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继续教育范文

时间:2023-06-25 09:22:5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临床医学继续教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临床医学继续教育

篇1

0引言

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和医疗改革的持续深入,医疗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转变。在时代变革的要求下,实现医疗器械耗材的科学管理、医用设备的计量质控和医工结合的科研开发已经成为医学工程学科必须承担的学科任务。新的医疗行业模式中,医学工程与医疗、护理、临床药学已经并列为现代医院的四大支柱,是医院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的技术保障。如何实现专业职能转变,培养满足工作任务要求,掌握应用工程理论、软件技术,能够与临床共同开展应用研究的临床医学工程师是医疗事业发展赋予医学工程学科的新任务。

1临床医学工程师定义

美国临床工程协会将临床医学工程师[1]定义为:“临床医学工程师是指将工程学与管理技能应用临床医疗保健行业,来保障、帮助和促进患者的医疗和护理的人”。日本凡获得日本厚生大臣颁发的临床工程技士资格证书[2],在医师指导下从事生命维持装置的操作、维修保养和管理工作的人为临床工程技士。

2临床医学工程师的工作职责

按照临床医学工程师的定义及医疗行业的发展要求,必须重新评估和定位临床医学工程师的任务、职责。临床医学工程师的核心任务不仅包括医疗设备的维修,还包括医疗设备的计量质控、应用安全管理、建立应急保障措施等[3-4]。

2.1设备的合理选型与优化设置

医疗设备及耗材的采购是医学工程学科的传统工作职能,设备采购过程中的选型关系到设备使用中的医疗质量,在设备参数确定中必须具有一定前瞻性,结合医院的规模、技术水平,充分考虑医院的发展趋势。采购的新设备应用于临床前,医学工程师应首先掌握该设备的应用原理,与设备厂家共同指导临床科室操作人员进行操作并且在日常使用过程中时常检查应用情况。

2.2医疗设备应用安全与不良事件监测

医疗设备不良事件是指获准上市的合格医疗器械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任何与医疗器械预期使用效果无关的有害事件[5]。医疗设备事关医疗安全,虽然医疗设备在投入临床应用前都要经过国家相关管理及技术机构的安全验证和审批,经历临床应用验证,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医疗设备本身故障或操作不当等原因有可能出现对患者造成伤害的不良事件。

2.3故障应急维修和预防性维护

故障的应急维修和预防性维护是临床医学工程师的基本技能之一,关系到医疗设备应用安全与质量控制管理的关键任务,也是等级医院评审中明确要求医学工程部门必须限时完成的工作任务之一。作为临床医学工程师,大中型医疗设备是保障重点。必须和相关科室密切配合,关注大型设备的运行状态和环境。

2.4设备的计量与质控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规定了医疗设备的计量与质控工作是医学工程专业保障医疗设备安全运行时必须强制执行的工作职能之一。医疗行为侵权诉讼的举证责任倒置工作对医学计量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6]。临床医学工程师与临床医疗工作者共同承担医疗风险。因此,定期做好国家规定的设备计量强检项目的计量检测,建立健全各种计量检测网络和督查体系,建立计量档案是临床医学工程师重要的工作职责之一。

2.5与临床需求相结合的科研开发

学科建设是科研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医学工程学科作为医院医疗设备管理、维保部门,承担着大量日常工作。与科研院所相比较,其缺乏在理论基础等方面探索的时间和物质条件。但服务临床、与临床紧密联系是医院医学工程科和临床医学工程师的优势。只有实践和临床相结合,从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够真正探索出一条具有学科优势的科研之路。

3临床医学工程师现状与继续教育工作

3.1人员构成

当前医院医学工程专业技术人员流失严重,人员数量少、技术力量相对薄弱是必须面对的现实情况。表1给出了13家医院医学工程科科主任基本情况构成。调查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13家单位中,38.5%的医学工程科科主任所学专业为医学工程,84.6%的科主任具有本、硕士学历,年龄40岁以下占38.5%,具有中级职称的占76.9%。表2为3家三级甲等医院医学工程科工作人员基本情况构成表。数据显示3家医院的床工比分别为1.14%、1.58%、2.25%,人员数量普遍偏少,人均承担工作任务重;从科室分工来看,采购人员在个别医院所占人员比例有待优化;从学历来看,本、硕士人员已经成为工作主力;年龄构成各医院实际情况不同,比例有所不同。

3.2优势与问题

3.2.1行业优势

(1)人员学历构成方面: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各个医院医学工程人员学历层次有了明显提升。40岁以下工作人员均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为实践技能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2)人员年龄构成方面:40岁以下中青年已经成为医学工程专业领导、工作的主力军。在所有进行调研的医院中,中青年工作人员比例均处于较高水平,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充沛的精力。以科主任为代表的医学工程技术人员普遍勇于接受新技术、新设备,且对国际前沿的技术与设备保持着强烈的学习和探索兴趣。

(3)工作方式方面:随着行业内交流的增多,各家医院医学工程学科互相取长补短,以医院等级评审为契机,建立并不断完善工作制度。工作职能明确、工作流程完善,考核、验收标准更具有可操作性。

3.2.2存在问题

(1)学科持续发展方面:从表1中不难看出在所调查的13家医院中医学工程科科主任存在专业不对口情况。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目前军地各级医院敏感岗位轮换制度的大背景下,如何在遵守行业规定的前提下保持医学工程能够可持续性发展,且作为医院的一个学科分支,如何拥有中长期发展规划、目标值均需每个单位医学工程专业的掌舵人进行认真的考虑和反思。

(2)职称构成方面:以科主任职称数据为代表,普遍存在医学工程科缺乏高技术职称等现象。这与目前医疗行业职称构成及评比体系有明显关系。当前各个医院普遍将工程类与医技类人员合并评比技术职称。在评比过程中,发表高等级文章、科技奖项、承担课题等均作为打分标准予以考核。相比较而言,工程类高水平期刊普遍影响因子较低,在医院环境中工程技术人员在奖项、课题方面不占优势。

(3)人员构成方面:各医院医工人员较医护人员学历仍然普遍偏低,在职硕士人数占据相当大的比例;从人员年龄结构来看,老中青比例在个别单位较好。若想在全行业内形成“传帮带”的良好发展模式尚有一定困难。

(4)人员数量方面:各医院床工比普遍较低。工作人员普遍较少导致医学工程人员人均承担日常工作任务繁重。由于人员数量及学历构成等多方面原因,大部分医院医学工程方面科研工作的开展举步维艰,大部分科主任有心无力,导致学科建设停滞不前。

3.3行业继续教育的模式探讨

3.3.1医学工程专业学科体系建设

学科建设关系到医学工程专业的长远发展、科室在医院的地位、医学工程专业所有工作人员能力素质的提升。从调查结果来看,虽然多种原因,现任医学工程科科主任中有大部分缺乏医工学科专业背景,但一个好的管理者若能够融合多学科专业知识,从崭新的角度解读专业需求,灵活应用管理技能和方法,能够起到触类旁通、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科主任管理继续教育层面,各级医工学会能够也必须发挥积极主动作用。目前各级医工专业学会基本由各个医院、医疗机构科室负责人构成,借助专业学会平台,能够在科主任层面上开展专业论坛、管理经验交流、新技术探讨、行业发展动向等多种形式、深层次的交流。目前,部分医工专业学会已经意识到领导岗位轮转给行业发展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并且进行了一定层次的学术探讨,在这方面值得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面对新挑战、新任务,医工行业负责人的继续教育工作将作为重点和亮点深入、持续下去。

3.3.2与厂商相结合的新技术学习

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新技术、新业务日新月异。若要提高技术保障能力,就必须不断掌握、接受行业发展新动向。邀请厂商进行专题技术讲座是开展医工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能够达到双赢效果。通过讲座,工作人员既可以了解新设备的技术特点,又能快速掌握新设备的一般故障维修方法,能够使工作人员快速提高维修、保养能力,为新设备正常运行提供保障。

3.3.3临床实践能力的“传帮带”

动手能力是一名合格医学工程师必备的基本功。高学历不等于强动手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维修中经常碰到一些需要紧急处理的情况,应急处理只能靠自己解决,这也最能考验一名维修人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能力。医疗器械的数字化、信息化发展,对临床医学工程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从学生到合格的技术人员需要其接受终身的再教育。在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老同志的“传帮带”显得至关重要,维修经验的传授、故障原因的准确判定、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必须在实践中不断磨合与培养。在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继续教育过程更多地体现在日常工作中的不断积累、磨炼。主题授课、拜师学艺、学科各部门轮转等可以作为继续教育的形式,参考美、日临床医学工程师的培训工作,各医院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制订行之有效的细则,将老同志的经验和实践能力作为“传家宝”在新同志成长过程中不断传递。

3.3.4医疗设备不良事件监测学习与宣讲

对医疗设备不良事件的监测是为了保证医疗安全,协同生产厂家解决潜在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控制潜在的风险,以保证医疗器械安全有效的使用。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工作人员不敢、不愿上报相关事件的错误认知。究其根本原因是其对医疗设备不良事件监测本身含义、作用的不理解。该项工作已经得到了国家质量监督部门的重视,部分省市质检部门也已进行了省级会议培训。作为医院内部配合上级管理部门,可以将该项工作纳入院级继续教育专题项目,在医工技术人员内部进行培训,并可以向领导决策层、临床医护人员进行多种形式的宣讲,以利于工作顺利推进和开展。

3.3.5计量质控工作的深入持续

计量质控工作已经成为医学工程行业内公认的重要职能工作之一。在继续教育工作中主要可采取专题技术学习、会议培训、强制推行、重点检查等方式,力争使有条件的单位都具有专职技术人员。

4结语

时代的发展为临床医学工程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建立有效的继续教育机制,培养医工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能够提高医学工作者为临床服务的能力、能够为医院增收节支、能够保证医疗仪器设备在医院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有效,对维护医院的医疗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医院应该结合行业和自身特点,发挥医工结合优势,积极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继续教育模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学军,朱丹丹,朱永丽.医用器材临床工程师培养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15,36(3):148-149,153.

