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5 09:22:5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艺术教育分析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2-0081-01
素质教育的口号提出之后,国家的政策给予了艺术教育发展的空间和可能性,在一段时期内艺术教育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首先,高校艺术教育迅猛发展。艺术类院校逐年增多,很多综合性大学设立了艺术类专业,并设置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工艺美术等多种艺术类专业,高等艺术教育出现了多元化的格局,这也成为导致“艺考热”出现的原因之一。
其次,艺术教育的教学方式、指导思想、课程设置上出现了转变,教学与创作开始互相促进,艺术教育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在强调基本功的同时,对表现能力、创造能力、想象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也逐渐加强。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师生观和人才评价的观点。在课程设置上,很多学校推出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方案。
再次,艺术教育的整体氛围变浓。家庭中,很多家长开始重视孩子的艺术素养,认为一个优秀的孩子不但应该在文化课学习中取得一个好的成绩,也应该有艺术上的特长,他们不再过多地压制孩子对艺术的爱好,很多家长还将孩子送到艺术培训机构中学习,并对他们的艺术创作采取鼓励政策。学校中,艺术教育的课程开设课时增多,方式媒介开始多样化,很多学校在进行课堂艺术教育的同时,还邀请很多艺术名家到学校开展讲座、座谈之类的活动,在校园开展艺术表演大赛、开办艺术节等等,在社会上,一些有利于提升艺术素养的机构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很多人利用假期时间经常到一些展览馆、美术馆、剧院之类的场所进行参观学习和观赏,接受艺术上的熏陶。
最后,国外的一些先进理论不断被引进,还有一些早已引进但一直没有受到重视的理论得到重新审视,一些优秀的艺术教育工作者开始根据中国教育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艺术教育方案。
二、我国艺术教育的问题
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的大旗之下呈现的崭新面貌让人惊喜,但我国的艺术教育依旧存在着很多问题。
第一,艺术教育出发点的功利性仍然很强。拿“艺考热”现象来说,它产生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学生对艺术的爱好增强了,而是现实所迫。在素质教育的旗号之下,人才选拔的门槛却仍然是高考制度,对于那些文化课学得不好,但短时间又很难提高的学生来讲,艺考之路只是为了让他们更容易进入大学之门。因为近些年招收艺术考生的学校不断增多,而它们对高考成绩的要求往往比别的专业低二三百分,很多学校、家长、学生认为艺考之路是进入大学的一条捷径,而部分学生选择艺考的原因本质上不是出于对艺术的强烈爱好。虽然素质教育的大旗仍在迎风飘扬,但实际上 “如今中国的教育,是一个以高考成败来论英雄的时代。因此衡量一个学校的优或劣是取决于该学校的升学率;而看培养一个学生是否成功,也是以他是否能考上大学为依据的。”①所以艺术教育出发点仍然有很强的功利色彩。
第二,艺术教育的地区师资不平衡。艺术教育的师资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城市和农村之间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经济发达的地区比欠发达地区的艺术教育师资要好,同一地区中,城市中的学校又比农村的艺术教育师资好。在一些不发达的农村地区, 教师老龄化问题突出,面对着学生的是一群用落后的、单一的方法教学的老师,知识的单一和贫乏,教育方法的落后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形势。在很多这样的学校,学生连古琴和古筝都分辨不出来,很多孩子连萨克斯、小提琴这样的乐器都没见过,而学校也不会出资请名家到学校讲艺术教育如何作用于学生的发展,就连很多老师自己都不知道艺术教育到底对人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在一些穷僻的山村里,让能接受教育的孩子考个好分数,走出大山,他们就知足了。
第三,不同级别的学校艺术教育的师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中和大学之间艺术教育师资的不平衡,二是重点高校和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师资不平衡。由于高考制度的存在,一考定终身的现实让高中不得不更加注重文化课的教学,而不是全体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和艺术爱好的发展。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自然不会在艺术教育上下太多的功夫,有些学校只是为了响应一下素质教育的号召象征性地开设一些艺术教育的选修课,而不会给与这些课真正的重视。而在大学中,学校没有升学率的压力,很多学校为了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加强同学们的文化素养,丰富学校的艺术文化生活,弘扬对真善美的追求,便开设了艺术教育的相关课程。重点高校师资要好于普通高校的师资,原因也有很多,重点高校固有的口碑,让他们有条件在出科研业绩的同时,也有足够的吸引力让一些艺术界的名流欣然前往,政府对重点高校的投资也远远多于普通高校。在重点高校中,艺术教育的形势不拘泥于一种,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学校会邀请一些知名的艺术家和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或者邀请著名的艺术表演团体到学校演出等等,而这些远不是普通院校所能比的。
不少职业院校重视职业素养和技能教学,认为胜任岗位要求是第一要务,对艺术教育缺乏统筹管理、科学规划,忽视艺术教育公共性的要求,认为艺术教育只适用于艺术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将有限的艺术师资和教学资源均投入到艺术专业,非艺术专业仅将相关课程作为课时不够的补充。除此之外,还存在艺术教育缺少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课程名称不规范,科目不完整,对教材的选用不够慎重等问题。
2.学生艺术学习现状
随着社会竞争、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很多学生存在着不健康人格心理,对生活感到焦虑和困惑,所以,加强塑造学生和谐人格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职业院校学生受社会偏见影响,或多或少存在自卑心理,多数人不愿意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或者想表现又不知如何表现。即便自身对艺术产生浓厚兴趣,但苦于不知如何学习而无法实施。缺乏必要的思考和审美情趣的淡薄,也导致学生对艺术教育报无所谓的态度。
二、加强职业院校艺术教育的意义
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作为实施美育的最主要的途径,加强职业院校的艺术教育,对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1.艺术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统传承。
艺术教育的作用是通过审美教育实现的,是确定一种审美的态度和人生观。“以人民为中心、以中国精神为灵魂”的文艺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内涵体现。而艺术教育能够结合核心价值观建设,转化为艺术理论实践的重要课程,传递中国精神的内核,将中华文明价值体系根植在年轻一代的心中。
2.艺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思维方式。
学生都有喜爱美好事物的心理倾向,艺术教育能够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理想,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性精神和健康的人格。让他们自觉地遵循社会的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树立自信心积极向上塑造阳光心态,摒弃社会不良风气,传递正能量,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健康的思维方式。
3.艺术教育可以丰富和提高学生的审美体验。
在艺术教育中,随着审美过程的不断深入,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理想得到激发,在体验中不断升华和完善自己的情感走向,包括自我生命意识的表现、心理愉悦的感受、欲求的满足等审美需要。如今信息快速更新,竞争激烈,社会人需要更合理的渠道进行压力的释放和宣泄。艺术教育的其中一项功能便是正确而合理宣泄,以促进健康和谐的人格形成。
三、改进职业院校艺术教育措施分析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建立艺术育人的新理念。
学校需要规范艺术课程设置,扩展师资力量,建立起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从教学计划、教学基本建设、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学评价、管理组织系统与教学管理研究等方面制定规范。在课程内容上,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的艺术教育资源,有针对性地开设文史哲、自然科学、反映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的课程,并在选修学分上有一定的要求,确保艺术教育不流于形式;开好文学、音乐、书法、美术、摄影等系列选修课程和系列讲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加强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引进艺术领域的知名专家为客座教师、专业教师进修培训等提高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2.职业院校艺术教师应革新观念,积极投入教学改革。
积极编写适应学校及学生现状的艺术教育校本教材,充分体现艺术教育的综合性、实效性和针对性。丰富艺术教育的内涵,使艺术教学由教师单向灌输向师生互动、师生共同成长转化。积极营造校园文化艺术氛围,优化育人环境,净化学生心灵。通过体系化的建设,将校园文化打造成学生主动参与、凸显人文关怀、彰显学校特色的系统工程。集成多种社会资源,把艺术教育延伸到校外,例如博物馆、美术馆、音乐厅及历史遗迹、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将学生的审美教育社会化、实践化。
一、游戏与游戏精神
1、游戏与艺术,游戏与幼儿艺术教育
当我们在考察艺术的起源的时候,发现游戏与艺术有着深刻的渊源,“儿童艺术:游戏的孪生姐妹。”①他们之间有着异质同构的关系。艺术起源于游戏,游戏是艺术的雏形,艺术是游戏的高级形式,当游戏发展到高级形态时,不再称之为游戏而是艺术了。鉴于幼儿的艺术感知能力,在幼儿艺术教育中,游戏与艺术也是常常交织在一起,“幼儿艺术教育可以通过游戏活动或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游戏活动的外在表现也可以是艺术”②游戏既是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内容。
2、游戏精神的内涵
