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5 09:22:5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音乐鉴赏课堂笔记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小学音乐教学时,教师要注意选择经典音乐作品,以提升音乐鉴赏效果。在选择国内音乐作品时,要加大民族音乐的成分,特别是少数民族音乐作品,要注意学生认知起点。学生有一定音乐基础,对一些经典的电视插曲、电影歌曲特别熟悉,还有那些经典老歌,也有比较大的传唱渗透和影响。教师要注意整合音乐鉴赏内容,为学生提供适合度更高的鉴赏机会。
在欣赏《哆来咪》这首歌曲时,教师专门为学生准备了《音乐之声》电影片段,引导学生观看,并对音乐情节进行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随音乐展开演绎活动,一部分学生歌唱,一部分学生表演,还有一部分学生伴奏,参与表演的学生都自制头饰,课堂学习气氛被成功点燃。为丰富学生感知信息,教师引入歌曲《孤独的牧羊人》,让学生欣赏,体会音乐形象个性特征。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课堂演绎活动,将音乐欣赏上升到体验感知维度,学生在多重音乐表演中获得的音乐感知是深刻的、多元的。音乐欣赏不需要解读专业内涵,只要能从音乐中获得感染力量,产生心动,就是典型的音乐欣赏。教师选择其他音乐作品作为欣赏补充,往往能够弥补单个音乐作品的不足,形成重要音乐感染力量。
二、优化音乐鉴赏方法,提升鉴赏针对性
音乐鉴赏具有多元性和个性化特征,教师要利用多种教法,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要对引导方法进行优化处理,以贴近学生学习思维。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展开音乐欣赏,接受音乐的教育与洗礼,可以形成重要的课堂教学进取点。为提升音乐鉴赏品质,教师不妨多创设教学情境,利用音乐媒介展开教学激发,发挥教学情节深度渗透,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知音乐作品的深刻内涵。
在欣赏歌曲《拉萨谣》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歌曲音频,让学生逐渐掌握歌曲旋律,了解歌曲基本内涵,然后组织学生展开学习讨论,对歌曲内容进行分析解读。在具体操作时,教师组织学生在歌曲伴奏下学跳藏族舞,感受西藏牧民生活的豪放和快乐。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很高,并快速掌握藏族舞蹈基本特点。学生在歌曲伴奏下展开自主舞蹈练习,课堂學习气氛热情。为让学生建立相关学习认知,教师发动学生针对歌曲特点设计音乐活动。有学生设计歌伴舞,有学生建议小合唱,也有学生设计音乐剧。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音乐表现形式,说明学生对歌曲内涵有了一定的挖掘和体验。音乐欣赏形式众多,让学生展开音乐活动设计,这无疑是欣赏教学的创新尝试,值得我们大力推演。
三、创设音乐鉴赏活动,塑造鉴赏独特性
G642.4;J905-4
电影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被形象的称为“第七艺术”。[1]它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兼具戏剧、文学、音乐、音乐、摄影、舞蹈等多种艺术的艺术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观影的热情和要求越来越高,在大学里开设影视艺术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电影艺术鉴赏知识教育,显得很有必要。
一、影视艺术课程的开设现状
1. 影视艺术课程的开设现状
我国影视艺术素质教育课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陆续出现。[2]2006年教育部办公厅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指出公共艺术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并且明确将《影视鉴赏》课程纳入到各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中,成为公共艺术课程中的八门限定性选修课之一。在教育部的督促下,各个学校对学生的公共艺术教育越来越重视,影视艺术鉴赏也在学校的美育教育中越来越普及。
2. 学生观影水平和电影知识储备
不断刷新的高票房,也预示着人们的观影热情,但是对于学生来说,由于人生阅历和电影基础知识的缺乏,对于电影的观赏,仅仅是停留在电影观赏的浅层次。之前有进行过艺术知识方面学习的同学,大多是以绘画和音乐学习为主,很少有专门对电影知识进行系统学习的。学生们对于电影的理解,基本以娱乐和放松身心为主。在课堂上和学生交流时,具体分析为何这部电影好、口碑好,学生还是不能够从编剧、电影拍摄手法,造型艺术、音效等方面来解析。
二、影视艺术鉴赏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
1. 学生对于课程不够重视
公共艺术课在很多高校中并不受重视,影视艺术鉴赏课程也不例外。虽然影视艺术鉴赏课程为公共必修课,但是同学们依然是按照一个选修课的标准来对待。在上这门课的时候,一直用再影院观影的态度带着娱乐的心态来上课,虽然上课热情很高,但是上课既不做笔记,下课也很少复习,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远远不够。
2. 学生对于影视艺术鉴赏课的认识存在偏差
学生对于不够重视,是因为对于影视鉴赏课程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偏差。学生认为鉴赏课只需要做到三点:一了解,二听懂、三听完有印象,就认为已经完成了课程。在课堂上不做笔记,下课之后也不预习、不温习。但是对于影视艺术鉴赏来说,如果没有完备基础知识作为支撑,那么对于影片的赏析和鉴赏仅仅就停留在影院看电影的水准上。
3.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有学者在著述中指出, 在美国, 高校影视素质教育包括4 个方面:1)透视美国影视工业结构(包括从社会影响、影视法规到节目创意、影视经营等方面);2)探索信息与社会控制的关系(包括影视节目对社会、个人的冲击);3)分析影视节目中所体现出的社会行为、价值观念;4)了解影视节目劝服的本质、广告结构等[3]。对比看来,我国高校的影视教育基本上是以鉴赏为主,离美国的教育还存在较大的距离。并且由于授课课时要求,很难在2个课时的课堂上,完整的欣赏完一部经典影片后,再进行讲解。因此对于影片欣赏的完整性比较难以掌控。
三、影视艺术鉴赏课如何改进课程设置和教学效果
1. 针对学生特点,完善和改进课程设置,,充实教学素材,做到因材施教
由于公共艺术课程的听课对象都是跟非艺术类本科生,所以,学生的艺术欣赏基础很薄弱,艺术思维也很有局限性。因此我们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要注意根据学生特点,不能讲的太过深入和专业,要有意的穿插一些色彩和画面拍摄的基础知识。对于蒙太奇等抽象的概念,要多用文字加事例的方法加以具体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
对于课程的设置,我们一定要理论加上实践,既不能太严肃刻板,也不能太过随意。在上课过程中,在讲授理论的同时,要及时配图,穿插视频进行讲解。对于影片的赏析性播放,一定要有目的性。首先把问题抛给学生之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影片,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定要运用相应的剪辑软件,截取大量的视频资料,收集大量的图片,用图片和视频组成一个活泼的教学氛围。
2. 帮助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调适,配合课程安排,完成学习目标
受先入为主观念的影响,学生接触电影艺术欣赏的第一反应就是看电影。但是当课程中讲述理论知识的同时,由于有了课前对看电影的期望,在上课过程中对于理论知识的接受效果不好。在第一节课时,对于课程的安排和设置一定要给学生说清楚,纠正他们的固有的学习观念。电影艺术鉴赏的课程是为了教会他们如何从专业的角度去观看电影,并用专业知识对电影进行评论,提高自己审美观念和艺术修养。
另外,要事先对学生的审美提出一定的要求。要求他们从上课之日起,看电影都要试着用专业眼光和专业角度去分析和接收,不能把自己的鉴赏水平停留在普通大众去影院欣赏大片的水平上面。
3.采用多样的课程考核方式
对于传统的考核方式来说,不能够很好的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考核。在期末的考核方式中,可以采用课堂考试的方式,主要考察电影基础知识的掌握。在平时的作业中,也可以用上交剪辑视频,小剧本的形式。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督促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将会更好的保证课堂效果。
4. 影视艺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
