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5 09:22: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学生心理卫生教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目前,我国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乐观。所以,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帮助和维护学生的良好情绪,消除不健康的、不良的情绪状态,使学生身心能健康地成长。
一、情绪的概述
情绪是指个体被激起的一种状态,主要反映了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情绪具有较大的情境性、激动性和短暂性,常用于说明某种体验的表现形式。情绪可分为积极(良好)情绪和消极(不良)情绪两种状态。
二、心理卫生的含义
1.新编大英百科全书的解释,心理卫生系“用于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种种措施”。
2.霍夫曼认为:“心理卫生是指在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内心之间保持和谐平衡。”
3.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原理事长陈学诗教授对心理卫生作了如下定义:“研究和讲求心理健康之道。”他指出:“心理卫生之要旨,在于培养、保持和增进健康的人格。”
三、体育教学中不良情绪的现象
体育教学中,初中生常见的不良情绪反应主要有:焦虑、恐惧、胆怯、自卑、抑郁、羞愧。
四、体育教学中不良情绪的特征
体育教学中,初中生不良情绪大致表现为以下一些特征:肌肉紧张、僵硬,反应迟钝,动作不协调;烦躁不安,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心神不宁,听而不闻;积极性下降,退缩、逃避练习;缺乏信心,忧心忡忡,害怕动作失败;言语减少,回避与教师或同学交谈;判断推理能力下降;行为失控,易激动。
五、体育教学中初中生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初期,这一时期遗传、生理、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教育环境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不良影响,会干扰初中生的正常心理发育,导致不良情绪的产生。
1.外在因素
(1)人际关系因素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紧张、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协调,往往是造成学生不良情绪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学生在练习时,如得不到同学的认可和尊重,受同学的挖苦和嘲笑等,都会产生不安的情绪变化,从而不敢面对老师和同学,由此而产生自卑、羞愧、抑郁等不良情绪。
(2)教学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运用不妥当
安排的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是影响学生在学习中不良情绪产生的主要因素之一。教学内容安排得单一、容易,学生会感觉枯燥无味,从而使学习积极性下降,降低学习兴趣。
2.心理因素
体育教学中,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也是产生不良情绪的主要因素之一。学生的意志力薄弱、克服困难的勇气不足、对挫折的容忍能力差、性格孤独、适应能力差等,这些心理现象都有可能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出现。
六、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不良情绪心理卫生指导
1.体育教师应重视自身的心理健康
2.协调好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和谐,有助于消除学生孤独、恐惧、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
3.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是预防和消除不良情绪的重要保证。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意志品质锻炼,如设置具有一定难度的练习情境和鼓励学生向具有较好意志力的学生学习等。
4.激发运动兴趣
一、克服从众心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的有效途径。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
1.预习存疑,诱导思维。有些课文篇幅较长,故事情节曲折,我就要求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提出疑难问题,相互讨论、互相交流。他们对这些问题既感到新奇又难以理解,从而诱导启发他们的思维。这样带着疑问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边议,效果更佳。
2.课题设疑,启发思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提出问题,捕捉文章的中心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3.难点质疑,引导思维。阅读课文时要抓住重点、难点部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一步步启发学生思维,促使他们进入思维状态,不断地进行判断、推理,在思维的渐次深入中把握课文的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高认识能力。
二、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力乃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呢?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有序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让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课堂教学民主是培养和形成创造思维创新意识的基本保证。只有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才能使学生的创造精神得以充分发挥,使其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调动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强调师生互动,让学生的思想、意志、情感和行为方式得到尊重,给予学生足够的展示才华、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机会,让学生能与教师坦诚交流,自由畅想,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激发创造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大胆想象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是创新的原动力。想象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源泉。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智力进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力不可能有创造。”鲁班由茅草的叶子划破手指想到铁片的细齿也可以锯断树木,从而发明了锯子;苹果落地使牛顿想到引力问题,从而在自然科学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蒸气冲壶盖使瓦特产生想象并改良了蒸气机,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诸多的事例都说明想象的火花有时甚至能改变一个时代。
应该说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想象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我们平时阅读的许多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想象的典范之作。如《诗经》中的《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这一连串朦胧奇美的想象,堪称奇绝,写出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与向往。还有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作者抓住莲的体态风度与高洁雅士的精神、气质上的相似之点,将他们联系起来,托物言志,充分发挥了想象的作用。如果我们能很好利用这些教材,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面对一个常识性的问题:“雪化了变成了什么?”如果按照通常的思维定势来回答,答案自然是“水”。但有一个小姑娘却说:“雪化了变成了春天。”你能不惊叹这个美妙而充满诗意的想象吗?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有人将“钢笔在纸上蹭着痒”认为是“荒诞”;有人将“老鼠撞到墙上,不省鼠事”斥为“生造”,就不能不让人感到悲哀了。为什么我们除了将牙签理解为“剔牙的物品”,就不能认为它是“小人国蚂蚁的航空母舰”呢?为什么样我们不认为海边岩石的棱角是被海浪“咬”去的呢?为什么我们现实的教学不能给学生多一点想象的空间呢?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就是要独辟蹊径、有主见、有长处。只要善于联想、想象,灵活运用联想的三种方式,学会逻辑推理的几种方式,也容易做到。
创新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形式,是一种不受已有方法的限制、不被定势所拘泥的思维。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课。语文教学活动中蕴含着无穷的创造因素,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创造因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打破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只考虑一种思路,一条道走到黑,钻牛角尖,它是妨碍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最大障碍。为克服思维定势,教师应提倡让学生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去解决同类型的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教师在教学《草》的最后一句“春风吹又生”时,在黑板上画出了小草刚发芽的样子。一位小学生提出意见,认为老师没有画出“春风”,老师请同学们一起来思考:如何画出春风?那位小学生自己上台把小草全改成了向右微微弯曲的样子。这位聪明的小学生打破了一般人认为绘画要画事物本身的思维定势,通过改变小草的形状,从侧面画出了“春风”。这就是创造性思维开出的花朵,美丽,动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从多种角度去思考问题,学生才能活跃思维,学得灵活。
二.注重求异思维
求异,即坚持答案结论的多维性。学科教学中,寻求“标准答案”、“正确结果”似乎是一种定势了的思想模式和僵化了的操作程序,这样的教学活动,完全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扼杀。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问题,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人云亦云。在教《望庐山瀑布》时,笔者让四位学生上台据诗意想象作画,四位学生都画出了山峰、瀑布、紫烟,但其中有一位学生画的山峰不是普通的山峰形状,而是把山峰画成了香炉的样子,另一位学生还在山峰脚下较远处画了一个小小的人儿。很明显,他们俩一个根据诗意“日照香炉生紫烟”创造性地想象了山峰的形状,另一个则注意了理解“遥看”,想象诗人在远处遥看瀑布。笔者表扬了这两位别出心裁的学生,鼓励全班同学像他们那样多动脑筋,把自己的独特想法表达出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才能使学生在求异中发散思维,培养出创造力。学生这样学习,才是真正有个性的学习,有创造性的学习,有生命力的学习!