对于游戏的定义目前没有一个公认的概念,因为游戏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我们很难用一种判断性的方式给他下一个定义。当笔者进一步考察游戏时发现所有不同种类的游戏都具有某些共同的特质,也只有具有这些特质的活动,才能称之为游戏,这些所谓的特质即从游戏活动中提炼出来最能反映游戏活动最本质的,核心特点的东西,我们称之为“游戏精神”。关于“游戏精神”有人从儿童文学创作,文艺学,教育学上进行过相关研究,综合前人的论述,本人认为“游戏精神”具有如下特点:“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的精神;“游戏精神”是一种愉悦的精神;“游戏精神”是一种创造的精神;“游戏精神”是一种超功利的精神;“游戏精神”是一种平等的精神。详见本作者论文《试论“游戏精神”的内涵-----从幼儿教育的视角》发表在《科教文汇2009年9期》。
二、以“以游戏精神”改革当前的幼儿艺术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是指一整套以教学计划的具体形式存在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行为。它们是根据各种社会为学校规定的目的和目标而设计的……是构成一个具体过程的学习对象。”②总之教育内容是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的。“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开放、创造的精神。因此在这种精神观照下的艺术教育在组织幼儿艺术教育内容时不仅是单个艺术门类,还可以是多个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融合,所采择的内容是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的来源不仅可以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事先预设的,也可以是教师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敏锐地捕捉来自幼儿生活和兴趣中突发性的,有教育意义的事件来调整教学内容,生发出新的更适宜的活动主题,使活动主题呈现动态、灵活的特性。游戏既是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艺术教育的主要方法,把游戏作为艺术教育的内容吸纳进来,能更好地丰富艺术教育内容。为此在这种精神指导下的艺术教育内容应该有以下特点:
1、内容选择贴近幼儿的生活
“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愉悦、创造的精神,是幼儿生活状态的本真的精神反映。幼儿的生活是自由、偷悦的,进行艺术活动是为了满足自己精神需要。因此在这种精神指导下的幼儿艺术教育内容的选择是贴近幼儿的生活的,以幼儿生活中的素材作为艺术教育内容,让幼儿自由选择,自由创造。同时,幼儿艺术教育在本质上是离不开人的生活的,艺术教育是幼儿真实生活体验的反映。因此艺术教育内容应该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多采择那些充满幼儿生活气息的题材为教育内容,选择容易让幼儿理解和接受的艺术年个十时毫作为教育内容。这样一方面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也能够照顾到幼儿的兴趣及满足幼儿从事艺术活动的自由,愉悦的情感需要。众所周知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把陌生于人的外在世界转换成人的生活世界,建构起人与世界的活泼、生动、富于教育意义的关系,改善人的生活品质,充实人的生活与人生,把教育与人的生活统一起来,在教育与人的生活的整合中建构人的各种素质。培养人终身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素质,幼儿艺术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将满足幼儿的基本学习需要以及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基本素质。
以《孔雀的生日》为例:活动的设计是围绕为庆祝孔雀的生日展开的,幼儿动手制作蛋糕、装饰孔雀漂亮的羽毛、给孔雀唱生日歌,然后大家一起围着孔雀翩翩起舞。就这样在幼儿熟知的活动情节中,展现他们许多平时隐藏着的艺术潜力,将幼儿学到的成果学以致用,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学习的愿望。因为艺术教育内容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相联,幼儿容易获得成功感,愉悦感,从而拥有学习艺术的信心,就这样在生活的情景中幼儿从中既学到了艺术的知识,又陶冶了情操。
2、幼儿艺术教育内容走向综合
“游戏精神”是一种创造的、自由的精神,因此在它的观照下的艺术教育内容应该是各艺术门类自由往来,自由创造,相互交融的。艺术教育的内容不再是定位于单科艺术知识的灌输和某一种艺术技能的训练,而是富有创造性地将不同的艺术门类相互交叉,选择融音乐、美术、舞蹈、戏曲等整合为一体的教育内容。同一教学内容中幼儿自由地,创造性地以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表达,这样就使得教育内容更加丰富,效果更好。其实“每种艺术都有自己的主要要素,音乐中有旋律、声音、节奏,绘画中有色彩、线条、质感,诗歌中有比喻、形象、韵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每种艺术都可以借用其他艺术的要素,再与各自的领域同化,而许多艺术又可以借用非艺术的要素,艺术地加以运用,转化成表现素材。”③由此可见各种艺术门类的综合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就象语言教学能把听、说、读、写结合起来一样,艺术教学也可以把视觉艺术,听觉艺术、触觉艺术多种感官通道融合为一体,为幼儿艺术综合能力以及整合性艺术感觉的形成创造良好的条件。通过对视觉、听觉、触觉等的直接体验,幼儿的想象力、思维能力、创造力都会得到发展。因此综合式的幼儿艺术教育内容能够为幼儿艺术才能的表现创造良好的环境,艺术学习不再局限于音乐就是纯粹的音符、旋律,舞蹈就是单纯的动作练习,综合式的艺术教育内容就是融多种艺术门类于一体,幼儿在其中能够自由的载歌载舞,吹拉弹唱,是“游戏精神”的充分彰现。
3、教育内容既可以是教师预设的,也可以根据活动发展需要随机生成
“游戏精神”是一种创造的,平等的精神,因此在这样一种精神观照下的艺术教育内容应该是动态的富于变化的和创造性的。能够平等关注到不同幼儿需要,教育内容既可预设也可随机生成。但是传统的教育内容是教师在开始上课之前就已经预设好了,只是等到在课堂上按部就班的进行表演,毫无创造性可言。若教师根据本班本园的特色,生成指向每一位幼儿的艺术内容,就能够更好地关注幼儿的个别差异,尊重其独特的智力特征。比如,教师原本预设以唱歌、跳舞的内容方式为活动主题来庆祝“六一”,表达幼儿的快乐感情。大部分幼儿按照幼儿预设的内容载歌载舞的,煞是高兴,但是教师注意到少部分幼儿并不很积极主动的参与歌舞活动,一问为什么,幼儿说:“我喜欢画画,不想唱歌、跳舞。”这时教师就可以灵机一动随机要求幼儿以画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快乐之情,这样很自然的就生成了的新的教学内容。当然根据“情节”发展的需要来生成教育内容也并不等于教师被幼儿牵着鼻子走,教育内容毕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目的性是教育内容永远抹杀不了的特征,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时机,因势利导,不露声色地随时把幼儿拉回到“正轨”上来,从而使师生生成内容与教师预设的内容结合得恰到好处。这种教师预设与随机生成的艺术教育内容就是“游戏精神”的高度体现
4、将游戏本身进一步纳入幼儿艺术教育内容
游戏是“游戏精神”的物质载体,特别是对于幼儿,游戏就是幼儿的生活,幼儿的生活状态是一种游戏的生活,是一种富有“游戏精神”的生活。在幼儿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着艺术,处处存在着游戏,处处闪烁着“游戏精神”的光芒。“早期的艺术活动,就是人类闲暇之余的游戏。”在儿童的生活中游戏与艺术总是交织在一起,特别是对于早期幼儿来说,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游戏与艺术是融合一体的。比如一些民间游戏本身就是民间艺术,幼儿经常玩的一些表演游戏,角色游戏,结构游戏等都富有浓厚的艺术气息。特别是一些歌舞类表演游戏,皮影戏等就更是纯粹的艺术了。就是在这样的游戏过程中幼儿体会到了艺术的元素,体会到了艺术的美感。在这样一种张扬充分张扬着“游戏精神”的游戏与艺术糅合的过程中,幼儿对艺术的把握,对艺术的欣赏和创造得到了提高。因此,幼儿艺术教育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把游戏本身作为艺术教育内容纳入到里面来。
参考文献:
①乔卫平,中国古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P178
②拉塞克马胜利等译从现在到2010年教育内容发展全球展望[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年版,第90页
③转引自腾守览主编艺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第178页。
④沈建洲,幼儿艺术教育的性质,早期教育[J]2002(3)
二、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现状
1.课程设置重技能轻教育
伴随国家对学前教育事业的日益关注,我国的学前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院校也越来越多,尤其是高师的学前教育专业因其高就业率在这几年俨然已经成为招生热点专业,备受考生的青睐。从培养层次上来看,有研究生层次、本科层次、专科层次、中专层次,还有一些短期培训机构不给学历,只给结业证书;从培养机构的性质来看,有师范类大学、综合类本科院校、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及部分高职院校和职业中专、早教机构等。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培养机构在培养理念、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不尽相同。但在艺术教育方面,除了个别院校比较偏重理论知识而较忽略技能外(个别名牌院校,招生量相对较小,培养目标以研究为主),大部分学前师资培养机构比较偏重技能训练,满足于理论够用、技能突出的“特色教育”模式。之前,由于缺乏明确的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各级各类学前教育教育机构各自为政,无论是培养目标还是课程设置、培养方案都各不相同,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才质量的良莠不齐,尤其是有的培训机构包括个别幼儿园也利用这个机会,大量开办短期培训班,对于入学资格放宽至初中毕业(个别以牟利为主的培训机构甚至对入学资格没有任何要求),而培训时间则缩至一年乃至数月。而在课程设置上,完全忽视了教师培养的师范性和日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做出了大量不符合学前教育规律的错误举措,如课程较多地偏重于显性技能课程,像声乐、舞蹈、绘画等,而像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教育史、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等隐性理论课程因为操作性不强、短时间内很难见出成效等原因而被大量消减甚至取消,导致培养出的毕业生缺乏发展的后劲,偏离了真正幼儿教育的轨道。尤其令人感到担忧的是,有相当数量的在校准幼儿教师和在职幼儿教师,人文素养较低,文化修养较差,普遍缺乏科学素养,在幼儿园一线教学中难免误人子弟。这些毕业生很难符合《标准》里要求的理念和师德,却大量充实到幼儿教育的一线,造成了学前教育质量的低下,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对学前教育带来的长期发展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即使是一些办学时间较长、经验较丰富的正规高师院校,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能够兼顾理论与技能的课时比例,但在技能课程设置方面也存在着重技能轻教育的问题。比如在音乐课程的设置方面,将《声乐》、《键盘》、《舞蹈》等基础艺术技能课程作为必修课从学生一入学即开始学习,基本上持续到毕业,而《幼儿音乐教育》、《幼儿舞蹈创编》、《幼儿歌曲创作》等教育教法课程则只是象征性地在毕业前一学期开设选修课,而一旦“选修”就很可能不开设了。至于艺术理论方面的课程如《艺术教育》、《艺术史》、《美学》等在学前教育专业则基本上从来没有开设。这样的课程结构使艺术教育偏重于技能的掌握,而严重忽视了审美理论的学习。
