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式教育教学范文

时间:2023-06-25 09:22:5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分享式教育教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分享式教育教学

篇1

岁月迈着匆匆的脚步永不停息的向前走着,它企图以时间的距离让人们淡忘一些往事。可它,永远都不会明白,有些往事已经被人们用感情的方式保存在自己的记忆深处,又怎能轻易忘却?

今天,不平凡的一天,更是令人难忘的一天。匆匆忙忙的脚步声结束了暑假的各项放假会议,我们又齐聚一堂开起了教师“我的教育故事”分享大赛活动。

为加强教师师德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弘扬新时期教师风貌,一直是我们高小教师队伍建设和培养奋斗的目标。根据我校工作安排要求,以教师年龄45周岁为界,活动分为两组进行:老年组和中青年组。内容要求围绕“我的教育故事”展开演讲,主要汇报一学年来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相应的经验做法,以及遇到的困惑或者今后努力的方向。教师汇报中,故事以叙事为主,观点渗透其中,夹叙夹议,真实感人,对我们的触动很大,感受颇深,更对教书育人有着启发借鉴意义。现在就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他们身上吧!

杨延新老师,题目《我的教育故事》,虽然语言简练,但蕴含了自己对教育的激情并没有因年龄的增长而打折,对班级殊孩子——贾智浩的照顾让我们着实佩服,更让我们看到了教师身上“不放弃,不抛弃”的坚定信念。

陈守霞老师的《爱在心中,助推学生成长》,汇报中硕果累累,她坚定地把“花的事业,果的事业”当成自己真正的事业,坚信用爱温暖才会有教育的花开,教育的圣果。班中刘文乐同学和张志航同学的幡然变化、进步就是对她最好的汇报,教育中不断地成就了一个新的自我。

刘萍老师的教育故事中,让我们受益匪浅。她的目标教学成功的范例更是展示了她独特的教学魅力,学生乐学,成绩优秀,优等生带动后进生的特殊教学策略更是沉淀了一位多年从事英语教学教师的丰厚学识,成就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采。

郭海燕老师,在她的身上让我们感受到了满满的教育激情。拥有阳光的心态,做最美的教师,让我们为之感动。作为青年教师的她,观察入微,细心、耐心更是可贵,在转化后进生的教育教学策略上更是大献“金点子”,十分有效。

乔晓虹老师汇报的题目《一颗颗金子般的心》,她深情地告诉我们:用一颗心点亮另一颗心,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和孩子们一起的生活才会五彩缤纷。

张东杰老师的《让阳光照进学生心灵》,用实际行动向我们宣告:爱心和耐心是对待特殊家庭孩子的一副良药,作为教师我们要用好这副药剂。

张艳老师从众多的教育案例中获得启发,她善于学习,善于总结归纳,并将学到的知识较好地运用到教学中去,激发了学生对“知识树”的兴趣。

他,郭建义老师,《一路向阳春暖花开》让我们倍受触动。“真实、朴实、真挚”而不失阳光的照耀,散发着阳光的余辉。在高小执教以来,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感情真挚的他赢得了同学们的喜爱,在他的带领下班级一路向阳,春暖花开。

篇2

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对于大学生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强化自身思想道德素质,树立正确思想观念的主课堂。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效性,有利于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水平,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改革、发展与深化,提升教育效率。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实效性的具体内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效性,即为实际的功效或者是实践的效果,具体而言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各教学相关要素的作用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相关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实现了科学优化,进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显现,达到教书育人的根本目的。实效性要求从三方面体现:

1.现实意义

通过基本理论教学,提升大学生观察以及分析现实社会焦点、热点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并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作用和价值

受教育者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可以更好的提升思想认识水平,坚定信念,促进正确的道德观、法治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

3.相关功能

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可以实现共同价值观的分享,也就是发挥道德共识所具有的引导以及教育保障方面的功能:如社会沟通功能、社会交流以及社会利益表达和社会资源整合等,还包括对于个体生命实际价值的保障以及敬畏等。

二、发展现状

在我国,高校长期以来坚持着教书育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方针,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有目共睹,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利于我国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建设。20世纪末期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新的思潮不断涌现,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已由显性强化向隐性消退过渡。

从现阶段教学实践工作看,很多教学方法和措施,客观上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功能的削弱和淡化。例如,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于工具理性主义在实用化以及专业化还有技能化方面的教育过度重视,对于人文理性通识方面的教育往往被忽略;学生所应具有的班级集体观念在推行学分制以后,由于选课制度的施行被淡化,学生更加或者说只专注于个性化发展;学生就业理念以及就业实际去向在新形势下日趋现实和功利化。甚至有一种错误认识和倾向在教学上出现:认为既定的思想体系以及相关价值设定在思想政治具体教育内容方面不容改变,重构就更没有必要。致使教师仅能把关注点集中于更新教育方法以及形式上,忽视了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结构本身的研究和关注;忽视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基础相对薄弱,具体表现于:

(1)对于实践教学方面的认识不足;实践教学无法形成有效的制度约束,随意性较强,缺少有效的学分以及学时以及相关考核机制,形式化问题突出。

(2)教学保障方面相关措施难于落实,特别是经费保障问题难以解决,实践教学通常会应付了事,造成实践与理论出现严重脱节。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育教学环节边缘化倾向较为严重。

三、相关分析

有很多因素会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包含了大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以及其他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也包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际教学相关的因素。如果从社会环境角度观察,社会环境因素必然会对人们的道德观念以及社会政治思想还有相关品性产生影响。

1.现阶段,我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逐步由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变,由农业转向工业社会,由礼俗社会转向法理社会。这一过程必然会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乃至社会组织形式以及社会利益方式带来巨大影响,并有多样化以及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人们的行为选择以及价值取向都会受到社会生活价值观念多样化以及负面影响的冲击,不同价值观间产生冲突的情况普遍存在,人们的价值标准出现模糊,市场经济条件下实利价值不断攀升,很多人的行为选择背离了自身真实的价值观,大学生中此类现象更加普遍,荣辱不知、善恶不辨、美丑不明以及是非不分现象大量存在。特别是一些大学生行为任性、过度强调个人主义以及享乐主义现象尤为突出,缺乏远大理想,漠视社会责任以及道德规范等问题和现象极大消解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作用。

2.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明显,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教育教学工作造成一定的冲击。扩招政策实施后大学生生源成分复杂,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多样化以及复杂化趋势明显,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工作实际难度不断加大。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体教学工作主要是实施道德政治化教育以及理想化教育,这是基本的教学模式。过去此模式应用于实践取得了一定成绩,为经济建设培养并输送了大批人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正在不断深入发展,国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正在经历着极为深刻的变革,政治维度单一的教学模式会对积极发挥实效性带来负面影响,革新教育方法,转变教育模式的必要性愈发凸显。

四、三个维度的探讨

上述分析较为明确的指明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教育教学在实效性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将从现实、价值还有功能三个维度,对如何在实践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教育教学的实效性进行探讨。

1.现实方面

“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具体教学工作所追求的核心目标,也就是以事实为基础,遵循客观规律,将科学性作为主要原则。实践中求真,即意味着对客观社会现实不回避的原则,教师在传授知识时不能照本宣科,被课本所局限,要把社会现实与书本知识有机结合,注意学生的思想动向,注意把日常生活与学生的思想实际联系在一起。观念上求真,意味着要根据实际情况转变教学观念,参与教学工作的教师要实现自身观念的不断更新,同时要引导学生不断更新相关观念。在传授教学内容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抛弃不科学的教学理念,把过时以及教条和错误的教学内容摒弃掉。现阶段,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在这一伟大进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教学工作需要不断对教学方法、手段以及内容进行革新,结合新时期新的社会环境以及大学生新特点对相关教育内容进行创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增加学术语言的比例,引导学生透过各种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教师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学术观点和教学内容,变抽象为具体,以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提升学生接受水平,实现既定的教学教育目标。求真对于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而言,还应该不断发挥学科优势,有机结合大学生实践与教育教学活动,在生动性、时效性及对象性方面凸显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作用。

