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证券投资范文

时间:2023-06-25 09:22: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个人证券投资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个人证券投资

篇1

1近年证券投资市场概况

证券投资就是指有价证券投资(Quotedsecuritiesinvestment),是狭义上的投资,是个人或企业用积累起来的货币购买股票和债券等有价证券,以盈利为怒地的投资行为。证券投资具有高度的“市场力”是对预期会带来收益的有价证券的风险投资,投资和投机是证券投资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两种行为。

近年来,证券市场随经济周期波动,2006沪深股市领涨全球,上证指数从2005年底的i16l点强劲上扬至2006年12月29日,终盘报收2675点,累计上涨高达l5l4点,涨幅超过l30%,沪深股市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2006年上证综指、沪深300、深成指等9项指数同比涨幅翻番;股票市场筹资总额出现大幅增长,本年度深沪两市股票筹资总额逾2200亿。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我国证券市场也随之受到了一定冲击,进入了个低沉阶段。随着金融危机逐渐消除,我国证券市场开始进入新的生命周期。

2中小城市居民收入分析

2009年上半年,据6.5万户城镇居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显示,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56元,同比增长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lI.2%,这一数据超过了GDP涨幅。而,这一收入增加幅度也高于去年增加幅度,居民的实际收入增加。

中小城市居民收入的实际增加使得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随着投资理念的改进,居民开始选择出了银行储蓄以外的其他投资方式,于是更多人加入到证券投资行业中。虽然证券投资具有不可避免的风险性,但是其风险伴随者高收益,于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中小城市居民也开始进行这种具有风险性的投资,并且伴随着更高的热情和自主学习性。

3中小城市居民证券投资现状

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公司的“2009年投资者综合调查”涉及55家证券公司、350家营业部的28000名投资者,采取抽样方式随机抽取2800个样本,该调查显示,今年前1O个月,我国占比三成五的个人投资者实现了整体盈利;多数股民对未来3个月、6个月大盘向上表示了信心,但近期买入意愿有所下降。

调查还显示,股民主体的年龄段是25岁至55岁的适业人群,占68.27%,25岁以下和55岁以上股民所占比率为13.65%、18.08%,且这两部分人群所占比率有所提高。从入市资金量上来看,25岁以下和55岁以上两个群体投资在五万元以下的占21.38%。而在适业群体中,投资在五万元以上的占56.27%。从职业上来看,所占人数比例较高的依次是机关干部、科教文卫:[作者、工人、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业主,但在投资二十万以上的股民群体中,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业主所占比例最高。股民的收入水平普遍不高,年收入在两万以下的占33.87%,年收入在两万至五万之间的占47.52%,年收入在五万以上的占i8.61%,不同收入群体的投资规模在各个档位均有分布,年收入与投资规模的比值反映了股民投资的高杠杆性,股民投资总额平均占家庭总资产的46.32%,。而4.28%的股民曾经或正在举债炒股,该现象降低了股民的市场风险承受力,增大了股市波动可能产生的社会风险。

4中小城市居民证券投资心理分析

股市的波动往往引领者股民的思想动态,股市波动导致人心波动,人心波动导致社会波动,社会波动则往往引起‘些社会问题。可以说,股民的细想动态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影响着股民资深,也影响着证券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影响着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因此,了解股民的思想与行为状况,为加强股民群体的教育引导提供科学依据,为建立完善而高效的股票市场机制,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相关部门制定干预市场政策、实施宏观调控提供借鉴。

相关调查显示,对多数投资者而言,多数投资者的求胜心理过强,投资绩效与内心期望差距悬殊,风险承受能力依然较弱,股市波动甚至开始对股民心理健康状况起到越来越大的影响力。而且,多数中小城市投资者自身权利认知非常有限,权益保护状况主观感受不良,证券市场监管状况和相关法规建设令股民不满意。但多数股民对股市波动有客观的认识,对中国股市未来发展基本持乐观态度。

