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范文

时间:2023-06-25 09:23:0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

篇1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社会工作方法相结合的目标诉求

社会工作作为近年来兴起的专业助人活动,其区别于其他各类助人活动之处在于其宗旨彰显“助人自助”的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贯彻“助人自助”的精神,在学生思想状况趋于复杂的当前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指导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生活,能够帮助学生合理规划大学四年的生活,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是向走上工作岗位迈出的重要一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通过接受教育,获得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为大学生提供综合素质锻炼平台,使用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综合分析内外各种因素,设计实践并实践自身今后的发展路径,因此,结合社会工作方法开展德育工作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目标诉求的实现。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社会工作方法相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社会工作从本质上来说是实践的,实务性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属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涉及的就业指导、心理咨询、人际关系等不是几场报告、几次讲座就可以解决的,它必须通过较长时间的分析、研究、指导和实践过程才能对学生产生作用。因此,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仅停留在讲座、报告、咨询的层次,而是要通过专业实践、社会实践来进行。在高校中,专业教学中比较重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但对该专业学生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是有区别的概念,前者是对学生的非专业素质要求,如对身体状况、性格、心理、交际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后者则是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要求。因此,学生的具体事务工作除了务虚的工作方法外,强调实践的社会工作方法才是达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目的的必由之路。在当前的历史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是通过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来实现的,但是,在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中,重宏观政策宣讲、少微观心理探究;随意性大而稳定的专业研究甚少。要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必要结合社会工作方法,实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和规范化。

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社会工作方法相结合的实践

长春大学旅游学院注重利用宿舍群体结构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大学生有2/3的时间待在宿舍里,特别是民办高校的学生,在宿舍里待着的时间更久,因此形成了宿舍文化群体。以长春大学旅游学院的学生为例,宿舍群体总共有四种类型。学校公认的主流群体是发展型群体,也是理想的宿舍群体。这种类型的宿舍群体具有积极向上的主流目标,群体成员入学成绩高、学习成绩好、各项活动积极参加,群体成员多半都是学校、学院活动的积极参加者,党员、学生干部的人数占了相当的比例,这种宿舍群体成员主要是该校特色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和睦型宿舍群体在长春大学旅游学院占大多数。和睦型群体同发展型群体既有共同之处,也存在着差别。和睦型宿舍群体的人际关系虽然融洽,但是这种群体缺乏上进心,其和睦是表面化、生活型的,缺乏共同的奋斗目标。在长春大学旅游学院,环境设计、视觉传达等专业学生基本上属于松散型群体。受所学专业的影响,群体成员各自为政,人际关系冷淡。通过调查走访,冲突型群体也是学生中大量存在的:宿舍平时人际关系冷淡,一位品质较差的学生偷了同宿舍同学的钱并栽赃诬陷另一位沉默、孤僻、内向的同学。此事闹得沸沸扬扬,给被诬陷的学生造成难以言喻的身心痛苦以致后来不得不把宿舍中的四个成员拆散,分到四个宿舍中去。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就是把宿舍群体目标引向正轨,让宿舍群体成员都能接受主流的价值观。社会工作方法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充分调动学校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积极因素、构建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在群体目标设立过程中坚持群体成员的主体地位。同时,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宿舍群体的目标是不一样的,必须在总目标的指引下对各种具体的目标灵活对待,尽力使群体目标向高层次发展。由于学科专业的差异性,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宿舍群体目标存在着明显差异,就是同一宿舍群体在不同学年的目标也明显不同,针对这种情况,要构建和谐的宿舍文化,就需要通过深入调研走访,采取适当的方法。由于宿舍群体的特征,群体中形成的规范往往具有潜隐性、自发性、不可控性,对于群体规范引导的具体思路应是:1)辅导员要经常深入学生宿舍,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及时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宿舍群体规范的情况,对群体规范进行选择、发扬和过滤。2)辅导员在构建宿舍文化当中要发挥指导性作用,引导宿舍文化制度化,使之以文字的形式出现,使之纳入正式规范的渠道。3)对于潜在的还没有被群体成员明确意识到的但对学生有着积极作用的规范要指出,使其成为显性的规范。4)由群体成员采取民主的形式制定群体规范,使其和个人的需求、利益相联系,成为全体成员认同的东西。5)将具有普遍性的群体规范纳入学校正式规范的渠道,形成正式的管理制度。

篇2

一、社会工作的对象

企业与社会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他们都是以个人为单位构成的,不论是企业的发展还是社会的进步,都需要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顺畅的相互沟通。所以,与社会一样,企业的管理,重点正是在于职工队伍管理。引入社会工作的理念,职工队伍管理的具体对象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普通员工。毫无疑问,普通员工在一个企业当中,在数量上所占的比重一定是最大的,是企业的主体,企业领导部署的各项工作,都需要由员工来完成,员工工作能力的发挥,决定了企业的发展速度和效能。

(二)中层管理者。作为企业的高层领导,受制于客观条件,不可能将自己的理念、思路直接传达、贯彻到每一名员工,这时就需要中层管理者通过发挥传令兵的作用,将上级的命令传达和督导落实,同时,将下级对上级指令的完成情况及时汇报给上级,提供上下之间良好的沟通环境。

(三)职工的家庭成员。往往我们在开展职工队伍管理工作过程中,都会忽略一点,那就是对职工家庭的关心和了解,通过观察不难发现,职工的工作状态,与家庭状况息息相关,和谐的家庭氛围能够成为职工努力工作的助推器,而反之,则会对工作产生不良影响。

二、社会工作方法在职工队伍管理的切入点

上文中提到,社会工作的本质在于助人自助。也就是说,要将社会工作方法介入到职工队伍管理工作当中,重点应当从解决职工问题、帮助职工成长的角度出发,具体来讲,我们可以运用马斯洛理论的方法,对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关注:

(一)关注职工的基本需求。这里说的基本需求,指的是职工的生理需求,也就是职工的薪酬收入和生活水平,企业要通过为职工设置合理的薪酬和薪酬分配模式,满足职工及其家庭的生活所需和基本的归属需求。

(二)关注职工的安全需求。企业不应让职工在工作之中缺乏安全感,在一个企业当中,除了基本的薪酬收入之外,影响职工安全感的因素还在于能否企业之中,企业员工的安全需要主要影响因素是:能够在这个企业工作多久?是否享受到了应有的福利待遇?在企业当中,职工的基本生理需求得到了满足,进而就会有追求安全需求的自觉性。

(三)关注职工的社会需求。企业对于职工的向心力,除了薪酬收入的诱惑,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职工是否能够感受到身边同事的关怀,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都会希望生活在和谐融洽的环境之中,满足职工的社会需求,就是要创造一个和谐的沟通环境,提供企业内部和谐的社交圈。

(四)关注职工的尊重需求。尊重需求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包括职工在企业的成就大小、职务高低,它既包含了对自我价值的个人认可,也抱过了他人对自身的承认与尊重。

(五)关注职工的自我实现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高层级的需求,代表了职工在企业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最大化,得到了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满足。

三、社会工作介入职工队伍管理的措施

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这三大工作方法为社会工作有效介入企业职工队伍建设提供了必要的思路,企业管理者运用社会工作方法,根据职工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对症下药,选择适当的工作方法,确保存在问题有效地得以解决。

(一)个案工作。个案工作认为,个人的人格行为,是受到周边他人和行为和社会环境的双重影响,个人问题的发生,是在客观环境和个人心理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所以在职工队伍管理当中,应当注重开展一对一的互动,协助问题职工发挥自身的潜能,针对职工存在的心理困扰、工作和生活困难等问题,制定个性化的解决措施,帮助职工解决发生的问题。

调查发现,企业的领导者经常会感觉部分职工跟不上上级的思路,不能完全明白上级意图,导致工作不到位,达不到要求,导致职责履行不达标;而有些职工也会天天怨天尤人,抱怨工作累、领导要求多,表示领导不理解自己,充满了无奈和委屈。这些问题的出现,都需要个案工作的介入,比如通过开展“谈心交流”活动,建立上级领导对一线职工的直接沟通渠道,更好地树立工作导向,帮助企业执行层更加有效地直达目标。