2.价值层面

“求善”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活动而言,是其灵魂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任务以及目标是承担主流的社会意识形态,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根本属性以及内在价值。现阶段社会正在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价值观念以及文化模式体现了多样性以及多元化,大学生的思想活跃度明显提升,对于同一问题或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读,价值判断上会有见仁见智、众说纷纭的现象。如在大学生中拜金主义现象比较严重,一些学生受社会舆论等影响,没有正确的“金钱观”,贪图奢华和享乐,把成功的标准仅仅定义为有钱;把财富仅仅理解为享乐的工具,不能正确理解奋斗和努力的作用。舍本逐末、短效、消极、短视以及治标不治本的倾向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大量出现,工具理性与人文理性间的对立以及纠葛是其实质原因。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克服教育功利化趋势,有机统一个体价值以及社会价值、人文价值与工具价值,价值判断既应该满足现实条件也应该合乎道德方面的要求,脱离价值判断上的束缚,教师在具体教学工作中要满足教学机智与教学理性的双重要求。课堂教学是各种教育活动中最稳定和最基本的教育活动,课堂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理论教育的主阵地以及主渠道,必须强化支持并以制度作为基本保证。现阶段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活动,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改变过去课堂教学过程中简单的灌输以及说教方式,以人文关怀对学生的合理诉求予以肯定;同时应结合时代特点,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利用师生互动以及案例教学等方法和方式对大学生深层次思想认识问题以及普遍存在思想问题予以解决。

3.功能层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其他学科,相关教学活动要充分体现对于大学生的积极引导和教育作用。故而功能方面,侧重于“教育与引导”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特点,集体情感、集体观念是该科目教育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也就是对主导价值观相关功能进行学习和实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教学活动必须体现引导和教育功能,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组织学生观看了《小时代》系列影片,对于影片所要体现的思想进行了剖析,课堂上学生纷纷发言,畅所欲言,一些学生表达了对于影片所体现的观念的认同,也有学生评判了影片宣扬的奢靡思想,课堂上辩论氛围热烈,观点鲜明,学生参与热情极高。通过辩论,学生们主流思想逐步形成,批判了影片中不切实际的奢靡生活,认为应该通过自身努力过上与自身实际能力相符的物质生活。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应通过类似的案例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宣传正能量,不断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周向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创新[M].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274-275.

篇3

    2002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英语新课标中提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教学中要坚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就必须尊重个体差异,因地制宜、因人实施。

    为了认真贯彻新教学目标,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关注每个学生个体、尊重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体会到学习英语带来的成功的喜悦,增强每一名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方法就是根据英语新课标的要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从而大面积提高英语教育教学质量。 

    一.农村中学英语教训现状

    1.农村中学,生源复杂。有大部分学生是来自农村,他们多数家庭收入相对较低,生活困难,多数家长对学生学习重视不够;有的虽重视学生的学习,但方法不当,加之每一个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不同。另外这些学生在小学没有学过英语,平时根本就接触不到英语。这些学生来到中学以后,大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动力,认为学英语是学非所用,本来就没有一点英语底子,现在,新课程的起点对于他们来说又高了一点,再加上语境、条件、基础和兴趣等诸多方面的原因,给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上带来了很大困难。

    2.在农村初中,有一部分学生对中学英语接触一段时间后,发现初中英语比较难学,要求又高,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很多,于是对英语不再有好奇心和新鲜感,对学习英语失去了兴趣和信心;虽然有部分学生经常不能完成作业,课后不会复习,但他们还是具有一定的潜力和可塑性,只不过是自我管理能力差,学习习惯很差,多数家长意识不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平时很少配合教师监督其子女的学习,他们认为子女学习成绩的好坏是学校和教师的职责,与父母无关,这就使得这些学生的潜力无法充分发挥出来。

    3.班级过大、学生人数过多,生源复杂,每一个班都是60多人,学生个体差异明显,后进生面大,教学时间又有限,教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而且课后与学生沟通的时间也不多,情感联系由此而减弱,这不仅使少数学生的心理需求困惑难以得到满足,而且他们也会感到被老师们冷落,长时间下去,这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消失了,因此影响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不能得到有效的进行,这就导致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极为不利。因此就出现了同一个老师面对同一个班的学生教同样的内容,有的学生成绩优秀,有的学生出现学困;有的学生喜欢英语,而有的学生讨厌英语,甚至提及英语就头疼。这些都给我们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新目标,带来了种种困难。为了使农村英语教学真正作到面对全体,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使每一个学生的英语成绩有所提高。作为一名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应该尽快和目前形式和要求接上轨。

    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意义

    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英语新课标中提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教学中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就必须尊重个体差异,因地制宜、因人实施。即强调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关注每个学生个体、尊重个体差异。在英语教学中如果我们教师对所有学生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就不能适应所有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水平,更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由此就会导致教学班级中优秀的学生因“吃不饱”,使其潜能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落后的学生却因“吃不了”,而加重其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使其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打击而导致学习“掉队”。这不仅影响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也会导致部分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在无形之中被摧毁,使英语教学的实效性大大地降低

篇4

我国自从在高校中设置英语课程以及等级考试以来,一直在坚持不懈地进行深化英语教育体制改革,并且取得了卓有成效的实际效果。在英语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有一个问题是专家们一直引起重视并且争论不休的,那就是英语文学素养的培育在英语教学中起什么作用?持轻视观点的专家们认为,绝大多数学生并不能将英语文学素养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学生面临的各种压力已经很大了,商品经济社会本就注重学习的功利性,花费大量的时间培养文学素养莫不是对国内学生学习英语初衷的偏离。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仅仅注重英语的实用性无异于对语言学习本末倒置,英语国家文学灿烂如星河,这种语言代表着人类历史发展中人文精神的一部分,具有深厚的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呼吁人们重新重视文学素养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这一争论到现在仍未消失,但是在长期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忽视英语文学培养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往往专注于过级和考试,忽视了英语文学这个丰富的资源宝库,以至于不能学以致用,不能将英语知识向纵深的方向发展,学生往往在英语学习后期进入瓶颈期。在研究调查中专家们发现,对英语抱有浓厚兴趣,喜爱英美文学的学生往往能取得不错的学习效果,提醒人们学习语言也要和实践相结合,在文学语境中磨炼语言水平。由于我国英语基础课程相对完善,大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当的英语基础,现阶段英语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将英语学习向深广度上推行。现今实行的大学英语课程教材,如外研社的《新视野大学英语》、高教社的《新编研究生英语综合教程》等,从文学理论的高度上对课文进行了统筹,注重吸收原汁原味的英语语言文学作品,以培养同学对英语文学的学习兴趣和赏析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形象的感悟力以及充分借助课堂上的互动品味英语文学的美感和艺术表现力,增加同学们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然而,教材的标准提高给高校英语教师造成了一定的压力。课文选用英美文学的优秀文学作品原文,一方面,增加了英语教程的艺术性,让教学上的把握变得更加复杂;另一方面,由于课文的难度大幅度增加,教师对原文的解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将难懂的知识内容传达给学生的同时又不只是流于简单翻译和语法分析,同样对教师的英语文学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教师对课程只是一知半解,或者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接受程度,学生很难对英语学习进行深入完整的把握,对英美文学在人物、情节、艺术特色上的丰厚内容只能望洋兴叹,英语课程改革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二、英语教师文学素养对教学的影响