5对与中小城市居民证券投资的建议

由于中小城市大部分证券投资者处散户和中户的投资水平,其投资具有一定很大的群体特点,针对其收入水平、心理特征等,笔者对中小城市居民投资行为作出如下建议。

5.1不要过度迷信专家

很多投资建议是来自专家本人的判断,虽然专家具有更深厚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但是盲目跟随往往不是股市的明智之举,应该根据自身情况,结合各方面知识和信息,作出充分而明智的判断。

5.2适度补充专业投资知识,避兔盲目投资

中小城市的投资者构成和居民普遍专业水平都不能达到专业水平,很多时候往往出现跟风盲从现象,最终无法盈利反而亏损。一定的专业知识会增强投资者的投资理性,可以降低投资风险。

5.3坚持对个别股票的中场期投资

不少个股股价不断攀高,新股民追高获利机会很大,但还是应注意风险,股市也会发生预期之外的跌损。从实际回报率来看,选择好的股票进行中长期投资往往能超越短线操作的业绩。

5.4进行基金投资,降低风险

篇2

“FPA? (Four-colors Personality Analysis) 性格色彩”的四色分类可追溯到古希腊,以西医鼻祖希波克拉底的四液学说作为源头。希波克拉底认为:构成人体体液的四种主要成分分别是心脏的血液、肝脏的黄胆汗、胃部的黑胆汗和脑部的粘液。每个人体内体液的混合比例是各不相同的,血液占优势的人属多血质,粘液占优势的人属粘液质,黄胆汗占优势的人属胆汁质,黑胆汁占优势的人属抑郁质。他认为“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但许多人有着相似特征”。

乐嘉借鉴了气质学说的精髓,将乐观爱玩的人归为红色;将循规蹈矩、感情细腻特征的人归为蓝色;将喜欢成为领导者的人归为黄色;而将乐于旁观、很轻易就会被人所领导的人归为绿色。每个人的性格都有其独特的色彩密码,这些性格色彩具有一定的支配功能,会影响人们在具体实践活动中的思想与行为,最终表现出千差万别的行为表现,其具体特征如下表所示。

二、不同性格色彩投资者在上涨与下跌行情中的行为特征

红黄蓝绿四种性格各有各的性格特点,他们在进行证券投资的过程中,不同的性格色彩会影响其具体的投资行为,并且不同性格色彩的个人投资者在股市涨跌中的投资表现有比较大的区别,表现如下:

三、不同性格色彩个人投资者投资行为的问卷调查分析

(一)调查目的。为了验证不同性格色彩的股民在牛熊市中投资行为的不同,旨在了解不同性格色彩对股民投资行为的影响。

(二)样本说明。这次调查通过手机app问卷星完成,共回收208份问卷。调查对象为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2012级金融学、2013级投资学的在校大学生。问卷中利用乐嘉性格色彩学测试题对调查者的性格色彩进行了归类,共有84位红色股民、18位黄色股民、44位蓝色股民及62位绿色股民。为保证调查的质量,被测试者均被告知所有题目均无标准答案,完全由其按自己的第一反应或倾向来答题。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1、上涨行情中,不同色彩股民的投资行为特征

问卷题目一:您在上涨行情中的投资行为倾向是( )

A、密切关注股市的信息,参考股评专家推荐,作出买卖。

B、相信自己的判断,遇到合适的买卖时点,快速买卖不犹豫。

C、独立分析,构建资产组合,密切关注股市价格的走向。

D、不追求股价的快速上涨,涨的快也跌得深,投资有收益就好。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在上涨行情中,四种性格色彩的被调查者呈现出不同的投资倾向。其中红色股民中有52位倾向于选项A,占红色性格总数的61.9%,说明他们更热衷于追寻市场热点,依据市场信息做出决策,甚至有时候会四处打听消息参考他人意见。黄色股民有11人选择了B选项,占黄色性格总人数的61.1%,说明他们更加自信、勇于冒险、敢于投资,全力把握市场机遇,力求在一波良好的行情中实现资产的快速增值。此外,29位蓝色股民选择C选项,占蓝色被调查者总人数的65.9%,说明他们在追求获利的同时也保持谨慎小心的性格特点,更注重策略,优化资产组合配置,防范市场行情突然变化带来的风险。53.2%的绿色股民偏向于选择D选项,乐天知命并且倡导中庸之道的绿色股民主要以保卫获得的资产增值所带来的利益,追求资产的稳定增值。

