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包商风险评估范文

时间:2023-06-25 09:23:0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承包商风险评估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承包商风险评估

篇1

微誉咨询合伙人徐达内说,城商行近年因为迅猛扩张,在中国整个银行业中所担任的角色越来越受瞩目。虽然国内大部份城商行已经根据银监会《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要求,建立了规范性的管理制度和体系,并提出处置重大声誉事件的原则和方法,但如何实施落地却一直缺乏清晰的框架和举措。结合此次抽样调研及与国外银行横向比较研究,国内城商行在声誉风险管理方面被扣分较多的主要在五个方面。

第一、声誉风险管理意识淡薄。虽然早在2006年,银监会将声誉风险监管要求和评估方法写入《银监会非现场监管指引(试行)》,声誉风险成为银监会日常监管的要素之一,但银行管理层日常关注风险仍然集中在传统的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员工道德风险等,没有意识到声誉风险和其它风险的相互转化,以及声誉风险对监管态度、品牌价值、银行业务、员工忠诚度等方面的巨大负面作用。

第二、声誉风险管理机制尚未规范。例如大部份城商行声誉风险管理职责和流程未能完成理顺,声誉风险统筹是由办公室负责还是风险管理部负责?出了什么样问题汇报到哪一级?部门处理的时间期限是多少?部门处理的过程如何汇报、记录?部门之间如何协调等都没有进一步明确。同时,应急预案的原则性强而灵活性不足,特别是没有组织过针对特定情景的演练,缺少后续措施跟进,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三、声誉风险监测和预警系统不完善。监控网络难以覆盖事前,也从不主动与主流媒体沟通,造成许多负面新闻无法在刊登之前获悉、防患于未然,只能被动地等到风险爆发,通过网络监控后再加以处理,导致突发事件升级、影响扩散、解决成本加大。在客户投诉管理方面较为随意,首问责任制基本流于形式,也未成立客户服务部门,由专人统筹、规范处理客户投诉,并从声誉风险角度提出优化建议。

第四、声誉风险管理部门职能不完善,人才匮乏。在此次调研的26家城商行中,声誉风险相关部门大多各自为政,除行长室召集外,很难就某一主题统揽全行开展工作。危机管理应对小组名大于实,具有危机处理能力的专业人员和专家极少,决策水平和预见能力存在不足,声誉风险爆发时也难以有效发挥协调指挥工作。

第五、声誉风险管理培训及后评估缺位。即使在为数不多的培训中,也过多强调概念及媒体现状分析,缺乏同业研究、案例解析、采访技巧、法律知识等方面的内容。至于声誉风险管理再评估,对银行声誉风险的改进情况作出判断,采取进一步优化措施,促进业务、流程改进等,基于属于空白。

篇2

前言:在项目管理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为风险管理,这也是项目管理难点,尽管现阶段风险管理研究已经逐渐成熟,但能够应用于通信建设工程中的研究却很少。通过调查研究得知,多数项目风险分析与评估都是通过定性来实现的,很少涉及定量分析与评估。现阶段在国际上应用最多的就是EPC模式,这也是我国通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的主要发展方向,因此,有必要研究EPC模式下的通信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

一、EPC模式下通信建设工程项目风险分析与评估方法

要做好项目风险评估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识别风险,了解风险类型,只有识别出风险以后,才能分析与评估出属于哪种风险,实现风险控制,减少风险影响。经过风险识别与风险评估以后就可以将其中的关键信息提炼出来,以便风险管理阶段使用。将定性分析法与定量分析法应用到风险分析与评价中,主要是为风险识别与风险决策服务,它可以将各种风险所带来的影响细致化,让风险管理者能够完全掌握风险程度,这样就可以做出正确的风险对策,采取有效管理措施[1]。通常情况下,能够用于风险评估的方法有很多,如蒙特卡洛法与敏感性分析法等。其中对于蒙特卡洛法来说,这种方法又被称为统计实验法,它通过模拟项目风险概率分布情况来完成评估。要使用该评估方法离不开计算机的应用,在计算机设备的作用下完成模拟实际概率分布与统计工作,这样也可以通过实验完成随机数统计。利用这种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概率差额,同时其精度与有效性也将更高,它属于一种以数学模型与计算机仿真为基础的方法,通过分析概率分布情况就可以确定风险情况,也是现阶段最常用的一种分析与评估风险方法。

二、EPC模式下通信建设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对策

2.1构建PC风险应对策略图

为做好风险控制工作,最重要的就是重视风险控制工作,了解影响风险发生的因素,确定风险发生概率以及明确风险产生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这就需要做好风险控制策略建设工作,其主要内容不仅要包括风险规避、风险预防,还要包括风险抑制以及风险转移,因此,可以通过构建PC风险应对策略实现这一目标,在PC风险应对策略图中要分别对着四个内容的前提条件、方式、结果、手段以及适用风险类型详细说明[2]。

2.2针对业主和总承包商风险应对

风险是无法消除的,人们只能采取一些措施降低风险发生所带来的影响。在诸多风险中,一旦出现宏观风险就会影响到整个工程,因此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对于这种风险,应要求项目经理实时了解风险发展情况,针对其变化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这样就可以在风险发生以后在第一时间得到处理,降低风险损失。现阶段,能够应对宏观风险的措施有两种,一种是风险转移,即购买保险或外包,另一种则是风险规避[3]。由于所有项目建设都会受到国家政治与社会环境影响,尤其是政治影响较大,严重的还会造成一定经济损失,因此,应时刻关注国家政治形势,了解历史发展背景,根据实际情况施工建设,必要时候可以强化安全保护,减少企业经济损失。

2.3承包商选择流程

承包商的选择将直接影响到建设项目情况,这就需要业主慎重选择承包商,确保其具有能够胜任EPC模式项目建设的能力。在投标阶段,承包商审核与选择十分关键,对于承包商审核来说,主要是为了限制承包商数量,使符合条件的承包商进入竞争中,业主所做的就是需要识别承包商真实情况,全面了解承包商生产运营情况,减少虚假内容的出现,同时审查承包商成员构成,减少不利影响;而对于承包商选择,则要通过标准完成衡量与评估,制定一些符合该工程实际情况的条款,使承包商能够将自身才能展现出来,如通过竞争机制展现承包商为夺取该工作所做出的努力,既要保证成本投入少,又要确保工程质量,并从建设技术、信誉度等方面考察承包商,不与信誉差的企业合作,只有这样的承包商才能成为最佳选择。

结论:通信建设十分重要,尤其是在EPC模式下的通信工程建设更是不可忽视,但在项目建设中经常有风险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项目安全,但风险又不能消除,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减少风险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做好通信项目建设工作,降低风险损失。

参 考 文 献

篇3

1.工程设计

工程设计一般包含两个阶段,一是方案设计阶段,另一个则是施工图设计阶段。强调和充分发挥设计在整个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工程项目建设整体方案的不断优化,这也是EPC工程总承包的一项重要优势。

2.采购

施工材料材料采购包含设备材料的上报并批注、设备招标、制定供货合同、监造、质量检核、设备运输、工程验收和存储等项目工作。在这几个步骤中承包方应严格控制设备的监造和审核过程,减少因设备问题而造成的工程施工风险。

3.项目施工

承包商在施工前要对工程有个整体认识,并对施工技术人员交代清楚施工方案和细节。要充分了解图纸中的要求和相关内容,熟悉场地施工环境,做到既不脱离图纸又符合实际情况,并按业主的要求和意见进行合理优化。另外,施工方要合理安排工程进度和劳动力分配。为了确保工程整体进度和质量,施工前应对相关项目进行合理预估,然后按照工艺规范要求安排合理的计划以保证进度,同时还要合理分配劳动力。监理人员要建设生产管理制度和奖励机制,将责任层层落实同时激发员工的生产效率。EPC总承包商对工程的进度、安全风险、施工质量都要做到足够的控制,对施工后勤保障包括供电、供水、供暖、保安等也要做到严格把关。值得一提的是,EPC总承包商对于一些分项目的承包商也要做到有序管理,避免出现出现“以包代管”的现象。

二、EPC总承包项目风险的产生

1.合同条款变化

(1)EPC总承包的管理模式将一些原本由业主承担的风险全部转移到了承包商身上。EPC总承包合同中就有风险条款说明,设计风险和外部自然力风险全部转移为由承包商自行承担。(2)承担经济风险和不可预见因素风险新红皮书和黄皮书中规定由于金融汇率波动而带来的合同价格变化由业主自行承担。但是在EPC总承包模式下,合同规定这项经济风险由承包商承担。另外,对于一些不可预见的因素带来的风险也都由承包方承担。合同规定总承包商对于在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或者额外经济费用要有一定的预见性,不能要求业主给予补偿。

2.施工工序带来的风险

石油化工项目施工具有专业性强、程序化要求严格以及系统性作业等特点,所以在施工过程中要想保证整个工程的安全高效进行,就必须做到将各个施工环节进行合理有序地控制和管理,否则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其他施工环节,最终导致安全隐患的爆发。3.施工人员技术问题由于石油化工项目多涉及特种作业,其建设参入人员必须由专业人员担当,对施工企业资质有严格的要求,一些总承包商为节省施工成本或提高项目进度,经常将部分工程转包给一些挂靠单位。这些挂靠单位的施工人员往往缺乏足够的施工经验,本身又缺乏安全意识,加上对工程施工规范了解不足,在施工过程中经常由于操作失误或者自我保护不当从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于自身和企业都会带来不小的损失和影响。

三、EPC总承包安全风险管理和防范措施

1.风险评估

从工程施工安全角度分析,风险评估的目的是最大化的降低安全隐患爆发的概率,从而实现最大限度的提高工程的施工效益。风险评估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实验和以往经验对施工中可能会出现的安全风险进行提前预测,随后针对性地进行风险控制,实现减小安全隐患的爆发概率。风险评估的方法在很多工程施工中都得到广泛运用。

2.风险控制

工程施工中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会给承包商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风险控制就是通过和保险公司或者其他有经济联系的单位进行风险承担分析,将自身损失降到最小。一般的风险控制有分保险和担保险这两种方式,工程保险是由施工单位向保险公司投保,一旦施工单位在施工时发生安全事故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保险公司则承担部分损失,这是工程风险控制最常见的方法之一。由于石油化工工程的复杂性,相对应的施工保险行业也应当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和企业自身的理赔能力,合理的判断是否对该项目进行投保。

