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25 09:23:0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德育中的因材施教原则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 G4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3-0142-01
众所周知,母爱是伟大的,但师爱要高于母爱,它意味着教师不能以狭隘的个人感觉好恶去对待学生,而应带着祖国的希望和人民的重托,按照接班人的要求去全面关心每个孩子的成长。高尔基曾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可以教育孩子。”实践表明,当我们真正热爱他们时,我们就会努力地运用各种方法来帮助他们获取成功和进步。爱,是通过教育成功的桥梁,也是一条基本的教育原则。在一线工作的我,更觉得在教育教学中,爱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多种多样的。
一、多给优生一点“严爱”
师爱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自觉的、纯洁而真挚的、普遍而持久的恩爱。教育需要爱,没有师爱的教育是不存在的。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奉献这种师爱,是教师成功的关键,它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其它教育因素不可替代的作用。俗语说,“严是爱,松是害”,“严师出高徒”,这是许多教育者的经验之谈,也说明了“严”与“爱”的关系。
一般来说,优生谁都喜欢,这是无可非议的。正因如此,优生的缺点往往容易被掩盖、被忽视、被原谅、被袒护。但小的缺点也会酿成大错。因此,笔者对此类学生总是以严爱来要求他们。
我们班的语文科代表李佳佳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上课表现积极,学习成绩优秀。可她非常傲慢,每当我让她辅导别的同学或别的同学问她不懂的问题时,她极不情愿,并对其他同学冷嘲热讽。针对她这种自以为是的表现,教师专门召开了一次主题班会,让学生各自上台演讲,说出自己的优缺点,然后其他学生当评委,看是不是实事求是。学生大都能对自己做出准确评价,可李佳佳只说了她优秀一面,这时其他同学给了她严厉的批评,并指她平时存在的问题。李佳佳脸红了,感觉到了自己在班里并不是很受欢迎。后来,李佳佳终于认识到优生不只是学习要好,还需行为表现好,还应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同学。
对优生的教育管理,要爱护其上进的积极性,要从有利于健康成长出发,对他们做到严得合理,爱的真诚。严自爱出,爱从严来,做到表扬适度,批评得当。把爱体现在对他们真正的关心帮助上,做到放心不能放松。既要防止超越实际和优秀生接受不了要求的“严”,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又要反对放松管理,搞迁就姑息所谓“爱”,助长他们不良思想的滋长。
二、多给学困生一点“偏爱”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对学困生这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师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
开学的第一节语文课上将近尾声时,老师让学生练习“读一读”,无意间点到最后一排的刘栋,他却低着头,站着不动,好像接受审判一样。这时,有学生说:“老师,他不会读的,他的成绩很差,胆子很小,以前我们老师都不点他的……”我听了不觉一愣:让他坐下,再叫一位?但刘栋那沮丧、自卑的样子深深的刺痛了我的心。我停了一下,走近刘栋低声对他说:“你能念吗?”他没回答,只是轻轻的摇了摇了头。我对大家说:“谁愿意帮他?”话音刚落就有许多同学举起了手。我又对刘栋说:“你看,有这么多同学愿意帮你,但必须经过你的同意,你喜欢叫谁就叫谁!”听了我的话,他沉默了一阵子后慢慢地抬起来头,然后用手指了指同桌。同桌李浩满心欢喜地站起来,然后刘栋开始读了,一碰到不认识的字,同桌李浩马上就告诉他。当刘栋读完时教室里突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有的同学甚至对他竖起了大拇指。我看见刘栋的脸上露出轻松而又愉快的笑容。我摸了摸他的头说:“你读的真棒,老师很高兴!大家的掌声告诉老师,你和同桌配合的很默契”。刘栋仰着头,眯着眼睛,开心地笑着,那愉快的神情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
从那以后,他不仅课堂上发言积极了,而且作业的完成情况也一次比一次强。每当他有进步的时候,我总对她说:“你的进步真大,比老师想象的还好。”他慢慢的向优生靠近了,由此证明,如果我们在教育要求上“退一步”,那么就有可能让“学困生”获得勇气、信心和成功。
三、多给有错的孩子一点“宽容之爱”
犯错误的学生,笔者从不火冒三丈地批评和简单粗暴地训斥,而是从“爱”出发,从关心入手,体察谅解,甚至加以“庇护”,使他们体会到老师用心良苦而恍然大悟,使他们觉得老师信任他们,真心地对他们好,自己应该好好学习,不然对不起老师,从而产生一种“情感报答”的心理。
二、因材施教的实施要点
在现在的教育形势下,教学工作始终要围绕“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对学生因材施教是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的,是值得提倡的。
1.要因材施教,就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
因材施教的前提是学生,就是“材”,要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即词汇量、口语、语法等掌握情况以及思维特点,以便于在课堂上能照顾到他们的具体需求。
2.要因材施教,就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对学习效能最大的助推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英语课外兴趣小组,英语能力竞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活动来了解他们对什么样的英语教学形式、什么样的英语教学内容感兴趣,从而在教学中投其所好,对症施教。
3.要因材施教,就要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英语学习将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将终生受用。不良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会起到阻碍作用。对学习习惯,教师要了然于心,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三、因材施教的具体实践
1.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分层教学是实现因材施教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实践形式。
(1)学生分层。按照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高低和学习需求等不同,可以把学生划分为三个层次。对于学优生,我引导他们订阅《英语周报》或《21世纪报》,阅读原版英语小说的中英对照版或简装版,扩大知识面;对于中等生,在巩固基础的前提下鼓励他们向学优生看齐;对于学困生,主要是查漏补缺,使他们掌握课内的基础知识和语法等。
(2)目标分层。我们往往把学习目标比喻成黑暗中的灯塔,确立学习目标的学生,学习会更有针对性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订长期、中期和近期目标。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时也进行不同程度的帮助。
(3)内容分层。教学的内容分为三层:每课的基础知识,即新单词、短语、基本语法属于第一层,这一层的内容要求所有学生掌握;第二层是重点知识、语言点的运用,要求学优生和中等学生掌握,学困生作一般理解;而难点知识和课外扩充就是第三层的教学内容,要求学优生突破难点,中等生作一般理解,对学困生不作要求。
(4)评价分层。根据学生的层次以及学习和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对学生采用动态评价体系,强调过程性评价,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评价,使学生对自己每一个阶段都有客观的评定,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和进步,压力和动力共存。教师也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矫正,改进教学方法。
2.多样教学,因材施教
认知模式是:(1)理论假设:①道德发展论;②道德教育论。(2)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①道德两难问题及其设计;②道德讨论中的引入性提问;③道德讨论中的深入性提问。(3)简要的评论:①认知模式的缺陷;②认知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2.简述德育的体谅模式。
体谅模式是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风靡于英国和北美。与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强调道德认知发展不同,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体谅模式是:(1)理论假设:①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②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③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④教育即学会关心。(2)围绕人际-社会情境问题的道德教育:①设身处地。②证明规则。③付诸行动。(3)简要评论:①体谅模式在理论上的缺陷。②体谅模式的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3.在中小学德育中如何奖惩教育法?