2、下跌行情中,不同色彩股民的投资行为特征

问卷题目二:您在下跌行情中的投资行为倾向是( )

A、情绪波动,但心中仍犹豫不决,偏向于持股观察等待股价上涨。

B、相信自己的判断,可能是机构诱空,继续观察,但下跌太多会进行止损。

C、全面分析排查下跌原因,调整策略,构建新的组合。

D、快速撤离资金。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在下跌行情中,58.3%红色股民选择了A,说明情感充沛的红色股民的情绪容易受到股市下跌的影响,他们倾向于持股观察。黄色股民中有44.4%的人在股市下跌中相信自己的判断,但如果股价跌得太深,他会止损,避免亏损扩大。严谨细致的蓝色股民,在股价下行时,有54.5%的比例会进行全面排查下跌原因,企图找寻新的股票组合来减小原组合风险。最后,绿色性格股民在股市下跌中,做出的选择的比例较为分化,其中有33.8%的人数选择了快速撤离股市,也有32.3%的绿色股民选择调整资产组合。

篇3

    理财业务在快速发展和演进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本文主要分析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规范、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有关政策建议。

    一、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发展现状

    1.外汇理财产品。早期的外汇理财产品主要是个人外汇结构性存款,近年来受人民币汇率改革、美联储不断加息、本外币存款存在较大利差等因素影响,商业银行外汇理财市场日趋活跃、品种正逐步丰富。今年年初,凭借股市和金市的高温,各商业银行推出了一批与股指、黄金价格挂钩的外汇理财产品。外汇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大幅提高。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开办的外汇理财产品有工商银行“汇财通”、建设银行“汇得盈”、中国银行“汇聚宝”、中信银行“理财宝”。

    2.人民币理财产品。人民币个人理财产品是商业银行以银行间债券市场上流通的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央行票据、货币市场基金和企业短期融资债券为收益保证,向个人投资者发行的理财类产品。该理财产品一般以银行信用保证本金安全,且预期收益率高于同期存款税后收益;产品流动性强、风险低。

    由于货币市场利率走低,人民币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在节节攀升后开始逐渐回落,收益率下降,降低了对公众的吸引力,一些行甚至停办了人民币理财业务。

    2006年以来,一度跌入低谷的人民币理财再次升温,其主要特点是:一是预期年收益率一般在2%—4%之间,较2005年收益率明显提高。二是产品的流动性明显增强。如工商银行1月份发售的一期人民币理财产品首次在同类型产品中提出允许提前赎回,允诺其半年期产品发行后,客户每个月都有一次赎回机会。三是结构型产品主导市场。各行推出了多种结构型理财产品,资金收益与国际金融市场投资产品相连接,本外币通过衍生产品相联系,以外币的高收益弥补本币的低收益。如民生银行经银监会、外管局批准,首家推出民生财富人民币非凡理财结构性理财产品,利用国际金融市场的衍生交易,为客户提供人民币和美元结构化理财;光大银行“阳光理财A 计划”浮动收益产品,收益率与国际金融市场原生及衍生产品挂钩,收益率比同期储蓄高30%以上。四是资金投向有突破混业经营限制趋势。如中行财富投资管理服务汇集了中银股份旗下中银国际、中银证券、中银基金等产品和服务,将借助中银集团在海内外证券行业和基金行业的配置,为理财贵宾客户提供海内外证券投资管理服务。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将理财作为竞争手段。2005年前,商业银行推行理财业务目的并不完全是为了增加中间业务收入,而在于争夺存款、提高市场份额。一些银行采取盲目承诺高保本收益率,甚至采取搭售储蓄存款的方式销售理财产品,将个人理财产品演变为变相高息揽储的工具。不少股份制商业银行甚至在亏损让利的条件下推出理财产品,以理财产品为竞争手段吸引中高端客户、争夺零售客户资源。而国有商业银行推出个人理财产品的主要目的是应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同业竞争,巩固中高端客户,减少客户流失。

