据其在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发表意见,参与决策。在社会责任董事下设立社会责任委员会,它负责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制定企业社会责任中长期目标与计划,与公司内部其他制度制定者一起,将社会责任理念与公司内部治理的相关制度结合起来,负责对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与宣传教育工作,负责企业社会责任的公共关系管理。例如,如何将总经理受托的社会责任完成情况的衡量指标与总经理受托的经济责任完成情况的衡量指标一起构成总经理业绩评价体系。再如,在企业投资决策程序中加入生态环境投资决策审查制度。

第二种思路的具体做法:只在企业设立企业社会责任委员会,它是企业外部的社会责任机构如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环保协会、工会、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机构等在企业内部的人员安排。该机构负责对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进行监督,并对企业每年对外公布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内部审计。机构工作人员部分由这些协会聘请,部分由社会审计机构聘请。他们的工资来自于国家规定的企业每年社会责任内部监督与审计费用。当企业社会责任委员会发现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重大的社会责任问题或隐患时,应马上向董事会提出抗议,同时上报企业外部的有关协会。这些协会要马上介入调查,根据问题后果严重性大小要求企业交纳社会责任风险基金。当没有发现社会责任问题时,则不得干涉企业的经营。这种方案只是在现有公司治理结构中加入了一条独立运营的利益相关者相机治理机制,它不需要强制性的对现有的公司治理制度作太多的修改,当然企业会因为这一治理机构的存在而自觉地在经营活动中考虑其对社会责任影响的大小,而且管理层由于依然只需要根据股东财富最大化这个单一目标进行经营决策,因而易于决策与执行。

总之,社会责任理念的贯彻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有令人信服的理论依据,又要有推动这一理念执行的制度与环境,需要有国家、企业与社会公众的相互配合,需要采取法律、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多种手段对企业的思想与行为施加压力,使其较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篇5

首次使用联合国“全球契约”标识

《报告》共108页,58000余字。《报告》首次使用了联合国“全球契约”标识。联合国“全球契约”十项原则是目前世界上影响最大的社会责任标准。国家电网公司从2006年加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以来,认真履行“全球契约”原则,大力支持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的活动。联合国“全球契约”办公室主任乔治・科尔为此次会专门发来贺信,认为“《报告》披露的国家电网公司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履行社会责任实践令人鼓舞,尤其是为满足利益相关方要求而作出的广泛努力令人赞赏”。

责任意识已融入每个员工的心里

与之前的三份社会责任报告相比,《报告》在保持整体框架的基础上,不断加以改进,内容更加完善。

首度提出“坚持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观”。《报告》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仅要重视道德动机和履责意愿,更要坚持以价值创造结果为标准,以能否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价值,促进社会资源的更优配置作为判断公司履行社会责任内容的根本标准。

完善公司社会责任模型,明确公司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容边界。《报告》从发挥公司的核心社会功能和实现核心功能的基本方式两个维度,将公司对社会各界承担的共同责任定为科学发展、安全供电、卓越管理、科技创新、沟通合作、全球视野六个方面;将针对特定的利益相关方担负的特定责任定为对客户承担优质服务责任,对员工承担员工发展责任,对伙伴承担协作共赢责任,对农业、农村和农民承担服务“三农”责任,对环境承担环保节约责任,对社区承担企业公民责任。

披露公司对利益相关方负责的政策和重点,展示公司对利益相关方履行责任的行动与绩效。《报告》全面披露了公司对用户、员工、合作伙伴、社区等利益相关方履行社会责任的基本理念、重点领域、重要行动及履责绩效。国家电网公司此前的社会责任报告更多的是内向性地呈现“我们做了什么”,而本次《报告》特别加入了利益相关各方所关注的核心议题及公司的回应。报告的变化体现了公司社会责任理念的不断完善。日积月累,责任意识已经融入每个员工的心里,责任理念在公司中也开始从一种思维方式提升为一种管理模式,社会责任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更加突显。

篇6

管理的社会责任理念发端于西方。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当中,已被赋予了极其丰富的内涵,但是却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对“社会责任”一词还很难作出统一的定义。泰罗曾明确指出,管理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使雇主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也联系着每个雇员实现最大限度的富裕。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基本的方法是实现任务管理、标准化和职能化;与泰罗类似,法约尔在关于人的问题上也主张淘汰那些不管什么原因而造成的没有很好完成自己工作任务的人,主张为每个工作岗位选择合适的人,提倡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所有这些都是围绕提高工作效率这一个中心。由此可见,泰勒、法约尔等人传统管理理论强调的是科学、技术和理性,关心的中心问题是效率、产量和利润,人主要被理解为达到这一目的的工具和手段,人的需要的满足,人的成长和个性的发展等,都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

与之相比,英国管理实践和管理哲学家谢尔登,则提出了比较全面和深刻的思想。他认为,管理的目的不是纯粹的商品生产,而是某种有价值的商品生产,并且管理要对进人工业中的人负有一定责任,包括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才能,并尽可能使工作适合人,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发展。因此,谢尔登把企业中人的作用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纵观现在学界对管理的社会责任的定义,虽然各不相同,但是都分别趋于以上两种:一种是与传统管理理论相接近的古典观点,认为管理者的主要责任就是从公司的真正所有者的最佳利益出发来从事经营活动,管理的社会责任仅限于实现组织利润的最大化。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就是这一观点最直率的支持者。另一种观点在实质上与谢尔登的思想相近,罗宾斯概括为社会经济学的观点,认为管理当局的社会责任不只是创造利润,还包括保护和增进社会福利,这一立场是基于社会对企业的期望已经发生变化这样一种信念⑴115。德鲁克可以称为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强调企业的目的不在于企业本身之中,而在企业所处的社会之中,企业的宗旨是创造顾客,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

强调管理的社会责任在任何时代都是有其现实意义的。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在社会中享有一定的权利,从社会中获得一定的利益,就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企业从社会中获得的利益远不止是经济方面的,因此,创造利润也不能成为企业管理的唯一社会责任。因此,作者对企业管理的社会责任的理解基本倾向于社会经济学的观点,只是在对具体定义的理解上稍有不同。基本思路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管理的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进行讨论。首先从企业管理所关联的对象即企业内外相关人员以及企业自身的角度进行分析,重在指出企业管理为什么要对相关人员和企业自身负责,然后从企业管理对社会生活的关系进行讨论,重在阐明企业管理所应承担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