[2]陈为国.浅谈临床医学工程师的培养[J].中国医疗设备,2009,24(4):69-70.

[3]蒋红兵.开展医学工程继续教育的探索[J].医疗卫生装备,2007,28(9):23-25.

[4]谢松城.医学工程继续教育的需求与实施[C]//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八次全国生物医学工程教育研讨会论文集.山东烟台: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2007:57-60.

篇2

基础医学教育中的教学方式一般分为理论授课和实验操作两部分。其中理论教学的方式是课堂讲授加传统医学插图,学生大多感觉学习过程枯燥、不好理解、不好记忆。而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可以在虚拟的环境下,将人体各器官的解剖、生理学、病理学的数学模型存在数据库中,利用计算机显示屏上有意识地显示某些细节,学生可以将病人的各种病变部位分开或合在一起观察病变情况,同时可以利用此技术培养学生的人体解剖理论的认知能力。举例来说,目前解剖教学上应用的虚拟仿真人体解剖图的数字化的解剖图谱,利用这一图谱,学习者在虚拟的环境中可以自由地选择、观察、移动虚拟对象,并且虚拟的组织器官还能及时给予学习者感官上的反馈,这样就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解剖结构。比较典型的应用实例就是利用“虚拟人”数字化数据集进行三维重建,即“人体数字化解剖学”研究,创立虚拟仿真解剖学,同时提供CT、MRI及PET等方面的断层图像,进行一系列医学临床、教学及研究的虚拟模拟。具体步骤就是利用一台人体虚拟解剖电脑,教师可以讲授人体各部分结构的解剖知识,学生也可以在虚拟的组织和器官间的模拟操作感受触觉反馈,使学生更快地掌握手术要领和技术。学生在课堂上能以三维的形式看到人体数千个解剖结构的形状、位置及器官间的相互空间关系等,学习兴趣和效果显著提高。

2虚拟仿真技术在临床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在临床医学教育中,临床实践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临床实践是对医学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加强实践技能训练已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重点。虚拟仿真技术引入医学临床实践教学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虚拟仿真技术在临床医学教育中最显著的应用是虚拟手术教学,即通过虚拟临床手术技术让学生在手术之前学习新的手术方法和流程,练习所制定的手术计划,在虚拟仿真手术之后,也能让学生温习或重复全部手术过程,并且能够对学生的临床技能进行一个客观的评定。现今医学院校的学生和教师都不能只是局限于书本的知识,必须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临床技能,而在实践中常会遇到教育资源有限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手段就是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模拟复制手术场景,让学生不断在虚拟现实场景中进行实践训练。这种应用虚拟仿真技术的临床实践教育方式不仅可以让教师在教学中演示不同策略的手术流程,教授学生应对各种突况、避免手术失误、降低手术风险、减少病人损伤、提高手术成功率,而且同时还节约了教育资源,具有零风险、可反复操作等优势,学生可利用它完成手术的各个操作步骤,并对操作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达到更多地积累临床实践技巧和经验的目的。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医学临床实践教学能使学生有更多接触临床的经验,可以提高学生临床技能操作的能力、临床综合诊断思维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力,使他们能够运用课堂上所学的临床理论知识较快地掌握临床诊疗实践规律,还有利于学生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养成。

3虚拟仿真技术在远程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在远程医学教学中,经常会由于教学设备、试验场地或教学经费等方面的原因,使得一些应该开设的教学内容无法进行。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可以弥补这些方面的不足,学生足不出户便可以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获得与现场学习一样的效果,从而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以往对于一些医学实验,在远程医学教学过程中一般采用电视录像的方式来取代实验课程,学生无法直接参与实验,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进行虚拟远程医学实验,则可以增加学生动手学习的机会。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远程医学教育的基础是基于远程医疗的分支网真医学,即远程呈现医学,它把专家的知识通过通讯网络传输到需要的远程位置,在远程医疗应用领域发挥其独特的优势。网真医学是虚拟仿真技术的一个全新领域,它结合了高清视频、音频和交互式组件(计算机软件和硬件),在网络上创建独特的“面对面”体验的新型技术。使用者可以进入某个共享网络空间的图形环境,以远程控制操作或观察为目的的进行人机通信和交互,用这个方法帮助医生有效地进行手术和诊疗。网真医学应用与远程教育可以确保医学生以更有效的方式进行培训,例如记录操作过程、让学生探讨操作细节并拥有沉浸于运作房间的感觉。医学学生可以进入虚拟的手术是或实验室,在虚拟环境下激励一个完整的操作过程,教师也可以将操作中常见问题反馈给学生,从而提高每个人对某个问题的训练。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可以创建大量的三维人体组织结构,用于医学教学。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把创建的三维医学教学资源应用与远程医学教育,可以使学习者随时随地的学习,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远程医学教育可以将生动的动态三维场景展现给学习者,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4虚拟仿真技术在医学教育中应用的意义

医学教育注重的是直观、形象、生动,传统的医学教学往往不够生动,难以具体化,难以直接展示人体的结构,疾病发生及发展过程等教学内容,同时又存在着医学教学成本大,不可重复执行的问题,这些弊端对学生更好的掌握医学知识极为不利。为了改善原有医学教学模式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使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医学教学中的教学模式意义重大,该教学模式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也给教师在教学中提供方便,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目的。

作者:姜燕 李亢 单位:湖北医药学院

参考文献:

[1]赵群,娄岩主编.医学虚拟现实技术及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200-203

[2]王晓,姜燕.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J].科技世界,2013(18):15,30

[3]张晗.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研[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39-43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0.022

Abstract In our hospital recently launched a small class system, hierarchical, multi way, hand in hand at the provincial level to medical education project "minimally invasive gynecologic technology theory and practice of learning class"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clinical practice oriented to contents and the results of the reform of medical education pattern. This pattern has strong pertinence, continued good, effect is remarkable characteristics, it is worth further promotion.

Keywords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stratified teaching; hand in hand; training effects

1 现存问题及其对策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妇科自2009年以来,以湖北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盆底重建分会为依托,举办了多届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覆盖面广,培训学员人数众多 培训单位遍布各级医院,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是,目前我省培训教学中也存在诸如培训效率较低、学员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从历次培训的经验积累中,我们发现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培训方式相对枯燥、培训学员基础参差不齐、各级医疗单位存在明显地区、城乡、学科差异、继续医学教育考核方式单一,项目后期执行力即培训效果并不能得到保障等等。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妇科自去年申报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妇科微创技术理论与实践学习班”以来,组织相关人员与科教处同志通力协作,针对以上问题,从学习层次、课程设置、培训形式、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调研、全面分析、集中讨论,最后给出了项目的具体实施方案。

2 具体实施方案

2.1 充分调研,小班教学,简化培训流程

卫生部在继续医学教育的规定中指出,继续医学教育的原则为“遵循规律和立足国情、统筹兼顾和协调发展、按需施教并重在实效。①大部分继续医学教育模式继承传统集中授课、办培训班模式。首先由主办方确定课程题目,广泛散发会议通知或邀请函,等待学员自动报名,统计人数,统一安排住宿,登记及发放学分。这种模式明显欠缺主动性,特别对于省级继续教育项目,授课对象并不广泛,丧失了灵活机动的特点。按需施教要求对培训学员实际情况有充分了解,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取得实效。我科自2015年申报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伊始,充分调查了我省地市州各级医院妇科领域临床实践勘待解决的热点问题,结合我院本科室特色,选定以微创技术的拓展为目标,定位重点在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准确的定位为教育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基础。