(二)小组工作。在小组工作当中,企业管理者应注重发挥职工的团队意识,善于调动整体合力,协助小组内成员的交流互动,已达到促进职工个人素质提升的目标。企业的最小单位是职工,其次是部门,部门是一个企业分工的主体单位,通过分工完成一项工作,可以有效提升整个工作流程的顺畅度,但与此同时,正如同工厂流水线作业一样,一旦某一个部门的工作出现了问题,就会影响到企业整体工作效能的提升。

小组工作的思维就是要解决这一潜在的问题,企业管理者要善于引导员工在团体中增强团队互动,也就是要提高团队意识,比如组织各类小组活动、拓展训练、劳动竞赛、运动会等活动,让职工在一定程度上从单兵作战的事务性工作中脱离出来,在整体协作的过程中增强合作意识,树立合作精神,以增强职工个人的综合素质,强化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达到提升工作效果的目标。

(三)社区工作。社区工作是以整个社区及社区中的居民为服务对象,提供助人和利他的一种专业方法。社区工作的由来,是为了解决城市工业化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在企业职工队伍管理中,我们不妨将企业及其周边的社会区域看做是一个社区,通过发动、组织社区成员参与集体活动,确定社区的问题和需求,有效调动社区资源,最大化争取外力协助,改善和提升企业形象,减少社会误解。

四、结语

应该说,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与人的竞争,体现了人对于社会的适应程度,企业职工的整体水平和综合能力水平,可以反映企业的发展程度,甚至于决定了企业的命运。如何做好企业职工队伍管理工作,充分激发每一名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是当前各个企业所关心的问题。笔者认为,将社会工作思维的关键点运用到企业职工队伍管理中,合理地使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企业职工构建一套成长激励体系,可以最大化地激发企业职工队伍的活力,从而为企业的发展不断创造价值。

参考文献:

篇3

摘要:根据职业院校学生的身心特点,以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为切入点,提出新时期一些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方法,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针对性,使工作模式丰富化。

关键词 :社会工作方法;职业院校;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1-0056-03

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健全、完善的社会工作体系,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中虽然已经存在了很长的时间,但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近几年来,社会工作的概念逐渐出现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将社会工作理念引入职业院校的管理工作中已成为共识。但仅有理念是不够的,唯有科学的方法才能使职业管理者掌握扎实的专业技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管理水平。

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及职业院校管理者的工作要求

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 成长环境对职业院校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他们与同龄人一样面对着前路的迷茫和花花世界的诱惑。具体来说他们有如下特点:(1)心理特点。他们像所有刚刚高中毕业的青年一样,面对未来感到迷茫,特别是对于自己所学专业在未来的应用更是一无所知。此外,他们又有一些本科生没有的特点。他们学习动力不足,自卑心理较强,却又十分渴望成功,渴望学有所成。他们希望过积极健康的生活,自制能力却较差,相比一般的本科生,他们的心理冲突更强,心理压力更大。(2)行为特点。职业院校学生的行为具有自主性与他律性、目的性与随意性、有序性与多变性、沉稳性与突发性等特点。而高职学生的身上体现出更多的他律性、随意性、多变性与突发性,这与社会要求恰恰相反。(3)认知特点。职业院校学生总体上综合素质不如本科生,知识面较窄,很多职业院校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和专注力。特别是许多学生在此阶段尚未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往往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职业院校管理者的工作要求 面对具有上述特点的职业院校学生,管理者在工作中的引导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管理者既扮演班主任、教师、“家长”的角色,又充当调解员、办事员、服务者等角色。这就要求管理者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储备,还要有优秀的人格魅力和专业管理水平,善于沟通交际,能够妥善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问题或其他突发事故。随着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壮大,提高职业院校管理者的整体素质,提高学生管理的时效性,建设具有较高管理能力的管理人员队伍被提上日程。

引入社会工作方法的可行性

美国社会工作教育委员会指出,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应有以下原则:社会工作的专业关系是建立在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基础之上的。

通过分析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可以看出他们的识辨能力、自制能力较弱,再加上当前社会变革的深刻冲突,他们看待事物的态度和角度与传统有很大不同。这就需要职业院校管理者转变教育理念,由单一教育者向社会工作者转变,同时担负起教育者、实现者、赋权者、调停者、小组领导、协调人等多种角色,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对职业院校学生给予正确的引导。

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职责,社会工作者需要随时在各个不同角色间切换,甚至需要随时做好扮演多重角色的准备。社会工作方法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如何具体应用在职业教育教学工作中是广大职业院校教师共同面临的课题。首先,尊重受助者的个别差异,不要以共性泯灭个性。在传统的学校工作中,集体利益至上一直是教育的核心内容,然而在现在社会价值多元、社会观念多元的现实情况下,学校社会工作者有义务维护每一个独特的个体。毋庸置疑,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心智是不同的,后天的成长环境差异更是千差万别,因此造成了每个人独特的信念、心理功能、兴趣、专长、行为模式等特质。学校社会工作者在尊重个性的基础上,不以自身的经验为界定标准,而是宽容地包涵、相信、理解他人才能够深入理解学生的心理动机,平等地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法帮助学生。其次,学校社会工作者应相信受助者有成长、改变以及解决困难的能力。传统的学校工作依然保留着与传统学校教育同样单一的、强制的、封闭的方式。这方式往往也是简单的、粗暴的,虽然能够以极低的成本解决现实问题,却无法真正对职业院校学生的社会化起到有益的引导。因此,激发受助者改变的动机,才是主动解决问题不可或缺的因素。

这些观念的转变早已在我国教育界提出,并在高校教育工作实践中发展着,这使得社会工作方法应用在职业院校管理工作中有了观念上的可行性。

学校社会工作方法的具体应用起源于美国。美国学校社会工作并不仅仅局限于社会工作方法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更涉及学生校内外生活的方方面面:心理健康服务、学习辅导服务、职业咨询服务等等。美国高校社会工作形式不拘一格,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相较之下,我国香港地区的学校社会工作发展就是较晚的事情了,虽然发展时间较短,但在政府积极的主导和民间组织的支持下,也取得了不俗的效果。在多所高校内部成立了非盈利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如香港杰出专上学生服务协会、扶青团、科大团契、香港科技大学社会服务团等。我国内地学校的社会工作还没有被认可,更没有制度化和普遍化。但随着社会工作专业的兴起和社会工作界人士的多年努力,有许多高校依靠本校社会工作专业建起了学校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社会工作方法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微观社会工作、中观社会工作、宏观社会工作,分别对应具体的活动方式:社会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组织工作。根据实际情景的不同,分别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可以有效地规避传统教育引起的负面影响,提高班级管理的时效性。更重要的是,能够以科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提高他们的自制能力,激发他们的正能量,实现社会工作的“助人自助”原则。

社会工作方法的具体应用

社会个案工作 社会个案工作以“一对一”的方式帮助个人解决个人问题和社会问题。班级成员各色的成长经验和生活环境使得学生各有独特的性格和习惯,管理者通过“一对一”的平等交流,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成长背景、心理特点甚或是未来规划,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感,恰当地运用移情与反移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教学生如何解决问题。个案工作的特点之一是“案主自决”,管理者不但要充当实现者的角色,更要承担起教育者的角色。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管理者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使他们真正认识问题的原因、要素、结果,使他们在今后遇到同样问题时可以妥善处理,甚至可以避免问题的重复出现,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使他们可以独立地面对未来、面对挫折。

小组工作 小组工作是通过个体参与团体活动,借助于团体成员的协助、引导,在团体活动中互动,引导彼此建立关系,协助个人增进社会功能,达成个人、小组协调发展的目标。小组工作是通过个体参与团体活动,接着团体成员的协助、引导其在团体活动中互动,引导彼此建立关系,协助个人增进其社会功能,达成个人、小组协调发展的目标。职业教育管理中可以根据不同的目标建立与之相应的小组,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小组活动,如新生适应小组、就业小组等。在小组工作中,通过组员之间的彼此角色、情感、态度、行为等要素的变化实现成员的互助与自助,达到积极引导的效果。小组工作方法中有一种模式为小组治疗,其“助人者治疗原则”使“助人者”感到自己已经对别人有所帮助,这对“助人者”本身也有积极的治疗作用。对职业院校班级管理而言,小组工作是构建良好班风、增强班级凝聚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社区组织工作 社区组织的目标是促进和帮助社区评估工作计划、组织和协调各方面的努力,满足社区成员在健康、福利和娱乐等方面的需求。社区是一定区域内共同生活的群体,一个学校、公寓、班级都可以是社区。职业院校管理者通过社区组织的方法以整体学生为服务对象,组织学生有计划地开展活动。一方面,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训练,培养其沟通能力,增强学生的互助、自助精神,协调学生之间的关系,增强凝聚力;另一方面,发现社区问题、解决社区问题,提高社区管理水平,稳定社区秩序,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良好的环境。职业教育的特点之一是以就业为导向,在此基础上扩大社区交流的范围,引导校园社区与校外社区接触,充分利用社区资源、社会资源来加强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开拓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使其明确目标、做好规划,为以后步入社会、为社会发展做贡献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志强.论大学生行为特点及行为倾向[J].松辽学刊,2002(6).

