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5 09:22:5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辩论基本方法和技巧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语言的本体论地位
辩论,又称论辩,一般认为,辩论是指持不同见解之人彼此通过言辞阐述理由,进行辩驳争论。由于辩论首先是通过言辞进行的,因而,语言是辩论得以展开的前提条件。然而,对于语言的不同理解和态度,从根本上决定了语言在辩论中的地位和辩论目的的实现。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国历来视语言为表意的工具,从来没有把语言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这与古希腊历来对于语言的重视形成了鲜明对比。
(一)逻各斯的规定性
在古希腊人那里,语言乃是逻各斯(logos)。逻各斯是什么呢?逻各斯就是语言的本质。据说,逻各斯这个词最早是赫拉克利特使用的。他把逻各斯当作世界万物的尺度。这也就是说,逻各斯意在划界,它要界分一事物与它事物的区别,是一个事物之所以成为这个事物的尺度,同时也是它事物不成为这个事物的尺度。因此,一个事物只有遵循逻各斯的要求,才能成为这个事物,才能保有成为此事物的本质。在此意义上,逻各斯就是事物的本质,就是事物的规定性。
逻各斯具有普遍性。一切事物都有它自己的逻各斯。语言也是一种事物,因此语言也有语言的逻各斯。不过,只有人类才有语言。语言是区分神人、区分的标志。语言是人说出来的,但是是语言规定人的存在,而不是人规定语言的存在。因为,支配语言的是语言背后的逻各斯,规定语言本质的是逻各斯而不是人。所以,对于人来说,语言具有本体论的地位。在此意义上,是语言说人,是语言来言说人的本质,而不是人说语言。逻各斯支配语言,语言支配人,因此,人在说语言的时候,必须遵循逻各斯的要求。这就要求人的言说要符合逻各斯所开辟的道路,而逻各斯所开辟的道路,就是真理的道路。
(二)真理的追求
逻各斯是通达真理的道路,逻各斯就是真理。真理与意见相对。无论真理还是意见,都是人利用自己的理性能力表达出来的。人是理性动物,人追求真理是有可能的。人通过语言把真理说出来。但人往往不能辨识真理,因此,人经常说出来的不过是意见。而且,意见往往会与真理相混淆,人们却以为自己说出来的是真理。所以,真理就要在人的言说中把自己显露出来。人通过语言言说,把各自的意见表达出来,通过辩论讨论意见,从而在意见与意见的交锋中,真理逐渐显露出来。
因此,语言的真正目的和存在根据,乃是真理。基于语言的媒介,真理显现出来了。但只有遵循了辩证法的要求,真理才能在人的言说中展露。因此,真理、语言与辩证法有直接的关系。这就要求人在言说时不能乱说,只有遵循逻各斯的要求才能言说出真理。所以,逻各斯是言说语言的内在要求。即只有在遵循逻各斯,也就是遵循逻辑的基础上,人们之间的辩论才是有意义的。而通过语言进行辩论的目的,是追求真理。哲学的本质是“爱智”,是一种追求智慧的行动。如同哲学一样,辩论的本质是“爱真理”,是一种追求真理的行动。
二、法科学生辩论能力培养的缺陷
(一)选题失当
为了培养学生的辩论技巧,各组织者一般都会设定选题。但是,许多选题只适宜于进行辩论游戏,而无助于学生辩论能力的培养。如“大学期间谈恋爱利大于弊(大学期间谈恋爱弊大于利)”、“应先成家后立业(应先立业后成家)”、“爱情是自私的(爱情是无私的)”,这样的论题,无论是肯定的命题还是否定的命题,支持任何一种意见的个案都是无限的。因而从论据的选取上说,任何一方在逻辑上都无法真正得到论证,也无法真正反驳对方的论题。
(二)指导教师指引方向失误
一般在法科学生辩论能力的培养中,都会有相关老师的指导。但是,指导老师的方向性错误,可能会从根本上引导学生误入歧途。从辩论的角度来看,谈论者之间必须在同一个层面上谈论问题。否则,当两者自说自话,最终会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境地。之所以会出现上述情况,从辩论的形式要求看,是没有遵循辩证法要求的结果。这就要求辩论必须严格遵循辩论规则,特别是辩证法的要求。
(三)辩论规则的违背
辩论时必须遵循辩论规则。这里所说的辩论规则,主要是指辩证法。古希腊时的辩证法要求辩论双方首先有一个辩论的共同起点。也就是说,不论辩论中的任何一方,提出任何命题,首先要求自己和对方应该就共同的逻辑起点达成共识。只有在共识的基础上,真正的辩论才能够展开。然而,很多法科学生在进行辩论的过程中,往往注意哗众取宠,注重舞台效果,而不遵循逻辑的要求。因此,辩论获胜的一方,往往是胜在技巧上,而非是对问题本身有什么实质性的认识推进。造成的结果是,以技巧妨害了对问题实质的探究。
(四)背离正义道路
中国传统上历来反对以“技”害“道”。在当前法科学生的辩论中,以“技”害“道”实为祸不浅。不遵循辩证法要求进行辩论,不以追求真理为目的,致使辩论技巧畸形发达,离真理越远。法学是世俗之学,以满足社会秩序的维持及人与人之间基本欲望为基本要务。然而,法学这门实践学问,同时有基本的正义价值作支撑。对于学习法律者而言,法律不仅是谋生之职业,还是社会之公器。法科学生学习法律,不但要学“技”,还要学“道”,法科学生所追求的是依循法学方法,将正义等价值实现于法律案件,从而合乎正义地解决法律问题。为达到此目的,学习辩论技巧,必须有所持,有所守,哲学要追求真正,法学必得追求正义。
三、回归辩论的本质
在古希腊哲学中,辩论的本质是逻各斯。逻各斯是通过语言进行辩论的实质规定性,辩证法则是通过语言进行辩论的形式规定性。而辩论的目的,则是追求真理。辩论的研习对于法学来说必不可少,不过法科学生的辩论练习要想走上正途,就必须回归辩论的本质规定性。
法庭辩论技巧系指各方当事人及其人(或被告人的辩护人、公诉人)在庭审诉讼活动中,为保自方合法权益,达到预期目的或效果,在依据事实和法律的基础上,就自己的诉讼主张所作出的全盘计划和实施的方式、方法及谋略。对律师业来讲,亦称“庭辩艺术”。
在律师工作中,法庭辩论的范围非常广泛,既有罪与非罪的分歧,也有此罪与彼罪的争议;既有证据效力上的分歧,亦有适用法律上的争议;既有实体法上的分歧
,也有程序上的争议……常言道:“事实胜于雄辩”,但事实得益于雄辩。司法实践中,即便有了事实和法律,也并非都能使律师辩论获得成功,这就要求律师充分施展自己的辩才和谋略。当法庭进入辩论阶段,各方之间或针锋相对,或避实就虚,或出其不意,或攻其不备,或迂回包抄,以退为进。此时,一方律师如不讲究“战术”,不懂得辩论技巧,就难以沉着地依据事实和法律发表辩论言辞,更无法巧妙地应付辩论中出现的新情况,以实现运筹方略的要求。事实上,虽有好的辩论方案,但临庭辩论时,因不能把握时机,不善于采取相应的对策,使本已掌握的“铁证如山”的事实因没能发挥作用而导致辩论失利的现象是不乏其例的。
由此可见,论辩艺术在律师业务活动中占有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它既是律师业务才能和智慧的集中体现,又是品评律师办案质量及其称职与否的标准尺度。因此,有必要对律师在庭审辩论中的有关技巧问题加以研究和探讨,以适应庭审方式改革的需要,充分发挥律师在庭审辩论中的重要作用。
一、基本功与操作技巧
人的思维只有通过表达,才能达到影响他人的作用。表达得好坏取决于表达的内容,但表达技巧也是关系到表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一个称职的律师,不仅要有好的文字组织能力,还应具有准确、简洁、清楚、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文字表达技巧
综合案情,理顺辩论思路,写好词、辩护词,是每一位律师在庭前必做的一项基础工作。材料的组织必须做到:1.字斟句酌,用词准确;2.调配语句,合理布局;3,篇章衔接,环环相扣;4.结构严谨,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详略恰当。
(二)语言表达技巧
纵观每位成功律师,在出庭辩论、时,都具有驾驭、支配辩论形势的能力。庭审制度改革为每个律师在这方面能力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庭审辩论中,律师应当做到:1.脱稿,并善于把前言说好。在设计这方面的语气和选择言词时必须达到的效果是:①立即抓住整个法庭的注意力;②传达案件的严重性或表现出对本案的真诚;③表明对本案的信心。2.控制语速,并吐字清晰。有了好的辩论内容,还需有好的表达方式。律师在庭审辩论时,应做到口齿清楚,发音准确,音调和谐,快慢适度。力争达到声调上的抑扬顿挫,以提高论辩感染效果。3.善于入情入理。语言可以伤人,也可以感人。用辩论语言伤人,对于律师职责来说则是不道德的。但律师的辩论语言以情感人,则是可取的。使用这一语言情感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具体案件的辩论语言感彩,要有与案情相适应的基调。②绝不能带有当事人的感彩。律师操作的情感就是经过理智语言处理过的辩论情感、法律语言情感。③情感措辞应是发而不露、放而不纵、委婉、曲折、含蓄的中性语言。
口头语言是指用有声语言作为传播信息的手段,达到交际目的的表达方式。它是相对书面语言而言的。口语表达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并且往往关系到生活、学习、工作的成败得失。社会的发展和需要,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尤其是对于以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同样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不仅要使培养对象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而且也要具有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这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发展,是学生走向社会,立足社会受用终生的基础。