以提高临床实践能力为导向,变大课制为小班教学。以往的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我们一般统一招收学员200人左右,优点为覆盖面广,但限制了教学方式,只能集中授课或远程观摩。我们本次省级继续教育项目考虑切实提高临床技能的目标,设置分期分批举办课程,分三期进行培训,限定每期学员人数不超过30人,可面对面、手把手地进行教学,可详细阐述理论,近距离现场观摩手术,体会手术指针的把握,细节设计,应急情况的处理。

以往传统模式中,培训人员的接待,场地租赁,音响设备,食宿管理等细节繁琐,往往需要科室专门分出人手处理,但以亚科为单位承办的继续教育项目,承办人员都是业务骨干,精力有限,对学员人文关怀不够,场地安排有时难免不合理。我科“妇科微创技术理论与实践学习班”只需本科室现场报名,本科室现有临床教室理论授课,符合医院无菌原则,可直接入手术室现场观摩。短、平、快的培训模式明显简化了培训流程,解放了我科接待人员,也相应解决了培训师资短缺问题,能更好致力于专业实践技能的提高。

2.2 课程设置层次分明,教学目的明确

调查显示,基层医疗单位技术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医院微创技术设备的配备与经济水平存在显著相关性。不同等级医院除了硬件方面差异,人员素质及基础知识,实践操作经验也存在很大差异。传统的集中授课方式,其课程统一,针对性不强。而本次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分层次招收学员,分层次设置课程,分层次设定教学目标。

按原来基层医疗单位微创技术发展情况,划分为开展较好、一般和薄弱。地市级医院多开展较好,设备较齐全,学习目标在于疑难问题的处理,高精尖手术技能的应用;部分县级医疗单位仅开展单病种,如宫外孕的微创治疗,其他病种尚不能胜任微创工作;但某些区级卫生机构甚至远远超过本地区县级医疗机构的技术及设备。另外,据文献报道,初中级技术人员往往工作更为繁忙,外出学习机会更少,相应的培训课程也更少。②

我们在继续教育过程中,立足本省,致力于妇科微创技术的拓展。因此,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传授绝对不容忽视。在小班制教学的基础上,实行分层教学可以达到统筹兼顾的原则。每期培训班招收不同层次学员,设置不同课程,对于基础薄弱的单位和部分初中级学员,以基本训练、普通妇科手术为主,安排微创腔镜课程的基础理论,从认识器械、基本操作训练到学习手术规范。而对于基础较好,已有一定临床实践技术经验的学员或者部分已经开展微创技术的高级技术人员,以疑难病例的处理和讨论为主要教学内容,三、四级妇科微创腔镜技术、技巧的学习为目标。做到学有所成,注重实效。同时,同批次学员因基础相近,师资配备更趋向合理,学员间交流及相互启发更为容易。

2.3 教学方式多样化

(1)医学教育具有理论与实践相互印证、相互促进的特点。单一授课重理论轻实践,不符合遵循规律、协调发展的原则。我科本项目教学方式多样化,明显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利用我院本身为微创技术学习基地的有利条件,开放基地模拟训练室,以利于基础学员学习器械的使用方法;青年医师团队面对面交流器械使用经验及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体会。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既有手术器械及手术原则的视频教学,又有直接走进病房,现场分析病例,疑难杂症的处理,还有手术室近距离的现场观摩体会。本项目自报到开始,充分利用一天半的培训时间,力争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

(2)手拉手模式为本项目教学特色。继续医学教育的培训效果难以得到切实保证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提高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临床实践能力,我们项目设置了送教上门的环节。学员培训完毕,并不代表实践能力的飞跃,需要开展和应用,从实践中检验和学习。本项目成立各期课程主要辅导小组,定期到培训基层医疗机构与培训学员开展实际临床工作,通过这种方式,真正落实了技术的传播与应用,切实提高了培训学员的临床实践能力。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教学轻松而有效。本项目课程包括QQ群、微信群的建设及应用。学习观摩的手术以录像方式可以永久保存,反复学习。理论课课件及医学技术的新进展,新业务可随时更新上传,培训学员、培训师资之间可以无障碍交流,远程会诊。解决了部分基层卫生机构和人员经费有限、交通不便的问题。自项目实施以来,双向转诊流程明显更为方便快捷,促进了基层卫生事业的发展,为危急重症病人赢得了更多的救治时间。

2.4 双方评价培训效果

改变单一考核模式,贯彻以提高临床实践能力为导向的培训方向。并有利于进一步总结和改进。

对培训效果的评估,既关系到基层医疗单位的积极性,又关系到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可持续性。既往传统评估方式以项目结束后学员问卷调查形式进行,发放问卷调查表,延续项目包括:对于教学内容需求、对教学内容的了解、学习收获、授课满意度、教学计划满意度、教材满意度、最大收获等诸方面予以评价。主要包括开阔思路、提高临床诊治能力、提高理论水平、提高科研能力、提高操作能力等5个方面。前六项均分为3个等级进行评价,包括“很满意、满意、一般”或“是、基本是、不是”或“完全了解、部分了解、完全不了解”或“很大、较大、一般”3个等级。③此方法内容全面,但依赖于学员单方面评价,从注重实效性这方面来说,稍有欠缺。本项目除了上述评价模式,增加了手拉手环节项目承担方对于微创技术推广情况的评估。评价该项目实施后妇科微创技术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情况,对临床实践能力的评价,分为“未明显提高,稍有提高,明显提高”三等级加以评估。双方评估相互补充来总结经验,有利于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据本项目评估,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教材安排、学习兴趣、授课教师及收获方面,均明显高于往届传统“集中授课”模式,特别是项目承办方的实践能力、推广实际情况评价方面,完全避免了学而不行的状态,落实了继续医学教育注重实际教学效果的方针。

3 结论

总结我院近期开展的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妇科微创技术理论与实践学习班”,采取新的小班制、分层次、多途径、手拉手教学模式,以提高临床实践能力为导向,针对性强,持续性好,有利于提高学员及培训单位的积极性,也促进了项目承担的职业教育能力及医院、科室的影响力,实现了继续医学教育双方的共赢。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人员数量少于传统授课模式,另外课程设置需要不断摸索更新。总之,个性化、针对性、理论联系实际的继续医学教育模式是值得开展与进一步推广的。

注释

篇4

中图分类号:R259.41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4-0663-0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血脂正日益成为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因素。心血管病已经成为全世界的首要死亡原因,它的防治研究是我们医务工作者的迫切任务。我国的传统医学在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本实验所研究方剂就是导师杨积武教授总结近40年的临床经验,治疗不稳定心绞痛证属气虚血瘀型的验方。

1临床资料

观察病例均为2004年12 月―2006年6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门诊及心血管内科的住院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53~76岁,平均61.7岁;病程3~20年,平均8年;有心电图改变者(主要导联T波倒置、ST段下移)21例。对照组19例,男9例,女10例;年龄45~73岁,平均59.9岁;病程1~17年,平均9年,均有心电图改变。两组在性别分布及平均年龄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1)。

2诊疗标准

2.1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确定诊断标准。

2.1.1中医辨证及证候判定标准(气虚血瘀证)主症:胸闷、气短。次症:气短,神疲,乏力,自汗,懒言。舌象、脉象:舌质淡黯、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细弱或沉涩。具有主症和次症至少2 项,结合舌、脉象,即可诊断。

2.1.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0 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制定《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不稳定型心绞痛可分为:①初发劳力型心绞痛,②恶化型心绞痛,③静息性心绞痛,④梗死后心绞痛,⑤变异性心绞痛。所选患者均符合以上标准,中途有病情恶化、死亡或失访者剔除本观察。2.2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标准制定。

2.2.1心绞痛症状疗效标准

显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明显减轻。无效:症状基本与治疗前相同。加重: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所加重。

2.2.2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显效:心电图恢复至“大致正常”或达到“正常心电图”。有效:ST 段的降低,治疗后回升0.05mV 以上,但未达正常水平,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改变变浅(达25%以上者),或T 波由平坦变为直立。无效:心电图基本与治疗前相同。加重:治疗后ST 段降低加重,T 波加深,或T 波由平坦变为倒置。

2.2.3硝酸甘油停减率

停减率=(停药例数+减量例数)/总例数×100%。停药:治疗后完全停服硝酸甘油。减量:治疗后较治疗前硝酸甘油用量减少50%以上。不变:治疗后较治疗前硝酸甘油用量减少不足50%。

3治疗及观察方法

3.1治疗方法

益气活血方:黄芪20g,丹参15g,川芎20g,红花15g,桂枝15g,陈皮10g,枣仁15g。对照药物:脂必妥片(红曲),成都地奥制药厂生产 ,批号:0411016。

两组患者每天均静点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加单硝酸异山梨酯20mg(山东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每天1次,共18天。试验组:每日三餐后半小时服用益气活血方汤剂(由辽宁中医药大学药剂科煎制)。对照组:每日三餐后半小时服用脂必妥片,1日3片,共1.05g/日。观察期间禁止使用除硝酸甘油外其他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中西药物。疗程18天。