[2]任争锋.浅析社会心理学在班主任工作中的应用[J].科技风,2012(3).

[3]库少雄.社会工作实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4]范志明,张洁.学校社会工作[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

[5]易钢.学校社会工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6]艾丽.高职学生管理工作探究[J].职教论坛,2013(2).

[7]杨晓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方法浅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

[8]刘扬,章国昌.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管理的可行性及路径分析[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9]易钢.学校社会工作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J].改革与战略,2007(9).

[10]魏卓然.社会工作理念对五年制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介入初探[J].华章,2012(34).

篇4

一、研究背景

社会工作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和一种助人的专业。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需要人们去处理,社会工作对社会的重要意义越来越被各国政府和社会认可,社会工作专业发展也曰臻成熟。随着管理机制的日益完善,企业文化在企业的管理、经营、以及企业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如何建设好企业的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工作以小组工作、个案工作和社区工作三大方法帮助案主解决问题,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中我们可以引荐小组工作和个案工作两种工作方法来建立和完善企业文化。

二、小组工作的运用

企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意义首先在于企业拥有的特殊能力或资源,这些资源是与知识相关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但确实存在的、难以买卖、难以在企业内各部门分割的资产或能力。很多优秀的企业中都会给员工创造好的工作环境及福利以发挥员工最大的潜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益。小组工作在企业文化的建立中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小组工作是以小组的形式通过小组活动对小组成员的各方面工作进行影响。优化抗衡物质资本的社会资本,构建运用社会资本的公民社会,推进公权力制定改变收入分配格局的公共政策,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功能。企业最大限度地把职责和职权下放到小组中,从而减少管理层次、提高管理效率、增强企业组织的活力。在企业中,可以建立兴趣小组帮着员工建立兴趣,增进员工间相互了解,减轻工作压力,坚强员工的团结。在一个企业的成长中,员工也是在不断的成长,企业遇到挫折时也是考验企业员工的能力之时,所以在小组活动中可以模拟员工遇到挫折时应该如何应对,提高员工应对困难的能力。小组活动让员工能够感受到在这个企业中自己存在的意义也能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温暖。小组工作在企业中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帮助企业获取更多的利润。在企业员工中存在任何问题的员工可以划分为几个问题,共同组成小组,通过小组活动让员工有最好的工作状态。优秀的企业不仅会以较高的资金待遇吸引优秀的人才,更会注意员工的精神生活层面。我们知道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个企业的发展不仅仅要靠先进的技术,优秀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完善的管理机制,企业员工是也需要被服务,而这种服务不仅仅是物质层面也是精神层面的,这也是能够让人才长久的为企业奉献的好的措施。小组工作在这里就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个案工作应用

个案工作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对案主进行帮助,个案工作通过接案、收集资料与预估、制定服务计划、实施服务计划、结案与评估五个阶段。企业中的社会工作者对企业的员工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预估,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准备工作。企业中员工出现问题时及时做好接案前的准备。企业中的社工更多的是争取主动,主动了解企业员工的需求。个案工作需要工作者与案主之间定期进行一对一的交谈,这种交谈不是上下级的关系,需要管理者去理解员工,接纳,不要评判员工的对与错,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在企业员工中存在以外受到伤害时也可以通过个案工作帮助他寻求各方面的帮助。个案工作的基本工作原则:人在情境中、接纳与非评判、当事人的自决,接纳与非评判。工作原则是经常运用到的,它可以与案主建立良好的关系,帮助案主诉说自己的详细情况,帮助治疗。面对企业员工面临的各种问题在抉择时社工要时刻记住当事人自觉,所有的问题最终的抉择者是案主本人。对邮政企业来说,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为强势企业,既不是单靠资产规模,也不是单靠员工数量,而是要靠企业内在文化的理念和感召力,这就是邮政企业站起来的头脑。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可以相互贯通相互借鉴。现代社会更加注重人的地位,强调人权,很多企业为员工创造优越的工作环境,更加注重员工的心理变动。很多企业在节假日为员工提供外出旅游的机会,平时为员工举办晚会以降低他们的压力等。社会工作的实务方法引入到企业的领导文化建设中,做好员工平时工作的业余活动计划,为员工降低工作压力,帮助有需求的员工,完善企业的管理机制,巩固文化的建设。

篇5

一、社会工作介入空巢老人群w概况

老化过程是一个自然的生理转变过程。老年人面对老化过程,一方面需要老年人自我接纳和适应,另一方面也需要外界对老人给予帮助。社会工作介入,是社会工作者用专业的视角去看待和对待老年人群体,运用专业的方法为感受困难的老人提供支持。在对武汉市某老年社区空巢老人做了大量的入户探访后,分析该社区空巢老人当前面临的一些困难和需求,通过社会工作服务,探讨针对城市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社会工作介入模式。

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和方法的支持下对社区空巢老人开展社会工作服务,不是单纯的助人活动,而是通过给予服务对象有目的的帮助,帮助其恢复社会功能,获取社会支持,引导其培养自助的能力,其三大工作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的合理运用,对空巢老人群体的有效介入具有现实意义。

二、社会工作专业模式的探讨

(一)个案工作

老年人个案工作是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指导下,运用专业的知识和技巧为老年人及其家庭提供物质和情感方面的帮助和支持,助其减低压力、解决问题,达到良好的福利状态的服务活动。针对社区空巢老人开展个案工作,可开展的服务内容可包括物质方面的援助,如帮助社区中遇有生活照料困难的老人获得照料服务;也包括精神层面的支持,如为丧偶、丧亲的空巢老人提供情绪疏导服务。

空巢老人个案工作需要坚持增权的取向。空巢老人在客观上容易陷入社会角色的改变,无力、无权的境地,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属于弱势、需要外界支持的群体,运用增权的视角开展个案工作,将空巢老人看做具有改变和发展能力的个人,同时需要相应的社会支持以保持空巢老人积极的参与社会活动,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对解决城市空巢老人面临的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家庭作为空巢老人最直接获取社会支持的资源,对于解决空巢老人的赡养问题和精神慰藉问题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个案工作介入空巢家庭,通过与空巢老人子女沟通,发挥协调者和倡导者的角色,改善子女与老人之间的关系,促进子女与老人的沟通互动,是老年个案工作的重要内容。

对于空巢老人的精神慰藉支持,首先要正视空巢老人面临的情绪困扰。帮助空巢老人认识到自身的情绪及行为方面的困扰并非由诱发事件所产生的,而是来源于自身的非理性认知。帮助空巢老人检查非理性认知,鼓励其探讨自身情绪和行为困扰的非理性认知,发现非理性认知与困扰之间的关系,找出存在的非理性信念,帮助空巢老人建立理性生活方式。

(二)小组工作

老年小组工作既是一个工作过程,也是一种直接的助人方法和手段。小组工作对象包括健康老年人组成的群体,以及面临问题和困扰的老年人或其亲属组成的群体。老年小组工作的开展对组员社交技巧的提高、行为的改变以及归属感的建立具有极大作用,同时也能够为老年人传播信息,灌输希望,形成利他主义的互助氛围。小组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帮助老年人建立良好的支持网络来缓解养老问题和情绪问题的困扰。