2.任课教师重实用轻理论
学前教育专业是全科教育,这基本上已经成为共识,这就需要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机构应该拥有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文学、音乐学、美术学等各学科门类背景的专任教师,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而且这些专任教师还必须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的观念和眼光,只能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全科”的学前教育师资。但这个要求大多数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机构都无法满足。综合类大学和高等师范类院校里的学前教育专业一般隶属于教育学院之下,规模相对较小,每年的招生量受各方面名额限制,学生人数不会太多,专任教师相对而言也不会太多,往往没有专门的艺术教师,只能从艺术类院系聘请;高职高专类院校一般由中等师范和幼儿师范升格而来,拥有一部分艺术教育师资,但相对而言师资学历水平普遍不高,学前教育专业在近几年高速发展,每生的招生量在几百乃至上千,限于设备和师资问题,艺术技能课也只能采用上合堂的方式进行;一般社会上的学前教育师资培训机构几乎所有的课程都是从邻近的各高校聘请年轻教师来担任,教师学历水平较高,但教学经验不足。由于各方面原因,现在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技能课的大部分任课教师在选择上课内容、教学模式、学生评价等方面普遍存在着重实用而轻理论的特点。比如说上声乐课,一般就是教师先领着唱几遍,再由学生反复练习,再纠正,再练习,像键盘、美术、舞蹈等课程基本上都是这个套路,而对于为什么要这么唱(弹、画、跳),怎么教给幼儿唱,幼儿唱歌时有什么特点等则完全没有涉及。由于这样的教学模式“成效”比较易见,仅仅几节课下来,学生就能学会唱好几首歌曲,在幼儿园招聘中往往能首先吸引住招聘者的耳朵,而且相对于理论教学来说学生也会感觉比较轻松,往往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然而对照《标准》可以清楚地发现其中的谬误之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面向幼教一线的教师,而并非仅仅是会唱会跳的演艺人员;学前教育专业最终针对的教育对象是幼儿,而这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准幼教师资往往也会采用这样的方式去教幼儿,导致拔苗助长,往往非但无法起到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作用,还会损害幼儿的审美兴趣。《标准》里强调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更多地偏重于“教育理念”(理论),而各艺术课任课教师却偏重于“实用”,这样的教学模式非常不适合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教育。
3.准幼教师资重舞台轻实践
在每年的招生宣传中,学前教育培养院系(机构)都将学前教育专业的高就业率和技能特长进行大肆宣传: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出的学生是多么的多才多艺,学生参加了哪些省部级的大型晚会,每次学校组织的大型演出活动皆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参与,每次的运动会入场式节目展演中,学前教育专业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等等。可以说很多准幼教师资之所以报考学前教育专业,便是奔着就业和发展技能特长来的。现今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青春年少的女孩,她们普遍爱美、也追求美,她们渴望被人所熟知,被人所了解,而学前教育专业为她们提供了很好的展示个人特长的舞台。在她们的眼中,所谓“专业课”就是音乐、舞蹈、键盘、美术之类,这些课她们往往上得都很认真,而像教育学、心理学、科学研究方法等理论课她们则认为是非专业课,上不上不要紧,只要临考试前突击一下就能及格,她们满足于“跟艺术院系比理论,跟普通院系比技能”的虚荣之中。笔者所在院系曾经有一个学生,平时表现非常不错,但在理论课期末考试的时候却无故旷考,老师同学怕她出什么事不停地给她打电话联系,结果她是去参加了一个什么演出节目。在这个学生看来,上舞台(不论是多大还是多小的舞台)是“大事”,而学习、考试则成了“小事”。“教不严,师之惰”,学生的这种观点,不得不说跟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关系。而与“重舞台”相对应的却是幼教准师资的“轻实践”。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的一个必经环节,但有不少学生对此却非常不重视,笔者在跟实习基地的老师交流的时候,经常听到她们抱怨说见习和实习的学生非常不守时,经常迟到早退,有时还不打招呼就直接不去了。当然这跟教育见习和实习的管理有很大的关系,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学生对教育实践的忽视。学前教育准师资们没有充分意识到,艺术教育不仅仅是传统认为吹、拉、弹、唱、舞、写、画的艺术技法的教育,作为教育,更需要熟悉艺术发展的历史,具有欣赏艺术的趣味和评价艺术的洞察力,这是一个开发智慧的复杂系统工程。而她们的舞台不应是吹拉弹唱的舞台,而应是幼教一线的讲台,在这个讲台上她们的艺术才能通过教育来展现才是真正的专业特长。
三、原因分析
1.办学定位不明确
在现今大部分高师学前教育院系中,由于学前教育全科培养的特殊性,学前教育专业科班出身的领导和专任教师往往只占很小一部分。因此在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方面往往没有从学前教育的一线教学需求出发,而大多考虑自己院系在学校整体发展中如何创特色、如何造品牌,而对于培养出的学生长期职业发展重视不足。在这样的办学理念下,重视技能培养便是大势所趋了,因为技能最容易出彩,最容易为人所了解。而在众多的培训机构(甚至部分幼儿园),伴随学前教育的大发展,一方面为了缓解幼教一线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为了能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都注重短、平、快的教学理念,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培训出最多的师资,这是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过于技能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而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的理解往往来源于培养机构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参照西方的办学定位,如英国各大学和师范院校虽然其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各不相同,但总体上看,均日益强调提高学术性和发展师范性,以及两者的结合,凸显了幼儿教师职业的特殊专业要求。[4]再结合《标准》来看,我国现今大部分师资培养机构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的培养定位无法培养出拥有艺术欣赏和审美知识且具有高尚师德及先进教学理念的幼教师资。
2.专任教师与学前教育专业的脱节
现在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各大高校和培训机构的艺术教师师资往往都是艺术专业科班出身的专业人员,他们艺术技能普遍突出,有着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和教育技巧,但由于他的专业局限以及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不了解和对学前教育政策的忽略,过于偏重于艺术技能的教学,而忽视了学前教育理念在艺术技能教学中的渗透,因此教出的学生技能突出,但学前教育技能欠缺。在幼儿园听课时,经常见到有的教师在讲台上深情、投入地边歌边舞,而下边的小朋友则完全没有组织起来,有打闹的、有吃零食的、有东张西望的……应该说幼儿园教师的艺术能力是非常突出的,但她却没有关注到幼儿的特点和需求,就像庄子寓言中那个大王,将人类视之为美味的肉和酒来喂一只野鸟,结果只能南辕北辙,教学效果并不好。在学前教育专业里,艺术技能只是教育的“工具”而并非“目的”。教师本身的艺术技能高低对儿童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来说并不是主要因素,更重要的是应让准幼教师资掌握正确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深入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与需求,并尝试与儿童进行共同的表演和创造,艺术教育应以儿童为出发点,而不是以技能、知识的展示为中心。以音乐类课程中的舞蹈创编这门课为例,必须增加课程中的理论教学部分,让学生明白舞蹈创编并不仅仅是一项表演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舞蹈的韵律和动作来塑造儿童身心,激发幼儿学习积极性的艺术。
3.社会对学前教育艺术技能的关注
虽然在学术理论界,已较少有人把弹、唱、跳、画等学科技能当作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并普遍认识到只有当各门学科技能与教育教学相结合时,才能称之为教育专业的专业技能。[5]但在社会上,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偏重于艺术表演能力的理解还积重难返。如江苏省教委把幼儿教师的职业技能分为“八会”(即会说、会写、会画、会唱、会弹、会舞、会做、会用)与“五能”(即观察、记录、分析幼儿活动的能力;制定教育、教学计划的能力;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做好家长工作的能力;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6]山东省首届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竞赛内容包括声乐演唱类、器乐演奏类、美术类、书法类等。[7]某地招聘考试对申请人面试采取弹奏、演唱、舞蹈、绘画、讲课相结合的办法,面试时间每人20分钟。[8]包括幼儿家长对于学前教育教师的艺术技能也是比较看重的。现在虽说不少大城市出现入托难的问题,但在中小城市尤其是农村里,幼儿园招生却存在着不少困难,为了更多地招收幼儿入园,不少幼儿园在开学初都举行各种类型和规模的公开课,而在公开课上,大多数教师都是能歌善舞的技能突出者,这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最直接地吸引家长的眼球,也使家长对幼儿园教师的艺术技能更为关注。家长在幼儿上学之后往往会问幼儿每天都学到了什么,而学会唱一首歌、学会跳一支舞则往往会成为家长对幼儿园教师认可的一个重要条件。
四、对策研究
1.结合《标准》明确专业定位,向教育能力倾斜