二.企业管理应承担的对相关人员以及对企业的责任

企业管理所关联的对象包括两类主体:企业内外相关人员;企业自身以及其他企业。因此,企业管理对这两类主体必然包含了特定的责任关系。

所谓企业管理对相关人员的责任,是指管理应该承担的,对组成企业的员工以及对企业员工之外的人的责任。

员工是组成企业的最基本单位,员工自身素质的好坏以及他们能力的正常发挥与否,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发展前景,因此,企业应重视员工职业能力的培养,并尽可能使其潜力发挥到最高程度。在以往的经济形态中,人对物的依赖性很强,物质资源的占有决定着生产的发展;但是在今天知识经济的情况下,各项生产活动对物的依赖程度大大下降,相反对人的依赖程度空前提高。人的能动性、主体48性地位不断增强,在当前的经济形态下,决定经济地位和市场地位的因素是知识资本或智力资本,是知识和智慧的载体,而不再是土地、资源和原材料等,这样,人的重要作用更加突出,促使企业管理越来越重视员工能力的发挥以及对员工素质的不断提髙。

同时,企业的管理方式如何、利益分配如何,还直接关系到企业员工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状况,关系到他们的社会价值追求的实现。因此实行尽可能合理的、合乎人性的管理方式,公平地分配利益,是企业管理的社会责任的重要方面。

除了一定要重视员工的发展之外,企业还必须对企业之外的人承担一定的责任。企业不仅仅应该对企业所有者以及企业内部负责任,而且应该从共同体的角度出发,承担某种有价值的商品生产,对企业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如消费者以及地方利益等负责任。

SA8000是将社会价值引入企业实践的重要标准,这一标准的制定以及实施,标志着社会各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SA8000是社会责任国际(SocialAccountabilityInter¬national简称SAI)制定的全球第一个可用于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认证的新兴管理体系国际标准,该标准的依据是国际劳动组织公约、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以及世界人权宣言,标准内容涉及童工、强迫劳工、健康与安全、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权、歧视、惩罚性措施、工作时间、工资报酬以及管理体系等9个方面的要求。SA8000对于企业依法经营、维护利益相关者利益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突出强调了管理对人应该承担的责任。

所谓企业管理对企业的责任,是指管理应该承担的,对自身以及除己之外的其他企业应该承担的责任。对于企业自身而言,管理应承担的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责任便是实现企业的经济目标。我们应该支持企业争取正当的利润,但反对把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唯一目标。古典经济理论用“经济人”这样一个概念赋予企业以文明性质和伦理价值。它们从经济学的“道德中立”原则出发,假定且要求企业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其唯一目标,不考虑企业行为的消极后果,不考虑企业获取经济利益手段的观点。作为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主体,将获取最大利润为其首要任务本无可厚非,

但是,企业同时也作为一个社会成员存在于社会之中,扮演着一定的社会角色,企业的决策必须从社会的大环境下出发。企业是社会的产物,它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它能够为社会服务,如果过分地追求经济利益,势必将被社会所淘汰。

对于除己之外的其他企业,管理应该承担公平竞争的责任。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处于社会之中的企业都不得不面对竞争。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企业的宗旨.和目的不在于企业本身之中,而在企业所处的社会之中,企业的宗旨是创造顾客,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在创造顾客的同时,不可避免的要面对竞争问题。企业要想生存,就必须适应竞争;要想求得发展,就必须在竞争中处于优势。有些观点认为,为了能够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可以采取任何手段和方式,当然其中包括不正当竞争。但是事实上,采取不正当竞争的方式可能在短期之内能够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是从长远来考虑,不只不利于其他企业的发展,这种对行业规则的破坏,最终也会使得自己的企业尝到苦果。因此公平竞争是企业管理应承担的责任。

三.企业管理的社会责任的种类

企业管理本身对社会生活的关系,主要包括对经济生活、法律规定、道德伦理的关系。从这一角度看,企业管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以及道德责任等几个方面。

首先,企业管理必须承担的一个不言自明的责任是经济责任。

经济责任(EconomicResponsibility)是英美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讨论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汇,包括为企业自身创造价值和为社会发展提供经济支持这两个方面。

为企业自身创造价值是企业首先要面对的问题。作为企业管理责任的一个重要方面,经济责任在不同的学者那里有不同的描述,但多数人将其视为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责任。经济责任一向被视作企业管理的基本责任,在早期,这一责任甚至被推崇为唯一的责任。但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固然为企业始终不渝的使命和目标,但企业对利润的追求不能建立在践踏法律、无视伦理和公益的基础之上;企业除了对本身负责之外,还要对企业以外的利益相关者负责。

为社会发展提供经济支持也是企业管理本身不可推卸的经济责任。经济责任在企业管理的社会责任中的地位稳固而不可动摇。这一责任,除了创造经济利润、实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以外,更加重要是为社会的发展提供经济支持,包括承担税收以及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经济储备等。企业的每一个重大决定都有可能影响未来一段时间内本行业的发展方向,从而影响社会的发展。因此,企业在决策时除了考虑自身利益之外,更应有承担社会责任的理念。

其次,企业管理必须承担与自身存在相关的法律责任。

西蒙(Simon)等学者认为企业的目标在于追求利润,但缘于企业管理者面对的是一个不确定的和充满约束条件的世界,加之企业管理者自身的‘有限理性’,故企业不能真正实现利润最大化,只能寻求到一个令人满意水平之利润,因此,企业的目标,确切地讲也便是实现满意利润。”这里西蒙所认为的企业所面对的世界当中所包括的约束,理所当然地包括法律的约束。

我们可以将“企业管理的法律责任”理解为法律所明定的企业义务。传统上,很多学者将企业管理的经济责任寓于法律责任之中,导致二者在事实上很难区分,但是实际上,它们应属于不同的责任类型。“企业管理的经济责任”所表明和强调的只是这样一种含义,即在追求企业利益这一特定目标的时候,不需要法律的特别要求;而“企业管理的法律责任”所强调的则是企业有义务在企业利益与法律要求发生冲突的时候必须遵守法律。因此,法律责任不同于经济责任,甚至经济责任要从属于法律责任,法律代表着国家以及人民的利益,经济责任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企业自身的利益,而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高于企业的利益。