小组工作的开展,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区高龄空巢老人对文化娱乐方面的需求。建立空巢老人互助小组,有利于丰富城市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形成利他主义的小组氛围,引导小组成员互相帮助,彼此支持,分享个人生活经验,帮助小组成员共同度过生活困难。在利他主义的氛围下,空巢老人能够获得尊重和接纳,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愉快的体验,

培养小组成员的归属感。空巢老人一般会面临孤独寂寞的心理情境,培养空巢老人对小组的归属感,形成对小组群体的依恋、认同等积极的体验。这种积极体验使空巢老人之间的关系日趋和谐,使小组的向心力增加,强化小组动力,有利于空巢老人在小组中获得满足感,舒缓孤独寂寞的心理。

建立空巢老人互助小组,有利于丰富城市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三)社区工作

老年社区工作具有福利性和政治性两个方面的性质。福利性老年社区工作包括为老年人提供社区照顾、义工服务、老人教育;政治性老年社区工作主要是为老年人争取权益。通过老年社区工作的开展,可以降低老年人与社会的疏离,推动老年人社会参与,促进自助和互助,增强归属感。

(1)在社区开展低龄老人帮助高龄老人倡议活动,是对社区邻里支持作用的运用。通过将社区空巢老人组织起来,有针对性的开展服务活动,由于邻里的地理优势,对于空巢老人生活照料需求的满足作用明显。通过社区工作介入,协助空巢老人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是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系统构建的重要内容。

(2)社区组织对于社区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作用。老年社区一般缺乏较为成熟的社区组织。因此,社会工作者不但要组织满足社区空巢老人社会需求的社区活动外,还需要在社区中建立社区组织,组织老年人开展相关讲座,宣传养生、安全和法制方面的知识,不仅可以满足空巢老人精神文化需求,还有助于老人更多的接触社区居民,增进邻里互动,使更多的人了解社区空巢老人的问题。

(3)通过社区活动发挥空巢老人的潜能,善用社区资源,满足空巢老人对社区活动的需求,巩固空巢老人的权益。同时,空巢老人参与社会活动,在社会工作的介入下,可以改变社会上对于空巢老人的负面形象认识,扩大老年人的影响力。

三、总结

老年群体一般面临着对自身身体、心理和社会角色转变的认识、接受以及对环境的适应。应对老年问题及老年人发展的需求开展一系列的服务,是老年社会工作的重要内容。以利他主义的价值观为主导,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方法,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支持,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学慧.老年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篇6

近年来,随着政府对社会工作的重视,社会工作得以大力推进,在一批批优秀社工教师的带领下,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在专业价值观的指导下尊重并接纳服务对象、运用同感、澄清等的工作技巧,在对服务对象的关怀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逐步为人们所认可。即便如此,我们也会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和技巧是柔性的,对造成服务对象的现实困境的责任主体只是出于道德、伦理层面的而非硬性的要求,一旦责任主体不履行其职责,服务对象的现实困境就只能延续下去。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旨在通过对相关法律条款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将社会工作的柔性与法律的刚性相结合,以更好地发挥社会工作在服务过程中的助人效果、切实维护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本文以未成年人犯罪、教育权被剥夺、虐待未成年人三个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为例,以司法社会工作开展服务的方法为指导,探究司法社会工作助人过程中如何将柔性与刚性相结合的问题。

一、未成年人犯罪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章司法保护明确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已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家长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必要时,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应当照顾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在判决前,新闻报道、影视节目、公开出版物不得披露该未成年人的姓名、住址、照片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

针对未成年人犯罪,司法社工充当“合适成年人”的角色,全程参与到整个司法程序里来,公、检、法、司四位一体,为触法未成年人提供主动、无偿、积极的服务。介入过程中司法社工要注意教育和感化,发扬社工人特有的人文关怀,以平等、尊重、接纳、不批判的专业价值观来帮助、引导误入歧途的青少年,降低他们的排斥心理;注重心理辅导,帮助他们卸下犯罪产生的心理负担,鼓励其重拾信心和勇气。同时又要切实维护其利益,在法律允许的限度内,帮助他们争取最大程度的量刑。更要帮助进行情绪疏导、认知调整,避免未成年人在服从管教的过程中,由于身处劳教所、拘留所、监狱等环境而造成“犯罪污染”。

在助人过程中,司法社工不仅要做好保密工作,也要监督司法机关的处理方式,做好监督和保护的工作,切实维护未成年的权利。

二、教育权被剥夺

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未成年人享有受教育权,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其中第二、三两章分别就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两方面做出相关规定,明确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依法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不得使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学校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订)》规定,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和督促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帮助解决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困难,采取措施防止适龄儿童、少年辍学。居委会和村委会协助政府做好工作,督促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拒绝接受具有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的、开除学生的,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它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无正当理由未依照本法规定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当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责令限期改正;胁迫或者诱骗应当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失学、辍学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罚。

即便如此仍有部分孩子的受教育权被剥夺。通常情况下,未成年人受教育权的剥夺主体有两个:家长和学校。家长方面往往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家长对教育不重视,部分地区家长重男轻女,不让女孩上学。学校方面往往因为要考虑学校升学率、方便管理而拒绝接受或者开除贪玩、爱捣乱及身体有缺陷的青少年。而针对这种情况,司法社会工作开展工作时就要在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之下,对相关责任人普及相关法律意识、灌输相关法律知识,充分整合教育行政部门、基金会、社区、妇联、共青团等社会资源,链接相关监督部门,定期进行回访,切实维护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

三、虐待未成年人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防治虐待儿童会议的定义,虐待是指在相关责任、义务和能力的条件下,各种形式的躯体和精神的折磨、待、忽视、放任、商业的或其他的剥削,并导致儿童的健康、生存、发展以及尊严受到实际或潜在的伤害。通常情况下又把虐待未成年人的行为分为两类:身体虐待和精神虐待。其中身体虐待是指蓄意对孩子使用暴力,用击打、踢、咬、掐、烧、烫等手段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伤害,也包括待。身体虐待的实施者可以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亲戚、教师,也可能是无关他人。长久以来“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的传统观念影响下,家庭暴力通常被轻描淡写地说成“处罚”,是管束孩子的家庭内部行为,他人不应当干预。事实上,对孩子的身体虐待不仅造成对其身体的伤害,而且还会造成感情伤害,有时这种影响甚至会是终身的。精神虐待的范围很广,任何疏忽或蓄意导致孩子智力发展、情感或身体功能方面受到临时或长期伤害的行为及态度,如轻视、责骂、嘲笑等均属精神虐待,情感忽视也属此类。精神虐待的施虐主体不仅可以来自父母,也可来自其他人,如亲戚、邻居、老师、同学。因为孩子对情感比较敏感,遭受精神虐待的孩子比较容易受到伤害,而且危害十分严重。它会影响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育,甚至造成严重的心理疾病、衍生抑郁和自杀的倾向。

我国宪法规定“禁止虐待儿童”,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规定“禁止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虐待儿童,对于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的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的,经教育不改的,可以撤销监护人的资格,另行确定监护人”;侵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对其造成财产损失或者其他损失、损害的,应当依法赔偿或者承担其他民事责任;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或者变相体罚,情节严重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侵犯未成年人的人身权利或者其他合法权利,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虐待未成年的家庭成员,情节恶劣的,按照《刑法》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由之,司法社会工作者在面对被虐待的未成年服务对象时,需要遵守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即要接纳、尊重服务对象,坚持案主自决、不批判、保密等原则,在此基础上获得服务对象的信任,而后通过情绪疏导促进服务对象的正常生活,帮助减少心理压力,又要运用法律武器,追究虐待未成年人的侵害主体的责任,更要监督相关部门的执法工作,链接相关资源,为未成年服务对象寻求更适宜的生活环境,还有有后续的跟进服务,以巩固服务效果、监督服务实施效果,保护未成年服务对象的安全。

社会工作助人的柔性与法律维护合法权益的刚性是司法社工的题中应有之意,同时这种柔性与刚性的结合又能更好的促使青少年合法权益的维护。在对青少年相关的社会工作实务领域中,我们可以尝试树立这种意识,自觉的将这种司法社会工作的工作方法内化,将社会工作的工作技巧与法律规定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助人效果。然而,法律的不健全、意识上的错误认知以及执行与监管部门的不作为或者是监管主体的含糊性,都是制约社会工作助人效果实现的重要原因,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仍旧能够看到一个新的出路,那就是社会工作与法制的结合,柔与刚的结合,最起码我们找到一条让社会工作助人更有效果的途径。