1 高职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基本要求
1.1合乎逻辑的思维能力
一个人说话的准确、清晰、简明,与其思维的准确性、逻辑性有密切联系。高职毕业生的口语表达要做到说话不走样、不零乱、不嗦,力求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就要求有合乎逻辑的思维能力。
1.2较强的综合概括能力
毕业生在择业、应聘、就业和工作实践中,将面对许多重要的口语表达场合,如介绍自我,介绍相关的技术知识、经验等,这就要求要有较强的综合概括能力。
1.3清晰的语言表述能力
语言表述就是运用说明、叙述等表达方式把要介绍的知识、技术和方法讲述出来,做到表达的内容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表达的声音要明快优美,做到语速适中、语调自然、音量适度,并配之以恰当的姿势。
1.4运用语言技巧的能力
要想提高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必须要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技巧,说理明人,打动对方,达到口语表达的目的。
2 研究训练方法,优化教学模式
2.1科学安排程序,明确教学目标
第一阶段,初级训练阶段。
(1)勇气训练。训练学生突破心理障碍,能在正式场合当众表达自己的见解。(2)发音训练。通过气息控制训练、“吐字归音”训练、语音规范训练、语调纯正训练,要求学生做到声音洪亮、口齿清楚、四声准确。(3)态势训练。向学生传授头部动作、面部表情、眼睛动作、四肢动作等态势语言知识,及坐、立、行、走等方面的身体姿势知识。做到不仅会控制自己的态势语言,而且会根据别人的态势语言判断传达的情感。(4)思维训练。通过训练形象思维、比较思维和创意思维等,要求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广度、深度、精确度、敏捷度。(5)技巧训练。针对听众心理,进行口才话题选择训练、口才集中性训练、口才应变性训练等,要求表达内容符合听众的判断标准。
第二阶段,高级训练阶段。
(1)即兴发言训练。给出一个熟悉的话题,稍许准备,让学生进行发言。要求学生大方得体的走到台上,与台下进行目光交流,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见解。(2)演讲训练。掌握演讲稿的写作技能,学会确定演讲基调的风格、控制语调、营造等技巧,能够自然地运用手势和表情,初步进行有效的演讲。(3)辩论训练。在了解辩论的基本特征、作用及分类的基础上,重点掌握辩论赛的战略设计和实践战术技巧,组织学生观看辩论赛并进行模拟,体验赛前、赛后的每一个环节,逐渐领悟辩论的精髓。
第三阶段,综合应用阶段。
(1)交往口才训练。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以及各种人际互动场合中言语技巧的运用。对交谈、赞美、说服、拒绝、道歉等情境模式进行判断和分析,提高有效交谈的能力。(2)应聘口才训练。了解口才与求职的关系,通过案例分析及模拟招聘,掌握如何运用口才成功推销自我。(3)管理口才训练。初步掌握管理中的语言表达技巧,包括表扬与批评、激励,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艺术。(4)推销口才训练。掌握推销的基本语言艺术,通过学习,懂得如何成为一名销售顾问。(5)谈判口才训练。通过谈判口才技巧分析、录像观摩和案例分析,初步掌握谈判活动运作的特点、过程和语言表达技巧。
2.2优化训练方法,调控训练过程
知识积累法语言的内容和内涵是讲话一鸣惊人的基础,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在讲话过程中就会捉襟见肘、漏洞百出。此法的关键是要提高学生的认识。季羡林先生曾提出“三贯通(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才是21世纪的青年”,类似这样的名家名言要不断渗透、灌输,要学生养成自觉的读书习惯。其次要教授必要的信息检索方法。最后要积累必要的相关职业知识。记忆训练法没有基本的记忆,口才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具体的训练方法有:
(1)强烈刺激训练法,重视新鲜事物对大脑皮层的首次作用。(2)并用记忆法。在记忆某事物的时候,使眼、耳、手、嘴等多种感官同时工作,使大脑处于积极综合的运动状态。(3)归纳记忆法。对不同内容进行分类和整理,理清大脑的记忆线条。(4)联想记忆法。把所有的事物事先用联想结合起来,形成一条形象的“项链”。训练记忆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表达力和创造力大有益处。
朗诵训练法首先要做到发音标准,学习声母、韵母的发音及注意事项,练习声调及与普通话发音有关的语流音变。同时训练发音过程中的呼吸方法、发声方法,通过绕口令比赛综合检验学生的口齿和四声准确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讲授语调的轻重、快慢、高低、停顿技巧,通过听示范朗诵体会文章的感情。最后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指定的文章。
态势训练法。态势语言又叫身体语言、动作语言。在交际信息传递的过程中,45%通过有声语言传递,而55%则是通过态势语言传递。在课堂训练时,要求学生根据出示的表达目的做出相应的态势语言,根据模特表演的态势语言分析模特表达的含义;日常应用时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人,模仿举止高雅、大方、有教养的人,提高修养。
观摩训练法。通过电视录像、录音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口语表达的特点。如通过观看《亚洲大专辩论赛》学生们知道了辩论的规则,辩手应具有的风度、气质、手势运用等。通过听一些名人的演讲录音,让学生去体会演讲的风格,演讲中的开头、、结尾的安排等。实践中他们往往会模仿这些范例。
心理训练法。心理素质是否良好,决定了人的口才能否在需要的时候得到应有的展现。训练方法如下:
(1)消除不良环境的影响,创设宽松、随意的说话氛围,解决学生开口的问题。也可主观消除不良环境,有意识地回避目光的对视和对方言行的影响,以保持良好的心境。(2)创设正式情境,让学生互相严格挑剔每个人的缺点,提高心理承受能力。(3)组织学生参加模拟口才竞技赛事,积累临场经验。
思维训练法口语表达者的思维能力主要包括直觉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针对前三者可通过即兴朗读训练,训练学生灵敏、准确地传递信息;通过复述训练,训练学生快速接受信息、领会重点、思路清晰、逻辑准确;通过讨论热点话题,训练学生学会全面深刻地分析问题;针对后两者可组织“串词联想成文”、“限时说用途”、“脑筋急转弯”等智力游戏激活学生的思维,通过辩论进一步加深思维的新颖性和深刻性。
2.学习有条理的辩论方法,初步学会有气势的辩论技巧。
3.多元拓展,了解有关太阳远近的科学知识,感悟孔子实事求是的品质。
从以上三个目标定位来看,一方面,我们要学习古文的知识,包括停顿、节奏、通假等等;另一方面我们要学习两个小孩辩论的艺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再一方面,我们还要明白关于论题的科学知识,读懂孔子这个人。
在以往的课中,我们过多地开发了阅读教学的阅读功能,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要让学生在实践运用中学习语文,这就离不开口语交际的运用。可以说,语文课大部分是要依靠口语交际的语言作为交际素材的。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教会学生说话,让学生在叙述、提问、辩论中发展思维,提高能力。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口语交际的学习应该跟阅读教学同步进行。本课的教学,就可以从“辩”字入手,指向口语表达。
一、初读课文,读得通顺
先让学生充分读课文,初步感知古文的韵味;接着检查朗读,疏通读音,读准节奏。同时,在借助重点词句的朗读中理解短文的意思,了解通假,最后齐读展示。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试图拉近学生与小古文之间的距离,要让学生与文本充分接触。之后,引领学生初步领会其文意,让学生读通、读好,经历一个从陌生走向熟悉的真实过程。
二、理解文意,辩得明白
首先锁定第二至第五自然段,理清两小儿辩论的观点和依据;然后呈现非连续性文本(表格),让学生借助非连续性文本说话,感受两小儿辩论过程的条理性;第三步借助朗读,读出反问的语气,感受两小儿辩论的气势;最后,补充孔子资料,以“孔子是否有智慧”为辩题,学习文中辩论的方法并尝试运用。