最后,企业管理也应该承担由自身与社会的关系所要求的道德责任。

福特汽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WilliamClayFoid,Jr曾经说过好的企业与伟大的企业之间是有差别的。一家好的企业可以提供优秀的产品和服务;一家伟大的企业也可以提供优秀的产品和和服务,但它还要努力地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这个观点无疑是承担企业管理道德责任的好处所在的有力佐证。

篇7

企业社会责任的思想早就出现,但是通常认为最早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是英国学者奥利费?谢尔登(Oliver Sheldon)(谢佩洪、周祖城,2009),1924年他在其著作《管理的哲学》中,把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需要的各种责任联系起来,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包括道德因素。①1953年,波文的《商人的社会责任》提出承担社会责任的主体是作为经济组织的企业,被认为开启了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的涵义。

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①兴起与思辨阶段。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兴起与思辨阶段,主要围绕什么是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展开,并没有涉及到任何有关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因此又被称为狭义企业社会责任。

②拓展与发散阶段。20世纪70年代-90年代是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延伸阶段,这一阶段提出了社会响应、社会绩效和公共责任,因此被称为广义的企业社会责任。

③工具化与操作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开始,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产生了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模型,该模型的提出把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提升了一个新的高度。

④细化与推广阶段。21世纪,企业接管了部分公民权,使企业公民概念引起学者的注意。除此之外,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也更加深入,如阿吉莱拉(2007)建立了多水平企业社会责任模型,对员工、其他内外相关者、政府合作等多层次影响、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研究。

⑤引入与本土化阶段。从国内研究看,2000年-2005年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引入期,除了对西方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和整理外,主要是将企业社会责任进行本土化并进行创新。

(2)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

波文(1953)将社会责任定义为商人追求商业利益时,同时遵守做那些根据社会目标和价值观期望的政策、决策和活动方针的义务。麦圭尔(1963)将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延伸到经济和法律之外,认为社会责任的观点假定企业不仅有经济和法律责任,同时有超越这些义务的社会责任。②

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引入到企业社会责任中去,该定义开始聚焦于企业活动所能直接影响或间接影响的群体上,即企业对其利益相关者应当承担的责任。巴拉巴尼斯等(1998)进一步指出企业应该对其任一行为所能影响的人群、社区和环境,以及在其中生活的人群或社区生活负责。

企业社会责任不仅仅是企业迫于社会的压力采取的被动反应,而应该是企业应该具备的额内在品质。

(3)企业社会责任投资

企业社会责任投资是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过程中,与道德、社会和环境价值的标准等因素融合。它包括外部企业社会责任投资和内部企业社会责任投资。内部企业社会责任投资和外部企业社会责任投资能同时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企业达到“双赢”的效果。

2.企业进行社会责任投资的优势

大多数中国企业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的“负担”,是从企业的盈利中分离出一部分回馈给社会。这种观点使企业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看成对立的两面。事实上,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不是企业的“负担”,反而可以作为帮助企业成长的核心要素,成为我国的企业在经济转型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那么,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究竟可以给企业带来哪些好处呢?

(1)加强品牌建设,赢得顾客信任

一项针对全球26个国家25000人的调查发现,人们对企业的好感度不仅仅来自企业的品牌和信誉,更多的来自于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在注重生态平衡、生态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注意力除了在产品质量、安全方面上,还注重企业是否参与和支持社会公益。以英国的化妆品品牌美体小铺来说,该企业一直坚决反对用动物进行试验,产品的原料都是纯天然提取,品牌强调简单环保。正是企业的环保理念,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和公众的好感度,最终征服了消费者。

(2)提高企业利润

在西方,企业社会责任投资已成为一种趋势。可持续发展及社会责任投资论坛在2012年底的一份报告指出,至2012年,社会责任投资已经从1995年的6390亿美金增长至3744万亿美金的规模,增长率高达376%。全球领先的消费产品生产和经销商高乐氏公司,他们投入两千多万美元研发非合成清洁产品系列,虽然该产品的研发费用较高,产品定价比传统的清洁产品高15%,但是相比之下,该公司研发的绿工坊产品在美国天然清洁剂的市场中占有40%的份额,为公司赢得了可观的利润。③

(3)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2011年,索尼公司荣获“2011中国最具创新力企业社会责任”的称号,正是因为索尼公司把创新与社会责任相融合,才推动了它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进行产品研发、制定企业战略时,要将社会责任融入其中,使企业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企业的发展和产品的创新,这种角度的转换和不断更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能力。

3.企业社会责任对社会责任投资的影响分析

社会责任投资是企业长期的战略规划,今天企业进行社会责任投资,最终该企业将会发展成一个更加强大的、可持续发展的企业。

(1)企业社会责任为企业社会责任投资指明了方向

管理学注重在社会责任的基础上进行战略管理。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关注公众利益等相关理念融入到产品开发、设计、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创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内外环境,让社会责任成为企业行为的内在约束,以获得持久竞争力。

(2)企业社会责任投资为社会责任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支持

企业社会责任投资已经不是纯粹的价值投资,而是价值提升,它已成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企业在进行投资时,不仅仅关注利益,还要关注环境、生态效益,更多地履行社会责任,只有这样企业能获得社会的信任和相对健康的经济环境,进而能够获得充足的资金,实现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3)两者结合点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责任投资体现的都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企业以自身利益为中心,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为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和长远利益而制定的战略规划。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和进行社会责任投资都是为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注解:

篇8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之中,企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快速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很多企业只注重短期利益,有关食品安全,生产污染,员工健康,灾后捐助等有损社会大众利益的事件时有发生,面对这样的矛盾,我们认识到,企业在社会发展中固然重要,但也不能忽视了企业发展过程中要承担的社会责任。

我国深交所在2006年9月了《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社会责任以及相关信息,国资委在2007年12月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要求和主要内容。