影视艺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兼具戏剧、文学、音乐、、摄影、舞蹈等多种艺术的艺术特点。在教讲课过程中呢,要避免照本宣科,死板单一。要涉猎戏剧、文学、音乐、摄影、舞蹈等多个领域的相关知识,能够做到深入浅出。做到以影视艺术为主线,其他艺术形式穿插其中,真正让学生领略到电影的综合性的特点。
总之,影视艺术鉴赏课程是公共艺术课重要的一部分。只有转变了教育方式,更新了思维观念,充实了课堂内容,才能够更好的实现课堂效果,才能够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观影能力。
参考文献:
在以往的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因为过多地注重了学生知识技能方面的训练而缺少了对学生兴趣的培育和想象力的提高。造成了学生对音乐课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再加上音乐教材内容的安排上太过单调并脱离了本校学生的实际水平,导致学生对有些学习内容往往提不起精神,而且甚至有些学生们干脆都听不下去,造成了学习的被动。基于这种种情况,教师必须在教学的方法和教学的内容的安排上要有所改变,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爱好,才能使音乐课变成关于美的欣赏课,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一、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必要性
1.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有助于学生陶冶情操和提升道德素养
众所周知音乐是人与人沟通的另一种语言,音乐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来表达人的情感,从而使人们受到这种艺术所表现出的某种品质的熏陶,使人们达到想要表达的思想境界。高中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重点强调了学生在音乐中所表达的宣泄消极因素和提高积极因素,来使自身的加强而且道德素养也得到提升。就像是不同的音乐会给人不同的感觉一样。例如,抒情优美的音乐如著名音乐大师巴赫、贝多芬、肖邦等等这些大师的音乐,就可以达到缓解神经并让人愉悦的效果。如,独特的民族风则可以让人心平气和;还有欢快雄壮的音乐像是非洲音乐可以让人精神振奋。总而言之,品味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并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审美趣味。
2.培养学生音乐鉴赏能力,有助于学生音乐审美能力提高
中学的音乐教育主要把以音乐审美作为为核心和最基本的教学理念,并决定了音乐教育应该以情感人和以美育人。但对于音乐鉴赏能力这一培养过程,音乐教学应该注重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而且主要是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与高尚的价值观。
二、根据不同音乐作品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1.运用合作教学的方式来强化学生的主体想象活动
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愉快的教学氛围是学生敢于参与到教学中的先决条件。爱好与兴趣都是第一老师,学生只有在没有压力,环境下与自己喜欢的老师的前提下才会喜欢学习。所以老师们首先是要放下架子,要做到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和学生做朋友,不仅要在学习上关心他们,还要从生活中爱护他们,这样才可以激起学生对老师真正的爱和对音乐的爱。再有,教学要做到平等,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高中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着争取老师平等看待的心理,他们希望老师对学生一视同仁,更加希望老师不疏远他们。另外,老师要善于发现班里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正确地引导,从而让学生对老师充满喜爱,对学习也充满激情。而且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解决也过分的依赖老师,然而在合作教学中,通过营造出一种独立思考和互相帮助的氛围,大力的提倡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那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便得到了加强,而且思想也得到了解放,才能更好地使学生有丰富的想象,想象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
在品析“多彩的民歌”之高亢的西北腔的这一单元的时候,我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与西北作品有关的故事背景材料,并且结合自己所了解的有关的背景知识,在课前欣赏西北腔调中的《上去高山望平川》,欣赏过程中要做笔记,记下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或者是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上课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就自己对《上去高山望平川》这一作品的初步感受与疑问发表观点,大多数同学都介绍了自己所了解到的相关知识也谈了很多对于作品的理解与看法。与此同时同学们还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通过同学之间相互的交流与讨论,学生加深了对《上去高山望平川》作品的认识。在这基础上,我才带着学生一起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在欣赏的同时我又不时地穿插关于乐曲的结构和旋律以及节奏等特点,从而引导学生对作品再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我认为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会被调动起来,同学们主动地通过各种方式来获取知识并解决问题,这种通过自身积极获得知识的方法,会使学生在主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体验到收获成功的快乐。
2.运用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联想感悟力
在音乐欣赏的这一过程中,我们对音乐情感和对音乐形象感知往往都是在比较的过程中进行的。然而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通过把比较的方法运用到音乐欣赏的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而且比较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课堂的气氛更加的活跃。例如,我在讲“拉丁美洲音乐”――《生命之杯》的课题时,我要求学生在欣赏这首作品时要对比乐曲在旋律和节奏以及情绪这些不同方面的变化,让学生在欣赏的时候主动用心去感受作品的曲调、速度、力度及乐曲在意境中的变化。通过比较分析学生自然地抓住了音乐主题形象,理解作品的主题。学生孕育了一个美丽的音乐,得到了无形的思想教育。使用比较法教学,可以使学生对音乐的节奏、情感和许多其他元素的解决方案,深入理解作品的形象并记忆,能更好地实现积累优秀的音乐作品,以提高学生综合音乐素养,也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通过一年的实践研究和教学内容的调整,我通过激发学生在优秀音乐作品上的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热情和主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原本很难理解的音乐不再是经文,拉近了学生和优秀音乐作品的距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也有了非常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前,王次.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2]郭声健.艺术教育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一、影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质量的因素
1.教学过度专业化
在高中阶段,学生还没有掌握足够的美术专业方面的知识,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时候会忽略学生的实际情况,将一些美术专业名词或专业理论照本宣科地搬进高中美术鉴赏课堂。这样一来,学生会觉得美术鉴赏课枯燥无味,听不懂,也不愿意听,挫伤了学生学习美术鉴赏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的提高。