3.加强施工监理

(1)严格审核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是整个工程施工的指导,应针对施工特点、组织人员等实行编制。监理人员应该对其严格审核,对施工过程中易发生的问题提前预想、预防。

(2)严格把守材料验收。在工程施工中,石油化工工程施工所用的材料种类多数量大,而且大多良莠不齐,为保证工程的建设质量,监理人员应该亲自对施工材料进行严格审核和验收,对不合格的材料要做到会分辨识别,并且把不合格的材料清出场外,严禁用于工程建造。

(3)严格监管工程质量验收。对于施工过程中的关键工序要把好质量验收关,一些关系到工程功能与安全的检测与试验要按规范进行检测,对于试验数据要及时记录以方便后期检测,不留下任何安全隐患和后期不必要的麻烦。

篇4

一、引言

现代建筑工程项目是一种复杂性、综合性的活动,项目承包及项目实施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风险。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如何有效的建立有效的建筑工程项目承包风险管理体系,对于防范项目风险、保障工程项目实施顺利进行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建筑工程项目承包风险分析

建筑工程项目承包过程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划分依据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从建筑工程项目自身的特点出发,我们可以将建筑工程项目划分为两种,第一种是项目内部的风险,第二种是项目外部的风险。其中项目内部的风险主要是指由于工程项目自身的不确定性所引起的风险,能够对工程项目的进度、成本及项目目标产生影响。我们可将这种风险按照技术性和非技术性指标划分为技术风险和非技术风险。

1.技术风险是指由于业主或者承包商在相关技术不足或者技术条件不确定等因素对工程项目产生的损失。例如在工程方案选择失误、设计上的缺陷、工艺不达标、操作不当、安全措施不足、新技术应用失败等方面产生的风险。技术风险大多属于可控风险,通过事前控制风险可以有效的降低风险,但是对于有的建筑工程项目,由于项目周期过长,这种技术上的风险也会随之增加。

2.在工程项目承包过程中,最为普遍也最容易造成严重后果的影响多来自于非技术风险。进行分类后可以归纳为管理风险、经济风险、政治风险、自然风险。

(1)管理风险

管理风险主要是在项目活动的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方面都会出现风险,例如在目标方面,例如在进度管理的过程中,进度目标设计不当,或者项目目标设定不当等;在组织方面,缺乏组织经验,组织架构不合理,组织内部配合不协调,或者员工的能力素质不达标,造成设计、操作、监管、安全防御等方面的失误,带来很大的风险;在控制方面,成本控制不当导致工期延长、物料采购质量不达标等。同时管理风险也出现与业主对承包商的管理,例如业主经验不足,签订合同对于承包商的约束力不足,导致工程项目出现诸多问题等,或者承包商毁约的风险加大,甚至出现转包的现象等。对于承包商而言,也会出现管理上的风险,例如在物资的管理风险上,虽然有时业主会负责物资的采购,但是管理和使用会交付给承包商,物资管理不当造成的设备损耗、物料利用率低下等问题会给工程带来极大的风险。

(2)经济风险是指外部的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造成的潜在影响,并不是企业在资金上的风险,经济风险会对各个行业产生或大或小的风险,主要是由于国家经济发展形势或者是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出现变化,例如经济危机或者金融危机、通货膨胀及汇率的大幅波动等,例如由于市场价格波动造成原材料的价格上涨;除此之外,有的行业内部产生的经济风险会只对行业内部的企业产生风险,例如国家房地产行业的发展遇冷,导致建筑项目的减少,同时会对建筑市场内部的工资水平、原材料供给产生影响。同时房地产所衍生的金融行业也极易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或者外部的投资环境恶化等风险,尤其是针对周期特别长的建筑工程项目,受到的经济风险会更大,会导致工程延期、投资回报率降低,严重了会造成工程项目目标的不可实现,使得业主遭受巨大的损失。

(3)政治风险是指由国家政治引起的各种风险,通常有政府对建筑行业干预的变化,对建筑行业法律法规的变化等,例如国家对建筑原材料各项指标标准的提升就会对原材料采购成本产生极大的影响,由于拆迁政策的转变导致居民安置成本会大幅上升等。另外国家政治风险也包括战争等极端因素带来的风险,往往会对建筑工程项目产生毁灭性的打击,例如业主国际投资的建筑工程项目。

(4)自然风险一般是指非人为的风险,建筑工程项目受到各种外界客观存在的由自然环境变化导致的风险,一般由不利于工程项目的气象活动、自然灾害、地理因素等组成例如在自然灾害中,由各种地震、洪水等导致的风险会对工程项目产生毁灭性的打击等。通常自然环境引起的风险是不可控的,但是可以通过人为的识别进行提前预防,来有效的降低由于自然环境恶化带来的损失。

对于建筑工程项目,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一方面要求业主和承包商建立完善的风险识别机制,另一方面还需要通过有效地控制手段尽量的降低风险,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三、风险的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只有进行正确的风险识别,才能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并针对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风险应对机制。传统的风险识别方法主要有情景分析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等专家讨论的形式,也有检查表法、SWOT分析法及流程图法等常规性的识别方法。不同的建筑工程项目面临的实际施工场景也不同,因此存在的风险也不相同,对于风险识别方法的选择也不同,识别的准确率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业主及承包商进行风险识别的时候应该谨慎选择识别的方法,同时也要考虑风险识别的成本,包括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选择最合适的风险识别方法。

四、风险的评估

风险识别之后对风险的大小及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由于建筑工程项目存在的风险种类不同,且会同时存在不同的风险,有的可以进行量化,而有的则很难甚至无法量化,企业面临的绝大多数风险都是很难被可量化的,在进行风险评估的时候应该将主客观评估相结合。当业主或者承包商面临容易量化的风险时,可以根据以往的数据、资料等进行概率估计,例如概率树等方法;当掺杂不可量化的风险,或者以往数据不足时时,可以对风险进行经验估计,这里较为常用的方法是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的另外一个好处是不仅可以对存在的风险进行较为准确合理的概率预估,同时可以更为直观的将各个风险划分成不同的层次,可以有效的辅助业主进行风险规避决策或风险抵御决策的制定。

本文选取了云南省某地区的一处超大型绿色建筑工程项目(以下简称X工程项目)进行了风险管理分析,该建筑工程项目的总承包商下设项目部门后,将不同的施工项目分派给了7家不同的承包单位,项目周期为2.5年。首先通过德尔菲法进行了风险识别,确定了该工程项目存在的风险基本包括了以上叙述的几类风险,包含了技术风险、管理风险、经济风险、自然风险,具体如表所示:

表1:X工程项目风险列表

序号 风险名称

A1 工程方案设计风险

A2 项目组织风险

A3 成本控制风险

A4 通货膨胀风险

A5 经济危机风险

A6 自然灾害风险

下面我们通过层次分析法进行风险的评估,首先在每个风险所处的领域找到若干相关的专家及总承包商、分包商的项目负责人,进行了专家问卷的调查,得出调查结果后,采用T.L.Saaty提出的1-9标度法构造判断矩阵如下表所示:

表1:X工程项目风险评估判断矩阵

项目风险 A1 A2 A3 A4 A5 A6

A1 1 0.303030 3.1 3 4.3 5.9

A2 3.3 1 3.6 3.5 4.4 6.8

A3 0.322581 0.277778 1 4.8 3 4.1

A4 0.333333 0.285714 0.208333 1 2 2.8

A5 0.232558 0.227273 0.333333 0.5 1 2.4

A6 0.169492 0.147059 0.243902 0.357143 0.416667 1

关于每一项风险权重的计算,这里采用比较常用的根法,计算步骤如下:

依据上表,取小数点后六位,构造判断矩阵如下:

将矩阵A的元素按行相乘,并将所得到的乘积分别开6次方,得到向量:

对该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向量:

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

计算一致性指标C.I. (consistency index):

查找相应的平均随机性一致性指标R.I. (random index)

表4.3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表

矩阵阶数 1 2 3 4 5 6 7 8

R.I. 0 0 0.52 0.89 1.12 1.26 1.36 1.41

符合一致性的要求,因此即为所求的权重。从权重结果可以看出,项目组织风险最大,风险概率达到了40%,其次是工程方案的设计风险,然后是成本控制风险,而发生通货膨胀、经济危机和自然灾害的可能性较小。

五、风险防范对策

对建筑工程项目风险进行评估后,应当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对策,一般来说,根据风险特点的不同,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风险的防范,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

首先是风险控制策略,是指针对那些相对可控的风险,可以通过事前控制降低项目进行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例如原材料质量不达标,人员素质不达标等。通常这种风险控制有着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对建筑企业的管理能力的要求也不是特别高。

其次是风险自留策略,对于有些企业来说,有些风险意味着高收益,主要是指的经济风险,企业或多或少会存在财务风险,一定程度内的财务风险带来的财务杠杆效应可以为企业带来一定范围内的收益。风险自留策略是一种主动性的带有强烈计划性的风险防范策略,需要建筑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合理的分析与评价,同时需要具备良好的财务管理意识。

最后是风险转移策略,主要是针对一些不可控的、能够带来潜在巨大损失的风险,例如自然灾害等风险,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签订各类商业保险来将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转移,投保规模与风险发生概率和造成的损失成正相关,尤其是出现人身伤亡及巨大损失时,保险公司会给予有效的补偿,最大程度上降低建筑企业的损。

五、结论

我国的大部分建筑企业对于建筑工程项目承包风险管理的理解过于单一,往往流于形式,实际的风险管理实施过程中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导致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容易遭受由各种风险造成的损失。文中风险管理体系的分析有助于建筑企业深入理解风险管理体系,提出的相应的风险防范对策对于降低工程项目成本、增加收益也有着较为实际的参考价值。

篇5

工程保险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英国,是随着工业革命完成,蒸汽锅炉和蒸汽发动机的使用,机械化的生产车间代替手工劳动作坊,由此彻底改变了科技与社会,从而工人取代了工匠。但是,蒸汽锅炉的爆炸和蒸汽发动机大型调速轮的断裂成为了新的、不为人们所熟悉的财产损失,同时也导致工厂及远近地区的工人受伤,在此背景下,承包工程风险的保险与检验公司应运而生。