参考文献

篇7

一、前言

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后勤社会化和学分制的逐步实施,高校学生社区正日益成为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要阵地和焦点所在,很多高校都开始探索学生社区管理的新模式。但这些管理模式面临着如何协调高校、社区管理者、学生三者之间关系和利益冲突的问题。高校学生社区管理需要新的认识和改革,在坚持和发展传统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引进新的学科理念和方法是推动变革的有效途径。

二、高校学生社区及其特点

高校学生社区是指以学生宿舍为基本细胞,包括学生食堂、文体活动场所和宿舍区商业服务网点等在内的学生课堂学习之外生活、学习、活动的校园特定区域它不仅是学生休息的场所,更是课堂的延伸,是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园地和获取信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的窗口。同时,学生社区又是社会的缩影,社会社区的所有功能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折射,是青年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场所,是他们进入社会前的最好预演舞台和实习基地。

有高校学生组成的学生社区与通常意义上所指的社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社区是社区的特殊表现形式,既有一些一般社区所具有的特点,又有其特有的特点。

1、主体的同一性。高校学生社区的主体是一群年龄相仿,有着共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青年。因为共同的目的而居住在同一区域内,学习是群体活动的主要内容,增长经验、健全人格和确立目标成为社区成员的主要任务。他们社会化尚未完成,思想还没有完全成熟,心理素质不够稳定,需要适当的引导和关心。

2、行为的仿效性。群体行为对于个体的行为有着较强的影响和约束。实验证明,青年在群体中有仿效同龄人的倾向,好的榜样能起到很好的正面影响,坏的行为也容易引起负面效应。

3、居住方式的群居性。高校学生以集体宿舍居住的方式共同生活在同一区域,有着共同的生活规则。其成员间有相同的作息时间、有维持共同生活的公益性劳动;有共同的利益追求、兴趣爱好。学生通常是以宿舍为单元形成相互交往的群体关系。群居的生活方式是学生社区成为对学生提供“教化”的有效场所。

4、活动的可控性。大学生在校时间较短、流动性小、人员结构比较固定、学生生活主要根据学校作息时间来进行、有着较强的规律性。同时,学校在学生日常行为管理方面还有一套规章制度,学生必须在一定约束下有规律地生活。这些都决定了学生社区比一般居民社区更有可控性,有利于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社区管理方法。

三、高校社区管理现状

(一)社区环境建设情况。所谓社区环境是相对于作为社区主体的社区居民而言的,它是社区主体赖以生存及社区活动得以产生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人文条件和经济条件的总和。它可理解为承载社区主体赖以生存及社会活动得以产生的各种条件的空间场所的总和,它属于物质空间的范畴。对于学生社区而言,良好的社区环境建设能够确保学生沟通自由、师生互动便捷,营造温馨、健康、和睦的家庭氛围,以此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浓厚学生互帮互助、共同成长的情感氛围,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但目前高校学生社区在环境建设方面多集中于硬件设施的投入,而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等方面的软件建设,学生对社区的归属感不强,并未真正投入社区之中,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学生自治组织建设情况。建设“自治式”社区一直是高校社区管理的一个重点,因此学生自治组织的建设情况就显得十分关键,良好的学生组织建设有助于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增强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但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生自治组织建设并不尽如人意,这些学生自治组织大多流于形式,并未真正起到其应有的作用,组织成员以外的学生大多都不太清楚这些学生自治组织的具体职能。

(三)社区学生活动情况。社区学生活动对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拓宽学生视野,浓厚学术氛围,繁荣校区思想学术、文化艺术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校园精神的宣传和弘扬,创造高品质校园文化,学生心理和生理全面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大多数在校学生对于参与在宿舍区开展的活动是有选择性的,这表明在举办社区学生活动的时候应选择学生更乐意接受的形式。而目前的学生活动大多都是主办的学生组织内部自己决定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较少咨询广大学生的意见,这样并不利于学生活动的开展,也无法达到活动的预期效果。

(四)社区学生管理情况。在学生管理方面,目前很多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学生管理的新模式,辅导员和班主任等都会定期到学生宿舍对学生进行探访,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这一措施还是在学生管理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的。但在学生管理方面,学生本身的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则被忽视了,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多向辅导员或老师求助,而较少有互助和自助的情况。这是在学生管理方面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

四、引入社区社会工作方法

社区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或形式,主要目的是协调社区内个人、群体与社区之间的关系,调动社区内外资源,满足个人和群体的需要,促进社区的综合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一)社区组织。社区组织是社区社会工作的一项基本方法,社区组织能够通过社区服务组织的建立、协调与业务的配合,引导和帮助社区居民认识他们的共同需要、互助合作、民主自治;通过社区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合理利用社区资源,发挥社区的最大潜能,预防和解决社区问题,增进社区成员的共同福利,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与社区进步。

在高校学生社区中,有各种各样发挥着不同作用、履行不同职能的学生自治组织,这些组织的存在为开展社区管理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目前主要的问题在于如何使这些自治组织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社区分析。各学生自治组织(如:宿舍管理委员会、团委学生会生活部等)应明确各自的职能,了解与职能相关的社区情况,进行社区分析。社区分析主要表现在几方面:社区环境分析、社区问题分析、社区需求分析、社区资源分析等。

2、协调各组织的关系。由于各学生自治组织的职能、组织架构等方面的不同,各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和指导老师应协同合作,协调好各组织之间的关系,使各组织能够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作用,避免遇事推诿、各自为政、办事效率低下的问题。

3、研究制定社区发展方案。各学生自治组织应协同合作,针对社区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需要改善的条件进行研究和讨论,形成例会制度,根据人力、物力、财力的资源,制定出可行的方案计划。其过程一般为:第一、确定目标、策略和方法,选择最佳方案进行决策;第二、为实施方案建立内部和外部的关系,做好思想动员和物质准备工作;第三、执行方案,进行布置、督促、检查、收集反馈信息,及时调整部署;第四,对方案进行评估,对方案的执行情况作出鉴定。

篇8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3-0038-02

社会工作是一种具有公益性质的工作,它能够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提供帮助,例如老人、妇女、残疾人等,社区工作方面、个案工作方法以及小组工作方法是社会工作的几种方法,让人民群众享受更方便的生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为我国培养“四有”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社会工作方法相比有着一定的区别,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二者没有一点关联,这二者同样可以进行结合。将社会工作方法引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让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观念落后

虽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各个高校中是学生的必修课,校方领导对此也较为重视,但是其中内容却过于老旧,难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大学生思想较为奔放自由,如果没有足够的约束与合理的指导,他们也不会自行地去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课程。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如果教师自身出现了问题,那么学生难以从课程中学习到相应的知识也是必然结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落后的观念是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首要问题。

(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保守

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要求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学生应该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但是很显然,这一要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践行,“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仍旧占据着主流地位。教师不利用新型教育手段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也很少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真实掌握情况。在当今时代大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的信息实在是太多了,当前的教学方法过于保守,难以满足他们的真实需求。旧有的教学方法无法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过时

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与时俱进,跟上时展步伐,才能够让接受这一教育的大学生真正受到教育,在未来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后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真正地发挥其作用。当前的世界是一个变化的世界,每一天、每一年都会有新鲜事物发生,但是我国部分地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仍旧使用的是多年前的版本,这无疑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脱离这个时代。大学生在接受相关的教育后发现这些知识在实践中根本无法应用,这一问题也存在于目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降低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性。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入社会工作方法的原因

(一)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团队

大学辅导员与思想政治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为直接的参与者,他们的素质与能力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有着决定性作用。部分高校的辅导员缺乏丰富的工作经验,他们自身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了解还不够深刻,无法对大学生进行很好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两极分化严重的情况,老一辈教师面临退休,年轻教师无法挑起大梁。社会工作方法可以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将其中的工作方法运用于辅导员的工作中,让辅导员能够改善自身工作方法,增强自身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完善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作方法对于思想政治教师来说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更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外国文化、外来思想开始涌入我国并且影响着我国的大学生。如果我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仍旧按过去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那么必然是要被时代所淘汰的,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来弥补当前的不足。社会工作方法强调实践,大学生在这一教学方法中可以发挥出目前教育改革要求的学生主导地位,并且可以亲身w验与尝试一些事物,让自身对那些事物的认识更为透彻,学习与了解课堂上没有的知识,增加自己的阅历与经验。