2.教学重点不明确
很多时候,教师为了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会过多地向学生讲述一些与美术鉴赏教学无关的内容,从而忽视了对美术作品的赏析。例如,在引导学生鉴赏近代著名画家徐悲鸿的油画作品《愚公移山》时,教师会满怀激情地给学生介绍徐悲鸿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他与夫人廖静文的爱情故事。虽然徐悲鸿在艺术上艰难求索、孜孜不倦的精神魅力也很值得学生去学习,但这不是美术鉴赏课程的重点所在,老师这样的讲课方法无疑偏离了课堂的核心,学生就不能很好地去把握作品的精髓所在与人文价值。
3.教学中存在一定的模糊性
从古至今,从中国到外国,高中美术所要鉴赏的作品非常多,内容也非常全面,其中会涉及不同流派、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品。然而,教师所学也只是在一定范围之内,很难面面俱到,很难准确地把握所有的教学内容。因而,教师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会有一定的模糊性,感到力不从心。
4.教学中过分要求标准答案
美术作品富有创造性和抽象性,对于同一幅作品,不同经历、不同知识结构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与感受。但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忽略这一点,往往只坚信书中或自己认同的观点,并欲通过暗示、诱导使学生逐渐接受自己的看法。教师这样的授课方法不仅给美术作品贴上了固定的标签,更重要的是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提高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质量的途径
高中美术鉴赏课程的开设顺应了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因此,针对目前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教师的审美素养及其对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认识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把握能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生涯中要广泛接触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接受美的熏陶,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与审美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实事求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理解水平来设计教学,引导学生多方面思考、探究,发现作品中的美术价值与人文价值,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新能力。
2.充分发掘美术鉴赏资源
古今中外,美术作品包罗万象,但高中美术鉴赏教材中所介绍的内容却有限。教师虽然可以给学生讲解一些课外的美术素材,但主要鉴赏对象还是教材中所提供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大力发掘这些有限资源中所蕴含的巨大内在价值,让学生认识到任何一件美术作品都拥有多层次、多方面的美。例如,绘画作品和工艺品,它们虽表现形式不同,但都是艺术家心血的结晶,都蕴含着艺术家的情感价值与审美态度,都打上了某一时代的烙印,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审美价值、艺术形式等多个层面来欣赏作品,透过外在的表现,看到作品内在的精髓。
3.采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注重师生互动
高中美术鉴赏课程是极具趣味性的课程,但因为一些教师上课时照本宣科,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而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应采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并运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某幅美术作品的鉴赏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对其进行展示,给学生营造一个图文并茂的精彩意境。以高中美术鉴赏教材中陈逸飞油画作品的鉴赏为例,文中收录了陈逸飞的两幅油画作品《双桥》和《浔阳遗韵》,这两幅作品都是陈逸飞油画的代表作品。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陈逸飞的油画创作特色,让他们能更好地鉴赏油画作品,教师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陈逸飞的生平,陈逸飞油画作品取得的成绩,其油画创作的习惯和特点,可以给学生配上陈逸飞作品中所描述的《双桥》的实际景象,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其油画的精髓。从感性和理性的双重角度去品读其作品。教师可以和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互动,表达自己对陈逸飞这两幅油画作品的见解。然后抛砖引玉,引导学生发表对油画作品的见解,对学生不理解的地方进行释义,对学生独到的见解予以肯定,对于某些理解不一致的地方,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结合作品的背景进行充分的讨论,深入了解作品内涵,达到教学共长和共鸣。
4.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写鉴赏笔记
(1)让学生自主鉴赏,允许“百花齐放”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制约教学过程的重要因素。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承担的是裁判的角色,是非对错由教师来评判,这样的教学方式挫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事实上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在美术鉴赏的过程中要允许学生“发出不一样的声音”,而不是给美术鉴赏设置标准答案。因此,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价值,不给他们设置许多条条框框,积极引导他们自己来欣赏作品,自由思考,合理发挥,做到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当然,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并不意味着在美术鉴赏课上教师可以作壁上观。相反,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为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激发创造条件。比如,在莱顿的作品《音乐课》的鉴赏中。因为这幅美术作品表意较为直接,教师不需要对作品内容进行启发性引导,教师只需要对莱顿的生平和美术作品特点进行介绍,然后让学生自主欣赏,在学生欣赏的过程中给予积极点评。
(2)鼓励学生写鉴赏笔记,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教师可以改变美术课外作业的布置形式,可以让学生写鉴赏笔记。有部分学生不善于表达,写鉴赏笔记能够让教师更好地掌握每个学生在美术鉴赏课上的学习效果。在鉴赏笔记的写作上教师不要固定形式,而应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表达他们对美术作品的见解,逐渐提高他们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教师要对学生的美术鉴赏笔记进行点评,让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在作品鉴赏中的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
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个关键时期,教师应认识到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改进,提高教学质量。学生也要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去思考,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与审美素养,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雪琳.絮语高中美术鉴赏[J].科技信息,2011(15).