3.2观测指标

3.2.1安全性检测一般体检项目;血、尿、大便常规化验;肝功能(ALT)、肾功能(Cr、BUN)检查。(服药前、后各检测1次)

3.3.2疗效性观测①心绞痛自觉症状、发作次数、疼痛程度和持续时间。②心电图:治疗前、治疗后分别进行心电图检查。③硝酸甘油服用量及其停减率。

3.3统计处理

统计分析采用SPSS 10.0 统计分析软件,应用Ridit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

4结果

见表1~3。由各表可见,治疗组心绞痛症状及硝酸甘油停减率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均无加重病例。心电图疗效指标上,两组的总有效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3例出现头痛,减慢滴速后改善。对照组2例出现心绞痛并伴有高血压,波动在170/95mmHg左右,于含服硝酸甘油后下降至正常。治疗组1例失访,对照组1例病情恶化,1例新发糖尿病需降糖治疗,均剔除本观察,各例患者治疗后检查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变化。

5讨论

篇5

本人在我们县的卫生培训中心从事成人继续教育管理工作四年多时间,对成人类医学教育工作深有感触,我认为医学教育与其他职业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医学教育的专业性和继续教育性。这里的专业性指的是从事临床医学工作的必须是受过本专业的系统教育并持有相关领域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继续教育性是指从事临床医学工作的必须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不断的学习新的技术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所以,我们的工作也基本是从这两个方面出发的。

1、 医学类职业成人教育的专业性

1.1什么是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1.1.1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如对职工的就业前培训、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等各种职业培训以及各种职业高中、中专、技校等职业学校教育等都属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1.1.2 成人教育

成人教育是(Adult education)指整个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不论其内容、水平、方法如何,是正规的或是非正规的,不论是延续或是取代学校和大学进行的初步教育以及在企业的学徒训练。通过这个教育过程,使社会成员中被视为成年的人增长能力、丰富知识、提高技术和专业资格,或使他们转向新的方向,在人的全面发展和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均衡而独立发展两个方面,使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得到改变。学习形式有成人高考(函授、业余),自考,远程教育等。

1.2 学习目的

成人继续教育分为业余和函授,学习目的有统计如下:问卷调查中了解到,为了文凭而学的350名,占75%;为求知而学的65名,占15%,其他目的而学的250人,占5%。

1.3 专业教育

我县人口近100万,从事乡村医生工作,享有补偿教育中专学历的占80%以上,学历层次较低,医学类成人继续教育尤为重要,我们中心授之以“渔”,积极和上级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学院洽谈,成为我市卫生技术学院的医学类业余专科班教学点,我们积极宣传,面向基层乡村医生招生,成功开办了“临床医学”专业大专班,以求达到学历教育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并且由省教育厅核定,我们中心和江苏大学合作办学,招收医学类成人本科班(临床、护理),我们坚持面向本县及周围县区招收大专起点临床、护理人员,开办临床、护理成人本科班。目前,从临床医学成人教育现状来看,无论是受教育者,还是教育部门,总的目的是以学历教育为主。如何从文凭导向转变为职业技能导向,就近几年执业医师考试情况看,医疗市场风险教育和政府对医疗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成为了转向的机制和动力,这将有利于学员自觉地把学习目的锁定为提高职业技能而学,也要求学校为提高学员医疗技术水平而教。值得注意的是文凭和医疗水平总体是成正比的,文凭导向完全淡出医学成人教育目前还不大可能,因为成教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基本都来源于工作岗位。

2、医学类职业成人教育的继续教育性(或者说终身教育性)

2.1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further education)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人的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世界经济社会对继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继续教育科学研究也有了重大发展,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教育形态,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部分。继续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主要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创造力和专业技术水平。知识经济时代继续教育又是人才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手段,着重点是开发人才的潜在能力,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是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2.2 继续教育的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初终身教育的概念引入我国以后,党的十六大提出“形成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构建我国一体化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体系,已经成为我国21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历史使命。所以,继续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制度意义十分重要。

2.3 继续教育适应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知识积累、老化和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任何层次的人都不能凭借其以前所学知识而做到“一劳永逸”。而是不同程度的存在知识的老化和短缺问题,这就必须依靠成人教育或继续教育等形式用以完善知识结构,以适应科学技术的进步,从而适应社会的发展。

2.4 适应了人们的个性化和全面化发展的要求

人的一生中会根据自身的特点多次进行社会角色、工作岗位的调整和变换,这就需要通过学习来实现其个人发展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终身教育所追求的正是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强调教育是连续不断的自我发展的过程。

3、继续医学教育与继续职业发展

3.1 医学教育连续统一体

国际医学界根据法国著名教育家保罗・朗格朗的终生教育思想,提出了医学教育连续统一体的概念,把医学教育全过程分为医学院基本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三个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的阶段即三段式、一体化、连续性、终身性的医学教育体系。

3.2 继续医学教育(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CME)

由于医学教育体制的多样性,不同国家的继续医学教育内涵有一定的差异。目的是使卫生技术人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保持高尚的职业道德,不断提高专业工作能力和业务,以适应医学科学技术和卫生事业的发展。它是我国医学教育连续统一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面向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终生教育,对提高卫生队伍素质和卫生服务水平,推动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篇6

收稿日期:2006―09―06

作者简介:何红媛(1974-),女,汉族,四川宜宾人,泸州医学院助理研究员,医学硕士,主要从事医学教育教学管理。

著名教育学家Paul Lengrand的终身教育理论(lifelong education theory)认为:教育并非终止于儿童与青年期,它理应伴随人的一生持续进行,从而满足个人和社会的永恒要求。①医学教育是终身教育、是连续的统一体,其目的是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为适应医学科学技术和卫生事业的发展。医学教育必然坚持终身性医学教育,国际医学教育界对此早已达成共识。

一、我国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医疗卫生行业所面临的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我国的医学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教育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的中专和专科学历层次的培养模式已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本科、研究生层次的教育。而五年制医学本科教育是绝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教育部制定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但为了顺应医学生的就业趋势,毕业后更好地适应工作,有相当大比例的医学院校不同程度和幅度地调整了培养目标,试图培养专科医生。但是我国的五年制医学教育相较国外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而言,教学周期过短,教学安排过于紧张,专科医生的培养不可能完全到位。另一方面,全科医学中的家庭医学、老年病、疾病预防与保健、心理咨询、婴幼儿护理保健等内容很难进入医学教育课程体系。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培养的医学生既不是合格的专科医生,也不是合格的全科医生。

我国是一个有着近10亿农村人口的农业大国,当前活跃在农村卫生工作战线上的是百万乡村医生。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乡村医生仍将是农村卫生工作的主体,这是我国基本国情所决定的。而乡村医生队伍中有相当大比例未受过系统、正规的高等医学教育或仅是具有中专及以下的低学历人员。因此,乡村医生学历偏低、年龄偏大、专业知识老化,所能提供的农村卫生服务质量与农村居民的实际卫生需求仍有较大差距。

目前我国医学教育结构不尽合理、教育层次偏低。据卫生部2005年统计公布,全国卫生技术人员中专及以下学历的占60%,大专占26.7%,本科占13.2%,硕士及博士研究生仅占1.1%。众所周知,加入WTO后随着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的不断开放,外国资本势必会在中国抢滩登陆,他们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医疗设备,以及技术精湛高学历的临床专科医生,必然会对我国的医疗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加上经济发展水平和体制方面原因造成我国的医疗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有着巨大差距,如果不早作谋划,我们将会在激励的竞争中处于尴尬的境地。

二、广泛开展医学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实施医学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我国的医学继续教育是在国际终身教育的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 是医学院校教育(学校教育)后医学教育的必要补充。它分为两个阶段或形式,毕业后医学教育(post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 PME)和继续医学教育或继续专业发展(CME/CPD),PME是医学院校教育的延续,是医学生成长为医生的重要阶段,包括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培训,全科、专科医师培训。②虽然PME是一个特定的医学教育阶段,但是它不可能同CME/CPD截然分开,因为CME/CPD是在医学院校毕业以后的整个职业生涯中都要坚持的。③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国家安全等时代特征,决定了医学继续教育在“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中的重要地位,而医疗卫生行业本身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目标也从消除躯体疾病拓展到使人们在身体、精神及社会适应等方面保持完好状态的层面。因此,必须建立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医学继续教育模式,培养出既精通医学科学知识、技能,又熟谙心理学、行为科学、全科医学知识、技能合格的适应社区和广大农村医疗和卫生保健的通科医生,以应对医学模式及医疗卫生保健需求和急剧变化;同时又能提供经系统临床医学专业训练、有着精湛技术的专科医生,以适应医学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2.广泛实施医学继续教育的可行性