(1)奖惩教育法,即奖励与惩罚法,是通过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引起学生愉快和痛苦的体验进而强化或纠正学生某些行为的方法。奖惩教育法包括表扬与奖励、批评与惩罚等方式。
(2)运用奖惩教育法的基本要求:
第一,提高对奖惩关系的认识。
第二,目的明确,具体有度。
第三,客观公正,有利于团结。
第四,奖励为主,抑中带扬。
4.在中小学德育中如何运用榜样(示范)法?
(1)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样板。
(2)运用榜样示范法的基本要求:
①选好学习的榜样。
②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一直是教育者关注的热点,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德育的实施过程一直存在一些问题,通常被认为实效性差,德育工作难。德育工作的现状与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根据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现状,同时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特性,本文通过以下几点浅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德育工作如何有效地开展。
一、确定德育工作方向,广泛宣传动员,加强建设德育队伍
1.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班主任工作在学校德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班集体是学校工作的“基层”,班主任是这个基层的领导者和实施者,其工作成效直接影响学校德育工作的质量。因此要做好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就必须充分认识班主任在学校德育中的重大作用,并打造一支品行好、能力强、工作踏实、乐于奉献的班主任队伍。
2.加强学生自治管理及主体意识
中职教育的价值是为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应体现在以学生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应不断加强学生自治管理,完成“主体内化自律”的转变,只有学生从“他律”转为“自律”,才能真正体现德育的效果。因此,在德育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学生自治管理及主体意识,组建学生管理组织(学生会),选举学生会领导机构,支持学生会依照有关规定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发挥组织学生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并引导其积极健康发展。
二、明确德育工作主题,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现状调查显示,对中职学生进行德育层次划分,在坚持抓好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三大教育主题。一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目标,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二是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为重点,加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三是以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为目标,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要围绕这三大主题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除了班主任、教师的日常引导以外,学校要定期开展专题讲座,邀请专家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述,更有力度地熏陶、引导、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同时,间断地进行其他主题教育活动也能更好地教育学生,主要进行:(1)以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教育为重点,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2)以基本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重点,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以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进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提高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4)以就业创业教育为重点,进行热爱劳动、崇尚实践、奉献社会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理想,提高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
三、贯彻落实德育目标,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的相互融合
1.全面加强校风、学风建设
校风和学风是一个学校在学习、生活、工作、思想、纪律等综合风貌的集中体现。良好的校风、学风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是培养优秀人才的保证,是测评良好学习环境的标志,更是落实德育教育目标的基础。因此,要建设务实向上、积极进取、敬业乐群、遵纪守法、崇尚实践的校风,建设知荣明耻、乐观向上、热爱专业、勤奋好学、苦练技能的学风。
2.加快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建设
校园自然环境建设要做到功能齐全、安全有序、节能环保、美化净化。要重点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体现时代特征,结合学校特点,突出专业培养目标,集中反映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发挥橱窗、黑板报、校园网、图书室的宣传作用,介绍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展示富有职业特色的标语、名言,充分利用校广播站的宣传舆论功能,营造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建设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际情况出发,以促进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为目的,切实做好校园文化建设,以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通过自觉自愿健康的实践活动,有效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时促成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这对于学生的全面成长是十分重要的。
四、把握中职生特征,以“因材施教”为原则促进德育有序发展
因材施教原则是德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要求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思想状况出发,适当地提出德育要求,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和形式。德育应当承认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体现因材施教。尤其在中职学校,大部分学生入校成绩都不好,但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并不断激发其潜能,比如有的学生专业知识学得不错,就通过专项辅导让他多参加专业技能比赛;通过比赛、各项活动的参与,使学生不断发现自己、肯定自己,最终实现学校的整体育人目标。
综上所述,在中职学校教学中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通过德育队伍建设、思想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因材施教原则的有机结合,本着务实的态度,提高认识,加强研究,改革创新,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促进学校教育更好更快地发展,这是每一位教师的光荣使命。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5-0021-02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也是世界上具有卓越贡献和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位最著名的老师。孔子特别重视德育教育,他认为德的品质是根本。他的德育的原则和方法在今天仍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本文主要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以下几方面。