一、发扬榜样的力量,调动兴趣
记得大学时期,上因特网选修课,主讲教师每次都背着笔记本来讲课,那个时候个人笔记本还是很新鲜的。打开笔记本,连接上投影仪,他便洋洋洒洒地讲起来,一节课也不用写一个字。他的课堂每次都是满座,我们都喜欢听他在那里侃侃而谈。最后结课时,一位学生给教师的评语是三个字:“倍儿帅。”这件事深深启发了我,我一定要做让学生喜欢的教师!因此,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音乐教师,他一定不可以讲课老套陈旧,老夫子的音乐课学生怎么会喜欢。教师要拥有青春时尚的思想,足够吸引学生的艺术才华,同时还要乐与学生沟通,知道他们的爱好所在,这样的教师才能驾驭课堂,赢得学生的热爱。相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上音乐课的重心一定不会只是听听流行歌曲,他们对音乐这门艺术的兴趣便会慢慢被激发。
高中时期的学生,除了喜欢音乐,同时也喜欢音乐的表演者——音乐家或歌手,甚至视这些明星为偶像而加以模仿和崇拜。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明星的力量,正确引导学生不要单纯地迷恋和崇拜明星,而是把对他们的欣赏化为自身上进的力量,以明星取得的成功为榜样对自己进行鞭策。例如,在课堂讲解当前时代流行的音乐风格时,可以以台湾歌手周杰伦为例,他的曲风涵盖了Rap、Hip Hop、R&B,同时还融入了传统的京剧唱腔。他的个性、才华以及多元化的音乐创作引领了当代新音乐曲风的潮流。借着大家对周杰伦的喜欢,教师可以以此展开教学,介绍什么是Rap、Hip Hop和R&B,还可延伸到黑人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等等。
二、潜心研究教材,巧用课堂教学艺术
要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深刻理解教材,并巧妙地利用教材进行教学设计,这是关键所在。教师在进行备课时,首先要吃透教材,深刻理解编者的内容设计,涵盖了哪些音乐要素?对于举例的音乐作品,教材首先要去鉴赏作品的思想表达,为什么要选用这个作品?它对于教学有哪些鲜明的特点和非凡的意义?对这些内容进行推敲之后,教师的教学目标也就明确了。接下来就要施展自身的聪明才智来设计教学环节。音乐课本中涉及音乐作品的种类繁多,从古典到现代,从戏剧到舞剧,从悲剧到梨园,对于高中时期的学生,要让他们对这些作品来者不拒,统统感兴趣,这是很难的,主要是他们自身的生活阅历和审美能力没有到达这样的层次。他们的兴趣爱好只是音乐艺术这个大观园中的一小部分,比如,流行歌曲、经典的钢琴曲、中国古典名曲、民歌,等等。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就要充分调动他们的兴趣,打消他们对不喜好的内容的厌烦情绪。
例如,讲解《音乐与时代》这个单元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不同时代的音乐风格的发展变化,教师可以组织一个唱歌活动,先让学生搜集一下不同年代的流行歌曲,比如,六七十年代爷爷奶奶们唱的是革命样板戏《沙家浜》《红灯记》,八十年代唱《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等。学生在班上进行表演唱,不仅活跃了课堂,更是让他们对自己原来不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开始慢慢变得喜欢,教学的有效性得以体现。
三、调动灵感和想象,带领学生遨游音乐殿堂
1.轻视诵读教学
课堂上很难听到学生的诵读,只是看画面、听讲解、做笔记。有的教师虽然能要求读,但没有理解诵读的本质,也没能把握诵读的标准,为背诵、熟悉内容、模仿表演而读,流于形式。
2.教学取向的偏差
近年来,高考加重了诗词鉴赏的分值,大部分教师也开始重视诗词鉴赏,但他们并没有教给学生鉴赏的方法,而是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训练上,希望通过训练在考试中拿到这几分。
3.教师诗歌素养的缺乏
不少语文教师不善于讲诗歌,诗歌的鉴赏理论陈旧、过时,教学方法落后。课堂上,教师一言堂,语言平淡无味,学生缺乏对诗歌的整体感悟,对其独立的审美特性缺少充分的注意。
二、对诗歌教学的认识及存在问题分析
德国思想家席勒认为:只有经过审美教育的人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的人。然而,从目前的教学现状看,没有抓住语文教育的根本。把教学重心放在背诵默写名句上,解读文本时却敷衍大意,或者用多媒体代替学生研读文本,这些方法不能使学生认识掌握文和领悟意。其次,忽略古诗词教学的个性。古典诗词语言丰富而含蓄,需要借助联想和想象。然而很多教师把古诗词鉴赏课上成文言文翻译课,回避了古诗词最具光华、最耐人寻味的意象意境、情感意蕴。
三、诗歌审美能力培养的对策
针对以上情况,我想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学会诵读,体会诗歌韵律美
诗歌讲求鲜明的节奏和铿锵的音调,因此,诵读时应处理好诗句内部的停顿,做到清晰流利,情感表达恰如其分。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能运用富有美感的“读”,营造良好的氛围,迅速把学生带入诗歌表达的情感世界中,主动去体验诗歌表现的情感。例如,白居易在《琵琶行》的第二段里对音乐的精彩描写,琵琶女的演奏开始如急雨声音浊杂粗重,接着如私语般轻细,再接下来声音交错夹杂,像大珠小珠跌落到玉盘。一会儿又如黄莺啼叫般婉转流利,忽地又由流畅变为冷涩,直至凝结不动了,在沉咽、暂歇后,忽然又爆发雄壮的乐音。在朗读这部分时,时而急时而缓,时而激越时而婉转,时而高亢时而浅吟,诗句的含意、朗读的节奏、音乐的旋律、诗人的情感几者相互交融,不需教师多讲,学生自己就能品味出诗的韵味了。
2.想象再现,感受诗歌意象美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个性化和情感化的形象,是作者的主观情思和客观物象相融合、相凝聚的复合体。王维在《鸟鸣涧》中的静谧是由“人”“桂花”“月”“鸟”“涧”等意象形成;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对人生的认识是通过“月”和“江”两个意象的组合形成。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我们要引导学生体会意象,展开想象,领会诗歌的意象美。诗歌重抒情,而情感往往是跳跃、波动的,真正美的诗歌是句断意连的,在似断非断的变化中,给欣赏者提供想象的空间。读者可通过想象和联想,把诗歌中的空白填补起来,在脑中形成一幅图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嗳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教师让学生在头脑中幻化出一幅优美的乡村图:榆树和柳树成荫遮蔽着后面的屋檐,桃树和李树排列在堂前。离我很远的村庄隐约可见,墟里的炊烟依稀能辨。深巷中的狗儿吠号,鸡在桑树枝头鸣叫。正如袁行需先生所说:“写诗的困难往往不在于取而在于舍。诗中那些无言之处也需要认真经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2-0174-01
在2012级中专生入学之初,笔者抽取三个中专班学生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以了解他们对音乐欣赏的兴趣以及想从音乐课中学到什么。通过调查详细了解学生的需求,以便有的放矢地制订教学计划,从而确保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 调查内容
问卷调查:(1)你喜欢音乐吗?A.喜欢;B.无所谓;C.不喜欢。(2)你喜欢什么类型的音乐?(可多选)A.流行;B.民族民间音乐;C.古典。(3)你认为中等专业学校应该开设音乐课吗?A.是;B.无所谓;C.否。(4)你喜欢上音乐欣赏课吗?A.喜欢;B.一般;C.不喜欢。(5)喜欢的原因有:(可多选)A.音乐可以陶冶性情,应该喜欢;B.音乐老师教学认真,教学水平高,教得好;C.欣赏课设计得好就喜欢,内容感兴趣就喜欢。(6)不喜欢的原因有:(可多选)A.什么音乐都不喜欢,不愿意听;B.不知道怎么欣赏,不会欣赏;C.老师教得不好,不想欣赏。(7)你喜欢教材中的欣赏内容吗?A.喜欢;B.一般;C.不喜欢。(8)你觉得音乐欣赏课应该多开设哪些方面的内容?(9)你想在今后的音乐课中学习哪方面或哪些类型的歌曲?