    2.潜在的金融风险不容忽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理财产品定价和风险对冲方面,缺乏科学的定价机制和完善的风险管理措施,存在一定的风险。

    一是市场风险。推动人民币理财业务快速发展的基本前提是获取债券市场收益率与存款利率之间的套利利差,一旦债券市场收益率大幅下降,这种套利的风险就会自然产生,有可能会导致银行无力支付理财产品的高收益率。由于债券数量有限,加上商业银行人民币流动性过剩问题突出,大量理财资金涌入货币市场,银行获利空间变得极为有限。2004年上半年以来,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出现了持续、大幅上涨,上交所国债指数从2004年4月初91.1点上涨到2005年10月中旬的109.73点,上涨20.45%.债券指数已在高位运行,债券收益率曲线整体下移,债券资产利率风险越来越突出。外汇理财产品主要投资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外币结构性存款、货币掉期、高等级债券、欧洲商业票据、拆放境外同业等产品,也存在较大的市场风险。目前外资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有的与香港红筹股挂钩,有的与新兴市场债券挂钩,有的与商品指数以及国际市场黄金、石油挂钩。目前,美国联邦储备基金利率已达4.5%,且市场普遍有进一步上升的预期,随着美元与人民币利差的进一步拉大,许多商业银行通过各种汇率、利率工具,投资境外衍生产品以提高资产收益率和资产配置效率的意愿比较强烈,一旦市场出现大的逆转,外币理财市场将面临较大的风险。同时,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缺少自己的产品模型和对冲技术,大部分产品都是依靠外资银行设计、报价、风险对冲,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也存在一定风险。

    二是操作风险。目前银行大量推出创新理财产品,内控建设和风险管理往往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因操作失误或欺诈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有的银行对空白理财产品认购书不作重要凭证管理,经办人员对相关操作规程不熟悉,或者分支行超计划销售,存在较多的风险隐患。

    三是流动性风险。对可提前终止的理财产品,如果因为市场利率变化出现大规模赎回,可能影响银行的流动性,特别对资金头寸比较紧张的股份制银行影响较大。

    3.理财业务资金管理不规范。部分商业银行的理财资金管理不规范,没有按理财产品协议使用资金,发生理财资金挪用的现象。而且,商业银行通常对出售理财产品获得的资金没有设置专门科目进行管理,只是在储蓄存款科目反映,仅是作了冻结而已,资金实际用途难以监控,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4.缺乏较权威的培训认证机构。为了保证金融理财师的服务质量、维护市场秩序,许多国家的实践经验是对“金融理财师”成立自律性、非营利、非政府的专业资格认证机构,通过对达到一定专业水平和道德水准的金融理财人员进行认证管理,提高行业公信力。国际注册金融理财师标准委员会是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广泛认可的金融理财师认证机构。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善的类似权威机构,只是于2004年9月,以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名义发起成立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并于2005年8月加入了国际CFP组织,首次在国内引进国际CFP专业资格认证制度。

    二、影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主要因素

    目前,我国个人理财业务仍然以产品销售为中心,还没有过渡到以客户为中心,业务仅停留在产品上,尽管不同的银行有不同的品牌,也纷纷建立理财中心,但它们的业务范围更多的是把现有的业务进行重新整合,仅是储蓄功能的扩展和最初级的咨询服务,没有针对客户的需要进行个性化设计,缺乏个性化服务。绝大多数银行开展理财业务的出发点,是将其作为优质营销服务的一个手段。影响理财业务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一)外部环境因素