这一板块的设计努力将口语交际引入课堂,从特定的文本中发现“争辩式语言”的交际形态,并契合文本特点进一步尝试运用。同时,借助板块的活动,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将连续性文本转化为非连续性文本,再借助非连续性文本进行说话训练,由学生自己理清辩论的观点、依据及方法。“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随课文情境迁移练习,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练习提升过程的展现。
三、熟读成诵,演得形象
借助“演戏”的情境,先由学生自主背诵,巧记台词,再通过个别汇报,强化辩论式语言表达语气,最后集体表演,内化积累。
学古文,积累是非常必要的环节。增加古文语言的积累,可以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借助“演戏”,尝试将“理”与“趣”融通,一方面在表演中发现辩论展示的基本技巧,另一方面,在演中说出趣味,增加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4-0094-03
目前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主要开设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课来帮助学生获得语言技能。这种技能课的教学理念在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思辨能力方面却存在诸多弊病 [1 ]。高校英语专业口语课的问题尤为突出,口语课普遍缺乏全方位的综合素质培养,基本停留在语言层面的机械操练上,也就是说,只是重视了语言表达的流畅性,而没有重视所表达内容的逻辑性和合理性。大多数学生在陈述观点或说服他人时缺乏有效推理、合理运用论据、组织论据、分析和支撑论点的能力。这既是课程内容定位上的偏差,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口语教学理念上的守旧。要实现口语表达的速度、准度、深度、力度,开设英语演讲课程已成为一种必然。这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口语课的补充和延伸,而是以实战为目标的专业技能课。它强调语言思维训练、语言运用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快速反应能力、自信心培养等。
一、演讲课历史的沉淀与启发
公共演讲是指一个人在公共场合以听众为对象,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针对某一主题或某一事件发表讲话,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感,进行宣传鼓动的语言交际沟通行为。演讲有赖于一定的天分,更有赖于后天的习得。历史上的雄辩之才,无不经历严格的语言课堂训练。早在古希腊时,苏格拉底等人的弟子就以“雄辩术”作为其必修内容。英国剑桥和牛津大学从15世纪起便开设了相关课程。美国大学的言语教学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哈佛大学创立之时。但在20世纪前,美国只有极少数大学成立了独立的言语系,言语教学主要由英语语言和文学系承担。直到20世纪初,人们才越来越意识到言语教学的重要性,主张成立独立的言语系的呼声越来越高。1914年,演讲教师协会成立。独立出来的言语系大多命名为“公共演讲系”,1920年以后统一更名为“言语系”,60年代更名为“言语传播系”。如今公共演讲已成为美国大学里最普遍的交际基础课,是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将此课设为必修课。
英语演讲课在我国还是一门刚刚兴起的课程,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也没有达到英语语言学和文学课等课程的程度,开设此课程的高校也不是太多。其实,在国外这门课程的功能和价值问题早在几百年前甚至一千多年前就已经解决了。我们现在要讨论的不是课程的必要性,而是课程的发展性,如:教材建设、教学手段、教学视野等,要让课程显示出对于演讲能力提升的作用力。
二、演讲课教材的审视与建设――基于《英语口语教程》
目前,我国市场上有关演讲与口才的图书比较多,但真正意义上的教材少,即便是用做教材的,也都重墨于演讲的艺术表达形式(包括语音、语调、肢体形态等),或者如何塑造一个演说家。这样的定位偏高偏窄,造成教材太专业化、太格式化,内容陈旧,辐射角度小,且缺少灵活性。于是,很多高校采用了Stephen E. Lucas编写的《演讲的艺术》 [2 ]。这本教材编排虽然很好,但它主要针对母语为英语的学习者,语言难度和选材内容都不太适合中国学生。那么,推出一套适合于中国学生的教材就显得特别关键。
《英语口语教程》(上、下册)是笔者主持编写的教材。基于对主流口语教材的对比研究以及我们的认识和理解,教材明确地把口语课分成两大块:“基本技能训练(上)”和“演讲与辩论(下)”。“基本技能训练”侧重交际功能训练,从培养学生开口说英语的激情和习惯,逐步过渡到英语思维、英语连贯表达。 “演讲与辩论”就是英语演讲、英语辩论的专门化训练,比如主题演讲、即兴演讲、专题辩论、法庭模拟等,让学生熟悉一般英语辩论的规则和技巧,增强批判性倾听能力、快速反应能力以及辨析能力 [3 ]。在编写过程中吸纳与采用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和Swain的“输出假设”理论,强调输入与输出相结合。Krashen在其“输入假设”中指出,语言学习者要习得第二语言首先要克服心理障碍,借助语言环境,大量输入略高于自身现有水平的可理解的语言。最佳的语言输入有以下4个特征,即可理解性、趣味性/相关性、非语法程序安排以及足够的输入量 [4 ]。输入方式包括阅读材料输入、视听材料输入、篇章背诵输入、教师课堂知识输入等。Swain对于“输入假设”理论进行了补充,认为学习者不仅需要可理解性输入,还必须有可理解性的输出,只有创造机会充分使用所学的语言,才有可能锻炼学习者的流利度和语法的准确度 [5 ]。课堂输出活动包括模仿表演、看图说话、故事复述、故事创作、角色演绎、主题演讲、专题辩论等。把整个教学过程视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进行立体的综合化建构,实现英语说、读、写、视、听、辩能力培养的空间一体化,是教材建设的基本出发点。
三、演讲课的教学原则与手段
英语演讲课有2个要素:一个是教师的“教”,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解演讲的相关知识,诸如演讲技巧、演讲稿写作、演讲审美及演讲心理等;另一个是学生的“练”,演讲课需要学生在现实生活场景中,利用现实的生活元素,自主地、系统地、探究地进行演讲演练,促进知、情、意、行的统一协调发展。课上应“精讲多练”,教师要运用激励机制和各种教学手段,营造宽松型、学生友好型的课堂氛围,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交互式立体化教学模式。因此教师一定要合理分配“教”与“练”的比例,精心设计和组织演讲场景,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模仿、操练,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
1. 观摩成功演讲范例
英语演讲对于中国学生来说是一个充满困难和挑战的领域,而进入这个领域的最快捷的途径是观摩。通过观摩,学生对英语演讲有一个直观的感性认识和体验。可以让学生观看英美国家名人演讲的精彩片段,让他们很直观地感受大师们的语言魅力和人格魅力。观摩之初,要求学生认真聆听,关注演讲者的语音语调;用心观察,注意演讲者的一举一动,如姿态、肢体语言、服饰等。随着观察的深入,教师可要求学生注意演讲者的演讲技巧,并适当对演讲个案进行简单的点评,讲解其中相关的演讲技巧知识,引导学生了解成功演讲的关键因素。也可以选择CCTV杯全国大学生演讲比赛的录像给学生们观摩。实践证明,演讲课程之初多观看英语演讲成功的范例、演讲比赛的录像可以帮助学习者克服羞涩、树立信心,是演讲学习初期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2. 模仿成功演讲
观摩一定量的成功演讲范例后便可引导学生开始有意识地模仿。首先是形态模仿。鼓励学生模仿演讲者的“形态”,但并不是要求学生与演讲者有一模一样的身势语,因为文化差异,有些身势语在中国不一定能得到认同,如过多的耸肩和扬眉等。要根据演讲内容配以适当的肢体语言,其可以与原演讲者的动作有差异,但基调和情绪必须是一致的,不能把演讲做成盛气凌人的训诫或哗众取宠的煽情。其次是声音模仿。要求学生模仿演讲者的用声技巧,如气息强弱的处理、换气、断句、停顿等。语音的模仿是关键,元音要尽量发得饱满,结尾的辅音要轻发,还有注意吞音和连读现象等。语调也不可忽视,要求学生在演讲节奏、句子升降调、轻重音等方面尽量靠近演讲者。最后是文本模仿。演讲文本模仿亦如书法临帖,很讲究“循规蹈矩”,一般而言,尊承古人的法帖是最优的选择,可以少走弯路。因此,教师可从经典范本中挑选出精华部分,如精彩的开头、有力的说理、美妙的修辞等供学生模仿写作自己的演讲稿。
3. 演讲技巧训练