我国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视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趋势。本文的主要目的首先了解企业的社会责任概念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相关内容,其次,鉴于企业逐利的本性,决定着多数企业在经济活动中主要考虑社会活动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本文试图探究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

二、企业社会责任

1.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自20世纪初首次提出后,研究发展至今,仍没有一个明确且获得广泛接受的定义,Branco和Rodriques(2006)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是企业在经营与利益相关者的互动中自愿考虑社会和环境因素。Davis(1960)从管理学的角度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的商业决策和行为中至少有一部分不是出于直接的经济利益的考虑。

2.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

社会责任由哪些内容构成,国外首推Carroll提出的四成分说:企业社会责任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慈善责任。国内学者通过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沈洪涛(2007)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内容分为五大类:环境,员工,产品,社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在本文中采用沈洪涛的分类方法,企业社会责任的各个组成部分和企业价值的关系是怎样的呢?这是接下来本文需要探讨的关键问题。

三、已有的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影响方向的研究

国外学者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关系进行研究,至今为止,理论界对两者的关系研究尚没有达成共识,国内学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关系起步比较晚,已有的研究对两者的关系形成了三种观点:

1.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正相关。姚海鑫等以2005年沪深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与股东财富的关系,得出履行社会责任可以增加股东财富。

2.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负相关。负相关理论认为,高额的社会责任投入会增加企业的额外成本。国内的研究学者李正(2006)发现承担社会责任会降低会降低企业当期价值。

3.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之间没有关系。支持不相关论的学者认为,企业发生的社会责任成本重大,但通常被由此引起的其他支出的减少所抵消,表现出来就是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是不相关的。

从已有的文献来看,目前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产生何种影响还没有统一的结论,学者多从研究方法上找寻原因,但更可能是对事物本身的规律把握存在缺陷而导致的。以前的研究都是把社会责任作为一个整体的指标进行研究和度量,这默认了社会责任的各个组成部分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方向是一致的,但如果社会责任的各种组成部分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是不同的,那么把企业的社会责任作为一个指标来衡量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显然是不妥的。

四、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关系的研究

本人支持的观点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与企业价值的关系是状态依存的。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可能本身具有差异性特点,陈可和李善同(2010)研究发现并不是所有方面的社会责任行为都对企业价值具有正向影响。下面我们就环境,员工,产品,社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五个方面各自对企业社会价值产生怎样的影响进行探讨。

1.企业对环境的责任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企业对环境的责任主要体现在:尽可能的发挥循环经济;以绿色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为主要对象;主动治理环境。我国常采取税收优惠,环保补贴等方式鼓励企业对环境责任进行投入,可以降低企业被环保监管规制的风险,同时像厉行节约,减少浪费等可以直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因此可以认为企业的环境责任可以提高企业的价值。

2.企业对员工的责任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企业对员工的责任主要体现: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进行员工培训;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的工资待遇。这些可以增加企业的归属感和工作热情,留住和吸引优秀员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但也会大大增加企业支出,企业的员工责任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取决与收益和成本的比较,所以企业对员工的责任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不确定。

3.企业对产品的责任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主要包括产品的安全性,产品咨询和售后服务,广告的忠诚度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顾客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不断提高顾客的满意度是企业成功的关键,所以可以认为两者具有正相关的关系。

4.企业对社区的责任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企业不仅要为所在社区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更要为所在社区做贡献,多关注慈善事业,多行赞助和公益活动,往往是投入大于产出,可以认为企业对社区的责任与企业价值是负相关。

5.企业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利益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如股东,政府,债权人,雇员,消费者,供应商甚至是社区居民。责任的履行有利于增进与投资者的关系来减少资本成本,可以改善与监管层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从而节约交易时间和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所以企业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与企业价值是呈正相关的关系。

鉴于上文分析可知,企业社会责任不同方面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方式是不同的,把企业社会责任看作一个变量来研究两者关系是不妥,不同行业的企业,企业处的不同阶段,企业的社会责任的各个部分的比例是不同的,故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参考文献

[1]Carroll A.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Evolution of a Definitional Construct[J].Business and Society,1999(3),38.

[2]Bradgon,J.H.,Marlin,J.Is Pollution Profitable?[J].Risk Management,1972,19(4):9-18.

[3]曹伟明.试论企业价值取向与社会责任[J].经济论丛.

[4]姚海鑫.社会责任对公司绩效的作用机理[J].软科学,2009(10):133-137.

[5]李正.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来自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2006(2):77-83.

篇9

关键词:社会责任 企业绩效 相关性分析

Keyword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orporate Performance Correlation Analysis

作者简介:耿筠清,男,人民大学在读研究生,经济师,会计师,现任商丘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副处级监察员。

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微观基础,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企业在利用社会资源创造自己价值的过程中,同时给社会环境带来诸多社会责任问题,诸如环境污染、劳动安全、产品质量等等。企业社会责任的缺失,必将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同时也会给企业的经营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这些已被许多学者及实证所证实。“三鹿毒奶粉事件”导致整个企业的破产,安然、世通集团的倒闭,以及近来“墨西哥湾漏油事件”导致其市值大幅度缩水,等等。这些引起诸多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关注。

一、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研究现状

袁昊等(2004)在其文章从企业社会责任及其重要性入手,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指向,即企业应当向哪些利益相关者负责,分别就各社会责任指向论述了企业社会责任与绩效的关系。朱雅琴等(2009)利用1318家沪深两市上市公司2008年的数据,采用统计描述、回归分析的方法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企业对政府的社会责任、企业对职工的社会责任与企业价值显著正相关。周焯华,江卉(2009)从企业社会责任给公司带来的商业收益这个视角来测量企业社会责任,采用了一个多步骤循环分析方法来评估企业的CSR活动产生的效果。李新娥等(2010)引入时间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分析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长期绩效的关系,并借鉴国内外分析方法,设计了一套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指标,以美国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长期绩效之间正相关。