高校英语教师的文学素养对英语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着重培养学生文学能力为主的英语课程当中,教师的文学水平决定着英语教学的成败。近年来,高校的师资力量在不断扩大,大学教师队伍已经全面研究生化,一些重点大学在实行博士化的同时,还注重从国外引进优秀人才。但是英语教学的总体质量仍然取决于教学体系的短板,学位水平的提升并不意味着英语教师文学素养得到提升,当前高校英语教学师资的文学素养并不乐观。在相当长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师生广泛采取功利性的学习模式,英语课意味着背单词、抠句法,最终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一个看着漂亮的成绩,并且在外语水平测试中过关。教师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在这样的英语学习模式中批量产出的,这是应试教育的历史遗留问题,这样的教师很难兼顾文意解读和审美提高,学生能体会到的人文精神就更加微弱了。提高高校英语教师的英语文学素养是英语教学发展的要求,小到对每一节课、每一位学生负责,大到国家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这中间细微的联系是千丝万缕的。对高校英语教师文学素养的改革方兴未艾,文学素养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个人素质,其中,教学水平是直接影响英语课堂质量的因素,决定了英语教师自身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输出程度;其次,英语教师的文学素养也是教师专业素质和个人素质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展示出的水平对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文学素养指对文学作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把握,从优秀的文学著作中能够获得的人的精神力量,提高英语文学素养除了能够提高英语语言能力,获得英美国家文化知识以外,提高文学素养还能增加人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提升人的气质,提高受挫和抗压能力,影响人的精神塑造和长期发展。提高英语教师的文学素养,作为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成分值得关注。提高英语文学素养,英语教师能够增加自身的教学魅力,将正能量的人文关怀传递给学生,通过展示英语的文化价值,很好地消弭了学生从前“为什么学英语”“怎么才能学好英语”的疑惑,有利于同学们将学到的知识以点带面地构成知识网络,将英语文化价值和汉语文化价值进行比较,开拓出丰厚的新内容。英语文学素养的提高还有助于在课堂上建立和谐高效的学习气氛,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增长课堂的活跃氛围;此外,文学素养的提高意味着对课堂的监控水平增加,有利于开辟多样的教学模式,在角色扮演、课堂讨论、总结发言等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中进行实践,打牢英语新知识。

三、提高英语教师文学素养的策略

随着时代的加速向前发展,促进高校学生英语学习的深化发展势在必行,英语课程改革的重心是高校英语教师,而英语教师提高文学素养的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首先,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大学英语课本主要选择英美文学中的优秀作品,语言生动优美、文化意蕴深厚。教师如果传授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应该成为泉眼,才能讲授生动丰富的内容。如果教师的教育意识不够强烈,仅凭照本宣科完成工作任务,就会造成“这里的学生静悄悄”的局面。所以英语教师对文学作品应该进行深入细致的咀嚼,只有充分的知识储备,才能够以点带面地引申所讲的内容,达到别开生面的教学效果。其次,英语教师还应该努力提高自身读英美文学文本的感知能力。文学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审美的过程,是想象力与创造性并行的过程,很难想象一个理解文本内容干巴巴的老师能给学生上一堂精彩的文学课。所以首先教师应该点燃自己对英美文学的激情,将理性分析与感性体验相结合,深入文本的内部探究文学作品的内涵,使文学教学过程成为文学审美的活动。鼓励学生们分享感受,哪怕是印象式的文本感知,充分地和学生交流阅读体验,带领同学们捕捉文学的诗意和其中深刻的哲理。最后,广泛地阅读文学作品也是提高教师文学素养的重要手段。英语教师也可以将英语文学作品与我国古典文学作品相结合,以达到相互阐发、打通知识脉络的目的,提高文学素养的目标是一致的,在提高文学素养的过程中也不可一味地追求结果,片面地阅读教材上固有的内容,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对于教师形成生动有趣的课堂教学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都有重要的意义。博学多识、幽默风趣的老师并不是天生形成的,想要获得学生的认可,教师也需要下苦功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总而言之,文学素养对一名高校英语教师是至关重要的专业素质,良好的文学素养能为英语教学注入一泓清泉,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及他们对英语学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些在当今创新型社会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英语教学实践者的教师们更应该勇于承担重任,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提高英语文学素养的方法,为同学们提供更多样化、更丰富的教学环境。为了培养学生优秀的英语能力、高尚的情操道德、良好的人文精神而积极探索英语教学实践中的点点滴滴,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刘江华.大学英语教学与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09(42).

篇5

在学校管理中凝聚力是学校内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力,是在一定价值观和舆论基础上形成的团队聚合力,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教师作为学校组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凝聚力在学校管理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然而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会发现,教师会有不同程度的疲软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会降低教师凝聚力,从而对学校管理产生一定的问题和困难。文章将以教育社会学原理分析教师产生疲软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一、教师是教育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之一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是教育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之一,担负着重要的教育责任, 既是教育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共享主体,又是教育文化的基本体现者;在班级管理中教师是班级的直接组织者、管理者和领导者,他们的工作效果直接关系到学校工作质量的高低和教学秩序的正常进行,关系着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和落实,也关系着学生的发展。

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应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教师的工作是直接教育人的特殊职业,其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成长都有很大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对本职工作,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有强烈的使命感,做到为人师表、爱岗敬业。

二、教师产生疲软现象的原因

1、社会对教师评价及工作强度都给予了过大压力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社会对教师的评价,更多的都是在强调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及其肩负的使命感、责任感,而往往忽视了教师作为一个普通个体的需要和获得。人们常说:“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教师在学校起着榜样和模范的作用,处处以标准和规范约束着自己的行为,往往压抑着自身真实、正常的情绪和需要,久而久之就无疑给教师加大了心理压力。

学校设立的学科较多,教师的教学任务非常重,一个人通常要代两门甚至三门课,备课任务量很大;学生管理工作繁杂,随时都会有突发性事件和棘手问题等待处理;教改、科研任务较多,工作时间之外教师不但要照顾家庭还要完成学校规定的教研工作和任务,由此可见教师的工作时间已远远超过了8小时,工作压力太大。

2、在人才观念上的误区

学校在招聘、任用教师时通常有一些观念上的误区:过分注重高学历、高职称,而轻视其自身能力大小的观念;过分注重教师的资历,而轻视其道德水平的观念;过分注重招聘效果,而轻视人员合理配置的观念。以上几点误区致使学校在用人方面会出现学历大于能力、大材小用、人才错用等现象。这些观念上的误区在高校比较突出,例如:为增添高校光环聘用高职称、学术型的知名教授担任重要的行政职务、招聘博士生担任本科生的班主任、任用代课教师的学历很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却不尽人意等等,造成了人才的极大浪费,没有做到“选贤任能、 人尽其材、物尽其用”。同时,学校缺乏对教师的职业规划和培训,让教师看不到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前景;在教学教务管理中不擅长听取基层教师意见和建议,工作上支持力度不够,挫伤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参与性;学校在对教师的评定、晋升时的公正程度也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教师的基本需求得不到保障

各种教育现象或教育事实,都可以归纳为“教育社会现象”,教育社会的合理组建、协调运行和功能发挥,都依赖于社会成员的良好互动,而形成良好的关系就必须要以一定的制度作为保障,然而在现行的学校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中还存在一些弊端。教师的职称评定和晋升按资排辈、干部无论业绩如何只上不下、教职工的工作范围责任划分不清导致苦乐不均、工资收入太低且差距较大、教职工的住房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最基本的“三险一金”设定标准过低、教职工归属感和安定感不强等等一系列问题的存在也是造成教职工师资队伍不稳定,工作积极性降低的主要原因。上述的一些消极因素的清除依赖于相关制度的完善和保障,但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4、教师自身性格、气质上的影响因素

个人的性格、气质不同则对待压力和挫折的态度和应对能力也会不同。有些教师性格比较乐观开朗,面对压力和挫折能够及时调整心态,坦然处之,但也有一些教师性格内向脆弱,在压力和挫折面前容易悲观失望,萎靡不振,过分紧张,长期下去对身心会形成一定的影响,对其职业生涯的发展和工作的正常开展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三、解决教师疲软现象的对策