一 因材施教
在孔子的教育言论中,没有明确提出因材施教这四个字,但这一教育原则的确源于孔子。正如宋代思想家、教育家朱熹所说:“圣贤教人各因其材。”“二程”(程颢、程颐)也说过类似的话。后世通行的因材施教原则便是出于这一总结和概括的,并对我国历代(包括当代)的教育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根据孔子的教育言论和实践,为了贯彻因材施教这一原则,必须注意如下几点:
1.将了解学生和培养学生结合起来
孔子非常重视“知人”,他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即,一个人最大的祸患就是不了解人、不了解别人的心理。于是他明确地提出“不可以不知人”的主张。而“知人”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
2.将统一要求与个别对待结合起来
孔子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统一的。大而言之,就是把他们培养成为“君子”,即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小而言之,则是让他们掌握某一项具体的知识和行为。但是,在统一的要求之下,孔子却从不机械地采取同一形式,而是区别处理、个别对待。
3.将“拔尖”和“大面积丰收”结合起来
“拔尖”、“大面积丰收”是两个新术语,孔子没有意识到二者及其关系。但从孔子一生的教育实践和成绩看,他却又是如此做的。众所周知,他一生培养了三千弟子,几乎人人都成为当时的有用之才。这不就是“大面积丰收”吗?在三千弟子中,出色的学生有七十多人,即所谓“七十二贤人”;而在这“七十二贤人”中,更出色的人才不过十来位;而在这十来位出色人才中,最出色的却只有颜渊一个。这不就是“拔尖”培养吗?
二 启发诱导
启发诱导的原则和方法亦为孔子所首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段话的意思很明显,就是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不要生硬地给他们灌输道德认知,机械地发展他们的道德情感,一味地要他们锻炼道德意志,勉强地要他们付诸道德于实践;而要启发他们接受教育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独立思考,自觉“躬行”。这样看来,启发诱导的心理学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启发诱导的原则和方法在《礼记·学记》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提出了“教,喻也”,即,教育就是启发诱导的命题。怎样运用这一教育原则和方法呢?它对此提出了三条规则:
1.道而弗牵
“道”是引导、诱导;“牵”是牵逼、硬拖。即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启发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自动前进,而不要强逼硬拖,牵着他们的鼻子走。
2.强而弗抑
“强”是鼓舞、激励;“抑”是压抑、推动。即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激励他们的自信心,鼓舞他们自我提高,而不要压抑学生,使他们被动地前进。
3.开而弗达
“开”是开导、启发;“达”是畅通、通达。意即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启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耐心开导,鼓励他们独立思考,而不要为了使其通达,事事越俎代庖。
三 以身作则
孔子在教育学生的实践过程中,非常重视以身作则。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这两段话虽然是就“从政”而言的,但对于教育工作也是完全适用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不能以身作则、为人表率,做出榜样,那么,他就不可能当好教师、教好学生。“不能正己,焉能正人,”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把这句格言作为座右铭。以身作则就是强调身教、无言之教的巨大威力。孔子对学生说: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予欲无言”。子贡一听便马上说:“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他接着又解释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无言之教”是有一定的心理学依据的,就是通过模仿榜样、潜移默化地去教育学生。美国现代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及其实验即说明了这一点。班杜拉认为,模仿过程在人格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儿童是通过父母和成人的榜样作用而形成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方式的。
四 表扬批评
孔子善于运用表扬与批评的方法去教育学生。
首先,他善于针对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进行表扬或批评。例如,颜渊,因为他的自觉性很高,所以对他总是以表扬为主,几乎没有什么批评。而对于子路,则因他秉性“亢直”,又骄傲自大,所以孔子就经常批评他。
其次,孔子又善于针对同一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心理特点灵活地运用表扬与批评的作用,有时直接表扬,有时直接批评;甚至在同一场合,有时是先抑后扬,有时则又是先扬后抑。仍以子路为例,当他表现出积极的心理品质时,就予以直接表扬;但当他表现出消极的心理品质时,就予以直接批评;当他因受到称赞而表现出傲气时,就立即稍加贬抑;但当他因受到责难而出现难堪局面时,就立即稍加赞扬。
最后,从孔子的言论和实践看,他是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的。孔子在教育方法上的这一思想的正确性,早已为现代心理学的实验所证明。无论表扬或批评,对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都是有好处的。但研究表明,一次表扬和一次批评,对加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样有效;而继续使用表扬和批评,则后者的效果不如前者。因此,在教育工作中,应多用表扬,少用批评。
参考文献
[1]孔祥安.孔子的德治思想及其价值根源[J].广东社会科学,2013(3)
[2]高宏涛.论孔子思想中的君子观[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3]王厚香.“无伐善,无施劳”译解[J].管子学刊,2012(4)
一、中学德育教学必须注意两种能力的培养
1.努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就是矛盾,找出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发现矛盾的过程。预习提疑,就是要求学生找出问题,抓住问题的核心。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求知欲高的人能在别人没发觉问题的地方、在已有公认解释的事实中提出问题。他们不满足于对事实的通常解释,他们对待一切总是打破沙锅问到底,非把问题弄个水落石出不可。笔者提倡学生积极提疑,尤其是建设性意见和独创性见解。2.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当今世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传统美德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
爱国历来被看做是一种“大节”。中国人民历来崇尚气节,注重情操。爱国主义思想培育了中国人的正义感和是非观,形成了民族的浩然正气,出现过无数仁人志士,如“北海牧羊”的苏武、“精忠报国”的岳飞、“”的林则徐,以及爱国诗人陆游等。这些仁人志士至今仍受到人们的称颂,这是因为他们具有“舍己为国”的高尚精神。教师应通过讴歌爱国志士和他们感人的业绩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从而增强学生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三、传统美德教育与遵法守纪的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
早在两千多年前,曾子就提出“吾日三省吾身”,同时古人又倡导“责己严,待人宽”的原则。这都说明古代思想家已经具备了勇于自我批评、加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又如“不贪为宝”“暮夜却金”等典故表明了古人非常重视道德品质修养,把不贪作为人生的珍宝,这对教育、引导中学生严于律己,加强道德修养,自觉抵制、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
四、从小事抓起