(二)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一词最初是由美国学者Oliver Sheldon于1924年首次提出,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近年来,随着企业治理、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的日益凸显,社会责任问题逐渐成为经济、社会领域备受关注的大事,政府部门花费诸多财力、物力对企业的行为进行监督指导;企业自身也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社会问题,确保在自身创造价值的同时为社会环境带来利益;诸多学者也从理论和实践上对社会责任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为企业的运营发展提供建议。本文在理解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综合相关研究结论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指企业在为股东创造价值的同时,要承担起对经济、社会、环境的责任,主要包括员工利益的保护、环境保护、商业道德、社区关系等问题。

(三)企业绩效

绩效是一个组织或个人在一定时期内的投入产出情况,投入指的是人力、物力、时间等物质资源,产出指的是工作任务在数量、质量及效率方面的完成情况。而所谓企业绩效就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后的产出情况,企业绩效总体可以用以下指标来表示,年营业额、净利润、投入费用比、人均产值等等。

二、上海某公司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关系实证研究

(一)上海某公司简介

上海某公司是中国领先的幕墙系统整体解决方案提供者,集产品研发、工程设计、精密制造、安装施工、咨询服务、成品出口于一体,是目前中国成长最快、高端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建筑幕墙企业,也是全球建筑幕墙领域技术实力最强、最具竞争优势的专业幕墙公司之一。该公司经过十四年的发展,不断的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凭借其高性能的产品和高满意度的服务,在行业内及顾客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并且在社会责任承担方面更是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注重周边社区服务、加强员工培训力度、提升员工福利待遇、在08年的汶川地震中捐款500万等。这些都为公司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实证研究

本节主要根据该公司的一些相关数据,对其社会责任的承担和企业的绩效进行量化研究和探讨,证明该公司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在进行研究分析的过程中,主要运用SPSS13.0软件对其公司的营业额(本文用营业额代替企业绩效)及承担社会责任所花费的资金进行相关性分析。由于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的绩效具有延后性,因此在数据处理的时候,是将本年承担的社会责任与下一年的营业额进行分析。

通过对上海某公司营业额及承担的社会责任进行分析和总结和分析,其中承担社会责任资金主要包括年度捐款、社区服务资金、环保资金、税金、员工工资、股东收益、员工年度教育经费(数据略)。通过SPSS13.0软件分析,该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与该企业的绩效有强相关关系,该公司承担的社会责任所用资金与年度营业额的相关系数为0.826。

三、结论

篇10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过去的经济增长方式却在新时期面临严峻的考验,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企业既是经济组织也是社会组织,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其作用不可忽视。然而,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缺失现象却较为严重。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

企业社会责任(CSR: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ty)的含义比较宽泛,企业与环境、企业与社会以及企业与政府的关系都被纳入这一概念。王大超和张丽莉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不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们盈利或挣钱作为自己的存在目的,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社会利益,其中包括:雇员利益、消费者利益、债权人利益、中小竞争者利益、当地社区利益、环境利益、社会弱者利益及整个社会公共利益等。

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对其自身经营行为的道德约束,它既是企业的宗旨和经营理念;又是企业用来约束其自身经营行为的一套管理标准和体系;是对传统经营理念把赚取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突破。

二、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

(一)企业利益与社会责任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从短期来看,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成本的增加,站在经济人的角度,企业只关注自身经济利益的态度无可厚非。很多研究都表明,企业的社会责任与经济绩效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我国大量存在的中小企业大多缺乏长期目标,必然导致其不能用长远的眼光来看企业的前景,大多数企业无法预见承担社会责任所带来的长远效益,进而使得我国缺乏有能力承担社会责任的大企业。由此形成的恶性循环并没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而停止,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二)政府行为与社会责任

不仅是企业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存在着博弈关系,政府行为与企业社会责任也存在着类似的关系。一方面政府一方面在积极地引导企业培养社会责任;另一方面政府长期以来只看重经济发展指标的做法,却也在无形中促使企业变得惟利是图。

(1)政府政绩评估的指标单一,地方政府与企业间存在密切的利益关系。对地方政府的政绩评价指标仍停留在经济层面,造成了地方政府及地方官员为了自身的短期利益而不顾国家或地区的长期发展。我国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依赖与企业生产的增长,在我国目前的税收分配体制下,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绝大部分来源于当地企业的纳税额。地方政府为了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总是要维护和推动企业生产增长。

(2)政府对企业监督力度不足。一般来看,企业很难放弃追求利润而主动自觉的履行社会责任,特别是在履行社会责任需要牺牲企业一些利润的时候,这就需要政府对其进行有力的监督,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目前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中,政府对企业的监督力度往往不够,政府在促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中应有的积极作用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造成政府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中的缺位现象。

三、政府在企业社会责任构建中的作用

企业社会责任一方面是由企业自身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决定的,另一方面,它也是靠市民社会的基础和各种社会运动的推动发展起来的。目前中国政府在领导市场经济发展方面仍然发挥着主导的作用。在当前中国缺乏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社会基础和各种社会力量的情况下,政府的引导和推进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目前全球化进程中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趋势和以上原因分析,政府可从以下几个层面推进企业社会责任:

篇11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 传播 途径 定义

企业社会责任(CSR)是指企业在获取利润的同时,要承担对股东、消费者、员工、环境等利益相关方的责任。CSR已经成为很多企业的共识,并被认为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之一。在制定和实施CSR战略的过程中,社会责任传播是关系到企业的CSR战略能否发挥应有作用的关键因素。因为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起到的正向作用,必须以目标受众能全面、正确接收到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相关信息为前提。因此,为达到企业目标以及提高CSR战略效果,企业应该重视对CSR传播的管理。

目前专门针对CSR传播的研究相对还比较少。本文通过对CSR传播的意义、途径以及发展趋势的分析,提出了CSR传播管理上的建议,希望能引起企业对CSR传播管理的重视以及为企业的CSR传播管理提供相应参考。

企业社会责任传播的概念

企业社会责任传播是企业为了获得外界对其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进一步理解和认可,将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有关实践和信息发送或传达给利益相关群体的过程和行为(刘梅因,2011)。企业社会责任传播是企业向社会公众传递其社会责任理念、战略以及具体活动的行为,是企业主动与外界就CSR进行的一种沟通。

企业社会责任传播的重要意义

企业社会责任传播是企业CSR战略实施的必要过程和重要阶段,它影响着企业CSR战略的实施效果,只有当受众正确全面了解企业的CSR行为时,CSR战略才能给企业带来利益。