事物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因果之间既有先行后续,又有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因此,在分析过教师产生疲软现象的原因之后,我们针对原因提出一些解决对策,以防消极现象愈演愈烈。

1、注重教师心理培养

学校乃至全社会都应该多重视教师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定期让教师接受心理理论培训和心理辅导,在生活和工作中引导教师善于自我调节,做情绪的主人;减轻心理压力,适应现有教育教学制度;正确对待紧张事件,增强对挫折的应对能力。

2、为教师提供深造学习的机会

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们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学校应立足长远,放眼未来,努力构建起一个学习型组织,鼓励和支持并尽可能的创造条件为教师提供进修和学习的机会,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扩大教师的知识层面,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水平,掌握新的教育手段;同时,学校应尽可能多的为教师提供不同方式和机会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开拓教师的空间,开阔教师的视野,为学校的发展带来先进的方法,注入新的活力。

3、将“尊师重教”落到实处

全心全意依靠教师办学,这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法》和《教师法》对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给予了法律和规范的确认。因此学校应加强工会和教代会制度的建设,真正实现学校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充分体现教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发挥教职工的主人翁作用。学校要广泛听取教师意见,为教师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对知识分子来说事业的发展比物质需求更为重要,学校应在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支持教师深化教学和科研,使他们有自我价值实现感和事业成就感;改善学校环境和教师教学条件;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满足教师提出的合理要求;解决教师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等等。

4、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在工作过程中,学校要充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根据能力大小和成绩好坏在合理的分配制度下进行收入分配;努力建立健全对教师合理公正的考评机制,客观评价教师,并将评价的结果和教师的奖励、培养和合理使用相结合;提供均等的职称评定和晋升机会;学校要为教职工办好事、办实事,重视精神激励的力量,教育领导者要给教师积极的鼓励。

教师虽会因各种压力、学校机制和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激励政策跟不上、基本需求无法满足等原因出现不同程度的疲软现象,但社会和学校如能及时给予一些政策支持和帮助,这类现象还是会减弱或逐渐消除的。

【参考文献】

篇6

全纳教育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是一种没有排斥、没有歧视、没有分类的教育。本文主要结合历史教育教学的学科特点,探讨了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施全纳教育。

一、全纳教育思想指导历史教学时应遵循的原则

全纳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论,更多的是一种教育态度,一种教育理念。全纳教育思想倡导教育公平,要求教育过程中必须能够满足所有学生的个体需求。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在思想上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并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实施全纳教育需要遵循以下教育原则。

(一)尊重学生差异,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前提就是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一系列的全纳教育策略,让学生在历史教学中能享受到高品质的教育活动。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了解每个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概况,再根据不同的历史课程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并且在实施这些策略过程中,灵活地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境调整策略。在历史教学中因材施教需要把握好两个方面的要义:第一,真正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包括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学习历史的喜好、学习历史的方法、历史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等等,再分析每个学生学习历史的特点。第二,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历史的个别差异,以及不同的历史内容制定分层的教学进度,运用多样的教学策略,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实施差异教学。

(二)以学生为主体,民主平等

全纳教育倡导让每一个学生作为主体积极参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每一个学生都是自己学习的主人,都是学校生活的主人。全纳的历史课堂要求每个学生都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成为学习历史的主人,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要我学习变为我要学习。因此,历史教学活动要围绕着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和创造性来进行。师生之间人格上是平等的,地位上是平等的,历史教师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促进者,倡导师生平等互动,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民主参与历史课堂。只有在平等的前提下,才能充分地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自主学习,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三)以集体为基础,团结合作

传统的升学竞争以及精英教育都导致了优胜劣汰,考试成绩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种优胜劣汰的竞争教育直接导致的是等级差异,然全纳教育提倡合作。所有的合作都是基于各方相互平等的基础上,是以相互促进发展为目的的。由于不同学生的各种需求不同,相互优势互补,这就强调团队集体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依靠团队集体的智慧来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共同提高进步。全纳的历史教育教学强调在班级生活学习的每个学生都是班级中的重要成员,是班集体中的一分子,是一起学习的合作者。解决问题的重要办法就是合作,每个学生的学习或生活或活动遇到困难或是出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它都不仅仅是这个学生的个人问题,它也是班集体的问题,应通过团结合作,一起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既解决了问题,也提高了团队的凝聚力、相互协作的能力和水平,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意识。

二、全纳教育思想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根据全纳教育的理念,在历史教学中应采用多维的教学策略,极力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等多样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一)恰当地分层教学

第一,分层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分层分组。根据学生了解历史基础知识的概况、掌握学习历史的能力水平差异,在班级内对学生进行分组、分层教学。在进行分层分组时,应考虑男女混编,把性格、性情不同的分配在一起,把历史知识、能力水平相近的分在一组,座位编排时相邻。这样利于小组内的统一讲解、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同时也有利于同学间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第二,分层教学时,根据要求制定教学任务,有效进行教学。历史教师要根据历史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分层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任务,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确立合适的教学进度计划。对历史基础、能力薄弱的小组,重点是在抓住基础,指出重点。要求教师在小组内讲授后,大部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反复练习,并强化记忆,小组内相互督促,熟练记忆历史知识,并慢慢培养其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以提升学习历史的能力。如在完成“”的教学任务后,学生首先要识记“”发生的时间、地点、相关历史人物、事件的背景以及经过,掌握“”的历史意义。然针对历史知识和能力比较扎实的学生,教学重点是补充教材以外的知识,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应做到精讲教材,多设计问题,重在引领,注重师生互动,相互质疑,相互辩论,倡导思想碰撞,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思考问题,培养历史情感与时代责任。在设计“”的教学任务时,多让学生搜集与“”相关的材料,如利用网络查询相关的史料,了解相关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等。这样的分层教学,尊重了学生的个别差异、个性特点,保证每个学生的历史知识能够牢固掌握,能力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快速提升,让每个学生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进而提高了历史教学质量。

(二)及时的个别教学

分层教学在实质上是一种小范围、小规模的主体教学,并不能实现完全意义上的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因此,作为对分层教学的补充或是完善,对单个个体进行个别教学是必要的。这需要历史教师准确把握住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每个学生在学习历史时表现的问题,制定精准的个别教学策略,一对一地单独辅导,及时地进行个别教学。个别教学中不仅要强调适应并注意个性发展,还应注意个别教学是一种教学策略与设计,以适应并发展学生的差异性和个别性为主导[1]。可见,个别教学的要领就是要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一对一地单独教学。在历史教学中常见的有两种特殊情况:第一种是对学习历史有特别困难,即掌握历史的最基本的知识和能力都有困难,这类学生往往是由于对学习历史的兴趣不高或是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应用全纳教育的教学理念深入了解学生,分析原因,对症下药,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恰当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风格。如“”教学时,个别学生对的历史意义把握不住,就需要教师一对一地引导,慢慢让其了解过程,剖析历史的意义。第二种是学习历史的能力极强,历史教师教授的知识不能满足其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这也需要历史教师要精确掌握学生学习历史的现状,以便于在个别教学时,有针对性地拓宽相关知识和拓展相关能力。如“”教学时,历史教师应引导其查阅相关历史著作、各类历史评论,并与学生一起分析,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三)有效的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强调学生的能动性、主观性,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每个学生有自觉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或能力[2]。每个学生在进行历史学科的自主学习的时候,应从自己学习历史的知识和能力的实际出发,在历史教师的帮助下自觉、独立、主动地参与学习,根据课程标准制定适合自己的正确的学习进度与内容,学习历史过程中自主选择任务、自主调控进度、自主反思与总结,不断提高学习历史的效率。尽管自主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的自我意识,但实际在操作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特别重要。需要历史教师根据历史教学内容与任务选择历史素材,创设历史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意识,创造一切条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潜能,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历史,培养自主学习历史的能力,历史教师的引导作用应该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其主导地位十分重要。