不管是好事坏事,总是积小成大,由量变到质变。因此,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从小事做起,从小事抓起,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学生听课、做作业是否认真,见到老师是否问好,放学回家见到父母长辈是否问好等等,孤立地看起来都是小事,但是,这些小事正是学生道德素质的具体反映。所以,我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必须从这些小事抓起,鼓励好的,改正不好的,使学生天天向上,一步一步前进,逐步形成良好的风气,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五、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实践是人们认识的基础和源泉,更是养成教育的重要途径。这不仅因为道德行为必须在实践中得到体现,也因为只有在实践中经过反复的练习、锻炼和巩固,才能使道德行为成为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行为习惯。鉴于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尽力为学生创造、设计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的德育生活充满七彩阳光。实施过程中,我们既要注意从不同渠道设计活动,又要重视从不同性质的养成内容方面设计活动,为学生开辟实践的天地,创造熏陶的氛围,提供教育的机会,锤炼道德行为。
在德育教育中,德育活动材料的选取是德育教育的重点。我认为应以德育《读本》为德育教育的载体,利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主要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世界观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观点教育、纪律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 在选材上应遵循“小、近、实”的原则。即选题要贴近身边发生的事,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所学知识。做到大小、远近、知行的统一。
2. 选择恰当的方法和途径、因材施教
为了完成德育任务,在确定了正确的内容之后,还必须通过有效的途径,采取恰当的方法。因为方法和途径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凭借。德育方法主要有说服教育、榜样示范、情感陶冶、自我教育、实际段炼、品德评价等。教育途径有课堂教学、主题班会、团队活动、社会实践等。我们不仅要掌握过硬的理论知识,还要因材施教。
3. 利用国旗下的讲话进行德育教育
班主任还可以利用学校的升旗仪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利用升旗仪式中的国旗下讲话,让每个学生都懂得尊重国旗、热爱国旗,并让他们了解国旗的有关知识。升、降旗仪式上,通过介绍英雄人物、先进人物事迹,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崇敬英雄、热爱祖国等教育。国旗下的讲话,还可以讲述叔叔每天早晨在天安门升旗时的情景;奥运会上,运动员大哥哥、大姐姐夺冠后,在比赛场上升国旗的庄严场面等,从而使学生懂得国旗是国家尊严的标志,增强学生热爱国旗、热爱祖国的感情。
4. 利用主题班会进行教育
受时代背景差异的影响,孔子教育思想虽然并不能够以全盘照搬的方式应用到现代教育中来,但由于孔子教育思想本身就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其中很多理念都与教育的育人本质直接相关,因此即便是从现代教育的视角来看,也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借鉴意义,而将孔子教育思想应用到高职语文教学中来,自然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孔子教育思想
1.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作为孔子最为著名的教育理念之一,最早体现于《论语·先进》篇中“闻斯行诸”的故事,当学生子路、冉有就相同的问题(闻斯行诸?)向孔子求教时,孔子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并在公西华对此感到疑惑后作出了“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的解释。这说明孔子认为教育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根据学生特点来采取针对性的教育策略,子路好胜心强,做事喜欢逞强,所以要教导他做事应多听取他人意见,而冉有性格谦逊,做事总是犹豫不决,则需要鼓励其行事果断[1]。2.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思想出自《论语·卫灵公》中的记载,与东周末年孔子创办私学的事迹相关,简单来说就是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同时也都有着成才成德的可能,这一点不会因族类与出身的高低贵贱而改变。纵观孔子数十年的从教生涯,无论是对贵族学生(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等)与平民学生(如颜回、曾参、子路、子夏、子贡等)的一视同仁,还是欲居九夷的言论,都能够充分体现出其对于有教无类思想的推崇。3.启发诱导启发诱导作为孔子从长期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原则,是指教育者要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以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并帮助进入到高度投入的思维状态中。如《论语·述而》篇中记载了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原则,而孔子的学生颜回也曾做出“夫子循循然诱人”的评价,这些都是能够充分体现出孔子对启发诱导这一教育思想的重视与贯彻。4.学思并重学思并重是孔子对学习方法的总结、归纳,是指学习必须要与思考相结合,在学习活动中,二者无论哪一方面出现了缺失,都会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在孔子的从教生涯中,经常会据此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展开指导,如《论语·为政》中曾提到其“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观点,而在《论语·卫灵公》中则有着“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的记载。5.重视德育在孔子的漫长从教生涯中,其不仅会关注学生能力、学识的提升,同时还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德育,直接将“德行”列为了孔门四科之一,并提出了很多有关德育的教育理念[2]。例如对于智育与德育的关系,孔子曾提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观点(出自《论语·学而》),认为学生要以品德为先,具备孝顺、诚信等优秀品质后如果还有余力,再开始进行学习。而在德育内容上,则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贤思齐焉”、“过而不改,是为过矣”等品行要求。
二、孔子教育思想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作用
1.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在孔子教育思想中,因材施教理念的核心内涵是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特点来对其展开针对性、个性化教育,与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开放性特点十分契合,如果教师能够将这一教育思想融入到高职语文教学实践中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性格特征等展开教学设计,制定出多层次、针对性的教学方案,那么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就能够将自身个性特长充分展现出来,并实现相关能力素养的有效发展,这对于素质教育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贯彻显然是很有帮助的。2.适应职业教育特点与本科类高校相比,高职院校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仍存在着生源质量相对较差的职业教育特点,在语文课教学中,很多学生不仅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同时还存在着缺乏学习兴趣的问题,使教师的信心受到了很大的打击。而通过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借鉴与运用,教师则能够对“有教无类”观念产生更为深入的理解,树立“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成才”的正确教育观念,对学科知识基础薄弱、学习习惯较差、学习兴趣不足的学生重新拾起信心,而在教师对学生充满自信并耐心帮助其解决学习问题的情况下,高职语文教学效果也必然会随之得到提升。3.落实学生主体地位随着新课程改革工作的持续推进,当前很多高职语文教师虽然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产生了认同,但在实际教学中,却仍然习惯于按照传统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活动,不仅在知识讲解、课文解读等方面耗费了较多的时间,同时还常常会对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学习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根本无法得到保证。