1 、国内外工程保险制度简介

(1)德国

德国的工程合同规定,所有参与工程项目的独立承包商都只对他们所承包的工程负责,他们只需要投保对他们工作造成损失的独立险种。为了将公众责任包含入保险,德国的承包商们通常需要购买一份责任保险,以对他们的行为和失误负责。而地震、暴风、洪水等都属于业主风险。

(2)美国

美国的工程保险制度的特点明显,保险市场高度发达,保险品种门类齐全,与保险配套的法律体系健全完善,美国联邦和各州对工程风险都由法律规定,联邦法律规定了所有的标准,各州的法律则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保险人积极协助投保人进行风险管理成为化解工程风险的有效途径,业主、承包商、保险经纪人、保险人一起工作,为控制工程风险努力。

(3)我国工程保险制度发展

工程保险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并不长,根据《中国保险史》的载叙,我国是从1973年开始经营工程保险业务的。根据资料显示,我国最早的工程保险是1979年初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承保的一个建设工程项目。从我国工程保险发展历程来看,可将其分为涉外业务经营时期、涉外业务与国内业务并存经营时期和全面发展经营时期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与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步调几乎一致。

2 、我国工程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项目计划设计阶段对风险的评估不够

我国目前尚无专门针对项目实施阶段进行风险评估的具体要求,在进行设计方案论证中,主要是论证技术的可行性和经济的合理性,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不作系统的分析研究。尽管也会考虑到一些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及其他人力所不能抗拒的风险对项目的影响,也会有部分项目委托工程专家进行技术性风险评估,但这样的考虑和评估尚不充分和全面。

(2)项目业主对工程保险认识不足

保险合同作为工程建设项目的合同之一,并没有被业主放在与融资合同、采购合同、承保合同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看待,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保险合同属于偶发性较强的合同,即射幸合同,业主存在投机心态。往往认为保险费交的越少越好,投保时给予保险经纪人风险评估和确定保险方案的时间有限,对风险评估所需要提供的材料缺乏关注和考虑,造成保险方案有时很难满足项目实际需求,导致出险时陷于被动局面。

(3)法律法规尚不完善

我国保险市场上使用的工程保险条款是经中国人民银行颁布并于1995年1月1日生效的《建筑工程一切险条款》和《安装工程一切险条款》,(以下简称“95条款”)“95条款”在编写过程中,由于参考和研究了大量国外条款,保障范围广泛,起点高,在工程保险市场至今(下转第63页上)(上接第104页)发挥着重大作用。但是随着近年来大量工程项目的建设,投保人保险意识的逐渐增强,原有的工程保险条款已经不适应出现的新需求。目前“95条款”表现出来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保险责任范围不够全面。在一些工程投保后的损失索赔过程中,被保险人逐渐感觉到工程保险保障范围不够全面,由于现行保险条款的限制,被保险人往往又不能利用工程保险这个风险转移工具在出险后得到比较充分的补偿。

3、 完善上述工程保险制度缺陷的对策

(1)加强项目计划设计阶段的风险评估管理

聘请风险评估专家或保险经纪公司参与设计方案的审查,请他们对设计可能影响到的后期施工和使用的风险提出针对性的涉及修改意见。通过对项目实施阶段的风险系统分析,能使设计和施工风险在事前得到参与各方的清醒认识,事中可以做到有效防范,业主或承包商在投保时也能做到心中有数,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因素。

(2)提高各参与方的工程保险意识

建设参与各方的风险意识和保险意识不强是制约工程保险制度推行的一个主要因素,要对其宣传工程保险对于工程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性,提高业主和承包商对在建设工程中推行保险制度的认识,减除其侥幸心理。一方面,可以通过有关部门和新闻媒介加大宣传力度,总结正面经验和反面教训,增强承发包双方当事人尤其是发包方即业主的工程保险意识;另一方面,建设主管部门可以会同保险部门举办一些工程保险知识普及型讲座或短期培训,让业主单位、承包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了解工程保险的基本原理,掌握工程保险基本的投保及理赔程序和方法,让工程保险的基本知识更大众化、程序更透明化,从而提高了对工程保险的认识,并进一步提高了参与工程保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

(3)修订“95条款”,确立保险公估人的法律地位,建立公估异议申诉制度

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尽快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针对工程保险条款的新的规定,修改并扩大现有的保险责任范围,使其与当前的市场需求向适应。

确立保险公估人的法律地位和职责,出台针对保险公估人职责相关规定,建立保险公估协会。在业务实施过程中保证公估人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同时对于徇私枉法的公估人进行法律责任追究。对于公估结果有异议的被保险人或保险人,有权提出书面意见到保险公估协会进行申诉。对申诉结果不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从而维护自身的权益。

参考文献

[1] 王和,工程保险――工程保险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篇6

关键词: 国际工程;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处理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risk identification;risk assessment;risk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41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5-0015-02

0 引言

在国际工程中,由于项目存在规模大、工期紧、技术高和复杂化等特点,加之项目所在国的政治、经济、风俗文化、法律法规、文明环保要求以及与当地政府部门的关系等诸多问题相关,在项目执行的各个阶段,难免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主客观风险,这就有可能给项目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失。如内战、汇率管制、政党更迭等严重影响了我国从事国际工程业务的企业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风险也常常是项目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贯穿于项目的始终。

1 国际工程风险管理的现状

近年来,风险管理越来越得到企业的重视,但大多数施工企业的海外项目风险管理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和专门负责风险管理的部门。海外项目在风险定义、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以及风险管理体系的完善等方面还远远未达到成熟的水平。项目管理者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掌握力度不足,各工作之间也缺乏明晰的责权划分,而且风险管理大多数是事后控制,缺乏整体策略,不能系统、定时地对风险进行评估,也没有制定积极、主动的风险管理机制,也就不能从根本上防范重大风险以及其所带来的损失。风险具有损失性和影响的多样性,风险发生后会产生直接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甚至项目清场,对工程承包的后续项目也有很大影响。做好国际工程风险管理工作,尤其是对以国际工程承包为主的承包商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风险管理工作能减少承包商的风险,有效控制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也能提高承包商的能力和声誉,保证后续项目的有序进行。

2 建立国际工程风险管理体系的思路

国际工程风险管理是近几年来工程项目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下面我们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进一步研究国际工程风险管理工作。具体思路如图1。

2.1 国际工程风险管理过程

在承包商风险管理工作中,为了简化风险管理过程,加强风险的系统化、动态化管理,本文将风险管理过程分为三部分,即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处理。

首先,承包商需要搜集多方面资料,确认风险源,对于项目潜在的及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全面的分类和识别,找出项目风险和引起风险的主要因素,制定风险清单,对清单进行级别划分,如一级风险、二级风险、三级风险。可将法律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等列为一级风险,对一级风险进一步细化为二级风险、三级风险,如法律风险下可进一步细分合同风险、知识产权风险、法律纠纷风险等。每个项目风险不一样,风险分类也不是绝对的,要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确定风险源,将那些可能给项目带来危害和机遇的风险因素识别出来,进行重点防范管理。

然后,对潜在风险进行评估,预估潜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引起的潜在损失。目前,使用较多的风险评估法有层次分析法(AHP)、主观评分法、决策树法、风险图评价法、模糊风险综合评价等。国际工程风险的分析和评价是主、客观结论相结合的过程,对项目某些过程中潜在的风险因素或子因素的评价很难用定量数字来描述。有效的项目评价方法一般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大多数采用层次分析法与主观评分法相结合,在考虑过程中采用专家经验评判(主观评分法),并用定量原则检验评判的正_性,最后合成项目的风险评估,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

风险具有可不可控性,承包商进行风险识别和评估,是为了更好地掌控项目的风险,做好对潜在风险的预防控制以及风险发生后的及时解决。为此,在进行风险评估后,就需要根据风险的等级程度,提出不同的风险处理解决办法。这项工作应主要由国际工程项目经理部和公司机关具体职能部门提供对策建议,做好潜在风险发生前的事情控制以及事后解决。一般国际工程中,对于承包商来说,面临的主要风险有汇率风险、合同风险、工程质量风险、工程进度风险、税务筹划风险、资金风险、公共安全风险、属地化经营风险等。

2.2 风险管理组织

国外成熟的管理经验表明,在项目管理过程中需要建立专门的风险部门,全面负责项目风险管理工作,对项目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分析、控制和监督,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方案,为决策者提供决策依据。为此,承包商企业可以成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或指定其他部门兼职风险部门职责,在风险管理部门的牵头下,成立风险管理组织,以公司总经理为总负责人,各阶段主要负责部门具体落实风险管理工作,对项目的风险有重点地进行阶段性控制。

根据对项目前期、项目中期和项目后期的动态管理过程,成立项目风险管理组织,风险管理组织成员从项目各阶段主要工作部门进行选择,建立风险管理机制,负责组织风险管理工作,撰写风险管理报告。对于一般工程项目,项目前期可由项目经理部、市场开发部和工程管理部选择人员做好项目前期调查研究、投标报价、项目策划等方面的风险管理工作;项目中期可由项目经理部、工程管理部、财务会计部、物资设备部、经营管理部和安全管理部等部门,在项目施工期间定期进行风险分析,追踪项目进展,控制项目风险;在项目后期可由项目经理部、工程管理部、经管管理部和党群监审部进行项目竣工验收的风险分析。如对斯里兰卡国家项目进行投标,项目前期就要先了解当地税费政策、汇率波动、政府换届选举等信息,当前斯里兰卡国家实行外汇管理,外币可以自由兑换成斯里兰卡卢比,但斯里兰卡卢比不能自由兑换成外币,在投标时候就要考虑卢比兑人民币的汇率损益,还要考虑利润汇出需要交10%税费以及0.1%的借记税。在项目中期实施过程中,要对项目的工程技术、分包合同、工程进度、质量、安全等方面进行风险管控,如要严格审查各类合同,及时处理法律纠纷,有效降低经营风险等。