观摩和模仿是演讲的初始阶段,之后就进入阶段性和针对性的技巧训练阶段,如怎样审题、怎样谋篇布局、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组织材料进行主体内容的逻辑说理、怎样做到演讲文字的准确与生动等。讲授完相关技巧后要留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实践,在实践中体会、掌握和运用这些技巧。教师可以给出题目,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收集相关材料、拟出提纲、整理材料、写出讲稿。老师进一步指导学生修改演讲文本,要求学生把观摩到的演讲技巧和课堂学到的演讲知识充分运用其中。课堂上有针对性地挑选学生进行演讲实战,演讲完毕后,先由同学点评,然后老师做出整体评价,提出改进意见。经过这个阶段的训练,学生大多能在众人面前开口演讲,而且是言之有物的、逻辑性较强的演讲。
4. 课堂英语演讲比赛
当演讲的基本技巧都进行了介绍和训练之后,学生对演讲技巧运用得比较娴熟,信心也逐步树立起来。接下来要锻炼学生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的心理素质和思维表达能力。可将命题演讲和即席演讲结合起来训练。教师可提供一些演讲题目让学生抽签(题目应该随着课时的推进由易到难),抽到签后给学生3~5分钟的时间准备,然后做出一个3分钟左右的演讲。先在小组内进行比赛,由组员打分,评出最佳演讲。然后各组的优胜者再在全班范围内进行角逐。分组比赛的好处在于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让学生进行打分的好处在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评判演讲的标准,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演讲水平。
5. 课堂英语辩论赛
英语辩论赛更能锻炼学生在高度紧张的氛围里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快速反应的能力,更具挑战性。在大量命题演讲、即席演讲训练之后,可组织一些班级辩论赛。教师拟定一个贴近生活、有时代色彩又富有争议的题目,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学生课前收集材料,做好充分准备。课上进行辩论,按照正规辩论赛的赛制和程序,正反、反方分别设一、二、三辩及自由发言人,由教师充当主席。辩论演讲更具对抗性,是即席演讲的更高层次,是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知识储备、语言表达等方面的有效手段,一般可一个月举行一次。
6. 演讲拍摄及分析
每次上课先让两名学生在全班面前做有准备的主题演讲,各3分钟,教师用摄像机拍摄下来。下次课上播放上次拍摄下的学生演讲录像,教师带领全班同学进行分析讨论,利用相关的反馈表向演讲人提出具体的反馈意见。运用和分析学生自己的演讲视频资料可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有效。演讲学生看到自己的形象和表现,可以更清楚、更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不足,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水平,从而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通过观看演讲视频的其他同学就可以比较、分析出他人演讲的优劣,以扬长避短。
通过以上这些教学环节和手段,学生的心理素质、分析推理的思维能力、快速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必定得到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和运用水平、文化修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审美能力都将得到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文玉.“读议写”课程改革―――以美国历史与文化教学实践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2):118-120.
[2]Lucas,Stephen E. The Art of Public Speaking[M].New York:Random House,1986.
一、明确重点,充分准备
法庭辩论不是瓜棚下的聊大天,也不是一般的争执,它是一种有目的的诉讼权益的争辩。在这种论争中,所争辩的问题纷纭复杂,有的是主要的争辩焦点。有的是次要的分歧意见,有的直接关系案件的裁判,有的关系甚微。对此,只有明确法庭辩论的重点,进而集中兵力,毕力辩论,达到最佳效果。
公诉人在参与法庭辩论之前,应该广泛思考有关案件的所有问题,吃透案情,简明实用、有的放矢地准备辩论提纲。预防辩护人可能提出反驳的情节或问题,并事先设想和回答一些问题的要点。具体地说必须针对不同的案件,在开庭之前设置众多的与本案有关的问题(阅卷时分析案件时,案件事实、证据薄弱环节,一般就是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可能提出辩论的问题;公安司法机关认识有分歧的地方:社会有关方面认识不一致之处;特别是与犯罪事实的认定和法律适用定罪量刑有关的问题),并拟出回答的简短提纲,使法庭辩论胸有成竹。作为公诉人必须使辩论提纲做到有备无患、预见深广、预备充分。
二、掌握主动,条理清晰
掌握辩论的主动,就是要有效地控制辨论场面。辩护人以及被告人力求在辩护阶段就案件的事实、性质、量刑等方面提出许多不同的观点,来争取法庭和旁观者的理解。对此,公诉人既不必一一反击,也不能漠视不理,而是要以有力的答辩来控制辩题的方向,争取主动。公诉人要根据庭审情况及时调整答辩提纲,选择有利时机,灵活选择答辩方式进行答辩。二是有选择地对辩护人提出的数个辩题中的一个或数个关系到定罪量刑的辩题进行答辩,对辩护人提出的细枝末节的问题不纠缠,以免影响合议庭的注意力,影响对案件关键问题的判断。
三、逻辑严密,环环紧扣
司法实践中很多案件千头万绪,情节复杂,在分析和认定有一定的难度,公诉人为维护书指控的犯罪事实,必须借助于推理这种表达方式,就被告人犯罪的事实,从事理、法理上紧紧扣住犯罪构成要件,一步一步地加以推论。从而顺理成章的得出被告人构成犯罪,使辩护人无言可辩。同时被告人构成犯罪的事实与公诉人所指出的适用法律条款十分恰当、准确,让事实与法条紧紧衔接,因此公诉人应当熟知相关法律条文。并熟记于心。严密的论证推理,可有效防止辩护人抓住把柄或打开缺口。公诉人在论辩时,总论点与各分论点、论点与材料之间、论点与论据之间,应该一环扣一环。
四、培养素质,创造型像
在整个法庭辩论过程中,优秀公诉人应当培养不断培养自身素质,把持良好形态。一是态度沉着冷静。在辩论时思想要特别活跃,注意听取对方的发言,区分出对方发言的合理部分与谬误之处,有针对性地进行反驳,使双方的意见渐趋一致。只有批驳了对方的谬误,自己正确的见解才得以成立。但是应该切记辩论中要从容不迫,以理服人,不不使用过激语言,不感情用事,感情用事容易失去理性控制,使头脑不冷静,从而降低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降低辩论水平。二是学会自控。善于情感自控的公诉人,往往能够根据辩论内容需要以及辩论参与者的相互关系和诸多心理因素,正确决定辩论过程中的情感基调,把握情感表达的时机和方式。一般地说,公诉人辩论的感情基调,应该以说服为主,语气要庄重平和,用语要准确得当,情感不宜过分外露,不要刺激对方,有意造成情感上的对立。事实证明,诚恳、冷静、沉着、稳健的情绪是公诉人辩论必须的。公诉人驾驭好自己的情绪,对于提高辩论质量是有很大好处的。三是培养良好的个人人格素质。对于公诉人来讲,一个很好的个人人格素质很重要。法庭辩论总是带有浓烈的感彩。尽管法庭上要求公诉人保持高度的客观和冷静,但在语言交锋的同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感情交锋。一个正直、高尚、维护公正的公诉人,应该自觉地做到外表印象与内在本质(思想、品德、情操)的良好统一。学会尊重对方辩护人(合议庭),让人觉得公诉人有层次、有涵养和深度。力戒人身攻击,坚决杜绝用恶劣的语言攻击对方,不能为了一时痛快而有失公诉人身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213-02
基于工学结合的沟通技能课程是从“能力本位”出发,以能力培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点为基准,遵循“适用、实用、够用”原则,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教学的重点不仅有对说话技巧的培养,更重视有效倾听、有效交流和团队协作,采用心理行为训练和历奇(拓展)训练的方式和方法,采用行动导向的多元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和社会融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一、课程培养目标
该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能力、知识、素质三结合,做到能力目标清晰,知识目标明确,素质目标突出。实现此目标在于通过大量的课堂讲练和实践实训,让学生掌握沟通、演讲与辩论的基本原则与技巧,培养学生有效的沟通能力与基本的演讲、辩论口才,使之符合专业相关领域职业岗位(群)对职场新人的职业素养的要求,成为与职场环境和谐共处、融入社会能力出众、人际资源开发成功的人才。