目前,在《标准》的对照下,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上可以发现诸多弊端,如艺术专业技能课程与艺术教育理论课程、教育类理论课程等比例不适合,像音乐、美术、舞蹈、键盘、手工等课程几乎占据过半的课时,过分注重对学生艺术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将个人艺术修养转化为保教能力和幼儿管理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课程结构培养出的学生往往对艺术表演手法较为熟悉,但对如何教育引导幼儿熟悉掌握特长技巧、提高幼儿的理解能力、激发幼儿的兴趣爱好等方面,还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必须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加以改进和转变,在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上应由课堂理论传授向指导教育实践锻炼方向转变。为此,建议相关教育部门进一步规范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机构的准入制度,对于现有的短期培训机构明确其教学定位,规范其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必须保证相当课时的教育理论课程和艺术教育理论课,加强艺术教育理论课程的实践指导意义。而高等院校的学前教育院系,则需要对照教育部颁发的《标准》,认真学习领会其精神,“重视幼儿园教师职业特点,加强学前教育学科和专业建设。”在艺术教育方面明确艺术基本技能在学前教育专业技能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根据学前教育一线教学的需要,准确定位富有特色和针对性的培养目标,遵循理念与技能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艺术与教育并重的原则,培养出具有较高专业理论知识和师德水平,又具有较高艺术教育水平的实用型人才。适当减少单纯艺术技能课的课时比例,并增开艺术教育类课程如《幼儿音乐教育》、《幼儿美术教育》、《幼儿舞蹈创编》、《艺术教育》、《艺术史》、《美学》等,以增强准幼教师资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教育能力。
2.合理利用第二课堂,加强“一专”教学
“一专多能”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个技能特色,虽然说艺术技能不是艺术教育的必要前提,但掌握一门或多门艺术展示技能对于个人艺术修养的提升和艺术教育能力的融会贯通还是有很大帮助的。对于大学生来讲,课堂教学课时毕竟有限,而可支配的课余时间却非常多,但大部分课余时间被学生用来上网和逛街而白白浪费[9],不如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学生通过练习来增加艺术技能的掌握与熟练。为此,可以将原来课堂上大量的艺术技能课放到第二课堂里去,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自由参加像声乐、钢琴、二胡、手风琴、舞蹈、手工、简笔画、国画、书法、普通话等相关社团,同时由专任教师参与学生社团的组织和辅导工作,采取定时活动和分散活动相结合的灵活方式,每周指定一个固定时间社团内部展演并由教师集中指导和布置作业,在其余时间由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作业自由练习。这样既可以保证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又能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发展一样或几样艺术技能特长,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能更进一步地促进准幼教师资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教育能力的发展。
3.加强专任教师与幼教一线的沟通
艺术技能课专任教师虽然所学并非学前教育专业,但既然教育的对象是准幼儿园教师,那就必须要深入了解培养目标的需求,加强与幼教一线的交流与沟通,及时把握幼教一线对师资的要求,掌握幼儿心理特点及幼儿艺术教育规律,并不断完善本学科的理论知识体系。专任教师在明确自己所教学科定位的同时,还要将该门课程与整个学前教育课程体系有机联系起来。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技能课的培养目标是未来的幼儿园教师,而不是登台演出的歌唱家、舞蹈家、画家,通过艺术技能的学习是为了提升准幼教师资的艺术修养与审美教学能力,是为了日后幼儿园教学而服务的。在幼儿园教学中艺术技能也不是单独展现的,是融合在幼儿游戏和活动组织的过程中艺术的展现。同时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因此艺术技能的教学更需要教学的艺术。艺术技能课专任教师通过课程的教授,还要渗透一定的学前教育理念,让学生学会审美、学会发现美和表现美,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标准》相依合,才能更好地为幼教一线服务。
艺术教育首先应是教育。学校教育带来的好处我们无法否认,目的是要培养出符合现代强调经济效率快节奏发展的社会的要求的人才,社会进步需要大批掌握知识技能,有建设力量的队伍。教育把所有人都引向好的方向。但,我们可不可以在塑造人形的过程中少一点功利色彩呢?亚里士多德说,应当有一种教育,既不立足于实用,也不立足于需要,而是为了自由,高尚的情操。由此艺术教育提出了关于教育更明确的标准――应是营造艺术氛围,增强人们审美需求,提高人的艺术欣赏趣味,创造符合社会需求同时又满足审美要求的生活环境。艺术,也许不能建成一座大厦,不能造出长城上的一块砖,艺术是相比之下更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创造美的力量,宣泄内心欲望与情感的媒介。在哈佛大学艺术节上,任何有哪一方面爱好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感兴趣学习的东西。即使你什么也不会,在哈佛科学中心前草坪上的杂技培训也能找到人教会你玩两手抛球这类杂技表演。这个艺术节体现了哈佛大学教育的特点:强调艺术在人的成长教育中的重要性,鼓励全体师生参与其中并为师生提供浓郁的艺术氛围,通过耳濡目染他们的审美需求,提高对美的鉴赏力。因此我可以说,艺术教育在“学习”与“运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承接作用。
然而面对更抽象化的“艺术”,该怎么教呢?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特点是,种类很多,涉及设计,影视,音乐,歌剧,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等。艺术课程授课类型又可以分为理论教学、欣赏教学、技能训练、创作实践,表演等等。伴随着多元化的社会文化发展,社会需要有自己的艺术个性的人才,那么学校教学也应该要有自己的特色、特长。我们既要有专注艺术创造力的教育体系,也应该有重学生理性思维、重设计功能研究的教育体系,既要有重素质培养的教育方式,也应该有重技能训练的方式。只有多层次多方位的艺术设计教育局面才能适应社会需要。然而目前对于艺术教育,学校采取的教学方法大都相同,特别是按照传统的其他科学学科教学模式培训下的老师们认为粗放型教学――提倡学生要有自己的想法,个性,要有表现自我性格的作品,这样便是最好的最给学生自由发挥空间的学习,再勿须多言。然后长篇大论的讲创作艺术品的意境,独特性,意义,讲大师们的作品是多么令世人惊叹,却忽略了听讲的学生们,正手拿着工具,困惑着下一个动作是要模仿大师,还是随性一挥,又或者是深思熟虑怎样动才算创造性的“动”?创造力每个人都具备,但并不是说光有创造力坐着空想,好作品就能形成。这样光停留在口号的教学,没有用实际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手里掌握着开启学生创造力大门钥匙的老师们要多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施加动力,让学生能真正的能动的参与到创造过程中,而不只是执行老师给的“制造”的命令。在此我斗敢凭自己多年做学生的感受谈谈我对艺术教育的感受。
一、我国普遍存在的艺术教育问题分析
我们的教育大纲是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国上下,所有学校一切都照着教育大纲来。这是否是传统思想中不好的那一点观念在抑制我们的创新精神,在害怕教学改革运动失败会招致社会各界的批评,所以大家都选择安全的中庸教育模式。按大纲规定来教学、评估、考核、考试。各校为了自己的校誉,争创优秀学校,通通都拿成绩说事。成绩是能说明问题,但只靠一个死的数字不能说明一切问题。学生的创造力,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被这种过于功利的教学要求扼杀了。或许自认为表达了情感和想法的作品,那些因为兴趣趋使而实践总结出的成果,不被考核制度承认,会无关于提高教学成绩。潜能无限,精神有限,于是,所有的学生只有无限期的暂时放下好奇心,迎合我们的大纲拿到“优秀”的成绩回馈家庭和社会。我们的传统教育把注意力都放在了“结果”上。
在中国,学习艺术被当成一件很高雅的事。从孔子时代开始,中国就有了根深蒂固的传统,即用艺术作品培养人的审美趣味和精神境界。由于历史的、政治的原因,中国历代领导的都很重视艺术和艺术教育,给予能够创作或鉴赏艺术作品的人以较高的社会地位。社会上有头有脸的名人,达官显贵,若是不懂一点艺术,会被认为是很没有内涵的人。参加艺术活动被认为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的动机和善良的情感。现在很多家长在孩子还是几岁开始便要上很多补习班,比例古筝、书法、舞蹈等,从小便培养孩子的艺术气质。当然我认为对于艺术的越多的了解和掌握能直接和间接的开发人的潜力,或者在将来别的学习中有辅助提高的作用。家长们不仅要孩子学,也要考级,要比赛,出的成绩要比别家的孩子更好。本来是很美好的一项接受艺术熏陶的事情,在家长们的压力下,孩子们为了爸爸妈妈的奖励要努力提高,沦为“为了什么”学习。没有单纯的为了艺术而自由学习的学生,只有为了在可知的有限的艺术范围里,与身边同学而相互追逐的学生。有追求有目标固然重要,但艺术教育应注重过程而非结果,艺术应该是为了让人更高雅更有涵养的生活。对于学术上的追求,思想是在探索与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不是短期的集中式的技能培训产生的熟练心得。
二、应鼓励学科交互式学习教学
老师经常强调与我们要多看书,不限于看专业书,政治的、哲学的、娱乐的,任何感兴趣的话题都可以有。我很乐于接受这种观点。不同的思维方式会刺激人脑,激发潜能。我认为任何学科之间都有相通性,甚至音乐也可以用数学函数图表诠释。对于艺术,教师更应该用一种开放的姿态来教学。对于艺术的学习,特别是需要想象力的艺术设计来说,创造力是最重要的。广博的学习知识、多学科间的交叉对艺术教育极其重要。从不同领域习汲取营养,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将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流行音乐中有一支“OKGO”英国乐队,最吸引我的是他们奇思妙想的MTV。用生活中不起眼的东西组成一个复杂连贯的多米诺骨牌式的游戏,或者是在一组健身跑步机上蹦蹦跳跳边唱边跳,或者真人表演模仿名家大师画作,在这些进行的同时还与音乐配合得天衣无缝,他们的表演总经不住让人拍手叫绝。组成这支乐队的成员之前有物理系的大学生,牙医,修理工,作家。也许他们没有受过音乐的专业训练,只是为了同样的爱好走在一起,用音乐表达情感。另一方面来说,或许正因为他们之前从事的工作养成的思维习惯,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理解音乐,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音乐特点。艺术没有限定谁不能靠近。还有我们所熟悉的埃舍尔大师。他从小被去上数学课、物理课,本因做建筑师的他最后还是成为一名伟大的艺术家,一位堪称艺术界里的科学家。埃舍尔的作品独树一帜,他的作品被不同学科的科学家赋予科学的内容。比如我们经常谈论到他的矛盾空间的作品《彭罗斯三杆》《男子和立方体》等,让我们实实在在看到一个不可能的世界。这也得益于一种从小的逻辑思维训练及形成的严谨缜密的思考习惯。与普通的艺术家不同之处在于,埃舍尔的作品不是要表达情感,而是借艺术的手段来表达理念,为这个理念寻找漂亮的形式。这句话也恰到好处的解释了为什么学科交叉学习能带来无法预测的学科上的创新成就。
三、到底怎样才是适合艺术教育的方式?