三.鼓励逆向思考
逆向思考即抛开总是所提供的条件和习惯的思路导向,进行反向思维的一种方法。在解决一些特殊问题时,这种逆推的方法往往会收到异乎寻常的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从课文结尾处往前逆推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设计板书时理出贯穿课文的因果链条,让学生明白逆推过程。如《看月食》一课,教学月亮复圆的一部分,就可以让学生自学,借助板书从“红铜色的圆影子”开始往前遂层逆推。《惊弓之鸟》一课要求学生复述课文,可让学生变序复述,逆向前推,在逆向复述中训练学生思维的独创性、灵敏度、流畅性和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
1互动合作,活化课标教材,拓展创新思维空间
我们应该倡导互动合作,活化课标教材,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空间。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教材图文并茂,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大量的英语语言信息,但教材中的图文都是静态的,其内涵具有一定的内隐性,教师能设法让静态的图文“活”起来,即使用多媒体课件或其他辅助教学手段来呈现教材内容,那就会增大课堂容量,提供丰富的语言信息,产生趣味盎然的效果,从而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空间,我采取互动合作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即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集体或小组制作课件、幻灯片、个性化的录音录相,在合作中动手、动脑,进行演示,从而发挥个人长处,在合作中互补、借鉴、启发、点拨,最终形成立体的交互式英语思维网络。
在课件、幻灯片、个性化录音录相的制作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尽力做到“活”、“美”、“广”三个字。“活”是指图文的再创要灵活,既忠实于教材原有设计,又不受其束缚,其内容可以合理取舍,大胆增删,只要能更好地服务于教材与教学就行。“美”是指制作的课件要美观,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广”是指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动手。学生参与图文再创,既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又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摆放课件到指令位置,对学生进行适量的听说训练,同样有益于启发学生思维和开启学生才智。
教学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册 Unit 2 My name’s Gina.时, 我让学生在预习课文后,分别勾画出自己和自己所崇拜的明星的画像并制作有个性的名片。再根据上述图画和ID card,在课堂教学开始时,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针对画面和卡片进行问答,自然地导入新课,使教学内容清晰地显现在学生面前。
教学新目标英语下册Unit 2 Where’s the post office?时,让学生在预习课文之后,分小组制作街区图 —— 图书馆、超市、银行等建筑,若干行人,几辆汽车和三条街道等。然后借助实物投影仪,教师就这些图文引导学生进行问答,学习新知。这样不仅吸引学生目光,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还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
2学用结合,精心设置学案,激发创新思维潜能
我们应该立足学用结合,精心设置学案,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潜能。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和我的同仁们立足于学用结合,力求学生做到学有发展,学以致用,既学得活,又学得透。强调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要求充分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把掌握知识的重点放在思考力的发掘和培养上,根据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特点,通过各种渠道把知识结构铺垫成学生思维的方式,通过提问、探索和点拨,引导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训练思维方法,用英语思维方法指导英语知识的学习。
学生熟练掌握英语基础知识是与教师的正确引导分不开的。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教会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能力才会提高。针对学生在中学起始阶段英语基础较差,以及课题研究与学生英语学习之间存在着 “学、研”严重脱节的实情与矛盾,我会同课题组全体英语教师一起探讨,为学生精心设置学案,对每单元的课文阅读采取“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运用创新”相结合的方法。“自主探究”是指学生针对学案中的目标和要求进行预习,在探究过程中完成各种学习任务,发现问题。“合作学习”是指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展开共同的合作学习研究活动,教师在关键处进行点拨,针对学生的疑难进行解答。在课堂整体教学上,学生“探究”,教师“点拨”。然后,在“自主”和“合作”的基础上让学生去“运用创新”,教师精选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句型编成练习,让学生进行必要的巩固,使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实践证明,这样做,学生不是学少了,而是学多学活了。在教师引导学生自学时,教师结合目标语言教学,让学生针对目标语言,学用结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能。课题的实施也无疑使学生自学和运用英语的能力得以明显提高。
3标新立异,巧妙适时设问,增进创新思维深度
我们应该鼓励标新立异,巧妙适时设问,增进学生创新思维深度。在教学中,我注意多角度、多方位地设计各种任务和课堂活动,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能力,使学生不单单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上,而且要利用现学的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去探索、创造,增进他们的创新思维深度,培养创新能力。在语篇教学时,我常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采用多种思维训练法,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加工,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如教学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下册 Unit 3 Why do you like koala bears? 时,我在学生学习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大胆提问:Why do people like animals such as “pandas” in China? What can be done for wild animal protection? Do you have any suggestions for protecting wild animals? ……这样学生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展开联想,答案不一,众说纷纭。在考查学生语用能力时,力求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培养多种思维能力,让学生正确判断不同变化的题型。总之,只要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适时设问,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训练,那么,学生的思维创造性便能得到充分发挥, 学生的创新思维深度也将日益增进。