2.3 风险管理信息共享系统

风险管理信息共享有利于整合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在信息收集、存贮和管理上重复浪费,从而加强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合作,增强团队的凝聚力,节约企业资源。承包商需要建立风险管理信息共享的平台,及时提供项目不同阶段的风险管理分析报告,便于各部门对风险管理工作有全面的认识,以便在后续的工作中做好安排,尽可能地降低风险的发生,维护企业的利益。

3 国际工程风险管理体系的实施

完善的国际工程风险管理体系是降低承包商损失,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保证,在对外工程承包管理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如何建立企业风险管理体系,更好地做好风险管控工作,本文建议从以下几点人手:

3.1 加强制度创新,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

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和合理的组织形式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国际工程承包商要建立灵活务实的风险管理制度才能有效应对变化多样的风险,要对企业的风险制度进行创新,包括风险识别、评估、应对和控制的各个方面。通过制度约束各部门的工作,对于具体项目来说,要制定适合本项目的规章制度,防范因内部制度不健全和管理混乱带来一系列风险问题的发生。

3.2 加强制度宣贯,构建企业风险管理文化体系

在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后,要通过制度宣贯及时传递上级有关文件,安排相关人员参加合同、法律事务及企业管理等培训,培育全员风险管理理念。同时,加强专业风险培训,增加全员的风险管理意识,逐步形成企业特有的风险管理文化。

3.3 落实责任,建立风险岗位责任制

保证国际工程风险管理实施行之有效的关键在于确立风险责任的主体以及相关权利和义务。在明确的权利和义务下,工作和责任的范围和深度一目了然,监督和管理就容易得多。我国的国际工程承包企业需要明确风险管理责任,定责、定岗,根据项目不同的阶段需要,将目标进行有机地分解,化整为零,责任到具体部门及相关人员。针对项目不同阶段的主要内容及控制目标,风险管理小组可将工作进一步细化,进一步细分风U管理工作的负责部门,由各个部门承担具体的风险管控工作,采取奖惩方式,鼓励风险管理做得好的部门,对风险管理工作做得不到位,风险问题处理不及时、不恰当的部门采取一些处罚措施,使各部门能高度重视,全力以赴地做好风险管理工作。

3.4 学习先进,做好风险管理对标工作

根据美国《工程新闻纪录(ENR)》的2016年度全球最大250家国际承包商榜单可以看出,我国已有65家企业榜上有名,有8家企业进入了前50强。国际工程承包商可以结合具体业务实际情况,寻找管理标杆、对标优秀企业,向这些单位学习其风险管控体系,找出与他们的差距,并采取有效措施缩小差距。

4 结论

国际工程市场变化莫测,在丰厚的利润背后,潜伏着种种危机。对于国内承包商来说,不能仅靠国内项目风险管理的经验去管理国际工程项目,应该有较强的风险意识,主动采取预防措施,建立风险管理系统,加强风险的系统化、动态化控制,并将相关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具体人员,增强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做好潜在风险发生前的事前预防和控制,积极采取措施,通过风险回避、转移和分散等方法,减少风险损失,促使项目风险转化为项目利润,提高公司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雷胜强.国际工程风险管理与保险[M].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王卓甫.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2003.

篇7

2PMC管理模式的应用

近年来,PMC管理模式在我国石油工程企业中逐步推行,为企业优化运营结构、拓展技术领域、整合现有资源、优化项目管理等设立了标准并提供了方法。石油管道工程中的PMC管理分为三个阶段:(1)项目规划阶段。PMC管理模式基于业主提出的经济技术参数、项目技术标准、项目建设要求等进行项目概念、项目可行性等方面的设计与研究。对于外部风险比较小或者应该由EPC总承包商来负责的部分或项目,由EPC总承包商来组织初步设计,反之则依靠PMC进行初步设计。(2)项目执行阶段。PMC管理模式需要对项目的成本、质量、进度和安全等方面进行全程监督管理,一旦出现重大问题,则需报送业主进行核实和审批。(3)竣工验收阶段。在项目完成后,EPC总承包商与PMC组织需要共同自检和初验,之后由业主进行全面验收。

3PMC管理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

3.1构建原则构建PMC管理风险评价体系需要对石油长输管道工程中各个阶段所可能出现的风险有比较明确、直观的认识。在进行体系构建时,需要将石油管道工程中各个阶段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直观、量化的转化,转化后的风险识别因素可以通过构建风险评价模型的方式来进行风险管控。在管控的过程中,首先要遵从完整性原则,将整个风险评价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量。其次,由于石油管道工程耗时长、难度大、工序复杂,风险评价体系要遵从系统性、层次性和独立性原则,按照石油管道工程中各阶段可能出现的风险来设定评价指标,并按照指标的功能差异和衡量目标来进行对应关系的划分[2]。

3.2指标确定PMC管理风险评价体系的指标按照石油管道工程中各个阶段可能出现的风险以及PMC管理在不同阶段的权责来进行设定。在项目规划阶段,PMC管理风险评价体系的一级指标为可行性研究、工艺许可方的选择、站场地址的评估和选择、项目资金筹措、EPC承包商的选择、招标文件准备。二级评估指标主要有市场调研是否充分、工程地质条件是否确定、可行性研究是否全面、设计投资控制是否具有风险、设计质量是否具有风险、资金到位是否具有风险、EPC承包商选择是否合理、招标工作是否公正。在项目执行阶段,一级风险标准主要为项目执行情况、检测和性能考核、机构的完工情况。二级风险评估标准为质量控制、合同、各方关系是否协调、工程变更、主管部门验收、项目竣工、进度控制、投资控制的风险。在竣工验收阶段,一级风险为维修运行,二级风险为项目运行过程中的风险。

3.3体系构建基于上述指标和石油管道工程的PMC管理模式,PMC管理风险评价体系得以建立。为了对该体系进行评价验证,由多位项目管理和风险评估方面的专家对PMC管理风险评价体系进行了研判。在通过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后,所得到的项目风险三个阶段的矩阵均符合CR=CI/RI<0.10的判断标准。在各项指标权重的评判和打分环节,将打分以乘积再进行n次方开方的形式展开计算,再从各项指标权重和价值中得出的风险比值,最后规划阶段整体性风险评价比值为4.808,执行阶段的风险比值为3.569,而收尾和验收阶段的风险比值则为3.000。对照石油管道工程在PMC管理模式风险评价体系各个阶段相应的风险评价指标,石油管道工程在规划阶段所面临的风险值最大,而执行阶段次之,验收和收尾阶段最低。按照每个阶段所出现的风险事件,工艺许可方面在设计环节中所出现的风险因子最大,可行性研究阶段的风险次之,项目资金筹措和PMC项目管理承包商等的风险依次逐步下降。因此,建议在项目规划阶段对风险因子的排查要增加力度。

篇8

随着建筑服务行业的不断发展,建筑承包商为业主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具有全面性、集成性的特点,在这种行业背景下,EPC总承包模式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所谓EPC是指集建筑设计、采购及施工于一体的工程承包模式,这种模式大大降低了业主在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总承包商承担了大部分风险。然而与传统的工程管理模式相比,EPC模式下的风险管理因素也更加复杂,导致总承包商的风险管理压力随之增加,尤其是施工阶段,建筑项目具有周期长、涉及专业复杂的特点,因此研究如何加强建筑EPC项目施工阶段的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1EPC模式概述

所谓EPC模式是指业主将工程委托给具体承包商,由承包商按照合同约定内容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管理,主要管理内容包括项目设计、原料采购、建筑施工以及试运行等多个阶段,该模式强调承包商必须在总价合同要求下对建筑项目进行规划、组织、施工,保证建筑产品的质量,合理控制施工进度及项目成本,并保证施工过程的安全性。与施工总承包模式(DBB)相比,EPC模式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EPC模式可大大提高业主的管理效率与效果,在DBB模式下业主需要管理多个合作单位,更深入的参与项目管理,因此需要业主方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才能保证项目进度顺利推进;而EPC模式下业主只需与总承包商签订合同即可,由总承包商全面负责项目的建设过程,业主合同关系简单、责权单一、明确,且管理方式更加简便,大大提高了业主的管理效率。并且EPC模式下设计、采购、施工融合为一个整体,总承包商必须对自身的生产要素做进一步优化、整合企业资源,才能保证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其次,EPC采用总价合同模式,大大降低了业主的风险。EPC模式采用总价合同的方法,承包商不能改变合同总价,EPC工程通常具有技术难度高、投资规模大、工期时间长的特点,合同总价大大降低了业主的资金风险。当然,合同总价并非绝对不能改变的,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允许适当调整价款,合同双方可针对价格进行协商调整,以保证承包商的合作积极性。最后,EPC模式业主与承包方责权分明。EPC模式下项目管理的责任划分相对来说比较单一,业主与承包商之间的利益纠纷也会随之下降,大大减少了工程项目的风险因素。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承包商需要承担工作失误造成的风险,而业主主要负责设计构想及技术标准的制定,并监督施工进展及工程质量,相对而言业主承担的风险较少,责权明确的合作方式能够更好的控制工程施工进度、施工质量及工程造价[2]。

2建筑EPC项目施工风险的概念及主要来源

EPC项目施工风险识别是指EPC总承包商识别其承包工程中可能引发风险的因素的过程,对风险因素的发生主体、类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判断风险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上文中提到,EPC项目具有技术难度高、投资规模大、工期时间长的特点,因此施工阶段的风险识别也具有持续性、综合性、全面性的特点,在整个EPC工程中,施工阶段的风险管理是最基本的一环。对建筑EPC项目施工阶段的风险发生过程中进行全程跟踪,并掌握其发生规律,并进一步掌握施工过程中不同类型风险问题的内在原因、外在条件及影响途径,能够有效识别各种潜在风险,最大程度上提高项目建设效益。需要注意的是,EPC工程项目通常比较复杂,且风险本身也是动态变化的,因此风险识别的过程也是持续性的。EPC项目施工阶段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与业主相关的风险。建筑EPC项目施工阶段,业主的信誉、行为、履约能力等方面会对项目施工产生直接影响,比如业主是否禁止分包,或者是否指定分包商,施工过程中业主是否会提出功能变更的要求,是否能够及时、足额支付工程款项,或者是否及时审核相关文件等,均会对施工阶段的风险管理产生直接影响。二是与设计相关的风险。EPC模式下总承包商需要根据业主的要求设计施工图,而施工图设计的科学性会直接决定施工成本,且设计阶段出现实误会导致项目发生巨大损失,因此设计阶段的风险影响范围大、程度深。三是施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该阶段的风险主要包括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进度管理及材料管理等,如果总承包商缺乏足够的管理经验及科学的管理体系,则会导致施工组织混乱、施工变更多。总承包商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管理能力,有效把控设计、采购、施工等各个环节。目前我国的EPC项目管理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这对于总承包商而言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四是材料及设备采购风险。工程施工过程中材料及设备的质量、是否及时入场均会对施工进度、工程质量及安全性产生直接影响,此外材料设备的供应量、施工组织的合理性、材料设备的现场管理等也会增加施工风险。五是由分包商导致的风险,EPC总承包项目涉及多个专业,且规模大、周期长,需要对工程做进一步分包,如果分包商选择不合理则会导致施工风险增加,此外,总承包商对分包商的监管力度也会对施工风险管理产生直接影响[3]。