(三)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观念

在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体,掌握着知识与课堂节奏,但是部分教师往往会忽略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情况。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缺乏主观意见,也无法就某一观点进行深入的思考,只能跟着教师的节奏,这对于学生的自由思想以及天性无疑是一种扼杀行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不是古时的封闭世界,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注重与学生的交流。社会工作方法中的交流活动是目前我国各式交流方法中最为有效的交流方法,教师应该改善自身的教学观念,增强与学生的交流,才能够让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方法的结合层面

(一)教学任务与目标层面

社会工作在本质上是对其他人的帮助,通过对这个人的帮助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为他提供一条适当的发展道路,同时告之应该注意的问题,让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闯荡社会,走出自己的道路,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继而为社会作出贡献。这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不谋而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任务是利用一系列社会主义理论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与建设者,教学目标为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让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可能这二者看起来与社会工作方法有着很大区别,但是实际上它们存在着共通之处,它们的目的都是服务,社会工作目前主要服务对象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培养日后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人,它们都在引导人民与国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解决的也是人的思想问题与观念问题,这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工作方法结合层面的体现。

(二)教学功能层面

社会工作方法的功能是对社会人员进行援助,保障他们最为基本的生活,维持社会的稳定。社会工作需要对社会上的一些弱势群体进行保护,例如老弱病残等,还需要为一些特定人群提供帮助,例如失足青少年、贫困人员、刑满释放人员等,要让这一类人员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促进他们自身能力以及观念的改变,解决他们面临的实际问题,让他们拥有稳定的生活来源,让这些社会不稳定因素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一分子,保证我国社会的和谐状况以及正常运转。各个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育人、导向等教学功能,可以对大学生行为进行规范,并且指导大学生的行为,这一点也促进了二者的结合。它们都需要对人的思想与行为进行干预和指导,社会工作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情况开展相应的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则需要根据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程度以及其自身进行工作,首先要了解情况,其次制订计划,最后实施计划,这是二者工作步骤的相同之处,也是二者可以结合的地方。

(三)教学理念层面

在社会工作中,无论进行怎样的工作,前提都是一致的,就是保证对社会人员的尊重,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作为人的尊严,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存在于世界上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给予这些人员一个积极的生活态度。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遵循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作为课程的教学理念,解决大学生在生活与思想上遇到的实际问题,对大学生采取关心、关爱的态度,这无疑是二者很好的结合层面。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美好,以一个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努力去工作,去学习,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让整个社会充满活力,充满正能量,让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拥有希望以及对未来的憧憬。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社会工作方法的应用方式

(一)社区工作方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社区工作方法的应用可以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需要对社区环境进行改善,让整个社区处于一个和谐的环境,这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场所,也可以让大学生参与到社区环境的改善中,例如拜访孤寡老人等,感受社区真实环境,处理好自身与社区之间的关系。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学会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去影响他人。其次是进行社区活动,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例如在社区内形成学习小组,或者帮助留守儿童补习功课,提高成绩等。

(二)个案工作方法

个案工作方法是社会工作方法中较为基础的一种,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大的相似程度。个案工作方法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要求思想政治教师与辅导员对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与问题都能够充分地了解,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每一学生的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将原有教学中的共性问题转化为个性问题,强化辅导员与思想政治教师的工作能力与工作水平,让他们能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保C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

(三)小组工作方法

这一点要求学生组织、学生社团发挥作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相对容易,高校应该对学生组织、学生社团的活动表示支持。首先需要让这些学生组织、学生社团具有相应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让他们了解到他们工作的重要性,要求他们自觉投入其中并且为之进行努力;其次,提升这些学生组织、学生社团的问题应对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让他们通过这一活动锻炼自身水平,不仅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对于问题应对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也应该有所提高,让学生拥有更加全面的能力,在未来能够拥有更好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175-02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一直是各大高校比较关心的焦点。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质量。首先,因为研究生群体个人因素差别,会导致思想状况的不同表现;其次,加上现在研究生教育采取的方式方法存在不小的漏洞,大部分高校还是采取导师负责制。这种制度不仅仅需要导师对学生学习和科研等活动的跟踪到位,还需要学生有更多的自觉性。因为有了很多的自由空间,更多的学生采取的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和自己的导师总是处在“聚少离多”的状态。这让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很难有规划地安排好课程。加上研究生这个时期更加注重实际效益,他们会忽视掉这些可能对工作无用的东西,而主攻科研方向。

针对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以上特点和难点无能为力的现状,笔者分析认为原因主要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理论和工作方法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缺失”:

首先,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理念的缺失。研究生在心理、思想以及认知程度上都有别于本科生。他们拥有更多的知识储备和更多的人生阅历,这让他们有更多的选择性和主动性。高校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都是以管理主义为主,过分强调统一发展、平均平等对待,而忽视了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越来越凸显的个性化发展,明显缺乏人本、服务的核心思想理念,这些早就不能适应当代研究生教育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所以,我们必须坚持走“服务路线”,充分挖掘研究生的“自我教育”潜能,才能让自由度更大的研究生更好地完成整个思想政治教育。

其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预防功能的缺失。高校研究生本身具有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点,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我们一般采用的是以规范、条例为纲,通过说服教育等方法开展工作,往往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将理想教育与学生发展的需求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施展平台,加强对学生兴趣的挖掘和发挥。只有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并充分利用由兴趣而产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配合广阔的施展平台,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最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术的缺失。研究生群体学习目标更加明确,研究领域也都基本确定。专一性更强,虽然采取的是导师负责制,但是大部分时间里还是个人独自研究和思考问题。像本科生那样的集中教育机会是非常少的,这不仅给日常管理带来很多麻烦,更为思想政治教育展开增大了难度。再加上,研究生处在学习、工作、生活的各种压力下,产生的心理问题更是多样复杂,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不能顺利开展,会影响到学生的一生。而我们的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者由于缺少专业技术手段和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技术,没有办法为学生出现的问题,提供相应的到位的帮助,没有合理的方案拿出来,实施就更没有办法谈起。这直接导致我们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者,付出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却很难收到显著效果,往往事倍功半。

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笔者认为社会工作的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社会工作的理念契合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述求。“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也是社会工作作为专业助人活动,区别于其他各类助人活动的一个本质特征。社会工作者相信案主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能力解决一系列的个人问题,从而增强社会功能。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以上两个原则在高校研究生思政工作中同样得到贯彻和坚持。在指导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研究生生活及学习规划的过程中,学生从综合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开始,然后通过科学的职业倾向测定,在分析两者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整个过程学生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并在其中获得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高校在其中只是为学生提供测定设备、开展职业咨询和教育、提供综合素质锻炼平台,最终学生的研究生生活及规划要由学生个人综合分析各因素而设计并加以实践的。自我教育是伴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而发展的,它是每一个人一生中在政治、思想、道德等多方面不断修养和完善的过程,是每个人形成正确的政治观、人生观、道德观和正确控制自己行为所必须采取的方法。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说:“教是为了不教。”这里的“不教”是指能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在他看来,自我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研究生的自我教育是研究生为实现自我发展目标而进行的自我培养活动。

其次,社会工作的实务特征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必由之路。实务即实践。社会工作从本质上来说是实践的,实务性是社会工作的基本属性。社会工作者通过对科学方法的应用与受助对象一起帮助他改变自己的困境,这就是社会工作的实务活动。研究生的思政工作包括很多的研究生事务工作如就业指导、心理咨询、人际关系等,这些涉及到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知识来研究人与职业相匹配,它必须通过较长时间的分析、研究、指导和实践过程才能对学生产生作用。

一切方案和行为的开展和实施,都是要依据理论来作为动力的,用理论方针来指导我们的研究生事务管理工作。我们必须走出传统的统一化管理模式,支持走专业化学生工作管理道路,来为我们研究生教育教学提供更多帮助。我们在保留我们自己已经取得的经验后,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先进理念为我们服务,比如欧美一些国家的社会工作理念形成的学生事务工作理论,为我们的学生管理工作专业化方向发展提供借鉴之选。与此同时,我们还得总结我们的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寻求完善的办法。比如,我们长期以来“重管理轻咨询”的现象比较普遍。学生遇到的各方面的问题,没有办法得到及时的解决和处理,如果心理问题长期积压,会影响到学生一生。就是因为学生管理工作长期的忽视学生咨询服务这一环节,所以在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方面都做得不足,专业化道路的建设还需要很长一段的时间。这就要求我们高度重视心理学为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学生学习辅导专业化道路的建设必须被提上日程,就业指导要逐步实现专业化和制度化。如上所述,社会工作理念及方法在学生工作中的运用将是我国在现有管理体制内实现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的有效途径。

总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的社会性活动,社会工作方法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可以有利地促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任务的完成。

参考文献:

[1]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张静.积极探索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机制新方法[J].中国高等教育,2009,(1).