二 对调查进行分析
通过以上调查,我发现目前的中专生非常喜欢音乐,但他们的欣赏方向都是单一的流行歌曲。对原来所上的音乐课内容尤其是一些专业性的音乐知识感觉很枯燥,提不起兴趣。学生希望教师在今后的音乐课教学中能把流行音乐带入课堂,从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出发。
三 提出改进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我查阅了许多相关的研究资料,并向同行老师请教,得出如下的改进策略:
1.在课堂中尝试加入适当的流行音乐,让学生熟悉的流行音乐为音乐教学服务
对教材中一些传统的音乐知识,一味地采用讲授的方式,很多学生根本没有兴趣听下去。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我几乎每节课都会加入一些当下最流行的音乐元素。如在教授音乐与戏曲时,有些学生有抵触情绪,我就用陶吹摹Susan说》作为课前导入。一上课,大家听到他们喜欢的偶像的歌声,学习情绪很高,我很顺利地带领他们进入我真正想上的内容。课中,我还让学生们欣赏戏曲与流行音乐结合得非常好的一些代表作品。
2.教唱歌曲时由传统的艺术歌曲转变为内容积极向上的通俗歌曲
艺术歌曲较难唱,学生一听教师范唱就直喊“难听”。对此,我把教唱的内容变为积极向上的通俗歌曲,如《我们的纪念册》《永远的画面》等关于友情的,《感恩的心》《常回家看看》等关于感恩的……学生在课堂上既能学会一些唱歌的技巧,又能感受到歌曲的意义,提高了学生的学唱兴趣。
3.专门介绍中国流行音乐,让学生对中国的流行音乐有个系统、概念化的学习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用了一个学期专门介绍中国的流行音乐。从最早的大上海流行音乐讲到21世纪的流行音乐,从港台地区的流行音乐讲到内地的流行音乐。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认真记笔记,上课认真回答问题,还有些学生下课后还和我探讨有关流行音乐的一些问题。
4.在课堂中实施各种活动,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从而实现流行音乐和音乐课更有效的结合
第一,采用“我是歌手”期末测评方法。在学期结束前,每位同学挑选一首自己唱得最好的歌曲为大家演唱,以此作为音乐课期末考试的成绩。
第二,采用分小组竞赛的教学模式。第一节课学生自由分组,给自己的组起名字、选组长,通过小组竞赛、竞演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提高学生上音乐课的兴趣。
5.开展丰富的课余活动,进一步引导学生鉴赏流行音乐
学校有很多社团,学生在课余生活中可以自主参与。通常比较喜欢音乐的学生会参加校吉他社、爱乐社等。作为吉他社的指导教师,我会推荐一些学生比较喜欢又便于弹奏或弹唱的流行歌曲,以此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他们自然愿意和教师一起共同探索课本之外的音乐艺术知识。
四 研究后的思考
通过采取一系列策略,几乎每名同学都特别爱上音乐课,同时能做到在课前预习,在课堂上大胆地展示自己,看着他们从第一次上台的羞涩到如今大方自如地表演,我倍感欣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让学生真正地喜欢上音乐课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而且要一直做下去。
参考文献
古诗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之一,它讲究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美非读是不能感受得到的。古诗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诵读,它是进入诗境最直接、最感性的方法。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在古典诗歌鉴赏教学中,诵读是贯穿始终的,最好让学生拉着腔调、摇头晃脑地来读,出声有感情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读中直接与古人“对话”。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地读诗,以达到感其形、揣其意、悟其情、记其文的目的。
一、利用时间“边角料”,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在校的一些时间“边角料”,将诵读融入日常教学生活中,把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奠基石。
例如,开展以“锻炼口才、拓展视野、培养能力”为目的的“课前三分钟诗歌朗诵”活动。学生可上网查资料,做简单的课件辅助朗诵。上课时值日生投影幻灯片,就某一主题进行朗诵,或者播放欣赏磁带,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诵能力,又扩大了学生的诗歌阅读面,增进了对诗歌的感悟,提高了艺术鉴赏能力。所找资料,大多是学生从网上或图书室查找到的,这样,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效果很好。
可以利用每次语文早读,安排十分钟的“诵读古诗”时间,教师组织学生诵读,并做到全程参与,学生全员参与。期间,教师应准时进入教室并对学生的诵读加强指导。
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活泼的诵读活动,可以是各种角度的各类对诗,可以是诗句接龙,可以是对歌竞赛,还可以组织学生欣赏名家朗诵,从多方面陶冶学生,让学生从心里接受古诗朗诵,进而自发朗读古典诗歌,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二、采用多种方法,增强学生诵读的持久性
诵读是古诗学习的基本手段,古诗教学应强调熟读、背诵。背熟了现在不能领会的东西,以后逐步体味出来,这样会终身受益。
1.利用音乐元素
诗歌与音乐相伴而生,就像两朵姊妹花。优美的曲调能创造特定的情境,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帮助他们加强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因此,教古诗时,我们可以对一些文质皆美的篇目(或名句)进行配乐,让它们插上音乐的翅膀,让学生用歌唱的方式记住诗的内容,领悟诗的意境,进而获得一种强烈的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尤其是教师利用一些广为传唱的古诗来让学生学唱,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增强诵读的持久性。
如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可以要求学生听王菲的《但愿人长久》,并在倾听中慢慢学唱,有条件还可以开个“诗歌演唱欣赏会”,让学生从中感受古典诗歌有的韵味。
2.采用多媒体
多媒体进入课堂,不仅可为教师提供直观、形象、高效的教学手段,而且可给学生提供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为其学习古诗提供有效途径。在古诗教学中多媒体运用得当,就能创设诗境,引发诗情,在学生与诗歌间搭设一座桥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弥补学生实践的不足,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使诵读的持久性大大优于传统教学,较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例如,教《采薇》(《诗经》),根据诗意,配上几幅戍边士卒生活的图片和一段关于思乡(可以选用葫芦丝演奏)的音乐,使学生从中了解作者的思路,抓住关键字,用缺字法训练背诵,从易到难,不断减少屏幕出现的字数,最后让学生背诵。这样,学生能在指定的课时内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