(一)让外界了解企业社会责任理念、战略及动态

通过合适的传播途径和方式,企业的CSR理念、战略及行为可以及时对外,有助于增加外界对企业的认识,加深对企业的了解。CSR传播为企业与其利益相关群体之间关系的建立提供了可能,并为两者之间的沟通起到一定作用。只有进行成功的CSR传播,社会成员特别是消费者才能形成对企业CSR的完整认知,企业进行社会责任实践的初衷和投资目标才能实现。

(二)有助于企业修正其CSR战略

CSR不是闭门造车,从制定到实施,企业必须与外界保持传播和沟通。在此过程中,企业不符合社会成员需求、愿望和价值观的CSR行为,可以被及时发现和修正。企业因此可以制定出更符合相关利益群体期望的CSR战略,从而更好地规划CSR活动。

(三)提升企业形象和品牌价值

CSR是企业品牌影响力的重要来源之一,许多学者的研究都表明CSR传播能提升企业形象和绩效。有效的CSR传播能树立企业积极、正面的形象,有助于企业获得各利益相关群体的支持和提升企业在利益相关者中的地位,改善企业的社会绩效(苏蕊芯等,2010)。

企业社会责任的传播途径

CSR传播途径,是企业传递CSR信息的方法。合适的CSR传播途径是企业与外界进行有效沟通的关键。实践中,CSR传播的途径有很多,按照进行实时反馈与否,本文把CSR传播途径分为单向和双向两种。

(一)单向传播途径

单向传播途径以对外进行CSR信息发送为主,并不对发送的信息进行实时反馈,这是企业早期进行CSR常用的途径。单向传播途径主要有企业年度报告、企业CSR报告、广告、企业网页等。其中,企业网页也可以成为双向传播途径,但是就我国而言,绝大部分企业在使用企业主页的时候几乎都是以单向信息的为主,并没有进行沟通反馈,互动效果乏善可陈。

单向的CSR传播途径能让企业在CSR中掌握主动权,信息的选择与披露都可由企业自主决定。同时,以上四种常见的单向传播途径都各有优势和不足。首先,企业年度报告和企业CSR报告均由正规途径,里面的内容相对比较权威可信;广告和企业网页在可信度和权威性方面相比则稍欠。其次,企业网页、企业年度报告和CSR报告的传播成本比较经济,广告费用的投入则比较大。最后,就信息的集中度而言,企业年度报告没有其他三种途径好,CSR信息在企业的年度报告中一般分布比较零散,外界对CSR信息的获取相对比较困难。

以上单项传播途径中,企业CSR报告由于可信度更高、信息更集中、关注度高等明显优势,成为企业CSR的主要途径。特别是在我国,选择CSR报告进行CSR传播的企业数字在这几年得到飞速发展。据中国社会科学院CSR研究中心的《2012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白皮书》显示,我国的CSR报告呈现井喷式增长,达到1006份。

(二)双向传播途径

双向传播途径以互动、反馈为主要特点,它能更有效地发挥企业CSR战略的作用和影响,传播效果更胜一筹。公关是企业早期主要采用的双向沟通途径;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博客、微博、SNS社区、视频分享等以新网络技术为载体的双向传播途径越来越受到关注。

互动性沟通是双向传播途径最突出的优点。通过倾听、交流和互动,企业的CSR目标及战略能更符合社会成员的期望及要求,同时增进企业与相关利益群体之间的相互理解。特别是基于Web2.0技术的双向传播途径,它们的覆盖范围更广、传播速度更快、互动效果更好,而且还具有成本低廉的绝佳优势。在我国,Web2.0技术的传播途径有企业官方微博、开心网、人人网、优酷、百度等。这里要重点提及的是企业微博,微博高效快捷的信息传播能力,不仅可以实现与社会成员的面对面沟通,还能更好地把握主动,实现企业CSR理念、价值观的传输。目前,阿里巴巴、星巴克、奥林巴斯、中国太平洋保险等企业已经开始在使用微博进行CSR传播。如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宝开通了名为“支付宝公益”的官方微博,通过微博与免费午餐、壹基金、中国扶贫等公益慈善机构合作,开展温暖包裹、爱心午餐、自闭症儿童关爱等CSR活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星巴克在其官方微博上重点强调道德采购,其分店微博也大力呼吁和提倡环保,组织红树林知识推广、清洁海滩等各种CSR活动。这些企业的微博上都已经清晰地贴上了“CSR”的标签,并且获得了很多粉丝关注,微博已经成为它们传播CSR的重要途径,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微博CSR传播的行列。

企业社会责任传播的发展趋势

不管是单向还是双向传播,CSR传播都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才能进行,CSR传播的载体基本上经历了从传统媒介到PC的过程。广告、公关稿、企业CSR报告等采用的是电视、纸媒等传统媒介;在Web2.0时代,博客、微博、SNS等新传播途径则离不开PC这个载体。

但是随着移动电子商务的兴起,手机、PDA等移动终端显示出强大的媒介优势。以手机为主的移动终端摆脱了有线以及固定地点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信息的与交流。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1次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底,手机已经超越了台式电脑成为网民首选的上网设备,手机即时通讯也成为手机中最热的应用。以微信为例,腾讯开发的这款手机聊天软件从推出至今,已经有超过3亿用户使用,充分展现了手机移动终端的强大魅力。微信不仅可以成为企业品牌推广和信息的平台,还能实现随时随地、精准的信息投放。目前企业微信还只是停留在给用户文字信息的层面,微信在语音、图像和视频技术上的强大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好发挥,而这些技术在CSR传播上都可以有很大的应用空间,微信在成为企业CSR传播途径方面具有很大潜力。

在以手机为主的移动终端上,企业可以使用的CSR传播途径除了微信,还有微博、企业网页等。二维码技术的应用,能让用户省去输入URL链接地址的麻烦,通过二维码就能直接快速进入相应的网页。可以说,二维码技术实现了信息传输的快捷和便利。技术的进步给CSR传播带来更多的机会和便利,可以预见以移动终端为载体的各种传播途径,会成为CSR传播的新亮点和企业CSR战略的新高地。