而将孔子教育思想融入到高职语文教学中,则能够使启发诱导教育思想与新课改要求联系在一起,加深教师对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认知,同时结合《论语》等书籍中记载孔子教学事迹,对坚持以学生课堂主体的重要性展开深度解读。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会对新课改中有关尊重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要求产生更强认同感,同时还能够学会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启发,这对于落实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显然是很有帮助的。4.提高学生自学能力高职阶段的语文课程通常都是公共必修课的形式出现,其总课时虽然相对较多,但在教学内容覆盖面广的情况下,单纯依靠课堂教学仍然很难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如果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所不足,那么就很容易出现学习效率过低、学习效果较差的情况,并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大困难。而通过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借鉴与运用,则能够在帮助教师了解各种学习方法的同时,使其充分认识到学生自主学习及学习方法指导的重要性,同时在之后的高职语文教学中向学生传授各种自主学习方法,并引导其积极展开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为语文学科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重要支持。5.发挥语文德育功能从素质教育与课程思政的角度来看,当前高职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与能力素养发展,同时还必须要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展开针对性的德育教育,但由于很多高职语文教师缺乏德育经验,对德育工作的重视也有所不足,因此语文教学所取得的德育效果往往并不理想。而对于孔子教育思想的借鉴与运用,则能够结合孔子的德育教育理念,对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及具体方法进行深度解读,提高教师对德育教育的重视,同时帮助教师掌握一些有效的德育教育方法,这对于高职语文教学德育功能的发挥显然是很有帮助的。
三、孔子教育思想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分析
1.运用分层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教育思想需要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要求教师在面对不同学生时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与分层教学方法有着很多相似之处,而为了实现对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有效应用,教师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自然也就对分层级教学方法进行灵活运用,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理解能力、认知水平对其进行合理分层,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展开针对性教学设计,以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例如在学习《荷塘月色》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写作能力进行分层,对写作、理解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可引导其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课文中涉及到的修辞手法完成写作训练,以帮助其掌握各种修辞手法,实现写作能力的稳步提升。而对于写作、理解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则可以鼓励其学习课文写作手法,通过情景交融的方式完成写作训练,以提高写作训练的挑战性,实现写作能力的最大化提升。2.理解学生学习问题高职学生的语文学科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学习问题,这不仅会使学生的学习难度大大提升,同时还很容易使其学习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对此教师还需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应用到教学中,充分理解学生的不足与缺点,同时鼓励学生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来解决问题、巩固知识基础,这样才能够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其树立对语文学科的学习自信。例如在学习《劝学》等文言文时,有些学生经常会出现难以理解课文内容的情况,即便能够结合注释进行翻译,也同样可能出现课文理解偏差。对于这种现象,教师就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知识基础薄弱的客观事实,同时树立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理解文言文的信心,并在学生正确翻译出课文中部分句子的含义后,对其加以表扬。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对文言文学习逐渐产生兴趣与信心,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而其学习效果也必然会随之得到显著提升。
依据新课程标准,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德智共生的课程,它由师生、教材、课堂和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活动方式等诸多要素组成,并以此为依托言近旨远地讲授和学习的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心理学、伦理学、法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以及我国的国情国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常识,其根本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法律素质和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加强和深化德育内涵、德育本质、德育目的、德育功能、德育内容及其发展也是思想品德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以哲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常识的为智力支撑,发挥思想教育的德育功能,是思想政治课区别于日常德育工作的内在特性。在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求其社会成员明确政治立场、政治观念、政治行为,还要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它所提出的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原则、方法等方面的观点, 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启迪与借鉴作用。如何在中学思想品德课课中渗透这一思想,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起。
1、以人为本
说“人”这个概念。“人”在哲学上,常常和两个东西相对,一个是神,一个是物,人是相对于神和物而言的。因此,提出以人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神为本,要么是相对于以物为本。大致说来,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对于神本思想,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强调把人的价值放到首位。中国历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强调人贵于物,“天地万物,唯人为贵”。《论语》记载,马棚失火,孔子问伤人了吗?不问马。说明在孔子看来,人比马重要。在现代社会,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作为一种发展观,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对于物本思想而提出来的。