3建筑EPC项目施工阶段的风险管理策略

具体而言,在施工阶段建筑EPC项目的风险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3.1风险识别

1)风险识别的内涵及依据,建筑EPC项目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即为风险识别,准确的识别风险是后续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及风险处理的前提,所谓风险识别是指总承包商对于项目工程的风险来源有准确认识,并分析风险发生的条件及类型,对后续风险造成的后果有准确判断,从而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EPC项目施工风险识别是一个随着项目的发展而不断持续的、动态的过程,控制已经识别的关键风险,再进一步识别新的风险。风险识别的主要依据包括项目假设、项目特点及类似的项目经验。首先,在项目立项初期需要编写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等,编写这些文件要以若干假设成立为条件,随着项目社会环境发生变化,这些假设条件也会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风险,在项目立项初期就需要项目管理者从这些假设条件中识别对应的风险,做出风险分析及预测,提前制定风险管理措施。其次,分析项目特点。每个项目都有不同的特点,而项目特点又是项目产品或服务特点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在项目施工过程中要保证项目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具有良好品质,才能更好的控制各类施工风险因素[4]。比如高层建筑项目与普通住宅项目的技术难度、施工难点有着很大差异,通过分析项目特点即可识别出高层建筑特有的项目风险特征。最后,分析类似的项目经验,根据以往经验识别风险。在项目立项时总承包商需要多学习、借鉴之前成功的项目经验,查阅相关资料档案,分析成功项目中的风险类型及管理措施,对比现有项目中存在的不足,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2)风险识别的方法,建筑EPC项目施工阶段的风险通常具有隐蔽性的特点,一般会遮掩于正常现象背后,因此需要项目管理人员搜集资料、分析数据并进行科学整理,再结合自身的工程经验识别风险。具体而言,风险识别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种。首先,专家调查法。该方法具有较强的适用性,普遍应用于各类工程项目及工程的各个阶段,尤其是EPC项目施工过程中采用的新技术、新方法,应用专家调查法能够对新技术、新方法做出科学评估,最大程度上降低施工风险。所谓专家调查法是指邀请业内专家对项目进行综合评审,主要通过专家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及丰富的实践工程经验来识别风险。常用的专家调查法包括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访谈法及问卷调查法等,其中德尔菲法的应用最为广泛,其简单易行,识别潜在风险并进行影响评估。不过专家调查法也存在不足,即专家的主观人为因素影响较大,专家自身的专业水平、主观评价会导致风险识别结果存在较大差异,稳定性相对较差。其次,系统分解法。所谓系统分解法是将一个EPC项目分解为多个子项目,再对每个子项目进行细分模块,最终确定每个模块存在的风险,每个子项目之间都有着特定的逻辑关系。该方法适用于大型的、复杂的项目,不断要求项目管理者具有较高的综合管理能力,否则将会直接影响风险识别效果。最后,核对表法。该方法适用范围相对较窄,只适用于类型相似的项目。应用过程中总结已完工类似项目的经验,建立详细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体系中包含类似项目施工过程中已经发生过的风险事件及解决措施,管理者通过风险管理体系能够快捷、简单的识别项目中存在的风险事件,再根据实际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补充或修改即可。不过该方法的局限性也相对较大。在具体的EPC项目施工风险管理中,可以将上述方法结合在一起综合应用。先通过系统分析法对项目整体进行细分,再查阅文献初步确定施工阶段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最后结合具体的项目选择熟悉同类型项目的专家运用风险矩阵进行分析,最终确定该项目在施工阶段的关键风险因素[5]。

3.2风险评价

在识别风险后需要对风险的类型、大小、影响做出评价,分析各风险因素之间的互相联系及内在的转化条件,并评价其对建筑项目施工目标的影响程度。常用的风险评价办法包括经验评估法、概率分析法及敏感性分析法等。其中经验评估法是EPC项目施工阶段风险管理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即结合以往的项目经验对风险因素进行评价,不过该方法受评价者自身的主观直觉影响较大,评价者的专业能力、项目实践经验等均会影响评价结果,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概率分析法主要是计算项目中发生风险的概率,包括概率树分析法、蒙特卡洛模拟法等。其中蒙特卡罗模拟法适用于事先知道风险因素概率分布且风险因素连续的、具有多个独立的不确定风险因素的项目,应用该方法可对风险因素进行定量评价。敏感性分析法则是判断各个风险因素对结果的影响程度,从而确定主要风险因素[6]。不过风险本身是动态的、具有不确定性的,且风险的发生规律、风险因素的波动概率也不易确定,会直接影响到评论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敏感性分析法多用于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阶段。

3.3风险控制

建筑EPC项目施工阶段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以下几种。3.3.1规避风险规避风险是指将可能会引起风险发生的条件消除掉或者改变,以降低风险发生的机率,虽然规避风险并不代表消除风险,但是仍然能够降低风险因素的实际影响。在建筑EPC项目施工阶段要有效规避风险,就需要选拔专业能力强、施工管理经验丰富、有责任心的复合型管理人才进行管理,设计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保证施工项目顺利完成。首先要完善责任制管理。针对质量管理、施工进度管理、施工安全管理等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过程管理,每个施工环节均明确责任人及对应的责任范围,保证出现施工问题后可追溯到个人,且责任制管理可以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其次,完善专家负责制。建筑EPC项目施工阶段的风险识别需要引入专家调查法,因此需要完善专家负责制,在项目内部成立技术部、施工部、成本部以及安全部等专门的组织机构,每个部门由对应的专家担任负责人,领导专业的技术人员对各自部门的施工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或者成立专门的风险评估小组,每个部门选派专门人员对可控风险进行跟踪评估,避免风险进一步扩大。最后,要加强施工管理,对施工方的施工进行全程监控,督促施工方选择施工技术水平高且责任心强的施工队伍,以保证施工质量及施工过程的安全性[7]。3.3.2转移风险当风险无法规避时,可以充分发挥法律效益的作用通过合同或者协议书将风险转移至第三方,以降低自身的风险损失。转移风险的方法包括合同转移及保险转移两种,所谓合同转移是指通过合同条款对双方的风险责任进行约束,将潜在的风险转移给对方,主要对象包括分包商、发包商及供应商,常见的合同转移方式包括材料供应、融资租赁、工程分包等。保险转移则属于被动风险处理办法,即针对项目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因素购买保险,将其转移至保险公司或其它机构,以降低风险,这也是建筑EPC项目施工阶段常用的风险管理技术,虽然需要付出一定的保险费用,但是却保证了风险控制效果,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3.3.3风险控制及自留在准确风险识别及科学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可以实现有效的风险控制,相对而言风险控制是一种更加主动的处理措施,且风险控制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施工过程中相关人员准确识别风险,做出科学的风险评估,在风险条件发生前采取处理措施,及时做出应对方案,及时编写风险报告。风险控制的过程中也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过程。风险自留则是指总承包商自己承担施工风险造成的损失,风险自留包括计划性风险自留、非计划性风险自留,是一种重要的财务方法。计划性风险自留主要针对能够预料的风险,总承包商会从利润中抽取一定的比例设为风险基金,将风险损失计入经营成本;非计划性风险自留则针对无法预料的风险造成的损失,针对这部分自留风险就需要项目管理人员具有较强的风险控制能力[8]。

4结语

总之,风险管理是建筑EPC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施工阶段的风险因素涉及到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组织等过程,因此施工阶段风险管理的效果会对工程的质量、成本及施工进度产生直接影响。在实际工程项目管理中,管理人员要识别施工阶段的关键风险因素,尤其是EPC模式下总承包商需要承担更高的风险,因此更需要对风险因素做出准确识别及有效控制,才能进一步保证工程项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9]。

参考文献:

[1]胡文娇.海外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分析及控制措施[J].建筑技术开发,2018(20):70-71.

[2]韩大华.谈谈海外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J].科技资讯,2019(10):97-98.

[3]张洁,张欢,吴江莉,等.海外EPC工程项目的风险识别和形成机理分析[J].山西建筑,2017(09):218-220.

[4]王雨群,高枫.绿色建筑装饰污染政府监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基于政府与企业的动态博弈分析[J].江苏建筑,2019(3):100-104.

[5]陈建华,马士华.基于工期协调的项目公司与承包商收益激励模型[J].中国管理科学,2017,15(3):114-122.

[6]朱庆华,窦一杰.绿色供应链中政府与核心企业进化博弈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7(12):85-89+95.

[7]傅砾,陆龚曙.基于委托理论的成本加激励费合同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9):105-107.