在国外的有些艺术学院里,一个教授的课件在一个学期里使用后再也不能拿来教下一届学生。这是学校对老师学术境界的要求,也保证了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保证把最好的、最先进的思想传播给学生。因此,艺术教育首先应强调现代意识,思想革新。其次是准确定位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艺术教育要都强调艺术修养中的人文内涵,要强调文化的传承、民间文化的挖掘。先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立足人的“全面素质教育”“人格教育”全面培养和提高以美好的品德修养为目的的艺术教育水平。在中学最常见的情况是,所有的艺术课程都会不同程度被那些升学考试的科目挤掉,整天对付着考试题目,哪有功夫谈艺术。同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艺术教育要时常调整专业方向、专业目标、优化课程体系与专业结构,对于分类复杂的艺术学科,教学计划要合理配置。最后,结合教师自身特色,从实际出发,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教育。
参考文献:
[1]布鲁诺・恩斯特:《魔镜――埃舍尔的不可能世界》,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2.
社会艺术教育不仅与每个人关系密切,而且还与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民族传统文化紧密联系。每个国家社会形态可以不同,但民族文化传统不能割裂,各个国家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活动形式和雅俗共赏的艺术作品,都需要得到政府的保护和扶持。因此,社会艺术教育事业能体现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以及国家和政府发展文化、繁荣艺术、提高全民审美文化水平的基本思想。当今世界,所有国家都以不同程度和方式设置了大量公益性、服务性的文化艺术部门和设施,以适应社会艺术发展的需要,提高全民族文化水平,树立国家整体形象。[1]艺术音乐教育是指学校以外的文艺单位、团体或者个人对社会成员所进行的有关艺术方面的教育。通俗来讲,就是各级各类社会力量办学的艺校、兴趣班,培训中心所进行的艺术教育活动。社会教育因其在教育对象的广泛性、业余性以及开放性等方面的优势,为国家的精神建设和民族的文化素质提高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其显露的问题我们更应该认真对待。社会艺术教育中的功利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受教育者进行艺术教育目的的功利性
受教育者从开始便有极强的功利性目的进行社会艺术教育,而并非真正的兴趣爱好。很多人之所以去学习,主要是为以后升学加分做准备。为了考级而考级的现象随处可见,他们不会考虑艺术教育审美、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价值功能,更不会去体会艺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内在的情感,而仅仅是像拿到某类考级证书或者水平等级证书一样,当作一种职业的技能。从开始他们把社会艺术教育当成了一种工具,为了赚取更高的收入或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而改变了艺术教育最根本的性质。
二、社会艺术教育教育者的功利化致使社会艺术教育内容的技艺化
一、农村美术教育的现状分析
在应试教育的“旗帜”下,“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在农村教育工作者中已经达成“共识”。虽然随着美术课程的不断改革与完善,农村美术教育取得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成绩,但现状还是令人担忧:其一,应试教育助长了从主管教育的部门到各学校的校长,再到各主课教师,均把美术教育放置在可以忽略不计的地位。在临近考试的关口美术教师“下课”让位于主课的事情更是屡见不鲜。这似乎已经成为常态,更可称之为“习惯中的自然”。促使农村的美术教育“磕磕绊绊”、“断断续续”,教师教之“无趣”,学生学之“无味”。成为农村教育中一颗点缀的“小花”,虽盛开怒放,但不等结果即进入枯萎状态。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不能享受到系统的美术教育;其二,农村美术教师师资资源的匮乏。通过调查了解到,很多农村学校要么没有美术教师,要么由能画上两笔或者是喜欢一点美术的教师来兼职担当;更有学校把那些身体条件差,不能在主课教学中和学生一起“摸爬滚打”的教师定位在美术教育的“第一线”。这些教师因为身体原因不能到校上课而让美术课缺失也不会影响整体教学,且能让其他主课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率领”学生深入复习。即使有专业的美术教师学校也会安排这些教师兼职其他课程的教学工作,并对所兼课程和其他教师一样进行考评,导致美术教师把大部分精力放在兼职的课程上面,而无暇全力投入到正常的美术教学之中;其三,美术课程的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很多农村学校根本没有美术课程的相关教学用具,如画板、画架、颜料、纸笔等。好多美术教师从事了半辈子的美术教学都没有用过这些必备的美术用品,更何况农村的学生。
二、农村美术教育的改革方案
在讨论农村美术教育的改革之前,我们应当正确认识什么是素质教育。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由此可见,在当下农村美术教育教师匮乏、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农村的美术教育不能定位在,通过美术课程的教学活动期望把所有的学生培养成设计家、画家。这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而农村的美术教育也不能只是教学生“画画儿”就万事大吉。笔者以为,农村美术教育应定位在,培养有着美术素养的美术课教师,在教学中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素养。因此,美术欣赏课应该是农村学校进行课改的首要前提。美术欣赏课不仅仅是让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更可以引导学生走进自然界,欣赏自然风光带给人的美的享受。在农村欣赏田园风光有着独特的先决条件,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学生们每天看到田园景象似乎很难令他们激动、畅想,而把美术课程放置在大自然中,一方面可以教会学生认识美;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接受美的教育、提高审美能力。初步形成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况且,我们所看到的优秀的美术作品,绝大多数也是来自于自然界的风光。就目前农村美术教育的现状和条件,这种改革是最有效的,且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的新思路。
三、农村美术教育的前景分析
近年来,农村学校已经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从美术教育专家学者到学校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再到美术课程的任课教师,都对美术教育给予了关注与扶持。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也制定了美术课程的相应标准,鼓励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师积极探索符合地域特色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使美术教育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上升到通过尝试各种工具、材料,欣赏、评述美术作品和走进自然景观等方法,丰富视觉感官、触觉感受,体验美术活动中的乐趣,提高了审美能力,丰富审美经验。促进了农村美术教育的观念更完整,更充实。使美术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正如《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所指出的那样,农村学校美术教育工作者应面向全体学生、分类指导、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方针,遵循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关键词】
高校艺术教育;素质教育;价值取向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教育的模式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21世纪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教学内容也从传统知识的传授逐渐转变为职业发展教育、职业操作能力教育等。艺术教育是当前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综合社会能力提升的重要教学内容。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艺术认识,提升学生素质教育水平。
一、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两者的概念
艺术教育以培养受教者的基本素质或品质为最终目的,促进个人智慧与潜能的激发,是挖掘人的真、善、美的本性教育。从广义上来看,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部分;从狭义上来看,艺术教育是对培养艺术家或相关专业艺术人才而进行的教育。当前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主要包括对人类思想道德素质、个性发展、能力培养、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既适应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艺术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体系中的主要内容。艺术教育具有教育、认知、审美三大社会教育功能,这三大功能与真、善、美的本性教育是契合一致的,即“真”作用于认知、“善”作用于教育、“美”作用于审美。当前,我国高校对艺术教育的全面认识与全面展开,是实现大学生美化自身、完善人格塑造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正处于知识、思维、价值取向的重要时期,艺术教育能使学生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身心得到和谐,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文化、纪律、道德的全面提高。
二、高校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一)提升学校德育效果
艺术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能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进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进行艺术教育时,通过对学生讲解艺术作品,促进学生审美观念的树立,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美的认识和追求,使学生逐步建立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和谐全面发展。此外,艺术教育中会使用大量的优秀艺术作品作为学生的学习对象,而我国许多优秀艺术作品中饱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诸多题材的艺术作品,为学生提供了众多学习对象,也让学生在艺术作品描绘的场景中及艺术作品的情感中得到情感升华,从而丰富学生自身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相关脑科学研究指出,人体的左脑主要具有记忆、读写、计算、语言等相关机械功能,而右脑主要具备想象、情感、意志等相关非机械功能。学生在审美过程中会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想象和创造,通过强烈的情感体验来促进思维的开发和创造,进而促进学生逐步培养审美思维,提高审美素养。艺术教育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发散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三种思维形式上:发散性思维主要体现在艺术创作和欣赏方面;形象性思维和直觉思维是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多角度思维、内涵理解、价值判断的基础,也是促进艺术创新,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支撑力量。同时,提升学生对自然科学的认识和理解是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而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进步,又为艺术教育提供了更多的表现形式,使学生能在艺术教育中充分体会到自然科学的魅力,进而促进学生不断探索、创新,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提高学生艺术审美
艺术审美是高校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艺术审美是学生理解艺术活动主题、艺术作品内涵、提升自身人格的基础。艺术是连接人类思想及现实审美的重要途径,通过艺术教育,能促进学生理解艺术的情感表达特征,进而提高学生提高审美情趣,以审美态度对待生活中的事物。此外,艺术教育的教学形式与传统教学内容有很大差别,艺术教育主要采取轻松、愉快的教育形式来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和心理状态。通过艺术教育,学生能获得更多自我情感表达的机会,从而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
三、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取向
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承载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者,高校教育必须认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其在素质教育的作用。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具体体现在道德素质、智能素质、身心素质三个方面。
(一)道德素质中的价值取向
艺术教育具有一定的教育功利性,其具有的教育功能可使人们遵守道德底线,具备很强的道德修养辅佐性。鲁迅曾说:“美术可以辅冀道德”,美术的最终目的虽然与道德不是完全符合,但美术可陶冶个体内心世界,使人崇尚美好,让人从生活中发现美好的生活。