其次是“本”这个概念。“本”在哲学上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世界的“本原”,一种是事物的“根本”。以人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与“末”相对。以人为本,是哲学价值论概念,不是哲学本体论概念。提出以人为本,不是要回答什么是世界的本原,人、神、物之间,谁产生谁,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而是要回答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什么最重要、什么最根本、什么最值得我们关注。以人为本,就是说,与神、与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求末。我们大家所熟悉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以及“学校教育,学生为本”等,都是从“根本”这个意义上理解和使用“本”这个概念的。体现在当前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堂上,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激发其学习潜能和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以达到课程教学效果最优化。
2、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概念,是朱熹在总结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相关思想时提出的。在现代教育中,仍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原则。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就学生群体而言存在着个体差异,就学生个体而言,存在着自身差异。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材施教原则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一定年龄段的学生,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普遍性,又具有一定程度的可变性和特殊性。这是因为一定年龄段的学生,在生理上,特别是在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上都要经历一定的过程;他们所掌握的社会经验、知识和行为规范的深度也都有一定的顺序性,这就使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典型的共同特征。又由于各个学生的生理条件、生活环境和所受教育的不同,同一年龄阶段的各个学生,在心理发展速度和面貌上又具有显著的不同,形成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所以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才能让每个学生鲜亮的个性得以张扬。
孔子主张教育方法因人而异,要因材施教。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教育对象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就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进行不同的教育。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论语・雍也》),孔子弟子众多,所好不一。颜回好仁,子路好勇,子贡好商,冉求好政。孔子根据其不同的兴趣爱好分别设立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这样便使其特长都得到了充分发挥。将这点借鉴到当前的中学思政课堂上,在评价学生时,不仅要考虑到其智力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还要综合考虑其在品德、美术鉴赏、体育等方面的成就。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能单从智育上来判断一个学生的素质,应鼓励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取得全面发展。
《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其大意是:对待教育对象,要一视同仁,不能按照人为标准将其他们分成三六九等。主张教育没有类的差别,不论贫富、贵贱、善恶、智愚,这是一种教育平等思想。当前,教育已成为全体公民的需要和共享的权利,教育资源也应做到全民性和普及性。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一视同仁,这种一视同仁并不是否定“因材施教”,而是指要把学生看成平等的学习主体,他们是各有其灵魂,各有其人格尊严的人。不仅要在教学资源上做到平等和共享,还要在心灵上给予同等的尊重。
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为充分发挥小学数学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我在教学中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育素质,注重挖掘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因素,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进行有机的渗透,做到以教为载体,以德促智。如在教学“元、角、分”时,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的教育;在教学“时、分、秒”时进行守时惜时教育;利用“九九口诀”和七巧板的发明、“珠算”的历史、祖冲之精确计算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的历史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情感意识。实践证明,这样做不仅能使学生学到数学知识,而且还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加强课堂教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为了充分发挥数学课堂教学在提高学生数学素质方面的主渠道作用,我在教学中改变了原来教学中存在的“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理论知识,轻实践环节”的做法,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运用电化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各个环节中突出一个“精”字,做到备课要精细,课堂教学要精讲,作业布置要精选,作业批改要精心。在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还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如,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记住计算公式,而且还要让学生知道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和推导方法;不仅让学生会做除法算式得出得数,还要让学生说出试商的办法;学习应用题不仅让学生学会列式解答,还要教给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等。在教学中,我还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总之,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才能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目的。
三、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实施素质教育
数学是实现的反映,很多数学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源于现实。如《几何》第一册前的引言提出四个问题,很有趣,也很现实,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后面的解答,又使学生看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揭发数学源于现实的本质。数学来源于生活,产生于生产实践,是生活中奇的浓缩,是实践中妙的结晶。数学与生活,谁也离不开谁。1、2、3、4、5、6、7,一个星期接着一个星期,周而复始。而一个月的周历表中,任意三横三列排成正方形的9个数的和,总是等于中的哪个数的9倍。这些都揭发数学源于现实的本质,从而了解数学不是抽象的学科,而是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应用的。数学本身是一门严密的科学,逻辑的科学,在其中可挖掘不少辩证法的实例。如在讲正、负数的时候,可以渗透矛盾的思想;在讲函数时,可以渗透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这样一种哲学思想;在讲方程时,可以渗透平衡的思想等。