第一步施小计,诱导学生大开金口
应试教育使学生习惯于人云亦云,师云亦云,书云亦云,学生丧失了学习主动性。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想方设法打破这一僵局,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教师可运用巧妙设疑,旁敲侧击,甚至激将法,诱逼个别活跃分子发言,从而带动全班同学。如:我初接一个差班,在分析《祝福》中鲁四老爷形象时,课堂气氛很沉闷,学生死不开口,我只好将现成答案写在黑板上,在写“伪善”一词时,我开始设疑激将,我说:“人们都说鲁四老爷伪善,我却觉得他很善良,他虽然嫌弃祥林嫂寡妇再嫁,伤风败俗,但在祥林嫂衣食无着时还是收留了她,且从不打骂她,这样的老爷人们凭什么说他伪善,我就为他抱屈。”我的话音刚落,立马有个学生“腾”地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你说的不对。如果鲁四老爷善良,那他为什么最终要将祥林嫂一脚踢出大门,任她沦为乞丐,穷困至死?”我接着激他:“好,你说他不善良,那他前面两次为什么要收留祥林嫂?”这个学生胀红了脸,振振有辞地跟我争起来:“那是因为前两次祥林嫂身体强健,手脚勤快,有利用价值,而等到鲁四老爷榨不出她的血汗时,他逐她出门,毫不手软,他不只是伪善,他还冷酷。”我接着便一脸委屈,请求其他学生外援,霎时,课堂上学生金口大开,争论不休。
第二步倾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 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首先要具有创新精神。
应试教育迫使老师、学生都被参考书和标准答案所紧紧束缚,不敢越雷池一步 ,而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时,教师首先要破茧而出,大刀阔斧,锐意进取,让自己成为一个敢于标新立异,独抒己见,富有创新精神的人。由此,你才会对富有创新思维和批判思想的学生大加赏识,在教学过程中,你才会悉心呵护、精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珍视第一个运用创新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的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第一个运用创新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的学生,对其要大加赞赏,不吝褒扬之词,因为自此之后,全班学生的思维方式都会在这种鼓励下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陡然高涨,课堂气氛也会异常活跃,无数精辟、独到、新颖的见解会让教师应接不暇、垂首默叹、心花怒放。如:我在学生的自由练笔本上看到这么一段话:“老师今天在讲《窦娥冤》时说窦娥是一个极富有反抗精神并且很善良的女子,她在临刑前发的第三桩誓愿却是让楚州大旱三年,那么楚州的老百姓怎么活,她还能称得上是善良吗?我真想不通。”看完后,我如获至宝地拿到教室里颂读,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然后引导学生对此进行讨论。此后的学生开始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思考问题了。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帮助学生顺畅自如地打开思路,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向着创新思维方向努力,以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批判性、多维性和深刻性。如:在教《屈原》时,我启发学生说:“屈原的爱国精神可以让山河落泪,日月失辉,人们对他可以说是颂扬之至,那么,面对屈原,你敢不敢说个‘不’字?”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敢对他说‘不’字。屈原的爱国热忱确实令我感动 ,但是我却不赞赏他投河自杀的做法,他完全可以像鲁讯先生提倡的那样,保存实力,以图东山再起,那样才能更有效的报国,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爱国。” 而在评论张仪时,我又启发道:“秦国的张仪到楚国来实施离间计,致使楚怀王疏远了栋梁之臣屈原,他的做法很卑劣,那么,你能不能换个角度重新评价他呢?”有个学生说:“站在楚国的立场上,张仪是卑劣,但站在秦国的立场上,张仪却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智勇双全的志士。”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使用讨论式教学方法,让学生的思维在集体智慧的影响下向着创新思维方向发展。如:在学习时,学生通过自学,理解文意之后,我便让学生分组讨论,评价信陵君。小组选代表发言,结果对信陵君的评价褒贬不一。有的组说信陵君礼贤下士 ,待人真诚,感动的食客都愿意以死相报。他很重情义,为救姐姐不惜窃虎符而得罪魏王。有的组则说信陵君很阴险,特别会笼络人心。他能玩弄心术,让侯赢为他所用,替他出谋划策,甚至为他北向自刎。而侯生献策说必要时要杀晋鄙,他则假意哭泣,最终自私地为了救姐姐而不顾魏国利益,杀了忠心耿耿的魏国老将。
在课堂上,教师还可以运用让双方展开辩论的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得以深刻,思维在争辩中得以升华。如:在评价信陵君时,我选择了一个辩论题――信陵君到底是足智多谋还是寡智无能?学生的兴趣一下被调动起来了,双方争辩,互不相让。有的说信陵君寡智无能,他的计策都是门客们为他献上的,而在无计救赵时,竟然“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若不是侯生献策,他和众多门客岂不都成了刀下鬼。另一些学生说信陵君是个足智多谋的人,他不惜屈尊,礼贤下士,集众人智慧为己所用,这才是大智慧的人。
在课下,教师还可以采用让学生写评论的方式,助其创新思维能力深入发展。
第三步 善引导,避免学生误入歧途
在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时,有些学生发散思维的结果可能是错误的,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集中思维,以科学知识和逻辑规律,对发散思维进行验证,以便去伪存真,去粗存精。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34 0030
思维是学生发展的关键元素。《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要为学生独立学习留有空间和时间,使学生有机会通过联想、推理和归纳等思维活动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获得经验,增强自信,提高能力。”高中英语是语言性学科,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着诸多的空白,便于学生思维的多元化发展。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就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谈一下自己的认知和实践。
一、运用导入艺术,激活学生的思维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好的导入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形成正能量促使学生自主学习。鉴于此,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导入艺术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即在导入环节,注重学生思维的激活。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采取定性的导入手法基于学生思维的空白,促使学生开展想象思维,强化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英语知识为点,逐渐地延伸、拓展,潜移默化地进入到特定的教学内容中去。