篇9

一、工程保险概述

工程保险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保险市场。1929年英国保险机构对当时正在泰晤士河上兴建的拉姆贝斯大桥提供了一切险保险,从而开创了工程保险的历史先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大规模的重建过程中,业主和承包商等建设市场的主体面临着难以承受的巨大风险,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工程保险业务应运而生,并得以迅速发展。

我国正式开展工程保险业务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为了引进外资,以及利用国际金融组织(世行、亚行等)贷款进行国民经济建设,工程保险和工程保证担保作为工程项目管理的国际惯例被引入我国。目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工程保险业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也越来越快。

我们熟悉的保险,按照其保障范围通常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人身保险,包括健康保险及伤害保险等;第二类是财产保险,包括财产损失保险和责任保险等;第三类是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与工程建设有关的保险涉及到上述三大类所有保险的内容。

按照保险的法律性质,与工程建设有关的保险可分为强制保险和自愿保险两大类。一般而言,强制保险是项目招标(或合同)文件中明确规定的承包商投保险种,其保险费包含在标价中,最终是由业主来承担的;而自愿保险是承包商根据工程情况,经过风险分析后自行购买的保险,其费用由承包商承担。

在国际公开招标,特别是使用“世行”和“亚行”贷款的工程项目中,对强制保险都有明确要求。

在工程建设中,承包商可根据其对风险的评估分析,拿出风险管理决策方案,并自行购买相应保险。

二、运用保险手段加强风险管理

随着现代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内部的政治、经济结构不断发生变化,部门、行业、当事人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各种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大大增加,尤其是近代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所导致的买方市场,使企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再加上需求变化的日新月异,产品寿命和技术更新周期日益缩短,使产业投资和工程承包的风险越来越大。因此,对于工程承包风险的分析研究自然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课题。

在工程建设中,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工程项目管理中,风险管理必不可少。所谓风险管理,就是承包商对潜在的意外损失进行辨识、评估,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即在主观上尽可能有备无患,或在无法避免时亦能寻求切实可行的补偿措施,从而减少意外损失,或进而使风险为我所用(科学利用风险进行工程索赔)。

目前国际工程市场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传统的国际工程承包分工比较专业,比如项目前期的可行性研究是由业主委托的咨询公司进行的;项目实施阶段的设计、设备采购、施工是由业主进行招标,再分别由设计商、设备供应商和施工承包商来完成;项目完工后由承包商交付业主去进行经营管理。而当今的国际承包工程正逐步向大型化、复杂化、高技术化的方向发展,EPC(设计―采购―施工)、BOT(建设―经营―转让)、BOO(建设―拥有―经营)、BOOT(建设―拥有―经营―转让)等带资承包工程建设方式已被广泛应用。这对国际工程承包的运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国家为鼓励机电产品出口,以及促进工程承包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每年都要拿出数百亿人民币为外资和外经项目提供信贷支持。这就是我们熟悉的出口买方信贷、出口卖方信贷和政府优惠贷款。使用上述资金开拓国际市场为工程承包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在中电公司执行的工程承包合同中,大部分是使用中国进出口银行的出口信贷项目。而这些项目所在地大多为第三世界国家,其中大部分是“世行”评级中标明的高风险国家,如古巴、苏丹、伊朗、老挝、柬埔寨等。在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中,反映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1.业主方通常对工程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程序不了解,特别是对融资操作不清楚,甚至对支付出口信用险的保费不理解。这就要求承包商提供必要帮助和做说服工作,甚至要代业主方策划,并替他们完成一些工作。

2.业主方没有能力按照国际惯例编制工程总承包合同文件,也无法拿出合理可行的技术方案,更没有钱聘请工程咨询公司承担上述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以上工作只能由承包商完成。而承包商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或本身能力不够,在急于对外签约的心情驱使下,使编制和最终签署的合同文件往往很粗糙,不规范,存在忽视风险管理的问题。

3.由于这些国家经济落后,办事效率低下,造成在前期开拓工作中,承包商无法获得必要的基础文件(国家资源、自然条件、地质勘探、发展规划等)及法律法规文件等。这为以后合同履行埋下了风险隐患。

4.业主方对工程建设无法进行有效的管理,也没有钱聘请监理公司。但所有的问题和责任均要求工程承包商来承担,包括由于业主方面原因造成的困难和损失。如合同中责任界定不清,后果将很难预料。

5.业主方有时会成为项目的分包商,或指定本国的企业作为分包商,参与工程建设工作。由于这些分包商的能力不够,很可能给工程造成损失,也要由总承包商承担责任。

6.受国别政策的制约(办理出口信用保险指标),以及工程项目所在国家的政治、经济、战争、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出口信贷项目的前期开拓、合同执行以及还款需要很长时间(通常在10年以上)。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各种不可预见因素时刻伴随着承包企业。

从上述情况看,由于我们经常面对的是对技术和管理不熟悉、办事效率低、经济实力差,甚至腐败的业主;再加上漫长的合同周期,使承包商始终处于各类风险的包围之中。所以迅速提升工程承包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落实风险防范、风险控制、风险转移和风险利用措施是十分必要的。在国际工程承包领域,保险是迄今采用最普遍,也是最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之一。对于工程承包企业来说,保险的重要意义在于以极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安全。

三、投保工程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运用保险手段,提高工程风险管理质量方面,大家已取得共识。接下来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选择投保险种,最大限度降低工程风险,同时保费支出又能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1.应对所承包的工程项目进行风险分析,即对工程实施过程中将会出现的各种不确定性,以及可能造成的各种影响和影响的程度,进行认真客观的分析和评估。通过对那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关注,对可能发生风险的影响的揭示,对潜在风险的分析,以及对自身应对风险能力的评估,来为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国际上对工程风险的分析研究已有多年历史,各国都已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已总结出来并普遍采用的方法有调查和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统计和概率法、敏感性分析法、蒙特卡洛模拟法、CIM模型等。

2.通过对工程风险的分析和评估,制定出完善的风险管理决策方案。对于那些发生机率高、损失金额较大,采用其他防范措施(保函、分包、管理等)无法避免的风险,要通过投保工程保险来解决。

3.在工程建设中,要按合同规定投保强制性保险。但同时也要针对项目的整体情况,依据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方案自愿办理有关保险。如在建筑工程一切险中规定了除外责任,即由于战争、罢工、命令停工、被保险人失职、设计错误、纠正或修复工程差错等造成的损失不予赔偿。这就要求承包商根据项目情况,通过办理附加险的办法来规避战争、罢工等造成的损失;通过投保职业责任保险,来规避设计错误、监理错误等风险。

应特别指出的是,对于利用出口信贷的工程项目,如工程总承包合同中未对保险做出明确规定,承包商也应办理必要的保险。千万不能为了省事省钱,而抱有侥幸心理,一旦风险发生,轻则损失利润,重则给企业带来灾难。工程承包项目中,有的合同在保险条款方面规定的不清晰严密,在合同执行中一定要引起重视和改进。

3.应针对国际工程承包的特点,合理选择投保的险种,努力争取在获得良好保险服务的同时,尽量节省保险费支出。具体方法如下:

(1)投保主要险种时,根据工程需要适当增加附加保险。有关主要保险目的,也可以通过附加保险体现。

(2)在投保时,应根据工程的进度,工作的性质,投保的金额,险种的保费等诸多情况,综合分析分段投保。即利用成套的概念降低保费成本。

(3)根据工程项目的风险分析和评估,合理设定投保险种免赔额。如建筑工程一切险的免赔额,工程本身部分是保险金额的0.5―2%,施工机具设备部分是保险金额的5%。免赔额的高低直接影响保费价格水平。所以根据情况,适当增加免赔额可以大幅度降低保费支出。

(4)对于发生机率大的风险,在投保时可适当增加保险金额。这样不但可以防范风险,同时还可以在保险赔偿时获利。中电公司在出口货物远洋运输方面(按货值110%投保),有保险索赔获利成功的案例。

(5)在工程预算中适当降低不可预见费的比重。因为保险费的增加,意味着许多不可预见风险已得到规避,所以可适当减少工程不可预见费。这样不会由于保费增加而影响企业市场开拓的竞争力,以及工程的项目管理和考核。

(6)国际工程赢得的利润,通常要在项目所在国缴纳所得税,且税率均在20―30%之间,甚至更高。而保险费在世界各国都是可以计入企业成本的。所以在核算投保成本时应考虑上述因素。

(7)作为国际工程承包商,可以选择与国内、国外知名保险公司合作,以降低保险成本。

4.鉴于保险在工程风险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考虑到工程保险的险种、投保程序、保单内容等十分复杂,要耗费承包商大量的精力,又不易得到优惠的保险条件和价格,建议可采用国际通行的办法,即聘请保险经纪人或保险咨询公司做顾问来解决上述问题。他们可以完成以下工作:

(1)识别和评估风险。包括研究工程事故记录、分析合同条件与条款、评估风险,并提出预防对策和风险分担建议等。

(2)设计项目风险投保计划。包括收集资料、制定保险方案、识别可投保与不可投保风险、保证不重复保险、不遗漏保险。

(3)洽谈保险合同。包括选择保险合同条件、洽谈保险费率,确保被保险人的利益。

(4)监督风险管理。包括建立风险档案、风险管理手册、制定应急措施、培训风险管理人员等。

篇10

实行项目总承包具有很多优点。对于业主来说,由于其将工程的设计、施工全部承包给一家承包商,从而减少了管理和协调的工作,并有利于工程的进度和质量控制,有效降低工程造价。国外经验证明,采用项目总承包的模式可以降低造价10%左右[2]。对于承包商来说,由于可以从设计开始,从项目的整个建设周期的角度来更合理的分配资源,将其丰富的建材采购、结构形式、产品市场知识运用于管理过程中,更好地发挥管理优势,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

1、工程项目风险及风险管理

风险指干扰目标实现并可能带来损失的不确定性。工程项目风险指工程项目在设计、施工、竣工验收等各个阶段可能遭受的风险。由于工程项目具有规模大、周期长、单件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在实施工程中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因而比一般商品具有更大的风险。同其他项目风险一样,工程项目风险也具有客观性、必然性、可变性、相对性、阶段性等特性。

风险管理指人们对潜在的意外损失进行识别、评估、预防和控制的系统过程,表1为不同合同类型的风险分担[3].从表1中可以看出,总承包(EPC和D-B)模式下承包商所承担的风险显然大于施工总承包或分项直接发包的风险。因而总承包项目的风险管理尤为重要。 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贯穿于项目管理和合同管理的整个过程,并且根据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进行动态的调整。风险管理程序见图1.