(二)智能素质中的价值取向
科学与艺术分别作用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者相辅相成。科学能够促进艺术的发展,而艺术包含着科学的普遍规律。科学难以到达的方面可通过艺术进行反映与掌握,从而把握丰富多彩的感性世界,通过艺术可以发现世界微妙的过程与生活中最普通、最平凡的美。学生通过艺术可让感情更加丰富,内心更加纯真,艺术是个人心中折射世界万物文明的棱镜。艺术教育能启迪学生的智慧,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自然事物中隐性的特征,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可让学生受到自然美、人格美、现实美、文化美的陶冶,并从中受到艺术技能的训练。
(三)身心素质的价值取向
艺术教育作为美学的需要,不仅开发学生的个体智力,还会激发学生对新生事物的求知欲。人格教育能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机水平,形成一个高效能、高层次的调节系统。艺术教育能在美学教育中,逐渐提升学生的智力水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当前,高校艺术教育能够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感知美的现象,逐步养成鲜明的个性,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不断的发展及表现,从而使学生的精神文化世界得到丰富、学生集体更具凝聚力。学生通过欣赏各类艺术作品,可表达个性的美学志向、意识及需要。此外,艺术教育还能促进学生将审美运用到生活中,积极观察、发现生活中的美。高校进行艺术教育时,可适当开展一些艺术活动和艺术比赛,提高学生竞争意识,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艺术的意识,提高学生身心素养。
四、提高高校大学生艺术素质的途径
(一)结合课堂与课外艺术教育
艺术课程教学作为艺术素质教育的基础,必须充分发挥其主要作用,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可以侧重于绘画、书法、声乐等艺术门类。此外,还可开展辅助课堂活动,通过学生艺术研讨、艺术观摩等方式,延伸与深化课堂教学的内容。
(二)结合艺术训练与知识传授
以往进行的艺术教育是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的教学内容,但技法训练也同等重要,如绘画表现、发声方式的训练等。在单纯的知识教授下,学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且难以在实践中运用课堂的教学知识,使得艺术教育的效果不佳。任何学习方式都离不开实践的基础,因此,学生只有通过自身的亲身体会与实践,才能深刻感受与理解艺术的隐性精神。
(三)结合显性、隐性的艺术教育
课堂、课外教育作为显性教育,对学生的艺术培养固然重要,但也不可忽略隐性教育的方式。校园内的环境同样可以传递艺术信息,可以对学生的素质的发展起到环境育人的作用。
(四)结合艺术教育与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检验学生艺术教育效果的重要方法,也是提升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要手段。高校可以通过开展艺术比赛、画展等活动,促进学生掌握基本的艺术表现方法与技巧,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高校大学生艺术素质培养的方法—以华侨大学为例
华侨大学在艺术教育中,采用多种方法来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以下笔者主要从教学模式突破出发,阐述大学生艺术素质培养的方法。华侨大学在艺术教育形式突破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采取多形式、多途径教学形式。传统艺术教学主要采取课堂教学,华侨大学进行教学模式突破后,教学模式逐渐走出校园,转向社会。学校进行艺术教育时,会组织学生进行教育实习及观摩实践。其中,教学实习主要是进行班主任工作实习、课堂上课实习、课外工作实习等,促进学生自我能力的展示,促进学生与他人交流沟通能力、自我表达能力的提升。华侨大学将教育实习安排在学生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如对于音乐专业学生,其实习主要内容包括教学基本功、模拟教学、教育调研等。学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联系校外相关教育实习单位,促进学生与中小学生直接接触。在实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同时也让学生在教授中小学生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第二,在校内加强对话剧社、交响乐团、礼仪团、合唱团、动漫社、摄影协会、文学社等多种社团建设。让学生自主选择社团,激发学生艺术追求兴趣,满足学生的艺术需求,从而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艺术素养。学校在诸多社团成立后,各社团成员互帮互助、互相探讨,并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相关比赛。如2014年,华侨大学音乐协会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项目出台后,积极组织协会内成员排练节目,并在学校相关部门及校团委、学工办等的支持下,在校内各院系中招募了近百名演员,并根据演员的实际状况分为多个小组,排练多个音乐节目,进行团体表演。各小组成员在排练过程中不辞辛苦,积极面对困难,使得学校在最后的全国性表演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获得了高度评价。同时,也使学生在艺术实践中提升了艺术素质。
结语
综上所述,在艺术教育的内涵中可发现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受教者的基本素质或品质,是促进个人智慧与潜能,挖掘个人的真、善、美的本性教育。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价值导向具体体现在道德素质、身心素质、智能素质三个方面。高校进行艺术教育时需通过课堂艺术及课外艺术教育结合、知识传授与训练结合、显性艺术与隐性艺术结合、艺术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不断提高校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培养更多优秀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徐磊 单位:华侨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晶.高等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关键词:
通识教育理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
通识教育理念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其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更好高素质、全面性的人才。通识教育理论下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能够为公共教育的实施提供新的思路,为学生传授公共艺术方面的知识与内容,使学生的艺术修养得到提升。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的意义
现代教育中,艺术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强化人们的艺术修养以及鉴赏能力等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高校中的公共艺术教育重要涉及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课程内容,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其创新性思维,[1]促使其更加全面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公共艺术教育对于大学生人文价值取向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同时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身心都健康发展。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
首先当前公共艺术教育缺乏健全的课程体系,并且内容设置上标准不统一,与通识教育理论下的公共艺术教育要求不相适应。各地高校在公共艺术课程设置时,缺乏明确的标准,课程设置上存在着很强的功利性,没有对教学内容科学的安排。此外,课程容量比较小,学生选择少,不能结合自己的兴趣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其次高校的艺术实践性内容比较少。当前高校艺术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但是近些年来,高校艺术教育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艺术教育只是艺术理论的教育,没有为大学生搭建艺术性的实践平台,缺少专门的艺术教育部门。[2]最后,公共艺术教育运行的保障机制不完善。我国素质教育被大力提倡,各种方案、规程等也逐渐出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艺术素质教育的发展,但是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水平还是比较薄弱的,学校在人员、资金以及设备等投入不足,艺术教育缺乏实用性,与学生的就业没有直接联系起来,艺术教育成为可有可无的。有些学校对于艺术教育的投入很少,设备、活动场地等严重不足,影响了教师以及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艺术教育的顺利开展。
三、通识教育理论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有效策略
1、强化艺术教育课程的建设
高校中,公共艺术教育就是艺术教学的重要支撑,公共艺术教育不仅是技能化的教育和艺术理论知识的教育,需要将艺术作为载体,加深学生对艺术文化的了解,使学生的视野得到开阔,更好的体验文化内涵。[3]所以高校要提高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以及教学方法的重视,科学的设置教学形式,促使公共艺术教育的水平得到提升。丰富课程教育的形式,通过文理、选修以及必修等方式使高校学生的艺术爱好得以满足,课程设置过程中还应明确是针对少数学生,还是全体艺术爱好者的。使得高校中的所有学生都有机会接受公共艺术教育,使学生在参与艺术实践课的同时完成选修课程。同时应积极借鉴知名高校的办学经验,将公共艺术活动等业务爱好纳入到正式的公共艺术教育中,丰富课程内容的多样性,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建设艺术团体,开展艺术实践活动
高校在设置艺术课程的基础上,还应通过多样化的方式促进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可以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活跃学校的艺术氛围,营造具有艺术气息的校园文化,使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展现其才华。学生在表演以及欣赏表演的过程中感受艺术的魅力。校园艺术活动都是学生自主安排的,需要组织协调相关工作人员,这也能够充分强化学生管理以及组织协调能力,使其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以及想象力,积极参与到艺术活动中,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感受到公共艺术的魅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艺术团体是其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发展中应注重学生的特点以爱好,能够针对性的开展教育,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艺术团体的建设使得一些有艺术爱好的和专长的人集中到一起,对于艺术教育的开展以及艺术文化的传播是极为有利的。当前很多高校都纷纷建立艺术团队,为学生搭建自由的艺术实践平台,吸收每一位热爱艺术、具有艺术思想的人,使得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大,实现更好地发展。
3、建立健全公共艺术教育考核评价机制
我国从2015年开始对中小学以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艺术素质进行测评。高校开展公共艺术课程应依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规定与标准,[4]实现公共艺术教育的学分制管理,并且将公共艺术教育纳入到学校教学质量年度报告中。可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极为重要的课程内容,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与此同时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当前高校都基本上都将公共艺术教育课作为选修课,学生需要选修两门以上的艺术类课程并修满学分,同时在选修课中国选择艺术类课程修满学分才能够顺利毕业,这样就能够使所有大学生都参与到公共艺术教育中。为了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的质量,选修学时不能少于72学时,使得学习任务顺利完成,达到预期目标。此外,在考核方式上也需要做到多样化,并严格执行,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使得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目标顺利实现。
四、结束语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应积极落实通识教育理念,将人文、科学以及艺术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公共艺术课程中的人文以及科学精神,凸显公共艺术教育的内涵与意义。加强艺术课程以及社团实践活动等开展,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能够在通识教育理论下促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顺利、高效推进。
作者:刘秉一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团委艺术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刘英俊.通识教育理念下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22:103+105.