篇10

二、影响研究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自身承受能力低、人际交往能力减弱

一直以来,相比于数量巨大的本科生,研究生就是受到较少升学挫折且拥有高学历的尖端人才。在平静的校园中,与社会的交流和历练过少,这就是很多研究生面临困难和坎坷时丧失解决问题的信心,心理承受能力较低。从内心的活动状况来看,极易导致自闭、偏执、甚至变态等心理健康问题。另外,从年龄上看,研究生已经是成熟的个体,应该也具备较好的交流能力。但是从校园生活实践上观察,研究生们都忙于自己研究学业或者社会兼职,并没有与同窗有更多交流时间,这跟本科生喜爱群体聚会式的交流完全不同。同时,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也仅仅停留在学业指导上,科研项目繁重的导师一般都不能抽出时间与研究生进行心灵交流与沟通,甚至在个别情况下,见面都困难。所以,当研究生们面临各种人际交往问题或者心理困境时,便不能及时有效的寻求朋友倾诉或导师的帮助。一旦心理有问题的研究生顶不住负面的心理压力,做出过激行为,后果不堪设想。

2、学业压力较大、就业情况堪忧

学业是研究生的头等大事,在学校,研究生除了要选课修满学分,通过考试外,还要配合导师完成一定的课题和论文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漫天的实验、数据或者文献会让人产生压抑和厌烦等不良情绪。另外,学校为了自身的培养质量,对其毕业做出严苛的规定,最主要的是的质量和数量要求。在如此多方的压力下,研究生要耗费时间和精力来处理,一旦心理压力得不到释放,负面情绪长期得不到发泄,就会引发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同时,近几年,随着国家政策的改变,研究生数量增多,由此造成部分研究生毕业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面对十分不景气的就业市场,研究生的压力增大,满足感降低,残酷的现实和曾经的理想差距不断拉大,心理上的无助感增加,心态失衡,心理问题滋生。

3、收入水平较低、情感生活不稳定

研究生群体,多数年龄分布在23-27岁之间。相较于本科毕业就开始自食其力的同龄人,多数研究生无法独立保持自己的经济地位,需要依靠国家或者学校的补助以及家庭的资金支持。对于家庭条件较贫困的同学来说,学校的补贴是其唯一的生活来源,经济拮据的状况时常发生,当其受制于经济压力,部分研究生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课余生活单调乏味。对于生存的担忧和同辈之间的物质比较也是引发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之一。其次,研究生在年龄、性格、地域等方面都差异较大,背景的多样性也是产生心理问题的影响因素之一。单身的研究生更希望在适合的年龄阶段找到自己的灵魂伴侣,尤其是看到同龄友人已然成家立业,自身孤独感加深。已婚的研究生需要面临因求学而和伴侣分隔两地的情况,家庭和学业无法兼顾,其中任何一方的照顾失衡也会造成压迫感,造成一定的心理问题。

三、高校社会工作的介入理念及措施

纵观国内外,在高校配备相关的社会工作机构,使用适合的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介入研究生心理健康研究,能够取得有效的成果。

1、个案工作方法介入

在研究生心理研究的领域里,个案的服务模式即是要求社会工作者秉承“以人为本,全力挖掘个人潜能”的理念,尽可能地为研究生摆正心态,看清自己的优势,主动地适应身边的环境,使他们坚信,成长道路出现的困难是正常和暂时的现象,通过努力改变,能够突破困境。同时,个案工作方法需要心理辅导师全方位看待研究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社会、家庭都可能是影响因素之一,所以系统地分析其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原因,不局限于某一个因素。另外,在个案工作方法中,不仅需要对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生进行辅导和帮助,而且对可能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生也要采取“预防”教育,做好危机预警,最大程度地把出现问题的概率降至最低。总而言之,个案工作无论运用在出现问题前还是出现问题后,对学生都可以采取的心理教育方式是“朋辈疗法”。

2、小组工作方法介入

篇11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7-0149-02

一、金融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有不尽人意之处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如果把经济体比喻为一个人的话,那么金融当之无愧是其血液,金融对于经济增长的意义毋庸置疑。然而,金融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有不尽人意之处。

供应链金融是近年“银行交易性业务中最热门的话题”、国际性银行2011年度流动资金贷款领域最重要的业务增长点、2013供应链亚洲峰会的热点和最受关注的主题之一,是非常重要的金融创新。它是指银行围绕核心企业,管理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和物流,变把握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为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通过立体获取各类信息,将风险控制在最低的金融服务。一般来说,一个特定商品的供应链包括从原材料采购到制成中间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在这个供应链中,竞争力较强、规模较大的核心企业即链主企业因其强势地位,往往在交货、价格、账期等贸易条件方面对上下游配套企业要求苛刻,从而给这些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而上下游配套企业恰恰大多是中小企业,难以从银行融资,结果最后造成资金链十分紧张,整个供应链出现失衡。“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供应链中寻找出一个大的链主核心企业,以链主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促进供应链上的企业与链主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链主企业供应链的竞争能力。在“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下,处在供应链上的企业一旦获得银行的支持,也就等于进入了供应链,从而可以激活整个“链条”的运转,让供应链更具竞争力。在供应链中,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地位是迥然不同的。而在供应链金融的整个链条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仍然是核心企业,对于中小尤其是小微企业而言,仍然处于食物链上的末端,也许在利益分配方面份额更低,而在风险承担方面压力更大。包括供应链金融在内的金融创新,获益者主要还是既往的资源占有者。

南方一城市,某晚,一位女士在某大型商业银行网点ATM机上取款,银行卡被吞,于是打客服电话,工作人员回答须等到明早营业时间方能处理。持卡人担心天明再来卡已被他人取走,因此决定彻夜守在ATM机旁。在等待的过程中不耐夜晚的寒冷和危险,于是,又打客服电话,这次她说ATM机多吐钞了。银行值班人员称请客户别走,工作人员马上就到,实际也是很快就到了。前后态度迥异,令人不解。在顾客面前,金融机构绝对的是强势一方,对于弱势的相对方,多数情况没有基本的尊重,类似的情况时有发生。

自从200年前华尔街出现第一张金融债券开始,贪婪与疯狂便成为上天为这条街设下的魔咒。各种金融创新一度激活了消费市场,令经济快速发展。但是渐渐地,原本为实体经济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衍生品,在不断创新过程中,脱离了实体经济本身,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滥用的金融衍生品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华尔街的巨额财富,吸引的都是美国名校毕业的智商最高的人才,他们总会设计出合乎法律又钻法律空子的金融产品和机制,现行的制度往往约束不了,等新的监管来临,损失已经造成。小布什说,“华尔街喝醉了酒,让全世界跟着头疼。”

二、金融是什么?

金融是什么?一般解读为价值的融通。金融为什么会出现呢?简单而言,金融应该是应商品及服务的交换需要而产生的。那么,金融应该怎样存在呢?是不断沦为少数人攫取大多数人财富的方式,抑或应该促进资源配置的趋向合理?按照陈志武先生的理解,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所有涉及价值或者收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之间进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金融学就是研究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为什么会出现、如何发生、怎样发展、等等。金融交易的范围从最初的以血缘关系体系为主,扩大到村镇、到地区、到全省、到全国,再进一步扩大到全球。为什么人类社会金融交易的规模与范围发生了这么大的变迁?跨越时间、跨越空间的价值交换所要解决的人类问题是什么?其发展的基础条件是什么,或者说,金融市场靠什么才能发展呢?这个问题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思考。

三、金融应该是什么?