(四)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3]。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真实地学习,并要求全程参与,这增加了学生在历史课堂中的参与机会,鼓励学生相互合作,让不同能力的学生可以相互帮助,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类似科学研究的体验和技能,从而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历史教师需要根据小组的实际情况,和学生一起共同制定小组学习历史课程的任务,让每一个学生明白学习的目标。这样,每个小组成员学习方向明确,激发了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能自己根据学习任务进行合作学习,提高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种学习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给予了学生极大的展示空间,满足了学生的表现需求。如教学“”时,小组内可以组织比赛,看谁把“”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记得又快又好,相互抽背,相互激励;查阅与相关的史料时可以分工,一部分人阅读文献原著,一部分人利用网络查阅相关的资料,还有一部分可以收集相关的影视资料,再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最后一起观看相关的影视、写观后感等;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历史遗迹,以增强其真实的体验。历史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全纳教育理念充实我们的教育思想,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差异,在承认学生基础与能力方面存在差异的基础上,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运用差异教学,激发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地投入历史学科的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强调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在老师和同学们面前表现自己的优势、特长,进而树立自信,实现自我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小红、华国栋.个别化教学与差异教学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特殊教育,2006,(08):41.

篇7

教师作为教育传播中的“把关人”,一言一行都牵动着学生的心。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个性,有的教师表现出的教学风格是轻松愉快,有的教师的风格是谨慎小心的,有的教师的风格是果断坚毅的。而学生对于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所产生的反映也不尽相同。因而,教师的体态语言对教学过程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一、教师常用体态语言

体态语言作为课堂教学中口语的重要辅助手段,往往给人一种简洁明快、意味深长的感觉,教师得体地加以运用,不仅讲课能有声有色,还能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课堂充满活力。教师的课堂体态语不仅要随着不同的教学内容、情境气氛而各呈仪态,而且也必然会受到人的年龄、性别、所属民族、所属地区以及个性特征等因素的影响。但是,教师课堂常规体态语所应具有的规范却是每个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必须遵守的。

二、教师体态语言对教学的影响

教师行为美实在教师行为“真”(客观现实的把握)和教师行为“善”(教育活动的价值追求)基础上的发展和升华。

1.体态语言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从而使教学信息能够顺利地传授。

2.体态语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有利于组织、优化教学。

3.体态语言能够传达更为丰富真切的知识信息。

4.恰当的体态语使教师成为学生审美情趣的偶像。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1

引言

异质分组这个话题在我国早已提出,只是实施的时间相对较晚,之前大多停留在研究层面。每个学生拥有的知识都有一定差异,技能水平也存在高低之分,将这些学生混合起来,组成学习小组,然后教师对他们进行指导,监督,必要的时候适当引导他们,让学生小组成员积极参与,各施所长,互相之间学习帮助,形成自主学习的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最后老师再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这些就是异质分组模式的主要模式和内容。德智体美要求均衡发展的情况下,学校的教学活动也应该向着指导的方向发展,不能再像过去一样让学生的学习很被动,高校体育课采用异质分组来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成效。

一、高校体育教学选择异质分组教学法的应用内容分析

1.异质分组教学的基础是协作教学。在任何工作或者活动中,合作都是成功进步的重要因素,学习也是一样,所以协作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是最基础的教学模式。其核心是把集体配合作为主要,为个人的发展提供动力,进而提高每个人的学习水平。当几个学生被分在同一个小组之后,他们的交流也会多起来,在平时的学习中彼此帮助,共同进步,久而久之关系也会升温,这样一来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方式也有更明确的目标。高校体育课实行异质分组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课程有效顺利进行。

2.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很多学生可能本来自身素质不是特别好,因此在体育学习中根本没有兴趣,高校体育教学异质分组正好是同学之间进行互助,小组成员在平时训练中或多或少会有对比,对自我的水平有明确认识。同时各个小组进行竞争,会让课程变得更加有乐趣。

3.认识学生体育学习基础存在差异化。每个人的身体基础不同,智力,理解能力也有差异。并且,学生对待体育学习的态度也不一样,学习自然会有差异化。那么,要想让每个人都能进步,就要结合学生自身所存在的差异进行教学计划,针对不同的基础的学生,要用不一样的教学计划,努力让他们达到学习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还有可能培养出学生某一方面的技能。

4.异质分组教学的精髓是培养。学习是一件很讲究兴趣的事情,而不是说去强迫一个人学习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所以那种指令性的教学方式往往是达不到引导式教学的效果。体育教学要合理的引导,让学生久而久之爱上这门课程,激发学生的潜质,让其自主地学习。培养对课程的兴趣会使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都轻松顺利。

5.培养学生互帮互助思维。教学要在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素质。体育活动多为合作学习,应用异质分组,对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运动机能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又有利于学生小组内部进行互帮互助,顺利解决问题。小组内部进行交流,可以对所学的体育活动由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清除的认识,彼此分享学习经验,学习心得,能有效改善学习成绩,养成互帮互助的好品质。

二、高校实行异质分组的作用

1.异质分组有助于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化。体育教师进行理论的讲解,然后再给同学们集中进行动作示范,之后学生再自己练习,这种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运用较多。这样的方式往往不会是老师真正的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表现,不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而且,有可能理解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已经表现很优秀了,但那些思维较慢的同学还没有学会,又往往被老师忽视了。异质分组会让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小组得到充分的理解,向他人进行学习,也可以让老师的教学轻松一点。

2.异质分组可以让小组成员更团结。异质分组事隔小组成员内部之间相互监督,并积极的去帮助任何有困难的组员,小组成员内部会帮关注所有人的学习情况,使每个人都能达到学习的效果。

3.有利于培养小组成员竞争意识。将不同水平的成员放在一个小组,混合分配,这样会使各个小组均衡发展,同时各个小组之间进行竞争。小组内部成员为了集体荣誉,都会进其所能去学习,适时的进行小组学习展示,老师进行各组表现的最后评价,表扬表现好的小组,鼓励有不足的小组。这样会通过培养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结语

异质分组模式很好的利用小组的互助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水平,是一种效果明显的教学方法,异质教学人在不断的改进,高校的体育教学活动也一定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Ontario 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Education,University of Toronto,Toronto,Canada)

【 作 者】许美德

【作者简介】许美德(1945-),另译露丝·海霍,女,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香港教育学院荣誉校长,获得香港特区政府银紫荆星章。兼任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名誉院士,华东师范大学紫江讲座教授、顾问教授,华中科技大学顾问教授,东北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等校客座教授,汕头大学名誉教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安大略教育研究院 教育理论与政策系,多伦多

【 译 者】查强(1965-),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内容提要】教育大学可视为一种新型大学,能够以崭新的方式同时适应师范教育发展和知识社会的需求。本文首先对大学和师范院校在西方和亚洲社会的发展作一历史回顾。然后,探究这两类院校形成的对照的价值取向,讨论本文的核心问题,即师范教育如何达到与大学比肩的学术水准,同时保有师范院校与知识社会有关的价值观。对三个西方社会和三个亚洲社会的比较的历史分析,展示了摆脱这一困境的不同方式。本文最后勾勒了师范教育截然不同的四种模式,提出教育大学这一模式最为适应香港的现状,可能也最为适应亚洲的文化环境。

【摘 要 题】比较教育研究

【英文摘要】The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might be seen as a new type of university,which may contribute both to teacher education and the needs of the knowledge society in new ways.This paper begins with a historical over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ies and normal colleges in Western and Asian societies.It then explores the contrasting value orientations of these two types of institution,and addresses the core question of how teacher education can attain a level of excellence parallel to that of universities,while maintaining those values of the normal college that are relevant to the knowledge society.A comparative historical analysis of three Western and three Asian societies gives an overview of different ways of resolving this dilemma.The paper then draws out four distinctive models of teacher education.It suggests the model of a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as uniquely suited to the Hong Kong situation,and possibly only culturally viable in an Asian environment.