    1.居民现代金融意识不强。由于普及性金融教育严重滞后,加上商业银行理财营销过分侧重于收益的宣传,没有严格履行风险提示义务,使大多数居民对风险与收益没有正确的认识。公众更多认同银行传统的存款类业务,对真正意义上的“代客理财”业务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更偏好具有保底承诺的理财产品,对风险程度相对高、没有硬性承诺的产品则“敬而远之”,更鲜有通过资产组合规避风险的需要,导致现阶段市场需求只能是一些低风险的简单理财产品。

    2.理财资金运用渠道狭窄。

篇4

中图分类号: F830.91文献标识码: A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中国 证券市场这二十多年来几乎可以说完成了国外发达资本主义百年走过的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作为新兴的市场与发达国家的证券市场相比,制度法规还没有健全,证券市场的理论和实践同样也不够完善,以及常态化的个人投资者非理性投资行为等因素造成了我国的证券市场波动幅度巨大,出现了07年波澜壮阔的大牛市和08后长达5年之久的大熊市。其中13年更出现了以大盘蓝筹为代表上证指数震荡下跌,而以小盘科技创新为代表的创业板新高不断的奇异的证券市场现象,这些现象产生的背后都很难以标准金融学的知识来解释,因为标准金融学的前提判定是个人投资者只会以理性投资者的身份出现,理性投资的话不会出现证券市场的大幅波动和割裂行情,只有用行为金融学才能从研究投资者的行为因素出发,根据一些描述性模型来解释投资者的实际决策行为和市场运行状况,从而较为圆满的解释证券市场的投资者行为。行为金融学其实就是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融入到金融学的学科里,它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等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金融市场的发展。通常可以通过这一研究视角来分析金融市场主体在市场行为中的偏差和反常,从而来寻求不同市场主体在不同环境下的经营理念及决策行为特征。

近几年在国内,行为金融理论也受到了学术界的注意,在这方面的研究活动也比较活跃,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在实证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个人投资者在证券市场的投资行为并不是完全理性的,或者说大多数个人投资者并不是如传统标准的金融理论所描述的那样他们在证券市场上具有高度理。而且他们在证券市场上一般都以弱势群体的姿态出现,其投资行为不仅受到自身固有的认知偏差影响,同时还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而正是个人投资者的这些非理严重影响了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性。很显然这些研究活动对于个人投资者的投资实践过程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我国证券市场现状

我国的证券市场可以称为零和博弈的市场,有人赚必定有人亏。个人投资者相比机构投资者由于信息不对称,资金量悬殊等因素的存在,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如果再扣除交易手续费和印花税,佣金等交易费用,个人投资者在这个市场上的投资行为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负和博弈,这也难怪市场上会流传有“一赚二平七亏”的股市铁律,就是这样的市场个人投资者仍然趋之若鹜,几乎人人都认为自己可以成为那10%的成功者,大把的赚取证券市场上的金钱,实现人生的财务自由。这也就造成了我国目前证券市场长期存在过度的投机行为,个人投资者长期盲目偏信虚假信息,对投资标的不断追涨杀跌,导致整个市场上的股价上下波动幅度异常,换手率数倍于成熟的证券市场,这些都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弱化了证券市场的优化配置资源的功能,为我国证券市场的稳定发展留下了巨大的隐患。基于这样的背景,本人在文章中对我国证券市场上的个人投资者的非理性的行为等问题进行相应研究。

2.我国证券市场投资者的非理

2.1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就是从众行为,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在这个群体中,人们彼此模仿,彼此传染。通过相互间的循环反应刺激,情绪逐渐高涨,人们逐渐失去理性。这种行为往往难以预测,难以控制,并可能具有潜在的破坏性。而羊群效应长期存在于我国证券市场中,这种特殊的非理在单边牛市或者熊市中表现的更为明显,也就是说在这种单边的市场下,个人投资者更容易盲从一些市场上的一些或真或假的 信息,或者跟随市场上所谓的专家和投资高手的操作模式来进行投资决策,从而产生跟风行为,导致市场上追涨杀跌氛围浓厚。