1.能力目标方面。能力目标是学习沟通技能的具体体现,它具体是指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应变能力、非言语表达等能力的提高。语言表达技能,指善于用语言清楚而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念的能力。非语言表达技能,指善用眼神、微笑、手势等表达情感或与语言配合来表达情感的能力。逻辑思维技能,能根据沟通内容进行分析判断、思想表达,具有内在逻辑性的能力。倾听技能,能对谈话对象的话语进行思考、理解、接收,并做出必要反馈的能力。应变技能,能敏锐地发现谈话对象的隐含主题信息,善于对沟通变化(或突发)情境的处理与调适的能力。
2.知识目标方面。沟通技能的知识目标,是学习沟通技能的具体内容。本文把它确定为熟悉沟通要领,掌握沟通技巧,并对常见沟通案例综合分析并提出相应策略。首先要熟悉沟通技能的基础知识,包括沟通概念、内容、类型及逻辑关系;其次要了解沟通的整个过程——倾听、提问、观察、访谈等流程,考虑到沟通主体面对沟通对象的多维性,应熟悉不同性格对象的沟通特点及相应沟通技巧、方法,了解管理、团队、商务、求职等特定环境的语言情景和目标导向;最后能对常见沟通案例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预防、救治措施等应对策略。
3.素质目标方面。素质目标是根本,有赖于全院营造良好沟通的氛围。首先,要形成一种积极的沟通习惯;其次,在“沟通与演讲”课中形成职业化的价值观与态度的沟通文化;第三,通过举办全校性的沟通与演讲活动,培养社会交往与适应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心态)的进程,提升学生全面素质。该课程的目标在于通过大量的课堂讲练和实践实训,让学生掌握沟通技能的基本原则与技巧,培养学生的有效沟通能力与基本的演讲、辩论口才,使之符合专业相关领域职业岗位(群)对职场新人的职业素养的要求,成为与职场环境和谐共处、融入社会能力出众、人际资源开发成功的人才。
二、沟通技能培养内容
1.分解课程内容。课程沟通技能培养内容指课程内容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使学生具备团队沟通、营销沟通、求职沟通的技能素质;能够创造有效的人际资本;具有较强的逻辑思辨性质的演讲表达能力。第二,体现在课程的导向(职业岗位工作活动)方面:在校企联合、工学结合方面,了解其招聘、团队建设、员工发展、项目推进、合同谈判、客户访谈等工作流程。第三,体现在课程设计的基础(职业岗位工作过程)方面:我们要分析IT职业岗位对高技能人才的软素质需求,突出其在IT项目组中的沟通能力以及在应聘面试中的沟通技能。第四,体现在课程的主体(学生为课程质量评价的主体)方面:课程主要体现的是练和点评(师生互评)而不是灌输讲解。最后,要体现在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方面:职业工作内容+学生学习主体+基于工作流程+能力目标。
2.以职业能力为重点的沟通技能培养。《沟通与演讲》课是培养沟通技能的主渠道,以就业为导向,采用工学结合课程模式,具体描述如下: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为依据,对基于学科专业的课程知识模块进行解构,再根据工序的行动体系进行重构,重新整合、序化理论和实践(验)教学内容;按照“做中学”和“学中做”的要求安排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有综合性实践教学内容设计,形成一套工学结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工作能力是指从事某项职业工作必须具备的能力,分为职业工作能力和基本工作能力。职业工作能力是从事某一职业特殊需要的能力,基本工作能力是所有工作都必须具备的能力,基本工作能力分为35项。根据麦可思参考美国SCANS标准,把35个基本工作能力划分为五大类型,分别是管理能力、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涉及此课程的能力如图所示: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始终遵循“以就业需求为引导,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工学结合的原则。在充分调查企业需求和分析沟通与演讲课程的就业岗位的基础上,确定了该课程的岗位群和相应的职业能力目标,围绕职业能力目标进行教学设计,通过持续改进教学,实现“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学生就业”的良性循环。
三、基于工学结合的《沟通与演讲》课程设计
1.按照以项目教学法为主线的思路进行《沟通与演讲》的教学设计。项目驱动教学体系以项目驱动教学为主,包括两赛(校内外演讲与辩论大赛)、三练(团队沟通,求职沟通,商务沟通)、两会(演讲与辩论协会,社团联合会)、一训(企业客服培训方案),形成“两赛三练两会一培训”的综合性项目实践教学模式,将项目实践教学贯穿到本课程的全程教学环节,形成基于项目驱动导向的课程设计。在实训中我们采用国内外现在较流行的麦肯锡商务访谈实录及其金字塔写作原则,作为学生专项练习,将综合典型公司实例为解析对象,采用体验式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设计仿真广东省分公司中意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客服培训方案时,运用一般性与特别性相结合的方式,总结与训练学生调研市场,了解对象,把握场合,运用技巧,通晓规则。
2.创新《沟通与演讲》课程设计。通过对《沟通与演讲》课程设计,各模块或章节知识结构设计合理,教师非常明晰自己的教学任务,学生也明白自己的学习目标,通过课程学习,都能较好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具体如下:坚持“以就业需求为引导,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原则,对基于的课程知识模块进行解构,掌握三个大方面:沟通理论;交谈艺术各模块流程;交谈艺术各模块运作。依据这一认识,我们在课程设计中采用了两大重点模块:倾听与提问,再根据知识体系进行重构,重新整合、排序和细化,将理论和实践(验)教学内容分解为九个任务:①沟通概念、②倾听艺术子系统、③提问艺术子系统、④营销案件分析、⑤求职沟通分析、⑥说话的技巧、⑦辩论子系统、⑧团队沟通案件分析,⑨特例。每个任务都通过企业实际案例,通过让学生获得综合性实践训练的教学内容设计,形成了一套工学结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3.以就业需求为导向,拓展课程学习形式。“沟通与演讲”课学习形式全面展开,除了课内的能力培养外,可设“两赛,三练,两会一训”作为实训的延伸。“两赛”指参加校内外的演讲大赛与辩论大赛,把它作为我们课程最有力的检验,这些学习形式大大拓展了沟通技能学习途径,增强了实践环节的训练。“三练”指的是综合案件分析,分别是:(1)营销案件分析,(2)求职沟通分析,(3)团队沟通案件分析。这些专项练习专门针对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用到的、同时又较为薄弱的地方,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两会”是指“演讲与辩论协会”和“社团联合会”,能有效提高学生在“沟通与演讲”课的知识面,扩大学生的视野。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可全方位提升就业能力,为工学结合提供有力的保证。
新的课程体系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中的要求细化为九个任务及综合实例,在课堂中集中训练,并辅助校内外实践及案例教学法等形式构成项目驱动教学模式。该体系从培养目标入手,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为依据,对《沟通与演讲》课程知识模块进行解构,按照“做中学”和“学中做”的要求安排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设计出了一套“两赛三练二室一训”的具有虚拟特色的项目驱动体系,有综合性实践教学内容设计,形成一套工学结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新的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沟通、表达和团队合作等方面弥补了以往明显的不足,切实锻炼了学生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我院学生沟通技能和实际应用水平,为学生日后走向工作岗位实现无缝链接做了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张淑华.人际沟通能力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2002,(4).