医疗单位和高等医学院校应该成为实施医学继续教育最重要、最广阔的培训基地。我国医疗事业发展迅猛,据2005年卫生部统计,全国有18 000多所医院,其中三级医院934所,二级医院5173所,一级医院有2675所。如此规模庞大、层次丰富的医疗体系既是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我国开展医学继续教育的摇篮。近6000所的二级以上医院完全有能力、有义务承担起医疗从业人员的医学教育的重任,这将是实现医学继续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同时随着人民的经济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实施毕业后研究生教育或长学制医学教育将成为可能。我国有近100所高等医学院校及其继续教育学院,为开展毕业后医学学历教育提供了又一途径。

因此,无论从国家卫生教育和医疗事业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还是就我国现有医疗机构和高等医学院校的规模和条件而言,都为实现全方位的医学继续教育提供了强大的保障。

三、医学继续教育的模式

1.执业前培训,对象一般是即将从事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工作的基层执业医生。

(1) 执业医师考前培训。《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规定,必须经过执业医师或助理执业医师考试,取得医师资格,注册为执业医师或助理执业医师的人员,才可以执业活动。考试内容包括全科医学理论、医疗法规以及相关临床技能操作。

(2) 采取脱产或半脱产的方式进行全科医师岗位培训,经统一组织考试,合格者获得全科医师培训合格证书,使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站中符合条件者逐步向全科医生方向转化。这种培养模式能为广大社区及农村居民提供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性社区卫生服务,是解决目前全科医学人才紧缺的有效方法。

2.医院开展的医学继续教育形式多样,主要适用于医院在职医疗人员。

(1)知识更新与提高教育。开展“三基”培训,使临床医务人员掌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操作。参加中华医学会、中华护理学会、中华药学会等组织的医学继续教育项目,开展全院范围的学术活动,对参加学习的医务人员给予继续教育学分。外请专家教学,及时了解和掌握专科前沿知识。

(2)医师在岗培训。轮岗培训。医疗单位安排新到岗毕业生在各科室进行轮转工作,时间一般为1~3年。在轮转中了解单位内部的工作规程、各科室的业务关系、其他专科疾病的处理,并由高一级职称医师带教参与医疗活动,逐渐提高其独立工作能力。

住院医师/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为适应卫生改革与发展需要,完善我国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医师队伍整体素质,逐步建立专科医师培训制度。专科医师培训是指医学专业毕业生完成院校教育之后,在经过认可的培训基地中,以住院医师的身份,接受以提高临床能力为主的系统、规范的培训,达到某一临床专科所需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求,成为能独立从事某一专科临床医疗工作的专科医师。

(3)外出进修方式提高专科技能和业务水平。培训管理部门根据人才培养的整体计划,选拔工作与学习成绩优秀者,送到国内或国外先进的专业或学科进修。进修医师通过专业性授课在充实医学理论知识基础上,提高临床工作能力,为返回原单位独立工作或开展临床科研工作打下基础。这种方式已经成为我们培养临床专科医生的重要途径。

3.网络培训。远程网络继续医学教育以它的大信息量、灵活性、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打破传统教学局限,借助网络达到优秀资源(包括师资)共享,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手段,必将成为今后继续医学教育的主流。

4.学历证书教育,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提高医疗卫生人员学历层次的主要方式。为了使我国的医学教育结构更趋于合理,为了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及人民大众医疗卫生保健需求的演变,为了弥补我国医学教育中缺乏毕业后住院医师培养体制造成的困难,非常有必要开展学历证书教育。

(1)专科及本科证书教育。在岗社区和乡村医生学历层次的提高,可通过2~3年的脱产或半脱产正规学历教育,取得相应大专及本科学历证书。在这类培训中,均应强调进行全科化培训,在培训内容和要求上要密切联系实际,以社区和农村常见和存在的卫生问题为重点,着重进行医学模式转变方面的训练,加深对“以人为本”的理念认识。

(2)全日制研究生学历教育。从目前医科毕业生的就业来看,医学研究生教育实际上成了我国医学生毕业后医学教育的方式之一。医学毕业生或在职医生为今后谋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自身发展,在完成五年本科医学教育后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在临床型医学研究生教育中,应以培养高超的临床技能为基本特色,理论学习、科研均是为培养临床技能做准备。但由于我国硕士研究生入学标准偏高,以及教育投资成本高,因此目前医学研究生教育还不大可能成为实现毕业后医学教育的主要途径。

(3)在职申请硕士学位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由于目前在各级以三级治疗为基本任务的基层医院工作的医生大多数没有取得硕士及硕士以上学历,他们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及资质与他们任务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职申请硕士研究生学位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是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医疗专门人才的一条重要途径,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补充,是广大在职医疗人员提高业务文化素质的重要渠道,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构建学习型社会和建设终身医学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类型的教育学习形式更为灵活,注重医疗操作技能和医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平衡“工与学”矛盾的理想方式。

四、结语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进步和医学模式的改革,对高等医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深刻理解终身性医学教育内涵,借鉴适合我国国情的经验与模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模式,不断提高医疗从业人员的知识与技能,必将对我国的医学教育以及卫生事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注释:

篇7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rapid development of oral medicine, a University five year or seven year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has not kept up with the pace of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people on oral diseases are increasing attention. The majority of the dentists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needs great promotion. Oral medicin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linical medicine, is confronted with hitherto unknown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Successful education system is the cornerstone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Our country present oral medical education model has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social needs. So oral medical education reform is very important. Oral medical education reform and improvement method for composite high levels of oral medical talents. Change the course system, reforming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form, broaden the field, improve teaching method, is conducive to the improvement of oral medical education level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Keywords】oral 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医学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基础教育阶段和继续教育阶段。目前我国的口腔医学教育、培养目标仍是传统的纯生物模式.我国各院校目前实际的教学计划,仍是以单纯的理论性授课为主实验课为辅的方式.学校教育为医学生提供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而这些理论知识对于时间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口腔技术及材料的发展突飞猛进,教材更新的速度远远不及,更多的相关知识及新理论、新进展的学习来源于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和长期的医学实践。口腔继续医学教育是保持教育连续性的需求,也是口腔医学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更是社会对广大口腔医务工作者的要求。

医学不同与其他学科,口腔医学也是如此,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和完善,随着时代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医生的继续教育工作。这样为广大口腔临床医生提供了个广阔的学习空间。但是与国外继续医学教育相比,我国的口腔医学继续教育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1 基础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衔接不够紧凑

口腔医学教育的终身教育体系目前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口腔医生从各自学院毕业后虽然接受了几年的培养,但往往目标不够清晰,定位不够准确,与毕业后医学教育衔接困难。毕业后教育由医学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培训组成,但参加的人员范围很小,医学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培训也不能很好融合,毕业后医学教育制度很不完善。

2 培养模式落后

与国外口腔医学教育相比,我国口腔医学教育体系不利于复合型高层次口腔医学人才的培养。国外牙科医师的培养一般要经历普通理工大学课程教育、基础和临床医学课程教育及牙科专业教育三个阶段,毕业的牙科医师具有比较广博的知识面和专业技能。我国现行口腔医学教育体系与理工科大学脱离,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具有较大的差距。

3 内容陈旧

目前众多继续教育开设的课程,存在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模式陈旧,与实践脱节,跟高校学历教育几乎是如出一辙。这种简单地把大学本、专科或研究生课程作为继续教育课程,并不适合基层继续教育的对象。继续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重在向学生传输丰富实践经验和阐述所属领域最新的科技应用与发展动态。课程既要与社会、所属领域保持广泛密切的联系,又要符合教育本身的规律。有了优化的继续教育课程设计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我们无论从培养形式还是培养内容上要仔细斟酌。

面对这些情况,作为一名医学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应该做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更改课程体系

各级医疗卫生单位应设立专门机构管理本系统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口腔继续医学教育。以加强综合素质为目标,打破完全按学科设置课程的结构,通过分化、重组、新建必修课程;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授课。可以采取上午授课下午实践的结合方式,将抽象的理论转换为具体的实践。

二、完善口腔继续教育的政策法规

将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列入单位领导的目标管理中,作为单位领导业绩考核的内容之一。劳动保障部门也应将各医疗机构继续医学教育达标与否作为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标准之一,并对其进行监督。人事部门应根据有关规定,对各个门涉及继续医学教育的人事制度和分配政策等给与支持、指导;财政部门对继续医学教育工作应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其工作的开展;教育部门应发挥现有医学教育资源功能,各高等医学院校要积极承担继续医学教育工。

三、建设以专家为主,团队为辅二者结合师资队伍

良好的师资队伍是开展高层次、专业性培训的关键,优秀的教师能够让学员更好的开拓思维、挖掘潜力,造就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师资主要来源于大学内部,但又不完全局限于大学内部。大学内部除了一些优秀的在职教师之外,还有一大批热心教育事业、教学经验丰富、颇具造诣的退休教授,他们是高校继续教育机构的宝贵财富。另外,来自政府机关的决策者以及执行者,以及来自各个行业的精英都可以成为继续教育主讲教师的来源,对于启发学员的智慧、拓展学员的视野都很有益处。