羊群效应是一个很复杂的现象,其形成有很多原因,其中包括人的从众本能,人群间沟通产生的感染,避免后悔所产生压力,获取信息渠道狭窄等因素。从众本能是指人们具有与他人保持一致,和他人做相同事情的本能,这是人类心理特征进化下的产物,是与生俱来的。这就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证券市场上出现个人投资者的羊群行为是普遍存在的,容易产生投资行为的趋向性一致。而人群间沟通产生的感染主要指的是个人投资者在日常交流中容易受到他人影响,对投资标的产生某种认识趋同性,从而受到感染而进行一致。通过经常性的沟通会使投资者的思考模式向某个带头的投资者靠拢,甚至形成一种复制模式,加剧羊群行为的产生。同样“共同承担责备效应”的存在也会导致羊群效应,在证券市场中如果个人投资者进行按照个人独立选择而发生亏损时,通常会感到后悔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并且这种由于后悔所带来的压力可能大于错误本身而引起的损失。为了最小化个人投资者所带来的压力,他们容易产生从众心理,从而去追涨或者杀跌一些热门的证券,以此来产生“共同承担责备效应”,减轻自身压力。获取信息渠道狭窄也很可能造成羊群效应的扩大,如果个人投资者能掌握市场上所有的有效信息,那他们就不用通过观察他人的决策来决定自己的决策。但是由于我国的证券市场中个人投资者相对机构投资者和产业资本来说明显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地位,他们获取的信息除了时效性差外还十分不确定,所以这些人就会更倾向采取他们认为的“简捷”方式,从他人的交易行为中获取信息,这样很容易导致羊群效应在市场上的聚集。

2.2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在行为金融学中被定义为,认为自己知识的准确性比事实中的程度更高的一种信念,即对自己的信息赋予的权重大于事实上的权重。它被认为是行为金融学中研究最多的认知偏差,在我们中国证券市场上就有很多的异常现象都是由个人投资者过度自信的行为造成的,最为典型的现象就是过度交易,从而推高了整个市场的成交量,导致个人投资者支出高额的交易成本,最终对这些投资者的财富造成整体的缩水。

市场中个人投资者过度自信的状态主要由认知偏差造成,通常自我归因式的认知偏差会促成某种控制幻觉,而控制幻觉与市场上的某些事件的可预测性联系起来就容易产生过度自信。简单来说就是,拥有过度自信状态的个人投资者在选择某支证券获取收益的时候,他们通常会认为是自己的功劳,是自己的英明决策促成了这笔成功的交易。但是当他们同样选择证券造成亏损的时候,这些人通常不会将责任归于自己身上,只会抱怨是糟糕的市场环境造成的,自己不需要对此笔失败的交易负责,这是典型的认知偏差而造成的过分自信心理。当然选择性偏差和残存偏差也会导致市场交易者的过度自信,这种偏差会因为在市场上的成功使自己更加过度自信,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并不是过度自信使他们更加富有,而是这个变富的过程使他们过度自信。

我国证券市场上的个人投资者在过度自信方面表现的尤为显著,在进行证券交易时交易者过度自信的结果就是交易过于频繁,也就是过度交易。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证券市场上的个人投资者平均交易次数大大超过了欧美国家的平均水平,在这个程度上可以反应出我国市场上的投资者通常都急于求成,希望通过频繁交易来实现短期间的暴富,往往这些人都会认为自己的投资能力超过普通投资人群,自己有能力获得超过平均水平的超额利润。但往往投资收益和其交易次数成负相关关系,即交易次数越多,投资收益越低。