企业社会责任传播的管理启示

CSR传播管理是企业CSR战略里面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CSR传播管理的质量也影响着企业的声誉和形象。企业在进行CSR传播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拓宽传播途径

企业进行CSR的途径不够丰富和多样。国内学者的研究发现,消费者获取CSR信息的来源绝大多数比较单一,这势必影响外界特别是主要利益群体对企业CSR特征的完整认知,企业的CSR战略初衷和目的也难以得到实现。

从传统媒介到PC,再到移动终端,可选择的CSR传播途径有很多。企业应该在充分了解和认识各种传播途径特点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尽量拓宽CSR传播的途径,丰富外界获取企业CSR信息的来源,毕竟今天的技术手段和环境已经让拓宽传播途径的门槛变得更低,操作起来也更可行。

(二)选择合适的传播途径和内容

CSR传播必须选择合适的传播途径和内容。在传播途径的选择上,企业必须小心谨慎,因为传播途径会影响到外界对企业CSR行为的归因,进而产生对企业正面或负面的评价。

有研究表明当企业选择中立的机构传播CSR信息时,外界会增加对企业真诚度的感知,因此企业CSR传播途径的选择除了要考虑覆盖范围、传播效率、传播成本等因素外,还要权衡传播途径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传播内容同样也会影响受众的归因和传播效果。根据C.I.Hovland 和 I.L.Janis提出的说服-传播模型,传播内容是CSR传播的其中一个影响因素。传播内容会导致受众对企业“真诚”或是“伪善”的判断,从而影响企业的CSR形象。比如黑心企业宣传公益慈善的CSR内容会给人伪善的感知,那么这种CSR传播就是失败的。企业CSR传播内容的选择要从行业角度及企业自身实际出发,结合目标受众的响应情况,从战略的高度进行规划和定位,否则将适得其反。

总之,CSR传播不能等同于一般的企业传播,只有选择合适的传播途径及内容,CSR传播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三)留意和把握传播的新趋势

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传播途径和方法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为提高传播效果、提升企业形象,企业应该留意和把握好CSR传播的新趋势,让新的传播途径、媒介和方法能为企业所用。首先,不同的传播途径和传播媒介之间可以交互组合创新,如企业CSR报告可以采用网络化的形式(如E-CSR Report)进行,CSR广告可以在微信平台投放,CSR微博可以通过移动终端等。其次,数字媒体和社交媒体的传播优势越来越突出,这两类媒体会对以后的CSR传播策略带来不一样的机遇和挑战。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与这两类媒体对应的CSR传播策略,从传统媒体过渡到数字媒体、社交媒体,增加CSR传播的互动性和吸引力,进一步扩大CSR传播的辐射范围,提高CSR的传播效果。

总之,CSR传播对企业而言有重要意义,企业CSR传播的途径也随着技术的进步层出不穷。企业要充分重视CSR传播,善于利用合适的传播途径和手段,保证企业CSR战略的实施能达到或者超越预先设定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柏因.企业社会责任传播发展及Web2.0时代的机遇和挑战[J].东南传播,2011 (12)

篇12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2

正文: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其市场活动的根本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但是企业又是社会行为者,在进行管理活动中,必然面对不同的利益、不同的人际关系以及不同的社会群体,因此企业在获得生存的前提下,在管理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道德和社会责任问题。

管理道德和社会责任,首先是一个价值判断的概念,与经济学和管理学中的“经济人”的理性假设不同。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和社会交易过程中,很可能会为了自身利益而损害其他人的利益,比如,生产假冒伪劣商品给企业带来了经济收益,这显然是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行为,违背了基本的道德规范。

一、管理道德和社会责任的含义

管理道德或称之为道德规范,是指规定管理行为是非的惯例或原则的总和。简言之就是人们判断一件事情对与错的原则和信条。这些原则与信条是企业处理与他人和社会关系的指导,也是判断自己行为是否正确或恰当的基础标准。

对管理道德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理解。狭义的管理道德是管理者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总和,是在社会一般道德原则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的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它是通过规范管理者的行为,以实现、调整管理关系为目的,并在管理关系和谐、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实现管理系统的优化、提高管理效益。从广义上来说,管理道德不仅是企业管理者内部行为要符合道德标准,还涉及到企业对外部环境和外部利益关系处理时面临的道德选择。本文中的管理道德是从广义的角度来说的。也就是说,一个企业的管理道德取决于其组织环境中的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和高层管理人员的个人道德。社会道德是企业道德规范的基础,是企业生存环境的整体价值判断和标准。职业道德是针对不同行业和个人行为的规范和标准。而高层管理人员的个人道德是指导个体与他人交往时正确与否的判断标准。

所谓社会责任是指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的长远目标的义务,而不是经济和法律所要求的义务。也就是说,企业要怎样决策、怎样进行市场行为,才能既有利于经济效益的取得,又可以造福社会,至少不会损害社会。

二、管理道德、社会责任与企业经济利益的博弈分析

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不是企业与生俱来所应有的目标。因为企业行为的根本目的是取得经济利益,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但是由于企业生存在一定的环境中,在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要考虑到社会责任,此时,企业的管理道德就会起作用,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就会影响企业取得经济利益的行为和态度。

1.道德风险与经济利益的博弈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对道德作过这样的阐述:“由于这些公司的董事们是他人钱财而非自己钱财的管理者,因此很难设想他们会像私人合伙者照看自己钱财一样警觉,所以,在这类公司事务的管理中,疏忽和浪费总是或多或少存在的。”在这里,亚当•斯密更多的是从企业管理者自身的角度提出了在管理过程中涉及的管理道德的风险问题。

从长期来看,企业的管理道德行为不仅与企业的经营活动密切相关,而且还与其经济效益的取得直接关联。企业在进行管理道德与经济利益权衡时,如果充分考虑到谋求长远利益的发展,就会进行讲道德的活动。同样的,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说,在面对以生产假冒伪劣商品获得暂时的生存还是以质量上乘的产品在市场上为自己明确定位来发展壮大的选择时,毫无疑问,管理道德将对其经营行为提供指导。可以说,企业的道德规范对其经营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约束作用。