【关 键 词】师范教育/大学教育/教育大学/香港教育

teacher education/university education/university of education/Hong Kong's education

【 正 文】

师范学校或学院的学术气质和风格与大学明显不同。师范院校极其注重整体的道德养成,以整合的方式对待知识体系的各个基本领域,并且按照一项职业的要求集中发展其职业技能。相比之下,大学则强调知识体系中的理论学科,按照专业把知识体系分隔开来;强调价值中立,这使得现代科学的出现成为可能;强调对自由思想和开放式问题的一种唯理探讨。在法国和英国,大学在整个现代时期都承担着培养中学教师的责任。一直到20世纪60、70年代,大学里诸如物理、化学、历史和经济学科的毕业生不需要经过任何教师职业培训就可以直接进入中学教书。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的风格养成和知识准备因而存在着鲜明的不同。

师范院校与综合大学在价值和取向上的冲突

随着教育在20世纪的发展以及从60年代开始的高等教育大众化运动,师范院校很自然地寻求升格为大学。教师要求与其他职业相当的学术和职业准备,如法律和医学,这些职业的培训作为大学教育的一部分已经很悠久了。师范院校向大学的转型在美国、英国和法国采取了不同的形式。从日本和中国大陆、台湾地区的转型方式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以上三种西方传统的影子,也可以看到某些归因于这些国家和地区本身文化传统和教育遗产的特点。

尽管如此,这一转型的核心问题还在于根深蒂固的大学与师范院校之间价值取向的不同。师范院校如何升格为具有大学学术活力和水准的学校,而同时保持它对实际提高学校教育和教学水平的执著?教师职业如何赢得与其他职业同等的地位,而同时坚守其开发所有儿童潜能的使命?表1归纳了师范院校与大学之间的核心冲突,列举了一整套截然不同的价值观。本文所指的六个现代社会(西方的英国、法国和美国;东方的日本、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面临这些价值分离所造成的困境。每一个社会都创立了各具特色的高等院校来培养教师。本文下一部分将勾勒每一社会中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历史转型。

表1 大学与师范院校价值取向对比

大学 师范院校

理论 实践

专业化的知识学科 整合的学习范围

价值中立的学习途径道德指引的学习途径

比较缺少人情味的环境 培育性环境,教学互动强

对一切问题/知识的自由探求行动导向,知识以职业为基础

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政府管理,行业问责

深度理解和长远变化导向职业导向,追求高水准的实践

希望读者对这些比较的历史的反思饶有兴趣。行文至此,也应该透露写作本文的实际意图,就是为了提供一个背景,来反思香港师范教育可能的发展方向,因为香港最近也将其师范教育提升到大学层次。香港既继承西方的教育传统,因为1997年7月前的近百年它作为英国殖民地;香港也拥有中国的教育遗产,因为其人口中大多数是中国人。

从1939年到1993年,香港的大多数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和中学艺术、体育教师在教育学院接受师范教育。这些教育学院提供高中后的专科教育,其价值和导向非常接近师范学院。

篇10

作者简介:敬代和(1963-),男,四川射洪人,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MBA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2-0032-02

学分制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高等学校,是伴随选课制度的出现而产生的。20世纪以来,学分制作为弹性选课的配套手段,为众多国家采用,学分制以“分”作为计算学习分量的单位,分为完全学分制和不完全学分制两种形式。完全学分制有较大的弹性范围,不但可以选择学习内容,还可以选择学习形式;而不完全学分制相对而言弹性范围较小,学生选课范围主要限在本校的课程范围之内。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采用的是不完全学分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职教育质量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这是当前高职学校办学体制机制和教学管理体制改革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教育实行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必要性

(一)完全学分制适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虽然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仍然未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社会对高职毕业生还存在一定偏见,高职学校为学生提供的教育条件和资源与学生的期望还存在一定距离。要改变这些状况,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切实搞活高职教育,在完全学分制下实行弹性的学习制度是一个不错的出路。高职教育要适应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发展的需要,保持良好的就业前景,主动适应就业市场的供求变化,就必须具有灵活的课程结构体系,确保毕业生具有适应就业市场需求变化的素质。弹性学习的完全学分制能根据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和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及时调整强化专业知识结构,使高职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占据主动地位。

(二)完全学分制增加了高职学校办学的灵活性,有利于加强校企深度合作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传统单一的办学模式造成我国职业教育实践性的缺陷;高职教育基本上是在普通高等教育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理论体系以学科为核心来组织教学的。学校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理论性教学环节与实践性环节没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等制约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实行完全学分制,高职学校的专业可以办成全日制,半日制或业余制等多种形式,可以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学制上也可以实行三年或多年,学生学习主要以达到某门课程的要求取得学分为标准,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优秀的学生可以提前毕业,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多学习一段时间,修满所有的学分后再毕业。特别对于一些农村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则可以学习、工作分阶段进行。灵活的完全学分制度可以吸引到更多的生源(特别是因各种原因,较早进入社会,又想学习的人),减少因基础差,成绩跟不上而流失的学生,保持和发展高职教育规模,促进高职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此外,学分制可以加强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获得企业的支持。职业教育市场化是必然趋势,高职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开设课程,使学生的知识能力体系和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保持同步;根据企业和就业市场提供的信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根据学生个性特征发展提供宽松的学习、培训环境。这样,高职教育既能满足社会、企业、市场的需求,也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在企业和学校之间建立起宽松和谐的双向联系,加强了校企深度合作,从而推动高职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完全学分制有利于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特征,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诸多高职院校以多招生、扩大在校生规模为前提,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安排与学生参差不齐的文化基础之间出现矛盾,造成部分学生对开设的课程和教学内容深广度不适应。实行完全学分制,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才能适应学生的个性特征差异。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完全学分制为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意愿在一定范围内选择学习内容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二、高职教育实施完全学分制的构想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

实行完全学分制的核心是构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系,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应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以理论性教学与实践性教学有机结合为特征。以能力为本位,结合岗位能力标准,进行基于岗位能力的系统化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发。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原则是“目标明确,学制灵活”,“宽基础,活模块”。 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完成某项专业学习的基本(必修)课程,包括:“职业技能课程”是指按照专业相关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根据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设置的课程;“职业核心课程”是根据各“职业技能课程”之间具有共同的职业能力,提炼能反映专业特性的技术,以此为基础构建专业核心技术课程;“职业基础课程”是以专业群共同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构建的课程;“公共基础课程”是按照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要求,各专业都应设置包括德育、体育与健康、文化基础课等在内的公共基础课。这类课程是一种水平标准化课程体系,用以衡量学生的文化和专业水平,以保证毕业生质量。

另一类是扩展(选修)课程,主要包括职业横向拓宽知识、专业纵向发展知识及其它社科人文知识等,以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其设置应分多个层次,以满足学生基础知识参差不齐,个性特长千差万别的特点。这样,各个学生优势能得到较好的发挥,为学生将来从事适合自己的职业提供了良好的基本知识。

(二)评价体系的确立

学分制教学的评价体系就是学分和学分成绩,学分是计算确定学生能否毕业的重要依据。计算课程学分一般以16-18学时为1学分,实践和实习环节则以26-30学时为1学分。三年制高职必修课程总学分应达到140-160学分,选修课程学分控制在12学分左右为宜。实行学分制能让学生明确自己在学校该干什么,该达到什么样的要求,给学生一定的压力,从而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

然而,学分可反映学生学习量的多少,但不能完全评价学习质量的好坏。如果不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学生就会有一种60分万岁的想法,相映也会出现许多其它的问题,我们可以用学分成绩来衡量学生学习质量的好坏。学分成绩的计算是用课程成绩对课程学分加权平均而得到的,具体作法是:将成绩分成等级,如不及格、及格、良好、优秀等,再分别权之以分值,成绩越优秀者,权值越大。在每个学期末就按照学分成绩来评定奖学金。用学分和学分成绩共同来管理学生学籍,不仅非常灵活的处理了各种不同层次的学生情况,而且也利于学生奖惩制度完善。