2.3处置效应

处置效应主要出现在投资者的卖出决策中,主要行为表现为个人投资者不情愿卖出与买入价格相比产生损失的资产,而更倾向于卖出较他们买入价格有所升值的资产。处置效应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投资者回避损失的倾向,他们通常在中国证券市场上习惯于持有账面亏损的证券,而卖出账面盈利的证券,这种现象很难用理性的金融学来解释。打个简单的比方,如果我们在做商业经营的时候,对于两家不同盈亏状态的实体,按理性分析通常我们应该及时处置亏损实体,避免亏损继续无限扩大,而继续保留盈利状态的实体,以此来不断增加商业利润,如果条件合适的情况下甚至应该将处置亏损实体的资金在盈利实体上加码,进一步让利润奔跑。但在我国的证券市场上恰恰出现相反的处置行为模式,并且广泛存在,他们所卖出的股票的平均表现一般都要好过他们继续持有的股票的平均表现。

行为金融学从后悔厌恶的角度对这种非理做出了很好的解释。如果投资者在股价下跌时卖出股票,那他们就认为他们会丧失最终获利的机会。同样的在股价上升时,如果投资者未能在股价下跌之前卖出股票,他们会产生后悔厌恶情绪。这些投资者多半认为只要股票还没有卖出,就不会产生实际亏损,可以等待 期盼股价还会涨回来,使其免受损失的痛苦。正是这种后悔厌恶和回避亏损的心理会导致在证券市场上的长期亏损,他们过早的抛弃了自己的盈利部位,而紧紧抱住自己的亏损部位,经常小赚大亏,最终失去自己对市场投资风险和证券投资标的的客观判断,在证券市场中长期处于被动地位。

3.我国证券市场上非理的建议

我国证券市场上的个人投资者因其自身的心理认知偏差以及由此产生的种种非理,导致其经常做出错误的操作决策,从而无法获得良好的投资回报。根据国外的大量心理研究分析得出的结论来看,认知偏差可以通过有效的学习和实践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甚至纠正。针对这些非理我主要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希望有助于个人投资者做出相对正确的投资决策,做到多赚少赔,在证券市场中保持长期而稳定的投资回报。

首先个人投资者必须有清醒的认知到自己在证券投资市场上存在一些自身固有的心理局限和认知偏差,比如对亏损产生恐惧、对盈利盲目乐观等。对于这样的现象我建议投资者必须树立起良好的投资心态,最好能做到不以赚喜不以亏悲,时刻保持住一颗平常心,拥有良好的心态你基本上就能拥有超过市场上大部分交易者的先决优势,从而克服人性易于贪婪和恐惧的特点,为自己添加了长期盈利的砝码。

其次个人投资者必须通过学习证券市场投资技巧以及相关的财务法律知识来了解这个市场,再通过投资实践经验来验证自己学习到的相关知识是否对自己的操作有帮助,最终构建起自己的交易体系,然后严格按照交易体系的模式进行相应的操作,只有这样个人投资者进行股票投资才不会盲目,二做到投资决策有的放矢,为自己的长期盈利做好相应担保。当然要做到更好的把握投资方向,必须多关注国家的宏观经济状况,对一些产业政策方向都要有大致了解,时刻关注新闻联播是不错的渠道。

再次,个人投资者对自身的市场投资回报期望必须有合理的界定,绝对不能奢望短时间内暴富,以此频繁交易,不断为市场贡献交易手续费,古人说的“预速则不达”也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建立起长期投资的理念,避免短期投机行为,个人投资者才能够稳定的在市场上生存,最终享受到复利投资带来的神奇效果。

4.结束语

本文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出发来对中国证券市场上的弱势群体个人投资者的非理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避免非理的意见,以此期望能对正在从事证券投资的个人投资者提供可借鉴的参考,在证券市场的大浪淘沙中抵御住市场风险,长期稳定在市场中获得可观的投资回报。

参考文献:

[1]史金艳 .行为金融理论与应用.2010.08

[2]李心丹.行为金融理论研究体系及展望.2005.01

[3]王勇.中国股票市场非理性的行为经济理论分析.2004.0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