如:在学习“Travel Journal 的Journey Down The Mekong Part 1 The Dream and The Plan(沿湄公河而下的旅行,第一部分 梦想与计划)”教学内容时,笔者以当前收视率较高的电视节目《中国好声音》中张磊的梦想:传承民谣;《开门大吉》中参与者赢得家庭基金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等为导入点来让学生想一下自己的“Dreams and plan”,之后,很自然的引导学生进入新的知识领域。这样运用一定的导入艺术一方面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深入认知和了解相关的英语知识。
二、通过设置疑问,活化学生的思维
问题是引导学生思维的最佳手段。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自我探究能力,缺乏的是一种促使自我学习行为能力的动力。而一定的疑问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感官系统,进而实施思维。笔者在教学中鉴于这个实际情况,设置一些具有“开放性、自由性”的问题,来吊起学生的胃口,之后结合问题开始自主地进行探究,锻炼自我的思维等。
英语是国际性通用语言,它与我们的母语有着本质的差别性,我国的高中生对英语的学是会受到母语的影响,尤其中西方文化差异明显,使得他们对于英语的学习和思维表现出一种“力不从心”的现象。笔者则借助中西文化的差异性来设置问题,让学生基于跨文化的角度来更深入的了解和认知英语,进而实现自我英语技能的提升。笔者采取“中心开花”的形式来设置问题,即以某句话为中心,一名学生用中文表达,之后拓展,而另一名学生则对其进行英文翻译,以实际话语来分析、总结英语与母语之间的差异性,一反驳正,通过差异性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英语。如:昨天在教室里里两个同学在吵架。英语表达是Two students quarreled in the classroom yesterday。之后提出问题:谁能接上下一句?谁能对其拓展话语进行翻译?等等。以这样的问题形式来促使学生思维,提升自我。
三、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深化学生的思维
我国职业教育在近些年里发展迅猛,但是,扩招政策带来的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很多中职学生的就业渠道日益狭窄,低龄化趋势也较为显著,他们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容易受到不良风气和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从而造成一些中职学生的行为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偏差,一些问题行为在中职学生中蔓延开来。因此,我们有必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切实有效地矫正他们的问题行为,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中职人才。
一、中职学生问题行为的内涵及其具体表现
问题行为就是指不按照公众认可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来实施具体行为的方式,往往不能与人进行正常的交往和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经常违反学校的正常活动规范,不能与正常的学生行为相匹配,甚至存有一定的抵触情绪。他们往往对学习不能够适应,一些社交方面的困难无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刚开始的时候可以说是暂时且偶然性的,可以很快得到有效矫正。但是,一旦经过长期的表现而不及时解决问题,将变成真正意义上的问题行为。这些问题行为的干扰性很大,对于中职学生的学习效果存在较大的负面影响。
事实上,针对学生问题行为的研究,国内外一般采取两种方式,即从问题行为的倾向性上来划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问题行为。另外一种方式就是想把学生问题行为都分门别类地进行区分。但是,无论是何种分类方式,学生问题行为都可以被归纳为:学习方面的问题行为、交往方面的问题行为、性格方面的问题行为、情绪方面的问题行为以及品德方面的问题行为等。这些问题行为具体表现如下:①中职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较为淡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时有发生;②厌学情绪较为严重,学习成绩逐步下降,考试考核成绩无法达到理想的要求;③缺乏团队合作的精神,不善于与人交往与沟通,仅有强烈的面子观而无法理解别人的心理与行为;④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中职学生的人生观等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偏移,骄奢之风日长,而勤奋学习则变得日渐消弭,对于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喜欢标新立异。
二、中职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中职学生产生问题行为,往往不是单个因素造成的,而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我们会把中职学生的问题行为划分为心理性和品德性两种类型,但是,这种划分仅仅是相对意义上的。这是因为中职学生的问题行为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并没有纯粹的心理问题或思想问题。那么,导致这些问题行为的原因到底有哪些方面呢?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海德的归因理论来分析的话,往往可以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来进行具体探索。
1.内因
中职学生往往处于青春期的年轻一代,他们的心理容易遭受巨大的变化与发展。他们的成人感在日渐加强,但是,面对各种社会压力,他们又会表现得手足无措而有时产生一些心理矛盾感。长此以往,容易转变为心理障碍,对于中职学生的问题行为将起到恶化的作用。具体表现为:有着这些内在问题行为的中职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够强,对于学习中的各种活动参与性不高,对于一些学习与活动表现出一种倦怠的心理与情绪,容易丧失掉学习的兴趣与自信。一旦出现学习不够好的情况,他们无法从中找到解决的办法。此外,中职学生生理、心理发育不成熟、不稳定,对于一些事情无法得到有效的心理指导,从而产生了一些不良行为,还会导致一些逆反心理。
2.外因
中职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还有一些来自于外在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家庭方面、学校方面以及社会文化方面等因素。具体来说,作为处于青春成长期的中职学生来说,他们的家庭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特征,家庭生长生活环境不够好,将会导致一些问题学生的出现。相反,如果有良好的家庭环境,将会对中职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这些影响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中职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学校方面的因素,主要是由于近些年来我国中职教育规模日益扩大,各种办学条件并没有及时跟上,使得一些中职学生的问题行为表现较为突出。这主要是由于一些中职院校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等都没有实现根本性的变革,从而引起学生产生了一些较难克服的心理障碍。
三、基于中职学生的问题行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栋梁之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生的问题行为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我们应该对这些问题行为尽快采取有效的标本兼治的措施,要让中职学生的问题行为得到有效的矫正。那么,我们认为学校可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实施的途径如下:
1.认真分析造成中职学生问题行为的心理因素
我们要对中职学生的问题行为实施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当其冲的就是要了解导致这些问题行为的心理因素。因此,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一定要了解中职学生的年龄仍然偏小化,心智各方面还不够成熟,情绪控制力较差,道德意识还不够强;然后,我们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他们的不良行为活动受到心理因素的制约,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问题,这样的标本兼治手法将大大提高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
2.采取积极的心理干预措施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他们的问题行为必然受到心理因素的巨大影响。这时,我们就需要通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来对症下药,促进他们进行积极的心理转化。这是一种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对于他们的重视和关怀,从而切实树立起积极的心态,做到迎难而上。这种心理健康教育行为将有利于学生脱离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增强他们的上进心,提高他们的道德觉悟和责任感,提升他们对于是非善恶的辨别能力,从而解决问题行为。
3.努力寻找能够帮助中职学生实现心理转化的机遇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他们的问题行为并不是短期内形成的,而是长年累月的积累后果。因此,我们不能在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采取过激行为,也不要有一蹴而就的急躁心理,而是应该努力寻找能够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转化的有效契机,找到他们问题行为的症结所在,真正从内心关心他们、帮助他们,为他们营造有利的心理转化氛围,从而让他们的问题行为得到有效引导。
总之,我们必须认真分析造成中职学生问题行为的内外部因素,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及协调配合工作,切实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缓解学生的不良情绪,重新树立自信心,进行有效的师生沟通,从而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
参考文献:
[1]
心理健康教师若在课堂上长时间的单方面讲解知识,很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且很难产生较多的心灵感悟,进而获得成长。若在教学中尝试适当播放一些微视频资源,并围绕此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则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凸显教学效果。微视频的尝试应用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一、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微视频的作用
(一)内容丰富,易激发学生情感体验
心理健康教师如果长时间单方面讲解,容易使课堂陷入沉闷的困境,而微视频中包含了动画、图片、声音、文字等资源,情、声并茂,逼真性及视听性极佳,若进行合理的驾驭,能有效刺激学生的感官体验,可使学生轻松、愉悦、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笔者发现,若在心理课上播放微视频,将比心理游戏更有趣味、比角色扮演更逼真,从而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记忆。
(二)短小精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若想通过视频丰富学生体验,往往会截取较长视频中的某一部分,并在某个特定的教学环节进行播放,这样会切断完整的视频情节,影响观看效果,若在课堂上播放完整视频又将会占用较多时间,进而影响其他教学环节的完成。而微视频资源不仅生动有趣,且短小精悍,可在教学中完整播放,从而兼顾视频的完整性,时间控制也可得到有效实现,在教学实践中的使用效果理想。
(三)贴近生活,容易引感共鸣
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共鸣,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之一。微视频内容和现实生活联系密切,不同于其他媒介,其讲述的大多是生活中的草根经历,而非名人、伟人的传奇经历,说服力更强,这样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并使其压力得以纾解,获得心理平衡。
(四)情境生动,促进良好品格的养成
“人可通过对别人行为的观察并强化结果,矫正已有行为、或学会新行为”,这是班杜拉学习理论的内容。心理健康教学中应用微视频,创设生动情境,特别是大众化、平民化的内容,可让学生将其作为榜样进行参照学习。比如挫折类的内容可让学生获得借鉴及心理支持,以便尽早走出挫折痛苦;而广告类内容可被当作针对性强的教学素材,促进学生批判思维的形成,并指导其优良行为的培养;而娱乐类内容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助于其更好的认识自我、发展健康的心理品格。
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微视频的呈现方式
(一)选择合适的微视频资源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需认真甄别微视频资源,充分发挥微视频资源的作用。第一,对于中学生来说,合适的视频应当益于学生接受、理解,符合其认知、思维水平及其人格发展水平,并对其产生正向心理暗示;第二,教师需根据教学任务需要选择微视频;第三,教师需有目的的操纵学生的心理[3]。比如,选择微视频《台湾画家:谢坤山》帮助学生了解自我、完善自我;选择介绍90后草根坚持追求梦想过程的《田埂上的梦》的微电影激发学生对梦想的渴望,并为之不断努力;播放短视频《天堂午餐》让学生学会感恩、并主动表达对父母的爱,等等。
(二)进行视频赏析,获得深刻感悟
在确定合适视频后,教师应正面引导,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有所领悟及提升,为此,教师需科学的把控欣赏视频节奏,并根据教学任务,在最合适的环节播放视频,有目的的提出启发性问题,让学生通过分享及讨论,深化主题。下面,以应用微视频《小偷》进行“关注社会、关爱他人”教学主题为例,微探微视频应用方式。1.构建情景。问:假如有一天你在公交车上,偶然看到有小偷在偷别人东西时,该怎么办?假装看不见?加以制止?提醒受害人?告诉周围的人?结果引发激烈议论。教师适时引导说:接下来将播放的微电影,就展示了这一真实场景,我们可以先来欣赏微电影,然后再考虑下,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来面对社会。2.视频欣赏。视频资料为:大柱的母亲身患重病,为此他费尽周折筹到一笔医药费,但是在挤公交时,钱不翼而飞。周围人看到有小偷偷钱亦置之不理,当大柱发现钱被偷后非常绝望,但旁人却表现冷漠,母亲得知后,不久撒手人寰。由此点醒人们:社会需要更多温情。3.视频解析。提问大家:你看完这段视频后,感受如何?如果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如此冷漠,那么我们的社会将是什么样子?一个热爱生活、乐于助人的人,他的内心是充实的,还是空虚的?新时代的中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由此引发学生深刻的思考,领悟到“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意义,在真实的体验中获得成长。
(三)课后延伸