2 、项目总承包(D-B)模式的风险识别

在项目总承包的模式下,业主不仅赋予承包商建造工程的责任,还要求承包商负起设计的责任。表面上看,业主几乎将所有的风险都转移到承包商的头上。但实际上,如果不能在项目的实施中对风险进行认真的识别和有效的管理,这种模式会给双方带来严重的风险。

对于业主而言,将大部分风险转嫁给承包商的同时,也失去了对项目相应的控制权。业主应该明白转嫁大部分的风险会带来两个潜在的后果:要么承包商已经将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考虑到报价中去了;要么承包商将面临财务危机,无法完成项目。又因为承包商单一,所以,如果承包商不合作或能力不足,业主面临的风险反而更大。这是在总承包项目中业主必须面临的决策风险和组织风险。

对于承包商而言,他不仅要承担建造过程中的风险而且要承担设计过程中的风险。我国现阶段的承包商,一方面,往往只在设计和建造中具有优势,如果不能很好的协调设计和建造过程,其风险反而会大于作为专业承包商的风险。另一方面,又存在管理能力不足的普遍问题,如果难以有效地对分包商进行控制和管理,则会面临较大的组织风险。可见,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对于业主和承包商都具有重要作用。

风险管理的首要工作是对风险的辨识。风险识别的方法很多,可以参照以往经验和资料进行风险因素的统计,也可以采取专家访谈等方法。表2 描述了总承包项目中的风险因素及其类型和影响后果。

对于总承包的建设项目,选择不同支付方式对业主和承包商风险的分担也有着明显的不同,见表 3[5].

转贴于

3、风险的评估

对风险进行识别和分类后,需要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可能带来的损失。风险发生概率的估计方法很多,可以利用已有的数据资料构造概率模型,进行统计分析;可以请专家依据经验评估;可以研究概率发生的周期规律,设置先行指标进行推断。目前国际上比较常用 的 方 法 是 蒙 特 卡 罗 ( MonteCarlo)模拟法。应用这种方法对土耳其的一个总承包项目进行了进度和成本的风险分析,实证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

风险大小的排序和相互作用后的综合影响判断常用的方法有: PERT法、层次分析法(AHP)、综合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

4、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涉及到这样几个问题:风险怎样在业主和承包商中间进行合理的分配;怎样尽可能的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减小可能带来的损失;有那些风险防范和控制手段等。

4.1风险分配的方法

M. Osama Jannadia、Sadi Assaf、A. A. Bubshait、Allam Naji[6]曾就“项目参与方对合同解决争端的态度和观点”向11位业主、59位承包商和 23咨询机构做过调查。调查显示大多数人肯定了5 种解决争端的合同管理方法:公平的分配合同风险、起草争议解决条款、组建专门机构、中立的仲裁机构的支持和招投标仲裁机构的支持。公平的分配合同风险位于首位,也说明了项目的参与各方对这个问题的关注程度。实际上,每一个合同都有风险分配的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合同风险平均的分配,风险的分配与权利的分配是相关联的。如果业主乐意和承包商之间有一个清楚的风险分配,这样的分配既有利于减小合同风险又可以提高企业业绩。合理的风险分配对降低一些特殊工程的交易成本来说也很有效。然而调查显示,74%左右的合同由业主起草。业主为了尽可能多地避免承担风险的目的,必然会分配尽可能多的风险给承包商。

4.2风险分配的原则

设计—施工总承包风险分配应遵循以下原则:

(1)责、权、利的平衡。风险应和收益并存。承担风险的一方,应可以得到风险不发生带来的收益。如在总承包合同中因为承包商必须要承担对分包商的组织风险,则如果承包商管理能力较强,组织工作较好,则它应得到较高管理费的收益。

(2)风险分配给容易控制的一方。从项目全寿命周期的角度来看,风险分配给容易控制的一方,一方面,控制方可以通过有效控制风险得到相应收益,另一方面,可以降低项目的全寿命周期费用,是比较合理的。

(3)对于难以预计的风险,应由业主承担。对于总承包项目,承包商承担的风险相比其他合同体系是最大的。如果还要承担难以预计的风险,会迫使其大幅度的提高造价,而且会打击其工作积极性

(4)应符合工程惯例。一方面,惯例是大家公认的处理方法,较公平合理。另一方面,大家对惯例比较熟悉,产生分歧可以较快解决。

4.3风险转移的方式

在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风险转移是工程风险管理的采用最多的措施。风险转移的方式各种各样主要有:工程保险、工程担保、联合投标、工程分包。风险转移将风险转移给第三方,但并不能完全消除风险。而且将风险转移给他人,也并不意味着他人一定会因此受到损失。在某些条件下,反而可以实现双赢或多赢。

5 、减少设计— 施工总承包风险的设想和建议

5.1业主和承包商相互信任,实现双赢或多赢

无论是风险的分配还是纠纷的解决,相互信任都是重要基础。国外一项研究表明:信任程度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索赔条款的使用,而索赔条款的使用是增加工程成本的一个重要方面。表4 为在低信任和高信任的关系下索赔条款的风险使用的调研表(5分制)[7].

5.2建立理想状态下风险评估方法

项目风险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的特点,对于某些风险,如地震、台风等风险是不可避免的。但在这些风险发生时所附带的人为风险,却是可以避免的。比如,在自然风险发生时,承包商消极的进行抢救,都会给项目带来较大的损失。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由于对该风险带来的损失难以有效评估,哪些是必然风险,哪些是人为风险难以分清。如果能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业主和承包商是相互信任的,目标是统一的,两者的共同的愿望都是尽量的降低风险,则可以计算出项目的最低风险。在最低风险的基础上,分析造成风险增加的因素,并且对这些因素形成的责任明确化,则可以清晰的进行风险分配,最低限度的减少了人为风险。

5.3完善总承包的配套政策和法规体系

我国对推行工程项目总承包还处于探索阶段,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法规系统尚未建立和完善。这实际上也给业主和承包商带来了很多潜在的风险。比如,纠纷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合同文件不完整等,都会给项目实施带来风险。

参考文献:

[1] Mark K, Victor S. Comparison of U.S. Project Delivery Systems. ASCE—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1998,124:435-440.

[2] 孙继德。 项目总承包模式[J]. 土木工程学报,2003,36(9):51-54.

[3] 王卓甫。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M]. 北京:中国水利出版社,2003-02.

[4] Casey, J. J. Identification and Nature of Risks in Construction Projects: A Contractor's Perspective. Proceedings of ASCE Construction Risks and Liability

Sharing Conference. Arizona. 1979:17-23.

[5] Ahmet ?ztao, ?nder ?kmen. Risk analysis in fixed-price design-build construction projects.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2004,39: 229-237.

篇11

【关键词】内部审计;外包;操作环节

内部审计外包(OutsourcingtheInternalAuditFunction)是指组织将其内部审计职能部分或全部通过契约委托给组织外部的具备专业胜任能力的机构或人员执行。它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强化内部审计监督;有利于降低企业内部审计成本,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有利于转移企业内部审计风险,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内部审计外包在给企业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企业在实际操作内部审计外包时,应当把握好风险评估、外包商选择、外包合同审查和事后监督控制等主要环节。

一、评估风险

企业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当负责了解与内部审计外包相关的风险,并确保有效的风险管理程序能充分到位。作为董事会职责的一部分,董事会应当就内部审计外包对企业战略目标和计划的支持情况、与外包商的关系管理情况进行评估。没有一个有效的风险评估阶段,内部审计外包就可能与企业的战略计划不一致,或带来不可预见的风险。

评估内部审计外包风险,一方面要通过感性认识和历史经验来判断,另一方面要通过对各种客观的统计、计划、总结等历史资料,以及本企业或其他企业的风险事故的记录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并在必要时向专家咨询,从而发现外包可能出现的风险,为后期的风险控制提供对象。同时也要注意内部审计外包风险的评估是一项连续性和系统性的工作,随着企业内外各种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企业所面临的内部审计外包风险的大小和种类也有所不同,这就需要企业持续不断地去评估风险。

内部审计外包的风险评估应当考虑下列情形:企业的战略目的、目标和经营需要;评价和监督外包商的能力;内部审计业务对企业的重要性和外包的风险程度;对内部审计业务外包的明确要求;必要的控制和报告程序;外包商的义务;内部审计外包的应急计划;对内部审计外包协议的持续评估,以评价是否与企业战略目标一致;外包商的工作业绩是否符合监管要求和有关准则等。

二、选择外包商

选择好的外包商是内部审计外包成功实施的关键。如果企业对外包商的选择出现失误,将会对企业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因此,企业一定要谨慎选择外包商。一个良好的外包商必须是内部控制完备、具备专业胜任能力和财务状况良好的公司。一般来说,企业在选择外包商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a.质量承诺。质量承诺是否达到企业的预期要求,是否能有效解决企业的问题,是选择外包商的首要因素。

b.收费标准。企业进行内部审计外包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降低成本。内部审计外包是否一定会节约成本,因企业的具体情况而论,不能轻易做出主观判断。所以将内部审计业务进行外包前,进行综合性的成本分析是保证决策正确的客观要求,而外包商的收费标准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c.外包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企业外包的一般是不占优势的内部审计工作,是为了弥补内部审计的缺陷而采取的行动。为达到这一目标应首选行业中居于领先地位的服务商,这也是质量承诺得以实现的基础。在外包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企业应当考虑:评估外包商提供内部审计服务的经验和能力;评价外包商在未来预期的运作环境下提供内部审计服务的经验知识;必要的话,要进行现场督察,以更好地了解外包商是如何开展内部审计服务的。21写作秘书网

d.外包商的市场地位及市场成熟度。考虑外包商在内部审计行业中的执业期限有多长、市场份额有多大,这关系到外包商提供服务被监管部门认可的程度,也可用以评价外包商承接内部审计业务的资质。

三、审查外包合同

选择好外包商之后,企业应该与外包商就有关事项签订外包合同。外包合同作为双方的主要约束条件,对外包合作的顺利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有效的合同可以帮助企业甄别高效承包商,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道德风险问题,促使承包商努力完成外包业务。