3.变化诵读方式
在古诗教学中,诵读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单一的诵读方式,会让学生陷入厌恶古诗的困境中。我们可以通过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或者名家录音范读,激发学生的朗读愿望,然后通过领读、齐读、轮读、赛读、自由读、配乐读、分组读、个别读等形式多样的诵读,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接龙或当场试背,都可以,主要是让学生读出诗歌韵味。在诵读中要注意及时多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学生的诵读兴趣维持得更久些。
4.凭借想象绘画
古诗的教和学都离不开想象。课要上得有趣,可以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凭借语言设法将“诗”和“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把握诗意之后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或用笔记下来,力求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形象生动的画面,在感受语言文字的美的同时,引导学生读想背诵,最终达到记其文的目的。
朱光潜先生说过:“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于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于培养出纯正的趣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也告诉我们,一个人若对某种知识或某项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时,就会如饥似渴地去研究它,去掌握它。兴趣会使人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体验感到心理上的满足,让人乐此不疲,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马儿愿意喝水,最好在草料中加点盐,同理,教师也有必要学会加盐调味,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而培养、发展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设置悬疑,引发兴趣。“引而不发,跃如也”,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在于一个“引”字。“引”就是启发,就是暗示。要求教师“不发”是为了让学生“发”,而且“会发”,让学生动起来,成为课堂的主体,而“引”的最佳方式是设疑提问。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设疑,抓住启发的最佳时机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与求知兴趣,从而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2、趣味教学,创造乐趣。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愉快喜悦的情感容易使大脑形成优势的兴奋中心,促进思维、想象、记忆活动的有效进行。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不同文体的特点,精心准备一些趣闻、轶事、典故、幽默笑话等,恰到好处地引进课堂,创造乐趣,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从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学得轻松乐在其中。
3、利用多媒体,增添情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多媒体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形象思维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很容易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等等,从而调动各种感官功能,增添语文课的情趣。这是传统的教学手段所无法企及的。
二.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1、朗读。它要求学生在符合语音、词汇、语法规则的基础上,更准确、更恰当地表情达意。学生掌握朗读的方法,一般要经历准确的朗读、流畅的朗读和有表情的朗读三个依次递进的阶段。朗读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帮助学生深入领会语言的含义和体味课文的精妙所在,进而提高鉴赏能力。
2、默读和速读。默读是一种无声的阅读。默读时学生可将通过视觉所获得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大脑内部的思维活动。默读有利于提高理解水平,有利于加快阅读速度。速读是在一定时间内迅速地获取文章内容的一种快速阅读方式。阅读速度快而正确,是阅读能力强的重要标志。速读可以节省时间,加快理解,增强识记,丰富知识,提高阅读能力。默读与速读,都要有专题训练,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进行,从而使学生不断提高阅读速度。
3、复述和背诵。复述有利于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培养和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背诵有利于强化记忆,巩固阅读成果,积累语言材料,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语文教学开发学生智力,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主要是通过复述和背诵训练而实现的。反复诵读与深入理解相结合,能使背诵获得最佳效果。
4、精读和评析。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种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评析是阅读中的一种鉴赏活动,它要求对文章特点作出评价。精读与评析往往是同时进行的,它们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语文知识,并在教师的示范讲解中,把握阅读要领,提高阅读能力。
三.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增强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般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找准感觉的对象
要培养“文感”,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感什么”,也就是要找准确感的对象。
1.从文体类别,辩阅读关注点。
感觉的对象,就是阅读的关注点。不同的文体,关注点往往不同,教师要教会学生找准阅读的关注点。比如阅读诗歌,我们更多应该关注诗歌意象的选择,语言的应用,思想内容的评价,艺术手法的鉴赏等等。
2.从“写什么”入手,辩阅读关注点。
界定了文体之后,不管是什么文体的文本,我们首先要关注的第一个问题,是“写什么”:记了什么人?叙了什么?绘了什么景?状了什么物?抒了什么情?说了什么理?表达了一个什么主题思想?
3.从“怎么写”入手,辩阅读关注点
“怎么写”是阅读鉴赏的第二个层次。包括文章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什么表现手法?什么修辞手法?写人用的是肖像、语言、神态,还是心理,动作描写?如何点明主题,开门见山还是卒章显志?