若有些学生在教学完成后,仍然对视频内容有所不解,可以实地提供见面、邮件、微信等平台进行相互交流,交流既可在学生间、也可在师生间。此外,为让学生进一步的总结与提升,适当布置作业,如让学生写观后感等。微视频资源声情并茂,且表现力、感染力强,学生可在观看视频中放松身心,并通过教师引导,进行交流及讨论,实现心灵成长。应当注意的是:第一,应当将微视频和其他教学手段结合应用;第二,教师应当选择优质、符合中学生心理成长特点的微视频;第三,教师应当对视频进行剖析、解读,巧妙设计启发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参考文献:
[1]雷鸣.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的构建:内涵、研究对象与学科体系[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1-42
[2]王雪琴.浅谈微视频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运用[J]职业,2016(5):105-107
一、引言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们的心理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中职卫校学生将来会从事医院护理工作,她们不仅需要从事烦琐杂乱的护理工作,而且还需要面对患有重症的特殊患者,需要对这些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护理,这就需要她们在工作岗位中能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水平。因此,中职卫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非常具有必要性。
二、中职卫校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曾经人们对于健康的定义只限于生理健康,认为只要身体没病就属于健康。但在现代社会中,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生存,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个体极易受到心理干扰。所谓心理健康,其表现在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因此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1]首先,卫校学生学习自信心不足。中职卫校学生大多处于十六七岁的青春期,这段时间正是他们心理品质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必须要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加以重视。很多学生选择卫校主要是因为自身文化课基础较差,很多学生存在着厌学心理,自由散漫、意志薄弱,心理自卑,他们受社会消极价值观的影响,认为做护士没前途,护理工作较为低贱,因此在心理上较为颓废。很多学生年龄较小,缺乏自制力与明辨是非能力,难以接受教师的批评与学校的规章制度,逆反心理严重,缺乏适应能力,不能主动与同学和教师交往。很多学生读卫校并不是自身所愿,而是受压力逼迫,再加上医学课程的难度很高,学生普遍对学习产生畏难心理。其次,人际交往存在障碍,很多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对待比自己家庭条件富裕的同学存在着嫉妒心理和心理自卑。中职卫校学生较为幼稚,依赖性较重,善于幻想,人际交往中存在心理障碍,难以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在与异往过程中勇气不足,出现不屑于交往与不愿意交往的心理,不够宽厚与包容。最后,他们人生观消极落后,很多卫校学生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与社会经验,对待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不能合理看待,活跃的思想让他们对待社会乱象会产生心理压力和矛盾,感觉无所适从或者盲目乐观。很多学生在此时生理发育成熟,第二性征出现,对异性有强烈的欲望,很多学生陷入失恋、欲望得不到满足等而深感压抑。很多学生对未来前途与就业压力感到迷茫与困惑,对积极乐观人生观产生影响。[2]
三、中职卫校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原因
第一是家庭教育方面。部分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导致孩子心理难以成熟;很多家长见孩子学习成绩较差,会感到心灰意懒,对孩子关心少,导致孩子自暴自弃。第二是学校教育方面。学校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学没有充分认识,没有形成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老套,学生难以接受。很多教师只重视学生考试成绩,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砝码,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重视程度不够。第三是自我认识方面,普遍存在自卑、自私、自满心理,不能处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对新鲜事物与独立自由较为憧憬,但是却缺乏社会经验,导致他们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3]
四、中职卫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措施
第一,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中职卫校学生面临着中考的失败,选择卫校是形势所迫,此时正是他们情感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学校开展情感教育,重视他们的情感发展,让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克服不良情绪,从而形成健康人格。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获得情感体验。教师要根据卫校特点,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拓展,积极开展情感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形成良好的品质与职业操守。[4]第二,设置心理咨询中心。卫校要建立心理咨询室,并配置专业的心理学教师,轮班管理,保证心理咨询室的正常运行。要对心理咨询室规范管理,规范心理咨询师辅导申请,过去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需要提交申请并经过领导批准,学生嫌麻烦便直接放弃心理咨询,因此要简化心理咨询申请程序,为学生心理咨询提供便利。第三,为学生心理咨询提供渠道。可以利用社团开展心理咨询栏目,由高年级学生和心理学教师分别作为栏目主持人与心理咨询者,学生可以将自身的烦恼与困惑告知心理咨询者,让其给予建议。学校可以聘请心理专家来学校开讲座,针对早恋、家庭问题等实际问题给予讲述。学生可以现场互动,讲座形式做好采用案例教学法。第四,学校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要开设心理教育课程,由心理学知识扎实的专业教师负责授课。学校要设立心理健康小组,学校副校长打头阵,心理健康教师为主力,针对学校发生的心理问题展开讨论分析,寻求解决方案。要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记录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心理测试结果,对学生在卫校里心理健康变化情况进行反映,从而防止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五、结束语
中职卫校学生是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摇篮。为了让学生在今后工作岗位中能够应对繁杂的事务并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学校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形成正确的心理素质与三观,保证他们在毕业之后能够充分适应护理工作,为患者带来优质护理服务。
作者:鄢淑清 单位:黑龙江省鹤岗卫生学校
参考文献:
[1]胡丹.在中职卫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J].才智,2016(32):206.