[2]李雯清.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沟通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0.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有以下基本要求:
(一)灵活使用。有逻辑思维能力不等于能解决较难的问题,仅就逻辑而言,有使用技巧问题,而使用技巧则来自于熟能生巧。
(二)参与辩论。思想在辩论中产生,包括自己和自己辩论。在迷雾中导致某种正确认识的原因是有该问题辩论,否则不会去想。
(三)坚守常识。坚守常识并逻辑地得到的结论是十分重要的。要注意的是,归纳得到的结论不能固守,因归纳永远是归纳事物的一部分,不可能是全部,它违反部分怎样不等于全部怎样的常识。
(四)敢于质疑。包括权威结论和个人结论,如果逻辑上明显解释不通时。
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一般方法
(一)归纳法就是从一系列个别的、特殊的、具体的情景材料中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原理的思维方法。它遵循的是“个别――一般”的思维方式。一般要对现象进行概括,再透过现象看本质。高一《经济常识》与现实经济生活和学生日常生活联系较强这个特点,有利于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思维能力。
(二)演绎法是运用政治、经济、哲学的一般原理或观点分析具体的社会现象的一种思维方法。它遵循的是“一般――个别”的思维方式。一般是先阅读材料,抓住主旨,接着归纳观点,然后结合材料具体分析,即先摆观点,再用材料来论证观点。教学中,教师要反复带领学生由一般原理推导个别结论,或从许多特殊事物中概括出一般原则,或将关联事物进行类比。
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注意的两个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013-02
1 OBE的概念
OBE (Outcome-based Education) “成果导向教育”,是围绕学生的学习任务、专业设置、职业范围所开展,加强学生适应未来、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建立OBE系统的关键是:清晰地定义学习成果,系统的各个部分都应围绕学习成果;创造条件和机会,以使学生能够实现那些必须的学习成果并激励他们去实现成果。实施OBE有四个原则:明确的学习成果,扩展学习机会,高期待和回归基本的课程设计。
2 模块化教学的基本思想和特点
模块化是指将一个专业内单一的教学活动组合成(不同的)主题式教学单位(即模块)。每个模块都制订各自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置模块内课程,优化教学内容,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授课时数、授课形式及自学时间,各个教学模块之间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模块化教学(简称MES)的核心是以知识输出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取代传统的以知识输入为导向的教学观念。利用模块组合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根据市场需求及变化设计并更新模块,从而培养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这与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加强学生适应未来、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的培养的OBE的教学理念完全一致。
3 基于OBE的英语演讲与辩论课“模块化”改革的途径
英语演讲与辩论能力属于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高端部分。英语演讲与辩论课能力和反思性思维能力,加强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为未来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因此将OBE的教学理念贯彻到英语演讲与辩论这门课程中完全合适。
3.1设定期望的学习成果
借鉴香港中文大学的成果为本教学法(OBA),设定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所期望的学习成果(见图1)。
修完英语演讲与辩论课后,期望每个学生提高英语演讲与辩论能力,提高自我管理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适应讲台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在团队合作任务中提高沟通能力、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能力。
3.2课程设计模式
借鉴香港中文大学的成果为本教学法(OBA)的课程设计,对英语演讲与辩论课进行课程设计(见图2)。
首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来确定“期望的学习成果”;课程设计模式中使用的是“基本概念”而非课程内容,因为课程设计时考虑的是所需的学习成果,并非具体的课程内容;“反馈”处于课程的四个要素的中心地位,所有课程要素都要求进行反馈,从而使课程不断得到调整;“评估”相对独立,对学习成果会产生强烈的影响。处于模式中心的五个要素(期望的学习成果、反馈、评估、学习行动、基本概念)相互连接,彼此联系,最终产出“实际的学习结果”。要素之间的次序不固定,实现要素间的一致性非常重要。
3.3模块内容设计
模块一:口语表达基础模块。包括以下专题:发声技能训练;朗读技能训练。为学生的人际交往奠定良好的语言基础,帮助学生增强他们在进行人际交往尤其在演讲与辩论时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模块二:身体语言及思维能力模块。包括以下专题:批判性思维能力训练;心理素质训练;态势语训练。为学生的人际交往奠定良好思维及身体语言基础,为了锻炼学生的逻辑性思维能力和反思性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对英语演讲与辩论的信心,以及演讲与辩论时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模块三:演讲与辩论能力模块。包括以下专题:英语演讲能力训练;英语辩论能力训练。增强学生英语演讲与辩论的技巧,培养其英语演讲与辩论的能力。
3.4调整教学方法
模块化教学是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活动是互动式的。为促进学生发展多项能力,实际教学必定是多种教学方法的杂糅,在不同的模块下、针对不同的期望的学习成果,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3.4.1情境教学法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具体情境所提供的直观的、生动的形象能有效地激发联想。在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的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演讲和辩论场景,让学生在这些真实的场景中演练,学生一方面会对教学活动能够产生直接、强烈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会有效地提高演讲与辩论的训练效果。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进行真实的演讲或辩论,其他学生做评委进行评分,进行现场提问。
3.4.2案例分析教学法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设置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评价、表达,以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在英语演讲与辩论的课堂上讲解 “演讲的风格”时,如果仅仅只是理论讲解演讲者的声音运用及身体语言,教学效果不大。但是通过对比美国总统奥巴马演讲和英国约克公爵的演讲,学生马上就对如何有效地语用声音及身体语言有了直观印象,并且可以立刻模仿,学习效果非常明显。
3.4.3师生协商会
学生是能动构建知识体系的学习主体,尊重学生的意见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师生协商会可定期或不定期举行,每次由不同学生代表同教师交流、协商有关教学的各项重要内容。
此外还可以使用讨论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发现式教学法以及因人而异的训练法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达到期望的学习成果。
3.4.4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语音室教学、网络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微格教学等手段,突破教学难点,扩大教学容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以微格教学为例,每个学生进行真实的英语演讲或辩论时,用摄像机摄像。不仅可以使学生亲耳听到、亲眼看到自己的演讲与辩论的全过程,引起学生认知心理的变化,有效纠正不易发现的不良演讲与辩论的习惯。
3.5考核方式设计
OBE评估采用多维度模式进行,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激励学生的学习行为的教学评价原则,实行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3.5.1自我评价、同伴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学生利用各种英语演讲、辩论的评价表实现对自己和其他学生的量化评价;教师通过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实现对学生表现的实时记录并提供及时反馈。
3.5.2口试与笔试相结合
考核内容由单一的知识考核变为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考试的形式也转变为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考核学生实际的学习结果。笔试以考察学生的英语演讲与辩论的基本知识、批判性思维能力为主;口试重点考察学生实际的英语演讲与辩论的技巧、心理素质、态势语的语用等方面的能力。
3.5.3过程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
OBE使教育评估的重点转移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育效果上,但是模块化教学激励的手段是学生在完成一个任务之后发自内心的喜悦,而且模块化教学中任务实施成功与否的评判标准是看任务实施的过程。因此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的考核应该纳入学生平时的考勤、听课、作业等指标,将阶段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最后做出综合评定。
4 结语
OBE和模块化教学都对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了全面改革与创新,已获得了许多教育工作者及教育界研究人员的重视和认可,对指导英语教学工作有着积极的意义。当务之急是如何将这些教育理念渗透到英语专业各科目的教学中去,切实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能力及其它方面的能力。在英语演讲与辩论课程中运用OBE和模块化教学还是个尝试,改革也比较粗浅,旨在抛砖引玉,引起更多同行的关注、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Spady,William G. Outcomes -Based Education: Critical Issues and Answers[M].Arlington,Va: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ions,1994.