4.从“为什么这样写”入手,辩阅读关注点。
“为什么这样写”,这是阅读鉴赏的第三个层次。对于学生来说,会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教师能向学生讲明各种手法的作用、效果,学生自然就懂得“为什么这样写”。
二、教会感觉的方法
(一)激活
作为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文感”首先得激活学生的阅读: 转贴于
1.课堂是激活阅读的主阵地。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利用幽默的课堂语言,灵动的课堂智慧,民主的课堂氛围,精彩的讲解点播,让学生充分的理解所阅读的文本,他们自然会爱上阅读。
2.活动是激活阅读的催化剂。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对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是很有帮助的。为此,教师可因校制宜,因班制宜,开展各种阅读活动。
(导顺)跟着感觉走,有时候会很顺利,但并不是每时每刻我们的感觉都是对的,阅读文本是要使学生不感觉到偏差,要培养起学生正确的“文感”教师就要因势利导。
(二)引导
1.引导学生掌握常用字、词、句、段、篇的基本知识,改进学生阅读的基本条件。认真学好常用基本知识,不段提高语文素养,才能让学生扫清阅读的障碍。
2.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如圈点批划的习惯,善于质疑的习惯,作读书笔记的习惯。
(三)放飞
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要素,要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
1.尊重学生的阅读选择
学生愿意去读小说、戏剧、诗歌也好,音乐、绘画、建筑也罢,甚至是烹饪方面的书籍,作为教师的我们。都应尊重,并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因为学生本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中同样要给学生自由选择的“度”。
在苏北地区盛行着学艺术的。各所中学纷纷以庞大的音乐特长生队伍,放逐着通过高考进入音乐高等院校的梦想。高考音乐专业训练成为普通高中音乐教师必须面对的繁重工作任务――很多学校,为了提高本科上线率,忽略对学生音乐素质的实际考察、教学条件的改善、专业教学时间的安排、教师辅导教学内容的针对性等方面因素的考虑,没有能够科学有序地统筹安排,盲目扩大音乐考生队伍。给予音乐教师高压,音乐教师身心疲惫地辛勤教学,收获的结果却是过线率偏低。我自江苏省实行专业统考以来,一直从事高考音乐专业辅导训练,经过十余年的一线教学,觉得可以通过如下几个方面的努力,尽可能有效提高高考生音乐专业水平。
一、用审视的目光关爱学生的健康成长
实事求是,量体裁衣是各所学校正确指导学生选科的原则。要着眼于长远,依据学校教师的资源实际情况、生源素质,妥善安排,冷静处理。积极动员、严格筛选。通过班级广泛动员、班主任推荐、专业教师逐一面试,确定选修音乐主专业的人员队伍,以专业教师能有时间和精力逐一面授数额为前提,能够兼顾大课和小课的安排。力求少而精,切不可贪人员数量多。
二、以人为本,确保学生的专业成材周期
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是目前打造专业速成考生的普遍现象,也是收获甚微的必然结果。如果我们能在高一第一学期,就有计划地创造机会,搭建平台,让学生在演唱、演奏等各项竞赛活动中各展其才,及早发现人才、选拔人才;在高一第二学期开学后不久立即组队,进行一周4―6课时的专业训练,那么学生就能够兼顾专业和文化的需求,必然会有很好的发展势头。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高一入学后的第一个月,是学生从初中生到高中生的角色转换时期,大部分学生此时是乐于表现、勇于展现特长的。学校领导要提供高考教学必备条件,驱动专业教师抓住这个良好的时机,在高一期中考试前,完成发现人才、选拔人才的工作。
三、以音乐为本,慎重选择主专业
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明确声乐、器乐的主专业。在专业选择上,引导学生不要盲从,必须从自己的音乐素质现状出发。很多人误认为选声乐省钱省事,其实,如果没有突出的声音条件,高考时就很难得到高分。统考中,声乐专业考生占据着非常高的比例,器乐专业相对缺乏。如果学生有一定的器乐功底,就应该继续选择器乐专业,声乐、器乐全面开花,才能多出人才。但是,器乐学习时间与练习时间一定要有足够的时间保证,才能有好的收获。如果时间允许、条件具备,就应该突破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单一性。学生中不乏素质全面的人才,要及时抓住、及时引导、有效培养。在我们苏北,虽然经济落后,但是随着人们的教育观念的不断转变,年轻一代的家长已经开始注意子女的艺术养成教育。中学校园里已经涌现出来一批有器乐演奏功底的学生,高中教师应该通过自己的观察,以发展的眼光,帮助学生确定主专业。如果是器乐类学生,声音条件也不错,可以考虑辅修声乐,这样也能有效地提高专业总分。
四、循循善诱,科学训练
在专业课堂教学中,要立足于稳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点滴进步,高扬起爱的风帆,步步为营,循序渐进。在教学容量的安排上,一定要合理、科学。基本乐科、声乐及器乐的各科内容安排都有其特殊性,教师一定要针对学生现有的水平,精心备好每节课,内容安排要有计划性、延续性,力戒随意性。
1.基本乐科
(1)音乐理论。依托统考大纲,立足于南京师范大学新版《音乐殿堂》理论篇,辅以补充南师大出版的郭瑛主编的乐理书,引入湖南文艺出版社的乐理试卷集,并能结合学生的现有水平,精心编撰系列试题,由浅入深,逐步推进,争取在量和质上有所突破和拓展,力所能及地帮助学生规范、准确、快速地解题。
(2)音乐常识。依据高一第一学期音乐鉴赏课教学基础,音乐教师在分类辅导音乐常识时,不能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以排查式听记歌(乐)曲。应该按照音乐殿堂书中的建议,系统地给学生介绍、讲解中国、西洋乐器的类别及音色的辨别;明确中国民歌、曲艺音乐、歌唱形式等相关知识;点滴积累、分册推进人民音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音乐鉴赏(新、旧不同版本)、湖南文艺版高中音乐鉴赏及江苏省少儿版初中六册音乐教材。凭借对以前音乐课的记忆,学生的兴趣是可以维持的。教师此时要落实的细节应该是帮扶学生在集体的氛围中聆听,在交流探讨中模唱,轻松感知。教师要尽力创设音乐鉴赏课上的艺术氛围,适当点拨、精炼介绍,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鉴赏习惯,驱动学生主动聆听、感受、体验、理解。课本以外的内容,要以提纲挈领的方式,引导学生课后学习、消化。现在的音乐常识不再是死记硬背的知识点,而是重点考查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表达能力,在鉴赏教学中,必须做到聆听与掌握音乐作品的时代背景、音乐表现的情绪、情感,使曲式结构、主题思想、风格特征等有机融合。