学校教育枯燥呆板的原因有三:一是学生课业负担重。表现时间紧张,从早到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迎考书”,各种试卷、练习册太多;学生除在学校学习外,回家还要完成大量的家庭作业,把学生搞得很疲倦。二是学校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就是“分数”。用“一好”代替“多好”,造成“老师为升学而教,学生为升学而学”的倾向,忽视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特长的发挥,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学校教育仍没有真正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有的教师没有更新观念,教育方法陈旧、过时,导致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
从家庭教育来看,家长只重视学生分数,忽视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培养和教育,一切精力都投入到学生的学习上。如果考试不好,轻者,受到家长的批评;重者,受到家长的体罚,造成学生对家长产生敌对情绪,甚至离家出走。家长的错误教育思想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认为只有好学生能考入重点学校,才有出息,才是人才,这无疑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强大的压力。
从社会教育来看,首先,社会把学校“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师工作的唯一标准,出现所谓的“重点校”,继而,学生纷纷择校,若学生没有到所谓重点校学习,这无疑对学生产生心理压力。其次,新的读书无用论有所抬头,大中专毕业生国家不包分配,让家长和学生认为学习和不学习没有什么两样。
从学生自身来看,我们可以从下面这些话体会到对学习生活的厌恶――“星期一走向深渊,星期二路漫漫,星期三夜茫茫,星期四黎明前的黑暗,星期五归心似箭,星期六胜利大逃亡,星期日快乐的单身汉”。这些话道出了学生厌学的心声,集中反映了学生厌学的程度和对学校生活的无聊,没有感受到学校是一个“乐园”。
二、适应性差
从小学升到中学,课程多、书多、老师多,各方面的要求比较严格,使有的学生难以应付中学的学习生活。在学习方法上,小学主要死记硬背,中学主要靠理解记忆,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靠能够科学而合理安排智力活动,这一转变,学生深感不适应。在班级管理方法上,小学主要靠老师包办代替,中学主要靠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等。中学生希望民主、公正、合理的参与班级管理。
三、意志薄弱
从小学到中学,确实是一个质的飞跃。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就是好好学,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新的学校、老师、班级和学生中,努力把学习搞上去,做一个好学生。但是由于学生年龄小,不能对主客观条件科学的分析,一旦遇到困难或挫折,上进的热情就会逐渐冷却。
四、理想渺茫
目前,有的学生缺乏远大理想目标。学习目的不明,动机不清,不知道将来干点什么,不知道有什么远大理想和抱负;有的学生心理比较脆弱,一切事情都由家长安排,自身不求上进,失去了奋斗精神,对前途理想也就自然淡化了。
五、承受力弱
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性格任性。特别是对老师、同学的评价和对工作、学习等抱有许多希望和幻想,当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引起的悲观、失望、紧张等心理,听不进老师、家长的指教和好友的劝说,就会导致承受力明显下降。
面对上述学生的心理问题,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呢?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学校教育要尽快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其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应纳入学校工作日程中,彻底转变教育观念。心理学研究表明:智力与学业成绩的相关系数为0.50,学习的成功显然还要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所以,一个人要想学习好,要想成才,从心理学角度看,除了智力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非智力因素的问题。因此,不但要注重一个人的智商,而且更要注重一个人的情商。
其次,加强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科学研究,纳入教育科研规划。要认真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掌握他们的心理活动规律,调动他们心理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使老师提出的种种外部要求通过学生的心理活动内化为主体的东西,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教育,重在实效上下功夫。
第三,建议开设中学生心理教育课,使广大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身心发展规律,努力塑造良好行为的自觉性。
第四,利用广播、板报、画廊大力宣传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意志力,增强学生适应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5 ― 0160 ― 02
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范式改革
1.1教学范式改革背景
在高等教育经过了规模快速增长的阶段后,高等教育的内涵建设日益受到重视。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才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传统教学,更多地注重知识的传授,通常以教师作为教学的中心。但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心理学、脑神经科学的理论更新和支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被提出并引起热烈的讨论。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为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政府改革意愿强烈,希望通过发展教育来增加国家实力,1983年《国家处于危机之中》一书激起社会各界对教育的关注,教育教学改革浪潮由此掀开。1995年论文《从教到学的转变:本科教学新范式》明确提出美国高等教育从“传授范式”到“学习范式”的转变。此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不断被大众接受,教学范式改革相关研究不断深入,部分实践取得良好效果。虽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范式改革尚未形成十分完备的理论体系,但对于我国而言,该理论从另一个角度为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借鉴。
1.2何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范式改革
千百年来书本作为信息量最大的载体,在教学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教师作为掌握专业知识的权威,自然而然地成为教学中心,“知识(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教学范式被广泛接受,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之一,通常居于次要被动的地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范式改革则明确地将学生作为主体,将学习作为教学的目的,从理念上改变了传统教学范式。
1.2.1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教学”可以分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传统教学范式中,教师的“教”是中心,通常采用讲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的主要方式是记忆和理解。而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范式中,更为强调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只是一个手段,是学生学习的辅助。区别于传统教学范式,新范式明确了学是目的,教是手段。教学方式更为多样化,凡是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方法都可以采纳。在传统教学范式中,学生学习效果取决于教师的讲授水平和自身的学习领悟,学生之间属于竞争的关系,缺乏交流。在新范式中以提升学习效果为目标,将竞争式学习转向共生式学习。教学中除了讲授教学法更多地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体验学习教学法及交互式教学等。布鲁姆等学者根据认知水平的不同,建立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将学习评价分为记住、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六个层次,传统教学范式主要关注前两个层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范式改革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为目的,将探索更高层次学习的实现,从而真正提升教学效果。
1.2.2教材与信息载体
在传统教学范式中,教材,特别是更广泛意义上的书籍,居于教学的中心位置,具有经典性和权威性,作为学习的对象,教材本身就是目的。在此观念下,传统的教学范式围绕教材展开,理解记忆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而存疑、应用和创新则明显不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范式强调将教材从目的还原为手段,自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信息获取更加容易便捷,教材的知识来源和学习工具的功能有了替代。在教学效果的衡量上,也更加重视对学生能力素质等的培养,并不仅仅是对教材的掌握,教材作为知识信息的一个载体,同其他如网络等信息载体一样,都是学习的一个手段而并非目的。
1.2.3教室与学习环境
在传统教学范式下,学习过程是由课程组成的,课程又被分解成若干学时的课堂,大部分的教学在每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教室完成。教室作为学习的地点,是教学的组成部分,常规的教室由讲台、黑板以及课桌椅组成,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部分教室新添了多媒体设备,但其基本结构设计依然是为讲授式教学服务的。讲台、黑板以及多媒体设备位于教室的前端,教师的讲授通常在这个区域完成,该区域也便于教师查看和掌控整个班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座位编排通常为“横排式”或“秧田式”,学生在各排就坐,对该课程感兴趣、学习认真、课堂表现活跃的学生选择坐在前排,而对课程不那么积极的学生选择坐在后排,前排的学生能够获得教师更多的关注,也便于交流,后排学生选择和教师保持一定的距离,对课堂活动和交流更多采取旁观的态度。在讲授式教学中,通过减小教室面积控制学生人数,可以使教师增强对课堂的掌控,加强师生交流,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在新范式中,该教室安排并不完全试用于其它教学方式,如合作学习中,通常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之间有更多的交流合作,圆桌式的围坐将为讨论提供便利。新范式中,教室不再是唯一的学习环境,大量在线网络课程使一个空间中只要有电脑或相应的播放设备就能开展教学,而通讯网络的普及也让师生的交流不再限于面对面的教室中。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范式中,教室这个学习环境将随着课程教学方式的改变而改变,随着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的变化而拓展。