四、配备高质量实习基地,为基层培养医学人才

为了让学生能有更多的学习机会、锻炼机会应该建立高质量的实习基地。甚至是多方位的合作。例如建立口腔医院, 口腔加工厂及口腔教学基地的联合办学,这样可以让学员有更深刻的了解及认知。这是一个可以探讨的模式也必将是一个趋势。

篇8

二、如何立足地方医学院校发展现代医学教育

1、立足地方实际,“办”符合地方发展规律的医学教育。根据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教育部研究启动了未来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卓越教师的培养计划。这些项目的启动旨在推动我国的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作为地方医学院校,应该与地方政府主动沟通,以“科研为抓手”,以“政策为驱动”,以“人才为动力”,深入了解地方的医学教育特点和百姓的卫生服务需求,结合医学教育发展规律和地方卫生服务特点,聚集和整合多种地方教育资源,广泛吸纳社会参与,发挥地方教育优势,形成强大育人合力,以高等教育为基础,加强职业继续教育,以满足提高地方卫生服务的要求。同时,在医学院的招生环节上,增加招收本地区招生名额,尤其像农村学生倾斜,在就业方面同样体现地方推荐,实现了医学生培养工作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工作相结合。这样,才是真正的立足地方实际,“办”符合地方发展规律的医学教育。

2、符合百姓需求,“创”满意基层百姓需求的医学教育。事实上,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改革,就是要增强高校面向社会的开放性和服务性,建立高校和社会之间共济互助的密切关系。作为医科院校,要积极发挥自己所长,为当地公共卫生事业提供人才支持、科技贡献和精神动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长寿的需求。同时要主动加强与地方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联系,使医学院的办学植根于所在地方和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之中,实现彼此之间的协同共进,合作互利。近年来赣南医学院在医学教育理念的转变和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大胆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在医学“订单生”培养的基础上开展了免费医学生的培养,并取得了十分宝贵的经验和一定的区域影响。免费医学生在结束在校学习后,按照协议将在协议的基层单位服务满期限,这一举措不仅充实了当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人才队伍,还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当地的基层百姓健康需求。

篇9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B

医学继续教育是为了不断提高医务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而设置的。医疗技术不断发展,医务人员如果不加强自身学习,通过继续教育来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医疗业务素质,那么很容易被时代所淘汰,因而基层医疗机构应该加强对医务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视。

1.基层医疗机构开展继续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继续教育是医务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的必要途径和措施,尤其对医疗水平较差的基层医疗机构来说,加强继续教育对于不断提升基层医务人员专业水平,促进基层医疗水平提升具有重要价值。具体来说,继续教育对于基层医务人员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医疗技术和模式的变化要求医务人员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医学知识和技术的更新速度是很快的,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不断接受继续教育,这样才能不断适应医学知识的变化,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医疗实践能力。二是社会医疗观念的变化需要医务人员不断调整自身知识结构,从而促进医学模式的不断完善。

2.落实基层医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的措施

(1)加强临床医学理论知识学习。在基层医疗机构中,由于福利、薪酬较低,从事医务工作的医生护士本身的文化水平也较低,很多基层医务人员都是大专,甚至是中专出身,而本科、研究生以及博士等出身的医务人员往往在大城市中的综合性医院工作,这就导致基层医务人员本身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就十分有限,需要通过接受继续教育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基层医疗机构在组织继续教育过程中应该加强基础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让医务人员能够及时补充、回顾专业知识,巩固自身的理论知识结构。在继续教育过程中还要不断学习其他科的专业知识,了解其他科方面的基础疾病表现、诊断方法和初步的治疗方法等,以便在工作过程中能够应对各类疾病,不断提升自己的医疗水平。

(2)加强医学新知识方面的学习和补充。医学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各种各样的诊断方法、治疗方法和手术操作方法等层出不穷,以往在学校中学习到的医疗知识,拿到实际诊治当中可能并不起作用,而且基层医疗机构的基础设施较差,信息交流不便,因而很多医学上的新知识通常要隔很长一段时间才能传到基层医疗机构当中,这样的速度影响了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水平的提升。因而在继续教育工作当中,基层医务人员应该加强对医学新知识方面的学习,基层医疗机构卫生部门可以不定期邀请综合性医院的教授来基层医院中进行讲学,让基层医疗机构中的医务人员有机会与大医院的教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探讨,学习最新的医疗知识,不断完善自身的医学知识结构,丰富自身的临床经验。

(3)灵活采用多种继续教育方式。在继续教育的方式上,地方卫生部门应该注意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来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的教育工作。基层医疗机构可以采取外出进修或是参加短期培训等方式来进行继续教育,定期轮流派驻基层医务人员到上级综合性医院进修学习。在组织形式上,地方卫生部门要为基层医疗结构多多提供支持,让其能够采取外出进修、短期培训以及函授等多种形式来开展继续教育。

综上所述,加强基层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是不断提升医务人员素质的要求,是医疗机构不断发展的要求,因而相关卫生行政部门应该重视医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尤其应该重视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将基层医疗继续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从而不断促进基层医疗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10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2(b)-0166-03

当前,我国大部分居住人口分布在乡镇、农村、社区等基层地区,相对于城市医疗的先进和发达水平,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在基层[1]。基层医生是我国实施全面医疗保健的生力军,同时由于住院医生的工作关系及占据的重大数量比例,基层住院医生自然成了解决基层疾病问题、提高整体医疗水平的核心人员。目前基层绝大部分住院医生均具有中专以上文凭学历,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医生面临服务手段、工作方式、就诊方法、知识结构、工作技能等方面的改变,同时由于基层经济落后、条件辛苦、资源匮乏等的影响,基层住院医生的素质水平很难达到高要求的标准,从而导致基层医院临床医师任务繁重、患者就诊困难、医务管理混乱、整体医疗水平低下的现状问题比较突出[1-2]。我国目前有基层医生100万名以上,在他们中主要承担基本医疗和服务工作的住院医生占绝大部分,这使得上述问题变得更加严峻[3]。

为解决这些问题,对广大基层住院医生进行继续教育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住院医生继续教育是对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初级专业技术人员的一种综合性、规范化的培训,是全面提高医院整体医疗水平、加强住院医生综合素质技能、造就医学人才的关键手段[4]。住院医生继续医学教育可促进基层住院医生快速掌握临床坐诊实践、加深自身工作技能及知识,从而改变基层技术低、任务重、服务差、资源少及看病难的现状问题。通过基层住院医生继续教育,不但要建设一支稳定、合格、具有良好医德、扎实专业知识和临床水平的服务基层的临床医师队伍,也必须规范教育和严格培训考核,以保证继续教育的质量[5]。

本文从基层住院医生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其当前发展的程度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影响其发展并导致问题的影响因素,结合当前基本国情和城市继续医学教育的成功经验,探讨基层住院医生的未来发展路径。

1 基层住院医生继续教育概况

1.1 基层住院医生

住院医生是工作在医院的中层人员群体,上对中高级临床医师负责、下对患者负责,住院医生的医疗工作是全院工作的中心环节,与各个科室都有广泛的联系,也是全院医疗质量及协调运行的关键所在。一般大中专医学类院校毕业学生,通过医师职业资格考试,进入医院工作后即是住院医生。因此,基层住院医生即是在国家基层地区工作的住院医生人员。

住院医生由于要对上级医师和患者直接负责,所以负责医疗活动和日常事务较多,通常包括写医嘱、开化验单、检查单、病历、病程、医技报告查询、查房、取药、协助临床治疗等等。由于基层设备落后,人员匮乏,基层住院医生工作相对更多。

1.2 医学继续教育

继续医学教育高等教育毕业进入医院工作后的终身性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高层次的教育阶段。其主要内容是根据社会的发展、技术的创新和实际工作的需要,对医务人员进行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补充、更新、拓宽和提高,保证医生能在工作中保持高尚的医德医风的同时,提高治疗和服务质量[6]。基层住院医生继续教育即是针对基层地区医院里的住院医生长期进行的一种医学教育培训。

1.3 基层住院医生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从医学模式上看,逐步由生物治疗向生物、心理、社会治疗转变,疾病类型和治疗模式逐渐增多并向综合型发展,这就需要通过继续教育提高住院医生的技能和素质[6]。同时知识总量的不断增长、旧知识被新知识取代及住院医生的临床知识水平也需要通过继续教育补充[7]。基层住院医生由于发展落后的影响,信息及经济资源的匮乏,就更需要通过持续的继续教育培养成高水平临床人才,逐步提高基层医疗水平并与发展地区接轨。由此可见,实行基层住院医生的继续教育十分必要。