(3)视唱。帮助学生尽快养成击(划)拍视唱的习惯,是专业教师视唱教学的首要任务。在教材选择上,仍然是以南师大《音乐殿堂》视唱练耳书为抓手,兼以教师自己创编的系列视唱教材、上海音乐出版社的单声部视唱教材等内容。很多学生刚开始面对简(线)谱时,结结巴巴,面有难色。这时候,教师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帮助学生解决旋律的音程结构、旋律线条走向、节奏类型、气口的安排等问题。通过聆听、模唱、分析、尝试多层次的反复磨合,学生的视唱水平一定会有所提高。必要的时候,可以要求音准、节奏感比较差的学生按照进度的安排,适量背诵一些经典的视唱曲目,引领其尽快建立音准感、节奏感。等待时机成熟,学生能顺利唱出乐曲时,再适时渗透表现力的问题,帮助学生有感情地击(划)拍视唱。
(4)练耳。非器乐类学生对于练耳初期的训练,感觉非常吃力,普遍存在畏难情绪,教师不能心急。应该迅速摸清学生的实际基础,从单音模唱入手,逐步建立对比记忆的训练模式。听记的单音数量,有计划、有步骤地增加。根据学生的听记实际,逐渐拓展到和声音程、和弦的听记。与此同时,加强对学生节奏的训练。节奏训练,以二四拍、四小节的记忆长度为起点。节奏类型,从简单的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组合入手,逐步引入十六分音符、大小附点、大小切分、前后休止等类型。当学生的节奏、音准感初步建立后,引入简单的旋律听记,循序渐进地科学训练。每节课的听机内容,教师都要精心备课。训练教材可以上海音乐出版社的旋律听记、听力速成等书籍为纲,并能灵活地渗透、适度拓展。当学生在听力训练中出现较大层面差异时,及时设立分层教学,以不同难度系数的教学内容,提优补差,驱动每个学生不同程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2.主专业训练
研究过专业统考标准后,教师教学时就更应该心中有数了。声乐与器乐教学,必须针对学生实际,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演唱与演奏习惯,技能与技巧的训练要科学、有效、合理,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表现力同样不能忽视。声乐演唱,根据学生的声音条件与音色差异,确立每个人训练的目标,不能一味地强调美声、民族唱法的区分,只要能够帮助学生调理好声音状态,不断提高演唱水平,方法就是可行的。每一节课上,教师都要有自己的备课准备,以教案和教学笔记的方式,呈现出每个学生的课堂教学目标,不能让学生随意唱唱了事。训练中的歌曲选择,以训练技巧为目的,有针对性地选唱歌曲。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训练,一点一滴地抠好学生的声音。高考时演唱歌曲的选择,不能追求曲调好听,而忽略了对演唱技巧的要求。三首歌曲的难度是适中的,以学生能完整驾驭、流畅表达、和谐表现为准则,三首歌都应该能完整演唱下来。对于台风的训练要求也不容忽视。器乐演奏,首先要确定好学生的起点,然后为每个学生制定好长短期训练计划,并能适时调整,有序推进。曲目选择,既要有适度拔高性,又要是学生努力之范围能达到的,要以学生能熟练演奏、有感情表达为主线。声乐与器乐教学形式的选择,应该是灵活机动的,针对学生实际情况,适宜大课与一对一小课协同发展。
3.加试科目训练
学生素质突出,双专业有优势,是教师确立学生加试项目的量尺。有加试科目固然好,没有也别贪心。应该考虑到加试专业的含金量,不能妄想在空中建造楼阁,急功近利。
技工学校的学生多是来自山区县、偏远农村的学生,他们的整体学习能力包括自我自律能力较之普通高中生有明显不足。但他们也有自己的优点,性格开朗活泼、爱结交朋友、思维灵活等,教师要对他们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让他们做到学会乐理、爱学乐理、会学乐理。另外,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很多选择学习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有一部分本身对音乐有很大的兴趣,但是总体来说,他们小学、初中的音乐课都是对听觉艺术的培养,对音乐鉴赏知识的学习,很多难点的音乐知识他们只是有些印象,可以说音乐基础知识为零。面对这种现状,既要保持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浓厚兴趣,也要通过老师的教学创新把枯燥的乐理知识转化成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二、细化乐理知识点利于学生理解记忆
《基本乐理与伴奏编配(第二版)――全国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材・国家级职业教育规划教材》为全国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国家级规划教材,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基本乐理,主要内容包括音的基础知识,记谱法,节奏和节拍,音程,和弦,大、小调式,五声性调式,常用记号与术语;在讲授这本教材的时候,作为教师要在备教材上下足工夫。将乐理知识总结为14个知识点分别为:1.等音、半音、全音;2.音列分M;3.连音符;4.构音程;5.构和弦;6.调式音阶;7.调式中的音程;8.调式中的和弦;9.近关系调的判断;10.分析调式调性;11.七和弦的解决;12.移调;13.音值组合;14.音乐术语。每一个知识点里再细化出小点,思路清晰,知识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三、采用奥尔夫教学法
在学习乐理的过程中,难免会感觉到枯燥乏味,我们将一些奥尔夫音乐游戏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既能帮助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也可以缓解学生学习乐理知识的大脑疲劳。在每学期的第一节课中和大家一起进行《握手舞》游戏,在这个音乐片段中会有三种音乐效果,根据每个音乐效果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动作变化,尤其是最后一个音乐效果时值长短不一样,所以需要学生们认真去聆听,什么时候握手,什么时候换另一个伙伴接着握手,通过这个游戏师生互动避免了第一节课的拘谨。当然这个游戏还可用蜡笔,听到最后一声音效时画直线,直到声音重新响起,最后会发现白纸上会出现长短不一的线条,这就是表示的音有时值区分,有长短之分。奥尔夫音乐小游戏也可以运用到学生实习工作的教学中,和小朋友一起来进行游戏,同时也学习了简单的乐理小知识。除了《握手舞》游戏还有很多其他小游戏,比如用《啊 苏珊娜》音乐来做传递彩蛋的游戏,锻炼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增强了学生之间互助合作班级凝聚力。
四、课堂练习精准到位、及时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