四、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在学生掌握了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我根据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出的不同特点,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通过开展数学课外小组活动,不仅使学生的各自特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班有几个学生爱动脑筋,特别爱提一些有深度、古怪的问题,对此,我组织他们成立了数学课外兴趣小组,让他们在课外兴趣小组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开动脑筋,增长知识,这样既发展了他们的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素质。再比如,根据我班有几个学生喜欢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实际,我组织他们成立了一个数学实验小组,在这个小组中,让他们对课上的问题进行继续研究。如在学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以后,启发学生想一想,除了按教材中将圆拼成一个长方形进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以外,还能不能拼成其他已学过的图形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呢?在我的启发下,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把圆分别转化成了已学过的三角形、梯形等不同图形,从而推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通过数学教学中的美学因素进行素质教育
数学和其它学科、艺术一样,都有自己的美学特征,起着陶冶情操、完善思维品质的作用。例如平行四边形的对称之美,三角形稳定平衡之美,让学生举例生活对应的实物。使他们感受数学之美。走进数学的奇妙世界,在生活、生产中寻找数学的妙用,有利于培养智力和能力。让这种趣味伴随学生数学学习、钻研、探索的全过程。如果能够大胆探“妙”,哪怕是“异想天开”,对于开发数学思维、培养想象能力来说,必然是收效显著。
六、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原则
十九世纪的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此话点明了道德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随着中专招生并轨的实行,中等职业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教学质量和毕业生素质是学校的生命线,在校中专生大多十六七岁,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时期,具有模仿性和情绪性的特点,教师应注意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潜心研究语文中的育人因素,把传道、授业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应用文写作》作为中职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这意味着《应用文写作》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写作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兼顾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教育的熏陶,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智育与德育的统一。
由于应用文教学特定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强调格式的规范性,使教学内容变得枯燥无味。因此学生厌学,教师随之产生烦教情绪,就应用文本身的教学都难以生动有趣,教书育人就更困难了。但只要教师善于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下工夫思变,同样能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我主要从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实施途径和注意事项三方面谈谈见解。
一、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
教师的天职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就是启迪人类的智慧,传播人类文明,“解惑”就是传授知识,“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教书育人。近年来,由于普通高中升学比例的提高,加上社会对人才层次的需求逐年提高,因此不可避免地造成中等职业学校生源不足,导致生源素质下降的局面。有的学生厌学情绪比较强烈;有的学生道德修养严重欠缺;有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很差等,怎样教书育人成了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这样就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色有味、有趣有情,极富实效。中职学校的教师应努力加强学生的基本文明行为教育,让学生在中职学校这个公共生活圈中学习道德、体会道德、实践道德,使其真正成为社会的合格公民。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认为:“教学生作文,不只是教作文的规范,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做人,教学生作文的过程也是育人的过程。”因此,在应用文教学中实施德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以及认识一切人的规律和规矩,体会各种人情味。试想一个思想端正、意志坚强、有着高级审美趣味的学生,怎会每天无所事事、惹是生非呢?
二、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
1.在教学导入时渗透德育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上课开始时讲的几句话,若能先声夺人,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抓住,就可为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应用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导入语给学生灌输道德理念和道德准则,既能减少应用文课程的枯燥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很好地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如讲解书信这一内容时,我首先给学生播放李春波《一封家书》的MV,要求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把歌词以书信格式写在练习本上,然后说说自己听了歌曲之后的感想。几分钟的视频播放完,学生纷纷表示歌曲唱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于是我趁热打铁,因势利导,告诉学生:“当我们舒舒服服地坐在教室上课时,也许我们的父母正脸朝黄土、背朝天地在田间辛苦劳作,当我们在课堂上玩手机、讲话时,也许我们的父母正在为赚取我们的学费而背井离乡、奔波劳碌。真的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呀,因此,大家要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掌握好专业技能,为就业打下厚实的基础,减轻父母的负担,同时应该抽时间多跟父母沟通,说说自己在学校各方面的表现,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书信,正是其中一种沟通方式。”
2.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
应用文是一种相对来说比较枯燥的文体,远不如其他文学体裁那么生动、形象、受人青睐,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讲,应用文犹如“鸡肋”,食之无味,但弃之又显可惜。多掌握一种技能,就业机会就多一些。但是,由于所要学习的应用文与其当下所处环境关系不大,又不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其对待这门课程不冷不热,从而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因此当课程上到一半时,学生很容易出现注意力分散或厌倦学习的状态,此时教师如果能够根据课堂内容适当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其中,既能缓解课堂的枯燥及沉闷,又可以让学生尽快把注意力拉回课堂。如我在讲解计划这一内容时,说到计划写作结构的组成部分之主体部分的写作,其中一点是“目标和任务”,我讲解完具体写作要点后,对学生说:“周星驰有一部著名的电影叫做《少林足球》,里面有一句很经典的台词是这样说的:‘人如果没有了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分别?’的确,梦想就是我们的目标和追求,每个同学都应该有自己的目标,这样才不会无所事事,才会有奋斗的动力,从而到达成功的彼岸。希望每个同学从现在开始都好好想想下学期自己要怎么过,自己要实现什么目标,写好计划,用实际行动实现自己定下来的目标。当然,计划中目标的确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能好高骛远,更不能奢望一步登天。”一番话过后,我发现教室变得异常安静,有些学生已经开始拿起笔在练习本上写了起来。