2 基层住院医生继续教育现状

基层住院医生培训是其继续教育的主要方法和重要组成部分,要分析基层住院医生继续教育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对策,以探索合适的继续教育模式,就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2.1 当前发展现状情况

我国在80年代初引入继续医学教育的概念,并逐步实行各种措施和办法促进其快速发展,1991年颁布的《继续医学教育暂行规定》标志着医生继续教育工作走上正规化、制度化的道路,并发展至今[8]。考虑到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大、乡镇农村等基层人口数量多等国情,整体住院医生数量少、医学院毕业生大多数不愿去基层等现状,基层住院医生继续教育工作逐步得到重视,各基层地区根据国家要求和自身情况相继开展住院医生继续教育工作。当前基层住院医生继续教育工作的认识性日渐深入,积累了不少经验,也暴露的许多问题和不足。基本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1 加强领导,推动住院医生继续教育工作 基层住院医生继续教育培训是培养临床医学人才、提高基层医疗水平的主要途径,各基层地区根据卫生部《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办法》,制定出适合当地的住院医生继续教育培训办法等指导性文件,甚至于强制要求住院医生进行继续教育。部分地区组成由医学院校、医学会、当地医院等参加的专门针对住院医生的教育培训机构,有效地促进了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

2.1.2 强化制度,提高住院医生继续教育效果 许多基层地区根据卫生部文件要求,结合当地发展实际,出台住院医生继续教育实施细则,强化管理和工作落实,从政策和制度上保证基层住院医生继续教育质量的提升。同时,很多基层地区还明确规定住院医生职称晋升、职位发展与继续教育考核有关,把完成继续教育内容和学分作为聘任、升职的必要条件,该制度的实施调动了当前基层住院医生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2.1.3 分析医生结构,针对性实施住院医生继续教育 部分基层地区分析医院住院医生的人数、等级、工作要求等,对不同工作年限或级别的住院医生实施不同类型的继续教育,例如针对临床医学实践教育、针对基础理论知识教育、针对综合素质提高等,全方位分配和提高医院住院医生的结构和素质能力。

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对当前我国基层住院医生继续教育工作状况的分析,对比城市较发达地区实际发展程度和特点,结合乡镇、农村等地区的社会特征,总结出当前基层住院医生继续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如下:

2.2.1 对住院医生继续教育的认识不够 继续医学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只有30年的历史,专门针对住院医生的继续教育工作更少,从而导致许多个人和单位对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十分欠缺。特别是在基层落后地区,甚至尚未开展住院医生继续教育工作,基层地区行政部门对继续教育的重视和认识严重影响了住院医生的发展。

2.2.2 经费资源和配套设施的严重不足[9] 基层地区发展普遍落后,卫生行政部门大多设置在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乡镇、农村医院一般没有足够经费用于住院医生继续教育,没有配备良好的学习平台和机会保证住院医生接受规范的教育。同时,经费不足导致缺乏激励机制和免费、补偿机制,而基层住院医生本身收入较少,难以接受自费参与教育培训或离开工作岗位专门接受继续教育。

2.2.3 继续教育形式和资源的匮乏 基层地区高级医师较少,住院医生继续教育一般都在院内听取高级医师的讲座或统一上课学习,难以聘请国内知名高级专家进行专题教育,继续教育形式单一,接触的高级专家和医师较少。同时由于地区偏远落后等原因,导致各种医学信息难以及时、全面掌握和了解,如国内外新知识和先进医疗方法、网络丰富资源、知名专家经验等重要资源难以随时获取和使用。

2.2.4 缺乏专门性指导文件和教材 由于基层医疗教育管理体系相对落后,未出台针对住院医生继续教育的实施条例、管理办法、指导意见等规范文件,缺乏教材、手册等资料,尚未形成科学化、合理化、标准化的住院医生继续教育体系,导致住院医生继续教育机会少、积极性不高、效果差、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如确实针对性提高临床实践的继续教育办法。

2.2.5 继续教育考核评估滞后[10] 继续教育考核评估是对住院医生继续教育加强管理和进行质量监控的重要手段,在基层地区继续教育不完善的体系下,考核评估办法多以考试分数、参加次数确定,方式单一,同时由于基层住院医生学历普遍较低,兼顾中专、专科、本科等各种层次水平,导致考核难以做出客观评估结果。

2.3 发展对策及方向

综合上述对我国基层住院医生继续教育的分析及其问题的总结,可以看出在目前虽然各基层地区陆续开展住院医生的培训和知识教育工作,但是由于基层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落后、条件困难导致基层住院医生继续教育还处于发展初期,继续教育体系尚未建立,存在许多重大问题和不足。为解决这些问题,结合我国基层地区医疗教育现状,住院医生继续教育的发展偏向重视管理制度、出台相关条例、建立各项配套设施、加大投入经费、充实继续教育资源和评估方法等方面,并以此为发展方向提出各项有利对策。

3 基层住院医生继续教育发展路径

针对当前基层住院医生继续教育工作的严重不足、教育体系的不完善现状,以及各种影响基层住院医生教育发展的问题的凸显,提出针对性对策和当前基层住院医生继续教育的发展路径迫切需要。

3.1 分步发展路径的提出

基层住院医生继续教育分步发展路径是基于当前基层发展落后、继续医学教育认识性不足的实际情况提出的,其主要实施原理是制定阶段性目标,逐步往前推进,整体快速发展的方式。分布式发展路径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改变当前基层住院医生继续教育现状的分步发展;二是提高基层住院医生综合素质水平的继续教育方法的分步实施。其发展模式如图1所示:

3.2 强化继续教育和培训发展力度

针对当前基层住院医生继续教育的严峻现状问题,根据分步发展路径的原则要求,快速建立科学有效的住院医生教育方法体系,提高管理和实施力度,强化基层医生继续教育工作深度,提出并实行各种教育和培训方法。包括建立科学的学分制模式、实行全方位教育体制、构建充裕的住院医生教育资源体系、定期开展住院医生病例讨论会等。

3.2.1 建立学分制培训体系 学分制是借鉴高校教育模式,对基层住院医生继续教育确定相应的学分,以100分制衡量。其中对每个学分分配到不同方面,以保证住院医生素质全方面提升。主要包括医德医风教育10分,临床实践操作教育15分,专业技能教育30分,基础理论10分,病历及医疗文书书写10分,参加各种医疗学术活动10分,外语及服务5分,论文著作5分[11]。考核即以住院医生这些方面接受教育和表现情况评估,确定最终学分评定结果。学分制继续教育机制见图2。

3.2.2 实行全方位教育制度 全方位教育制度是指对基层住院医生实行患者管理、医学知识、职业道德素质、人际关系处理技能、独立处理问题能力、临床水平等方面全面教育的一种体制。住院医生素质好坏是医院医疗水平和满意度的体现,而全方位综合能力又是住院医生素质的直接体现,因此,在当前基层住院医生继续教育发展路径上,要实行整体考虑、重点培训的教育方式,即对住院医生进行上述各方面全面教育,对内科、外科、妇科等专科技能进行重点培养,尽快培养出独当一面的高级医师。

3.2.3 构建资源共享体系 当前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资源是任何行业的发展都不可或缺的。本文构建资源共享体系正是考虑到基层信息闭塞、资源匮乏的问题而提出的,主要包括实际资源和虚拟资源两个方面。实际资源共享即是与周边医疗机构、地区进行合作,频繁进行医学交流活动、互相传递住院医生工作经验,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获取多方专家的知识;虚拟资源即是搭建网络平台,使住院医生可以随时了解和使用网络医疗相关资源。充足的资源可使基层住院医生逐步达到较发达城市地区住院医生的水平。

3.2.4 定期开展病例讨论 建立病例讨论制度是住院医生继续教育发展路径中一个较好方法,医院各科室之间定期开展病例讨论会议,以患者学习疾病、以临床工作拓展知识,做到活学活用,急用先学,将是住院医生继续教育、改善知识结构、扩大知识面的良好途径[12]。同时可以邀请资深医师参加,传授经验和知识,相互学习,既提高住院医生教育兴趣又积累经验。

3.3 构建住院医生工作站

为解决基层医院住院医生不足、能力水平低下、信息化程度落后等问题,在基层住院医生继续教育发展路径上就必须加快建立基层住院医生工作站,实行住院医生智能化工作。住院医生的医疗工作是全院工作的中心环节,工作复杂而且任务繁多,良好的工作站就可以方便住院医生开处方、管理医嘱、录病历等,对提高住院医生工作效率和质量提供巨大便利。构建住院医生工作站及其培训也是基层住院医生继续教育、迅速达到城市化水平不可缺少的环节。

综上所述,通过详细分析当前基层住院医生继续教育的现状,发现当前面临管理落后、经费不足、资源匮乏、教育低下等问题,故提出了大方向上科学发展对策和趋势。基层住院医生可实施分步发展路径,是我国基层住院医生队伍发展和壮大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杨静.乡村医生职业素质提升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2] 李宜川,常景芝,崔金环,等.商丘市乡村基层医生继续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职业与健康,2012,28(4):493-496.