2.原因分析(1)对艺术素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在理工科大学,无论是管理层还是普通工作人员,对艺术素质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他们存在着这样的认识:艺术素质教育就是唱唱歌跳跳舞,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有更好,没有也无关紧要。学校对艺术教育的教学场所教学设备教学经费投入少,甚至没有投入。对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是理工科大学艺术素质教育存在的首要问题。(2)艺术教育师资缺乏艺术教师是高校艺术教育重要的培养者和促进者,是培养大学生艺术素质的前提,由于在思想上重视不够,理工高校在相应的人才引进、师资培训等环节出现滞后现象,对理工高校艺术教育发展产生消极影响。(3)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经调查发现,理工高校在人才培养计划、教学计划安排上以专业课程为重心,忽视人文素质拓展课程的修订,使其没有一个完整的针对理工高校大学生的艺术教育结构体系,是大学生艺术素质修养、人文素质培养相对内地高校滞后的重要原因。(4)校园艺术文化氛围不浓郁校园艺术文化氛围是大学生直接感受、直接参与艺术活动的重要层面,由于没有很好的校园艺术文化氛围,使一部分学生对艺术教育兴趣锐减,还有部分学生有混一混的思想存在,认为艺术就是唱歌、跳舞,只在表层理解艺术教育,而没有深层次领悟艺术教育的灵魂所在,只注重表像化,忽视艺术活动还有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等作用。
二、对策措施
1.转变观念,充分认识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的成长主要依靠自己的主动性,艺术具有教育作用,不是其他意识形态所能代替的,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要认识到艺术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认识到艺术教育培养人对世界和美的感受能力、分析问题的方法,这是任何技术所不能替换的,因此,要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拓展工作思路,通过艺术的教育功能,引导学生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待生活与学习,是高校的一项不能忽视的重要工作。
2.更新艺术素质培养理念,塑造积极向上的艺术价值观传统艺术理念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文学、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建筑等形式。其实,艺术除了外在的表现形式外,更重要的是其内涵精神,真、善、美、圣、健、富是当代对艺术教育很好的诠释,艺术素质的培养不仅要有生动丰富的内容和形式,而且还要注重学生个人素养培养,树立正确的艺术价值观,更要有精神实质和情感归属上的承担。
3.加强艺术教育师资培养力度理工科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的获得与提高,主要来源于公共选修课的课堂学习及学校组织的一些文艺活动,优秀艺术教师的选拔和安排是理工科大学开展艺术教育的关键。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工作热情都会影响到理工科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一是要积极引进艺术院校的优秀毕业生,充实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二是要加强艺术教育师资的培训力度。积极为他们提供培训考察进修的机会,鼓励他们努力学习,提高业务素质。三是要完善考评体系,使有爱心、有热情的艺术教师无后顾之忧,大胆、热情地为教育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4.完善艺术选修课的课程设置与考核形式经过调查,目前理工高校还没有开设全校艺术类公共选修课,这也是制约理工高校在校学生艺术教育滞后的重要原因。本文作者认为,在开设全校艺术类公共选修课时,应根据理工科学生实际,制作一些使学生在直观上能容易接受、浅俗易懂的课件,开发与促进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实现学科的互补,一举多得。考核形式可以多样化,不仅仅是简单的闭卷考试,可采取辩论、论文、演讲等形式,可开办各种针对当前文化现象、文艺思潮、审美趋势的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当代社会及艺术现象的思考,端正学生的艺术观和价值观。
5.丰富校园艺术文化建设理工科高校艺术教育规划和管理方面首先要加大校园艺术文化建设,应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多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文娱艺术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参观一些画展、音乐会、摄影展等,让学生走进艺术世界,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艺术比赛活动,多进行艺术创造,在感官上直接接触艺术领域,是培养其对艺术的感知和审美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高校教师艺术教育艺术教育途径
深化艺术教育改革,全面提高艺术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培养和造就具有相当艺术素养的高素质人才,是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高校艺术教育在教育观念、教学管理、教育水平等诸多方面,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还存在着不相适应的方面,特别是教师队伍建设相对滞后。那么,目前高校教师艺术教育现状如何?究竟应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加强对高校教师艺术教育呢?