当生产能力低下、金融交易工具不发达的时候,人们会为了生存而牺牲一些个人自由。但是,一旦物质生产能力足够高、金融市场足够发达,继续牺牲个人自由、个人权利就没有必要,社会文化应该做相应的调整。事实上,文化一直是这样随着人类生存的需要而演变、调整的,或者说,文化价值的目的第一是最大化人活下去的概率,第二是最大化个体的自由。

金融不应只是“社会精英”获取财富的手段,抑或只是能帮助一个国家平摊一时的支付压力,还应促进制度的良性发展。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提出了正义的两条根本原则:第一个原则称为自由原则,是说每个人都在最大程度上平等地享有与其他人相当的基本自由权利;第二个原则称为差别原则,是说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被调解,使得人们有理由指望它们对每个人都有利。自由原则是首要原则,差别原则是建立在自由原则基础上,从属于自由原则的。只有在贯彻自由原则的前提下,才能贯彻差别原则,决不能以牺牲前者满足后者。如果社会财富不合理地过分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公民收入差距过大,不仅会使财富得不到有效地利用和发挥,还会造成财富占有者的浪费性消费,甚至催生社会的腐败。同时,社会财富的过分集中也势必导致其他成员的贫困化、边缘化,形成社会弱势群体,最终会使我们付出牺牲社会的持续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沉重代价。为了缩小社会成员收入差距,保障贫困社会群体的基本权利,使得社会全面发展和繁荣,政府的干预调节就是非常必要的了。在罗尔斯看来,正义论原则让每个人自由地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又照顾最少收入者利益,力图最大限度消除经济上的不平等现象,以保持社会的公平公正。这样,就可以使个人和社会统一起来,达到自由、平等、和谐的理想社会境界。罗尔斯的正义理论确实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和思考,值得重视和研究。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也不应该越来越成为精英阶层攫取财富的工具,抑或国家二次分配的手段,更应该在缩小贫富差距、保护弱势群体的权利,进而促进全社会的公平、正义、和谐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志武.金融的逻辑[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9,(8):3-5.

[2] 顾肃.罗尔斯正义与自由的求索[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7):35-38.

[3] http:///

Discussion on the role of the finance should play in the promotion of the social equity

LIU Xue-lian

篇12

众所周知,工程建设涉及的单位包括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图审查机构、施工单位、工程检测单位、监理单位和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等,对于监理工作来说就是要通过组织协调,使参加工程建设的各方有力配合,从而使各项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

一、监理与工程建设各方的关系

工程建设监理是指监理单位受建设单位的委托,依据国家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批准的项目建设文件,施工合同及监理合同,对工程建设实行现场管理。其主要职责是对工程建设合同进行管理,按照合同控制工程建设的投资、工期和质量,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关系。要做好监理的协调工作,首先要清楚监理和工程各参建单位的关系:

1. 监理单位与建设单位的关系。建设单位与监理单位之间是委托与被委托、授权与被授权的合同关系。监理单位依据监理合同,在建设单位授权的范围内,遵循“守法、诚信、公正、科学”的服务宗旨履行监理职责。

2. 监理单位与设计单位的关系。在建设单位委托监理单位进行设计监理时,监理单位与设计单位之间的关系是监理与被监理的关系;在没有委托设计监理时,双方是分工合作的关系,在监理过程中,监理单位应及时按照合同和有关规定处理设计变更,设计单位的有关通知、图纸、文件等须通过监理单位下发到施工单位。施工单位需要修改设计时,也必须通过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向设计单位提出设计变更或修改。

3.监理单位与施工单位的关系。在工程建设中,监理单位与施工单位的关系是监理与被监理的关系。按照建设监理制度,在工程建设的三方关系中,监理单位与施工单位之间不是合同关系,他们之间不得签订任何合同或协议,二者之间的关系是通过施工合同确立的,合同中明确授权了监理单位监督管理的权力。

4.监理单位与质量监督机构的关系。质量监督机构与监理单位的工作都属于工程建设领域的监督管理活动,但两者在性质、职责、权限、方式和内容方面有原则性的区别,质量监督是政府行为,建设监理是社会行为。在监理过程中,监理单位要正确理解、灵活掌握,公正、公平地处理与参建各方的关系,使参建各方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更好地实施“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创造良好的监理环境,搞好工程项目的监理工作,共同完成工程的建设任务。

二、监理在工程建设各方中的组织协调作用

组织协调的主要对象首先是人,各个参建单位的工作人员从始至终贯穿于工程建设当中。首先,协调工作就是要化解人际关系的矛盾,包括监理组织内部的分工和配合矛盾、监理组织和关联单位的人际关系矛盾等,做好了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工作,才能为后续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协调解决参建各方的人力、资金、设备、材料、技术等问题,使其满足工程建设要求;同时要协调解决工程参建单位各方的配合关系,为建设工程的同一目标服务。组织协调的作用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1.质量和安全工作。监理工作应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协调化解矛盾,及时做好纠偏工作和协调工作,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对安全隐患采取的预控措施,防患于未然,而且可以防止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进度控制。对进度计划事前、事中、事后的协调工作是保证实现项目工期总进度计划目标的重要手段。

3.投资控制。监理的协调工作非常重要,只有处理好工程变更,协调好各方关系,才能将因变更产生的负效应减少到最低程度。

4.平衡的手段。一项工程往往有不同专业施工队伍同时在场施工,既有总包又有分包,加上设计、材料供应等,各自都有自己的工作计划和质量目标。所有这些都要监理工程师去协调平衡,实现工程建设的目标。

三、监理在工程建设各方中进行组织协调的方法

组织协调方法属于管理艺术和技巧的范畴,监理人员如果能够了解并掌握这些方法,合理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能使许多困难的问题迎刃而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主要的监理协调方法有:

1.交谈协调法。又称口头协调法。监理人员对于一般的问题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提出口头指令,并可通过交谈了解协调的效果和各方的反应,方便及时,但不够正式。

2.书面协调法。当交谈不方便又不需要召集会议时,可通过书面方式准确地反应情况,表达自己的意见。

3.会议协调法。利用会议组织协调是监理工作中最常见的协调方法。

四、监理需协调好与参建各方的关系

1.监理需处理好与建设单位的关系。监理单位与建设单位是监理合同双方的当事人。监理单位派出监理工程师对工程进行监理,其监理权限是建设单位授予的,监理合同的目标体现了建设单位的意志,在监理合同实施过程中,监理人员要遵循“守法、诚信、公正、科学”的服务宗旨,要提供积极热情地服务,围绕监理合同的目标努力工作,尊重建设单位的合理意见,真实有效地反映工程的实际情况。

2.监理需处理好与设计单位的关系。设计图纸作为施工阶段监理工作的重要依据,监理人员首先需要熟悉设计文件,才能将设计意图很好地反馈到工程实体中;施工监理中,对于设计图纸中的问题,要尊重设计意见,正确对待和处理,不得任意改动设计图纸;对于建设、施工等工程参建单位提出的设计变更要求,均按照设计变更程序执行。

3.监理需处理好与承包人的关系。监理单位与承包人之间是监理与被监理的关系。监理单位的工作对象主要是承包人,两者关系正常和谐是实现合同目标的重要因素。

4.监理需处理好与质量监督机构的关系。质量监督机构是代表政府对工程质量和建设行为进行强制性监督的机构。按规定质量监督机构对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均有监督权。监理单位应承认质量监督机构的政府监督地位,接受其监督,根据其要求积极配合工作并提供准确完整的资料,认真做好工程质量的评估工作。

五、监理在协调工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1)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2)摆正位置,把握原则,树立公信力。

(3)具有认真的工作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

(4)注意团结,不能我行我素。

(5)善于听取各方意见,学会多角度考虑问题,合理平衡各方利益。

(6)提高交际能力,处理好人际关系。

(7)理解把握规范、规程的尺度。

友情链接