一、技工院校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
口语交际是指用有声语言的形式,伴以合适的非语言手段,恰当、机敏的以听与说的方式来进行信息、情感的交流。它是一种有目的的语言活动,是在动态的语境中运用口头语言接受对方的信息,同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传递给对方的过程。技工院校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掌握口语交际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且吐字清楚,语气流畅,语义明确。
第二,能准确辨听他人的口语表达,在听一般语速的报告、发言、广播时,能准确理解、辨析和筛选信息,做出正确、及时的反应与评价。在辨听中能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见,积极主动地吸纳他人合理的观点和意见。
第三,讲理做到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用语简洁,符合听众要求;演讲做到观点明确,材料充分,层次分明,语言生动,符合听众要求;即席发言做到用语正确清楚,说话简明连贯,切合内容主题、场合和情境;举荐做到大方自信,态度恳切,实事求是,重点突出;辩论做到观点鲜明,说理充分,论证有逻辑性。
第四,能根据不同的情境和对象,大方、从容地进行介绍、采访、推销、交谈;积极参与讨论或辩论,能主动发言,准确表明观点,敏捷应对;语言准确、规范、得体、文明,借助表情、手势等体态语言提高口语交际效果;在交流中增强自信心和口语表达能力,达到相应职业岗位要求。
二、技工院校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听说能力是口语交际能力的基本组成部分,听的能力就是人们口头交际活动的基本形式,听是理解、吸收信息的过程,说是一种主动的口头交际行为(活动)。针对技工院校学生的就业需要,在加强基础训练的前提下,要特别强调专业能力的训练,如应聘、推销、解说、访谈、接听电话、接待、与上级交谈等。训练内容根据专业的不同进行调整,一般的操作模式包括感受领悟一模拟强化一实践应用三个阶段。据研究证明,人们在日常的言语活动中,“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由此可见作为口语交际能力的听说能力是多么重要,我们更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听说能力。
第一,在听说两方面加强训练和指导。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与人交流的修养。引导学生平时多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注意关心国内外大事,有目的地多渠道收集信息,广泛地占有材料并认真分析研究,客观评价,积极交流,在听说两方面加强训练和指导。在日常教学中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口语交际基础训练阶段。训练的主要内容包括普通话训练、朗读训练、态势语训练、思维训练、心理训练、记忆训练。训练的重点主要是普通话语音的辨正、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心理素质的提高;第二阶段,口语交际专业训练阶段。
第二,口语交际的情境化教学。口语交际能力是在一定的语言情境中表现出来的,各种不同的语言情境要求语言运用具有不同的特点和技巧。只有将学生置于一定的语言情境中,才能准确而熟练地掌握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当学生感到口语交际是一种需要时,内在的潜力就会被极大地挖掘出来。通过创设适合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的口语交际的情境,让学生认识到口语交际真的是一种就业需要。这样,学生学习口语交际的主动性就会被激发出来,学习的动力就会增加或持续,他们就会带着情感,怀着浓厚的兴趣走进交际情境中,进行进一步的体验。口语交际的情境教学可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模拟情境教学,即让学生在假想的语言生活情境中,进入角色,进入口语训练。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口语教学的趣味性,还能使学生掌握在特定场合言语交际的种种规范和技巧。另一种情境化教学是真实的语言情境教学,即把学生直接置身于一定的真实或仿真的交际场合,身临其境,使他们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提高能力。如通过开招聘会,进行仿真的现场布置,并对学生进行角色分工,让学生在训练中学习求职与应聘。
第三,“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笔者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有计划地进行系统而持久的“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内容包括介绍人或事,即兴演讲,辩论等。首先,规定每人到讲台上自由说话两分钟,学生评价一分钟,记分,成绩作为学期成绩评定的一项内容。其次,限定说话的范围,不限定说话题目,由学生自己拟题。要求说话时选题要小,内容要新,角度要准,挖掘要深。主要让学生说一说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有意义的事,让学生有话可说。学生对课前三分钟的训练十分感兴趣,既提高了听说能力,也达到了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目的。
第四,通过课堂讨论、发言等形式进行综合的听说读写训练。笔者在讲授知识和提出问题时让学生复述、回答,这就是听与说的结合;学生为了要说得好,就必须要注意去听;而要说得好,也需要通过听来获取说的内容、借鉴说的技巧,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听的能力,培养学生听的兴趣,使学生养成多听、会听、专注的良好习惯。在课堂上的质疑、问答、演讲、辩论等语言训练活动,有效地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并帮助学生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掌握与人沟通交流的基本技巧。通过创设具体能体现教学内容的交际场景,让学生通过讨论、游戏、角色扮演等形式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实践体验,提高学生接受新事物的敏感性和待人接物的应变性。在讲解课文时,找范文给学生诵读,然后提几个问题,通过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来观察学生听的程度。鼓励学生常听新闻、听广播电台的节目,通过听来提高自己认识事物、观察、分辨和欣赏事物的能力,这种能力有助于学生毕业后应聘,对于招聘负责人的提问,能够抓住要点,掌握核心,以便准确、得体的应对。
第五,编制口语交际能力训练的校本教材。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口语交际能力,笔者根据原有教材中的口语训练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了适应我院学生的口语训练教材,编写口语交际的基础知识并选取现实生活的话题作示例,还设计大量的不同语言环境的练习。包括求职语言、人际沟通、演讲、即席发言、举荐、辩论、自我介绍和产品介绍、采访、推销、交谈、体态语言等内容。通过校本教材更加具有针对性地、有序系统地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让学生敢于说,善于说。
三、技工院校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考核
笔者根据张振昂主编的《口语交际教程》中口语交际能力的检测标准(表1),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考核评价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评价内容为自我介绍、演讲、访谈、辩论。全方位多角度地考察学生的思维品质及语言运用能力。
第二,评价方式为口头测试,不设书面测试。评价方法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占20%),学生互评(占30%),教师评价(占50%)三种方式。在每次检测前教师讲明重点和要求,选出5-8名学生任评委(在不参加检测的学生中任意选出),在检测完成前还要请出学生评委代表汇报检测情况,最后教师总结点评。在实践教学中根据具体情况作出调整。
第三, 评价的成绩表现形式,除了有教师给出的等级,分为优秀、达标、未达标。还有对学生当时的口语交际水平的现状的描述及今后发展方面的建议。
表1:口语交际能力检测标准
项目 优秀 达标 未达标
一 精神饱满、充满自信、面带微笑、礼貌得体 有信心、态度自然、不拘谨 情绪紧张、缺乏自信、态度不端正
二 能说较规范的普通话,声音洪亮,口齿清楚,语言流畅、连贯速度恰当 普通话基本标准,声音能使全教室听清,语句尚流畅、语速较恰当 不能说规范的普通话,声音小,语言不清晰,语句不连贯,语速太快或太慢
三 语言表达中心明确,条理脉络清晰,语言准确,有时代气息 语言表达有一定的中心,条理脉络基本清楚,内容较陈旧 表达混乱,颠三倒四,用语不当
四 表达形式与内容创新,让人耳目一新,能适当使用幽默等语言技巧 表达形式与内容有一定创意,体现一定的匠心 表达形式及内容缺乏新意,无任何语言技巧
五 体态语自然、协调,表情丰富,举止文雅 能运用体态语,有表情 无体态语,或很不协调,面无表情
六 能积极参加团队的讨论及活动,在尊重别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 能完成团队的讨论或活动任务,未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不参与团队的讨论与活动,不尊重别人的意见
七 在与人交流中得体大方,应对机智灵活 与人交流基本得体,能做出有效应对 与人交流不得体,不能做出适当的应对,不能达到交际的目的
总之,笔者通过对技工院校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探索,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其说出的话言简意赅、条理清楚、富有魅力,具有一定的教学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陶辟.听说训练与口语交际[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2]刘欣.论中专语文能力达标模块的建构[J].职业技术教育,2000,(01).
[3]董以平.对高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14).
[4]胡亚学,刘春霞.加强职校生语文能力训练的基本方法[J].职教论坛,2003,(18).
[5]纪建强.结合专业特点培养语文能力[J].职教论坛,2001,(04).
[6]王英丽.提高高职学生语文能力的实践探索[J].吉林特产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2).