内部审计外包合同应当考虑企业经营需求和在风险评估、选择外包商阶段被识别出的重要风险因素。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内容应当包括内部审计的服务范围、业绩标准、安全保密、控制措施、审计条款、报告制度、审计收费、争议解决。

a.服务范围:合同应当明确规定有关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包括外包商的任务和职责;外包商实施的风险分析和制定的计划必须事先得到企业高级管理层的批准。

b.业绩标准:业绩标准规定了外包商最低的服务水平要求以及如果未能满足标准实施的补救措施。企业应当定期审查外包商的业绩标准,确保其内部审计服务与企业战略目标相一致。

c.安全保密:合同应当规定外包商保守执行业务过程中获知的商业秘密,以防止其泄露企业的商业机密而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

d.控制措施:企业应当考虑外包商的内部控制措施;遵循监管要求的合规性;外包商保持的有关记录;高级管理层及其代表、外部审计人员和监管当局有权在任何时候接触与外包商任务有关的记录,包括审计工作计划和工作报告。

e.审计条款:合同应当注明外包商提供的内部审计报告类型(如财务、内部控制和安全评估)。合同也应当注明内部审计次数、有关审计成本和企业获取内部审计结果的权利。

f.报告制度:合同条款应当规定企业收到的内部审计报告的时间、类型和次数。

g.审计收费:合同应当明确内部审计服务收费的计费依据、计费标准及付款方式与时间。

h.争议解决:企业应当在合同中订立一个争议解决规定,以解决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

环境的变化会给企业的内部审计业务带来新的问题,企业管理当局在签订外包合同时应考虑合同是否具备足够的灵活性,所以企业与外包商之间也应当订立可以改变合同条款的协议,尤其是会预料到可能出现重大问题而需要扩大审计工作的时候。在签字之前,双方应当聘请法律顾问进行审查。

四、控制和监督

内部审计外包后,企业面对的不再是企业内部的审计人员,而是承包商,这样就增加了企业的运作风险。因此,对整个外包活动的控制和监督就显得额外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整个外包工作的成败,是整个外包工作的关键所在。对于外包过程的风险,如果企业不能很好地甄别并加以控制,那么企业不仅不能从外包中获益,还有可能面临难以估量的损失。特别是当企业将一项重要的内部审计业务外包出去的时候,就更需要对这些风险进行控制和监督。

企业可以不参与外包审计,但不能不控制审计过程。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无论是否外包,企业的董事会和最高管理层都应对确保内部控制体系、内部审计工作的适当性和有效性负最终的责任。部分外包内部审计业务的企业,应当考虑维持一支少量精干的内部审计队伍,并让具备资深和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担任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外包商协助内部审计人员确定要审查的风险,提出建议,实施经内部审计经理批准的审计程序,并与内部审计人员共同向董事会或其审计委员会报告其发现的问题。全部外包内部审计业务的企业,应保留一名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对内部审计日程进行适当的安排和控制。

对外包过程的监督,主要是监督承包商的行为及结果,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a.监督外包商的运作状况

审查审计报告和获取的监管检查报告,评价外包商控制措施的完备性;跟踪检查审计报告所指明的任何缺陷;定期审查外包商与内部控制有关的政策;监督外包商在内部审计方面的人动;实施现场监督检查等。

b.评估外包商提供的内部审计服务质量

企业应当定期审查有关外包商业绩的报告,确定这些报告是否准确;及时追查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评估外包商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水准的计划;评价外包商支持和增强企业战略导向的能力等。

c.监督合同遵守情况

企业应当定期审查合同条款是否得到遵守,是否有必要根据企业需要对某些条款进行修改;保留与合同遵守、修改和争议解决相关的档案记录。

如果外包合同出现突然终止的情况,企业要有应急措施。假如在内部审计领域还有许多可待选择的外包商,应急措施应当对某个候选外包商进行详细的调查。假如新外包商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开展工作,企业就必须考虑临时增加其自身的内部审计能力。

内部审计外包合同完成后,企业要对本轮外包进行评估和总结,及时地解决本轮外包中遗留的各种问题,如解决合同争议、进行事后的补救工作等,为下一轮外包的开展做好准备工作。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 固定总价合同;承包商;风险;应对措施

Key words: fixed price contract;contractor;risk;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7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4-0087-02

1 固定总价合同概述

1.1 固定总价合同的概念

固定总价合同通常也被人们称为“一口价合同”、“包死价合同”、“闭口合同”。固定总价合同中的“固定”主要是指约定的合同项目中应该完成的工程量和实施工作的总价款是固定的,该总价在结算是固定不变、闭口包干的,除非发包方有增减工程量或者施工设计的变更情况出现,否则总价一律不做调整。

1.2 固定总价合同的特点

①固定总价合同的工程造价更加易于结算。固定总价合同的总价是提前就固定好的,因此在项目施工单位(发包方)不改变合同施工的内容与合同施工的设计形式时,固定总价合同最初所约定的总价款就是项目承发包双方最终的结算价款。固定总价合同对于施工单位(发包方)而言,能够提前就对项目的工程造价成本进行良好的控制与管理,节省了大量的工程计价与核价工作,对项目的发包方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②固定总价合同将项目实施的风险更多的转嫁给了项目的承包商,这主要是因为固定总价合同对项目的施工量与材料价格等因素都进行了约定,将这些完全交由给项目的承包商负责。因此对于项目的承包商而言,合同所约定的量与价是其将要承担的主要风险。固定总价合同一经签订,就意味着承包商在合同的履行中必须承担价格的波动和工程量漏算、错算等风险,而这些恰恰是承包商在项目承包前最难以预计、控制和把握的。

③固定总价合同更多的维护了发包方也就是施工单位的利益,承包商的索赔机会很少。固定总价合同通过一口价的形式将项目工程的造价进行约定,并把项目施工过程中的价与量风险转嫁给项目的承包方,极大的维护了项目施工单位的利益,更好的降低了发包方的风险。这些客观情况使得项目的承包商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难以发挥其主动权,能够索赔的机会也大大减少,因此固定总价合同是发包方的利益维护者,故而备受项目施工单位的推崇。

1.3 固定总价合同的应用条件

①固定总价合同的工程范围必须清晰、明确,以便能够让项目的承包商进行准确的工程量预估,避免因承担项目的工程量计算错误而产生风险与损失。

②固定总价合同的项目施工设计图纸必须详细、完整,只有保证项目图纸的完整性与详细性,才能够最大确保项目工程量计算的准确性,避免工程量的遗漏与错误。

③固定总价合同的工程结构和技术要求必须比较简单,尽量要求工期短,工程量小,从而能够有效的降低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变化因素,加强工程条件的稳定性,很多固定总价合同将建设工期设置在一年以内,以有效降低操作等风险。

④固定总价合同的工程投标期要求时间比较宽裕,以方便项目的承包商进行详细的数据分析、现场调查与工程量计算,从而有效降低承包商的报价风险。

⑤固定总价合同要求双方将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清楚清晰的表达,以减少施工过程中的疑义。

⑥固定总价合同要求对合同风险进行合理分摊,其中必须明确具体到风险的分担内容与补偿范围等规定。

2 固定总价合同对承包商的利弊分析

对于承包商而言,固定总价合同能够帮助承包商尽早收回工程资金,节约成本,为承包商提高工作效益。但是其一口价的约定合同形式,也极大的增加了承包商的风险。在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固定总价合同的承包商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价格风险

对承包商而言,固定总价合同一经签订,项目的价格风险就随之而来,具体来说,价格风险主要包括合同履约过程中的物价和人工费上涨等风险,该风险是全由承包商所承担,发包方对此不予进行补偿。

2.2 工程量风险

对承包商而言,固定总价合同一经签订,项目的工程量风险也会随之而来,具体来说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项目的发包方有提供详细的工程量清单,但是在承包商在对工程量进行复核时却出现了复核的失误或者计算的错误等问题,从而导致承包商风险;第二种是项目的发包方未提供工程量清单,项目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工作将由承包商自己负责,这种情况下,受自身经验与能力等因素的限制,承包商无法准确的对项目施工单位的工程量进行准确的把握与理解,从而导致工程量的估算工作出现纰漏或者遗漏,由此所导致工程量漏算、错算等风险与亏损问题将由承包商全部来承担。

2.3 索赔风险

固定总价合同以一口价的形式提前对合同的双方进行了价与量的约定,而这一约定对项目的承包商是较为不利的,除非施工单位需要变更设计或者增减工程量,否则合同所约定的价格款项是难以调整的,这样极大的加大了承包商的项目索赔风险。

3 固定总价合同对承包商的风险防范措施

3.1 价格风险的防范措施

固定总价合同中的价格风险有些是因为承包商报价计算的失误所产生的;有些是因为承包商漏报项目所产生的;还有一些是因为市场的变动所产生的,但是这些因素所引发的价格风险无一不是由承包商所自行承担。因此,承包商在签订固定总价合同时,必须对项目的物价和人工成本情况做系统性的核算与评估,充分考虑项目施工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并结合市场的变化情况,在合同中就材料的种类、价格标准、调整幅度等作出明确约定,从而有效的降低因材料涨跌情况所造成的承包商风险与损失。

3.2 工程量风险的防范措施

不明确的合同工程范围是固定总价合同工程量风险的最大来源,如在某固定总价合同中约定:“合同价款所定义的工程范围包括工程量表中列出的,以及工程量表未列出的但为本工程安全、稳定、高效率运行所需的工程”。很明显,如果承包人在工程量计算时未包含发包人指令增加的新的分项工程,那么承包人将无法得到相应分项的工程款。因此,在签订固定总价合同时,提前就合同工程的范围进行明确极为必要,只有明确合同的工程范围,才能最大的建设承包商的工程量计算失误,从而有效的降低工程量风险。此外,要有效的规避承包商的工程量风险,还必须尽量要求项目的发包方提供详细的工程量清单及图纸等资料,并有效保证相关资料的详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从而有效的减少对合同履行过程中的工程量计算错误,从而有效的降低承包商的工程量风险。

3.3 索赔风险的防范措施

除了对固定总价合同中的价与量进行详细的沟通与有效的复核,还应该针对合同中可能涉及的发包方设计调整与工作量增加做明确具体的约定,从而有效的增加承包商的合同主动权,降低承包商的索赔风险。

4 结束语

总之,固定总价合同的签订对于承包商而言既有利也有弊,在实际的项目合同签订过程中,必须做到趋利避害,详细的对相关项目情况进行系统的分析与准确的评估,对合同履行过程中所涉及的价格与工作量的变动做准确的估算与风险防范工作,以有效降低合同承包商的风险,为合同的承包商谋取更大的利益与合同履行保障。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