一、高校教师艺术教育现状如何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文化艺术活动,总体上看处于一种自发的状态,缺乏正规的组织引导和提升,无论是开展艺术活动的规模和水平都不能满足教师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从教师艺术活动本身来看,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的人员十分有限,大多是一些原来有一定基础爱好的艺术骨干分子,而且艺术活动的方式单调,层次也不高。从高校组织和方式看,主要是高校工会或者社区依照每年年度工作计划,开展了一些带有提高性质的辅导活动。然而,高校包括高等艺术院校在内的教育机构却很少参与面向社会、面向群体的艺术教育活动。这种状况对于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人格完善以及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是十分不利的。
二、加强对高校教师艺术教育的途径
加强对高校教师艺术教育重点应从提高领导重视程度、运用各类艺术手段的教育效果等几方面入手。
(一)领导要重视
根据目前教师艺术教育的现状,要努力建立一种以高校领导机构为主导,各级管理部门与工会相结合的教师艺术教育机制,促进教师艺术教育事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高校领导机构要从关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教师艺术教育工作,并适当地投入一定的人力和财力。从事教师艺术教育的机构要与地方的、社区的群众艺术团体加强联系,通过辅导活动来普及艺术知识,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分子的艺术素质。同时大力发挥学校电视台、校报在开展教师艺术教育,提高教师文化艺术素质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二)运用各类艺术手段的教育效果
艺术教育比照艺术的门类大致划分为语言艺术教育、实用艺术教育、表情艺术教育、造型艺术教育、综合艺术教育等五类。在实施时要考虑到各类艺术教育的特点,取长补短,配合运用,以收到更好的效果。
1.语言文学艺术
任何事物、任何思想,从宇宙之大到细菌之微,从悠久的历史到短暂的瞬间,从行为的表现到心灵的隐秘,都可以用语言来表现,具有超时空的极大自由。因此在进行语言艺术教育时,要引导高校教师体会语言之美,体会美的语言所构成的美的形象,所展现的美的世界,所提示的美的精神,从而也使自己变得更美些。
2.实用艺术教育
实用艺术,属于表现性的空间艺术,如工艺、书法、建筑等。这一类艺术与生活密不可分,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审美价值。
3.表情艺术教育
表情艺术,是表现性的时间艺术,主要有音乐、舞蹈等,它直接抒写人的内心情感,也最能打动高校教师的情感。
4.造型艺术教育
造型艺术属于再现性的空间艺术,主要有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的深厚意蕴经过一定的审美引导,就可以引起高校教师强烈的感受和丰富的联想,收到感化心灵、沟通情感的效果。5.综合艺术教育
综合艺术有戏剧、电影、电视等。由于它吸取了各种艺术手段的长处,并加以综合运用,就能比其他艺术更加灵活地把社会、人生呈现在高校教师的面前,而使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能与剧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引起直接的强烈的感受,其审美教育作用非常广泛。
(三)与专业艺术教育区别对待
高校教师艺术教育毕竟不同于专业艺术教育,它是通过实践和学习对高校教师的审美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它的目标是解决在相当一部分高校教师中,其心理状态、审美状态、审美境界、意志程度、人生态度对专业知识不成正比,束缚和制约着他们向高层次的发展的问题,是要改善高校教师的生存质量的问题。高校教师艺术教育不是培养专业艺术家,不是单纯地训练吹笛子、弹钢琴、画画、书法和跳舞的技术,它是要通过这种技能、知识和修养,提高审美境界。
(四)丰富实践活动
高校教师的审美欣赏能力、创造能力的提高,精神境界的美化,只能在艺术实践活动中完成。学习艺术基础知识,懂得一些艺术规律,只能指导艺术实践活动,而不能代替这样的实践活动而且,要真正体会艺术精神,也必须通过艺术实践活动。你要领略自然关,就必须投入自然的怀抱你要想认识社会美,就必须置身生活的潮流你要想欣赏艺术美,就必须进入艺术的殿堂。如果不亲身进入这种令人愉悦的实践活动,就无法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也就无法完成艺术教育的审美教育。首先,要做到制度化,保证艺术教育活动经常持久。如举办一年一度的教师文化艺术节,结合“五一”、“十一”、元旦等重大节日举办文艺庆祝活动第二是要形式多样化,吸引教师广泛参与,如举办美术、书法、摄影、工艺作品展,开展演讲、朗诵、歌咏、舞蹈、器乐、体育、健美等表演竞赛,并组织征文等活动,给教师们提供不同的展示舞台。
(五)发挥文化艺术社团的积极作用
高校教师中间不乏文化艺术活动的积极分子和骨干分子,学校要鼓励他们组织诸如音乐协会、绘画协会、摄影协会、书法协会、合唱团等文化艺术社团并在对其进行正确引导的同时在场地、器材、经费上给予支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社团活动,通过他们扩大文化艺术骨干队伍,把文化艺术活动的种子扩大到广大教师中来,由此构成高校教师艺术教育的整体氛围。
(六)优化社会美育大环境
艺术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培养高校教师的优良素质,还必须优化社会美育大环境。
1.创设美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整洁的街道、绿地草坪、环境雕塑、宣传报栏、绿树如茵、鲜花盛开、洁净的水面泛舟都给高校教师以美的愉悦和陶冶。
2.加强电视传播媒介、文化读物的制作与管理
高品位的电视节目、艺术情趣,优秀的文化读物能提高高校教师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感,从而抵制各种消极、不健康的文化垃圾的传播。
3.加强公共场所的文化设施
如多建一些高雅的音乐厅、展览馆,历史、自然、科技博物馆,让高校教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接受文化艺术的熏陶。学校广场建立伟人雕像和具有激发人向上的雕塑作品,接触象征着人类文明、民族精神、人生楷模的艺术精品,产生对艺术的崇尚和对美好的追求。
总之,在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社会物质比较丰裕,高校教师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今天,加强艺术教育在客观上已成为高校教师的精神需要和历史的必然。
本文选取了2012到2016年间华东地区设有艺术教育硕士点的几大高校的200名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采用归纳分析法,分析这些论文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一)研究样本本文在高校中随机选取了适合研究的200个样本。艺术教育硕士主要分为四大学科门类:音乐、美术、舞蹈、广电传媒(表1)。虽然选择美术方向的研究生几乎是其他方向的2倍,但是总体来说,样本的选取还是比较均匀的。(二)研究过程本文想要解决如下问题:第一,艺术教育专业的研究生一般选取哪些问题进行研究?第二,他们在毕业论文中选择了哪些研究方法?第三,研究方法选择的趋势。首先,列出四大艺术学科门类;其次,将这些门类进行对比,挖掘内在关系;最后,揭示研究的总趋势。
二、研究结果
本文按200篇毕业论文的关键词和主要研究内容,将研究生选择研究的艺术教育问题分成9个通用类别,再将其细化为几个子类别(表2)。9个通用类别包括对待艺术活动的态度、参加艺术活动的动力、学校的艺术教育、成年人艺术教育、有特殊需求的人的艺术教育、艺术教师、艺术集体活动、专业教育、艺术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它们是艺术教育研究中的典型问题。对美术、音乐、舞蹈、广电传媒四大方面教育问题的比较性分析,揭示了通用类别和子类别之间的特定关系。美术教育方面研究生感兴趣的6个类别分别是:学校的美术教育、非正规的美术教育、有特殊需求的人的美术教育、美术的专业化和集体化教育,以及美术作为一种教育的方式。学校的美术教育分为青少年和更高年级的教学方法两个子类别,非正规美术教育分为写意画和写实画两个子类别。艺术整合和博物馆教育只存在于美术教育中。华东地区经常举办一些画展以提高年轻人的审美水平。美术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在民间和文化教育背景下得到广泛发展。音乐教育方面研究生感兴趣的类别分别是:创作音乐的动力、学校的音乐教育、成人音乐教育、有特殊需求的人的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育、音乐作为一种教育手段。音乐教育类别在学校是使用最广泛的,它包含了很多子类别,如从教学方法到教科书、学习形式、音乐偏好和音乐技能评估。研究显示,艺术教育专业的研究生还对精神疾病患者的音乐教育感兴趣。对于精神障碍患者的音乐教育涉及民族音乐、音乐游戏和乐团。音乐作为文化教育手段的问题,是从合唱团和音乐学校的视角来考察的。舞蹈教育的研究中涉及7个类别,分别是:舞蹈的态度和舞蹈的动力、成年人舞蹈教育和特定需求的舞蹈教育、专业舞蹈教育、舞蹈教师群体、舞蹈作为教育的一种方式。学校的舞蹈教育问题主要包括学生在各个教育阶段的教学方法和创造力发展。有特殊需求的人群的艺术教育分为两类,一类体残疾,一类是精神障碍。身体残疾的群体主要研究排排舞、民间舞蹈;精神障碍的群体主要研究民族舞蹈和创造性舞蹈。研究生对舞蹈教师教育和当代舞蹈,以及芭蕾的专业化教育同样感兴趣。还有一些调查是关于江苏当地的民间舞蹈群体及其艺术性活动的。广电传媒教育方面研究生感兴趣的主要是学前、小学、中学开展艺术教育所使用的方法和技巧。值得关注的是,学生青春期阶段在创造力发展和动力增长方面有很大提高。专业教育的质量包括播音主持、脱口秀等表现。广电传媒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是被普遍认同的。这类艺术教育被列为考查学生艺术天分的标准之一。研究生选择的研究方法相当广泛,包括问卷调查、采访、案例分析、行动研究、教学实验、创造性写作、内容分析等(表3)。根据艺术教育专业研究生的毕业要求,硕士毕业生在毕业论文的研究过程中必须采用至少两种研究方法,因此通常学生会把定性和定量的方法结合起来,如问卷调查和采访。结果显示,从2012到2016年,问卷调查的使用次数从25降到13,采访的使用次数从12升到21。另一组研究方法有实地考察、案例分析、行动研究、教学实验,这些方法使用的次数相对平稳。创造性写作的方法在最后两年没有人使用。从2014年开始才有人使用内容分析的方法。从定量方法到定性方法转变的原因,是由于学校不断地把定性教学引入到研究生教育中。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主要揭示了艺术教育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研究的特点,尽管所属的具体学科不同(音乐、舞蹈、美术、广电传媒),但是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大体相同,都是有关艺术教育的问题。研究发现,研究生之所以不约而同地研究9大类问题是基于三点原因:第一,艺术教育活动与学生的创造力发展有关,青春期和成年时期的艺术活动有不同倾向。第二,学校艺术教育的制度影响了艺术教育的走向。第三,民间文化和民族发展认同的社会文化丰富了艺术教育的内涵。研究方法的趋势是从定量到定性转变,或者将两者结合起来。问卷调查引导研究生通过定量研究看待艺术教育问题,而采访、实地考察、行动研究、内容分析引导研究生通过定性研究分析问题。研究生大多数采用问卷调查和采访的方法,在其他方法运用上还不够灵活。调查显示,艺术教育专业研究生的研究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无论是在方法层面,还是对象、内容方面都比较单一。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要加大对科研的投入,为高校创造更好的科研环境。高校自身要高度重视艺术教育活动,发展多学科交叉学习,比如把艺术教育的思维与理工科的思维结合起来。同时,给学生提供更多艺术实践和学术交流的机会。教师要增强指导研究生科研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火花。
作者:张太海 王秋凤 单位:南京财经大学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史大鹏.对外艺术教育研究浅谈师资的培养要求[J].艺术教育,2016(3).
[2]汪旭晖.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保障机制优化[J].高等教育研究,2009(1).
[3]李晓菁.高校青年教师培养实践与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4).
[4]陆万昌.浅析师范生教师技能的培养[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