在课程评价上,尤其是实践环节课程评价上要注重过程评价,构建学生自评、互评、团队评价、教师评价等多元评价体系;积极推行社会评价、企业评价等全方位评价机制的建立。

(三)奖励制度的实施

完全学分制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构成奖励制度,这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较好的措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提出: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与劳动、人事及相关行业部门密切合作,使有条件的高等职业院校都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使有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80%以上。

为了和国家劳动技能鉴定相统一,学校应规定相关的专业必须取得相应的证书方能毕业的制度,即实行“双证书”制度。鼓励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加强学习,不断通过各级各类的考试,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对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除了相应的科目可以免修以外,还可以根据具体成绩取得该课程至少良好以上的学分成绩,积极实施“课证融合”、“以证代课”、“以证代学分”制度,为“双证书”制度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对于一些起点较高、学习基础较好的同学,学校应鼓励其参加专升本、自考本科等形式的学习,对取得了考试好成绩的学生相应实行奖励学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分制的优势,也让学生感到学校是真正教书育人的地方。

(四)弹性学制的建立

1.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对于提前修完学分的学生允许其提前离校,由学校开毕业证明,等到三年期满即可拿到毕业证书。

2.三年学习期满,仍没有取得规定学分的同学只发结业证书,保留学籍和学分,学生可在规定的延长期限内继续学习,通过考试获得规定的学分后,学校换发毕业证。

3.对学生年限不满3年者,经学校批准中断学业者,发给肄业证明,保留学籍和学分,学生可在规定期限内回到学校继续学习,修满学校规定的学分,学校换发毕业证书。

三、实行完全学分制应注意解决的问题

高职教育实行完全学分制管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正确实施的前提下,完全学分制的正面效应是主要的。但是,完全学分制与市场经济相匹配,有其长也有其短,认真研究实施完全学分制中的“利弊”,也有利于趋利除弊,减小副面影响。例如,完全学分制上课分散流动性很大,逃课现象肯定时有发生,因此,任课教师除了上课之外要教育学生珍惜学习机会,不要迟到、早退,保证正常的学习时间。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即要教书育人,严格教学管理,健全新集体的组织管理机制,又要注重对学生的独立自主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另外,授课教师的收入、信息化管理水平、教学投入、选修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选取等也是高职院校实行完全学分制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很好解决的问题。高职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应该力求全面处理好这些关系,发挥学完全分制的优势,搞好学校各方面的建设。

高职教育实施完全学分制,一定要面对现实,实事求是;逐步实行,分步到位;扬长避短,在充分发挥完全学分制优势的同时,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实行完全学分制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唯有这样,完全学分制才能较好的为高职教育所用。

参考文献:

篇11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成都体育学院老师的教学技能为研究对象,对教师进行访谈。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网络、图书馆查阅关于体育公开课和教师技能相关的文章,了解研究现状,为本文撰写提供理论依据。

2、观察法。对本学年所有体育公开课进行观察,并进行录像,期末对所有录像进行连续性观察。同时随机选取普通体育课进行观察,录像,将两者进行对比分析。

3、专家访谈法。通过对我院体育教师和领导进行访谈,寻求专家们对公开课对教师教学技能的影响的宝贵意见和看法。

三、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公开课特点

1、规范性与指导性。通过对公开课和普通课的观察与录像对比分析,发现,体育公开课中,教师口令,用语,技术动作已经教学手段等方面更加规范化,凸显出体育公开课规范性这一特点。

2、创新性与引领性。教师成长要在长期不断的锻炼和学习中提高,作为体育教师不能忽视上公开课的机会[3]。学习优秀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手段,并在实践中锻炼,经验和技能才会得到增长。体育公开课在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方面都有着较强的创新性,体现着优秀教师的高水平技能。正因为在技能、方法手段,以及教学设计的创新,所以对普通体育课具有着引领作用,各个教师会学习运用公开课中新的方法,结合自我特点进行实际运用。

3、模板性与失真性。公开课被很多老师拿来当做模板,认为公开课的课堂设计,教学流程就是完全好的,使教师失去自我思考的能力,沉陷于模仿公开课的内容及教学方法中,这对教师的教学技能的提高起到不良作用,尤其是年轻教师,处于提高教学技能和经验的重要时期。同时,我们通过对公开课和普通课的对比,发现公开课使用许多教学器材,而实际普通课教学真实情况并未达到,其中受到场地,器材等的限制。另一个问题就是教师为了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往往会将本班学生进行反复演练,甚至希望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来展现公开课堂中学生与教师的积极互动和配合。自从2000年开始,“借班上课”现象也开始出现,“借班上课”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因为此时师生之间是一种临时关系。常常使教学演变成教师个人的“表演”,一种教学的“时装表演”[2]

(二)体育公开课对教师教学技能的影响

1、体育公开课对教师教学设计的影响。体育公开课,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理想条件下,教师可以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和大胆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包括准备部分、基础部分、结束部分,公开课多数能够通过新颖的准备部分将课导入,使得准备部分能够有趣又能为课堂主体部分服务,这中间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策划。公开课的展示,对教师发散思维有很好的帮助,如何设计设计课堂的结构、时间的把握、如何突出教学重点等一系列问题。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老师来说又有着不同的影响效果,年轻教师课堂设计能力从空白开始锻炼,年轻教师学习能力又相对较强,比较容易大量吸收公开课的良好的设计方法。对于教学技能和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来说,他们更多的是对公开课中新颖有趣的方式更为关注和学习。

2、体育公开课对教师教法的影响。体育公开课中多为多器材,多设备的条件很充沛的课堂,教师进行教学相对更加轻松和方便。然而考虑到实际情况,各个学校场地设施的齐全程度,教师人数,学生基础各方面的因素,教师在进行一节体育课都要充分考虑,面对不同的环境,现有的场地器材,参差不齐的学生基础,采用怎样的教法可以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学习与锻炼,教师怎样的教法可以使学生更直接有效的达到课堂教学目标。公开课中创新有趣的教法值得教师学习,同时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面对实际教学情况运用有效教学方法的技能。

3、体育公开课对教师队形把握能力的影响。公开课就是为了公开教学,使教师之间进行教学技能交流。体育课有着其独特特点,所以体育教师有着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技能,其中口令和对队伍队形的把握能力是最基础的技能。公开课凝聚了高水平教师教学本领,标准规范的口令是对很多年轻体育教师的很好的教育,另一个就是对学生队伍队形的调整和把握能力更为重要。如何在课堂上整理合适合理的队伍,进行课堂教学,保证学生都可以清晰直观的进行学习。如何调整队形,能够使学生充分练习技能,高效使用到器械,提高教学质量,这种能力直接显示出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公开课对众多体育教师做出了较为科学合理的展示。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体育公开课具有规范性、指导性、创新性、引领性、模板性和失真性等特点。不同的特点对教师产生各不同效果的影响。

2、体育公开课中良好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手段对年轻教师在各方面的提高有着促进作用,而对于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更多的是在教学设计思路上有着良好的教学作用。

3、体育公开课对教师提高学生队形的把握度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学会如何设计合理的队形进行教学,保证教学质量。

(二)建议

篇12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269-02

孔子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教育实践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在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的同时吸收了前人的教学经验,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教学原则和方法。这套教学原则和方法流传至今,对今天的大学英语分层教学实践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因材施教

孔子是我国以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位主张并实行“因材施教”的教育家。[1]孔子认为,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各不相同的。他说:“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2]因材施教就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去进行教育。这与大学英语分层教学有异曲同工之意。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各层次学生的不同特点,协调教学目标和要求,把教学要求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中,使教学要求与学生的学习可能性相互适应的教学活动。分层教学要求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分层教学的必然选择。孔子对如何“因材施教”,有其卓越的见解。