目前,在大学中,语文教学陷入一相很尴尬的地位,学和不爱学,学校不重视,老师也没地位。特别是在高职教育里,语文教学更是如此,因为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高级技术性应用人才,语文这门基础文化课更是摞在一边,教学课时相对来说少得可怜,有些高里的一些专业甚至不开语文课,这固然与当今社会的那种急功近利的风气有关,但是,高职语文教学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能学生的专业课紧密联系起来,不能高职教育的目的挂钩,而是单纯的授课与受课的关系,所以高职语文教学必需进行改革,才能与高职教育的目的相适应,才能在课堂上吸引住学生。为此,我们高职语文教师自己应该重视这门学科,不要认为学生、学样不重视就敷衍了事。相反,我们要了解高职学生的个性特点,了解他们专业的特点,然后,我们在教学上要进行一些新的尝试,来改变我们教学中的这种被动的局面。
要改变语文教学在高职教学中这种被“漠视”现象,需要对语文教学必要的改革,首要的一点是,要对高职语文的具体教学目的要有深入的认识,再次就是要革新课堂教学方法,以提高语文教学在培养人才方面的积极作用。
高职语文教学毫无疑问的要配合这个目标,不能像高中那样单纯的授受知识,也不能像本科学院一样作专业性的讲解研究,要体现高职语文的人文性、审美性和知识性、工具性的融合的学科特点。所以,高职语文教学除了传授知识,提高同学们的文学欣赏水平和人文精神之外,我认为理主要是要激发同学们的动口的思辩能力和应用能力,还要培养他们有创新的意识。在教学上应该分专业的来设置语文课程课时,而且在具体教学的时候也要分专业来讲授内容重点。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人才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基本能力,它是我们在学习、生产实践中获取知识、传播知识的基本手段。再结合高职教育的目的,可以发现,培养高职人才的口语表达能力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同高职培养目的、语文教学目标一致。高职教育要培养动手、动口能力强实用型人才,语文重视人才的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训练,无疑,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应合了两者的要求。但是,在语文实际教学中,这方面的培养却被忽视了。高职语文教材中,许多教材没有编录口语表达训练,少数教材有,却只是零零星星,数量少,也不完整。要重视口语能力的培养,语文教才就应设置适量的口语表达能力训练材料。另外,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口语训练课时少,教师只重视自己的课堂讲授,却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应“动口”的训练。
其次,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市场对人要求的必然选择。众多用人单位录用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是,人才要有基本的或是良好的沟通能力。人才要具备相应的沟通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是必不可少的。管理人才、销售人才对口语表达能力的要求毋容置疑,就是一般的技术人才也要相应的口语表达能力。现代企业生产,技术分细,一个技术人才不可能是通才,专业性的语言进行口头交流,没有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是难以实现团队沟通的。
认识到了口语表达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这还只是口语教学的一个起点,真正重要的是,教师应该如何在教学中展开口语教学,以下是有关口语教学的几点想法:
朗读朗读训练的目的在于训练学生准确发音,恰当的停顿,适宜的语速和语气,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清晰、流利能力。教师在这方面的课堂教学中,先要做演示性要求,然后进行个别、分给训练,也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合作性训练,例如,甲同学与乙同学自由组合训练,甲同学先朗读一首诗,乙同学听,听完之后再作点评;乙同学朗读时,甲同学听,且负责对乙同学的朗读效果进行点评。
交谈交谈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相互谈话为基本形式,进行面对面的思想沟通,感流、信息传递、学习讨论或娱乐谈心的一种口语活动。交谈是人际交往的主要手段,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尽管人人会说话,会交谈,但要达到交谈的理想效果,却不是人人能做得到,有人在交谈时“山穷水尽疑无路”,有人在交谈时“话不投机半句多”,有人在交谈时“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就说明交谈需要一定的交谈艺术。
交谈训练,主要训练学生的谈话内容及技巧,也就是说,怎样做到有话可说,并且能把话说好听,课堂教学训练方式,采取适宜的话题情景训练模式,先把学生分组,每一组学生都有一个话题,拿到话题之后大家可以先准备五分钟,然后展开交谈。话题内容应丰富多彩,可涉及学生的学校生活、学习、旅游、面试、找工作、社会热点新闻等等。
演讲演讲是一门语言艺术,主要通过“讲”,辅以表情、手势、姿势的“演”来把自己的思想观点传递给听众,说服听众接受你的观点,演讲训练不但能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还能锻炼学生的胆量、思维方式。在课堂演讲训练中,教师应让每一个同学至少有二次上台演讲的机会,之后组织一到二次的正规演讲比赛。
辩论辩论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准确性、清晰性和敏捷性,对于开发智力、锻炼口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辩论的训练,先由教师讲述一些辩论技巧如借题发挥、偷梁换柱、欲进先退、归谬反驳等方法之后,再观看几段辩论赛的录相,让学生体会,最后展开实际训练,分组辩论,教师创设一个两难的问题,论辩的正方和反方进行发挥辩论。
总之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立足于培养人才的目标,结合具体专业,在具体教学设计中,尽可能地采取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文霞主编《大学语文》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379-01
作文,是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四项任务中重要的一项。要圆满完成这项任务,首先要提高学生作文的基本素质。提高素质,不只是讲章法读范文,也不只是勤写多改,应该着眼于提高作文实力,教师主导,学生主练,少动笔头,多动脑动口,在积累、思考、表达上进行综合的系统训练,达到素材丰富,思想活跃,文思敏捷,“眼处心生句有神!”
阅读对作文的作用是巨大的!阅读对于写作的作用一般来说是“熏陶”、“浸染”、“潜移默化”的,对兴趣的培养,感情的陶冶、思想的熏染、收获的教会、知识的灌输、技巧的汲取、语言的磨砺、应是一种长期的、无形的“渗透”。学生在阅读中对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谋篇、造句……或者说“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及语感等,都能有大量的见识,有了这大量的见识,然后作文才能在借鉴中求异,在模仿中创新。见多识广,才能写得丰富、生动,有真情实感、真知灼见。
作文是写生活、写思想的,靠的是平常的积累。这种积累,除了生活素材,重要的是知识和思维,认识和思想,眼力和灵性。这些积累,直接的来自生活实践,间接的来自书籍报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虽然少,但他们在学校、家庭、邻里活动充分,教师指导他们在这三方面观察,提高眼力”,从平凡细琐的生活素材中窥视深刻蕴含,捕捉灵感,记人“日知录”。记下多少不要紧,要紧的要练出“亮眼睛”,见人之所未见,乃至一颦一笑都可以在“眼力”下过过路,选出有用的信息贮积起来,久而久之,不仅积累了丰富的作文素材,重要的是逐渐形成关注生活,获得写作灵性的基本素质。
积累,需要大量从书籍报刊中获取。但是,学生没有多少时间课外阅读,更难养成坚持课外阅读的习惯。时间,需要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去挤;习惯,需要语文教师示范让学生养成。我的做法是,在每届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开设课前阅读专栏,主要由教师和学生示范阅读。一个学期,给学生朗读200余篇(段)文章,300余条名言警句和时文摘要,精悍短小,信息量大。每堂课前朗读,费时三四分钟,贵在坚持,学生心记手录。报刊内容还可借用收音机代读。教师同学的示范朗读,收音机的代读,使学生受益匪浅。每天都处在积累、读书的氛围中,又慢慢养成了挤时间抢时间坚持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这样,大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的劲儿。
有了积累,重要的是要认识积累的东西――多想。想是对生活的理性思考,是对思维的逻辑训练。当然也只有想得广博,才能把视线投向生活的更大天地,更深层次;想得清楚深刻,也才能写得井然深透。为了引导学生多思善想,笔者拟了爱国兴邦、立志创业、勤学成才、读书求学、美德洁操、竞争发展、社会流弊、校园生活、家庭风范、景物情状、辩证认识等多方面问题交给学生,要求学生在生活、阅读中找到相关话题或材料进行思考。要多角度想,多层次演绎,确有心得后凝炼哲理妙语,或立论定题,或草拟纲要,或写成札记。这种练习,对锻炼学生思想的敏锐性、深刻性、开放性和思维的逻辑性都大有好处。
思考的内容不拘一格,安排的方式也因时制宜,哉单项或篇章,或课内或课外。课余时间不集中,见闻琐细,可作些零散思考。见闻人事景物,思考记叙文的片段描写;见闻好人好事,社会流弊,思考评论杂谈的写作;见闻新产品新成果,思考说明的方法;见闻新人新风尚,思考新闻报导;甚至听广告借书报见启事,思考应用文的格式和内容,等等。课内时间集中,思考专注,可思考一些专题性写作问题。可开专题课组织学生作宽题走窄路、生题目掘熟知的思考。如单词题《路》、《灯》、《镜子》、《流星》等极宽泛,则启发同学广开思路,各抒己见,从不同角度联系实际取其一点象征意义从窄处下笔。而关系题有难度,如(球星・集体・冠军),学生既熟悉又生疏,生疏在关系题型上,熟悉在词义和短语的语法关系上,利用学生熟知的知识,轻轻点拨,学生顿悟前二者是从属关系,与第三者成条件关系,接着快速立论,安排好写作思路。这种灵活、因时制宜的思考练习多了,学生就有了灵性,常常兴致十足地秉笔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