当然,德育不一定是言传,有时候实际的行动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如在感谢信的讲解过程中,我发现班里有一位学生拿着手机玩游戏,于是我点名让他起来回答我提出的一个问题,当他站起来说自己不知道答案时,我让他叫班上一位同学帮他回答,当另一位同学准确无误地把答案说出来时,我灵机一动,对玩手机的学生说:“我们正在学习感谢信,现在你的同桌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帮助了你,你应该怎么做呢?”于是玩手机的学生红着脸向他的同桌说了声谢谢,我借机表扬了他,接下来的时间内,他再也不好意思玩手机,而是把注意力重新放到课堂上。由此可见,适时的德育渗透更能让学生明白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文明礼貌及遵守纪律的必要性。
3.在结课时渗透德育
根据现代心理学分析,当课堂教学进入结尾阶段时,正是学生最感到疲倦、注意力最容易分散、效率最低下的时候。这时,最需要有效的刺激保证学生学习兴趣的连续性。因此,在课堂快要结束,我们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的时候,要灌输道德理念,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如我在讲授合同这一应用文时,是这样结尾的:合同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应用文书,签订的时候一定要认真细心,有时写错一个小小的数字,也许就会给签合同的双方带来巨大的损失,甚至造成不必要的误会,甚至要对簿公堂,可见养成谨慎细心的良好习惯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的德育言语不但起着归纳教学内容的作用,而且实实在在地让学生提高了思想认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了提高自身素养的目的。
三、中职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注意事项
1.因材施教
这里的“材”特指应用文教材。因材施教有两方面含义,一是突出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特点,遵循应用文写作教学规律。应用文教学虽然能够而且必须渗透德育,但它毕竟不是德育课、政治课,其施教内容、方法等都有别于德育课、政治课。二是要从教材实际出发,确定德育内容,既不可牵强附会,又不能流于形式,要切实把握住德育的重点,有目的、有措施地施教。
2.因势利导
这里的“势”指实施德育的最佳时机。所谓最佳时机,就是教材体现的德育内容正适于此时施教。因此,教师要抓住实施德育的最佳时机,灵活自如地施教,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要注意课堂时间的把控,应用文教学中的德育不是一味地灌输,也不是不停地渗透,课堂教学的重点应是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德育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故而在实施过程中不能在课堂时间内避重就轻、主次不分,忽视课堂教学的主旨所在。
3.因人而异
课堂中的德育要根据学生的专业区别、思想实际和不同情况,选准主客体的触发点,从而触动学生的思想,达到教育目的。为此,教师要熟悉学生、了解学生,掌握他们的思想动向,感受他们脉搏和深藏的心声,知道他们思考的问题和寻求的答案,同时结合社会关系、教学内容等进行综合分析,从而确立教学中的德育重点,使教师的导向性与学生的内化性协调一致,发挥出德育的最佳功能。
总之,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项长抓不懈的工作,学校“德育工程”的任务还很艰巨,如何将德育工作有机渗透于各科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待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入细致地尝试与探索,以上是我在中职学校应用文写作教学过程中的探索,希望更多教育者投身其中。
参考文献:
[1]冯梅.德育教育走进中职语文课堂[J].时代教育,2013(8).
[2]姜黎黎.应用文写作课程中的德育内容及实施途径探索[J].课程教学研究,2013(5).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我国古代的孔子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以发挥他们各自的专长。宋代朱熹把孔子这一经验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这是“因材施教”的来源。
1.及时掌握学生情况,正确把握学生特点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但令人担忧的是,多年来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加上生源数量逐年下降,使得现今职业类院校生源质量迅速下降,在有些院校基本上是只要能来就能上。因此我们要知道:职业教育首先是兜底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这些学生在整体上素质差,日常行为不规范。从学生的成长经历上看,学生在思想、德育为人方面,大部分学生都有着受到过歧视或不被重视的经历。他们缺少学校、老师的关爱,缺少成功感。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单亲家庭,缺少家庭的温暖。形成了性格乖戾,逆反心理强的特点。他们渴求被尊重,而又不会尊重别人;渴求被理解,而又不愿站在他人的角度上看待问题;渴求得到表扬,而又不知何为正常的行为;渴求努力学习,而又缺少信心与耐心。渴求成功,而又缺少努力与韧性。而与此同时他们对新鲜事物仍存在好奇心,特别是网络的出现让目前的学生了解到比以往同龄学生更多的知识、更新的内容,因材施教地教学就更为重要了。从学生的素质上看,学生文化程度有高有低,有高中生还有初三、初二的学生,他们的文化基础有着很大的差异。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日常授课时应当从学生的不同差异出发,针对授课对象的思想状况,有目的地开展思想教育和教学工作,力求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成才健康成长。
2.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目标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注意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的针对性,分层次对待。对不愿学习,文化基础差,调皮捣蛋的学生,要激励他们树立后进生也可成才的坚强信念,要坚持“朽木可雕”不轻言放弃,更不能自暴自弃。其次要千方百计地捕捉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高度肯定和赞扬。不要求学习后的结果,但要注重学习的过程。在讲授课堂知识的同时,注意用身边鲜活的事例灌输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对能力较强而眼高手低、马虎浮躁的学生,要求他们掌握难度较大的技能和知识点,并严格要求他们注意夯实基础、精益求精;对中等生的教育工作,首先要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要关注处在当中的不前不后的所谓中等生,因为他们最容易被人忽视。其次要积极给与扶持,经常给他们推一推,促一促,让他们跃上一个新台阶,向优秀生转化。
利用直观教学法是因材施教开展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研究表明如一个人把某种目标价值——期望值看得很大,估计能实现的概率也很高,那么这个目标激发动机的力量也越强烈。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引入了声音、图像、动作等,这些对于学生是很有吸引力的。多媒体教学可以更容易突破难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兴趣提高学生的期望值,获得成功的机率也大为增加。除多媒体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外,因材施教地直观教学还可以借助于实物、模型、挂图或贴近生活的实例作为教学手段。特别是对于专业课教师经常会需要讲解某些科学理论,若只用叙述法讲解,学生不但感到生涩而且难于掌握,而因材施教地使用直观法就可较容易地达到教学目标。在讲授《机械基础》“四杆机构”时,可用纸板或木棍手工制作简易四杆模型,实际操作演练,学生能快速准确地理解三种机构类型——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和双摇杆机构,并能自行总结归纳,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重视家庭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的教育作用
在现代的教育中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家庭教育也是对孩子进行教育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家长应该较为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个性,了解孩子的长处和短处,优点和缺点。在发展孩子积极一面的同时,更要帮其填漏补缺,改善不足之处,全面提高孩子的心理水平和基本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