孔子根据学生智力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为“上智”、“中人”与“下愚”三等。他认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2]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智力以上的学生,可以教高深的知识;对于中等智力以下的学生,不可以教高深的知识。《里仁》有载: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2]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曾经过努力学习,智力得到提高,所以才传授其高深的知识,而这种高深的知识是无法传授给智力暂时比较低的学生。

孔子这种根据不同学生智力发展水平,进行不同教育的方法符合客观教育规律。智力较高的学生需要教给他们较高深的知识,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促进他们向更高层次发展。智力较低的学生需要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传授他们能够掌握接受的知识,使他们的知识架构一步步向前发展。笔者认为分层教学中,需要以学生认知能力为基础,从学生实际英语水平及其接受英语知识的潜能,确定学生不同的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方案、学生管理制度等,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使各类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从而达到全体学生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进步的目的。

分层教学慢班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要求其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达到全国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一般要求。即可以听懂日常英语会话以及慢速英语节目,基本读懂一般性题材的英文文章,完成一般性的写作任务,英语表达比较清楚,语音语调基本正确。针对这一特点,教师课堂教学中注重的是英语语言基本功学习以及日常的会话交流,确保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消化课堂内容,同时辅以专业化教学,强化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以及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与之相反,对于学有余力、英语基础较好的快班同学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可以听懂内容较长的对话以及英语国家的广播电视节目,能借助词典读懂英语原版教材和英语国家报刊杂志上的文章,撰写比较专业的报告,口语表达能力较强,可以参加国际会议交流讨论。教师课堂教学确保保证学生打下扎实语言基础,并辅以专业性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使学生认真听课,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变的生动活泼,彻底改变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断反复“打基础”的局面,英语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跨越式飞跃。

由次可见,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为大学英语分层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使各类学生可以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增强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从而让全体学生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分别进步。

二、启发诱导

孔子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该根据学生的思维来开展,适当地进行启发诱导,以此促进和加速学生的学习思维活动。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就是说,学生在心愤愤,口悱悱的时候,心理处于知与不知的矛盾中,求知欲极其旺盛。这个时候教师因该及时启发,帮助学生推开知识的大门,使其思维可以跨越难关,由无知向有知,由知之甚少向知之甚多的方向飞跃。

孔子的启发诱导教学原则与方法对当今大学英语分层教学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侧重语言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虽然语言技能较强,但是缺乏较强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大学英语分层教学课堂应改变以往过分注重单词、短语以及句子的讲解,通过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挖掘篇章意义,综合提高学生英语运用的各项技能。以下以《新视野大学英语4》中的第一单元的课文《名声之尾》为例,阐述如何将孔子的启发诱导教学原则和方法贯穿到大学英语分层教学实践中。

《名声之尾》主要讲述的是作者对于追求名声的看法:追求名声,如同狗自逐其尾;我们因该做真实的自己,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不是拼命去获得成功。在warming-up环节,以PPT展示超级女声获奖的图片,并以问答的形式进入文章的主体内容:What can those girls benefit from the victory in the contest?学生可以分组讨论发言,当意见产生分歧时,可以展开正反两方面的辩论。教师因该从正反两方面诱导学生,帮助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其思维不仅仅局限于某个点,多方面思考问题。对于同一个问题,既要从正面考虑,也要从反面考虑。在争取与错误的分析对比中,抓住矛盾,找出关键,自然得出结论。就这一问题而言,超女即可以从比赛的获胜中得到金钱,地位,名声,快乐,甚至是实现其自我人色灰姑娘的价值,但是也可能会因为所谓的“名声”失去了自我,失去快乐,失去了做人的本质。学生在正反两叩的启发下,思维能力必将大大发展,眼界为之豁然开朗。在处理本篇课文的时候,与学生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根据课文内容,提出不同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一步步引导学生前进。教师育人,重在启发,注意给予学生引导,而不是勉强牵拉;鼓励学生还能够自主学习,而不是硬性推动;指引学生求学的门径,而不是带求通达。

事实证明,孔子的启发诱导教学原则和方法,有利于培养不同学生的思维能力,全方位提高知识建构和英语能力,是外语类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途径。

三、好学乐学

在孔子看来,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好学乐学的精神。他说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任何知识,如果没有“好”与“乐”,是不可能攀登上知识的高峰的。因为学生只有在学习中尝到了甜头,才能进一步激发学习动机,产生旺盛的求知欲,从而用满腔的热情积极学习,做到“欲罢不能”[2]。

英语作为一门实践课,是需要学习者通过个人的实践才能获得和提高语言技能。实际上,大学英语学习的主要任务是“学”而不是“教”。因此,培养学生好学乐学的精神,自发主动学习尤显至关重要。在大学英语分层教学中,教师因该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师生协力,圆满达到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因该尽可能的提供符合学生知识面和智力水平的语言材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提高英语水平的需求。

分层教学快班学生,英语基础相对比较好,教师如果单纯授之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势必造成知识的重复传授,以及其“吃不饱”的状况,久而久之,会对英语课堂产生消极情绪。至此,教师可以根据其特点,授予其相对比较高深的知识,保证大部分授课内容可以被理解,但仍有一部分对他们来说是有挑战性的。这种挑战性,最能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欲望,从而全面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分层教学慢班的学生,英语基础相对比较薄弱,甚至产生消极、悲观、厌学等情感。为此,教师因该多鼓励,少批评,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找到自信,激励其英语学习兴趣,并以其在英语学习方面的进步来进一步激励自我和其他同学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孔子“好学乐学”的教育方法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激励学生学习兴趣,保证持久学习进取心和学习动力,促进积极主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本领,是现代大学英语分层教学取得成功的良好途径。

四、学与用结合

孔子教人为学,其目的在于将所学知识用之于实际。他认为,学生由学而得之于心,由心而发之于言,由言而见之于用,这是为学的基本步骤,也是为学的根本目的。[1]他说:“颂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2]

从孔子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要求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把所学的东西与实际行动结合起来。譬如,学习《诗经》而不能用之于实际的政治外交中,将所学知识用之与实践,《诗经》读的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孔子的学与用结合的教学原则与方法,为现代大学英语分层教学所采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教师都是以传授词汇语法为“己任”,忽视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虽然牢记了大量的单词,在实际交际场合却紧张不安,无法开口。由此可见,外语教学在重视语言知识灌输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实际场合进行有效交际能力的培养。为此,大学英语分层教学的教师要发挥积极能力作用,把教材内容与交际现实相结合,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教学场景中运用外语进行交流和实践,锻炼语言交际能力。例如,在《新视野大学英语4》第二单元《査理·卓别林》的学习中,以问答形式进入文章的深入学习。提问:“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Charlie Chaplin’s life?”学生可以从卓别林的外貌,卓别林的童年生活,卓别的婚姻生活,以及卓别林的成就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在对本篇文章初步了解的同时,又将课文内容还原到卓别林生活的时代现实中,外语教学以此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真正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但是,大学英语教学往往受课时以及课型的限制,仅仅通过课堂交流很难从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大学英语分层教学可以通过积极开展第二英语课堂,创造语言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的能力。还是以《査理·卓别林》为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外赏析卓别林的电影,并将卓别林的无声电影,添加英语台词,在第二英语课堂上进行表演。如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创造一定的真实的使用外语交流的机会,提高了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效率,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实际外语应用能力。

总之,孔子的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好学乐学以及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是完全符合客观教学规律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不能孤立地强调某一项原则或者主张。我们学习借鉴这些优秀的遗产,其目的就是古为今用,为我们现代大学英语分层教学实践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笔者多年来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在大学英语教学迫切需要改革的今天,学习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常感慨其博大精深之奥妙,古撰此拙文,谈一点体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