2.因教学改革引发的教学管理变革
2.1教学管理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范式改革将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提出新要求。在传统教学范式下,通过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教学规范的施行以及教学检查和教学评价的督促来开展教学管理,衡量教师的工作量,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是对教学效果缺乏有效的综合性的评价。以教师的工作量来间接衡量教学效果在传统教学范式中被证明是有效的,一个教师教授更多的课程,投入更多的时间在备课、教学、批改作业以及学术研究上,通常能带来更大的教学产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范式,并不否定传统的教学管理,但教学管理的视角和理念却发生变化。以学生为中心意味着教学的目的被更明确地提了出来,教师的教不是目的,教材不是目的,分数不是目的,目的是学生的学习,是学习过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是教学对学生的观点、思想和行为的改变。在新的理念下,教学管理不是规范,而是引导,不是衡量量的多少,而是评价质的变化。要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范式改革提供支持,教学管理不能再局限于约束性和规范性的刚性管理,而是要加强先进教学理念的传播,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为教学改革创新提供支持和帮助。
2.2课堂教学的组织保障与课程评价
2.2.1培养方案与课程选择
人才培养方案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所制定的实施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方案,通常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培养要求、课程设置与学分结构等内容。随着教学管理制度从学年制到学分制的转变,学生拥有更大的自主选课权。在培养方案中,通常将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类,选修课程通过板块或者模块进行分类管理,方案中对学分、课时、板块等内容有详细的规定,但是具体到每一门课程的课程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安排等有待进一步完善,学生在课程选择时不能很好地将自己内在的学习需求和具体的课程相匹配,而更多地从学分获取的难易和课程口碑的好坏来选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范式改革中,要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在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的制定修订过程中更多地从学生学习而不是教师教授的角度出发,给予学生更多的课程信息和选课指导,避免因人设课,加强课程选择和更新,以支持学生的选课和学习。
2.2.2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讲授式教学被千百年实践证明是有效的教学方法,改革并非要否定该教学方法,而是在此之外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并非否定教师的主导权,而是要加强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尝试多种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带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在教学管理中,加强教师培训和交流,支持教师探索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手段,鼓励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设备,数字化信息和教育资源来支持和改进教学。
2.2.3课程评价与学习效果评估
课程的评价一般通过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学校教师或行政人员对课程的评价来获得。“学评教”是高校比较通行的做法,通过学生对教师和课程的评价来评估教师的教学,该做法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并且从学生满意度的角度出发来评价教师也具有一定的可信性。学校教师或行政人员具备更好的专业性,但评价人数和人员精力有限,不能对所有课程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其评价对课程评估更多是参考和辅助的作用。但是这两种课程评价和教学评估的方式都忽视了课程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评价不应单单指向教师的教授,而更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在各种评价和评估中,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往往是缺失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范式改革,从学生学习效果,学生能力提高的角度出发,衡量学习产出,而不仅仅是衡量教学投入。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应该衡量学生已经达到的水平与在教师帮助下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距离,对课程的评价应该从评价学生学习目标是否达成,知识体系是否得到新的构建,是否掌握了课程学习方法,以及更高要求的是否能够进行自主学习与终生学习等内容展开。
结论和启示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范式改革从理论上明确了学生的学习才是教学的目的,教师的教学和知识(教材)的传授只是手段。要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以从学生中心的角度出发,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和教学环境等方面做出改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范式改革若要实现,除了教学理念的更新之外,教学管理过程中的规章制度建立和教学规范施行,课堂教学的组织保障,教学检查和教学评价都将产生变革。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要积极面对和参与教学范式改革和教学管理变革,明确目标、转变理念,在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尝试,在传统继承和改革创新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参 考 文 献〕
〔1〕Barr, R. B., & Tagg, J. (1995). From teaching to
英语学习的过程是围绕一个“疑”字,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这就是“学则须疑”的意义之所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多创设质疑情境,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大胆发问。
1.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就是通过独立的思考、判断,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它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其思维更具挑战性。引导学生适时适当地运用批判性质疑,能较大程度地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这样,势必大大有助于学生获取真知。
如,讲practise doing some thing用法时,马上给出一道选择题:Lucy often practices_____French.
A.speak B.spoke C.spoken D.speaking
大部分学生立刻作出反应,认为D是正确答案。但如果教师进一步引导他们对被排除的那三个答案提出批判性质疑,许多学生很快会发现答案C也正确。这样讲授,学生定将兴趣浓厚,愉快地掌握practise doing something和spoken French这两个短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而这种批判性思维品质一旦形成,学生在实际运用英语时就会审慎思考,抛开固有的思维定势,考虑更加全面。
2.研究性质疑。研究性学习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品质,养成对已知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能力水平,利用其好奇的心理特点,充分运用教材里的材料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使他们能透过表象看到其本质。
二、创设交流情境
青少年具有极强的表现欲。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搭建更为开放的舞台。独立思考基础上的集体合作,思维的磨擦与碰撞会使其思维更加活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多种目标、多种形式的交流情境:
1.发散式交流学习。发散思维是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横向拓展思路,逆向反复比较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之一,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一问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估计到学生思维的发散方向、深度和广度。其次,要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中筛选发散点,另外,还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非智力因素,采取各种方法使他们产生发散思维的火花,从而点燃创新思维能力的火种。如:让学生回答“Have you ever been to MountTai”时,引导学生不要局限于“Yes,I have.”“No , I haven’t.”要广开思路,要求每个学生在作肯定、否定回答时,附加不同的句子,这样才会得到以下富有生活气息的回答:
Yes,I have.It’svery exciting for me to be there.
No . I haven’t.But I wish someday I could go there with my parents.
2.合作式交流学习。在教学中,尤其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往往能收到1+1+1>3的效果。例如,初中阶段让学生进行看图作文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先让学生几个人一组进行准备,学生会你一言、我一语,通过同学间讨论,相互启发、借鉴、弥补、点拨,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由发散而集中,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在汲取了其他同学的思想后,每个学生都能很好地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