[3] 张淑华,姚龙山,侯健,等.乡村医生继续教育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继续教育,2011,(3):11-13.

[4] 李璐.基层需要什么样的医疗工作者[J].首都医药,2009,(1):6.

[5] 沈淼.社区医生网络继续教育需求及商业模式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6] 贾山,陈丽琼.浅谈临床医生继续教育[J].培训广角,2005,(8):41-42.

[7] 王向波,贾建平,李存江,等.临床医生继续教育新模式的实践[J].继续教育,2009,13(11):62-64.

[8] 周小冬,卢建华.对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的分析和思考[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8,33(4):358-361.

[9] 王番宁.乡村医生继续教育对策[J].经营与管理,2012,(1):16-17.

[10] 王庆林,周伟庆,苏琼.乡村医生继续教育模式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2,29(1):66-67.

篇11

批判性思维相关影响因素的思考

部队通科军医职业素质构成研究

眼科开展案例教学法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药学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不断改革探索培养卓越拔尖创新医学人才

骨科临床教学中加强能力培养的探讨

优化三个效能载体提升高校内涵建设水平

医学生“职业身份形成”教育方法探析

科研机构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对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的指导及思考

基于专利分析的科技创新发展态势分析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研究生“双轨合一”培养制度的实践分析

医学双语教学师资培训的实践与思考

调整卫生总费用结构降低个人卫生支出比重

在公共卫生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长学制医学生全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探讨

“互联网+”时代心血管病学教育新模式探索

构建药学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培养创新型药学人才

当前国内外医学教学改革的现状比较分析

医学院校医疗保险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药剂学理论教学改革的思考

北京某三甲医院管理人员出国培训意向调查分析

从学情调查探析高教改革的若干细节问题

加强小儿神经内科专业研究生临床思维的培养

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索与实践

神经外科精准定位技术的规范化临床教学模式实践

临床医学专业教育认证制度是国民健康的基本保障

以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为契机推动医学教育内涵发展

医学教育课程考核题库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专科医院手术室实施专科护士分组管理的方法及效果

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医学学位培养点评估常态化机制建设研究与实践

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现场实习满意度调查与分析

《医学教育管理》第一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隆重召开

实施医疗机构不良执业行为积分管理的现状分析

对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思考与体会

PBL联合CBL教学法在脊柱外科生产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在三级综合医院做好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工作的实践体会

对外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规范化培养的实践性探索

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带来的困惑与挑战

发挥高等医学院校优势开展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继续教育

以临床医学专业认证问题导向持续改进医学院校教育管理

学研教协同的TBL教学模式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应用探讨

应用德尔菲法构建高校继续教育培训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某三甲医院主诊医师负责制实施前后医生工作满意度比较研究

篇12

关键词:

医学教育;检验医学;继续教育;理论课教学模式

在教育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国内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相继成立国际教育学院,这已成为引进境外先进高等教育理念、管理体制、课程教材体系,提升总体高等教育水平,促进境内外高校互补共赢的重要途径。为了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完善双语教学体系,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同时为了提高教师个人的教学科研能力,增加与国外同行的沟通和交流,我校每年组织选派教师赴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学习进修。笔者将总结2015年3月至5月期间对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和圣路易斯大学医学院教学考察和学习情况,并提出自己的思考。

1美国大学医学院课堂特色分析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和圣路易斯大学医学院的学制均为四年制:第一、二年为基础医学课,第三年为临床医学课和临床轮转,第四年为临床选修课和临床轮转。笔者选择旁听了二年级基础医学课和三年级临床公共课,概括其体系特点如下:①凝练授课时间。二年级《细胞分子生物学》这门课程,每周4次课,每次一堂课,一堂课一小时。在教师讲解的一个小时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不会出现因上课时间过长而精神涣散或是疲劳的情形。②注重教材选择。基础与临床结合,理论与研究结合,学科与学科交叉,强调教材内容延展性。课堂上教师授课提纲挈领,学生课后阅读量大,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③突出教学展示。三年级临床公共课以专题讲座为主,采用PPT、短片、情景模拟等教学展示技巧,紧密联系日常工作实际。④强调课堂交互。借助设备、仪器、计算机网络等进行多元互动,在教师与学生间形成正向反馈机制。美国学生上课必备笔记本电脑和答题器。教师按照教学进度,提出选择题让学生使用答题器进行选择,根据正确选项人数所占比例随时掌握学生理解情况。学生依据教学内容,看课件、做笔记和查资料在电脑上同时进行,在大幅提升听课效率的同时获取信息的能力亦得到锻炼。

2我国医学检验继续教育理论课教学现状及思考

教育是高等学校的核心工作,理论课程是重中之重,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创新能力的开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内许多高校教师长期以来一直在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大环境,新颖的课堂形式层出不穷:PBL教学法、专题讨论、社会实践、口头演示和现场答辩等。不论交互形式如何变化,其中心思想是一样的,即知识的传授不再仅仅是教师的责任,而是转移至学生自身。教师指导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大量有用的知识并且灵活运用。笔者目前承担了一门医学检验继续教育课程的授课任务,在进行教学活动中发现课堂问题尤为典型突出。参加继续教育课程的学生绝大多数是临床工作人员,上课次数少,教学进度安排紧凑,讲解内容多。存在以下特点:①课堂内容设置缺乏整体优化。授课教师照搬以专业书为蓝本制作的教案,甚少介绍学科前沿进展,更忽视学科间的横向联系。②老套灌输式教学方式。重理论轻实践,教师在课堂内外与学生无交流。③沿用本科生教材,难以适应高等继续教育要求。近些年在对本科生教材大力改革的努力下,培养本科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内容比例得到大幅提高,而这点恰恰是继续教育学生所不缺的,导致学生课上听重点,课后不阅读,为了考试而背书,课程结束后仍然不清楚临床检测反应背后的机制及项目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说,临床工作人员具有多年积累下来的丰富实用的专业知识,对专业发展方向的把握强于在校学生,所以教材的正确选择与否、课堂教学技巧选择和师生交互方式优化在继续教育教学过程中将起到非常关键的启发与推动作用。

3医学检验继续教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医学检验学是在临床病情分析、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中必不可少的实用性学科,涉及血液形态学、临床生物化学、临床免疫学、临床微生物学和临床分子生物学等多个专业。近年来,我们在日常临床检验工作中愈发认识到专业间互通的重要性,例如疑似结核病人的体液标本可送至临床微生物室确证培养,也可送至临床分子室进行PCR检测,两种方法在时间上相互补充,两种结果可互相对照参考。医学检验学还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性学科,根据临床标本来源和特性采用适当的物理化学方法、手段进行检测,满足临床需求。21世纪以来细胞生物学发展迅猛,最新的技术方法已实现单个细胞水平研究。一方面,以细胞生物活动为根基的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若不能在疾病新靶标发现的同时研发出相应的检测技术方法,长远来看势必阻碍临床整体诊治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另一方面,在愈发强调“检验医师”在临床工作角色的当下,检验医师不仅要让医生了解检验项目容易出差错的环节并加以控制,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灵活运用检验专业知识,结合疾病发生机制,帮助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合理地选择检验项目。那么,作为具有基础研究背景的临床检验任课教师的纽带作用就显得非常关键。任课教师的知识面不能仅局限于临床检验专业课本,还需具备不断向其他领域或专业拓展的职业精神。将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相关章节融会贯通,自成一体,对教师自身来说是一项挑战。笔者将在医学检验继续教育课程中借鉴这两所大学的课堂教学方法,在专题讲座方式中穿插章节式讲法,即以一种疾病为大背景,加入详细的基础知识点,向学生展示出全新的概念和完备的信息,充分发挥课堂教师引导的作用,将学生的临床经验与基础研究自然联接。同时,每次课程安排问答和答疑师生互动环节以及布置课后作业,通过邮件、微信通讯平台建立班级群,以便及时得到学生反馈信息、意见和建议。学生听课的兴趣被有效调动,了解了临床检测指标背后更深层次的基础知识,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寻找,自然提高了学习效率。其中积极进取的学生也可通过搜索拓展教材和文献自学生命科学前沿动态,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培养专业创新意识,提升自我竞争力,成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具备创新思维的检验医师。通过新课堂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适合国内医学检验继续教育理论课的教学大纲,摸索出一套合理的临床与基础学科交叉式教学模式,建立起由教师引领启发、学生主动参与、以课内外紧密联动为特色的立体化医学检验继续教育模式。

作者:张洁心 黄珮珺 潘世扬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 江苏省医学检验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参考文献:

[1]张颍,耿景海,周增桓.国内外医学教育标准比较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29(3):218-220.

[2]刘政江.国内外医学教育标准以及带给医科院校的启示[J].农垦医学,2010,32(2):185-18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