2.社会责任与经济绩效的关系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认为,今天大部分的职业经理对股东负责,因此评价他们的经济绩效的主要标准就是财务收益率。从微观角度理解,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增加了经营成本,而这些成本最终要转嫁给消费者或者降低成本而转移到股东身上。应该说,这是一种传统的古典社会责任观点。在现代,社会对企业的预期发生了变化,企业要获得长期的发展壮大,应该考虑的是长期的资本收益率。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承诺是不同的,很多的短期行为对企业来说可能会有巨大的经济效益,而社会责任更多的表现在长期利益的取得上,所以,对于企业来说就需要考虑牺牲短期利益来换取社会效益的尺度问题。社会责任和利润最大化本身并不矛盾,如果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同时,又能获得自身的利润,这是最为理想的情况。实际上,企业更多的时候是在利益和社会责任之间找到平衡点来进行经济活动的。

很多研究都表明,企业的社会责任与经济绩效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首先,企业承担对内部员工的责任,使员工和社会受益,会促进员工的努力工作,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这是激励机制的体现。其次,企业对外部社会责任的承担不仅有助于整个社会整体责任感的提高,而且为企业自身长远发展提供了基础,信誉、品牌和企业形象对于企业长期经济利益的取得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另外,有研究显示:那些注重社会责任的企业通常经济效益都很好。因为这些企业有能力承担社会责任。成功企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责任的冲突相对来说比较小,企业做大了,他就有能力,也比较愿意考虑企业长远利益。那么,对于中小企业或者说刚刚建立的企业是不是就不需要承担社会责任了?在这一点上,笔者认为应相信循环的法则,企业要获得经济效益就必须要有道德,要承担社会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存、发展。道德和诚信是企业长远利益的源泉之一。

三、从公共事件考问企业的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感这个充斥着说教气息的道德在今天已经成为社会与市场对企业的现实衡量标准。特别是对国内那些单纯依靠“低成本制胜”的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而言,“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众多企业得以拓展市场的新门槛!它涉及的,将不只是一种单纯的精神“境界”,而是决定生存的有力“武器”!

众所周知,5.12四川大地震发生后,社会各界纷纷通过各种渠道向灾区捐款,企业的“社会道德责任”已成为公众日益关注的话题,一场关于捐款救助、奉献爱心的大讨论由此展开。在此次捐款热潮中,一向自称高度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的外资企业,尤其是那些投资中国内地银行业的外资企业,在享受了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和最近一轮牛市带来的收益之后,究竟承担了怎样的社会责任呢?据《每日经济新闻》的不完全统计,境外金融机构在近几年近从国内上市银行身上已赚取金额在677亿美元,这还不包括其投资的为数众多的未上市商业银行。但汶川地震后,其捐款总额不到4000万人民币,尚不足其在投资中国上市银行中获利的万分之一。在如此重大公共事件面前,还有一些企业家缺失的是回报社会的良知和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值得庆幸的是,民族品牌和国有企业表现出让人敬佩的强烈社会责任感,企业家也由此获得耀眼的道德光环。王老吉在第一时间捐出1亿人民币,引起社会一片赞赏与支持,各地市场产品销量连连告捷。中国人寿很快宣布,将设立“国寿慈善基金会”,承担所有在地震中失去父母的孤儿成长至18周岁的相关费用。之外,还有联想、吉利、长虹、奇瑞、海尔……这些民族品牌企业与国际跨国公司的表现形成明显的对比。

从另一方面而言, “社会道德责任” 对于一些企业的确是一道新门槛。现在国内绝大多数企业还处在原始积累阶段,特别在一些中小传统企业,加班加点、劳动条件差等现象不可避免,满足环保和劳工保护方面的标准一时还有难度。应该承认,由于历史原因,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的许多企业在生产安全、员工福利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这种差距在短时期内亦很难消除――在一些地区,《劳动法》颁布实施多年,但贯彻落实至今难以到位。有的地区甚至以牺牲员工合法权益为代价换取企业的发展速度,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不惜损害员工身心健康;即使在许多现代化大都市,8小时工作制,一周5天的法定劳动时间,也不能被全部落实。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企业在发展自身的同时,应该担负起逐步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的生活福利待遇的责任。这不仅是企业改善自身社会形象的需要,也是社会稳定,企业长足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责任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企业家品质的标准。只有财富和社会责任的结合才能够赢得真正的尊重。否则,一个在民众期待其承担道义义务和社会责任的时候却退避三舍或者敷衍了事的企业,必将被民众所不齿。我们相信,众多国有企业与民族品牌在越来越多的重大公共事件面前,将会以更负责任的心态与行动谱写一曲曲道德高尚的社会和谐乐章,更加呈现出自有品牌的强大魅力和市场潜力。我们更有理由相信,必须进一步做强做大民族品牌,也只有民族企业才是支撑中国前进的脊梁。

四、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企业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或采取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确实有它的功利性,这种参与可以给企业带来一种品牌的延伸。企业通过公益事业得到社会的认知,至少可以在企业与社会之间产生一种互信。企业管理道德、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的取得不能对立和分割来看。中国的市场游戏规则应该说并不完善,在这样一个转型年代里,商业、企业正在扮演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很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对法律、道德各方面问题。企业和企业游戏规则正处在完善和并不完善的过程中,中国企业本身应该怎么做,怎么在实践中处理好游戏规则中已经涉及或者没有涉及的管理道德和社会责任问题,是我们的企业在自我发展中要充分考虑的因素。企业要有超前的意识,在追求利润的同时,要充分重视怎样为社会尽到责任。

一个企业的道德规范直接影响其承担社会责任的程度。中国企业在发展中要塑造自己的企业文化,而道德规范应该成为企业自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或者企业家,其自身的道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去年非典时期,北京同仁堂做出的不涨价的决策,既是自身道德规范的体现,同时勇敢地承担了社会责任,当然,可能会造成一部分的经济利益的损失,但这种对企业发展具有长远意义的举动,为其进一步发展扩大了空间。

参考资料:

[1] 美彼得-德鲁克.治理:使命、责任、实务[M].王永贵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2] H.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美)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第四版)[M]人民人学出版社2001;

[3](美)理查德.z•达夫特:《管理学》(第5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